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走近运动

1.1走近运动
1.1走近运动

1.1 质点参照系和坐标系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

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3.通过实例理解参考系,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及运动的关系,会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②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2.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质点的概念

2.从参考系中明确地抽象出了坐标系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质点的概念。

三、教学程序和内容

教师导入:

同学们好!

我们这学期主要学习研究的内容是一些简单的物体的运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动非常常见。比如说车在路上跑,鱼在水中游,风扇的转动等等。可以说运动无处不

在。

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是怎样去确定物体是在运动的呢?学生思考并作出回答: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实事求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确实是这样判断的物体是否运动的,可同学们可否想过,有时候我们的眼睛也会欺骗我们的。

在我们物理世界里是这样确定定物体是否在运动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相对位置变化运动称之为机械运动

"。这样去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有什么优点呢?等我们学过参考系就知道了。

教师提问: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同学们看一下教室中桌子,你们觉得它运动了没有?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回答:桌子没动!通过眼睛去判断的。

教师引导:同学们说桌子没动,确实我们用眼睛去看桌子是没动,可从一个大的角度出发,我们地球每时每刻都是在自转的,我们地球上的每一个物体都是跟着地球转动,

这时候同学们还认为桌子没动吗?

学生回答:桌子动了。

教师引导:那桌子到底是动还是没动啊?其实这问题很早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了。而人们也想出了很好解决办法。

为了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参考系。

参考系定义:研究物体运动时所选定的参照物体或彼此不作相对运动的物体系。

参照物的特点:①假设是静止不动的(被认为是不动的,而且作为静止的标准)②任意选取,但应以便于研究运动为原则。

参考系与运动:

①同一个物体,如果以不同的物体为参考系,观察结果可能不同.

②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则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教师引导:

在我们学过参考系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参考系来确定物体是否来在运动了,(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相对位置变化运动称之为机械运动)在我们研究物体运动时,我们首先要引入一个参照物,这个物体被认为是静止不动的,有了这个参照物我们就可以去判断其他物体是否运动了。如果这个物体相对参考物的位置发生变化,我们就认为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同理这个物体如果相对参考系位置没有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教师高考分析:参考系是高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其出题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我们对参考系的理解;另一个就是参考系与运动关系了。

教师提问:

同学们看一下以下这几道题:

参考系的理解题:

1.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须是固定不动的物体

B.参考系必须是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C.参考系必须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必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2.关于参考系的选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考系

B、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参考系是可以任意选取的

C、实际选取参考系时,应本着便于观测和使对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的原则来进行,如在研究地面上的运动时,常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其他物体做参考系

D、参考系必须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其它物体

参考系与运动的题目:

3.“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诗词中隐含的参考系是什么?(换位思考:站在哪个角度上,你看到的情况是符合诗中情形的。)4.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向东冒雨行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选择汽车为参考系,雨滴是静止的

B、选择地面为参考系,坐在汽车里的乘客是静止的

C、选择汽车为参考系,路旁的树木在向西运动

D、选择乘客为参考系,刮雨器一定是静止的

5.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如果以大地为参考系.上述事实说明()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都向西运动

6.以甲为参考系,乙和丙都是运动的。那么以乙为参考系,则()

A、甲一定是运动的,丙一定是静止的。

B、甲与丙一定都是运动的

C、甲与丙是运动还是静止都是不确定的

D、甲一定是运动的,丙是运动还是静止是不确定的

7.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旁边有一只与他相对静止的“昆虫”,他顺手抓来一看,竞是一颗子弹。这是因为()

A、子弹静止在空中

B、子弹与飞机同向飞行但速度比飞机小

C、子弹与飞机同向飞行但速度比飞机大

D、子弹与飞机同向飞行且速度与飞机一样

教师总结:参考系的理解方面,有两点是很关键的,第一那就是它的选取是任意的,第二、被选作参考系的物体是被认为静止不动的。在

参考系与运动的关系里面,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同一物体在用不同的参考系,运动情况可能会发生改变,另外我们还要能换位思考,

站在不同的参考系去看待同一物体运动,并且能把它的运动状态准确的描述出来。

参考系的内容我们暂时就学到这里了!下面进入我们这节课的第二部分:质点。

教师引入:

在我们研究物体运动中,任何物体都是有大小和形状的,其上面各点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大相同,就比如说吧。在小鸟飞翔的过程中,它不但有向前飞的运动,而且自身的翅膀也会在上下拍,在描述物体运动的时候我们如果把物体的形状和大小都考虑进去的话那么描述的运动可能会很复杂。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一下课本中的谈论与交流并思考一下,在研究某些特殊运动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把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给忽略了?在那些情况下,我们可以把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给忽略了?

学生思考并作出回答:在研究火车从广州到北京所要用的时间的时候可以忽略火车的形状和大小,在研究火车进出山洞运动的时候,不可以忽略火车的长度。地球自转不可以忽略地球大小,公转的时候可以。教师分析: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其实我们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要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我们就可以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就是所谓的质点了。

基本知识:

一、质点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说明:

(1)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

(2) 物体可以简化成质点的情况:

①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如平动).

②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如研究地球的公转).

③物体有转动,但转动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很小时(如研究小球从斜面上滚下的运动).

即使是同一个物体,能否被简化为质点,也得依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决定.

教师高考分析:

质点在我们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把所要研究的运动简化,便于我们研究和理解。其高考的主要命题方向是“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可以被看

作是一个质点”,和“质点的性质”。

随堂练习

质点的性质: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体积、质量都极小的物体都能看成质点

B.当研究一列火车全部通过桥所需的时间时,可以把火车视为质点C.研究自行车的运动时,因为车轮在转动,所以无论研究哪方面,自行车都不能视为质点

D.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做质点

2.关于质点的概念,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任何细小的物体都可以看作质点。

B、任何静止的物体都可以看作质点。

C、在研究某一问题是,一个物体可以视为质点,那么在研究另一个问题时,该物体也一定可视为质点。

D、一个物体可否视为质点,要看所研究问题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研究什么问题的时候,物体可以被看做是质点:

3.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哪些可以看作质点()

A.研究从北京开往上海的一列火车的运行速度

B.研究绕地球运行神舟六号飞船

C.体育教练员研究百米跑运动员的起跑动作

D.研究地球自转时的地球

4.在下述问题中,被选作研究对象的物体哪些可以看成是质点( )

A.选地球为研究对象,研究它绕太阳的公转

B.选地球为研究对象,研究它的自转

C.选门为研究对象,研究开门时的受力情况

D.选万吨货轮为研究对象,确定它在航行过程中某时刻的位置

5.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体积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

B. 质量很小的物体都可看成质点

C.不论物体的质量多大,只要物体的尺寸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可以不略不计,就可以看成质点

D. 只有低速运动的物体才可看成质点,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可看作质点

6.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点一定是体积、质量都极小的物体

B.当研究一列火车全部通过桥所需的时间时,因为火车上各点的运动状态相同,所以可以将火车视为质点

C.研究自行车的运动时,因为车轮在转动,所以无论研究哪方面,自行车都不能被视为质点

D.地球虽大,且有自转和公转,但有时可被视为质点

教师总结:

一个物体是否可以看做是质点这和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是没有什么联系的,其核心的判断标准时,在我们物体运动研究方向中,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影响非常小,可以忽略

不计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物体是质点,否则不可以。在做这做

这类题目的时候,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使是同一个物体,能否被简化为质点,也得依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决定.

下面进入我们下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坐标系”

教师引入:

现在全球定位系统发展得非常快,在我们国家到2012年,计划发射10多颗卫星,建成覆盖亚太区域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那么请同学想一下全球定位系统是基于什么原理的呢?很简单,就是我们现在要学得内容——坐标系。

1、坐标系即参考系的具体化,是在参考系上建立的,坐标系相对参考系是静止的。

具体有:

①一维坐标:如图1—1—1所示,若某一物体运动到A点,此时它的位置坐标XA=3m,若它运动到B点,则此时它的坐标XB=-2m(“-”表示沿X轴负方向)。

②二维坐标:

③三维坐标:立体坐标系,描述物体在空间的运动。

2、注意

(a)坐标系相对参考系是静止的。

(b)坐标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标度单位。

(c)用坐标表示质点的位置。

(d)用坐标的变化描述质点的位置改变。

教师总结:

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就是这么多,下面请同学们为老师总结一下这节课说学的内容。

学生总结:机械运动参考系质点坐标系

教师详细总结:

一、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相对位置变化运动称之为机械运动。

二、参考系:研究物体运动时所选定的

参照物体

或彼此不作相对运动的物体系。

参照物的特点:

①假设是静止不动的(被认为是不动的,而且作为静止的标准)。

②任意选取,但应以便于研究运动为原则。

参考系与运动:

①同一个物体,如果以不同的物体为参考系,观察结果可能不同.

②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则以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三、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说明:

(1)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

(2) 物体可以简化成质点的情况:

①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时(如平动)

②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如研究地球的公转).

③物体有转动,但转动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很小时(如研究小球从斜面上滚下的运动).

即使是同一个物体,能否被简化为质点,也得依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决定.

教师:

同学回去以后加深对参考系和质点性质的理解好好思考一下参考系与运动关系和

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质点。和质点的性质。并做好相关的课后练习。好了!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内容就是这么多,下课。

高中物理 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一、课程分析 1.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的内容是第二章第5节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内容。 2.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历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研究方法。 (2)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探究过程。 (3)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刚学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后,急需一次真正的实践去更深刻的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而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恰恰适应了学生的这一要求,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要让学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 2.本节课从人类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历史引入,重点介绍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强调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以期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有全面、清楚的认识。 3.两位科学家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讲课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及对他们的评价,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从生活实践出发,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观察,初步了解自由落体运动,并通过对两位科学家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结合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接着,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所遵循的规律。通过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理解加以训练,让学生初步接受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最后,在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后,通过回扣课堂游戏,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加以巩固和提高。 四、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研究并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并会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解答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拿来主义经典导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编写人:刘涛审核:高二语文组编写时间:20XX年10月8日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

高中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学案教案

高中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学案教案 Dociiiiient number [980

高一地理DL-10-01-003 《冷热不均弓I起的大气运动》导学案 编写人:刘利审定:文综组编写时间:2010-11-12 [学习目标]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 2.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3.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学法指导】 图文结合法综合探究法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认真研读第一框和图.P29活动題意部分,准确无误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标出关键词句并记忆 用图示画出热量在大气和地面间传递的过程,并能用地理术语描述过程。重点标注(用数字表示): ①太阳短波辐射 ②大气吸收(少量太阳短波辐射) ③地面受热增温 ④地面长波辐射 ⑤大气吸收(大量地面长波辐射) ⑥大气逆辐射 学生总结: 地面的主要热源是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思考题: 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气温又比晴天高 知识点二:热力环流 认真亦丧蒙二框文本和图,阅读“热力环流” 一栏,达成以下自学目标“ ①准确无误地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 ②热力环流的运动有凡种形式首先是哪种形式 ③画出热力环流图(注意标注出近地面.上空的气压和等压面)

④根据等压面的弯曲,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活动题探讨:海陆风的形成。画出示意图.用地理术语组织答题要点。 ⑤正确理解城市热力环流并画出示意图。 【当堂检测】读右图,回答下列列问题: (1)比较①、②、③、④四的气压大小。 右图中存在一个热力环流,请用箭头画出 (3)描述甲、乙两地的气压、天气状况:比较两地的气温日较差并说明理ill 0 【学习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认识运动导学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认识运动导学案教科版 【学习目标】 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 2、理解机械运动并能举例说明 3、知道物质的微观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在运动。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理解机械运动并能举例说明;物质的微观组成及微观世界的运动。 2、难点:物质的微观组成及微观世界的运动。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类比法理想模型法 [学习过程] 模块一预习反馈(阅读教材,课前自主完成以下内容) 7、物质的微观组成:分子由组成,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和绕核高速旋转的带负电的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和不带电的组成,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的更小微粒组成的。 模块二合作探究 实验探究一 讨论交流:物质所处的状态与分子运动情况有怎样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1)固态物质的分子有位置。2)液态物质的分子相对。 3)气体物质的分子运动。 列表比较物质的三种状态的特征 实验探究二 认真阅读分析教材“微观世界的运动”,完成下列“物质的微观结构组成图”: 模块三形成提升 1、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风的形成 B水的流动 C灰尘的飞扬 D打开香水瓶,过一会儿整个房间充满香味 2、依据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理论,在原子中绕核高速旋转的是() A核子 B电子 C质子 D中子 3、下列物体尺度由小到大的排列的是:() A 夸克、原子核、质子、原子 B质子、原子核、原子、夸克 C夸克、质子、原子核、原子 D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4、地震灾后,灾区容易产生大量的致病菌感染人体。关于原子、电子、病菌(直径为微米级)的大小,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

高中自由落体运动学案教案.docx

自由落体运动(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 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了解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 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 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重点培养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课前预习 1、自由落体运动:。在地球表面上,它是一个理 想运动模型。一般情况下,如果空气阻力相对重力比较小,产生的影响小,可以近似看 作自由落体运动。密度较大实心物体的下落都可以近似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2、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和 2、 。 3、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的直线运动。 4、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做,用符号表示。在地球上不同 的地方,g 的大小是不同的: 1、纬度越高,g 越;2、同一纬度,高度越大,g越。 222 5、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是;位移与时间关系 是;位移与速度的关系是。 三、典型例题 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B.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C.从静止开始下落的钢球受到空气阻力作用,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D.从静止开始下落的钢球受到空气阻力作用,因为阻力与重力相比可以忽略, 所以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例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g 是标题,有大小无方向。 B.地面不同地方 g 不同,但相差不大。 C.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样。 D.在地面同一地方,高度越高, g 越小。 例 3、AB两物体质量之比是 1:2,体积之比是 4: 1,同时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 求下落的时间之比,下落过程中加速度之比。 例 4、质量为 2kg 的小球从离地面 80m空中自由落下, g=10m/s2,求 1、经过多长时间落地? 2、第一秒和最后一秒的位移。 3、下落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时下落的位移。 四、巩固练习 1、一位观察者测出,悬崖跳水者碰到水面前在空中下落了3s. 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悬崖有多高?实际上是有阻力的,因此实际高度比计算值大些还是小些?为什么? 2、甲物体的重力比乙物体的重力大 5 倍,甲从 H m高处自由落下,乙从2H m高处同时自由落下.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物体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甲的速率比乙大 B.下落 l s末,它们的速度相等 C.各自下落 l m 它们的速度相等 D.下落过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大 3、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 B.在空气中忽略空气阻力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C.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D.不同物体做自由落体时其速度变化的快慢是不相同的 4、从某一高塔自由落下一石子,落地前最后一秒下落的高度为塔高的7/16 ,求塔高。 5、A 球处塔顶自由落下,当1m时,B 球自距离塔顶 7m处开始自由下落,两球恰好同时落地,求塔高为多少?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热力环流和风 课标内容解读:(目标细化) 运用图标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风的形成过程,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活动视频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原理、总结规律的能力。 4. 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 一、实验活动视频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实验活动,观看实验中的烟雾怎样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二、目标展示,让学生一起细读本节学习目标。 三、讲授新课 1、要达成以上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检查大家预习情况,并补充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的知识。

2、让大家背着知识行囊开启本节课的探索之旅。结合导学案及课本,大家有四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探究一热力环流的形成。第一个问题:地面受热均匀,大气有无明显运动,等压面怎样分布 第二个问题:等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首先怎么运动 第三个问题:大气的垂直运动会引起高空大气密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气压呢? 第四个问题:大气在水平方向怎么运动? 总结:大家整理思路,相互描述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第六个问题:观察大屏幕,观察等压面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第七个问题:(1)大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2)高压的数 值一定高于低压的数值吗?小试牛刀,练习本问题。 第八个问题: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 同学黑板画出海陆风、城市风示意图,并进行解释现象。 城郊之间也有热力差异,形成城市风,看下面两个小题:通过小题加强对城市风的理解。 在城市风的高空,气流有城市流往郊区,在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往城市,大气的这种水平运动就是风。下面我们继续本节课的探索之旅,大家有两分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再有两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探究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问题一:画出导学案两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并比较大小 问题二:如果仅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将会如何运动?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教学设计详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详案 一、【教材分析】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4章第2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运动和规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2.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本质,并能够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三、【教学重点难点】规律的客观性 四、【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教师指导学生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来学习本课内容 五、【教学方法】 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分为四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那么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开始今天的学习: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

走进春天综合实践活动学案

第一课走进春天活动设计 【主题】走进春天 【课时】共1课时 【活动对象】小学三年级 【设计者】********** 【活动目标确定】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小学中段阶段目标,其中的第2条(让学生初步了解祖国的地域风情和习俗,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和人间亲情,培育学生的生活热情和爱美情趣)和第6条(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2.活动背景: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渐渐地,青的草,绿的叶,可爱的燕子,各种新鲜的水果、蔬菜……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天。学生享受着暖阳阳的春日、和煦的春风,学习着有关春天的课文,背诵着有关春季的古诗,唱着春天的歌曲,然而对于春天,他们也有了多少了解呢?他们认真观察,研究过春天吗?于是,从多角度了解春天,《走进春天》开始了。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春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 2、通过搜集、整理材料、汇报与交流,加深学生对春天的了解。 3、通过参与活动,使学生了解季节变化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形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评价设计】 1、动脑,能从听、看、闻,自然与人类活动等方面总结春天的变化,感知春天。 2、动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心中的春天。 3、动手,将自己心中的春天画出来。 【活动过程】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学生很积极,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全面地体会春天的美丽景色,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还有就是没有准备充足的春天的材料,让学生有直接的视觉感受。但是不管怎么样都没在户外亲身体验春天的变化与美景,带给学生的印象深刻。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2 课时)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课程标准】 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发现生活 通过观察生活中走马灯和冰柜冷气运动的现象我们得到:某区域, 空气受热会膨胀,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高空气密度 空气遇冷会收缩,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低空气密度 二、探究原理 1、运动(记忆2 分钟) 受热处:大气上升运动,部分空气外流,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周围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遇冷处:大气下沉运动,部分空气进入,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空气向周围扩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风的运动方向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 即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这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请记住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 2、气压 联想:潜艇下潜,随着水深增加,压强会;上浮过程中,压力逐渐。请你依据上句完成描述: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随着海拔降低,气压逐渐。 3、气压变化 均质的条件下,等压面相互平行,用平滑的直线表示;当近地面大气出现受热不均,会怎样? 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爬黑板) 1)请标出近地面气压高低,那等压面会如何变化呢? 2)请你尝试添加等压面形态,并标注高空气压变化,完成等压面变形。 4、思考:近地面和高空四处气压由大到小该如何排序,你是如何判断的? 5、总结规律(记忆2 分钟): 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的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三、实际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解释。

高一《自由落体运动》导学案.doc

高一《自由落体运动》导学案 教材分析 落体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自古以来许多人都研究过,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意义巨大。本节教材通过演示、实验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对于物体的运动快慢,教材通过演示牛顿管实验进行证实,进而最后抽象出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运动模型。这样的编写层次分明,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只要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学生不难建立自由落体运动这一模型。 关于自由落体运动是否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教材中通过实验方法:利用打点计时器分析纸带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探究,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 知道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知道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不一样。 3.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得到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 掌握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的科学方法。

2. 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思路和方法,学习其科学探索精神。 2.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实际问题中分析规律。 回顾: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公式) v t= v 0+at s= v 0 t+ at2 vt 2- v 02 =2as 新课导入: 实验一:一手拿小纸片,另一手拿粉笔,双手举高相同的高度,然后同时松手,看看纸片与粉笔,谁先落地? 实验二:把实验一中的纸片捏成团,结果又如何呢? 实验三:毛钱管中的纸片和粉笔的下落情况。 那么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得到一条结论:受空气阻力的影响,我们实验一中的纸片比粉笔晚着地。在没有空气的阻力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得一样快(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重量无关)。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条件: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为零。

小石潭记导学案

10 《小石潭记》导学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茫茫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冒雪在寒江中垂钓。一幅寂寥冷清的画面,一个孤寂落寞的灵魂,一个洁净绝美的世界。这,就是柳宗元展现给我们的。今天,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用善感的心灵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 1.学习对景物细致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2.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作者幽美的景物描写,我们能发现他内心的隐秘世界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柳宗元的这篇写景记游的散文《小石潭记》,品一品柳宗元在无情的山水间所寄寓的情感。(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作者链接。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因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所以后人并称二人为“韩柳”。柳宗元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待了整整十年。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其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2.文体链接。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篁.竹( ) 清冽.( )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差.互( ) 寂寥.( ) 悄怆.幽邃.( )( ) 4.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词汇。 ①水尤.清冽:②卷.石底以出: ③坻.:④屿.: ⑤嵁.:⑥可百许.头: ⑦日光下澈.:⑧佁然 ..不动: ⑨俶尔 ..: ..远逝:⑩往来翕忽 ○11悄怆 ..幽邃: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试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和山谷风的形成 二、探究与突破 知识点二热力环流及其应用 ☆探究:知识形成 (一)阅读教材P30”热力环流的形成”图及第一段,完成以下问题: 1、当A地受热,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 A地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 (上升、下沉);B、C两地冷却,近地面空 气收缩,B、C两地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 会(上升、下沉)。请用箭头在图 一中ABC三地的线条上标出空气的垂直运动 状况。 图一 2、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密度会 (增大、减小),气压会(增大、 减小),从而形成(高气压、低 气压),A地高空空气聚积,密度会 (增大、减小)形成(高气压、低气 压);B、C两地近地面空气冷却收缩,密 度会(增大、减小),气压会 (增大、减小),形成(高 气压、低气压),BC两地高空空气下沉, 空气密度会(增大、减小),形成 (高气压、低气压)。请在图二中将ABC 三地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状况填在对应位 置(1~6)。 图二 3、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图三中,近地面水平方向上空气由 (A、B、C)流向(A、B、C),高空 水平方向上空气由(A`、B`、C`)流 向(A`、 B`、C`);请同学们在图 三中将A、B、C三地近地面和高空空气水 平运动状况用箭头表示出来。

图三 (二)归纳: 1、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气体受热上升,在高空形成气压,地面形成气压;气体冷却下沉,地面形成气压,高空形成气压。高低压之间形成了。 ☆突破:知识运用 (三)练习: 1、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A B、C两地,气压比B、C两地。 (2”画出高、低空大气水平运动方向,以正确表示热力环流。(3)热力环流是指由于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空气运动的一种形式。 2、读图回答: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同一等压面上的点气压值是相同的,当地面受热均匀的时候如图一(ABC三地气温相同、气压相同),等压面是水平的,气压值在垂直方向上发生改变,从近地面向高空逐渐降低,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读下面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图二 (1)图一中海拔最高的是(1、2、3),气压最高的是(1、2、3)。(2)图二中A、B、C、D四处气压值最低的是: A.A B.BC.CD.D (3)四点中气温最高的是: A.A B.BC.CD.D (4)图一图二两图哪一个能正确表示热力环流气压分布状况(图一、图二)。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例如市区和郊区之间、海陆之间山坡和

自由落体运动学案

2.2自由落体运动 学习目标:班级姓名 1、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2、知道自由落体加速度的特点。 3、掌握自由落体的运动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的推导方法,并能够应用它来计算相关实际问题。 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公式推导;难点:自由落体运动基本公式的应用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第49至51页的内容(勾画出关键概念及公式),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叫自由落体运动?竖直向下抛出一个气球,气球下落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吗? 2、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一样吗? 3、自由落体的速度公式v t=gt如何得来的?表明物体自由下落时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4、在v-t图像中图线与t轴所围面积能表示什么?对这种方法你有什么思想体会呢? 5、你能否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测定重力加速度大小的可行方法? 当堂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力向下抛出一个钢球,钢球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B.跳伞运动员在打开降落伞后的下落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C.从静止开始下落的钢球受到空气阻力作用,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D.从静止下落的钢球受到空气阻力,因为阻力与重力相比可以忽略,所以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2、关于重力加速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g是矢量,方向垂直于地面。 B.不同地方g不同,但相差不大;在同一地方,一切物体g都一样。 C. 在地面附近 g≈9.8m/s2 D.在地面同一地方,重的物体的g值大。 3.自由落体运动的v-t图象应是图(1)中的 ( )

4、一物体自由下落,求: (1)物体1s末的瞬时速度及1s内下落的高度分别是多少?一秒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2s末的瞬时速度及2s内下落的高度分别是多少?一秒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 3s末的瞬时速度及3s内下落的高度分别是多少?一秒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g=10m/s2) 【思考讨论】阅读课本P52“信息浏览”,思考计算1+2+3+4+5+。。。+99+100= 思考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平均速度可以如何计算? 你能用新的方法推导自由落体的位移公式吗?() 5、一物体自由下落,经过A点时速度为20m/s,则该物体运动的时间和下落高度分别是多少?( g=10m/s2) *(如果根据速度公式导出时间,把它代入位移公式,你发现了什么新知识呢?) (选做题)6、某物体从静止自由下落,测得某时刻的速度为3m/s,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其 速度为5m/s,则该物体在这一段时间内所通过的位移大小为多少?g=10m/s2

第1章 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 1.1 走近运动(第1课时)

陕科大附中高中部“255自主学习”教案 课题:第1章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 1.1走进运动(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4.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5.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 (二)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概念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3)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 【教学难点】 将一个实际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 【教法学法】探究、讲解、讨论、练习 【授课课型】新授课 【授课课时】2课时 【教具学具】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我们周围,到处可以看到运动的物体:汽车在公路上疾驰;河水在奔向远方;树叶在树枝上摇动……连我们脚下的地球也在公转和自转。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态,成为机械运动(mechanical motion)。那我们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这是第一章要探讨的问题。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哪些物理量? 二、新课教学设计 (一)参考系 探究问题:1.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2.什么是参照系?3.高中一般选择什么作为参照系? 1.参考系 [问题设计] 兰兰坐在一列火车里随妈妈去旅游,她看到路旁树林飞速向后掠过,而回过头来看车厢时,却发现车厢没动. 1.观察同一列动车的运动,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现象呢? 参考系不同 2.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什么必须选择参考系?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对运动的描述是否一样? 2.由于运动是相对的,所以描述物体运动时必须选择参考系;同一个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一样,可能不同。 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考系(reference frame)。对同一物体的运动, 如选用不同的参考系时,对运动的描述往往是不同的;选择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使运动的 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 【小结】(1).参考系: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就是参考系 (2).选参考系的原则:以描述物体运动的简单性为原则 (拓展提高)(通过查找资料或与同组同学交流完成下列问题) 例1敦煌曲子词中有一首:“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请用物理学知识解释“山走来”和“山不动,是船行”。你由此又得到什么看法? 要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特别是物体各部分的详细运动情况,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物体本身都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一般并不一样。 探究问题: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可以将问题简化吗?为什么?如何简化? 2.怎样对物体进行简化 [问题设计] 某校秋季田径运动会百米决赛正在激烈地进行着,我们把镜头对准高一年级六班的小刚同学,只见他从起跑到冲刺,动作规范、完美、有力,第一个冲过终点…… 1.小刚同学身上各部分(头、手臂、腿、脚等)运动情况相同吗?在研究小刚同学百米比赛所用时间时,能否忽略他的大小和形状,把他看成一个“点”呢?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学案(教学类别)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1课时) 【知识重点】 运用图示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知识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思维导图】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过程中,部分被大气或,大 部分到达,并被地面吸收和。 ②地面吸收而增温,同时又以的形式 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③吸收地面辐射以后又以、等 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大气的热力作用: 大气的削弱作用方式:①②③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二)热力环流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热力环流 定义: 它是大气运动的的形式。 3.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海陆风:白天吹夜晚吹 山谷风:白天吹夜晚吹 城市热岛环流:形成原因 【课堂练习】 1、下列现象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关的是()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B.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C.日出前和日落后的天空仍然明亮D.沿海地区晚上吹陆风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和形成的原因是() A.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B.子时、大气逆辐射最强 C.午后2点左右、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D.上午10点左右、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3、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 A.物质循环B.太阳辐射C.大气辐射D.地球运动

4、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B.地球自转偏向力 C.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D.气压差异 5、下列关于气压、高度、气温三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B.在同一高度上,气温高气压高 C.在同一高度上,气温高气压低D.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6、根据城市环流原理,上海市今后的造林重点区应在() A、农村 B、近郊 C、郊区 D、市区 7、关于右图的错误叙述是() A、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B、丁处的气压高于丙 C、若丙处气温为1℃,则乙处气温一般低于25℃ D、甲、乙、丙、丁之间形成的热力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8、综合题 右图是我国某地阴天和晴天 时气温日变化示意图,读后回答: (1)表示阴天气温日变化曲线 的是(A、B),形成这种变化 的原因是。 (2)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天的夜里?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 【知识重点】 1.大气运动过程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掌握大气运动过程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磨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知识难点】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沈琼璋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产生的条件; (3)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定量)。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运用理想化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自由落体,研究物体下落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自由落体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自由落体的特征是初速度为零,中受重力作用(物体的加速度为自由落体加速度g)。 2、难点是规律的得出,介绍伽利略的实验验证及巧妙的推理。 三、教具 1、硬币、与硬币等大的纸片、正方形等大的纸片和薄纸板、抽气机、牛顿管 2、多媒体教学软件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知识那物体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应遵循哪些规律呢? 1、规律 Vt=V0+at S=V0t+1/2 at2 2、推论: (1) Vt2-V02=2aS (2) V0=0 S1: S2: S3??=1:4:9??

SⅠ: SⅡ: SⅢ??=1:3:5?? (3)Sn-Sn-1=ΔS=at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断判方法之一 (二)、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一种非常常见的运动 (板书)1、物体的下落运动 举例:粉笔头下落、树上苹果下落等等 问:从运动轨迹看,落体运动有什么特点呢? 生:都是沿直线下落。 (板书)(1)沿直线下落的运动 问:不同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是重的物体下落快呢,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生甲:重的下落快。

《在流体中运动》教案

《在流体中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了解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经历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过程,体会伯努利原理的推理过程。 (2)通过对鸟翼和机翼的观察和探究,认识升力,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日常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了解历史,加深人文素养。 (3)培养学生交流讨论意识和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难点:对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探究活动,设计实验认识“升力”。 三、教具: 乒乓球两个、漏斗、两张纸、纸片、水槽、水、水杯,吸管两支、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件1)引入:同学们看过特工007系列电影吗?有的同学可能看过,咱们来共同看其中一个电影片段,看一下片段中,007和敌人作战时的一个镜头。 (1)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看完后说一说,你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哪一个镜头,(人被“吸”进飞机的螺旋桨内)。 (2)、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可能是飞机螺旋桨那里空气流动快的缘故。 师:空气流动快,就可以把人“吸”进去了吗? 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知识殿堂。 引入今天的课题“在流体中运动”。 (二)进行新课 1、流体的定义:什么是流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如:空气、水等。流体流动时的压强称作流体压强,空气和水流动时有快有慢,当流速变化时,流体的压强是否变化,如何变化?下面我们来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 2、科学探究活动———研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提出问题:流体压强与流速有什么关系? (2)(课件2) 猜想与假设: 猜想1:液体和气体流动越快,它的压强越大。 猜想2:液体和气体流动越快,它的压强越小。 猜想3:液体和气体流动越快,它的压强不变。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我们在探究过程中,提出了猜想假设以后,接下来要做什么? 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然后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2013复习大气的运动学案(已排版)

第二单元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大气运动 【复习目标】(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标!)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能够说出环流过程与原因 【自主学习】复习本节课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准备自查自纠。 【自查自纠】 补充:1、气压是指大气施加于单位面积上的力。所谓某地的气压,就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顶的空气柱的总重量。1954年第十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规定,标准大气压是指在温度0℃、纬度45°、晴天时海平面 上的大气压强,其值为 101325帕斯卡(牛顿/米2)。 2、空气的密度和气压成_______比(正/反),密度越大,气压值越_____。在其它条件相同的前提下,温度越高,气压越 ;海拔越高,气压越 ;纬度越高,气压越 ;一般情况下,晴天的气压比阴雨天 。 3、等压面指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一、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探究 ①右图.假设地表A 、B 两地冷热状况相同,则地表上空同一水 平面上的气压高低 (相同、不同),等压面呈 (水平、 倾斜)状态。 ②右图.地表A 、B 两地冷热状况不同。A 地空气 (膨胀 上升、 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 (加大、减小),形 成 (低压、高压);B 地空气 (膨胀上升、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 (加大、减小),形成 (低 压、高压)。高空气压状况与低空相反。 (在图中画出表示空气垂直运动的箭头,并在括号内注明高 空和低空的气压高低状况。) ③由于空气发生上升与下沉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 (气压、气温)产生差异,空气由气压 (高、低)的地方水平流 向气压 (高、低)的地方,这样就形成了 环流。在图中 用箭头画出高空和低空空气流动的方向,完成A 、B 两地问热力环 流过程示意。 ④在热力环流中,大气运动包括______运动和______运动两种基本形式。其中先发生的是_____运动,这种运动表现为气流_____或气流_____,引起这种运动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 2、画画讲讲:画图并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D C A 受热,空气______,近地面形成_____; B C 冷却,空气____,近地面形成_____,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学案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知道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2.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知识点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作自由落体运动. 2.特点 (1)运动特点:初速度等于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受力特点:只受重力作用. 知识点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作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作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 2.方向:竖直向下. 3.大小: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一般计算中,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g取9.8_m/s2. 1.物体从某高度由静止下落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在地球上任何位置都相同.( ) 3.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在上升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的 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 4.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的速度为负值时,位移也为负值.( ) [答案] 1.× 2.× 3.√ 4.×

日常工作中,有时需要人们反应灵敏,对于战士、驾驶员、运动员等更是如此.这里介绍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测量从发现情况到采取行动所用的时间. 请一位同学用两个手指捏住直尺的顶端(下图所示),你用一只手在直尺下方做捏住直尺的准备,但手不能碰到直尺,记下这时手指在直尺上的位置.当看到那位同学放开直尺时,你立即捏住直尺.测出直尺降落的高度,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知识,能否算出你做出反应所用的时间? [答案]能,只要测出直尺降落的高度h,由h=1 2 gt2可求出反应时间t= 2h g . 要点一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1)初速度为零; (2)除重力之外不受其他力的作用. 2.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这种模型忽略了次要因素——空气阻力,突出了主要因素——重力.在实际中,物体下落时由于受空气阻力的作用,并不做自由落体运动,只有当空气阻力远小于重力时,物体由静止的下落才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3.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

走进细胞一轮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事实性知识] 了解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每位科学家的贡献及细胞学说的内容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程序和注意事项 [概念性知识] 记忆原核、真核、病毒的异同 【构建本部分知识框架】 专题二:学案03走进细胞 四 要 素 研 究 课标 考纲要求 考点 1、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2、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层次Ⅰ) 2、多种多样的细胞(层次Ⅱ)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2、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高 考 回 放 全国卷 (2016)1.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核糖体、溶酶体都是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B .酵母菌的细胞核内含有DNA 和RNA 两类核酸 C .细胞的能量来源于其线粒体有氧呼吸过程 D .在叶绿体中可进行CO 2的固定但不能合成ATP (2015)5、人或动物PrP 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 PrPc 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Bc (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Bc 可以诱导更多PrPc 的转变为PrPBc ,实现朊粒的增——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 PrPc 转变为PrPBc 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高考预 测及建议 预测: 1、显微镜的使用程序和注意事项 2、原核、真核、病毒结构和功能的区别 建议: 补充朊病毒的结构,增殖方式

一、从生物圈到细胞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即使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也必须依赖 才能生活。 (2)单细胞生物单个就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3)多细胞的动物和植物依赖各种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系统、、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对于植物,无系统这一结构层次)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 二、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1.建立过程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3.意义 阐明了动植物都是以细胞为单位,揭示了生物界的。 三、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1.认识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显微结构 电子显微镜:亚显微结构 2.显微镜的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