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城乡一体化(总规)

赤峰市城乡一体化规划

巍巍红山,从远古洪荒横陈而来,紫色云霞点亮人类文明的红烛。

浩浩沐沦,千回百折而奔腾东去,碧澄秀水激扬岁月澎湃的涛声。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为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以城带乡战略决策,切实贯彻自治区“开展城乡一体化规划工作”的指示精神,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村庄改造步伐,实现赤峰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尽快将赤峰市建设成为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特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思路,制定本规划。

一、区域大发展的要求。

赤峰作为京津塘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边缘城

市,地处辽、冀、蒙三省区接壤地带,距北京、沈阳两大

中心城市和锦州港、秦皇岛港均在500公里左右。北部的

区内大通道和集通铁路,直接联系自治区腹地。京通、叶

赤铁路以赤峰为中心,跨越六个旗县区,分别与东北、关

内和辽宁沿海地区相连。新机场的规划建设,也将增加多

条航线,加强赤峰对外联系。

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区域枢纽作用,构成了赤峰市

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同时,也对赤峰市的发展提出新要

求,要求赤峰市加快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区域大发展创

造条件,提供保障。

二、 建设首位城市,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赤峰市经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市重新焕发了生机。随着经济迅猛发展,一二三产业联动,赤峰市逐渐理顺产业发展链条,实施以工业为主导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与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互联互动,扩充城镇规模,优化整合城镇资源。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赤峰市各级领导也深刻认识到,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必须发挥城市的集聚、辐射作用,通过城市领导乡村、支援乡村,乡村服务城市、支援城

市,城带乡、乡促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为建设首位城市打下良好基础。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对城乡一体化缺乏专题研究,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

随着赤峰市中心城区、平庄、元宝山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转型时期,城乡互补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加大,势必需要更多的发展空间,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将有16个城中村改为城市建设用地,20个城边村作为城市发展用地。

此外,《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对中心城区、平庄、元宝山的发展作了重新定位,需要城乡一体化规划保障其顺利完成。

·发展目标

中心城区—内蒙古东部首位城

市,集政治、文化、经济,以及北方地区

的生态化、现代化的园林城市。

平庄—以煤炭工业为主的

综合性城区,市域南部重要的商贸中心。

元宝山—以本地资源利用为

主导、工矿景观旅游开发为主题的工矿型

城区,是国家重点能源基地之一。

·发展方向

中心城区—西移北扩、集中成

片,规模发展。

平庄—向西发展,适当向南

扩延,启动东部工业园区建设。

元宝山—向东发展。

四、赤峰市中心城市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进入关键时期。

赤峰拥有最早的人类发祥地—“红山”、是北京的后花园,环境容量大,自然资源丰富,保持了较好的生态系统。但是,随着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心城区、平庄、元宝山等地区资源型产业过度发展,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目前,迫切需要进行生态保育,实现自然资源、环境的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实现产业转移与创新,保持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概述

一、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一体化涉及城乡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各个方面,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科,其概念在理解上有不同的偏重。

社会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基本差别。经济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规划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交融地域上各物质与精神要素进行的系统安排。生态、环境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

二、规划范围界定

本次城乡一体化规划的范围为赤峰市中心城区300平方公里、平庄城区和马蹄营子120平方公里和元宝山城区8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包括城中村、城边村、城郊村,规划面积为300平方公里。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

4、《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05]36号

5、《赤峰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 — 2010年)》,赤峰市人民政府编制

6、《赤峰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赤峰市人民政府编制(1999年5月)

7、《赤峰市“十一五”城镇发展规划》,赤峰市规划局编制(2006年1月)

8、《赤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赤峰市土地管理局编制

9、赤峰市经济统计年鉴(2004年)

四、指导思想

在赤峰市“城乡一体化”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切实做好“六个坚持”,努力向“六个方向”转变。一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逐步提升城镇化水平;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三是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四是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互动、区域互动,实现共同进步;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是坚持改革开放,为城市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五、规划原则

1、统一规划、加强政府领导、有序推进原则

树立系统观念,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思路,从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统一规划全市的发展,全面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作程度。同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财政承受能力,有选择、有重点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利用优势领域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一体化工作的发展。

2、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在尊重市场作用的前提下强化政府的宏观规划与组织协调职能,使市场牵引力与政府支持力有机结合起来。各级政府要立足制度创新,加大改革力度,减少体制障碍,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尽快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支持系统。

3、城乡双向发展推进原则

既要按照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充分发挥城市(镇)集聚、辐射作用;又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环境生态化和农民知识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城市(镇)与乡村之间的双向联动发展。

4、市、区联动发展推进原则

强化市的宏观调控作用与充分发挥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积极实施市、区联动发展推进战略,努力构筑新型市、区关系,形成市、区整体推进发展格局。市和区要结合当地实际,有选择、有重点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形成经验后向全市推广。

5、适度开发原则

在主城区以外,除重点开发区域、生态保护区域外的其他区域,由于区位、交通、资源和现状条件的限制,经济开发价值相对较低,现阶段不宜大规模开发,应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经济,以城市、重点工业集中区为依托,走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发展道路,有条件的地区作为未来重点开发的后背区域。

六、规划目标

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目标是:到2007年,各地成立相关机构,加强政府重视程度,城乡一体化工作步入轨道,一些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机制和推进体系。到2010年,初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大部分指标实现接轨,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实现城乡一体化奋斗目标,最终达到城乡协调发展的“六个一体化。”

1、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

进一步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加强对各类规划的统一管理,强化各类规划的系统性、规范性、有用性和权威性,逐步建立相互配套、衔接、管理有序的

规划体系。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科学编制完善市域生产力布局规划、城镇体系、镇村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利规划等,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步伐,努力构筑城乡联动发展、整体推进的空间发展形态。克服长期条块分割的影响,逐步改变地区之间生产力重复布局、产业结构与城镇职能雷同等不合理现象,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规划。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规划布局重大产业发展项目、重大公共事业项目、重大社会发展项目,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度。

2、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把交通一体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加快建设步伐,尽快形成内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成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交通现代化和公交一体化的地区。在交通一体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燃气、供热的城乡网络体系。

3、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推动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构筑城镇与产业结构布局合理、市场体系完善、政策制度一体、信息资源共享、交通体系完备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4、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

建立健全劳动就业一体化网络体系,全面实现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一是完善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市场、统一管理,完善城乡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把就业管理服务工作延伸到社区。加快赤峰市人力资源中心市场和各区、镇(乡、街道)市场建设,构建劳动力资源、就业用工单位和市、区、镇(乡、街道)、社区四级信息网络,实现劳动力资源和用工信息的共享。构筑城乡社会保障相衔接的框架体系,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农村居民享受标准,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一是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协调发展。二是建立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三是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四是改革传统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覆盖面和提高享受标准,缩小城乡低保享受标准差距,改善城乡贫困人口生活质量。

5、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

统筹城乡“三个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广电、信息等社会公共事业,加快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扩散和城乡融合步伐,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6、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体化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以全面开展创建生态市、县(市、区)、镇活动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逐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

七、规划期限

近期2010年,远期2020年

八、理论与技术方法

1、根基性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根基性理论。

2、系统学理论:由于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对象是一个有特色的开放地域系统,因此,深入系统学理论,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对城乡结合部区域的总体部署,可以很好的解决地域上存在各种问题。

3、技术学理论:因为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是冲破现行的行政体制界限的,所以,在进行各种要素的配置上须综观城市与乡村两大地域的特征,一定意义上,肩负双重协调的任务。它应该着重发展意义上的规划、在布局规划上更应注重与城市规划、城镇规划、乡村规划步调一致。

4、相关性理论:城乡结合部的位置处在城乡交叉地带,是同一种地带或向城市,或向农村过渡的两个方向性的战略研究。因此,诸如:边缘学理论、门槛理论、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技术学理论,都应该成为指导规划实践的理论。

工作框架:

九、 规划内容

1、空间结构调整

·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存在中是一个整体,其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合理地流动; ·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建立网络型城镇体系,形成一个与城市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充分发挥城市与乡村各自的优势作用,使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在

规划背景

对现状的分析研究

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 现状调研

本次规划的基本思路(原则、方法、目标 )

经验借鉴 城乡一体化规划

重点村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乡一体化实施措施

空间发展规划

村镇等级划分 土地整合规划 人口发展预测

产业发展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交通系统规划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旅游规划 市政设施规划

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的交流与组合。

2、土地整理

·城区空间资源的利用与配置趋于合理;

·农业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矛盾减缓;

·村镇建设无序状态得到响应改善,土地浪费现象基本杜绝。

3、城乡产业联动

·产业经过调整,布局区域集中,相互关联度加强;

·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总体水平提高;

·农业生产向特色农业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增多,农业收入提高。

·农产品在技术、资金、销路的方面得到提高,产品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4、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

·农村人口经过培训,脱离原有的生产模式和经营方式,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加强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够很快的使村民经过简单的培训后就业;同时培养技术型人才,更快地提高收入。

·加强农民技能的培训,增加非农化就业。

5、城市设施的共享

·城市道路在城乡结合部的延伸,并使市政管线沿路铺设,方便沿路村镇的使用;

·城市设施采取分片区的布置、服务方式,尤其将设施组团放入城乡结合部;

·村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薄弱,通过建设自身的服务系统来完成村民的需要。

6、社会管理

·城市的社会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城乡之间的社会管理发展差距缩小,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建立,村民的生活有所保障;

·城乡建立有效地农村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事业,以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7、城乡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保护与农村环境保护发展的相互协调,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相应的生态产业有所发展;

·产业发展导向进一步明确,工业企业发展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问题有所改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人文生态、休闲旅游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还处于起步状态。

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开展“城中村”、“城边村”控制性详细规划

·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措施

第三章、赤峰概况与现状分析

一、赤峰概况

(一)自然资源

1、自然地理与气候条件

赤峰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西辽河上游,大兴安岭西南段山脉与内蒙古高原、西辽河平原、燕山北麓山地截接复合部位。

赤峰市地理坐标:北纬41°17′10″-45°24′15″,东经116°21′07″-120°58′52″。

赤峰市总面积90 021平方公里。市境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环山,西部地势最高海拔2067 米,而东部最低海拔不足300米。

根据赤峰市的大气环流特点,四季特征为:春季,升温快,干旱,多为大风天,从1999年以来,刮沙尘暴天数剧增。3、4月份气温为10℃以上。夏季,较短,雨量较集中,6月下旬入夏,8月上旬结束,夏季平均气温18℃~23℃。秋季,气温下降快,早霜冻,多为晴朗天气。冬季,漫长寒冷,雪少风多。全市年平均气温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最冷月为12月下旬至1月。

2、土地资源

赤峰市土地资源储备丰富多样,主要地类有耕地、林地、沙地、牧草地。耕地主要分布于南部黄土丘陵和北部低山丘陵以及河谷平原地带。其中旱地有90%以上集中于丘陵地带,水浇地、水田几乎全部集中在河谷平川平原区。林地中的天然林和灌木林主要分布于北部大兴安岭南段山地和西部七老图山山地,科尔沁沙地也有天然灌木林分布。牧草地分布以天然草地为主,占牧草地总面积的94%。植被类型以干草原类、草甸类和沙生植被为主。

3、水资源

主要水系有乌尔吉沐沦河水系,总流域面积为27917平方公里;西拉木伦河水系,总流域面积为28 961平方公里,教来河水系,总流域面积为12 397平方公里:老哈河水系,总流域面积为 28 463平方公里。其内陆河水系,地上水年平均径流量为32.67亿立方米。

4、植被资源

赤峰市动植物资源种类多、品种全。全市野生植物共有 1863 种、545属,其中草木 1513种、乔木96种、灌木2328种、藤木22种。白蘑、蕨菜、金针,名冠“赤峰三宝”。

5、矿产资源

赤峰市地下矿产资源富集,是国家重要的黄金产地和能源及有色金属基地,已发现各类矿产70余种,矿产地千余处。是自治区主要黄金产地,累计探明储量占全自治区原生金矿储量的80%以上。煤炭分布较广泛,主要集中在平庄、元宝山煤田,储量占全市总储量的79%。赤峰市巴林奇石作为艺术瑰宝蜚声海内外。

(二)社会经济发展

1、经济概况

2005年赤峰市GDP为345.64亿元左右,人均为7848元左右。年财政收入为31.52亿元。

2、社会发展概况

2050年赤峰市域总人口453.73万,全市共有30个民族,其中蒙古族人口近80万,是一个汉族占多数的、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赤峰市域现状城镇化水平约为33.2%。建制镇数量约为75个。

2005年人口、土地、经济指标概况一览表

国土面积(km2)

人口

(万人)

人口密度

(人/km2)

人口自然增长率(‰)

红山区 170 30.5

1794 4.3 元宝山区 887 29.1 328 4.0 松山区 5955 54.1 91 6.7 合计 7012 113.7

地区生产总值一览表

生产总值(万

元)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红山区 550092 24468 222411 303213 元宝山区 568279 59500 327565 181214 松山区 384525 133908 122293 128324

(三)历史文化底蕴

赤峰市历史悠久,是著名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全市

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余处,主要有辽上京、中京、祖陵、庆陵、元应昌

路等遗址,阴河——百岔河岩画,燕、秦、汉长城和金界壕。文化源远流

长,史学界称之为:“中国北方文化之源”。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四)旅游资源

赤峰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造就了她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山峰、沙漠、森林、湖泊、温泉、冰臼、珍惜动植物一应俱全。著名的自然有达里观鸟、云杉神树、黄岗林海、红山碧池、贡格尔草原、勃隆克大漠、布日墩沙湖、大青山冰臼、热水塘温泉,被誉为“赤峰十景”。尤其难得的是,赤峰境内有广大区域尚未受过任何工业或城市污染,保持着原生状态,蓝天白云、明月星空、芳草绿地、白沙碧湖,可谓真山真水真风情。

(五)分区现状

在规划范围内,共包括三个区(红山区、松山区、元宝山区),7个乡镇,50个村。规划区内村镇分布较为集中,用地零乱,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村镇与中心城市之间、村镇之间缺乏联系,地区差异较为明显。

1、中心城区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区建设有了较大的变化,形成以新华路为中心的城市商业中心区,以现状市委市政府为中心的城市行政中心区,城市主次干路得到拓宽,新建了一批文化设施、高层办公楼和宾馆,居民住宅楼拔地而起,有规模的住宅小区更注重了文化的内涵。松山新区建设初现雏形。赤峰中心城区基本上形成了锡泊河、阴河以南为旧城区,以北为城市松山新区的格局。旧城区西部为城市生活居住综合区,东部为城市工业区。

中心城区现状城市人口规模为:66.66万人左右,建设用地总规模69.33平方公里,人均用地规模为104.01平方米。

中心城区共包括两个区(红山区、松山区)、五个乡镇、28村。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的周边,用地主要以农用地和村镇建设用地为主。其中:村镇常驻人口11万人左右,暂住人口4万人左右。村镇用地203.39平方公里。

2、元宝山区城区现状

元宝山区城区共包括两个城区(平庄城区、元宝山城区),两个镇,22个村。主要分布在两个城区的内部、边缘,用地有工矿用地、农用地、村镇建

设用地等。

(1)平庄城区现状

平庄城区总面积为11.73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1.09平方米。城区现已建成7条路,7条街。城区居住建筑以二类占多数,已经形成较完整的居住小区9个,包括晨光小区、平局太阳神小区、银河小区、新华小区、向阳小区、旭日小区、星海花园等。

(2)元宝山城区现状

元宝山城区位于元宝山区东北部,距区政府所在地平庄区40公里,距赤峰市中心城区35公里,有二级公路平元线、赤建线分别与上述两地相连,交通便利。城区南部有老哈河,东部有英金河,整体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地形起伏较大。

城区东西横跨一条连自叶赤铁路的煤矿铁路专用线将城区分为南北两片:南片云杉路办事处,原为元宝山区政府所在地,现主要为元宝山发电厂及草原兴发集团厂区;北区建昌营镇镇区及元宝山镇镇区被四合山分隔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组团。

二、现状分析

1、SWOT方法

在21世纪全球化的进程中,城市的发展潜力将决定于其与全球城市网络的联系度,城市规模和区位不再是评价城市发展的唯一标准。城市的特色、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将是城市发展潜力的主要评价标准。

SWOT是优势(strength)、限制(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词。SWOT分析法是对特定组织或活动所面临的优势、限制、机会和威胁要素进行分析。

SWOT分析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因素、弱点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通过调查分析对象存在的优势及不利因素用矩阵罗列出来,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并据此进行战略选择的方法。

本次所进行SWOT分析所需要的资料包括四类,即规划城市的优势、限制、机会和威胁。其中优势是规划地点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所具有的资源、知名度或其他强项;限制是指规划地点在资源、能力或其他方面的弱项。这两项条件反映的是规划地点自身素质的强与弱两个方面。机会和威胁是指规划地点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面临的重大有利形势和不利因素,这两项条件反映的是外界因素对规划地点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

2、发展优势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萧山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总体经济实力强劲,区域发展能力迅速,民生改善不断提高。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需要进一步科学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路径,建立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萧山结合实际,在2003年1月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由强县市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的发展思路。这个思路的提出,使萧山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渐渐凸显。之后,在2003年7月区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做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议,使全区基本形成(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五个一体化格局,并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要求,以空间重组为突破口,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空间融合和社会进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户籍人口12022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29人。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城区4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其中非农人口200953人。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时的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1年撤市设区前的26平方公里,至2008年达到54.43平方公里,成为杭州实力最强、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区域网络化大城区的框架初步形成。2008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6.5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全年财政总收入126.8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69元,恩格尔系数0.35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87元,恩格尔系数0.34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3.49平方米。城乡统筹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统筹的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全区城市化率超过了65%,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80.24亿元,成为萧山经济的支柱,尤其是民营经济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萧山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有了现实基础。 二、路径选择

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一试题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下面说法正确吗?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明显 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长三角区域已经 正确 能够比较自由地流通。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2. 下面说法正确吗?双带就是指我们江苏这个沿海发展带 的和东陇海发展带,其中东陇海地区是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 域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3. 下面说法正确吗?要推进区域的一体化进程,一是要加快 基础设施一体化,第二个就是要加快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体系的 正确 一体化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4. 下面说法正确吗?主体功能区规划它具有约束性,既要约 正确 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不用约束政府的行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B

5. 下面说法正确吗?江苏省人口分布和经济布局不协调。区 域间功能服务和生态条件的差距还比较大,就是我们三大区域, 正确 分布还不够均匀,不够协调。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6. 下面说法正确吗?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江苏坚持一手 抓粮食高产制度的普及化,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粮的食生产, 正确 一手抓高效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适时农业,促进了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7. 下面说法正确吗?农业生产空间是叫两带三区。两带是指 沿江农业带和沿海农业带,三区是指我们的太湖农业区和江淮 正确 农业区、徐北农业区,就是苏北灌溉总渠,徐北农业区。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8. 下面说法正确吗?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地建设,要充 分发挥沿海深水港口、土地、岸线爱心资源比较丰富的独特优 正确 势,集中布局发展大型生化、钢铁、造船、汽车等联合产业, 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和积聚效应。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9. 下面说法正确吗?具有江苏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 的思路是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 升农业,我们努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 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就业保障这 五个一体化,这是工作思路。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正确答案:A
正确 √
10. 下面说法正确吗?继续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城市 特别是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就近和异 地转移。 A. A.正确 B.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正确 √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图1—4 明代成都城图1—5 清代成都城 4.抗日战争爆发后——战时的国家后方基地 1937年后,沿海、沿江部分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成都一时成为战时后方基地的一座重要城市,为疏散、战争需要,新建工程增多,一度刺激了建设用地的扩张发展,至1945年,营造厂社发展到137家,先后建造了军用机场、大学等一批较大工程,此时的空间发展已明显溢出古城,周边用地获得了大量开发,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解放初期至1960年——奠定现代城市格局 基本建设不断发展,以“川藏公路,成渝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在东郊工业区兴建了大批工业项目,使成都作为一新兴工业城市在川西初见雏型,随后的一批大型工用建筑项目和居民点的建成,使成都布局逐渐突破现今一环路的用地范围,在东北、东南方向形成较大片的建成区,但在此之后至1978年末,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成都的建设在干扰破坏中历经艰难曲折,百废待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80年代末,拨乱反正,坚持改革开放,治理整顿,城市面貌产生了巨变,但由于城市建设仍以旧城的改造和城区内的填

空补缺为主,建设用地虽有不少增加,但布局结构与1960年代初期相比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阶段的空间发展,经历了轴向扩展至内向填充的阶段演变。 6.1990年代后——“都市化”的空间演变特征 “都市化”是这一阶段城镇群体空间演变的主要特征。伴随着经济和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心城区和周边卫星城用地迅速拓展并联为一体,城市群体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轴向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二环路、“五路一桥”、绕城高速相继修通,以府南河及中小河道整治工程、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为标志的旧城更新,不仅使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已经从1970年代的50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的283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了近5倍,“环形加放射”以及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格局变得愈发明晰,而且出现了城市发展区域化的特征。 就成都的城市发展阶段来看,基本经历了点状形成、轴向扩展、伸展轴稳定、内向填充、再次轴向伸展五个过程。在扩展程度上表现出周期性规律,在扩展方向上表现出轴向规律,在空间形态上表现出单中心同心圆式的均衡结构。 12 成都市人民政府XXXX年计划期间,成都市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国家定点建设了一批以机械加工和精密仪器为主的大、中型工业企业。1953年开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1956年经国务院批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生态旅游助推城乡一体化发展 ——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模式调研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同时,也可以看到,全国各地城乡之间的差距(包括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基础设施的差距、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等等)也正在加速扩大,城乡之间的矛盾也越积越深。近年来,党中央之所以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提出要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广大农村应如何作为?本文以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发展生态旅游的实例,进行了调研和探索。现将主要成果报告如下: 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内涵及重要地位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源于上个世纪的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使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从而使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等方面逐步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我国城乡之间的各种经济、文化等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城乡一体化思想受到我国领导、学者和社会群众的普遍重视。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之后,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必

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深刻表明党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 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等多种措施,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旅游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村的经济收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而生态旅游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一种绿色有效的发展路径。 (一)生态旅游以及农业体验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即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主要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平委〔2004〕15号 发布时间:2005年4月1日17:16 作者: 各镇党委、人民政府,各街道党委、办事处,市级机关各部门,市属各单位:《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20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平湖市委平湖市人民政府 2004年12月31日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5年—2020年)党的十六大作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省委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战略思想,作出了“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决策,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实施“八八战略”的一个重点来抓。嘉兴市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五大战略之一来实施。这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而发展的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最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共享现代文明。其主要途径是通过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优化经济社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实现新一轮发展的主要增长空间;是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完整版

1. 引言 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规划原则 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 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赤峰市城市房屋拆迁暂行规定

赤峰市城市房屋拆迁暂行规定 第一条为规范城市房屋拆迁工作,保障建设项目顺利进行,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全市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实施房屋拆迁,并需要对被拆迁人补偿、安置的,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负责全市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监督管理。 红山、松山、元宝山三区人民政府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房屋拆迁工作。 市规划、国土资源、公安、发展和改革、文化、工商、税务等部门应当依照各自职责,配合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做好城市房屋拆迁监督管理工作,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第四条需要拆迁房屋的单位(拆迁人),应当向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资料: (一)建设项目批准文件; (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三)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 (四)拆迁计划和拆迁方案;(拆迁计划应当包括:拆迁范围、拆迁方式、拆迁期限、工程开工和竣工时间等;拆迁方案应当包括:被拆迁房屋状况、各种补偿和补助费概算、产权调换房屋安置标准和地点、临时过渡方式及其具体措施等。)

(五)办理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出具的拆迁补偿安置资金证明。 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自收到上述资料之日起三十日内进行审查。符合条件准予拆迁的,发给房屋拆迁许可证;不准予拆迁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五条经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对拆迁房屋进行市场价值评估,拆迁当事人双方确定房屋补偿金额后,被拆迁人可以选择“拆一还一”补偿方式,即按照房屋所有权证标明的建筑面积进行补偿。如被拆迁人选择产权调换方式,应还迁同面积的住宅房屋;如选择货币化补偿方式,应按照同等地段的新建商品住宅平均售价乘以被拆迁房屋所有权证标明的建筑面积(包括公摊面积)进行补偿。 产权调换房实行“一价清”的结算方式,拆迁人不得再另行收取除政府规定的收费项目以外其它房屋增项款。 非住宅房屋(有产权证)的拆迁补偿仍按房地产市场评估确定的被拆迁房屋补偿金额进行补偿、安置。 第六条拆除违章建筑、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和未规定使用期限使用两年以上的临时建筑,不予补偿,由当事人在拆迁期限内自行拆除。 拆除未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及附属房屋,按砖木结构每平方米750元、砖混结构每平方米850元标准补偿,批准临时建筑时规定不予补偿的除外。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实践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问题也凸显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阐述,但总体感觉深度不够,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够清晰,很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这些误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发端于19世纪中上叶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自发迁移到城市,是由工业“积聚效应”引起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的人口集中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分工的结果。而城乡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这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是忽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和经济基础上的区别,盲目地把农民转非变为市民,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是简单地提高了“城市化率”就代表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这种认识不仅曲解了城市化,更

曲解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一体化。 误区二: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农村建设。纵观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报道,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在物质和资金上给农村大力支持,帮助农村修路盖楼,解决农民子女教育、生活、出行等就是在搞城乡一体化,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措施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文件、措施,这显然是片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建设新农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城乡一体化包涵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城乡一体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也必然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好,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城乡一体化是更高层面更大范畴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是“乡”,基本不包括“城”,主要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低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乡”,应该通过提升“乡”的地位、作用,逐步打破分割壁垒,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分工优化,协调发展,而不能用新农村建设代替城乡一体化。 误区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这个观点主要体现为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目的、意义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从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而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厉以林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

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的过程。总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一体化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水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一、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 1949年以来,结合自身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土地绑在一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二元化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化,而后随着工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加剧了城乡不协调发展。 二、1979年—1989年城乡一体化起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

(城市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班级:09城乡 城市规划原理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5-2020) 小组成员:邓静管念廖灿鹏 小帕刘谨赫樊琪 指导老师:张贞

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四川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报请审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川府发〔1997〕157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1、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理利用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把成都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 3、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326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要优化中心城的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中心城北部和西部的开发,引导城市向东部、南部发展。要加强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的快速交通联系,严格保护规划的绿色隔离地带,防止连片发展。 4、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到200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3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72平方公里以内;到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7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226平方公里以内。到2020年的城市实际居住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另行报批。 5、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重点建设中心城周边卫星城镇,特别是龙泉、华阳等中小城镇,逐步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中小城市为主体,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严格控制好的净空条件和铁路站场及公路枢纽建设用地。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安全、高速的轨道交通体系。加快城市路网系统的建设,改善中心城交通状况,促进城市新区的发展。要重视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加强城市电网改造建设和城市防灾设施建设,建立包括防洪、抗震、人防、消防等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7、加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成都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切实保护好文殊院、大慈寺等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要按规划控制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保持其传统风貌和格局。在城市建设中要重视城市设计,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8、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综合治理污染源,特别要搞好河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精)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闫辉 (2011年6月22日 城镇化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最具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全县上下奋力冲刺“十二五”开局之年各项目标的关键时刻,全面审视我县城镇化发展历程、剖析存在问题,研究探寻思路举措,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必将成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力引擎。 一、我县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县把城镇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城镇化步伐加速推进、城镇规模逐步壮大、城镇职能不断扩展、城镇人口显著增加。目前全县23个乡镇中,省级重点中心镇2个(双沟、半城、市级重点中心镇3个(上塘、梅花、界集、县级重点镇3个(龙集、金锁、临淮,其中临淮、半城定位为水乡特色镇来建设;原有自然村1997个,通过2005年、2008年和2009年三次缩并调整为242个。城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我县进一步加快全县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是物质基础已经具备。“十一五”末,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81亿元,五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大关,达3073美元;财政总收入32.0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3.4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8%和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95元,均实现五年翻番。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镇化率在30%—70%区间,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也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关键期。我县2010年城镇化率40.12%,按照这一轨迹,我县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二是城镇容量快速扩张。城市框架实现了历史性拓展,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8平方公里扩大到3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4万,合围面积达82平方公里。2010年,小城镇新增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城镇容量的成建制、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目录 第一部分总则 (1) 第一章规划概况 (2) 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2) 二、修编背景 (4) 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5) 四、成都概况 (6) 五、城市发展历程和历次总规回顾 (9) 六、四川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点 (20) 七、规划重点 (22) 八、技术路线 (25) 九、规划依据、期限和范围 (26)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28) 一、发展总目标 (28) 二、城市发展分目标 (30) 三、城市发展阶段目标 (31) 四、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32) 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34) 一、区域协调策略 (34) 二、城乡统筹策略 (35) 三、生态优先策略 (35) 四、空间优化策略 (36) 五、产业转型策略 (36) 六、枢纽强化策略 (36) 七、文化引领策略 (37) 第四章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发展战略 (38) 一、现状人口规模与发展趋势判断 (38) 二、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 (40) 三、城镇化目标与战略选择 (42) 四、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43) 五、城镇土地利用引导 (45) 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51) 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 (52) 一、重要空间要素管制 (52) 二、建设限制性分区 (56) 第六章城镇体系 (59) 一、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59) 二、发展策略 (64) 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65) 四、规划建设指引 (71) 五、规划措施 (76) 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78) 一、第一产业 (78)

二、第二产业 (80) 三、第三产业 (87) 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 (100) 一、现状概况及主要问题 (100) 二、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103) 三、规划布局 (103) 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08) 一、现状发展综述 (108) 二、发展目标及策略 (109) 三、商业设施 (110) 四、文化服务设施 (112) 五、医疗卫生设施 (116) 六、体育设施 (118) 七、教育科研设施 (121) 八、殡葬设施 (123) 九、城市基层治安管理机构设施 (125) 十、农贸市场 (125) 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127) 一、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127) 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128) 三、优秀近现代建筑 (137) 四、古树名木保护 (137) 五、古建筑群(村落、街区) (138)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40) 七、历史文化资源展现结构 (141) 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142) 一、现状及分析 (142) 二、环境保护规划 (145) 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 (154) 一、总体要求 (154) 二、抗震工程 (154) 三、防洪工程 (163) 四、消防工程 (169) 五、人防工程 (174) 六、灾后重建 (178) 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180) 一、市域水资源利用 (180) 二、给水工程 (187) 三、排水工程 (195) 四、电力工程 (204) 五、通信工程 (212) 六、燃气工程 (218) 七、环境卫生工程 (226) 八、能源发展 (232) 第十四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241) 一、城市性质 (241) 二、城市职能 (242)

城乡交通一体化“建立”

中国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道路客运大力发展和城乡道路客运管理体制转轨的情况下,全国各地纷纷提出在道路客运行业实行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那么,什么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呢?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概念及内涵并不十分清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农村客运公交化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混为一谈,认为实施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就是推行农村客运公交化。其实,农村客运公交化只是农村客运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人们在探索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过程中对于农村客运提出的一种改革方向,并没有包括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全部。也有人认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即长途客运、城市公交客运、出租客运由政府职能部门统一管理的一种管理体制.,而笔者认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国家城乡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道路客运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发展过程。 今年春节时间早,节前学生流、民工流、探亲流等客流高度集中,截止2月16号,全国道路运输累计完成客运量28.47亿人,同比增长9.6%,这是交通运输部给出的春运40天客运量的数字。作为全国客运,如此大的客流量,仍然保持有序的运行。但对于城乡的公交客运系统来讲,仍存在一定的压力。我国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较晚。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人员的来往日益密切,客运量也不不断的增加。“十一五”以来,我国城市公交客车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拥挤状况有所缓解,市内通勤和出行条件大有改观。但是,作为市民通勤、出行主要工具的公交车,在高峰时段仍然十分拥挤。 中国现在发展主要集中在全面发展城乡经济,缩小贫富差距,合理科学实行城乡统筹规划。要全面实施城乡交通运输的一体化发展,必然要对道路公共基础建设加强力度。以下为苏南地区城乡统筹规划的各阶段发展特点: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性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性?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有利于实现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有利于共同富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公平) 扩内需,推动消费,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关注政府和党关注的几个个要点: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2.政府不能包办一切,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党要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科学、民主和依法执政。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5.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单元总结设问: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注协商民主) 1.国体 2.主体:公民、政府、人大代表及人大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 3.制度保障 4.三个有机统一 5.国际视野 高考迫近,只有60天了,为使复习事半而功倍,不做无用之功,给你几点建议,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是成败的根本 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成也基础,败也基础”。无论是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要出好成绩,抓基础最有效。有些学生之所以成绩上不去,根本原因就是基础知识不牢靠。数学、物理差,很大程度是有的连公式都没有记牢;英语差,很大程度是有好多的单词和短语没有记住。还有些学生,本来学习很不错,考试常常是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这小小的错误,说到底就是基础知识没有夯实所致。从多年的考试来看,学生丢分的根本不是新题、难题,而是基础知识,由于基础知识不牢靠,把不该丢的分而丢弃了。 2、树立总分意识,提高总分是上乘的做法 高考命题的目的在于选拨各层次的学生。但要知道,高考录取最终要看总分,即使是偏点科也无妨,只有总分入围,达到投档线,才有被录取的希望;眼下一定要树立总分意识,扬长避短,千方百计提高学科总分。 3、抓“常考易错点”是考前的重中之重 要“提高总分”,就要找出自己的“增分点”,增分点就是各自能提分的“常考易错点”。为什么“常考”,因为是重点;为什么“易错”,因为没有掌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都城市简介

成都城市简介 成都(Chéngdū)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省会,中国副省级城市之一,四川省政治、经济、文教中心,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单列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是中国西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成都古为蜀国地,秦并巴、蜀为蜀郡并建城,汉因织锦业发达专设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之称,五代蜀时遍种芙蓉,故别称“芙蓉城”,简称“蓉”,1921年设市。 1993年,成都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及通信枢纽,综合实力西部第一。 2007年,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获国务院正式批准,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海滨新区之后又一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一、历史沿革 市名来历 成都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成都是中国城址未变、延续至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于前311年),仅次于江苏的苏州(建于前514年)。 历史沿革 成都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有确切记载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

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巴蜀。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阳建制修筑城垣。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广汉、犍为四部。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西汉末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其他手工业如巢丝、织绸、煮盐、冶铁、兵器、金银器、漆器等手工业也很发达。秦汉成都的商业发达,秦时成都即已成为全国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万户,近40万人,成为全国六大都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洮、宛、成都)之一。“少城”为成都商业最发达的城区,那里商品堆积如山,商店、货摊栉比。此外,汉代成都的文学艺术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司马相如、扬雄、王褒是为时全国最有名的文学家,成都出土的汉代画象砖和画象石,绘画精美,内容广泛。 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名城(长安、扬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快,经济地位有所谓“扬一益二”(扬州第一,成都第二)。“蜀绣”为全国三大名绣之一,“蜀锦”被视为上贡珍品,产量全国第一。成都是中国雕板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唐代后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国重要的菜市、蚕市外,还有“草市”,即分布在邻近地区的乡镇集市。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雍陶、康术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开发了开摩河池、百花潭等旅游胜地,贞观年间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间改名为昭觉寺,称“川西第一丛林”。 宋元时期,成都鼎兴,经济文化更加发达。丝绸业规模扩大,品种增多,蜀锦花样由唐时的10多种发展到宋元时期的40多种,能织出天马、流水飞鱼、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样,每年成都上交丝绸商品,占全国各地上交总数的70%以上。成都造纸水平很高,唐朝廷曾规定,国家图书馆的书必须用成都造的麻纸来抄写。唐宋之时,成都城东西南北都设有专门的蚕市、药市、花市灯会。由于商业发达,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仁宗时,在益州(即成都)设官办交子业务,由官府公开印刷,发行“交子”。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

城乡一体化定义和内涵 一、定义 城乡一体化是指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二、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等方面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提出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从国民经济社会全局的角度提出的城乡共同发展战略,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此后,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都按照这个战略的要求,跳出“农业”解决农业问题,跳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开始出现松动,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扩大。党的十七大在总结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作为根本要求”,并提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同时,从制度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具体的部署。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2003--2020--16页)

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目录 成都市城市规划总体情况 1 1)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3 【1】总规修编历程 3 【2】规划期限 3 【3】规划范围 3 【4】发展目标与战略3 【5】城市性质与职能5 【6】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5 【7】主城区人口与用地规模 5 【8】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 【9】主城区用地布局规划6 〖1〗主城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6 〖2〗主城区空间布局形态6 〖3〗主城区空间布局结构7 〖4〗主城区空间发展策略7 【10】都市区资源与环境控制规划7 【11】主城区对外交通规划7 【12】主城区道路交通规划8 【13】主城区公共设施规划8 【14】主城区居住用地规划8 【15】主城区工业及物流系统规划9 【16】主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9 【17】主城区园林绿地系统规划9 【18】城市远景发展构想10 2)成都市十一五规划情况10 3)成都市轨道交通规划情况 10 【1】1号线(新都大丰站—华阳广都站) 10 【2】2号线(龙泉东站—郫县石牛站) 11 【3】3号线(新都红星车站—双流板桥南站) 11 【4】4号线(温江站—龙泉西河站) 11 【5】5号线(驷马桥站—华阳江河站) 11 【6】6号线11 〖1〗6号线主线(沙湾站—华阳四河站) 11 〖2〗6号线支线(琉璃场站—双流航空港站) 11 【7】7号线(郫县生态站—龙潭东站) 11

4)成都城市规划解读12 【1】城市发展战略———扇叶绿楔、向东向南、七星拱月12 【2】城市交通发展格局———“井”字加“环”状12 【3】市域城镇体系12 【4】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12 【5】未来成都模式是“一城三圈六走廊”13 【6】未来主城区扩容的主要城市组团13 〖1〗基本情况13 〖2〗各组团功能定位、重点发展职能、空间发展策略13 [1]华阳组团———小康居住新城13 [2]新都、青白江组团———大型制造业基地14 [3]双流(东升)组团———新型工业基地14 [4]龙泉驿组团———山地型休闲旅游区14 [5]温江(柳城)组团———花园居住新城15 [6]郫县(郫筒)组团———高新技术产业中心15 【7】成都“11858”规划发展构想15 【8】高密成都规划15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青岛农业大学 《区域经济学》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学生专业班级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济) 学生姓名(学号) 完成时间年月号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前言 (2) (一)课题背景 (2) (二)研究目的 (2) (三)研究方法 (2) (四)文件综述 (2)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 (4) (一)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 (4) (二)、目标的一致性 (6) 二、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性 (6) (一)、收入差距加大,给国家稳定带来隐患 (6) (二)、种植收益低,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 (6) 三、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7) 四、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8) (一) 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 (8) (二)开发自然资源 (8) (三)完善经济运行机制 (9) (四)调节各种经济活动 (9) (五)做好扶贫工作 (9)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浅谈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专业班级:农村区域发展(合作经济)2012级1班 指导教师:韩春花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城镇化发展城乡壁垒

前言 (一)课题背景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针对我国二元结构阻碍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来的战略要求,其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北省也响应号召,积极开始了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并且取得了巨大进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阻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中认为最早提出这个概念是在19世纪西方列强侵占之时,尽管催生出了诸如上海、广州等畸形繁荣的近代大都市,但城市生活方式却未能传播到乡村,城市精神始终未能在中国大地萌发滋长。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化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因为在此之后,城市才大规模地发展起来。还有一种观点比较折中:从城市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城市化的过程。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城市化是从近代开始的,因此,城市学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重点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 (二)研究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经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国,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何打破城乡壁垒、消灭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实质上就是如何在体制上和实践上取得突破、统筹发展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 20世纪80年代国内就已经提出并开始研究城乡一体化问题。在实证研究方面,许多文献都对城乡差距及城市化与城乡差距的相关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本文是对城乡一体化问题进行的论述,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和评述,指出中国目前城乡一体化的程度及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对策和展望。并且从城乡一体化发展来展开对城乡统筹和城镇化区域发展的研究 (四)文件综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