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王宗玉经济法PPT

第一节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古代经济法规

(一)古代外国经济法规

1.乌尔纳姆法典

《乌尔纳姆法典》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早于《汉谟拉比法典》),亦称乌尔纳木法典、苏美尔法典。

2.汉谟拉比法典

土地、租赁物价格、手工业工匠的报酬标准、建筑质量的规定(建筑师造房子不合格,砸死主人的儿子,建筑师儿子要去抵命)

3.摩奴法典

古代印度的法典,国王对土地的所有、等级进行规定

4.十二铜表法

大陆法系,即成文法,以十二铜表法为起点,以古罗马法为渊源,以拿破仑法典为蓝本英美法系

(二)古代中国经济法

1.秦律

有灾情、谷物的生长情况要上报,围猎条款,汉朝时有春秋决狱制

2.唐律

厩库律《唐律疏议·杂律》规定“诸市司评物价不平者,计所贵贱,坐赃论;

入己者,以盗论”

3.大明律

钱法,钞法,茶法,盐法

4.大清律例

对矿业开采、手工业冶炼有明确规定

主要内容:

1.土地制度

2.赋税徭役制度

3.手工业管理的法律制度

4.关于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冶炼制度

二、资本主义的经济法

(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时期的经济法

1.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时期经济法的发展条件

社会化大生产(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集中)

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时期经济法的主要表现

1)为剥夺农民土地而制定的土地立法(圈地运动)

2)为保护贸易和关税方面的经济法

3)劳资管理方面的经济法(规定工作的最长劳动时间)

4)保护和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的经济法有机合成制造法,公司母机制造法

(二)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资本主义经济法

1.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以后经济法发展的条件

2.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以后的经济法的主要表现

1)加强垄断组织地位,维护垄断秩序的法律

2)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而制定的对策法

3)为发动和进行两次世界大战而制定的战时经济法

4)资产阶级的国家以资产所有者的身份,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为促进产业发

展而制定的经济法。

(三)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法

1.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法的主要表现

1)实行民主化和非军事化方面的经济立法

2)振兴经济,促进企业合理发展方面的经济法

3)稳定和制约经济发展方面的经济法

4)保护竞争,限制垄断方面的经济法

5)关于国有化方面的经济立法

6)关于计划方面的经济立法

7)土地方面的经济立法

8)合同方面出现了标准合同法

三.社会主义的经济法

(一)苏联

1.剥夺剥削者。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时期(1917——1918)

2.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经济立法(1918——1921)

3.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法

4.集中型管理体制确立时期的经济法(1927——40年代)

5.改革时期(50年代至今)

(二)捷克的经济法

捷克是世界上唯一颁布了经济法典的国家。颁布于1964年6月4日。全称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经济法典》

(三)南斯拉夫的经济法

1.建国时期的经济法

2.以工人自治向社会自治时期的经济法

3.以联合劳动制度为基础的经济法

(四)我国的经济法

(一)旧中国台湾当局的经济法

(二)根据地解放区的经济立法

1.土地方面的经济立法

2.劳动方面的经济立法

3.财税矿业方面的经济立法

(三)新中国的经济立法

1.社会主义改造和国民经济回复时期的经济立法(1949——1956)

1)关于土地方面的

2)关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的

3)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方面

2.经济立法遭到干扰又有所发展的时期(1957——1966)

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经济立法遭到毁灭性破坏时期(1966——1976)

4.工作重点转移改革开放时期(1976——至今)

1)在财政税收金融方面

2)在产业管理方面

3)对外贸易和进出口方面

4)在企业和投资方面

5)在经济活动和维护公平竞争方面

6)关于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

7)地方法律、特区法律

一、经济法的概念

(一)经济法一词溯源

1.经济法一词最早出现在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人摩莱里的《自然法典》一书。提出经济法

是“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社会恶习和祸害的基本的神圣的法律”

2.德萨米在《公有法典》中提到应当建立分配法和经济法以便平均分配社会产品的主张。

3.普鲁东在《工人阶级的政治能力》一书中提出过经济法一词,提出经济法是政治法和民

法的补充和必然产物。

4.德国学者怀特在《世界经济年鉴》杂志中第一次从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经济法一词。

(二)经济法的概念

1.国外学者对经济法的理解

1)经济法是反垄断法或者以反垄断法为中心

2)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法

3)经济法是企业法

4)经济法是普遍利益的法

5)经济法是公法和私法的交错

6)经济法是社会法

7)经济法就是概括一切有关经济问题的法律

8)经济法是商法

9)经济法是国家指导调整经济的法

10)纵横统一的观点拉普捷夫(前苏联)

11)经济法是经济行政法

12)综合经济法的观点

2.我国的学者看法:

1)纵横经济法

2)纵向经济法

3)综合经济法的观点

4)大经济法的观点

5)经济行政法的观点

6)学科经济法的观点(经济法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7)计划经济法经济法是为了落实国家计划的法律规范

8)经营管理经济法经济法是经营管理的法律规范

9)宏观调整法经济法是对经济法进行宏观调控的法律规范

10)经济法是“法在调整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法制度、法形式和法方法的总和”

11)经济法是企业法

(三)经济法的概念

1.中国经济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之上的,用以确立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其他经济

实体以及其他特定情况下的公民个人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调整它们在经济管理以及具有国家管理、计划、监督、组织等因素的横向协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统一体)

2.经济法是调查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资质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

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应该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以及特定情况下的公民个人在经济管理和具有国家计划、管理、监督、组织等因素的经济写作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一)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指导过程中产生的经济管理关系。

1)综合领导机关对其他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管理关系

2)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经济组织的经济管理关系

3)职能部门对社会组织的经济管理关系

4)行业组织经济管理关系

5)区域经济管理关系

6)经济监督关系

7)各级经济管理机关之间的关系

8)有关国家机关、组织对公民个人的经济管理关系

●首先,二者性质不同

●其次二者产生的前提和发生的领域不同经济领域【价值规律及其他的经济规律】&

行政领域【命令与服从】

●其三,二者调整的手段不同经济(罚款、吊销营业执照)行政(命令与服从)(二)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内部为了实现异性的经济目标而进行的内部管理经营关系。如企业

的承包、租赁、经济责任制。

(三)对外经济关系‘

(四)国家管理、监督、计划制约的经济协作关系

第一、在其中其主要作用的经济规律不同

第二、而这遵循的基本原则不同

第三、而这参加者追求的目标不一致

(五)维护公平竞争,防止垄断的经济关系

(六)其他应当由经济法调整的关系如环保关系、自然资源保护关系、消费者权益保护关系、

产品质量等

第三节经济法的本质和特征

一、经济法的本质

(一)经济法是平衡协调法

(二)经济法是社会本位法

(三)经济法是系统、综合调整法

(四)经济法是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对立统一的法

(五)经济法是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法

二、经济法的特征

(一)经济性或专业性

1.经济法往往把具体经济制度、经济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规定为法律。

2.直接赋予经济规则具有法律效力。

(二)政策性

1.经济的法律调整往往政策先行,并赋予政策以法律效力。

2.政策因经济形势需要经常发生变化,经济体制也非一成不变,经济法受其影响也时常处

于变动之中。

3.经济法的执行和司法力度受经济政策的影响很大。

(三)政府主导型政府采购合同

1.经济法在强制性、授权性和法的实现方法方面军体现着政府主导型特征。

2.经济法不乏命令、服从性质的强制规范。

3.社会化的市场,要求将市场主体的自主性与宏观和微观的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

4.即使是合同关系,在经济法调整中也不乏行政主导型。

(四)综合性

1.综合性是私法和公法的结合。【私法的公法化,税收征管法,房屋买卖过程中定价过低,

税务机关可以进行调整,即私法对公法的渗透;公法的私法化,】

2.综合性指经济法的各种法律调整手段有机综合之综合调整。【刑法:刑罚&附加刑;民

法: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行政法:开除公职、警告、吊销营业执照;经济法:各种法律的调整手段均适用。消费者权益法可以按照刑法定罪,作为受害人可以提出赔偿】

民法的一些原则:平等、自由、等价有偿原则

第二章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能够全面反映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对其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具有普遍意

义和作用的指导思想。

(一)能够反映该法律部门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能够反映该法律部门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基本要求。

(三)能集中、概括地反映该法律部门法学部门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的主要特性。

二、基本原则

(一)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力&生产关系、价值规律、生态平衡】

(二)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保护多种经济形式合法权益的原则中外合资企业法、外

资企业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三)国家统一领导和主体相对独立的原则

(四)平衡协调原则

(五)责权利效相结合的原则【各负其责(责字当先);权利依法受到保护,不受到其他法律

主体的干涉,同时不能滥用、不作为;利-效益(国家、社会的利益,同时保护个人利益),经济法的利主要是指社会利益、物质利益;效-效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经济法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统一】

(六)维护公平竞争的原则【正当合法的竞争,不能违反信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

第一节经济法律关系概述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

●属于经济法部门的法律关系,也即由经济法部门所规定和保障的权利(力)和义务关系

●特征:

1.主体,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其他经济实体、特定情况下的公民个人。民法的主体主

要是法人、自然人

2.内容,经营管理的内容

3.纵横,纵横交织、上下结合

4.形式(程序)多为书面、有正事规格的形式,更加正规、正式。涉及到国家管理的行为,

有救济的形式,如申诉、行政诉讼等。

5.手段综合,民事、行政、社会化的调整手段。【社会化如会计师停业】

6.公私法因素交织,或行政、经济或商事因素的融合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种类

(一)经济管理法律关系

1.在宏观管理方面体现为经济管理职权关系,即在一定职权范围内实施相应行为,主要是

抽象行政行为而形成的职权关系如发行钞票、确定税率、税种。车船店脚牙,不死也该杀。

2.在微观方面,主要由具体行政行为而形成经济管理关系。如审批、征收、划拨、检查、

监督。

(二)竞争法律关系:实在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中形成的。

(三)组织管理性流转关系和协作关系:主要是在本质上为政府商事合同的经济合同关系。

(四)其他经济关系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要素

(一)经济法律要素的主要体

指经济法律关系的参加者,也即在经济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中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其权利和义务可能对等也可能不对等。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指向的对象,包括行为、物、智力成果、人格和身

份等。

●行为分为管理行为和给付行为。管理行为是经济管理主体的行为。公共管理行为包括制

定规章、决策、执行、命令,组织协调、监督、处罚。非公共管理行为除了依法被外部化或者通过某种特殊经济责任形成形式使之上升为法律关系外,一般不具有法律意义。

给付行为是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也有管理主体的行为。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1.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与职责。

●特征:

1)权利(力)和利益的内在一体性。

2)权力(利)和义务的一体性。【作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既有权利又有义务。】

3)义务的纵横一体性。【承担横向和纵向的义务,纵向的义务指报办报批各种申请】

4)行为或不行为、履行或违反义务后果之奖惩一体性。

2.经济法律关系的具体内容

1)经济职权和指责、包括规划、决策、审核、批准、命令、指挥、协调、执行、确认、免

除、撤销、检查监督、褒奖、处罚等权责。即是权利也是职责义务。

2)所有权和其他物权【对所有物享有的占有和处置的权力】【其他物权:抵押权、担保物

权、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3)其他权利和义务。如给付权利(力)和义务竞争权利(力)和义务、知识产权、人格权、

身份权【监护权、继承权】

第二节经济法主体的一般原理

一、经济法主体的涵义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由经济法部门所指定和保障的权(力)利和义务关系的参加者,

指在经济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中享有一定的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当事人。

(二)根据经济法的主体制度成立的主体。如根据国有企业法成立的国有公司、国有企业、直

接依法成立的机构如人民银行。

二、经济法主体的体系

(一)经济法主体的种类

1.经济管理主体

1)依照宪法和行政法设立的国家机关

2)根据经济法成立,或依法授权承担一定管理职能的特殊企业或公司。【三峡建设总公司、

香港华润集团(既是经营企业又是管理中资的企业)】

2.经济活动主体

●依照民法、经济法、行政法设立,直接从事生产、流通、服务和经济协作等活动的组织

和个人。

1)各类企业

2)个体经营者

3)承保或租赁经营企业的个人

3.国家和国家机关作为整体,在一定条件下也是经济法的主体。

4.组织机构内部的机构、单位、成员等,虽不具备独立法人的资格,但在一定条件下也是

经济法的主体。【独立法人→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独立承担法律资格,承担有限责任。

法人不是人法人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才是人;法人代表人是一群人,但法定代表人只

有刘伟校长一个】【非独立法人→营业执照,不是有限责任,设立它的要承担连带责任,可以告两个】商学院和法学院都不是独立法人,最终责任由学校承担

5.公民个人参加的经济法律关系主要是税收、工商行政管理、竞争等法律关系。【公民个

人不作为经济法的主体】

(二)经济法主体制度

●包括规范所有制及其主导的经济组织的地位及其内外部组织关系的国有企业法、合作制

暨集体所有制组织法、公司法、中央银行法、政策性经营或兼有公共管理职能的公司等的特殊企业法或特殊经济组织法,以及经济性行业组织法。

三、经济法的主体责任制度

(一)经济法上的经济责任制。指在公有制主导的经济管理中,企事业机关单位及其内部机构、

成员因角色设置及其实现,而相互承担义务和相应的享有权益的经济法律关系或制度。

(二)范围

1.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2.国家与公有主体及其主导的组织之间的关系

3.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如国有股东代表、董事、监事及对其委派机关的关系,个

人承包对发包者的关系。

4.企业内部的关系。

(三)一般经济责任制与特殊经济责任制

1.一般责任制是指由法律一般地规定经济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力)权利义务关系,

普遍适用于某一类主体或关系。对于法律不做规定的细节或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通过经济管理主体和经济活动主体的日常活动加以解决的责任制形式。

●优点:操作方便、有利于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不容易发生短期

行为。【短期行为一般是不利于长期发展的】

●缺点:不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可能会出现权利和义务不清晰的情况,此时法律关系

主体的自由裁量权较大,如果当事人不能正确理解法律规定的目的和精神,或者出于一己之私利而曲解法律的要求,就容易出现滥用权力或疏忽懈怠的弊端。

2.特殊责任制是指由个别契约、章程或专门法规等来规定某种具体的责任制关系。将

当事人依法可以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职权职责等,通过一定的合法形式予以明确、加以具体落实。

●优点:权利和义务较为明确、具体,采取具体契约或协议形式的能够突出管理者与被管

理者之间的平等性的方面,当事人不易滥用权力或懈怠履行义务,发生纠纷较为容易解决。

●缺点:成本高、耗时费力,当事人的经济力、信息力、谈判力等的差异可能导致在同等

条件下发生不同等的权利和义务的安排,对实质公正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权利和义务规定过细,有可能在长期关系型契约中对当事人造成束缚或导致短期行为。

一、经济管理主体的概念

●指在经济法律关系中承担管理职能的当事人。他们主要是根据宪法和行政法规设立

的,由宪法和行政法明确其性质、职能、任务、隶属关系等,承担决策、协调、执

行、监督等经济管理职能的组织或者机构;也包括由国家或法律授权、承担某种政

府职能的或经济管理职能的其他组织。

二、经济管理主体的类别和地位

(一)政府及其管理部门

1.宏观管理部门:着眼于经济总量平衡、优化经济结构和经济秩序,促使经济尽速健

康及可持续发展。

2.微观管理部门

(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本区域内的权利。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三)特殊企业:包括政策性经营的企业和专事国有资产投资或控股管理的企业。政策性

经营企业,承担着执行国家政策及相应的管理职能。【出口再保险公司、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发展银行】

(四)经授权的其他组织

三、经济管理主体的职能

(一)经济管理主体的职权是指经济管理主体在经济法律关系中依法得享有和行使

的权力。权利和职责义务一体,不允许抛弃。管理相对人可以进行监督、抗辩、

复议】行政诉讼。具体而言,经济法管理主体的职权即决策、执行、检查、监

督处罚等作为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二)从原则或理论上说,经济管理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职权】职责和责任是统一的,

要强调责任制,否则会出问题。

(三)强调经济管理主体的责任制,首先要完善经济管理主体的一般责任制;其次本

着宜特则特的精神,需要根据中国国情,充分发挥特殊经济体制在经济管理中

的作用;再次,要建立健全经济观念里种的岗位责任制;最后,无论是行一般

责任制或特殊责任制,有效的考核和监督是不可少的,并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和

相关的救济制度,将政府和国家机关扮演的各种经济和行政的角色,无例外的

纳入司法监督的范畴。

第五节特殊企业形态

一、特殊企业形态概述

(一)概念:指采用特殊形式的企业。特殊企业是指依照特别法、专门法规或行政命

令设立和运作的企业。

(二)特殊企业的类别

1.国外

1)德国

●第一类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拥有自主经营管理权的公法自主机构。这类企业

有自己的章程和注册资本,有独立于政府的股东会、董事会、管委会等机构组

织。

2.我国特殊企业的类别

●按照法律适用的特点分为

1)原则上适用《公司法》和《企业法》,而主要由行政命令和行政规章决定设立和调

整的企业。应该专门立法、单独立法。

2)大体上是以专门法设立和调整的企业。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设立中国人民银

行,《邮政法》,《铁路法》设立的企业。

二、特殊企业形态的运营和国家管理

(一)特殊企业的活动领域:共同点是法定或由政府授权的一定管理职能。

1.政策性经营或在经营中承担一定的政府或公共管理职能的领域:如我国的政策性银

行。农业银行、进出口银行

2.非竞争性的合法垄断领域:石油开采、铁路、航空航天、军工、邮政、造币、烟草、

黄金等。

3.竞争性领域和公用事业的特许经营:如电信

4.国有农场、林场、建设兵团等具有社区性、地域性、政权组织性的mouxie 经营领

域。

5.未完成特殊任务而设立的特殊企业法人。三峡工程总公司属此类。

(二)特殊企业的组织管理机制及其国家管理

1.特殊企业的组织特点

●除了国外的私有经营企业外,由国家出资或控股的特殊企业在组织上与政权体系通

常是衔接的,并无某种其他组织的中介。衔接的紧密程度则在不同的企业可能有所

不同。

2.特殊企业的经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国家或政府的控制,并以企业的性质、目的、

任务的差异有所不同。

1)营业规制

2)价格控制

3)经营决策和特别财务制度

4)监察制度

第五章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一节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及特征

一、不正当行为

(一)竞争行为

●所谓竞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市场上争夺经营份额和服务范围的行为,其

目的是为了占有市场或赢得交易。

(二)不正当竞争

●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征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实施主体是经营者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

(三)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假冒行为—

商品混淆行为/搭便车)

三、经营者

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四.反不正当竞争法

(一)概念

●现行概念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1993年9月2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三十次会议修订,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

●广义的概念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目的

●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

●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节商业混同行为

一、商业混同行为概述及特征

(一)商业混同行为是指经营者采取假冒或模仿其他手段从事市场交易,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与他人的商品和服务相混淆,从而导致或足以导致购买者误以为时他人的商品或接受其服务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商业混淆行为有以下特征

●第一商业混淆行为的主体

●第二进行商业混淆行为的主体的行为体现为假冒或模仿特定主体的商品和服务的行为。

●第三进行商业混淆行为的主体从主观上来说是故意的,即故意进行商业混淆行为,目

的是使自己的商品和服务相混淆,从而推销自己的商品和服务,取得经济上的利益。

●第四商业混同行为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商品或服务的标示。

二、商业混淆行为的表现形式

(一)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

(二)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企业名称(包括简称、字号等)、社会组织名称(包含简称等)、

姓名(包括笔名艺名、译名等)

(三)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域名主体部分、网站名称、网页等

(四)其他足以引人误以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混淆行为。

第二节商业贿赂行为

一、商业贿赂行为概述及特征

1.概念:商业贿赂行为是指经营者采用财务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商品或购买商

品,提供服务或者接受竞争优势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2.商业贿赂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1)进行商业贿赂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

2)商业贿赂的目的是为了销售商品或者购买商品接受服务或提供服务

(完整版)初级会计学(第六版)重点归类

1、会计的基本职能 2、会计要素(资产的特征、收入包括的内容) 3、会计恒等式(或会计基本等式) 4、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5、会计记账基础—权责发生制原则与收付实现制 6、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重要性、可比性、谨慎性) 7、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联系与区别 8、账户按会计要素分类 9、复式记账法的含义 10、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借贷记账法的含义、理论基础、记账符号、记账规则) 11、借贷记账法下的账户结构 12、会计分录的含义与基本内容 13、试算平衡公式 14、借贷记账法的应用 15、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盘存账户、调整账户) 16会计凭证按用途和填制程序分类 17会计账簿的种类 18、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计算 19、存货计价方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 20、期末账项调整 21、对账 22、财产清查的种类 23、财产清查的一般方法 24、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 25、未达账项的四种情况 注:彩色字体为计算题、问答题、业务题范围。 1、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作为经济管理工作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够发挥的作用。 会计的基本职能概括为两个:核算和监督。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也是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是通过对经济活动信息转换成为会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公正报告的工作。 会计核算职能的基本特点是:1.会计核算主要从价值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2.会计核算具有完 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3.会计核算要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反 映。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另一个基本职能。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评等具体 方法,促使经济活动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会计监督具有以下特点:1.会计监督主要通过价值指标进行。2.会计要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 3.会计监督的依据有合法性及合理性。) (会计核算与监督联系)会计的核算职能与监督职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对经济业务 活动进行正确核算的基础上,才可能提供可靠资料作为监督依据;同时,也只有搞好 会计监督,保证经济业务按规定的要求进行,并且达到预期目的,才能发挥会计核算 的作用。 2、会计要素是从会计的角度解释构成企业经济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根据交易或事项对于可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 的分类或概括。 (资产的特征:1.资产必须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拥有是指拥有产权(所有权);控制是指虽然没有产权,但有支配使用权。2.资产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它的形态各异,但都能给企业带 来经济利益。3.资产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未来的交易可能形成的资产不能加以确认。 4.它必须能以货币计量,不能确认和计量其价值的不能作为资产。

初级会计学(人大第五版)课后思考及案例题答案

教材习题详细解答 第一章总论 思考题 1 会计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建立会计信息系统,收集、加工和利用以一定的货币单位作为计量标准来表现的经济信息,通过确认、计量等专门技术方法将经济信息转换成为会计信息,使其进入会计信息系统,通过记录和计算加工并且对外进行报告,以便达到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比较得失、权衡利弊、讲求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工作的特点就是进行价值管理,主要是利用会计信息对经济过程中使用的财产物资、劳动耗费、劳动成果进行系统的记录、计算、分析、检查,以达到加强管理的目的,其中,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分析、检查都是手段。通过会计信息,计算和分析利用财产物资的有效程度以及劳动耗费的合理程度,据以判断得失,调整偏差,采取相应措施改进经营管理。 2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作为经济管理工作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够发挥的作用。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也是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它是通过对经济活动信息转换成为会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公正报告的工作。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另一个基本职能,它是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评等具体方法,促使经济活动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会计的核算职能与监督职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正确核算的基础上,才可能提供可靠资料作为监督依据;同时,也只有搞好会计监督,保证经济业务按规定的要求进行,并且达到预期的目的,才能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 3 会计要素包括哪些内容? 会计要素是从会计的角度解释构成企业经济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根据交易或事项对于可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分类或概括。企业的经济活动可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个会计要素。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流出。利润是指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全部收入与全部费用的相比较的结果就是利润(如果是负数就是亏损)。 4 会计恒等式的内容是什么? 从资产与权益的关系来看,企业有多少资产就有多少权益,或者反过来说有多少权益就有多少资产,在任何情况下资产与权益都保持着数额相等的关系。这样的数量关系用等式表示就是:资产=权益。由于企业的权益又分为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上述会计等式中的

人大版初级会计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会计的含义:对组织经济活动的数量描述行为.﹛1经济活动:人们之间的交易。2为什么从事经济活动:获得、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3为什么描述经济活动:确定经济活动的结果。﹜2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会计的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关系:1会计的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其他职能是派生。2会计监督职能寓于会计的核算职能之中,是在核算过程中的监督。 3会计要素包括哪些内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前三反映财务状况,后三反映经营成果状况。 4会计恒等式的内容是什么?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责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收入—费用=利润 5经济业务的发生,为什么不会打破会计等式的平衡?※(6)企业发生下列经济业务将对会计恒等式产生影响: ①:经济资源流入企业 ②:经济资源流出企业 ③:经济资源的存在形态在企业内部相互转化 ④:经济资源的取得的来源 但是:上述经济业务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 第二章 1会计记录包括哪些办法?1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 2复式记账 3填制与审核凭证 4设置与登记账簿 5成本计算 6财产清查 2你如何理解会计确认的意义?会计确认的标准包括哪些内容? 意义:是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辨认和确定经济信息是否作为会计信息进行正式记录并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信息变换,加工和传递的过程,会计确认是信息变换的关键环节。 确认标准:1可定义性,2可计量性 3经济信息的可靠性 4经济信息的相关性P26 3什么是会计循环:不断重复和核算过程步骤:确认→填制凭证→过账→编制调整前试算平衡表→编制期末调整分录→编制调整后试算平衡表→编制正式的财务报告 4什么是会计计量?它与会计确认是什么关系? 会计计量:根据被计量对象的计量属性,选择运用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单位,确定应记录项目金额的空间处理过程 关系:确认与计量确认——定性计量——定量确认是计量的基础 5会计的计量属性有哪些?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它们有哪些意义? 会计计量属性也可以称为计量基础,是指所用量度的经济属性。 (1)历史成本(2)重置成本(3)可变现净值(4)现值(5)公允价值(6)计量属性的选择(7)举例 意义:(7)P30 6如果按照确认的标准会计要素可以确认,但是无法准确计量,这个要素能够确认吗? 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总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未经确认,就不能也不需要进行计量;如果弄种信息无法计量,确认也就不可能进行。 7什么事会计报告?它包括哪些内容? 汇总记录会计信息的载体 构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 8什么是权责发生制?凡是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本期收入,不论款项是否收到,均作为本期

人大六版《初级会计学》第一章教案复习课程

【初级会计学教案N0.1】 现代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会计的产生及推动会计发展的因素熟悉会计史上的重大成就 了解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及相互关系 著名的会计学家利特尔顿(A.C丄ittleton)在1933年出版的《20世纪之前的会计发展》一书中,提出复式簿记产生,

应具备七项必要条件: 书写艺术(the Art of Writing),簿记首先是记录;算术(Arithmetic),因为簿记的方法层面由连续的简 单计算所构成;私有财产(Private Property),簿记只关注有关财产与财产权事实的记录;货币(money)只有 当簿记能将所有财产或财产权交易转换为货币这一共同单位,它才有必要存在;信用(credit)(例如:未 完成的交易),如果所有交易当场结清,就不存在交易记录的刺激;商业(commerce),仅仅是地方性贸易, 不足以迫使商人们将各种不同的思想综合成一个系统;资本(capital),没有资本,商业将是小宗买卖,信 用也不会发生。当时的意大利正好具备了这种条件。 会计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繁荣程度紧密相连。在意大利之后,荷兰的经济最为强大,复式簿记的自动 平衡机制在荷兰得到完善;英国的产业革命和现代工厂,导致成本会计的产生;美国资本市场繁荣,传统的簿记演变为财务会计;与此同时,审计也成为一门“显学”;管理会计的产生,与20世纪50年代经 济发展相关;美国由于资本市场特别复杂,企业融资渠道众多,财务管理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有媒体报道,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香港的财务总监地位不高、薪水不高,但金融危机之后,香港地区的财务总监工资、地位都有明显提高,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经济环境对会计有决定作用。 此外,本部分还可以结合讨论物价变动会计、跨国公司会计等会计学科的不同发展。 三、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讲授、讨论;多媒体结合板书 板书设计: 一、课程介绍: 课程地位,课程性质,课程知识结构体系 二、会计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原始记录时代T古代会计T近代会计T现代会计 三、如何学习会计小结: 本次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并培养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程讲授时需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东西入手进行课程的导入和案例的安排 讨论、思考题、作业: 1、课外阅读:刘峰,《信息披露一一实话实说》,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年,第一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