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中药煎前要清洗 服用后千万不要喝牛奶

吃中药煎前要清洗 服用后千万不要喝牛奶
吃中药煎前要清洗 服用后千万不要喝牛奶

吃中药煎前要清洗服用后千万不要喝牛奶

中药相信不少人都喝过吧,中药的味道是很多人都无法忍受的,所以一提到喝中药就是一段“痛苦”的经历。但是不得不说中药是可以从根本解决我们身体的问题的,与西药不同中药更注重平衡和治本。专家提醒我们,吃中药煎前要清洗,服后别喝奶。

1.能和西药一起服吗?

答:最好间隔1小时以上,以避免相互干扰。例如,中医常用的治感冒药方葛根汤,能升高体温发汗、激活免疫功能,如果同时吃西药解热镇痛药,就会抵消或削弱药效。再如,服用抗凝药的人如果吃红花、当归等活血化淤类中药,容易引起出血。

2.到底饭前还是饭后吃?

答:由于空腹服更易吸收,补益类和胃药最好在饭前半小时吃。其他中药在饭后0.5—2小时服用,能避免对胃肠道的刺激。长期喝中药汤剂的人更要注意。

3.喝完中药能喝牛奶或茶吗?

答:尽量避免。因为喝完牛奶肠胃蠕动会加快,与中药相互作用可能造成腹泻,二者至少间隔半小时。而含铁离子的补血类中药,与茶碱结合会损失药效。

4.煎煮中药前,要不要清洗?

答:中药在采制、运输以及保存过程中,受到污染的机会很高。因此,在煎煮前最好还是清洗一下。另外,有些中药被硫磺熏过,在煎煮前蒸10—20分钟,可消除残留的硫磺。

中药先煎药的正确步骤

中药先煎药的正确步骤 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如果买的是中草药需要先进行煎药,然后再服用,煎药也是门学问,很多人拿着中药包不知道怎样才能煎药,煎药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药性的好坏,决定了治疗作用是不是更好,所以说在煎药的时候,首先要了解一些常识,首先要选择煎药器具,煎药器具不能选择金属类的。 ★一、煎药器具的选用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容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二、煎药的加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加水少了,会造成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药液多,病人服药时很不方便。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这种加水方法,简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三、煎药中注意的问题

正确煎煮和服用中药

正确煎煮和服用中药 中药汤剂是传统中药剂型之一,因其用药是根据不同的病人或同一病人不同病程发展阶段使用不同的方药,符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备受医师的推崇。但部分患者受生活条件限制无法自己煎煮中药;部分患者甚至不懂如何煎煮中药,影响疗效,造成药物浪费或产生毒副作用。但一些临床工作者因为工作比较繁忙,很少告诉患者如何煎煮中药,甚至当病人咨询如何煎煮中药时,认为这是基本常识,不当一回事,敷衍了事;很多中医院也缺乏本项工作的宣传。临床上也看到很多患者不懂煎煮中药,如所有的中药都是一个煎煮方法,甚至中药煎煮焦了加点水煮了再喝等等。一个医生辨证辨病再准确,方药用得再好,如果病人不会或不知道如何煎煮中药,如何服用中药,其疗效就大打折扣。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高中医的治疗率,确保疗效,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有必要做好该项工作,向患者宣传正确的煎煮中药的方法。 1.中药的选用一般要选用质量有保证的药物,要到正规医院或药店去购买药材。相比某些诊所,很多医院的药材价钱较高,但其货源充足,质量有保障。患者可根据需要抓药,过期的、霉变的或假药千万不要服用。 2.器皿一般用沙锅,能用紫砂煲最好,搪瓷器皿次之,但千万不要用铁锅或铝锅等金属器皿。 3.煎前浸泡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可浸泡1小时。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4.用水很多中药说明是三碗水煮成大半碗。其实这是笼统的说法而已。碗有大小之分,药物有多少之别,不能简单以三碗煎煮成大半碗而论。一般说来,水要浸泡过药物一指高左右即可。草药较多或第一遍煎煮时可以多放一点水,第二遍可少一些;一般第一遍用冷水,第二遍则用热水。 5.方法煎药时除按药方上指定先煎或后煎外,一般是先将单药放入药罐,然后加水至超过药面,浸泡15分钟后置火上,先用急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20分钟。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二煎一般只需煮沸15分钟即可。对清热解表药要用急火快煎法,一般每次煎煮10~20分钟,并趁热服用。滋补药物煎煮时间须适当延长,小火煎1~2

煎中药方法大全

煎中药方法大全 煎中药方法大全:煎中药方法大全:一元一教你如何煎中药煎中药最好用 砂锅、砂壶或搪瓷锅,忌用铁锅。砂锅受热均匀,不会使中药的有效成分起化学变化而降低药效。一剂中药是由多味药物配起来的,每味药的性能各不相同,凡注明“先煎 煎中药最好用砂锅、砂壶或搪瓷锅,忌用铁锅。砂锅受热均匀,不会使中药的有效成分起化学变化而降低药效。一剂中药是由多味药物配起来的,每味药的性能各不相同,凡注明“先煎”者要先煎15分钟,再加入其他药。“后下”者要在药煎好以前5~10分钟放入。“包煎”者要用布袋包好再放入锅内同煎。“溶化”者则置于煎好的药液中稍加文火使其溶解。“冲服”的药是用煎好的药液送服。煎头煎药时,加冷水超过药面1~2横指,浸泡半小时,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用大火煎沸后,再用小火煎20~30分钟,滤渣备用。煎二煎药时水量要少些,沸后再煎15~20分钟。药品质地坚实者要多煎5~10分钟。滋补药可煎煮40~60分钟。清热解表药应少煎5~10分钟。头煎和二煎药液的量,以共计一茶杯左右为宜,混合后分两次服用。 中药汤剂,因其适应中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具有制备简单,容易吸收等特点,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拿到一包包的中药,很多人还是会问:中药怎样煎煮呢?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对一般中药来说,煎煮中药无非就是通过加热煎煮使中药的有效成分溶解到水里去,然后通过喝药汤达到用药的目的。 只是,整个煎煮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煎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最好能浸泡1~3小时,令药材变软,细胞膨胀,使煎药时更易煮出其有效成分。 二煎药的器具最好是选用砂锅。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因为铁、铜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煎煮中药时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三煎药的水量加水太少,可导致药物煎煮浸出不透或容易煮干;加水太多,又会导致药液太多,服用不方便。因中药质地数量的不同,不可能规定出一个统一标准的加水量,只能说做到加水适量。一般来说,可以参考下面的加水方法: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4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2~3厘米为宜。 四煎煮的次数实践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一般药物最好能煎两次。煎好第一次以后,倒出药液,其药渣加水再煎一次,然后把两次煎得的药液混合起来。 五煎药的火候一般在未沸腾前采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

中药的服法

中药的服法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用药的经历,用药过程中,除了要选对药物外,还应注意药物的服用方法,以达到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中药因其剂型或治疗目的不同,其服用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严格掌握中药的服用方法尤为重要。下面分别介绍中药汤剂、免煎中药和中成药的服用方法常识。 一、中药汤剂 在服用中药汤剂时,应根据病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师的指导用药,掌握服药的温度、服药的方法、服药的剂量、服药的时间和注意事项,从而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一)服药的温度 根据病情需要,中药汤剂可分为温服、冷服和热服。 1、温服:一般来说汤剂均需要温服。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 用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能和胃益脾,减轻刺激,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2、冷服: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一般来说,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凡是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应该冷服。 3、热服: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一般而言,热剂宜热服,适 用于寒证。比如外感风寒时一定要热服,并且服后还须盖好衣被,或吃点儿热粥,以帮助出汗,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二)服药的剂量 根据病情需要,有的是分服(分次服用),有的是顿服(一次性服用),还有一些特殊情况等。 1、分服:适用于慢性病、病情轻的,可慢慢调治的患者。一剂汤药 可分2~3次口服,每次100~200ml。呕吐的患者要先少后多,分多次服下。小儿口服汤剂时,应将汤剂浓缩,从而减少服用量。以少量多次为好,不要急速灌服,以免咳呛。 2、顿服:适用于急性病及病情较重的,应急速治疗的患者。一剂汤 药可1次服下。这样药力大而猛,能充分发挥药效。 3、危重病人应该少量多次服用;呕吐患者可以浓煎药汁,少量频服。在应用发汗、泻下、清热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患者个体差异,一般

中药的正确煎服方法

中药的正确煎服方法 苏新田 中医对中药的煎、服方法是非常考究的,同样一张药方,因为药物的煎服方法不同,治疗的适应证和效果就不一样,一种病即便辨证再准确,用药再恰当,如果煎、服方法不当,就不可能发挥应有的疗效。所以,在中医辨证正确的情况下,中药该如何正确煎服则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了。下面仅就煎、服中药的正确操作规程和注意细节简单介绍如下: 一、中药的煎煮器具: 选用不锈钢锅、搪瓷锅、陶瓷锅、砂锅最好,铝合金锅、电锅也可以,一定不要用铁锅。 医院多采用中药煎煮机,它是一种带有电控装置的全封闭微压容器,利用水煎沸及其产生的蒸气一次性使药物的成份充分地煎出,其煎药方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保证中药疗效,更符合卫生学要求,同时,由于使用真空包装,药液不易霉变。便于携带。目前我院采用煎药机是国内先进的多功能自动两煎煎药机,它优点是自动完成一煎、二煎的全过程:有储药箱用以储存一煎的药液,并用流量计控制二煎加水,实现了自动两煎煎药,更加符合传统煎药方式,与家庭自煎相比提高药效30%。煎药内胆采用经过特殊处理化学性质稳定的不锈钢材质,即便在高温下也不与药物发生反应,煎出的药液质量可靠。是服用中药病人的理想选择。

二、煎药前一定要用凉水浸泡但不要冲洗。 煎药前的浸泡,不管是传统煎煮还是机煎,要求是一样的。 1.中药煎煮前应预先浸泡湿润。沸水煎煮不如凉水浸泡,因为中药多为植物或动物的干燥组织,其有效成分及治疗成分分布于干枯萎缩的细胞内。用沸水煎煮会促使动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淀粉等成分产生凝固、韧化,水分不易渗入和溶出,造成有效成分不能释出,药效降低。而在煎煮前用冷水在室温下浸泡,可使中药材湿润变软,细胞膨胀,使有效成分首先溶解在药材组织中,在组织中产生渗透压,有效成分容易析出。“标准”熬药方法是:煎煮前可先用凉水浸泡半小时,使药材变软,膨胀。煎煮时随着水温增高,组织内高浓度的溶液就会向组织外扩散,保证了有效成分全部溶解在水中。 2.浸泡时间要根据药材性质而定,一般对药、叶、茎等类药材为主的复方药剂可浸泡20~30分钟,以根、根茎、种子、果实等类为主的药材,可浸泡60分钟。但浸泡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和霉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每个泡药桶加了定时器,已确保浸泡时间不低于30分钟。 3.中药煎煮前不要清洗。这是因为:1)水洗可使药材的水溶性成分丢失:由于不少药材中含有糖和甙类,可溶解于水中,经水洗后,会丢失一部分的有效成分,导致药效降低。2)水洗可使粉末类药材丢失:中药中又不少药材是粉末类的,也有的在配药时需研碎,如桃仁、龙骨、滑石粉等,如果用水洗,会造成这些药物的流失。3)水洗可致部分药材辅料丢失:由于有的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加入蜜、酒、

熬中药的方法

1,要选好煎熬中药的容器. 煎熬中药最好是沙锅,陶瓷瓦罐(铝制品,搪瓷器也可用),忌用铁器.因为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在药物水煎复杂的化学应中,不会“干扰”药物的合成与分解,导致影响药效.而我们常用的铁锅容器在药物煎煮过程中,极易同中药内所含的鞣酸质,甙类等成份起反应,造成药物的疗效降低或失效,以至发生反作用,所以不宜使用.一定不要不锈钢或铁锅熬中药.因中药中含有多种生物碱以及各类生物化学物质,尤其在加热条件下,会与不锈钢或铁发生多种化学反应,或使药物失效,甚至产生一定毒性. 2,要掌握正确的煎煮法. 药物入锅后,先用凉水浸泡半小时,使药的有效成份易煎出.放水量要注意,一般放水要高出药面少许,治水肿病的药宜少放水;小孩药要少放水,发汗药可多放水.放水要一次放足,不可中途加凉水,切不可用沸水煮药,以免药物表面蛋白质变性,而影响有效成份析出.煎中草药时,为了使药煎透,最好是加盖煎.尤其是含有挥发性成份的中草药,如薄荷,苏叶,藿香,佩兰等,更要盖好盖,并要在短时间内煎好,以减少有效成份的挥发;有些贵重药物,如人参,鹿茸等也要盖住,并要用文火细煎.煎药要掌握好火候.一般未沸前用急火,沸后用文火.如解表发汗的药,猛火煮沸3~5分即可;熟地,山萸之类补益药则宜用文火煎,煮沸后再煎20分钟左右.此外,绒毛类药物及散剂煎煮时宜做成布包入锅,以减少绒毛对喉的刺激.对于抓的特殊药物,先煎,后煎,冲服,包煎等,都要遵医嘱. 3,要掌握服用方法. 中草药有“冷服”,“热服”之说,服药时间也有讲究.解表药一般宜温服,为了达到发汗的目的;祛寒药也宜热服;解毒药,止咳药,清热药则应冷服;滋补药宜空腹温服,易于消化吸收,但量不宜太多;安神药在睡前半小时,以加强药物作用;脾胃虚弱者宜饭后服药,对胃肠有较强刺激的药物更应饭后服;泻下药须空腹时服,而不宜于夜间服用,大便通畅后则应停药;糖尿病人口渴时服,不拘时间;驱虫药早晚空腹时服,利于驱虫;口腔咽喉病人宜含药,充分发挥药物局部作用;呕吐病宜少量多次饮药,减轻胃的负担,或先服姜汁少许,以降逆止呕;小孩及体弱患者,药量宜少;妇女孕期服药更要谨慎.中药不宜用茶水和乳汁送服,因茶叶,乳汁易和某些药物发生化学作用,降低药效. 4,煎煮中药的要求. 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 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 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 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最后一定注意服用的时间,应当仔细询问医生,记在纸上.

中药的正确煎法

中药的正确煎法 汤剂是中药最古老也最常用的一种服法。古人对煎药的器具、火候、方法等,早就有了论述。如《医学源流论》中就说道:“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用中药治病无论是用单味药,还是用多味药配成的方剂,都需要进行一定的煎制,加水、酒或其他药液做成汤剂后,才能服用,因此汤剂的煎法是很有讲究的,它对药物的疗效有很大的决定作用。煎汤药的程序虽然简单,但其中包含的学问可大了,那么,怎么样煎才能有效的发挥药物的作用呢?我们先从煎药的容器说起吧。很多人都知道煎中药要用砂锅,而不能用铜、铝、铁等金属做的锅,这是为什么呢? 用陶瓷砂锅煎药是因为它的性质稳定,不容易与药物起化学反应,另外,它传热慢、受热匀,不容易糊锅,而且价格便宜,所以选用陶瓷制的砂锅、瓦罐是最方便实用的。如果没有砂锅和瓦罐,也可以用不锈钢、搪瓷制品或玻璃器皿代替。但是不能用铜、铝、铁等金属容器,因为金属容器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发生化学发应,影响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患者服用后有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加重病情。 水是煎中药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通常只要是干净的水就行,井水、自来水都可以。但加水的量就很重要,不同药剂的加水量是不大一样的,水少了,可能不足以煎煮出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而如果水多了,不但耽误时间,还会使汤液的浓度降低,同样会影响疗效,那么一剂汤药在煎制前加多少水才最好呢? 煎煮中药的水量是根据药物的性能、具体服用要求、药物的大小以及药味的多少来定的。首先,在煎药前要用冷水充分浸泡20~30分钟,使药物完全被水渗透,便于有效成分的溶解,然后再加水煎煮。加水量通常为药物的5~10倍。或者加到高出药面2~3厘米左右就可以了。如果医生有具体的要求,应遵医嘱。 煮汤药的时候长短也会直接影响药物的质量,那么一剂汤药一般要煮多长时间最好?由于药物的质地不同,煎药的方法、程序也各有不同,比如说有些药要先煎后下,有些要另煎等等,这样做起来虽然是很讲究,但比较繁琐,如果不这样做会不会影响药物质量和它的治疗效果呢? 煎药时间要根据药物的性质来定。通常头遍煎时,应在中药煮开后再熬20分钟左右为好,二遍煎的时间可以稍微短一些。但也要视具体药物不同而有所差异。比如一些解表药的煎煮时间就应该短一些,因为解表药大部分用的是植物的茎和叶的部分,质地疏松,吸水量大,所以煎的时间可以短一些。芳香类的药物象藿香、佩兰、薄荷和一些鲜用的药物,由于挥发性较大,质地柔软,久煎容易丧失过多的有效成分,所以煎煮时间也要短,通常在其他药物快要煎好时再下,闻到药香味就可以了。而一些矿物类、贝壳类或动物类的药物,象生石膏,磁石,还有象生牡蛎、生石决明这些药,由于质地比较坚硬,就需要先煎20分钟左右,再下其他的药物同煎。另外,还有一些需要包煎的药物,比如种子类体积较小的、粉末状的、粘性的、容易烧焦的药物,或带毛刺,容易刺激嗓子或消化道的药物等,就应该用纱布包好之后再煎煮。 汤药的头煎和二煎是什么意思呢? 中药的有效成分的溶出是治病的关键,所以人们都认为中药还是煎两遍好,头一遍就叫“头煎”,第二遍叫“二煎”。这样可以使药物之间充分作用,有效成分溶出彻底,增强疗效。通常把这两次煎出的药汤混在一起服用,总量大约300~500毫升,对于服中药困难的患者,可以少量多次的分服,或者是浓缩给药。但是有些药,象解表类的就不能浓缩给药,而应煎多少服多少。 煎中药的火力按大小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就是小火,武火就是大火、旺火,那么什么时

中药煎煮方法--专业整理版(全)

中药的煎煮方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其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据统计,迄今为止中药种类的总数量已近13000种 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煎煮用水分为雨水、千扬水等多种;徐灵胎认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时珍指出了药液煎煮不当的不良后果:“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这些都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煎煮质量,而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药药效的发挥。 中药煎煮过程中要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种生理活性成份进行化合反应。因此,汤剂的煎制方法有许多特殊的讲究。 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对于有效地利用药物和提高治疗效果十分重要。中药的合理煎煮可以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对于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义。中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一.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糖、甙类水解流失,还有炮炙添加的酒、醋、蜂蜜等有效成份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二.器具: 煎药器具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份发生化学反应,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小,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但砂锅孔隙较多易“串味”,且易破碎。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可以避免与中药成份发生反应,大量制备时多选用。铜、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多种成份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质量,不能使用用铜、铁、铝锅、锡等器具,铝锅虽传热快、化学性质较稳定,但铝锅不耐强酸强碱,对酸碱性不很强的药可以选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药用具。 三.浸泡时间与水温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室温水浸泡,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2厘米。这样对于质地坚硬的药物可浸出一些有效成分;对于质地轻清的药物又可避免临煎加水时漂浮在水面上。以把药材浸透为原则。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和酶解变质,冬季可以长些。 在煎煮中药应先用冷水浸泡中药,不能直接加热水浸泡中药或冷水煎熬,这种方法极不可取。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浸泡,因为中药大多是干品,是含有淀粉、蛋白质的植物类,有效成份以结晶、无定型沉淀存在于药物细胞内,生物的外层组织细胞,如果骤然受热,会立即皱缩、凝固,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阻碍了水分透入到药材的组织细胞中去,蛋白质在细胞壁上形成一层不可逆的变性层,使组织内部的药物成分难以析出,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渗出、溶解。一些具有硬壳的果实或种子类药物,如荔枝核、桔核、带壳苡仁、金樱子、山栀子等,煎前应打碎,以便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第一煎加水量以淹过药物二横

专家教你掌握正确煎煮中药方法

专家教你掌握正确煎煮中药方法 2011-05-04 来源:中国中医编辑:静超评论( 0) 阅读( 193) 字号:小中大 热点关注:肝癌小儿癫痫脂肪肝子宫癌卵巢囊肿宫颈癌牛皮癣尖锐湿疣腰间盘突出 [导语]中药煎煮过程中要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种生理活性成份进行化合反应。因此,汤剂的煎制方法有许多特殊的讲究。 1.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份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2.器具: 煎药器具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份发生化学反应,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小,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但砂锅孔隙较多易“串味”,且易破碎。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可以避免与中药成份发生反应,大量制备时多选用。铜、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多种成份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质量,不能使用用铜、铁、铝锅、锡等器具,铝锅虽传热快、化学性质较稳定,但铝锅不耐强酸强碱,对酸碱性不很强的药可以选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药用具。 3.浸泡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室温水浸泡60分钟,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2厘米。以药材浸透为原则。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冬季可以长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浸泡。 4.用水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井水则须选择水质较好的。水最好采用经过净化和软化的饮用水,以减少杂质混入,防止水中钙、镁等离子与药材成份发生沉淀反应。

中药正确熬制方法

中药正确熬制方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怎么熬中药,如何服中药?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

中药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煎服方法事关疗效 中药汤剂是中医最常使用的一种剂型,因为它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便于加减应用,所以能全面、灵活地适应各种病证。而中药的煎服方法对疗效有很大影响,为了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需要正确地煎熬和服用。由于中药品种繁多,性味功能各不相同,加之患者病情和用药目的也不一样,所以煎服中药不能千篇一律,必须因病、因药而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 煎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汤剂又称煎剂,系用生药或炮制后的药加水直接煎熬而成。方法简便、吸收良好、作用较快,是中医最常用的一种剂型。一般煎药用的容器应采用砂锅或搪瓷锅,切忌用带油垢的锅、铁锅。因为油垢中可能含有致癌物----3、4苯并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铁器可以和汤药中的鞣质、油脂、生物碱、蒽醌类、香豆素及其甙等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服后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药锅应根据药量选择大小,若过大,则底部受热面积大,容易煎干;若过小,则会因药物压缩过紧,不能添加适量的

水而使其有效成分难以充分煎出,同时,煮沸后药液还容易溢出。 一些具有硬壳的果实或种子类药物,如荔枝核、桔核、带壳苡仁、金樱子、山栀子等,煎前应打碎,以便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煎药前最好将中草药用冷水浸泡一下,这样对于质地坚硬的药物可浸出一些有效成分;对于质地轻清的药物又可避免临煎加水时漂浮在水面上。加水量以淹过药物二横指为宜,第二煎时,水稍高出药物表面即可。 煎药时一般先用武火(急火)煎至沸腾,定时搅动,再用文火(慢火)徐徐煎煮约半小时许(第二煎可20分钟),然后将药液倒出。两次煎取的药液混在一起,分两次服用。有人主张剂量大和滋补类药物应煎三次,兑在一起后分两次服。 上述是一般的煎药法,但许多不同的药物尚需采取不同的煎熬方法。例如发汗解表、理气、质地轻清和具有芳香挥发的中草药,如苏叶、荆芥、金银花、菊花等,应用武火速煎,水沸后10~15分钟即可,以防减损有效成分、降低药效。而质地粘腻、有滋补作用的药,如人参、黄精、当归、熟地等,应用文火久煎,待沸腾后再煎30分钟至1小时或更久,以尽量煎出其有效成分。第二煎的时间可比第一煎缩短1/3或1/2左右。

中药的煎制与服用方法(强烈推荐)

中药的煎制与服用方法 现在,中医药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当您把一包包中草药拿会家以后,到底该怎样正确地煎煮和服用呢?下面我们来谈谈。 首先,我们要选择好煎药的工具,现在有些朋友对此不大在意,用平时煮饭的铝锅来熬中药,这是不对的,一般情况下,中药不能用金属器皿来煮,因为金属器皿中所含的各种金属成份会与某些中药的成份产生化学反应,而且其中某些重金属被析出后会被人体吸收,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大家请记住,也不能用搪瓷盆来熬中药,因为搪瓷盆也会在熬药的过程中析出化学物质,所以最好是选用砂锅或者药壶来煮中药,一般中药店都有卖药壶的,十多元钱一个,也不贵,日杂商店也会有卖的。但是,有的朋友会发现,药壶在开始煮的时候会漏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用泥渣烧制的药壶会有一些缝隙,传统的做法是,在第一次使用以前,先用药壶熬些玉米面,熬好以后,药壶的缝隙就会被堵住了。如果您用砂锅煮药,那么记住,一开始不要使用大火,否则砂锅会出现裂锅现象,要先用小火,等砂锅整个都热了,再适当加大点火力。 在熬药之前,您需要先把药物在水中泡半个小时左右,这样熬出的有效成份更多,否则药熬好后,您再检查,好多药(比如茯苓)的里面还是干的呢,当然也就浪费了。 熬药的时候,您一定要先注意看看有没有医生嘱咐的先煎的,在中药里,有些药物如:生龙骨、生牡蛎、龟板、鳖甲、磁石、生石膏等药物有效成份难以煎出,所以是要先煎的,一般药店会给单包,您需要把它们在药壶里先煮半个小时以上,然后再下其它的药物。 中药里面比较特殊的药物,比如附子,这个药有一定的毒性,主要的有毒成分是乌头碱,这个毒性成分在熬到一个小时左右的时候,就被破坏了,所以大家要记住,附子一定要先熬半个小时左右,然后下入其他的药物,再熬半个小时,这样熬满一个小时就可以了。如果药量大的时候,一定要熬到以附子用嘴尝,不再感到麻为好。 另外还有比如灶心土等药物,因为要取的就是它的厚重淳香之气来和中祛秽,所以中医传统的方法是先用它熬水,然后把药渣滤出,再用它熬出的水来再煎煮其它药物。 有些药物则是需要后下的,比如藿香、佩兰、白寇仁、砂仁等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它们的挥发物质很容易散掉,所以需要药快要熬好的时候,再把它们下到药里面,稍微煎煮越四、五分钟就可以了。 有的时候,需要根据病情来考虑煎煮的方法,比如有的感冒患者是外寒里热,那么我的经验是将清里热的药物如黄芩、连翘、双花、生石膏等药物先煎,等快煎好的时候,再把解外寒的药物如苏叶、葱白等放到药中,然后立刻闭火,再闷五分钟,就可以了,这样疗效就明显比把药物放在一起煎要好许多。

中药煎熬的方法

中药煎熬的方法 1.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使用砂锅,不锈钢,玻璃,搪瓷等为佳,忌用铁器,铝器,铜锅.因为前者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以保证药物的疗效.而铁铜类成份性质较为活泼,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影响疗效. 2.浸泡方法: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药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量以淹没过药面3-5cm,浸泡20-60分钟为宜(过久则药物易发霉变质),这样有利于药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3.煎煮方法:每剂药煮两次.第一煎先用大火将浸泡好的药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维持药物沸腾;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以淹没过药面),火候同第一煎.煎时最好加盖, 一般情况下煎药时注意不宜频频打开锅盖,否则气味易走失,药效降低. 4.煎熬时间:药物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一般药物第一煎20-30分钟,第二煎15-25分钟;滋补及质地坚实的药物第一煎40-60分钟,第二煎30分钟左右;解表,理气及质地轻松,芳香的药物第一煎6-15分钟,第二煎5-10分钟. 5.滤取药液: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具体情况决定,成人量约200-300ml,儿童量约为成人的1/4-1/2,即50-150 ml. 6.服用时间: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药液,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药液,这样可以使两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匀可靠.也可以将两煎药汁混合,分上午和下午两次服用,两次以相隔6小时左右为宜.当天煎的药当天最好服用完,不宜保存.滋补药宜饭前半小时服用;清热药及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服用;其它药剂请遵医嘱. 7.服用方法:服用方法分热服,温服,冷服3种,一般而言,发汗解表药和温补药宜温服;祛寒药,治疗关节痛和溃疡病的药宜热服,清热解毒药宜冷服. 8.注意事项:中药包里经常看到用纸或纱布另包的中药,标有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字样.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则将影响药物的效果.煎煮过程中视情况可以补加水量,但要不断搅拌,防止溢锅,糊锅. (注意:熬焦,熬糊药物的药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 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 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 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 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 (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 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

中药的煎服法说明

中药汤剂的煎服法说明 中药汤剂是最常用的一种制剂形式,而药剂煎服法的恰当与否则直接影响到病的疗效。 常用汤剂煎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煎药用具一般煎煮中药应用有盖的陶瓷、搪瓷砂锅和不锈钢锅。忌 用铁锅以免引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 二、煎药用水及中水量一般汤剂用水以水质纯净为原则,如清澈的泉 水,河水或自来水。加水量视药量多少而定,一般头煎加水至超过药物表面3cm-5cm,二煎加水至超过药渣表面1-2cm。 三、煎药前的饮片浸泡煎药前,先将药物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漫过药面, 浸泡30-50分钟,待浸泡后再煎。 四、煎药火候急火煎之谓“武火”,慢火煎之谓“文火”。一般药应用文 火和武火交叉煎煮;解表药,清热药及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应用武火速煎后必用文略煮即可;滋补调理药先用武火煎沸,后用文火慢煎。煎药时不宜频频打开锅盖,防止气味走失,减少挥发成分的外溢。如药物煎糊后须弃去,不可加水再煎服。 五、药煎时间从煎沸时算起,一般药头煎时间为20-25分钟,二煎15-20 分钟;解表药头煎时间为10-20分钟,二煎为10-15分钟;滋补调理药头煎时间为30-35分钟,二煎为20-25分钟。 六、特殊药物的煎法 1、先煎:煮沸后药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 2、后下:含有挥发性成分的饮片一般在其它群药煎好前5-10分钟入煎, 如薄荷、砂仁、鱼腥草等;含有久煎后有效成分易破坏的饮片一般在其

它群药煎好前10-15分钟入煎,如钩藤、苦杏仁、大黄等。 3、包煎:用薄布将药包好,放入锅内共煎。 七、服药方法一般一日一剂,分为头煎、二煎。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 合后分早、晚服用。一般汤剂应在温而不凉时服用,但热性病者应冷服,而寒性病者应热服。 八、服药时间一般药物宜饭后1-2小时服用,解表药煎后应趁热服下, 补益药宜饭前1-2小时服用,驱虫和泻下药宜空腹用,安神药应在睡前服用,健胃药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宜饭后服。特殊情况可根据医嘱或药性而定。 九、服药剂量成人服用量一般每次药150ml 儿童服用量一般每次药 75ml,婴儿酌减。 十、服药时的饮食禁忌服药时一般宜少食豆类、肉类、生冷及其他不易 消化的食物;热性疾病应禁用或少食酒类、辣味、鱼类、肉类等食物; 服解表药时应少食生冷及配味食物;服温补药时应少饮茶,少食萝卜。

给孩子煎中药的正确方法

【儿童节专题】给孩子煎中药的正确方法我国的传统中医药学,至今仍在百姓的治病和养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有着古老文化的治疗方式似乎被年轻人忽视了,有不少年轻家长都不会正确的煲中药方法。如果煎煮不当,不仅影响药效的发挥,还可能对身体有不利影响。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怎么煎中药。 首先,根据药材的质地、成分分为:先煎药、同煎药、后下药、冲服药、另煎药、烊化药等六种。 【先煎药】就是质地比较坚硬,有效成分不容易煎出的药材。比如:生石膏、生龙骨、生牡蛎等。需要先煎的药物都会单包出来,在外包装上标明,大家只要仔细看一下说明即可。再说先煎的方法:就是把需要先煎的药放到锅中煮2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这些药比其他药多煮20分钟。 【同煎药】就是一般的药,没有被单独包着的。(需要提醒的是:用布袋或无纺布袋包着的药也属于同煎药,比如:青黛、葶苈子、旋覆花等)同煎药需要提前用凉水浸泡20-30分钟,然后倒入先煎药中一起煎煮20分钟左右。 【后下药】就是含挥发油的药材,比如薄荷等。这类药材如果煮时间长了,挥发油就

浪费了。这类药也会单包,大家注意看小包装外的说明。后下药就是在药熬好前5分钟把它放进锅里煮。 以上是汤药头煎的方法,当然如果您那副药里没有先煎、后下药,那就都按同煎药煮。把上面煎好的药倒在一个小碗中,锅里的药渣子再加凉水,上火煮15-20分钟。把第二次煎出的药汁还倒在那个小碗中,两次的药汁必须合并,然后再分2-3次喝完,如果孩子小,可以分4-5次喝都可以,尽量把熬出来的药汁一天内喝完。 【冲服药】就是细的粉末,一般是比较贵重的药材,比如:三七粉、羚羊角粉等,这类药一般会单独放在小瓶里或小纸包里,会标明“冲服”。冲服就是不用煎,用熬好的药汁冲这种粉末,然后再分次服用。 另煎药和烊化药一般在儿童用药中很少见。 怎么给孩子喝? 首先,根据年龄的大小服用汤药的量也略有不同,一般情况下,周岁以内30毫升,2-3岁100毫升,4-6岁150毫升,7-10岁200毫升,10岁以上300毫升,成人量一般是400毫升,以上药量是单日药量,一天内分2-3次喝完。 其次,服药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驱虫药和泻下药空腹时服用,其他药没有特殊要求一般是饭后服。汤药都是温服,如果从冰箱里拿出来,必须得热一下再喝,最好水浴温热,就是用热水把药捂热。

中药煎服法

传统中药煎服法临床意义初探 中国医药学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中药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临床治疗的需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科学的中药剂型体系。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医,决不可轻视中药的临床研究。本文谨就传统中药煎服法作如下探讨: 众所周知,临床疗效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正确的煎服方法可以确保中药的有效的治疗作用,减轻或者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历代医家无不重视中药的煎服法,处方之末,必定“书其服饵之节”。这个“服饵之节”就是煎服中药的注意事项。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古之饮药者,煮煎有节,饮啜有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中医临床中,无论是中医师还是患者,往往对中药的煎服法大不以为然。说到中药的煎服法,大都肤浅地认为“一剂两煎,每服半碗”而已。殊不知中药煎服法乃前人长期的临床经验之结晶,具有重要的药理学意义。余先师龙紫云老先生素重中药的煎服方法,每当其处方之毕,不厌其烦,向病家反复交代该方药的煎煮服用方法。先生治学严谨,于兹可略见一斑。 一、中药煎法之讨论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云“煮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故方药虽中病,而煎煮失度,其药必无效。”汤剂是中药的一种常用剂型,即将中药饮片(或粗末)混合后加入溶剂(大多为水,也有用酒、醋、童便等),根据临床需要直接煎煮或隔水蒸炖(也称之为焗),然后去滓取药汁服用。直接煎煮法又有武火急煎和文火久煎之不同。所谓武火急煎,乃大火煎煮三两沸或数分钟即可;文火久煎,乃加热至药液沸腾之后,用小火保持其微沸状态,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需要,连续煎煮二三十分钟乃至数小时。前人谓“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急煎取其生而疏荡,久煎取其熟而停留”,故有此二者之别也,故汤剂为历代中医广泛应用。 直接煎煮法是中药汤剂的主要煎法。由于不同的中药含有挥发性或难溶性的有效药用成份,所以煎法也就有武火急煎和文火久煎之别。但其目的则一:保持所煎煮中药足量的有效药物成份,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例如,银翘散是治疗风热感冒著名的疏风清热解表剂,吴鞠通氏在该方下注:“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这是因为该方主药银花、薄荷、荆芥之属含有挥发油、皂甙等,在持续的高温作用下容易挥发降低药物的疗效,故不宜久煎。调和脾胃的名方逍遥散方解谓“薄荷后下”也是这个道理。《伤寒论》大承气汤规定“先煎煮枳朴,后下大黄,再纳芒硝”,此乃大黄久煮之后,所含蒽醌甙、蕃泻甙及大黄素容易破坏而失去清热泻下作用。因此,大黄入药不宜久煎。至于“芒硝后下冲服法”,是使甘草在煎煮过程中不与芒硝接触,防止了芒硝盐析出与甘草酸发生异常的理化反应从而影响正常的药物疗效。《伤寒论》附子泻心汤先用麻沸汤渍三黄,再另煮附子,取两液合并温服。既避免了大黄久煮鞣质溶出过多,也避免了大黄鞣质沉淀附子碱的弊病。 与上述相反,有些中药则须久煎久煮,方具疗效。例如《伤寒论》炙甘草汤,张仲景注曰:“原方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阿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该方以清酒与水共十五升,煎煮之后仅剩三升,

常见的中药煎煮方法

常见的中药煎煮方法 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煎煮用水分为雨水、千扬水等多种;徐灵胎认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时珍指出了药液煎煮不当的不良后果:“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这些都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煎煮质量,而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药药效的发挥。 中药煎煮过程中要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种生理活性成份进行化合反应。因此,汤剂的煎制方法有许多特殊的讲究。 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对于有效地利用药物和提高治疗效果十分重要。中药的合理煎煮可以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对于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义。中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1.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有效成份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2.器具

一般选用砂锅,搪瓷器皿次之,千万不要用铁锅或铝锅等金属器皿。 3.浸泡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室温水浸泡60分钟,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2厘米。以药材浸透为原则。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冬季可以长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浸泡。 4.用水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井水则须选择水质较好的。水最好采用经过净化和软化的饮用水,以减少杂质混入,防止水中钙、镁等离子与药材成份发生沉淀反应。 加水多少: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为:第一遍煎煮时为药材量的5-8倍,或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药平面约0.5-1厘米,继续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改为文火煎煮15-20分钟即可。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份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一般如果方中草、花、叶类药物较多,吸水量较大,煎煮前应补充加水,可以多放一点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