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诊疗指南简介

肺结节诊疗指南简介
肺结节诊疗指南简介

实性和亚实性肺结节临床处理--ACCP 最新肺结节诊疗指南简介

2014-06-19 16:50来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作者:马靖

字体大小

-|+

目前公认的肺结节(pulmonary nodule)的定义是:边界清楚的、影像学不透明的、直径在3cm、周围完全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单发或多发的肺部结节,不伴肺不张、肺门肿大和胸腔积液。依据在CT 下肺结节能否完全遮盖肺实质可将肺结节分为实性结节和亚实性结节,而后者又可细分为纯磨玻璃结节和部分实性结节。

依据结节的大小以8mm 为界,将≤8mm 的肺结节定义为亚厘米结节(subcentimeter nodules)。将直径〉3cm 的病灶定义为肺部肿物(lungmass)而非结节,根据既往研究,这种直径〉3cm 的肺部肿物通常为恶性。当CT 发现结节密度呈良性钙化灶(弥散的、中央的、薄层的或爆米花样钙化形式)、结节内脂肪样低密度(如错构瘤)或动静脉畸形等良性特征时,可随访观察或不随访,以避免不必要的检査,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尤其是多层螺旋CT 的普及,肺结节的检出率明显增高。因此,肺结节的临床处理与决策逐渐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问题之一。除了初诊时根据影像特征判断良、恶风险并选择进一步检查外,随访是常用的方法。用什么工具随访、随访频率如何以及随访监测到多长时间为止,是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实际问题。本文基于2013 年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发布的第3 版对单发或多发肺结节的临床处理路径指南,就性质不确定性肺结节临床处理进展综述如下。

一、影像学评估

在胸部X 线检査中,肺结节的检出率仅为0.09%~0.20%,而CT 则能髙达40%~60%,且目前关于胸部X 线检査对判断肺结节性质以及良恶性的研究很少,因此胸部CT 检查是判断肺结节特征(包括结节大小、边界特征及密度)的主要依据。

当患者胸部CT 检查确定存在肺部结节时,需要对患* 既往CT 图像的同一部位进行重审。结节的大小和特征信息对于良恶性判断以及制定后续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显示,不论是实性结节还是亚实性结节,亚厘米结节的恶性程度均偏低。与边界光滑的肺结节相比,边缘有毛刺或边界不规则的肺结节的恶性概率增加5 倍;具有胸膜凹陷征的肺结节的恶性概率增加1 倍;血管征和分叶状则分别使恶性概率增加70% 和10%。

二、临床处理策略

目前,基于肺结节类型、恶性概率分级(很低度:〈5%;低- 中度:5%-65%;髙度:〉65%)、肺癌危险因素和潜在手术风险(包括术前心血管及肺功能评估、术后并发症等),肺结节患者有3 个基本的处理策略:(1)外科手术治疗;(2)非手术活检;(3)连续CT 扫描密切随访观察。

毫无疑问,外科手术治疗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对于具有高度恶性(〉65%)概率的肺结节,推荐处理策略就是外科手术,除非患者存在手术禁忌证或者无法耐受手术。外科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开胸以及纵隔镜。胸腔镜楔形切除术是诊断高度恶性肺结节的首选方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VATS 下肺段或肺叶切除的并发症发生率(26%)显著低于开胸手术治疗(35%)。

非手术活检作为有创检查,常被用来明确良恶性诊断,具有潜在的风险,适用于中度恶性概率(10%~60%)肺结节明确诊断,或者患者要求术前获得明确的恶性证据,尤其是预期手术并发症较高的患者。非手术活检主要包括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针吸活检(TTNB)、支气管镜结合支气管内超声(EBUS)、电磁导航支气管镜(ENB)和虚拟支气管镜导航(VBN)。

TTNB 适用于靠近胸壁或更深部位的肺结节,要求周围无肺气肿,而支气管镜技术则适用

于部位更接近支气管的肺结节。一项基于39 个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EBUS、ENB 和VBN 对肺结节诊断的敏感度均达到70% 左右,其中直径〉2cm 的肺结节为82%,直径≤2cm 的肺结节为61%。

所有CT 监测随访观察均应选择薄层低剂量非增强CT 扫描。与外科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活检相比,CT 监测的优势在于对于良性病变避免了不必要的侵人性检査,却存在延误诊断和治疗的风险。2013 年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低剂量CT 筛查可以降低长期吸烟患者肺癌的死亡率,提示对于肺癌危险人群CT 筛查尤为重要。

我国一项针对162 例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随访观察是延误诊治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2013 年ACCP 第3 版肺结节临床处理路径指南根据既往的大部分研究结果,总结CT 监测对肺结节患者生存率并无明确影响〔5^CT 监测的适应证主要包括:(1)恶性概率很低(〈5%)或者偏低(30%~40%)的肺结节;(2)具有外科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活检的禁忌证;(3)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治疗或非手术活检。

在随访过程中推荐监测病灶的体积变化,病灶体积维持2 年稳定的肺结节则提示良性病变,因为有证据表示恶性实性肺结节的体积增倍时间(VDT)通常在400d 以内,但亚实性肺

结节的VDT 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三、临床处理路径

2013 年ACCP 发布了第3 版对单发或多发肺结节的临床处理路径指南,根据肺结节的

大小和性质,将该指南要点分述如下。1. 直径3=8mm 实性肺结节:对于直径英8mm 的实性肺结节,首先需要临床医生判断患者的手术风险、肺结节的恶性概率及PET 扫描评估。尽管部分医生仍以临床经验判断,现有的方法中以Mayo Clinic 模型估算法应用最为广泛

该模型基于6 个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吸烟史、胸外肿瘤病史、结节直径、毛刺征及结节定位)根据公式计算出肺结节的恶性概率:恶性概率=ex/(1+ex),X=-6.8272+(0.039Ix 年龄)+(0.7917x 吸烟史)+(1.3388X 肿瘤病史)+(0.1274X 结节直径)+(1.0407X 毛刺征)+(0.7838X 定位)。

公式说明:e 是自然对数;年龄按数字计算;如果既往有吸烟史(无论是否已戒除)则为1,否则为0;如果5 年内(含5 年)有胸外肿瘤史则为1,否则为0;结节直径以毫米为

单位计算;如果结节边缘有毛刺则为1,否则为0;如果肺结节定位在上叶则为1,否则

为0。

如60 岁的老年患者,既往有吸烟史,无胸外肿瘤病史。CT 发现肺结节大小为20mm,

边缘毛刺征阳性,定位在上叶。则依据公式计算得到的X 为0.683,肺结节恶性概率为66.4%。如果恶性概率很低(〈5%),或者恶性概率为低- 中度(5%~65%),但是患者具有高手术风险,则推荐首次检查后3-6,9-12,18-24 个月行CT 扫描严格定期随访。

对于能耐受手术的低~ 中度(5%~65%)、高度恶性(〉65%)概率肺结节,使用PET 扫描评估代谢及分期后可选择外科手术治疗、非手术活检及CT 监测;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

高度恶性概率肺结节,PET 评估后可行化疗、放疗、放化疗及射频消融治疗。

2. 直径〈8mm 实性肺结节:如图2 所示,2013 年ACCP 第3 版指南与2005 年美国Fleischner 学会制定的实性小结节随访指南一致,即根据肺结节的大小、患者年龄和吸烟

史等肺癌危险因素确定CT 监测随访的时间和间隔。

图2 2013 年ACCP 关于直径<8mm 实性肺结节的处理路径

3. 亚实性肺结节:Detterbeck 和Homer 认为,直径≤10mm 的纯磨玻璃肺结节通常被证实为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或原位腺癌(AIS),而直径〉10mm 的纯磨玻璃肺结节为

浸润性腺癌(IA)的可能性大。如果部分实性结节的实性部分体积超过结节总体积的50%,或者原有的纯磨玻璃肺结节发展为部分实性肺结节,均要高度怀疑恶性。

2013 年ACCP 推荐亚实性肺结节的处理路径如下:(1)对于直径≤5mm 的纯磨玻璃肺结节,通常不需要随访。对于直径5~10mm 的纯磨玻璃肺结节,每年复查1 次CT,共3 年。对于直径〉10mm 的纯磨玻璃肺结节,首次CT 检查后3 个月复查,若病灶持续存在,除非患者不能耐受手术,否则建议行非手术活检或外科手术治疗。

(2)对于直径吳8mm 的部分实性肺结节,应于首次检査后3、12、24 个月行CT 扫描严格定期随访,此后3 年每年复查I 次CT。在随访过程中一旦发现实性部分增大,应立即行非手术活检或外科手术治疗。对于直径〉8mm 的部分实性肺结节,需在首次检査后3 个月复查CT,若病灶持续存在则应行PET 扫描、非手术活检、外科手术治疗等积极处理。对于直径〉15mm 的亚实性肺结节,无需复查CT,直接积极处理。

4. 多发肺结节:对于确诊或高度疑诊肺癌的患者,CT 扫描通常会发现多个肺结节。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恶性结节的周围常有数个良性的小结节,并且这些小结节直径通常〈4mm,提示很低的恶性概率。2013 年ACCP 推荐对于多发肺结节,应当谨慎对待每个单独的结节,可行PET 扫描进一步评估,而不是武断地假定额外的结节是转移灶或良性病变。多发肺结节的处理具有一定难度,需综合考虑多个系统,除非证实是肿瘤转移灶,否则应当积极对待及处理。

四、小结与展望

临床医生应该以指南为原则、在充分告知潜在风险和收益的基础上,为肺结节患者提供有效、经济的处理路径。针对孤立性肺结节的恶性概率估算,我国学者也进行了Logistic 数学预测模型的研究,该模型经过初步临床验证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针对国人临床应用价值优于国外模型,但该模型在我国临床医院的普及应用及大规模临床验证仍然任重而道远。

此外,肺结节作为fi 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历经了数十年研究及数版临床处理指南修订,日趋完善,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CT 随访的安全性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目前仍存在争议;寻求有助于判断肺结节良恶性概率及(或)预测患者预后的无创性生物标记物(如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都需要更大规模更长时间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来验证和探索。

2019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

间质性肺病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症和间质纤维化为病理基本病变,以活动性呼吸困难、X线胸片弥漫性浸润阴影、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DLCO)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不同种类疾病群构成的临床-病理实体的总称。 ILD病谱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具有多层含义,即病因学的多源性;发生或发病学的异质性;病种或表现型的多样性以及临床症状的异因同效的相似性。从异质角度的分类看,ILD病理组织学可呈肺泡炎、血管炎、肉芽肿、组织细胞或类淋巴细胞增殖。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为肺泡炎,其病理异质性变化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脱屑型间质性肺炎(DIP)/呼吸性细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病(RBILD)和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纤维化 (NSIP/fibrosis)。此分类是由Katzenstein等(1998年)在Liebow(1970年)UIP、DIP、双侧性间质性肺炎 (BIP)、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LIP)和巨细胞间质性肺炎(GIP)分类基础上经修正后提出的新分类。Liebow原分类(1970年)中的BIP现已公认即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并机化性肺炎(BOOP)。LIP与免疫缺陷有关,GIP与硬金属有关,已不属于IPF分类范畴。Katzenstein在新分类中指出DIP命名不当而应采用RBILD。UIP属IPF 的原型,多见于老年人,激素疗效不佳,而RBILD和NSIP患者年龄较低,对糖皮质激素有疗效反应,预后良好。 发病机制发病阶段 IL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假设ILD的演变过程可区分为三个阶段,即启动阶段、进展阶段和结局阶段。 启动阶段 启动ILD的致病因子通常是毒素和(或)抗原,已知的抗原吸入如无机粉尘与石棉肺、尘肺相关,有机粉尘与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相关等,而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和结节病等的特异性抗原尚不清楚。 进展阶段 一旦暴露和接触了最初的致病因子,则产生一个复杂的炎症过程——肺泡炎,这是ILD发病的中心环节,肺泡炎的性质决定着肺损伤的类型、修复程度及纤维化形成等。炎性及免疫细胞的活化,不仅释放氧自由基等毒性物质,直接损伤I型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还释放蛋白酶等直接损伤间质、胶原组织和基底膜等。同时释放各种炎性介质,已发现的包括单核因子(monokines)、白介素-1(IL-1)、白介素-8(IL-8)、白介素-2(IL-2)、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1)、

最新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pdf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2015年首部"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1]发表以后,各个国家与地区相继对肺 结节诊治指南进行了更新,这些指南与共识的更新完善了肺结节的诊治与管理策 略。在此背景下,为了与时俱进,博采众长,在总结我国首部肺结节诊治共识[1]的经验和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广泛听取了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参考了"肺结节评估:亚洲临床实践指南"[2]及其他学科共识或指南[3,4,5,6,7]后,对原有共识进行了修 订。更新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细化了肺结节的分类,对肺结节、微小结节 进行了精确的定义;定义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推荐进行低剂量CT筛查;强调了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注重准时随访并观察肺结节的外部结构和内部 特征等,旨在提高我国各级医院医生对肺结节的诊治水平。 一、肺结节的定义和分类 (一)肺结节的定义[1,2,3,4,5] 影像学表现为直径≤ 3 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 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孤立性肺结节多无明显症状, 为边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径≤ 3 cm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多发性肺结节 常表现为单一肺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结节,一般认为>10个的弥漫性肺结节多为恶性肿 瘤转移或良性病变(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炎症性疾病)所致;局部病灶直径>3 cm者称为肺肿块,肺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不在本共识讨论的范围内。 (二)分类[1,2,3,4,5] 1.数量分类:单个病灶定义为孤立性,2个及以上的病灶定义为多发性。 2.病灶大小分类: 为便于更好地指导分级诊疗工作,对肺结节患者进行精准管理,特别将肺结节中直径<5 mm 者定义为微小结节,直径为5~10 mm者定义为小结节。微小结节可在基层医院管理;小结节 可在有诊治经验的医院,如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管理;10~30 mm的肺结节则应尽早请有经验的专家诊治。随访时间仍根据流程分别管理实性和亚实性肺结节。 3.密度分类[1,2,3,4,5]: 可分为实性肺结节和亚实性肺结节,后者又包含纯磨玻璃结节和部分实性结节:(1)实性肺结节(solid nodule):肺内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增高影,病变密度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 血管和支气管影;(2)亚实性肺结节(subsolid nodule):所有含磨玻璃密度的肺结节

肺癌诊疗指南

肺癌 【范围】 1.本指南规定了原发性肺癌(简称肺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2.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肺癌的诊断和治疗。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一)肺癌(lung cancer) 全称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粘膜、腺体或肺泡上皮的肺部恶性肿瘤。 1.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 一种特殊病理学类型的肺癌,有明显的远处转移倾向,预后较差,但多数病人对放化疗敏感。 2.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除小细胞肺癌以外其他病理学类型的肺癌,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在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程方面具有一定差异。 (二)中心型肺癌(central lung cancer) 生长在肺段支气管开口及以上的肺癌。 (三)周围型肺癌(peripheral lung cancer) 生长在肺段支气管开口以远的肺癌。 (四)隐性肺癌(occult lung cancer) 痰细胞学检查发现癌细胞,影像学和纤维支气管镜未发现病变的肺癌。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1.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癌胚抗原。 2.NSE:(neurone specific enolase)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 3.CYFRA21-1:(cytokeratin fragment)細胞角蛋白片段19。 【规范化诊治流程】

图1 肺癌规范化诊治流程 【诊断依据】 (一)高危人群 有吸烟史和/或肺癌高危职业接触史(如石棉),年龄在45岁以上者,是肺癌的高危人群。 (二)症状 1.肺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常出现以下症状:(1) 刺激性干咳。(2) 痰中带血或血痰。(3) 胸痛。(4) 发热。(5) 气促。当呼吸道症状超过2 周,经对症治疗不能缓解,尤其是痰中带血、刺激性干咳,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加重,要高度警惕肺癌存在的可能性。 2.当肺癌侵及周围组织或转移时,可出现如下症状: (1) 肿瘤侵犯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 (2) 肿瘤侵犯上腔静脉,出现面、颈部水肿等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表现。 (3) 肿瘤侵犯胸膜引起胸膜腔积液,往往为血性;大量积液可以引起气促。 (4) 肿瘤侵犯胸膜及胸壁,可以引起持续剧烈的胸痛。 (5) 上叶尖部肺癌可侵入和压迫位于胸廓入口的器官组织,如第一肋骨、锁骨下动、静脉、臂丛神经、颈交感神经等,产生剧烈胸痛,上肢静脉怒张、水肿、臂痛和上肢运动障碍,同侧上眼脸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面部无汗等颈交感神经综合征表现。 (6) 近期出现的头痛、恶心、眩晕或视物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应当考虑脑转移的可能。 (7) 持续固定部位的骨痛、血浆碱性磷酸酶或血钙升高应考虑骨转移的可能。 (8) 右上腹痛、肝肿大、碱性磷酸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应考虑肝转移的可能。 (9) 皮下转移时可在皮下触及结节。

肺结节专家共识

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 ?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专家组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5,38(04): 249-254. DOI: 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5.04.004 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每年死亡人数达140万,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8%。英国著名肿瘤学家Peto教授预言:如果中国不及时控制吸烟和治理空气污染,到2025年每年新发肺癌患者将超过100万[1]。我国约75%的肺癌患者在诊断时已属晚期,5年生存率约为15.6%,这一现状不但与缺乏筛查有关,更与缺乏科学鉴别肺结节的方法有关。因此,要提高肺癌患者的长期存活率,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肺结节诊治共识,并且广泛推广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2,3,4]。 肺结节为小的局灶性、类圆形、影像学表现密度增高的阴影,可单发或多发,不伴肺不张、肺门肿大和胸腔积液。孤立性肺结节无典型症状,常为单个、边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径≤3 cm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局部病灶直径>3 cm者称为肺肿块,肺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不在本共识范围内。本共识也不考虑弥漫性或多发性结节。一般认为>10个弥漫性结节,很可能伴有症状,可由胸外恶性肿瘤转移或活动性感染导致,原发性肺癌的可能性相对很小。但单一主要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附带小结节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需要包括在共识内。 专家组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更新了现有的文献综述和综合证据,并参考了美国胸科医师学会肺癌指南(第三版)中"肺癌指南发展的方法学"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及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专家组制定的"原发性肺癌早期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制定了本共识,并分别讨论了结节直径>8 mm、直径≤8 mm和不同密度结节(实性结节与非实性结节)。之所以将结节直径界限值定为8 mm,是因为≤8 mm者在短时间内发展为恶性肿瘤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或肿瘤倍增时间较长,目前较难用影像学技术进行精确评估,也很难进行非手术活检。根据共识,应对肺结节患者进行恶性肿瘤的概率估计、影像学检查[以充分体现肺结节的形态学和(或)功能学特征]、评估各种替代管理的相关风险,并征求患者的意愿进行评估和管理。一、评估方法[1,5] 包括临床信息、影像学方法、肿瘤标志物和临床肺癌概率。 1.临床信息: 采取诊断和鉴别诊断相关信息,如患者年龄、职业、吸烟史、慢性肺部疾病史、个人和家族肿瘤史、治疗经过及转归,可为鉴别诊断提供重要参考意见。 2.影像学方法[6,7,8,9]: X线胸片和(或)胸部CT示单个不明原因结节者,建议与患者的历史影像学资料对比(1C 级)。X线胸片发现单个不明原因结节者,建议行胸部CT检查(结节处行薄层扫描),以便更好地描述结节特征(1C级)。 胸部CT检查可提高肺结节的鉴别诊断率,建议设定CT检查参数和扫描范围为:(1)扫描参数:总辐射暴露剂量≤5 mSv;kVp为120,mAs≤60;机架旋转速度≤0.5;探测器准直径≤1.5 mm;扫描层厚1 mm;扫描间距≤层厚(3D或CAD辅助应用时需有50%重叠);(2)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第三版指南精要之肺部小结节的评估

ACCP第三版指南精要之肺部小结节的评估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呼吸内科姚艳雯宋勇 肺癌是目前致死率第一位的肿瘤[1]。究其原因,许多病人在诊断已发生转移是其中一重要因素。若能在早期即进行诊断,必定能降低肺癌的死亡率[2]。而肿瘤的最初起病可能就只表现为肺部的结节,临床医生或患者本身稍一疏忽,可能便会延迟肺癌的诊断。在临床中,我们不难发现,体检发现的肺部小结节并不少见,但这样的肺部结节是否是肺癌?如何对肺部结节进行评估?这是临床上的难点也是重点[2]。最新的第三版ACCP(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指南,单独分出一部分来详述肺部结节的评估,由此为临床应用提供很大帮助[3]。 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肺部结节的定义是:小的、成灶的、圆形、实质或混合性的影像学不透明影[4]。其中一部分为孤立性肺结节:单一的、边界清楚的、影像不透明的、直径小于或等于3cm、周围完全由含气肺组织所包绕的病变,没有肺不张、肺门增大或胸腔积液表现的肺部结节[5]。直径大于3cm的肺部局灶性改变被称为肺部团块,并且被认为是支气管源性的肿瘤可能大,因讨论的较多,这里略去不谈[6]。另外,因弥漫性的肺部结节或大于10个的肺部结节通常伴随着症状,并提示着肺外恶性疾病的转移或急性感染或炎症,因此也不再进一步讨论[3, 7]。此篇主要讨论的是无症状的肺部结节的评估。 ACCP指南所提出的肺部结节的评估全部是针对无法确定良恶性的结节[3]。因为直径小于等于8mm的结节恶性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将这部分结节从肺部结节中单独分类出来。另外就性质而言,实质性结节和亚实质性结节也分类开来,亚实质性结节进一步被分为纯磨玻璃样影或部分实质混合。在评估病人的肺部结节时,应将重点放在结节的大小、形态及恶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是否合适进行后续治疗这些方面。 当胸部X平片或胸部CT提示可见性的不明性质的结节时,应首先回顾该病人的既往影像学资料[8]。如果影像学提示不明性质的实质性结节稳定2年以上,则不需做进一步的诊断检查。若该结节为胸部X平片所发现,则需要作进一步的胸部CT检查,以帮助明确结节性质[9]。 大于8mm的实质性结节 根据先前所述的肺部结节分类,对大于8mm的实质性结节,临床医生应对结节的检测前恶性概率进行评价,或者通过临床判断进行定性分析,或者通过经过认证的模型进行定量分析[3, 10]。当评估认为大于8mm的实质性结节的恶性概率低(5%-65%)时,可进行功能影像检查,推荐PET,来定义结节的性质。而对恶性概率较高(>65%)的大于8mm的实质性结节而言,可利用PET进行恶性结节的治疗前分期,但不能通过功能影像分析结节特征,此时需要临床医生对后续的不同诊断策略的获益和风险进行权衡,并且要注重患者的本身意愿[9]。 后续处理策略主要包括三个部分:CT扫描监测、非手术性的活检、外科诊断[3, 4, 11]。对于大于8mm 的实质性结节而言,CT扫描监测将应用于以下情况:1.临床恶性概率很低(<5%)时;2.临床恶性概率低(30%-40%以下),并且功能影像阴性(如,PET上代谢不高或动态增强CT上增强不超过15个hounsfield 单位)提示检测后恶性概率很低时;3.细针活检无法诊断并且PET上代谢不高时;4.向患者全面告知病情后患者自己选择该项非侵入性处理方案时。以上情况下,CT扫描监测应选用非增强的低剂量扫描,频率在3到6个月,9到12个月及18到24个月时[12]。当结节在监测扫描时提示具有明显的恶性增长时,除非特殊紧急,否则需要考虑行非手术性的活检和/或外科手术切除以帮助诊断[13, 14]。

2018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与四大指南肺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

2018 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与四大指南肺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丁香园呼吸频道 11-07 09:58 +关注 转自:孙思庆博士「呼吸科无小事」 本文对在 2018 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与四大指南(美国国家综 合癌症网络( NCCN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美国胸科医师协会( ACCP)肺癌诊疗指南、 Fleischner 学会肺结节处理策略指南、肺结节 的评估亚洲共识指南)所推荐的肺结节影像学策略进行比较。 对于实性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 结节直径≤4 mm 1.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 (1)无肺癌危险因素者,不需要进行随访,但应告知患者不随访的潜 在好处和危害; (2)存在一项或更多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 12 个月重新评估,如果没有 变化则转为常规年度检查; 2.NCCN、 ACCP、Fleischner 协会指南均建议不需要随诊; 3.亚洲共识指南建议每年复查 1 次 CT。 结节直径 4~6 mm 1.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 (1)无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 12 个月重新评估,如无变化,其后转为 常规年度随访; (2)存在一项或更多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 6~12 个月之间随访,如果没 有变化,则在 18~24 个月之间再次随访,其后转为常规年度随访;

2. NCCN 协会指南建议低危人群 1 年后复查 CT;建议高危人群半年到 1 年之间、 1 年半到 2 年之间复查 2 次 CT。 3.ACCP 指南处理方案与 NCCN 大致相同,只是人群分类标准不同, ACCP 指南中把人群分为有、无肺癌危险因素,而 NCCN 和 Fleischner 协会则根据危险因素的多少,更加详细的分为低风险人群和高风险人群。 4.Fleischner协会指南建议不需常规随访。 5.亚洲共识指南建议低危人群每年复查 CT,中、高危人群在 NCCN 指 南基础上每年复查 1 次 CT。 结节直径 6~8 mm 1.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 (1)无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 6~12 个月之间随访,如未发生变化,则在 18~24 个月之间再次随访,其后转为常规年度检查。 (2)CT 检测实性结节 >8 mm 时,建议使用低剂量 CT 平扫技术。 (3)存在一项或更多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最初的 3~6 个月之间随访,随 后在 9~12 个月随访,如果没有变化,在 24 个月内再次随访,其后转为 常规年度检查。 (4)CT 检测实性结节≤ 8mm时,建议使用低剂量 CT 平扫技术。 2.NCCN 指南建议低危人群在半年到 1 年之间、 1 年半到 2 年之间复查 2 次CT,建议高危人群 3 个月到半年之间、 9 个月到 1 年之间、 2 年复查 3 次CT。 3.ACCP 指南处理方案与 NCCN 大致相同。 4.Fleischner 协会指南建议半年到 1 年复查 CT,之后再考虑 1 年半到 2 年 之间复查 CT。 5.亚洲共识指南建议低危人群半年到 1 年之间、 1 年半到 2 年之间复查 2 次CT,以后每年复查1 次CT;中、高危人群分别在第3 个月、半年、1 年复查 3 次 CT,以后每年复查 1 次 CT。 结节直径≥8 mm 1.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肺结节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肺结节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一、背景 结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样细胞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系统性肉芽肿性疾病[1]。该病几乎可以累及全身各个器官,但以肺及胸内淋巴结最易受累,其次是皮肤和眼部[2]。结节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过程较为复杂,病情评估有时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治疗方案需要个体化,1989年制定的国内结节病诊治指南[3],已不能满足目前的临床需求,亟须更新。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间质性肺疾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间质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组织了国内呼吸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有经验的结节病诊治专家依据国内外临床诊治经验和证据制定了本共识,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肺结节病的认识水平,规范我国肺结节病的临床诊治,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本共识也提出了我国结节病诊疗方面若干尚需解决的问题,期望通过建立全国范围内结节病患者数据库,健全我国结节病多学科、多中心合作机制,开展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不断积累研究证据,提高临床诊治和科学研究水平。

二、概述 结节病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系统性肉芽肿性疾病,以中青年发病为主,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不同地域及种族之间的发病率、临床表现迥异,瑞典的年发病率达160/10万人,美国白种人的年发病率为49.8/10万人,非裔美国人为141/10万人[2],日本的年发病率约为1.01/10万人[1],我国尚缺乏结节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典型的肺结节病表现为纵隔及对称性双肺门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有肺内阴影;常伴有眼、皮肤病变,也可累及肝、脾、淋巴结、涎腺、心脏、神经系统、骨骼和肌肉等组织和(或)器官。 结节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影像和病理学资料进行综合判断。在受累部位组织活检明确为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样细胞肉芽肿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除外其他病因后可确诊为结节病。不同结节病患者的受累组织和(或)器官、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预后都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部分呈现自限性病程,约25%左右的患者表现为慢性、进展性病程,最终导致肺纤维化、肝硬化、致死性心律失常、失明等不可逆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1,2]。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肺部结节管理策略研究进展

肺癌是全世界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在2000 年至2011 年的11 年间,中国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所有癌症第一位。肺癌患者预后差,5 年生存率仅为18%。肺癌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是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是晚期并伴有转移。在肺癌的临床治疗中,Ⅰ期患者 5 年存活率达73%,而Ⅳ期患者5 年生存率仅13%。因此,早期筛查诊断肺癌能使患者得到更及时的治疗干预,改善预后。 目前在美国、中国、日本等国家已开始使用低剂量螺旋CT(low-dose CT,LDCT)/多层螺旋CT 进行肺癌筛查。肺部结节的性质与临床和影像表现密切相关,故肺部结节的诊断需要更规范的标准和更完善的策略。现就肺部结节管理策略的进展作一综述。 1 肺部结节的定义 肺部结节是指被肺内组织包绕的≤3 cm 的高密度结节,可单发或多发,不伴肺不张、肺门肿大和胸腔积液。单个、边界清晰的肺结节被称为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若直径大于3 cm 则称为肿块,而且常为恶性。肺结节可见于多种疾病,如结核瘤、炎性假瘤等良性病变或肺癌等恶性病变。在CT 检查偶然发现和LDCT 筛查肺癌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肺部结节被发现,在高风险患者肺部结节预期检出率为20%~60%,而实际上肺部结节96% 以上都是良性。因此,对这些性质不确定肺部结节的管理面临巨大挑战,如何鉴别诊断成为肺癌筛查的重中之重。 2 肺部结节的管理评估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肺癌的诊断也在朝着更加精准、更加便捷的方向不断完善。20 世纪70 至80 年代曾进行4 个大型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判断胸部X 线(CXR)对于肺癌筛查的意义,结果提示CXR 对肺癌没有显著的筛查价值。LDCT 的概念于20 世纪90 年代首次被提出。1999 年北美梅奥进行了LDCT 肺癌筛查试验,结果发现LDCT 可以早期检测出肺癌,但与梅奥诊所早期研究的CXR 筛查的受试者相比,LDCT 对死亡率无显著影响。他们认为LDCT 筛查导致早期癌症过度诊断,假阳性率高,没有价值。因此,LDCT 筛查肺癌的意义一直未得到肯定。 直到北美国家肺筛查试验(NLST)率先进行随机对照研究,比较55~74 岁的吸烟者和曾经吸烟者中LDCT 筛查与CXR 筛查的差异,并于2011 年发表LDCT 筛查组中肺癌特异性和全因死亡率下降20% 的结论,LDCT 在肺癌早期筛查中的重要地位才得以确立。 目前,肺部结节的诊断处理不断得到完善。2005 年,为了应对CT 肺部结节检出日益增多的问题,Fleischner 协会首次发布了肺部结节的管理办法;2013 年,Fleischner 协会公布亚实性结节的处理策略;2017 年2 月,Fleischner 协会发布CT 检出肺部偶发性结节的管理指南,提出实性及亚实性结节处理新策略;2015 年,我国发布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别讨论了肺部结节直径>8 mm、直径≤8 mm 和不同密度结节(实性结节和非实性结节)的处理策略。因此,依据指南对肺结节的处理因肺结节的大小、形态、个体风险因素等的区别而存在不同的随访处理策略。 2.1 肺部结节的临床风险评估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诊疗方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 2015年首部"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1]发表以后,各个国家与地区相继对肺结节诊治指南进行了更新,这些指南与共识的更新完善了肺结节的诊治与管理策略。在此背景下,为了与时俱进,博采众长,在总结我国首部肺结节诊治共识[1]的经验和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广泛听取了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参考了"肺结节评估:亚洲临床实践指南"[2]及其他学科共识或指南[3,4,5,6,7]后,对原有共识进行了修订。更新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细化了肺结节的分类,对肺结节、微小结节进行了精确的定义;定义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推荐进行低剂量CT筛查;强调了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注重准时随访并观察肺结节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特征等,旨在提高我国各级医院医生对肺结节的诊治水平。 一、肺结节的定义和分类 (一)肺结节的定义[1,2,3,4,5] 影像学表现为直径≤3 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孤立性肺结节多无明显症状,为边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径≤3 cm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多

发性肺结节常表现为单一肺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结节,一般认为>10个的弥漫性肺结节多为恶性肿瘤转移或良性病变(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炎症性疾病)所致;局部病灶直径>3 cm者称为肺肿块,肺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不在本共识讨论的范围内。 (二)分类[1,2,3,4,5] 1.数量分类: 单个病灶定义为孤立性,2个及以上的病灶定义为多发性。 2.病灶大小分类: 为便于更好地指导分级诊疗工作,对肺结节患者进行精准管理,特别将肺结节中直径<5 mm者定义为微小结节,直径为5~10 mm者定义为小结节。微小结节可在基层医院管理;小结节可在有诊治经验的医院,如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管理;10~30 mm的肺结节则应尽早请有经验的专家诊治。随访时间仍根据流程分别管理实性和亚实性肺结节。 3.密度分类[1,2,3,4,5]: 可分为实性肺结节和亚实性肺结节,后者又包含纯磨玻璃结节和部分实性结节:(1)实性肺结节(solid nodule):肺内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增高影,病变密度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

2018年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2018年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新鲜出炉,看看更新了什么? 一、细化了肺结节的分类,对肺结节、微小结节进行了精确的定义 1.数量分类: 单个病灶定义为孤立性,2 个及以上的病灶定义为多发性。 2.病灶大小分类和管理: 3. 密度分类: (1)实性肺结节:肺内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增高影,病变密度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影;

(2)亚实性肺结节:所有含磨玻璃密度的肺结节均称为亚实性肺结节,其中磨玻璃病变指CT 显示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的肺内密度增高影,但病变密度不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影。 ①纯磨玻璃结节(pGGN) ②磨玻璃密度和实性密度均有的混杂性结节(mGGN),也称部分实性结节。 二、定义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推荐进行低剂量CT筛查 年龄≥40岁且具有以下任一危险因素者: (1)吸烟≥20包年(或400年支),或曾经吸烟≥20包年(或400 年支),戒烟时间<15 年; (2)有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如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3)合并慢阻肺、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既往有肺结核病史者; (4)既往罹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 三、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 1.外观评估:

根据外观判断良恶性是「以貌取人」,尽管「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征」是恶性病变的特点,但由于小结节中的早期肺癌很少见到这些特点,所以同时需要内部特征协助鉴别诊断。 2.内部特征: (1)密度: ①密度均匀的pGGN,尤其是< 5 mm 的pGGN 常提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 ②密度不均匀的mGGN,实性成分超过50% 常提示恶性可能性大,但也有报道微浸润腺癌(MIA)或浸润性腺癌(IA)也可表现为pGGN; ③持续存在的GGN 大多数为恶性,或有向恶性发展的倾向; ④GGN 的平均CT 值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密度高则恶性概率大,密度低则恶性概率低,当然也需要结合结节大小及其形态变化综合判断。(2)结构: 支气管被包埋且伴局部管壁增厚,或包埋的支气管管腔不规则,则恶性可能性大。3.功能显像: 对于pGGN 和≤8 mm 的肺结节一般不推荐功能显像;对于不能定性的直径> 8 mm 的实性肺结节建议进行功能显像,推荐PET-CT 扫描区分良恶性。增强CT 扫描显示增强> 15 HU,提示恶性结节的可能性大。

肺非实性结节处理指南

Fleischner学会肺非实性结节处理指南解读2005年Fleischner学会公布了关于肺小结节的处理指南,现在这些标准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认识到其在肺非实性结节处理策略方面的局限性,尤其是缺少对此类单发或多发结节细节的认识。基于肺非实性结节的定义和2011年初由国际肺癌研究会(IASLC)、美国胸科学会(ATS)、欧洲呼吸学会(ERS)联合公布的肺腺癌的国际多学科分类标准bJ。结合近年来的有关文献,neischner学会制定了6条推荐指南,其中3条是关于孤立性肺非实性结节的,另外3条针对多发肺非实性结节。最后讨论了目前仍存在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争议问题。 该指南是对大量肺非实性结节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性回顾总结的结果。与2005年发布的关于实性肺结节的处理指南相比有以下区别:(1)该指南没有像以往那样将吸烟者、戒烟者或从未吸烟者区分开,原因是尽管吸烟者有更大可能罹患癌症而且往往预后更差,但仍没有足够的数据来支持完全基于吸烟史而使用不同的指南。(2)其他已知的危险因素,包括肺癌家族史和暴露于潜在的致癌因子中也没有单独区分。(3)由于MSCT的广泛应用,多发肺非实性结节的检出率日益增多,因此该指南将多发非实性肺结节纳入其中。鉴于这些病变更加复杂,该指南比2005版更有弹性,每一个具体的建议都有特定的补充说明。 推荐指南一 孤立的、直径≤5 mm的纯磨玻璃密度结节(GGNs)不需要CT随访观察。 1.理由:(1)此类病变可能是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尽管AAH和腺癌之间的关系已有研究报道,但AAH恶变需要多长时间仍未知,这些病变随访几年后通常还是稳定的,而且常常没有任何表现。(2)研究表明,纯GGNs平均倍增时间超过3—5年,使监测此类病变的变化更加困难。(3)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对≤5 mm的GGNs 病变进行准确定量测定非常困难,病变大小的测量容易受到观察者间和观察者自身变异性的影响,可重复性差。因此,常规CT随访这种病变可能导致结果不确定,同时浪费医疗资源,并会给患者带来过量辐射。2.补充说明:(1)连续1 mm图像是监测微小无症状结节增长的最佳选择,尤其对纯GGNs。有必要采用连续薄层CT(1 mm层厚)以确认病灶是否为真实的GGNs,尽可能避免在厚层图像(通常是5 mm)上将实性结节误以为非实性结节(图1,2)。 (2)任何大小的纯GGNs,有肺外恶性肿瘤史并不影响遵循这些指南。因为有数据表明,纯GGNs罕见转移性。 推荐指南二 孤立的、直径>5 mm的纯GGNs,发现病变后3个月进行CT复查以确定病变是否依然存在;如果病变仍然存在且没有变化,则每年cT随访复查,至少持续3年。 1.理由:(1)发现病变后3个月进行全胸CT随访基于以下考虑:首先,纯GGNs和部分实性结节都可能在短期随访后消失,如病变消失则可以避免患者过长时间的猜疑和焦虑(图3,4)。第二,最初的短期随访还能确保迅速增大的病变得到有效检测,例如在黏液型腺癌患者中就会出现。第三,如果在发现病变后,并没有保存其薄层图像,执行短期随访还可继续获得薄层图像作为基线。(2)据IASLC—A TS—ERS肺腺癌新分类,大多数此类病变要么被证实为良性,要么证实为AAH、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或微浸润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因此密切监测其形态学细微变化,强调使用CT 长期随访复查,可避免过度诊断和不必要的手术。(3)此类表现的病变在形态学上良、恶性仍有较大的重叠,目前除了手术切除之外还没有可靠的方法来判断病变的病理特征,密切监测可以保证在发现病变后早期识别。随访中提示恶性的危险因素包括:病变直径超过10 mm

肺结节亚洲共识指南推荐

肺结节亚洲共识指南推荐 指南推荐: 1. 性质未明肺结节 1.1 推荐:在胸片上新发现一个性质未明肺结节时,回顾该患者之前做的影像检查。 1.2 推荐:对于大小在 2 年内变化不明显的性质未明的肺结节,高危患者每年做 CT 筛查时间超过 2 年 1.3 推荐:对于胸片发现性质未明的肺结节患者,行低剂量螺旋 CT(最好是薄层)了解结节的特征,评估其为恶性的可能性(表1) 2. > 8 mm 性质未明的实性结节 2.1 推荐:对于 > 8 mm 性质未明的实性结节,应该由一个中心的多学科处理。这个中心应有 CT/PET,良性病变的诊断能力(如肺结核)还有活检(手术或微创) 2.2 推荐:对于 > 8 mm 性质未明的实性结节,根据临床判断其为恶性的可能性。如果可能,使用一个有适当区域注意事项说明的验证模型做定量评估。 2.3 推荐:对于 > 8 mm 性质未明的实性结节,有一下情况应该用 CT 进行监测: ?临床上预测其为恶性的概率很低 (<5%)?活检阴性,PET 评价病灶非高代谢

?尽管充分了解疾病有进展的风险,患者更愿意这种非侵入性的处理方式 2.4 推荐:对于 > 8 mm 性质未明的实性结节,需要在 3-6 月,9-12 月,18-24 月进行连续的薄层 CT 的监测,之后,根据临床的判断和患者的意愿每年做一次。 2.5 推荐:对于 > 8 mm,其为恶性的可能性为 5-60%(中度)的性质未明的实性结节,在手术活检或继续做影像学监测前,可以考虑做 PET 进一步明确结节的特征。注意不能用 PET 进行筛查。 2.6 推荐:对于 > 8 mm,其为恶性的可能性 > 60%(高)的性质未明的实性结节,功能性成像技术对术前进行分期可能比对结节的特征描述更重要。 2.7 推荐:对于 > 8 mm 性质未明的实性结节,在以下情况下进行非手术活检: ?临床上预测其为恶性病变的可能性为中度(5-60%) ?PET 显示结节高代谢 ?非手术活检结果为可疑阳性 ?患者已充分了解介入性诊断的程序 2.8 推荐:如果结节为恶性的可能性大,PET 可以进行术前分期,查找之前没有被发现的转移。 2.9 推荐:对于 > 8 mm 性质未明的实性结节,若患者选择手术活检,推荐行微创手术2.10 推荐:对于 > 8 mm 性质未明的实性结节,临床医生在作出处理前应该充分考虑患者的经济情况

2015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2015-08-12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医学界影像诊断与介入频道 提高肺癌生存率的唯一途径是端口前移,即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如何筛查肺部结节?如何精准地进行良恶性分类及早期诊断?是肺癌防治所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每年死亡人数达140万,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8%。预计中国到2025年每年新发肺癌患者将达到100万,目前约75%的肺癌患者在诊断时已属晚期,5年生存率仅约为15.6%。 在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肺癌的发生率均不相同,为此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及Fleischner协会分别制定了相应的肺部结节的管理指南,2013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推出了肺癌筛查指南。根据我国肺癌发病特点及危险因素的不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和中国肺癌联盟讨论制定推出了中国肺部结节诊治共识,其目的为建立科学和规范的肺部结节评估随访策略,提高良恶性鉴别的精准水平,使恶性肺结节患者尽早获得治疗,同时避免良性肺结节患者接受过度治疗。

明确规范了需要筛查评估管理的肺部结节定义 共识定义的肺部结节为影像学表现为小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高的阴影,可单发或多发,不伴肺不张、肺门肿大和胸腔积液。 定义孤立性肺结节为无典型症状,单个、边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径≤3 cm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共识不考虑直径>3 cm 者的肺肿块及弥漫性或多发性结节,但包括单一主要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附带小结节的情况。 进一步丰富规范了肺结节的评估内容和管理模式 共识对肺部结节的评估,即良恶性的预测不仅考虑结节的大小,而且需全面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如吸烟史、肿瘤个人和家族史,结节的边缘形状、钙化及位置等因素加以综合判断。针对我国医疗现状患者数量多,检查过度、图像质量差,缺乏规范,肺结节定性困难的特点,在共识中强调影像学检查低剂量、薄层高分辨率重建,甚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作者:————————————————————————————————日期: 2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2015年首部"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1]发表以后,各个国家与地区相继对肺结节诊治指南进行了更新,这些指南与共识的更新完善了肺结节的诊治与管理策略。在此背景下,为了与时俱进,博采众长,在总结我国首部肺结节诊治共识[1]的经验和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广泛听取了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参考了"肺结节评估:亚洲临床实践指南"[2]及其他学科共识或指南[3,4,5,6,7]后,对原有共识进行了修订。更新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细化了肺结节的分类,对肺结节、微小结节进行了精确的定义;定义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推荐进行低剂量CT筛查;强调了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注重准时随访并观察肺结节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特征等,旨在提高我国各级医院医生对肺结节的诊治水平。 一、肺结节的定义和分类 (一)肺结节的定义[1,2,3,4,5] 影像学表现为直径≤3 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孤立性肺结节多无明显症状,为边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径≤3 cm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多发性肺结节常表现为单一肺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结节,一般认为>10个的弥漫性肺结节多为恶性肿瘤转移或良性病变(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炎症性疾病)所致;局部病灶直径>3 cm者称为肺肿块,肺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不在本共识讨论的范围内。 (二)分类[1,2,3,4,5] 1.数量分类:单个病灶定义为孤立性,2个及以上的病灶定义为多发性。 2.病灶大小分类: 为便于更好地指导分级诊疗工作,对肺结节患者进行精准管理,特别将肺结节中直径<5 mm 者定义为微小结节,直径为5~10 mm者定义为小结节。微小结节可在基层医院管理;小结节可在有诊治经验的医院,如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管理;10~30 mm的肺结节则应尽早请有经验的专家诊治。随访时间仍根据流程分别管理实性和亚实性肺结节。 3.密度分类[1,2,3,4,5]: 可分为实性肺结节和亚实性肺结节,后者又包含纯磨玻璃结节和部分实性结节:(1)实性肺结节(solid nodule):肺内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增高影,病变密度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影;(2)亚实性肺结节(subsolid nodule):所有含磨玻璃密度的肺结节均称

中国肺结节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肺结节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一、背景 结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样细胞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系统性肉芽肿性疾病[1]。该病几乎可以累及全身各个器官,但以肺及胸内淋巴结最易受累,其次是皮肤和眼部[2]。结节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过程较为复杂,病情评估有时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治疗方案需要个体化,1989年制定的国内结节病诊治指南[3],已不能满足目前的临床需求,亟须更新。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间质性肺疾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间质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组织了国内呼吸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有经验的结节病诊治专家依据国内外临床诊治经验和证据制定了本共识,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肺结节病的认识水平,规范我国肺结节病的临床诊治,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本共识也提出了我国结节病诊疗方面若干尚需解决的问题,期望通过建立全国范围内结节病患者数据库,健全我国结节病多学科、多中心合作机制,开展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不断积累研究证据,提高临床诊治和科学研究水平。

二、概述 结节病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系统性肉芽肿性疾病,以中青年发病为主,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不同地域及种族之间的发病率、临床表现迥异,瑞典的年发病率达160/10万人,美国白种人的年发病率为49.8/10万人,非裔美国人为141/10万人[2],日本的年发病率约为1.01/10万人[1],我国尚缺乏结节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典型的肺结节病表现为纵隔及对称性双肺门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有肺内阴影;常伴有眼、皮肤病变,也可累及肝、脾、淋巴结、涎腺、心脏、神经系统、骨骼和肌肉等组织和(或)器官。 结节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影像和病理学资料进行综合判断。在受累部位组织活检明确为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样细胞肉芽肿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除外其他病因后可确诊为结节病。不同结节病患者的受累组织和(或)器官、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预后都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部分呈现自限性病程,约25%左右的患者表现为慢性、进展性病程,最终导致肺纤维化、肝硬化、致死性心律失常、失明等不可逆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1,2]。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2018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与四大指南肺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

2018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与四大指南肺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 丁香园呼吸频道 11-07 09:58 + 关注 转自:孙思庆博士「呼吸科无小事」 本文对在2018 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与四大指南(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肺癌诊疗指南、Fleischner 学会肺结节处理策略指南、肺结节的评估亚洲共识指南)所推荐的肺结节影像学策略进行比较。 对于实性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 结节直径≤4 mm 1. 2018版中国专家共识: (1) 无肺癌危险因素者,不需要进行随访,但应告知患者不随访的潜在好处和危害; (2) 存在一项或更多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12 个月重新评估,如果没有变化则转为常规年度检查; 2. NCCN、ACCP、Fleischner 协会指南均建议不需要随诊; 3. 亚洲共识指南建议每年复查1 次CT。 结节直径4~6 mm 1. 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 (1) 无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12个月重新评估,如无变化,其后转为常规年度随访; (2) 存在一项或更多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6~12个月之间随访,如果没有变化,则在18~24个月之间再次随访,其后转为常规年度随访;

2. NCCN协会指南建议低危人群1年后复查CT;建议高危人群半年到1年之间、1年半到2年之间复查2次CT。 3. ACCP指南处理方案与NCCN大致相同,只是人群分类标准不同,ACCP指南中把人群分为有、无肺癌危险因素,而NCCN和Fleischner协会则根据危险因素的多少,更加详细的分为低风险人群和高风险人群。 4. Fleischner协会指南建议不需常规随访。 5. 亚洲共识指南建议低危人群每年复查CT,中、高危人群在NCCN指南基础上每年复查1次CT。 结节直径6~8 mm 1. 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 (1) 无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6~12个月之间随访,如未发生变化,则在18~24 个月之间再次随访,其后转为常规年度检查。 (2) CT 检测实性结节>8 mm 时,建议使用低剂量CT 平扫技术。 (3) 存在一项或更多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最初的3~6 个月之间随访,随后在 9~12 个月随访,如果没有变化,在24个月内再次随访,其后转为常规年度检查。 (4) CT 检测实性结节≤8mm 时,建议使用低剂量CT 平扫技术。 2. NCCN 指南建议低危人群在半年到1 年之间、1 年半到2 年之间复查2 次CT,建议高危人群3 个月到半年之间、9 个月到1 年之间、2 年复查3 次CT。 3. ACCP 指南处理方案与NCCN 大致相同。 4. Fleischner 协会指南建议半年到1 年复查CT,之后再考虑1年半到2年之间复查CT。 5. 亚洲共识指南建议低危人群半年到1年之间、1年半到2年之间复查2次CT,以后每年复查1次CT;中、高危人群分别在第3个月、半年、1年复查3次CT,以后每年复查1次CT。 结节直径≥8 mm 1. 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