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第三版) 102

智慧电厂定位、三维及人员定位技术

智慧电厂的本质是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在发电领域的高度发展与深度融合,体现在大数据、物联网、可视化、先进测量与智能控制等技术的系统化应用,主要特征是泛在感知、自适应、智能融合与互动化。在智能制造与智慧能源的发展框架下,智慧电厂与智能发电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能源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电厂也称为智能电厂或智能电站,其技术核心是信息融合与智能发电技术,目前在水电、燃气轮机电厂及新能源电站均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与应用,智能核电概念也已提出,但范围最广、复杂程度最高的常规燃煤火电厂的智能化发展才是智慧电厂研究与应用的最重要领域。智能发电是智能制造的一部分,而智能制造则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的本质就是机器代人,通过人与智能化的检测、控制与执行系统实现对人类专家的替代,体现在生产制造过程的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协同化,将数据挖掘、遗传算法、神经网络和预测控制等先进的计算机智能方法应用于工程设计、生产调度、过程监控、故障诊断、运营管控等,实现生产过程与管理决策的智能化。 在发电厂智能化技术的系统性研究与应用方面,国内外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外研究重点更倾向于新能源发电,如旨在有效运用分布式发电资源的VPP(虚拟电厂)技术,可提高分布式发电的可控性。而对于常规火电厂,西门子、GE等部分制造厂商,则将关注重点集中在区域数据共享与可视化辅助运维技术的应用方面,尚未有系统性成果见诸于公开文献。国内在技术体系方面的研究进展较快,部分关键技术已逐步进入应用研究,自主研发的技术进步显著。 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与软件应用水平提高,大范围的三维空间设计建模成为可能。通过三维空间定位,实现设备、管道、仪表取样点及隐蔽工程信息可视化。基于UWB技术的三维定位结合巡检人员智能终端,借助图像识别与无线通信技术,实时关联缺陷管理数据库,可实现现场设备的智能巡检与自动缺陷管理。借助设备与人员定位,还可同时实现智能安防与区

大鼠脑立体定位图

List of Structures Names of the structures are listed in alphabetical order. Each name is followed by abbreviation of the structure. 1-10 cerebellar lobules 1-10 3rd ventricle 3V 4th ventricle 4V A A1 noradrenaline cells A1 A11 dopamine cells A11 A12 dopamine cells A12 A13 dopamine cells A13 A2 noradrenaline cells A2 A4 noradrenaline cells A4 A5 noradrenaline cells A5 A7 noradrenaline cells A7 A8 dopamine cells A8 abducens nucleus 6 accessory abducens nucleus Acs6 accessory abducens/facial nucleus 7 accessory abducens/facial nucleus Acs6/7 accessory facial nucleus Acs7 accessory neurosecretory nuclei Acc accessory nucleus of the ventral horn Acs accessory olfactory bulb AOB accessory olfactory tract aot accessory optic tract aopt accessory trigeminal nucleus Acs5 accumbens nucleus Acb accumbens nucleus, core AcbC accumbens nucleus, rostral part AcbR accumbens nucleus, shell AcbSh acoustic radiation ar acoustic stria as agranular insular cortex AI agranular insular cortex, dorsal part AID agranular insular cortex, posterior part AIP agranular insular cortex, ventral part AIV alar nucleus Al alveus of the hippocampus alv ambiguus nucleus Amb amygdalohippocampal area AHi amygdalohippocampal area, anterolateral part AHiAL amygdalohippocampal area, posteromedial part AHiPM amygdaloid fissure af amygdaloid intramedullary gray IMG amygdalopiriform transition area APir amygdalostriatal transition area AStr angular thalamic nucleus Ang ansa lenticularis al ansoparamedian fissure apmf anterior amygdaloid area AA anterior amygdaloid area, dorsal part AAD anterior amygdaloid area, ventral part AAV anterior commissure ac anterior commissure, anterior part aca anterior commissure, intrabulbar part aci anterior commissure, posterior part acp anterior cortical amygdaloid nucleus ACo anterior hypothalamic area AH anterior hypothalamic area, anterior part AHA anterior hypothalamic area, central part AHC anterior hypothalamic area, posterior part AHP anterior lobe of the pituitary APit anterior olfactory nucleus, dorsal part AOD anterior olfactory nucleus, external part AOE anterior olfactory nucleus, lateral part AOL anterior olfactory nucleus, medial part AOM anterior olfactory nucleus, posterior part AOP anterior olfactory nucleus, ventral part AOV anterior perifornical nucleus APF anterior pretectal nucleus APT anterior pretectal nucleus, dorsal part APTD anterior pretectal nucleus, ventral part APTV anterior tegmental nucleus ATg anterodorsal preoptic nucleus ADP anterodorsal thalamic nucleus AD anteromedial thalamic nucleus AM anteromedial thalamic nucleus, ventral part AMV anteroventral periventricular nucleus AVPe anteroventral thalamic nucleus AV anteroventral thalamic nucleus, dorsomedial part AVDM anteroventral thalamic nucleus, ventrolateral part AVVL aqueduct (Sylvius) Aq arcuate hypothalamic nucleus Arc arcuate hypothalamic nucleus, lateroposterior part ArcLP arcuate hypothalamic nucleus, medial posterior part ArcMP arcuate nucleus, dorsal part ArcD arcuate nucleus, lateral part ArcL arcuate nucleus, medial part ArcM area postrema AP ascending fibers of the facial nerve asc7 B B4 serotonin cells B4 B9 serotonin cells B9 Barrington's nucleus Bar basal nucleus (Meynert) B basilar artery bas basolateral amygdaloid nucleus BL basolateral amygdaloid nucleus, anterior part BLA basolateral amygdaloid nucleus, posterior part BLP basolateral amygdaloid nucleus, ventral part BLV basomedial amygdaloid nucleus BM basomedial amygdaloid nucleus, anterior part BMA basomedial amygdaloid nucleus, posterior part BMP bed nucleus of stria terminalis, fusiform part Fu bed nucleus of stria terminalis, supracapsular part BSTS bed nucleus of the accessory olfactory tract BAOT bed nucleus of the anterior commissure BAC 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 BST 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 intraamygdaloid division BSTIA 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 lateral division BSTL 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 lateral division, dorsal part BSTLD 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 lateral division, intermediate part BSTLI 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 lateral division, juxtacapsular part BSTLJ 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 lateral division, posterior part BSTLP 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 lateral division, ventral part BSTLV 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 medial division BSTM 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 medial division, anterior part BSTMA 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 medial division, posterior part BSTMP 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 medial division, posterointermediate part BSTMPI

人体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与临床应用.docx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人体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与临床应用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acupoint-located method by anatomical landmark):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可分为: 1.固定的标志:指各部位由骨节、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及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是在自然姿势下可见的标志,可以借助这些标志确定腧穴的位置。如以腓骨小头为标志,在其前下方凹陷中定阳陵泉;以足内踝尖为标志,在其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定三阴交;以眉头定攒竹;以脐为标志,脐中即为神阙,其旁开2寸定天枢等。 2.活动的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是在活动姿势下才会出现的标志,据此亦可确定腧穴的位置。如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当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取颊车等。 一头颈部体表定位与临床应用 眶上切迹(眶上孔):一般位于眶上缘中内1/3交界处,内有眶上神经和血管通过,压迫有明显痛感。临床上按压该处用来判断昏迷程度。 眶下孔:眶下缘中点下方约1 cm处,有眶下神经通过,按压有凹陷感。拔除上颌1~4牙时,可在此进行阻滞麻醉。切牙孔:两中切牙腭面之间,顺着牙龈斜插可进入。拔除上颌1~4牙时,可在此进行阻滞麻醉。上颌结节:位于上颌第三磨牙的上后内方,颊内侧面与牙龈之间。拔除上颌4~8牙时,可在此进行阻滞麻醉。腭大孔:紧靠上颌第三磨牙的腭面内上方。拔除上颌4~8牙时,可在此进行阻滞麻醉。下颌角:下颌支后缘与下颌骨下缘相交处。在下颌角上2横指

立体定位技术

实验6 小动物脑立体定位技术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脑立体定位技术。 2. 掌握脑立体定位仪及脑图谱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脑立体定位技术被广泛的运用于脑的损毁、刺激和脑电记录的精确定位中,成为 研究脑结构和功能必不可少的工具。脑立体定位技术主要是使用脑立体定位仪作为定位仪器,利用某些颅骨外面的标志(如前囟、后囟、外耳道、眼眶、矢状缝等)或其它参考点所规定的三度坐标系统,来确定皮层下某些神经结构的位置,以便在非直视暴露下对其进行定向的刺激、破坏、注射药物、引导电位等研究,是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药理和神经外科等领域内的重要研究方法。常用的实验动物,如大鼠、小鼠、猫等高等哺乳动物以及鸟类,其均有完全的外耳道,可用(耳棒)来定位。在确定了颅外标记之后,就可按脑立体定位图谱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定位操作。 三、实验器材 江湾-Ⅰ型脑立体定位仪,MC-5微操作仪,常规手术器械,钻孔针,纱布,干棉球,酒精,0.4%戊巴比妥钠(麻醉剂,现配现用),生理盐水,1ml注射器,3%双氧水, 小白鼠。 四、实验步骤 1. 江湾Ⅰ型脑定位仪的使用 1.1 校验仪器 定位仪经过搬动或长期不用后,使用前需先加以校验。重点是检验电极移动架各滑尺是否保持直角,可用三角板测定各滑尺所成的角度是否是直角;各衔接部与螺丝有没有松动;滑尺是否太松;检查主框两臂的平行情况;最后观察固定头的装置两侧对称程度,小框是否与主框平行。检查仪器无故障后,可进行下列校验性操作: (1)将两侧耳杆柱旋松,在主框上前后滑动,然后再按照原规定刻度装好,看两侧耳 杆尖是否完全对正。 (2)取下一侧耳杆,将一侧电极移动架装好,前后左右上下移动各滑尺,使装在电极 夹上的金属定位针尖正对耳杆尖的中心,记下各滑尺的刻度读数,再卸下移动架再装上,并按上法测定耳杆尖的部位,记下三个滑尺的读数,反复操作取平均数首先将放置水平的脑立体定位仪上的两个滑道,按实验的要求调节好合适的高度后。 (3)然后再用水平尺调正好两个滑道的前后、左右水平。这时再把安置在滑道上的手 动微推进器按上面的刻度调节垂直。

八髎的体表定位

八醪的体表定位: 1. 先确定次醪--即S2骶后孔:在髂后上棘内下方1.3--1.5CM ,正中线旁开 2CM孔径0.8CM,刺入深度2cm可用银质针导热。 2. 再定上醪-----即S1骶后孔:在次醪上2cm正中线旁开2.5cm左右。 孔径1cm 针刺深度2.5cm。 3. 依次定中醪---即s3骶后孔:在次醪下2cm,正中线旁开1.5cm左右。孔径 0.6cm,针刺深度1.5cm。 4. 最后定下醪---即s4骶后孔:在中醪下1.5cm,正中线旁开1cm左右。孔径0.5cm,针刺深度1cm。 八醪就是八个穴位:上醪、次醪、中醪、下醪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醪”这是一 个区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胞宫。这个区域的皮肉,应该是很松软,能捏起来的,如果不松软,说明经络肌肤之间有粘连,这种粘连,正是体内尤其是胞宫有毛病的外在表现,而妇科的一切疾病,都与胞宫紧密相连。在八醪区域进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从外而内调理胞宫。冲脉、任脉和督脉也都起于胞宫。督脉主一身阳气,任脉主一身之血,冲脉则为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要靠他们支配,所以,八醪乃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是调节人一身的气血的总开关,务必畅达无阻。胞宫健康了,妇科问题没有了,困扰女性的很多杂病,比如失眠、便秘、爱生气、急躁、慵懒等,都会自然消失。 〔取穴法〕俯卧,在脊椎正中线和膀胱俞之間,第二骶后孔凹陷处取穴;取穴時,以食指按在小腸俞与脊椎正中线之中間,小指按在骶角(尾骨上方黃豆大小的园骨突起)上方,中指和无名指相等的距离分开按放,侧中指尖所按之处。

操作方法〕毫针针刺或加灸法。患者伏臥位,取准双側次醪穴,常規消毒后,用30号毫针刺入2 —3寸深,当病人小腹內有沈胀或酸麻感時,用小幅度泻法捻转毫针,留针20 一30,留针期间行针I 一2次。对寒凝型痛經可加灸收效更速。 〔适应症〕痛经。气滯血瘀、寒湿凝滯、气血虛弱之痛经。 〔释义〕次醪穴,醪同窌,骨之空隙,此指骶骨后孔。因本穴位於骶骨第二孔中,居次上,故名次醪。 骶骨后孔共4对,分別称为上、次、中、下醪,合称八醪穴。《素問?骨空論》云:腰痛不可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醪与痛上,八醪在腰尻八间”《针灸大成》也載:八醪总治腰痛”说明八醪四穴同为治疗腰痛的要穴。近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对其功效主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謝文志氏說:目前对于腰痛牽引少 腹、季肋之下以及竄至腹股沟部疼痛(骶业神经炎、肌纤维炎等)取八醪穴,其疗效尤为显著”鄭魁山氏进一步指出:上醪与次醪、中醪、下醪合称八醪穴, 是治疗妇科和二阴疾患、腰痛的常用穴”,而刘冠军氏则把其主治作用归纳为理下焦,利腰腿”六字概括之。 次醪穴乃八醪之一,是足太阳膀胱經腰骶部的重要腧穴。从腰以下挾脊骶骨部是足少阴、足太阳和督脉循行所过之处,因督脉貫脊属肾,足少阴肾经络膀胱,足太阳经循膂络肾,此三经与肾联系密切。肾主生殖与发育,又主二阴,膀胱主储尿和排尿,所以《金梅花詩鈔》說:其主治功用举凡下焦前后阴、大小肠及腰腿諸症,无不包羅”而《經穴主治症》则云:治男女生殖疾患、腰痛、泌尿器疾患有效”说明次醪穴具有补肾壮腰、清利湿热及理气化瘀调经等功效。

鼠脑立体定位仪技术参数-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

数显式鼠脑立体定位仪技术参数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技术参数要求 一、项目概述 本次商谈的内容为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采购,卖方负责将**运抵买方指定机房,完成安装,检测、验收合格,交付买方使用,即交钥匙工程。 二、主要技术参数 数显式大/小鼠脑立体定位仪参数 1、定位仪有恒温功能 2、控温范围:室温~60℃ 3、读数精度:≤0.01mm 4、显示:LCD 显示屏(X、Y、Z 三轴) 5、功能键:置零键(CLR/SET)、相对值/绝对值(REL/ABS): 相 对值/绝对值、毫米/英尺:(mm/inch)、功能键(F/ENTER) 6、材质:合金材料 7、尺寸:350×250×340mm 8、操作臂 360 度回转,摆动幅度 180 度 9、计数精度:±0.01mm 10、三维推进器精度:±0.01mm 11、三维推进行程:80mm 12、工作电源:1.5V 13、可进行上下、左右、前后、旋转等精确定位 14、控温范围:室温~60℃(推荐 34~38℃) 15、工作条件:温度 0 - +40℃;相对湿度<80% 16、储运温度:-10 - +60℃ 17、重量:5.5kg 18:含大鼠适配器、小鼠及幼大鼠适配器、-含18度和45度耳杆 19、附大鼠脑图谱 1 本 与鼠脑立体定位仪配套的配件 微量注射泵: 1.用于脑立体定位实验 2.可配注射器规格:0.5ul-1000ul 3.高分辨率彩色触摸屏,触摸板具有“锁定”功能 4..额定线性推力: 5Kg 5.流量速率:3.66ml/min(0.5ul注射器)-3.818ml/min(1000ul注射器) 6.精确度:±0.5% 7.配备微量注射器-尖头/10ul/0D:0.50mm,10各. 微型手持式颅钻:

V3D三维成像测量技术引领车轮定位技术的发展方向

V3D三维成像测量技术引领车轮定位技术的发展方向 随着汽车技术不断发展,对于现代汽车,四轮定位关乎汽车的行驶安全性、驾驶的可操控性和舒适性、燃油的经济性,以及悬架系统部件和轮胎的使用寿命。广大汽车用户也不断认知汽车四轮定位的重要性。作为检测工具,四轮定位仪的技术水平直接关乎四轮定位的精确性、实用性、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 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四轮定位测量技术非V3D三维成像测量技术莫属。那么什么是“V3D”技术?它先进在哪里?为用户能带来哪些好处?这是业内人士和广大用户特别关心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底。 1.V3D技术的由来 简单地讲,V3D是英文“Visualinerwith3DimensionImagingTechnology”的简写,意思是:三维成像技术可视定位仪。 1920年,美国有一位叫“JohnBean”的技术工程师,他注意到装满水的救火车由于负重使得车轮发生严重变形,轮胎严重磨损,受此现象启发,JohnBean先生想到:能否设计一个仪器,来测量和调整车轮的定位状态呢?经过艰苦探索,他发明了第一台车用四轮定位系统,并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不断致力于四轮定位系统的研发和销售,这其中包括世界上第一台光学原理定位仪,第一台采用图形显示的定位仪,以及第一台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定位仪。期间,“JohnBean”注册成为汽车维修设备的品牌。 早在1985年,“JohnBean”品牌为美国FMC公司所有,同年“JohnBean”品牌的研发人员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三维成像技

术的设计理念。但由于当时计算机性能的限制,没有形成产品。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终于在1995年形成了具有V3D技术的产品。因其技术的先进,1996年美国SNAPON(中文名:实耐宝)公司从FMC公司收购了“JohnBean”品牌。本世纪初最新研发的ULTRAVisualiner3D系列三维成像四轮定位系统,标志着四轮定位系统在技术上一次大的革新,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操作,并且更加精确。 2.V3D定位仪的技术原理 V3D的技术原理是革命性的,完全有别于传统定位仪。在此我们以美国“JohnBean”牌V3D定位仪为例,具体说明如下: 计算机主机+信息主板+高性能数字照相机+4个目标盘,构成V3D系统的基本元件,照相机的发光二极管不断发射固定频率的红外线,目标盘接收到光线后,将光线反射给照相机进行成像。照相机将所成图像与事先储存在电脑中的图像进行比较后,精确地计算出目标与相机间距离,再通过数据处理后,计算出车辆相关尺寸,得出相应四轮定位数据。 利用高技术的数码相机和专利的三维技术,计算出车辆每一个车轮的车轮平面、轮轴平面和车身平面(图1),车身平面是由每个车轮轮轴所在的中心点连接形成的。利用三个平面的几何关系确定车辆的四轮定位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原厂数据进行比较,告知操作者需要调整的角度信息。 与传统的四轮定位技术不同,以往的四轮定位传感器必须配有电子元件,其中包括每一个车轮传感器中的电子重力传感器,因此必须不断确认车轮平面与所在举升机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对于传统四轮定位仪,要求整个举升机的平面要绝对的水平,操作人要特别关注整个标定的质量和精确度,而且标定的频率较高;每次进行定位操作时,安装在车轮上的传

工业三维人员定位系统解决方案

工业三维人员定位系统解决方案 一、需求概况 在现代化工业生产过程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如何有效管理员工和设备,是目前最棘手的问题。如何及时发现生产缺陷、安全隐患,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保障生产平稳高效的进行对于设备高密集型生产企业(电厂、化工厂、输变电等)来说尤为重要。目前,物联网快速发展,工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可以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1)设备问题发现不及时:传统采用人工巡检,设备出现问题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报警,可能造成更大的风险。 2)人员安全存隐患:工厂环境复杂,存在无关人员误闯入、误操作等问题。尤其是外委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容易发生危险。 3)缺少可视化展示: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人员、设备、重要物资无精确位置和时间、无法实时监控生产过程。 4)事故分析无数据:总结经验教训,是减少事故的有效手段。目前,事故发生后往往因缺少人员历史位置信息和视频信息,无法有效分析事故原因汲取经验。 如何做到生产流程可视化管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而真正可视化离不开精准定位、视频监控、三维虚拟现实系统的支持。 二、解决方案 河北云酷科技在多年工业信息化经验的基础上,将三维可视化、精确定位、视频全覆盖技术结合工业生产流程推出了一套适用于设备密集型生产企业的人员定位系统。本系统与客户的ERP管理系统相结合,根据业务流程在基础平台上需求定制。通过精度的定位系统、视频全覆盖系统实时再现工作生产虚拟场景。主要解决人员、重要物资、车辆的实时定位跟踪、视频联动,人员安全、设备异常报警等,真正实现三维可视化管理,提高安全生产效率。 三、系统功能 设备物资管理 ●设备基本信息查询 ●设备漏水、漏气、漏油、着火报警; ●重要物资精确定位;

室内三维定位技术

室内三维定位技术 一、概述 室内定位参考百科的描述为:在室内环境无法使用卫星定位时,使用室内 定位技术作为卫星定位的辅助定位,解决卫星信号到达地面时较弱、不能穿透 建筑物的问题。最终定位物体当前所处的位置。主要采用无线通讯、基站定位、惯导定位等多种技术集成形成一套室内位置定位体系,从而实现人员、物体等 在室内空间中的位置监控。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地图与导航类软件将进入一 个新的时代——室内导航。经研究,人们80%--90%的时间都是呆在室内,70% 移动设备的使用都是在室内,80%的数据连接也在室内。近几年来,包括谷歌、微软、苹果、博通等在内的一些科技巨头,还有一些世界有名的大学都在研究 室内定位技术。室内定位技术的商业化必将带来一波创新高潮,各种基于此技 术的应用将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其影响和规模绝不会亚于GPS。 民用领域可以想象一些比较常见的应用场景,比如在机场大厅、展厅、大 型商场、超市、公共场所室内导航,能够快速找到安全出口、电梯,家长用来 跟踪小孩的位置避免小孩在超市中走丢。室内停车,找车位、停车,计时计费等。智能家居,房屋根据你的位置打开或关闭电灯。商场商户,商店根据用户 的具体位置向用户推送更多关于商品的介绍,促销活动,排队预约,支付服务等。大型建筑物应急疏散,公共安全,灾后救援。大数据分析:室内定位系统 可以进行更高精度、更大量级的大数据分析,室内定位数据可以捕捉用户在某 个货架或者店铺的光顾频率、停留时间,从而得出用户的类型、兴趣和偏好等 特质以及店铺热度、品牌关联度等重要结论,为商业分析提供有力的工具。例如,万达广场借此发现许多在必胜客消费的客户都会去ZARA消费,他们据此针对性的做了两者间的联合促销,得到了良好的收效。如果相关技术产业化后, 应用场景会十分广泛。 工业领域应用场景,如矿井,工厂厂房内精确地定位工人、设备(叉车) 上位置,实时时地将人、车、物的位置信息准确地将反映到工厂控制中心,方

体表定位方法

体表定位方法 从体表定位对针刀医学的临床治疗操作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针刀治疗是一种闭合性手术,要有效地避开刀下的神经血管和其他重要脏器,都必须对进针点以内的解剖结构有明确的了解,体表定位学就是为了解决针刀医学临床上这一问题而提出来的。在过去的解剖学文献中已有很多类似于体表定位学的描述,而仅仅是没有明确地将其概念化和系统化而已,因而就没有形成解剖学的专门学科。因本书的主要目的是阐述针刀医学的基本原理,因此不能用很大篇幅来将体表定位学的所有内容都叙述出来,仅能阐述其部分内容,并明确体表定位学的范围和含义,关于体表定位学的全部内容,将另有专著。 一、头颈部 眶下孔的体表定位:位于眶下缘中点以下,相当于鼻尖至眼外角连线的中点。 颏孔的体表定位:位于下颌骨体的外侧面,正对下颌第一、二前磨牙间的下方。 面动脉的体表定位:下颌骨下缘和咬肌前缘的相交点为面动脉进入面部的起点,在此处可扪及搏动,先从此点引线至口角外侧约1cm处,再将引线引至内眦。由眼外眦向下做一垂线,再自鼻翼下缘外侧与口角分别向外侧引上、下二条水平线与上一垂线相交,此两条水平线可将面动脉分为三段:口角水平线以下为面动脉第一段;在上、下两水平线间的一段,为面动脉第二段;上水平线至内眦间的一段为面动脉第三段。 腮腺导管的体表定位:位于颧弓下方约1cm处,耳垂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的连线的中1/3段。 颞浅动脉的体表定位:是颈外动脉终支之一,起自外耳道前下方平下颌角的后方处,自腮腺上缘穿出后,于颞下颌关节与外耳道间垂直上行,至眶上缘平面以上,继而分为额、顶两支。 面神经的体表定位:在头转向对侧时,取四点:鼓乳切迹点、下颌支后缘上3/5及下2/5的交点、下颌支后缘上1/3与下2/3的交点、下颌支后缘上2/3与下1/3的交点,作三条线:①第一、二点连线的上半部为面神经干的体表投影,此线的中点为面神经干分叉处的定位点;②自①线的中点至第三点的连线表示面神经颞面干的投影线;③自①线中点至第四点的连线表示颈面干的投影线。 枕大神经的体表定位:枕大神经起自枢椎横突内侧寰椎后弓,斜向上向外上升,穿行头半棘肌之间,在头半棘肌附着于枕骨处,穿过该肌,更穿过斜方肌腱及颈固有筋膜(以上是枕大神经在深部的走行,此点在上项线平面距正中线约2cm处),到达皮下,随即分成许多分支,分布于头后部大部分皮肤。 颈总动脉的体表定位:在右侧,从下颌角至乳突连线的中点划线至胸锁关节;在左侧,连线的下端稍偏外侧,此线平甲状软骨上缘以下为该动脉的体表定位。 锁骨下动脉的体表定位:从胸锁关节至锁骨中点的凸向上方的曲线,其最高点距锁骨上缘约1cm。 颈外静脉的体表定位:下颌角至锁骨中点的连线。 副神经的体表定位: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交点至斜方肌前缘中、下1/3交点的连线。 二、肩背部 肩胛上神经的体表定位:此神经起于臂丛的上干(C5,C6),位于臂丛的上侧,向上外方行,经斜方肌及肩胛舌骨肌的深侧,至肩胛切迹处,与肩胛上动脉邻接。此动脉经肩胛横韧带上侧至冈上窝,然后转至冈下窝。而肩胛上神经则经肩胛横韧带下侧至冈上窝。在此该神经发出分支支配冈上肌、肩关节及肩锁关节。继而伴肩胛上动脉绕过肩胛颈切迹至冈下窝,支配冈下肌。 肩胛下动脉的体表定位:在肩胛下肌下缘附近起自腋动脉,走向后下方,主要分为胸背动脉和旋肩胛动脉。前者伴随胸背神经行走,分布于前锯肌和背阔肌;后者迂曲后行穿三边孔,至冈下窝,分支营养附近诸肌。 三、上肢部 肱动脉的体表定位:将上肢外展90°并稍旋后,由锁骨中点到肘窝中点作一连线,连线与肱二头肌内侧缘交点以下的部分。 尺动脉的体表定位:由肘窝中点稍下方到豌豆骨桡侧的连线。 桡动脉的体表定位:由肘窝中点稍下方到桡骨远端掌侧面桡动脉搏动处的连线。

大鼠立体定向图谱解_部分1

de Groot大鼠脑立体定向图谱 参考文献: de Groot J. The rat hypothlamus in stereotaxic coordinates.J Comp Neurol 1959, 113:389-400 使用说明 (一)图谱使用范围 本图谱使用范围主要是下丘脑及其周围结构,也涉及到视前区和中脑上部。选用体重 200-300g英格兰大白鼠的脑,制成冰冻连续切片,片厚50um。在冠状平面,自前而后每隔0.4mm 取一切片,共14张。在矢状平面,中线左侧0.2和1.1mm处各取一切片。全部共16幅平面图。 (二)规定以下各种坐标平面对大鼠下丘脑各结构进行定位 1.水平零平面(H0) 令动物上门齿后缘根部高于两侧颅骨外耳孔中心连线(耳间线)5mm。此时通过上门齿后缘根部所作的水平面(即与定向器框架水平面平行的面)为H0,低于H0者为负值,高于H0者为正值。这样通过耳间线的水平面就比H0平面低5mm,为H-5。按此规定,H0平面正好通过脑的前连合与后连合。 2.冠状零平面(A0) 通过耳间线并与H0平面相垂直的冠状平面为A0。在A0以前的各冠状平面均以正数表示如 A2.8即表示A0以前2.8mm的冠状平面。本图谱所选平面自A2.8到A8.0止。

3.矢状零平面(L0) 通过前囟并与H0 A0两平面均垂直相交的平面称L0。前囟是两侧颅骨、顶骨在正中线的汇合点。前囟位置一般在A0前5.9mm(A5.7-A6.1),H0以上6.3mm(H+6.1-H+6.6)左右。这样,L0就恰好通过矢状缝,而把脑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本图谱所用L0.2、L1.1两平面分别表示L0外侧0.2mm及1.1mm处的矢状平面。 根据上述各坐标平面,可由图谱查出下丘脑某一结构的坐标读数,并定出其具体空间位置。(三)图谱的表示方法 图谱中核团和脑区的轮廓用虚线表示,纤维束的轮廓用实线表示。各结构的名称用西文缩写。

人体体表定位标志

从体表定位对针刀医学的临床治疗操作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针刀治疗是一种闭合性手术,要有效地避开刀下的神经血管和其他重要脏器,都必须对进针点以内的解剖结构有明确的了解,体表定位学就是为了解决针刀医学临床上这一问题而提出来的。在过去的解剖学文献中已有很多类似于体表定位学的描述,而仅仅是没有明确地将其概念化和系统化而已,因而就没有形成解剖学的专门学科。因本书的主要目的是阐述针刀医学的基本原理,因此不能用很大篇幅来将体表定位学的所有内容都叙述出来,仅能阐述其部分内容,并明确体表定位学的范围和含义,关于体表定位学的全部内容,将另有专著。 一、头颈部 眶下孔的体表定位:位于眶下缘中点以下,相当于鼻尖至眼外角连线的中点。 颏孔的体表定位:位于下颌骨体的外侧面,正对下颌第一、二前磨牙间的下方。 面动脉的体表定位:下颌骨下缘和咬肌前缘的相交点为面动脉进入面部的起点,在此处可扪及搏动,先从此点引线至口角外侧约1cm处,再将引线引至内眦。由眼外眦向下做一垂线,再自鼻翼下缘外侧与口角分别向外侧引上、下二条水平线与上一垂线相交,此两条水平线可将面动脉分为三段:口角水平线以下为面动脉第一段;在上、下两水平线间的一段,为面动脉第二段;上水平线至内眦间的一段为面动脉第三 段。 腮腺导管的体表定位:位于颧弓下方约 ??处,耳垂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的连线的中 ??段。 颞浅动脉的体表定位:是颈外动脉终支之一,起自外耳道前下方平下颌角的后方处,自腮腺上缘穿出后,于颞下颌关节与外耳道间垂直上行,至眶上缘平面以上,继而分为额、顶两支。 面神经的体表定位:在头转向对侧时,取四点:鼓乳切迹点、下颌支后缘上 ??及下 ??的交点、下颌支后缘上 ??与下 ??的交点、下颌支后缘上 ??与下 ??的交点,作三条线:①第一、二点连线的上半部为面神经干的体表投影,此线的中点为面神经干分叉处的定位点;②自①线的中点至第三点的连线表示面神经颞面干的投影线;③自①线中点至第四点的连线表示颈面干的投影线。 枕大神经的体表定位:枕大神经起自枢椎横突内侧寰椎后弓,斜向上向外上升,穿行头半棘肌之间,在头半棘肌附着于枕骨处,穿过该肌,更穿过斜方肌腱及颈固有筋膜(以上是枕大神经在深部的走行,此点在上项线平面距正中线约 ??处),到达皮下,随即分成许多分支,分布于头后部大部分皮肤。 颈总动脉的体表定位:在右侧,从下颌角至乳突连线的中点划线至胸锁关节;在左侧,连线的下端稍偏外侧,此线平甲状软骨上缘以下为该动脉的体表定位。 锁骨下动脉的体表定位:从胸锁关节至锁骨中点的凸向上方的曲线,其最高点距锁骨上缘约 ??。 颈外静脉的体表定位:下颌角至锁骨中点的连线。 副神经的体表定位: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 ??交点至斜方肌前缘中、下 ??交点的连线。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

脊柱各结构的体表定位和临床应用(转载) 一,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 (一)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 (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任何人也可摸清。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也可准确抹清。沿其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唯 C4棘突不易抹及。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 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 (3) 胸椎棘突: 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 T3棘突平。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 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2,横突的触抹定位法: (1) 颈椎横突的触抹定位: 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 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3横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4横突:位于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5横突: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

一,脊柱各结构的常用体表定位法 (一) 触抹法:此法最方便,最常用,较准确。是利用人体的骨性标志,对脊柱各结构进行触抹而确定其位置。 1,棘突的触抹定位法: (1) 颈椎:常利用枕外粗隆、C2、C7棘突,来确定颈椎各棘突的位置。 枕外粗隆:粗大,任何人均可准确触抹清。沿此向下,有一凹陷,再向下推摸,可触及一骨突,即为C2棘突。 C2棘突:较大,末端分叉。瘦弱者低头时可见其隆起于项部的上段。任何人也可摸清。可做为颈棘突检查的基点。C2既定,向下推摸,即可触抹清C3棘突。 C7棘突:长而大,多不分叉。低头时,其隆起于项背交界处。也可准确抹清。沿其向上触摸,就可确定C6、C5棘突的位置。唯C4棘突不易抹及。但可从己标出的C3、C5棘突而可推测出其位置约。约有20%的人,C6棘突比C7棘突长。个别人的T1棘突比C7的长。应注意鉴别。 (2) 腰椎棘突: 常利用可准确抹清的双侧髂嵴最高点来定位。L4棘突、或L4.5棘间,正位于双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上。。 S1:双侧髂后上棘连线水平,正相当于S1椎体。故S1中嵴也能较准确定位。 故L3、L4、L5棘突就能较准确定位;甚至L2、L1棘突也基本能定位 (3) 胸椎棘突: 当人直立,双上肢自然下垂,双肩胛岗内侧端连线,与T3棘突平。双侧肩胛骨下角的连线,与T7棘突平。 因为C7、T3、T7的棘突均能较准确定位,故T1、T2、T3、T4、T5 T6 、T7、T8,甚至T9、T10也能较正确地定位。 2,横突的触抹定位法: (1)颈椎横突的触抹定位: C1横突:位于乳突与下颌角连线中点水平的胸锁乳突肌后缘。 C2横突:位于下颌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3横突:位于舌骨角水平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界处。 C4横突:位于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5横突: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6横突:位于环状软骨水平线与同肌后缘的交界处。 C7 横突:位于上一横突之下。 也可如此定:均在胸锁乳突肌后缘触抹,自乳突尖始,每隔约1.0-1.5cm,即为一个横突。 (2)胸椎各横突的触抹定位:不易触抹清。 (3)腰椎各横突的触抹定位: L3横突:最易触抹。在骶棘肌外缘与第12肋交界处或稍下即是。 另一方法:医生将拇、食指尽力张开,置于患者的腰肋部,食指的桡侧贴近患者的肋弓,拇指尖所指即为L3横突尖。 L4、L2横突:既然L3横突可定,其上下即为L2、L4横突。 L5横突:位于髂后上棘的稍外上方。 3,关节突的触抹定位:在棘突的两侧,用力按压时,可触到一系列串珠状骨性隆起,

详解体表定位

表定位学 从体表定位对针刀医学的临床治疗操作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针刀治疗是一种闭合性手术,要有效地避开刀下的神经血管和其他重要脏器,都必须对进针点以内的解剖结构有明确的了解,体表定位学就是为了解决针刀医学临床上这一问题而提出来的。在过去的解剖学文献中已有很多类似于体表定位学的描述,而仅仅是没有明确地将其概念化和系统化而已,因而就没有形成解剖学的专门学科。因本书的主要目的是阐述针刀医学的基本原理,因此不能用很大篇幅来将体表定位学的所有内容都叙述出来,仅能阐述其部分内容,并明确体表定位学的范围和含义,关于体表定位学的全部内容,将另有专著。 一、头颈部 眶下孔的体表定位:位于眶下缘中点以下,相当于鼻尖至眼外角连线的中点。 颏孔的体表定位:位于下颌骨体的外侧面,正对下颌第一、二前磨牙间的下方。 面动脉的体表定位:下颌骨下缘和咬肌前缘的相交点为面动脉进入面部的起点,在此处可扪及搏动,先从此点引线至口角外侧约1cm处,再将引线引至内眦。由眼外眦向下做一垂线,再自鼻翼下缘外侧与口角分别向外侧引上、下二条水平线与上一垂线相交,此两条水平线可将面动脉分为三段:口角水平线以下为面动脉第一段;在上、下两水平线间的一段,为面动脉第二段;上水平线至内眦间的一段为面动脉第三段。 腮腺导管的体表定位:位于颧弓下方约1cm处,耳垂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的连线的中1/3段。 颞浅动脉的体表定位:是颈外动脉终支之一,起自外耳道前下方平下颌角的后方处,自腮腺上缘穿出后,于颞下颌关节与外耳道间垂直上行,至眶上缘平面以上,继而分为额、顶两支。 面神经的体表定位:在头转向对侧时,取四点:鼓乳切迹点、下颌支后缘上 3/5及下2/5的交点、下颌支后缘上1/3与下2/3的交点、下颌支后缘上2/3与下1/3的交点,作三条线:①第一、二点连线的上半部为面神经干的体表投影,此线的中点为面神经干分叉处的定位点;②自①线的中点至第三点的连线表示面神经颞面干的投影线;③自①线中点至第四点的连线表示颈面干的投影线。 枕大神经的体表定位:枕大神经起自枢椎横突内侧寰椎后弓,斜向上向外上升,穿行头半棘肌之间,在头半棘肌附着于枕骨处,穿过该肌,更穿过斜方肌腱及颈固有筋膜(以上是枕大神经在深部的走行,此点在上项线平面距正中线约2cm处),到达皮下,随即分成许多分支,分布于头后部大部分皮肤。 颈总动脉的体表定位:在右侧,从下颌角至乳突连线的中点划线至胸锁关节;在左侧,连线的下端稍偏外侧,此线平甲状软骨上缘以下为该动脉的体表定位。 锁骨下动脉的体表定位:从胸锁关节至锁骨中点的凸向上方的曲线,其最高点距锁骨上缘约1cm。 颈外静脉的体表定位:下颌角至锁骨中点的连线。 副神经的体表定位: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交点至斜方肌前缘中、下1/3交点的连线。 二、肩背部 肩胛上神经的体表定位:此神经起于臂丛的上干(C5,C6),位于臂丛的上侧,向上外方行,经斜方肌及肩胛舌骨肌的深侧,至肩胛切迹处,与肩胛上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