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教学实录 (2)

于永正教学实录 (2)
于永正教学实录 (2)

教学实录(四年级)——于永正《口语交际——学会赞美》

标签:杂谈分类:课堂实录及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学会赞美

班级:山东薛城双语实验小学四年级(1)班

师:刚才,我一说“上课”,你们就“哗”地一下站起来,齐声说“老师好”,我连忙说“同学们好”。这叫什么?叫互相问候,是一种礼貌。我第一眼就发现,我们班有三

大优点,第一、服装特别整洁。看得出来,你们的校服都是刚刚洗过的,对不?生:(齐声笑答)对!

师:是不是王校长要求的?不穿干净校服就不准上今天的课?

生:(笑答)是!(听课老师会心而笑)

师:第二个优点,你们神情专注,会倾听。第三、你们的眼神儿令我感动。所有人的目光都向我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友好、信赖。我相信,这节课我们一定会上得很好。你

们说是不是?

生:是的。因为我们老师说您是一位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所以我们就特别想上您的课,对您也就特别尊敬。当然,表现一定比平时好。

师:这是正常的,谁都会这样想这样做的。不过,你一见到于老师,心一定凉了半截——原来于老师不过如此而已!(笑声)

生:不是的!您比我想象得好多了!

师:好多了?你原来是怎么想象我的?

生:我觉得你可能跟我爷爷差不多,满脸皱纹,也喜欢穿一身灰色衣服。

师:你爷爷那是生活简朴,不赶时髦。(笑声)

生:您虽然年龄和我爷爷差不多,(师插话:年纪差不多。)年纪差不多,头发也花白了,但头型好。(笑声)

师:就我这长脸,后脑勺还突出一块,也叫“头型好”?(笑声)你说的是不是发型?

(生点头)你爷爷是什么发型?

生:什么也不是,光头。(笑声)而且于老师您戴着眼镜,穿着一身西服,一点也不显得老,真是帅极了。

师:还没“帅呆”。(笑声)“人是衣裳,马是鞍”,回家转告你爷爷,穿戴很重要,而且越是上了年纪,越要穿得鲜亮一点。(笑声)谢谢你对我热情洋溢的赞美。(转

身板书:赞美。)——还有要说的吗?

生:于老师,您很和蔼,说话也很幽默。

师:是吗?谢谢你的夸奖。

生:于老师,您虽然年纪大了,但心是年轻的。

师:六十二岁的人,十二岁的心脏。(笑声)

生:于老师,我觉得您像我们的大朋友。

师:我们就是朋友。——就说到这儿吧!同学们,刚才我们之间说的话——我说你们的,你们说我的——用两个字便可以概括(指黑板上的板书)叫——

生:(齐声)赞美!

[评:教学中于老师看似闲聊的“导入”就是在调动学生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构建交际话题——赞美,由于“赞美”这一话题的导入是以学生的切身感受为背景,激活了学生的生活储备,再加之教师幽默风趣的引导,学生的交际情感得以激发,“话匣子”也就自自然然地打开了。]

师:我赞美你们,你们也赞美我。赞美就是赞扬、夸奖。人人需要赞美。赞美能给人信心和力量,赞美也能使人与人之间相处得更好。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说:“赞美,即是我的薪俸。”“薪俸”是什么?就是工资。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说:“一句精彩的赞辞可以作我十天的口粮。”大家看,赞美的作用多么大啊!不信的话,咱们当场演示一下。咱们班谁爱看课外书?

赵——赵什么?赵燕?请赵燕过来,带一本书。

(赵走到讲台前,师生耳语一番。于老师当她奶奶,赵燕则在房间里读课外书。一会儿,“奶奶”的手机响了。“奶奶”接电话:“喂,哪一位?王大婶啊!什么?你要到我家来给儿子借书?好啊!我们家小燕别的不多,就是书多。她都成了书迷了。这不,正在看呢!唉,对,对,孩子看书好啊!你看俺小燕,看书多了,人也懂事了,尤其是作文,老师说是突飞猛进!好,好,你下午到我家来拿吧。不客气,再见!”接电话毕,又说:“哎哟,光顾打电话了,饭都凉了!燕子,吃饭了!”赵燕仍低头看书。“奶奶”又喊了几声,赵燕似乎没听见,仍坐着不动。)

师:(对大家)看见吗?我在电话里一夸赵燕爱读书,劲头来了,废寝忘食了!她为什么不吃饭?一句赞美的话相当于十天的口粮嘛,我赞美那么多句,还不够她吃半年的!(笑声)这不是演戏,这是真的。不信你们问问赵燕。(生笑)这就是赞美的作用。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谁要不爱搭理你,有个好办法,你想方设法赞美他。一赞美,他就理你了。(笑声)总之,赞美的作用很大,我们要学会赞美(说完,在“赞美“前面加上了“学会”二字)。一起读读这四个字。

[评:这里告诉学生的是“赞美”的作用。既有“理论”,又有事例,这样就容易被学生理解。名人名言的引用有助于深化学生的认识。]

生:(齐)学会赞美。

师:可能有人会说,赞美不就是夸奖人吗,这个还要学吗?是要学习的。请看一幅图——(投影:妈妈做好了饭,一家人准备吃饭。)

师:妈妈上班很劳累,回到家又忙着做饭,吃着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你准备对妈妈说什么?想一想再说。

(学生思考,师巡视,作些了解,然后指名说。)

生:妈妈,你今天做的菜可真好吃!

生:妈妈,你今天做的菜味道真美,不咸也不淡,正好!

生:妈妈,你今天做的菜真香,我本来不想吃饭的,有了这道好菜,一碗米饭准不够!生:妈妈,你做的菜越来越好吃了!

师:说得都不错。大家说说,妈妈听了哪句话会更高兴?

生:哪一句话听了都会高兴的。

师:有没有会更高兴的?(老师又请刚才几位同学重新把赞美的话说了一遍,让学生比较。)生:说得比较具体一点的,妈妈会更高兴一些。例如第二句。

生:第三位同学虽然没说菜的味道怎么样,但说有了这道菜,胃口大开了,她挺会说的。这句话妈妈听了会更高兴一些。

师:有比较才有鉴别。这么一比较,哪句话更好一些就看出来了。所以,赞美也要学一学,要会赞美。我们可以总结出两条:第一,赞美要尽量说得具体一些,虽然只是一句话。如第二位同学说的“味道美”,“不咸不淡”,这就不是笼统的夸奖。如果说到某一盘菜,就更好说具体了,比如红烧肉,比如炒韭菜等等,就可以说味道怎么样,烂不烂,嫩不嫩,脆不脆等等。第二,有时可以不直接说,而是换个角度说。如第四位同学说的。比方我们赞美一位同学写的字好,你可以说他写得入体,可以说他写得匀称,可以说写得有力,但也可以不直接说字的本身,可以说:“哟,这是你写的!你不说我还以为是请书法家替你写的呢!”

[评:于老师引导得多好,指导得多细致!当大家都说菜的味道时,于老师及时提醒一句:闻起来呢?这句话不但为学生又辟“蹊径”,而且还在告诉学生:看问题要全面。于老师的归纳,其实也是指导——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赞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于老师考虑得周密,备课的用心。由于这两条理性的认识是从感性的事例中抽象出来的,所以有说服力,学生才能记得牢。]——好,我们再看一幅图——(投影:大扫除时,一位同学在浇花。)

师:王凯同学在大扫除中表现特别出色,我们在班会上应该怎样说?思考一下。

(师巡视,了解,个别辅导。)

生:王凯同学在这次大扫除中表现特别出色,他擦完玻璃,又浇花,给花洗了个澡,花儿焕然一新了。

生:王凯同学在这次大扫除中干得非常好,他一个人干完了两个人的活儿。他先擦玻璃,后浇花。他的玻璃擦得特别干净,可以说一尘不染,多次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擦完玻璃又去浇花。浇花可是他份外的事儿。花儿洗了个澡,变得更鲜艳了。

(还有一人说得大同小异,略。)

师:大家听出来没有,这次我们夸王凯和刚才赞美妈妈有什么不同?

生:夸妈妈的话,一般只是一句;夸王凯的话都说得比较多。

师:这又告诉我们,如果夸别人做的一件事,话说少了就没有份量了。记住:夸人做的一件事,可以把这件事简要地说一说。——咱们班谁帮助别人比较突出?——班长?

好,现在咱们就夸夸班长怎样助人为乐的吧。——虽然很熟悉,但也得思考。

生:班长肯帮助别人,我们每个同学都这么认为。

师:是有目共睹的,是大家公认的,对吗?

生:对。他经常帮助我做数学题。有时我不想做,他便督促我。

生:他还经常帮助别人做值日生,拖地、擦黑板,他都干。

生:班长也很大方,他经常把自己的东西给同学用,有好吃的,也分给同学吃。

师:你吃过他的什么东西?(生笑)

生:(笑)吃过的东西多了,最多的是水果。

师:我说你长得怎么这么水灵,是不是与吃班长的水果有关系?(众笑)看来大家还有好多话要说,就说到这儿吧。总结一下,你们是怎样夸班长助人为乐的?为什么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

生:每个人都有话说,都有好多例子。

师:这一点很重要,夸别人一个特点,一个特长,可以围绕着这一个方面举些例子。总而言之,赞美别人,可以“长”夸,可以“短”夸,该长还是该短因人因事而异。但不论什么夸,都要尽量说得具体一点。

[评:“带例子夸人”这又是一次细致地引导。这些都是教材上没有的内容。这就是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任何出色的课堂教学都是老师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至此,“赞美”的要求就基本上说全了。即:怎样赞美别人都说到了。]

师:你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狐狸和乌鸦》,课文中的狐狸是不是在赞美乌鸦?

生:不是的,它说的都是假话。

师:那是奉承。奉承人和赞美人是两回事。一个是虚情假意,说假话,企图不良。一个是发自内心,真心实意,说真话。还有一条,会赞美人,首先得善于发现别人的“美”,能正确对待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不然的话,别人的优点就发现不了,即使发现了,也不愿意去赞美。一句话,我们要做个好人。

[评:引导学生如何发现“美”,这是“会赞美“的前提,更是学会做人的基础。教书育人尽显其中。]

(掌声)

师:同学们,你们真的很好。一、会听——听别人讲话专心,虚心;二、会说——人人出口成章,个个说话清楚,得体;三、有礼——个个彬彬有礼,举止大方;第四,好学——语文学得好,书读得肯定多。谢谢大家!祝你们更上一层楼。

综观整个课堂教学,由教材中提供的插图到学生的生活实际,由知识、方法的学习到情感、态度的熏陶,教学中于老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发掘口语交际话题,激发口语交际情感,点拨口语交际方法,深入细致地引导学生在交际实践中比较、鉴别、探寻“学会赞美”的方法,使学生真正学会了赞美。同时,于老师又在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生活中要善待别人,看问题要全面。于老师用心、细致的指导不仅为我们呈现的是灵动、鲜活的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生活,更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有情有趣是教学有章有法是教学”。

祖父的园子于永正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师:请问你们是几班的? 生:八班 师:八班,很厉害了。我们五年级一共几个班? 生:八个班。 师:还有没有比五年级班多的年级,四年级几个班? 生:不知道。 师:三年级几个班? 生:六个班。 师:六个班已经很多了。我再问一问,今天有没有混进来的,比如哪位老师的孩子,今天于老师讲课,你跟着去听听吧。 生:没有。 师:没有啊,有也没关系,有的话,我们也欢迎他。现在可以上课了吗? 生:可以了。 师:好,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问个好,搞这么复杂。老师您好,说老师好就可以了。上午问好,可以说老师早。说话越简洁越好。再来一次。 生:老师好。 师:嗯,这次好多了,记住,说话越简洁越好。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 师边写课题,便讲解这个“我”和“和”的注意笔画,“和”的“口”要上宽下窄。(舞台上的黑板颤巍巍的,于老师说:“这个黑板对我是严峻的挑战”,72岁高龄,膝关节严重钙化的他依然忍着剧痛扎着马步写板书。) 2.齐读课题,谈预习

师:预习过了,生词肯定不用检查了。你们老师肯定比我着急,一定要读好,好好表现,是不是这么说的? 生:是。 师:课文读了几遍? 生:五遍。 生:四遍 师:读三遍就行,如果没有时间,读一遍也行,但一定要预习。 二、朗读——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1.引导朗读 师:让我们再走进这个故事,同学们朗读课文。看清祖父的园子有什么?一定要看清看全,从头读到尾,看你能记住什么。 生自由读书。读书过程中,师表扬两名同学边读书边做记号。 2. 读书反馈,说说祖父园子里有什么 师:当你一眼看到祖父的园子,你看到了什么?看谁看得准、看得清、记得多。 有的同学打开书再找,老师说:不准再看书。 生:蜻蜓、蚂蚱、蜜蜂 师:他记住了三种动物,很好。 生:蜻蜓、蚂蚱、蜜蜂、蝴蝶 师:多了蝴蝶,重复的不说。 生:小白菜、黄瓜…… 师:他记得比你多,他记忆力比你好,承认吗?读书要用心记,看过的东西要记住。读书不记等于没读。 生:韭菜、谷子…… 师:谷子就是——谷穗脱皮留下的粒,也就是带皮的小米。还有什么? 生:花、鸟 生:倭瓜

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俺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同学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同学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长城》,首先我们来欣赏一下介绍长城的短片。 (播放短片) 2、过度: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儿女的骄傲,它以自身的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简短的记录影片把我们带到长城脚下,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现在,你能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 3、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精读课文,剖析语言、加深认识。 (一)质疑: 针对这个评价,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供大家讨论、学习?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随机板书:伟大的奇迹)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学习? 过度:我们回忆一下其它的段落是从什么角度写的长城(随机板书:远望、近观、联想)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好,现在我们就先站得远一点,高一点,看看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2、“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第一幅远看长城图,用手势表示出来。 3、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打比方、列数字) 4、指导朗读:请同学们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指名读、男生读、齐读,给予学生鼓励。) 过渡:让我们继续随着作者从更近的角度去认识长城。 (三)学习第二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长城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高大坚固) 2、长城的高大坚固体现在哪儿?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生: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成的。 生: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于永正教学实录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于永正 教育案例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习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记者感悟] 这个教学片段受到了华东师大李伯棠教授的高度称赞,已经成为于老师教学中的经典片段。笔者认为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富有情趣!于老师匠心独运,一会儿变成妈妈,一会儿变成哥哥,一会儿又变成奶奶,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环节通过角色换演绎得曲折有致、情趣盎然。尤其是能过耳朵有点聋的奶奶,巧妙地引导学生准确说出了诗意,强化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肯定能够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鲜明的印记。可见,情趣犹如教学的润滑剂,它让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学习成为愉快的享受。

说说,画画,写写——于永正老师口语交际、作文教学实录(一)

说说,画画,写写——于永正老师口语交际、作文教学实录(一)第一节 师:咱们是兴化市实验小学哪个班? 生:三(1)班。 师:噢,是三(1)班。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您姓于。 师:知道我从哪儿来的吗? 生:徐州。 师:江苏徐州。你们到过徐州吗? 生:没有。 师:欢迎到徐州做客,我来接待。上课之前,你们老师向你们介绍过我没有? 生:介绍过。 师:说我什么了? 生:说您是全国最有名的特级老师。(众笑) 师:你信吗? 生:信。(众笑) 生:老师还说于老师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生:潘老师说你上的课既轻松又愉快。 师:嘿!好词儿都用上了。上我的课既轻松又愉快,你也信,是不是? 生:是。 生:潘老师还说,你出过许多书,而且这些书的故事都十分精彩。 师:说话多通顺,用词多恰当!同学们,潘老师说的话你们是真信还是假信? 生:真信。 师:有没有不信的? 生:没有。 师:有没有半信半疑的? 生:没有。 师:有一句古话叫:“耳听为——” 生:虚。 师:眼见呢? 生:为实。 师:既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潘老师一说你们就信,那行吗?请你说。 生:因为我相信是真实的。 生:我信得过潘老师。(众笑) 师:这边有没有半信半疑的?哪怕有一位也好。没有。究竟潘老师说得对不对,两节课以后见分晓,你们再下结论,行不行? 生:行。 师:现在上课。(师生问好) [小朋友很天真,教师要珍惜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在孩子面前要说实话,要真诚。看来,学生说真话、说实话,教师要以身示范。] 师:其实我不是来上课的,是来找人的。我很想与这两个人交朋友,为什么交朋友,等会儿说。本来认识这两个人很容易,我说,哪个叫张三呀?张三站起来,老师就认识了。但是于老师不想这样做。怎么办呢?我先把这两个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你们站起来告诉我这两个同学长得什么模样?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鼻子?什么样的脸庞?穿的什么衣服?是胖呀,还是瘦呀?是高还是矮?你们说,让我来猜。这办法好不好? 生:好。 师:第一,看你们会不会说,说得准不准;第二,看于老师会不会猜。既考你们又考我,这办法行吗? 生:行。 师:为了考住老师,同学们不要使眼色,不要朝他们看。第一个同学的名字叫王钟灵。有叫王钟灵的吗? 生:有。 师:(在黑板上写名字)是这个“钟”吗?

于永正教学实录《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于永正教学实录(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板书课题)[学生看老师板书同时书空]“迅”要注意笔顺。读一读。(生读课题) [在于老师的教学开始,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在板书的时候,老师请学生注意观察,同时对容易写错的字重点提示学生书写中的注意事项。不要小瞧了这简单的一句话,课堂上老师的书写是很少的,抓住这极少的而又是必须去做的时机及时引导学生观察,规范学生的书写,体现了课堂上无处不在的教育契机,也体现了教师对写字的指导。反思自己的教学,识字是识字,写字是写字,好象不这样做就不实在,就会识不好写不准似的,结果占用大量的时间也未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注意这一点点上滴滴的零散时间,并注意在教学中随时抓住机会点拨提示,可能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指导识写的目的。] 师:大家对鲁迅比较熟悉。好好预习了没有?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们就知道了作者周烨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一读课题就知道作者周烨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生:作者周烨是鲁迅先生的侄女。 师:对,因为她喊鲁迅先生为伯父,可见作者周烨就是鲁迅先生的侄女。我再问大家,周烨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生:是鲁迅先生的兄弟。 师:说具体点,是兄还是弟? 生:是鲁迅先生的弟弟。[生活常识] 师:周烨喊鲁迅先生为伯父,可见周烨的父亲是鲁迅先生的弟弟。鲁迅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周建人,周建人就是周烨的父亲,还有一个叫周作人。[文学常识] 师:请大家打开书,把课文仔仔细细读一遍,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把它读准,把它记住,同时还要求大家,边读边把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书的同时,老师板书以下内容:追悼吊唁爱抚呻吟囫囵吞枣饱经风霜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注意这个环节。第一次接触课文,一定要有认真读书,完整地阅读课文的过程。这个时间要给充分。另外,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书写到黑板上,这是一种教学方法,板书的基本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有的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这也是一种教学机智。] 师:好,读完的举手。还有没读完的,一定要读完。继续读。 师:我根据同学们画的写了一部分,还有一些没有写,这些词的意思,还有这些话的意思,只要我们好好读书,好好思考,它的意思不难理解。下面拿起书来,我们一段一段读。谁能站起来把第一段读一读?好请你读。 [一段一段地读书,这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我们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总是大概让学

优质课获奖《长城》教学设计

17长城 宜宾凤凰外国语学校陈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运用简笔画的形式,理解长城的构造。 2. 边朗读边想象,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抓住“多少”“才”“凝结”等关键词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4图文结合,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边朗读边想象,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难点:抓住“多少”“才”“凝结”等关键词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猜谜引入 师:同学们,想猜谜语吗?请猜猜我是谁吧!“我是世界遗产,我属于中国,我像一条长龙横卧在祖国的北方。”生猜。对了,今天我们继续去登长城。板书课题:长城 二、复习生词 1、请生读。 2、开火车读。 三、感知长城 1、引导看图 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翻到82页。你从文中这两幅图发现作者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生答。顺势板书:远看、近看 2、小组合作 请同学们先结合插图找出文中对应的段落学习你们喜欢的部分,勾画出介绍长城特点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你的体会。 四、品味长城 1交流阅读感受,品味、感悟、体会,并指导朗读。 (1)学习远看长城的孩子我们来说说远看长城有什么特点。板书:像一条长龙为什么把她比作长龙而不是长蛇呢?引导学生抓住“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一万三千多里”,感受长城的雄伟,运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了长城的气魄。 (2)学习近看长城的孩子我们来说说远看长城有什么特点。板书:高大坚固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她高大坚固呢?引导学生领略长城巧妙的设计,体味长城在军事防御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象,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子、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利用简笔画帮助生理解。 五、悟读长城 1 、“不到长城非好汉”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板书:联想 (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2 、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联系文中句子体会砖石多、重;运输的工具原始;环境险恶)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智慧体现在哪里? (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然后小组讨论。

于永正教学实录――《翠鸟》_教案教

xx教学实录——《xx》 课前交流: 师:刚才周老师介绍了我,谁听出来了?我叫什么名字?生:你叫于老师。 师:哦,我一生下来,我父母就知道我将来要当老师,就给我起名叫老师了吗?(生大笑) 生:你叫xx。 师:谁敢再叫一声我的名字? 多位学生站起来叫了xx,全班一起叫。 师:人呢,本来就可以直呼其名的,比如我们的xx——****,就可以叫他****。 生:于老师,我觉得叫你的名字不大礼貌,叫你于老师好一点。 师:你真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啊! 生:我可以叫你老于吗? 师:当然可以啊,哈哈,你真聪明,你看我,年纪这么大了,是应该加个“老”字了。 师:你们有没有开始喜欢我了呢? 生:喜欢! 师:第一次见面,那你想跟我说些什么呢? 生:于老师,你真幽默! 师:好!看出我幽默了,真了不起! 生:于老师,认识你,我真是三生有幸!

师:认识你,我四生有幸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要上的是哪一课啊? 生:xx。 师: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 生:五遍。 生:十遍。 生:六七遍。 师:都很自觉地学习呢!下面就看于老师写课题。咦?这个“翠”字怎么写啊?提笔忘字了,谁能提醒一个于老师?“翠”字怎么写呢?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生:“xx”上面是个“xx毛”的“xx”字。 生:不带钩的。 师:噢,明白了,谢谢大家的提醒,“羽毛”的“羽”字下面不带钩的。 请小朋友抬起头来,看于老师写,并且一边提起手来跟着于老师把课题写一写。 师:既然已经预习了,问一个问题:“翠鸟”的“翠”是什么颜色啊?拿起书,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从哪儿可以看出“翠”是什么颜色。 生:是绿色的。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请你读读句子。生:头上的羽毛象橄榄色的头巾,橄榄是绿色的,所以“翠”就是绿色的。

长城教学设计思路

篇一:《长城》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17 《长城》教学设计方 案(第一课时) 1 2 3 4 5 篇二:《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番禺大石中心小学郑瑞群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陡峭”,“凝结”等词语。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智能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情感目标: (1)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读文讨论,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起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1、教学重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2)指导看图。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时展开联想的。 三、教学准备: 布置课前收集有关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 长城远景和近景的彩色幻灯片及《长城》课件。 四、教学方法:以教师引导学为主,学生自主探究为辅。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设计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了认知、智能、情感的三维目标的统一,深入挖掘了《长

品读名师课堂,做学习型教师——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

品读名师课堂,做学习型教师——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 有幸得教研员赵老师指点走向了一条前进的道路——品读名师,超越自我。于是在网上买了这本《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进行品读研究。 ;;;这本书囊括了28篇精彩课堂实录,可谓篇篇经典,课后又附加名师的精彩点评,这样的课堂令我惊异名师的教学艺术,让我不觉陶醉其中。一篇篇精彩的课堂实录,一个个衔接自然的环节,一句句有启发引导的话语,一遍又一遍精彩的朗读,一个个有章有法的汉字书写指导,甚至一个简单的习作练习,所有这样的一切,真正诠释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看似一个个简单的教学流程,但我们却模仿不得,也远远达不到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效果。和于老师相比,我们的课堂一直有太多束缚,还未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总怕学生跳出自己的预设,因此往往多加干涉,可也难有多么新奇的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阅读这本书,我给自己设立一个阅读计划:不求过多地看,不求看了多少遍,只求每天认真细读一篇教学实录,仅此而已。下面将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一、初识于永正老师 ;;;向名师学习,还是先了解这个人。第一次真正深入了解于老师,我想还是因为教研员赵老师推荐看于老师著作开始的。看了这本书前言“人生留痕”,从他的经历中,我觉得他是这样的人: ;1.一个狂热追逐梦想的人 ;;;喜欢画画,他就天昏地暗、废寝忘食地画,总是期待着当画家。后来在恩师李晓旭老师的激励下就想当作家,就孜孜不倦地读书,苦思冥想地写作。喜欢唱戏拉琴,即使去京剧团应试没考上,却依旧坚持唱戏拉琴。于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狂热追逐梦想的人,对于喜欢的从来都没有放弃。可是,身在一线的我们,又有多少人拥有这样的狂热与执着?我们需要反思,需要改进。 ;;2.一个具备良好习惯的人。 说于老师有几大好习惯:读得习惯,看和听习惯,观察思考的习惯,操笔为文的习惯。其实,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对读与写的坚持。他说道:“读与写是我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是不断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反省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对啊,读与写的习惯成就了他的人生,他的事业。反思自己,离名师真是差的太远,一个月下来才写几篇文章?哎,相比之下,真是汗颜啊!还是应该勤奋些,多写点教育中的所思所想。正如于

于永正三年级写人的作文课堂实录

第一节 师:咱们是兴化市实验小学哪个班? 生:三(1)班。 师:噢,是三(1)班。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您姓于。 师:知道我从哪儿来的吗? 生:徐州。 师:江苏徐州。你们到过徐州吗? 生:没有。 师:欢迎到徐州做客,我来接待。上课之前,你们老师向你们介绍过我没有? 生:介绍过。 师:说我什么了? 生:说您是全国最有名的特级老师。(众笑) 师:你信吗? 生:信。(众笑) 生:老师还说于老师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生:潘教师说你上的课既轻松又愉快。 师:嘿!好词儿都用上了。上我的课既轻松又愉快,你也信,是不是? 生:是。 生:潘老师还说,你出过许多书,而且这些书的故事都十分精彩。 师:说话多通顺,用词多恰当!同学们,潘老师说的话你们是真信还是假信? 生:真信。 师:有没有不信的? 生:没有。 师:有没有半信半疑的? 生:没有。 师:有一句古话叫:“耳听为—“ 生:为虚。 师:眼见呢? 生:为实。 师:既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潘老师一说你们就信,那行吗?请你说。 生:因为我相信是真实的。 生:我信得过潘老师。(众笑) 师:这边有没有半信半疑的?哪怕有一位也好。—没有。究竟潘老师说得对不对,两节课以后见分晓,你们再下结论,行不行? 生:行。 师:现在上课。(师生问好)

[评:小朋友很天真,教师要珍惜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在孩子面前要说实话,要真诚。看来,学生说真话、说实话,教师要以身示范。] 师:其实我不是来上课的,是来找人的。我很想与这两个人交朋友,为什么交朋友,等会儿说。本来认识这两个人很容易,我说,哪个叫张三呀?张三站起来,老师就认识了。但是于老师不想这样做。怎么办呢?我先把这两个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你们站起来告诉我这两个同学长得什么模样?什么样的眼睛?什么样的鼻子?什么样的脸庞?穿的什么衣服?是胖呀,还是瘦呀?是高还是矮?你们说,让我来猜。这办法好不好? 生:好。 师:第一,看你们会不会说,说得准不准,;第二,看于老师会不会猜。既考你们又考我,这办法行吗? 生:行。 师:为了考住老师,同学们不要使眼色,不要朝他们看。第一个同学的名字叫王钟灵。——有叫王钟灵的吗? 生:有。 师:(在黑板上写名字)是这个“钟”吗? 生:是。 师:还有一位同学叫吴立彤。—有吴立彤的吧? 生:有。(于老师在黑板上写“吴立彤”) 师:是不是口天吴?我写得对吗? 生:对。 师:我听说咱们班王钟灵朗读好,作文写得好,于老师从小就喜欢朗读,喜欢写作文,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样的学生。我还听说吴立彤同学能歌善舞,嗓子特别好,唱歌像百灵鸟叫似的,于老师从心眼里喜欢这样的小朋友,所以我想和他们交朋友。咱们班有喜欢画画的吗?(一生举手)请你来画画。再请一位,请过来。你愿画谁? 生:画王钟灵。 师:那么你(指另一位学生)就画吴立彤。你们画得像,老师会一眼看出哪是王钟灵,哪是吴立彤。其他小朋友说。哪位先说? 生:王钟灵长得胖胖的,黑乎乎的。 师:王钟灵长得胖胖的,黑乎乎的。男的女的? 生:王钟灵是男同学。他留着一个小平头。 师:小平头?胖乎乎的、黑乎乎……(老师在寻找)还有什么特点? 生:眼睛蛮大的。 师:大眼睛。 生:他穿着一身红色的衣服。 师:红色的衣服?裤子也是红色的吗?

2长城教学设计之二

2《长城》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 ①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②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板书课题) 2.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何特点?(长、大、弯)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何特点?(高大、坚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2.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三、图文对照,读懂课文 1.第三次看远景图。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2)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第三次看近景图。 (1)此景是作者在何处(观察点)看到的? (2)作者分别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文意和搜集的资料展开想像。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口、嘹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披文入情,学第三自然段。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 于永正_教案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于永正 课前花絮。 师:同学们好! 生:于老师好! 师:怎么知道我姓于的? 生:老师说的。 师:说我姓于。老师还告诉你们什么? 生:你叫于永正。 生:你是一位全国特级教师。 师:全国特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众笑)还讲什么? 生:你上课时对待学生很平等。 师(笑):说的好话真不少。 生:你当学生是自己的朋友。 生:你跑过许多省市。 师:跑过,用腿跑。(做奔跑状)(众笑)到过,跑过也行,快就用跑,跑过许多省市。 生:你是一位中年男性。(笑声。) 师:中年男性,不是女性。是男是女? (众笑。) 师:你们老师贵姓? 生:邱老师。 师:当你一见到我的时候,对你们老师说的话产生怀疑吗?

有什么想法? 生:你头发白了。 师:不是中年男性了。 (众笑。) 生:老年男性。 师:看来邱老师说得不准确。不是中年男性,是老年男性。 生:你很幽默,很平易近人。 师:很幽默,很平易近人。来,握握手。(与该生握手)你很会思考。 生:原来于老师也是戴眼镜的。 师:戴眼镜好,后面的同学看不见──在下面做小动作看不见。 师:对我产生怀疑吗?中年男性一下子变成老年男性。对邱老师的话还相信吗?光听说就相信这不是科学的学习态度。 生:应该眼见为实。 师:你对邱老师的话半信半疑? 生:是的。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两节课后请你站起来,把你对我的印象说一说,好吗?一言为定。 (指着刚发言的学生说。) 生(大声):一言为定。 (抚肩示意生坐下。) 评:教学伊始,于老师利用与学生初次见面这一特殊情境,与学生进行交流。看似闲聊,实是切切实实的言语交际训练。可

谓亲切自然,不露痕迹。 第一课时 师:师生问好后就不要再站了,现在上课。知道学哪篇课文吗? 生(齐):《圆明园的毁灭》。 师:书读了几遍? 生:两遍。 师:有看三遍的吗? 生:我。 (三、五个举手。) 师:好,请坐。有超过她的吗?你看了四遍,很好。看一遍是预习,看两遍就不错了。看四遍更不得了。这叫自学,自觉地学习。请同学们把右手抬起来,咱们一起写课题好不好?圆,写得潇洒一点;的,上齐下不齐;毁,注意笔顺;灭,上面一横长一点。请大家读一读。 (生齐读课题。) 评:教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流露的是情感、责任、体贴。于老师寓写字教学于课题板书之中,不仅能使学生确立“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同时有利于学生美好情感的形成。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读书要学会做记号。请拿出笔。别人做记号是留下他思考的痕迹。读书做记号是留下你思考的痕迹。请你默读一遍,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作者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做记号。(教师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把第三段最后一句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为什么画这一段。对,加上批注,

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精讲多练,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积极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本课教学设计我是本着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理念进行构思。四年级的学习过程是逐渐从中年级过度到高年级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迅速,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采用了以读贯穿全文,边学边练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深度,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在课堂上攻破难点。设计本课时,我还着重考虑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通过分析学习本课的知识点,提高读文赏词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从而更好地完成新课标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材分析: 《长城》是小学四年级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第1课的第2课时的教学。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紧密配合,赞美了长城的雄伟气魄,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其中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概括了全文内容,是全文的总结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3、知道长城,了解长城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看图,,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提高学生分析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是精神,培养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任务分析: ⒈、起点能力:学生在学习《长城》之前已经学过了《颐和园》、《赵州桥》这两篇同样是描写文化古迹的文章。三篇文章在写法上具有共同点,因而具备了学习这类课文的基本的方法和能力。

语文:10.25.于永正《翠鸟》课堂实录教学设计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10.25.于永正《翠鸟》课堂实录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10.25. Yu Yongzheng's Kingfisher Class Record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10.25.于永正《翠鸟》课堂实录 《翠鸟》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课前交流: 师:刚才周老师介绍了我,谁听出来了?我叫什么名字? 生:你叫于老师。 师:哦,我一生下来,我父母就知道我将来要当老师,就给我起名叫老师了吗?(生大笑) 生:你叫于永正。 师:谁敢再叫一声我的名字? 多位学生站起来叫了于永正,全班一起叫。 师:人呢,本来就可以直呼其名的,比如我们的国家主席——江泽民,就可以叫他江泽民。 生:于老师,我觉得叫你的名字不大礼貌,叫你于老师好一点。 师:你真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啊! 生:我可以叫你老于吗? 师:当然可以啊,哈哈,你真聪明,你看我,年纪这么

大了,是应该加个“老”字了。 师:你们有没有开始喜欢我了呢? 生:喜欢! 师:第一次见面,那你想跟我说些什么呢? 生:于老师,你真幽默! 师:好!看出我幽默了,真了不起! 生:于老师,认识你,我真是三生有幸! 师:认识你,我四生有幸啊!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要上的是哪一课啊? 生:翠鸟。 师: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 生:五遍。 生:十遍。 生:六七遍。 师:都很自觉地学习呢! 下面就看于老师写课题。咦?这个“翠”字怎么写啊?提笔忘字了,谁能提醒一个于老 师?“翠”字怎么写呢?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生:“翠”上面是个“羽毛”的“羽”字。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

于永正作文教学实录 一、回顾文段,作文入格 师:一见面,就想好好地考考大家。有一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过没有? 生:学过。 师:今天,老师把其中的第三自然段复印下来,请大家读一读。(指名一位学生)你看咱们班举手的同学好多,你推荐一个,这位。 (生朗读课文) 师:朗读得真好。这段写人物最多的是什么? 生:对话。 师:对,人物的对话。同学们,写好对话相当重要,因为好多事情,就是在对话当中进行的,对话一完,事儿也就结束啦,所以说,我们要学会写对话。再有,人的语言是表现人物思想的,也表现人物性格,从这个角度上说,写好对话也是非常重要的。再看,作者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表现形式有什么特点。谁发现啦?请站起来告诉我们。 生:我发现了每说一次话就是一段。 师:哦,作者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是分段的。分段,不管你说多少话,哪怕只有几个字也占一个自然段。比如说“那怎么”三个字儿就占了一个自然段。写对话分自然段写,有什么好处呢?你说说看。 生:我觉得这们写能把人物说的话非常清楚地描述出来。如果都合在一个段落里面的话,就不容易分清楚谁说的是什么。 师:有道理,请坐。写对话分自然段,第一能使文章显得非常清晰,看上去非常舒服。第二,老师改作业,读者读你的文章,眼睛不疲劳。比如说,当人读到这儿,目光从这儿移到这儿的时候,有一个短暂的休息,读这样的文章,眼睛不疲劳。老师一不疲劳,一高兴,心情一好,马上就给你作文打高分。(学生笑)第三个原因我一般不给人说,就给我们六?三班的同学说。写对话分段,文章显得很长,(生笑)是不是啊?老师不是说,作文要写一页、两页、三页吗?这一分段,一页变成两页了,好不好? 生:好。 师:这个秘密不要给别人说啊,我们大家知道就行。再看,作者在写对话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提示语。一起来写这个词好吗?(师板书:提示语)什么叫做提示语?文中表明这句话谁说的,怎么说的,这叫提示语。比如说,“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再望望伯父的鼻子,后来说的。这叫什么? 生:提示语。 师:记住,告诉人家这个话是谁说的,他怎么说的,什么动作,什么表情,什么语气。大家看,这些提示语的位置是不是一样的,说说看。 生:我觉得有些是在两句话的中间,有些是在句子的前面或后面。 师:嗯!还有发现没有?这叫变化,有的提示语在说的话的前面,有的在说的话的后面,有的把说的话分成两部分,把提示语嵌在当中,这叫变化。我送大家一句话: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当你写对话运用提示语的时候,给自己提个醒儿。这个人说的话,提示语在前面。下面呢,就换一下,放到后边。再后来呢,放在当中!如果只有两个人说话,有时候可以省略。这叫变化。千万记住,要写出变化,别死了,都在一个位置就死了。同学们,这个发现,对我们写对话也很有帮助。记住!再看,由于提示语的位置不一样,“说“后的标点符号也有变化,也不同的。当提示语在说话的前面时,”说“的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冒号。 师:当提示语在说的话的后面时,“说“的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逗号。

于永正课堂实录.docx

于永正课堂实录 欢迎 PPT: 清照故里,恰是杨柳依依。上善若水,清澈如许。唱一曲如梦令,我们在等您。 看教育的灵动绽放在夏花里,稼轩屋前,恰是芳草萋萋。水流花开,灿烂如许。奏一曲高山流水,我们在等您。 问候要自然。 齐读课题。祖父的园子。的要读的轻。 读了这篇课文,提出什么问题看谁会思考 生:园子里发生了什么事这个课文里讲了吗要提有价值的问题,读懂的问题。 生: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了 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 生:萧红是谁 课文里有简介。这个问题也不要提。 生:作者为何要写祖父的园子 你思考了吗应该思考。没思考也没关系,这节课就解决这个问题。 那我要提一个最简单的问题 出示:倭瓜 读。什么叫倭瓜。如果不知道就猜。考试猜不准就乱写, 生:应该是一种瓜。 万能正确答案。你来猜。 长得比较矮。长到地里。 今后学习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明白的词,都要查阅。否则就是浮光掠影。我查了,就是南瓜的意思。希望你们知道学习应该怎么学。 课后要求写的七个字: 蝴帽瞎铲韭穗抛 课后的字都是书法家写的。

观察一下。拿出田字格本,推荐四位书法家到黑板上抽写,万一不会写可以看书。注意坐姿,不但要正确还要规范。 教师抽写。帽抛韭 抛,原文中抛过去,当然是提手旁。 写好后请回 在四个学生的漂亮的字上划圈。 看大屏幕:帽原来的写法:曰不是日也不是曰。冕字。 人胖了不好看,字胖了也不好看。韭。规范与不规范之间往往一点之差。第二竖要比第一竖 要高一点,字要瘦一点。字要写得紧凑。整容。。 这四个抛都不满意,要写得紧凑。否则不好看。三部分要穿插其中。一看二写。谁离开字帖都 写不好字,写字不是想当然的,写对很容易,写规范难,因此要照着字帖写。好好写字, 因为字是人的第二张脸,你的名片。我在黑板上写字就是递上我的名片。于老师的第一张脸很难看,第二张脸还凑合。 用眼睛好好看,你都看到了什么。再次走进祖父的园子。把你看到的在下面画一道横线。(板书看) 看谁的目光锐利,善于发现。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睿智地走一遍,认真地走一趟。目光锐利。 把你看过的都做上记号,看得很仔细。 坐端正。这叫读书,默默地读静静地读。再次走进祖父的园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蜜蜂、蜻蜓、蚂蚱、蝴蝶(生上黑板写上) 生:祖父和我。把祖父和我写上去。 生:野草 生:铲地、割草、 还做了别的事儿吗 生:拔草、浇水。 生:狗尾草。玉米、倭瓜、黄瓜、虫子、睡觉、 此时黑板上一片板书。

长城教学设计20

第13课《长城》 一、导入单元主题: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1.图片展示遗产风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搜集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资料。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揭题:据有幸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国的长城。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游览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多媒体演示,激发阅读兴趣。板书课题《长城》,指导学生自豪与深情地读课题。) 三、初识长城。 1.有些同学曾经登过长城,有些同学在课前查了资料。那么关于长城,你了解多少呢? 请同学们介绍一下。 (生可以交流长城的地理位置、长城的自然风光、长城的历史价值、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传说,还可以是自己亲临长城的切身体验。) 2.让我们打开课本,深入地走进长城。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要求: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声音响亮。 3.交流感受:长城留给你什么印象?(自由谈) 四、整体把握。 1.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1)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两幅图的观察点在哪? (2)看远景图时应重点观察什么?(抓住观察重点:长城)你觉得长城看上去有什么特点?(长、大、弯)再看近景图:你能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高大、坚固) 2.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 3.生讨论: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五、精读课文。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庐山的云雾》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庐山的云雾》第一课时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两个字。(板书:庐山)认识吗? 生:(齐声读)庐山。 师:你们听说过庐山没有?有人去过吗? 生:我没有去过,但我爸爸去过,他跟我说过。 生:我看电视时,知道有一个(座)山,叫庐山。 生:我是看地图时知道庐山的。 师:同学们背诵过很多古诗,有没有人是在诗中了解庐山的? 生:《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评:教学要有的放矢。摸清学生对庐山的了解为介绍庐山作准备。】 师:同学们,庐山在我国江西省的北部,紧靠长江边。毛主席写的“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写的就是庐山。庐山是世界文化名山,将来有机会你们都要去看一看。现在,我在“庐山”的后面加三个字。(师板书:的云雾)加了这三个字,课文的题目就是“庐山的云雾”。【评:这种“聚焦”式的出示课题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读这个题目,你看课文会重点写什么? 生:这篇课文会重点写庐山上的云雾。(师在“云雾”的下面加上点。)

师:读题目要动脑筋,好多文章的题目会告诉我们要写什么。读了这个题目,我们看出作者重点要写它的云雾。现在你脑袋瓜里面还会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要写庐山的云雾?(师板书:?) 生: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稀奇的? 生:庐山的云雾是什么样的?(师板书:?) 师:这两个问题,于老师都明白。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还是自己到书里找答案? 生:在书里找答案。 师:有的同学可能想要老师直接告诉答案。——有没有这样想的? 生:(齐声)没有。 【评:简单的是最有效的。于老师只卖了一个“关子”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简洁!】 师:好。打开书,拿起笔,默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加上拼音,把不懂的词语作个记号,同时想一想刚才提的两个问题。(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相机板书:幽谷、变化无常、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千姿百态、弥漫、瞬息万变、一泻千里) 师: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也懂,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们,你们是希望我现在告诉你们,还是希望自己读书,联系课文去理解? 生:我愿意联系课文理解。

于永正《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教学课堂实录.docx

于永正《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课堂实录 执教者:于永正整理与评析:叶秋莲(徽州区岩寺镇中心学校) 第一课时 师:咱们是四年级几班的?生:一班! 师:哦,咱们是四( 1 )班的学生。(板书“于永正”)这就是我的 名字,我叫什么名字。生:于永正!师:怎么称呼我? 生:于老师!师:真有礼貌,喜欢我吗?生:喜欢! 师:一见我就喜欢吗?为什么喜欢?生:你“和蔼”。 师:我脸上写着两个字:“和”、“蔼”?生:不是 师:(笑)是——又不是?我也喜欢你们。你看,你们就像一朵朵的花,非常美丽!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连上两节作文课。中间如果想那 个了,那个的门就在教室后边,自己去,不用向我请假,你想你如果 向我请假:“老师,我想那个了!”那多难为情呀!自己去,完了自 己再回来,好吧! [ 一句“我也喜欢你们。你看,你们就像一朵朵的花,非常美丽!” 包含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不用请假就可以自由上厕所,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有了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有了真正的民主教学,学生的潜能便会得到开发,学生的表达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 ] 师:上课生:老师好。 文档大全

师:小朋友好,请坐。今天给小朋友上两节作文课。请同学们看两幅 画,谁来读图上的句子? 生:(一个同学读,感情一般但很流利。) 师:读的不错。听老师读(师很有感情地朗读),在这幅画中,哪些 地方写了作者看到的事物?想好再说。你第一个举手,你来。生1:细雨 师:想好再说。生 2 :细雨、山、天空 师:说完了吗?没有说完?要不要说完呢?不用说完了,但后面要加一个字。 生 2:等 师:如果写下来不说“等”,还可以用——生:省略号 师:如果写下来不说“等”,还可以用省略号,看来要学好语文真不 容易。 师:这段话中哪些是写了作者听到的声音?生:“唰唰”“叽叽”师:看老师写字“唰唰”,是什么声音?生:细雨飘落的声音。师:“叽叽”是什么声音,谁来学一学小燕子的叫声? 生 1 :“叽叽”(模仿的声音厚而低沉) 师:老燕子。生 2 :叽叽(比前者好一点) 师:年轻了一点点。生 3:叽叽 师:太老了,谁能学得更小一些?生 4:叽叽 师:都没有我学的好,听我的“叽叽” (于老师学得很像小燕子的鸣 叫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