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机关事业单位2018版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考核培训专用教材课后题

2018版职业道德基础课后简答题

第一章道德

1、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一)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二)仁者爱人,先人后己(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四)修身自律,躬行实践(五)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怎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章职业道德

1、什么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体现职业特征的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识现象和道德规范现象,是社会道德生活中具体体现,是在职业生活中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准则。特征有1、行业性

2、多样性

3、明确性

4、群体性

5、继承性

6、实践性。

2、职业道德有什么作用?第一调节职业交往中从业人员内部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间的关系。第二有助于维护和提高本行业的信誉。第三促进本行业的发展。第四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3、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有哪些?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作风。

第三章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1、什么是爱岗敬业?怎样才能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所倡导的主要规范,是对从业人员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爱岗敬业必须做到乐业、勤业和精业。

2、什么是诚实守信?怎样才能诚实守信?诚实就是忠诚老实,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讲信誉,重信用,忠实履行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做到1、加强学习,经常反省2讲究质量,信守合同3忠诚集体,维护信誉。

3、什么是办事公道?怎样才能办事公道?办事公道是指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行使职业权力时,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按照同一标准和同一原则公平合理地做事和处理问题。要做到1热爱真理,追求正义2廉洁奉公,不谋私利3照章办事,平等待人4不计个人得失,不怕各种权势5要有较高的识别能力。

4、为什么要服务群众?怎样才是服务群众?服务群众是为人民服务精神更集中的表现。服务群众作为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要求我们心里应当装着人民群众,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乐群众之所乐。一句话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1心中有群众,真情待群众2尊重群众,方便群众3文明服务,创新服务4勇于向人民负责,就是服务群众。

5、为什么要奉献社会,怎样才是奉献社会?奉献社会就是一心为社会做贡献,是为人民服务的最高体现。做到1坚定信念,履职尽责2义利相融,重在奉献3艰苦奋斗,勤奋工作4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就是奉献社会。

6、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有哪些?(一)爱岗敬业(二)诚实守信(三)办事公道(四)服务群众(五)奉献社会

第四章、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职业道德修养

1、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目标、任务是什么?根本目标是要求工勤人员自觉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总目标是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符合社

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任务是逐步养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品质,发扬大公无私行公后私的精神,克服自私自利的思想影响,在工勤岗位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达到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境界。

2、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认识修养、职业道德情感修养、职业道德意志修养和职业道德行为修养四个方面。

3、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如何进行职业道德认识的修养?一是要从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理论、原则和规范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入手,切实掌握明辨好坏、善恶、美丑的理论武器;二是切实重视加深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理解,把理论学习与职业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具体的职业道德活动中实践职业道德理落原则和规范,并以此促进职业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促进职业道德评价、选择能力的提高,确保自己在实际的职业生活中分清好坏、美丑、善恶;三是必须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是我们提高职业道德认识水平,搞好职业道德认识修养的最重要的保证。

4、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如何进行职业道德情感的修养?职业道德情感的修养包括正义感、责任感、良心感、荣誉感的自我激发和培养。

5、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如何进行职业道德意志的修养?加强职业道德意志的修养,应自觉地、勇敢地接受困难和阻碍的锻炼和考验,学会在职业道德行为实践中磨炼自己,自觉培养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的精神,锻炼自己克服困难、排除障碍的坚强意志和能力。尤其是在激烈的利益冲突面前,要果断地、义无反顾地做出正确的职业道德选择,努力实现自己职业行为的道德价值。

6、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如何进行职业道德行为的修养?加强职业道德行为修养的基本途径,就是自觉地把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转化为坚强的道德意志,并在这种意志的支配下,始终如一地实践职业道德行为,保持高度的自觉性,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7、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有哪些?1、提高职业道德认识是职业道德修养的前提条件2、做到知行统一是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3、汲取借鉴精华是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4、榜样学习激励是职业道德修养的有效方法5、慎独自省自励是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第五章法律概述

1、简述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2、什么是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它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3、宪法有什么特征?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2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4、我国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根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人民体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的根本经济制度。

5、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一)平等权(二)政治权利和自由(三)人身自由权(四)宗教信仰自由(五)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六)权利救济的权利(七)特定人的权利

6、怎样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二)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的义务(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四)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五)依法纳税义务(六)其他义务

7、简述我国的国家机构?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3、

国务院4、中央军事委员会5、地方国家机关6、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7、监察委员会8、人民法院9、人民检察院

8、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1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体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3体现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4体现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5体现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第六章实体法

1、怎样理解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效力贯穿民法始终,体现民法的基本价值,集中反映民事立法的目的和方针,对各项民法制度和民法规范起统率和指导作用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法基本原则可概括为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守法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2、简述民事法律的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也就是由民事法律规范所确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

3、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合法行为。

4、什么是民事权利?什么是民事责任?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依法享有并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范围或者实施某一行为(作为或不作为)以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民事责任是民事法律责任的简称,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因实施了民事违法行为,根据民法所承担的对其不利的民事法律后果或者基于法律特别规定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5、怎样理解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在全部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准则。我国刑法基本原则有三个1罪刑法定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3罪刑相适应原则

6、什么是犯罪?什么是犯罪构成?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构成是指依照中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是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

7什么是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8、什么是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正当防卫是对危害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正在实施侵害的行为采取不超过必要限度的制止性的损害行为。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的合法利益的行为。

第七章程序法

1、什么是行政行为?行政行为是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2、怎样理解行政行为的效力。行政行为的效力:1.拘束力:指行政行为具有法律规定的或行政机关所决定的法律效果,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都必须尊重并遵守之。 2.公定力:是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即具有被推定为合法、有效的法律效力,未经法定程序变更或撤销前,公民和组织不得否认行政行为的效力。3.执行力:是指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主体有权采取一定的手段,使行政行为的内容得以实现的效力。

3、行政纠纷的解决须经过哪几个阶段,具体程序有哪些?必须经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两个阶段。行政复议具体程序有:行政复议的申请,可以在60日内申请行政复议,法律规定超过60天的规定的,按照法律的规定。申请人表达申请意愿的形式,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行政复议的受理,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的5日内,对申请进行审查并作出有关受理的决定。行政诉讼的程序有起诉和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起诉与人民法院的受理的结合,才构成行政诉讼程序的开始。

第八章哲学概述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的问题。

2、什么是世界观?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什么?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世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世界观和哲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实践性、创新性、阶级性和科学性。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这是因为,第一,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把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建立起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第二,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它结束了包罗万象的旧哲学的统治,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第三,从社会作用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5、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首先,资本主义有了快速发展。其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再次自然科学前所未有的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最后,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来源。

第九章辩证唯物主义

1、事物联系的含义及特征。含义: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或现象都处于联系中,没有事物是孤立存在的。特征:普遍性、客观性、复杂多样性、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第一,就新旧事物自身的情况和它们与环境的关系来看,新事物有新的要素、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或条件;而旧事物结构僵化、功能衰退、要素陈旧,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二,就新旧事物的关系来看,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同时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仍然适应新历史条件的东西,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东西,因而它在内容上比旧事物丰富,在形态上比旧事物高级,在结构上比旧事物合理,在功能上比旧事物强大。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由于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4、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否定有三层含义: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意义:否定既是区分新旧事物的界限,也是新旧事物联系的桥梁,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既变革又保留。

5、为什么说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块;形成一个发展周期。从而呈现出事物发展的显著特征: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表现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重复性,即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前进性表现为每一次否定都是一次扬弃,不但保留了以前发展的一定成果,而且增添了新的内容,把事物提高到新的更高的阶段。

6、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要一方面坚持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总之要将二者结合起来。

7、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是什么? 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方针、政策和奋斗目标;才能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才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统一起来,保证社会稳定和工作有序推进。

8、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9、相对静止的含义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相对静止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两方面的属性,它们是统一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意义:第一,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首要条件。第三,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尺度。

10、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又叫人的主观能动性或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特有的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万面: (1)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对世界的反映具有创造性。(3)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人的意识能够作用于人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和活动。(4)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能够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11、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必要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也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立足点。

意义:只有始终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才能制定出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方针、政策和奋斗目标;才能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才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统一起来,保证社会稳定和工作有序推进。

1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1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有质的区别的两个阶段。同时,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4、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什么?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又需要理论的指导。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15、认识运动总规律是什么? 将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综合起来,就是认识辩证运动的全部内容: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不断地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使认识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这就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第十章历史唯物主义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二者的关系如何?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及其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

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这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二,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第三,社会意识受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巨大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归根到底是曲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3、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1)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2)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3)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社会制度的变革。

4、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二者的关系如何?生产力是人类运用各类专业科学工程技术,制造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关系:(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5、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二者的关系如何?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时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关系: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

6、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源泉。(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源泉。(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7、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什么?群众观点的基本思想包括:(1)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党的群众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8、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社会进行改革的必要性。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而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任何社会改革或革命,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凡是遵循这一规律,我们的事业就胜利;凡是违背这二规律,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上层建筑中某些部分和环节不适合经济基础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十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二是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三是把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第一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第二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第三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四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3、简述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第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第四关于政策和策略。第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第六关于党的建设。

4、试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5、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

6、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

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7、试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并谈谈其对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达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能不能做到解放思想关系重大。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第十二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二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三是党的奋斗目标有了新要求。四是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新变化。

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内涵。一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二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三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四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五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3、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意义。一意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踏入强国的新征程。二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在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三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有了新的成功借鉴。四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必将以战略上的更加成熟和自信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4、简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一、目标任务和发展战略。二、国情实际和发展方向。三、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四、发展动力和战略步骤。五、法治环境和法治保障。六、强军目标和强军之路。七、国际环境和外交保障。八、领导力量和政治保证。

第十三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

1、怎样理解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顺应了人发群众的愿望期盼,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强烈的问题意识。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统一体

2、怎样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二、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三、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

3、怎样理解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二创新驱动成效显著。三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五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六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七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4、如何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5、如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1.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2.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3.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4.维护社会和谐稳定5.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6.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6、为什么说全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一、全面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二、全面依法治国,是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三、全面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7、简述新时期党面临的考验与危险。新时期党面临的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内涵及意义?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意义:一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二顺应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三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2、如何理解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3、如何把握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第一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什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5、怎样理解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第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第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第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更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客观需要。

6、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是什么?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十五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精神

1、简述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会议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简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3、简述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念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