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7、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消极: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6世纪,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2、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4、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明显缺陷。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奴隶、外邦人及下层公民都没有真正的民主。

5、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诞生;

6世纪,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撰法律汇编《民法大全》它是罗马法编纂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因此,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公民法的发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

万民法的创立(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6、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作用是维系帝国,影响后世: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实际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首相由下院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主要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国王的作用:对外代表英国,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维系英联邦)

3、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时间:1787年;地点:费城

主要内容:规定联邦的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

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美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

5、美国联邦制的实行,既避免了邦联制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的过于集中,既团结了各州,又给各州一定的自治权

性质: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法。

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行政权力归总统,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7、《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①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②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国家元首,有权统率全国的武装力量;帝国宰相主持帝国

政府工作,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③帝国设立两院制的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主要史实

①1840----184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②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③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确立

2、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处为通商口岸;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侵略要求(开设工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年6月初,八国组成侵略联军。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禁烟运动的高潮是林则徐在广东的虎门销烟,以此为借口,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占了香港岛;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洗劫并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到19世纪80年代,俄国共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

4、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鸦片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中邓世昌壮烈牺牲;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性质:反帝爱国运动。(注意:不反封建)

5、1851年的广西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政权的初步建立;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同清朝对峙,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

1856年,天京变乱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6、《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制度是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产品分配方式是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1859年洪仁王干提出了《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7、日本东京和上海成为资产阶级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两个中心。民主革命思想家有:章炳嶙、邹容、陈天华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8、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率先发动起义,湖北新军中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史称“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中华民国纪元。

1912年2月,在袁世凯威逼下,清帝颁布退位诏书,清王朝结束。

9、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的标志是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0、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1、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五四运动发生的导火线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从6月起,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主力军由学生转移到工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运动。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2、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党今后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还决定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中共二大中心任务是制定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13、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一大,大会还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

14、1926年7月,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

15、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抗。

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此后不久,宁汉合流。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全面破裂,标志着国民大革命失败。

16、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领导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1927年,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称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931年冬,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当选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定都瑞金。

17、1934年10月,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其原因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其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博古、李德“左”倾冒险主义。

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18、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作用)。

193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19、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均失败。胜利的战役有: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总体失败

20、日军的滔天罪行:①1937年,南京大屠杀,被杀的总计三十万人以上。②1941年,日军在河北制造潘家峪惨案,③日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21、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主动出击日军,取得百团大战的重大胜利。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八年抗战的伟大胜利。

2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3、1945年8月,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

24、1946年,国民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开始。内战初期,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1947年6月,刘邓率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25、1949年,中共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统治覆灭。

26、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②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③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2、1871巴黎公社的成立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俄国二月革命 1917.3直接结果是推翻了罗夫王朝封建王朝。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4、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十月革命的胜利,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1953年~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样,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当选主席。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一届人大选举国家毛泽东为主席、刘少奇为委员长

3、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4、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更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建立村民民主自制制度

5、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此后为刘少奇案平反。

6、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现行宪法。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7、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19.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

8、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香港、澳门回归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9、台湾成立海基会。祖国大陆成立海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就是“九二共识”。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使中国改变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特权);“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1954年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会议。

4、1955年,亚非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5、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

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得益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帮助。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公报阐述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中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台湾问题是中美间的最大难题。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访华,双方签订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日本早于美国正式同中国建交。

6、中日建交和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这样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7、新时期中国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8、 2001年在中国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1年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国的冷战政策,目的:遏制共产主义;表现主要有:

美国方面:政治上:杜鲁门主义——标志美国“冷战”的开始;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军事上:成立北约 1949年,加剧冷战程度;

苏联方面: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6月,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在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德国分裂(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古巴导弹危机(冷战);朝鲜半岛的分裂;越南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为热战)

4、欧洲共同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并为一个,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5、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6、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从20世纪七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

7、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两德统一。

1991年底,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阿拉木图宣言),这标志着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也标志着“冷战”结束)。

9、目前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45页下面)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影视互联网

概况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1课)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结合课本82页新航路开辟图记忆)

时间航海家支持的王室开辟的航路意义

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王室

欧洲到非洲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哥伦布西班牙王室欧洲到美洲发现美洲新大陆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上马车夫——荷兰:

背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地区基本情况

亚洲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非洲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日不落帝国”——英国

战争结果备注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西班牙失败,西丧失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

英法七年战争英国夺取了大片法国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第3课)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

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第一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

3、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

(第二课)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1939

3、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蓝鹰行动(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6、特点:指导思想方面:放弃自由放任思想,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内容方面:国家加强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影响方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第三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了解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表现:

战后二十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延续并发展社会福利政策。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

80年代,里根上台后,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建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复苏。

90年代克林顿倡导介于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经济进行改革,经济持续增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2、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时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同时实行非军事化,集中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2)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3)美国的扶持政策,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国经济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3、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兵变)

农业实施余粮收集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贸易取消自由贸易改变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国家配给制,实物分配制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结果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新政策的特点:(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政治方面:(1)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2)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2)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3)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20页,):

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撤消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出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6、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改革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政治改革(1)改变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改变共产党领导地位: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从宪法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文;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并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脱离了苏联国情。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苏联解体。(1).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协议

(2).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没有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

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

(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B.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一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机构,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同意的标准和基础;扩大了世界贸易;扩大了世界购买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

1947年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1、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5、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通过《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

1995年通过了《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使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标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第三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由来和发展;

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经过;

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贸组织。

2、世贸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世贸组织的作用:(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5、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

(2)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6、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7、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于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对于发展中国家:

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

一:孔子和老子

1、?孔子,春秋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和“礼”(“克己复礼”)主张遵循“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出“正名”的主张(保守一面);提倡“为政以德”;敬鬼神而远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未受到太多重视。

2、?老子即老聃,春秋楚国人,代表作《道德经》(《老子》),充满哲理和东方智慧。“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法道。道法自然”,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主张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荀子:“亚圣”,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把“仁”的学说发展为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性善论;“民贵君轻”;“养浩然正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荀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朴素的唯物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性恶论;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3、?墨子:“兼爱”(没有阶级等差的爱)“非攻”“尚力”“节用”“节葬”,战国显学,代表下层民众利益,战国后不再受重视。

4、?庄子:道家的代表人物,“齐物”,“逍遥”的人生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5、?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主张变法革新。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6、?孙膑:兵家,受《孙子兵法》影响。

7、?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背景: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也起到了限制君主权利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的作用。

3、?董仲舒推崇春秋大一统,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强调君王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并提倡三纲五常。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

1、?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发展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三教合一的时代背景下,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2、?程朱理学:核心:天地万物的本原是“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了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方法:格物致知;南宋后发展成官学,《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代表人物:程颐、程颢、朱熹(集大成者,“存天理,灭人欲”),明初确立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3、?陆王心学:陆九渊:核心:“心既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既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方法:发明本心。王阳明:核心:“致良知”——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4、?对理学的评价P17。

五: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明代“异端”思想家李贽:反对孔孟学说、程朱理学;倡导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男女平等;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写作《焚书》《藏书》。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王夫之:系统的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理在气中”,即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中;认识论: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可以得到正确认识;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2)?黄宗羲: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倡导言论自由,主张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3)?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明道救世”,写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3、?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P21

4、?宋明理学的作用及影响。P21

六: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1、?四大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世界最早的印刷品——唐雕版印刷《金刚经》;北宋毕昇活字印刷术;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14世纪传入欧洲);战国出现司南,北宋出现指南针,13世纪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天文:最早的日食纪录:殷商甲骨文;战国《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著作;《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东汉张衡发明浑象仪、候风地动仪;唐僧一行、梁令瓒发明黄道游仪,世界首次发现恒星位置的变动;元郭守敬发明简仪。

3、?数学:东汉久久乘法口诀;春秋筹算计算法;元珠算法;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4、?农书: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元王祯《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5、?医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四诊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医圣”;东汉华佗“麻沸散”“五禽戏”;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分类方法,生物进化论思想。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的文艺长廊

七:汉字与书法

1、?由繁到简:甲骨文——金文——一字多形——小篆——汉隶——楷书(行书、草书)

2、?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

3、?书法成为自觉艺术:魏晋南北朝。

4、?东晋“书圣”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5、?书法家:草书:张旭、怀素;楷书:颜真卿、柳公权;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八:笔墨丹青:

1、?战国绢帛画《人物龙凤图》;

2、?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3、?唐吴道子“吴带当风”。

4、?宋代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到更加注重意境:“残山剩水”,马远“马一角”,夏圭“夏半边”;

5、?清八大山人朱耷“瞪眼鱼”“伤心鸟”。

6、?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民间风情。

九:诗歌与小说

1、《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风、雅、颂三部分,赋、比、兴的手法。

2、楚辞是战国出现的新体诗歌,以瑰丽华美、想象奇特著称,开创中国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与《诗经》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代表作屈原的《离骚》。

3、汉赋是一种带韵散文,重铺陈排比、文彩华丽。

4、唐诗:代表人:李白、孟浩然、杜甫、白居易。

5、宋词:代表人:苏轼、辛弃疾、刘永、李清照。

6、元曲是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成的新诗体,有格律曲牌限制,大量使用白话、方言、衬字,与音乐、戏曲结合紧密。

7、明清小说:章回小说。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清代小说:《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传》。

十:梨园春秋

1、?戏曲发展:傩——宋南戏——元杂剧——明清昆曲——清京剧

2、?起源:傩。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昆曲为“百戏之祖”,汤显祖《牡丹亭》;清乾隆年间徽班进京,京剧被称为“国粹”。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十一: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1、?希腊最早的哲学:自然哲学,“哲学之父”泰勒斯,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万物皆由水生成,又复归于水,大地漂浮在水上。——人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2、?智者学派(诡辩学派):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代表: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但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给主观随意性、个人自由主义打开方便之门。

3、?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知识即美德——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4、?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着者,“吾爱吾师,吾有爱真理”;最大的哲学贡献石川立了逻辑学,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十二: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14-16世纪)

1、?背景:14世纪以来意大利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人生享乐,但自身思想体系尚未成熟,借助被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来表达自己的反封建思想;黑死病的蔓延。

2、?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用“人本”对抗“神本”,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肯定世俗生活的享受和乐趣,崇尚理性和科学,关注对人、社会和自然的研究。

3、?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

4、?文艺复兴后三杰: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市民英雄的创造者”)、拉斐尔(《西斯廷圣母》“画圣”)。

5、?16世纪,英国诞生杰出的人文主义戏剧家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十三:挑战教皇的权威——宗教改革(15-16世纪)

1、?罗马教会:“因行称义”——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

2、?马丁.路德:“因信称义”——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具有鲜明人文主义色彩。

3、?加尔文:“信仰得救”“先定论”,《基督教原理》。

4、?宗教改革的导火线:《关于赎罪券的功效》(《九十五条论纲》)。

5、?宗教改革的影响: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6、?宗教改革的实质: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十四:理性之光——启蒙运动(17-19世纪)

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

2、?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的思想解放运动。

3、?含义:启迪和开启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用理性而不是外界的权威来判断一切事物,只敬畏真实,尊重科学,不再信奉传统的偶像与教条。

4、?特点:比文艺复兴更为彻底,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5、?意义见p57。

6、?代表人物:领袖人物伏尔泰(法)——自由与平等,政府的作用,开明君主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

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

卢梭(法)——《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人民主权,暴力革命。

康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非工具。

十五: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1、?哥白尼(波兰):太阳中心说——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2、?(意)伽利略: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证据;开创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近代科学之父”;创制天文望远镜;为牛顿力学创立了基础。

3、?牛顿(英):建立经典力学的基本体系,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海王星的发现;微积分的创立者。

4、?达尔文(英):1859年《物种起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871年《人类的起源》——人猿同祖;1863年赫胥黎(英)《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5、?瓦特(英)改良纽可门的蒸汽机,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蒸汽时代——1807年富尔顿(美),轮船——1814年史蒂芬孙(英),汽轮。

6、?1870年格拉姆(比)依据电磁学理论设计出发电机——电力时代。

7、?美发明大王爱迪生,1000多项发明。

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必修一历史复习提纲 篇一: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霸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潘林峰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参与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 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 ○1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 ○2被封范围: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3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5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瓦解;战国到秦朝时期废除,被郡县制替代 (直接原因:诸侯国势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 3、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 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2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 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 朝,定都咸阳。 统一条件:1.主要原因:商鞅变法 2.客观原因:人民渴望统一 3.主观原因: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4.战国时期法家思想3、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知识点整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 (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

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①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③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18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霸复习笔记

2018年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霸复习笔记 先秦(-前221年) 一.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夏(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 商(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三.特征表现 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 ①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 a.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 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宗法制: 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 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政治隶属)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②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 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 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担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诸侯国:鲁齐燕宋卫晋 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 兼并战争; 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 c.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背景内容作用) 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免费下载】高中历史第一分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1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文字、国家、金属工具 2 两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 3 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随后,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也相继在此建立过形式相似而规模不一的王国。其中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4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发明者:苏美尔人。5《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 6《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7 促使大河流域国家产生的原因:大河灌溉农业的需要 第 2 课 古代埃及 1 埃及——尼罗河的赠礼 2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3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古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4 古埃及的文字: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消失的原因:(1)复杂难懂 (2)受到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第 3 课 古代印度1 古代印度位于恒河、印度河流域2 公元前14世纪至约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历史,一般被称为“吠陀时代”,因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历史文献是雅利安人的宗教经典吠陀及解释吠陀的梵书而得名。3 种姓制度: 产生原因:雅利安人为了更好地统治被征服者 四大种姓:婆罗门 祭司阶层 刹地利 军事贵族 (国王) 吠舍 雅利安自由民(农民、商人) 首陀罗 奴隶 特点:四大种姓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与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响: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公元前6世纪,随着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者之一。 4 佛教的创立者:悉达多 (释迦牟尼、佛祖) 佛教经典:三藏经(大藏经):经藏、律藏、论藏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详解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专题主干知识: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统治者漠视) 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统治者漠视) 重创:秦朝,焚书坑儒。(遭到打击) 正统: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融合:唐宋时期,儒、道、佛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高潮:宋明理学,新的儒学体系。 批判继承:明清,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出现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二、专题知识详解 1.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及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P4 (1)孔子思想和成就: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③教育贡献: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局面); 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④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儒家学派开创者,儒学以《六经》为基本文献。 (2)孟子思想:①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②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 (3)荀子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和“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③其思想吸收了各家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内容。 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诸子百家的代表和主张:

页 1 第乐、非命、节葬、节用。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认识论“三表法”和逻辑 学“察类明故”牺牲精神。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了解):(2①阶级基础: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阶级、各阶层、各 集团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且为本国或本集团的兴当时诸侯割据,统治者无法在文化上实行专制,②社会基础:起,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社会环境宽松。“士”打破了官府垄断文教的局面,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群③人才基础:私学的兴盛,的形成;④其他因素: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等。3)百家争鸣的意义:(人教版必修三: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形成十院校《中国古代史》 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是我国学术文化《中国历史》先秦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张岂之主编的六卷本年中国古2019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以后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外)都可以从先秦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先秦百家争鸣也给了我们重要启在认识学术文化发展规律方面,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示。页知识链接最后两句)(或见人民版教材7P9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 )原因(了解):(1①秦依法治国,却因暴政速亡;汉初实行黄老无为的方针,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解决不了王国势大、土地兼并等问题;②战国以来各家学派出现融合趋势,董仲舒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天人感应”,阳家等学说,创立新儒学,提出“大一统”、独尊儒术”的要求,以文化统一巩固政治统一。③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④儒家提倡仁政、倡导礼制,着眼于社会和统治的长治久安,适合国家正常发展的需)要。(而汉初经济恢复后,国家生活逐渐转入正轨。)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等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儒学神学化、宗教化。(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思想主张:天人感应,实行仁政;君权神授;三纲五常;3)表现:(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 太学建立的意义:①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 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一定改变大官富子嗣垄④使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机会,断××局面;⑤ 进一步推动了入学的传播和发展。4)影响:(页 2 第 ①结束了各派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②汉朝也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③有利于巩固专制集权、大一统;利减少暴政。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理学兴起的原因(了解)P13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题专题一

第1课百家争鸣 (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 (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图3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①迎江寺,曾名“古万佛寺”,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②徽州牌坊群中的贞女坊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③涡阳老子庙供奉老子的神像,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④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这个含义也属于三纲五常的内容。所以②④体现儒家伦理思想,故选B。 【答案】B

(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 (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 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 (2008·上海单科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解析】从材料中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张“法治”来教育和管理人民。因此是法家的思想。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霸复习笔记精选

高考备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霸复习笔记先秦(-前221年) 一.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夏(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 商(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三.特征表现 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 ①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 a.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 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宗法制: 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 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政治隶属)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②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 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担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诸侯国:鲁齐燕宋卫晋 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 兼并战争; 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 c.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背景内容作用) 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阶级: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法家思想 直接原因:秦国落后,秦孝公要求变法 内容: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作用: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中央集权的雏形.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1、简述唐代、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1)唐代商业: ①条件:政治上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 ②城市: A.布局: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与民居隔开(市坊分开);商业交易受到官府严格控制 B.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 ③商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2)宋代商业: ①货币: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②城市: A.布局: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B.功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2、两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3 (1)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民主思潮的推动) (3)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推动 4、简述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措施、特点、实质和影响。 (1)背景: 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②胡佛的反危机措施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2)主要措施: ①金融方面:整顿财政金融 ②工业方面:调整工业生产 ③农业方面:调节农业生产 ④社会福利方面: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3)特点: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4)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影响: ①对美国:A.经济上:逐渐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恢复 B.政治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②对世界: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5、简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意义。 (1)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6、说明战后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过程、体现的趋势、特点及意义。 (1)原因:①共同的文化传统; ②近代不断的战争使人们渴望欧洲统一; ③二战使西欧丧失世界中心地位,成为冷战主战场。 (2)过程: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1951年成立 ②欧共体成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共体 ③欧洲联盟:1992年,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正式成立。 (3)体现的经济发展趋势: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 (4)特点:结成政治经济联盟;统一货币。 (5)意义:①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 ②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③使欧洲成为当今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7、简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因素及对全球化的认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1)过程:①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为一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②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掠夺使得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因素:①科技进步,为全球化提供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②交通和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结束,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④市场经济体制被广泛接受; ⑤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跨国公司的推动作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汇编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徐明同学设计的历史手抄报,选取了图8—10三个人物和他们的代表著作(刊物)。下列为该手抄报设计的主题,恰当的是( ) 图8 魏源《海国图志》图9严复《天演论》图10 陈独秀《新青年》 A.师夷长技、尊孔复古 B.优胜劣汰、民主科学 C.思想解放、救国图强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 A.《孔子改制考》B.《海国图志》C.《天演论》 D.《变法通议》3.陈旭麓:“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晋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 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这表明作者强调( ) A.“西用”与“中体”本身就相互矛盾B.“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向西方学习进程C.“中体西用”就是只强调经济改革D.用西方的技术维护中国体制是难以做到的4.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5、从19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20世纪20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一位政治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照此说法,“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的事件应该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新文化运动 6.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 A.从技术到器物 B.从制度到思想C.从制度到文化D.从器物到制度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全套)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全套)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四个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经济。在初中已经介绍了一些基本史实,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把握下列重点:一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小农经济的地位;二是中国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的发展概况和技术成果;三是中国古代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点;四是中国古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5课时。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试题

高二历史1 必修三专题一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布置日期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 25 题,计 75 分)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 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 .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2、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孟子主张 “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是 A .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 B .百家争鸣的趋同现象 C.奴隶制开始崩溃D.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 3、下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成就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4、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 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 ”,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 确的回答是 A . Li Er B. Zhuang Zhou C. Meng Ke D. Xun kuang 5、《史记·曹相国世家》曰:“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此语 体现了汉初遵循的诸子思想是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6、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A .完全更新 B .因循守旧C.继承与发展D.形式上的变化 7、“三教合归儒”的三教是指 ①佛教②基督教③伊斯兰教④道教⑤儒学 A .①④⑤ B .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8、董仲舒对儒学内容的发展在于 ①限制君主暴政②大一统③“天人感应”④“君权神授” A .①②③ B .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9、下列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在今天还可取的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爱人 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③“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④“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⑤“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 A.①②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⑤ 10、两宋时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 .程颢 B .程颐C.朱熹D.王阳明 11、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12、 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两者共同的本质意图是

高中历史必修一(1-3单元)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复习(政治文明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周王将和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 藩屏周”。 (2)目的:巩固。 (3)分封对象: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4)作用:①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之间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宗,其他嫡长子的兄弟(次子、庶子)为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 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能够享受“”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防止,强化王权,“国” 和“”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选官制度:制(世官制)选官标准: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 2、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1)制度:①皇权②皇位③皇帝 (2)中央官制—制:三公指(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百官)、(协助皇帝管理)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守和县令由直接任免,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3、影响: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选官制度:制选官标准: 三、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1、西汉 (1)汉武帝集权: 中央:①建立 地方:①设置—代表中央监察地方。②实行—解决了诸侯国问题。(2)选官制度: 含义:各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消极:容易,荐举人和被荐举人形成小集团。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知识点整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儒家 (1)孔子(创始人) ①政治:核心是?仁?和?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提倡?德治?,反对苛政, 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去世后,言论 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末期的代表,亚圣) ①提出四种道德觃范:仁、义、礼、智。 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发展孔子的?德治?,提倡?仁政?学说。 ③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战国末期的代表) ①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②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提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③强调礼法幵用,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 (1)老子(创始人) ①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觃律(?弱者道之用?),蕴含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②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死不相往来 ③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比较消极)。 (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 ①?道?是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主张?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3.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 (1)韩非(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

①将?法??术??势?结合,又吸收道家思想,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②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 来效?的主张,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法。 (2)作用:法家理论为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 用。 4.墨家 墨子(创始人) (1)?兼相爱、交相利?(主旨)。 (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主张。 (3)名言: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二汉代儒学 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 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主要原因:董仲舒____的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2.经过: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提升了儒学的地位。 3.影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使儒学成为中 国封建社会的_______。儒学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㈡太学的建立 1.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打破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也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 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 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 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方法指导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方法指导 高三一轮复习在整个高三复习中又是关键阶段,起着奠基性的决定作用。一轮复习如何适合学情、考情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些都值得我们不断思考。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的十个“特别关注”。 一、关注历史复习“专题”策划 模块主题教学是新课程的特点,也是高考出题的命题趋势。高考备考中通常在二轮复习中重视专题策划,但新形势下,一轮复习也应以专题为主要单元进行教学策划。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要立足于一定的专题背景下,并且要使专题体系化、层次化。例如,经济模块第二单元中的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根据课标可确立复习专题——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我们复习的重点就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后边的传统经济的瓦解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形成发展,可以单独命制专题——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而近代工业的发展问题我们可设计多个小专题进行分析,同时我们也可将近代工业和现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进行联系比较。 二、关注历史发展的整体化与阶段特征 关注历史的整体化发展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重要途径。整体化就是综合的看待历史发展,不拘泥于一个方面,一段时间,一个角度。历史知识是零散的表现,只有整体化认识历史,才容易把握历史的方向,历史的本质,历史的规律。历史的整体化表现在多个方面,既有纵向历史发展的整体化,也有横向历史发展的整体化。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教材的章节局限,在一定主题下整合历史史实,综合认识历史发展,避免孤立的、片面的认识。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重视历史特征的把握。任何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都有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一定时代下的发展特征。分析特征,才更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才更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特征题目也是近年高考命题的重要方面。从2009年山东文综历史选择题看,虽然不同题目呈现的材料不同,问题角度不同,但实质都在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特征的认识。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知识点整理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1.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主持编写《四洲志》 2., 该著作也是探寻、 思想。 世纪、西学为用”的思想。 .在 维新变法期间,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 5.梁启超 6.严复于1898。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其进化论思想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 7.谭嗣同:属于激进派,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

9、1903年,章太炎 。 二新文化运动 1 2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出任北大校长,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的旗帜下,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4 ①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和专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的公敌。 5”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新文化运动重点批判的对象。 “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民族共和不相容。 6 教吃人的本质,痛斥了所谓的“仁义道德”,呼吁人们推翻这人吃人的制度。 7,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8、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d) (1) 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20) (2)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2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 3、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

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4、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 (1 (2)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 ,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 传社会主义思想。 5、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加试】——(c) (1)使中国人民找到了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器。 (2) 想基础。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总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总结 打牢基础是一轮复习的目标,落实是一轮复习成败的关键,规范是提高成绩的主因,把握方向是提高效率的捷径。转眼半年过去,特总结如下: 一、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 教师先阅读(通览教材、掌握内容)--探究(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在联系)--定点(确定重点和难点)--理路(理清思路,拟出教路,安排学路)。在此基础之上,充分的利用我校的网络优势,借鉴其他老师的网上备课,搜索相关专题,下载教案、习题等资料,围绕新课标整合教案和习题,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初步形成个人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二、加强单元整体备课,统领课时备课 《历史标准》在课程结构上有三大变革:一是设置学习模块,二是确定专题型的教材和教学体系,三是分设必修和选修课程。其中第二大变革是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针对新课程以主题单元呈现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教师的教学视野和教学思路也应更加开阔,这种编排体系既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又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整体统筹,加强单元备课。改变以往面面俱到的“单课式备课法”,采取对教学内容全盘考虑、整体设计的“单元备课法”。强调单元整体备课,单元备课统领课时备课更符合新课程的结构设计和编排理念,也才能一步步落实模块教学和课标要求。 三、运用学案导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