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民权益缺失现实原因探析

最新农民权益缺失现实原因探析
最新农民权益缺失现实原因探析

农民权益缺失现实原因探析

" 中国的农民权益问题是一个沉甸甸的话题,令人愁肠百结而欲得其解。为什么农民不能与非农民处于平等地位?为什么农民的权益一直得不到尊重和保证?笔者运用了世界了有关的先进理论,参考了有关国际经验,紧密联系中国的国情,深入地进行了分析,指出民中国农民权益的缺失的现实原因,为更好的保护农了的权益理清了思路。

一、理论和国际经验的考察。从农民利益角度看,长期以来,发达国家的农民人数的比重已有很大下降,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也只占很小的份额,但农民组织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决定农业政策方面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农民组织给政府决策带来了巨大政治压力。有一个典型事例,很能说明问题。1965年,戴高乐就是由于缺少农民的支持而在首轮选举中未获得半数选票的(44.6%,对手密特朗为32.7%),因为他拒绝英国加入欧洲市场,这使盼望着扩大自己的出口量的法国农民失望了,并且在共同市场的马拉松式的谈判过程中,掀起了暴力示威活动(阿尔蒙德等,1978)。时隔30年,法国的情况给我们以更深刻的印象。报载,1995年法国总统选举前夕,候选人之一巴拉迪尔总理前往北部里尔地区游说拉票,当地农民却以强烈的抗议迎接他,农民们不满意农产品收购价过低,在当地政府办公厅前焚烧车轮等物以示抗议。“这样他在4月23日法国大选首轮投票中名落孙山,也就不十分意外了。”[1] 我们似乎可以说,统治者面对农民团体的压力,逆之者要付出高昂的代价,顺之者则会获得好处。农民是政治天平上有份量的砝码。在华盛顿、伦敦、巴黎、东京,情况莫不如此。比如,美国的三大农民团体:农民协会、农民联盟、农场局所代表的农民政治势力,对政府

决策显示了强大的影响力。再如,在日本,自本世纪初就开始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在长达近百年的时期内,农业政策的保护性质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其主要农产品特别是大米的价格远远高过了国际市场价格,这使得消费者的利益受到很大损失。究其原因,就在于日本的农民团体具有较强的利益表达能力,在政治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目前日本农业人口不足全国总人口的5%,但控制着全国25%的选票,并且有自己的得力的团体--农协,从而迫使政府决策去顾及农民的要求,对农业保护政策欲罢不能,并使得其在农产品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潮流中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在农业政策的集团竞争中,特别要提到的是,农民的要求并不是孤鸿哀鸣,农民以外的压力集团在政府决策中可能起着更大的作用。比如美国农业中的各种行业协会一般都有自己的院外游说集团(Lobby ,也称“第三院”)。说客们频频出入于国会两院,进行疏通、收买或胁迫活动,以影响国会立法和政府决策。因此,在发达国家中,尽管政府援助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意味着损失一定的效率,但必须如此。否则将会形成强大的政治压力,统治者不可能无视这种要求解决困难产生的压力。其结果是,这些国家普遍实行了农业支持政策,如对农产品给予价格支持,对主要农产品的进口进行限制,出口给予补贴,等等。这里,也可以理解为政府是应农业集团的邀请而对农业实行保护的。美国的情况最为典型。长期以来,美国的农业政策不断进行调整,形成了非常复杂的农业政策体系,但它的中心目标并没有变,即通过农产品计划和价格支持来保障农民的收入。比如2002年5月美国颁布的新农业法,以为农场主“提供可靠的收入安全网”为主要目标,在农产品补贴、资源保护、农产品贸易促进、农业信贷、食品营养、农村发展、科研和技术推广、林业发展、能源发展、作物保险和灾害救助等方面,出台了一揽子支持措施。据美国农业部测算,新农业法,今后10年(2002年至

2011年)政府补贴农业的资金为1900亿美元,比1996年农业法增加约830亿美元。2002-2007年6年间,按1996年农业法,法定农业补贴为666亿美元,2002年农业法在此基础上增加了519亿美元,6年总计达1185亿美元。

而在中国,政策安排整体性地不利于农民,农民处于被持续地歧视之中,而且这种歧视越来越严重。恩格斯曾指出,“革命胜利以后,农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日益退居次要的位置”;中国革命胜利后,农民正是经历了这样的遭遇。一样的是,中国的改革取得初步成功后,农民的利益再次被日侵月蚀。中国的改革并没有因工业化中期的到来而做出政策安排上的适应性变化和调整,而是保持和放大了工业化初期特定条件下的政策扭曲,持续向工业和城市偏斜。这种变化是对改革以前经济社会二元格局的“巩固”,而不是“改革”。正如费正清(1979)所说,改革是一种变化,这种变化导致“现在特权集团的权力受到抑制,而非特权集团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则相应地得到改善。”亨廷顿(1968)也说,这种变化“意味着社会、经济或政治上的进一步平等,意味着人民对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更为广泛的参与。向着相反方向的变化,称之为‘巩固’则要为恰当”。

二、农民权益缺失现实原因。

一)、农民自身的原因。

1、农民身文化素质低。长期发来农民处于社会的低层,只接受很少的教育,而且大多数接受了教育的又脱离了农民,使得农民的素质相对的低下,不能了解自己的地位和处境,更说不清有关理论,认识不到自己权益的缺失。

2、缺少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农民的力量从来不取决于农民的人数,而是取决于农民的组织程度。” 一家一户的小农难以与市场连接。我国还没有代表农

民利益的群众组织来提出他们的要求,表达他们的声音。我们承认我国社会存在多种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利益矛盾,所以,我们才有工会,才有妇联,才有工商联,才有商会,才有各种工业产业协会,才有个体劳动者协会等等组织,来代表这些阶层的利益,表达他们声音,在政府与各阶层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渠道。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代表农民利益的群众组织,农民权益很容易受到侵" 犯。二)、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农民权益的缺失说到底是利益分配的不公,保护农民的权益,就是对利益的重新分配,要求哪些既得利益集团放弃一部分利益,这必然造成它们的反对,形成巨大的阻力。三)、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制度。现存的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很完备,有着丰富的内容,它从很多方面做出了强行规定,限止了农民权益,造成农民权益的缺失,是农民权益的缺失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下面分析几个最为重要的制度。

1、经济权益缺失的制度因素。⑴、土地制度,特别是土地征用制度造成农民最当前大权益的损失。陈锡文同志曾撰文说,近十几年间,农民从被征土地收入这一项就损失了大约2万亿元。农民之所以拿不到钱,说到底是因为土地不是农民自己的,不能自行处置自己的土地,农民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按照现行的土地政策,小城镇建设用地必须先由集体土地征为国有土地,有“民土”变为“国土”,政府低价征地而以高于征地费用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高价出让土地使用权,巨大的土地增值收益就这样被政府占有,农民只能获得极为有限的征地补偿,而且还常常被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等非法挪用,其实,当中就有一个利益剥夺的问题。一篇报纸文章这样描述说:“背倚秦岭北麓,占地1000亩的一片豪华别墅楼群,每平方米售价达5000多元,而世代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每平方米田地获得的补偿却只有几十元。” ⑵、就业制度。①就业制度的准入

制度,对农民的就业作出了多方面的限止,限止农民进入较好的行业。象北京上海这样的著名城市依然都还存在一定的就业歧视,其他地方也就纷纷效仿了。②很长时期,政府谈就业、失业问题,只谈城里人,农民不在这个话语里。直到今天,劳动法能保护的还是城里的职工,失业保障与农民工没有关系。更为严重的是在财政税收资源解决就业问题时,农民依然是极少考虑的,常说的再就业工程根本与农民无关。

⑶、市场主体制度。农民作为市场主体与其他市场主体的地位不平等,具体表现为农民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上的权益缺失严重。首先,生产环节有关制度。主要表现为生产准入的限制,使得农民只能局限在比较收益较低的农业当中谋生,现在中国农业生产的状况是大量的相关生产领域被不同程度垄断,农民根本无法进入,经济活动的范围极为有限,只能徘徊于低利、无利、负利的一小块领域,很难进入其他非农领域;在农业领域,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还没有落实,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等并不完全由自己决定,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农副产品的生产经营仍然受到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从播种面积、生产品种到销售渠道、销售价格等方面的严格限制,例如现行的土地制度规定农农民不能更改耕地的农用性质,农民休耕,不仅要照常交税,还要受到罚款。这就等于用一种强制力逼农民用低偿或无偿的劳动力与土地结合,生产大量的廉价的农产品,来保证城市人的要求。农民有市场主体的地位吗?显然没有完全的市场主体资格,而我们那些主流经济学家和政府的官员动不动就要求将农民统统“推向市场”。一方面不给农民市场主题资格,另一方面要把农民推向市场。这是个什么道理?很清楚,强制2.3亿个农户生产,生产了,再把他们推向市场,形成无序的过渡的竞争,农民能够得到社会平均利润吗?农业本身回报就很低,农民权益怎能不流失呀?不

浅谈中国人

中国人的民族性:浅谈中国人 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民性。统一和多样正是中国民族性的两个方面。 1987年10月?熏人类学家费孝通代表中国接受美国学者的采访时曾坦白地说:“我要努力去了解中国,为的是想解决中国的问题。但是直到现在,我尚未真正认识清楚显示于中国社会之中的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形成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中国精神实质。”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然而,中国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么样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掀起了三场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热潮。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 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学者对中国民族性弱点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热对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关于中国人民族性的著作共有500余本。先来看一下中国人自己解剖的民族性。 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过各种论文和演讲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 (1)没有排外意识 (2)勤劳、和平、守法 (3)守旧法,无变通 (4)崇拜鬼神 (5)犹豫不决 (6)知识水平低 (7)缺乏主人翁意识 (8)像一盘散沙 (9)夜郎自大 (10)停滞不前 (11)不崇尚自由 (12)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智慧 (13)家族主义和宗教主义 (14)世界主义 (15)重视道德 (16)民权主义 (17)极端主义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1904年出版的《饮冰室文集》中,对中国人的民族性进行了如下概括:

浅谈师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师德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所谓的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师德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师德是教育事业的灵魂,是教师工作的精髓。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之前,首先要塑造好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又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才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从而才能塑造好学生的灵魂。但是,当今社会却时而出现师德缺失的现象,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师德师风失范的原因: (一)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改革的主流是好的,但改革也不免泥沙俱下,负面的、消极的社会沉渣泛起,在一些领域中道德失范、诚信丧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问题也日益突出;封建迷信、邪教、黄赌毒、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卷土重来;一些人价值观念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西方没落腐朽的生活方式通过网络、碟片、电影等各种途径对我国公民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在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少数教师免疫力差,导致自己精神空虚,欲念扩张。 (二)学校管理出现盲区,其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1.重智轻德。有的学校仍然只重教学质量,轻思想道德建设;只重考试成绩,轻素质教育。忽视了师德师风管理工作,少数学校对这项工作认识不够,管理不到位,存在热一阵冷一阵的问题,造成管理环节不衔接,监控过程出现疏漏,甚至出现盲点,导致师德失范的苗头有滋生的土壤。 2.不能坚持师德师风管理制度 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什么样的行为是违规行为,没有经常性地公示给学生、家长和社会,学生缺乏对教师行为的有效监督,有的学校学生被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教师习以为常,学生也习以为常了,从而滋长了少部分师德败坏的教师。各校购臵的师德师风举报箱,有的锁都锈死了,劳命伤财,根本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对违纪教师姑息迁就 有的学校明知个别教师存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而再、再而三的迁就教师,不及时批评教育,不严格按师德师风管理制度进行处罚,这种作法实际上是对违纪教师的一种放纵,是对学校教育的极大不负责任。 4.师德评议弄虚作假 个别学校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评议时,不一针见血,不真枪实弹,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人人满意,个个满分。不深入学生、家长、社会中详细调查,胡编乱造,以假当真。 (三)教职工忽视了学习、反思、修身 有些教师鼠目寸光,以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十分了得,先进学不进,后进不改正,看不清教育发展形势,思想信仰开始动摇,教育教学行为开始滑坡,甚至出现师德失范的违法违纪法规的人和事。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心理失衡 由于缺乏学习,抵制不住市场经济带来的不良因素的诱惑,整天心术不正,恨天怨命。 看到自己的同龄人当了大官,发了横财,盖了洋楼,就按奈不住教师职业的清贫、寂寞,心理上出现了严重扭曲和失衡,价值观和事业观被抛得九霄云外。

中国人信仰的根源辨析

中国人信仰的根源辨析 信仰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在思想多元化的冲击下产生了关于中国人有无信仰的争论。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命”为起源,以身处社会之中的“人”为信仰主体,以道德信仰作为核心内容,以“天人合一”为终极价值关怀,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信仰体系。当代中国信仰重构应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统领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应反身向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精神力量,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标签:信仰;中国传统文化;探源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因而也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全球化的冲击,使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随之而出现了信仰的危机。信仰作为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内容也必须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建设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中国信仰的重构还应反身向后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寻求精神力量。 一、关于中国人信仰有无的争论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物质财富的增加也随之而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在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将目光转向了思想领域,一场关于中国人到底有没有信仰的争论由此展开。 1、多数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信仰 美国最负盛名的决策咨询机构兰德公司撰文并预言: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穷的国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信仰。文章认为:中国人在心理上受无神论思想的影响,排斥宗教信仰并将其视为迷信;但在行为上却表现为泛神论,拜鬼敬神的现象非常普遍。当在精神领域中无法形成社会普遍认可的信仰时,便丧失了敬畏之心,导致个人的自我意识被无限夸大,人们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意志确定各自行为。当人们心中没有罪恶感时,人性中的残忍和冷漠便暴露出来。也正因为没有信仰,所以“纵观中国整个历史,最残忍的争斗和屠杀都来自于他们内部自己。”[1]信仰的缺失使中国人将对金钱与权力的追求视为人生的终极价值目标,在行动上就表现为自私自利和缺乏同情心,而这样的国家是不可能得到国际社会的信任与尊重的。 以上事实反应了国际社会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国人信仰观的普遍看法。虽然这是基于对中国的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而得出的结论,但由于西方人不能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实质,因而未免过于夸大和片面、有失公允。 2、一些国内学者也认为中国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信仰

浅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定式(一)

浅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定式(一) 论文关键词:思维定式传统民俗 论文摘要:中国人在传统社会里,通过长期的民俗的传承,形成独特的思维定式。主要表现有家族本位、差序格局、平均主义等。寻找这些思维定式的源头,就成为理解中国人的一把钥匙。 心理定式,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的心理出发点。由民间传统到心理定式,实在是因为在历史的长河里,民俗对人们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民众在无意识地“履行”着民俗活动的同,在其心理上、思维上打下了深深的传统的烙印。这样的烙印使得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会下意识地运用某种心理去采取相对固定的方式和手段。这些表现主要有家族本位、差序格局、平均主义等。现借讲授民俗学之机,整理思路,草成此文,就传统民俗在人们心理上的几种表现略抒拙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家族本位 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自出生就处于一个家族(宗族)的包围之中。诞生礼、成人礼、婚礼、葬礼,人一生的四个阶段,处处展现著作为地域小社会成员的位置。而作为更重要家庭(家族)的一员,他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作为整个家庭(家族)整体利益中的一环而存在。 先以家庭(家族)中的婚姻为例。在我们的传统社会中,历来是以两家结“秦晋之好”来代指这种婚姻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家结成了“亲家”。而这词的本意却是指秦国和晋国结成了政治联盟,它是以秦国国君用自己的女儿嫁给晋国国君为代价的。国君女儿实际上就成为政治的牺牲品。纵观历史的长河,两汉以下,历朝历代未尝不以这种方式作为政治手段来使用的。不管是求得和平,抑或是出于笼络人心,都是将女子作为政治利益的交换来使用的。对于这样的女子来说,又如何说不是悲哀的,这样的事情说明,婚姻,在我国传统社会里,不再是两个人简单的结婚,而是代之以更大的利益驱动。 我们传统社会对儿女的婚姻,向来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把父母的好恶放在第一位,而把儿女的感情放在次要位置。父母往往可以横加干涉儿女的婚姻生活,以至于出现了哀叹千古的“焦仲卿与刘兰芝”、“陆游与唐婉”的凄婉故事。而父母的出发点是想找个“门当户对”的亲家,不考虑子女的意愿。这样的结果.结婚的儿女双方家庭,甚至是家族(或宗族),都随着他们的婚姻结合而成为牢固的联盟。而子女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就被抹杀了自己的个人感情,甚至是个性。家庭、家族(或宗族)的利益,每每放在第一位,而个人的利益被放在次要位置。再者,传统社会中的“门户”观念,亦是造成此种观念的源头之一。“门户”,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宗族一姓中之一支,狭义指中国传统的小家庭。延续“门户”,成为历史上的家庭生育后代的目标和理想。将家族比做树木,而保证树枝的繁茂,防止枝干的断节,就是家族最大的任务。没有子嗣,也要纳妾,甚至是过继一个来承继所谓的“门户”。实在也是古人观念的典型反映。而作为家族中的一员,他负有保护整个家族不受外界侵犯、保证家族延续繁茂的艰巨任务。所以,在困难面前,个人与家族的利益密切相关。因个人是家族中的个人,没有家族也就没有所谓的个人。故为了保全家族,个人牺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北魏末年,杨侃参与了诛杀尔朱荣的谋划。在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带兵人洛阳时,他潜逃关西回家。后来,尔朱兆的堂弟尔朱夭光到关西,派杨侃的亲家招抚他,并立盟誓许诺饶恕他。侃的从兄“恐为家祸,令侃出应,假其食言,不过一人身段,冀全百口。侃往赴之,秋七月,为天光所害。”(魏书》卷58《杨播列传附子侃传》)这样的事例在史书上真的数不胜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盛行“君”、“父”先后的辩论,“君”是指国君,代指朝廷;“父”即指父亲,代指家族。这是关于朝廷和家族利益先后的讨论。 最后还是“父”占了上风。这也就有了为了家族利益而无视南北朝朝代更替的各个世家大族。但是这样的观念对于各个王朝的统治毕竟是有害而无利的,所以在后来,折中为众所周知的

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班级:12经贸英语2班学号:12090316 姓名:王婷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诚信已不仅是一种伦理范畴,而是在伦理范畴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法制内涵,实现由道德自律向法律规制的转化,最终筑就诚实守信这一道德准则的法律化。中国当前社会诚信状况令人忧心。国若无信,国何以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如何实现传统诚信的现代化转化,重新确立起人们对现代诚信文化的信仰,进而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真正建立,始终是中国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诚信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原因,提出前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对策建议。【关键词】诚信缺失现状原因对策 一:当前社会诚信的现状及其导致的问题 (一):现状 为了解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于2011年2月11日至2月14日,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5个大中城市展开了民意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对此数据持质疑态度的同时,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反思。诚信缺失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加大社会的运行成本,引发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严重者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安定。从诚信主体来看,社会诚信主要包括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这三类主体在当前社会的诚信指数均不乐观。当前社会存在着各类诚信问题,政府有的单位制造虚假增长指数者,企业界有的企业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者,教育领域有的院校学术造假者,等等。有研究者对政府诚信缺失方面进行了归纳,主要体现为有的地方政府或有的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虚报成绩等。企业诚信缺失主要方面表现在:有的企业任意逃废银行债务,银企之间陷入信用危机;企业之间失信赖账,商业信用日趋萎缩;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会计人员做假账,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发布虚假财务信息,误导投资者和消费者;偷税、漏税、走私、骗汇、骗取出口退税屡禁不止。政府和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作为个体的人

材料作文“信仰”写作指导与示例

材料作文“信仰”写作指导与示例 【仿真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说:“人总要相信些什么,才不会度日时,跌入未知的黑洞里。”信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更是支撑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力量之源。有人说,中国人目前没有信仰,所以速成鸡、毒胶囊、毒生姜才会泛滥;也有说,中国人目前有明确的信仰,民主、公正、法制、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无数人反复践行;也有人说,我们正走在寻找信仰的路上……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何感受,请选准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本试题材料的核心词语是信仰,所以考生只需以“信仰”为话题,紧扣材料的三个观点任选其一作辩证分析,立意均属切合题意。如以第一句为切入点,考生可批判当今社会信仰缺失的现状,进而分析其实质与危害,呼唤信仰的回归;如以第二句为切入点,考生可讴歌信仰的力量,呼唤人们要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这个社会,发现生活的美;如以第三句为切入点,考生可采取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信仰的状况,即既没有丧失,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同时,在文体的选择上,考生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 【推荐素材】 认为艺术家的自由在于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是错误的。这是胡作非为者的自由。 ——(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信仰是精神的劳动,动物是没有信仰的。野蛮人和原始人有的只是恐怖和疑惑,只有高尚的组织体,才能达到信仰。 ——契诃夫 屠呦呦PK黄晓明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其研究成果拯救了、拯救着、还会拯救无数人的生命! 2015年10月9日,演员黄晓明在上海举办结婚仪式。媒体报道,这场盛大婚礼席开了上百桌,来了“大半个娱乐圈”,堵了市中心的半条延安中路。 当电视、广播、APP新闻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黄的婚礼,铺天盖地的全是他的消息的时候,关于屠呦呦的报道却明显冷清很多,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屠呦呦是谁。 于是有网友评论: 当黄晓明婚礼因参加的大牌太多,导致浦东和虹桥两机场几近瘫痪,婚礼现场比诺贝尔颁奖典礼都要隆重的时候。让我不禁以为难道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不是屠,而是黄吗? 当黄晓明挥金如土,婚礼奢华,费用达两亿的时候,而诺奖得主屠呦呦呕心沥血,一生奉献,奖金却只能在北京买半个客厅,所获报酬远比不得baby一季

浅谈当今中国人人际关系

浅谈当今中国人人际关系 摘要:中国悠久的历史为中国人际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多彩的背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华文明,影响的不仅仅是经济,源远流长的还有灿烂的文化。人际关系是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被赋予时代的气息,人际关系也随之发生微妙的改变。经历历史的变迁,当今人际关系呈现怎样的趋势,又该有怎样的发展?存在着什么利弊端?可无论再复杂的人际关系仍旧是建立在以儒家传统为核心的文化上。 关键词:人际关系;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儒家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影响因素很多,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铸就了一个了不起的文明国度。 孔子开创先秦原始儒学,其意义不仅在于集上古以来礼乐文化传统之大成,而且更主要的在于其依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赋予这传统以人文主义精神特质,从而为儒学及以之为核心的中国思想文化确定了基本生命路向。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理论 ,已经建立了以“仁”为核心 ,以“礼”为整合手段 ,以宗亲关系为出发点 ,以整体主义为处理人己、群我关系的基本原则等较为完整的人际关系思想体系。在以“礼”为核心的封建社会,“礼”是维系人际关系最基本的纽带,也是维系封建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君臣之礼,父子之礼,夫妻之礼在儒家文化中都有明确的规范,三纲五常更是给当时的百姓系上了缰绳。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普通百姓也遵循着礼的说教,因此程门立雪、孔融让梨一个个著名的故事流传开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时间流逝,”礼”的精髓并没有改变,当今人际关系也遵循着礼。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国,教导他的子民以礼待人。因而引出问题,当今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呢? 一、走向民主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强调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讲求人人平等。当今社会,传统的等级思想与特权意识逐渐受到批判,当代中国的人际关系开始强调平等,强调尊重他人的隐私———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同事之间都有保留个人秘密的权利。家庭已成为一个较过去不同的和谐和睦的小团体,在这个小团体中,家庭成员拥有人格上的平等,决策权的平等,个人隐私权和个人生活中的决定得到尊重,不同观点、意见和生活方式得到尊重等权利。这是不同于儒家文化的地方,在传统文化中,封建等级制影响平等自由势力的发展,当今人际关系更倡导平等自由,尊重人权。

浅谈中国人“从众”心理

浅谈中国人“从众”心理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zhlzw.com中华勵志网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而且认为和做完后,没有任何别扭、不舒服或者负罪感。 也许可能是因为历史、文化或者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吧,相比之下,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好像更强一些。其实,以前很多人批评的“围观”、“看热闹”、“不管是否需要,都要去商场进行热门商品的抢购”等等,都是这种从众心理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 事实上,从众与否其实就是群体与个体的心态处理问题,这里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是随着环境不同的不同反应而已。本文没有打算从进行批判或者褒扬从众的角度分析,而是结合当前的社会形态和现状进行几个方面的刨析和思考。 1、从众带来的个性消失。个性这个东西在中国历来就是被棒打的,尤其是那个年代,我们的父辈从小就教导我们要向学习好的同学学习,要争当“三好学

生”,一旦我们有一点“不务正业”,搞个航模或者学习个特长,都被立刻纠正或者叫停,因为那个时候大众的评判标准就是学习好才是好学生,其他一概不管;但是当进入新世纪年以后,现在的家长都开始重视特长了,因为大家都在学,而且大有不学就落伍的感觉,于是乎也不管孩子是否适合或者有天赋,什么英语、足球、跆拳道、围棋......,什么都学,有的孩子甚至在一年内学了6种特长,业余时间被剥夺不说,连正规的文化课都没学好,结果想弄些个性,却什么也不精。这就是这种从众的心理,造成的个性消失,不仅过去发挥作用,现在也在发生作用,估计以后也逃脱不了。 2、从众的心理在群体高度一致性的基础上使个人获得了匿名感,因此个人做事会无所顾忌。这种情况通常会发生在做一些违背原则的事情时出现。过马路红灯亮时,本来还打算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时走呢,但是发现闯红灯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便有了大家都闯,自己一个人也没什么大事的想法,也就无所顾忌了;大家都在好好的排队买火车票,突然有两个人不自觉的在加塞,当时估计还很气愤内心谴责那两个人呢,但是发现第三个、第四个也加塞了,到第五个时终于绷不住了,也无所顾忌的加入到加塞的行列;还有很多像随地吐痰、贪小便宜、不

数据丢失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和数据恢复教学内容

数据丢失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和数据恢 复

误操作导致电脑数据丢失巧用恢复工具抢救数据 [数据灾难的原因] 造成数据丢失的原因大致分为二种:软件故障和硬件故障。 软件故障:①病毒感染②误格式化、误分区③误克隆④误操作⑤网络删除⑥0磁道损坏⑦硬盘逻辑锁⑧操作时断电一般表现为无操作系统,读盘错误,文件找不到、打不开、乱码,报告无分区、无格式化等 硬件故障:①磁盘划伤;②磁组变形;③芯片及其它原器件烧坏 一般表现为硬盘不认,常有一种“咔嚓咔嚓”的磁组撞击声或电机不转、通电后无任何声音、选头不对造成读写错误等现象。 误删文件是一件很令人遗憾的事情,若文件抢救不回来,对某些上班族来说,简直就是“灾难”。这时,您一定希望能找到一个可以恢复文档或者数据的“称手兵刃”,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学会如何从源头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 数字说话:75%误操作导致数据丢失

没有经过慎重考虑或者是在手忙脚乱中误操作删除了有用文档,诸如此类的人为错误或者软硬件问题,以及系统问题,有时会造成重要资料的丢失。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安全研究与服务中心上半年公布的《2006年度数据修复报告》就显示,从我国2006年全年的数据修复情况来看,硬件故障占了相当大比例,其中80%是硬盘本身故障,这与存储介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瓶颈阶段有关。硬盘容量大、体积小、转速高等因素都对硬盘质量有影响。而在软件故障里,75%是由于用户误操作所造成的,虽然软件故障数据恢复的成功率高达98%,但如果用户在使用中注意操作规程,数据丢失灾难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一个规律性的东西是,这些安全隐患大多存在于PC机和笔记本,服务器对数据的安全备份要求严格,有专业人员进行维护,出现数据灾难的频率相对低。由于PC机和笔记本已经是基本的办公工具,但使用者对数据安全和备份的意识尚没有充分建立起来,造成数据丢失的比例相对较高。 97%多数据故障可成功恢复数据 强行关机、源盘操作,都会导致数据损失的进一步加重。报告显示,7%的人在问题发生后反复开关机,导致这些人里有28%的数据不可恢复。同时,42%的人在问题发生后没有进行任何操作,其数据恢复成功率达到97%。

有关佛教因果思想与信仰缺失问题的思考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3·4 【收稿日期】2013-04-05 【作者简介】方文风(1989-),女,甘肃天水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1级诉讼法学专业(国内安全保卫方向)硕士研究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大力倡导经济建设,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思想文化建设并没有跟上经济建设的步伐,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人民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为我国民众缺乏信仰,失去了道德的底线,所以做出了许多道德沦丧的事情。不少人开始探索,是什么造成了民众的信仰危机,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 一、佛教因果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起源于印度,两千七百多年前传入了我国,在适应我国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其中佛教因果思想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少流芳百世的名言警句都反应了这一思想。“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就反应了有因必有果这一思想;“他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是在告诫人们,不管谁做恶,都要承担后果;还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则说明从因到果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等等。 佛教因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把世间万物都容纳在因果体系中。大到宇宙、人生的起源与归属,小到人世间细枝末节的事,都离不开因果规律。一个人的出生是一个“果”,这个果就是由前世的“因”所造的,因不同,果也会各有差异。在这一世,人又会造就新的“因”,也会受现世的“果”,这些因果相折抵,又会形成下一世的“因”。人的生生世世就是在这样的因果中无限的轮回下去,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所以佛教告诉人们要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解脱之法也在这因果规律中,这也是佛教因果思想的关键所在。在这个因果规律中,因永远会导向一定的果,果都是由因得来,这是人们无法改变的,但是人们可以自主决定去种什么样的因,通过主导因,从而改变果。在人的一生中,最根本的是人的自心。只要我们发善心,福报会随我们而来,命运也会因我们而改变;只要我们有超脱之愿,当积累了足够的善因与智慧之后,我们也可从轮回中超脱出来而得涅槃。[1] 佛教因果思想深深的根治在我国传统文化之中,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它也是人们在行为处事时一个重要的价值评判标准。然而,受无神论观点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对生死轮回持怀疑态度,现代文明的发展让我们更加肯定了世上并不存在神,宗教只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佛教作为宗教的一种,也被贴上了封建迷信的标签,佛教的因果思想也被人们摒弃,人们不再相信因果轮回。社会上发生的许多道德沦丧的事件,就是由于人们敢于去种各种各样的“恶因”,因为他们不相信“恶果”会随之而来,他们自信可以通过自己的“非常手段”去化解各种“恶果”。 [2] 人们对生死轮回的质疑是正常的, 无人亲眼见证它的存在,但不能因此否认佛教因果思想的根本智慧———即因果相续的道理。 二、我国信仰缺失现状的原因分析 我国信仰缺失的现状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古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儒释道精神,看重道德信仰的建设。新文化运动带给我们“民主”和“科学”,我们开始关注政治信仰,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逐渐树立起了共产主义信仰,相信无神论,质疑宗教信仰。 [3] 再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开始崇尚物质, 大力发展经济建设,不断的见证了“科技”的伟大,这种对物质的崇尚逐渐演化成了对“金钱”的崇拜。因为钱,商人唯利是图,枉顾社会法纪,置消费者的生 有关佛教因果思想与信仰缺失问题的思考 方文风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摘 要】佛教因果思想在两千多年的传承中已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更是每一个中国人根 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然而在当今社会,许多人不再相信“因果”思想,肆无忌惮的去做坏事,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道德沦丧的事件。分析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意在让大家对佛教因果思想有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坚固大家的因果观念,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关键词】因果思想;传统文化;公平【中图分类号】B 94,D 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01(2013)04-0120-03 No.4,2013 General No.67,Vol.12 2013年第4期第12卷(总第67期)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ce Officers 120

一本读不下去的书——《中国人的信仰》 读后感

[一本读不下去的书——《中国人的信仰》读后感]一本读不下去的书 ——《中国人的信仰》读后感 作者:bubu 主题词有两个,‘中国人’和‘信仰’,一本读不下去的书——《中国人的信仰》读后感。书不是社会科学调查类的记录文字,而是三个作者自己相信并且想要宣扬的东西,加上十七位政协,教授,国学学者,方丈,音乐家,画家等等人士的访谈。居然就算在中国人头上了。我想我只好这里说一句:我不在那之中,我不是属于他们代表的那群中国人。第二个词“信仰”, 我特别的去google了一下,以下是“信仰”两个字在维基百科里的解释,看起来挺靠谱的,所以我把它抄在这里,以弥补此书没有提供的名词解释。如下: “信仰,是指對聖賢的主張、主義、或對神的信服和尊崇、對鬼、妖、魔或天然氣象的恐懼,並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信仰主要针对“观念”,而崇拜主要针对模某个“个体”,例如上帝、耶稣、太阳、狮子等。信仰与“认知(相信)”不同,一般说认知(相信)一种理论,而不是说信仰一种理论。信仰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特别是体现在宗教信仰上。 信仰是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信仰體現著人生價值、人生意義的可靠落實。信仰與所信仰的物件是否客觀存在沒有必然聯繫。宗教並非信仰物件,而是信仰的表現形式,表現形式不可作為信仰物件。” 书的前半部分,第一章“有信仰的生活”,和第二章“中国人的信仰”,使用的是脑白金广告的语言技巧,没有逻辑也不提供分析说明,只用斩钉截铁的话语说出口号式的句子。很多陈述句,使用不同的同义或类似的修饰词,中心词仁爱啊和谐啊被无数次的重复,达到强调的效,读后感《一本读不下去的书——《中国人的信仰》读后感》。因为没有逻辑,看起来很难受,同时因为语言单调重复,中国文字的美感完全缺失。比如人是时间的主人,比如说国家是人,国家是善等等。(我还是喜欢马克思关于国家的定义,那正常多了。) 接下来的一章是“中华文明重光”,很多内容看不懂,也许是专业学术的东西,不是老百姓去看的(虽然在题目上圈了所有的中国人在内,但是写的东西又把俺们普通老百姓排除在外了),从技术层面来说,这些作者如果想要宣扬什么,达到读者的心灵,至少得让人看懂吧。 后面的访谈录,因为是特定的某些人群,不是我们常识理解的普通人,比如占中国人很大比例的平头百姓,头衔里没有学者,没有家,不靠研究这个研究那个谋生(或者安身立命)的人,只一份工作,或者只一亩三分地挣钱糊口养家的人。这些被访谈者所说的,或出于自己的真心感受,或出于冠冕程式理论,比作者们前面写的东西从内容上来说,有意思些,也饱满些,对白的记录没有那么空洞,也没有那么多口号式的语言。访问者有时很有技巧的应和,在应和中套入自己想说的话,向他们自己提倡的说法靠拢,不小心就以为了是被访问者

对中国人道德缺失的思考

对中国人道德缺失的思考 在孔孟时代,看到老人摔倒过去扶,看到小孩受伤送去医院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的事,而现在在这个文明年代里,竟然成了人们、社会竞相讨论的话题,我不得不说,孔老夫子若看到这个局面,心里应该有多寒啊。 而现在引起社会道德大讨论的正是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下午,广东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上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辆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位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由此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0时32分离世。2011年10月24日上午,广东佛山南海区检察院称已批准逮捕小悦悦碾压案嫌疑人。 小悦悦事件引来了人们对中国人道德的质疑,而我相信经过的十八位路人完全可以代表中国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很多人可能会说,如果自己经过一定会打电话到医院。但是,心里想的和现实中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我不能肯定换个环境、换一批人后,这种情况就会有大的转变。如果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我觉得如果我经过这里,看见一个小孩血琳琳的躺在马路上,一动不动,我也不会救得。因为我想,如果他还活着,肯定有人救了,既然没人救他,他肯定是死了。如果小孩动一下,我肯定会打电话到医院的。 人们不禁思考,是什么让中国人这样的冷血呢?我认为这要追溯的大名鼎鼎的“彭宇案”。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而彭宇自称自己是为了帮助老人才前去扶,一同帮助的还有陈二春,在陈二春的回忆里,这过程中气氛平和,没有通常所见肇事者与受害人之间的僵持与敌对,徐寿兰对他和彭宇连连感谢,还说“不会连累你们的”。陈二春因此并不去设想彭宇有可能是撞人者,“假如是彭宇撞人,当时的气氛不可能那么平和”。而当时双方在警察局的笔录离奇失踪了,老太太的儿子正好在警察局工作,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在案件审理中,我相信大多数人都认为彭宇是无辜的,而法院的判决书上却以“如果不是彭宇撞的人,那他不应该为老太太垫钱”判了老太太胜诉。正是这起法律公正的案子,引起了社会“老太太倒了,到底该不该扶”的讨论。我只想说,难道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吗?造成别人有难不敢帮这种局面,媒体的影响也要付出一定的责任,有些媒体只知制造噱头,而忽视了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关部门需要对这进行一定的约束。正是这个案例,吓得人们不敢再扶摔倒的老人了。 还有一个案例,在一个大工厂里工作的有各个国家的人,一次有个人受伤了,别的国家的人都过去询问情况,只有中国人仍在那里工作,别人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过去,他说“有那么多人关心她,还用我上去询问吗?”我觉得我们大多数人也是这样想的。这说明一个问题,中国的教育是失败的。中国的教育中缺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教育。富裕的地区,孩子大多喜欢享乐,家长对爱的教育漠不关心,有些甚至教育孩子负面的东西。贫穷的地区上学都困难,哪有心思在爱的教育中费工夫。似乎爱的教育的成果是看不见的,而在中国,看不见的成果似乎多是可有可无的。而美国的小学教育中,安排了大量的做义工的机会,在医院,敬老院,孩子在劳动的同时会体会到关爱他人的乐趣,快乐。中国的教育资源的确不丰富,但是给孩子提供做义工的机会应该是非常多的。而学校只知道学生的学习,在今年的教改中,这应该成为一个改变的方面。 1906年,留学日本的鲁迅观看幻灯片,看到日俄战争时,一个中国人给俄军做侦探被日军捕获,正被砍头,一群虽强壮但麻木不仁的中国人正津津有味地围观。此景深深刺痛了

信仰缺失

论国人信仰缺失问题 一、国人信仰缺失问题的现状 什么是信仰?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对自身之外的物质或者精神的信任和依赖;是人类否定自身获得救赎的产物。否定自我,寻求依赖,是信仰的开始;否定自我,获得拯救是信仰的归宿。在信仰中,人摆脱了的实在的困苦和困惑,获得了精神宁静,实现了对自身和生命的超越。 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严格无神论者占国民比例15%,确认自己有信仰的中国人占49%。中国13.5亿人当中,仅有少部分人将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还有一部分人信仰共产主义,但这两部分人加起来不超过1亿。同时中国的宗教信仰并不唯一,许多信教徒同时信仰多个教,严格意义上来讲,这部分人不能算做宗教信仰者。也就是说,近12亿中国人没有任何信仰。当代中国大多数人信仰缺失,党的信仰和终极目标似乎也在远离人们的视线,不再能很好的引导人们的信仰。 但与此同时,信奉民间信仰或巫术的人数在中国国明显庞大。比起对人在精神和生理上有严格约束和底线要求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相比,神医、风水、财神似乎更容易惹人喜爱。 二、信仰缺失易造成的问题 信仰是人们对自身人性的约束和反省,信仰让人们相信世界是有规则和逻辑的,只有谨慎生活,有所敬畏,才能公德圆满。那么,信仰缺失会造成什么问题呢? 1、道德缺失。信仰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人们反省自身,让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没有信仰的存在和支撑,人们就很容易逃离原本社会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做出违背人性甚至违法违纪之事。 2、信任缺失。大部分信教国家和地区都将非信教徒当成是不可信任之人,因为他们心中没有“神”来约束他们,即使是做了背信弃义之事也不会觉得内心有所过错。这可以从侧面反应出来信仰对于人们之间的信任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相对应而言,信仰缺失则可能导致信任缺失。 3、人性扭曲。在网络这个及时信息的传递平台上,经常可见一些社会上的负面新闻,如李天一案件、药家鑫案件。此等人性泯灭之事是由于三观的不正确引致,而三观又是被信仰所影响所约束着的。 4、破坏社会稳定。这一点是由以上信仰缺失所引发的问题综合造成的。 三、国人信仰缺失的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万事万物的存在必有它的存在之理。那么,国人信仰缺失又是为何?这里将来探讨一下国人信仰缺失的原因。 1、传统问题。国人被传承了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所影响,会用中庸的角度看待问题,不会单纯的因为某一个事物或某一面就去选择,而是综合看待。但这样

浅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浅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从目标上,中国人希望达到和谐;从认知和过程来看,中国人看问题从整体去把握;从行为表现上看,中国人处理问题采取折中方法。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也应包含三个维度:矛盾观念,中国人的思维承认矛盾观念;认知变化,从认知取向看,中国人承认变化;行为变化,中国人认为人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中国人喜欢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承认变化,容纳矛盾观念,处理人际关系时追求和谐,处理问题时采取折衷方法 而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几千年特有的文化密不可分。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个民族的文化基本精神,贯穿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观念。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特征,它可以被称作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它的产生,超越宗教的情感与功能,与中国历史的演进同步。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实际是专制与反专制的历史。政治上的统治是专制的。各种内讧、动乱、战争,起因在于推翻一种专制,但不管成功与否,目的仍然还是建立另一种专制,以至一直延续着绵绵古国的超稳形态。政治既内涵于文化,政治又高居文化之上,它驾御着文化老车,使之循规蹈矩地沿其旧辙。 专制政治须“忠君”,治下文化便少不了“一言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成必然逻辑。后来,经无数打压、围剿、杀戮,如火如荼如血,“异端”近乎赶尽杀绝,中国人“崇圣的既定路径思维终成了主脉。 中国人崇圣、狭私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极深层次的社会现象,是一种系统性的客观存在,它不可能在较短时期内得到大面积的改观,国人的思维方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中国人希望实现人人和谐,天下大同。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的思维方式,这为现代学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路径。在古代书籍中,也有类似的概述:“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西方观念更倾向于绝对独立思考。而中国人的思维核心是承认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变。

最新造成数据缺失的原因培训资料

造成数据缺失的原因 在各种实用的数据库中,属性值缺失的情况经常发全甚至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系统是不完备的,或 者说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完备。造成数据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能有以下几种: 1)有些信息暂时无法获取。例如在医疗数据库中,并非所有病人的所有临床检验结果都能在给定的时间内得到,就致使一部 分属性值空缺出来。又如在申请表数据中,对某些问题的反映依赖于对其他问题的回答。 2)有些信息是被遗漏的。可能是因为输入时认为不重要、忘记填写了或对数据理解错误而遗漏,也可能是由于数据采集设备 的故障、存储介质的故障、传输媒体的故障、一些人为因素等原因而丢失了。 3)有些对象的某个或某些属性是不可用的。也就是说,对于这个对象来说,该属性值是不存在的,如一个未婚者的配偶姓名 、一个儿童的固定收入状况等。 4)有些信息(被认为)是不重要的。如一个属性的取值与给定语境是无关的,或训练数据库的设计者并不在乎某个属性的取 值(称为dont-care value)。 5)获取这些信息的代价太大。 6)系统实时性能要求较高,即要求得到这些信息前迅速做出判断或决策。 处理数据缺失的机制 在对缺失数据进行处理前,了解数据缺失的机制和形式是十分必要的。将数据集中不含缺失值的变量(属性)称为完全变量

,数据集中含有缺失值的变量称为不完全变量,Little 和Rubin定义了以下三种不同的数据缺失机制: 1)完全随机缺失(Missing Completely at Random,MCAR)。数据的缺失与不完全变量以及完全变量都是无关的。 2)随机缺失(Missing at Random,MAR)。数据的缺失仅仅依赖于完全变量。 3)非随机、不可忽略缺失(Not Missing at Random,NMAR,or nonignorable)。不完全变量中数据的缺失依赖于不完全变量 本身,这种缺失是不可忽略的。 空值语义 对于某个对象的属性值未知的情况,我们称它在该属性的取值为空值(null value)。空值的来源有许多种,因此现实世界中 的空值语义也比较复杂。总的说来,可以把空值分成以下三类: 1)不存在型空值。即无法填入的值,或称对象在该属性上无法取值,如一个未婚者的配偶姓名等。 2)存在型空值。即对象在该属性上取值是存在的,但暂时无法知道。一旦对象在该属性上的实际值被确知以后,人们就可以用 相应的实际值来取代原来的空值,使信息趋于完全。存在型空值是不确定性的一种表征,该类空值的实际值在当前是未知的。但它 有确定性的一面,诸如它的实际值确实存在,总是落在一个人们可以确定的区间内。一般情况下,空值是指存在型空值。 3)占位型空值。即无法确定是不存在型空值还是存在型空值,这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够清楚,是最不确定的一类。这种空值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建议

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建议 2009.12.02 14:37 来源:人民网作者:中共海南省委组织部 理想信念是指人们向往、追求和奋斗的根本目标,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更是一个人进行各种行为的支撑和动力。对一个人来说,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失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样,对一个政党来说,倘若没有正确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失去奋斗的目标、偏离前进的方向,就会丧失先进性和存在的依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党员干部确立远大理想与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远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要经历若干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这个总过程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党员干部如果没有确立这个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失去方向,而放弃现实理想信念,实现远大理想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只有了解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现状,认真探析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存在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的路径,才能帮助党员干部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 一、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从总体上讲是能够高扬共产主义理想的风帆,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并能够努力为之不懈奋斗的。但是也要看到,党所处的社会环境,肩负的历史任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必然会对党员干部产生影响,其中少数意志薄弱者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现了的问题,有的还十分严重。 (一)政治思想方面丧失理想信念 多数党员干部政治思想积极,赞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