玉屏风散加味治疗小儿慢性腹泻65例疗效观察

玉屏风散加味治疗小儿慢性腹泻65例疗效观察
玉屏风散加味治疗小儿慢性腹泻65例疗效观察

小儿推拿学考试复习题(高级)带答案

小儿推拿师复习题 间:2016-08-2 一、单选题: 1.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的经脉是(C )A.阴经B.阴维脉C.阳经D.奇经E.带脉 2.髓海位于( C )A.项部B.胸部C.头部D.背部E.腹部 3.经络系统中没有表里关系的是( B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皮部E.十二经筋 4.在胸部,任脉旁开4寸的经脉是( C )A.足太阴脾经B.足少阴肾经C.足阳明胃经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 5.位于小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0.1寸处的穴位是( D )A.少海B.小海C.少泽D.少列E.中冲 6.十二经脉中,循行至心的经脉有( C )A.2条B.3条C.4条D.5条E.6条 7.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脏腑,除心和小肠外,还有( A )A.胃B.胆C.脾D.肝E.大肠 8.直接入络脑的经脉是( B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 D.手少阴心经E.手太阴肺经 9.在胸部,任脉旁开2寸的经脉是( E )A.足太阴脾经B.手太阴肺经C.足阳明胃经D.足少阳胆经 E.足少阴肾经 10.手厥阴心包经的起始穴位是( E )A.天泉B.少列C.中冲D.少府E.天池 11.不与足少阳胆经相联系的脏腑或器官是( D )A.肝B.耳C.胆D.胃E.胁 12.手阳明大肠经出于“柱骨之会上”,所指督脉的穴位是( B )A.百会B.大椎C.风府D.神庭 E.水沟 13.位于脐上4寸的穴位是( D )A.下脘B.水分C.建里D.中脘E.上脘 14.心的募穴是( A )A.巨阙B.鸠尾C.中庭D.膻中E.华盖 15.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的穴位是( C )A.会阴B.中极C.长强D.腰俞E.曲骨 16.手厥阴经的络穴是( C )A.列缺B.通里C.内关D.支沟E.偏历 17.任脉起于( B )A.会阴B.小腹内C.神阙D.承泣穴E.目眶下 18.百会穴前后左右各l寸的穴位是( D )A.四满B.四渎C.四缝D.四神聪E.四关 19.两眉头的中间是( B )A.攒竹B.印堂C.鱼腰D.太冲E.球后 20.捏脊在小儿推拿临床上常用于( C ) A.惊风B.发热C.疳积D.腹泻E.便秘 21.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其中与上肢、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分别在( B ) A.耳垂、耳甲 B.耳舟、耳甲A.耳垂、对耳轮体D.三角窝、耳甲E.三角窝、耳垂 2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D ) A.整体观念 B.辨证论治 C.辨病论治 D.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辨病论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D 23.七周岁后至青春期来临称为( C )A.青春期 B.幼儿期 C.学龄期 D.学龄前期 24. 三岁的幼儿,正常身高应该是( A )A.92 cm B. 82cm C 85 cm D 96

小儿腹泻护理常规

小儿腹泻护理常规 小儿腹泻主要是大便次数和大便性质改变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腹泻病多见于婴幼儿,2岁以下小儿约占75%,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季(6.7.8月)及秋冬季(10.11.12)是两个高峰期。小儿腹泻应及时护理治疗,注意了解小儿腹泻护理常规, 1. 腹泻的护理 1.1. 评估相关因素,去除病因。腹泻常见原因是饮食不当及肠内感染,应停止食用可能被污染的食物以及可能引起消化不良及过敏的食物。感染引起的腹泻可按医嘱用抗感染的药物。 1.2. 观察并记录排便次数、性状及腹泻量,收集粪便送检。 1.3. 做好消毒隔离,与其他患儿分室居住。食具、衣物、尿布应专用,护理患儿前后要洗手,对腹泻患儿的粪便,被污染的衣、被进行消 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2. 体液不足的护理 2.1. 防止体液继续丢失通过调整饮食和按医嘱用药控制感染;呕 吐重者可按医嘱应用止吐药。 2.2. 按医嘱补充液体纠正脱水 2.2.1. 口服0RS液适用于轻、中度脱水而无严重呕吐者。累积损失量按轻度脱水50m1/kg、中度脱水80~100m1/kg喂服,于4~6h喂完;继续损失量根据排便次数和量而定。一般每1~2min喂5ml(约l 小勺),稍大的患儿可以用杯子少量多次饮用。若呕吐,可停10min再喂,每2~3min喂5ml.注意事项:①服用0RS液期间应让患儿照常饮水,防止高钠血症的发生;②如患儿眼睑出现水肿,应停止服用ORS液,改用白开水;③新生儿或心、肾功能不全,休克及明显腹胀者不宜应用0RS 液。 2.2.2. 静脉补液: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的患儿。 ①定量:补液总量包括三部分,即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及每日 生理需要量。以上三部分合计液量,在禁食情况下,入院第一天应供给液体总量为:中度脱水120~150m1/kg;重度脱水150~180m1/kg。上

玉屏风散的功效

玉屏风散的功效 玉屏风散是一剂中药名方,由我国元代医家危亦林创制,防风1两(15克),黄芪2两(30克,蜜炙),白术2两(30克),可敛汗固表,也是体质虚弱者预防感冒等感染性疾病的良方。研究还表明,玉屏风散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之功效,有中成药中的“丙种球蛋白”美称,现代临床在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现代应用】 1.用本方预防反复性感冒及体弱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属气虚表弱者。 2.治变态反应性鼻炎属表虚不固,易感外邪者。 3.治冷激性荨麻疹属卫气虚风邪外袭者 (本方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 4.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特别是一年感冒数次的人,非常有效。(这种感冒是指因汗多,抗病力下降或因气候变化而诱发所致的感冒风寒、短气无力、气喘声低,喉中有轻度哮鸣,咳嗽痰稀色白、面色淡白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怕风畏冷、鼻流清涕等症状。) 5.气管炎、哮喘、肺气虚弱,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属于气虚者都可用玉屏风散。 6.是表现为稍微运动后就较常人多汗者(中医称自汗),玉屏风散常服有卓效。除上述治疗气虚感冒之外,玉屏风散在临床上还可以治疗小儿体虚多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口腔溃疡、慢性荨麻疹、美尼尔综合征、柯萨奇B病毒性心肌炎、慢性结肠炎、面神经麻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症、习惯性便秘、原发性多汗症等等。在玉屏风散的实验研究中有许多新的成果。专家发现黄芪能使血液中白细胞显着增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增强,从而使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增加。黄芪能促进抗体合成,对体液免疫有促进作用,还有诱生干扰素的作用。临床药理实验结果表明,诸多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患恶性肿瘤、慢性肝炎、慢性支气管炎等),服用黄芪可使其免疫功能增强。白术是培补脾胃之要药,强身壮体之佳品,在清朝宫廷长寿方中,白术使用频率达69%,占有重要位置。新近的研究指出,白术能够提高细胞免疫功能,还能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故又能增强体液免疫功能。此外,对于白细胞减少症,白术还有升白作用。防风有祛风、镇痛、发汗、解热、抗菌之作用。以上三药共用,产生协同作用使疗效增强,且有病能治,无病能防,实为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玉屏风散入选了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部分),成为基层医院必备中药。玉屏风散,被称为中药免疫调节剂。表虚自汗,易感风邪;风雨寒湿伤形,皮肤枯槁。汗出恶风,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本方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补脾实卫,益气固表止汗。 玉屏风散是一剂中药名方,有典籍可考。中医名著《世医得效方》、朱丹溪《丹溪心法》、《医方考》、《古今名医方论》、《古方选注》、《成方便读》等均有记载。中药方剂讲究君臣佐使,方中黄芪益气固表止汗为君;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邪,合黄芪、白术以益气祛邪。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有补中寓疏,散中寓补之意。

小儿腹泻的护理常规

小儿腹泻护理常规 腹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主要是肠道内致病性大肠杆菌或喂养不当而致病。6月-2岁患儿多见,夏秋季节发病较高。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详细了解喂养史;注意有无不洁饮食史和食物过敏史,询问腹泻开始时间、大便性状及量 2.身体状况:评估脱水程度和性质,检查肛周皮肤有无发红、发炎和破损。 3.心理社会情况:家长心理状态,评估患儿家庭居住条件,经济状况。 二、主要护理问题 1.腹泻与感染、喂养不当有关、胃肠功能紊乱等有关 2.体液不足与腹泻、呕吐致体液丢失过多和摄入不足有关 3.体温过高与肠道感染有关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大便刺激臀部皮肤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集体需要量与腹泻、呕吐丢失过多和摄入不足有关 6.知识缺乏:家长缺乏喂养知识及相关护理知识 三、护理措施

1.隔离:执行床边隔离,防止交叉感染,督促患儿家属加强患儿手卫生 2.饮食: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注意饮食卫生。按医嘱禁食者,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禁食。恢复期给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少量多餐,由淡到浓,由稀到稠,逐渐增加。 3.观察病情: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变化,观察并记录粪便的次数,性质和水分的多少,发现粪便性状改变,如腥臭、有粘液、脓血时,立即送粪便常规检查并做培养;观察患儿有无腹痛、呕吐情况,观察有无脱水、酸中毒情况,注意有无低钾低钙表现,及时与医师联系。 6.皮肤护理:嘱家属勤换尿布,每次便后用温水洗臀部,预防红臀。局部可涂紫草药保护皮肤。 8.用药护理:根据病情遵医嘱给予“口服补液”。静脉补液时,掌握“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按医嘱及需要量调整速度。详细记录出入量,入量包括补液量及饮食量,准确记录尿量、呕吐物的颜色、性质、量及次数。 四、健康指导 1.宣传母乳喂养优点,指导合理喂养,避免在夏季断奶。 2.注意食物新鲜,清洁和食具消毒,教育儿童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 3.气候变化时防止受凉或过热,夏天多喝水,加强体格锻炼。

小儿腹泻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c4058904.html, 小儿腹泻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作者:刘春华朱雅媛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12期 【摘 ;要】目的:小儿腹泻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并且具有一定的季节特点和年龄特点,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有效的预防措施,将小儿腹泻防患于未然,并且分析针对临床的腹泻患儿进行护理的科学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近一年里收治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纠正水,水电解质失衡及对症治疗等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全面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分析患儿的喂养习惯以及季节等因素,发现喂养不当是导致儿童发生腹泻的重要因素,季节、饮食卫生、感染等因素也是诱发小儿腹泻的常见原因。在护理方面,护理人员对患儿加强巡视,有助于避免患儿发生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改善家长的喂养习惯,纠正错误的理念是预防小儿腹泻的有效措施。结论:小儿腹泻是影响小儿健康水平的主要疾病,在预防方面,主要加强对家长的小儿保健知识的普及力度,针对小儿腹泻的常见病因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小儿腹泻;水电解质紊乱;病情观察;健康教育;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2-0217-01 在消化科当中,小儿腹泻属于常见疾病,严重的腹泻常会导致患儿出现精神欠佳、食欲减退,甚至会导致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严重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也是腹泻威胁患儿生命的常见原因。对于儿童而言,一般五周岁以内的小儿罹患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较大,主要由于消化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抵御病原体的能力相对较差,加之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不能适应温度、饮食种类等变化,进而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婴幼儿是小儿腹泻的高发群体,特别是气候变化、喂养不当等因素产生时,发生腹泻的风险较大,特别是初次生育的家长,对婴幼儿喂养方面的知识了解有限,导致喂养方式的错误,进而埋下小儿腹泻的隐患。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方法,找出影响小儿腹泻发生的主要因素,并且针对常见的危险因素制定可行的预防措施。对于临床护理方面,通过分析既往的小儿腹泻的临床病例采取的护理措施,在护理质量方面加以提升,主要目的是改善护理效果,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100例患儿的年龄在0-4岁之间,其中,男70例,女30例,平均年龄 (2.4±1.6)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中医评述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中医评述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在我国疾病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变下稀薄或水样,或伴有未消化的乳食、残渣及粘液。小儿腹泻的发病率很高,每年5岁以下的儿童患腹泻平均为2-2.5 次/人,2次以下小儿约占75%,在夏秋季节为高发期。在国内外皆呈现高发病率,如:克利夫兰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儿童每人每年发病率1.52 次,中国每年为1.76 次/人,农村高于城市,估计中国5 岁以下儿童每年有3?4亿人次数腹泻。其致病原有细菌、病毒、原虫等,以病毒多见,尤其是轮状病毒。其中夏季多发细菌性腹泻,秋冬季节多发轮状病毒肠炎,据统计中国秋冬小儿腹泻中有多数位轮状病毒所致,可见轮状病毒是中国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与外国的报道一致。轮状病毒感染导致6 月?2 岁婴幼儿为多见(约占93.5 %)。西医以纠正脱水及药物治疗为主,其中药物治疗多采用抗生素及微生物。在临床上部分医师滥用抗生素在一些地区以成为医源性危害,引起不良反应。如:肠道药群、耐药菌株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和院内感染及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等。小儿腹泻在秋季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其次为肠道病毒及其他病毒,无合并细菌感染证据时,不需要用抗生素。关于小儿腹泻使用抗生素的问题,国内外学者早已定论,应针对细菌感染,滥用抗生素不但不能治病,而且能严重危害患者健康。近年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腹泻在临床上取得了明显效果,具有无副作用,无痛苦,不需打针,患儿易接受,避免长期使用抗菌素导致菌群失调带来的医疗缺

憾。 现将近期推拿治疗小儿腹泻有关情况述评如下: 1病因病机王受传,韩新民等认为小儿腹泻的发病机理如下:(1) 感受风寒:小儿脏腑娇嫩,藩篱不密,外感风寒,直中脾胃,脾阳受困,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合污而下,则为风寒泻。(2) 湿热蕴 结:素体湿热内盛,或夏季暑湿当合,湿热困脾,中阳失养,运化失常,水湿并走肠间,肠失传导,发为湿热泻。(3) 内伤饮食:乳哺不当,或暴饮暴食,饮食失节,伤及脾胃,胃失和降,脾失运化,宿食内停,湿浊不分,合污而下,发为伤食泻。(4) 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调,或久病之后,皆可致脾胃气虚,胃弱不能腐熟水谷,脾虚失健之职,水反胃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则为脾虚泻。(5) 脾肾阳虚:素体阳虚,或久病体弱,均可损伤脾胃之阳,命门火衰,火部暖土,阴寒内盛,水谷不化,而致澄澈清冷,洞泄不止。(6) 伤阴泻:小儿稚阴之体,泄泻无度,更伤阴津液,水液耗损,阴津受劫,津伤液脱而成伤阴的变证。(7) 伤阳泻:小儿为稚阳之体,久泻不止,阴损及阳,命门火衰,阴寒内盛,阳气外损,此为伤阳之变证。宋红认为小儿腹泻的发病机理多与气候、饮食及小儿素体有关,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若感受外邪或饮食不当,则脾胃阳气,运化元权,水谷不化,并走大肠致腹泻不止。肖咬脐认为,由于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和脾常不足的病理特点,无论是哪种原因引起泄泻,其发病机理总是脾胃虚弱或功能紊乱。刘一玲认为小儿腹泻常因外感六淫,内伤乳食,湿邪内生,小肠受盛,大肠传导失常而成。

玉屏风散的功效与副作用

玉屏风散的功效与副作用 篇一: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性味功效味辛、甘,性温。功效:解表止泻,祛风镇痉。传统应用主治感冒风寒的发热、恶寒、身痛、咽痛,风湿痹痛,破伤风,抽搐,痉厥等病症。传统方剂①防风汤():防风、荆芥、葛根,治疗风邪伤卫,有汗恶风;②防风汤():防风、葛根、秦艽、桂枝、当归、黄芩、赤苓、杏仁、生姜、甘草,治疗感冒骨节疼痛;③防风散():防风、地龙、漏芦,治疗白虎风,走转疼痛,两膝热肿;④玉真散():防风、天麻、南星、白附子、白芷、羌活;治疗破伤风;⑤凉惊汤():防风、钩藤、青黛、黄连、牛黄、生姜,治疗小儿抽搐;⑥防风丸():防风、蝉壳、天麻、猪牙皂荚,治疗风疮疥癣,皮肤瘙痒,搔成瘾疹。 在治疗风热便结淋闭的防风通圣丸中,治疗自汗的玉屏风散中,治疗偏正头痛的清空膏中,治疗腹痛腹泻的痛泻要方中,防风也都是重要的药物。主要成分主要含挥发油烯类和多糖类等成分。药理作用 (一)解热镇痛和抗菌 1、解热:对兔发热用水煎剂灌胃有中等度解热效果;腹腔注射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2、镇痛:水煎剂小鼠腹腔注射,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3、抗菌:水煎剂对多种细菌如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二)抗炎和增强免疫 1、抗炎:水煎剂小鼠腹腔注射,能明显抑制炎症性耳廓肿胀,与荆芥同用更强。对大鼠蛋清性足肿,灌服后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增强免疫:水煎剂能提高

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因此,对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三)镇静和抗惊厥 分离出藤助防风脱糖素和防风脱糖素,可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并可延长睡眠时间。水煎剂灌胃对小鼠电休克有一定的对抗作用。 (四)保护胃黏膜和解痉藤助防风脱糖素可抑制酒精所致的胃黏膜损伤。防风脱糖素可抑制应激性溃疡。防风水煎剂能明显抑制兔肠的收缩而有解痉作用。其挥发油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而收平喘之功。临床应用 1、普通感冒之轻症. 2、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等关节酸痛,中医谓之风湿风寒痹痛证。 3、癫痫抽搐,中医谓之肝风。 4、慢性腹泻,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谓之脾虚肠风泄泻。剂量与用法药典剂量:~9g。临床常用剂量:~9g。大剂量:12~30g。使用方法:水煎服,研末或入丸、散吞服,浸酒内服,外敷。临床体会 (一)关于治疗感冒中医治疗感冒,有辛凉解表和辛温解表两类。前者以桑菊饮、银翘散为代表,后者以麻黄汤、桂枝汤为代表。荆芥和防风性温,一般归在辛温解表一类中。在治疗伤风感冒时,荆芥、防风常同用。一年四季的感冒都能使用。只用于感冒初起轻症,不发热或发热在 38 摄氏度以下者。两者都有弱的解热作用和消炎作用,临床使用还有弱的发汗效果,但药力较弱,是退不了发热的。古方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虽然作为君药,由于方剂很复杂,方中柴胡、羌活等药的退热发汗效果较荆、防更好。所以在著名的清热解表的银翘散中,荆芥是作为配伍药使用的;在桑菊饮、银翘散中都

中医辨证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

中医辨证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 发表时间:2018-11-16T13:06:10.79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9期作者:姜志萍 [导读] 分析中医辩证推拿疗法在小儿腹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腹泻患儿66例 姜志萍 山东省龙口市妇幼保健院 265701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辩证推拿疗法在小儿腹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腹泻患儿66例,以数字随机法则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患儿。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中医辩证推拿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的腹泻次数无明显差异,即数据组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h 后,观察组患儿的腹泻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即数据对比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0.90%,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3.63%,数据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泻患儿临床治疗期间,对患儿行中医辩证推拿疗法,可以减少患儿的腹泻次数,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应普及使用。 关键词:小儿腹泻;中医辨证推拿;腹泻次数;治疗效果 小儿腹泻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多以不足2周岁婴儿为主要病患群体,一般情况下,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大便性状改变、排便次数增加为主,部分患儿可能合并腹痛、呕吐、发热、酸碱平衡紊乱以及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1]。小儿腹泻的诱发机制较为繁杂,例如,腹部受凉、饮食不当、肠道外感染等,只有结合患儿病情的诱发机制对患儿行针对性治疗,才能保证治疗有效[2]。基于此,本次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腹泻患儿66例,以常规西药疗法、中医辩证推拿疗法为对照进行如下研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腹泻患儿66例,纳入标准:经临床检查确诊,伴有程度不一呕吐、发热症状;患儿家属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不存在心脑血管疾病、脏器官疾病、药物过敏等情况。以数字随机法则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患儿。其中对照组患儿中有19例为男性,14例为女性,年龄介于1个月-6岁之间,平均为(3.23±0.87)岁;病程介于5h-20h之间,平均为(13.12±1.67)h。观察组患儿中有20例为男性,13例为女性,年龄介于3个月-7岁之间,平均为(3.63±0.56)岁;病程介于6h-21h之间,平均为(14.02±2.11)h。比较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的相关数据,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不成立(P>0.05),研究可行性良好。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西药治疗:①患儿每天接受三次乳酶生口服治疗,具体剂量如下:患儿年龄介于1岁至3岁之间,每次给予1片至2片;患儿年龄介于4岁至6岁之间,每次给予2片至3片;②患儿每天接受两次妈咪爱口服治疗,具体剂量如下:若患儿不足1岁,每次取妈咪爱半包;若患儿介于1岁至2岁之间,每次取妈咪爱1包;若患儿年龄超过2岁,每次取妈咪爱2包;注意冲服的水温不能超过40℃;③患儿每天接受思密达口服治疗,具体剂量如下:患儿年龄不足1岁,每天取1包思密达,分三次给药;患儿年龄介于1岁至2岁之间,每天取1包至2包思密达,分三次给药;患儿年龄超过2岁,每天取2包至3包思密达,分三次给药。治疗期间,患儿同时接受补液,治疗周期持续6d[3]。 观察组患儿接受中医辩证推拿疗法治疗:①患儿接受基础推拿治疗,即对患儿腹部、脐部行5min左右的按摩,然后推揉患儿尾椎骨、七节骨之间的部位,推揉次数控制在200次左右;然后推揉患儿的龟尾穴,次数控制在100次左右;②若患儿症状归为寒湿型,需要对患儿的外劳宫穴推揉50次,脾土穴、三关穴推揉300次;③若患儿症状归为伤乳食型,需要对患儿的板门穴推揉50次,大肠穴推揉200次,天枢穴推揉30次;④若患儿症状归为脾虚型,需要对患儿的脾土穴推揉400次,足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以及八髎穴各推揉50次。值得注意的是,推揉期间,需要严格把控力度,一般情况下,患儿肌肤下陷深度在3mm-5mm之间为最佳。患儿每天接受一次推拿按摩治疗,治疗持续3d。期间患儿需要接受6次捏脊治疗[4]。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腹泻次数以及临床治疗有效率,有效率判定标准如下:治疗后大便性状恢复,发热、呕吐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为显效;治疗后大便性状明显好转,发热、呕吐等临床症状改善,为有效;治疗后大便性状以及发热、呕吐等临床症状未见好转,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期间,两组患儿的观察指标均由软件SPSS19.0负责统计与分析,数据表达方式有两种,即计量资料(`x±s)、计数资料 (n/%);两种数据的统计学意义成立检验值分别设定为t、X2,结果显示P<0.05时,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的腹泻次数无明显差异,即数据组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h后,观察组患儿的腹泻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即数据对比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0.90%,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3.63%,数据组间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成立要求(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自身免疫系统并不完善,抵抗能力相对而言较为薄弱,因此出现腹泻情况的概率较高。在中医理论中,小儿腹泻被归纳为“脾虚”范畴,认为患儿的致病机制与后天失养、久病不愈、先天不足以及饮食内伤等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因此,中医认为该病症临床治疗期间应以疏通经络、调和营卫为主[5]。中医推拿疗法即通过推揉患儿的脾经穴、胃经穴,改善患儿脾胃功能,提高其自身的升

【实用】-小儿腹泻护理常规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由于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的临床综合征。发病年龄以2岁以下为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季发病率更高。 1.护理问题 1.1腹泻,肠道功能紊乱 1.2腹泻、呕吐体液丢失过多,体液不足。 1.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1.4潜在并发症。 1.5家长只是缺乏。 2.护理措施 2.1控制腹泻 2.1.1控制饮食:腹泻患儿存在着消化功能紊乱,根据患儿病情,合理安排饮食,达到减轻胃肠道负担,恢复消化功能目的。一般在补充累积损失阶段可暂禁食4~6小时,母乳喂养者除外,腹泻次数减少后,给予流质或半流质如粥、面条,少量多餐,随着病情稳定和好转,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双糖酶缺乏者,不宜用蔗糖,并暂停乳类。 2.1.2控制感染:防止感染,按肠道传染病隔离,做好床边隔离,护理患儿前后要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2.1.3观察排便情况:观察记录大便次数、颜色、性状等,及时送检。 2.2补充液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2.2.1口服补液:用于轻、中度脱水及无呕吐或呕吐不剧烈且能口服的患儿,鼓励患儿少量多次口服ORS补液盐。 2. 2.2静脉补液:建立静脉通路,保证液体按计划输入,特别是重度脱水者,必须尽快补充血容量。按照先盐后糖、先浓后谈、先快后慢、见尿补钾原则,补钾浓度应小于0.3%,每日补钾总量静脉点滴时间不应短于6~8小时,严禁直接静脉推注。每小时巡回记录输液量,必须根据病情调整输液速度,了解补液后第1次排尿时间,以估计疗效。 2.2.3正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3皮肤护理 2.3.1选用柔软布类尿布,勤更换,每次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擦干,局部皮肤发红处涂以5%揉酸软膏或40%氧化锌油并按摩片刻,促进局部血液循环。2.3.2避免使用不透气塑料布或橡皮布,防止尿布皮炎发生。 2.4密切观察病情 2.4.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过高应给予患儿多喝水,擦干汗液,减少衣眼,头枕冰袋等物理措施,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 2. 4.2监测代谢性酸中毒表现:当患儿出现呼吸深快、精神萎靡。口唇樱红,血PH及CO2CP下降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及使用碱性药物纠正。 2. 4.3观察低血钾表现:常发生于输液后脱水纠正时,当发现患儿全身乏力、不哭或哭声低下、吃奶无力、肌张力低下、反应迟钝、恶心呕吐、腹胀及听诊发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心音低钝,心电图异常时应及时补充钾盐。 2. 4.4判断脱水程度:通过观察患儿的神志、精神、皮肤弹性、前囱眼眶有无凹陷、机体温度及尿量等临床表现,估计患儿脱水的程度,同时要动态观察经过补充液体后脱水症状是否得到改善。 2. 4.5注意大便的变化:观察记录大便次数、颜色、性状、量,做好动态比较,为输液方案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3.健康教育 3.1指导合理喂养: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避免在夏季断奶。按时逐步添加辅食,切忌几种辅食同时添加,防止过食、偏食及饮食结构突然变动。 3. 2注意饮食卫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食物新鲜、清洁和食具消毒,避免肠道内感染。教育儿童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 3. 3增强体质:发现营养不良、佝楼病时及早治疗,适当户外活动。 3. 4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或过热,冬天注意保暖,夏天多喝水。 4.护理评价 4.1患儿排便次数减少至正常。 4.2患儿腹泻呕吐好转,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纠正。 4.3患儿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4.4患儿臀部皮肤保持正常。

小儿腹泻推拿手法

小儿腹泻推拿手法 1、顺运八卦 位置:手掌心内劳宫周围。 作用:调畅气血,宽胸理隔。 操作:从小指侧顺时针向拇指方向做环形推动150次。 2、推清胃穴 位置:腕横纹到拇指跟的赤白鱼际处。 作用:和胃消食,降逆止吐。 操作:腕横纹开始沿大鱼际赤白肉际推向拇指根300次。 3、补脾 位置:大拇指挠侧缘,从拇指根到拇指端。 作用:健脾益气,消食和胃。 操作:从拇指端沿挠侧赤白鱼际推向指根300次。 4、补大肠 位置:食指根到食指端桡侧赤白肉际处。 作用:固肠涩便。 操作:食指指端挠侧面推向指根300次。 5、运土入水 位置:从拇指端到小指根的外侧缘(大小鱼际赤白肉际处) 作用:固肠止泻。 操作:从拇指挠侧端赤白肉际处沿大小鱼际赤白肉际推上小指根100次。

6、利小便(清小肠穴) 位置:小指的尺侧缘,从指端到指根。 作用:利尿通淋,分清降浊。 操作:小指根沿尺侧赤白肉际推向指尖150次。 7、顺柔长强 位置:尾骨尖下0.5寸。 作用:固肠涩便,收敛止泻。 操作:尾骨尖下0.5寸顺时针揉100次。 8、推上七节骨 位置:尾骨端到第四腰椎骨成一条直线 作用:升提止泻,调节气机 操作:从尾骨向上沿骶骨七节推至第四腰椎反复推300次。 9、揉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3寸,膝关节下3寸。 作用:健脾益气,和胃宽中。 操作:外膝眼下3寸顺时针揉动150次。 10、推上承山 位置:小腿后侧用力时出现的人字形凹陷处 作用:升提止泻,调和脾胃 操作:从承山穴下井承山向上推150次。 11、推止泻灵 位置:外踝骨直下与赤白肉际交叉处。

作用:固肠止泻 操作:外踝骨直下与赤白肉际交叉处来回推动100次。

小儿腹泻诊疗规范

小儿腹泻诊疗常规 一、小儿腹泻病诊断 1. 根据患儿大便形状改变(呈稀水便、糊状便、粘液脓血便)和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的主诉可作出腹泻诊断。 2. 根据病程分类 急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内;迁延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2个月;慢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上。 3. 对腹泻病患儿须评估有无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⑴脱水程度评估:分轻、中、重三度。 ⑵尽可能对中、重度脱水患儿行血电解质检查和血气分析。 4. 根据患儿粪便性状、粪便的肉眼和镜检所见、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及流行情况初步估计病因,急性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70%多为病毒或产肠毒素性细菌感染,粘液脓性、脓血便患者(约占30% 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必要时进行大便细菌培养以及病毒、寄生虫检测。 5. 对慢性腹泻病还须评估消化吸收功能、营养状况、生长发育等。 二、小儿腹泻病治疗 ⑴预防脱水。从患儿腹泻的一开始, 就给口服足够的液 体以预防脱水。母乳喂养儿应继续母乳喂养, 并且增加喂养的频次及延长单次喂养的时间; 混合喂养的婴儿, 应在母乳喂养基础 1. 脱水的预防及治疗 上给予ORS或其他清洁饮用水;非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婴儿,应选择ORS或食物基础的补液如汤汁、米汤水和酸乳饮品或清洁 饮用水。建议在每次稀便后给予补充一定量的液体(<6月,50ml; 6-2岁,100ml;2-10岁150ml;10岁以上的患儿或成人能喝多少给多少)直到腹泻停止。 ⑵轻至中度脱水。口服补液及时纠正脱水,应用ORS 用量(ml) 二体重(kg)x(50?75), 4小时内服完;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并辅导母亲给患儿服用ORS液。以下情况提示口服补液可能失败:①持续、频繁、大量腹泻(>10-20ml/Kg.h ), ②ORS夜服用量不足,③频繁、严重呕吐;如果临近4小时,患者仍有脱水表现,要调整补液方案;4小时后重新评估患儿的脱水状况,

玉屏风散治疗儿科常见疾病现状(一)

玉屏风散治疗儿科常见疾病现状(一) 【关键词】玉屏风散;小儿;肺卫不固证;异病同治 近10年来,现代医家在吸取前人治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观察和运用,以玉屏风散(或汤剂)加味应用,治疗儿科常见疾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如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喘嗽、汗证、哮喘、过敏性紫癜肾炎、扁桃体炎、过敏性鼻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总结如下: 1临床应用 1.1反复呼吸道感染张飞钦〔1〕用加味玉屏风散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2例。药物组成:黄芪36g,防风12g,白术、陈皮各24g,山药、生牡蛎各36g,上述药物研细末,加糖服用。何吉才〔2〕运用固卫祛痰为主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40例。选用玉屏风散合二陈汤为基础方。急性期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用药:生黄芪10g,防风6g,白术、法半夏、茯苓、苏子、川贝母各8g,白及10g,生甘草5g。结果:显效2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魏丽华〔3〕运用河车玉屏风合剂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80例观察,药物组成:黄芪4~10g,白术3~6g,防风2~5g,龙骨、牡蛎各5~10g,紫河车粉1~4g。总有效率为9 2.5%。吴兴亚〔4〕用加味玉屏六君汤为主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2例。基本方:黄芪12g,防风、白术、陈皮、法半夏各6g,茯苓、党参各9g,甘草3g。随症加减:感染期配以金银花,大青叶,贯众;恢复期以基础方为主,汗多加龙骨、牡蛎;纳呆食少加神曲、焦楂;腹胀便秘加全瓜蒌;不耐寒凉加桂枝;面色无华加当归、红枣;先天不足加菟丝子、淫羊藿。结果: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 1.2肺炎何春霞〔5〕使用玉屏风散肺炎患儿免疫功能影响的初步观察。102例中,随机分为玉屏风散组52例,对照组50例。两组均给予青霉素、双黄连抗感染治疗,玉屏风组加服玉屏风散,用量为每次每周岁0.5~1g,每日3次,开水冲服或煎者3~5min后服用。疗效观察:咳嗽缓解,肺部湿性罗音消失时间为12~24h。玉屏风散组5例,对照组2例:~48h,两组分别为20例及11例;~72h分别为23例及15例,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玉屏风散组治疗后血中IgG、IgA、IgM含量增高,以第2周时明显;而对照组虽有增高,但与前者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梁文旺等〔6〕运用药散对抗生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协同作用。将98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用红霉素治疗,观察组用红霉素和双屏散(黄芪12g,党参、白术、柴胡、防风、枳实、白芍、制半夏、甘草各6g)治疗。结果显示:两组的总有效率均为100%,但观察组的治愈率较对照组为高(P0.05);显示在两组治愈病人中,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发生率,观察组比对照组要低(P0.01)。 1.3汗证黄玲〔7〕运用敛汗汤治疗小儿汗证130例。“敛汗汤”由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大枣、百合、五味子、地骨皮、竹叶、桔梗组成。自汗55例,痊愈47例,好转7例,无效1例。治愈率85.5%,治愈好转率98.2%;盗汗75例,痊愈63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治愈率84.0%,治愈好转率97.3%。董新华等〔8〕运用玉屏风散加味治疗小儿多汗14例,药物组成:黄芪10~30g,白术5~15g,防风5g~10g。阳虚加龙骨、牡蛎、桂枝、浮小麦、五味子;阴虚加当归、麦门冬、五味子、麻黄根;气阴两虚加大枣、麦门冬、浮小麦、五味子、麻黄根,痊愈14例,好转9例,无效1例。张茂等〔9〕用玉屏风液治疗小儿汗证57例。总有效率96.49%。魏向德〔10〕运用加味玉屏风散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汗证62例,基本方:黄芪10g,白术、白芍、麦门冬、五味子各6g,防风,桂枝、甘草各3g,龙骨、牡蛎、党参各10g,红枣5枚。随症加减。显效21例,有效37例,无效4例。另外用本方加麻黄治疗小儿气虚及气阴两虚多汗症75例,收效满意,痊愈率9 2.86%〔11〕。 1.4哮喘陈裕明〔12〕玉屏风散加减治疗小儿哮喘69例,方药:黄芪6~12g,白术4~8g,防风3~6g。气促加白芥子、紫苏子、葶苈子、化橘红;咳嗽加陈皮、半夏、杏仁、紫菀、桔梗、茯苓;呕吐加竹茹、姜汁;腹胀或食欲不振加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手足心热加地骨

小儿腹泻的护理常规

小儿腹泻护理常规 腹泻就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以大便次数增多与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 酸碱平衡紊乱。主要就是肠道内致病性大肠杆菌或喂养不当而致病。6 月-2 岁患儿多见,夏秋季节发病较高。 一、护理评估 1、健康史:详细了解喂养史;注意有无不洁饮食史与食物过敏史,询问腹泻开始时间、大便性状及量 2、身体状况:评估脱水程度与性质,检查肛周皮肤有无发红、发炎与破损。 3、心理社会情况:家长心理状态,评估患儿家庭居住条件,经济状况。 二、主要护理问题 1、腹泻与感染、喂养不当有关、胃肠功能紊乱等有关 2、体液不足与腹泻、呕吐致体液丢失过多与摄入不足有关 3、体温过高与肠道感染有关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大便刺激臀部皮肤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集体需要量与腹泻、呕吐丢失过多与摄入不足有关 6、知识缺乏:家长缺乏喂养知识及相关护理知识 三、护理措施

1、隔离:执行床边隔离,防止交叉感染,督促患儿家属加强患儿手卫生 2、饮食: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注意饮食卫生。按医嘱禁食者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禁食。恢复期给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少量多餐,由淡到浓,由稀到稠,逐渐增加。 3 、观察病情: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变化,观察并记录粪便的次数,性质与水分的多少,发现粪便性状改变,如腥臭、有粘液、脓血时,立即送粪便常规检查并做培养;观察患儿有无腹痛、呕吐情况,观察有无脱水、酸中毒情况,注意有无低钾低钙表现,及时与医师联系。 6 、皮肤护理:嘱家属勤换尿布,每次便后用温水洗臀部,预防红臀。局部可涂紫草药保护皮肤。 8 、用药护理:根据病情遵医嘱给予“口服补液” 。静脉补液时,掌握“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的原则,按医嘱及需要量调整速度。详细记录出入量,入量包括补液量及饮食量准确记录尿量、呕吐物的颜色、性质、量及次数。 四、健康指导 1、宣传母乳喂养优点,指导合理喂养,避免在夏季断奶。 2、注意食物新鲜,清洁与食具消毒,教育儿童饭前便后

消风散和玉屏风散治疗时复症经验浅谈

消风散和玉屏风散治疗时复症经验浅谈 发表时间:2012-03-20T14:33:41.9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1期供稿作者:汤承辉[导读] 时复症多由风邪所致,与个人体质有关,发病季节性很强,每当春暖花开时发病,到秋末天寒时症状消失。 汤承辉 (湖南浏阳集里卫生院 410300)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0428-02 【摘要】时复症是指发病时白睛红赤,奇痒难忍,每年至期而发,过期而愈,呈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眼病。故《证治准绳?七窍门》称为时复症。本病可延绵数年或数十年之久,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轻或痊愈。一般双眼罹患。相当于西医学的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关键词】消风散时复症经验 时复症多由风邪所致,与个人体质有关,发病季节性很强,每当春暖花开时发病,到秋末天寒时症状消失。常侵犯双眼。每年复发,轻症者3~4年后即不再发,重症者可连续复发10余年。双眼奇痒难忍,灼热微痛或碜涩不适,畏光流泪,天热时症状加重,眼眵色白,状如白丝。检查可见上睑内面如去皮石榴。亦可见黑睛边缘及附近白睛色呈污红色,并出现灰黄或暗红色胶样隆起,以上两种症状也可同时出现。给患者带来莫大的痛苦。我自2008年3月至2010年7月运用消风散和玉屏风散治疗时复症,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32例均系门诊患者,年龄最大18岁,最小5岁;男26例,女66例;病程最长8年,最短1年。 2 治法方药 分发作期与缓解期分别治疗。发作期治法为疏风养血,清热除湿。方用《外科正宗·卷四》中的消风散。药物组成:当归6g,生地6g,防风6g,蝉蜕6g,知母6g,苦参6g,胡麻仁6g,荆芥6g,苍术6g,牛蒡子6g,石膏6g,甘草3g,木通3g。服用方法:水煎,空腹服。方义:荆芥、防风为君药,荆芥性味辛温,可去血中之风。防风发表祛风胜湿,为驱风之要药,二药相伍,疏风以止痒。苦参、苍术为臣,苦参性寒,善能清热燥湿,止痒,苍术燥湿、辟秽、发汗、健脾,两者相配,燥性尤强,既能燥湿止痒,又可散风除热。佐以牛蒡子疏散风热、透疹解毒,蝉蜕散风热、透疹,此二味不仅可增强荆芥、防风祛风之力,更能疏散风热透疹。石膏、知母清热泻火,木通清利湿热,胡麻仁、生地、当归滋阴养血润燥,且生地善清热凉血,与清气分热之石膏、知母共除内热。当归养血兼可活血,取治风先行血,血行风自灭之义。生甘草清热解毒,又可调和诸药,乃为佐使。诸药合用,于祛风之中配以除湿、清热、养血之品,使风邪去,湿热除,血脉和,则瘙痒自止。缓解期治法为补脾实卫,益气固表。方用元代医家危亦林创制的玉屏风散。药物组成:防风30克,黄芪60克,(蜜炙),白术60克。服用方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克,大枣煎汤送服。方义:方中黄芪益气固表止汗为君;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邪,合黄芪、白术以益气祛邪。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有补中寓疏,散中寓补之意。驱邪之后。《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时复症患者反复发作,是由于卫表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所致,今用《用玉屏风散固表益卫,则风邪不得再乘虚而入,时复症便不易反复发作了。现代研究表明:消风散颗粒可抑制右旋糖酐诱导的小鼠全身性皮肤瘙痒。玉屏风散总提取物及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有显著增强作用。 3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次年不再发作,好转: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但次年又复发。无效:症状无明显好转。 4 治疗结果 痊愈22例,好转6例,无效2例。 5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8岁,2008年5月3日初诊:2007年3月郊游后出现出现眼内奇痒,灼热微痛,经治疗后好转。今年5月1日在山上游玩后又出现上述症状。平素体质较差,易感冒。查睑内遍生颗粒,状朋小卵石。西医诊断为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后转中医治疗。中医诊断为时复症。辩证为风热上饶,卫表不故。治疗:先疏风清热,再益卫固表。方用消风散,药物:当归6g 生地6g 防风6g 蝉蜕6g 知母6g 苦参6g 胡麻仁6g 荆芥6g 苍术6g 牛蒡子6g 石膏6g 甘草3g 木通3g共5剂,水煎服,日1剂。 [证候分析]风热外袭,上壅于目则目痒,且感灼热微痛。胞睑脉络阻遏,气血不行,故变生红赤颗粒。风热均系阳邪,故见风、冒日、近火病情加重。5月8日复诊,上述诸证消失,脉浮弱,风热已散,卫表不固。予玉屏风散益卫固表。药物:防风30克,黄芪60克,(蜜炙),白术60克。共2剂。服用方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克,大枣煎汤送服。随访2年未再复发。 例2:患者男,15岁,2009年3月28日初诊,眼内痒反复发作5年。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眼内痒,经治疗后缓解,此后反复发作,2天前骑摩托吹风后即觉眼内奇痒,查:睑内遍生颗粒,状如砂石。脉浮。诊断为时复症。辩证:风邪袭表。方药:消风散5剂,(药物及服用方法同上)。4月2日复诊,症状消失,脉弱。予玉屏风散3剂。(药物用量服法同上)。随访两年未再复发。参考文献 [1]曾庆华.中医眼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9月. [2]郑咏秋.消风散颗粒抗过敏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2,8(6). [3]张磊.玉屏风散多糖类成分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6,22(1).

小儿腹泻护理常规

小儿腹泻护理常规 饮食护理: 对轻型腹泻可继续日常饮食,暂停辅食。对较重腹泻伴呕吐患儿,可暂停饮食 6~8h,待呕吐减轻后,尽早恢复饮食。母乳喂养,暂停辅食,增加哺乳时间。人工喂养给米油、藕粉喂养,少量逐渐增加,待呕吐、腹泻停止,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如鱼、瘦肉末等。对呕吐严重且长时间不能进食的患儿,可按医嘱静脉补液 床边隔离: 对肠道感染性腹泻,可适量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并注意不串病室,不坐她人床铺,勤洗手,搞好个人卫生,防止交叉感染,对食具、衣物、尿布、玩具分类消毒,并保持清洁,避免病从口入。 体温护理: 腹泻患儿体内有感染情况时,体温往往过高,可给予物理降温, 头部冷湿敷或枕冰袋,重度脱水将引起循环功能衰竭,出现体温过低时,应注意保暖或置热水袋。每4h测量体温 1次,待体温恢复正常 3 天后,递减为 bid 减量。 臀部护理: 每次大、小便后及时清洁臀部,勤换尿布,尿布要质地柔软,吸水性强,并用弱碱性脂皂洗涤,最后用热水洗净,防止残留物刺激皮肤,臀部每次清洁后要暴露,保持干燥,可涂薄层爽身粉。 脱水护理:

正确估计从吐泻中丢失水分量的多少,作为补液的参考,对轻、中度脱水可以给予口服补液盐溶液补液,同时多饮水,防止高钠血症发生。对中度以上、吐泻较重或腹胀时改为静脉补液。扩容阶段补充总量不超过 300ml,于 30~60min 快速输入,补充累积量损失阶段速度稍快,一般为 8~10ml/(kg· h),于 8~12h 补完,补充继续损失量及生理需要量阶段速度稍慢,一般为 5ml/(kg· h),于 24h 补足。酸中毒护理: 严密观察呼吸与精神变化,较轻症酸中毒,经输液后,随着循环功能及肾功能的改善,不需补充碱性溶液,能自行消失。如发现呼吸深长、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恶心呕吐、昏睡、口唇樱红较重度酸中毒时,给碱性溶液静脉输入,首选 1、4%碳酸氢钠,每次 20ml/kg。对低钾血症,应先扩容,然后补钾氢,一般按 200~300mg/kg,浓度不得超过 0、3%,滴速不宜过快。 小儿腹泻健康教育 (1)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夏季断奶,添加辅食应采取逐渐过渡方式,两餐之间应适当喂水。 (2)做好食具、食物、玩具、尿布、便器的消毒,勤剪指甲,搞好个人卫生。 (3)加强气候变化时的护理,避免过热与受凉,注意小儿腹部 保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