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耕文化折射下的现代农业建设 (1500字)

试论农耕文化折射下的现代农业建设 (1500字)
试论农耕文化折射下的现代农业建设 (1500字)

试论农耕文化折射下的现代农业建设

刘建华

摘要:简要阐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农耕文化,分析了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指出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的。提出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传统农业技术,继承其优良传统,改造其落后和不完善的地方,最终将传统农业技术提升为现代农业技术。

关键词:农耕文化,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

the influence on modern agriculture improvement by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civilization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briefly introduced chines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civilization, then analysis the content and specificity of modern agriculture, at last claim that modern agriculture is born out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civilization and advancing based on the later. the author conclude that during the procedure of carrying out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legitimate evaluation on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civilization, absorbing useful method from it, altering those draggle or faulty part, and at last to updat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are necessary.

key words: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civilization, modern agriculture, new country construction,

1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农耕文化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人类发祥地之一,因而也是人类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据考古挖掘证明,早在二百五十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生息、繁衍。举世公认的中华农耕文化历史就有七千年以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直站在世界文化的前列,对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无论任何国家、任何年代,广义的农业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最早的城市都是从农村分离出来的。故此,中外史学家普遍认为农业文化是一切民族的母文化。

随着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创造,不断前进,我国的农耕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上溯远古、追究世界星汉灿烂的古老文化,如巴比伦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等,有的早已灭绝,有的受到严重破坏而出现断层。惟我中华农业文化从未中断过,并且代有高峰,蔚为奇观。灿烂的中华文化,同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变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了解中华农业文化发展的历史,就不可能深刻理解昨天的中国。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农业建设所面临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我国还有近九亿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不了解农业、农村、农民的现实,就不可能认识中国的今天和探索中国的未来。 2 现代先进农业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农业、农村、农民是农业文化创造的主体,近几年来,我国正在加大力度解决“三农”问题。目前我国的传统农业文化正处在向现代先进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将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将关注焦点锁定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上。这是继2004、2005、2006年之后,中央“1号文件”连续第4年锁定“三农”问题,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9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1号文件”。文件指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专家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正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在政策、投入、体制、机制以及发展基础等方面,我国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们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着力点,使新农村建设方向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发展生产上来,把大家的积极性引导到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上来。 2006年12月23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已经明确告诉我们,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生产发展,而发展生产的方向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建设将作为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过程贯穿新农村建设的始终。

3 如何实现由传统农业文化向现代先进农业文化的转变 3.1 努力建设适应环境发展要求的可持续农业

从农业文化发展的角度可以看出:“石油农业”越来越不合时宜;而我国的传统农业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与“自然农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正春风得意大步向前发展。所以中国农民一定要打破几千年所形成的传统农业的思维定势,把农业的发展与人类的健康、环境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结合起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文化之路。

3.2 努力建设集约化程度更高的设施农业

农业工厂化生产,高新科技组装配套,实现高产高效、减少产品污染,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设施农业的基本特点。目前,凡在片段环境下不适宜生物生长的地域和季节,采取地膜覆盖,小拱棚覆盖、塑料大棚和温室等人工设施,为农业生物创造适宜和光、温、湿、气、肥等生产条件,在人为的控制下进行的高效农业生产活动,皆可称之为设施农业。目前,我国的设施农业还处于以塑料大棚为主的初级阶段。要努力向以工程技术为主的温室设施发展,因为它节约时空的能力最强,可广泛用于设施园艺、优良苗木、优良畜禽及水产品的加速繁殖;可用于优良品种的组织培养、单细胞蛋白饲料生产等生物工程;更能用于新鲜果蔬、花卉和水产品的保鲜和加工等各个领域。

4 发展休闲农业是将农耕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

我们在努力建设现代化新型农业的同时,要进一步发挥我国传统农业文化之精华,譬如复合生态型的立体农业、庭院经济农业、无公害的自然农业,以营养食疗为主的保健型农业等。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农业的文化、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等多重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产业结构转型,有利于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素质,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休闲农业是以乡村空间环境和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农村、农民和农业独特的生产形态、民

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它具有乡土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高效益性、低风险性以及能满足旅客回归自然的需求性等特点。农业旅游产品丰富,可开发适合各种阶层、各种兴趣旅游者需求的系列产品和品牌。目前的“农家乐”旅游只是其中一种形式。休闲农业在国外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日本、美国、德国、西班牙已成时尚。我国自90年代才蓬勃发展起来,目前势头方兴未艾。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休闲农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但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确实已给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勃勃生机。

4.1 休闲农业是农业结构调整新的重要切入点

农业结构的调整,重点是要立足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和地理优势,着力搞好传统产品和产业的改造与升级,突出抓好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区域布局调整和规模扩张。而休闲农业是旅游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尝试,是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相交叉而形成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是适应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农业产业改造和升级的重要途径。

从农业发展的角度看,休闲农业把经济作物生产、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合理调整种植业之间以及种、养、加之间的产业结构,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休闲农业打破了一、二、三产业的界限,不仅直接对第三产业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产供销、旅工贸一条龙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湖南省沅江市“农家乐”旅游的实践也证明:休闲农业使农民在家里就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向,成为一些农村地方脱贫致富的有效方法;通过休闲农业的发展,将带动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农民通过发展休闲农业,迅速提高了市场经济意识,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奠定了思想基础,找到了成功的方法。

4.2 休闲农业是农村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休闲农业是对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休闲农业,强调生产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的融合,寓农业生产于休闲旅游之中,提供田园之乐,成为都市和广大旅游者向往的地方,必然给广大农民带来可观的直接收入。

同时,休闲农业与其他旅游活动一样,是一种服务性极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休闲农业,需要一整套的服务措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广大农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休闲农业还需要配套的住宿、饮食、交通、娱乐等配套服务,除直接的旅游收入外,种植、养殖、加工及农产品、工艺品等等,同样可以获得可观的收入。

据调查,湖南省沅江市胭脂湖景区附近株木村8户“农家乐”,自2006年10月1日授牌经营以来,共接待游客2100多批,29600人次,直接接待收入就达46.5万余元。其他农户为接待好游客提供鸡、鱼、肉、蛋、菜等等,也获得了不少好处。沅江市其他等地的不少农民也从发展旅游当中,尽快脱贫致富。休闲农业促进了旅游农业的形成和发展。如今的沅江农民早已经是“万元户不算富,10万元刚起步,50万元为较富,100万以上才算佼佼户”。

4.3 休闲农业是现代社会新的旅游兴奋点

现代旅游市场需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求新、求异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已在全世界兴起,方兴未艾。朴实无华的大自然给人以返朴归真的感受,使人得到充分的休息。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休闲的时间走向大自然,放松自己,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求健康长寿的本能,使许多人不得不暂时放弃豪华与奢侈,上山下乡,投入大自然的怀抱。约三五知已,择一水木清华之乡,野餐、闲话、小住乡间,告别电视机与麻将,轻松地走出家门,去享受一份自在与无忧??,等等这些,逐渐成为休闲者的首选。

湖南省沅江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是充分发挥沅江市资源优势,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抢占旅游市场先机的有效途径。同时,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可以疏散假日

旅游过于集中的人流,拓宽旅游空间,实现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2007年“五一”黄金周,以“农家乐”为品牌的休闲农业异军突起,来势凶猛,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4.4 休闲农业是一种发展前景看好的朝阳产业

从国外的经验看,休闲农业除具有生产功能外,还具有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发展空间相当广阔,并且休闲农业具有乡土性特点,是一种无法进口的产业,不会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对于城市本身来说,随着人口的集中、经济的发展和都市化社会的出现,市民逐渐被钢筋水泥建筑所包围,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生活紧张、心理压力大等诸多问题,亟需在都市内部及周围保留足够的绿色空间,以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都市的可持续发展。显然,仅靠少量的城市公园式绿地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重视农业的生态绿化功能,美化城市居民的生活,减少心理疾患的发生。由此可见,休闲农业这种集农产品生产与观光、休闲、度假、教育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加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长健,陈占江.农村文化转型的化阻机制探析[j].理论研究,2005,(5):56.

[2] 朱校奇,刘正清,余朝晖,等.搭好科技创新平台,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62-64.

[3] 李长健,伍文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创新研究[j].东南学术,2006,(6):21.

[4] 李江.中国农业文化特征与农户的融资次序[j].上海金融,2004,(10):12.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湖南日报,2007-1-30(b4).

[6] 徐庆国,黄丰.关于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思考.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229-232.

[7] 吴洁平.“三电合一”创新服务“三农”.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5:34-36.

[8] 张文雄.探索农业信息化助推湖南新农村建设之路.农业现代化研

究,2006,27:83-86.

[9] 段兆麟.体验经济与休闲农业.台湾农业探索,2003,20(3):24-26. 作者系作者简介:刘建华,湖南省沅江市农业局工作,农艺师,主要从事生态农业技术方面的研究与推广。

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教育

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教育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教育的方式 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提倡要顺应儿童自然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因势利导、分辩善恶、兼用体罚等教育方法。 1、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 特别重视选择身教。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家长自身行为要正,才能教育好后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品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而以身作则和实际示范的身教方式较说理的言教有效。同时,家庭成员往往生活在一起,行为坐卧, 接人待物的情形都为子女耳闻目睹,子女也会按父母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古人重视身教的作用,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加在子女身上。他们往往用自己的理想来塑造下一代,把子女看成自己的一部分,对子女的要求更为严格,希望子女达到自己的水准,或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包拯曾告诉家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放归本家亡段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子女幼小时期的社会化以模仿为主, 所以子女幼小时期应以身教方式为主进行教育。基于对身教重要性的认识,古人认为子女不良行为的形成在于长辈的榜样不良,而不在后辈。颜之推说“失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尔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 颜氏家训所说的即上行下效,先有父母的行,后有子女的学, 父母不能以身作则,子女自然受其影响而学坏。 2、德育为先甄别善恶学习圣贤 古时候的先哲明确告诉下一代辨别善恶的方法。子女年幼之时, 缺乏识别能力, 难以辨别好事和坏事、好人和坏人,父母应加强子女的教育,让他们树立是非观念而向善去恶。朱熹在小学中谈到“陈忠肃公曰,幼学之士,完要分别人品之上下。何者是圣贤所为,何者是下愚所为之事,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学先也。”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圣人呢在传统家庭教育中,人们普遍认为孔子、孟子就是圣人,虽然年幼子女无法达到他们的水平, 但让子女知道他们就是圣人是应该的。这样子女就有了善恶的标准, 从而向圣人学习。

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从小到大,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一直是强调着继承与发扬,其实在青春叛逆的时期,我有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认为传统的文化在现今的社会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太浅薄,真要去干事情这些东西对我们的帮助是不大的,就拿孔子的最经典的学说,仁者爱人的思想来讲,当今尔虞我诈的现状,社会真的还能有那些满怀仁义道德而不求回报的人吗?后来我明白了,道德建设是一件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大事。培养是非分明,有正确荣辱观的公民是社会祥和稳定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德建设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千百年来,我国虽然经历过外族入侵和社会动乱,但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已经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根深蒂固。一个民族的道德建设是继承和发展并重的事业,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展。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传统道德观念在新时代的高度概括和发展。振兴传统美德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借鉴前人的经验,在德育教学中开设修身课,撷取古文经典中的优秀篇章编制教材,恢复读诵经典的传统。读诵经典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一举多得,而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新时期德育教学中恢复读诵经典这一沿用千载的德育方法,既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古为今用的好范例。笔者认为将读诵经典纳入德育教学有以下三个优点:第一,古文经典中倡导的传统美德是德育的重要内容;第二,读诵经典简单易行,一举多得,是德育的好方法;第三,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经、史、子、集是德育的好教材。第一,古文经典中倡导的传统美德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古文经典集中记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四书五经深刻地论述了“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品德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精辟地提出德育要从家庭开始,以“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作为良好家庭的典范,在此基础上建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社会伦理规范。千百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道德标准一直是我国德育的重要内容,其所提倡的美德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核心。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尽管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但是“孝、悌、忠、信”的做人原则不能丢弃,“礼、义、廉、耻”道德观念不能淡忘。这些传统美德仍然是家庭幸福融洽,社会祥和稳定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二,读诵经典简单易行,一举多得,是德育教学的好方法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熏陶,从小开始,先入为主,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因为品德教育的这些特点,古圣先贤开创了读诵经典这一简单易行,一举多得的教学方法。(第一)因其简单易行,故能从小开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国自古就非常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而且还形成了完整的蒙学理论,其中的许多观念至今仍然颇具启迪意义。古人提出“蒙养从入之门,则必自易知而易从者始”(清?陈弘谋《养正遗规》)。明代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在其《训蒙大意》中说:“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基于这些认识,古圣先贤选取故事、警句和嘉言懿行,以诗歌的形式专门为儿童编写了《三字经》,《童子礼》,《弟子规》等启蒙经典,使儿童在心灵最单纯的时期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以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蒙学经典语言浅显,韵律明快,丰富多彩,寓教于乐,非常适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故千百年来一直作为启蒙教材,广为习诵。(第二)因其简单易行,故能持之以恒经过蒙学经典的熏陶,儿童不仅初步培养了良好的礼仪习惯以及和悦的性情,而且还熏染了读书的意识。古文经典韵律优美,出口成颂,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家中,行住坐卧,随处可读。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养成读书的习惯后往往手不释卷,兴趣盎然地学习更多经典,而良好的品行和道德情操也在潜移默化之中熏陶而成。《大学》有云:“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在人生旅途中,阅读经典不仅能启发美好的德行,而且还有净化心灵,抵御精神污染的功效。子夏曰:“博

道德经与家庭教育

道德经》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一种心理学的解读 前言 人的心理是文化的产物,是在某一文化语境中生成并演化的,其表现和行为方式具有独特性,需要独特的方法和话语加以解释和表达。人类行为只有在它所发生的社会文化中观察才有意义。既然,心理学的文化特征是与生俱来的,那么返回到深刻影响着我们心理发展的、根治于我们内心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求的话,必定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瑞士心里分析家卡尔?荣格,是20世纪心理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有着突出贡献的人物。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中,他曾以其童年对石头的冥想为其心理发展的重要开端,荣格后来知道,那是他与道的缘分,一种心灵的感应和沟通。在其自传的最后一页,已经80余岁高龄的荣格,心有感触地说:“老子说:‘众人皆明,唯吾独懵’,‘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这正是此时的我所感受的。老子是具有超然领悟力的典范,他能够体验到价值与整体,体验到一致性。于是,老子在其老年的时候,愿意回归其自身本来的存在,回归与那永恒而未知的意义之中。”这就是荣格自传的结束语,他充分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精蕴。可以想见荣格完全被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所深深的震撼了。《道德经》言简意赅,却蕴涵了深邃的哲理和睿智的光芒,堪称人类智慧的一朵奇葩。它涉及各学科多领域,囊括了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的各个层面。目前的家庭教育处于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西方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厚,而精神世界与传统文化却日遭冷落的现代社会氛围中,已经暴露出了诸多的缺憾,此时借鉴《道德经》所蕴涵的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对于增加家庭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父母们的文化修养、化解心灵的疑惑,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基地。不良的家庭环境和错误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学业失败、品德错误和行为异常甚至心灵扭曲。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学习不良、反社会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和家庭资源、家庭教育气氛、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环境等密切相关。综观目前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们存有的不合理、不正确的观念与行为,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如下几点:1、教育理念缺乏;2、情感教育缺失;3、教育措施盲从。 如果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品味《道德经》,会发现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技巧等深含其中。这些教育理念与技巧正可以化解这些父母们不合理、不正确的观念与行为。 一、“内圣”思想对教育理念的启示 综观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现代家庭,父母们往往在教育理念方面存在误解,通常表现为: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与自身的成长无关。这些父母很少进行反思,他们通常都认为教育的权利与资格是在孩子出生时同时获得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教育子女的工作,也就是使孩子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的因素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贝尔斯基(1984)提出了一个父母

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教育

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教育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教育的方式 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提倡要顺应儿童自然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此基 础上提出因势利导、分辩善恶、兼用体罚等教育方法。 1、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 特别重视选择身教。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家长自身行为要正,才能教育好后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品德修养和人际关 系的处理, 而以身作则和实际示范的身教方式较说理的言教有效。同时,家庭成员往往生活在一起,行为坐卧, 接人待物的情形都为子女耳闻目睹,子女也会按父母 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古人重视身教的作用,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加在子女身上。他们往往用自己的理想 来塑造下一代,把子女看成自己的一部分,对子女的要求更为严格,希望子女达到 自己的水准,或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包拯曾告诉家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放归本家亡段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子女幼小时期的社会化以模仿为主, 所以子女幼小时期应以身教方式为主进行教育。基于对身教重要性的认识,古人认为子女不良行为的形成在于长辈的榜样不良,而不在后辈。颜之推说“失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尔 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 颜氏家训所说的即上行下效,先有父母的行,后有子女的学, 父母不能以身作则,子女自然受其影响而学坏。 2、德育为先甄别善恶学习圣贤 古时候的先哲明确告诉下一代辨别善恶的方法。子女年幼之时, 缺乏识别能力, 难以辨别好事和坏事、好人和坏人,父母应加强子女的教育,让他们树立是非观 念而向善去恶。朱熹在小学中谈到“陈忠肃公曰,幼学之士,完要分别人品之上下。何者是圣贤所为,何者是下愚所为之事,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学 先也。”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圣人呢?在传统家庭教育中,人们普遍认为孔子、孟 子就是圣人,虽然年幼子女无法达到他们的水平, 但让子女知道他们就是圣人是 应该的。这样子女就有了善恶的标准, 从而向圣人学习。

我的家庭教育观[训练]

我的家庭教育观[训练] 我的家庭教育观 传统的家庭文化历经了数千年传承,已经成为文化宝库中的遗产。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因素的不同,家庭教育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心理孕育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思想,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现代的家庭教育围着一切为了孩子,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教育思想开展,害了不少孩子,使不少家庭的希望化为泡影。孩子需要家庭培养他聪明的才智,但同时他也需要您为他树立起爱心、自信心、独立精神、责任感、对美的感悟等一系列的情操品质,不仅仅让孩子成为一个才华出众的人,他同时要拥有健康而美丽的心灵世界,有力量、有爱心,要使孩子成为一个平衡的优胜者,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为此,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家庭教育,也为学习吸收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提供了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家庭教育应重视教育多样性 家庭关心的是“别人怎么看”,因而常常会用普遍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来获得群体的认同。在思考问题和处理实际事务时,中国传统一向强调求同性,儒家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即是具体的表现。这种求同的群体文化意识必然会投射在教育思想上,内在地决定了家庭教育排斥“多样”性,注重“同一”性。教育毫无生气的雷同窒息着孩子个性的发展。此外,学校整齐划一的教学形式貌似规范、紧凑,实则缺乏 内在感染力。家庭和学校均过于追求同一性和规范性的教育不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和激活学生的内在活力,不易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不是表现在孩子对精神和审美的追求,而是体现在挥金如土、绫络绸缎、花天酒地的金钱主义形式上。这种教育心态实际是一种肤浅、粗糙的文化氛围,这将源于幼稚而止于成熟,

家庭教育如何结合传统文化

家庭教育如何结合传统文化? 四年级二班家长熊俐华 家庭教育如何结合传统文化?时下,国学教育成为热议话题,家长对孩子的国学教育也越来越重视。 引导孩子学习国学,首先要有家长的支持。专家们认为,对国学的热爱首先应来自家长,如果家长对国学没有热情,孩子自己是很难坚持学下来的。国学教育在6岁前的坚持对孩子后来的学习十分重要。 在幼儿阶段,作为家长可以每天抽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陪孩子温习诵读过的篇目,讲解内容,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让孩子了解做人的道理。比如《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句子,家长可以找来《孟母三迁》、《断机杼教子》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懂得环境影响人和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再比如读“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时,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讲孙康、车胤刻苦读书的故事,使孩子懂得勤学苦练才能有建树。这种通过故事熏陶学国学的方法非常适合低年段的孩子。 此外,家长之间还可建立起国学经典学习的组织,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坚持、共同热爱,以期给孩子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国学精神财富。家长可以经常与幼儿园、学校沟通,把孩子将要学习的国学内容先学习一遍,有了感性认识后,就可以引导和督促孩子学习。心理学认为,孩子的学习是由于信任教师和家长而产生的,如果教师和家长都能把国学知识作为基本修养,言谈举止间能够合理熟练地引用国学语句,孩子学习国学的热情就会大大提高并为之努力。 培养孩子对国学的兴趣要想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国学教育,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对国学的兴趣。家长可以以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体会到国学的博大精深,每天的同一时间给孩子展示一些关于国学的内容,并且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了解,给大家讲国学故事,这样孩子对国学的兴趣就可以慢慢提升。 中小学语文课本中要求孩子必背的古诗文,家长如果有时间不妨和孩子一起来读诵。有些家长只是一味地督促孩子背课文,自己却全然不通,很难让孩子心服口服。相反,如果家长熟练掌握了这些国学经典,孩子一定佩服不已,会更加信服家长,愿意同家长一起切磋。 给孩子进行国学教育,选择合适的国学书籍很关键。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和特点,和孩子一起挑选自己喜欢的国学书籍,这样的话,孩子在进行国学书籍阅读的时候,就会比较感兴趣。此外还可为孩子购买图文并茂的国学知识挂图,

关于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800字(精选)【三篇】

精心整理 关于传承传统文化的议论文800字【三篇】 【篇一】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文字也历时久远。从最初的仓颉造字,后来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又经过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经过多年的流传,有了如今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自然是学养深厚。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 弹到志在流水的 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因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后 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一个“知音”里,就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可以想象,成千上万的词语中,包 含了多少中国的历史文化。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希望能有一个一心一意的人,就这样,和他一起走到白头也不分离。这样一句家喻 户晓的诗句,没有堆砌的华丽辞藻,却扣人心弦,因为它饱含着真情实感。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那么说起美德,孝顺就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育我们长 大,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我们应当感谢,应当报答。一篇广告,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大盆 让我记忆犹新的,不仅仅是那个小男孩的乖巧,还有他那份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至 水,笑着对妈妈说说‘妈妈,洗脚!’” 深的爱。他给了我们一个典范,一个让年幼的孩子尚有这样的感恩之心,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大家应该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大学毕业,到一个公司应聘。他走进大厅,看见地上有一张纸屑,来应聘的 人很多,却都只顾着自己的事,没有一个人捡起那张纸屑。于是,他走过去捡起纸屑,扔进垃圾桶里。就是这样一个 举动,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并没有很高的学历,却在这次应聘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那一个小小的举动。”这样微不足道的事,但它足已显示出一个人的品行。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让我们肩负起这个责任“传承文明,弘扬文化。” 【篇二】 马年伊始,中央台推出了家风是什么的民间走访活动,这一话题也得到人们的热议以及社会人士的好评。 自古至今,由中到外,几乎没有一家是没有家风的,例如说,傅雷家书就是傅家家风的传承及对后代们的教诲的 家风的典例。还有的比较熟知的,那大概就是清末重臣曾国藩了。曾国藩曾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九个赫赫大字警示自己及子孙,他一生忠于国家和自己的子民,从不做违心的事,他本身的修养就极高,在朝中享有盛誉也因 此才委以重任。他对家族每一位成员严苛以待,这也是曾家在后清长盛不衰的原因,

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教育的方式 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提倡要顺应儿童自然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因势利导、分辩善恶、兼用体罚等教育方法。 1、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 特别重视选择身教。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家长自身行为要正,才能教育好后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品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而以身作则和实际示范的身教方式较说理的言教有效。同时,家庭成员往往生活在一起,行为坐卧, 接人待物的情形都为子女耳闻目睹,子女也会按父母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古人重视身教的作用,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加在子女身上。他们往往用自己的理想来塑造下一代,把子女看成自己的一部分,对子女的要求更为严格,希望子女达到自己的水准,或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包拯曾告诉家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放归本家亡段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子女幼小时期的社会化以模仿为主, 所以子女幼小时期应以身教方式为主进行教育。基于对身教重要性的认识,古人认为子女不良行为的形成在于长辈的榜样不良,而不在后辈。颜之推说“失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尔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 颜氏家训所说的即上行下效,先有父母的行,后有子女的学, 父母不能以身作则,子女自然受其影响而学坏。 2、德育为先甄别善恶学习圣贤 古时候的先哲明确告诉下一代辨别善恶的方法。子女年幼之时, 缺乏识别能力, 难以辨别好事和坏事、好人和坏人,父母应加强子女的教育,让他们树立是非观念而向善去恶。朱熹在小学中谈到“陈忠肃公曰,幼学之士,完要分别人品之上下。何者是圣贤所为,何者是下愚所为之事,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学先也。”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圣人呢?在传统家庭教育中,人们普遍认为孔子、孟子就是圣人,虽然年幼子女无法达到他们的水平, 但让子女知道他们就是圣人是应该的。这样子女就有了善恶的标准, 从而向圣人学习。 3、家庭教育善于运用体罚的方法 古代家庭教育中盛行体罚, 父母体罚子女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子女对父母的责

中华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之我见 渴望儿女成才是每位家长的殷切希望,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日见分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把握家庭教育,更加科学教育引导子女健康成长,成为广大家长探讨的重要话题。本人从以心育人、智慧育人、行为双育人,培养孩子健康的个心心理、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个方面谈谈家庭教育中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一、以心育心,培养孩子健康的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本特点,高尚的人与卑贱的人,伟大的人与平凡的人,其本质差别就在于个性心理的不同。心态决定命运,说明个性心理决定着人是否能成功。作为孩子,其心灵是稚嫩的,需要我们精心呵护,用心育心,以培养其健康的个性心理。 1、自尊心。人都要面子,小孩也是人,也要有面子。经常“扫面子”,就“没脸见人”,发展到极致就是“自暴自弃”,“自己不把自己当人”,那就什么恶俗、低级的事情都得出来。很多当家长的,没有“给面子”的意识,无意中扫了孩子的面子。比如别人问你的孩子多大了?“才9岁”,孩子肯定高兴下起来,因为他体会出来这言下之意是“小屁孩一个,啥也不懂。”假如你说“12岁了”,孩子暗暗高兴,“家长把我当大人看了,多有面子!”。有的家长,总爱拿孩子伙伴的优点来跟自家孩子比,其甚至当着两个孩子的面数落:“你看你呢?”孩子心想:“以后打死也不让玩伴来家里了,这简直是自讨没趣!”家长啊,你一片望子成龙之心,却净干扼杀孩子自尊心的蠢事,要知道,“孩子是夸大的!” 2、自信心。有了自尊,就有了自信,就会心里一片阳光灿烂,说话做事都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相反,没有自信心,就会畏首畏尾,眼前只有困难、只

文化家族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文化家族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书香文化家族与家族精神 汉代班固家族是一个世代书香的官宦之家,历代有研修史学的传统, 班彪及班固兄妹两代三人著的《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的先河。早在高 祖班回时,就以“茂材”①为长子县令。曾祖班况曾在汉朝与匈奴的 战争中驰骋沙场,屡立战功,颇有声名,并且还培养出了四个都非常 有出息的儿女。长子班伯,精通《诗》、《书》、《论语》,多次持 书出使西域,从政后廉洁奉公,十分受敬重。次子班游,博学多才, 官至谏议大夫,非常受皇帝的器重。三子班稚,也就是班彪的父亲, 班固、班超、班昭三兄妹的祖父,不但位崇声著,而且诗书素养极高。四女因为入宫被称为班婕妤,才学高深,知书识礼,是汉代著名的辞 赋家,深受汉成帝宠幸。班家先人都如此出众,在这样一个文武才德 兼备的家族里成长,班固兄妹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浸染。班彪是班家修 史第一人,著成《史记后传》;班固子承父业,撰写了《汉书》的绝绝 大多数;班超则投笔从戎,成为班家继班况之后又一员武将;班昭能够 说是汉代的花木兰,承父兄之志,补撰完成《汉书》,并作《女诫》。在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代,班家有两位女子在才德方面都十 分突出,这就说明了一个家族的精神财富是最为宝贵的,当先人驾鹤 西去后,只有他的优秀品德及光辉思想会流传后世,为后世所效仿学习。我们在赞叹班氏满门英豪时,不得不承认,一个家族的精神在其 繁衍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3]。 现代科学史上的居里夫妇家族创造了伟大的科学奇迹———四人三次 获得诺贝尔奖,这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学术研究者来说,都是 至高无上的荣誉。居里夫人为科学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成就不 但在于发现了镭元素与钋元素,更在于体现出一种坚忍不拔、专心致 志的精神,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居里家族才能持续地创造奇迹。比埃 尔居里是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妻子居里夫人同获诺贝尔奖。而居里 夫人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既获诺贝尔物理奖又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居里夫妇的长女伊伦和女婿弗雷德里克也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智慧

大家好,我是于丹。首先要向大家道歉,俞敏洪老师很早就邀请我来到这个论坛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家庭教育的心得,但是很不凑巧,因为有非常重要的原因,不能在现场跟大家交流,只能跟大家通过视频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新东方其实一直在致力于全社会的教育,那么家庭教育这个问题在这里举办,我觉得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意义,这是全民教育的时代,这是一个终身教育的时代,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是一个信任社会化的阶段,大家都觉得,把孩子交给社会、交给越来越细分的专业学校,孩子可以到新东方学英语,可以去上奥数,可以去学电脑、绘画、钢琴……每一样的专业技术越细分,家长越觉得孩子是可以被专业化的社会化组装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才的。在这中间,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我想中国在悠久的传统中,大家都知道一个概念,就是读私塾。私塾是一个什么概念?也许它在整个课程的设置上不如我们现代教育这么条分缕析,没有这么完备的教学系统,没有现代的实验室。但是私塾过去是一对一的,或者是一位老师教几个小孩子的。其中交流、沟通、开放的课程,因人而异的调整,有时候比现代的教育要强一点。在今天,其实我想是一个多元教育匹配的阶段,也就是说,每一个当父母的人都不可能指望着让孩子上一所最好的寄宿学校,三年五载回来他就迅速地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毕竟,学校是教专业的,而家庭是塑造一个人的最好的地方。 中国人是信任家教的,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接人待物,基本的价值理念往往出自他的家教。我们在今天会经常见到一些学问水平很不错的人,学历文凭拿得很高的人,不一定就有教养,知识跟教养是两码事。所以我觉得今天谈一谈关于家庭教育,我想说我自己的几个感受。 首先一点,家庭教育是在教人的修养和价值理念。中国人的修养是什么呢?从传统的观念上来讲,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的地方。在《论语》上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一个君子啊,要修身养性,完成他这一生的成长,基本上要分这么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入则孝,出则悌,也就是说传统的孝悌之义,一个人进了家里能够孝敬父母,出了家门能够友善兄弟,这就够学一阵了,就先得把这个伦理关系协调好,什么是礼貌、什么是和谐、什么是人在家里的责任、什么是人的义务,先把这些磨合好才能到第二个。第二个就是人在社会上,叫做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谨而信,一个人态度要谨慎,言语上不能太冒犯,不能太狂妄,而要笃诚守信。泛爱众,广泛的博爱大众,对大家有这么一种善意。而亲仁,再去亲近那些仁义的道理,这一段是我们说的社会学习。 第三段是什么呢?第三段叫做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如果你把家庭学习、社会学习都完成了还觉得有余力,你可以去进行专业的文化学习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那些书本上的、文字的东西,这个时候你差不多可以学了。 但是我们想想今天的日子呢?大家都是倒过来,一个小孩子,家庭教育,社会的学习都没有接触的时候,可能小小年纪就去学文了。小孩开始被背诗词了,写写字了,学那种学前班了,一直上完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回过头来再被社会调教,甚至被社会修理,一个人言语不谨慎了,不守信用了,然后再去逐渐学习。而最后忽略的是什么呢?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往往最忽略的就是家庭教育,恰恰就是入则孝,出则悌,这一段没有了。

【如何培养孩子学习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800字

【如何培养孩子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800字 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提倡要顺应儿童自然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因势利导、分辩善恶、兼用体罚等教育方法。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学习传统文化?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培养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培养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 言传身教让孩子理解国学 古文艰深难懂,很多家长怕孩子年龄小弄不明白,其实这些问题很容易解决。在给孩子讲解国学时,我们根据他的理解能力,解释的深度和广度也应不一样。比如凡是人,皆须爱,三岁孩子能明白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就够了,五六岁的孩子可以跟他讲懂得爱就是替他人着想,而十岁左右的孩子应明白尊重和理解一个人也是爱的表现。 国学教育不应为了教国学而教。重要的是能在生活中切切实实地用国学规范孩子的言行,或者说用国学里的格言指导孩子做事。因此,让孩子跟读、听爸爸妈妈讲解、背诵国学不是终极目的。关键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场景,让孩子感同身受,理解其中的意思。 比如,《弟子规》中所说的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是教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回家后脱下的衣物要放在固定位置,不要乱扔乱放,以免污损褶皱,用的时候找半天。如果平常父母这样以身作则,在教孩子的时候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再比如,当孩子说话不算数时,答应自己收拾玩具,或者看完一集动画片后不再看第二集,结果又反悔、耍赖。这时候妈妈可以用言必信,行必果来教育孩子,这些格言言简意赅,读来朗朗上口,孩子在记诵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接纳它们,逐渐养成美德。 通过环境激发孩子的探索热情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非常丰富的内容。尤其是民俗和节日,不仅给人们带来快乐,更是一方水土的标志。孩子学习了解这些风土人情对于将来融入社会,尊重多样文化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西家庭教育对比论文 (精选)

中西家庭教育对比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素质和品行,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它是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目前来看,家庭教育的发展态势良好,一大批家长、学校创造了成功的经验,更有许多学生家长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尽管如此,家庭教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中国家长面对传统与现代家教思想,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无奈。因此,对于开展家庭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而且,中西家庭教育各有千秋,在不同方面,教育方法也不同,所以我们就需要深刻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取长补短,并且不失时机地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这样中国的未来才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西,传统,差异 从古至今,家庭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深厚的教育文化传统中包含了优秀的家庭教育成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如今,家庭教育业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 不过在比较之前,我觉得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中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众所周知,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而大多数西方国家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并且,历史文化也是不同的,中国提倡儒家思想,西方国家提倡文艺复兴。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家庭教育地位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在中国的传统家庭里,家长的权威意识占主导地位,而西方文明则主要强调斗争,平等,民主及人权。 当然,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中西家庭教育还是有诸多共同之处。一般来说,它可以归纳于五点。

于丹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

于丹传统文化中的家庭 教育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于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智慧 2010年10月05日17:33腾讯教育我要评论(2) 字号:T|T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资料图) 于丹:大家好,我是于丹。首先要向大家道歉,俞敏洪老师很早就邀请我来到这个论坛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家庭教育的心得,但是很不凑巧,因为有非常重要的原因,不能在现场跟大家交流,只能跟大家通过视频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新东方其实一直在致力于全社会的教育,那么家庭教育这个问题在这里举办,我觉得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意义,这是全民教育的时代,这是一个终身教育的时代,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是一个信任社会化的阶段,大家都觉得,把孩子交给社会、交给越来越细分的专业学校,孩子可以到新东方读英语(论坛),可以去上奥数,可以去学电脑、绘画、钢琴……每一样的专业技术越细分,家长越觉得孩子是可以被专业化的社会化组装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才的。在这中间,家庭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我想中国在悠久的传统中,大家都知道一个概念,就是读私塾。私塾是一个什么概念也许它在整个课程的设置上不如我们现代教育这么条分缕析,没有这么完备的教学系统,没有现代的实验室。但是私塾过去是一对一的,或者是一位老师教几个小孩子的。其中交流、沟通、开放的课程,因人而异的调整,有时候比现代的教育要强一点。在今天,其实我想是一个多元教育匹配的阶段,也就是说,每一个当父母的人都不可能指望着让孩子上一所最好的寄宿学校,三年五载回来他就迅速地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毕竟,学校是教专业的,而家庭是塑造一个人的最好的地方。 中国人是信任家教的,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接人待物,基本的价值理念往往出自他的家教。我们在今天会经常见到一些学问水平很不错的人,学历文凭拿得很高的人,不一定就有教养,知识跟教养是两码事。所以我觉得今天谈一谈关于家庭教育,我想说我自己的几个感受。 首先一点,家庭教育是在教人的修养和价值理念。中国人的修养是什么呢从传统的观念上来讲,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的地方。在《论语》上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一个君子啊,要修身养性,完成他这一生的成长,基本上要分这么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入则孝,出则悌,也就是说传统的孝悌之义,一个人进了家里能够孝敬父母,出了家门能够友善兄弟,这就够学一阵了,就先得把这个伦理关系协调好,什么是礼貌、什么是和谐、什么是人在家里的责任、什么是人的义务,先把这些磨合好才能到第二个。第二个就是人在社会上,叫做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谨而信,一个人态度要谨慎,言语上不能太冒犯,不能太狂妄,而要笃诚守信。泛爱众,广泛的博爱大众,对大家有这么一种善意。而亲仁,再去亲近那些仁义的道理,这一段是我们说的社会学习。

传统文化教育案例——爱心细雨促成长

传统文化教育案例——爱心细雨促成长 一、背景介绍: 中高职学生,大多是中考、高考落榜生,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选择职业教育本来就是无奈之选。他们文化知识基础差,主要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好多学生在初高中就是学校的刺儿头、问题学生。能否帮助他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技能能否掌握与和能否顺利就业。因此,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职业院校的老师,工作中最头痛的就是如何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下面是我教学工作中运用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改变行为习惯的一个典型案例。 二、 [行为表现]: 参加教育教学工作多年,每一届都会遇到那么几位“调皮捣蛋”的“刺儿头”“问题学生”。这类学生大多父母离异或家庭教育缺失。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上一届音乐专业班上有一位名叫俞馨茹(化名)的女生,很有缘,她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我学校舞蹈队的队员,歌也唱得很好。因此,我建议她转报音乐专业。她中等个子,性格活泼,个性张扬,情感丰富、待人豪爽,不拘小节,给人一种假小子的感觉。如若单是和她交流,给人的感觉是调皮、可爱。根本没有什么异样感觉。在入校一个多月后,专业课也学得很好,专业老师也都很喜欢她。我也感到很欣慰。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她开始化妆,脸涂得很白,把眉毛画得上翘,感觉很另类。我还教育了她几次,她也能认真接受,我们之间的关系相处得还是很融洽。后来发现她开始出现各种各样令所有任课教师和同学都头疼的情况:上课旁若无人地聊天,睡觉,玩手机;有反映她上课喜欢钻到课桌下面吃东西的;有反映她脾气暴躁和同学、任课老师吵架的。有一天,班主任在教育无果的情况下只好叫家长,我看到她居然和班主任吼,对年迈的奶奶大喊大叫地吵架,话语中没有一丝尊重,当时我就制止了她。再到后来,我没收了她在琴房充电的手机。我正准备和她谈心时,她突然就歇斯底里的冲我发火,又吼又叫,语言骂得非常难听。我没有吭声,等她发泄完------

[中美,文化差异]家庭教育下中美文化差异分析

家庭教育下中美文化差异分析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要结构和组成部分。然而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接受家庭教育,由父母承担起来的家庭教育对于以后我们人格、性格、习惯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就更为重要,影响更为深远。由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与美国对文化的理解与表现也不尽相同,而教育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所以,相应的,中美之间不同的教育又反映出它们之间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中国文化以家族为本位,注意个人职责与义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中国文化注重人与自然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影响,思想较为保守、内敛,缺乏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美国人则思想开放,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喜欢冒险和创新。 1.中美两国传统文化的差异 中国与美国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由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和历史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教育思想。 (1)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家庭制度是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动而变动。在中国,由于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实行“同居共财”的制度,各个家庭成员在经济上不独立,必须依赖家庭共同财产生活,家庭的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能不以家族为本位。中国家族本位主要表现在把整个家族看得比个人更重要,重视家族成员间的伦理关系。而在美国,中世纪中后期和近代,由于私有制深入到家庭内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有财产,这为每个家庭成员的独立性奠定了基础,为个人本位主义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美国个人本位主义的主要表现是强调个人自由、个人权利、个人的独立性,缺乏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个人本位使得美国家庭比中国家庭民主、平等很多,造就了美国人习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和努力,独立生存与发展,不依赖家庭和父母的习惯。 (2)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前提是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即自然观和宇宙观。中国与美国文化基本差异表现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中国人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美国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天人相分”。“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应该服从普遍规律;人性即是人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协调。受西方哲学观的影响,美国人认为宇宙间的天地万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人是站在自然界之上的,有统治自然界的权利;人与自然界是敌对的;人要在征服、战胜自然的艰苦斗争中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 (3)从民族性格看中美文化差异。美国人有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他们认为每个人都要依靠自己而不是别人,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负责。在他们的观念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完全取决于个人能力。他们更在乎自己的想法,对于别人的干涉和建议不会太过在乎,如果遇到困难,他们也更习惯于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别人的帮助,试图独立面对、解决问题是美国人的一贯作风。而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就是:个人的价值是通过对社会的奉献而表现出来的,个人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只有对社会做出更多贡献,他的人生价值才更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美国人喜欢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不善于

国学文化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国学家庭教育微课——国学文化与家庭教育 各位家长朋友晚上好,我是清华优才的国学老师,马老师。很高兴今天受邀与各位家长分享有关我们国学家庭教育的内容。今天我们分享的主题是“国学文化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 通过预告呢,我们家长也事先了解了我们今天的主题,也许很好奇,为什么我们要把国学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下面呢,马老师就来给各位家人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国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简单讲国学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学术。这个我想很多家长都能够明白。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我们的国学,传统文化对我们当前教育的积极影响是不能忽视的。这其中就包括了我们的家庭教育。 我们来看,什么是家庭教育?就是以家庭为单位、以血缘为纽带、以亲情为基础、以父母为“老师”的成人教育,这个成人教育需要强调的是,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成年人教育。而是教我们孩子做一个真正的人的这样一种教育。 那什么是成人教育? 就是培养孩子具有“五心”的人格教育。 这“五心”是哪五心?古人云:人皆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羞恶之心,羞恶之心,义也;人皆有恭敬之心,恭 敬之心,礼也;人皆有是非之心,是非之心,智也; 人皆有诚实之心,诚实之心,信也 了解了家庭教育之后,我们很多家长一定会很好奇,那学校教育

又是什么呢?学校教育就是以学校为单位、以地缘为纽带、以班级为基础、以老师为“父母”的成才教育. 什么是成才教育? 就是在成人的基础上培养适应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需要的各种技能。 从上面两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家庭教育是“成人教育” ,也就是教我们的孩子怎么做人的教育;而学校教育作为辅助,是在成人教育基础上补充的“成才”教育。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讲国学经典《大学》当中的一句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抓住根本,才能接近真理,才能事半功倍。我们做教育同样是这个道理,那就是要从根本上去做教育,我们的根本是什么呢?那就是家庭教育。只有我们每位家长重视了家庭教育,重视自身的言传身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孩子所有的教育问题。 如果我们把教育比喻成一棵树,那么家庭教育就是树的根,学校教育才是树的枝叶。我国现在的人口基数非常大,但公立学校的教学资源、师资却是非常匮乏的,往往一个年级有六七个班,一个班有五十多个孩子,我们的老师能不能针对每个孩子去“因材施教” 、能不能单独引导孩子去做一个真正的人呢?不能!最了解我们孩子的是我们的父母,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父母最好的“作品”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夸大都不为过了 在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往往能体现在家训当中。家训是家庭成

传统文化中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浅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文化是教育之根,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总是受制于整个文化传统。家庭教育观念是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看法,这种看法虽受个体认识水平、经验差异的影响,但它总是个体构建于一定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下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中国人的家庭教育观很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自古以来,人们对那些“满腹经纶、饱读经书”之士都是推崇备至,“家和唯孝友,养性在读书”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 家长具备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对人格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在中国,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内涵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即教孩子如何做人,教育内容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为核心。 在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家都知道一个概念,那就是读私塾。但是私塾过去是一对一的,或者是一位老师教几个小孩子的。其集交流、沟通、开放于一体的课程特点,因人而异的灵活调整,有时候比现代的教育要强一点。因为首先,家庭教育是在教人的修养和价值理念。中国人的修养是什么呢?从传统的观念上讲,家庭首先是建立伦理关系的地方。关于伦理、价值,在《论语》上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一个君子啊,要修身养性,完成他这一生的成长,基本上要分这么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入则孝,出则悌,也就是说传统的孝

悌之义。一个人进了家里能够孝敬父母,出了家门能够友善兄弟。这就够学一阵了,就先得把这个伦理关系协调好,什么是礼貌、什么是和谐、什么是人在家里的责任、什么是人的义务,先把这些磨合好才能到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人在社会上,叫做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谨而信——一个人态度要谨慎,言语上不能太冒犯,不能太狂妄,而要笃诚守信。泛爱众——广泛地博爱大众,对大家有这么一种善意。而亲仁——再去亲近那些仁义的道理。这一段就是我们说的社会学习。一个人人格的铸就起于家庭教育的重视,这一切责任都在于他们的父母。因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只能以学科出发,以知识出发去进行一种对象化的教授。而只有在家里,每个家长才真正知道自己的孩子究竟喜欢什么,知道自己孩子的长项、短项是什么。 二、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正是一种游戏化教会孩子认知的最佳途径 纵观古今,我国多少仁人志士之家庭,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家人就开始有意无意地教他们念叨一些中华经典诗词,正因为伴着经典边玩儿边学,才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各种传统文化兴趣。所以说,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激发一个孩子的兴趣,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完全是一种游戏化的教会孩子认知的最佳途径。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她利用熟读成诵的“贤文”,从小就对岳飞施以严格的家教,教育儿子不但要学会承担各种苦难,而且要能成为一个刚正不阿的男子,聪颖的岳飞渐渐领会了其中的真谛。在母亲的熏陶下,他格外严格要求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