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低效课堂”的症结所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f13726718.html,

找准“低效课堂”的症结所在

作者:刘昌稳

来源:《湖南教育·上》2012年第07期

当前,是课堂教学改革年,各地围绕“高效课堂”进行了许多有效的探索。“洋思”“杜郎口”等先进教育理念纷纷涌进各校课堂,这些理念对课改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然而,目睹求取“高效课堂”“真经”盛况之持久,笔者不禁担忧,到底有多少学校会将“经验”顺利带回,开花结果?热衷学习的背后,是否隐藏着“生吞活剥”的拿来主义心态?在笔者看来,构建“高效课堂”,首先要找准“低效课堂”的症结所在,而不是忙于“西天取经”。

只有通过高密度的听课调研,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低效的症结。遗憾的是,从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趋势来看,不少学校的“高效课堂”构建策略,仅热衷于“经典模式”的仿效,缺乏对自己的课堂的深入体察。只有找准了症结所在,才能“药到病除”。“经典模式”未必是包治课堂“百病”的“神药”。笔者由于长期处于教学管理一线,目睹了一线课堂的教学现状,发现至少存在如下因素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一是缺乏对课程目标的学习和研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以“标准”为准则。这好比射击,没有准星,再高明的射手中靶的几率也会大打折扣。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例,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可我们经常见到的课堂却是“精确理解”。笔者曾用一个问题私下考查过部分教师:“课程标准规定,一至三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分别不能少于多少?”结果无一人知晓。课程标准就是课堂教学的“准星”,它应该驻扎在每个教师的脑海,时刻伴随教师左右。

二是对教材的研究不够。许多教师把钻研教材当做一种“虚功”,导致对教材编撰的演变缺少了解,编写意图认识肤浅,课程意识相对不足。以语文课程为例,透过课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对教材的认知仅停留在一个个单元主题,关注一篇篇具体的文本内容,错把教材内容当做课程内容,忽视了以教材为“例”的领会和训练。这样的课堂,纵有再完美的“模式”支撑,也难以实现“高效课堂”目标。

三是课堂组织形式及教学策略呆板。当前,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存在严重的备课资料依赖症,离开了备课资料,就很难独立设计出一份优质的教学案,备课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简单的文字“搬运”。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么没有形成稳定的教学套路,要么套路老土、僵化,教学策略上没有跟上新课程理念的步伐。这样的课堂,的确需要模式构建,方能抵达“高效”之彼岸。

经常听到“取经”者坦言:“请直接告诉我怎么操作就行!”显然,这种改革思维只停留于对名校教学模式操作层面的学习,没有对模式的教育内涵的深入思考。课堂教学改革问题绝非简单的技术操作层面问题,改革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当然很重要,但这只是构建“高效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