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学解读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学解读

杨洁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0067)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流行语开始从网络平台走进现实生活。网络流行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回顾三个典型的网络流行语,试图从传播学角度着重解析网络流行语现象。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传播模式传播者内容受众心理

一、典型网络流行语回顾

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语,有时还被称为“网络雷词”或者“网络热词”,从属于网络语言[1]。网络流行语简单明了,大量使用谐音法衍生出新词语,灵活添加幽默诙谐元素,为原有词语赋予全新的涵义,因其新鲜露骨而受到广大网友乐此不彼地追捧。

2011年7月25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名校长在两校的毕业典礼上同时用网络流行语向本科毕业生致辞,这一举动再一次引起社会各界对网络流行语的关注和讨论。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致辞中用上“凡客体”:“爱真理,也爱生活;爱自己,也爱公益;爱机械制图,也爱引体向上……没有什么畏惧与不可能,你们是阳光的7字班!”北大校长周其凤则用上“咆哮体”:“请你们忘记成绩单上分数绩点,那真的只是‘浮云’,请你们忘记曾经和同学之间发生过的不愉快,多想想那些纯真的友情,你们就不会那么的‘伤不起’”[2]。校长们的发言引起在场学生一致共鸣,台下笑声、掌声、欢呼声一片。

而在此之前的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把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和网络流行语融合在一起。“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李培根的这句话也被不少师生奉为经典。一时间,“根叔”迅速走红,“根叔”式演讲也频繁出现在大学毕业典礼上。

2011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也开始启用“神马”、“给力”等网络流行语;2011年7月13日上市的新版《新华字典》收录了新近出现的网络流行语,譬如“晒工资”、“房奴”、“学历门”等;近年来,中小学生作文中不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新闻也不绝于耳……

网络流行语已经从网络走向现实生活,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敏感的反映,它不仅是一个独特的语言现象,还是一个深刻的文化现象。下面我们先回顾四个典型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一:神马都是浮云。2010年国庆期间,一篇名为“感谢小月月这样一个极品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这样一个悲情的国庆,深度八做留恋”的天涯帖子引起了无数网友注意,其中主人公“小月月”的诡异言行雷倒众生。而作者蓉蓉的许多犀利的描述性词语迅速蹿红网络,其中“神马都是浮云”入选2010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词语。“神马都是浮云”为“什么都是浮云”的谐音,意思是不值得一提,抱怨着可以说出抱怨,超然者可以说出淡定,一时间成为无数网友的口头禅。

网络流行语二:“私奔体”。源自于2011年5月16日深夜,新浪微博用户、鼎晖创业投资合伙人王功权发布的一条微博。微博原文:

“各位亲友,各位同事,我放弃一切,和王琴私奔了。感谢大家多年的关怀和帮助,祝大家幸福!没法面对大家的期盼和信任,也没法和大家解释,也不好意思,故不告而别。叩请宽恕!功权鞠躬”。此博文在网上引起了极大的热潮,网友们纷纷效仿其格式与房子私奔、与睡眠私奔、与假日私奔,由此诞生了私奔体。在此之前的“咆哮体”、“腾讯体”也被网友津津乐道。

网络流行语三:农副产品系列。2010年大蒜价格疯涨,出现了“蒜你狠”的网络词语,之后的“豆你玩”、“糖高宗”、“油你涨”、“苹什么”系列风靡网络,这表示出网友对于食品接连涨价的无奈与抗议。

网络流行语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文化价值观,是价值观主体用诙谐随意的方式对外界变化的态度表达。下面我们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入手,从传播模式、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心理四个方面解析网络流行语。

二、从传播学角度剖析网络流行语现象

1、独特的传播模式

以互联网作为主要传播平台,辐射至其他传播渠道(口头人际传播、影视作品、文字作品等)是网络流行语独特的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模式又叫“蒲公英式传播”。信息像蒲公英种子一样传播和扩散,利用快速转发、模仿等方式传向成千上万的受众。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网络流行语的“蒲公英式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平台。比如:微博、交友网站、网络社区、论坛等网络群集方式,让网络流行语实

现瞬间性的“蒲公英式传播”。

2010年10月16日晚,河北大学校园内,一辆黑色轿车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宿舍楼送女友,后被学校学生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大喊:“有本事你们告我去,我爸是李刚!”这种有恃无恐的嚣张气焰引起网民极大的反响,“我爸是李刚”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网民们在多种语境中灵活运用,表达对这种漠视生命权力观的反对和调侃。时下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裸婚时代》中也穿插此句作为台词:

童佳倩:“咱们这日子怎么过啊?”刘易阳:“这不是有我的吗!”童佳倩:“哪儿都有你啊,你是银行?你爸是李刚?”因为被大众熟识,这个剧情设置引起观众的共鸣,拉近了电视剧与观众的距离。

这种蒲公英式传播具有接力棒式的传递特点,一但引起网友们注意,就会以炸弹爆炸的方式迅速向外传播,网民之间、影视剧、文学作品都会成为其传播载体。

2、传播者:年轻化,草根性

中青年是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主体,这和网络用户构成相关。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1 年1 月19 日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见下图)[3],2010年30岁以上各年龄段网民占比均有所上升,中青年仍然是主要传播群体。这一群体追求自由和平等,思想活跃,思维灵活且具有跳跃性,极富创造力;他们的语言特点也是大胆、犀利、睿智。而且,他们追逐时尚,有一定的叛逆心理,不愿意承受太多现实生活中的约束,对于主流语

言规范的约束也一样不太愿意接受。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2009.12-2010.12网民年龄结构示意图

另外,“草根性”也是网络流行语传播群体的特点。网络流行语来自匿名网友民间传播,这种传播轻松随意,表达权得到充分发挥。相对于规范的母语用法,其本身就具有平民化草根特性。例如“鸭梨”(“压力”的谐音),此词最早源于百度贴吧中,某才子有意无意间将“压力”写成“鸭梨”,引来贴吧中无数人的模仿,“鸭梨山大”也逐渐走红。

3、传播内容:青年的亚文化传播

网民们挖空心思创造出令人感到新奇的网语,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简便易记,充满想象力。例如楼主——lz,漂亮——pl,自恋——zl,“板凳”、“沙发”等等这些旧词新用的出现丰富了规范的母语表达,为语言表达增加了色彩。

网络流行语针砭时弊、真切自然的表达社会焦点问题、热点事件和公众情绪的现实关联性,深受受众青睐,奠定了其广泛传播的现实基础。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兴的语言趋势,是青年群体的亚文化传播。

4、受众心理

传播活动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分享。离开了受众,传播活动就失去了方向和目的,而不能称其为传播活动[4]。1974年,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该理论中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十心理因素—媒介期待一一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那么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满足了哪些心理需求呢?其一,满足大众娱乐心理的需求。网络流行语或运用一语相关、或谐音、或调侃形象地表达现实事物,与中规中矩的规范汉语表达相比,网络流行语让大众找到了一种娱乐的表达氛围。其二,受众独立表达,彰显个性的需求。青年一代渴望表现自己,追赶时尚潮流,常常将流行语作为群体标签,以获得一种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其三,受众对“草根文化”的需求。网络流行语是年轻群体的一种草根亚文化,草根文化是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和意识观念的进步而出现的,它是言论自由的表现。草根文化补充了主流文化的空缺,填充

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使文化呈现出“雅俗共赏”的特点,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注释:

[1 ]王英:《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新闻前哨 2009年8月) .

[2]《校长“凡客体”送毕业学子赠言用上“伤不起”》https://www.360docs.net/doc/668354780.html,/life/2011/07-06/3159818.shtml 2011年07月06日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s://www.360docs.net/doc/668354780.html,/dtygg/dtgg/201101/t20110118_20250.h tml 2011年1月19日

[4]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第257页

杨洁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09级传播学研究生

联系电话:136********

地址:重庆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重庆工商大学(主校区)北区20栋4014

邮编:4000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