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毕淑敏散文的精神主旨

教学研究

54 2015年24期

试论毕淑敏散文的精神主旨

左彬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摘要:毕淑敏的散文总以“开缄论心”之诚使人倾心,以率真而自由的抒情使人流连。她的散文就是一个“真诚”而“自由”的世界,她将各色人的遭际、心态、舒徐自然,错落有致地展示于读者面前,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很浓的余味。过去的研究只是从单篇文章入手对其散文的精神没有升入挖掘,而且偏重于对文本进行背景、内容层面的研究。后续研究应该更多的关注其散文的精神主旨:对女性自身和灵魂的探索,爱情婚姻家庭的思考,自然与死亡之悟。

关键词:毕淑敏;精神;探索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5)24-0054-01

1 对女性自身和灵魂的探索

她在一篇《我爱我的性别》里提到自己曾不喜欢自己的性别,因为在男性中心文化中,女性还没抗争就被打上了先天的“红字”,被戴上弱者的荆棘之冠,这代表了命运的不公,但后来她领悟到“性别是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性别无罪”。其实“人类的性别是人类的进化与分工,它是人类的骄傲。人为的将性别分出高尚的和卑贱的区别,是一种偏见和愚昧。”所以她骄傲地说“我爱我的性别!”。毕淑敏力图说明女性与男性是平等的,女性具有同样的思索与行动的能力,女性也是宇宙中独特的个体。继而在《男人和女人的区别》一文中,毕淑敏更具体的告诉我们“男人和女人的区别不在生理而在心理,不在外表而在内心。人类文明进程的天空愈晴朗,太阳和月亮的个性愈分明。”因此,女性要做的不是埋怨父母的造弄或是上帝的捉弄,不该是讨厌自己的女儿身而期待下辈子变做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女性同样可以优秀,同样可以举世瞩目。在她的《寻觅优秀的女人》里我们知道“美丽的女人少年时像露水一样纯洁,青年时像白桦一样蓬勃,中年时像麦穗一样端庄,老年时像河流的入海口舒缓而磅礴。”那么我们就面对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做个优秀的女人呢?答案就在《淑女书女》、《素面朝天》、《做自己身体的朋友》、《造心》、《无形容颜》、《致不美丽的女孩子》……所有的字里行间都寄托着她对女性殷切的希望,处处从精神层面关怀着女性人格的完善。毕淑敏满怀真诚地告诫我们:想要成为优秀的女人那就要靠后天的努力,在我们灵魂深处埋下最洁净的种子等它发芽、开花、结果。

2 对爱情婚姻家庭的思考

爱情婚姻家庭中必不能缺少的元素之一就是爱,有爱才能和谐才有幸福可言。而爱需要我们无时无刻地关注,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读了她的《爱怕什么》,我们便知道“爱怕撒谎,爱怕沉默,爱怕犹豫,爱怕模棱两可,爱怕沙上建塔”,《爱最怕什么?》,爱最怕的是不真诚。她把自己宝贵的人生经验在提炼后简明扼要的告诉我们症结在哪里,然后开出的处方就是《修补爱情》。“爱情是我们一生中最需精心保养的器皿,它具备可资修补的一切要素。爱是珍贵的,爱是久远的,爱是有历史的,爱是渗透了情感的,爱是无价之宝。”,《爱情没有快译通》,两个人悉心经营着爱情,他们需要的是沟通,“了解和交流,在于两颗心的同一律动,在于你深深地明了对方向你描述的那一切”。在她的作品中坠入爱河的人不是匍匐于爱神脚下的弱者,而是从人生哲理的高度去探索爱,呼唤爱,追求爱,接受或者赋予爱的强者。一方面爱应该是那样真诚、痴情、忘我乃至忧虑和痛苦;但另一方面,爱又该是那样地自尊和理智。

家是什么?在《家问》中我们得到这样的答案“家啊,是理解、是奉献思念呵护,是圣洁宽容接纳和谐,是磨合欣赏忠诚沟通,是心心相印浪漫曲折生死相依海角天涯。”在《家的疆域》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答案,那便是“在家的日子,我们要更宽容,更聪慧,更善良,更真诚。家无垠。”但家庭也是免不了会爆发挣扎的,不过你要是掌握了《家中的气节》,了解《家是有生命的精灵》,懂得《家庭幸福预报》自然干戈就化了玉帛。在她笔下爱情、婚姻、家庭的思考让我们感受到暖暖的温情。

3 对自然与死亡之悟

十六岁离开北京,来到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交汇的藏北高原当兵。站在世界屋脊的顶端,冰天雪地的景象把大自然的苍茫庄严一股脑儿地塞进了毕淑敏的心房,在这里发生过的悲剧便也刻骨铭心了。“那留在记忆中的味道,便永生永世找不到伴侣”,像是在《昆仑之吃》里说的“高原上气压低水不到八十度就开,火候难掌握,误饭是常事”;《昆仑之眠》里说的“先在床上睡着了,后来就睡到烈士陵园去了”;高寒缺氧而使战士们的“指甲凹陷,齿龈出血,口腔溃疡,头发脱落”;《信使》里提到的“老医生下山乘坐的车翻了,这在高原是常事”;还有《花圈》里“生命骤然折断滚烫的血沁入,冰雪高原的温度因此微弱的升高”……这些昆仑山系列的作品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艰苦的军旅生活而且让我们震撼于那种特定的环境中的特定生存状态,不仅仅是想让我们敬佩将士站在世界屋脊上保家卫国的豪情,它还提醒着我们自然铁青着脸,它不会同情人类或悲悯生命。

这样“死亡”自然而然就是她特别关注的另一个话题。《大学生的墓志铭》就是探讨生命与死亡的,它足以体现作者对待人生的冷静与周全,她认为之所以要向年轻的大学生讲到死亡,要他们写下自己的墓志铭,是因为“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思索死亡,和他老了才思索死亡,甚至知道死到临头都不曾思索过死亡,这是完全不同的境界。知道有一个结尾在等待着我们,对生命的宝贵,对光明的求索,对人间温暖的珍爱,对丑恶的摒弃和鞭挞,对虚伪的憎恶和鄙夷,都要坚定得多”。对于生死这样凝重的话题,毕淑敏写得哲思盎然而不觉沉重,让人更加关爱人生、珍惜生命。她说“人的生存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知道有一个大限,人才会去思索这个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只有懂得生命意义的人,才有勇气探讨死亡。只有对死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人才可能更深地把握生命。死亡其实是一切的本质。”

通过对她作品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她的散文总是透着一种真诚。不论是谆谆的告诫或者温情的叙述还是冷酷的直言死亡,所有的话语都显得气定神闲,独具魅力。她的作品使我们在看待人生诸多问题时变得更加清醒明智和豁达。常常让她的文字浸润我们的心灵,一定会使粗糙的情感变得细腻,麻木的神经变得敏感,使人多一些善良,少一些愤怒;多一些真诚,少一些虚伪;多一些智慧,少一些愚昧。

参考文献

[1]毕淑敏,爱怕什么?·序二:毕淑敏——作家——医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毕淑敏,今世的五百次回眸[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

[3]毕淑敏,我敬畏生命的过程[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

[4]毕淑敏,我的五样[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5]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7]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左彬(1986-),男,四川宜宾人,贵州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