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北京城市布局

明清北京城市布局
明清北京城市布局

明清北京城市布局

明清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就是其严谨的城市布局。以紫禁城(宫城)为核心,外围皇城、内城、外城等四道城池组成。四道城池的正中线是从南到北,由一条近8公里的中轴线所贯穿。北京建都八百余年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凸”形城市规划形制和格局,整个建筑群体庄严凝重,层次鲜明,气势宏伟。

北京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内城九门比较重要,也各自有各自的用途。用老北京的话儿来说,叫做“九门走九车”。绕着北京城东南西北地走上它一圈儿,下面来一个一个详细说。

朝阳门走粮车

朝阳门老照片

过去那阵子,没有铁路交通。南方出产的粮食往北京调运,必须走通惠河,通过水路运到北京东边的通州(就是现在的通县)。顺便说一句,通州又分南通州和北通州,有个著名的对子“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说的就是这档子事儿。粮食到了通州以后,再装车进城。进城走的就是朝阳门。所以,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现在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库。

崇文门走酒车

崇文门老照片

崇文门又名哈德门,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清朝那时候京城卖酒的招牌得写“南路烧酒”,意思就是说,我上过税了,我的酒不是盗版,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产权一说呢。

清末的杨柳青年画,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它的画面上画着酒幌,上面写着“南路”、“于酒”等字样,反映的就是这种全民纳税的良好风尚。以前的崇文门外,东北方向有一只铁龟,造型很是古朴,据说这一段儿护城河的桥下有一个海眼,于是人们就用一只乌龟来镇住海眼,保护北京城的平安。

正阳门走“龙车”

正阳门老照片

正阳门位于内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专用的,皇上每年两次出正阳门,一次是冬季,到天坛祭天,另一次是惊蛰,到先农坛去耕地。这两次出行,都是要走正阳门。正阳门也叫前门,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式就是在这里。“大前门”香烟也是由此而得名,您还记得那烟盒上的图案吗?对,那就是威风凛凛的正阳门,反面的图是建于明正统4年(1439年)的箭楼。

宣武门走囚车

宣武门老照片

因为刑场设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犯人经刑部审核确定,从宣武门出去,在菜市口问斩。宣武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三个大字儿:“后悔迟”,可不是后悔迟嘛,都要问斩了,再后悔哪儿还来得及啊。菜市口是北京的闹市,从南方各省来的人,过卢沟桥,进广安门,再进入北京内城大都要经过这里。

这里很早以前就是有名的杀人地方了,菜市口没有什么固定的地方作刑场,一般都是在菜市口路北的商户或者药店门口,设下监斩官的坐案。宋末元初,被元朝统治者关了四年的宋朝丞相文天祥,因为不肯屈服,最后在菜市口被杀死。他在刑场上,态度庄严地监斩官说:“我为宋朝能做的事,现在终于做完了”,然后慷慨就义。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也曾在这里喊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豪迈遗言,更是为这刑场增添了一股子肃杀之气。

阜城门走煤车

阜成门老照片

因为北京西面的门头沟一带是产煤之地,北京城所用的煤全是打那边儿运过来的。门头沟的煤要进北京,最近的门儿就是阜城门。要不怎么老阜城门的门洞顶上刻了一朵梅花,老干婆娑,颇有画意。梅与煤同音,这就表示这个地方走煤车的意思。

西直门走水车

西直门老照片

西直门的城门洞上面刻着水的波纹。过去的皇帝,不喝城里的水,嫌城里水苦,专门喝玉泉山的水。您听听,玉泉山,这水听着就让人觉出一股子甜味儿来。乾隆皇帝曾夸北京玉泉山的泉是天下第一泉。这不是传说,现在科学进步了,人们专门把这水送去鉴定,的确是杂质少,味道纯正。

德胜门走兵车

德胜门老照片

北方按星宿属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从北门出城。之所以取名叫德胜门。德胜门东边的城墙上放着一尊炮,不过,这炮不是打仗用的,是报时用的。每日午时,德胜门和宣武门同时一声火炮,城内的老百姓听炮对时。

可是,北京城人称“宣武午炮”却不说“德胜午炮”,估计可能是宣武门杀人总在午时,炮声一响人头落地,比德胜门有名的缘故吧。德胜门瓮城内的珍品,应当要数立在中间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石碑,镌有乾隆帝六十二岁时(1797年)的御制诗。这位当时的太上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在“德胜”二字上很是抒发了一回豪情。

东直门走砖瓦、木材车

东直门老照片

过去的砖窑都设在东直门外,从南方运来的木材也从东直门进城。实际上,东直门不仅仅只是走砖瓦、木材车,它走各种各样的车,要是硬给起个名字,那就是,东直门走百姓车。最早的东直门大街其实是现在的东直门外小街,整条大街大概有三里多长,地上铺的是石板路,一共有一百五十多家买卖铺子,过了冰窖口,茶米油盐酱醋茶,只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无论是吃的、用的,都可以在这条街上找到。

安定门走粪车

安定门老照片

北京的说法是兵车回城走安定门--出兵得胜,收兵呢,自然安定了。那要是打了败仗呢?瞧瞧,您又抬杠。打败仗也得回安定门。这次没胜,下次再安定也不迟。还有种说法儿是清朝八旗精兵全扎营在安定门,所以回兵走这里。实际上压根儿就不是那么回事儿。清朝在北京实行的是旗、民分城制。八旗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一共是是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和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颜色。

八旗官兵及其家属进驻北京以后,清廷下令圈占内城的房舍给旗人居住。以前在内城的汉民、回民等一律搬到外城居住。内城以皇城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角八方--两黄旗居北:镶黄旗驻安定门内,正黄旗驻德胜门内;两白旗居东:镶白旗驻朝阳门内,正白旗驻东直门内;两红旗居西:镶红旗驻阜成门内,正红旗驻西直门内;两蓝旗居南:镶蓝旗驻宣武门内,正蓝旗驻祟文门内。

其实哪儿用得着收兵全走安定门啊。实际上,安定门走的是粪车,因为以前地坛附近是北京主要的粪场。之所以说成兵车回城,其实是一种名称的雅化,就跟臭皮胡同改成受壁胡同,臭皮厂改成寿比胡同,牛蹄胡同改成留题胡同,粪厂大院改成奋章大院是一个意思。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 在规划和布局上的差异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都城建设上。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成就了北京城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是以秦咸阳 改造重建而来的。故秦咸 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 汉长安空间产生影响。汉 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 方向,有渭河流经,为配 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 制是不规则的斗形,东垣 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 河渠曲折,充分体现了设 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 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 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 神。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 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 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 形成“前朝后市”的格 局。以市为主,结合手工 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各异: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下形成。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长安城是按阶级,按职业组织聚居的。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居住闾里的布局遵循“仕者近宫,工商近市”的传统来安排的,反映封建社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城市设计特点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城市设计特点 北京是我国五大古都之一。作为古都,虽然它的历史不如西安、洛阳来得悠久,但是它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精粹,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城市设计理论最完整的体现。 一、元·大都 ⒈历史背景 元朝是我国古代第一个 由少数民族(蒙古族)统一执 政的国家。元世祖忽必烈的开 疆拓土,奠定了我国版图的大 致轮廓。国家的强盛稳定同时 也促进了农业纺织业商业等 的发展,经济的繁荣。 ⒉设计特点 ①选址 自然条件:北边临水便 于漕运 人文条件:元朝为蒙古族 统治,发家在北方;历史上经 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东移(河运 海运);北京在当时版图地理 位置上居中,便于交通和地理 控制。 ②布局(如图) 元大都是少见的与旧朝古都并存的都城。大都的新建都城在旧朝金都城以北。 建筑布局:遵守周王城制,充分体现儒家皇权至上,中央集权的思想。如方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外廓,内以卫君外以守民;内城居中靠南,是因为引入水系北部为泽地,不便建房;轴线对称,宫殿为主体,并且胡同的定制限定了房屋建筑空间。 交通布局:引入水系便于漕运;遵从《考工记》的城制,旁三门,棋盘路网;南北线长,东西线短;道路大,宽,规划整齐。 商业:国家稳定,经济繁荣,交通规划出现了三个市:北面积水潭斜街市及与以往不同的“朝前市”——靠城市西南、东南门 二、明清·北京 ⒈历史背景 明朝的建立恢复了汉人的地位,人没有官方等级划分,居住、交易没有严格限制。清朝同样也是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的朝代。宗教

信仰浓厚,兴建寺庙、喇嘛庙。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宗教寺庙种类比较多,并且由于元朝的胡同制限定占用地块,新建寺庙没有严格规划限制,选址不限,随意插入 ⒉布局(如图) ①选址 明——在原元大都的旧都上改建。北部泽地太广,故南迁,加强外廓御敌,呈凸形。 清——原明都,改建部分很少。 ②布局 建筑布局:更加 严格遵从《考工记》。 轴线对称,内外方 城,居中内城宫殿为 主体,体现中央集权 皇权至上;住宅突破 胡同定制;左祖右 社,拓宽前方空间, 增设天坛等;缩短南 北线,便于防御。 交通布局:基本 是旁三门,棋盘路 网。道路宽阔,规划 整齐。 商业:有固定市 场。东南西北四面靠 门均有集市,便于贸 易。 三、总结 《周礼·考工记》是我国古代完整的规划理论。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基本是遵循《考工记》的要求建造。元新建大都和明清改建的都城是对《考工记》最完整的体现,是我国古代规划理论的精髓。作为一个经济管理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和文化中心,它们的交通,居住,绿化,商业布局等等都继承了我国几千年规划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深究和学习。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教学文稿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 差异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 在规划和布局上的差异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都城建设上。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成就了北京城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是以秦咸阳 改造重建而来的。故秦咸 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 汉长安空间产生影响。汉 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 方向,有渭河流经,为配 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 制是不规则的斗形,东垣 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

河渠曲折,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形成“前朝后市”的格局。以市为主,结合手工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各异: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下形成。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长安城是按阶级,按职业组织聚居的。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居住闾里的布局遵循“仕者近宫,工商近市”的传统来安排的,反映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权贵所居的府邸,多布置在城中及北邻宫地段。一般居民间里则集中在城的东北角,即宣平门大道以北地段,邻近东西二市处。 唐长安城 唐长安城处于关中腹 地,四面有险可依,易守 难攻,便于居高临下,控 制东部中原地区;城址正 处在函谷关东西交通大干

北京城的“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典一口钟”。

话说北京城的“里九外七皇城四” 在老北京人中,有两句顺口溜,即“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典一口钟”。 在我小的时候,这是人人皆知的两句顺口溜。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少能听见有人念叨了。那么,何谓北京城的“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典一口钟”又指的是什么? 人们习惯把北京称作北京城。因为北京的历史上,确确实实有城。城外的河叫“护城河”。 北京历史上不但有城,而且是三层城。三层城外都有“护城河”。这就是顺口溜说的第一句,“里九外七皇城四”这“里九”是说北京的里城,有九个城门。“里”,是指里城。“九”是说北京的里城有九个城门。这九个城门是: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外七”指的是外城有七个门。这七个城门是: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西便门,广安门,右安门。“皇城四”说的是皇城有四个门。这四个门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另外,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和平门”,“复兴门”,“建国门”,是北京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门!事情是这样的,民国十五年,因交通需要,在宣武门和正阳门之间,扒开城墙,开了一个门,起名叫“和平门”日本侵略北京时期,又开了“复兴门”和“建国门” 1968年,文革期间,因战备需要,把北京城,拆了。在城墙原址下,修了一期环城地铁,在地上,修了二环路。在城门的原址,城门作为地名,全保留下来了。

据史料记载,北京和北京城,修建于明成祖永乐五年。从公元1407年,永乐大帝开使北京和北京城的修建,到1420年,即永乐十八年完工。历时十三年。 与里城有关的几个名词:1前三门,2四九城,3九门提督。 1、前三门 明永乐十八年,北京城修好后,周长有四十里,设九个门。明灭亡后,满清入主北京,北京三层城,清朝全部按原样保留,只改动了几个城门的名子。 北京的里城,是四四方方的一座城。里城的懂,西,北三面,各两个门,共六个门。唯独南面设三个门。即: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俗称前三门。在前三门中,正阳门居中,俗称前门。南面三个门,再加东,西,北三面的六个门,共九个门。这也体现古代九为大的思想。 2、四九城 四九城,就是指北京,或北京城。四九城,从字面上说的是,皇城的四个门,内城的九个门。在我小的时候,真正的老北京,还不说北京,就说四九城。去年,电视剧《乔家大院》热播,演到乔致庸来北京开票号,他说:“名天到四角城去转转”底下字幕写的是“四角城”,我一眼就看出剧中工作人员不懂这句话,哪来的“四角城”从未听说过。 3、九门提督 “九门提督”是个官名。“九门提督”按今天的话说,就是卫戍司令。“九门提督”权力很大,是带兵的武将,还有行政权。雍正皇帝的舅舅隆科多,就当过“九门提督”。这个名词在电视剧中常出现。 今天,北京城早已不是昔日的北京了。光现代化的立交桥就300多座。有些立交桥,我坐车上去照样犯晕。 何谓北京城的“九门八典一口钟”? “九门八典一口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事物呢?其实这句话说的是北京明,清时代的报时和报时工具,以及报时形式。现在还有一些人,把时间称为“钟点”就是来源于此。其实,“钟点”是两个事物。“钟”是“钟”,“点”是“点”﹙在史料里,叫点,典都有﹚ 说一说数字“九” “九门”,就是指里城的九个城门。北京城是四四方方的一座城,周长40华里。为什么有九个门?为什么城门是单数?原因就出在前三门上。北京城东,西,北三面各有两个城门,唯独南面设三个城门。一是因为设一个地为独特的正阳门。二是因为在当时,数字里,九为大。我们知道,数字分奇数和偶数。我国古代,把奇数“九”视为奇数最大。把“十二”视为偶数最大。把九乘十二的积,即一百零八,视为数的最大。这一思想,在古典文学里常有表现。我举几个例子:《水滸传》里有一百零八将。穆桂英大破天门一百零八阵。数字用得最多的属《西游记》。师徒四人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

明清北京城市布局

明清北京城市布局 明清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就是其严谨的城市布局。以紫禁城(宫城)为核心,外围皇城、内城、外城等四道城池组成。四道城池的正中线是从南到北,由一条近8公里的中轴线所贯穿。北京建都八百余年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凸”形城市规划形制和格局,整个建筑群体庄严凝重,层次鲜明,气势宏伟。 北京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内城九门比较重要,也各自有各自的用途。用老北京的话儿来说,叫做“九门走九车”。绕着北京城东南西北地走上它一圈儿,下面来一个一个详细说。

朝阳门走粮车 朝阳门老照片 过去那阵子,没有铁路交通。南方出产的粮食往北京调运,必须走通惠河,通过水路运到北京东边的通州(就是现在的通县)。顺便说一句,通州又分南通州和北通州,有个著名的对子“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说的就是这档子事儿。粮食到了通州以后,再装车进城。进城走的就是朝阳门。所以,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现在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库。 崇文门走酒车

崇文门老照片 崇文门又名哈德门,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清朝那时候京城卖酒的招牌得写“南路烧酒”,意思就是说,我上过税了,我的酒不是盗版,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产权一说呢。 清末的杨柳青年画,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它的画面上画着酒幌,上面写着“南路”、“于酒”等字样,反映的就是这种全民纳税的良好风尚。以前的崇文门外,东北方向有一只铁龟,造型很是古朴,据说这一段儿护城河的桥下有一个海眼,于是人们就用一只乌龟来镇住海眼,保护北京城的平安。 正阳门走“龙车”

中国建筑史——汉唐长安与明清北京

一、汉长安城的规划思想 1、选址中的“形胜”思想 “形胜”即山川地貌、地形地势优越,便于进行军事防御。这是西汉建都关中的基本选址思想。西汉之所以建都关中,除了考虑到关中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和交通便利等条件外,主要是看中了“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可与守近,利以攻远”的军事地理条件。“形胜”是汉长安城选址的基本思想。 2、规划的“法天象地”思想与神仙思想 汉长安城形制是不规则的斗形,故称“斗城”。“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一是北斗象征的中央居要、政通人和、长安久长的含义,与汉初当政集团的意愿相吻合。二是刘邦入主咸阳时,正是十月份,此时北斗的斗柄正指向西北。三是惠帝“初城长安城”、也是元年正月、与上述条件相通。其四、古代城市一般在正北方向不开城门,以免煞气从北方径直侵入城内,这是崇拜北极星缘故。就以上而言。汉长安城的北墙和南墙呈“北斗”“南斗”之势。既有迁就地势和宫墙的客观原因。也含有阴阳天文术数的主观条件。 二、平面构成 汉城平面构成要素大多都是在武帝时期完成。具体而言,有三点。一是城的规模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建章官的落成,使得原有的安门大街中轴线作用失去意义,城市重心西移,以西安门、末央宫前殿、北阙、横门大街、横桥组成的中轴线趋于定型。伴随着布局模式的改变,新增的离宫别馆、亭台楼阁遍及汉城内外的空间区域;二是城市设计思想的变化,“象天”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神仙思想也浸透在城市设计规划当中。上林苑的昆明池象征着天河,牛郎织女分列池的两旁,成为“象天”思想的脚注。建章宫的神明台、太液池、凤阙及闾阖门、未央官的柏梁台、上林苑的飞廉馆和挂观等都是神仙思想的最好见证。三是城市功 能的完备,从战国时期军事防御 为主的城市模式中解放出来。政 治上的“重威”、市场功能的增 强、交通的发达、文化的开放, 使得汉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 的一个大都会。 三、汉城安城的规划布局 1、城市总体布局 为配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 形制是不规则的斗形,故称“斗 城”。汉高帝建都时,先营宫室, 至惠帝时始筑城。因此南垣考虑 已建的长乐末央二宫现状,改作 曲折形式,城北垣区若北斗,是 顺应龙首塬、渭水河道走向的缘 故,导致城市形制不规则。充分 体现了设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形成“前朝后市”的格局。以市为主,结合手工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考察长安城空间结构形

明清北京城的布局档

…材料一?明清北京城的布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都城以宫室为主体的规划思想。它继承过去传统,以一条自南而北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为全城的骨干,所有城内的宫殿及其他重要建筑都沿着这条轴线,结合在一起。这条轴线以南端外城永定门为起点,至内城正门的正阳门为止,建造一条宽而直的大街,两旁布置两个大建筑组群:东为天坛,西为先农坛。大街再向北引延,经正阳门、大明门到天安门,则是为全城中心的皇宫作前引。在大明门与天安门之间,有一条宽阔平直的石板御路,两侧配以整齐的廊庑,称千步廊,廊的外侧,隔着街道建有东西向的衙署多所。天安门前的御街则横向展开,在门前配以五座石桥和华表、石狮,以衬托皇城正门的雄大。进入天安门、端门,御路导入宫城。体量大小不同的宫殿建筑集结在这中轴线上。宫城后矗立着高起约50米的景山,表现出中轴线的部署发展达到最高峰,也是突出全城的制高点。在景山之后,经过皇城的北门──地安门,最后以形体高大的钟楼、鼓楼作中轴线的终点。这种布局使宫殿苑囿占据了全城的中央部分,虽然满足了统治阶级附会古代制度和便于进行统治的要求,但严重地妨碍了全城东西方向的交通。 由大清门到景山,主要建筑完全位于轴线上,严格地保持对称布局,这对于统一建筑群的艺术面貌起了一定的作用。至于明清故宫的空间组织,由大清门到坤宁宫,中轴线上共有八个庭院。它们形式不同,纵横交替,有前序,有主体。从大清门到天安门以千步廊构成纵深的庭院作前导,而至天安门前变为横向的广场,通过空间方向的变化和陈列在门前的华表、石狮、石桥等,突出了天安门庄重的气象(图157)。天安门至午门,以端门前略近方形的庭院为前导,而端门和午门之间,在狭长的庭院两侧建低而矮的廊庑(朝房),使纵长而平缓的轮廓衬托中央体形巨大和具有复杂屋顶的午门,获得了很好的对比效果。太和门前广阔的矩形庭院是前三殿的前奏。乾清门前狭长的横向庭院则给人以空间变化中一个关捩的感觉,表明外朝部分已经结束而将进入另一性质的空间。在这些空间中,前三殿和后三宫两组庭院的宽度比例为2∶1,建筑形制大体类似而体量有差别,这种处理加强了二者间的统一,同时表示它们在整个建筑群里具有密切关系。此外,故宫另外的许多小庭院轴线都与主轴线平行,并且与主要建筑具有密切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 …材料二?就全局之平面布置论,清宫及北平城之布置最可注意者,为正中之南北中轴线。自永定门、正阳门,穿皇城、紫禁城,而北至鼓楼,在长逾七公里半之中轴线上,为一贯连续之大平面布局。自大清门(明之“大明门”,今之“中华门”)以北以至地安门,其布局尤为谨严,为天下无双之壮观。唯当时设计人对于东西贯穿之次要横轴线不甚注意,是可惜耳。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材料三?北京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轴线,由南至北长达七公里余。在它的中心立着一座座纪念性的大建筑物。由外城正南的永定门直穿进城,一线引直,通过整个紫禁城到它北面的钟楼鼓楼,在景山巅上看得最为清楚。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城市有这样大的气魄,能够这样从容地掌握这样的一种空间概

明清北京城墙的破坏与保护浅析

明清北京城墙的破坏与保护浅析 摘要:明北京城经过多年修建,周长四十公里。在四重城墙上,各自建有城门。拆除城墙,对这座古城来说,造成是影响是多方位的,有利也有弊。从文化层面上讲,这是对古代建筑文化的一种破坏,从实用价值上来讲。城墙作为建筑,有着建筑本身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 关键词:北京城墙文化城市 北京,一座延续了3000年的古都,在世界城池建设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北京的城市建设历史,不是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更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根植于北京这篇土地上的。北京的天,北京的地,北京的水,北京的林木,北京的土壤,北京的城镇,北京的村庄,北京的街巷胡同,北京的街巷胡同,北京的道路桥梁等等,既是北京的文化载体,又是孕育北京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因素。 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其1943年完成的中国第一部建筑史——《中国建筑史》中,曾对北京做过如下评价:“明之北京,在基本原则上遵循隋唐长安之规划,清代因之,以至于今,为世界现存中古时代都市之最伟大者。”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是明清以来北京城的规划。 1.明清北京城池规划与城墙文化 明清北京,是由四重城墙重重包裹起来的,分为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宫城俗称紫禁城,即今天的故宫,是皇帝居住、办公的地方;皇城是国家机构的集中区域,也是皇亲国戚的聚居地;内城自清朝以来,主要居住八旗子弟;而外城才是作为一般老百姓居住的“京城”。 明北京城经过多年修建,周长四十公里。内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外城是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建起来的。 作为一座古都,明清北京城留给后人的,是文化的是沉淀,是建筑的精髓,同时,它虽留下的城市规划的原理、历年,至今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作用。就拿街道布局来说,北京城的街巷大都正南正北,这是在地形条件和街坊的模数作用下形成的。在街道的设计上,又考虑到“城市美学”。明清时代,走在北京城内,几乎每一条大陆的尽头都有一座门楼作为端景出现,除了城楼之外,还有钟楼,鼓楼,各式牌楼,这些景物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一种构图美。 2.城墙的拆除及其利弊 虽然古代的城市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跟不上现代化的发展,但是我们并不能全盘否认古建筑存在的合理性。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城掀起了多次拆毁城门、城墙的浪潮,在经历群众运动式的拆除后,最后只剩下前门城楼、箭楼、东南角楼、德胜门箭楼以及两三段城墙,作为北京的标志。古都北京的“城市形态”,

明北京城市发展概述

明北京城市发展概述明清北京城也就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唯一继承首都地位的城市,集中国都城建设之大成。 明初定都南京,虽然接近东南经济中心,但不利于加强北方边疆的防御,同时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政治经济中心逐渐北移,因此原封藩于北平的燕王朱棣以武力夺取帝位后,决定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平。永乐二年(公元1403年)改北平为顺天府,建为北京,北京由此得名。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升北京为京师。 明代北京城,有京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墙其中京城又包括内城和外城。内城范围与元大都相比北部向南收缩了5里;南部为延长宫门前御道长度,以容纳官署,讲城墙南移一里半;东西墙仍是元大都墙垣。 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周长六里一十六步,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面积0.72平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即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改为神武门)。 宫城内压在中轴线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庭。前三殿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为皇极,清改为太和)、华盖殿(同上改为中极,清改为中和)、谨身殿(同上改为建极,清改为保和),后三殿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宫城周围有护城河,宽达52米,称为御河(清称筒子河)。清代紫禁城的建筑物多有重建,名称也有变迁,但基本上维持了明代的规模。整个宫城用“前朝后寝”的形制,最后有一御花园。 内城即元大都城改建而成,周长45里,9门,东西长6.65千米,南北宽5.35千米,面积35.57平方千米。正南为正阳门(即前门),左崇文门,右宣武门;东之南为朝阳门,北为东直门;西之南为阜成门,北为西直门;北之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 外城又称南城,位于内城以南,周28里,高二丈,亦曰外罗城。明代

解读明清北京城

解读明清北京城 明清北京城布局建制 历史前沿 明清北京城也就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唯一继承首都地位的城市,集中国都城建设之大成。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建北京宫殿城池,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告成”,历时15年,正式定都北京。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元大都城的改建,北墙南缩5里,南墙向南展出2里,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重建了宫城和皇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修筑外城,仅筑成南侧一面。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已经构成,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基本规模 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周长六里一十六步,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面积0.72平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即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改为神武门)。宫城内压在中轴线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庭。前三殿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为皇极,清改为太和)、华盖殿(同上改为中极,清改为中和)、谨身殿(同上改为建极,清改为保和),后三殿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宫城周围有护城河,宽达52米,称为御河(清称筒子河)。清代紫禁城的建筑物多有重建,名称也有变迁,但基本上维持了明代的规模。皇城在宫城之外,周长十八里有奇,缺其西南角,南北长2.75千米,东西宽2.5千米,面积6.87平方千米。东部为宫城,西部为西苑(元为西御苑),中部为太掖池(即元太液池,增开南海)。皇城有六门,“正南曰大明,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门东转曰长安左,西转曰长安右”。清改大明门为大清门,北安门为地安门。内城即元大都城改建而成,周长45里,9门,东西长6.65千米,南北宽5.35千米,面积35.57平方千米。正南为正阳门(即前门),左崇文门,右宣武门;东之南为朝阳门,北为东直门;西之南为阜成门,北为西直门;北之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嘉靖时筑“重城,包京城之南,转抱东西角楼,长二十八里。门七,正南曰永定,南之左为左安,南之右为右安;东曰广渠,东之北曰东便;西曰广宁(清称广安),西之北曰西便”。今实测东西长7.95千米,南北宽3.1千米,面积24.49平方千米。内、外城面积合计为60.06平方千米,大于明初的南京城,在中国首都中,仅次于唐长安城、北魏洛阳城为第三大城。 街道格局 北京内外城的街道格局,以通向各个城门的街道最宽,为全城的主干道,大都呈东西、南北向,斜街较少,但内、外城也有差别。外城先形成市区,后筑城墙,街巷密集,许多街道都不端直。通向各个城门的大街,也多以城门命名,如崇文门大街、长安大街、宣武门大街、西长安街、阜成门街、安定门大街、德胜门街等等。被各条大街分割的区域,又有许多街巷,根据《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的统计,北京内、外城及附近郊区,共有街巷村1264条左右,其中胡同457条左右。比较而言,以正阳门里,皇城两边的中城地区街巷最为密集,达三百余条。这是由于中城地理位置优越,处在全城的中部,又接近皇城和紫禁城,人口自然稠密。 周围居民区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

精心整理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 在规划和布局上的差异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都城建设上。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成就了 北京城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是以秦咸阳改造重建而来的。 故秦咸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汉长安空间 产生影响。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方向, 有渭河流经,为配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 制是不规则的斗形,东垣平直,其余三面墙 随地形河渠曲折,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巧用地 形、不拘成规、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念 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西汉长安城的总体 空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用秦代遗留的建 设基础,形成“前朝后市”的格局。以市为 主,结合手工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 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 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 形成政治区。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 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 外廓空间结构。 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各异:宫室、市集、 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下形成。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 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长安城是 按阶级,按职业组织聚居的。一般的居住地 段称闾里,居住闾里的布局遵循“仕者近宫, 工商近市”的传统来安排的,反映封建社会 严格的等级制度。权贵所居的府邸,多布置 在城中及北邻宫地段。一般居民间里则集中 在城的东北角,即宣平门大道以北地段,邻 近东西二市处。 唐长安城 唐长安城处于关中腹地,四面有险可依,

唐长安城与明清北京对比

隋唐长安与明清北京的主要特点比较: 第一:唐长安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另详城市建设篇),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明清北京城的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传统。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前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成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型体不同的广场,辅以两边的殿堂,更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显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 第二:隋唐长安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明清北京从布局来看采用了很严整的(整饬)布局.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皇家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组。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在雕刻,绘画,文学等其它的艺术手段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第三:长安道路为严整的方格网系统,共有东西11条,南北大街14条,互相直角。长安城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西市有许多外国“胡商”和各种行店,是国际贸易的集中点。东市则有120行商店和作坊。长安城采用严格的里坊制,

北京城古建筑历史

北京城古代建筑书写城市历史 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城市布局的基础 水利建设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协调 古代城市的出现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的。从北京城市的起源来看,最原始的城市可以追溯到原始城址的选定,依赖于自然环境与人的相处程度,地形的因素、地表水的因素,这些是不是适合人的聚落生存。 北京处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和华北平原三者交会之地,东南距渤海约150公里。古人形容它,“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春明梦余录》)古代是联系中原地区与西北、东北地区,以及中原农耕区与北方游牧区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除了体现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基础上之外,还体现在多民族人口在这里集结,形成与自然和谐的特殊关系。 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多民族共同休养生息密不可分使其地位不断提高,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过程中,逐步加大利用自然的能力,创造了更高层次的和谐关系,如:三国时期镇北将军刘靖、樊晨驻守蓟城兴建渠道导水入高粱河灌溉农田万顷。隋朝时期,尽管隋炀帝的主旨不是为民造福,但是客观上,开永济渠,使京杭大运河直抵蓟城,成为城市地位提高的重要地理因素。尽管,辽为契丹人所建,金为女真人所建,元为蒙古人所建,清始创于满族人之手,北京地区战事时有发生,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华大家庭多民族的融化、融合在这里得到了加速发展。 其实,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是古代城市追求的目标。古代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建设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协调。北京历史上对城市的水域、河流进行了无数次的治理,金代将莲花池水引入金都城内,建成了优美的同乐园。元大都在规划中,以今北海为中心建大都城,将积水潭圈入大都城内,对这一地区的水道系统、湖泊进行了通盘考虑,通常说的五处海子得以恰当利用,对城内调节空气、居住生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金、元、明、清都曾引永定河水、玉泉山水以及西山一代的泉水入城,除供应宫廷外,还用来完善城市的供水、排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