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2: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作业)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2016·江苏学业水平)1979年1月,一封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办公室,邓小平读后当即表示: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放手干”的第一步是()

A.设立经济特区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D.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解析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故A项正确;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的时间是1984年,故B项错误;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故C项错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2015年,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7·唐山高一检测)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等地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其“特殊性”的实质是()

A.实行特殊的经济发展政策

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采用特殊的经济管理办法

解析建立经济特区主要是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的新路,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

答案 B

3.(2016·福建学业水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形成了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其中闽东南地区(厦、漳、泉三角区)在对外开放的战略步骤上属于()

A.经济特区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江开放港口城市D.沿海经济开放区

解析沿海经济开放区指的是1985年起在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等地区开放的开放区域,故选D项。

答案 D

4.(2017·长沙高一检测)从1988年起,中国政府先后在一些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经济技术开发区()

A.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

B.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C.仅分布于沿海开放城市

D.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

解析B指经济特区,应排除;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地也有分布,排除C;D指沿海经济开放区,排除。故选A。

答案 A

5.(2016·湖南学业水平)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

B.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

C.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D.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解析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我国进一步开放的重要标志,故选C项。

答案 C

6.(2017·张家口高一检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外开放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点、线、面相结合的特点。“全方位”主要是指()

A.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B.全行业对外开放

C.对所有周边国家开放

D.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解析“全方位”指对全世界所有国家开放,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故选D。

答案 D

7.(2016·北京学业水平)城市的发展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回答下列问题。

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

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州工商业的发展》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英国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变化

(2)阅读上表,概括1751~1851年英国人口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相关因素。

(3)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城市的发展。结合史实,以上述两幅图片为例进行说明。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并结合所学回答;第二问,结合材料“水陆交通的枢纽”“手工业的发展”及“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归纳得出。第(2)问,第一小问,由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第二小问,结合英国工业革命回答。第(3)问,结合深圳和浦东开放的意义回答。

答案(1)特点:坊市制度受到冲击;商业时间限制被打破,出现了夜市;商品丰富,成为国际性经济都会。

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江南经济开发;海外贸易、工商业发展等。

(2)变化:英国总人口与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并占据主导地位。因素:英国工业革命为人口的增加提供了物质基础;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使城乡人口比例发生了根本改变。

(3)说明:20世纪80年代,深圳成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国家实施特殊的优惠政策,推动了深圳的崛起。20世纪90年代,开发上海浦东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

重点,出现一大批高新科技产业、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等。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过去是一个边陲小镇,“一条街,一栋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一个公园一只猴,不用几分钟,这头到那头”是对它落后的写照,但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它“一夜崛起”,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应该是下图中的()

解析深圳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答案 A

2.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随后其他三个特区也相继开建。特区开建时其特殊的经济政策包括()

A.建设资金以吸收外资为主

B.单一经济成分

C.产品销售以内销为主

D.经济运作以宏观调控为主

解析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开建后,它的特殊经济政策体现在如下方面:建设资金以吸收外资为主,所有制形式中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经济运作以市场调节为主。故选A。

答案 A

3.深圳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人认为它具有“两个扇面”的作用。“两个扇面”是指()

A.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改革的扇面

B.技术革新的扇面和对外交流的扇面

C.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辐射的扇面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第13课辛亥革命学案 年级:高一年级学科:历史主备人:张晓敏组长:张晓敏 【学习目标】: 1、分析辛亥革命兴起的原因,掌握政权性质分析方法 2、能够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及其教训 3、能够分析和评价三民主义 【学习重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及其教训 【学习难点】: 1、全面分析和评价三民主义 2、辛亥革命被称为“比较完全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政治条件:签订后,中国加深 (2)经济基础:清政府的和“”,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力量不断壮大; (4)思想基础:思想的传播; ①思想:西方、自由平等学说; ②阵地:和日本; ③宣传家:、、等。 (5)组织基础:等革命团体和的建立; ① 1894年,孙中山在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 体。 ②中国同盟会:①时间:年②地点: ③领导人: , ; ④政治纲领:、、 、。 ⑤机关刊物: ⑥性质:近代中国统一的政党。(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最为壮烈的是,

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 (7)群众基础:清政府发布“”法令,引发四川等地的。(8)有利时机:清政府调入川镇压,湖北地区兵力空虚。 2、爆发:(1)时间:年月。 (2)主力:湖北新军 (3)结果:占领,军政府成立,国号“”。 (4)影响:各省相应,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知识点二:中华民国成立 1.成立:时间:;总统:;国旗:;国都:;纪元:;性质:。 2.颁布约法:1912年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 (1)目的:限制,维护民主共和政体 (2)主要内容:①权利:规定、平等自由 ②政体:确立、实行 (3)性质和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_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的进步意义。 知识点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 (1)原因:①袁世凯掌握北洋军、清政府的实权(主要原因) ②支持袁世凯 ③和旧官僚的进攻 ④为首的革命派的妥协退让 ⑤中国是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2)步骤: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总统 2、历史功绩: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2)功绩:①推翻了,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的权利,观念深入人心;

高中历史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练习:第13课_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_word版含解析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后篇巩固提升 学业水平引导 1.1979年1月,一封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办公室,邓小平读后当即表示: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放手干”的第一步是() A.设立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D.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故A项正确;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的时间是1984年,故B项错误;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故C项错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在2015年,故D项错误。 2.导学号34224032深圳在建立经济特区后,用前18年的时间使GDP达到了1 000亿人民币,接着用5年时间使GDP达到了2 000亿元,然后仅用2年时间就使GDP达到了5 000亿元,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接近30%。“深圳速度”充分说明() A.只有经济特区才能创造经济奇迹 B.改革可促进局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C.改革开放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 D.深圳是经济发展最快的经济特区 GDP的不断提高,是改革开放对生产力发展促进的结果,它充分证明改革开放的决策是正确的。 3.下列某城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这个城市又是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该城市是() A.上海 B.厦门 C.广州 D.汕头 ;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4.下表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迅速发展 B.经济体制改革 C.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 D.出口增加 ,使得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尤其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更进一步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5.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引进来”具体表现为:引进外资和技术、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各方面的人才。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WTO ,为经济建设服务。 6.史学界认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外国的开放,一是对国内的开放。“对国内的开放”是指( ) A.各地实行统一的经济政策 B.对外省、外地和外区开放 C.对外开放逐渐向内地扩展 D.直接吸引外商到内地投资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作为第四单元第13课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各阶级先后进行的英勇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未能改变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但它推翻封建帝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又为后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在初中阶段已学过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客观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志士愈挫愈奋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辛亥革命的结局及其历史意义的认识。 三、教法简介 1、情境教学: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悟历史。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彼此合作、共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表格、图示法: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重要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开国大典》油画,设问导入(请问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身上穿的是什么服装?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质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课教材主要阐释了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过程及其主要成就,共分为三部分。第一目“经济特区的创办”,介绍了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和1988年成立,此后特区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第二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指出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并在内地开放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目“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主要介绍了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和浦东发展所依靠的有利条件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本课概念较多,教师可以在课前复印相关资料给学生,供学生自主学习时使用。另外,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意义。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 本课涉及内容比较繁杂,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把历史课上成政治课或地理课,要注意引导学生多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经济特区的设立情况,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情况和意义。 (3)记忆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教材图片:深圳的今与昔。 我国古代曾经流传过“点石成金”的故事,是什么“金手指”让深圳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变成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呢?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推进新课 (板书)经济特区的创办 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问题情境1:邓小平是从哪一角度强调对外开放的重要性的? 多媒体展示材料: 我到新加坡去,了解他们利用外资的一些情况。外国人在新加坡设厂,新加坡得到几个好处:一是外国企业利润的百分之三十五要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一个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还有一个是带动了它的服务行业,这些都是收入……我认为现在研究财经问题有一个立足点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资上,不利用太可惜了。 ——邓小平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诗两首》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中国教育资源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412251584.html, 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倩.影(qiàn)青荇.(xìnɡ) 栉.风沐雨(jié) 呕.心沥血(ǒu) B.漫溯.(suò) 笙.箫(shēnɡ) 桀骜不驯.(xùn) 从.容不迫(cónɡ) C.彳亍 ..(chì chù) 颓圮.(sǐ) 无济.于事(jì) 载.歌载舞(zài) D.长篙.(ɡāo) 斑斓.(lán) 荒谬.绝伦(miù) 味同嚼.蜡(jiáo) 解析A项“栉”应读“zhì”;B项“溯”应读“sù”;C项“圮”应读“pǐ”。 答案 D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陷井哀怨轻手蹑脚水波荡漾 B.破锭凄婉柔声细语波光艳影 C.回溯太息力挽狂澜招摇过市 D.沉淀迷茫悄无生息沉默寡言 解析A项“井”应为“阱”,B项“锭”应为“绽”,D项“生”应为“声”。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 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 ....的。 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 执笔,信手拈来 ....,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 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 ....,写下了这首诗。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 ....,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解析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此处应指思路畅通;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

高中语文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学情分析 通过意象赏析诗歌的方法。 重点难点 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 【导入】再别康桥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他才华横溢,文笔洒脱;他感情丰富,风度翩翩;他轻轻的来,又悄悄的走,不曾带走人世间的一片云彩,却永远投影在读者的波心。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 【讲授】再别康桥 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 徐志摩(1897—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1916年秋赴京读大学,曾拜梁启超为师。19 18年8月赴美国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20年追随罗素而赴英国,后进康桥大学(剑桥大学)学习。是“新月”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他一生追求:爱、自由和美。1931年11月1 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2、了解背景 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康桥: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 【活动】再别康桥 初读诗歌,感知诗情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2课 随堂练习

第一单元第二课 一、选择题 1.(2018·重庆名校高一联考)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汉大一统的实现,以□□□□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此处省略的是(C) A.察访推荐B.血缘关系 C.皇权独尊D.相权独大 [解析]据题干材料“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秦汉大一统的实现”可知当时的政治制度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此其核心为皇权独尊,C项正确。 2.(2018·银川育才中学高一期末)在秦朝,被称为“百官之首”的是(B) A.三公B.丞相 C.太尉D.御史大夫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朝的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所以在秦朝,丞相也就被称为“百官之首”。 0 0 3.(2018·太原高一联考)《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B) A.朝议裁决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D.政务繁忙 [解析]“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反映了君主专制集权、独断专行的特点,故选B 项。 4.(2018·梅州高一期末)傅乐成在《中国通史》中说: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B) A.分封制B.郡县制 C.宗法制D.王位世袭制 [解析]材料中“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指秦朝时期。秦朝推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5.(2018·安徽师大附中高一期末)秦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虽然仅仅15个年头,但它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这是因为秦朝(A)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经过,湖北军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性质;能说出1912年元旦这一天的重要性,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概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情况;能分析说明武昌起义很快取得胜利的原因,辛亥革命的性质、伟大功绩和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归纳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使学生认识到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的性质,使学生认识到它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分析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明白由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勾结破坏,以及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使学生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在初中就接触过“辛亥革命”,那么,那位同学能用一两句话给大家说说什么是“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一、武昌起义 阅读教材P62的内容,请同学们说说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也就是背景有哪些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不断加紧侵略,甚至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在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大500多个,其中8次主要赔款达19亿银元,相当于清政府19年财政收入的19倍。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厚颜无耻的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各国志欢心!”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和不满。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十三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单选题 1.中共在某次大会报告中称“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 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现代化 是实现生产社会化, 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这一论断说明当时我国() A.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发展 C.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完全建立 D. 完全融入进全球化浪潮 2.改革开放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犹如一次“壮丽的日出” 。开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是() A. 中共八大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二大 D.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如图,我们从《转折—亲历中国改革开放》一书中可以了解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变化是()①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质的变化 ③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④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已经实现了民富国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 4. 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应当不早于()A. 1949 年B. 1956 年 C. 1966 年 D. 1978 年 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式开辟的标志是()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B.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C. 1992 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D. 中共十五大上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 6. 1981 年中共中央27 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 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②独立的管理体制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④市场调节为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1979年7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外开放的两个省份是() A.广东、上海 B .广东、福建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革命纲领及指导思想,辛亥革命的简要过程,中华民国成立的简况;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了解并分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经过和原因。培养学生阅读、识记、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与激励,正确地引导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通过比较分析《临时约法》所确立的政体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差别,从而提练出《临时约法》的意义。引导学生掌握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比较的正确方法,理性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革命先烈的诗文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习历史中感受孙中山、秋瑾等民主革命先驱者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毕生精力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辉事迹和英雄气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革命先驱们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通过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体会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逐渐感悟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必须团结起来,否则无法战胜中外反动势力基本道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打印)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课本62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课本63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时间:1905年 B、地点:日本东京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教案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全课概述 本课从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两个角度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反过来影响市场、引导市场的辩证关系,让学生通过感受市场、价格、生活、生产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认识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等经济现象、经济规律。 本课分为2个框题:一影响价格的因素。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新课标要求:归纳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认清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评价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新课程学习 2.1 影响价格的因素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的基本含义。 2、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与价值关系、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3、运用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某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寻找并解释生活中某些处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商品、服务。 (二)能力目标 1、懂得价格的不断变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表现。 2、知道价格的变动不是任意的,是围绕价值变动的,市场交易的本质和核心是等价交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精神,尊重他人劳动、平等待人

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供求、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价值规律。 【教学难点】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设置的镜头一至四,并回忆生活中商品价格变动情况,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商品的价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回忆生活活动,得出商品价格是经常变动的结论,思考讨论它为什么变动,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教师点评: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都可以引起价格变动。 因为这些因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某种商品供应量或者需求量的变化,也就是改变供求关系,从而引起商品价格变化。供求关系是怎样引起价格变化的呢?(1)各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状况来实现的。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发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点评。 (2)商品供不应求,买者争相抢购,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卖方市场含义。 (3)商品供过于求,卖者争相出售,价格下降,形成买方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买方市场含义。 教学过渡:供求变化会引起价格变动,但是,价格的涨落不是无限的,请看教材13页的例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论? 2、价值决定价格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商品的价格?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所提问题。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一) 前几天分享的必修一的知识点,大家学习的如何? 知道期末将至,现在记忆有点晚了,但历史君还是觉得,大家应该通读一遍,做到心理有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表现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3、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 (1)原始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作物种类:水稻和粟 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 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 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 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

第13 课辛亥革命 【复习检测】判断题 1.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A.近代中国求民主历程 B.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 C.近代中国求发展历程 D.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 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 关的历史事件是() A.马尾海战 B.丰岛海战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 役 【教学目标】 1.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纲领、机关报、性质是什么? 2.武昌起义爆发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及结果是什么? 3.中华民国的成立的时间、地点、国旗、纪年、颁布的宪法是什么?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是什么?性质?评价是什么? 5.辛亥革命结果怎么样,如何评价?

【自主学习1】 一、同盟会和武昌起义

1.中国同盟会成立: ①时间、地点: ______ 年8月,日本__________ 。 ②纲领:“驱除鞑虏, ___________ 创立民国, _____________ 。 ③领导: ______ 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④机关刊物:《 ________ >。 ⑤性质:中国同盟会是 ________ 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武昌起义 ①时间:1911年10月10日, ②领导人:武昌城内 ____________ ■勺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 _______ 械库。 ③结果: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占领_________ 三镇。 【巩固练习1】 1.下面的文物之所以作为一座丰碑值得后人缅怀, 主要 由于() A.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B.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同盟会发动了最早的武装起义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6课 随堂

第二单元第六课 一、选择题 1.(2019·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有学者在论及西欧某国时说,它的造船业发达,于17世纪初“组建了东印度公司,挑战葡萄牙人在亚洲海域的统治地位;它完全征服了印度尼西亚群岛”。该国是(A) A.荷兰B.德国 C.法国D.西班牙 [解析]荷兰造船业发达,是17世纪世界殖民霸主,征服印度尼西亚等地,故A项正确;德国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法国殖民扩张主要在亚洲的印度和北美大陆,故C 项错误;西班牙在16世纪末已经丧失世界殖民霸权,故D项错误。 2.下图是《帝国的兴衰》的部分目录。据此判断,该帝国最有可能是(B) 《帝国的兴衰》目录(部分) 第六章帝国的衰落 一太多的“追求”和太大的花费 (一)力不从心 (二)入不敷出 二经济危机 (一)毁灭性的经济政策 (二)难以解决的经济难题 (三)封建特权横行与经济凋敝 三欧洲其他国家的竞争 (一)在美洲和大西洋上的竞争 (二)在东方的竞争 C.英国D.意大利 [解析]由于和英国争夺世界霸权导致西班牙的衰落,西班牙的衰落还由于封建特权横行,奢侈消费导致经济危机,故B项正确。 3.(2019·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曾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的是(B) A.西班牙B.英国 C.法国D.荷兰 [解析]从17世纪中后期开始,英国在殖民扩张中,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最终建立起

地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故答案为B项。 4.(2019·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中,对非洲人民造成最为严重伤害的是(C) A.金银掠夺B.商品输出 C.黑奴贸易D.香料贸易 [解析]材料强调“对非洲人民造成最为严重伤害的是”。黑奴贸易,也称“三角贸易”,它使非洲损失了1亿多人口,造成非洲传统文明衰落、社会经济倒退,还孳生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C项符合题意。 5.(2019·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舶从英国港口出发到广州从事贸易时,其船载物资中经常有90%是白银。这一事实可以说明当时(D) A.清政府禁止进口英国商品B.英国丧失殖民强国地位 C.英国政府禁止大量出口本国产品D.英国对华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解析]据材料“其船载物资中经常有90%是白银”可得,受自然经济的抵制,在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说,最早开始远洋冒险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主要是依靠暴力去进行赤裸裸的财富掠夺,那么,紧随其后的荷兰人由于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 材料二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承王位的时候,从英吉利海峡的那一边,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险家成功发财的消息。……在新世界的游戏规则里,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 ——《大国崛起》 (1)从材料一中找出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成为“大国”的不同途径。 [解析]根据材料一中关键信息“主要是依靠暴力去进行赤裸裸的财富掠夺”及“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归纳。 [答案]葡萄牙和西班牙凭借赤裸裸的财富掠夺成为“大国”;荷兰通过商业贸易成为“大国”。 (2)你认为要成为一个大国,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结合材料二,回答英国的异军突起给你什么启示? [解析]“条件”结合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启示”结合材料二归纳。 [答案]条件: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上的吸引力,军事实力,内部凝聚力等。启示:把握机遇,抢占先机,打破旧的价值观念等。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3课

编写人:金海亮郑学俭审核人:陈映兰包科领导: 课题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学生20分钟内完成导学案预习任务,全力投入,确保高效; 2.先通读教材,后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引导,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3.组长明确安排预习达标,对不同层次同学有明确要求和安排; 【学习目标】 1、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外向型经济”战略。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和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预习案】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含义: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以此引进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______、______、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______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经济特区。 3、特点: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权限。 ⑴特区以吸收______和利用______为主 ⑵实行以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为主导的_____________经济所有制形式。 ⑶经济活动以_____________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_____________和方便。 4、意义①特区在发展_____________经济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 ②_____________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③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_____________,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④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一)沿海城市 1、背景:经济特区发展的成功试验城市 2、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3、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 1.开辟:1985年又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_____________。 2、意义: 沿海经济开放区设立,进一步深化了_____________。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_____________,都有深远的影响。 (三)经济技术开发区 1、设立: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目的:引进_____________,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3、特点:合计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_____________的特点。 3、意义:是学习先进_____________,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_____________的重要窗口。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建立浦东新区的目的是以该区为龙头,进一步开放_____________,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_____________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这是20世纪90年代乃至21世纪中国经济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上海在对外开放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历史积淀的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等。这些,都预示上海有着迅速发展的内在潜质,有着重塑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先天条件。 3、成就: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我的疑问】请将你在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同学老师探究解决

最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2课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第二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合肥高一月考)《三字经》中说:“周辙东,王纲坠。”这反映出( C )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B.封建社会已经确立 C.宗法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D.人民渴望东周实现统一 [解析] 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被少数民族灭亡后,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但周天子大权旁落,王室日益衰微,诸侯逐渐强大,宗法制、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故答案选C项。 2.(2018·广州学业水平测试)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 D ) A.分封制度B.世袭制 C.宗法制度D.皇帝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A、B、C三项在西周时已实行,秦统一后创立了皇帝制度。 3.(2018·湖南学业水平测试)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用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其主观目的是( B ) A.炫耀文治武功B.树立专制权威 C.寻求暴政依据D.宣扬君权神授 [解析] 题干反映秦始皇认为皇、帝都不能彰显自己,故将两者合而为一,其主观目的是树立专制权威,故选B项;从题干表面上看有炫耀文治武功的特点,但不是主观目的,C、D两项与题意无关。 4.(2018·郑州高一检测)下列有关秦朝皇帝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B.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C.皇帝总揽全国的军政大权D.皇权受到三公九卿的制约 [解析] 本题要求回答不正确的选项,皇权至上、皇位继承、皇帝独尊都是其重要特点,皇权不可能受到三公九卿的制约,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新人教版必修2第6课孔雀东南飞第1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6课孔雀东南飞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 1、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 2、掌握文中文言知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3、了解偏义复词的特点,掌握“相”、“自”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2、了解偏义复词的特点,掌握“相”、“自”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学法指导】 落实实词,侧重于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 【学习过程】 一、走近作品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也是()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并称“”。本诗选自南朝徐陵编的《》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 二、文体知识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和()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以()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风格质朴刚健。 三、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姥.()伶俜.()腰襦.()葳蕤 ..()聘.礼() 磐.石()拊.掌()否.泰()赍.钱()踯躅 ..()

冥冥.()奄奄.()仕宦.()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终老不复取() (2)箱帘六七十() (3)蒲苇纫如丝() (4)摧藏马悲哀() 3、解释下面画线的古今异义词。()(1)可怜体无比() (2)处分适兄意() (3)本自无教训() (4)叶叶相交通() (5)槌床便大怒() (6)自可断来信() 4、一词多义。 谢:(1)谢家来贵门() (2)多谢后世人() (3)阿母谢媒人()适:(1)处分适兄意() (2)适得府君书() (3)始适还家门() 5、归纳“相”、“自”的用法。 “相”的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