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辅导与训练第三部分基础回扣篇专题二仿真押题卷(四)讲义

专题辅导与训练第三部分基础回扣篇专题二仿真押题卷(四)

[满分100分,限时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原创)对细胞的结构和分子分析有误的是

A.所有生物膜都存在载体蛋白

B.除线粒体内膜存在酶外,其它生物膜不存在酶

C.突触后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

D.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解析生物膜上普遍分布着载体、酶、受体等分子,B项错误。

答案 B

2.(改编)脊椎动物的一些基因活性与其周围特定胞嘧啶的甲基化有关,甲基化使基因失活,相应的非甲基化能活化基因的表达,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肝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呼吸酶基因均处于甲基化状态

B.肝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胰岛素基因均处于非甲基化状态

C.肝细胞的呼吸基因和胰岛素基因均处于非甲基化状态

D.胰岛B细胞的呼吸基因和胰岛素基因均处于非甲基化状态

解析由题意可知非甲基化能活化基因的表达,所以肝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呼吸酶基因都处于表达状态,故A错误。肝细胞中的胰岛素基因处于甲基化状态,胰岛B细胞的胰岛素基因处于非甲基化状态,故B、C错误。胰岛B细胞的呼吸基因和胰岛素都表达,都处于非甲基化状态,故D正确。

答案 D

3.(改编)科研人员为探究生长素对根尖生长的影响,以琼脂块和水稻根尖为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有

关叙述不正确

...的是

A.第1组与第2组说明单侧光照引起根具有背光性

B.第1组和第3组实验的目的是确定琼脂块本身对根尖生长无影响

C.第5组根尖的生长状况应该是“向贴琼脂块一侧生长”

D.根尖背光弯曲生长说明生长素对根尖生长有抑制作用

解析按单一变量原则分析,1、2两组能构成对照,结果说明根有背光性,A项正确。1、3组构成对照,由于结果相同,说明琼脂块本身对根尖生长无影响,B项正确。第5组所贴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大于第4组,根尖的生长状况应该仍为“向贴琼脂块一侧生长”,C项正确。根尖背光弯曲生长的原因是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根的生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根尖背光弯曲生长的现象说明生长素对根尖生长具有两重性。

答案 D

4.(原创)对叶绿体和光合作用的分析正确的是

A.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用8%的盐酸处理叶绿体有利于各种色素的提取

C.将叶绿体粉碎加工成匀浆并给予一定的光照,光合作用仍能正常进行

D.叶绿体能产生和消耗ATP,两个过程完全在叶绿体内完成

解析蓝藻没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A项错误。叶绿素易受酸的破坏,不能用8%的盐酸处理叶绿体,B项错误。将叶绿体粉碎加工成匀浆,类囊体被破坏,光反应无法进行,C项错误。叶绿体能产生ATP,专门用于暗反应,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过程完全在叶绿体内完成,D项正确。

答案 D

5.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分析,错误的是

A.样方法的调查对象不能是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B.标志重捕法要掌控好两次捕获间隔的时间

C.取样器取样法可以根据调查目的在不同的土层取样

D.抽样检测法取样时间应严格控制在K/2之前

解析抽样检测法应定期定时取样,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和培养时间的关系,D项错误。

答案 D

6.(改编)基因D、d和T、t是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不同情况下,下列叙述不符合因果关系的是

A.基因型为DDTT和ddtt的两个亲本杂交,其F2中具双显性性状且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16

B.若后代的表现型数量比为1∶1∶1∶1,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一定为DdTt和ddtt

C.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F2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个体占3/8或5/8

D.基因型为ddTt的个体产生ddT配子,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解析DDTT和ddtt杂交,F2中具有双显性性状且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比例是1/4×1/4=1/16,A正确。后代

的表现型数量比接近为1∶1∶1∶1,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可能为DdTt和ddtt,也可能为ddTt和Ddtt,B错误。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F2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个体占3/8或5/8,C正确。基因型为ddTt的个体产生ddT配子,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也有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D正确。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64分)

7.(10分)(改编)下图为某科研小组在一个大棚中,以某品种桃树为试验材料,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叶片的光合作用影响的日变化曲线,实验期间分别于11时和15时打开和关闭通风口,请据图回答:

(1)上述实验中,大棚覆盖的塑料薄膜应选用________(颜色);通过改变________来设置不同的弱光环境。

(2)图中10时到11时限制各组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为不同光强处理对该桃树和某种栎树的相关光合参数的影响

①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________(植物)更适应弱光环境。

②Rubisco酶是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一种关键酶,它所催化的反应是无机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由此可知它应存在的场所是________,参与催化________过程。

解析(1)根据题意,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应该通过大棚覆盖的塑料薄膜为无色及改变黑色遮阳网的层数来设置不同的弱光环境。(2)据图分析,图中10时到11时二氧化碳的浓度急剧下降接近于0,此时光照和温度基本不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而二氧化碳浓度成为限制各组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3)①据表分析,桃树与栎树相比,在弱光下更易达到光饱和点,所以桃树更适应弱光环境。②无机碳元素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圈的,二氧化碳主要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所以该酶应该存在于叶绿体基质,参与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

答案(1)无色透明黑色遮阳网的层数

(2)CO2浓度(或CO2含量)

(3)①桃树②叶绿体基质CO2的固定(暗反应)

8.(9分)(改编)下图是人体感染某种病毒后所发生的免疫应答过程,回答以下问题:

(1)病毒多肽转移到细胞膜表面需要被感染细胞内的________和________(结构)出芽形成囊泡进行运输。

(2)T淋巴细胞在人体内________中发育成熟。该病毒癌基因表达的病毒多肽可以作为________直接刺激T 细胞。T细胞受到刺激后经过________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在上述的免疫应答过程中,效应T细胞将发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病毒多肽转移到细胞膜表面需要经过被感染细胞内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的运输。

(2)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该病毒癌基因表达的病毒多肽可以作为抗原直接刺激T细胞,促进T细胞增殖和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识别并)与被病毒感染后的癌变细胞(靶细胞)紧密接触,使之裂解死亡。

答案(1)内质网高尔基体

(2)胸腺抗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识别并)与被病毒感染后的癌变细胞(靶细胞)紧密接触,使之裂解死亡

9.(9分)薇甘菊原产于中南美洲,后来入侵我国,它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致使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薇甘菊入侵某生态系统后植物种类数及碳储量变化如表所示:

(1)薇甘菊入侵后导致植物群落的丰富度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逐渐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2)田野菟丝子的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茎上即可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养物质。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之间存在________关系,可利用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数量。

(3)关于薇甘菊的成功入侵,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入侵种群在迁入新环境后发生适应性变化,把原来用于防御原产地天敌的能量投入到生长和繁殖中。为验证该假设,研究者将薇甘菊入侵种群和对照种群种植在与入侵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相同的环境中,除草、治虫,测定株高、分枝数和生物量。

①实验中,对照种群应从________获取。

②若测定结果为薇甘菊入侵种群________,则该结果支持上述假设。

解析(1)薇甘菊入侵,导致植物种类减少,故植物群落的丰富度下降,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逐渐

降低。比较从未被入侵到重度入侵的三个阶段,随着凋落物的增加,土壤中的碳储量在下降,说明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增强。(2)根据题干信息:菟丝子的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茎上即可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养物质,故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之间为寄生关系,可利用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数量。(3)根据题意,研究者做出了假设“由于入侵种群在迁入新环境后发生适应性变化,把原来用于防御原产地天敌的能量投入到生长和繁殖中”。如果该假设正确,可推知在相同的入侵地环境条件下,如果比较发生适应性变化之后的入侵种群和未发生适应性变化的入侵种群,前者的生长状况应该优于后者。所以可以据此设计对照实验。对照组:生长于原产地的薇甘菊种群+入侵地的环境条件-测定生长情况。实验组:已适应入侵地环境的薇甘菊种群+相同的入侵地环境条件-测定生长情况。如果实验组的薇甘菊种群的株高、分枝数、生长量都高于对照组,则就可以支持上述假设。

答案(1)下降降低增强

(2)寄生

(3)①原产地②株高、分枝数、生物量都大于对照组

10.(10分)(改编)豚鼠的毛色中,白色与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有编号为①~⑨的9只豚鼠,其中编号是奇数的为雄性,编号是偶数的为雌性。已知①×②→③和④,⑤×⑥→⑦和⑧,④×⑦→⑨,③和⑧是白色,其余的均为黑色。用B、b分别表示其显、隐性基因。请作答:

(1)豚鼠的毛色中,________是显性性状。

(2)个体④的基因型是________。

(3)个体⑦为杂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

(4)若利用以上豚鼠检测⑨的基因型,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预期结果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分离规律,杂合体之间交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出来的白色是隐性,所以黑色是显性。

(2)分离出来的白色分别是③⑧,雌雄都有与性别无关,所以毛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由于①×②→③和④,

③是白色,所以①②的基因型是Bb,所以④是显性BB或Bb。(3)⑤×⑥→⑦和⑧中⑧是白色bb,所以⑤⑥基因型都是Bb,根据分离规律⑦是杂合子的概率即Bb=2/3。(4)检测⑨的基因型,最好的办法是用测交的方法,即用⑧与之交配观察后代的表型和比例即可。若后代出现白色个体,则⑨的基因型为Bb;若后代没有出现白色个体,则⑨的基因型很可能为BB。

答案(1)黑色

(2)BB或Bb

(3)2/3

(4)将其与⑧交配若后代出现白色个体,则⑨的基因型为Bb;若后代没有出现白色个体,则⑨的基因型很可能为BB

11.【生物技术实践】(11分)(改编)利用紫外线诱变选育高产β-胡萝卜素的三孢布拉霉负菌,未突变菌不能在含有一定浓度的β-紫罗酮的培养基上生长,菌体随β-胡萝卜素含量增加从黄色加深至橙红色。图甲为选育及提取获得β-胡萝卜素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用紫外线照射三孢布拉霉负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选出高产突变菌种,还应在培养基中添加________,在接入菌种前,应对培养基进行________,以避免杂菌污染。

(2)某同学进行正确的接种操作后,平板经培养后的菌落分布如图乙所示。该同学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由于________,所以培养基上只有少数菌能生长形成菌落。

(3)进行③过程时,应选取________色的菌落接种至液体培养基。过程⑥是________,用纸层析法鉴定提取的胡萝卜素粗品。

(4)将萃取的胡萝卜素样品与β-胡萝卜素标准样品层析进行比对,结果如图,从图中分析可知,色带为________β-胡萝卜素。

解析(1)利用紫外线处理三孢布拉霉负菌的目的是使其发生基因突变。由于未突变菌不能在含有一定浓度的β-紫罗酮的培养基上生长,所以为选出高产突变菌种,还应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β-紫罗酮。在接入菌种前,应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以避免杂菌污染。(2)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经过程②接种培养后的菌落分布符合题图;由于基因突变频率低和不定向,只有少数基因突变的菌才能生长、繁殖,所以只有少数菌能生长形成菌落。(3)菌体随β-胡萝卜素含量增加从黄色加深至橙红色。所以进行③过程时,应选取橙红色的菌落接种至液体培养基。分析题图可知,过程⑥为浓缩。(4)分析图示可知,通过与标准样品层析结果对比可判断色

带Ⅰ为β-胡萝卜素。

答案(1)诱导其发生基因突变一定浓度的β-紫罗酮高压蒸汽灭菌

(2)稀释涂布平板法基因突变频率低,只有少数基因突变的菌才能生长、繁殖

(3)橙红浓缩

(4)Ⅰ

12.【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改编)下图是科学家利用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的部分过程。请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除图示方法获得目的基因(人胰岛素基因)外,还可通过________的方法获得目的基因。

(2)图示所获得的人胰岛素基因在大肠杆菌中不能表达,需要质粒为其提供________等调控因子;质粒含有一个或多个________切割位点,供目的基因插入其中;质粒上还含有________,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3)图中切割人胰岛素基因和质粒的酶(酶A)相同,其目的是________,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大肠杆菌前,常需用________处理大肠杆菌,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

(4)由于大肠杆菌中没有________等结构,其内合成的人胰岛素没有活性,需要经过再加工。

解析(1)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除题图所示方法外,还有人工合成。(2)图示所获得的人胰岛素基因由于不含启动子和终止子,因此需要运载体—质粒提供。质粒上还应含有一个或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供目的基因插入其中;质粒上还含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3)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以便获得相同的末端。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大肠杆菌前,需用Ca2+处理大肠杆菌,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4)由于大肠杆菌中没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其内合成的人胰岛素没有活性,需要经过再加工。

答案(1)人工合成

(2)启动子、终止子限制酶标记基因

(3)获得相同的末端Ca2+

(4)内质网、高尔基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