圌山风景区规划文本

圌山风景区规划文本
圌山风景区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更好地维护圌山风景区及周边滨江地块的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将风景区建设与镇江新区开发联动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在保护风景资源的同时带动镇江新区的地方经济,制定本规划。本规划通过后将作为圌山风景区建设和滨江地区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8、《风景名胜区条例》

10、《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4、《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15、《旅游规划通则》

16、《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17、《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方法》

18、《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管理暂行方法》

19、《镇江市圌山风景区总体规划》

20、《镇江新区发展战略规划》

21、《大路镇志》

22、建设部与风景名胜区规划相关其它文件

23、江苏省、镇江市其他相关文件及规定

第三条规划年限

圌山风景名胜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期限为2009年至2024年,共分三期:

近期:2009年至2014年

中期:2015年至2019年

远期:2020年至2024年

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本次规划以《风景名胜条例》和《旅游规划通则》为指导,应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以镇江新区的经济发展为基础,在风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风景区和旅游区的开发建设。

1、整体发展与局部开发相结合:规划布局上突出远期整体发展、近期局部优先发展、中期合理调整发展的思想,全面规划,分期实施。

2、定位准确、发挥优势:风景区定位、项目内容策划依据市场为导向,发挥优势,填补市场空缺,并考虑周边风景旅游地的特征,发挥整合优势。

3、前瞻性原则:景区开发要为以后发展留有余地。景区发展和项目安排的时间序列上力争做到远期的前瞻性,中期的超前性和近期的可操作性。

4、扩充游览腹地、丰富游览项目:在满足风景区保护要求的前提下,以客源市场及旅游业发展趋势研究为基础,设计与镇江圌山风景名胜区以及滨江休闲旅游区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休闲与游赏产品,丰富游览项目。应特别重视塑造宗教文化旅游的良好形象和独特的、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性产品。注重开发能够延长旅游时间、扩充旅游腹地的游赏项目。

第二章规划范围与性质

第五条规划范围

以圌山、五峰山及长江夹江为主体,包括其中大片生态农田的区域。

其界限范围:西北面以长江、夹江为界,东南面以238省道为界,西南面以圌绍路及五峰山山脚线为界。

整个规划范围总占地面积约18平方公里,包括了圌山风景区和滨江休闲旅游区两大部分。其中,风景名胜区范围为北至长江,西至奇美、国亨及圌绍路,南至238省道,东以捆山河、长江路为界,总用地10.03平方公里。

第六条规划区性质

以圌山风景名胜区为背景依托,以浩瀚激江水和田园风光为特色风景资源,以宗教文化、古老传说及民俗民风为历史积淀,集观光游览、宗教体验、度假休闲、滨水游憩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风景旅游度假区。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与结论

第七条风景资源特征分析

圌山地处长江与夹江的交汇处,山水与日月云雾交相辉映,具有极好的自然景观特色,且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

1.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1)圌山山体峰峦横亘,峭壁突兀,扼守大海入口,它集众多名山之精华于一体,阴阳有致,刚柔相济,以“雄、险、秀、奇”擅江南。

2)浩瀚的长江水。圌山风景区临江而峙,长江为风景区的主要水体。另有夹江与长江在此交汇,水资源丰富。2.人文景观资源精深

1)深寺静庙——浓郁的宗教文化

2)古寨炮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

3)传说轶闻——朴实无华的民俗文化

第八条风景资源调查与分类

圌山风景区风景资源丰富,规划根据对原始文献资料的查阅以及现场资源的调查、踏勘,整理出圌山风景区较有价值的风景资源31处。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风景资源分类的2个大类、8个中类和74个小类中,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风景资源分类的2个大类、8个中类和74个小类中,规划区具有2个大类、7个中类和19个小类,其中自然风景资源21处,人文风景资源16处。

说明圌山风景名胜区有着丰富的风景资源,这也是进行风景游赏产品开发有力的保证。

第九条风景资源评价与分级

1.自然风景资源评价

根据评价,自然风景资源中有二级资源3处,箭洞、竹林幽径、长江;三级资源12处,分别为:、观音洞、石仙洞、老虎洞、透天洞、龟山头、五峰笔架、圌山主峰、圌山大峡谷、长江落日、圌山烟云、捆山河、长江滩涂;四级资源3处,龙池、防护林、夹江;五级资源3处,为沙腰河、百年朴树、百年银杏。

2.人文风景资源评价

根据评价,人文资源中有二级资源3处,为:报恩塔、绍隆寺和黄明节;三级资源7处,分别为:东霞寺、石观音殿、西林寺、楞严寺、壁上点灯、抗英古炮台、李竟成故居;四级资源2处,分别为:韩阙、极乐禅寺;五级资源4处,龙灯花担、唱“麒麟”、绍隆寺法会和大路镇老街。

3.总计

表1 风景资源等级统计表

景源等级资源名称总计二级报恩塔、绍隆寺 2

三级观音洞、石仙洞、老虎洞、透天洞、龟山头、五峰笔架、圌山主峰、圌山大

峡谷、长江落日、圌山烟云、捆山河、龙池、箭洞、东霞寺、石观音殿、西

林寺、楞严寺、壁上点灯、抗英古炮台、李竟成故居、黄明节、

21

四级

长江防护林、夹江、百年朴树、百年银杏、竹林、长江滩涂、韩阙、极乐禅

寺、龙灯花旦、唱“麒麟”、绍隆寺法会

11

第十条评价结论在

1.人文资源底蕴深厚

圌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历史上众多寺庙香火兴盛,其中绍隆寺与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有着渊源。众多民间故事和传说,给圌山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自古以来骚人墨客留下许多优美的诗赋篇章。同时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孕育出大批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此外,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民俗风情别具特色,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2.资源种类多

无论是各大类的资源,还是中类的资源,在景区内大都有分布,是游赏开发的资源基础。自然资源有天景(日月星光、云雾景观)、地景(山景、奇峰、峡谷和洞府)、水景(江河)和生景(森林、古树名木、植物生态类群)四大中类,人文景观有建筑(纪念建筑、宗教建筑和风景建筑)和史迹(古墓葬、科技工程和其他史迹)两大中类,同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互为映衬。

3.资源空间组合好

各类资源在空间地域上自然配置较好,山水田相映成景。各个区域内又有相对不同的资源特色,良好的组合可开发比较丰富、搭配较佳的旅游产品。例如人文景观资源中的宗教建筑,绍隆寺、极乐禅寺、石观音殿、东霞寺、西林寺、楞严寺等分布圌山山脚、山腰、山顶,与其他类型的景源整合,串联成多条游线。

4.资源分布合理

从整体来看,风景资源基本上呈现一种面状与线状相结合的分布,可供开发多种游憩组合,形成景物、景点、景群、景线、景区、风景区相结合的开发结构。例如,圌山主峰、圌山大峡谷、圌山烟云、龙池、箭洞、报恩塔形成集中成面状的区域资源,圌山西部的东霞寺和西林寺形成宗教文化的景线。

第四章规划目标与发展策略

第十一条规划目标

1.发展总目标

规划期内,将圌山风景名胜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建设成为苏南地区的重要景区,为省内著名、国内知名的游览胜地。

2.阶段性发展目标

1)近期2009-2014年

确定风景区范围,标桩立界;健全管理机制,加强保护管理监督;抚育风景名胜区的森林植被;展开风景名胜区的游赏系统建设,合理组织游赏路线,确定风景区边界及主次入口,完善道路交通系统和基础工程建设,提高风景区管理水平。

2)中期2015-2019年

完善整个风景区的保育体系和游赏系统;保护管理监督亦形成完整体系,并能有效执行相应措施;景区内的居民完成搬迁调控,各分区的建设基本完成;游客规模稳步发展;资源保护与综合效益基本达到平衡状态,圌山风景名胜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成为省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3)远期2020-2024年

全面保护风景区的风景资源,形成更为完整的保育和游赏体系;基础设施不断优化、游览线路、游览方式及游赏项目丰富多样,配套服务设施合理;动态调控风景游赏、游览设施、居民社会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促进保护、利用、管理、发展各环节的良性循环,使圌山风景名胜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成为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一流的著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第十二条发展策略

圌山风景名胜区面临长江,以山水资源、宗教寺庙文化和田园风光为特色风景资源,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以宗教文化、古老传说及民俗民风为历史积淀,是一处具观光游览、宗教体验、度假休闲、滨水游憩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山水型著名风景名胜区,并逐步向省级风景名胜区过渡。

1.生态环境策略

1)营造区植被生态环境:停止一切破坏山体的企业和个人行为;植树育林,保护山体植被生态环境西面;种植防护林,以缓冲和减小来自工业区的污染程度。

2)改善水质: 恢复江边湿地环境;恢复捆山河两岸滨水植被,设立缓冲带;农田灌溉渠视不同情况串连、填实或者恢复为小型湿地环境;兴建内部污水处理厂。

3)提倡可持续农业及渔业: 发展有机农业;保护水道旁的成片农田,以规模化规范化统一经营;将传统农业与现代休闲体验相结合;将传统渔业养殖与个性化餐饮旅游相结合。

2.经济产业策略

1)对风景区及周边地区产业进行引导,加强规划。

2)将风景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排序调整为三、一、二的顺序,产业发展遵循“鼓励三产、控制一产、限制二产”的原则,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即旅游服务、度假休闲、绿色农业及休闲渔业。

3.交通策略

1)调整道路等级以及减少外部车辆对景区的干扰;

2)建立风景区内部完善便捷的道路交通网络,形成等级分明,功能明确的道路交通体系,建立景区内完备的道路交通设施系统;

3)加强道路景观建设,与风景区的整体景观风貌相协调;

4)道路交通系统在满足游览要求的前提下,还应考虑消防、安全救援、景区管理、工程管线布线等方面的要求。

4.分期策略

为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项目实施的可操作性,规划采用分期发展的策略。

第五章规划结构、分区与布局

第十三条总体布局

根据圌山风景名胜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的风景资源类型、丰度、价值及分布特点,规划区的空间格局上由“山——水——田”三大基底构成,总体布局充分利用空间格局的资源特色,相应形成“三片、一带”的总体结构,以捆山河为主体的景观带将三大片区和多个滨水节点紧密相连,其中,西面为山岳观光游览片区,中部为田园生态体验片区,东部为滨江休闲游憩片区。

第十四条功能分区

规划将基地片区地块按功能的不同分为综合服务区、绿化隔离区、山岳游览区、宗教文化区、遗址文化区、民俗文化区、度假休闲区、田园风貌区、滨江游憩区以及旅游小镇十个功能分区。它们既相互独立,又通过景区道路相连,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表5.1圌山风景名胜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分区模式

系列类别位置建设内容项目资源

综合服务区景区入口一般开发

旅游接待

商贸活动

平坦地

捆山河绿化隔离区山体西侧一般开发

太阳能教育基地

绿化林带

山坡山坳山岳游览区

圌山主峰及五峰山部

分山体

极小开发

徒步、观光、攀登等

活动

山林地貌

植物景观

云雾晚霞宗教文化区

绍隆寺、东霞寺、西林

寺所在地

一般开发

寺庙参拜、

禅修、修学养生

寺庙、茶园

水域民俗文化区圌山东南面山脚下一般开发民俗体验、民间活动

平坦地

山林背景遗址文化区五峰山大部分山体极小开发山林地貌

度假休闲区

圌山北面山坳及北端

临水平坦地

一般开发

会议、疗养、度假休

闲活动

村庄、林地

田园风貌区圌山东北面农田与村

一般开发

乡村旅游、农庄、景

观房产、民间活动、

旅游商贸休闲街

田园、村庄、

鱼塘

滨江游憩区沿长江、夹江地带一般开发沙滩、划船、栈道游

览等水上活动

水域风光

湿地植物景

旅游小镇大路镇控制开发购物城镇风光

第六章风景区容量、规模与客源市场分析

旅游景区以自然山水观光为主要功能,为保证良好的游览环境、赏景空间和游客安全要求,应该对风景区的游客容量进行测算,同时预测风景区游客规模,一旦游客规模超过环境容量时,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缓解游览区容量压力,但不应超越风景区的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从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与降低游览质量。

第十五条环境容量分析

圌山风景名胜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的山岳游览区、遗址文化区、宗教文化区以大片山地为主,游览活动主要沿着游览路线性展开,主要采用线路容量法计算景区容量;度假休闲区、民俗文化区、田园度假区、滨江游憩区采用面积容量法计算景区容量。

经计算,圌山风景名胜区日环境容量为19850人,风景区年环境容量为595.5万人次。(容量测算中,不计综合服务区和城镇住区的容量。)

第十六条游客发展规模预测

本预测以风景区发展的一般规律来测算,预测基数为2009年的20万人次游客量。表6.1 圌山风景名胜区游客量预测表(2009-2024)

年份游客预测量(万人次)

2009 20

2010 21.7

2011 24.3

2012 27.5

2013 31.3

2014 36.0

2015 41.7

2016 48.8

2017 58.6

2018 70.3

2019 82.3

2020 94.6

2021 106.0

2022 115.5

2023 123.6

2024 132.3

第十七条客源市场分析

圌山风景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的客源市场按地理因素分是以镇江本市及江苏省内的城市为主要客源,临近的省份城市为补充客源。

其中镇江本市客源是近期景区的主要客源,应当给予重视。对于这个客源市场的游客,主要的市场定位是宗教文化体验游和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游,可以针对这部分游客,定期推出新的游憩项目,提高重游率,增加旅游消费。通过对本地市场的开发,逐步将景区的市场影响扩展到其它地区。

随着景区开发的深入及影响力的扩大,景区可吸引到江苏省内的城市如南京、扬州等地客源。因为该类客源距离镇江比较近,交通工具可选用自驾车、火车或汽车,来景区较方便,具备开发的潜力。对此客源市场的游客,应当向他们推销本地独特的旅游产品,所选择的游览路线应当是最精品的路线,从而加深游客的印象,扩大景区在这个市场的知名度。

第七章保护培育规划

第十八条保育规划原则

1)对风景资源集中的区域,环境保育和游览项目的开发同时、协调进行;

2)对风景资源较少但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应严格保护;

3)对环境已遭受破坏的区域,在对环境进行修复的同时,必须严格限制开发行为。

第十九条保育管理及相关规定

1.依法保育

景区的保育方法以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条例》为依据,并根据规划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保育分区和措施,将保育工作列入景区的管理轨道。

2.增强科学保护意识

在风景区的开发过程中,要注重科学保护,尤其是吹山风景区的主要风景游赏景观——森林植被、山体和水域。森林物种多样性、峰林地貌和水体的保护应与科研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防止林地退化、山体的过度风化及水体污染。

3.加强保护宣传教育

在游客和周边居民的群体中应加强风景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民众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使他们自觉维护风景区内的风景资源及生态环境,防止和制止滥砍滥伐以及随意丢弃垃圾等违法、违章行为。

第二十条保育分区

根据圌山景区风景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特点,按照保育对象的类型将规划区划分成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1.自然景观保护区

五峰山滨江侧大部分区域作为保护范围。在自然景观保护区中不得修造建筑以及大体量游览设施。该区内仅辟游步道和安全防护设施,不得安排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设施进入。仅允许设置游步道满足游人游览需求,同时对游客量及游览行为也要进行严格限制。

2.史迹保护区

为绍隆寺、报恩塔、楞严寺、西林寺及东霞寺所在地。其中报恩塔、西林寺与东霞寺一线作为重要的历史遗迹和宗教文化的轴线,应按复建的历史环境的需要划出一定范围加以保护。另外,绍隆寺周边也应划为史迹保护区进行保护。

史迹保护区范围内,除必要的宗教文化建筑按原体量修复外,可以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宜控制游人进入,不得安排旅宿床位,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设施进入,严禁任何不利于保护的因素进入。

3.风景恢复区

圌山上被烧毁森林的大部分山体将作为风景恢复区,恢复其原生态,为整个风景名胜区生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风景恢复区内必须限制与风景游赏无关的建设,不得修造建筑以及大体量游览设施。应分别限制游人和居民活动,不得安排与恢复生态环境无关的项目与设施,严禁对其不利的任何活动。

4.风景游览区

五峰山顶以及圌山上游赏项目集中地段、捆山河及长江、夹江沿岸需要整理开发的区域作为风景游览区。

风景游览区内可以进行适度风景游览项目开发,安排适合的游览项目,增强景区的吸引力。但开发过程中必须有序控制各项建设和设施,包括对建筑体量、高度与风格进行严格控制,使之与景区大环境相协调。

5.发展控制区

规划区内除上述四类保育区以外的用地,划为发展控制区。

在发展控制区内,可以准许原有土地利用方式与形态,可以安排同风景区性质与容量相一致的各项旅游设施与基地,可以安排有序的生产、经营管理等设施,应分别控制各项设施的规模与内容。

第二十一条保育措施

1.大气保护

圌山景区的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于开发区内的化工工业对其大气的污染,因此在圌山风景区西部临开发的一侧,营造种植高大阔叶乔木,并进行乔灌草立体绿化,用以阻隔化学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污染。从长远角度看,大港地区的原化工工业都要进行污染排放处理,对不达标企业,实行搬迁,以净化圌山景区的空气质量。

2.水体保护

区内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因此,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风景区内的地表水、地下水严加保护。

圌山地区的水系主要分布着长江、夹江河捆山河即一些小型河流与养鱼池塘。为防止水源污染,区域内涉及大量排污的用水点的排水系统应采用雨水、污水分流制,雨水收集后就近排入水体,污水必须经过处理以后方能排放;严禁向水体倾倒各种固体废弃物并及时清理溪流和湖泊;对水源上流的涵养森林应严格保护,禁止滥砍滥伐等破坏植被的违法、违规行为。

3.山体地貌保护

为保护独特的山体地貌景观,必须严格控制各项建设行为;建立开发审批制度,完善审批手续,在风景区内的各项建设都必须经过风景区管理机构的核查批准。

4.森林植被保护

区内的植被保护要严格执行森林法,不可以防火名义再去烧荒草,进而将已绿化的树木、树苗都烧毁。森林防火应采取积极的巡防措施(见防灾规划)。定期种植和开展山体绿化,使圌山成为四季有绿、四季有花、生态优秀的高植被覆盖率地区。

5.噪声控制

要求规划区噪声质量应按严于0级标准5dB执行。

在风景区内严禁车辆鸣笛。

6.固体废弃物处理

区内应制定卫生环境管理条例及增收排污费用等措施,禁止生活垃圾和生产废料随意排放。

建设垃圾收集点,将每天的垃圾都转运出去,将区内的垃圾转运与开发区的垃圾池里并轨。

第八章风景游赏规划

第二十二条景观特征

圌山风景名胜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中饱含历史文脉的寺庙,奇特险峻的洞穴和历史悠久的报恩塔是景区中最具特色的景观。

1)文化底蕴深厚的寺庙

2)奇特险峻的洞穴

3)历史悠久的报恩塔

第二十三条景区分区

圌山风景名胜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在景区主题上分为宗教文化主题区、开发区文化主题区和遗址文化主题区三个主题区域。它们既相互独立,又通过景区道路相连,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表8.1景区分区一览表

区片名称景观特色主要景点

宗教文化

主题区

将宗教寺庙文化与禅修,隐居文化相结合,形成体验

宗教文化,感受禅宗氛围,品位遁世人生的宗教文化

体验区。

东霞寺、西林寺、绍隆寺、报恩

塔、地藏禅寺、竹林幽径、龙池、

箭洞、圌山大峡谷

开发区

文化主

题区

将滨江休闲、田园体验和民俗文化认知结合,形成供

游客旅游休闲度假的自然山水区域。

度假村、民俗文化街、江鲜美食

村、滨江观景台

遗址文化

主题区

凭吊古战场、模拟军事战场、体验遗址文化的游览区

抗英古炮台、老虎洞、龟山头、

五峰山

第二十四条景点组织表8.2景点组织一览表

区片名称

景点组织

景点名称游赏方

视线视距配套游览设施

宗教文化主题区

东霞寺动观平视近导游、环卫、休憩、服务点

西林寺动观平视近导游、环卫、休憩、服务点

绍隆寺动观平视近导游、环卫、休憩、服务点

报恩塔静观仰视远导游、环卫、休憩、服务点、安全地藏禅寺动观平视近导游、环卫、休憩、服务点

竹林幽径游玩平视近环卫、休憩、服务点

龙池动观俯视近导游、环卫、休憩、服务点、安全箭洞静观仰视远导游、环卫、休憩、安全

圌山大峡谷游玩俯视远导游、环卫、休憩、安全

开发区文化主题区

度假村游玩平视近导游、环卫、休憩、服务点民俗文化街游玩平视近导游、环卫、休憩、服务点江鲜美食村游玩平视近导游、环卫、休憩、服务点滨江观景台动观平视远导游、环卫、休憩、服务点

遗址文化主题区抗英古炮台静观俯视远导游、环卫、安全、服务点老虎洞游玩平视近导游、环卫、游憩

龟山头静观俯视远

五峰山静观仰视

第二十五条游赏项目组织

表8.3游赏项目分类表

功能分区

游赏类别

野外游憩类审美欣赏类科技教育类娱乐体育类休养保健类其他

遗址文化区登山健行

摄影

山地揽胜

历史遗迹

历史认知

宗教文化区

登山健行山地揽胜

植被观光

文化修学

佛学宣讲

养生静心寺庙参拜

烧香祈福

山岳游览区

登山健行

洞穴探幽

竹林探幽

竹艺编织

山地揽胜

历史遗迹观光

植被观光

落日江景观赏

历史宣讲

森林浴

寺庙参拜

烧香祈福

田园风貌区

河流垂钓

溪涧网鱼

田埂漫步

品茗观景划船

玩转水车

乡村体验

自助采摘

美食烹饪

滨江游憩区

滨江游憩

湿地漫步

江中垂钓

摄影写生

滨江观景

观赏养殖

游船观光

江豚科普滩涂冒险

玩转江泥

江鲜夜排

民俗文化区制作祥瑞泥

曲艺欣赏

祥瑞泥塑

黄明集市

购物娱乐

特产品鉴

度假休闲区康体健身疗养度假

沐浴休闲

美容SPA

餐饮休憩

综合服务区宣讲解说餐饮休憩

第二十六条游线组织

圌山风景名胜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的旅游活动应分期逐步实施到位。近期内,由于受基础设施和服

务接待设施等各方面限制,以短程的观光游为主导,重点开发周末二日游。在中远期,各项服务设施逐

步完善,便可逐步过渡到日程较长的度假休闲游和游览娱乐游。

1.文化体验主题半日游

1)方案1

景区入口——三羊开泰——奇美博物馆——游客解说中心——茶园——东霞寺——西林寺——报恩

塔——楞严寺——祥风时雨——锦上添花——国泰民安——竹林幽径——商业街

2)方案2

景区入口——三羊开泰——奇美博物馆——游客解说中心——茶园——东霞寺——西林寺——报恩

塔——龙池——箭洞——圌山大峡谷——石仙洞——观音洞——透天洞——天上麒麟——欣欣向荣——

极乐禅寺——民俗文化街——商业街

3)方案3

景区入口——三羊开泰——奇美博物馆——游客解说中心——茶园——东霞寺——西林寺——报恩塔——花开富贵——五谷丰登——玄武碑——绍隆寺——金玉满堂——连年有余——太阳能教育基地——白虎桥——商业街

2.山岳风光主题一日游

景区入口——三羊开泰——奇美博物馆——游客解说中心——茶园——东霞寺——西林寺——报恩塔——花开富贵——五谷丰登——玄武碑——绍隆寺——丹凤朝阳——石观音殿——双龙戏珠——石仙洞——观音洞——透天洞——天上麒麟——祥瑞祈福——民俗文化街——商业街

3.山水田园体验主题二日游

D1:景区入口——三羊开泰——奇美博物馆——游客解说中心——茶园——白虎桥——太阳能教育基地——连年有余——金玉满堂————绍隆寺——五峰山——长江落日——龟鹤遐寿——抗英古炮台——龟山头——河豚馆——度假休闲园

D2:生态湿地——桃花庄——生态农庄——滨水游憩——沙腰河——天上麒麟——祥瑞祈福——民俗文化街——商业街

第九章典型景观规划

圌山风景名胜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是一个以宗教建筑和山岳洞穴及祥瑞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景区,以报恩塔、东霞寺、观音洞为代表的宗教建筑和以龙池、箭洞、透天洞为代表德山岳洞穴,以及以欣欣向荣、才高八斗为代表的祥瑞文化景点等所在的山岳游览区无疑是目前最具圌山景观特征的区域之一,同时由东霞寺、西林寺和报恩塔及楞严寺构成的宗教轴线是景区的独特标识。因此选定山岳游览区进行典型景观规划。

第二十七条典型景观特征

山岳游览区包括所有山上和山麓的可游览区域。目前已命名的景点有报恩塔、箭洞、龙池、圌山大峡谷、石观音殿、观音洞、透天洞、地藏禅寺、竹林幽径、长江落日等和白虎桥、青龙亭、玄武碑、朱雀台灯祥瑞文化景点.这些景点与苍翠的树木、缥缈的云雾相掩成趣,姿态万千,构成圌山游览区内最耐人回味的景群。

这些景中,既有远观之景,如报恩塔、箭洞、长江落日等,又有近赏之景,如龙池、石观音殿和玄武碑等,有身受之景,如观音洞、竹林幽径和青龙亭等,亦有回味之景,如透天洞和圌山大峡谷等,由此,游客游赏圌山,风景游赏中远观、近赏、身受、回味四大体验能兼而有之。

第二十八条典型景观规划内容

1. 景点组织

景点编号景点名称内容与特色

01 报恩塔

位于圌山主峰,规划在其旁建设报恩寺,形成以报恩文化为特色的

建筑群,成为山岳游览区的核心区域。

02 箭洞

箭洞是圌山72洞中最奇特最神奇的一个,如一钩新月从云雾中冉

冉升起,它又名“飞运梁”,地质上称“天生桥”,规划在其旁设置休憩

设施与观景平台。

03 龙池

位于报恩塔一侧,能倒映出报恩塔倒影的一池清水。规划种植植被,

使其树木森森,荫翳蔽日,池水清冽而经久不涸,是山顶唯一的自然水

体景观。

04

圌山大峡

位于圌山主峰下,邻箭洞,谷深坡陡,规划观景平台与探险栈道,

使景点更具趣味性。

05 观音洞

位于圌山东侧山脚,洞口现已修筑观音殿,香火旺盛。规划将现状

观音殿进行修缮维护,供游客游览参观。

06 透天洞位于圌山东北侧山脚,洞内通天,甚为奇观。

07 石观音殿

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规划将修缮现有的建筑与设施,增建一系列

宗教场所,供游客游览参观。

08 地藏禅寺

位于圌山东南脚,现有建筑群已较为完善,规划将进一步扩建,以

增加香客的容量。

09 竹林幽径

位于游客登山游玩的人口处,这里竹子茂密成林,随风起舞,婀娜

多姿,风景极为优美,是圌山风景区景色最为幽静、清新之处。

10 长江落日

圌山地处长江与夹江的交汇处,山水与日月云雾交相辉映。《圌山

颂》云:“此山屹立润州东,要塞临江紫霭笼”。可见领略大江风光,可

谓是绝境佳地。

11 青龙亭位于圌山东部山腰处,是远眺三江交汇和田园风貌的观景胜地。

12 白虎桥

位于圌山西部山脚处,桥墩的柱头做成形似白虎的石雕,故取名为

白虎桥。

13 玄武碑

位于圌山主峰与五峰山的交汇处,作为圌山山岳游览区的收尾点

景。也与青龙亭、白虎桥和朱雀台形成对位关系。

14 朱雀台

毗邻规划区的入口处,由一朱雀雕塑作为主景,立于一基座上,基

座上刻有青龙亭、白虎桥、朱雀台和玄武碑的文化关系。

15 祥麟威凤

与其他欣欣向荣、才高八斗等景点相似,以寓意文化内涵的铺装形

式或景墙构筑物来突出规划区中祥瑞文化。

2. 植被保护规划

1)禁止进行林业采伐等经营活动

山岳游览区周边区域的森林须严加保护,禁止抚育及保护性间伐之外的砍伐。外围地带除特殊情况外(如火险、病虫害)不得采伐树木。

2)维护原生种群,提高现有次生林生态成分质量

对山岳游览区植被进行次生林生态成分改造时,须综合采用人工造林抚育的方法,栽种当地优良乡土阔叶树种,将针叶林逐步改造成针阔混交林,对针叶树实行留优去劣,形成风景优美的针阔混交林。在人工针叶林改造中采用“裁针植阔”的方针,可种植当地特有的色叶树种,形成色彩丰富的林相景观。

3)严格保护游路沿线植物及群落

对主游路沿线植物须进行调查与鉴定,悬挂标牌并建立责任制度,落实植物保护措施,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严禁砍伐或移植,禁止任何不利于组景植物保护的行为。

3. 地貌保护规划

1)禁止进行开山采石等建设活动

圌山和五峰山的山体、崖壁须严加保护,游览道路的修缮不得开山取石,破坏山体地貌。

2)严格限制平整、剥离表土等建设活动

圌山及周边区域的原始覆土层须保护,除部分景点建设所必需的少量填挖外,严禁其他任何形式的土方施工。

3)严格保护峰林及奇石

对山岳游览区内山峰及游路沿线裸露的岩石进行编号,建立管理档案制度,定期进行维护。所有区域内的岩石禁止人工修饰或移动,严禁任何不利于地貌保护的行为。

第十章游览设施规划

第二十九条服务设施布局

服务设施要发挥应有的功能,就要有相应的级配结构和合理的单元组织及布局,并能与风景游赏和居民社会两个职能系统相互协调。规划将圌山风景名胜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的旅游基地划分了四个等级,分别为旅游镇、旅游村、旅游点和服务部。

表10.1 游览设施规划一览表

分级分布地块性质

旅游镇大路镇接待、住宿、餐饮、购物、基础工程配给、生活配套

旅游村

休闲度假区一期接待、住宿、餐饮、购物

休闲度假区二期接待、住宿、餐饮、购物、

商务休闲度假区接待、住宿、餐饮、购物

旅游点

综合服务区景区管理、交通调度、展览展示、餐饮、购物

民俗文化区民俗表演、展览展示、纪念品零售、休息、

东霞寺宗教游览、食品零售、休息、

滨江游憩区一期游览、餐饮、讲解、休息、

滨江游憩区二期餐饮、户外娱乐、休息、

服务部

报恩塔宗教礼仪、食品零售、休息

石仙洞食品零售、休息

绍隆寺食品零售、休息、讲解

五峰山食品零售、休息、管理

龟山头食品零售、休息、讲解

第三十条游览设施规模

1.床位规模预测

1)床位数预测

表10.2 床位数预测表

近期(2014 年)中期(2019 年)远期(2024 年)游人规模36 万82.3 万132.3 万

床位数450 2058 3090

2)床位数分布

床位的配置则按照基地级别、要求配置到各个主要的旅游基地,具体见下表。表10.3床位需求量预测与配置一览表

床位

近期(2014)中期(2019)远期(2024)比重床位比重床位比重床位

旅游镇(大路镇)* 60% 270 26.5% 820 30% 930 旅游村(度假区一期)40% 180 17.5% 200 18% 560 旅游村(度假区二期)/ / 20% 410 24% 740 旅游村(商务休闲度假村)/ / 36% 740 28% 865 总规模450 2058 3090 *若近期大路镇的床位建设若不能满足游客需要,可将镇江新区宾馆(如英皇酒店)内的床位作为补充。

2.餐位规模预测

1)餐位数预测

表10.3餐位预测表

近期(2014年)中期(2019年)远期(2024年)日游人量1200 2743 4410

餐位数640 1460 2350 2)餐位数分布

表10.4餐位分布表

位置

近期中期远期

比重餐位数比重餐位数比重餐位数旅游镇(大路镇)20% 128 10% 146 8% 188 旅游村(度假区一期)30% 192 15% 219 12% 282 旅游村(度假区二期)/ / 12% 175 15% 353 旅游村(商务休闲度假村)/ / 20% 292 25% 588

旅游点(主入口)8% 51 5% 73 5% 118 旅游点(民俗文化区)15% 96 10% 146 8% 188 旅游点(东霞寺)5% 32 3% 44 3% 71 旅游点(滨江游憩区北部节点)20% 128 15% 219 16% 376 旅游点(滨江游憩区南部节点)/ / 6% 88 6% 141 流动餐车2% 13 4% 58 2% 47 合计100% 640 100% 1460 100% 2350

3.其它服务设施规划

1)娱乐购物

除了餐饮、住宿外,圌山风景名胜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应完善一系列的休闲旅游设施。因此在各功能区范围内适当的考虑建设一些相应的茶馆、酒吧、购物商场及旅游纪念品商店,以及一些文化旅游娱乐设施和体育休闲设施等。

2)医疗

滨江游憩区内应建立医疗救护设施,对游客中不慎落水或伤病人员,及时采取救护措施。其他功能区也应该有相应的医疗救护点。

3)导游标志

景区境界、出入口、重要景点、游径端点和险要地段,应设置明显的导游标志,以示界限,提示警告,表达信息。标示牌的色彩、规格和材料应根据设置地点、揭示内容和具体条件进行设计,并与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4.游览服务设施的建筑风貌

1)建筑风格总原则

建筑风格与景区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能展现景区的人文内涵,具有地方风貌并且能达到点景、造景的效果。

2)建筑层高控制

景区内的服务性建筑一般控制在3层以内,限高11米。

第十一章道路交通规划

第三十一条交通运输量预测

以此为交通乘坐模式预测,并根据规划区游客规模预测的游客量,预测可得规划区的交通运输量,详见下表。

表11.1旅游车辆规模预测表

分期近期(2009-2014)中期(2015-2019)远期(2020-2024)

预测游人数36万82.3万132.3万

日平均数1200 2743 4410

乘车至规划区人数960 2194 3528

车辆数目项目比例人数车辆数比例人数车辆数比例人数车辆数大型客车50% 480 24 55% 1207 60 40% 1411 71

中型客车30% 288 29 15% 329 33 10% 353 35

轿车20% 192 96 30% 658 329 50% 1764 882

合计(车辆总数)149 422 988

第三十二条对外交通规划

镇江的交通便利,水路有长江和京杭运河,公路有沪宁高速、312高速、扬溧高速,铁路交通也非常发达,动车组至南京只需半小时,到上海也只要一个半小时。离镇江最近的机场是南京的禄口国际机场,距离60公里。

与规划区相接的主要城市道路有东西走向的238省道、西北至东南走向沿规划区西侧穿过的京沪高速和淮扬镇高铁、以及与规划区西侧毗邻的圌绍路。

其中238省道往东为扬中方向,往西为30公里以外的镇江市区,路面宽30米。

京沪高速和淮扬镇高铁尚未建。但规划中高速及高铁都将从规划区西部的圌山风景区内穿过。

圌绍路沿规划区西面界线并行,通往临港工业区。第三十三条内部交通规划

1. 电瓶车道

拓宽修整山麓东北面原有土路和沿夹江长江的堤岸线的,并沿山体西南麓增设从入口区到绍隆寺景区内的车道,使其成为一完整的环景区主游路。其主要职能是联系各功能分区。规划道路宽度应为4米,道路纵坡应小于3%。车辆通行以电瓶车为主,原则上限制社会车辆通行(专业工程车除外)。

2. 车行道

主要服务于度假区游客和镇区田园区住民的私家车辆。规划道路宽度应为6-9米,道路纵坡应小于5%。主干道两边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的行道树,改善沿路游览环境。

3. 步行道

为各分区内部的游览道路,规划宽度为1-3米。道路可根据场地不同和游览需要,采用不同材质和形式出现。如在湿地中,多以修建高出湿地水面常水位30-50公分的游览木栈道为主,而山体上则可选用石砌小路、卵石路、栈道等等。

4.水上游线

为与风景区毗邻的夹江水域内的水上游览路线。该区域内不通行外部船只。

第三十四条停车场规划

停车场是道路交通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规划将圌山风景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的停车场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停车场三个级别。

规划区内设置大型停车场1处,位于景区入口处。停车场应能提供约300个停车位。除了提供车辆停泊场地之外,还应提供加油、洗车、快速餐饮、旅游咨询、小商品销售等多项服务。此外,此停车场还应作为换乘游览电瓶车的场地,以便由此进入各个景区。

中型停车场2处,分别位于民俗文化区和滨江游憩区。两处共提供小型车180个停车位。

小型停车场规划有8处,分别位于绍隆寺、度假休闲区、滨江游憩区和田园风貌区内。以停靠小型车和电瓶车为主,车位数视各区的具体需要而定。修建停车场所用材料应选用当地自然材料,使得停车场与周边景观环境协调。

另外在电瓶车道沿途设置多处电瓶车临时停靠处。

第三十五条游船码头规划

于夹江沿岸分设2处游船码头,用于沟通夹江水上游线。滨江游憩区一期生态湿地内设置湿地小型码头2处,用于内部湿地泛舟游憩。

第十二章在基础工程规划

第三十六条给水规划

1)规划区主要通过外接城市管道供水,可提供景区游赏、休闲度假及居民的用水;同时,山上水源充沛,考虑到由山下向山上供水的难度较大,建议利用龙池或建蓄水池解决水源问题。

2)各景区采用分区供水。

3)为保证水质,全部采用铺设水管供水。管道采用地埋方式,确保不影响景区内的风景。

第三十七条排水规划

1)根据圌山风景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的实际情况,规划将建设专门的合理的排水系统来处理各景区产生的生活污水,将其接至规划的污水处理点统一处理后排放。污水排放指标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类标准。

2)由于规划区东面平地地势南高北低,故将景区污水处理站设在规划区东北面较低处。

2)遵循水资源排放的“雨污分流”制。即将风景名胜区中主要游览区域、生活区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和雨管道分开设置。

3)山上零星的旅游服务点以及一些散布的小型接待点,鉴于污水量不大以及实际的成本收益,故建议采用简易的处理方式,建化粪池、过滤池、净化池等来处理污水。

4)污水管道均采用地埋的方式铺设,确保不破坏原有的景观。

第三十八条供电工程规划

1)应近远期综合考虑。确保电力供应近期有所富余,为景区跨越式发展提供条件,远期电力供应保证满足需求。

2)游览区内各个游览设施点的用电通过大路镇变电站供电,供电线路全部实现地埋。

3)为了确保景区电力供应的可靠性,景区电网应在主要用电点间形成环状电网,使重点地区有两条供电接入线路。

第三十九条电信电讯规划1. 邮电营业规划

1)扩大原有邮电所的规模,使其成为综合性的邮政电信营业所,增加景区游客的为其服务对象。

2)在位于圌山主入口的综合服务区内建设集邮政、电信为一体的电信楼,成为整个圌山风景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的信息管理中心。

3)并在所有的接待点增设邮政服务设施。

2. 通讯系统规划

1)接通规划区至大路镇的通讯网络,在规划区的综合服务区内建立一套邮政、电讯、电传服务设施,以形成规划区与全国各省、市以及国际之间的直达联络的网络。办理业务:传真,国际、国内直拨电话,邮件快递、手机充值卡销售等。

2)各个游览接待设施点根据规模大小设置相应的电话门数。鼓励使用移动通讯,对游线上的移动电话信号盲区进行调查,并增补相应信号发射装置。宾馆、救护站等必须配备(电缆)电话,保证应急通讯。增加电话通讯的覆盖,使游客方便地拨打国际、国内直拨电话。

3)在信息时代,风景名胜区还应重视网络建设的必要性。在宾馆中要有专用宽带网络接口,为游客上网浏览信息创造条件。同时还可利用规划区的局域网络交换信息,用智能化的手段引导游客的自助旅游。

4)为保证圌山风景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的景观环境和电信线路的安全,电信线路全部采用地埋管道电缆铺设。

第四十条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1)近期,基本完成区内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更新线路,使有线电视与全国联网,实现光缆连接。

2)中期,达到光缆到户,在宾馆、度假村等接待点,应做到微机卡式收费双向传输,网络信息共享,既可收看电视,又可收发电子邮件。

3)远期,有线电视全部数字化传输,高清晰度播出,节目在200套以上。电信、邮电均与有线电视相融合,可视电话也利用有线电视传播得以实现。

第四十一条环卫系统规划

1)近期在入口综合服务区西南侧设一处垃圾转运站;在各主要游览区域入口处选隐秘处设置小型垃圾转运站;景点附近也适当设垃圾收集点。

2)应增加垃圾箱的密度,垃圾箱的风格应与周边环境协调。

3)近期拟在综合服务区添设一大型公共厕所。各景区根据游览特征各设若干座较小规模的固定公共厕所。这些公共厕所应达到旅游星级厕所的档次,设置明显的标志牌,并自设中水处理循环系统。景区内部的厕所应注意与周边景观相协调,在形式与材质上因地制宜,做到美观灵活。在旅游旺季应根据游人分布情况,设置一些临时性的移动式公共厕所。

4)中期以后应不断完善环卫设施,形成满足景区发展要求又适度超前的高标准环卫系统。

5)健全规划区环卫队伍,充实人员,增加保洁设备投入,加强规划区环卫保洁工作力度。

第四十二条燃料取类与规划

圌山风景名胜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的燃料取类与规划应纳入镇江新区的燃料规划之中,与城市规划相一致。

第十三章防灾规划

第四十三条森林防火与消防工程规划

1)规划在综合服务区设一处标准型普通消防站,以满足接警5分钟到达火灾现场的要求。站内要配置泡沫灭火器、风力灭火机、消防水车,以及其他先进森林防火机具设备。

2)建立防火通讯网络,即现代化的通信调度指挥系统。圌山游览区防火通讯网络纳入电信规划内,由无线对讲机和应急(电缆)电话构成。

3)在规划区管理机构中设专门的消防管理机关或组建圌山风景名胜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消防大队。定编定岗,负责圌山风景名胜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消防行政及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4)设置防火隔离带。根据《森林防火条例》,在圌山游览区内设置以报恩塔为中心的圆环,向四周放射的防火隔离带。防火隔离带应与景观及游览道路相结合,既是防火隔离带,又是游览道。

5)建立防火预警系统。应当根据圌山游览区的自然条件和火灾发生规律,规定森林防火期;在森林防火期内出现高温、干旱、大风等高火险天气时,可以划定森林防火戒严区,规定森林防火戒严期。

6)圌山山体区域全区范围内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任何形式的野外用火,全区禁止吸烟,违者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第四十四条消防规划

1. 消防安全布局

按区域重要性和防火难易度对风景区进行防火等级分区如下:

一级防火区:圌山山体、旅游镇(大路镇)、度假村、生态农庄等各级旅游接待点;

二级防火区:各级水利工程、电力工程以及其它基础工程站点,湿地滩涂和防护林;

三级防火区:各农田区域.

2. 消防措施

1)对涉及消防安全的设施的布点,严格按消防规范设置防火隔离带、消防间距、消防通道、消防水源等安全防范设施,加强日常监督管理,确保整个风景名胜区的火灾危险性降低到最低程度。

2)规划区内主干道及次干道均应满足消防车的通行要求,重要建筑物及游览区域应有消防环路。

3)宾馆等人流集中的建筑物必须配有完备的消防设施,经过严格的消防验收后方能使用。规划区内部员工接受基本的消防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各景点和度假宾馆员工的消防知识技能应有更高的要求。应组织部分男性年轻员工,成立业余消防队,具备单独扑灭小火灾、有效配合消防部队扑灭大火灾的实战能力。

4)根据不同地段考虑森林防火、湿地防火、大型建筑物消防疏散等不同要求,设置相应的消防系统并配备人员。特别禁止乱烧芦苇,加强湿地、长江防护林地防火管理。

3. 消防供水规划

1)在供水系统中充分考虑消防备用水,沿主要道路按规定设立消防栓。滨水地区可以考虑以自然水体为消防水池。在消防水池按规定设置的情况下,供水系统中考虑的消防用水量可以适当减少。消防水池应结合景观造景需要精心设计。

2)消防用水量以同一时间的火灾次数为2次,一次灭火用水量为25—35L/S为标准。

3)地下给水采用环状管网。地下给水管网直径不应小于DNl00,对于较小管径如DNl00或DN150,应合理设置闸阀,在消防用水时关闭生活用水,以保证消防用水的压力。

第四十五条山体滑坡防治规划

为防止山体滑坡,造成道路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等灾害发生,特制定规划防治措施如下:

1)修复山体。对开山取石、伐木、山脚挖地建厂等行为造成的山体破损部位进行山体填补修复,并重新进行植被绿化,以免山体破损引起滑坡、坍塌等事故。

2)加强植树造林。在圌山游览区内加强植树造林工作,进行荒山荒坡的绿化工作,提高森林覆盖率。在提高游览区的形象的同时避免产生松散岩石或砂土裸露在外的现象,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山体

滑坡发生的危险。

3)设立警示装置。在圌山山体上悬崖处及易发展崩塌的区域内,必须设立防护装置或警示标志,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

第四十六条防洪工程规划

1.防护对象

防洪的主要对象是长江,规划区现有的长江防洪系统基本能够满足防洪要求,但规划区的建设仍应遵循制定的防洪措施,以保持水土、防御、减轻洪涝灾害,以及保护游览设施和游客生命和财产安全。

2. 防洪规划

根据规划区布局情况和受山洪、风暴潮威胁程度,按照国家《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和《防洪标准》(GB50201-94)的规定,在捆山河、长江、夹江沿线堤坝外防洪汇水区域内设为防洪区,区内各项建设应符合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防洪工程措施如下:

1)防洪设防等级应严格按照水利部门相关部署进行限定,防洪堤坝的坝底标高应大于江河水历史记录的最高标高;

2)严格保护河涌流域内的植被,护堤护岸的林木,不得任意砍伐,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河道淤积;禁止向河道倾倒垃圾物;加大河沟的疏浚力度,确保其排水断面;

3)退耕退鱼塘还防护林,严格按照相应规划的要求保护长江防护林,在规划中远期,长江防护林的面积应当逐步增加;

4)建设的桥梁、码头、道路、管道、缆线、取水、排水等工程设施,应当符合防洪标准、岸线规划、航运要求和其他技术要求,不得危害堤防安全;其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请批准前,其中的工程建设方案应当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前述防洪要求审查同意;

5)在防洪工程设施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爆破、打井、采石、取土等危害防洪工程设施安全的活动;

6)规划区内各河流,排洪水道出口处设防潮闸和排涝泵站;

7)充分保护和利用现有河涌、水塘的排洪调蓄功能,利用当地现有的防洪系统,为规划区服务;

8)规划区部分区域为长江洪水可能淹没(堤坝以外)的范围,因此在所有洪泛区内建设的风景游赏和服务接待设施,在建设前应当就洪水对该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建设项目对防洪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评价,并编制专门的洪水影响评价报告,提出具体防御措施。

9)防汛关键时期暂停开放旅游或控制游客人数及游览区域。第四十七条抗震规划

1.设防标准

规划区内的所有主要建设均按照六级标准进行设防。

2. 避震疏散场地设置

主要针对人流集中地点设置避震疏散场地。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抗震防灾规划确定的避震疏散场地和避震通道上搭建临时性建(构)筑物或者堆放物资。

3. 人员疏散的措施

重要建(构)筑物、人员密集区域内设施的外部通道及间距应当满足抗震防灾的原则要求。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不得建在人口稠密地区。重大建设工程和各类生命线工程的选址与建设应当避开不利地段,并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

第四十八条紧急救护系统

紧急救护系统是所有防灾工作中必备的部分,本身也是重要的防灾保障系统之一。

1)提高规划区内医疗急救系统的救治能力,根据游客量的增长逐步充实人员及医疗设备。添加救护担架、活动床、小型救护车等救助运输工具。

2)建立良好的救护通讯系统,规划区内不留通讯盲区。

3)规划区业余消防队具备应急抢险的能力,规划区直接与游客接触的一线员工应掌握最基本的救护常识。

4)与镇江市与新区的医院建立紧密联系。

第四十九条防病虫害系统

1)严格按照相关森林保护规划以及农业发展规划对景区的防病虫害体系进行部署,不留防护盲点。

2)适度使用农药,在不妨碍游赏活动的正常开展下,有计划的按时定点喷洒。

3)对于游人量较大的生态自然游赏点,如在林地和长江滩涂湿地中,建议采用电子捕蚊蝇设备,以避免游客遭叮咬,保证舒适的游览过程。

第五十条安全保障系统

1)与当地公安机关相协调,在规划区内设置派出所的同时,帮助组织规划区的治安管理队伍,双管齐下,抓好安全问题,保障规划区的财产安全以及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2)形成完备的安全保障系统,制订全面的巡逻线路,并保证巡逻队伍每日的正常工作。

第十四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第五十一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圌山风景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目前的土地利用状况,主要以渔业养殖用地、农业耕作用地为主。

圌山景区规划总面积为1800公顷,其中风景游赏用地15.3公顷,占总面积0.8%;工矿企业用地81公顷,占4.5%;居民社会用地250公顷,占13.9% ;交通与工程用地15公顷,占0.8%;事业单位用地(部队用地)40公顷,占2.2%;耕地615公顷,占34.2%;山林地520公顷,占28.9%;水域为186公顷,占10.3%;未利用地77.7公顷,占4.3%。

圌山风景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耕地比重偏大,对维护圌山风景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内的生态环境不利;

2)自然村建设用地缺乏统一规划,存在布局不合理与市政工程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这些都对规划区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

3)界内工业用地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规划区的景观风貌和生态环境。

第五十二条土地利用规划

表14.1规划区规划用地平衡表

序号用地代号用地名称面积(公顷)占总用地(%)

0 合计规划总用地1800 100.0

1 甲风景游赏用地531.

2 29.5

2 乙游览设施用地132.9 7.4

3 丙居民社会用地154.6 8.6

4 丁交通与工程用地42.3 2.4

5 戊林地471.

6 26.2

6 己园地15.

7 0.9

7 庚耕地268.2 14.9

8 壬水域183.5 10.2

9 癸滞留用地41.55 2.3

第十五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第五十三条居民社会现状

规划区内现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生产、渔业生产也占了相当多的比例。其中农业生产覆盖了圌山山体以外的大部分用地;渔业生产以长江、夹江及界内水塘为依托;工业生产有采石厂、机械厂等共113家。

第五十四条风景区社会运转系统

规划以圌山入口的综合服务区为规划区的管理中心,集中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信息、交通集散、商业、服务等各种功能于一体;以大路镇为规划区的区域社会中心,为规划区内居民的集中地,待之发展完善成旅游城镇后,其中常住人口应当控制在10000人左右。

第五十五条风景区居民系统布局

圌山风景名胜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内的居民点划分为无居民区、居民衰减区与居民控制区三个区域,以确保居民生活有保障又不损害规划区的自然环境与资源。

1.无居民区

无居民区主要包括了除大路镇区、田园风貌区中南部以外的所有用地。所占比例较大,这样有利于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恢复和保持,也有利于风景名胜区的管理。由于风景名胜区内现状居民较多,分布较为散乱,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进行搬迁。近期内迁出此区内所有工业厂房。

2. 居民衰减区

在田园风貌区的中南部,划出部分区域作为居民衰减区。这些区域对圌山风景名胜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的生态恢复与长江、夹江的生态保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旅游服务产业的布局也很重要。区内居民原则上应该在较长的时期内逐步搬迁至附近的居民点和乡镇,同时种植大量林木以逐渐建立更好的

生态系统,同时改善区内的环境,开展特色乡村田园旅游。

3. 居民控制区

本区主要指的是大路镇区。根据其在区内的区位以及可利用的居住土地来确定应控制的人口数量,同时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提高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

第五十六条各产业劳动力转向

目前农业与工业同为规划区内的主导产业,规划将废除工业用地,取缔非法开采山石、砍伐林地和其他私自进行的生产活动。空余的劳动力或转移用以第二、三产业,或根据劳动力来源遣回原地。并通过产业机制的调整可以达到规划区内游人、职工、居民三者的合理结构,使区内可能出现的无序发展的居民得到有效的控制,使风景资源物尽其用。

第十六章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第五十七条社会经济现状

1)规划区域内经济产业发展与环境空间设矛盾突出。目前圌山风景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所面临的种种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均由人类经济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首先由于开山采石、伐林等行为,圌山风景名胜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植被破坏严重,山上树木稀少,山体破坏严重。其次,规划区内及规划区周边大量的工业生产使规划区长期笼罩在烟雾之中。规划区内各项建设目前呈无序状态,破坏了整体风貌。

2)现状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升级,目前区内仍然以农业生产为主;少量工业为科技含量低的矿产加工为主的小工业,工厂规模小,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成本高;规划区内存在零星少量的个体服务业,不成规模,与风名胜区发展不协调。

第五十八条经济发展的引导方向

积极利用规划区内各方面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和体验经济,使其成为风景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的经济发展支柱,壮大旅游接待、餐饮、服务等行业。可将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排序调整为三、一、二的顺序,产业发展应遵循“鼓励三产、控制一产、限制二产”的原则。

圌山风景名胜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在规划年限内要将其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第一产业30%,第二产业10%,第三产业60%,应该更加有效地促进旅游业及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保证特色食品、鱼类加工、旅游工艺品制作为龙头的第二产业的正常运作,缩小农业、养殖业等第一产业的生产规模,从而拉动地方经济。

第五十九条产业发展引导规划

1 . 第一产业发展引导规划

1)退耕还林,退耕田还湿地,缩小农业生产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

2) 为了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当地的农田以生产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为主,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成分,增加利润的同时,配合疗养中的“食疗”的需要,利用现有的地理、水源、气候等先天优势,形成食品的特色。圌山风景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从整体上要从农耕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增加三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3)圌山风景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紧邻长江、夹江,拥有比较丰富的水产资源,因此可以在保护特殊种群的基础上适当地开发其渔业生产。其渔业除了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及小部分的对外赢利外,还可结合其独特的周围自然环境,在一些规划的接待点,开展以“渔”为主题的饮食、游憩活动。增加收入的同时,丰富了游赏项目,并且此项活动四季皆宜,季节因素影响不大。

2. 第二产业发展引导规划

1) 在工业上,必须规范特色食品、旅游工艺品的加工与开发,提高产品的品质与档次。

2) 结合绿色农业开发绿色食品加工,结合鱼塘发展水产加工,此外可结合当地特色民俗文化发展旅游工艺品的制作,除了对外销售增加经济利益外,还可协助旅游服务的发展,成为旅游产品,吸引游客。

3. 第三产业发展引导规划

积极利用圌山风景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的各方面自然条件,发展旅游业,使旅游业成为风景区的支柱产业。

第六十条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1) 调动周边居民,全民构建和谐的旅游体验经济圈;

2)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走生态旅游发展道路;

3) 健全产业结构,形成淡旺季服务人员的协调和互导。

第十七章管理运营规划

第六十一条管理运营分类

1.资源管理

利用已存在的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规划设计自然型旅游线路;挖掘资源的内涵,重在风景资源开发深度上下功夫;必要的生态环境重建工作要注意植被恢复的质量问题,做到标本兼治;调动旅游者积极性,参加到环保行列。做好运营细节中的节能、环保工作。

2.服务管理

调节服务业内部结构,实现多层次、多功能服务;改善管理,强化接待服务质量,提高接待服务技能,完善服务设施,并建立健全的接待服务质量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建立咨询中心,开展网络服务,开放并能方便的进入国家公共系统;在服务管理中建立量化的服务指标,用以评定与总结圌山风景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的服务管理内容和优劣。

3.价格管理

可采用整体定价策略、优惠定价策略、互动定价策略和高价策略,调节游客量,将游客量控制在环境允许的范围内。

4.营销管理

可通过制作广告宣传品、综合采用多种媒体、通过网络宣传以及参加各种旅游促销活动来推销自身的旅游产品;也可由促销机构组织人员在主要的游客市场进行宣传促销,根据市场结构安排人员促销的重点力量,在各地造势促销,为自己赢得市场。

5.资金管理

多渠道利用资金,重视风景区所在地区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当地居民的参与,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第六十二条人力资源规划

圌山风景区及滨江休闲旅游区共需要各类专业人才约250人,基层员工约600人。

第十八章近期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第六十三条近期建设内容

将近期建设项目总投资分为景点及旅游项目、道路交通设施、基础设施、拆迁安置费用(本次规划不计算在内)、不可预见投资等5个部分。

第六十四条近期建设投资估算

1.景点及游憩项目

近期建设的景点及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入口综合服务区的游客中心、购物街、景区管理中心、博物馆、入口标志的建设,民俗文化区的民俗风情街、民俗博物馆、祈福台、祥瑞气节园,休闲度假区一期的精品酒店、森林别墅、水景别墅和休闲中心,滨江游憩区一期的河豚小站、三鲜品味街和桃花庄。

该部分投资估算值为12160.01万元。

2.交通、绿化与基础设施

近期需要建设的道路交通设施和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景区干道、部分游步道、停车场地、给排水、供电、电信、消防、环卫以及绿化的初期建设。

该部分投资估算值为5640万元。

3.不可预见费用

按以上投资总额的10%计算。

为1780万元。

4.总投资估算

近期项目总投资即为以上各项之和,则近期项目总投资估算值为:19580.01万元。

第六十五条经济效益分析

1.总营业收入估算

五年内营业总收入估算为:50569.2万元。

2.旅游业净利润估算

五年内规划区旅游业净利润额为:20227.7万元。

第六十六条其它效益分析

除了经济效益之外,规划区的发展还会带来其它效益。包括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风景资源保护效益三方面。

第十九章附则

第六十七条本规划最终成果由规划文本与附件两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包括文本文字与规划图纸两部分。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收入附件。

第六十八条本规划解释权属圌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规划范围与性质 (2)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与结论 (2)

第四章规划目标与发展策略 (3)

第五章规划结构、分区与布局 (4)

第六章风景区容量、规模与客源市场分析 (5)

第七章保护培育规划 (6)

第八章风景游赏规划 (7)

第九章典型景观规划 (9)

第十章游览设施规划 (10)

第十一章道路交通规划 (12)

第十二章在基础工程规划 (13)

第十三章防灾规划 (14)

第十四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16)

第十五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16)

第十六章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17)

第十七章管理运营规划 (18)

第十八章近期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18)

第十九章附则 (19)

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2)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4)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城镇发展战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城镇发展功能定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预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协调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旅游业发展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节分区发展策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4) 第一节用地空间布局与城市分区 (4) 第二节重要用地空间规划布局 (6) 第六章居住用地规划 (7) 第七章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9) 第一节工业区整治及工业用地规划 (9) 第二节仓储用地规划 (10) 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1) 第九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保护目标和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I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试题版)

一、名词解释 1.资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人类自身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 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 2.风景名胜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的 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3. 景观:指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的景象。是按照美学观点完美结合而构成的景物组合,并被人 的各种感官所接受,形成美的享受。 ﹡4. 国家公园:是一个土地所有或地理区域系统,该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国家或国际生物地理或生态资源的重要性,使其自然进化并最小地受到人类社会的影响。 5.游人容量:是指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 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也是涉及生态、社会心理、功能技术等诸多方面 的风景区管理手段。 6.旅游路线:也称游线、游路,是为游客安排的游览、欣赏风景的路线。其设计应为游客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为游客需求的 多样性、时尚变化、散客旅游的发展、容量调节创造条件。 7.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采用的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包括航空、水运、铁路和道路上的 交通。 8.土地利用协调规划:既是规划的基本方法,也是规划的主要成果。是以生态环境保护和风景资源保护优先为原则,充分发挥 景源的综合潜力将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林地、园地、耕地、 草地、水域、等各种用地进行统筹合理安排,控制和调整各类用地,协调各种用地矛盾,限制不适当开 发利用行为,形成良好的土地利用结构,以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9.风景名胜区:是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并经县级以上人们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 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10.人文景观资源:可以作为景观资源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想象与历史成就,是以人为实物和因素为主的景观资源。 11.森林公园: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物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 的场所。 ﹡12.游赏解说系统: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到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通过解说的独特功能,可以实现资源、游客、社区和旅游管理部门之间 相互交流。 ﹡13.时态:树木晨昏的面貌不同,表述出森林的时态。 ﹡14.林相:林相是森林群体的基本面貌。由构成森林树木的树种,组合状况与生长状况所决定。不同风景林有不同的林相。 ﹡15.引致:由于森林的存在而伴随存在的事物中,有含烟带雨,荫重凉生,雪枝露花等,都能增添景观的妍丽和游憩的舒适。二、填空 3.我国在 1985 年正式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成员国。 4.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5.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国家公园是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 7.风景名胜区现状调查基本分为准备、资料和数据采集及成果编辑3个阶段。 8.我国风景名胜资源美学的特点是自然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9.自然景观资源可以分为天景、地景、风物、生景 4个类别。 10人文景观资源可以分为园景、建筑、史迹、水景 4个类别。 11.风景区保护的分类应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发展控制区。 12.风景名胜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与人文景观资源。 13.景区一般由景群、景点、景物等不同类型的单元结构。 14.游览设施项目可分为旅行设施、购物设施、娱乐设施和保健设施4个类型。 15.一般风景区的交通设施主要由交通车站(码头)、停车场、交通标志3部分所组成。 16.根据土地资源评估办法,可以将土地评估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17.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消防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消防结合”) 18.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内,建立一个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称为世界遗产委员会。

广州白云山风景区旅游规划文本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 Comprehensive Plan for Baiyunshan Scenic Area, Guangzhou 文本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5, 目录 文本 第一章总则……………………………………………………………2 第二章景区范围、定位与发展目标……………………………………2 第三章规划分区、结构和布局…………………………………………2 第四章游人容量及生态原则…………………………………………3 第五章核心保护区保护规划…………………………………………4 第六章保护培育规划…………………………………………………7 第七章典型景观规划…………………………………………………8 第八章风景游赏规划…………………………………………………10 第九章游览设施规划…………………………………………………17 第十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18 第十一章道路交通规划………………………………………………19 第十二章市政设施规划………………………………………………21 第十三章消防规划……………………………………………………21 第十四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21 第十五章经济发展引导规划…………………………………………21 第十六章分期发展规划………………………………………………22 第十七章外围保护地带控制…………………………………………错误,未定义书签。31 第十八章环境影响

评价......................................................23 第十九章附则 (24) I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Guangzhou Urban Planning & Design Survey Research Institute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 Comprehensive Plan for Baiyunshan Scenic Area, Guangzhou 文本 附图 核心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地带范围图 规划设计总图 风景游赏规划图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全面发挥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的功能和作用,有效地保护、合理地开发利用与科学地经营管理风景区,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文本适用于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各地块及各类用地的保护、土地利用、建设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文本与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图纸同时使用,二者不可分割。第四条本文本涉及指标及其定量数据,是结合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和特点而制定的,未涉及的指标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和广州市有关法规、规范和标准的规定。第五条规划年限为近期,2009,2015年,远期,2016,2025年,并考虑2025年以后的远景发展。 第二章景区范围、定位与发展目标 第六条风景区规划范围面积为21.80平方公里。 第七条风景区定位

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3) 第一条规划编制目的 (3) 第二条规划依据 (3) 第三条规划成果 (3) 第四条(强制性)法律性规定 (3) 第五条规划原则 (3) 第六条规划期限 (4) 第二章风景区性质与规模 (4) 第七条风景区性质 (4) 第八条风景区边界调整原则 (4) 第九条(强制性)风景区规模与范围 (4) 第十条外围保护地带规模与范围 (4) 第十一条风景区环境容量 (4) 第十二条风景区常住人口 (4) 第十三条风景区游人量预测 (4) 第十四条床位与服务人员规模 (4) 第十五条风景区人口规模 (5)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5) 第十六条景点分级评价 (5) 第四章总体布局 (5) 第十七条总体布局 (5) 第十八条水上动感景区 (5) 第十九条生态林地景区 (6) 第二十条田园风光景区 (6) 第二十一条景点规划 (6) 第五章保护培育规划 (6) 第二十二条(强制性)功能分类保护 (6) 第二十三条(强制性)功能分区保护要求 (7) 第二十四条(强制性)分级保护 (7) 第二十五条(强制性)分级保护要求 (7) 第二十六条保育措施 (8) 第六章核心景区规划 (8) 第二十七条范围划定 (8) 第二十八条保护措施 (8) 第二十九条湖中岛环境保护及利用 (8) 第七章风景游赏规划 (9) 第三十条游赏内容组织 (9) 第三十一条游览交通方式 (9) 第三十二条配套导游设施......................................................................................................................................................... 9第八章游览设施规划.. (9) 第三十三条游览设施配置原则 (9) 第三十四条游览设施分类 (10) 第三十五条游览设施分级布局规划 (10) 第九章典型景观规划 (10) 第三十六条规划原则与目标 (10) 第三十七条典型景观界定 (10) 第三十八条湖体景观规划 (10) 第三十九条植物景观规划措施 (10) 第四十条建筑景观规划措施 (10) 第九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11) 第四十一条总人口预测 (11) 第四十二条居住强度控制 (11) 第四十三条布局规划 (11) 第四十四条村镇建设用地控制 (11) 第四十五条村镇建设风貌控制 (11) 第十章植被规划 (11) 第四十六条植被分区 (11) 第四十七条树种规划 (12) 第十一章道路交通规划 (12) 第四十八条风景区道路交通规划 (12) 第四十九条风景区旅游线路规划 (13) 第五十条风景区交通站场规划 (13) 第五十一条风景区旅游车与交通设施 (14) 第五十二条风景区航道与码头规划 (14) 第五十三条风景区非机动车道路规划 (14) 第十二章基础设施规划 (14) 第五十四条供水规划 (14) 第五十五条排水工程规划 (15) 第五十六条供电规划 (15) 第五十七条电信设施规划 (15) 第五十八条燃气规划 (16) 第五十九条环卫工程规划 (16) 第六十条绿色能源规划 (16) 第十三章四线及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17) 第六十一条规划目标 (17) 第六十二条四线规划 (17) 第十四章风貌规划 (17) 第六十三条风貌规划原则 (17) 第六十四条风貌分区 (17)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标准版)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 (标准版) Frequent work plans can improve personal work ability, management level, find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more quickly. ( 工作计划)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生态旅游区项目总体规划推荐(标准版)导语:工作计划是我们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保障,制订工作计划不光是为了很好地完成工作,其实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更快地提高个人工作能力、管理水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龙湾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 项目负责人: .9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区地理位置及范围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依据 四、规划期限 第二章风景旅游资源及评价 一、区域概况 二、风景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三、风景旅游资源特点 四、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五 、总体评价 第三章区域形象设计与旅游项目策划 一、景区性质 二、主题形象设计 三、旅游项目总体构思 四、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 第四章功能分区与分区规划要点 一、功能分区 二、规划结构 三、分区规划要点 第五章旅游区容量与服务设施规划 一、旅游区容量计算 二、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六章旅游资源与生态保护规划 一、环境影响评估 二、保护措施 第七章配套规划 一、旅游交通规划 二、建筑风貌规划 三、给排水、供电与电讯规划第八章旅游市场开发策略规划 一、市场机会分析 二、客源市场定位 三、市场开发策略 第九章规划实施建议 一、分期建设计划 二、旅游人才及教育计划 三、开发体制与政策建议 附件一:规划图纸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0~2015)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0-2015) 文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东莞市城建规划局 2001年1月

项目名称: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 项目委托单位:东莞市城建规划局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院院长:王静霞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总院总规划师:王景慧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分院院长:李迅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凤武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分院总规划师:范钟铭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祖毅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 刘泉高级城市规划师 杨律信分院顾问总工、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组成员:曾宇城市规划师 乔继明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 魏天爵城市规划师 蒋朝辉助理城市规划师 朱文华高级城市规划师 周建民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 郝天文工程师 马林涛助理工程师 洪昌富高级工程师 王瑞石高级工程师 王召森工程师 何林林高级城市规划师 秦晓昂城市规划师 孔彦鸿工程师 曲毅高级城市规划师 刘永合工程师 东莞市参加人员:朱川局长、城市规划师 卢沛超副局长、城市规划师 叶伟南副局长 李天海科长、城市规划师 刘林宏科长、城市规划师 雷劲松助理规划师 吴志刚规划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邱磊规划院所长、高级规划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 (2)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 第四章城市性质 (5) 第五章城市规模 (5) 第六章城市总体结构 (5) 第七章居住用地规划 (8) 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9) 第九章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 (10) 第十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2)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3) 第一节道路系统 (13) 第二节道路交通设施 (15) 第三节公共交通 (17) 第十二章绿地系统及城市景观规划 (18) 第一节绿地系统 (18) 第二节城市景观 (19) 第十三章旧城改造与更新规划 (20) 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2) 第十五章环境保护规划 (23) 第十六章环境卫生规划 (24) 第十七章给水工程规划 (24) 第十八章排水工程规划 (25) 第十九章燃气工程规划 (26) 第二十章供电工程规划 (27) 第二十一章电信、邮电工程规划 (27) 第二十二章城市防灾规划 (28) 第一节消防工程 (28) 第二节人防工程 (28) 第三节防震减灾工程 (29) 第四节防洪工程 (29) 第二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 (30) 第二十四章城市远景发展的有关问题 (31) 第二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32) 第二十六章附则 (33)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规划文本

目录 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风景名胜区围与性质 (3)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结论 (3) 第四章规划目标与发展规模 (6) 第五章功能分区与规划布局 (7) 第六章保护培育规划 (12) 第七章风景游赏规划 (17) 第八章典型景观规划 (24) 第九章植物景观规划 (26) 第十章游览设施规划 (29) 第十一章道路交通规划 (32) 第十二章基础工程规划 (37) 第十三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9) 第十四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43) 第十五章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45) 第十六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47) 第十七章分期发展规划 (49) 第十八章环境影响评价 (52) 第十九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56) 第二十章附则 (58)

规划图纸: 01:区域分析图-东湖在全国交通优势02:区域分析图-东湖在省的区位 03:区域分析图-东湖在的区位 04:城市与风景区关系图 05:卫星遥感现状图 06:土地利用现状图 07:综合现状图 08:道路交通现状图 09: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图 10:规划围界定图 11:风景资源评价图 12:景区划分规划图 13:规划总平面图 14:功能布局规划图 15:保护培育规划图——分类保护规划16:保护培育规划图——分级保护规划17:保护培育规划图——核心景区规划18:风景游赏规划图——游赏线路规划19:风景游赏规划图——游赏方式规划20:道路交通规划图 21:居民社会调控图 22: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图 23:旅游服务设施规划图 24:竖向空间规划图 25:植被现状图 26:植被景观结构图 27:植被景观规划图 28:给水工程规划图 29:雨水工程规划图 30:电力通信邮政规划图 31:环境保护工程规划图 32:消防工程规划图 33:燃气工程规划图 34:近期规划图

【旅游】旅游项目的规划与设计

旅游项目的规划与设计 我们了解在进行旅游项目策划时,应对项目的规划熟悉,对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技术深度和主要内容要有所了解。旅游项目策划重点是对项目开发的可行性进行论证,虽然旅游项目策划在成果的表达形式上不同于规划,在法律效力上与规划有别,如果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许多策划就是商业性策划,因此,为了保证策划的科学性,策划者必须研究规划。 一、总体规划 旅游项目总体规划的任务,是分析旅游项目客源市场,确定旅游项目的主题形象,划定旅游项目的用地范围及空间布局,安排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提出开发措施。旅游项目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可根据需要对旅游项目的远景发展做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对于旅游项目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亦应做出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3至5年。 1、主要任务 旅游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对旅游项目的客源市场的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等进行全面分析与预测;(2)界定旅游项目范围,进行现状调查和分析,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3)确定旅游项目的性质和主题形象;(4)确定规划旅游项目的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提出规划期内的旅游容量;规划旅游项目的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和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规划旅游项目内部的其他道路系统的走向、断面和交叉形式;(5)规划旅游项目的景观系统和绿地系统的总体布局;(6)规划旅游项目其他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附属设施的总体布局;(7)规划旅游项目的防灾系统和安全系统的总体布局;(8)研究并确定旅游项目资源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9)规划旅游项目的环境卫生系统布局,提出防止和治理污染的措施;(10)提出旅游项目近期建设规划,进行重点项目策划;(11)提出总体规划的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以及规划、建设、运营中的管理意见;(12)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进行总体投资分析。 2、成果形式 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件和附件。图件包括旅游项目区位图、综合现状图、旅游市场分析图、旅游资源评价图、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功能分区图等其他专业规划图、近期建设规划图等。附件包括规划说明和其他基础资料等。图纸比例,可根据功能需要与可能确定。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 旅游项目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原则应以用地的控制和管理为重点,以实施总体规划的意图为目的,强化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衔接。编制工作要在具有完备的基础资料条件下进行。开展充分的调查研究。规划的编制既要考虑形体环境,又要考虑经济、社会等因素,选择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内容,运用控制的手段,确定旅游项目未来的建设目标。 1、编制内容

嵩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教程文件

嵩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风景名胜区范围与性质 4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5 第四章规划目标与发展规模 6 第五章规划分区与总体布局7 第六章保护培育规划12 第七章风景游赏规划17 第八章文物古迹规划26 第九章地质景观规划37 第十章森林植被规划39 第十一章游览设施规划42 第十二章道路交通规划44 第十三章防洪、水土保持及防灾规划46 第十四章基础工程规划48 第十五章环境影响评价52 第十六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55 第十七章经济发展引导规划56 第十八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57 第十九章分期发展规划58 第二十章实施规划的措施60 第二十一章附则6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嵩山是中华名山,五岳之一的中岳。嵩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1982年审批通过的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为了加强对嵩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力度,进一步规划、管理、利用好风景名胜资源,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对嵩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编制。 第二条本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后,作为嵩山风景名胜区各项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凡在嵩山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进行一切与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建设、管理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规划。确需对本规划中的风景名胜区范围、性质、保护目标、生态资源保护措施、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开发利用强度以及风景名胜区的功能结构、空间布局、游客容量进行修改的,应报国务院批准;对其他内容进行修改的,应报国务院备案。调整修改后的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第三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包括风景资源评价)四部分组成,批准后的规划文本与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文本中的黑体部分为明确提出的强制性内容。 第四条规划依据 《风景名胜区条例》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报批管理规定》(建城[2003]126号) 《关于做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划定与保护工作的通知》(建城[2003]77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doc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文本评审稿) 广东省湛江市人民政府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课题组 2011年3月

《湛江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组长:阮日生湛江市人民政府市长 副组长:魏小安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王林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李连湛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梁志鹏湛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吕冠嵘湛江市人民政府秘书长 成员:李卫湛江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林红市旅游局局长 罗锡平市城市规划局局长 杜林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罗滇南市建设局局长 张文山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罗辉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 陈康华市农业局局长 梁车生市林业局局长 车斯文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局长 李更盛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局长 梁培市财政局局长 陈刘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许敏市体育局局长 黄丽萍市发展与改革局副局长 陈振华市旅游局副局长 周广超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 陈奇石雷州市副市长 李启明廉江市副市长 麦东生吴川市副市长 符贤徐闻县副县长 曾伟川遂溪县副县长 肖培舜赤坎区副区长 黄毅霞山区副区长 叶焕泉麻章区副区长 詹汉强坡头区副区长

课题组名单 首席专家: 魏小安教授博导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 课题负责人: 王林教授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专家组长: 许春晓博士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主要专家: 郑焱博士教授博导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翟辅东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叶文智中国旅游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旅游营销专家 吴甫成教授湖南省地理学会秘书长 赵玉燕博士后北京大学 粟路军博士厦门大学 蔡卫民博士北京理工大学 熊礼明博士四川大学 刘江龙博士后中南大学 李映辉博士教授长沙大学 唐健雄博士后中南大学 刘焱博士湖南大学 周亮博士中南大学 张慧硕士长沙大学 王洁硕士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周慧硕士长沙大学 许杰兰硕士北京大学

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

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

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文本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 眉山市黑龙滩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二OO七年七月 项目名称: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委托单位: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 眉山市黑龙滩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承编单位: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设计证书等级:甲级 城市规划设计证书编号:0 2 1 0 8 2 院长:樊晟 MBA、高工、注册规划师总工程师:毛刚博士、高工、注册规划师院规划成果专用章:

编制完成时间:2007年8月 编制单位: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刘先杰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注册规划师 主审总工:黄东仆副总风景师、所长、高级规划师 工程负责人:罗晖主任工程师、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 参加编制人员:钱洋主任工程师、高级规划师 王亚飞园林规划师 王荔晓工程师 黄鹤景观设计师 罗朝宽景观设计师 协编单位: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 眉山市黑龙滩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参加编制人员:杨勇眉山市政府副市长 钟建国眉山市政府副秘书长 邹汝林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主任 李学文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局长 张乐勤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副局长

刘德怀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总工程师 陈瑞林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 唐学刚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旅游建设局局长陈世良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旅游建设局副局长杨丽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工程师

前言 黑龙滩风景名胜区于198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二十余年来,风景区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保护,在眉山市融入大成都经济圈的背景下,对黑龙滩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全面协调风景区与成都市、眉山市和黑龙滩镇的关系,满足新形势下风景区保护和发展的需要,必须编制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07年1月,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面向全国进行风景区总体规划商务招标,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标取得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权,依据我院与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黑龙滩风景区管委签订的规划委托合同,规划组于2007年1月15日开始工作,2007年3月9日向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黑龙滩风景区管委汇报了规划纲要;2007年4月29日,向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黑龙滩风景区管委汇报了规划初步方案,按照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下发的规划纪要,修改完成了规划初步方案;7月10日,由眉山市政府邀请省内有关专家学者召开了方案咨询会,按照专家意见和建议,我院对规划方案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和深化,经院总工办两次审查,形成评审方案,于7月30日通过四川省建设厅组织的评审,现按照四川省建设厅《议事纪要》第8期要求,修改完成正式成果,如下: 一、规划文件 《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文本》 附件一:《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书》 附件二:《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附件三:《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专题研究》 二、规划图纸 (1)四川省域、成都市域区位关系图 (2)眉山市域、仁寿县域区位关系图 (3)镇域综合现状图1∶20000 (4)镇域统筹结构规划图1∶20000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背景分析 一、规划区范围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位于象山港顶部的黄墩港水域及其周边岸线陆地和海岛区,规划范围包括两片海岸陆地、一个群岛以及一片海湾水面,规划区总面积约52.6km2。 二、自然与区位条件 (一)地理区位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位于象山港顶端的黄墩港和强蛟群岛水域,地理坐标位于东径121°19′,北纬29°27′。在行政区划上,宁海湾旅游度假区涵盖了宁海县临港经济开发区和大佳何镇部分地区的陆地。宁海湾旅游度假区地块包括强蛟半岛东部海滨、强蛟群岛、大佳何镇西北海滨以及象山港西部水面。 (二)交通条件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地处全球第六城市群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良好的经济区位和便捷的海陆空交通条件。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交通便利。度假区南面通过临海一级公路与县城相连,距离为27.8km;北面通过高速公路直通宁波,相距约58km;西面与西店镇毗邻,东北与奉化市桐照和凤凰山隔海(象山港)相望。通过水上航线,旅游区还可以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各大城市与港口紧密相连。(三)气候水文 宁海县属中纬度亚热带过渡地带,为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总特征是夏、冬两季长,春、秋两季短,春暖、夏热、秋爽、冬冷,四季分明。旅游区年平均最高气温20.8℃。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的降水量较少,年降水量在1450mm左右。春、秋、冬一般属稳定性降水,分布较为平均;夏季主要为台风雨和雷阵雨,分布很不均匀。 港内潮流流速较大,一潮进入港口测站断面潮量12亿m3;涨潮流历时普遍长于落潮流,涨、落数值分别为6小时和5小时;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落潮流最大流速1.83m/s,平均流速0.98m/s。 三、社会经济环境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是指在长江入海而形成的扇形冲积平原上,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和江苏的苏州、无锡、镇江、南京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经济扩散的中心,产业布局的重心。 从总体上来看,宁波处于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圈层第一圈层,宁海又将成为宁波市南部的副中心。因此,本旅游区所在的宁海县相对于长三角区位优势非常突出。 宁波具有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158.0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突破3000美元,财政收入288.3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18元。目前,宁波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工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和重化工业基地,是浙江省经济中心。 四、旅游发展背景 未受污染的沙滩、海水和充足的阳光、温暖的海洋气候是开发滨海旅游最重要的条件。滨海度假起源于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然后逐步扩展到欧美和亚太地区,今天已经成为世界上传统的三大度假形式之一。 随着游客消费心理的日趋成熟,大多数游客的旅游需求正在由观光向休闲度假市场转移,旅游方式已从大众化转向了个性化和多样化。 宁波旅游发展格局: 1、宁波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宁波集聚了重要的旅游资源,其旅游发展总体构架已经形成。 2、宁波作为浙江的第二旅游中心,已经率先完成旅游强市的发展布局。 3、宁波的目标是建成全国重要滨海旅游地和国际性港口旅游强市。 宁海旅游发展格局: 根据《宁海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宁海县要通过“做亮宁海真山真水、培育生态休闲天地、打造黄金度假海湾”的战略路径,逐步形成“一带、两区、多点”的格局:“一带”:中部旅游带,即宁海湾(强蛟岛群与半岛/海湾/大佳何海滨)——中心城区——连福山——梁皇山——前童古镇——浙东大峡谷旅游带;“两区”:温泉旅游区(包括温泉和雁苍山、龙宫峡谷)和茶山旅游区(茶山旅游区和许家山村);“多点”:野鹤湫、胡陈港、伍山石窟等旅游区(点)。

(整理)临沂市滨河景区总体规划-文本.

临沂市滨河景区总体规划 文本 规划总论 (1) 第一章现状背景与资源 (2) 第二章旅游客源市场 (2) 第三章旅游发展战略 (3) 第四章旅游开发规划 (4) 第五章旅游分区开发 (4) 第七章滨水景观建设 (7) 第八章旅游活动策划 (8) 第九章旅游线路设计 (9) 第十章旅游商品规划 (10) 第十一章旅游市场营销 (10) 第十二章旅游基础设施 (11) 第十三章景区防洪规划 (12) 第十四章环境保护规划 (12) 第十五章景区组织管理 (13)

临沂市滨河景区总体规划文本 规划总论 一、规划背景 进入新世纪,临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大临沂、新临沂”的宏伟目标,成功争创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临沂市滨河景区依托城市建设,按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思路,通过几年的城市建设努力,发挥出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临沂市城市旅游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滨河景区先后被水利部评定为首批国家水利风景区,跻身于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行列,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滨河景区自建成以来,实行市场化运作,发展滨河旅游业,先后公开招标了19处服务经营网点,成功举办了沂河广场艺术节、龙舟对抗赛、沂河沙雕艺术节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得到了广大市民的高度认可和社会各界的称赞。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滨河景区,突出特色,提升景区综合效益,2006年5月,滨河景区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编制旅游规划,经招标专家综合评定,北京创新旅游开发中心中标,《滨河景区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展开。 二、规划范围 景区范围包括沂河左岸自分沂入沭水道205国道桥至汶泗公路汤头桥、右岸自刘家道口闸至白沙埠的前石梁头村北,祊河自入沂河口至临沂城北外环路。以上所属河段河道两岸堤防、道路及堤防内所有陆域、水域,滨河防洪工程建设的设施及橡胶坝,河道两岸堤防以外滨河防洪工程建设的部分;城市规划区内已列入滨河防洪工程规划的所属区域;沿河两岸堤防以外与管理范围相连接的区域200米范围,纳入滨河景区外围保护地带,总面积近6000公顷,水面3600公顷,蓄水量1亿立方米。 三、规划性质 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中的第1.0.3条的规定,“滨河景区”应该属于中型风景区。 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的要求,滨河景区规划应分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考虑滨河景区作为景观河道在临沂市城市旅游中的特殊地位及其作为行洪河道的重要作用,规划的内容和性质又远远超出了风景名胜区的简单概念。本次滨河景区旅游总体规划确定为旅游区总体规划。 四、规划分期 为使本规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保持一定的弹性,将规划时段选定为2008—2020年,分为近、中、远三期,具体规划年限分期如下: 近期:2008-2010年 中期:2011-2015年 远期:2016-2020年五、规划依据 1. 国家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 2. 国家规范、法规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 《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 《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8973-2003) 《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200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2003)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2003) 3、地方法规及其他资料 《山东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定》(2004) 《临沂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 《临沂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07) 《山东省临沂市城市防洪规划报告》(2003) 《临沂市滨河湿地生态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06) 《临沂市滨河景区百里健身长廊设计方案》(2007) 《临沂统计年鉴》(2007) 六、规划原则 1、充分考虑行洪安全 滨河景区区域的沂河河道与祊河河道均是行洪河道,在河道两岸以及滨水地带开发旅游,必须充分考虑行洪安全问题。在确保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开发旅游。 2、与有关规划相协调 (1)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2)与水利防洪规划相协调 (3)与全市旅游规划相协调 (4)与城市相关规划相协调 3、充分利用河流二滩地 积极消化利用河滩土地,立足内滩挖潜,建设休闲旅游设施,缓解紧张的城市休闲旅游用地。 4、打造滨水宜居环境 尊重自然环境及地方历史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创造独具特色、品质一流的人居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 - 1 -第二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 - 1 -第三章人口与用地规模 .................................................................................................................... - 2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 - 2 -第一节“三区”划定. (2) 第二节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发展战略 (3) 第三节城镇空间、等级与职能结构 (3) 第四节产业布局 (4) 第五节旅游发展 (5) 第六节生态建设 (6) 第七节综合交通 (8) 第八节重大市政设施 (10) 第九节环境保护 (12) 第五章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 - 14 -第一节城乡统筹策略 (14) 第二节重点建设地区空间结构和“四区”划定 (15) 第六章中心城区总体布局 .............................................................................................................. - 16 -第一节空间结构与发展策略 (16) 第二节各城区定位及重点发展方向 (17) 第七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 - 18 -第一节公共中心体系 (18) 第二节行政办公用地 (18) 第三节商业金融业用地 (19) 第四节文化娱乐用地 (19) 第五节体育用地 (20) 第六节医疗卫生用地 (21) 第七节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21) 第八节其他公共设施用地 (22) 第八章中心城区住房保障与居住用地规划 .................................................................................. - 22 -第一节保障性住房 . (22)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0)(2016年修编版)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6年修编版) 规划文本 规划图纸

目录 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2) 第二章保护规划 (4) 第三章游赏规划 (9) 第四章设施规划 (12) 第五章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 (17) 第六章相关规划协调 (18) 第七章近期规划实施 (20) 附表 (21) 附表1-1 风景名胜资源类型与分级评价 (21) 附表2-1 文物保护单位 (23) 附表3-1 风景区游客容量 (24) 规划图纸 图0-1 区位关系图 图0-2 综合现状图 图0-3 规划总图 图1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包括1-1、1-2两幅分图) 图2-1 分级保护规划图 图3-1 游赏规划图 图4-1 道路交通规划图 图4-2 游览设施规划图 图5-1 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图 图6-1 城市发展协调规划图 图6-2 土地利用规划图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加强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的严格保护和管理,有效指导利用与建设行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面积与范围 风景区总面积为153.12km2,地理座标为东经103°25'45″——103°38'15″,北纬30°52'29″——31°01'48″范围边界走向见图纸。 核心景区面积81.58km2;占风景区总面积的53.28%。 结合风景区范围调整,划定8个城景交叉的管理地块,管理要求见表1-1。

第三条风景名胜区性质与资源特色 (一)风景名胜区性质 以水利文化、宗教文化为底蕴,以卓越的古代水利工程、道教宫观、峡谷溪涧、生态山林为突出景观特征,具有游赏休闲、科教文化、生态涵养及大熊猫保护等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 (二)风景资源特征 智慧绝伦的水利工程,享誉海内的道教文化,悠久丰富的佛教文化,厚重丰富的历史遗胜,幽远变幻的山峰峡谷,幽深清秀的河溪潭瀑,幽静原始的生态山林。 (三)风景资源类型与评价 共178个景点,分属2大类、8中类、39小类;其中人文景点123个,自然景点55个。特级景点8个,一级景点32个,二级景点48个,三级景点56个,四级景点34个。 14处景群。其中人文类景群9处,自然类景群5处;特级景群3处,一级景群8处,二级景群3处。 第四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6~2030年,近期2016~202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