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感性的世界还给孩子——新课程下的感性语文实践

把感性的世界还给孩子——新课程下的感性语文实践
把感性的世界还给孩子——新课程下的感性语文实践

把感性的世界还给孩子

——新课程下的感性语文实践

【摘要】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是一个感性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要努力把感性的世界还给孩子。具体实践中它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唤醒,让语文课堂成为“感性”的课堂,包括:(一)寻找感性生发点,唤醒学生的内心惊奇;(二)寻找感性支撑点,唤醒学生的视听感受;(三)寻找感性兴奋点,唤醒学生的角色体验。第二阶段是走进“感性”语文的新天地,包括:(一)走入物化的感性世界;(二)走进传统的感性海洋;(三)走向自然的感性怀抱;(四)走上靓丽的感性舞台。教师正是通过丰富形象的感性互动,让声、像、图、文,甚至是色和味都进入到语文学习中,让孩子在语文课堂上多说、多论、多争,多看、多想、多动。同时,努力把传统的课堂由教室向室外、校外延伸,让孩子们学习语文的感性天地宽起来,让语文真正成为好听的、好看的、好玩的感性语文,让孩子在感性的世界里真切地把握住语文学习的灵魂。

【关键词】感性语文课堂语文学习唤醒

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新课程下的课程,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的“感性”课堂。让我们来看一看小学语文《两只小狮子》的两个课堂教学片断:

教学片段一:角色见面

(课始,大屏幕上出现一只可爱的小狮子。)

师(笑容可掬地):谁来了?哪位小朋友跟它打声招呼。

生:小狮子,你好!

师:“小狮子”的读音里有翘舌音,谁再来打个招呼?

生:早上好,小狮子。

师:真有礼貌。(出示“狮子”二字。)我们一起来和小狮子打个招呼吧!

(学生齐声和小狮子打招呼。)

师:谁能记住“狮”字?

生:我有办法,“反犬旁”加个“老师”的“师”。

师:真会动脑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关小狮子的故事。(教师有声有色地讲《两只小狮子》的故事。)

教学片段二:“触摸”角色

(屏幕上出现两只小狮子。)

师:小狮子的故事好听吗?这个故事就藏在我们的课本当中,请你好好读一读这个故事,根据故事中的两只小狮子的特点给他们分别起个名。

生1:我给那只懒狮子起名叫小黄。

生2:我给懒狮子起名叫懒懒。

师:你为什么叫它懒懒呢?

生:它太懒了,什么事也不干。

师:这名字多好啊,它多符合这只小狮子的特点呀!(教师板书“懒懒”。)

师:谁有好办法记住“懒”字?

生:“竖心旁”加个“赖老师”的“赖”。

师:你能联系老师的姓学习汉字,真好。我们一起来叫叫这位小朋友给懒狮子起的名字吧!

生(齐):懒懒。

师:另一只狮子叫什么好呢?

生:我叫它灵灵。

师:好听。

生:我叫它勤勤。

师:什么勤?

生:勤劳的勤。

师:嗯,这个名字比较符合它的特点,那我们就叫它——

生(齐):勤勤。

生:它的名字正好和懒懒相反。

师:(板书“勤勤”。)你取的名字真不错,我们来亲热地与他打声招呼吧!

(学生齐声和勤勤打招呼。)

师:你们喜欢哪只狮子?

生(满脸喜悦地):勤勤。

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学生的眼睛真正地亮起来了,嘴巴情不自禁动起来了。这样的课堂,教师通过儿童化的语言描绘渲染情境,引导想像,特别是多媒体画面与表演的结合,创设了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感性语文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倾听、阅读、感悟,学会表达与创造,自始至终积极参与,不知不觉在自我满足与愉悦中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让我们叹惋的是,身边并不是处处、时时都有这样的课堂!回归到日常的课堂中,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说,整堂课,主要学习形式不是听和读,就是抄和写,学生普遍少说、论、争,少看、动、想,课堂上的主要的形象展示就是书面教材、黑板和老师早已准备好的一些课件。这样的课堂中,最出彩之处是学生角色的扮演和个性的表述。然而,在老师善意的“引导”之下,又把它变回了一种按部就班式的“导演”。学生的能动性是由老师调动起来的,课堂上的状态看似活跃实则严谨,按部就班。学生的知识在老师“指导”下增长的同时,我们却看到学生的生命也在老师的“指导”下流逝。这不由地让我们深思:在这样的课堂上,“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这句话的精髓体现了几何?“感性”语文的踪迹何处寻觅?

一、认识:从感性出发才能把握小学语文的实质

(一)人的生命是感性的生命

“感”的基本含义有两层,其一:“格也,触也。”即人的第一信号系统对外物的感知;其二:“感者,动人心也”,感就是心有所动。这里,“感”既是一个生理过程,又是一个心理过程。

“性”的含义则很复杂。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性”在中国主要指本能、欲望和情感。所以,中国古人说,“生之谓性。”(《孟子?告子》)“凡性者,天之就也。”(《荀子?性恶》)“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又说:“食色性也。”(《孟子?告子》)除此之外,汉语中的“性”还有这样的意思:指人的本质特征,即人之所以为人者,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至于“感”和“性”合而为“感性”一词,古代汉语中没有这种用法,它是一个外来词汇,大约在近代以后传入中国,主要指感性认识,即认识的初级阶段,与理性认识相对。

在西方,英语中“感性”(sensuousness)与“肉欲”(sensuality)具有相同的词根(sens);在德文中,“感性”与“肉欲”仍是同一个术语Sinnlichkeit,它既指本能的(特别是性欲的)满足,也指感性知觉和表象(即感觉),它是一种低级的、混乱的和含糊的认识。

所谓“感性”,即人生之所以然者,它包括人的本能、欲望和情感,是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这一方面,人格就会是片面的,甚至是病态的。

对于每种生物来说,都具有感性的特征。人虽是理性的动物,但人首先是感性的动物。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无不表现于此。人的生命是感性的生命,他(她)是一个“活生生的、自然的、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的、灵动的、善感的”生命体。

(二)孩子的世界是感性的世界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小鸟为什么会飞呢?”……也许孩子天真的问题令你觉得非常好笑。但仔细想想,这不正是基于孩子对于事物的认识形象大于抽象,感性多于理性这一特征吗?

从人的发展来讲,源于感性的形象思维和基于理性的抽象思维,都是重要心智素质,应当得到充分重视。但遗憾的是,在生活和教育中,我们很大程度上重视着对孩子的理性的抽象思维的灌输,却忽略了对感性的形象思维的的巩固与开发。

一位学者言:在儿童身上集中着人类精神的本原:儿童的执着,表现的是人类求真的实验精神;儿童的烂漫,体现的是人类求美的艺术精神;儿童的率真,反映的是人类求善的道德精神。这正是因为儿童比成人更多地保留着感性——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

孩子感性世界的外在体现之一是纯朴天真,少有虚伪。儿童是最纯朴的,也最认真,他们对人处事都以真心相看,还没有或少有虚伪的污染。《爱因斯坦小时候》说到手工

课上,教师批评爱因斯坦做的小板凳太差,生气地问: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板凳?这是以反话的言语表示了更为强烈的贬斥。但小爱因斯坦以童真之心却把它当成了真话,说“有的”,一面连忙从抽屉里拿出了他第一次做的和第二次做的更不像样的小板凳。

孩子感性世界的外在体现之二是好动爱玩,少有拘谨。好动爱玩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他们的一种本能倾向。因为他们需要从各种角度去了解、认识变化多端的外部世界,而好动爱玩正是他们特殊的认识手段。孩子的好动爱玩,在某些大人的眼里,看来会是十分幼稚、可笑,甚至是顽劣透顶的,殊不知却孕育着具有生命力的发现和创新。被世界称之为“航天之父”的布劳恩,在10岁时闯过一场“祸”:他把6只焰火绑在一辆滑轮车上。当他在柏林闹市区点燃焰火时,滑轮车像箭一般冲向闹市区的空中,吓得熙熙攘攘的行人目瞪口呆。

孩子感性世界的外在体现之三是敢想敢说,少有顾忌。“童言无忌”指的便是孩子敢想敢说,想什么就说什么,直言不讳,无所顾忌的那种天性。随着年岁长大,阅世日深,挫折多多,一方面可能是日趋“成熟”,但另一方面,岁月的风霜也会磨平个性的棱角,学会了“察颜观色”、“话到嘴边留三分”,那种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想、不敢说的谨小慎微,这显然会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一位教师教《布衣元帅》时,一位学生针对课文中的一帧照片说:“这照片上的徐向前元帅头戴铜盆帽,拿着手杖,身穿夹克,脚着皮鞋,很像个资本家,与课文中写的怎么不一样?”正是这一特点的表现。

孩子感性世界的外在体现之四是直率热诚,少有心计。不工于心计、巧于盘算,这在成人的眼中往往被视作“傻冒”。但不能否认,这正是孩子的可贵天性。对人对事的直率热诚、纯洁无瑕,由于想得不是很周到往往使孩子本来没有恶意的言行,被成人误解为淘气捣蛋。在阅读课上读《景阳冈》,有个学生问老师:“老虎的脚上有几个爪?”教师随口说:“这与武松打虎有什么关系吗?你怎么不问老虎身上有多少毛?”引得其他学生哄堂大笑,这时有个学生却非常认真地举手说:“我在书上看到过老虎的脚有4个爪,像梅花,前面的四个肉垫,都有爪,后面的一个肉垫,没有爪。”多么直率、热诚的孩子,这正是他们的天性之所在!

孩子的世界,正是一个感性的世界,单纯、真实,没有一点的虚伪和做作。在他(她)的眼里,这个世界是如此地明明白白,简单有趣,只有单纯的美丑,好坏之分。他(她)的喜怒哀乐,冷暖寒暑,眼泪和微笑,一方一行,皆表露于外,让人一眼看穿。

(三)小学语文是以感性为主要特征的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个统一正是建立在儿童的认识以感性为主的基础之上的。感性的语文,正是儿童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1、从丰富内容上看小学语文是以感性为主的语文。知识信息,诸如四季、自然、工具、器物、服饰、艺术、科技、交往等等,是小学语文要了解的重要内容;情智的内容,也是小学语文直接要体悟和默化的。这些内容,都与感性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从实现目标上看小学语文是以感性为主的语文。感性的语文的目的不在语文,而在生活,在于真的、美的、善的生活。感性的语文不是为了让学生简单地认识几个字,

说上几句话,写上几篇文章,回答一些问题,填上一些空,而是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人文素养和生存质量。

3、从学习主体上看小学语文是以感性为主的语文。小学语文的学习主体是小学生,与成人相比,他们的心智还未完全发展成熟,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方式与成人的认知方式还有较大的差异。将他们比作小大人,进行一视同仁的教育无异于拔苗助长,害了他们。教师必须用心灵去感动心灵、用生命去点燃生命、用灵魂去唤起灵魂、用智慧去培育智慧,积极参与到儿童的生命和人生的展开和建构过程中,合理引导儿童积极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才能赢得他们的尊重和喜爱。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论是识字、阅读,或是作文,都要基于这样的认识:小学语文正是以感性为主的语文。以此为出发点,在具体教学中加强与客观事物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让“感性”无处不在,让“感性”真正地发挥作用,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殿堂,引领他们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征途。

二、实践之一:唤醒,让语文课堂成为“感性”的课堂

(一)寻找感性生发点,唤醒学生的内心惊奇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好奇心正是儿童感性世界的外在表现之一。保护和发掘儿童感性世界里的好奇心,唤醒学生内心的惊奇,将使感性的语文教学收到奇效。

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发现,连续几天,教室里不定时地传出一种神秘的声音的流水声。虽然很轻,但仍然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甚至影响了不少人的课堂学习。针对这种现象,教师想到请学生当福尔摩斯,去调查一下,这神秘的水声从何而来,并且要求同学根据事情的进展,写一组侦破日记。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了各种猜测,许多胆小的同学认为有鬼,一些同学说是风声,还有同学恨不得一下子敲开墙壁,弄个明明白白……经过反复查寻,他们终于发现这若有若无的水声来自教室墙上的小喇叭。寻根探源,才发现学校的广播是电脑控制的,当电脑进入屏保休息状态时,就会发出水声。当谜底揭开时,学生们豁然开朗的眼神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们还特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学校,学校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了电脑的相关设置。神秘的水声成了学生们的“俘虏”,从此消失了!而那一组组精彩纷呈的感性的“侦破日记”,便成了学生们额外的“战利品”,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永远也不会消失。

(二)寻找感性支撑点,唤醒学生的视听感受

特级教师程玲在教《一粒种子》时是这样让学生感受春天的:

师:“春风在唱歌”,怎么唱的呢

生:呼——呼——呼——

师:“泉水在唱歌”,唱什么

生:哗啦啦,哗啦啦——

师:“小鸟在唱歌”,怎么唱

生:叽叽喳,叽喳喳——

师:“小孩子在唱歌”,唱什么

生(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不动笔,不用纸,感性的语文课堂不知不觉之间,在学生的脑海里就形成一幅有形、有声、有色的春天画面。

多媒体时代已到来,传统的文字读本一统天下的地位,已改变。跟学生接触到的电影、电视剧、电脑、mp3、漫画等相比,单一的文字读本的不再魅力依旧,只有生动的、感性的学习才能吸引他们的目光。因此,传统的文字教材不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致将大大衰减,进而导致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之外,转移到语文的学习之外。

再说,从学习量值的衰减和损耗来看,图声读本也要比文字课本要好得多。图声读本与文字课本两相结合,学生将既会获得感性的形象(真实性,生动性)和有声语言(声音,感性),又会获得文字语言(以反映深刻的思想、内在的情感见长)。

如何使这些可感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成功地转化为语文学习所需要的素质,使学生在语文的感性学习中不被丰富生动的图声所迷惑而只得其表,不得其实?关键之处在于在课堂上寻找合适的载体作为支撑点,创设高度仿真的感性世界,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真正地唤醒他们的视听感受。在具体的语文学习中,就是使他们能够用耳倾心地听,用眼享受地看,用脑活跃地思,用口大胆地说,用手主动地写,甚至用身体语言尽情地模仿与表述。

(三)寻找感性兴奋点,唤醒学生的角色体验

在一堂并不好玩的练习课上,教学的任务是改正句子中用得不恰当的词语。针对孩子都上过医院,但都是去看病,而从未当然也不可能有机会当医生的特点,教师创造了一个好玩的游戏:“啄木鸟诊所”。上课伊始,教师就出示了啄木鸟图,然后饶有趣味地说:“今天我们班来开个‘啄木鸟诊所’,小朋友就是一个个高明的啄木鸟医生。不过,今天啄木鸟不是给树木治病,而是给句子治病。”学生惊喜地瞪着眼睛,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随即,教师出示了一棵大树(图),这棵树上有好多条“虫子”,每条“虫子”身上都写着一个用错了词的句子。学生情趣盎然,跃跃欲试,带着积极的情绪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产生一种自内而外的学习驱动力。不少学生下课后还回味无穷,纷纷说:“我觉得这节课挺好玩的!”

这堂课的“好玩”,主要体现在教师找对了学生感性世界的兴奋点,唤醒了学生潜意识中的角色定位上。如学生知道医生看病首先要检查病症,必须要细心。教师在课堂上说:“今天这位病人是个哑巴,全靠医生的本领。”学生们会心一笑后,开始了专注地看、读、想。学生知道检查以后得出结论,病因是什么,必须准确。教师说:“要细心,别

把感冒诊断为肚子疼,闹笑话。”学生哈哈大笑。交流时,学生畅所欲言,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茅塞顿开。确诊病情后就得对症下药,格外讲究技巧。教师说:“我们医生救死扶伤,可要严格杜绝假冒伪劣。”听了之后,一个个小“医生”开始写药方,写好后进行反馈、校对、纠正。找到了感性的兴奋点,于是,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之中就很轻松地明白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最好的。

汪燕宏老师在《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中,列出了两位教师上《群鸟学艺》的教学过程,第一位教师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第二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两相比较,第二位教师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具生成性和发展性。因为只有在感性的情境下,学生才能兴奋起来,教师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移到课文里,设身处地地与作者、人物对话,与其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不是知识经验的积累,而是感性体验的积淀。学生只有不断地在感性的世界里感受和体验,亲身经历主人公的生活和作者言语的形成过程,才能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真切地把握语文学习的精髓。

三、实践之二:走进“感性”语文的新天地

(一)走入物化的感性世界

感性环境对孩子的熏陶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孩子有几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要在校园和教室里度过,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调整校园和教室的布置,营造一个快乐的、轻松的、丰富的感性语文学习环境。

感性语文学习环境的体现之一是一走入校园,醒目的,激励性的,学习性的标语随处可见;橱窗里介绍着文学名家的事迹和经典作品;黑板报上刊载着自己或同学写的习作。每隔几个星期,还可以收到学校或班级编撰的文学性刊物,上面,正有着自己散发着浓浓的墨香的稚嫩之作。学校图书室藏书丰富,借阅方便;阅览室里窗明几净,一排排座椅上同学们正在静静地翻阅,四周静得只听见沙沙的翻书声。甚至连走廊上,都摆放着书籍和座椅,美其名曰“读书走廊”。每学期或每学年,学校还要举行“读书节”。读书节上,有平时仰慕已久的儿童作家的生动讲座,有美仑美奂的文艺表演,有交流旧图书的“跳蚤市场”,甚至还有“不劳而获”的摸奖活动……同学们在读书节上充分地享受着读书的乐趣,展示着学习的成果,全然忘却了学习的苦涩和时间的流逝。在教师们的精心安排之下,人文素养这棵嫩苗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不知不觉地茁壮成长起来。

感性语文学习环境的体现之二是一走入教室,印入眼帘的就是四个“一”:一个图书角,一枚书香标志,一块阅读园地和一期黑板报。图书角里,一只朴素的书柜里装满同学们从家中带来的爱看的书籍,不少书的边角已经卷起,那正是被同学们广泛借阅之后留下的“纪念”。图书角旁边,一枚代表着班级书香特色的书香标志格外醒目,不但画面简洁美观,名称也“与众不同”。如:“乐育堂”——好似让人听见朗朗书声,情溢校园:“凌虚阁”——仿佛让人看到丛丛书林,开卷有益;“春草池”——情不自禁地让人感受着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芳草地”——带领我们来到青青芳草,放飞理想;“通玄观”——让我们回到历史长河,品悠悠岁月,通晓古今等等。在此书香标志下或教室的另外一角还可设立一个反映学生阅读情况的园地,如可设制一棵阅读树,孩子每读完一本自己喜爱的书便增加一片绿叶。等枝繁叶茂之时,也正是孩子们阅读收获之时。黑板报上,工整、稚嫩的笔迹,实用、朴素的知识,真实、动情的文笔正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步伐。

校园里和教室内,这样富有童趣的,感性的,物化的语文环境的创设一定会激起孩子学习语文的热情,陶冶孩子们的性情,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在物化的语文世界里,在感性的语文新天地中健康地成长。

(二)走进传统的感性海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朴素无华,真性情的《诗三百》为起点,历经孔子字字珠矶的《论语》,屈子忧国忧民的《离骚》,司马相如、左思等人华丽工整的汉赋,李白、杜甫等人达到颠峰的唐诗,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爱恨深刻的宋词,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人世态百相的元曲,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等人鸿篇巨制的明清小说……一言以概之,不可胜数。古往今来,已经融汇成一股浩瀚的巨流。

在这巨流之中,那亘古不绝、一脉相承的重人、重德,追求和谐,讲究意蕴的人文精魂正是古人千百年来在感性世界的宝贵积累。其中的不少优秀作品,不但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诵,而且形象真实生动,可感,可触;不但内涵丰富,意义深刻,让人汲取到深厚的人文营养,而且语言质朴,文笔流畅,记叙详实,见证汉语言文字的感性的发展进化史,并与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紧密相连。将之作为语文学习的载体,引导学

生走进传统的感性海洋,将非常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文的诵读活动,进行古文经典的选读与精读,带领学生走进当地的人文古迹,充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语文的感性天地,将更加宽阔。

上海交通大学子弟小学就进行过这种尝试——“学对联”。课堂从作业反馈导入。上节课老师留了一份课外作业:对出“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的下联。教学就从作业交流开始。老师先出示学生对出的下联:“南海炸弹炸海南”,“江西自来水来自西江”,“黄河黄泥沙泥黄河黄”,“山东长生果生长东山”,“山西钻井队井钻西山”,“山西红花苑花红西山”。接着,老师重申对对联的要点,即上下联字数相等,用字不重复,并指出此联的妙处:正念反念都一样,这是汉语特有的现象,叫“回文”。老师还补充给出了其他人对出的几个下联:“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西湖回游鱼游回湖西”,“京北输油管油输北京”。然后就在对对联中学对联。从两个字的开始。老师给出“白鸽、春兰、鸡冠、冷月”,学生对出了“红掌、乌鸦、黑豹,秋菊、夏荷、冬梅,鹅掌、燕尾、鹤顶、凤尾、鱼鳍、虎背、熊腰,热日、酷日、暖阳、寒光、阴雨”等。又对三个字的。老师在讲述陈寅恪、鲁迅故事的同时,引出了最经典的对联“独角兽、孙行者”,学生对出“比目鱼、祖冲之”,老师又给出“胡适之”、“王引之”,并强调“祖孙”、“胡孙”、“王孙”之妙。再对四个字的。老师给出“( )风( )雨,山( )水( )”。在学生充分尝试的基础上,老师给出一例“绿风红雨,山欢水笑”,并用宋代和尚志南的两句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来解释“绿风红雨”,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美妙:风雨有颜色,山水会欢笑。接下来是五个字的,老师提醒大家,古诗中的对偶句也可以当成对联。师生一起回忆出:“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还有七个字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最后,老师介绍了一个趣对“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横批是“长长长长”。老师配合生动的清代故事与形象的手势,展示了这一对联的四种不同的读法,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一对联的妙趣。下课之前,老师留下的作业是:对出“嵩山山高日月明”的下联,提示学生注意汉字的拆和分。

有心的丁慈矿老师认识到对联是我国汉语言文字的结晶,充分利用了汉字的音、形、义的特点,将遣词造句与表情达意熔于一炉,兼具语感训练、语法训练、思维训练、审美训练等多种功能,是中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的一种极好的方式。于是,借助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作为语文教学的载体,让学生甚至是听课的教师都享受到了一顿传统感性文化的大餐。

(三)走向自然的感性怀抱

人从自然中走来,自然,人的感性也来自自然。在感性的世界里,大自然的变化就是一首诗,大自然的美景就是一幅画,大自然的声音就是无比美妙的音乐。这一切,对儿童的情感、意识以及智慧起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当儿童走进大自然宽阔的怀抱,会睁大眼睛看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美,种种景象所包容的、所显示的因果关系,都会引起儿童的喜悦、惊叹和思考。为此,教师在精心挑选的野外情境中进行观察说话、情境作文,

进行生态变化、社会现象调查,让儿童在感性的世界中观察、想象、思考、切磋、交流,在这独特的、宽阔的、丰富的感性世界中,顺乎自然地把认识周围世界与语文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结合课文内容,带孩子们到田野,让孩子们既观察春天的飞燕,又研究候鸟的特性;既观察大雾笼罩的田野,又研究雾的形成;既感受小河流动的美,又调查河水的变化和研究、领悟保护水资源的重要及其科学办法……在这真实的情境中,儿童感受真切,情绪热烈,思维活跃。此时此刻,课堂就在田野,田野就是课堂。在这里,他们真正成了生活的一员,社会的主人,大自然的好友,成了学习的发起者、主动者。在这之中,他们受到智慧、道德和审美的教育;在这之中,他们在无限美好的天地间感受着语言文字的奥妙,思索着语言文字的秘密,顿悟着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这之中,他们和教师一道真正地将语文学习变成了感性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变成了真实可悟的生活内容的学习了。

在《九寨沟》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同学们被九寨沟美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于是让学生们回忆自己最喜欢的景色,然后根据文中的描绘把它们画下来。课堂上,学生们画得饶有兴致。

同时,教师发现文中有着大量含有颜色的词语,如蓝天、白云、五彩缤纷、白练腾空,银花四溅,五花海、五彩池、色彩斑斓……于是,教师又有意识地布置了一项任务:请同学们假日里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瞧一瞧,进行细致的观察,也试着描写一处景色,写完后还要给自己的作文配上一幅插图。要与九寨沟的作者比一比,看看谁写的美,画得美。”

学生有了美文在前面引路,又有了画画这一感性体验过程,再加上来到感性的世界,观察起来也就有了感觉,写起来也就胸有成竹了。最有意思的是一位孩子写了《小花园的四件衣服》,文中他用极富有色彩的语言写到:“春天,小花园披上了一件绿衣裳,上面绣着几只活蹦乱跳的小鸟……夏天,小花园穿上了一条漂亮的花裙子。……秋天,小花园套上了一件黄T恤……冬天,小花园穿上了一件白色的羽绒衣……”多美的想像!倘若没有了感性世界的牵引,孩子的学习,不知将少多少传奇。

(四)走上靓丽的感性舞台

语文的学习不能孤芳自赏。在感性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要通过组织形形色色的活动来让学生走上靓丽的舞台,在舞台上演绎感性的语文形象,从而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如何运用语文,展示丰富的学习成果。这种借助感性的语文形象演绎出来的成果,其表述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

1、班级竞赛。教师结合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具体表现,结合学生课内外的阅读情况,结合班级阅读园地的展示,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类活动,如诗文朗诵会、“课外阅读小博士”评比、“小书虫啃噬”、“我给小弟弟小妹妹讲故事”比赛、“读书心得发表会”、课外阅读知识问答等。根据活动的结果,可命名“小书迷”、“小博士”、“故事大王”等活动先进分子和积极分子,发放奖状、证书,甚至可以挂牌。这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实际和课堂中更加积极地学习语文,建立语文和感性世

界的联系。

2、校园考级。学校可分低、中、高三个学段实施学校阅读考级。考级的标准参考《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外阅读的“量”和“质”两方面的要求:

第一学段:5万字,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积累自己喜爱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第二学段:40万,积累在课外读物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第三学段:100万,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

在此基础上,学校请各段教师组织讨论,制定出适合各年级学生的阅读考级标准,发放《美文集萃本》作为记录,在每学期期末阶段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并在全校范围内公布考核的结果,表彰表现突出的学生,将考核结果与学生的素质评价紧密地结合起来。

3、年级互动。小学的六个年级之间差异性较大,学生彼此之间虽然非常好奇但日交流不多。根据这一实际,学校组织在年级与年级之间交叉合作开展阅读活动。如六年级与三年级、五年级与二年级、四年级与一年级同读一本书。这项活动目的在于调动中高年级同学的阅读积极性,在指导低年级同学阅读的同时满足指导者的阅读成就感,被指导者的新鲜感,激励他们主动探究阅读方法与策略,提高阅读技巧与能力。同时,还使低年级同学人人都配有小老师指导自己阅读,培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4、设立节日。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拓展感性语文课堂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展示语文学习成果的舞台,学校可以设立读书节,倡导孩子“读书快乐,快乐读书”。读书节上,可举行“五课”(名著导读课、阅读指导课、自由阅读课、阅读欣赏课、阅读汇报课)系列活动,探究快乐读书方法;可举行征文、朗读、阅读能力、语文知识、智力测试等竞赛活动,让孩子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与成功;可展示孩子的语文作品,邀请名家、家长、社区干部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参观,让孩子从小就拥有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给我一片天,我才能够飞翔;给我一块地,我才能奔驰。”只有为孩子提供了展示感性形象的靓丽舞台,我们的孩子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才会越来越高,他们在感性语文的天地里才能越走越远,越攀越高。

四、综述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是一个感性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异想天开、勇于质疑、坚持己见、活泼好动、敢想敢说……以及许多所犯的美丽的“错误”,正是感性的形象思维的体现。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教师要努力把感性的世界还给孩子,在课堂上进行丰富形象的感性互动,让声、像、图、文,甚至是色和味都进入到语文学习中,

让孩子在语文课堂上多说、多论、多争,多看、多想、多动。同时,努力把传统的课堂由教室向室外、校外延伸,让孩子们学习语文的感性天地宽起来,让语文真正成为好听的、好看的、好玩的感性语文,让孩子在感性的世界里真切地把握住语文学习的灵魂。

作为培养生命的教师,必须借助小学语文这一感性载体引领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发现世界的各种奇妙的情感和现象,让他们尝试着去喜,去怒,去真实的表达自己,能用自己的感官去清醒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真实地向别人展示自己,并把内心的需求化作行动,使内心充实。这才是一个感性的、使人热爱的生命。这样的感性语文教学,才是叶澜老师所说的具有生命价值的语文教学,才是以此为起点出发,引领学生真正走向成人与成功的教育之路。

参考资料:

1、《好玩的游戏与好看的艺术》齐士龙著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

2、《语文的新建树——试论什么是“感性语文”》作者:徐社东《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10期

3、《让图声读本走进语文课堂——试论什么是“感性语文”之二》作者:徐社东《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12期

4、《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小学学科教学论》吕虹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

6、《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作者:汪燕宏小学语文教育网2002年

7、《情境教育的诗篇》李吉林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8、《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人民教育》编辑部编著海南出版社2004年

9、《新课程小学语文学习论》陆云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新课改下如何进行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如何进行语文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燃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已成为现代语文教学的追求目标。 第一、从朗读入手,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凡是感人的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为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而对一篇血肉俱丰的课文,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中把握贯穿于作品中的心理体验和深厚内涵,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领略语言艺术的光辉。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应,从而体验书中的优美情怀。 第二、合理的分组是课堂上合作阅读、思维激发教学尝试成功的基础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程度高

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的同学组成“同伴”系统;想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就组成协作性小组;在于让学生在小组里面说出每一个人的观点,然后选出一个口头报告员,向全班报告小组里面的观点就组成口头报告小组等。目的在于创造机会让不同学习能力或者看法不同的学生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运用每一个人的背景知识对文章做出回应;帮助学生了解对于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生活经历或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让学生能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培养具有创造力和主动学习的学生;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 第三、教学程序合理,注重情感引导 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不管是在备课上,还是在上课中,都要精心合理的安排好每一节课。首先要分配好时间,充分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保证课时高效率、高质量。只有教学程序安排合理,才能胸有成竹、保质保量上好一堂课。其次要在课堂中营造和谐融洽的教与学的氛围,注重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教师要把课堂教育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其投入极大的情感,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高峰期,情感活动十分丰富敏感。教学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已经10年多了。我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标下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笔者从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市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还不容乐观,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进一步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树立教学新理念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当前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树立教学新理念。 (一)温习新课标。 国家教育部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在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取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新成果,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准绳,它的颁布使学科教学的许多问题明确起来了。例如,1、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3、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观念。课标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4、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5、对各学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6、提出了新的教学评价理念。总之,这次的课程标准不仅指明了语文教学和改革的方向,还有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潜心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及其相关教育理论,在学习中亲近新课标,把握它的精要。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 (二)牢固树立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归根到底是由教育理念决定的。学习语文新课标,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语文课程资源”这是语文新课标中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它回答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只有正确把握这些基本理念的内涵,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因此,各校必须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做到《语文课程标准》人手一册,定时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促进理念向行为转化。 二、把握新教材,探索新教法 教学改革与教材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还必须认真学习“新教材”(这里是指人教版实验教材),把握新教材特点,探索新教法。 (一)把握教材新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修订的新教材,它全面、准确地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努力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改变教学方式,使教材有利于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教材内容的修订方面,主要有:(1)大量更新课文。增加了课文的篇数、丰富了课文内容、坚持文质兼美的原则、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2)重点训练项目作了适当调整;(3)课后的思考练习作了较大修改。减少了题量、思考练习,突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4)作文练习作了较大修改。一方面是丰富了作文训练的形式,既有写实作文,又有想象作文,还安排了一些常见应用文的练习;一方面是在训练要求上尽量为学生

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很丰富

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很丰富 孩子心理疾病的存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做孩子的心理咨询师,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什么?是对孩子心灵的温暖和呵护。父母应该学会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引导孩子走出心理误区,为孩子的成长做好心理指导,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好伙伴。 四岁的贝贝每天都要问一些奇怪的问题。例如,她会问爸爸:“妈妈这么胖,你为什么还要跟她结婚?”爸爸妈妈面面相觑,都不晓得这小丫头的鬼脑子里在想什么。又如,出门之前,贝贝会提醒妈妈;“妈妈你为什么不搽口红,不染头发?你为什么总穿牛仔裤而不穿裙子?噢,我知道了,你一定是不想被人看到你的大胖腿。”妈妈羞得脸通红,背地里对贝贝爸爸说:“是不足只有美女帅哥才配做贝贝的爸妈?我还没老,女儿居然嫌我丑!” 孩子们渐渐长大,随之而来他们的内心世界也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当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在孩子的心灵深处,便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秘密,如果孩子不愿意向家长透露自己的想法,奉劝家长千万不要操之过急,而应该耐心等待。如果父母流露出愤恨不满的表情或者是“不问出来不罢休”的架势,只会把事情弄糟,使得孩子关闭自己的心扉。 现在的孩子往往产生封闭或半封闭的心理,或疑惑,或迷惘,或冷漠,有的孩子不与同学交流,不与教师交流,甚至不与家长交流,却与社会上的人交朋友,而且无话不谈,这很可能是因为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为了摆脱父母对自己的干扰才这样做的。因此,当孩子发生上述情况时,父母应当首先检查一下自身的管教方法是否得当,然后及时调整自己的做法。 现代的许多父母常常不知道该怎样与孩子沟通,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也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加深。其实只要稍稍改变一下与孩子沟通的态度,要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也并非难事。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既是孩子的老师,又是孩子的朋友。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时,总是对孩子说“你该如何如何”,“你该怎样怎样-。例如:晚上九点多,小明还没有要上床睡觉的意思,爸妈却催促着孩子快快上床。小明口头上答应了,转身却在咕哝着:“你们自己不睡,却要我去睡.我义睡不着!”这时,父母往往采取高压政策:“睡不着也要去睡!”孩子只好乖乖地上床。又如,孩子不听话时,我们家长要么严厉地批评一通,要么就用板子教训一顿,从来都是大人说了算,孩子没有辩驳的机会。以至于孩子天真地说:“做大人真好,大人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是对的,希望我快快长大,早点长成大人。”其实孩子有这种想法很正常,而这份不公平也是真的。在孩子眼中,大人也是有缺点的,只是他们不敢说出来。我们不得不承认,大人的问题、大人的矛盾,远比孩子来得多。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呢? 1,关爱孩子,用心去交流 爱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前提,父母对孩子怀有爱心,孩子才会自觉,愉快地接受父母的教诲,交流的渠道就会畅通,心理疏导工作就容易取得成效。 2,学会好好去倾听 父母在倾听之前,一定要先忘掉自己,如果不忘掉自己,就很困难。而且,在倾听孩子的内心声音之前,要先听自己内在的声音,这是倾听的两个方向。 3,以心换心,开启孩子心灵的大门 上学的孩子正是个性形成和发展时期,会产生不同的个性心理,作为父母,需要足够的细心,耐心,用真诚和爱去解开孩子的心理症结。 4,尽量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 可以适当地安排孩子做一些家务事,多给孩户一些学习,磨炼的机会。不再替孩子做决定,学着解读孩子的心思,并且将领会的意思说出来,理解孩子的痛苦和快乐,把父母心學真实的想法说出来,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了解和理解的,这份相知更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孩子正发表自己的意见时,父母尽量不插嘴,不打断,让孩子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0-09-30T15:49:03.73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年第17期供稿作者:梁新班 [导读] “三维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由“学会”到“会学”的动态发展。 梁新班 摘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不折不扣的落实好“三维目标”,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利用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问题讨论的形式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激励创新意识。 关键词:效率;三维目标;多媒体;问题;探究性 作者简介:梁新班,任教于广西崇左市扶绥县山圩镇初级中学。 在基础教学中,以母语(即祖国的语言文字)为教学对象的语文教学,是一个世界性共同研究的课题。凡有独立语言的国家和民族,都十分重视研究本国的语文教学。研究的所有问题集中到一点,归根到底,就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标准,就是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语文教学,它表面上看来似乎好教好学,实际上是难教难学,难就难在提高教学效率上。世界各国概莫能外。我国的语文教学,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有不少教育家、学者呼吁,倡导改革,要搞掉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老大难”帽子。不少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大面积来看,仍未尽人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应当成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场所,要重视教师的指导,更要强调学生自主的、积极的、多样的、充分的参与,使语文真正成为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达到“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必须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能有效引起学生学习方式地转变。 从课堂模式来看,传统课堂模式是一种“知识课堂”,它是以知识为本的课堂;而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模式是一种“生命”课堂,它是以人的自主发展为本的课堂。课堂的改革最终要落实实施,对学生、对老师甚至对社会的未来而言,倡导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可以证明,在思想的指导下采用适当的方法,定能使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取得更大的成效。那么,语文教学应做好哪些重要的环节呢? 一、教学实践中落实好“三维目标”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即便是一篇幅短小的课文,也同长课文一样,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应有尽有。假若不顾及教学编辑意图和编排体系,不遵从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宗旨,随心所欲地去教,一个课时即能处理好的非要上成三个课时甚至更多,如此教学哪有效率可言?可见,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克服教学随意性,提高教学效率。《语文课程标准》对目标的要求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如何针对具体课文按照三维目标来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直接关系着新课标理念的落实问题。 “三维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由“学会”到“会学”的动态发展。“学会”强调的是知识掌握的结果,重视书本理论的记忆、掌握,而不管所学知识用的是什么方法,花费多少时间,学得有多苦多累。“会学”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过程怎样学,重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讲求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研究怎样学得轻松愉快,更重要的是还能懂得按照客观需要去有选择地学习。 培养语文态度就是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形成价值观。语文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不能脱离生活孤立地进行语文教育,更不能脱离生活孤立地培养语文态度和情感。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时,不应该只局限于课本内容,而应该适当引进相关材料作为补充,要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大自然,投身社会,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情感,以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与课本 多媒体的使用无疑是语文学习方式的新探索,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展示了广阔的前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各媒介进行教学实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课文学习背景材料、展示有关教学内容、探索讨论途径,都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媒体用得恰当,能增强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意识,提高教学效率。 然而,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千万不能小视课本,轻待课本,乃至把课文放在一边,而专注于其他问题讲解与讨论。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画面尽是滔滔的江水。而对这些美丽的画面教师更是详尽的解说,把语文课变成了地理课。其实,诗人借助具体的物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学生生活经验中也有这些具体的物象,没必要再大张旗鼓地展示。要体味、要咀嚼、要品尝的是借助物象抒发的乡愁,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不潜心阅读,不反复朗读,不对文字仔细咬嚼,怎能体会出其中的一二呢?笔者在一次公开课后听专家的点评时,专家第一句话说的是“这节课我以为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但愦憾的是听了一节课,只看到美丽的图画和听到老师说话的声音”。这不难看出,诗歌需要的是品、读、赏、析。多媒体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个辅助功能。 课文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阅读是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显然,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应各司其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什么?文本,一篇篇课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组织什么?引导什么?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文本,阅读课文。离开了课本,阅读教学就丢去了语文学习的特殊凭借物。本来教材说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一般地说,课本中选文较为典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语文课上教师和学生凭借它进入作品描绘的纷繁世界,进入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思维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获得多方面的启发与熏陶。课本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功能,其它媒体难以替代。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首先是由眼睛对文字符号的感知,然后把信息传入大脑,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阅读,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认真阅读课文,可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可感受语言,理解语言,发展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使用媒体的目的,绝不是为媒体而媒体,应有助于学生更形象、更准确、更深入地阅读课本,更能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率。如果脱离课本,另行其事,就会成为赘尤。不管使用怎样先进的工具,都应从实际出发,适应实际需要。语文教学千万要重视、使用好语文教材,它是语文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探究性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要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与教益,就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为此,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问题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看法,或小组,或班级。这种形式无疑能活跃学生思维,培育

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爸爸妈妈都希望了解孩子一天在幼儿园的情况。所以接园的时候会问:“今天吃什么啦?”“今天老师教什么啦?”“今天乖不乖?”然而很多时候,孩子的回答是:“不知道。”或者很不耐烦地敷衍两句。幼儿园的孩子还好一点,等孩子小学、初中了以后,很多孩子基本上不跟父母讲自己的情况了。袋鼠妈妈遇到的很多大孩子的家长每次都是从别人的口中才能够了解到自己孩子的情况。有的家长心急的时候还会对孩子说:“到底有什么事,你说嘛。?”家长越急,孩子就越说不出来。 作为父母想了解孩子的情况,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然而那些问题真能帮助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吗?除了问问题还有别的方法吗? 星期一早晨,喜乐一起床就说:“妈妈我不想去幼儿园。”袋鼠妈妈说:“哦,你不想去幼儿园。说说看,我很想听。”喜乐就说XXX和XXX会打她,又说XXX不跟她玩。袋鼠妈妈听着,然后抱着她说:“XXX和XXX打你了,XXX 不和你玩。你有什么感受呢?”喜乐说:“我不高兴。”袋鼠妈妈说:“我明白了。其实你不是不喜欢幼儿园,而是害怕XXX打你。你也希望和XXX一起玩,对吗?”喜乐点点头,说“是的。”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她从妈妈的怀抱里跳了起来,然后该做什么做什么,准备好以后我送她去了幼儿园。 上周有一天傍晚,袋鼠妈妈接了喜乐出来,她一见到妈妈就说:“我今天闯祸了。袋鼠妈妈蹲下来问她发生了什么,喜乐说中午把饭菜全部撒地上了,下午吃午点,牛奶也撒裙子上了。我抱着她问:“你感觉怎么样?”喜乐说:“我觉得很难受,裙子弄脏了,有股味道。”我们两个人就蹲在路边谈论这件事。袋鼠妈妈告诉喜乐她回家可以换上干净的衣服。然后我就抱着她,什么都没说。喜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可喜的是,在榆树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很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榆树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体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仅仅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但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充足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水平才能持续巩固、提升。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来说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个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e5482914.html, 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作者:导琪 来源:《心理与健康》2004年第01期 据一次权威调查表明,10~18岁孩子的家长竟有四分之三曾未经允许翻阅过儿女的日记与信件。为防备来自父母的“袭击”,许多孩子不得不在日记里也学着写起假话来。 其实,家长也有家长的难处,今天,家庭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两代人之间谈谈家常说说心里话的机会越来越少。父母子女间交往日益减少,必然导致父母得不到孩子足够的信息。可父母的担心并不因沟通的减少而减少,特别是在孩子进入青春期或者进入毕业阶段时更是如此。父母非常想了解子女每一阶段的真实想法与内心的渴望,因此,当孩子神秘兮兮地写些什么时,更使他们满怀担心与焦虑。要知道,一个没有隐私权的孩子是很难形成自己独立人格的,况且,父母的“窥视”一旦被孩子发现,往往会产生信任危机。了解子女的思想状况与活动情况,还是要在平时营造好父母子女间沟通的渠道。为此,父母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经常与孩子交流思想。父母子女间加强思想上的交流不仅可以让父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与真正动机,也可使孩子体谅父母的艰辛,逐步学会为父母分忧解难,学会承担一部分家庭责任。翻译家傅雷先生在教育子女中最深的感受是:“尽管我们隔得这么远,彼此的心却始终在一起,我从来不觉得有什么精神上的隔阂。”真诚地把自己交给子女,子女也会真诚地把自己交给父母。 (二)学会观察子女。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言为心声……孩子的语态动作或多或少可以反映出孩子的思想;同时,子女的课本、作业本、听课笔记本上的涂涂画画也是他们心灵的独白,父母可以从中了解到不少信息;更重要的是,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观察孩子经常交往的朋友。有一位家长偶尔在女儿的文具盒中发现多了几只新型圆珠笔,寻根追底及时制止了女儿及几位同学逛超市私买文具的行为。 (三)扩大信息来源。经常去学校,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十分重要。一天二十四小时中,孩子在学校几乎有六七个小时,这些时间里他们的表现怎样,与同学相处怎样,能不能接受老师的教育等等,这些信息通常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孩子的思想状况。 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纠正孩子的缺点错误,孩子的玩伴、同学都可以是了解的对象,必要时还可和孩子朋友的家长建立经常联系,这样就可以了解孩子的思想行为,当然也可以比较好地保护孩子的隐私权,让他的人格更健康地发展。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

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现在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不断的改进,作为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师来说也在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手段,跟随着新课改的脚步继续探索着新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想体现新课标的特点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努力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去读课文,使阅读效果更好。教学语文,教师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用“从那个词语或那个句子读出了什么”,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点拨学生,既告诉学生品读的重点是词和句,又没有限定固定的范围,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没有用自己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以开放的理念,设计了开放的问题,营造了开放的氛围,自然也开放了学生思维。初读,采取自由朗读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能够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特别要加强朗读的训练。所以在不同层次的读中,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朗读能力,注重情感的体

所以现在的作业设计要求富有趣味性。以往的语文作业要求往往都比较一目了然,抄写词语就是抄词,连线就是连线。 作业设计内容要求丰富。作业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反馈,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的基础上培养能力。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作业不应该是一些简单的应答式作业,而更应侧重于一些任务式作业。 总而然之,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更好地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体验成功乐趣的活动,让学生乐在其中。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我认为小学语文应从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注重语文教学知识的拓宽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认真设计小学语文的作业这四方面来教学,才能培养出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合格人才。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钱氏宗亲学校段任春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必然趋势。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此反思过去自己曾经努力求索的课,过于注重知识灌输,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角色要转变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对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做笔记,两者都成了书本的奴隶。 作为语文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逐渐转变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转变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努力实现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艺术的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角色从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努力转变角色,怀着一颗平常心,带着微笑走进课堂,由过去的“统治主宰者”“支配者”“直接知识传授者”“主讲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领者,与学生真诚面对,和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温馨、静谧、安详的环境,真正让学生去自主参与,做学习的主人。 二、课堂教学重心要转移 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学习方式。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所以,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当前,对“学生主体”谈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仅此而己,实际上是把“主体”虚拟化、抽象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而常见的语文教学却是匆忙地将具体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转化为“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这正是杜威坚决反对的把“学生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王海龙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本人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使语文课堂呈现出富有生机勃勃的气象。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

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语言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知识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其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教师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初探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新课改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工作,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新课标的要求落到实处呢? 一、新课程改革新旧冲突 1.新课程改革存在一定的困难 新课程的改革增加了老师的教学压力,因为他们要改变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探索新课程的新模式,还要面对家长和同事的质疑。并且很多家长的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只关注考试结果,对新课程改革缺乏应有的信心。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进度。 2.冷静看待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转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侧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将学生的健全人格、综合素质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升学率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意义,但新课程就要求淡化升学取

向。不过老师还要看教学效果是否最好和教学内容是否合适。 3.适合自身发展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一般老师会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即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自主性学习只有对话和提问才是最新的教学方法。其实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地选择探索、接受、体验或者模仿等多种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因此老师要辨证地看待学习方式的改善。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校本课程开发单一,应付。囿于区域限制。 2、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 3、多媒体教学占据课堂教学主体。滥用,替代冲淡了课堂主体,“辅助”,不能替代。否则掩盖了教师备课主体。 4、教师教学理念更新不快学生被动学习,没能成为学习主体。 5、教师教学重教法、轻学法。 6、各学校所有必修课不能按照课标要求上完全部课程,感觉时间紧。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1、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语文源自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让生活走进课

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父母经常会有这样的抱怨:“我的孩子什么事情都不愿和我们讲。”而孩子却诉苦说:“爸爸妈妈不理解我的需要,他们想对我说的时候就说个没完,可是我想说的时候,他们却心不在焉。”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这种情况是非常普遍的。启思维教育曾接过这样一个案例,一对母子关系很僵,妈妈觉得自己管不了这个孩子,同时想让孩子习得一些好习惯,于是把孩子送进一家寄宿家庭,希望借助外力管教孩子。 这个孩子每个星期只回家两天,即使只有两天,妈妈也想跟孩子说说话。但是孩子排斥着、拒绝着,并对妈妈发脾气。妈妈很痛苦,她没想到,花了那么多心血,花了那么多钱“爱”孩子,可孩子连正脸都不看一眼。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着过去不恰当的教养方式,现在孩子对抗妈妈,连说话的机会都不给,妈妈很想走进孩子的内心却找不到方法。 其实,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有许多事情、感受和小秘密,他们很希望爸爸妈妈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小世界里的所有欢乐和烦忧。当父母对他们的小世界漠不关心的时候,孩子其实会很失望的。

所以如何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做到与孩子心与心地交流?启思维家庭教育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多用正面的语气和孩子说话 孩子都特别喜欢表现自己,父母应该多给孩子正面的鼓励,不要对孩子的表现冷嘲热讽、视而不见,这样孩子会更容易对你敞开心扉,也会变得乐于表现自己。

要尽量避免用负面的语气对孩子说话,因为父母的语气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心理暗示,如果父母总用负面的语气对孩子说话,孩子的思想也会比较接近负面。 父母要时刻记得,爱和鼓励永远是打开孩子心扉大门的钥匙。 2、避免趁机批评,要耐心倾听 父母都比较喜欢趁机教育孩子,比如孩子犯了错,父母就会借机告诉孩子这么做是错的,并且让孩子做保证以后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这好像没什么毛病。但是有些家长喜欢趁机批评、絮絮叨叨频繁教育,其实这对孩子来说相当于无效沟通,起不到太大的效果。 面对孩子犯错,父母要耐心倾听他内心的想法,另外要做到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批评指责、重复唠叨,尽量听孩子把话说完,之后你再告诉孩子你内心的想法,这样的说话方式能帮助你走进孩子内心。 3、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和孩子说话 父母可能都会有所感觉,当你在向对方倾诉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对方用“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样做/这样想/……”这样的说话方式,你会感觉自己很安慰,其实这是因为对方懂得站在你的立场上为你考虑问题,才会让你有这种感觉。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练习技能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但是就目前的语文课堂来说,还依旧存在着消极和低效的教学现象,单一、被动的说教式教学仍占一定地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依然无法得到充分提高和拓展。在国家新一轮全面推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际,教师应该怎样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我们要找准有效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核心。鉴于此,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如何在新课标精神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行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根据文本内容,设置特色教学 语文知识内容丰富,文本教学也题材多样,不同题材的文体教学的切入点以及教学方式肯定有所不同。如诗歌题材我们可从意境、韵律、语言、感情和意象等角度和元素入手;而小说题材的文章我们则需要从人物、故事背景和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等角度来详细剖析;针对散文题材我们要引导学生统筹其貌似散乱的“形”来深化其对不散的“神”的理解和认识;说明文要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被说明对象的特征谈起;议论文要紧紧抓住论述方法、论点和论据。另外,有时候虽然文体相同,篇目不同,也需要我们根据实际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中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我们就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刻画细腻传神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如此掌握学习目标:目标一:让学生先整体感知,把握情节,理清思路。目标二:品味语言,了解心理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目标三:揣摩“孔乙己”深刻社会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二、鼓励互动课堂,设置有效提问 笔者认为有效教学应该是互动的、对话式的。我们要想维护和有效实现这种积极高效的学习状态,就必须设置科学高效的课堂“提问”。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现在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不断的改进,作为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师来说也在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手段,跟随着新课改的脚步继续探索着新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想体现新课标的特点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努力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1)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去读课文,使阅读效果更好。教学语文,教师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用“从那个词语或那个句子读出了什么”,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点拨学生,既告诉学生品读的重点是词和句,又没有限定固定的范围,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没有用自己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以开放的理念,设计了开放的问题,营造了开放的氛围,自然也开放了学生思维。初读,采取自由朗读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能够 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特别要加强朗读的训练。所以在不同层次的读中,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朗读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学会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且能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教师同样鼓励个

性化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挑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画出来,说一说自己这样画的理由,放胆做画学语文;还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师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评议,演演评评学语文等等。这些颇有趣味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还能促进学生乐学、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爱学语文,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习惯。在学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我习惯从一年级开始就注意让儿童在规范中学语文,打下学好语文的基础。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所以,教学时决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定要在听、说、读、写这几方面严格要求,都要有一定的规范。如:个别同学站起回答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特别一、二年级的小同学,别人在说他也抢着去说,别人说什么他根本没听。有意见可以举手提出;朗读或回答,回答声音要响亮。另外我在教学中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写字,总是以横平竖直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给学生示范,这样就慢慢养成了语文学习的规范性,形成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3)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文本,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在较长的故事情节中理出一条主线,理清脉络,长文短教,突出重点,然后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行教学,体现阅读的整体性,从而提升阅读的品质。??(4)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说读写的训练,紧紧扣住文中的词句进行语言文字、情感朗读、感悟内化的训练。从而体现出以阅读为主、读中感悟的语文学科特点。??二、语文教学知识的拓展延伸能够让课堂丰富起来,为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