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研究]大部制改革:问题与前景

[热点研究]大部制改革:问题与前景
[热点研究]大部制改革:问题与前景

大部制改革:问题与前景

大部制改革已经尘埃落地。新的几个大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卫生部)已经建立起来。本文想探讨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建立大部?大部的建立和运作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大部制的前景会如何?

一,权力结构重组还是政府组织结构重组?

任何改革都是针对问题进行的。那么,此次大部制改革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大部制改革旨在权力结构重组,核心问题是行政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三权分离。这一观点认为,此次大部制改革“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权力结构的重组和再造。这种权力结构的重组和再造就在于,它实行的是行政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合理划分和相对分离”。

(1)“从目前来看,在大部委内部实行决策、执行、监督“权力三分”模 式更具可行性。”(2)这种观点显然来自对17大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报告的解读。 报告在涉及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时指出,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 要求,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 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3)行政系统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政府层面,二是机构层面。从政府层面来说,这三种权力的设置是应有之义,而且本身也是分开的。一般来说,政府机构通常可以分三类:政策及协调性机构,政策及执行性机构以及监督机构。以我国中央政府机构的设置而言,发改委通常属政策、协调性机构,主要从事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协调。而一些部或局,比如卫生部、工商总局等,这些机构既制定政策又执行政策。而像监察部、审计署之类的机构则是典型的监督机构。

第二是机构层面。就官僚制结构的机构而言,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通常是集于一身的。这一点与政府层面的几种权力分开的设置是不同的,为的是保证部门的工作效率。部门的最高领导层通常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组织内部上对下的监督和控制),次级领导层执行决定,最高领导层对决定以及决定执行的结果承担责任。

因此,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相对分离指的是政府层面而不是机构层面上的分离。17大报告提到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应该指的是政府层面而不是机构层面的三种权力之间的关系。

那么,三权分离的观点怎么会提出机构层面上的三权分离呢?这一分离的观点显然受到了英国以及新西兰的具有市场化特点的政府机构化改革的影响。机构化改革简单来说就是在部门里面建立执行局,将部决定的公共管理事务承包出去,——————

(1)许耀桐,大部制:《再造政府权力结构的契机》,载《改革内参》2008,第6期

(2)大部制改革第一步缩减四分之一https://www.360docs.net/doc/6d13816166.html, 2008年3月1日 经济观察报,翁仕友 欧阳晓红

(3)《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https://www.360docs.net/doc/6d13816166.html,/misc/2008-03/15/content_7794932.htm

由执行局来具体执行这些决定。这样,部门的事务被分离到了部门外面,由专门的执行机构来执行(这些执行机构甚至可以是社会上的组织,只要它竞标成功)。决策者和执行者的关系变成了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关系,而不是原有结构中的上下级关系。委托人毫无疑问需要对代理人进行监督,以使自己确定的项目能够得到真正的执行。这一机构化改革导致了出名的碎片化状况。以英国而言,2002年组建的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仅执行机构就有21个,如环境、渔业、海洋生物科学中心,英国土豆委员会,环境保护局,本土种植谷物管理局,渔业管理局,肉类和牲畜委员会,杀虫剂安全管理局,酒业标准委员会等。

但改革的碎片化带来了分散、政出多门和难以协调等状况,因此,从90年代中后期起,机构化的改革在英国开始发生逆转。英国一些学者如佩里 希克斯以及帕却克 登力维登在理论上开始提出整体性政府和整体性治理的观点,在实践上,布莱尔政府开始采取“协同性”政府的一些政策措施。整体性治理顾名思义强调的就是协调、整合、协同,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原有官僚制组织的回归。大部制作为一种整合(而不是分散)的方式就是(尽管英国以前也搞过)布莱尔以及后来的布朗政府的协同性政府的政策措施之一。

毫无疑问,主张大部实行三权相对分离的观点事实上还停留在英国80年代和90 年代初改革的水平上。如果大部制的改革旨在权力的重组,也就是在大部内实行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的相对分离,那么势必也会出现像英国机构化改革导致的碎片化状况。这同大部制本身强调的整合协调的初衷也是相违背的。显然,此次大部制改革不是大部内部三权分离的权力重组,更确切地说,它是政府组织结构的重组,因为它想解决的是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的问题,解决尤其是部门利益化导致的部门之间难以协调的问题。正如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即大部制”改革问题,“主要围绕转变职能,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调整和完善行业管理机构,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针对职责交叉、权责脱节问题,明确界定部门分工和权限,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1)我国政府管理中的一个问题是部门林立,职能交叉严重,机构重叠,政出多门。比如,就具体的部门而言,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劳动保障、人事、教育部门职能交叉;在城市供水、地下水管理方面,水利、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职能交叉;在信息产业管理方面,信息产业部、国家新闻办公室、广电总局等部门职能交叉;建设部与发改委、交通部、铁道部、国土资源部等24个部门存在着职能交叉。职能的交叉导致多头的管理,导致在利益问题上各不相让,协调整合难以进行,行政效率下降。

我国的医疗改革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新医改方案迟迟未能出台,其症结之一,在于“医疗卫生行政管理体系的分割过于严重,部门之间的目标不一致、政策不配套。” (2)医疗机构改革涉及的一个前提是,合理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即明确区域医疗机构布局和数量。但我国医疗机构一直处于多头管理的状态,卫生部部属医院、省 属医院、军队医院、大学研究机构医院、企业医院等同时并存,相关利益难以协调——谁都不愿意把自己管辖的医院“规划掉”。

——————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2)(卫生大部建制 部门职能转变是前提

2008年03月01日 世纪经济报道)

因此,区域卫生规划至今仍是空 白。此外,2007年大规模推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试点的城镇居民医保,都属于“医保”范畴,却分属两个管理部门。两套“人马”,不仅增加了行政成本,而且造成了制度分割。2007年的全国“两会”上,以中国工程院院长巴德年为代表的9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发言,曾提出设置“国家人口与健康委员会”。巴德年给出的理由是,当前卫生部的职权范围和权威性已今不如昔。我国政府部门中管人口的不管健康,管医的不管药,管西医的不管中医,管城市医保的不管农村,这样不仅效率低下,还容易酿成推诿扯皮、失误和腐败。(1)

大部结构可以把本来是部门和部门之间的关系变为部门内部之间的关系,以避免部门之间可能出现的因长时间的讨论磋商和讨价还价,甚至利害冲突而使政府工作受到影响的问题。大部能自行解决问题,可以制定自己的策略和决定自己的工作重点,并支持中央比较明确的策略。

二,大部制建构中的问题

此次大部体制在我国并非首次尝试。事实上,我国在1982年的机构改革中,曾经把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组合起来,建立过大部结构,只是没有用大部制的说法而已。比如当时把水利部和电力部合并成水利电力部,把商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粮食部合并成商业部,把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和外国投资委员会合并成对外经济贸易部。另外,人事部与劳动部也曾被合并,建立了劳动人事部,还有农林渔业部等。但后来一些合并的部门被再度分开,如人事部与劳动部。

这种分分合合的典型例子就是能源部。能源部最起先的角色是由燃料工业部扮演的,当时的燃料工业部下面由煤炭、石油、电力、水电四个总局。1982年,成立了国务院能源委员会,与该委员会平级的有石油部、电力部、煤炭部、工业部等,由于能源委员会再实际上被架空,两年后便被撤消。1988年,国家再次成立能源部,但是由于石油工业总公司、核工业总公司没有加入,能源部管的领域仅限电力和煤炭。此后煤炭退出,能源部名不副实。1993年便撤消能源部,设立电力部。三次成立,三次被撤。

事实上,在大部制上出现的反复并非中国独有。英国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把一些职能有联系的部门合并成大部门,60年合并组成了三个主要的大部(卫生和社会保险部、外交和联邦事务部以及国防部)。70年的《中央政府的改革》白皮书主张把“职能原则作为分工的依据”,以及“将职能按类别集中由大型部门负责执行,”贸易工业部和环境事务部这两个大部便在1970年应运而生。但接着不久便是分开。1974年由于燃料危机,能源部便从贸易工业部里分了出来。几个月后,其余的部分也改组成三个独立的新部门:贸易部、工业部以及物价和保护消费者部。交通部1976年也从环境部分了出来。

尽管如此,大部的建立在一些国家照样进行。英国在1983年又把贸易部和工业部重新合并成贸易工业部。英国首相布朗正在认真考虑把能源从贸易与工业部分离出来,建立一个包括能源、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在内的大部。瑞典的劳工部在1998年并入了新建立的大部-贸易企业部。法国的经济、财政和工业部也是一个超级大部,它不仅负责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工业政策,而且负责宏观经济管理、税收管理、财政预算和决算、转移支付、国际贸易、第一产业、第二产

业和第三产业的政策和协调。下辖机构包括海关、税收、统计、贸易、公平交易监督等,仅在巴黎本部的工作人员就接近1万人。比较著名的是美国在9。11后建立的国土安全部,这个超级大部包括了12个机构和17 万名工作人员。澳大利亚的工业、旅游和资源部也是典型的大部。该部的前身是工业和商业部,目前,它负责所有的工业,包括制造业在内的所有重工业、建筑业、轻工业;第三产业,包括知识产权政策和管理、旅游和娱乐业、服务业;资源管理,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铀、太阳能能源的规划和研究,放射性废物的管理,水源政策和规划,制定电力、矿业开发和资源评价的政策,从事地质、地球物理和大地测量及地图的绘制等。 最近刚成立的澳大利亚工党政府新建了一个包括教育、就业和工作场所关系在内的超级大部。日本2001年在行政改革中组建的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等也属于大部的管理模式。国土交通省由原运输省、建设省、北海道开发厅和国土厅合并而成,在12个省中规模最大。主要负责国家有关土木、建筑、国内外海陆空运输事务管理、国土整治、开发和利用等,下辖气象厅和海上保安厅等。

从建立的大部来看,大部制通常表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大部结构包括的部门通常以协调性的和政策性的部门为多。比如我国曾经有过的劳动人事部,英国的贸易与工业部,澳大利亚的教育、就业和工作场所关系部就属此类。机构的设置首先会考虑规模问题,规模基本上能反映部门的工作性质。以规模的大小而言,一般来说,从事政策制定或者监督任务的部门,其规模通常比直接向公众提供服务的部门来得小。比如,在一些西方国家,教育部门通常不大(美国的教育部是15个部当中最小的一个),因为它本身不雇佣教师,其主要职责是向地方教育部门提出意见和进行检查。与之相对照的卫生和社会保障部门人手就多得多。在我国,一些协调性的、监督性或政策性的部如发改委、人事部也相对不大,而一些从事服务提供或行政执法的部门的规模就大得多,如工商管理部门。大部结构一般包括的是一些协调性、政策性等之类的部门。

二,将职能相近的部门合并到一起为多。现代政府的部门通常是按照劳动分工或工作专门化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卫生部管卫生,教育部管教育,专业化管理可以体现管理的效率。但一个部门无法涵盖所有相关的职能,因而会产生部门和部门在一些职能上的重叠或一些职能领域没有部门管理的空白。

以我国的国务院而言,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五次改革,但国务院组织仍然庞大。此次改革前,除办公厅之外,国务院组成部门有28个,特设机构一个,直属机构18个,办事机构4个,部委管理的国家局10个,直属适应单位14个,另外还有100多个议事协调机构。国务院部门之间又80多项职能交叉。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职能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亦涉及到14个部委。再比如,文化部门、出版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在文化市场的管理上产生职能的重复,我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卫生部都承担了社会保障的职能。这一状况往往导致行政成本增加,导致部门设置的增多,从而带来部门和部门之间协调问题的增多。把职能相近的部门合并在一起显然有助于管理的方便。

大部结构会在内部产生较多的平级部门和较多的等级。现代的政府组织通常采用的是马克斯·韦伯描述的官僚制结构。这一组织的运作和内部的协调主要是依靠等级结构进行的。随着组织变大,组织的控制幅度会增大,等级也就会变多。尽管等级多有它的问题,但等级控制还是有助于保证集中的领导,比起部门之间的协调在效率上自有它的优点。

大部制尽管有它便于协调和相对集中管理的优点,但在实际的运行中也是有问题的。这些问题有时往往也是导致一些大部最后被再度分开的原因之一。

首先,大部的确切边界的划定是一个问题。大部的建立通常是把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合并到一起,但问题在于大部再大也无法包括所有相近的职能。以美国的国土安全部而言,尽管该部包括了12机构,但仍有将近50 个与国土安全有关的其他机构被排斥在外。这些机构包括一些执法部门,如负责缉拿美国国内的恐怖主义嫌疑者的联邦调查局,还包括一些卫生部门,如国立卫生研究所和疾病控制中心,它们分别负责调查可能用于恐怖袭击的卫生制剂及预防诸如天花这一的疾病。这会在建立一个大部时,使人在确定一个什么样的边界上颇费周折,因为如果选择被合并的功能不恰当,大部就很难体现它的优势。以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为例,涉及食品安全管理功能的有卫生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工商总局、环保总局等8个部委以及其他地方分支机构农业局、畜牧机、渔业居、技术质量居、渔业居、环保局、卫生防疫局、贸易局、检疫局等都有职责监管食品的生产和管理、监管食品质量。但如果要建立一个大部制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这里边界的确定显然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不可能将所有这些部门都归入一个大部。

其次是部门的整合问题。要使大部运作有效,部门的一体化、尤其使文化上的一致性很重要。由于大部通常由一些部门合并而成,而这些部门一般来说在以往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自己一些特有的文化。在这些部门形成一体的时候,如何使这些文化互相融和,产生一种组织的凝聚力,这是大部制的建立面临的一个挑战。一些大部最后分开,有的是出于文化上的原因。约翰·格林伍德和戴维·威尔逊在论及英国的大部制时曾指出,在英国,大部作为一个部门,“实际上有很多都没有形成真正的内聚力。”环境事务部“好像是由许多部分凑在一起组成的一个混合物,而不是一个紧密结合的统一体。”卫生和社会保险部虽然有一些共同的任务,但它基本上还是相当于被合并的两个部分进行工作。(1)再者是大部门会增加内部管理上的困难和运行成本。这些困难表现在1,在现有韦伯式的官僚组织中,组织越大,等级会越多,而等级多则会影响组织内部沟通的效率和有效性,影响组织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2,组织越大,内部的部门也会越多,这会增加组织内部协调的负担,并进而影响组织的工作效率。以我国的发改委为例,2003年的改革撤消了国家经贸委,将许多职能并入了发改委。而过多的职能使发改委逐步暴露了力不从心的状况,比如,发改委既管宏观政策的制定,又管具体经济的运行;既管各行业的总体统筹,又管具体的项目和资金分配;既负责制定长远经济规划,又负责年度生产的调度。“特大部门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是把大量的工作转移到部门内部,以减轻部门之间的机构的负担。但实际上许多预期的改进都没有做到:这些大部内部的协调机构常常变得负担过重,真正的一体化往往实现不了。1970年后恢复小部门的做法基本上是向后转,结果许多协调活动又回到部门之间。”(同上,第49页)3,在没有达到一体化之前,需要花很多的精力去处理可能由内部的部门主义导致的各种问题,在人员配置、资源分配等一系列涉及到利益的问题上需要摆平各种关系。

(1)约翰·格林伍德和戴维·威尔逊,《英国行政管理》商务出版社1991年第34页

最后,对大部组织的监督也是一个问题。在西方国家,议会具有监督政府部门的作用,它们的结构设计也反映了这一点。比如,美国的农业部就在国会农业委员会的密切监督之下。部门的变动会带来监督部门的相应变动并增加监督的难度,因为监督结构可能并不具有监督部门新的职能的能力。在我国,党在相当程度上承担着对政府部门的监督。党的对政府工作的分管往往也是根据政府职能来确定的。因此,政府部门职能的变化往往也会带来监督机构的相应变化,并对监督机构提出新的要求。

三,大部制改革的前景

五个大部在此次改革中以及建立。此次大部制的改革规模不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具有一种试验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部的运作将影响大部体制在未来的发展。如果运作不好,大部制难免会重蹈被再度撤散的覆辙。要使大部制发挥预想的作用,几个方面的问题是在建构大部以及大部运作时需要考虑的。

第一是利益补偿问题。机构的改革通常是一个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它会改变现有的利益格局,使一些人获得利益,也会使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受到伤害。因此,机构改革通常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做加法,如增加机构、增加编制、提高行政等级等皆大喜欢,因为可以增加利益,可以进人,可以得到提升。但做减法,减少利益则是一件难事,常常也是改革出现反复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机构改革中重复出现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可以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大部制改革把几个部合并成一个部是做减法,一个最简单明了的变化就是原有的一些部门的领导人会降格(尽管享受的级别可能不变,但职务肯定会变化,部长一个就够了)。此外,合并也可能会进行人员和机构的精简,从而使一些部门消失,一些人失去领导职位,使一些人离开新的部门,甚至离开公务员队伍。显然,合并的改革无法做到帕累托最优,即在不伤害任何人的情况下至少使一个人受益。

毫无疑问,大部的建立完全有可能因利益格局的变化而受到一些其利益受到伤害的人的抵制和反抗。因此,大部的建立可能首先要考虑的是随着利益的调整而带来的利益补偿问题。在无法做到帕累托最优的情况下如何去考虑实现帕累托改进。这一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使大部先天不良。比如,1988年,中国第一届能源部成立,当时除了电力行业直接并入能源部以外,石油、煤炭两个部门都对能源部的成立不支持。能源部成立没多久,原煤炭部二十几位副部长甚至联名上书要求恢复煤炭部。1993年,能源部撤销,煤炭部恢复。这一变化的实质是利益问题在作崇。在改革过程,如果利益损失方的利益补偿不到位,那么这种改革就很难进行。即便进行,也会有很多的后遗症。美国里根时期也进行了政府机构的调整,但在里根执政的8年内,总共也就裁了3个人,还都是被判刑的。其中一个后来无罪释放,养老金照拿,被人们戏称裁了两个半。

第二是领导人的选择和配备问题。部门领导人一般是通才型的人,而副职往往以专家居多。大部的正职尤其需要通才型的领导人,这样的领导人具有把握大局的能力,具有卓越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大部领导人的选择和配备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一些在原来的部门担任正职、现在不担任大部正职的人。这些人如果留下来,除一人之外(当然这一人选也可以另找)其余就会变成副职(政府的部不可能搞委员会制,我国政府部门实行的也是首长负责制)。但这些人通常也是通才型的人,一般不擅长职能的管理,因此在这个位子上首先会与原有的专家型副职人员产生冲突。如果大部的设计保持原有部门基本不变,只是归入大部名

下,原有部门的正职依然负责原有部门,只是他的头衔变成了付部长(尽管他可以享受正部长的待遇),那么部门就很难整合,最后出现的情况可能“好像是由许多部分凑在一起组成的一个混合物,而不是一个紧密结合的统一体。”(1)如果大部重新进行整合,那么就不需要这么多的部级领导人,甚至是司级领导人,这样就要考虑原有部门领导人的出路问题。如果这一问题难以解决,那么就可能出现象英国环境部有过9个大臣的状况。

第三是部门整合问题。大部应该是一个一体化的部门。如果合并进来的原有部门各自为政,那么大部只是虚有其表而已,难以有效运作,最后难免再被分开的命运。因此,整合是必须的。但整合也是一个困难的过程。这里会涉及到以下一些问题。首先,强势部门和弱势部门的平衡问题。进入大部的原有部门可能在地位上是有差别的,有的人强马壮,资源多多,而有的则显得相对弱势。强势部门通常不愿意与弱势部门分享资源,而弱势部门则会为取得平等地位而斗争。因此,平衡两者的关系是整合面临的一个挑战。其次,内部利益分配问题。各个进入大部的原有部门会对内部利益(比如资金、职位)的分配非常敏感,它们会为获得这些利益而互相竞争。在此类问题的分配上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内部的不和与冲突,难以形成大部运作所需要的内部凝聚力。再者,人员配置问题。大部的建立会在人事关系上做一些调整,而人事问题通常是组织最敏感的问题之一。合并后的人事配置要做到恰到好处是很困难的。这里的一个困境在于,如果搞平衡,那么就会影响组织的有效运行;如果根据实际情况有差别地对待,那么就有可能引发不满,从而导致大部尤其在建立之初不愿看到的不团结现象。比如,此次大部制改革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领导职位的设置(一个部长,十个付部长,其中排位第一的付部长被特地注明是正部级)显然有利益平衡的考虑。问题在于,如此多的部长是不是一种恰当的结构?这一安排至少表现了大部改革中利益平衡与组织效率之间的困境,并向社会传递了一种不乐观的改革预期。

第四是文化再造问题。合并的组织会带来它们原有的组织文化。文化通常指的是一种价值观、态度、看法、理念、习惯的总和。每个组织在它的经历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这一文化是维持组织凝聚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大部的运作必须在对原有部门文化的再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文化,但这一文化的再造会碰到以下一些问题。首先,原有组织成员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这些组织成员对原有的组织文化已经很适应,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理念、看法、态度和习惯。文化再造可能会打破和改变这样一种稳定状态,组织成员必须去适应一种新的文化。因此,这种再造有可能受到抵制。其次,在形成大部文化的过程中,原有部门的文化之间有可能产生冲突。部门和部门、成员与成员在观点、习惯、理念、态度等方面都可能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往往也是文化再造的一个障碍。

第五是政治体制的改革。中共17大报告在涉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部分时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最终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共17大二中全会第一次确定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时间表,也就是到2020年建立一套成熟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建立这样的一套行政管理体制,没有政治体制的改革是不行的。大部制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举措,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合,要取得成功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政治体制将在更宏

(1)约翰·格林伍德和戴维·威尔逊,《英国行政管理》商务出版社1991年第34页

观的层面上解决政府权力的结构形式(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立法、司法以及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权力的配置(与社会、市场的基本关系)和权力的运作方式(集中与分散、制约与平衡、协调与整合等),所有这些都是同大部的改革和未来的发展相联系的。一些基本的问题不解决,那么大部制的未来有可能是徒有其表,也可能重蹈被再度拆散的覆辙。

竺乾威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顺德大部制改革实施方案

顺德大部制改革方案 将原有的41个党政部门大刀阔斧砍为16个,精简幅度接近2/3。而仅有的10个区政府 工作部门,有7个局长由常委或副区长兼任。顺德区此次精简机构的另一个亮点,就是最多“1正5副”制机构职能调整的具体情况如下: 调整后党委机构(6个) ●区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 组建区政务监察和审计局,与区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合署办公。将区监察局、审计局的职责整合划入区政务监察和审计局。不再保留区监察局、审计局。区信访局并入政务监察和审计局,在区政务监察和审计局内设机构挂牌。 ●区委办公室 区政府办公室与区委办公室合署办公,挂区决策咨询和政策研究室牌子。 ●区委组织部 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与区委组织部合署办公。将区人事局机关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职责划入区委组织部(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区委宣传部 组建区文体旅游局,与区委宣传部合署办公。将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版权局)除文体许可及文化综合执法以外的职责、旅游局除旅游市场监管以外的职责划入区委宣传部(区文体旅游局)。不再保留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版权局)、旅游局。 ●区委政法委员会 区司法局与区委政法委员会合署办公。 ●区委社会工作部 组建区民政宗教和外事侨务局,与区委社会工作部合署办公,挂区港澳台工作办公室牌子。将区委统一战线工作部、区外事侨务局、民族宗教事务局、工商业联合会机关的职责,区残疾人联合会机关除残疾人就业培训以外的职责,区农业局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责,区民政局双拥优抚、基层政权建设、民间组织管理的职责,整合划入区委社会工作部(区民政宗教和外事侨务局)。不再保留区委农村工作部、统一战线工作部、区外事侨务局、民族宗教事务局。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归口区委社会工作部,按各自章程运作。

关于大部制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大部制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关“大部制”改革的思路,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大部制”的内涵和意义,分析其改革的方向和成功条件,以深入研究、深入思考的积极姿态,应对大部制改革这样的新课题、新考验。 什么是大部制改革?党的十七大在部署未来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报告特别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一系列有别于以往改革的思路,为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所谓大部门体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大部门制,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比如“大运输”、“大农业”等,并在公共管理变革中有了新的发展,如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等。 市场化国家之所以普遍实行大部制管理模式,主要在于它有一些明显的优越性。 其一,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减少部门、机构的数量,降低行政成本;其二,能够有效地避免政府机构之间由于职能分工过细,导致政府职能交叉、重叠等引发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其三,由于实行相近业务的统一管理,可以防止部门之间沟通难、协调难等政府各部门经常会遇到的通病。 为什么要进行大部制改革 首先,与过去历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比,2008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着三个方面的较大压力: 一是宏观经济的压力。今年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我们在宏观经济领域遇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居民消费指数增长幅度过大、过快,物价呈现出由结构性上涨到出现通货膨胀的风险,使政府的宏观调控面临比较大的压力。

试论大部制改革的成效、问题与展望——以广东省为例

试论大部制改革的成效、问题与展望 ——以广东省为例 摘要: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而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目前各类行政部门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的现象。因此大部制改革的目的在于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广东在大部制改革中提出将深圳、顺德、广州和珠海作为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的先行先试地区。四地形成三种大部制改革模式,分别为行政三分的深圳模式;党政联动的顺德及珠海模式;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富有稳健特色的广州模式。广东各地大部制改革极其富有探索性,为全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都具有与广泛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大部制改革,探索先行,深圳模式,顺德模式,广州模式,精简结构,转变职能,简政放权 一、广东省大部制改革背景 2009年初,广东省在为落实中央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指示进行工作布置时,将深圳、顺德、珠海和广州等地列入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先行先试地区,并颁发了关于深圳等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意见。按照中央要求,广东省政府机构改革在2009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在12月底前基本完成。2009年7月底、9月中旬,深圳和顺德率先公布了大部制改革方案,随后,广州、佛山、珠海、江门、东莞等地的大部制方案也陆续公布。通过比较广东各地大部制改革方案,对今后行政改革的方向也会有所启示。下面我会针对广东省内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深圳、顺德、珠海、广州)的大部制改革情况进行比较和讨论。① 二、深圳的大部制改革 (一)改革概况 在十七大及十七届二中全会对行政机构改革提出改革方向和具体要求后,各省市陆续进行了大部制改革。相对来说,深圳经济发展更快,市场化程度更高; ①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彭澎,《广东大部制改革:比较与思考》

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游杨明漪10107031011 大部制,又称为大部门体制,核心部制或巨型部制,即为了实现减少政府部门数量,扩大管理幅度,减少行政层级,实现高效行政的部门组织结构模式。 当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地纷纷展开大部制改革。然而,面对当前我国大部制轰轰烈 烈的改革势头,对于什么是大部制改革,改革是否有助于或者真正实现了我国行政机构的精简、效率的提高,服务型政府的建立等等问题随之而来。 地方政府在推进大部制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 1.权力磨合难 要实行大部制,解决政府机构职能交叉的问题,这些交叉、重叠的职能部门环环相扣,要整合这些行政资源,就要十分的小心,否则就会出现权力过大或者权力真空的现象。做到平稳过渡,无缝衔接,确实很不容易。 2.人员分流难 机构精简势必带来人员的分流。地方自身的人员不易分流,又加之“上级”政府的人员下泄,使得地方政府的人员分流问题成为难题。在大部制下,机构内部的磨合,外部的磨合,上下之间的磨合,与执政党的机构设置如何对接,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重叠等等,都在考虑大部制的生存系数。 4.运行监督难 实行大部门体制管理后,由原来的几部委组成新部门,权力和财力更加集中,可能在、会造成权力过度集中,滋生腐败、部门利益化等问题。 大部制机构设置有可能把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相互扯皮问题,通过改变组织形态来加以抑制,但也可能把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使得监督变得更困难。 为了应对大部制改革带来的挑战,地方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进行政府职能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积极转变职能,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而且更侧重于公共服务。同时,鼓励一定程度上的社会自治,鼓励发展各种非政府组织,服务社会。 2、建立强有力的监督和协调机制。政府内部,实行决策与监督部门统一管理。减少部门的层级结构。 3、因地制宜、鼓励创新。实行大部改,要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根据各层级政府的职责重点,合理调整机构设置。 4、合理分流,精简部门的同时合理的精减人员。达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混合所有制的形式从宏观层面来说,就是由单一的公司制经济发展成为以公有制经济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互相并存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在企业的层面上来说多种经济成分之间互相渗透,股权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逐步出现和发展,现分析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1、促进国有资本流动:在之前单一的国有制企业制度下,企业的资本非常固定单一流动性比较差,而且如果想要发展资本的流动速度也是关键所在,资本流动周期越大企业的利益就会越高,如果将国有企业改革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资金的流转,国有资本也会彻底的资本化。 2、国有企业更好适应市场运作:目前我们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起到主导的作用,国有制企业在改革之后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运行的规则,并且运用规则同其他私营企业进行竞争,比如国有企业可以使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将社会上的优势资源集中在自己手里面。 3、利于引进人才:在单一的公有制体制之下企业人员的构成也是比较单一的而且缺乏竞争力,在混合所有制制度下例如实现公司员工控股制度,这样企业员工的经济效益就和整个的企业息息相关,不会像之前那样干多干少都是一样的,盈利或者亏损都是国家负责的。 4、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但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除了传统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形式之外,随着生产力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控股经济也将成为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即通过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历史条件下找到新的有效实现途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实现

大部制改革方案

根据11日披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将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5.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6.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部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1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1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1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17.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18.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19.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6.中国人民银行 27.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根据《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国务院组成部门的调整和设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国务院其他机构的调整和设置,将由新组成的国务院审查批准。 国务院机构改革情况一览表 调整后部委 合并、调整或包含的原部委 新增下属机构 隶属关系调整 撤销部门 备注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发改委(部制不变) 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委员会 不再保留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要要进一步转变职能,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 财政部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

大部制改革方案文档资料

大部制改革方案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即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2019年3月10日披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表明,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即将启动,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 大部制改革方案 2019年3月10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开启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 (一)实行铁路政企分开 将铁道部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发展,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负责拟订铁路技术标准,监督管理铁路安全生产、运输服务质量和铁路工程质量等。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负责铁路运输统一调度指挥,经营铁路客货运输业务,承担专运、特运任务,负责铁路建设,承担铁路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 不再保留铁道部。 (二)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将卫生部的职责、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要职责是,统筹规划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配置,组织制定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拟订计划生育政策,监督管理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负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等。 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研究拟订人口发展战略、规划及人口政策职责划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XX局,XX局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管理。 不再保留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三)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XX局,XX局的职责、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职责是,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等。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队伍和检验检测机构划转食品药品监督 管理部门。 保留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承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加挂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 新组建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大部制改革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 大部制改革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请提出对问题解决的构想。 答:大部制也称大部门体制,即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一)进行大部制改革意义重大,它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第一: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体制。目前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仍然有28个,而日本是12个,美国是15个,英国是17个。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政府部门设置依然较多,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职能交叉还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行大部制,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公共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第二: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部门过多必然造成职能分散、政出多门,既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和加强政府应有权威,又不利于落实“问责制”和建设责任政府。多个部门负责同一项工作的做法,貌似加强领导,实则减轻了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还导致部门利益的滋生,使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甚至个人化。大部制强调的是部门职能的有机统一和综合管理,能够较好地协调职能机构统一和专业分工的关系,对于协调部门关系、强化政府权威和落实责任追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大部制将是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应当将大部制改革放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全局来定位和设计,综合考虑政府改革的系统配套问题,将组织重建、体制变革、机制创新、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管理方式创新以及相互关系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全方位推进我国政府组织变革。因此,要从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治理创新和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大部门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周密设计、统筹协调、稳步推行。 (二)大部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其一,部门合并是一种权力和利益的重组,如何“说服”既得利益者“放弃”现有的势力范围,将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重叠的职能部门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整合这些行政资源,就像剥蚕丝一样,每一根丝都触动一大片官场神经,稍有不慎,不是形成权力真空,就是形成新的权力交叉、重叠,还会引起官场“地震”。计划框架下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使得诸多部门同时拥有了计划之权和市场之利。纵观当前,一个部门或系统往往约等于一个完善的“产业链”——源头是行政性垄断的权力支撑,中下游则是“灿若繁星”的挂靠产业和中介结构,形成蔚为大观的“权力部门化,利益集团化”格局。

大部制改革方案要点

大部制改革方案要点 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简称大部制),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作出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部署。围绕大部制改革问题,国内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关于大部制的涵义与特征 有学者提出,所谓大部门体制,就是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有学者认为,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在政府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大部制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基于上述涵义的界定,有学者揭示出大部制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大。这种大表现为组织规模大和职能范围广;二是少。就是职能部门少,如实行大部制的美国政府仅15个职能部门等;三是合。实行大部制的目的之一是整合行政资源;四是协。大部制改革必须有机整合机构,优化组织结构,使之高度协调。 很显然,大部制是将政府相同及相近的职能进行整合,归入一个部门管理,或将一些职能相近或相关的部门整合为一个较大的部门。与按照政府专业管理职能设置政府机构的小部制不同,大部制是一种政府事务综合管理的体制。职能有机统一是大部制的精髓所在;宽职能,少机构则是大部制的鲜明特征。 关于大部制改革的目的与作用 学者大都认为,大部制改革的基本目的是拓展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学者具体分析大部制改革的目的,认为推行大部门体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而是为了集中和综合决策,建立

大部制改革方案(2012年12月最新讨论稿)

大部制改革方案(2012年12月最新讨论稿) 一、国务院办公厅【合并部分国务院办事机构】秘书局 研究室 督查室 新闻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法制办公室(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信访办公室(国务院信访办公室) 应急管理办公室 电子政务办公室 二、国务院组成部门 01、国防部 02、外交部【合并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03、国家统一和民族事务部【合并国家民委、国务院台办、国务院港澳办、国家宗教事务局】 04、民政部【合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社会保障职能】 05、财政部 06、公安部 07、司法部 08、国家安全部【合并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 09、发展计划部【合并国家能源局】 10、资源环境部【合并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林业局、中国地震局】 11、农业部【合并国家粮食局】 12、工业和信息化部【合并国防科技工业局】 13、商务部【合并国家烟草专卖局】 1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15、交通运输部【合并铁道部、中国民航局、国家邮政局】 16、劳动人事部【合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劳动人事管理职能、国家公务员局、国家外国专家局】 17、教育部 18、文化部【合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文物局、国家旅游局】 19、卫生部 20、中国人民银行【合并国家外汇管理局】 21、监察部 22、审计署 三、国务院直属机构 01、海关总署 02、国家统计总局 03、国家税务总局 04、国家资源环境监察总局【合并国家测绘局、中国气象局】05、国家安全生产监察总局【合并公安部消防局部分职能】 06、国家市场运行管理总局【合并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07、国家知识产权局 08、国务院参事室 09、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 10、国务院体制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四、国务院直属特设机构 0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02、国务院公共事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03、国务院金融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合并中国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 五、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01、国家档案馆 02、新华通讯社 03、中国科学院 04、中国工程院 05、中国社会科学院【合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06、国家行政学院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改组为荣誉机构,设置办事和议事机构。两院的研究实体,按地区或专业合并组建为独立的科学院、研究院;或并入高等院校、中央企业。 武装警察部队编制体制 武装警察总部【中央军委、中央政府双重领导】(大军区级) 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装备部 司令部内设消防指挥部(正军级)(安监总局双重管理) 司令部内设森林指挥部(正军级)(环监总局双重管理) 司令部内设交通、水电、黄金指挥部(正军级) 直属武警机动总队(正师级) 直属武警警种总队(正师级) 省市武警总队【武警总部、省市政府双重领导】(副军级)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 司令部内设消防处、森林处(副师级)(双重管理) 直属支队、飞行支队(正团级) 地市武警支队【武警总队、地市政府双重领导】(副师级)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 司令部内设消防处、森林处(副团级)(双重管理) 直属大队(正营级) 县市武警大队【武警支队、县市政府双重领导】(副团级)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 司令部内设消防科、森林科(副营级)(双重管理) 直属中队(正连级) 警卫、边防警察、海事警察部队列武警序列,分别由公安部警卫局、边防局、海事局管理。

大部制改革之部门职能交叉.

大部制改革 -----之部门职能交叉 内容提要 大部制的概念::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 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意义: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2.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 3.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 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职能交叉之现象 两个典型:1、对食品的监督管理2、武汉市是老工业基地 职能交叉的两面性:1、积极2、消极 在推行的大部制改革中要如何避免?职能分解必须建立在部门合作的基础 上,不能过分强调需分清所有的职能。 出现职能交叉的原因及解决办法:职能的法定化是源头治理职能交叉问题的 良策。大部制改革实行机构和职能的整合, 是解决部门职能交叉问题的有效途径。 职能法定化具体实施 关键词:大部制、改革、职能交叉 引文:写作意图:就大部制改革中部门交叉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选题的目的:让更多的人了解大部制改革及相关知识,促进大部制改 革的顺利进行。 选题的意义:大部制改革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 了方向。 写作范围:大部制改革,主要是其中的部门职能交叉。 正文 “大部门体制”的提法源于党的十七大报告。报告称,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半月谈》杂志称,这是一种有别于以往改革的新思路,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大部制的概念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

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大部制改革推行的意义 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2.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 3.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大部门改革中的职能交叉现象 目前我国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和监督职能不分现象突出,监督流于形式,使决策部门普遍受到执行利益的干扰,导致问责更困难,国家利益部门化。 职能交叉的两面性 ?一方面,交叉如果处理不当,出现职能重叠、或管理上的真空,就可能成为互相扯皮、互相推诿的消极因素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够理顺运行机制,职能交叉又会成为政府部门相互合作、协调一致、促进行政管理顺利进行的积极因素。 在推行的大部制改革中要如何避免? 职能分解必须建立在部门合作的基础上,不能过分强调需分清所有的职能。重要的不是把一切都一一分清,而必须认识到许多事情必须要由一个以上的部门协同进行,重要的不是把一切都一一分清,而必须认识到许多事情必须要由一个以上的部门协同进行,要在划分中明确各部门主管与协助、为主与为辅、主持与参与的各自的职责权限,并且在部门间建立一种互动、共动、联动关系的协调机制,这样就能避免或减少职能交叉扯皮现象,保证政府管理活动运转协调。 出现职能交叉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1、大部制改革实行机构和职能的整合,是解决部门职能交叉问题的有效途径, 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不难理解,造成政府部门职能交叉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机构林立、分工过细、职能界定不清。进行机构和职能的整合,实行大部制改革,无疑为解决政府部门职能交叉问题找到一条有效途径。实践证明,无论从国外的经验和国内多次机构改革的成效均可以说明。这次国务院实行大部制改革后,通过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调整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卫生部管理等,以机构整合方式解决了原来部门间的职能交叉问题,同时通过“三定”,集中解决和理顺了46个部门之间70余项职责交叉和关系不顺的问题。但问题是,机构整合、职能明晰后是不是交叉扯皮问题就不会再发生了呢?个人认为,仅有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和划清部门职能边界来

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

2010年第26卷第4期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6 N o.4 2010 (总第112期)JO URNAL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 INA(SO CI AL SCIENCE EDITION)(Sum.112) 文章编号:1673-1646(2010)04-0062-04 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 石玉昌 (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摘 要: 大部制改革作为我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其实施的理论根据和现实可能性。本文讨论了大部制改革的五点理论基础,并结合随州模式、重庆模式、成都模式、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阐述了地方政府进行大部制改革的优势所在。在推行大部制改革的过程中,注重政府能力和责任的培养是大部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公共治理模式是大部制改革的具体方向,行政权三分是大部制改革的可行做法,树立中央权威是大部制改革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 地方政府;大部制;政府机构改革 中图分类号: D62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3-1646.2010.04.015 Theoretical Basis and Significances of the Super Ministry R eform About th e Local Government SHI Yuchang (College o f Public A dministr atio n,Huaqia o U niv ersit y,Quanzho u362021,China) Abstract:T he Super M inistry Reform,as part of new g overnment reform,has its theo retical basis and implementation possibilities.T his paper analyzes fiv e rationales about the super m inistr y reform,and co mbining w ith Suizho u pattern,Cho ng qing pattern,Cheng du pattern,Beijing pattern and Shanghai pat-tern,it elaborates its superiority.During the refor m,paying great attentio n to the cultiv ation o f the g ov-er nm ent ability and respo nsibility is its intr insic r equest;the public g overnment pattern is its concrete di-rection;dividing the ex ecutiv e pow er into three parts is its feasible procedure,and setting up the central authority is its adv antageous safeg uard. Key words:the local go vernm ent;super m inistry;government apparatus refo rm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政府先后进行过5次大的行政体制改革,每5年就要对政府机构作出重大的调整。2008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大部制”的提出,成为本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词。以往的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是“精简机构、减少人员”,这次改革在考虑到机构和人员减少的同时,着重强调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职能。这一重点的转变,与经济体制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历次政府机构改革都注重这一点,这一次尤为突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突出表现为,政府在市场管理的过程中干预得过于细致,多年前提到的“政府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但是还是管了”的现象依旧存在,致使市场缺乏活力,不能有效的进行资源配 收稿日期:2010-03-09  作者简介:石玉昌(1985-),男,硕士生,从事专业:行政管理理论与方法。

混合所有制对加快国企改革的现实意义

混合所有制对加快国企改革的现实意义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财产权分属于不同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式。从宏观层次来讲,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制结构的非单一性,即在所有制结构中,既有公有制经济,也有非公有制经济,还包括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共同出资成立的股份制经济等;作为微观层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则是指不同所有制经济单位的资本联合或相互参股形成的经济形式。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说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指微观层次上的混合所有制。 国家推行的经济改革以增量改革和边际改革为特点,这使得中国经济形成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两条并行发展轨道,且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相互封闭,缺乏交融,国家也根据不同的板块制定差别性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条例。但发展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要素无障碍流动本性注定会冲击板块之间界限,并在各所有制追求优势互补的动机支配下形成混合所有制,而混合所有制形成途径也不外乎有不同所有制投资主体组建形成的公司和企业集团、不同所有制企业相互参股、公有制企业出售部分股权或吸收职工入股等。 在所有制性质上,混合所有制性质由其控股主体的所有制形式来决定,但从资产运营的角度分析,混合所有制已突破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界限,因为无论资本来源是公有制还是非公有制,都已融合为企业的法人财产。由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融合组成的混合所有 制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公有制和 非公有制联合组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向非 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最终形成 的项目,公司一定是公有制与非公有制 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二是公有制与 个人所有制联合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 业,包括公有制企业股份制改造中吸收 本企业职工持有部分股权的企业;三是 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交叉持股形 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混合所有制会加快国企改革 大力推行混合所有制,不仅对于打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壁垒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具有现实意义。一是企业管理分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和资本管理三个层次,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看,以资本运营为核心的资本管理是最有效率企业管理环节,发展混合所有制有利于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国家可以通过少量的国有资本利用“杠杆”操作大量社会资产,使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偏离于整体社会经济目标,同时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二是混合所有制改变了国有企业仅仅作为单一国有经济利益载体的格局,为实现政企分开创造了产权条件。因为政府作为国有企业唯一的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不可能不关心所投资本回报,在企业内部不存在其他利益主体与之制衡的情况下,政府干预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也就成为必然,同时国有企业也希望政府给予诸多便利,承担原本企业承担责任;三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国有企业竞争力提高,因为企业做强、做大一靠自身“滚雪球”发展,二靠联合兼并,而单一的所有制形式不能使不同性质的所有权相互兼容,混合所有制为国有企业走对外联合兼并道路提供了发展方向。 推行混合所有制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追求“混搭”和“跨界”的今天,混合所有制就是一种“混搭”的形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于加快国有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民营资本投资具有重大意义,但现实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更多反映了现实与愿望不符情况。一方面,出现较早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没有成为中国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以外的第三条发展路径;另一方面,不论是非公有制企业还是公有制企业,现实经济中普遍存在排斥混合所有制情况。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发展混合所有制,不给民营企业控制权,民营企业不感兴趣;给了民营企业控制权,面对庞大的国有资产体量,

大部制改革的优势和弊端

大部制改革的优势和弊 端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优势:·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 ·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亮点一:体现一个“综”字 方案综合考虑了改革的长远目标和当前的改革重点,综合考虑了当前国际大环境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并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需要和可能。此次机构改革方案的形成和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适应了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机构改革,必须符合这样一个整体要求和时代背景。” 亮点二:突出一个“转”字 方案突出了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体现了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方案将突出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到部门职能的配置上。比如,合理配置国家发改委的宏观调控职能。方案提出,国家发改委应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

的重大问题等。同时,要进一步减少国家发改委的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 亮点三:探索一个“大”字 方案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推出了若干个大部门。 比如,拟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是一个大部门,它不是以往工业管理部门的回归,而是按照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改造相结合和军民结合的要求,负责行业规划、政策、标准的部门,但不干预企业市场经营活动。又比如,拟组建的交通运输部,将公路、水路、民航融为一体,对优化交通运输布局,加快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将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再比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组建,将从体制上打破“白领”和“蓝领”的区分,统筹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发展,有利于建立健全从就业到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 亮点四:关注一个“民”字 方案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了若干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而且方案明确了卫生部门的综合监督职责,符合客观规律,是实事求是的。 亮点五:尊重一个“实”字

大部制改革-政府行政改革趋势分析

育明教育 【温馨提示】 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大部制改革 解析:“大部制”改革是近几年比较热点的问题,育明教育咨询师建议大家在复习行政管理的时候,要多留意。育明教育咨询师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弄明白了,关于“大部制”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一、含义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二、目前我国行政机构存在的问题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根据一些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现有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而不仅仅是像过去一样,简单地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虽然这些是政府机构改革中最基础性的工作。

大部制改革方案的意义

大部制改革方案的意义 大部制改革的原则: 1.回应性调适原则。一要回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宏观决策,加强市场监管,弱化微观管理,同时兼顾我国在经济转型中培育市场、促进特殊行业发展、有效管理骨干国企的需要。 二要回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展社会职能,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充分培养社会的自治精神和能力。三要回应利益多元的需要。充分考虑地方利益、地区利益和行业利益的平衡,既要合理配置利益机制,又要防止追逐违法利益。四要回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减少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 2.总体性统筹原则。一要总体统筹职能设置。构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错落有致的服务型政府职能架构。二要总体统筹权力配置。加强国务院最高领导层对各部门的统筹能力,同时合理划分国务院与地方政府人权、财权、事权的权限。三要总体统筹各种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四要总体统筹府际改革,形成国务院机构改革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协调张力。 3.系统性集中原则。一是整合职能。有机合并相近职能,避免职能交叉,相互扯皮。二是整合权责。健全政府权责体系,形成部门间和层级间合理的权责构成。三是整合机构。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优化结构。四是整合机制。整合大部门内部的运行机制,降低协调成本,提高行政效能。 4.制约性协调原则。一是国务院整体(国务院和部门及部门之间)决策权、执行

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二是部门内部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三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 5.总揽性分别原则。一是要进行改革的总体设计,形成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近期和远期改革的整体方案。二是要实行分层要求,对国务院和省市以下政府改革既要明确共同性,又要有不同针对性。三是要实行分类指导,对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政府改革提出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指导。四是要实行分步实施,既要考虑改革目标的实现,又要考虑改革的现实可操作性,尽可能减少改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消极成本。 2017大部制改革方案的意义: 按照部门的职能大小和机构的数量多少不同,政府机构设置一般有小部制与大部制两种类型。小部制的特征是窄职能、多机构,部门管辖范围小、机构数量大、专业分工细、职能交叉多。我国目前实行的即是这种小部门体制。大部制是一种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性强,部门扯皮少。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显现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我国目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80多项职责交叉,例如,建设部门与发展改革部门、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局);劳务输出也存在多头对外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劳动保障、人事、教育部门职能交叉;在信息

对当前国有企业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思考

22下 /2014 对当前国有企业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思考 □大同市委党校陈奇 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变革的重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企改革经过了放权让利,承包制下的政企分开和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大大提升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和控制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企体制机制结构性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特别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这预示着以混合所有制为方向的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那么国企改革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当前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能否突破国企改革的困境?如何推行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国企改革的主要困境 在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改革,目前国企改革正处于一个停滞的困惑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十八大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现在看来,国企的各项改革仍未解决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不够的深层次矛盾。当前,国企改革的困境主要表现为: 首先,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产权关系界定不明,政企、政资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分开,很多国企成为各地政府配置资源的手段,无法按照市场需求控制投资规模、速度和方向,造成地区间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等。 其次,国有企业行业分布过宽,涉足领域过全,中小企业过多、监管体制不尽完善、效率相对不高、管理相对粗放等问题日益突出。例如,我国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工业部门的能源、原材料、装备业和服务业部门的金融、批发零售、房地产、通信、交通及基础设施领域,行业分布仍然较广;在很多竞争性领域,国有资产仍有较大分布。2011年底,全国国有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占92.8%,小型企业占73.2%。 第三,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尚未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还不完善,企业经营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化的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还未真正形成。 因此,今后国企改革的核心是进一步加快股权多元化改革;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目标是要解决体制机制性矛盾,使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紧接着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无不预示着国企民企融合成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那么,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否突破国企改革当前面临的困境? 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义 混和所有制并不是一个新提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源于国企改革,源于寻找国有制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和途径。从总体来说,发展混合所有制有利于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平台,促进国企实力与民企活力的融合,以期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改善企业效益,提高国际竞争力。具体表现为: 第一,有利于国企摆脱行政权力的干预,让市场力量成为主导,实现国有资本、民间资本等在市场上的公平竞争。在国有资本“一股独大”股权结构下,政府是国有企业唯一的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企业成为政府的附属物,经营决策更多的考虑政治需求,而忽视市场需求,无法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国有经济内部,引入其他形式的所有权,通过“混合”,原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不同利益主体相互制衡,生产经营决策相互协商,企业一方面不再受政府的操纵,另一方面也不能再依赖于政府,政企分开在混合所有制基础上变成现实。 第二,有利于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产业领域转向真正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有进有退中提高国有经济的集中度,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竞争力和影响力,使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更为关键的主导作用。 第三,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国际竞争力。用少量的国有资本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有利于国有资本的放大,并且,混合所有制改变了单一的所有制形式吸收和调动社会经济资源能力的种种限制,使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经济要素自由组合、任意配置,并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达到最优。另外,通过更多地引入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建立一套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运行机制,有利于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国企在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下,在国企改革中推行混合所有制的方向已成大势,那么如何实现混合所有制?混合中如何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如何确保国有民营的地位平等?笔者看来,在推行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以下几个问题尤为重要。 第一,发展混合所有制首先要对国企分类进行研究,分类提出改革措施,切忌搞“一刀切”,要实行“一企一策”。例如,涉及国家安全的少数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可以采用独资的形式;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国有企业,可以保持国有绝对控股;涉及支柱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