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教案汇总(下册)

苏科版教案汇总(下册)
苏科版教案汇总(下册)

第八单元动画制作

动画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动画制作的原理及动画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学会从网上下载计算机动画的常用方法。

(3)了解制作动画的常用软件,会用Ulead GIF Animator制作简单的GIF动画。

(4)理解动画技术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和智慧的结晶。

2.过程与方法

借助动画软件将动画分解成一组彼此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动画的原理;学生亲手用动画软件制作一幅动画,感受计算机动画技术的优越性,同时获得动画制作中的相关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动画的原理和发展历程,进一步认识动画的艺术性;通过下载动画素材,增强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欣赏动画的素养;通过了解动画制作软件并尝试制作动画,培养学习动画制作的兴趣。

教学方法:

演示讲授、实验学习。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动画原理的理解。

2.难点:GIF动画的制作。

教学过程:

1.导入

动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民间的走马灯和皮影戏,就是动画的一种古老表现形式。国产动画片《大闹天空》中的?孙悟空?形象闻名世界,?米老鼠?、?唐老鸭?等动画形象也深受大众的喜爱。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动画注入了新的活力,网上的生日贺卡、搞笑短片、MTV、网页广告、益智游戏等极大地丰富了网页的内容与形式,电视上也经常能看到动画形式的广告、趣味小品和宣传短片。

2.讲授新课

(1)演示几段具有代表性的动画,并介绍动画的分类。

①播放国产传统动画的视频片段,介绍动画技术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动画艺术大师对世界动画文化艺术的贡献。

中国动画电影开始与1920年。动画先驱者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从中国的走马灯、皮影戏和国外的卡通中得到启发,试制动画广告片。1926年完成了他们的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1935年拍摄了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在技术上有了较大进步。

1961年-1964年,万籁鸣导演的《大闹天宫》是一部长达120分钟的规模巨大的作品,它创造的孙悟空形象闻名全世界。

1979年,王树枕、严定宪、徐景达导演的《哪吒闹海》,1980年徐景达导演的《三个和尚》等动画片,都是有世界影响的作品。

②播放计算机平面动画和三维动画,使学生在感受动画艺术性的同时,体会动画的技术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③了解动画的分类,归纳动画分类的方法。

(2)从网上下载动画,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①访问含有GIF动画和Flash动画的网页,介绍从网页上识别动画的方法。

②介绍GIF动画和Flash动画的特点和应用。

GIF动画:制作容易,不可添加音频,不能交互。常用于网页、演示文稿和手机彩信等。

Flash动画:表现力强,可添加音频,能够进行交互。广泛应用于网页、贺卡、游戏、MTV、广告、教学课件、宣传短片等。

③演示下载GIF动画的方法。

○4演示FlashCatcher的安装,介绍下载Flash动画的方法。

○5向学生推荐Flash动画网站,引导学生文明上网,提高学生欣赏动画艺术的能力。

3lian素材https://www.360docs.net/doc/6e6785447.html,

网页制作大宝库https://www.360docs.net/doc/6e6785447.html,/gif

素材中国https://www.360docs.net/doc/6e6785447.html,

图片素材库https://www.360docs.net/doc/6e6785447.html,

素材精品屋https://www.360docs.net/doc/6e6785447.html, ○6学生练习下载GIF动画和Flash动画的方法,并让几名同学进行示范。

(3)分析动画原理

①介绍GIF动画制作软件Ulead GIF Animator。

Ulead GIF Animator动画制作软件功能强大、操作简易、使用广泛。该动画制作软件可以连结到绘图软件,来对图片进行编辑和修改,使用它来制作动画相当便利。

②用Ulead GIF Animator打开一幅从网上下载的GIF动画。

③分析动画的组成,理解动画的原理。

○4介绍传制作统动画的知识。

○5总结动画原理:利用人眼具有?视觉暂留?的特性,让一系列渐变的图像在前一幅图像还没有消失前显示出下一幅图像,形成了动态的影像。得出结论:动画是将一张张静态的图片通过软件连续地播放,产生影像的动态效果。

(4)总结制作步骤

见教材中?实践学习——制作一幅‘豹子奔跑’的GIF动画?中的内容。

(5)学生自主练习

学生根据老师的演示,协作完成动画?奔跑的豹子?,并相互讨论各制作步骤的意义,概括总结出动画制作的主要步骤。

(6)介绍其它动画软件

①Ulead Cool 3D是友立公司出品的一款专门制作文字3D效果的软件,可以用它方便地生成具有各种特殊效果的3D动画文字。

②Flash动画软件。

Flash动画软件是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

3.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课教学内容,点评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请学生叙述GIF动画制作的主要步骤。

(3)播放含有文字内容的GIF动画和具有视频效果的动画。提示学生尝试Ulead GIF Animator中?文本工具?的使用和?视频效果?的设置。

4.巩固练习

见《实践指导》中的?实践8-1?。

初识Flash动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启动Flash的方法,认识Flash工作界面。

(2)初步理解动画制作中的基本概念。

(3)了解动画制作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Flash动画源文件,初步理解Flash动画制作思想和动画制作中的相关概念;通过制作?移动的小球?的体验,了解Flash动画制作的过程,并从中总结出动画制作的主要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学习动画制作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接受和探究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方法:

演示讲授、模仿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简单对象的移动及缩放动画的制作方法。

2.难点:Flash8界面的认识及相关操作;帧、关键帧、空白关键帧等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在网上看Flash动画,老师也下载了一些,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个精彩的动画。(播放几个Flash动画)

这些动画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如果我们自己也会做该有多好啊!今天开始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Flash动画的制作。

2.讲授新课

(1)启动Flash8,对其界面及基本操作进行简单介绍。

○1Flash的特点

Flash是一个功能强大、简单易学的网页动画制作工具。用Flash制作出来的动画不但占用的空间小,而且动画品质高,不管怎样放大、缩小,都不会影响画面质量。

Flash动画的迷人之处还在于我们可以通过点击按钮、选择菜单来控制动画播放,甚至可以制作成小游戏。正是有了这些优点,使得Flash在网络上非常流行。

○2启动Flash 8

执行?开始→程序→Macromedia→Macromedia Flash 8?命令。

○3Flash 8编辑窗口的介绍

包括菜单栏、常用工具栏、控制工具栏(动画播放的控制工具栏)、绘图工具栏(放置了各种绘图及编辑工具)、辅助选项、图层区、时间轴(可以设置动画的播放状况)、面板(可以用来控制各种设置)、场景(可以直接在这里绘图或摆放一些图片、文字、按钮、动画等进行编辑)等。

(2)文档属性设置及元件、库、场景、时间轴的概念。

打开并播放一个Flash动画源文件,分析Flash动画的创建方法,生动形象地讲解相关的概念。

元件(好比是演员):一个位图、矢量图形、音乐片段或是一段独立的Flash动画。元件都被放置在库中,使用时只需将其拖放到场景中即可,在场景中只能对其位置和形状进行编辑,如果要对元件进行编辑,需要切换到元件编辑状态。

库(好比是后台):存放动画元件的地方。

场景(好比是舞台):动画的表现场所。

时间轴(好比是剧本):动画制作的最重要的区域,是编辑动画的工作台,是加工动画的流水线,包括层编辑区、帧编辑区和时间线。

要制作一个动画,就好比是在导演一出戏,需要找好演员(制作好元件),置于后台(放在库里),然后把演员放在舞台上(把元件放在场景上),让演员照着剧本演出(在时间线上设置开始、结束时的状态,生成动画)。

图层:可以将图层看成是叠放在一起的透明胶片,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的层上编辑不同的动画而互不影响,在放映时得到的是各图层合成的效果。制作复杂的动画时,通常把动画角色单独放在一个图层里,这样相互不会影响,进行编辑和修改也很方便。

(3)演示制作?移动的小球?动画

现在我们一起用Flash 8来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画。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学生跟着老师制作?移动的小球?动画。

老师应注意讲清每一步骤的意义,同时结合实际制作来讲解基本概念,将抽象的概念放到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制作?移动的小球?操作中的注意点:

步骤3:在时间轴中的?图层1?的第1帧中出现一个实心的黑点,这就是?关键帧?。动画对象一定要创建在关键帧上。

步骤4:也可以在?图层1?的第30帧处右击,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插入关键帧?。

步骤5:将小球拖到编辑区的右边,其意义是改变动画对象的位置属性。

步骤6:完成?创建补间动画?后拖动播放指针,查看帧内容,证实动画已被创建。

帧有两种形式:普通帧和关键帧。普通帧上的图片与它前面相邻关键帧的图片相同,并以空心方块为结束标记。关键帧是以实心黑点为结束标记,动画图片一定要创建在关键帧上。

步骤8:提醒学生记住Flash原始文件和Flash影片的扩展名分别为.fla和.swf。(4)总结制作步骤

教师以清晰简明的步骤熟练地重做一遍,同时概括出三大步骤:第一步,在一段动画的起始帧插入关键帧,在起始帧的场景中编辑对象;第二步,选择结束帧插入关键帧,在结束场景中编辑对象;第三步,选择开始帧,创建补间动画。

(5)学生自主练习

学生根据老师刚才的演示,协作完成动画?移动的小球?,相互讨论各制作步骤的意义,并概括总结出动画制作的主要步骤。

3.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课教学内容,点评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请学生说出动画制作的三大主要步骤。

4.巩固练习

见《实践指导》中的?实践8-3?。

制作基本动画(一)——?动画补间?动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关键帧、层的意义;

2.掌握?动画补间?动画制作的一般步骤,学会?动画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

3.进一步熟悉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

4.进一步理解动画制作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一个太阳从左向右移动的动画?,了解?动画补间?动画制作的一般步骤;

2.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制作?旋转的风车?动画,提高学生制作动画的水平;

3.通过拓展学习,达到分层学习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动画制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掌握动画制作的方法,提高制作动画和欣赏动画的水平。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协作研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画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

难点:理解关键帧、层的意义

教具和教学手段

教具: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手段:讲解与演示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个太阳从左向右移动的动画?。提问:这个动画好不好看,同学们想不想学习制作一下,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师生互动,自主学习:

制作动画—?移动的太阳?

⑴教师演示,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并参照教材进行制作。

⑵学生依照教材中文字描述的操作步骤独立操作,教师巡视做个别指导。

制作步骤:

①建立一个新文档,双击图层1,改名为?背景?;

②执行?文件-导入-导入到库?命令,将一幅名为?绿色家园?的背景图导入到元件库中;

③执行?窗口-库?命令,打开元件库。选择?背景?层的第一帧,将元件库中的?绿色家园?图片拖入到场景,并调整好大小和位置;

④选中第40帧,按F5键插入帧,使动画延长到40帧,即在1-40帧均能显示这幅图片,再锁定?背景?层;

⑤单击图层区左下角的?插入图层?按钮创建图层2,改名为?太阳?;

⑥执行?文件-导入-导入到哭?命令,将?太阳?图片导入到元件库中,并拖放到场景的左上方;

⑦选中?太阳图片?,执行?修改-位图-转换为矢量图?命令,将?太阳?图片转换为矢量图。用?选择?工具选取图片边缘的多余部分,按Delete键删除;

⑧选中?太阳?图片,执行?修改-转换为元件?命令,将其转换成名为?太阳?的图形元件;

⑨在图层?太阳?的第40帧插入关键帧,将元件?太阳?移动到场景右侧,然后单击第1帧,在帧的?属性?面板中,设置?补间?框中的选项为?动画?;

⑩执行?控制-测试影片?命令,观看效果。

⑶对于共有的问题,教师做集中讲解。

⑷小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优劣,并推荐出较好的作品。

⑸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鼓励学生,并让学生尝试总结?动画补间?动画的主要步骤。

设计意图:通过协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通过作品评价提高了学生鉴赏能力与审美水平。

3.探究学习,实践操作:

⑴教师出示本节课的探究任务:制作?旋转的风车?;

⑵学生根据教材P151-153的操作步骤进行实践操作,遇到问题相互讨论;

⑶教师巡视,帮助学生,并对共有的问题做集中讲解;

⑷教师请学生演示,鼓励学生上台操作。

4.巩固提高,课堂小结:

⑴教师总结本课教学内容,点评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⑵请学生说出?动画补间?动画制作的主要步骤;

5.拓展练习(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

在动画?移动的太阳?基础上制作一个描述太阳东升西落的过程的动画

?形状补间?动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形状补间?动画制作的一般步骤,学会?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

(2)学会创建影片剪辑的方法,理解影片剪辑的意义。

(3)分析比较?动画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的区别,进一步理解动画制作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多边形变成圆形?、?老鼠变成小猪?两个简单的变形动画,了解?形状补间?动画制作的一般方法。对比?动画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分析?动画补间?和?形状补间?这两种基本动画制作中的区别,提高学生对动画制作的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动画制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掌握动画制作的方法,提高制作动画和欣赏动画的水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协作研究的精神。

教学方法:

讲解与演示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

规则图形变形

图形渐变

1.重点:变形动画不规则图形变形

文字渐变

2.难点:创建影片剪辑的方法,理解影片剪辑的意义。

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多边形变成圆形?、?老鼠变成小猪?的动画,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讲授新课

任务一:制作?多边形变成圆形?的动画。

(1)教师按下述步骤,一次性完成其中所有操作,学生理解、记忆老师的制作步骤。

○1执行?修改→文档?命令,在弹出的?文档属性?对话框中,设定动画的大小为?400px ×150px?,单击?确定?按钮。

○2单击?图层1?第1帧,按住工具栏中的?矩形工具?,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多角星形工具?,设置填充颜色为?绿色圆形渐变色?,在场景编辑区左侧画一个五边形。如图8.3-1所示。

图8.3-1 画多变形

○3单击时间轴的第30帧,执行?插入→空白关键帧?命令,插入一个空白关键帧。

○4选择?椭圆?工具,在场景编辑区右侧画一个圆。

○5单击时间轴窗口下边的?绘图纸外观?按钮,在第30帧处能看到第1帧的画面内容,以便调整场景中元件的位置。

图8.3-2 画椭圆

○6单击第1帧,在帧?属性?面板中,设置?补间?项为?形状?,如图8.3-3所示。

图8.3-3 设置帧属性

可见时间轴的第1帧到第30帧之间的影格呈淡绿色,同时标上了一条黑色的箭头线,表示这段动画是?形状补间?动画。如图8.3-4所示。

图8.3-4 ?形状补间?动画

○7制作完毕,执行?控制→播放?命令,观察动画效果。

(2)学生在没有操作步骤参考的情况下,根据对老师演示操作的理解性记忆,模仿制作动画,增强对操作步骤的理解和掌握。

(3)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及时指出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并在学生中展示。

任务二:制作?老鼠变成小猪?的动画。

(1)教师按下述步骤,一次性完成其中所有操作,学生理解、记忆老师的制作步骤,为学生创造性制作自己的动画作品打下基础。

○1将?老鼠?和?小猪?两幅图片导入到库中,把?老鼠?图片拖到舞台中。

图8.3-5 拖入?老鼠?图片

○2选定?老鼠?图片,执行?修改→位图→修改位图为矢量图?命令,将?老鼠?图片转换成矢量图,删除周围多余部分。

○3在时间轴30帧处右击,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插入空白关键帧?命令。

○4将?小猪?图片拖到场景中并转换为矢量图,删除周围多余部分。

图8.3-6 拖入?小猪?图片

○5单击第1帧,在帧?属性?面板中,设置?补间?项为?形状?。播放观看动画效果。

(2)学生在没有操作步骤参考的情况下,根据对老师演示操作的理解性记忆,模仿制作动画,增强对操作步骤的理解和掌握。

(3)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及时指出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并在学生中展示。任务三:总结?形状补间?动画的主要制作步骤。

(1)在一段动画的起始帧插入关键帧,在起始帧的场景中编辑对象。

(2)选择结束帧插入空白关键帧,在结束场景中编辑对象。

(3)选择开始帧,在帧属性面板中设置补间为?形状?。

任务四:学生自主尝试制作动画?盛开的小花?。

(1)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照教材中给出的操作步骤自主制作动画?盛开的小花?。

(2)老师检查学生的制作情况,对共同性问题集体讲解。

(3)表扬和展示学生成果。

(4)集体讨论影片剪辑的意义。

(5)请同学叙述影片剪辑的意义及其制作方法。

3.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影片剪辑的意义。

影片剪辑元件实际上是一小段动画,它可以独立于场景中的时间轴播放。将影片剪辑拖入场景后,即使场景中只有一帧,它也会循环播放。通过影片剪辑元件创建的一些动画片段,可以反复调入场景,避免重复制作,同时还能减少Flash动画的大小。

(2)分析?动画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之间的区别。

Flash动画制作(主题活动)

教学内容:Flash动画制作学习汇报

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Flash动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Flash动画制作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探究问题的兴趣与能力。

3.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信息技术的热情。

教学重点:

1.?动画补间?与?形状补间?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教学难点:表达能力,创造力。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实践创新、拓展评价。

评价方法:

采用?知识+技能+创意?的评价维度,评价方法采用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并借助网络进行评价。评价方式采用小组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

评价量规:

见《实践指导》中的?实践8-7?。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8分钟)

教师活动:

(1)简要介绍并播放一个Flash动画。使学生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快速进入学习状态。(2)提出任务:①主题明确,设计有创意、不同于课本的例题。

②自行设计界面,至少包括2个对象。

③动画中要用到移动渐变动画和形状渐变动画。

④紧密结合实际生活。

⑤将动画作品通过?网络教室?上传至教师机。

学生活动:明确学习任务。

(1)分组。

(2)确定作品使用的创作方法。

(3)自主探究。

(4)协作创作。

(5)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能力。

2.分组探究学习(32分钟)

教师活动: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规划,并听取小组创作思路,给出作品评价标准。

(2)及时将学生探究的闪光点与全体学生交流。

学生活动:小组成员规划创作进程。

(1)确定作品主题。

(2)构思作品呈现方式。

(3)选择创作工具。

(4)组内成员分工。

(5)对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分析,了解进行创作还需要学习哪些新知识和技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为调动学生有效进行探究、创作提供保障。

3.围绕主题协作创作(20分钟)

教师活动:

(1)巡视。

(2)指导。

(3)调控课堂气氛。

学生活动:

(1)展开小组创作。

(2)组间交流协助。

(3)师生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开展小组协作。

4.作品欣赏、交流评价(15分钟)

教师活动:

(1)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自评。

(2)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组间互评。

(3)请学生代表将有创意的思路或新的操作方法,通过?网络教室?进行演示。

学生活动:

(1)网上在线呈交作品。

(2)各小组在线填写作品创作说明。

(3)欣赏作品.

(4)根据评价表和作品创作说明,进行小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对于提交的作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室?平台,对每个作品和小组进行评论。

设计意图:实施作品网上评论,展示自我风采。让学生尽情欣赏同学们的作品。通过评论其他同学的作品,提高审美能力,训练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5.积极探索、课外延伸(5分钟)

教师活动:介绍一些好的Flash网站及论坛,让那些对Flash感兴趣的学生得到更大空间的提高,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

学生活动:充分利用BBS讨论区,在课余时间和同学、朋友、老师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潜力,让有特长的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第九单元制作多媒体作品

认识多媒体作品及其制作工具

教学目的:

1.体验多媒体作品的表现魅力。

2.知道多媒体作品的构成元素。

3.了解常见的多媒体制作工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赏析多媒体作品。

2.难点:多媒体制作工具。

教学准备:

多媒体作品、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制作工具(PowerPoint、Authorware、VB等)、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一定接触过不少多媒体作品。下面通过交流和讨论,请你谈谈对多媒体作品的初步印象。

学生活动:学生集体讨论、交流并发言。

设计意图: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对多媒体作品的初步印象。

2.引出主题

教师活动: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多媒体作品制作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自己设计和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本节课有两个任务:一是进一步认识多媒体作品;二是认识多媒体制作工具。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3.体验探究

教师活动:请大家欣赏两个多媒体作品,进一步了解多媒体作品的组成元素、体验多媒体作品的表现魅力、熟悉多媒体作品的交互操作。

学生活动:学生赏析多媒体作品,填写教材中的有关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赏析,进一步了解多媒体作品,培养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兴趣。

4.总结交流

教师活动:邀请几位学生交流多媒体作品的赏析体验,重点对教材中的表格内容进行探讨。学生活动:学生对教材中的表格内容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总结提高。

5.讲解演示

教师活动:我们在赏析多媒体作品的同时,常常会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要想创作多媒体作品,那么就要了解多媒体创作工具。

(1)基于页面形式的制作工具。

(2)基于时间线的制作工具。

(3)基于流程图的制作工具。

(4)基于程序语言的制作工具。

讲解时简单演示以上几类典型软件的使用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学生初步了解多媒体制作工具的种类和初步使用方法。6.自主探究

教师活动:教师提供几个半成品作品,请学生尝试用相应的制作工具对作品进行适当修改,自主探究这些制作工具的使用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实践、探究、熟悉VB、Authorware、PowerPoint等软件功能和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进一步了解多媒体制作工具的功能,熟悉它们的使用方法,培养兴趣。

7.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学生补充。

学生活动:学生主动总结,其他同学补充。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自我评价。

8.后续活动

教师活动:赏析其他优秀多媒体作品,探究多媒体制作工具的使用方法。

学生活动:自主赏析、实践探究。

设计意图:加强体验、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多媒体作品制作流程

教学目的:

1.了解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流程。

2.掌握多媒体作品的需求分析和规划设计。

教学重难点:多媒体作品的规划与设计。

教学准备:

多媒体作品、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室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同学们平时都十分喜欢看电影和电视,其实影视创作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有相应的制作流程。请大家思考一下制作影视节目的流程和工作内容大概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制作一个内容丰富的多媒体作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类似于创作一部电视或电影作品。制作多媒体作品,需要经历一个完整的规划与设计过程,形成一个详细的设计方案。

提出问题:多媒体作品制作的一般流程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任务。

3.教师讲解

教师活动:讲解制作多媒体作品的五个阶段,分析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重点讲解?规划与设计?,分析结构设计、内容设计、版面设计和风格设计的工作内容与要求。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观看教材中的设计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分析、讨论和交流。

设计意图: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初步认识。

4.学生探究

教师活动:学生赏析?苏州园林?作品,体验多媒体作品的需求分析;学生自定作品主题,以小组形式自主进行作品制作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教师参与小组活动,给予适当指导。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浏览多媒体作品,分组进行作品的规划与设计,得出规划与设计的初步方案。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培养规划与设计能力。

5.讨论评价

教师活动:组织各小组进行规划方案交流,并对各组方案进行适当点评,提出修改建议。

学生活动:各组组长交流规划与设计方案,其他小组给予恰当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评价能力,形成成果共享的意识。

6.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与收获,总体点评学生的规划与设计方案,强调规划与设计在多媒体作品制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学生主动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自我评价。

7.后续活动

教师活动:要求继续修改与完善本组的规划与设计方案,熟悉其他三个阶段的工作内容,为下节课做准备。

学生活动:修改与完善本组的规划与设计方案。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所学知识,进一步提升信息素养。

苏州园林—首页的设计与制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设计自己的?模板?——设置幻灯片的母版;

2.插入图片并设置为透明色;

3.插入艺术字并设置艺术字的格式;

4.插入背景音乐并编辑声音对象。

过程与方法:由欣赏多媒体作品引入课题,然后在任务的驱动下,师生共同实践,逐步完成首页的设计与制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多媒体作品的表现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兴趣;

2.经历多媒体作品的创作过程,形成积极主动参与作品创作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设置幻灯片的母版,设置艺术字的格式,插入并编辑声音文件

难点:设置幻灯片的母版和设置图片的透明色

教具和教学手段

教具: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手段: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部多媒体作品—苏州园林,这部作品格调优雅,古色古香,突出反映了苏州园林的秀美典雅。

多媒体作品的首页如同图书的封面,作品能否吸引人们的眼球,首页的设计与制作相当重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制作多媒体作品?苏州园林?的首页。

二、分析任务:

师:大家来观察下这个首页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生:(背景,图片,艺术字,声音等)

师:这个首页设计采用了富有古典气息的背景底图,页面中包含由若干张苏州园林照片合成的图片以及艺术字构成的标题字,突出表现了苏州园林的古典与秀美。整个页面色调淡雅,图文并茂,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打开?素材文件夹?,边讲边给学生看素材,让他们对素材有个了解)

下面我们就一起分析下完成首页的制作需要哪几个任务:

任务一:设计自己的?模板?;

任务二:插入图片并设置为透明色;

任务三:插入艺术字并设置艺术字的格式;

任务四:插入背景音乐并编辑声音对象。

三、完成任务:

了解了完成首页设计需要的任务,我们赶紧行动吧!

1.任务一:设计自己的?模板?--—设置幻灯片的母版

教师讲解:启动PowerPoint软件:开始-程序-Microsoft Office 2000- 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2000(红色图标)

首先在默认的?空演示文稿?下单击确认,然后选择?空白版式?

想一想,怎样设置所有幻灯片的背景并在每一张幻灯片左上角都放置?世界遗产?的图片?

如果我们在每一张幻灯片上都操作一遍,那么会很麻烦,其实软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方便的操作:设置幻灯片的母版,通过设置母版,我们可以方便的统一整个作品的风格,单击?视图?-?母版?-幻灯片母版后,这时可能有的同学会说直接利用插入菜单中的图片命令来设置背景,但是这样操作很不好:图片容易被拖动,而且会覆盖上面的字,其实,软件给我们提供了专门的设置背景的方法:在幻灯片的空白处右击-?背景?-在?下拉框?中选择?填充效果?-?图片?选项卡-选择背景图片-确定-应用;插入?世界遗产?的图片,调整好它的大小和位置,但它的背景颜色和幻灯片的背景颜色不一样,怎么将它们融为一体呢?右击?世界遗产?图片-打开?图片工具栏?,单击?设置透明色?按钮后在?世界遗产?图片的白色区域内单击,即可将它的白色区域设置为透明色,这样两者就融为一体了!然后将?母版视图?改为?普通视图?。下面请大家动手操作,设置自己的?模板?。

学生操作:设置幻灯片的母版

思考题:尝试插入图片封面.JPG,并适当调整它的大小。通过什么样的操作使得它和背景融为一体?(完成快的同学思考,尝试操作)

学生演示:设置幻灯片的母版

2. 任务二:插入图片并设置为透明色

有了任务一的基础,任务二应该很简单了吧?谁给大家演示下呢?

学生演示:插入图片并设置透明色。

就学生的演示情况进行总结,学生操作

先给出任务三,让完成快的学生先尝试操作

3.任务三:插入艺术字并设置艺术字的格式

教师分析:?苏州园林?属于艺术字库中的哪一种样式?第一行第一列,有什么不同?字体:华文行楷,字号:60,加粗,填充色:金色;?SUZHOU GARDEN?属于艺术字库中的哪一种样式?第一行第一列,有什么不同?字体:Arial Black,字号:24,填充色:?填充效果?中的?双色?:第一个是淡黄色,第2个灰色,底纹样式为?水平?。

学生操作:插入艺术字并设置艺术字的格式

给出任务四,让完成快的学生思考

学生演示:插入艺术字并设置艺术字的格式

教师总结

4. 任务四:插入背景音乐并编辑声音对象。

教师分析:放映幻灯片的时候,希望不要出现声音的图标,所以在插入声音文件后还要进行一定的设置。

教师讲解:插入声音文件,并将其设置为?循环播放?和自定义动画中的?不播放时隐藏?。

学生操作:插入背景音乐并编辑声音对象。

学生演示:插入背景音乐并编辑声音对象。

全部做好的同学做?课后作业?,没完成的继续操作

四、课后作业:上网查找苏州园林的相关资料,了解苏州有哪些著名的园林,找一找它们的图片。

2020年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全册教案

生物教案 嵩县田湖一中生物组 八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八单元:生物技术 第20章:日常生活中的发酵技术 第一节(20.1):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 【设计依据与构想】 本章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内容主要涉及的是身边的发酵技术和工业化的发酵产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生物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关于身边的发酵技术教材安排了多个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如制酸奶、酿米酒、蒸馒头、作泡菜、制作沼气发酵装置等。学生不仅对本节课内容感到新颖、好奇,而且还会对制作发酵食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前面已经学习了微生物的种类和与人类的关系,如何进一步认识利用微生物而开发的生物技术产品,体会生物科学知识和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是本节教学的关键。这节虽然知识结构并不复杂,但从科学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不容忽视,因为它为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机会。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 2、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1、尝试制作酒、泡菜、酸奶等食品的发酵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通过小组探究、收集资料、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 2、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认识发酵现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说出发酵技术的应用。发酵过程的控制(环境因素对产品的影响)。 教学方法 实验法、探究法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把准备好的面包、馒头、自制的酸奶、酱油、米酒、米醋、甜面酱拿出来,这些东西你们吃过吗?它们的生产与哪一类生物技术有关?

升华和凝华公开课教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4节升华和凝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4、重、难点: 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 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物质由_____转变为_____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______ 热量。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_________ 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 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 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4、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A、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B、降低了人的体温; C、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的蒸发; D、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 (二)、导入新课 一、升华和凝华 探究:物质能不能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 你的猜想:…… 依据:…… [演示实验]碘升华和凝华实验 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并盖紧塞子,烧杯中加入热水,将试管放入烧杯中加热。当试管中充满某种气体后将试管取出放入凉水中。

仔细观察: 1.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的? 2.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3.停止加热并冷却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分析] 【结论】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中物质 需要吸热。 【结论】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中物质需要放热。 加热前 :碘是什么状? 固态 变化条件:吸热 加热后:碘是什么状? 气态 停止加热冷却后:试管壁上的碘是什么状态? 固态 变化条件:放热 停止加热冷却时:试管壁上的碘是什么状态? 气态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升华和凝华 (2)

液化汽化升华凝华 一、填空题 1、请写出以下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名称:夏天吃棒冰时,揭开包装纸后棒冰会冒“白汽”__________;用热风干手器将湿手吹干______;用久了的灯泡钨丝比新时细_______· 2、夏天对着开水杯“吹气”,能使开水变凉,这是因为________,使水温下降。冬天对着手“哈气”,使手变暖,这是因为水气遇冷________,使手表面温度升高。 3、小明参加学校组织的生存夏令营,学到了许多野外生存的知识与技能。 如何获得饮用水。如图,用一个大塑料袋套在树叶浓密的嫩枝上,将袋口扎紧后,在下方开一个小孔,在小孔下方放上接水的容器,利用植物中水的不断___ __和___ __,经过一段时间,你就能获取可饮用的水了。 4、夏天的早晨,室外的花草、树叶上常常有晶莹的小露珠,这是现象;寒冷的冬天,清晨起床时常常看到窗户上有一层白色的冰花,这是现象. 5、水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_(选填“升高”、“下降”或“不变”),该过程水(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熔点是-117℃、沸点是78℃;水银的熔点是-39℃、沸点是357℃.你认为要测沸水的温度应选用_(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_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6、如图,先把两手同时放人热水和冷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将两手同时拿出并放入温水中,这时两手的感觉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这个事实说 明。 7、通过观察如图所示的三幅晾晒衣服的示意图,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液体的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 8、据传有一年夏天,洋人宴请林则徐,其中有一道甜点是冰淇淋,因其上“白气”不断,林则徐以为必烫故用嘴吹之,谁知入口却冷,洋人笑以为柄,林则徐声色不动,过得几日,回宴洋人,其中一道热汤刚刚煮沸,浮有厚油,无一丝白气冒出,林则徐热情请之,洋人一口吞下一匙,顿时呲牙咧嘴,哈哈有声,不停乱弹,出尽洋相。试分析那冷冷的冰淇淋上方的“白气”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 9、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不适应,体温上升而头痛、眩晕、恶心.通常情况下,在中暑患者身上擦______对中暑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的道理是________. 二、选择题 10、外科医生做小手术或紧急治疗运动员肌肉扭伤时,常用蒸发快的液态氯乙烷做麻醉剂,把液态氯乙烷喷到局部皮肤上,使皮肤快速冷却,在一段时间内失去疼痛感,这是由于氯乙烷() A.汽化放热 B.汽化吸热 C.凝固放热 D.熔化吸热 11、沈括纪念馆要浇铸沈括纪念铜像.在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中,铜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先升华,后凝华B.先凝华,后升华 C.先熔化,后凝固D.先凝固,后熔化 12、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 深秋的早晨,大雾弥漫B.冬天的早晨,霜打枝头 C. 春天,河里的冰雪消融 D. 夏天早晨,花草上附着露水 13、春天到来,学校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流行病传染,对以下两种防护措施的物理解释正确的是()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了解说明内容,理清结构。 2.梳理思路,感知推理过程,明确顺序。 3.品读语言,体会表达特点,学会赏析。 4.训练思维,学习科学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领略科普小品文的魅力。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引出说明话题——恐龙灭绝 (展示恐龙图片)6500万年前,上一届地球霸主——恐龙统治着世界。可是,它们在生活了1.6亿年后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的谜。围绕着“恐龙灭绝”这一事实,仅科学家们公开提出的“灭绝说”就有130多种,大家各执一词。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观点,不知能否说服你? (直观的图片展示代入感极强,简洁的语言解说指向性明确,既迅速引出本课要探讨的话题“恐龙灭绝”,又在不经意间将思辨的种子种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观点性文章的结论。) 二、全文瘦身——速读,筛选信息理结构 研讨一:把两篇短文浓缩成一篇百字文,你会组合哪些语句? 1.文首中心句: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文末总结句: 《恐龙无处不有》: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

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3.标题: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 参考: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6500万年的岩层中发现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这一环节,筛选信息,明确全文结构:总分总式,层次分明。先总说科学观点,再由两文证实。每篇文章由科学发现引发思考,逐步说明,篇末总结。) 三、文脉透视——跳读,梳理脉络看思路 研讨二:把说明过程提炼成一条逻辑链,你会补全哪些内容? 从“一个领域的科学发现”到“另一个领域的科学结论”,请你找出作者的说明思路并简要记录、交流。 1.全班集体讨论《恐龙无处不有》: 古生物学领域←→地质学领域 ___________恐龙无处不有-→__________________地壳缓慢运动 参考1.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在-→恐龙不能漂洋,大陆自己漂移→地壳缓慢运动 参考2.事实论据:南极附近发现恐龙化石→推理:恐龙遍布世界各地→推理:恐龙不能在寒冷的南极生存→问题: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假设: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参考 3.恐龙化石在现存各个分离的大陆上都有发现→恐龙无处不在,曾经遍布每块大陆→恐龙不可能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现存大陆在远古曾是联结在一起的“泛大陆”→“泛大陆”在恐龙出现之后逐渐分裂成为现在的各块大陆。 参考 4.科学发现: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产生质疑:恐龙来自哪里——追溯原因:泛大陆分裂带走恐龙→研究价值:证明地壳运动理论。 2.小组合作交流《被压扁的沙子》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教案

第三章第4节升华和凝华 课题: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的5、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升华中得升华和凝华现象。 6、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7、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和物理学道理。 重点:难点:关键: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了解升华、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来源:1] 会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学习物理有浓厚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应注意将其不断上升为学习的兴趣和志趣。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一定有正确的认识,因此需要纠正 学生对直接经验的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学生已经学习了汽 化和液化、熔解和凝固,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需注意辨析各种物态变化间的 区别及研究方法的相似性。 教法学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教具多媒体、碘 步骤:师生双边活动二次备 课 一、情景引入,约3分钟多媒体播放图片,由图片引入本课内容。 【学情预设】:学生欣赏图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复习:前面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物态变化?

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1、樟脑丸变小了;2、灯泡内壁发黑;3、冬天,冰冻衣服变干;4、冬天北方窗玻璃上常出现的冰花;5、冬天雪、霜、树枝上出现“雾凇”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 知识拓展:阅读科学世界“大漠里的故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的循环现象。 【学情预设】: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归纳升华、凝华现象:1.雾凇、霜、雪的形成 2.冬天窗户玻璃上出现冰花 3.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 4.樟脑丸变小了 5.灯泡变黑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应用:干冰升华吸热的应用 介绍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可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利用这个特点,可以用来做成强制冷剂。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干冰。 【学情预设】:学生了解干冰升华吸热的应用。 干冰的用途例如:1、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就是我们看到的飘渺的雾气 2、人工降雨。用飞机喷洒干冰,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升华,吸热变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主备人用案人授课时间____年__月__日总第课时课题9.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分析等数学活动过程,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中心对称,知道中心对称的性质; 2.类比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关系,认识中心对称图形,知道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重点 认识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知道 它们的性质,并掌握作图的技能. 难点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 教法教具自主先学当堂检测交流展示检测反馈小结反思教具:小黑板或多媒体等 教学过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 动 一、情境引入 “双鱼”剪纸作品是由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 图案组成的,这两个图案的位置有怎样的特殊关 系?怎样改变其中一个图案的位置,可以使它与另 一个图案重合? 二、自主先学 1、自学内容:P59-61 2、自学指导: (1)怎样的图形成中心对称? (2)归纳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有何性质? (3)类比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与性质。 学生观察思 考,并积极作 答

程教 3、自学检测: (1)、如图1将三角形绕直线l旋转一周,可以 得到图(E)所示的立体图形的是() A.图(A) B.图(B) C.图(C) D.图(D) (2)、在等腰三角形ABC中,∠C=90°,BC=20 ㎝,如果以AC的中点O为旋转中心,将这个三角 形旋转180°,点B落在B′处,那么点B′与点B 原来位置相距____________. (3)质疑问难,提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交流展示 (一)展示一 分组展示自主先学中的问题,归纳所学知识。 讲清: 1、引出概念: 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 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成中 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两个图形中的对应 点叫做对称点 2、用一张透明纸覆盖在图3-5上,描出四边形ABCD。 用大头针钉 在点O处, 将四边形 ABCD绕点O 旋转180度 自学教材内 容 完成检测题 交流问难 1、分组展示 板演并讲解 或学生讲解。 D' C' B' D C B o A' A

(完整word版)初中物理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难点: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教学器材】 实物投影仪、照片、铁架台、烧瓶、酒精灯、细线、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分别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学生答:固态、液态、气态 学生答: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答:如冰化成水、铁变成铁水等是熔化;水结成冰、油变成固态油脂、蜡烛油变硬等是凝固。 学生答: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学生答:蒸发和沸腾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不同点:温度条件不同;发生地点不同;剧烈程度不同 学生答:能;如:衣柜中的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变小了;雪花的形成等。 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 老师要帮助学生整理纠正一些不正确的答案。 二、新课开始 [演示]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观察物质在固态与气态之间的变化。 1、先装置好实验仪器 2、观察瓶中碘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3、移去酒精灯,然后观察瓶中的变化。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常州市新闸中学谢娟萍一、单元教学思路: 一般来说阅读“事理说明”类的文章以及我们探索世界万物的奥秘时,包括两方面的情况,一是认清是什么,有什么,二是弄懂为什么。本单元课文中第十四课《宇宙里有些什么》主要明确天体是怎样构成,第十五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十一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主要明确客观物质世界的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第十二课《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则主要表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永无止境,应不懈努力。教学时,应强调单元整体联系,每篇课文之间的内在关系。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探索永无止境的顺序来组织教学。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在各个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语文课程目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潜能,逐步养成事实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教师应用多媒体演示或丰富的感性的语言的等多种形式来创设情境,开展切实可行的语文小活动,巧妙地转换文本信息呈现形式,重视文本的解读。利用多种形式,开发课程资源,调动主体探索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能自主、合作形成单元探究专题,并从作品中领会到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等。本单元还要求指导学生学写简单说明文,掌握说明文写作的一般方法。还要指导学生了解主办校刊的基本

要求,尝试办一份校刊。 二、单元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的三 w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w理解课文所介绍的有关内容,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w了解课文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并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他们的作用。 w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w掌握说明文写作基本要求,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w了解主办刊物的基本要求,尝试办一份刊物。 三、单元教学课时安排:总课时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2课时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1课时 《活板》2课时 《宇宙里有些什么》1课时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1课时 山市1课时 写作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可放在课外) 单元学习小结1课时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制定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明确任务。

升华与凝华教学设计

升华与凝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重点]: 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形成完整的物态变化体系 [难点]: 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解释 [教学器材准备] 多媒体课件、酒精灯、碘、火柴、烧杯、圆底烧瓶、三脚架、石棉网、新旧白炽灯各一只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境,引入新课 分析下面四句诗,你能从中找出那些物态变化? 春暖花开冰雪消融, 夏日炎炎河水干涸, 秋意浓浓禾苗露珠, 寒冬腊月河水结冰。 教师:刚才前面四句诗说明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固态和气态之间能否直接相互转化呢? 学生大多能答,有少数不能答。 教师:如果能,那你能否举出例子来说明呢? 学生举例 (二)、进行新课 1、想想做做【碘升华与凝华实验】 教师操作,学生观察现象,回答问题 (1)、实验前,在烧杯里你观察到碘的颜色_____。状态。

猜想把碘加热会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给烧杯里的碘加热,烧杯中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加热过程中,观察有没有液态的碘出现。(4)、停止加热后,在烧杯壁和表面皿底部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移去酒精灯后,观察有没有液态的碘出现。 (6)、通过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 2、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升华与凝华概念 3、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哪些是升华与凝华现象 4、学生举例,教师及时给以表扬 5、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进一步巩固知识 学生回答,教师适当归纳 6、想想议议【水的三种状态之间的转化】 学生独立完成 7、知识拓展:关于人工降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一些人工降雨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与生活联系密切 8、课内练习 夏天,小林为了解渴,从冰箱里拿出一支棒冰,小林发现棒冰上粘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棒冰上就会冒烟,他把这支棒冰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你能帮助解释这些现象吗? 9、交流 云、雨、雪、雾、露、霜的形成及与人类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师生共同回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归纳物质三态之间的变化 (四)、作业布置 能够利用电冰箱制造出露、雾、霜吗?请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写出具体的方案,并在家中尝试。 [板书设计] 一、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吸热 2、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放热 二、六种物态变化

八年级物理上册2.4升华和凝华习题基础训练新版苏科版

2.4升华和凝华习题 1.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熔化 B.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汽化 C.在烈日下晾晒的湿衣服变干——升华 D.烧水时壶嘴冒着“白气”——凝华 2.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词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象包含的物态变化有() A.熔化和汽化 B.凝固和液化 C.凝固和凝华 D.汽化和升华 3.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樟脑丸变小了,属于汽化现象 B.露的形成,属于熔化现象 C.冬天玻璃上冰花的形成,属于凝固现象 D.深秋草木上白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 4. 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属于凝华的是() 5.如图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 6.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由于樟脑片发生了( ) A.凝固 B.升华 C.液化 D.汽化 7.下列事例中的物态变化过程,放热的是( )

A.用电吹风吹干头发 B.晒小麦 C.衣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D.“霜”的形成 8.为了抗旱,向空中云层中发射“干冰炮弹”,就能实现降雨,这是因为() A.干冰熔化变为水 B.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而成的小液滴 C.干冰在云层中迅速升华又凝华而形成的 D.干冰在云层中升华吸热,使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 9.小丽是个喜欢制作小盆景的女孩.她将小树枝插入玻璃瓶中,再放一些樟脑丸的粉末,瓶口密封,然后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玻璃瓶,停止加热后,玻璃瓶内树枝上会出现洁白、玲珑的人造“雪景”.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雪景”是先熔化、后凝固形成的 B.“雪景”是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 C.“雪景”是先升华、后凝固形成的 D-“雪景”形成过程只吸热,不放热 10. 自然界中的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发生变化形成的,下列解释合理的为() A、雪、雾是凝华形成,露、霜是液化而成 B、雪、霜是凝华而成,雾、露是液化而成 C、雾、露是凝华而成,雪、霜是液化而成 D、雪、霜是凝华而成,雾、露是升华而成 11.2018年1月3日亳州大地普降瑞雪,雪形成的物态变化是属于________,且是________(吸热/放热);大雪之后,环卫工人为了更快地使路面上坚硬的冰熔化,往冰面上撒“融雪盐”成为有效的辅助手段,其原因主要是冰与盐混合后,能降低冰的________,加快冰雪的________. 12.夏天从冰箱里拿出一支冰棒,发觉冰棒上粘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纸,冰棒上就冒出“烟”,将冰棒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杯外壁会出“汗”.则“粉”是_______现象,“烟”是_______现象,“汗”是_______现象. 13.北方冬天的清晨,我们经常看到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这是 (选填“室内”或“室外”)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此过程中要 (选填“吸”或“放”)热. 14. 为加强演出效果,舞台上常见有一团团的白雾产生,这是利用干冰 (固态二氧化碳) 时大量的热,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成小冰晶或成小水

最新版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

最新版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 第8单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第二十一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第一节生物的无性生殖 (第1课时) 教学认识无性生殖的概念。 2、训练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操作技能。 3、说出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4、举例说出常见的营养生殖种类。 5、理解营养生殖的优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的观察和“植物的嫁接”的实习活动,领悟“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2、观察显微镜,制作临时玻片,提高科学技能,培养科学素养。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 2、说出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1、无性生殖的原理 2、酵母菌的培养。 教师准备: 1、课前准备几张嫁接成活的植物体照片,在上课时供学生观察。 2、有关课件。 3、实习所用的器材。 学生准备: 1、准备实验和实习的有关材料。 2、课前尝试嫁接,再把嫁接的动植物拿到课堂准备交流。 教学步骤: 一、引出生物的繁殖和发育 1、情景创设:同学们都学过一首诗中这样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你们知道这 是表达的什么样意思吗? 2、诊断性设问:这就是生物的繁殖和发育现象。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向我们描述了生物千姿百态的生命形式、生物习性及他们的结构特点,但是对各种生物是如何繁衍后代的却是不甚了解,你们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来吗? 3、启发问题:你们说的这些例子都是需要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才能生出新一代来。那么,有没有这种情况,不经过受精作用,同样也能产生出下一代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4、安排实验:现在我这里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器材,有酵母菌培养液、烧杯、显微镜、载玻片、龙胆紫染色液等。请你们先看书,讨论应如何做实验,列出实验步骤,研究酵母菌的出芽生殖问题。 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观察

苏科版八上《升华和凝华》word教案

2.4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升华和凝华的教学,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突破策略: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启发点拨,着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教学媒体 投影设备、教学课本 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锥形瓶、瓶塞、枯树枝、樟脑丸、火柴、投影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在巡视指导时要强调两点: 一是要缓慢加热; 二是要学生注意观察瓶底有无液态物质出现。 (2)组织各小组学生代表汇报实验观察的结果 (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总结得出: ①:固态的樟脑丸粉末经加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樟脑丸烝气; ②:气态的樟脑丸烝气要冷却后方可直接变成固态的樟脑丸粉。 布置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42填空。此时教师板书: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时要放热。 2.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的实例 (2)组织、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图2-36、2-37实例。并在(让学生把答案写在纸上进行投影)。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引导其他同学进 行补充。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3 “生活、物理、 社会”,了解人工降雨的原理及过程。师生共 冋分析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升华一-> 凝华一-熔化。 细的枯树枝放入,然后将瓶子 密封。点燃酒精灯缓慢加热进 行实验,仔细观察瓶内有什么 现象发生。 (2 )停止加热,使其冷去 卩。仔细观察锥形瓶内又有什 么现象发生。 学生甲:给固态樟脑丸粉 末加热时,瓶内有白色蒸气但 没有液态物质出现;学生乙: 停止加热冷却时,也没有出现 液态物质。在瓶的内壁及枯树 枝上出现类似“雪”状的白色 物质 5 5 5 认真分析观察的结果 进行小组讨论,用自己的 语言概括樟脑丸粉末在实验过 程中的变化情况 独立完成课本P42填空 举例:如: (1 )天气寒冷时,教室 玻璃内表面出现的“窗化; (2)霜的形成; (3 )放在衣橱中的卫 生球越来越小; 5 5 全班交流各组的解释和看 法(把答案写在纸上) 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认真阅读并进行热烈的讨 论分析其中发生的主要的物态 变化 枝可以使实验 效果更显著 培养学生 的实验观察能 力 培养学生 的推断能力及 语言表达能力 考查学生 生活经验是否 丰富及对所学 的知识能否灵 活运用:把物理 知识同生活紧 密结合起来。 综合各种 不同答案由教 师归纳出一般 方法 培养学生 灵活运用物理 知识的能力 加深印

最新版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

第8单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第二十一章生物的生殖与发育 第一节生物的无性生殖 教学内容:生物的无性生殖;实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无性生殖的概念。 2、训练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操作技能。 3、说出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的观察和“植物的嫁接”的实习活动,领悟“实践出真 知”的思想,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2、观察显微镜,制作临时玻片,提高科学技能,培养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无性生殖的方式 2、说出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1、无性生殖的原理 2、酵母菌的培养。 教师准备: 1、课前准备几张嫁接成活的植物体照片,在上课时供学生观察。 2、有关课件。 3、实习所用的器材。 学生准备: 1、准备实验和实习的有关材料。 2、课前尝试嫁接,再把嫁接的动植物拿到课堂准备交流。 教学步骤: 一、引出生物的繁殖和发育

1、情景创设:同学们都学过一首诗中这样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你们知道这是 表达的什么样意思吗? 2、诊断性设问:这就是生物的繁殖和发育现象。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向我们描述了生物千 姿百态的生命形式、生物习性及他们的结构特点,但是对各种生物是如何繁衍后代的却是不甚了解,你们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来吗? 3、启发问题:你们说的这些例子都是需要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才能生出新一代来。那么, 有没有这种情况,不经过受精作用,同样也能产生出下一代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4、安排实验:现在我这里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器材,有酵母菌培养液、烧杯、显微镜、载玻 片、龙胆紫染色液等。请你们先看书,讨论应如何做实验,列出实验步骤,研究酵母菌的出芽生殖问题。 二、酵母菌的出芽生殖观察

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课程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七章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正确用轴表示解集。 (3)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知识梳理: (1)不等式及基本性质;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解法与应用; (3)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解的全体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 但是,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时,必须根据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正确地运用不等式的性质2,特别要注意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步骤:(1)审:认真审题,分清已知量、未知量的及其关系,找出题中不等关系,要抓住题设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小于”、“不大于”等的含义。 (2)设:设出适当的未知数。 (3)列: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4)解:解出所列不等式的解集。 (5)答: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由几个含有同一个未知数的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不等式组中所有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类似,不同之处在与列出不等式组,并解出不等式组。 7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 当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的值确定时,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当已知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范围时,可以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确定另一个变量取值的范围。 基础知识练习: 1、用适当的符号表示下列关系:(1)X的2/3与5的差小于1;

升华和凝华教案设计

升华和凝华 武汉市第三十二中学郭磊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升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 2.认识凝华现象,知道凝华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观察实验,认识物体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和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教材给出了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用实验引入课题,学生观察碘升华的实验,分析实验,说明碘没有变成液态,而是直接变成了气态. 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哪些是属于升华和凝华现象,对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分析】 识别生产和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也是通过这个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难点是用升华和凝华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要弄清开始的状态和最终的状态,再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是属于何种物态变化.【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碘升华管、烧杯、热水、冷水、纸巾、新旧白炽灯各一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家里厨房的灯泡坏了,找到新旧两只灯泡,请同学们更换合适的灯泡,提出旧灯泡内壁变脏、变黑的物质是什么?为什么会变黑?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升华和凝华) 二.讲授新课: 1.学生实验,得出概念。 由冰加热变成水,是固态变成液态,提出:是不是所有的固态物质加热后都变成液态呢?进入学生用碘加热实验探究。实验时,要求学生先阅读学案(附后),然后根据要求进行实验并填写学案。 实验结束,选取几组学案实物投影,评定实验结果,完成多媒体投影填空,得出:并不是所以的固态物质加热后都变成液态,有的可以直接变成气态,给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板书概念) 2.解释和判断生活中的现象(板书) a.类比碘升华实验,解释旧灯泡内壁为什么会变黑的原因; b.解释《科学世界》:大漠里的故事;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3 平行四边形

9.3 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标1.以中心对称为主线,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探索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概念、性质和平行四边形的条件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合作交流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难点了解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图形. 教法教具自主先学当堂检测交流展示检测反馈小结反思教具:多媒体等 教学过 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 动 一、情境引入 图案欣赏:找一找熟悉的几何图形 上图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 二、自主先学 1、自学内容:P64-66 2、自学指导: (1)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如何用符号表示一个平行 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你能用数学语言表示 吗? 3、自学检测: (1)已知□ABCD,分别以BC、CD为边向外等边△ BCE和△DCF,则△AEF是() A、等腰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欣赏图形,并 积极回答。 自学教材内 容

程教 C、直角三角形 D、不等边三角形 (2)已知A、B、C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则以 这三点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共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质疑问难,提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交流展示 (一)展示一 分组展示自主先学中的问题,归纳所学知识。 讲清: 1、概念: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表示方法:上图的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记作:“□ABCD”;读作“平行四边形ABCD”. 2、将□ ABCD绕点O旋转180°后,提问: ①AB旋转到什么位置? ②∠BAD旋转到什么位置? ③猜想:对角线AC与BD有什么性质? 3、思考:从证实□ABCD是中心对称图形的过程中, 你发现平行四边形还有哪些性质? 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 角线互相平分. (二)展示二(例题) 1.已知:如图,点A、B、C分别在△EFD的各 边上,且AB//DE,BC//EF,CA//FD.求证:A、B、 C分别是△EFD各边的中点. 完成检测题 交流问难 1、分组结合 图形展示并 讲解有关概 念。 2、完成课本 “尝试练 习”,总结归B A D C O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物理 教案 3.4升华和凝华

升华和凝华 教材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上)第四章《物态变化》的第四节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做个铺垫。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物态变化体系,能应用所学的新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并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升华和凝华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但由于气体不易看见或现象发生缓慢,使得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到,他们总认为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必须经过液态环节,教学中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力求以形象、直观的方法和手段来切实帮助学生澄清模糊的认识。 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哪些是属于升华和凝华现象,对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观察并利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来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2.师生共同探究升华和凝华实验过程,理解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小组活动、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五、教学难点 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六、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交流合作、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碘、加热器、干冰、烧瓶、气球、铝罐、碘锤、热水、冷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引入 创设情境:某机密处有一份文件给翻阅了,如何找到这个人呢? 演示实验:深紫色固体颗粒变成紫色气体熏在纸上使指纹显现。 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物质?为什么可以使指纹显现?这个过程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 复习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 思考讨论:物质能否由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或由气态直接转化为固态?

2018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升华和凝华》同步测试题

2018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升华和凝华》同步测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对下列图中物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收热量 B.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放出热量 C.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出热量 D.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吸收热量 2.2021年3月1日傍晚,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经过一天一夜坚守,抓住有利时机,分别在东海桃林镇、赣榆抗日山和灌云陡沟乡等地成功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关于人工增雨作业,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人工增雨可以用抛射干冰的方法 B.人工增雨可以将含有碘化银的炮弹打入高空 C.人工增雨中抛射干冰是利用干冰凝华放热 D.碘化银在高空扩散,成为云中水滴的凝聚核,水滴在其周围迅速凝聚 3.丹东万达广场开业期间在门口摆放了很多冰雕作品,在寒冷的冬天,冰雕作品也会减小,下列现象中,与冰雕作品减小原因相同的是() A.用久了的灯丝会变细

B.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C.烧开水时,水面冒出的“白气” D.铁块变成“铁水” 4.在实验室里,常用固态二氧化碳的升华( ) A.吸热来获得高温 B.放热来获得低温 C.吸热来获得低温 D.放热来获得高温 5.用久了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变黑,这是因为钨丝受热升华的钨蒸气遇冷又发生了()A.蒸发B.凝华C.凝固D.液化 6.严冬的早晨,可以发现窗户的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由于() A.室外的冷空气先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B.室外的热空气向玻璃加热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C.室内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D.室外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二、填空题 7.用久了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发黑,小华的妈妈用毛巾在外面檫,可怎么也檫不掉,小华告诉妈妈,这不是灰尘,而是里面的灯丝受热发生________现象,然后又在附近内壁上发生________的缘故. 8.在运送食品的过程中,常用固态二氧化碳(干冰)的________现象来获取低温,以防止食品变质。 9.冰山上的积雪有的________直接变成水蒸气,升人空中;有的________变成水,汇入江河.而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是通过________变成水蒸气,升入空中的.10.“谚语”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其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有句谚语说:“霜前冷,雪后寒”它说明了:霜是由于气温________而使空气中水蒸气发生凝华而形成的;雪后,由于雪熔化导致气温________,使人感到寒冷。(选填“升高”或“降低”) 11.在《千字文》中有“露结为霜”这样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并不是来源于露,而露是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小水珠.12.在下列几种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______;其中②、③是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①凉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 ②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