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离子注入

瓦利安-离子注入机工作原理01解析

第三部分原理 瓦利安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 VIISta HCS 目录 章节章节编号 原理介绍…………………………………………………………………E82291210 控制原理………………………………………………---………………E82291220 离子注入操作原理………………………………………………………E82291230 第1页

介绍 第1页

VIISta HCS型高束流离子注入机是高自动化的生产工具。此离子注入机可以将单一离子类别掺杂剂的离子束注入到硅片中。 首先利用Varian 控制系统(VCS)产生工艺配方,在配方的基础上制定产生离子束的确切标准。工艺配方的设计目的包括:控制掺杂剂种类的选择,控制剂量、控制离子束的能量、注入角度等以及工艺步骤等等。 在阅读本章之前,请阅读第二章安全方面内容。 一、系统单元组成 VIISta HCS 可以分为三个有用的重要的单元:离子源单元、离子束线单元、工作站单元。 1、离子源单元 离子源子单元包括产生,吸出、偏转、控制,和聚焦,离子是有间接加热的阴极产生再由吸极取出(由D1电源与吸级装置构成),在取出工艺过程中,为了得到离子束更好的传输和低的离子束密度,离子束将被垂直聚焦。被取出的离子束通过一个四极的透镜,在进入90度离子束磁分析器之前离子束被聚焦,在磁分析器中,绝大多数不需要的离子将被分离出去。 离子源模块的主要结构,包括离子源围栏内部分和安全系统,支持分布各处的主要动力组件。还有离子源控制模块,源初始泵抽,涡轮分子泵抽,工艺气体柜,离子源和(套)管路。离子源围栏与安全系统要互锁,这是为了防止在正常注入操作过程中有人员接近。如果任何一扇门打开,或者任何维护、伺服面板被移动,高压电源和有害气体流就会通过互锁系统关闭。VIISts HCS 系统使用的不是高压工艺气体,就是需要安全输送系统的工艺气体。VSEA提供的标准工艺气体有三氟硼烷、砷烷和磷烷。 2、离子束线控制单元 离子束线控制子系统包括从90度磁偏转区域到70度磁偏转区域,在这些区域,离子束将会被减速、聚焦、分析、测量以及被修正为平行、均匀的离子束。从90度磁偏转区域到70度磁偏转区域中,离子束先被增速,再被减速。离子源与控制离子束线的四极透镜,协同D1、D1抑制极,D2、D2抑制极动力一起,提供水平与垂直聚焦控制。90度磁偏转协同判决光圈一起实现对离子的筛选分析。预设法拉第杯测量离子束强度。最终,离子束在70度偏转磁场中,协同多组磁极和顶部和底部的磁棒,被调整为方向平行,分布均匀的离子束。 离子束离开离子源模块之后进入离子束线模块。离子束首先通过离子源四极透镜(源四极透镜,Q1)调整离子束使其竖直方向 第1页

离子交换树脂的概述

主要用于酒类去除,高级脂肪酸脂类等。 产品详细描述 离子交换树脂在现代制糖工业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世界上许多糖厂制造精糖和高级食用糖浆,多数使用离子交换树脂将糖液脱色提纯,而过去传统用骨炭的精炼糖厂亦有逐渐转向使用离子交换树脂的趋势。 离子交换技术有相当长的历史,某些天然物质如泡沸石和用煤经过磺化制得的磺化煤都可用作离子交换剂。但是,随着现代有机合成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研究制成了许多种性能优良的离子交换树脂,并开发了多种新的应用方法,离子交换技术迅速发展,在许多行业特别是高新科技产业和科研领域中广泛应用。近年国内外生产的树脂品种达数百种,年产量数十万吨。 在工业应用中,离子交换树脂的优点主要是处理能力大,脱色范围广,脱色容量高,能除去各种不同的离子,可以反复再生使用,工作寿命长,运行费用较低(虽然一次投入费用较大)。以离子交换树脂为基础的多种新技术,如色谱分离法、离子排斥法、电渗析法等,各具独特的功能,可以进行各种特殊的工作,是其他方法难以做到的。离子交换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还在迅速发展之中。 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是近年国内外制糖工业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是糖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膜分离技术在糖业的应用也受到广泛的研究。 离子交换树脂都是用有机合成方法制成。常用的原料为乙烯或丙烯酸(酯),通过聚合反应生成具有三维空间立体网络结构的骨架,再在骨架上导入不同类型的化学活性基团(通常为酸性或碱性基团)而制成。 离子交换树脂不溶于水和一般溶剂。大多数制成颗粒状,也有一些制成纤维状或粉状。树脂颗粒的尺寸一般在0.3~1.2mm 范围内,大部分在0.4~0.6mm之间。它们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坚牢性),化学性质也很稳定,在正常情况下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离子交换树脂中含有一种(或几种)化学活性基团,它即是交换官能团,在水溶液中能离解出某些阳离子(如H+或Na+)或阴离子(如OH-或Cl-),同时吸附溶液中原来存有的其他阳离子或阴离子。即树脂中的离子与溶液中的离子互相交换,从而将溶液中的离子分离出来。 树脂中化学活性基团的种类决定了树脂的主要性质和类别。首先区分为阳离子树脂和阴离子树脂两大类,它们可分别与溶液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进行离子交换。阳离子树脂又分为强酸性和弱酸性两类,阴离子树脂又分为强碱性和弱碱性两类(或再分出中强酸和中强碱性类)。离子交换树脂根据其基体的种类分为乙烯系树脂和丙烯酸系树脂,及根据树脂的物理结构分为凝胶型和大孔型。 离子交换树脂的品种很多,因化学组成和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性,适应于不同的用途。应用树脂要根据工艺要求和物料的性质选用适当的类型和品种。 1、离子交换树脂的基本类型 (1) 强酸性阳离子树脂 这类树脂含有大量的强酸性基团,如磺酸基-SO3H,容易在溶液中离解出H+,故呈强酸性。树脂离解后,本体所含的负电基团,如SO3-,能吸附结合溶液中的其他阳离子。这两个反应使树脂中的H+与溶液中的阳离子互相交换。强酸性树脂的离解能力很强,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均能离解和产生离子交换作用。 树脂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要进行再生处理,即用化学品使离子交换反应以相反方向进行,使树脂的官能基团回复原来状态,以供再次使用。如上述的阳离子树脂是用强酸进行再生处理,此时树脂放出被吸附的阳离子,再与H+结合而恢复原来的组成。

阴离子交换树脂

阴离子交换树脂 离子交换法2007年02月05日星期一23:04一、前言 离子交换法(ion exchange process)是液相中的离子和固相中离子间所进行的的一 种可逆性化学反应,当液相中的某些离子较为离子交换固体所喜好时,便会被离子交换固体吸附,为维持水溶液的电中性,所以离子交换固体必须释出等价离子回溶液中。 离子交换树脂一般呈现多孔状或颗粒状,其大小约为0.1~1mm,其离子交换能力依其交换能力特征可分: 1. 强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主要是含有较强的反应基如具有四面体铵盐官能基之-N+(CH3)3,在氢氧形式下,-N+(CH3)3OH-中的氢氧离子可以迅速释出,以进行交换,强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可以和所有的阴离子进行交换去除。 如磺酸基-SO3H,容易在溶液中离解出H+,故呈强酸性。树脂离解后,本体所含的负电基团,如SO3-,能吸附结合溶液中的其他阳离子。这两个反应使树脂中的H+与溶液中的阳离子互相交换。强酸性树脂的离解能力很强,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均能离解和产生离子交换作用。 树脂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要进行再生处理,即用化学药品使离子交换反应以相反方向进行,使树脂的官能基团回复原来状态,以供再次使用。如上述的阳离子树脂是用强酸进行再生处理,此时树脂放出被吸附的阳离子,再与H+结合而恢复原来的组成。 2. 弱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这类树脂含弱酸性基团,如羧基-COOH,能在水中离解出H+ 而呈酸性。树脂离解后余下的负电基团,如R-COO-(R为碳氢基团),能与溶液中的其他阳离子吸附结合,从而产生阳离子交换作用。这种树脂的酸性即离解性较弱,在低pH下难以离解和进行离子交换,只能在碱性、中性或微酸性溶液中(如pH5~14)起作用。这类树脂亦是用酸进行再生(比强酸性树脂较易再生) 如氨基,仅能去除强酸中的阴离子如SO42-,Cl-或NO3-,对于HCO3-,CO32-或SiO42-则无法去除。 3 . 对阴离子的吸附 强碱性阴离子树脂对无机酸根的吸附的一般顺序为: SO42-> NO3-> Cl-> HCO3-> OH- 弱碱性阴离子树脂对阴离子的吸附的一般顺序如下: OH-> 柠檬酸根3-> SO42-> 酒石酸根2->草酸根2-> PO43->NO2-> Cl->醋酸根-> HCO3- 注意事项 1、离子交换树脂含有一定水份,不宜露天存放,储运过程中应保持湿润,以免风干脱水,使树脂破碎,如贮存过程中树脂脱水了,应先用浓食盐水(10%)浸泡,再逐渐稀释,不得直接放入水中,以免树脂急剧膨胀而破碎。 2、冬季储运使用中,应保持在5-40℃的温度环境中,避免过冷或过热,影响质量,若冬季没有保温设备时,可将树脂贮存在食盐水中,食盐水浓度可根据气温而定。 3、离子交换树脂的工业产品中,常含有少量低聚合物和未参加反应的单体,还含有铁、铅、铜等无机杂质,当树脂与水、酸、碱或其它溶液接触时,上述物质就会转入溶液中,影响出水质量,因此,新树脂在使用前必须进行预处理,一般先用水使树脂充分膨胀,

离子注入技术的发展和在材料方面的应用

离子注入技术的发展 及其在材料方面的应用

摘要 离子注入是一项新兴的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它可以使材料表面的机械、物理、化学、电学等性能发生变化。有效地提高材料表面的硬度以及耐磨擦、耐磨损、抗腐蚀、抗疲劳等能力,延长材料使用寿命,增加经济收益。本文介绍了离子注入的基本原理以及技术特点,描述了离子注入在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半导体材料以及超导方面的技术应用,并展望了离子注入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改性;半导体;超导

一、绪论 离子注入技术于七十年代初首先成功地应用于半导体工业,成为制备大规模集成电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八十年代起人们把离子注入技术开始用于金属材料的表面改性。由于该项技术本身的独特优点、良好的改性效果以及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近年来吸引了愈来愈多的研究者开始从事该项技术的开发研究。日前,随着应用围的日益扩大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离子注入技术日趋成熟。 近年来离子注入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除了常规离子注入外,由此派生出的其它注入方法有:反冲注入、动态反冲注入、离子束混合等。注入方式的多样化完善了注入实验手段,使人们对各种具体情况可以选择恰当的注入方式,以满足不同的要求。 在实际应用中,很多方面都需要固体材料有较好的表面性能,如耐腐蚀性,抗磨损性,较高的硬度和抗氧化性等,而这些性能都直接与固体材料表面成分,结构组态,化台物相等有关,离于注入技术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离子注入技术应用于金属材料的改性,从碳素工具钢、硬质合金刚到人造或天然金刚石制造的量具、刃具、刀具、模具和工件等,通过表面改性,可提高使用寿命。经离子注入后,材料(或工件)韵表面硬度、耐磨损性能、抗腐蚀能力及使用寿命等,一般可提高几倍到十几倍。目前,离子注入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核技术与金属学之间新兴的边缘学科——“离子注入冶金学” (Ion Implantation Metallurgy)。各发达国家都十分关注这门学科的发展和应用。 二、关于离子注入的简单介绍 (一)离子注入的定义 离子注入是利用某些杂质原子经离化后形成带电杂质离子,离子经过一定的电场加速,直接轰击靶材料实现掺杂或其他作用。一般的说,离子能量在1-5KeV 的称为离子镀;0.1-50KeV称作离子溅射;一般称10-几百KeV的称为离子注入。注入到材料中的离子具有很高的能量,足以使注入层的化学组分和原子结构发生变化,这样使得材料表面的机械、物理、化学、电学等性能也随之改变.从而达到材料表面改性的目的。 简单地说,离子注入的过程,就是在真空系统中,用经过加速的,要掺杂的原子的离子照射(注入)固体材料,从而在所选择的(即被注入的)区域形成一

20140923离子交换树脂的基本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离子交换树脂的基本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离子交换树脂的基本性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现分别简述如下: 一、树脂的外观 新的树脂因结构、基团、离子形态、制造工艺等因素的不同,而有黄色、褐色、白色、棕色、黑色、灰色等各种颜色,以满足具体使用中不同场合的需要。常用水处理用的树脂外观一般为:凝胶型的苯乙烯系树脂一般为透明的淡黄色颗粒;而大孔树脂则为不透明(或微透明)颗粒;大孔苯乙烯系阳树脂一般为淡黄色或淡灰褐色颗粒,大孔苯乙烯系阴树脂为白色颗粒;丙烯酸系的树脂为白色或乳白色颗粒。同一种树脂在不同的离子形态时会发生颜色上的变化,如001x7树脂由再生态到失效态时的颜色是由深到淡,由失效态到再生态,又由淡到深。这种变化是可以逆转的, 树脂受污染时,其颜色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颜色的变化程度一般与树脂受污染的程度成正比,并且较难逆转。因此,树脂在使用的过程中,要随时留意其颜色上的变化,以判断树脂污染的程度。如201x7树脂受铁或有机物污染时,颜色变深甚至黑褐色。001x7树脂受氧化剂破坏时,其树脂交联和交换基团都将被氧化,树脂的颜色也将变淡,树脂体积增大,由此树脂易碎和体积交换容量下降。 二、粒度 树脂的粒度大小和均匀性,对运行的影响较大。粒度大,比表面积就小,交换速度就慢;粒度太小,虽然交换速度快,但是,运行时的阻力又大;因此,国家标准根据不同的交换器床型(不同床型的运行流速不同)相对应的树脂型号,规定了相对较合理的粒径范围(参考国标)。 三、树脂的溶胀及转型体积改变率 树脂在干燥的状态下(惰性树脂除外),遇水会迅速膨胀。因此,当树脂脱水时,不能直接与水接触,而要用饱和的食盐水浸泡,减缓膨胀速度,防止树脂的破裂。 树脂不同的交联度,其膨胀系数也不同,体积改变率的大小与交联度成反比。交换容量的大小与溶胀率成正比。 可交换离子价数越高,溶胀率越小。同价离子,水合能力越强,溶胀率越大。 当然,树脂转型膨胀率的规律在实际的应用中较为复杂,因为它往往是多种离子间的交换。但这些规律的掌握,对设计不同交换器床型预留的膨胀空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像双室固定床、双室浮动床等)。

第四章 离子注入作业

第四章离子注入作业 1、离子注入定义:离化后的原子在强电场的加速作用下,注射进入靶材料的表层,以改变这种材料表层的物理或化学性质。 2、离子注入工艺相比扩散工艺具有以下优点: (1)、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将各种杂质掺入不同的半导体中。 (2)、能精确地控制掺入硅片内部杂质的浓度分布和注入深度。 (3)、可以实现大面积的均匀掺杂,而且重复性好。 (4)、掺入杂质纯度高。 (5)、由于注入杂质的直射性,杂质的横向扩散小。 (6)、可以得到理想的杂质分布。 (7)、工艺条件容易控制。 (8)、没有固溶度极限。注入杂质含量不受硅片固溶度限制。 4、一般横向扩散结深=(0.75~0.85)×Xj(Xj为纵向结深) 7、阻止机制:材料对入射离子的阻止能量的大小用阻止机制来衡量。阻止机制表示离子在靶内受到阻止的概率。1963年,Lindhard, Scharff and Schiott首先确立了注入离子在靶内分布理论,简称LSS理论。LSS理论认为,注入离子在靶内的能量损失分为两个彼此独立的过程 电子阻止机制:来自原子之间的电子阻止,属于非弹性碰撞。 核阻止机制:来自原子核之间的碰撞,属于原子核之间的弹性碰撞。 总能量损失为两者的和 9、核碰撞特点:入射离子与晶格原子的原子核发生碰撞,散射显著、引起晶格结构的损坏。 电子碰撞特点:入射电子与晶格原子的电子发生碰撞,入射离子的路径几乎不变、能量传输小、晶格结构的损坏可以忽略不计。 11、非局部电子阻止不改变入射离子要点方向;局部电子阻止电荷/动量交换导致入射离子运动方向的改变( 核间作用)。电子阻止本领和入射离子的能量的平方根成正比。核阻止机制在低能量下起主要作用;电子阻止机制在高能量下起主要作用。 12、入射离子的浓度分布 理论计算表明,在忽略横向离散效应和一级近似下,注入离子在靶内的纵向浓度分布可取高斯函数形式。 13、什么是横向效应? 横向效应指的是注入离子在垂直于入射方向平面内的分布情况。横向效应不但和入射离子的种类有关,还和入射能量有关。横向效应影响MOS晶体管的有效沟道长度。

什么是离子注入技术

什么是离子注入技术 离子注入技术介绍:把掺杂剂的原子引入固体中的一种材料改性方法。简单地说,离子注入的过程,就是在真空系统中,用经过加速的,要掺杂的原子的离子照射(注入)固体材料,从而在所选择的(即被注入的)区域形成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表面层(注入层)。 离子注入的基本特点:①纯净掺杂,离子注入是在真空系统中进行的,同时使用 高分辨率的质量分析器,保证掺杂离子具有极高的纯度。②掺杂离子浓度不受平衡固溶度的限制。原则上各种元素均可成为掺杂元素,并可以达到常规方法所无法达到的掺杂浓度。对于那些常规方法不能掺杂的元素,离子注入技术也并不难实现③注入离子的浓度和深度分布精确可控。注入的离子数决定于积累的束流,深度分布则由加速电压控制,这两个参量可以由外界系统精确测量、严格控制。④注入离子时衬底温度可自由选择。根据需要既可以在高温下掺杂,也可以在室温或低温条件下掺杂。这在实际应用中是很有价值的。⑤大面积均匀注入。离子注入系统中的束流扫描装置可以保证在很大的面积上具有很高的掺杂均匀性。⑥离子注入掺杂深度小。一般在1um 以内。例如对于100keV 离子的平均射程的典型值约为0.1um。 离子注入技术的发展离子注入首先是作为一种半导体材料的掺杂技术发展起来的,它所取得的成功是其优越性的最好例证。低温掺杂、精确的剂量控制、掩蔽容易、均匀性好这些优点,使得经离子注入掺杂所制成的几十种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具有速度快、功耗低、稳定性好、成品率高等特点。对于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来说,离子注入更是一种理想的掺杂工艺。如前所述,离子注入层是极薄的,同时,离子束的直进性保证注入的离子几乎是垂直地向内掺杂,横向扩散极其微小,这样就有可能使电路的线条更加纤细,线条间距进一

离子注入技术(Implant)

离子注入技术 摘要 离子注入技术是当今半导体行业对半导体进行掺杂的最主要方法。本文从对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仪器结构以及一些具体工艺等角度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同时介绍了该技术的一些新的应用领域。 关键字 离子注入技术 半导体 掺杂 1 绪论 离子注入技术提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刚提出时是应用在原子物理和核物理究领域。后来,随着工艺的成熟,在1970年左右,这种技术被引进半导体制造行业。离子注入技术有很多传统工艺所不具备的优点,比如:是加工温度低,易做浅结,大面积注入杂质仍能保证均匀,掺杂种类广泛,并且易于自动化。 离子注入技术的应用,大大地推动了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工业的发展,从而使集成电路的生产进入了大规模及超大规模时代(ULSI )。由此看来,这种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了解这种技术进行在半导体制造行业以及其他新兴领域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2 基本原理和基本结构 2.1 基本原理 离子注入是对半导体进行掺杂的一种方法。它是将杂质电离成离子并聚焦成离子束,在电场中加速而获得极高的动能后,注入到硅中而实现掺杂。 离子具体的注入过程是:入射离子与半导体(靶)的原子核和电子不断发生碰撞,其方向改变,能量减少,经过一段曲折路径的运动后,因动能耗尽而停止在某处。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离子射程”、“”等几个问题,下面来具体分析。 2.1.1 离子射程 x p y p z

图2.1.1(a ) 离子射程模型图 图2.1.1(a )是离子射入硅中路线的模型图。其中,把离子从入射点到静止点所 通过的总路程称为射程;射程的平均值,记为R ,简称平均射程 ;射程在入射方向上的投影长度,记为p x ,简称投影射程;投影射程的平均值,记为p R ,简称平均投影射程。 入射离子能量损失是由于离子受到核阻挡与电子阻挡。定义在位移 x 处这两种能量损失率分别为n S 和 e S : n n x dE S d = (1) e e dE S k dx == (2) 则在dx 内总的能量损失为: ()n e n e dE dE dE S S dx =+=+ (3) P 000 0P 0 n e d d d d d R E E E E R x E x S S ===+? ?? (4) n S 的计算比较复杂,而 且无法得到解析形式的结果。图2.1.1(b)是数值计算得到的曲线形式的结果。e S 的计算较简单,离子受电子的阻力正比于离子的速度。 左图中,2E E =时, n e S S = 图2.1.1(b )离子总能量损失率数值计算曲线 y p x p r p r d d E x e d ()d E x n d ()d E x

离子注入技术

离子注入技术 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林文廉 “我们在广泛而深入地研调国际离子束材料表面改性发展动向的基础上,根据我们所的技术优势,敏锐地捕捉到当时国际上还刚刚问世的MEVV A源这一新技术,提出了把它应用于强流金属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改性的发展方向。因为MEVV A源的发明者布朗博士发明MEVV A源的本意是用于核物理研究,因此我们提出这一设想是一次技术创新。” MEVV A源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改性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材料表面工程高技术,也是我们所承担的一项863高技术项目。它包括以下2个密切相关的部分: (1)MEVV A源离子注入机的研制; (2)MEVV A源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改性及其实际应用。为了解读这项高技术,我们先从离子注入讲起。 什么是离子注入? 我们设想在真空中有一束离子束射向一块固体材料时会发生哪些现象呢?离子束 把固体材料的原子或分子撞出固体材料表面,这个现象叫做溅射;而当离子束射到固体材料时,从固体材料表面弹了回来,或者穿出固体材料而去,这些现象叫做散射;另外有一种现象是,离子束射到固体材料以后,受到固体材料的抵抗而速度慢慢减低下来,并最终停留在固体材料中,这一现象就叫做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技术又是近30年来在国际上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一种材料表面改性高新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用能量为100keV量级的离子束入射到材料中去,离子束与材料中的原子或分子将发生一系列物理的和化学的相互作用,入射离子逐渐损失能量,最后停留在材料中,并引起材料表面成分、结构和性能发生变化,从而优化材料表面性能,或获得某些新的优异性能。此项高新技术由于其独特而突出的优点,已经在半导体材料掺杂,金属、陶瓷、高分子聚合物等的表面改性上获得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一种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离子注入技术具有以下一些其它常规表面处理技术难以达到的独特优点:(1)它是一种纯净的无公害的表面处理技术;(2)无需热激活,无需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因而不会改变工件的外形尺寸和表面光洁度;(3)离子注入层由离子束与基体表面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新表面层,它与基体之间不存在剥落问题;(4)离子注入后无需再进行机械加工和热处理。 进行离子注入的设备──离子注入机 离子注入是在一种叫做离子注入机的设备上进行的。离子注入机是由于半导体材料的掺杂需要而于上世纪60年代问世。虽然有一些不同的类型,但它们一般都由以下几个主要部分组成:(1)离子源,用于产生和引出某种元素的离子束,这是离子注入机的源头;(2)加速器,对离子源引出的离子束进行加速,使其达到所需的能量;(3)离子束的质量分析(离子种类的选择);(4)离子束的约束与控制;(5)靶室;(6)真空系统。 非半导体材料的离子注入表面改性 非半导体材料离子注入表面改性研究对离子注入机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大家知道,半导体材料的离子注入所需的剂量(即单位面积上打进去了多少离子,单位是:离子/平方厘米)比较低,而所要求的纯度很高。非半导体材料离子注入表面改性研究所

第5章 离子注入

第五章离子注入 1 5.1 概述 5.2离子注入原理 5.3注入离子在靶中的分布 5.4 注入损伤 5.5 退火 5.6 离子注入设备与工艺 5.7 离子注入的其它应用 5.8 离子注入与热扩散比较及掺杂新技术

5.1 概述 2 什么是离子注入: 将原子电离,在强电场作用下离 子被加速射入靶材料的表层,以 改变这种材料表层的性质。 离子注入工艺: 用离子注入方法,将一定剂量的 Ⅲ、Ⅵ族杂质注入到半导体晶片 的特定区域,再进行退火,激活 杂质,修复晶格损伤,从而获得 所需的杂质浓度,形成pn结。

离子注入工艺特点 3 杂质浓度分布与总量可控性好; 是非平衡过程,不受固溶度限制; 注入杂质纯度高,能量单一,洁净度好; 室温注入,避免了高温过程对靶片的影响; 杂质分布的横向效应小,有利于器件尺寸的缩小; 离子注入会造成晶格缺陷,甚至非晶化,即使退火也以难完全消除; 是单片工艺,生产效率低、成本高; 设备复杂、价格昂贵。

5.2离子注入原理 射程R :离子在靶内移动的总路线长度; 投影射程x P :在入射方向上离子射程的投影距离 射程的横向分量x i :在与入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离子射程的投影距离 4 5.2.1 与注入离子分布相关的几个概念 R =l 1+l 2+l 3…

5.2.1 与注入离子分布相关的几个概念 射程分布:大量入射离子投影射程的统计分布,即靶内入射离子浓度分布 平均投影射程(R p ):正是离子浓度最大值位置 投影射程标准偏差(?R p ):是平均投影射程的统计波动 横向标准偏差(?R ⊥):是射程的平均横向分量的统计波动。 5 注入离子的二维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