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光系统蛋白的研究进展

植物光系统蛋白的研究进展
植物光系统蛋白的研究进展

Han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Biology 计算生物学, 2018, 8(1), 1-7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journal/hjcb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2677/hjcb.2018.81001

Research Progress of Photosynthetic

Proteins in Photosynthesis

Mingxing Li, Jian Hong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Received: Apr. 10th, 2018; accepted: Apr. 26th, 2018; published: May 3nd, 2018

Abstract

Photosynthesis is one of the basic processes of life activities on the earth. It is the material energy basis for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o date, many photosynthetic protein subunits have been found in plants, and most of these protein subuni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lant photosynthesi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major protein subunits of the photosynthetic system I and the photosynthetic system II, an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ubsequent studies of photosystem proteins.

Keywords

Photosynthesis, Plants, Photosystem, Photosynthetic Protein

植物光系统蛋白的研究进展

李明星,洪健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

收稿日期:2018年4月10日;录用日期:2018年4月26日;发布日期:2018年5月3日

摘要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是地球上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之一,它是植物生长和发育赖以生存的物质能量基础。迄今为止,众多学者在植物中发现多个光合蛋白亚基,其中大部分光系统蛋白亚基在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植物光合系统I和光合系统II的基本结构及主要蛋白亚基功能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光系统蛋白后续研究的发展趋势。

李明星,洪健

关键词

光合作用,植物,光系统,光合蛋白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光合系统(Photosystem)是吸收光的功能单位,是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脂肪和蛋白质组成的多蛋白复合物。其主要分为光合系统I (PSI)和光合系统II (PSII),其中PSI吸收的波长大于680 nm,PSII吸收波长小于或者等于680 nm [1]。

2. PSI复合物

2.1. 光合系统I的基本结构

光合系统I以三聚体和单体形式存在于体内。它的结构已被确定是最复杂的膜蛋白。PSI蛋白结构最显着的特征是辅助因子约占光合系统I总分子量的30%以上。辅助因子不仅对蛋白质发挥作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在PSI的组装和结构完整性中起着重要作用。光合系统I的一个单体单元由127种辅因子和多种不同蛋白质(PsaA,PsaB,PsaC,PsaD,PsaE,PsaF,PsaG,等16个蛋白质)共价结合组成,研究表明,大多数辅因子和蛋白质的结合位点是特异性的且保守性较强[2]。

大亚基PsaA和PsaB是最重要的亚基,位于PSI单体的中心。它们含有大部分天线系统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以及从P700到第一个FeS簇FX的电子传递链的大部分辅助因子[3]。小疏水亚基位于PsaA 和PsaB的外围。PsaL,PsaI和PsaM位于单体之间的界面处,PsaL形成连接域,其在结构上和功能上连接单体。亚基PsaF,PsaJ,PsaK和PsaX位于PSI的远侧,与双层膜接触。它们稳定了PSI的核心天线系统,也可能参与PSI与其外部天线系统的交互。亚基PsaC,PsaD和PsaE是形成基质隆起的外部亚基。

PsaC携带两个末端FeS簇,FA和FB。所有三个亚基一起形成铁氧还蛋白/黄素氧还蛋白的对接位点。

2.2. PSI的核心亚基:大亚基PsaA和PsaB

PsaA和PsaB,彼此之间显示出很大的同源性,均含有11个跨膜螺旋。它们形成了光合系统I的中心核,亚基PsaA/PsaB可分为两个结构域:5个C端α螺旋围绕电子传递链并形成PSI的反应中心结构域。六个N端螺旋在两侧中部区域的侧面,形成螺旋的“二聚体三聚体”。大部分由PsaA和PsaB协调的叶绿素遵循双重对称。所有这些叶绿素都由组氨酸协调,并在植物和蓝细菌进化过程高度保守[4]。

2.3. PSI的受体位点亚基:PsaC,PsaD和PsaE

PSI包含三个膜外在的亚基:PsaC,PsaD和PsaE。所有三个亚基均位于光合系统I基质外侧。他们提供铁氧还蛋白的停靠点。每个亚基含有一个基质峰,其中每个峰都含有可以与铁氧还蛋白独立结合的对接位点。

亚基PsaC是三个外部亚基中最重要的亚基。它携带两个末端的4Fe4S簇,FA和FB,其中半胱氨酸为Fe原子FA和FB提供配体。PsaC和铁氧还蛋白的结构十分相似,可溶性铁氧还蛋白连接到光合反应

李明星,洪健

中心,可能是PsaC发挥主要作用。PsaC和细菌铁氧还蛋白之间的保守结构基序是PsaC的中心部分,两个短α螺旋连接两个FeS簇。C和N末端以及FeS簇之间的环区域,负责PsaC与PSI核心的对接以及通过形成PsaC嵌入基质隆起与PsaE和PsaD相作用[5]。PsaC的C端对于将PsaC正确对接到PSI核心是最重要的。

亚基PsaD位于靠近连接区的基质峰附近,从PSI到铁氧还蛋白的电子转移至关重要[6],并允许PsaC 调整其在复合物中的最终位置。PsaD由一个大的反平行四叉树片组成,通过一个短环连接到一个α螺旋,该螺旋与PsaC和PsaA形成相互作用。此外,PsaD与D95和D123之间的序列区组合形成一个环绕PsaC 的钳位,并在PsaD和PsaC和PsaE之间形成几个接触。PsaL也可能在稳定PSI中起重要作用,因为亚基PsaL的缺失使蓝藻中的亚基PsaD失去稳定[7]。

亚基PsaE位于基质隆起的远端部位。PsaE在铁氧还蛋白的锚定和电子传输中起这重要作用[8]。2.4. 膜表面亚基:PsaF,PsaJ,PsaK和PsaX

PSI的膜表面覆盖有四个小疏水蛋白亚基:PsaF,PsaJ,PsaK和PsaX。PsaF和PsaJ位于复合体的远端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与三聚化结构域对称。两个亚基与PsaA,PsaB和PsaE形成各种接触。另外两个亚基更加分离,PsaX仅与位于PsaA外围的PsaB和PsaK接触。四种蛋白质亚基在稳定PSI的核心天线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

亚基PsaF。PsaF是PSI中最特别的亚基。它由三个区域组成,位于内腔中的N端结构域、一个跨膜螺旋的跨膜结构域和两个V形排列的短螺旋片段,将PsaF锚定到位于基质中PsaA和PsaE之间的PsaC 末端结构域[4]。

亚基PsaJ位于PsaF附近。它含有一个跨膜α螺旋并与类胡萝卜素疏水性接触。PsaJ的N末端位于基质中,C端位于腔内。除了三个天线叶绿素的协调之外,PsaJ可能在PsaJ与PsaF和PsaA与PsaB核心之间的稳定起重要作用[3]。

PsaX亚基是发现较晚的蛋白亚基。PsaX协调一个叶绿素与几个类胡萝卜素分子疏水性接触,并与一种磷脂形成强疏水相互作用。

亚基PsaK位于PSI复合体的外围,它包含两个跨膜α螺旋并与基质连接。PsaK蛋白亚基C端和N 端都位于腔中。在植物中,PsaK已显示与LHCI蛋白相互作用[9]。此外,研究表明PsaK可能在状态转换中起作用[10]。

3. PSII复合物

PSII是一个独立的复合体,在叶绿体中含量较多的膜蛋白,能够吸收光能分解水。PSII蛋白结构主要是由LHC复合体和光合系统II蛋白二聚体组成。研究证明,PSII复合物可分为天线和核心两部分,至少包含25个多肽(图1所示) [11],其中包括稳定结合的蛋白和瞬时结合的蛋白。天线系统由Lhca和Lhcb 两种捕捉色素蛋白复合物组成;Lhcb与50个叶绿素a分子结合并与反应中心紧密结合成内周天线(Inner antennas)系统CP43和CP47 (CP:Chl-Protein Complex),它们共同组成了PSII核心复合物。与PSII核心具有相互作用的是第二种天线色素——捕光色素复合物Lhca,它由20~30 KDa的多肽组成,并与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结合[12][13]。

光系统II的内部触角CP47和CP43,分别由叶绿体基因PsbB和PsbC编码的产物构成。每个内周天线系统都具有六个跨膜螺旋,它们的氨基酸序列与光系统I的较大反应中心的载脂蛋白片段具有较高的同源性[14]。CP47参与锰与蛋白的结合。CP29是叶绿素结合蛋白和核基因Lhcb4的产物,它具有多个磷酸化位点,与光合系统II的其他磷蛋白一样,CP29暴露在类囊体基质的N端附近被磷酸化。

李明星,洪健

Figure 1. Structure of homodimeric PSII complex

图1. 同型二聚体PSII 复合物的结构

PSII 复合物相关蛋白

PsbI (4.8 kDa 多肽)与PSII 反应中心复合物(RC)紧密相关。它与反应中心的蛋白D1和核心天线蛋白CP43相邻[15]。psbI 在烟草中的缺失导致PSII 核心组分、PSII 二聚体复合物和超级复合物的水平降低[16]。在真核生物中,PsbI 是作为内部天线(CP43)与外部天线(CP29)连接的连接器。

PsbK 位于内周天线系统CP43附近,研究表明,PsbK 蛋白亚基的突变不会影响蓝藻的光合自养生长,然而,当使用PsbK 的生化类囊体抑制剂时会导致PsbZ 的丧失,并且在突变体分离的PSII 复合体中,PsbZ 和Psb30 (Ycf12)都丢失,它与PsbZ 和Psb30 (Ycf12)一起位于PSII 二聚体外周区域的CP43附近[17]。

PsbJ 位置接近PsbE 和PsbF ,这三个亚基形成了向D1蛋白中QB 位点扩散的通道入口。烟草psbJ 缺失突变体不能进行光合自养,并且对光敏感,突变体仅在幼叶中具有残余的PSII 活性[18]。PsbJ 对外在蛋白质进入PSII 复合物的装配具有重要作用。

PsbL 与PsbM 和PsbTc 一起位于PSII 复合物的单体界面上,靠近反应中心蛋白D2中的QA 位点。与psbJ 相比,psbL 不形成稳定的PSII 二聚体复合物;相反,单体形式主要在部分溶解的类囊体膜中检测到[19]。另外,CP43与这些单体不稳定有关,导致PsbP 和PsbQ 的丢失[20]。PsbL 的最后四个C 末端氨基酸可能是这种蛋白亚基组装成PSII 复合物所必需的。

PsbR 也被称为10 kDa PSII 多肽。PsbR 具有跨膜结构域,并且大部分蛋白质位于腔内侧的类囊体膜中[21]。在拟南芥T-DNA 插入突变体中,PsbP 和PsbQ 的水平显着降低[22]。PsbR 突变体的缺陷可以通过C 端His6标记的PsbR 的表达完全恢复。PsbR 被认为可以连接PsbP 与PsbQ 蛋白一起形成释氧复合体[23]。

PsbTc 位置接近PsbM 和PsbL 。PsbTc 可能与PsbM 的定位和功能联系紧密;在psbM /psbTc 双突变体中仅检测到单体PSII ;然而,二聚体PSII 显着降低。psbTc 突变体显示正常的光合自养生长,并且PSII 蛋白质的量未受影响;但电子传递,LHCII 组装和PSII 稳定性受到强烈影响;而且psbTc 突变体显示出在光抑制中延迟恢复[24]。

PsbW 是6.1 kDa 核编码的蛋白亚基,最初是由PSII 的生化制剂在高等植物中鉴定出来的,

因此被认

李明星,洪健

为是PSII的组分。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在野生型类囊体膜中可见的PSII-LHCII超复合物的半结晶宏观结构域在敲除突变体中不能被观察到。宏观组织的变化导致PSII蛋白质的磷酸化减少,PsbW可能位于靠近PSII中的天线复合体附近[25]。PsbW的N端靠近天线蛋白CP26的位置对于超级复合物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PsbX是核编码的蛋白质亚基,具有4.1 kDa的分子量,主要存在于PSII核心制备物中,对光反应中心起到准备作用。该蛋白的缺失使得质体醌大多处于被氧化的状态[26]。

PsbY被证明位于PSII的外围,主要分布在细胞色素B559的两个α螺旋附近,其N端直接位于类囊体表面[27]。

PsbZ蛋白亚基位于PSII复合体的外部并与PSII核心的两个小蛋白PsbK和Psb30紧密相邻。PsbZ 蛋白是唯一具有两个跨膜螺旋的小亚基,N端和C端都位于膜的同一侧[28]。PsbZ在植物遭受光胁迫时起到保护作用。

除以上初步确定的蛋白亚基外,PSII复合物还包含多个蛋白亚基,如Psb27、Psb28、Psb29、Psb30、Psb31、Psb32等[29][30][31][32][33],这六种新鉴定的蛋白质中,其中只有两种Psb30和Psb31是PSII 超复合物稳定结构的组分。Psb30蛋白存在于蓝细菌,在被子植物中是否存在Psb30或Psb30对应物尚不清楚。Psb31蛋白仅存在于红藻链的生物体中。Psb27、Psb32蛋白亚基与类囊体膜内腔侧PSII活性相关;Psb28、Psb29蛋白亚基与基质/细胞质侧PSII化学计量相关。它们可能不是最终发挥功能作用的PSII复合物的一部分;但在不断组装和拆卸PSII复合物中发挥作用。

4. 研究展望

至今为止在关于光系统蛋白对光合作用及植物发育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及生长发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全面掌握了解其作用机制,需要深刻探讨。研究表明低分子量的光合蛋白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与原核生物相比,真核生物中低分子量光合蛋白的缺失具有更多的有害作用。这些蛋白质有可能位于真核生物的不同位点,因为它们进化的时间更长或存在更简单的结构[30]。目前通过晶体衍射分析技术已经对部分光系统蛋白的结构大小进行了研究[25]。然而,光系统蛋白间的联系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还尚未完全清楚。对于这些研究,生物信息学方法以及酵母双杂技术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二者可以通过不同的策略对光系统蛋白之间的联系及互作的蛋白进行鉴定和分析。光系统蛋白的表达同时受到叶绿体的发育状况的影响,对叶绿体发育状况的研究将有助于研究光系统蛋白[34]。通过不同的方法及不同的层面研究光系统蛋白亚基,进一步阐明其作用机理,将有助于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和作物产量。

参考文献

[1]Umena, Y., Kawakami, K., Shen, J.R., et al. (2011) Crystal Structure of Oxygen-Evolving Photosystem II at a Resolu-

tion of 1.9[thinsp]A. Nature, 473, 55-6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038/nature09913

[2]Ben-Shem, A. and Nelson, N. (2003) Crystal Structure of Plant Photosystem I. Nature, 426, 630-63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038/nature02200

[3]Grotjohann, I. and Fromme, P. (2005) Structure of Cyanobacterial Photosystem I. Photosynthesis Research, 85, 5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007/s11120-005-1440-4

[4]Jordan, P., Fromme, P., Witt, H.T., et al. (2001)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Cyanobacterial Photosystem I at 2.5

A Resolution. Nature, 411, 909-917.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038/35082000

[5]Adam, Z. and Hoffman, N.E. (1993) Biogenesis of a Photosystem I Light-Harvesting Complex. Evidence for a Mem-

brane Intermediate. Plant Physiology, 102, 35-4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104/pp.102.1.35

[6]Barth, P., Lagoutte, B. and Sétif, P. (1998) Ferredoxin Reduction by Photosystem I from Synechocystis sp. PCC 6803: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pective Roles of Subunits PsaD and PsaE in Ferredoxin Binding. Biochemistry, 37,

李明星,洪健

1623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021/bi981379t

[7]Armbrust, T.S., Chitnis, P.R. and Guikema, J.A. (1996) Organization of Photosystem I Polypeptides Examined by

Chemical Cross-Linking. Plant Physiology, 11, 1307.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104/pp.111.4.1307

[8]Zhao, J., Snyder, W.B., Mhlenhoff, U., et al. (1993)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saE Gene of the Cyanobac-

terium Synechococcus sp. PCC 7002: Characterization of a psaE Mutant and Overproduction of the Protein in Esche-

richia Coli. Molecular Microbiology, 9, 183-19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111/j.1365-2958.1993.tb01680.x

[9]Jansson, S., Andersen, B. and Scheller, H.V. (1996) Nearest-Neighbor Analysis of Higher-Plant Photosystem I Holo-

complex. Plant Physiology, 112, 409-42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104/pp.112.1.409

[10]Pesaresi, P., Salamini, F. and Leister, D. (2002) Single and Double Knockouts of the Genes for Photosystem I Subunits

G, K, and H of Arabidopsis. Effects on Photosystem I Composition, Photosynthetic Electron Flow, and State Transi-

tions. Plant Physiology, 129, 616-62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104/pp.002089

[11]Horton, P., Ruban, A.V. and Walters, R.G. (1996) Regulation of Light Harvesting in Green Algae.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47, 655-684.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146/annurev.arplant.47.1.655

[12]Anderson, J.M., et al. (1988) The Dynamic Photosynthetic Membrane and Regulation of Solar Energy Conversion.

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 13, 351-355.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016/0968-0004(88)90106-5

[13]Jansson, S. (1994) The Light-Harvesting Chlorophyll a/b-Binding Proteins.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1184, 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016/0005-2728(94)90148-1

[14]Takahashi, H., Okamuro, A., Minagawa, J., et al. (2014)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Photosystem I—Associated

Light-Harvesting Complexes I and II Isolated from State 2 Cells of 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Plant & Cell Physi-

ology, 55, 1437-1449.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093/pcp/pcu071

[15]Guskov, A., Kern, J., Gabdulkhakov, A., et al. (2009) Cyanobacterial Photosystem II at 2.9—A Resolution and the

Role of Quinones, Lipids, Channels and Chloride.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16, 334-34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038/nsmb.1559

[16]Loll, B., Kern, J., Saenger, W., et al. (2005) Towards Complete Cofactor Arrangement in the 3.0[thinsp] [Aring] Res-

olution Structure of Photosystem II. Nature, 438, 1040-1044.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038/nature04224

[17]Iwai, M., Suzuki, T., Kamiyama, A., et al. (2010) The PsbK Subunit Is Required for the Stable Assembly and Stability

of Other Small Subunits in the PSII Complex in the Thermophilic Cyanobacterium Thermosynechococcus elongatus

BP-1. Plant & Cell Physiology, 51, 554-560.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093/pcp/pcq020

[18]Regel, R.E., Ivleva, N.B., Zer, H., et al. (2001) Deregulation of Electron Flow within Photosystem II in the Absence of

the PsbJ Protein.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76, 41473-41478.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074/jbc.M102007200

[19]Kitamura, K., Ozawa, S., Shiina, T., et al. (1994) L Protein, Encoded by psbL, Restores Normal Functioning of the

Primary Quinone Acceptor, QA, in Isolated D1/D2/CP47/Cytb-559/I Photosystem II Reaction Center Core Complex.

FEBS Letters, 354, 113-116.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016/0014-5793(94)01089-7

[20]Suorsa, M., Regel, R.E., Paakkarinen, V., et al. (2004) Protein Assembly of Photosystem II and Accumulation of Sub-

complexes in the Absence of Low Molecular Mass Subunits PsbL and PsbJ. Europe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271,

96-107.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046/j.1432-1033.2003.03906.x

[21]Ljungberg, U., Akerlund, H.E. and Andersson, B. (1986)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10-kDa and 22-kDa Po-

lypeptides of Higher Plant Photosystem 2. Europe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158, 477-48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111/j.1432-1033.1986.tb09779.x

[22]Andersson, U., Heddad, M. and Adamska, I. (2003) Light Stress-Induced One-Helix Protein of the Chlorophyll,

a/b-Binding Family Associated with Photosystem I. Plant Physiology, 132, 811-82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104/pp.102.019281

[23]Suorsa, M., Sirpi?, S., Allahverdiyeva, Y., et al. (2006) PsbR, a Missing Link in the Assembly of the Oxygen-Evolving

Complex of Plant Photosystem II.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81, 145-15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074/jbc.M510600200

[24]Umate, P., Fellerer, C., Schwenkert, S., et al. (2008) Impact of PsbTc on Forward and Back Electron Flow, Assembly,

and Phosphorylation Patterns of Photosystem II in Tobacco. Plant Physiology, 148, 1342-135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104/pp.108.126060

[25]Shi, L.X. and Schr?der, W.P. (1997) Compositional and Topological Studies of the PsbW Protein in Spinach Thylako-

id Membrane. Photosynthesis Research, 53, 45-53.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023/A:1005830405809

[26]García-Cerdán, J.G., Kovács, L., Tóth, T., et al. (2011) The PsbW Protein Stabilizes the Supramolecular Organization

of Photosystem II in Higher Plants. Plant Journal, 65, 368-381.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111/j.1365-313X.2010.04429.x

[27]Shi, L.X., Kim, S.J., Marchant, A., et al. (1999)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PsbX Protein from Photosystem II and Light

Regulation of Its Gene Expression in Higher Plants.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40, 737-744.

李明星,洪健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023/A:1006286706708

[28]Kawakami, K., Iwai, M., Ikeuchi, M., et al. (2007) Location of PsbY in Oxygen-Evolving Photosystem II Revealed by

Mutagenesis and X-Ray Crystallography. FEBS Letters, 581, 4983-4987.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016/j.febslet.2007.09.036 [29]Takasaka, K., Iwai, M., Umena, Y., et al. (2010)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Studies on Ycf12 (Psb30) and

PsbZ-Deletion Mutants from a Thermophilic Cyanobacterium.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1797, 278-28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016/j.bbabio.2009.11.001

[30]Shi, L.X., Hall, M., Funk, C., et al. (2012) Photosystem II, a Growing Complex: Updates on Newly Discovered Com-

ponents and Low Molecular Mass Proteins.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1817, 13-2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016/j.bbabio.2011.08.008

[31]Keren, N., Ohkawa, H., Welsh, E.A., et al. (2005) Psb29, a Conserved 22-kD Protein, Functions in the Biogenesis of

Photosystem II Complexes in Synechocystis and Arabidopsis. Plant Cell, 17, 2768-278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105/tpc.105.035048

[32]Sugiura, M., Harada, S., Manabe, T., et al. (2010) Psb30 Contributes to Structurally Stabilise the Photosystem II Complex

in the Thermophilic Cyanobacterium Thermosynechococcus elongatus.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Bioenergetics, 1797, 1546-1554.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016/j.bbabio.2010.03.020

[33]Okumura, A., Nagao, R.T., Yamagoe, S., et al. (2008) A Novel Protein in Photosystem II of a Diatom Chaetoceros

gracilis Is One of the Extrinsic Proteins Located on Lumenal Side and Directly Associates with PSII Core Components.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1777, 1545-1551.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016/j.bbabio.2008.09.004

[34]Hammani, K. and Barkan, A. (2014) An mTERF Domain Protein Functions in Group II Intron Splicing in Maize

Chloroplast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42, 5033-5042.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10.1093/nar/gku112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4-5426,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hjcb@https://www.360docs.net/doc/646962283.html,

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90103 学科门类:农学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情操和科学 素养,掌握植物保护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生产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 能力,能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相关企业等从事植物保护及其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生产、管 理及推广服务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毕业要求 1.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情操,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方面的知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心健康,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3.有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并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 4.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听、说、 写的基础; 5.具有扎实的数理化基础、掌握植物保护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6.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7.掌握植物有害生物鉴定、识别、监测和控制的方法和实践技能; 8.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 势,熟悉与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相关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9.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 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10. 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熟悉科研创 新方法,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能力和试验设计能力。 三、培养目标(标准)、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关系表 毕业要求是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课程体系是达成毕业要求的支撑,通过毕业要求的逐级分解, 将相关要求落实于每一课程(模块、环节等)。本专业培养目标(标准)、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关 系见表1。

植物保护

1、植物保护学科的重要性?(15) 植物保护属于农学学科门类中的一级学科,是研究植物病虫害、杂草、鼠害等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危害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互作机制,以及检测预警和防控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重要性体现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为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维护公众健康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就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做详细论述: 植物保护(简称植保)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科学和经济的方法,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提高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作为农业技术措施,它是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按照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技术及管理的可能性,所进行的农事管理活动的一部分。随着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植物保护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粮食安全是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植物保护与粮食安全之间必然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当然,植物保护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粮食的产量波动带来的生产安全问题,还会影响粮食安全的其他方面: (1)、粮食的品质安全既会受到有害生物的危害,也会受到农药残留的威胁。 有害生物不仅仅使粮食减产,而且会降低粮食的品质,主要表现为粮食的内在品质变差或致毒、外观变坏和保质期变短,危害粮食的品质安全。例如,食用小麦赤霉病的病麦磨出的面粉后,轻则头疼、呕吐,重则有生命危险。而植物保护时化学农药尤其是那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会使粮食种残留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粮食的品质安全,危害人体健康。(2)、粮食的储备安全一方面受到有害生物的危害,另一方面受到农药残留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从田间到餐桌,发展中国家粮食在储备过程中年损失至少在7000万t,主要的原因就是储粮虫害、鼠害和霉烂。如果减少了这些损失就等同于增加了相同数量的粮食产量,也就意味着增强了储粮安全。同时,受到储粮有害生物为害的粮食还会加快陈化速度,致使经济价值相应地快速贬值;而且入库的粮食已经付出全部生产成本,所以粮食的产后经济损失比产中更为可怕。另一方面,粮食在储备过程中普遍采用“常温储藏加化学农药药剂熏蒸”的方法,在对付储粮病虫害和鼠害的同时,也造成粮食的二次农药污染,降低了粮食品质,加快储粮陈化,加大仓储成本,影响了粮食的储备安全。 (3)、粮食的生态安全不仅受到有害生物的危害,而且受到农药的严重污染。 在世界各国,入侵生物给所在国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危害,其中也

植物系统分类学模拟练习题

植物系统分类学模拟练习题 一、 填空题 1. 颤藻属植物体形态是 丝状体 ,细胞的原生质体可分 中心 质和 周 质两部分,繁殖方式为 形成藻殖段 。 2. 发菜的植物体形态是 丝状体 ,繁殖方式为 形成藻殖段 。 3. 衣藻隶属 绿藻 门, 衣藻 目;植物体形态是 球形或卵形 类型;有性生殖为 同配生殖 ,生活史是 合子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发生在 合子形成的后期 。 4. 鹿角菜隶属 褐藻门 门, 无孢子 纲;植物体形态是 异配生殖 类型;有性生殖为 异配生殖 ,生活史类型是 配子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发生在 配子囊形成后期 。 5. 细菌菌体为 单细胞 ;真菌大多为 菌丝体 。 6. 大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主要组成成分是 几丁质 。 7. 地衣的形态可大致分为 壳状地衣 、 叶状地衣 、 枝状地衣 三类,从结构角度看,叶状地衣大多数是 异层 地衣 8. 苔纲分 地钱目 、 叶苔目 、 角苔 目,角苔属于 角苔 目。 9. 葫芦藓的孢子体包括 孢蒴 、 蒴柄 、 基足 几部分,孢蒴包括蒴台和 蒴盖 。 10. 裸子植物一般被分成五纲:1 苏铁 纲、2 银杏 纲、3 红豆杉 纲、4 买麻藤 和5 松柏 纲。 苏铁 纲的大孢子叶呈羽状分裂的叶状,精子具鞭毛的有 苏铁 纲和 银杏 纲。 年级 班 学号班

11. 根据下列孢子植物的特征,在下列横线上填写所属的类群(门、亚门): 细胞壁主要由几丁质构成。 真菌门 大型叶幼时拳卷。 真蕨亚门 雌性生殖器官称为果胞。 红藻门 12. 松属的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四分体分离后发育形成单细 胞花粉,单细胞花粉又称 小孢子 , 小孢子 分裂形成一个 原叶体细 胞 和一个胚性细胞,精子器原始细胞分裂形成 管细胞 和 生殖细 胞 , 体细胞 分裂形成2个精子 。 13. 具有以下果实类型的科 聚花果( 凤梨科 );胞果( 藜科 );瓠果( 葫芦科 ) 14. 填写有四基数花的科 1 十字花 科、 2 桑科 科、 15. 填写出具以下雄蕊类型的科 聚药雄蕊 菊 科、单体雄蕊 锦葵 科、二体雄蕊 蝶形花 科、四强雄蕊 十 字花 科、二强雄蕊 唇形花 科。 二、 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 1 下列藻类生活史中,具异形世代交替、孢子体占优势的是 C 。 A 水云 B 多管藻 C 海带 D 石莼 2 在下列藻类植物中,具原核细胞的植物是 A 。 A 发菜 B 海带 C 水绵 D 紫球藻 3 列藻类生活史中,具异形世代交替、孢子体占优势的是 C 。 A 水云 B 多管藻 C 海带 D 石莼 4 在下列特征中,蓝藻门和红藻门相似的特征是 B 。 A 光合色素具藻胆素等 B 生活史中无带鞭毛的细胞 学 号

第一章 植物分类学原理

第一章植物分类学原理(3) 一、植物分类学的原理和方法 (一)原理: 达尔文的进化论,共同祖先理论:所有物种都来自一个共同祖先。自然的分类应是单系,即由来自同一祖先的所有后裔组成。 二、分类学三大学派 ●(一)支序分类学派(C l a d i s t i c s) ●德国昆虫学家亨尼克创立,见于1950年出版的《系统发育系统学原理》(G r u n d z u g e e i n e r T h e o r i e d e r p h y l o g e n t i c h e n S y s t e m a t i k) ●性状处理方法:系统发育由一系列二叉分支(a s e q u e n c e o f d i c h o t o m i e s)组成,每个二叉分支代表祖先种分化成两个子代种;并假定祖先种在二叉分支时消失。系谱的分支点必须完全依据共有衍生特征。(近裔有效) ●遇到的困难:分支不一定是二叉的;分支后原种未必消失。共同衍征确定的困难:趋同现象和极性(进化顺序)的判定。 ●评价:支序分析的最大优点是检验原先已由表征法划分的类群的“自然性”(即单系或单源)的一种有效方法。支序分类是不能被接受的。 (二)表征学派(数值分类学派n u m e r i c a l P h e n e t i c s) ●由S o k a l和S n e a t h创立,见于1963年出版的《数值分类学原理》(P r i n c i p l e s o f N u m e r i c a l T a x o n o m y)。 ●性状处理方法:所有性状等同对待。性状数量化,采用计算机处理,求出不同类群的相似性。(等价处理) ●遇到的困难:复杂的性状难以定量化。 ●评价:原理是错误的,方法是可行的。对属下等级的处理有用,对高级分类单位目、纲,或门不好用。数值分类学最有希望的未来发展可能在于进一步发展加权程序。 (三)进化学派(传统分类学派) ●主要代表为M a y r和S i m p s o n,20世纪40-60年代成熟。 ●性状处理方法:对独有衍征(一个姐妹群所获得而另一个姐妹群所不具有的衍生特征)给予了适当的加权。在分类中不仅表示系谱线(P h e l e t i c l i n e)的分支而且还表示它们随后的趋异现象。(性状加权)

植物细胞跨膜离子运输

第四章植物细胞跨膜离子运输 第一节生物膜的化学组成与生物膜的主要理化特性 第二节细胞膜结构中的跨膜运输蛋白 第三节植物细胞的离子跨膜运输机制 第四节高等植物K+、Ca+的跨膜运输机制研究进展 [主要内容]:介绍植物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理化特性,膜上运输蛋白的类型、离子跨膜运输机制及K+、Ca+跨膜运输机制研究进展。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细胞离子跨膜运输的意义,生物膜的理化特性,掌握膜上运输蛋白的类型、特性及离子跨膜运输的机理,了解K+、Ca+的跨膜运输机制研究 进展。 [教学重点]:离子跨膜运输蛋白的种类、特性,离子跨膜运输机理。 [教学难点]: [授课时数]:3学时 引言(3 min) 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赖于构成植物个体的活细胞不断从土壤、大气、水体等环境中吸收利用各种矿质元素。在植物细胞水平上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过程是植物不断吸收营养元素的基础。植物细胞质膜是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空间界限,活细胞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就是这些元素的跨膜运输过程。植物所必需的各种矿质元素大部分是以带电离子的形式被吸收的,因此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植物细胞跨膜离子运输”。 植物细胞与动物微生物细胞跨膜离子运输机制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但作为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都遵循物理化学的基本规律。以下先介绍离子跨膜运输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讨论各种离子的运输过程。 第一节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8分) 细胞最外层是质膜,它是外界物质进入的屏障,质膜控制着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流,维持了细胞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质膜是由双磷脂层与蛋白质构成。磷脂结构:胆碱、磷酸、甘油、脂肪酸(饱和,不饱和)。 与磷脂相联的蛋白质分两类:内在蛋白(Integral)、外在蛋白(Peripheral) 内在蛋白插入双层脂中,常常是跨膜的。 外在蛋白通过非共价键,如氢键,附着在膜上。 所以磷脂表现出亲水和亲脂的性质。 为研究生物膜对溶质的通透性,常用人工双层脂膜和生物膜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对于非极性(O2)和极性小分子(如H2O、CO2、甘油)二者的通透性类似。 对于离子和大的极性分子(如糖)二者表现出较大差异。天然生物膜比人工膜通透性大

多次跨膜

粗面内质网的功能——蛋白质转运 粗面内质网的主要功能是帮助膜结合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转运。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与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去向是不同的,表9-5列出了这两类核糖体合成的某 些蛋白。 表9-5 真核细胞中膜结合核糖体和游离核糖体合成的某些蛋白 由于粗面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包括膜蛋白、内膜结构的腔池蛋白和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所以必须有极好的运输机制进行分选定位,这就是信号肽假说。 ■信号序列的发现和证实 ● 微粒体实验 在George Palade用离心技术分离到有核糖体结合的微粒体,即发现膜结合核糖体(membrane-bounded ribosome)之后,科学家推测:膜结合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首先要进入内质网的腔,然后通过选择性的分泌过程输出到细胞外,而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蛋 白质则留在细胞内使用。 为了研究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是否进入了内质网的腔,Colvin Redman 和David Sabatini用分离的RER小泡(微粒体)进行无细胞系统的蛋白质合成,证明了膜结合核 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进入了微粒体的腔。

如何利用微粒体在无细胞蛋白质合成系统中的合成实验证明膜结合核糖体合成的蛋白 质进入了微粒体的腔 ● Günter Blobel等的建议 为什么有些核糖体合成蛋白质时不同内质网结合,有些正在合成蛋白质的核糖体要同内质网结合,并将合成的蛋白质插入内质网?对此,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Günter Blobel、David Sabatini 和Bernhard Dobberstein 等于1971年提出两点建议: ①分泌蛋白的N-端含有一段特别的信号序列(signal sequence),可将多肽和核糖体引导到ER膜上;②多肽通过ER膜上的水性通道进入ER的腔中,并推测多肽是在合成 的同时转移的。 ● 信号序列存在的直接证据 1972年,César Milstein和他的同事用无细胞系统研究免疫球蛋白(IgG)轻链合成时获得了信号序列存在的直接证据,证明Blobel等的建议是正确的。他们用分离纯化的核糖体在无细胞体系中用编码免疫球蛋白轻链的mRNA指导合成多肽,发现合成的多肽比分泌到细胞外的成熟的免疫球蛋白在N端有一段多出的肽链,它有20个氨基酸,他们推测,这段肽具有信号作用,使IgG得以通过粗面内质网并继而分泌到细胞外。 ● 信号序列的进一步证实 G.Blobel、B.Dobberstein、P.Walter和他们的同事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用分离的微 粒体和无细胞体系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信号序列的存在及其作用。 加与不加RER小泡,产物不同当将分泌蛋白的mRNA在无细胞体系中进行翻译时,如果不加粗面内质网(微粒体),获得的翻译产物比从细胞中分泌出来的蛋白要长,若添加RER小泡,翻译的产物长度与从活细胞分泌的蛋白相同。因此推测信号序列在引导蛋白进入内质网后被切除了,所以成熟的蛋白的N-端没有信号序列(图9-16)。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在非生物逆境中的作用

分子植物育种,2006年,第4卷,第1期,第88-94页 MolecularPlantBreeding,2006,Vol.4,No.1,88-94 专题介绍 Review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在非生物逆境中的作用 翁锦周洪月云*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闽台园艺研究中心,漳州,363005 *通讯作者,hongyhk@yahoo.com.cn 摘要非生物逆境通常导致生物体内蛋白变性。热激蛋白(Hsp)作为分子伴侣协助蛋白的重新折叠、稳定、胞内运输和降解,以阻止受损蛋白的累积,维护细胞内环境的稳定。而热激蛋白的表达是通过热激转录因子(Hsfs)结合于热激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的热激元件上(heatshockelement,HSE),以募集其它转录因子而形成转录复合体,促进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植物热激转录因子比动物系统更为多样性。根据其基本的结构域,植物热激转录因子可分为三类:HsfA、HsfB、HsfC。A类Hsfs已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和报道,特别是在番茄方面。HsfB和HsfC的作用尚不清楚。在其复杂的网络中,每一热激转录因子均有其独特的作用,取决于其表达模式、亚细胞定位、聚合化、活性及与其他蛋白的相互作用。在非生物逆境,尤其是热激逆境下,A类热激转录因子在调节热激蛋白的表达起着重要作用。番茄的HsfA1起着主导作用,其缺失无法被其他相近的Hsfs所取代,但在持续热逆境下,在HsfA1的配合下,HsfA2可成为主要调节因子。B类热激转录因子可作为A类Hsfs的阻抑蛋白。然而,基于对不同的单个突变体的研究,以及对酵母Hsf1致死突变体的拯救恢复,一些热激转录因子的作用又是丰余的。此外,热激蛋白也对热激转录因子起负反馈调节作用。 关键词热激转录因子(Hsfs),热激蛋白(Hsps),热胁迫,非生物逆境 TheRolesofPlantHeatShockTranscriptionFactorsinAbioticStress WengJinzhouHongYueyun* Fujian-TaiwanHorticultureResearchCenter,FujianAgriculturalAcademyofSciences,Zhangzhou,363005 *Correspondingauthor,hongyhk@yahoo.com.cn AbstractAbioticstressresultsinproteindenaturation.Heatshockproteinsfunctionasmolecularchaperonesinpreventingtheaccumulationofdamagedproteinstomaintaincellularhomeostasisbyrefolding,stabilization,in-tracellulartranslocationanddegradationofproteins.Theexpressionofheatshockproteins(Hsps)isregulatedbytheheatshocktranscriptionfactors(Hsfs)viabindingtotheheatshockelement(HSE)ofHspsgenestorecruitothertranscriptionfactors,causingtheaccumulationofHsps.ThediversityoftheHsfsysteminplantsisevidentlymuchhigherthanthatofanimals.Basedontheirfunctionaldomainstructures,plantHsfscanbedividedintothreeclasses,HsfA,HsfB,andHsfC.ClassAHsfsarewellcharacterized,especiallyintomato.ThefunctionsofclassBandCarestillnotclear.InthecomplexnetworkofHsfs,eachofHsfshasitsuniquerole,dependentontheex-pressionpattern,subcellularlocalization,oligomerization,activation,andinteractionwithotherproteins.ClassAHsfsplayanimportantroleinregulatingtheHspgenesinabioticstress,especiallyinheatstress.HsfA1intomatoactasamasterregulator.ThedeficiencyoftomatoHsfA1cannotbesubstitutedbyanyofothercloselyrelatedHsfs.HsfA2mightbecomedominantregulatorunderprolongedheatstresscondition,althoughitsfunctionre-quirescooperatewithHsfA1.ClassBHsfsmightfunctionasrepressorofclassAofHsfs.However,someHsfsarealsofunctionallyredundantbasedonthestudiesonsinglemutantofindividualHsfandrescueofyeastHsf1lethalmutant.Inaddition,HspsalsoactasnegativefeedbackregulationofHsfs. KeywordsHeatshocktranscriptionfactors(Hsfs),Heatshockproteins(Hsps),Heatstress,Abioticstress

植物保护-专业建设方案

植物保护专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方案 二、专业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行业背景及人才社会需求 1.社会及行业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农林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有害生物的为害是农林生产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据统计,我国植物病虫草害常年发生面积约4亿公顷,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也在0.2亿公顷以上,国家对有害生物的防治十分重视,农业部和各级政府对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已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国家林业局更是以林造发[2011]106号文件正式下达各省“十二五”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一大批掌握植物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的高级技术人才,这给高职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重庆市是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据2010年统计,农业人口农业人口2196.45万,占总人口的2/3,全年粮油种植面积306.2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24.4万公顷,油料播种面积25.5万公顷,蔬菜播种面积58.9万公顷。统筹城乡发展是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要求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促进移民安稳致富,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

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渝府发[2011]1号)要求“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进一步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建立乡镇或区域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体系”。在这加强环境生态建设和优化现代农业结构的过程中,植物保护是大有作为的。除基层农林服务体系外,各种农业企业、园林公司、地产公司、农产品种植基地均需要植物保护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植物保护专业是农林院校的传统专业之一,也是综合性比较强的专业,他涉及到种植业的各个领域。据统计,在全国高职高专已有26所开设有植物保护专业,在川渝两地仅各有一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五个重庆”建设,植物保护专业所面向的领域越来越广,比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都需要植物保护专业技术人才。作为重庆市唯一开设植物保护专业的高职院校,尽快转变教育观念、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建成为重庆市农业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以及三峡库区移民和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实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办学,服务重庆城乡统筹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是植物保护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专业定位 植物保护专业培养面向基层、服务种植业从事有害生物防控技术服务相关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主要面向四个就业岗位群:一是面向基础农林服务体系,从事植物病虫害防治、杂草防除、鼠害防治、

钙参与植物对热激的反应与适应

钙参与植物对热激的反应与适应Ξ 宰学明1,吴国荣2 (1.金陵科技学院园艺系,江苏 南京 210038;2.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从Ca2+参与热激,调控热激(钙调素、Ca2+2CaM信号系统、Ca2+2A TPase应激反应)等方面综述了植物对热激的适应与Ca2+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植物;热激;反应;适应;Ca2+ 中图分类号:Q9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5X(2005)02-0082-03 C a2+and Plant R esponding and Adapting to H eat Shock ZA I Xue2Ming1,WU Guo2rong2 (1.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210038,China; 2.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7,China) Abstract:The relations of Ca2+and plant responding and adapting to heat shock are reviewed from the facts such as Ca2+taking part in heat shock and regulating it(CaM,the signal system of Ca2+ 2CaM,the response of Ca2+2A TPase). K ey w ords:plant;heat shock;responding;adapt;Ca2+ 温室效应,干旱高温直接威胁着21世纪农业生产的发展。近年来对植物热胁迫适应机理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生理学研究表明,Ca2+在植物抗逆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作为耦联胞外信号与胞内生理生化反应的第二信使。现将近年来国内外Ca2+与植物对热激适应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C a2+参与植物的热激反应 80年代,在动物的研究中己发现热激使果蝇、大鼠细胞中[Ca2+]显著升高,随后在植物方面也证明这一点。K1ein等发现对悬浮培养的梨细胞热激处理能使细胞中的[Ca2+]显著提高[1];G ong 等用转水母发光蛋白基因的烟草进行实验时发现热激时细胞质中[Ca2+]有短暂升高而叶绿体中[Ca2+]却无变化,用质膜的Ca2+通道阻断剂和细胞内Ca2+通道阻断剂或磷脂酶(PLC)抑制剂均可抑制热激后[Ca2+]的升高,所以热激既动员胞内Ca2+又动员胞外[Ca2+][2]。在蓝藻中热激同样既动员胞内[Ca2+]又动员胞外[Ca2+][3]。这给Ca2+参予热激反应提供了更为确切的证据。 2 C a2+参与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和调节 当前有关热胁迫信号通过何种途径激活热激蛋白的基因表达是热激蛋白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在植物中用Ca2+载体A23187或Ca2+整合剂EG2 TA预处理白菜下胚轴或种子,可分别促进或抑制 第21卷 第2期2005年6月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 INL IN G INSTITU TE OF TECHNOLO GY Vol.21,No.2 J un.,2005 Ξ收稿日期:2004-04-10;修回日期:2005-04-22 作者简介:宰学明(1968-),男,江苏仪征人,硕士,金陵科技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化教学和科研。

植物膜蛋白提取方法的研究(2D电泳用)

植物膜蛋白提取试剂盒(2D电泳用) 货号:BB-31841 V2.16 试剂盒组成: 产品组成 BB-31841-1 BB-31841-2 组份编号 规格 50T 100T 试剂A:植物膜蛋白提取液A 25ml 50ml 31841A 试剂B:植物膜蛋白提取液B 250ul 500ul 31841B 试剂C:膜蛋白溶解液C 10ml 20ml 31841C 试剂D:蛋白酶抑制剂混合物 100ul 200ul 31841D 使用说明书 1 1 知识产权: 贝博TM BBproExtra TM试剂盒及其使用方法包含专有技术。 产品简介: 膜蛋白承担各种生物功能,扮演重要角色。膜蛋白样品的制备需要充分考虑到与下游的胶分析及质谱分析等应用配套,因此膜蛋白样本制备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挑战。传统制备膜蛋白样品的方法是使用去污剂和表面活性剂增溶。去污剂处理会使膜蛋白丧失其天然结构,因而妨碍了膜蛋白的功能研究。 贝博TM BBproExtra TM植物膜蛋白提取试剂盒(二维电泳用)是一种基于化学方法的高产膜蛋白提取试剂盒。植物膜蛋白提取试剂盒可以从各种植物中提取膜蛋白,可用于纯化膜蛋白的粗品制备及膜蛋白制备。提取过程简单方便。该试剂盒含有蛋白酶抑制剂混合物和磷酸酶抑制剂混合物,阻止了蛋白酶对蛋白的降解,为提取高质量的蛋白提供了保证。 本试剂盒提取的蛋白用于双向电泳。如需要用于报告基因检测、SDS-PAGE电泳检测、Western blotting、凝胶阻滞实验、免疫共沉淀、酶活分析等下游实验的试剂盒,请联系贝博,选用其它产品号的产品。 使用方法: 1、试剂准备: 每500ul膜提取液A中加入2ul蛋白酶抑制剂混合物,充分混匀后置冰上备用。 2、取洗净擦干后并去除叶梗和粗脉的200mg植物组织样本用手术剪刀尽可能剪碎,加 入500ul提取液A,用组织匀浆机/匀浆器充分匀浆。 3、匀浆或研磨后加入500ul提取液A,混匀后于一个干净离心管中在2-8℃振荡1小时。 4、将提取液在2-8℃条件下12000g离心5分钟,取上清。 5、在上清中加入5ul提取液B,充分混匀。 6、在37℃水浴10分钟。 7、在37℃ 1000g离心3分钟。 8、此时液体分为2层,小心移除上层部分,吸取下层管底部大约50ul液体。 9、用50-150μl冷的膜蛋白溶解液C溶解下层溶液,即得膜蛋白样品。

一种跨膜蛋白_闭锁蛋白的研究现状_邵立健

04 M cIntosh JC,M ervi n Blake S ,Conner E,e t al .Surfactant pro tein A protects grow i ng cells and reduces T NF alpha activity from L PS s timulated macrophages [J].Am J Physiol,1996,271(2Pt 1):L 310 319. 05 Kumar AR,Snyder JM.Differential regulati on of S P A1and SP A2gen es by cAM P,glucocorti coids,an d insulin [J].Am J Physi ol,1998,275(6Pt 1):L1078 1088. 06 Yano T,M ason RJ,Pan T ,et al .KGF regulates pulmonary ep ithelial proliferation and surfactant protei n gene expression i n adult rat lung [J].Am J Physiol Lung Cell M ol Physiol,2000,279(6):L 1146 1158. 07 Vayrynen O,Glumoff V,Hal lman M .Regulation of surfactant proteins by LPS and proinflammatory cytok i nes i n fetal and new born lung [J].Am J Physiol Lung Cell M ol Physiol,2002,282(4):L803 810. 08 Korfhagen TR.S urfactant Protein A (SP A) M ediated Bacterial Clearance .SP A and Cys tic Fibrosis [J].Am J Respir C ell M ol Biol,2001,25(6):668 672. 09 Aw asth i S,Coalson JJ ,Crouch E,et al .Surfactant proteins A an d D i n premature baboons with chronic lung injury (Bronchopul monary dysplasia).Evidence for an inhibition of secretion[J].Am J Respir Crit Care M ed,1999,160(3):942 949. 10 T akahashi H,Kuroki Y,Tanaka H,et al .Serum levels of surfac tant proteins A an d D are useful biomarkers for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n patients w ith progres sive systemic sclerosi s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 ed,2000,162(1):258 263. 11 Goss KL,Kumar AR,Snyder JM.S P A2gene expression in hu man fetal lung airw ays[J].Am J Respir Cell M ol Biol,1998,19(4):613 621. 12 Dutton JM ,Goss KL,Khubchandani KR ,et al .S urfactant pro tein A in rabbit sinus an d middle ear mucosa [J].Ann Otol Rhinol Laryngol,1999,108(10):915 924. 13 Eliakim R,Goetz GS ,Rubio S,e t al .Isol ation and characteriza tion of s urfactant like particles in rat and human colon [J].Am J Physiol,1997,272(3Pt 1):G425 434. 14 M adsen J,Tornoe I,Nielsen O,et al .Expression and Localiza tion of Lung Surfactant Protei n A in Human Tissues [J].Am J Respir Cell M ol Biol,2003,29(5):591 597. 15 Alcorn JL,Hammer RE,Graves KR,et al .Analysis of genomic regi ons involved in regulation of the rabbi t surfactant protein A gene in transgenic m i ce [J].Am J Physiol,1999,277(2Pt 1):L349 361. 16 Hills BA,M onds M K.Deficiency of lubricating surfactant lini ng the articular surfaces of replaced hips and knees [J].Br J Rheuma tol,1998,37(2):143 147. 17 M acNeill C,Umstead TM ,Phelps DS,et al .Surfactant protein A,an innate immune factor,is expressed in the vaginal mucosa and is present in vagi nal lavage fluid [J].Immunol ogy,2004,111(1):91 99. 一种跨膜蛋白 闭锁蛋白的研究现状 邵立健 综述 朱清仙 审校 (江西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江西南昌330006) 摘要:紧密连接存在于上皮细胞的连接复合体中,有屏障功能和保持细胞极性的作用,已证实闭锁蛋白、Claudin 和JA M 位于紧密连接处,其中闭锁蛋白在维持紧密连接的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闭锁蛋白与质膜下蛋白有密切的联系,其功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调控。 关键词:紧密连接; 闭锁蛋白; 上皮细胞; ZO 1; ZO 2 中图分类号:R31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1773(2004)03 0263 04 紧密连接主要存在于上皮细胞、内皮细胞间的连接复合体中,使相邻细胞膜紧靠在一起,形成环绕细胞的物理屏障结构,具有封闭上皮细胞间隙,防止可溶性物质从细胞一侧扩散到另一侧的屏障功能,同时它把上皮细胞分成顶侧的脂质成分和基侧的蛋白质 成分两个不同的功能区。紧密连接形成的屏障在不同上皮细胞间通透性不一,且这种屏障功能受到多种方式的调控,这与紧密连接的分子结构密切相关。近年来,几种紧密连接蛋白成分相继被证实,如闭锁蛋白、Claudin 和紧密连接粘附分子(JAM )等,但对于它 收稿日期:2003 11 18 修回日期:2004 02 25 作者简介:邵立健(1974 )男,汉族,都昌县人,江西医学院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肠粘膜屏障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第24卷第3期2004年6月 国外医学 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Foreign M edical Sciences Section of Pathophysiology and Clinical M edicine Vol.24 No.3 Jun. 2004

植物干旱诱导蛋白研究进展

植物干旱诱导蛋白研究进展 张宏一,朱志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农业部作物品种资源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 100081) 摘要:植物在干旱环境下会产生干旱诱导蛋白。干旱诱导蛋白与干旱诱导基因是当前植物逆境生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根据近年的研究进展,本文就干旱诱导蛋白的类型、特性、功能作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植物;干旱诱导蛋白 收稿日期:2004204220 修回日期:2004206201 作者简介:张宏一(19782),男,山东青州市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作物抗逆性研究 通信作者:朱志华(19522),研究员,Tel :010********* R esearch Progress in Drought 2induced Proteins in Plants ZHAN G Hong 2yi ,ZHU Zhi 2hua (The S upervision and Testing Center f or Crop Germ plasm Resources ,Minist ry of A griculture/Institute of Crop Germ plasm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A 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Drought 2induced proteins are produced in plants on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Drought 2induced proteins and drought 2induced genes were one of the hot fields in plant stress physiology.The present paper de 2scribed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 of drought 2induced protein in plants. K ey w ords :Plant ;Drought 2induced protein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受到干旱、低温、盐渍等多种逆境环境的影响。为了抵御或适应各种逆境胁迫,植物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植物在受到逆境胁迫时,原来一些蛋白的合成受到抑制,体内总蛋白的合成速率下降,与此同时,又合成一些新的蛋白质,这就是干旱诱导蛋白。干旱诱导蛋白在植物对逆境的适应过程中起重要的保护作用,可以提高植物对干旱的耐胁迫能力。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干旱诱导蛋白的研究已有了很大进展,一些编码干旱蛋白的基因以及与逆境抗性相关的蛋白激酶基因已被分离测序。研究表明,在水分亏缺造成植物的各种损伤出现之前,植物就对水分胁迫做出包括基因表达在内的适应性调节反应,这是植物自身的保护性选择。因此对干旱诱导蛋白的研究也成为解释植物适应干旱逆境基因表达机制的热点。本文即对干旱诱导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综述。 1 植物干旱诱导蛋白的类型 干旱诱导蛋白是指植物在受到干旱胁迫时新合 成或合成量增加的一类蛋白质。根据干旱诱导蛋白基因表达的信号途径与脱落酸(ABA )的关系,可将其分为3类:第一类是只能被干旱诱导;第二类是既能被干旱诱导,又能被ABA 诱导;第三类是只能被ABA 诱导[1]。按其功能可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功能蛋白,其在细胞内直接发挥保护作用,主要包括离子通道蛋白、L EA (Late 2embryenesis abundant )蛋白、渗调蛋白、代谢酶类等;另一大类是调节蛋白,其参与水分胁迫的信号转导或基因的表达调控,间接起保护作用,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磷脂酶C 、磷脂酶D 、G 蛋白、钙调素、转录因子和一些信号因子等[2]。111 L EA 蛋白 L EA (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是种子发育后期产生的一类小分子特异多肽,它是伴随着种子成熟过程而产生的。后来研究认为这类蛋白与植物耐脱水性密切相关,受植物的发育阶段、ABA 和脱水信号等调节,在植物的许多组织器官中都有表达[3]。L EA 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约10000~30000。L EA 蛋白富含甘氨酸、赖氨酸等亲水氨基酸,而疏水氨基酸含量很少,具有很高的亲水性和热稳定性,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5(3):268~270Journal of Plant G enetic Resources

植物保护

欧盟有机农业政策对我国有机 农业发展的启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有关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却是很不完善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农产品的安全,落后的农业发展也同样制约着环境友好型有机农业的发展。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环保意识逐步发生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状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一般来讲,传统农业生产使用大量化肥、农药等人工合成化学品,使农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土地生产能力持续下降。然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恢复周期漫长,长期的过度开发已经严重破坏了我国的自然环境。为了保护生态系统,亟需发展规模性的生态农业体系,有机农业是具有严格标准的可操作的农业生产方式。而欧盟有机农业的发展居世界第3位,法律法规成熟,有机农产品市场管理规范,在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和残留物检测方面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鉴于此,欧盟的有机农业政策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 我国有机农业存在的问题 1.1 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 农产品的生长发育离不开环境,环境污染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生长。目前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源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这些污染源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均有极大影响。大气污染主要针对有叶子的农作物,通过光和作用,使农作物的一些化学元素含量超过标准含量,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还会引发食物链问题,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任何生物体的成长都离不开水,只要水受到污染,那么生物体必然受到影响。植物体通过根部的吸收水分,把一些污染元素输送到了农产品中,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土壤污染往往是通过农作物吸收和食物链的积累,直到影响人或高级动物的健康。而且,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个不可逆过程,污染后极难恢复,将长期对土壤功能产生影响,后果十分严重。 1.2 基础理论、技术研究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有机农业的一整套技术措施及社会服务体系很不完善。有效的生物农药品种还比较少,有机肥的投入措施和手段仍没有保障;有机农产品的产供销售网络缺乏。对有机农业的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内有机农业生产研究与科研开发缺少经费,没有专门从事有机农业科研和教学的机构,特别是缺乏对有机农业生产资料的研究和开发。 1.3 各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有机农业是从传统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换,在发展有机农业的时候,存在减产和受病虫害的威胁,农业经济效益存在很大的风险,发展有机农业的时候,必须有政府的支持,才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但国家及各地方政府的农业投入中,用于有机食品项目建设的很少,直接影响了有机农业的发展。 1.4 生产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 有机食品发展的规模、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只占全国大宗农产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0. 1 %左右,而且有机食品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品种单一,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