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技术生态化

武汉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技术生态化

姓名:张波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科学技术哲学

指导教师:高建明

20050601

摘要

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人类带来了日益增长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地促进着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进步。然而,当我们由衷地赞美技术文明的巨大成就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和深刻地反思问题的另一方面,这就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消极的负面影响。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自然观,从理论的层面上寻找解决生态环境的良策。本文从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思维原则出发,提出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相对于工业文明两言,是在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严重生存危机的基础上而提出的新的文明形态。工业文明时期,因为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因而,在生态文明时期,针对技术的负面效应,在技术的发展、应用上避免消极后果的出现,提出发展技术只有走生态化之路,才能维持人、自然两者和谐的发展。

本文首先针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阐释生态文明的特点及主要体现。如:思维方式生态化、发展方式生态化和消费方式生态化等。其次,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技术的作用:使人们认识到技术对自然环境既有积极的正面作用又有消极的负面效应。消极的负面效应主要有: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的崩溃以及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的资源危机。本文又主要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来着重分析技术对环境的负面作用,尤其在主观因素方面,从理论的高度分析并揭示了导致环境污染的认识根源、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最后,基于技术的负面作用,提出发展技术必须坚持的原则:技术的人文关怀原则和生态关怀原则,发展技术必须要走生态化的道路,即技术生态化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并从技术系统的结构生态化和技术系统的监控生态化等两方面来具体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技术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技术决定论。

[关键词】: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技术、生态化、视野

ABSTRACT

Therapiddevelopmentoftechnologyanditsextensiveapplicationintheareaofeconomyandsocietyhasledtotheincreasinglygrowthofmaterialwealthandspiritualvaluesofhumanbeing,andlargelypushedforwardtheprogressofoureconomy,cultureandthewholesociety,However,whileadmiringsincerelythegreatachievementsofthecivilizationoftechnology,wehavetoseesoberlyandthinkdeeplytheothersideoftechnology.the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technologyhasalsoledtoaseriesofnegativeeffectontheecologicalenvironmentonwhichwerelyforexistence。The

seriousnessofenvironmentproblem,facedbymankind,hasforcedUStolookcloselyagaintherelationbetweenmanandnature,reflectonourviewpoint

towardsnature.Seekinggoodwaytoresolveecologicalenvironmentproblemintheoricallayer.Inthisarticle,followingthethinkingprincipleofthemergeoflogicalandhistory,anewkindofecologicalcivilizationisemergingwiththeappearanceofhumancrisissurvivalthatcausedbyindustrial.Civilization.Inindustrialcivilizationtime.Thedevelopmentoftechnologycauseseriouslyenvironmentalpollutionanddestroytherelationshipbetweenhumanbeingandenvironment.So.Inecologicalcivilizationtime,.Baseonnegativeeffectoftechnology.Foravoidingthiscondition,theonlywaytogoischoosingtheecologicalizationoftechnologywhichamelioratestherelationshipbetweenhumanbeingsandenvironment,Firstly,becauseindustrialcivilizationcauseseriouslyeco—crisisandputforwardecologicalcivilizationisnecessarytendencyofsocialdevelopmenthumanbeingexplainingitscharacterandmainincarnate.Suchas:ecologicalizationofthinkingaboutthemind、development

andconsuming..Secondly,seeingtheeffectoftechnologyfromecologicalenvironment,werecognizesthattwosidesthenegativeoneandpositiveone.theeffectofnegativeincludinginchiefly:environmentalpollution,thecollapsetobiologicaldiversity,theover-exploitationandunreasonableuseofnaturalresourcesledtotheresources’crisis,andputtingaimportantpointonexplaining

ll

thereasonofnegativeeffectfromobjectiveandsubjectiveaspect.Especiallyinobjectiveaspect:fromthelayeroftheory,authoranalysesandrevealedtheepistemologicalsource,classificationsourceandsocialsourcewhichcauseenvironmentalpollutionFinally,basedonthenegativeeffect,theprincipleofdevelopingtechnology:theprincipleoftheconcernforhumanityandtheprincipleoftheconcernforecologicalsystem,Developmentoftechnologymustrealizeecologicalization:theecologicalizationistheessentialassuranceofsustainable

Itisdemonstratedfromecologicalizationoftechnologysystem’tailingandthestructure。Atonetime,technologypessimismsanddeterminismoftechnologyoptimismshouldbethinkincorrect.

Keywords:industrialcivilization,ecologicalcivilization,technology,ecologicalization.view

llI

第1章引言

在人类文明的进化史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休戚相关的,人在征服、控制和掠夺大自然的同时,也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尤其从20世纪开始,特别是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开发强度的加大,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日益严重,并随着高科技发展而带来严重的基因污染等,越来越成为当代的问题,致使人类的生存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和地球上其它生命体“赖以柱其闽”的环境支持系统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动摇,人类社会的兴衰存亡正处在于一个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面对如此恶化的人类生态环境,人类经过对自身发展历史的沉痛反思,逐渐抉择了一种新的文明观,即生态文明观。针对技术发展如何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成为我国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对于技术造成的环境问题的研究,学者们或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来探讨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解决的途径:或从宏观的自然观的角度来分析技术负效应问题,而从生态文明视野来探讨如何发展技术问题论及不多。

本文试图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对如何协调好技术与环境两者的关系问题作一些探讨。生态文明是针对工业文明而提出的。由于技术的负效应导致环境的恶化,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而这种危机的产生是工业文明自身无法克服的,因此,生态文明应运而生,它是新世纪人类的抉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文明主要体现思维方式生态化、发展方式生态化和消费方式生态化等方面。由于技术对自然环境既有积极的正面作用,又有消极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后者,伴随着技术的加速发展和渗透,其作用的范围在日趋扩大,危害性和破坏力也在不断增强。如何全面而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负面作用及其成因?技术怎样发展才能有效她防范其负面影响?这是本文着重探讨的主要课题。针对这课题,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首先,本文以技术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为重点,全面丽深入地揭示了技术负面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严重后果。其次。本文分别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等不同的视角和层面,详细分析技术的负面作用形成的主要根源。最后,在对技术负面作用的成因研究分析基础上,作者试图从基本的指导原则方面探讨,提出技术的生态关怀原则,并进一步提出发展技术应走技术生态化道路。从而系统地论证有效防范和化解技术负面作用的对策性思路和建议。

第2章生态文明:新世纪人类的抉择

2.1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在经过漫长的蒙昧、野蛮的原始生活后,大约在5000年前才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大体上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几个阶段。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沿着从过去走向未来的一维时间流,展现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历史过程。在这一维的时间序列上,在人类文明产生、发展、繁荣和衰落的过程中展现出文明观的历史递迸。这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自我扬弃、不断革新的过程,是在继承与创造的辨证统一中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种过程中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由低级向高级的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在采猎文明时期,人类活动主要是顺应自然地利用环境,而不是有意识地改造环境。可是人类过度的采集和狩猎,往往消灭了居住地的许多物种,人们在取碍食物豹同时,破坏了原有的食物链和生态环境,也破坏了自己的食物来源,失去进一步获取食物的可能性,使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而在采猎文明晚期,人类生物进化基本完成,狩猎技术进步加快,导致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大量的哺乳动物灭绝。食物危机迫使人类寻找新的生存资源和劳动方式,于是人类开始驯养动物、种植庄稼,从而开创了农业文明的时代。

大约在1万年前,伴随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人类跨入农业文明时代。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在社会生产中逐渐代替采集、狩猎成为社会的核心产业,这是人类史上的第一次产业革命。这时,人类已经从自然生态系统直接的食物网的制约中解放出来,开始建造自己生存的人工环境。作为劳动对象的人工环境的出现,第一次打破了大自然不受人类控制的自发变化的状态。从此它开始一步一步地在人类控制下为人类所利用。可见,在人类征服自然的征途上,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正如汤因比高度评价农业文明的意义那样,他说:“农业和畜牧业为后来的所有技术进步包括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也为迄今为止曾经产生和消亡了的一切文明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被称为“第一次浪潮”的农业革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而又亲手摧毁了这些文明。在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中,除中

国得以保存和延续外,其余文明大都销声匿迹。这是在文明史上人类第一次付出的巨大代价。其原因在于农业文明时期,采用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刀耕火种是人类最早的农业技术。毁林开荒、耕种土地,但过分利用地力,天然肥力用尽,收成下降,继而被迫弃耕。这样反复地刀耕火种,又反复弃耕,地力很快被耗尽。由于掠夺性地过度开发自然生态系统,没有重视从外部经常补充相应的物质和能量,人们在许多地区逐渐破坏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条件,导致土地破坏、水土严重流失,使肥沃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正如弗、卡特等所言:“文明越是灿烂,它持续的时间就越短。文明之所以会在孕育了这些文明的故乡衰落,主要是由于人们糟蹋或者毁坏了帮助人类发展文明的环境。”【2J一旦环境迅速恶化,文明也随之衰落了。

2.1.1工业文明的危机

18世纪60年代,随着英国第一台纺织机和蒸汽机的运转,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人类利用先进的科技掀起工业革命的浪潮,人类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作用于自然界,为自己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人类利用不断发展的工业技术,把对自然界的改造作用从农业文明中的生态系统扩展到地球上的一切自然系统,直到整个生物圈。先进的科技为社会提供了比农业文明大得多的动力,驱使工业生产加速发展。工业革命使“我们在最先进的工业国家中已经降服了自然力,迫使它为人们服务;这样我们就无限地增加了生产,~个小孩所生产的东西,比以前的一百个成年人所生产的还多”f3J人类在这个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还要多,还要大。同时,人类还以工业的原则支配传统的农业生产,使农业本身也工业化了。从两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转变。随着现代化的大工业的出现,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地提高,环境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系统大规模地改变,人类的活动领域极大地扩张,人类的物质欲望与日俱增。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地掠夺能源、资源,肆无忌惮地污染自然,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失调,以致出现资源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导致生态环境遇到空前挑战,生态危机初显端倪。

工业文明危机的产生是与片面经济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工业文明以“人类主宰自然”为理论依据,以对自然的巨大损害为代价,片面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人们认为自然界资源是无限的,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对自然力尽可能多的开发,而不考虑自然界的承受能力,更不考虑生产对自然

界和社会带来的长远利益。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不可避免地带来环境污染、气候异常等一系列问题。人与自然关系失调,导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人类为了自身利益。以杀鸡取卵的方式榨取自然,最终使人类这~物种陷入了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的困境之中,也使地球上所有物种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生存威胁。同时,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也造成人与人之间、个人与衽会之间的紧张关系。由于视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人被异化为经济增长的工具和手段,成为一种经济动物。正因为社会把人仅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工具,充当一种人力资源,从而导致对个人处境的冷漠,也造成个人与社会的隔离,使社会缺少凝聚力,个人缺乏社会责任感。此外,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还导致人们物质生活和糖神生活的分裂。人们仅仅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目的,但物质生活的提高并没有促进精神生活的改善,相反,促进人们的物质消费欲望进一步膨胀,形成了以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为主要特征的价值观。而当人们获得越来越多的物质享受时,伴随而来的是精神的空虚。

由此可见,工业文明利用先进的科技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给自然环境、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人类面临着一系列生存危机问题。包括环境污染、能源桔竭、资源匮乏、生态失衡,以及世界性的核威胁、国际间的恐怖活动,还有宗教的对立与战争等,使我们这个地球村变得危机四伏。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可概括为: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可再生资源的衰退:环境污染加剧;生态失衡;核威胁和人口爆炸。面对这严峻的形式,人类何去何从?是对生存危机无动于衷,继续糟蹋环境、自我毁灭,还是重新思考人类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全新的生态环境观,人类必须做出慎重选择。

2.1.2走向生态文明:人类的唯一抉择

面对生存危机的挑战,只有依靠人类的智慧,寻找一条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即走向生态文明:一种尊重大地、尊重自然的文明观。它超越工业文明观,提倡人类以自然生存权为出发点,以人类与生物圈的共存为价值诉求来发展生产力,从人类主宰自然转向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等关系。就生态文明的橛念而言,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文明的一种形态,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文明。生态文明不仅追求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且追求生态进步,它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协同进化,经济一社会与生物圈协同进化的文明。”

f钔。另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它以人和自然的统一为基础,以绿色技术为手段,以人对自然的自觉关怀为准则,以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合理的社会制度为物质、制度保障,致力于现代化的自然生态建设和人文生态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5】。笔者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以尊重和维护环境为宗旨,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和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一种文明形态。它是以维护生物圈的健康存在为前提,确保生态系统的正常演化和良性循环,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一个可永续利用的资源环境。这种新文明观的核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2.2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关键和保障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较工业文明更高级、更伟大、更先进的文明。它将脱胎于工业文明,在工业文明和现代科技的基础上发展自己,并不断的完善自己。那么,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呢?笔者就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关键和保障来谈谈这个问题。

2.2.1思维方式生态化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

思维方式是人们思维活动的方式,具体是指人们思维活动的指向、思维的路径、思维的规模、思维的习惯和定势以及思维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笔者认为思维方式生态化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过程中,以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为指导,以人类和自然相互作用为中心,以人对自然的自觉关怀为准则,来思考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和手段。

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支配的。因而,实现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根本的变革:在生态文明阶段,工业文明时期那套传统的思维方式显然不能够适应它的要求,它需要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即生态化的思维方式,生态化的思维方式是在对传统思维方式进行怀疑和批判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而形成的。所以,要实现生态文明,其前提条件就是思维方式生态化。

思维方式生态化的产生,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体而言,它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是批判地继承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又因为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是由关于对象世界的认知结构、价值取向

和思维方法三个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所以思维方式的生态化也包括认知结构的整体性、价值取向的双向性、思维方法的多样性和开放性。2.2.1.1认知结构的整体性

认知结构整体性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总体的把握方式,它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着眼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以此作为理解和规定对象的一种思维原则。它主要强调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自然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首先,自然界自身的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具有整体性。其次,自然界作为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其整体性还在于它是各种要素和过程的有机整合,其中每~要素和过程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它要素和过程的变化,从而影响到系统的整体性的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而这些系统整体方面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它的每一要素和过程的变化。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具有整体性。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体现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具有统一的整体性:当人通过实践活动改变自然环境时,使自然受人的影响;与此同时,自然环境又作用于人,迫使人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维护自然权益,从而使人受自然的影响。其次,体现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即人类变革自然的效益具有整体性。人类变革自然的实践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整体性效应,而传统的发展观片面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生态化思维强调人类变革自然的实践的整体性综合效应要求以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为出发点和归宿,尊重和爱护自然,人类对自然不仅享受权力,而且更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2.2.1.2价值取向的双向性

生态化的思维方式,不仅要在认知结构上坚持整体性,而且在价值取向上要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双向性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双向性是指体现人与自然共同演进、和谐发展的~种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体系。它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统一与协调。双向性的价值取向是与单向性的价值取向相对立的一种价值取向。而单向的价值取向是指以人为中心、以最大限度地谋取和占有人的眼前物质利益为关注和思考对象的一种价值取向。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的价值取向由单向性的价值取向转变到双向性的价值取向。双向性的价值取向的根本原则是以互利互惠的观点来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双向性的价值取向,就人与自然而言,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并最终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共存共荣、协调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

2.2.1.3思维方法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1)多样性的思维

世界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存在,就在于它是多样性的统一。多样性在生态科学上讲是指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我们地球生物圈稳定有序的保证。生态科学揭示的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和有序性这一规律不仅在自然界起作用,而且在社会中也有更广泛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如:规律中包含的生态平衡思想。多样性原理指导我们用多样性价值尺度来处理生态危机:既考虑当代的利益,又要考虑后代利益:既考虑人的物质的需要,又要考虑人的精神和心理需要;既考虑经济的社会后果,又要考虑生态的环境后果。多样性的思维的对立面是单一化思维,只是以自我为中心,后代人的利益尚且不管,更谈不上协调与自然的关系。

工业文明时期,以“人是自然的主人”这单一化的思维为哲学依据。人类以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自身的目的,通过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运用先进技术,不断加强对大自然的“控制”、“征服”力度,势必导致人类对大自然的无限度的索取和破坏。

而生态文明信奉“人是自然的一员”的这一多样化的思维哲学观。持多样化的思维观点者认为“人”仅仅是多样性的生物物种的一种,与其它物种一样都是由于自然演化的产物,人类没有理由肆意奴役自然界其它物种,更无权剥夺它们的生存权利。如果人类置身于自然之上,俨然以主人自居,并且为保持地位而无限制地凭借科技压榨自然,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严重损害自然的自生力、自净力、平衡力,其结果只能导致生态危机,遭受灾乱不仅仅是自然,而白视高“自然”一等的人类也在劫难逃。而在多样化的思维指导下,人类在满足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的同时,又能满足生态的需求,实现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协调发展。

(2)开放性思维

地球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有一种被称之为边缘效应的现象: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生态系统的交界地带,生物群落的结构都较复杂,某些物种表现得特别活跃,出现了不同生物种类共生的情况,种群的密度变化较大,种群间的竞争激烈,且种群的生存力和繁殖力相对要高。边缘效应不仅在自然生态系统范围内普遍存在,而且

在社会生态系统中也普遍存在。人类文明本身就是从沿河、沿湖和沿海等水陆生态系统的交界、邻近和镶嵌产生、繁衍和昌盛起来。因此,要想获得并保持边缘效应的持续性,关键在于不断地从环境输入负熵,即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才具有生命力。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能力,必然走向死寂。现代生态科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揭示特定生态系统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机制,揭示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特定生态系统内分配和流动的规律。总之,开放与否,事关生态系统的生死存亡。不同生态系统彼此互为环境,不同的生态系统间的边缘效应,便是不同的生态系统彼此在开放中出现的效应。

整个地球是一个对太阳开放的巨大的生态系统。地球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地球覆盖羞大量能够固定太阳能的绿色植物。人乃至一切动物都与植物共存亡。由此可见。植物应该作为生态系统的核心,它的兴衰关系着我们这个世界对太阳是走向开放还是封闭,以及一切生命形式能否生存下去的根本。所以说,生态意识等于生命意识,等于绿色意识。

开放的重要性不但见于自然生态系统,而且见于社会生态系统。任何社会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它与环境相互作用。这里环境,一方面是指文化环境,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只有彼此开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融合互补才能繁荣昌盛。另一方面是指地理环境。是指对社会文明的发展产生现实作用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与自然之间是封闭性的:人类强行要求自然对自己开放,人类抱着“主宰自然”的心态,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疯狂地攫取大自然的资源、能源,使不可再生资源目益枯竭,同时,使可再生资源目益破坏。而人类对自然却是封闭的,从自然中获得原料。抛给自然的仅仅是废物,如工业“三废”、化学合成污染物、核废物等有害物质。人与自然之间缺乏足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两者之间不协调发展,导致一系列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时期,人类与自然之间是彼此开放的,人类在认识、利用自然时候,同时,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人与自然是协调发展,始终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

2.2.2发展方式生态化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关键

生态文明的实现,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而且更需要在实践中有自己明确的发展向度,这种向度就是生态向度。所谓社会发展的生态向度,也就是

要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人和自然、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就社会的发展方式而言,就是要求发展方式生态化。而生态文明的宗旨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共生共荣。因此,能否坚持发展方式生态化是能否实现生态文明的关键。纵观人类历史,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人类文明史也是人类的发展史。发展是动态的、能动的和进取的,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态势。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再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求发展就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所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以可持续的方式去实现发展。我们把以可持续去实现的发展称之为发展方式的生态化。“从广义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61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型的发展观,反映了人类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理性思维,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开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纪元。

2.2.2.1发展观的新内涵

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发展观吸收了工业文明时代发展观的合理内核,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新发展观认为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应是社会各领域的整体发展和全面推进。

新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发展的综合性。综合性不单指人自身的发展,还包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及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在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模式逐渐向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模式转变以来,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受到了关注。传统发展观把物质财富的积累往往看成是成就和成功的顶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强调竞争的价值高于合作。而新的文明观却把合作、对共同目标的追求作为高于一切的价值认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新的文化意识看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并且强调自然界中和人类世界中的共性和统一性”【7】由此,衡量发展的标准中,增加了人与自然关系是否协调这一新的内涵。

新发展观还强调发展的效率,传统发展观重视数量的增长,忽视增长背后所付出的社会成本,以缺乏效率和社会成本堆积起来的发展,将是脆弱、短暂的。新发展观强调只有追求效率的发展才是稳定和永恒的。

建立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实现全球范围的公正与平等,这是新发展观又一个主要内涵。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要具有合理性,不能因为国家、地区不同而区别对待,应该追求实现充分的代内平等。世界各国都应从全人类的立场出发,以全球的眼光看待发展问题,否则,社会的不公平分配最终会

导致贫富之间的尖锐冲突和对立,从而破坏生产力,断送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同时,发展要建立在不对后代人的生存产生威胁的基础上,实现充分的代际平等。“人类的一切重要决策都要对未来、对子孙后代负责、未来世界的面貌是由现代人决定的,当代人错误决策的严重后果,将是后人被迫承受的痛苦现实,任何重大决策或发展宏图,都应当是当代人的需要和未来人的幸福在科学基础上的统一”m新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目的在促进发展的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的因素,包括目前的技术状况和环境资源方面的制约,生物圈承受人类活动影响能力造成的制约等。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下去,但要考虑其发展的限制因素。新发展观强调发展的适度性。摒弃重数量、重增长的新发展观应成为我们进行社会发展实践的一条新的准则。

2,2,2.2发展观的新视野

新发展观是一种非线性的发展观,它与传统的线性发展观相对立。线性发展观认为事物的发展具有固定的目标,是一个由各分步骤组成的一元过程,其运行由最初便内在于其中的必然规律支配和决定着。这一进程对于同类现象具有绝对的普适性。非线性发展观,它追求事物的完善而非至善,而完善是~个无止境的过程,它认为,发展是结构转换,是一种随机涨落。发展面对的是一种多维的可能性空间。新发展观的发展是与文化进化的多样性要求相符合的内源发展。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由于不同民族适应特殊的生态环境和其历史发展水平所致。内源发展原则主张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为主导,从本民族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去实现现代化。内源发展的原则特别强调自主性,但它并不排斥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和向外部世界开放,它认为这种联系与开放须以本国的国情为基础,必须继承与弘扬在历史演进中稳定下来的进步的文化价值。以不同的文化价值为主导的世界各国发展的多样性,不仅为全球整体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且还丰富了全人类的文化基因库,为整个人类在遭到生存危机的考验时,提供了继续生存的更多的选择机会。

2.2.3消费方式生态化是实现生态文明的保障

生态文明的实现,既需要理论指导和明确的发展向度,又需要可靠的保障,这种可靠的保障就是消费方式生态化。消费方式生态化即是指消费过程的一种定向改变,这种改变最终能够协调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尖

lO

锐矛盾,能够使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永久性地支撑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实际消费过程既包括人的需要满足的过程,也包括经济生产对原材料的消费过程,即生活消费、生产消费,无论是生活消费,还是生产消费必须合理,即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随着传统的消费方式受到怀疑与批判,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主张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2.23.1生产消费生态化

工业文明时期,为了追求某个生产过程最优化,工艺的运行是“原料一产品一废料”19]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产生大量废弃物,是导致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生态文明改进生产工艺,是以“原料一产品一废料一产品”【1oj为运行模式,来实现全面的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可以促使企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减少废料与污染物质的生成和排放,实现废物资源化,使工业生产和环境相容。

2.2.3.2生活消费生态化

工业文明以来,首先在发达国家社会兴起了一股高消费浪潮,为了满足这种畸型消费方式,需要大量开采和消耗自然资源,这对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压力。而生态文明生活方式主要表现:人类在限制自己需求的同时,考虑其它生命的生存需要,逐渐突破自身利益的狭隘眼界,把保护广大生物的存在与实现自己的生存结合起来,将自己的需求合理化。

2.2.3.3消费方式生态化实现的途径:建立合理的消费观

优化消费方式,建立与环境保护相一致的价值观体系,首要一点就是要树立合理消费的观念,尽可能使消费行为不破坏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首先要提倡适度消费,在传统观念中,重物质享受的倾向极其明显,发展也就意味着无休止地增加物质消费。因此,生态文明倡导一种以节俭为特征、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以减少对资源的消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其次提倡绿色消费。一般而言,绿色产品的生产和使用不仅对人体健康无害,而且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无害或危害极小,符合生态保护的要求。

2.2.3.4消费方式生态化的实质是对人文精神的弘扬

消费方式要达到适度消费,就必须注重人性化与自然化的结合。

生态文明观的确立,使消费模式开始由享乐型消费向合理消费转变,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生活基础。人的消费目的在于需求,人的需求是促进

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业文明以来,物欲的满足成为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的重要标准,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以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为代价,因此,形成~种崇尚过度消费的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这种消费模式,直接导致了人异化于自然,自然界成了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人在弘扬科学精神,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揭示自然界客观规律,更好地掠夺自然。对自然缺乏人文关怀,人的贪婪最终造成了自然界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降低,甚至于丧失,同时,过度强调对物欲的追求,造成人类精神家园的空虚,人的生存面临危机。

生态文明时期,合理消费理念关注人类较高水平的精神需求,提倡适度消费与绿色消费。主张人类在发扬科学精神的同时,对自然界的其他物种进行关注,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对自身进行爱抚时,对大自然仁慈,宽大为怀。对自然资源消费要适度。

适度消费,否定浪费型消费方式,关注消费内容的质量而不是数量,通过适度消费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文明、健康的消费观,它提倡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消费观,把真善美作为人生追求,把热爱自然,节约资源,关爱他人,乐于奉献作为人生幸福的真谛。生态文明表达的正是人类与宇宙的共生共荣,与自然的和谐统~,与生命的相融沟通。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的主要标志,体现在三大“转变”上:一是自然观的大转变,即由天人相分到人天谐和的转变。即表现在思维方式生态化方面;二是经济观念与行为的大转变,即从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一生态双熏目标的转变,表现在发展方式生态化方面;三是生产技术的大转变,即有害环境技术向无害环境技术的转变,既表现在发展方式生态化方面,又表现在消费方式生态化方面。可见,思维方式生态化为发展方式生态化和消费方式生态化提供理论指导的同时,也包含发展方式生态化和消费方式生态化。而发展方式生态化和消费方式生态化是思维方式生态化的具体体现,也是一种升华和提高。

第3章从生态文明看技术的作用

技术的历史源远流长。从人类制造的第一把石刀以来,就已经开始了技术的萌芽。人类为了生存就要生产,任何生产都离不开技术。技术不仅作为影响直接生产力的要素存在于生产劳动过程中,而且作为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载入史册。如今,技术已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石,正是技术的迅速发展赋予工业文明以“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赋予人类以向大自然无限“索取”的能力,从而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大自然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生态危机由此产生。技术决不是万能的,与任何事物一样,技术有固有的缺陷和局限性,并且,技术的应用还取决于使用者的意愿、目标与素质。科技经常被人类有意或无意地“误用”而产生危害性的后果。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作为一种比工业文明更先进、更高级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发展也依赖技术的进步。但是,为了避免技术在生态文明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必须进行技术的生态规范化,即按照生态原理的要求进行技术的研究、发展、管理与应用,传统的技术都以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为目标,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自然资源的衰竭与生态环境破坏,从而背离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一目标。生态文明则要求技术既要能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又要能认识与调节人类自身的关系,认识和调节人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这也就是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我们认为,这是对技术的理性要求,符合技术的理性本质,符合文明的理性本质。

3.1技术对自然环境的正面作用

考虑技术对环境的正面作用,必须涉及到技术的价值问题。而“价值在本质上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需要的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11]因此,技术的价值,就是技术满足人类需要的属性及状态的反映。由于人类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而技术为满足人类的需要,它不仅体现认识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且有生态价值,这种价值是技术满足人类维护系统平衡的需要的属性及状态反映。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人类,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技术的发展

和应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具体而言,其主要表现:1、运用技术发明和创新开发清洁高效能源、材料替代污染严重的能源、材料。在能源方面,目前,人们运用生物能、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能源,减少对石油、煤等的依赖:在材料领域,以可降解塑料取代作为石油化工产品的不可降解塑料,也取得一系列的重大进展并开始显示其突出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如“1999年,日本钟纺合纤公司的科学家以从玉米中提取的聚乳酸为原料,制造出生物降解性发泡原料。这种用新工艺制成的降解性发泡原料在强度、压缩应力、缓冲力、耐用性等性能上均与苯乙烯塑料相近,可以利用现有的发泡材料塑料制造设备生产,但其使用后却可在土壤中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产生污染环境的物质,并可作为堆肥。”H21。2、运用技术消除各种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目前,人们运用生物治理的手段和方法,清除各种对危害环境有害的物质。“仅在美国,每年生产的有害环境的污染物达2亿多吨。工业分析家认为,生物治理将是生物技术世纪中发展迅速的新行业之一”【l…,3、运用技术化解各种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科技如还原技术,又称再循环技术,其基本指导思想是遵循自然界的物质相互转化的规律,不追求单纯地清除废物,而是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例如,在处理工业“三废”的污染或者废旧电脑、家用电器等“高技术废弃物”。运用传统的填埋法、普通焚烧法和堆肥法,会造成二次污染的。因此,许多国家在大力研究和推广还原技术。“2001年3月,日本横须贺市政府宣布与企业联手研究开发将城市生活垃圾转变成汽车燃料的技术,以期取得保护环境和节约汽油双重效果。……制取可燃气体后剩下的残渣则是上等的有机肥料。”04]。运用还原技术,不仅实现对废弃物的有效循环利用,而且缓解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环境的萎缩和环境质量的衰退。

3.2技术对自然环境的负面效应及成因分析

技术是双刃剑。技术对自然环境的既具有正面作用,又具有负面效应。“技术的负面效应或负面作用,就是指技术在发展和应用中所产生的各种对人类自身、人类社会和人类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的危害:或者说,技术的负面作用,就是技术负价值的体现。”[”】下面针对技术在发展和应用中所产生的各种对人类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的危害来进行探讨分析

14

3.2。1技术对自然环境的负面效应的体现

“近代科技一经兴起,人们就从大宇宙(天文学)和小宇宙(人体生理学)两个领域发起震撼人类思想史的第一次科学革命。随之又爆发了以近代技术体系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工业文明时代从此拉开了序幕。”【l叫十八世纪后期,以蒸汽机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出现,铁器工具时代被机器时代所代替,家庭手工业被机器大工业所代替,实现生产的技术方式的机械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取得统治地位;随之而来的,分别以电力、电子、信息为主导技术的第二、三、四次技术革命,分别实现了生产的技术方式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而即将来I临的第五次技术革命,则是以人工智能为主导技术,以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和认知技术为主要相关技术,实现生产的技术方式智能化,从而促使生产方式由原来的工业化向知识化转化。

在工业文明时期,一系列的技术革命使人类获得一种新的支配自然的力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尤其是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的认识由宏观深入到微观和宇观,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借助强大的技术力量的支持,近代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起来。它创造了古人所无法梦想的巨大财富,但是,却出现了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生态问题。技术对生态环境的负面作用,主要是在其发展和应用中所产生出来的。人类与赖以生存的环境,从来都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干预的。在采猎文明、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技术手段给环境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是局部的。可是在工业文明时期,空前巨大的技术力量,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从局部和区域扩展到整个星球。而且人类已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地球的生命系统。对于高技术破坏环境的威力,技术哲学家艾德深刻地指出:“虽然在低技术的条件下,人类的活动也会引发环境灾难,但现在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却极大地加速和加强了这个过程。”ll”因此,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生态危机,其中技术在发展和应用中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是一项主要的因索。具体面言,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

3,2.1.1资源危机

如今,人类对自然资源消费压力更进一步增长,虽然有其它原因,但重要的原因在于人类依靠先进的技术为手段,增强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力量,导致人类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技术作为社会前进的动力,

在这里却成为毁坏环境的罪魁祸首。同时,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还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等全球性的生态灾难。

3。2,1.2环境污染

影响全球环境的因素,有人为和自然两种因素。在采猎文明、农业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是轻微的、局部性。而在工业文明时期,影响全球环境的因素中,自然因素退居其次,而人为因素却居首位。人为因素,特别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导致环境污染,加剧和引发了灾害性的环境变化。环境变化主要表现:当今,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所引起环境污染问题既表现在普遍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中,又突出体现在一系列“高技术型”污染,即与技术相关程度更高的污染中:

首先,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耗损等老的环境问题:生态系统原来是碱性或中性的,人类技术活动导致的酸雨使世界环境酸化,给地球的生态系统造成十分严重的恶果,即破坏生态平衡;技术发展和应用而引起的温室效应导致气体变化,带来灾害性的影响,如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威胁生物及人类自身的生存;由于全球降水量改变等影响,出现干旱洪水酷热或严寒等反常和灾难性气候的变化。同时,由于地球气候变暖,使全球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将被破坏。如:“地球增温造成的气候变化甚至还将改变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分布格局和致病机理,导致病毒从赤道地区向高纬度地区移动。”“8】;同时,臭氧层耗损对人类和整个生物圈构成致命的威胁,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不仅诱发皮肤癌,此外,“紫外线辐射的增多还会破坏生态的食物链,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农业、渔业减少等后果。”U91;

其次,合成化学物质污染、基因污染等高技术造成新的环境问题。合成化学物质无节制的生产和使用,破坏生态平衡,成为全球性的环境公害。如《寂静的春天》一书中,作者卡逊揭示以DDT为代表的合成农药对一大批生物长期和致命的危害。由于它们大多数都不具备环境相容性,不能在环境中自行降解。因此,当它们被大量遗弃到环境中时,也必然会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基因污染是随着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产生的一类新的环境污染,它对生物界以致整个生态系统都会造成重大危害。根据专家们的分析,基因污染对生态环境有以下几种危害:污染传统作物、污染自然界的生物基因库,并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