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川: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写法漫议

林川: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写法漫议
林川: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写法漫议

林川: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写法漫议

林川,即项义华,也即网友沙砾于飞。2004年读到此文,印象很深,转来共享。

初读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为《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第二卷为《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以下统称“葛书”,引文出处仅注卷次、页码)是在1998年的5月。当时,我对儒家仁学的思想内涵很感兴趣。所以,一拿到刚刚出版的葛书第一卷,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到书中专门讨论“仁”的部分(见第179—181页),试图从这部时新的著作中得到一些更新的启发。却不料葛书对“仁”的内涵仅从“仁者爱人”层面作解,连众所周知的“克己复礼为仁”这一维度都不顾及[1],而且书中还引述某个时髦学者的“考证”,称“仁”的“本义当是‘心中想着人的身体’”——果如此,则“仁者”的“本义”岂不当是“心中想着人的身体的人”?——我想。于是,就把读这本书的计划搁置了下来。2000年年底,葛书又出了第二卷,我犹豫再三,过了四五个月才买了一本,放在书架上。直到最近,在书店看到葛书的《导论:思想史的写法》也出了单行本,影响似乎越来越大,我才下了决心,要去啃啃这部长达119万字的思想史大著。

不过,说实在的,直到开始写这篇小文章的时候,我还是没有读完精装的葛书两卷本初版。因为我读书一向有一个习惯,碰到疑惑不解的问题,往往要去查其它书中的说法。这回看到葛书劈头第一句“科林伍德(R.G.Collingwood)把思想史看作唯一的历史”(第一卷第2页),我的心里就咯噔了一下。再看紧接着这一句的下文“这一说法曾经受到重视,也曾经招致批评,不过,如果我们把它理解成只有思想的历史的传统仍在今天延续,我们也许会对这种不免过分的说法表示同情”,说了一大通,也没有说到被指为科林伍德所说的这一说法的出处,心里疑惑倍增。于是就去翻何兆武先生译的科林伍德《历史的观念》的中译本,好不容易才在《历史思想的范围》一节找到了这么一段话:“历史的过程不是单纯事件的过程,而是行动的过程,它有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而历史学家所要寻求的正是思想过程。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第一卷第224页)对照葛书第一卷第7页倒数第2行中的一句“如果是这样,那科林伍德所说的一切历史都只是思想史就真的成立了”,可见葛书是把科氏的这段话当作“这一说法”的依据的。但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葛书的三种表述与科氏的表述虽然只有几个字甚至一个字的差异,所表达的意思却有相当大的出入:科氏原文(“All history is the history of thought”)本义是强调思想是历史事件的内在方面,强调内在的思想过程在历史过程中的核心意义,而不是说一切历史都只是思想史(因为历史中除了内在的思想层面,也有外在的行动、事件),也不是说作为专门史的思想史是唯一的历史(要不然,克罗齐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恐怕也可以反过来转换成“当代史就是唯一的历史”之类的离奇说法了),更不是指什么“只有思想的历史的传统仍在今天延续”(此语全然不通,因为过去时代的物质文明成果亦仍在今天延续)。由此可见,真正“过分”的并不是科林伍德原来的说法,而是葛书对科林伍德观点的曲解,以及随着这种曲解而来的那种自作多情的所谓“同情”——如果要给这种同情加上一个名目,那它也只能说是一种“曲解的同情”或“同情的曲解”,而不是时人称道的那种“理解的同情”或“同情之了解”。

事实上,在葛书中,类似于这样的建立在误读和曲解基础上的“同情”或批评在在多是。如其导论引言中对冯友兰的一段话的误读(下详)以及对侯外庐的一个说法的批评,都是非常明显的例证。侯外庐1957年在为《中国思想通史》修订版所写的新序中,对其著作涉及的范围做了一个这样的说明:

“这部《中国思想通史》是综合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一起编著的,所涉及的范围显得比较广泛,它论述的内容,由于着重了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说明,又显得比较复杂。”[2]

按照通常的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是很明晰的,并没有什么令人费解之处。可是,葛兆光在引了这段话后,却这样写道:

“在这里,思想史的思路反而有些混乱,‘思想史’的内容既包括了‘哲学’、‘逻辑’和‘社会思想’,又包括了‘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在这些词语内涵和外延都不够清楚的表述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思想史的困境,除了可以理解的当时的情景之外,思想史与哲学史、意识形态史、逻辑学说史等等的界限不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应该追问:思想史真的是可以包容哲学、意识形态、逻辑学说乃至政治、法律、科学的一个‘大历史’吗?如果是这样,那么科林伍德所说的一切历史都只是思想史就真的成立了,但是,又有谁能写出这样包罗万象的思想史呢?”(第一卷第7页)

只要稍通文墨、略知逻辑的人,恐怕都能看出:在这段话里,葛兆光对侯外庐原文的本义作了怎样的曲解!如果说,葛兆光对科林伍德的那个说法的曲解,主要是通过在转述中改变原文本义的方式进行的,因而表现得比较隐晦曲折,那么,他对侯外庐的原文本义的曲解,却是通过明目张胆地偷换概念的手法直截了当地完成的。侯外庐说“《中国思想通史》是综合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一起编著的,所涉及的范围显得比较广泛”,强调的是通史的综合性,是思想通史对各种思想(包括“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等等)的历史的包容性,这并不意味着他要把思想史当作“可以包容哲学、意识形态、逻辑学说乃至政治、法律、科学的一个‘大历史’”;侯外庐说他的思想通史“论述的内容,由于着重了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说明,又显得比较复杂”,这后半句话强调的也只是他的思想史的阐释框架,是思想史内容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关联(所以需要“着重”“说明”),而并不包含葛兆光所说的他要把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都统统“包括”在思想史的“内容”之中的意思。所以,葛兆光最后的那个石破天惊的“追问”,针对的恐怕只能是他自己,而不应该是受到他无端曲解的侯外庐和科林伍德。

在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导论》中,除了对他人观点的曲解以外,我们还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空穴来风的说法。如其《引言》第二段中称:

“回顾现代学术史却可以发现,在近代中国,思想史这一名称似乎没有哲学史这一名称受青睐,或许,三分之一是因为西洋的‘哲学史’的现成范式给予转型期中国学术的方便,三分之一是因为‘哲学’一词的西洋意味在二十世纪前半期对中国学术的诱惑和挑战,还有三分之一是由于大学学科的划分中有哲学一系,因而需要相应的教材。……所以,翻开二十世纪的学术著作目录,以‘思想史’为名的著作似乎还没有以‘哲学史’命名的著作多,而且也不像哲学史的撰述,曾经经历过相当完整的过程,积累过相当成熟的经验。”(第一卷第3页)

葛兆光这样说,自然是为了凸显他的思想史写作在今天的意义,但是,在他的书中却根本找不到支撑他的这种说法的统计数据,相反,他在第6页的一个注里提到的通史性的中国思想史著作的数量就比他在正文中列举的中国哲学史著作要多得多。而且,这还不包括断代性的思想史以及各种分门别类的政治思想史、宗教思想史、学术思想史之类,也不包括八十年代以来新出的中国思想史著作,以及各个时期的海外学者写的各种中国思想史著作。当然,如果把中国所有大学哲学系所用的各种大同小异的中国哲学史教材都算进去,中国哲学史著作的总量或许是要超过各种中国思想史著作的总量,但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是说明“思想史这一名称似乎没有哲学史这一名称受青睐”,还是说明思想史写作“不像哲学史的撰述,曾经经历过相当完整的过程,积累过相当成熟的经验”呢?如果说是前者,我想这一定是个笑话,如果说是后者,那也与事实不符。因为,“哲学史”本来就是“思想史”中的一个门类,只不过前者局限于哲学的范围,而后者则涵盖了整个思想领域而已。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学者胡适、冯友兰等人之所以以“哲学史”而不是“思想史”命名自己的相关著作,并不是因为“哲学”这个名词的西洋意味对他们产生了什么诱惑,而是因为他们研究的范围是中国

古代的哲学思想,而并没有涵盖整个思想领域。葛书中说:“很久以来我一直有一个很顽固的观念,我觉得用哲学史(History of Philosophy)来描述‘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如果不对西洋的哲学概念加以修改,严格沿用西洋哲学现成术语的内涵外延,多少会有些削足适履,如果不对中国的思想和知识进行一些误读和曲解,多少会有些圆枘方凿,所以,中国古代的知识和思想是否能够被‘哲学史’描述,实在很成问题。”(第一卷第5页)这话看起来很深刻,其实却只是一种无的放矢的鹦鹉学舌之辞,既没有金岳霖区分“中国哲学的史”与“在中国的哲学史”[3]的意义,也曲解了葛书中这段话前面所引的冯友兰的那一段话的本意。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开头说:“哲学本一西洋名词,今欲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可见,他在撰写中国哲学史的时候,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材料是有选择的,而并没有像葛书中说的那样是“用哲学史(History of Philosophy)来描述‘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4]事实上,这也是任何人都不可能这样做的,因为,谁都知道,“哲学”这个概念并不能涵盖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学问,“哲学史”这个名称也不能涵盖包括思想史在内的各个历史学科,即使在“辩证法上高山”、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一切学问的年代里,也没有哪个哲学妄人声称要把中国传统的四部之学全纳入哲学的范围,或者曾经出现过“哲学音韵学”或“音韵学哲学”之类的名目。这是一个方面,也就是葛书所说的“名称”方面。

而从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葛书所说的思想史撰述的过程和经验方面)来看,葛书的说法也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1、从历史渊源上来看,如果不计名目,而重实质,承认学案之类为学术思想史著作,那么,我们就得承认中国思想史研究有一个比中国哲学史研究更早的、更深厚的本土传统。2、即使仅仅从现代学术的范围来看,中国二十世纪的思想史研究也是“曾经经历过相当完整的过程,积累过相当成熟的经验”的。虽然以思想史为名的著作比哲学史著作出得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无论在规模、格局上,还是在成就和影响上,与哲学史撰述相比,它们都并不逊色。中国哲学史方面,胡适、冯友兰和任继愈的著作都曾经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光就影响而论,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和李泽厚的三部中国思想史论著肯定不亚于它们,而从学术价值上来看,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和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则各擅胜场。至于海外学人的有价值的研究著作,更是不胜枚举。[5]对于这些思想史著作的撰述经验,明智的思想史写作者是不会等闲视之的。更何况,哲学史研究本身就属于思想史研究的范围,哲学史著作的撰述经验,也同样可以为思想史研究者借鉴甚至取法。若不然,岂不是要“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吗?3、中国当代的思想史研究,虽然与哲学社会科学其它学科一样,长期笼罩在意识形态的阴影下,但是,它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中断,即使在文革时期,中国思想史研究也仍然以一种政治化的扭曲的形态(如所谓“评法批儒”)存在着,甚至隐然具有某种显学的位置,这与许多其它学科的凋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文革以后,思想史研究也并没有随着其它学科的复苏和兴旺而相形失色,而是一直产生着相当大的影响,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思想史研究更是由八十年代思想文化热中的一个重心转而成为学术研究中的一门显学。包括葛兆光本人在内的一些八十年代的学术新秀,就是在这种热潮中从其它领域转而进入思想史研究领域的。这是一个事实。那么,这个事实究竟说明了什么呢?是说明思想史研究冷落,还是说明它非常热门?是说明中国的思想史研究缺乏自己的学术传统,没有形成像哲学史研究那样可资参照的研究范式,甚至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教训,可以让有志于“重写”各种历史的时新学者们有所借鉴,还是说明某些学人自身知识准备不足,还没有真正找到思想史研究的门径呢?我想,这个问题是很值得深思的。

作为《中国禅思想史》等书的作者,葛兆光在思想史写作方面,并不是一个新手,他对思想史研究和写作的思路,还作过很多的思考。对于他在思想史撰述方面的一些“新的思路”,他自己显然是比较看重的[6],许多评论者对他的《中国思想史》表示肯定,也往往着重于这一方面[7]。但是,从《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导论及书中其它部分的有关论述来看,葛对思想史的理解和他的那些自以为新颖的研究撰述思路恐怕都是很成问题的,甚至是相当混乱的。在此,我们不妨首先看看他对思想史本身以及思想史与哲学史关系的理解。

在葛兆光看来,思想史的面目是模糊不清的,与邻近其他学科的界限也是不确定的。他在《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导言》开头这样写道:

“至今,思想史仍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领域,它的中心虽然清楚,但是叙述的边界却相当模糊,致使它常常模糊不清,也无法像它的邻近学科那样清楚地确立自己的边界,比如它与宗教史、学术史常常关注相同的对象,以至于它们总要发生‘领土争端’,比如它与社会史、文化史常常需要共享一些知识和文献,于是它们又总是要产生‘影像重叠’,比如它与政治史、经济史常常要建立一种相互诠释的关系,于是它们又总是要‘互为背景’,甚至产生了谁笼罩谁、谁涵盖谁的问题。这导致了它作为学科的基础和规范难以确立,就好像一个历史上四处游牧的部落在诸国并峙的地界乍一定居,很难立即确立它的领土和法律,也很难约束它的国民越界犯境一样。”(第二卷第2页)

后头又写道:

“……无论在实际的写作中,还是在学科制度化的建制中,还是在公众的理解视野中,‘思想史’仍然面目不清,实际上它依然面临一些窘境,仅仅是我现在关注的,就包括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思想史究竟其意义在于确立历史上值得表彰的思想‘道统’,还是叙述一个思想的历史过程,实际上,这个问题也就是追问,思想史到底属于思想,还是属于历史?第二,如果是后者,那么它是否应当确立它叙述的对象,在思想的历史中不仅有精英和经典,而且有普遍的、一般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在支持着社会生活,不仅有思想天才辈出的时代,还有思想凡俗平庸的时代,那么后者是否应当也纳入历史时间加以考虑?第三,如果要描述一个涉及范围更广泛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那么,思想史如何避免自身的漫无节制,并确实处理好它与社会史、政治史的互为背景问题?第四,思想史如何处理它与文化史、学术史的畛域冲突,换个方式来说,就是思想史有无必要划出一个明确的边界,以避免它与文化史、学术史之间的领域重叠?”(第二卷第4页)

在这里,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述葛书原文,一方面固然是为了避免断章取义之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两段话比较清晰而又系统地表明了葛兆光对思想史与其它学科关系的思考以及他对思想史学科定位的困惑。不可否认,作为一个正在重写思想史的学者,葛的上述言论都是有感而发的,也是经过了他自身的实践与反思的,并不是一些空泛的门外之谈或理论上的纸上谈兵,因而值得我们认真对待。但是,如果我们真的严格地从学理上对这些言论进行分析,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上述说法的立论基础是相当薄弱的,其推论也是没有多少逻辑依据的。

众所周知,思想史的本义就是思想的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它诚然属于历史学的范围,但是,在历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之中,它与其它分支学科(如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等等)的区别却是通过思想这个主题而体现出来的,更确切地说,是因为它以思想的历史进程作为特定的题材领域和研究对象,所以,它必然要从历史的角度探究思想的意义。对于思想史研究来说,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是同样值得关注的。在思想与历史的归属之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此其一。其次,既然思想史既属于历史,也属于思想,那么,它在“确立它叙述的对象”的时候,就必须兼顾历史与思想这两个方面的价值,确切地说,就是必须兼顾一种思想在历史上的外在影响和它自身在思想上的内在价值,而不能仅仅依据一种思想在历史上的外在影响确定它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更不能把平庸的东西与思想经典放在同等甚至更

加重要的地位。其三,诚如科林伍德所言,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有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而思想的领域是没有边界的,无论政治、经济、社会,还是灵与肉、有与无,一切事物(包括实体与空无)都是思的对象,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等学科也都涉及到人的思想过程,并且必须以把握历史上的人的思想作为前提,因而,这些学科与思想史之间一定有着许多交叉重叠的领域。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这种交叉并不意味着特质的消融,更不意味思想史没有自己确定的边界。正如其它学科也并没有因与思想史的交叉关系而消融掉自己的特质、取消本学科一样,学科分际始终是存在的。即使处理相同的原始材料,各个学科的方法和侧重点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政治史、经济史和社会史把握思想的特点是把思想因素分别纳入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进行描述,那么,思想史的特点就是把一切思想材料纳入思想自身的进程中进行描述。在思想史中,任何一种历史材料,都必须纳入到思想的历史进程中显示出它的意义,正如在政治史和经济史中,任何一种历史材料都必须纳入到政治或经济的历史进程中一样,这是思想史与其它学科的根本区别,也是学科分际之所在。不同的学科处理同样的题材,这谈不上有什么冲突。思想史要明确自己的学科定位以及与其它学科的分际,但要避免它与文化史、学术史等邻近学科之间的“领域重叠”,却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

至于说到“思想史究竟其意义在于确立历史上值得表彰的思想‘道统’,还是叙述一个思想的历史过程”,我想,这个问题与“思想史到底属于思想,还是属于历史”的涵义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因为,无论思想史的意义在于“确立历史上值得表彰的思想‘道统’,还是叙述一个思想的历史过程”,它都必然要涉及思想与历史两个方面。而“叙述一个思想的历史过程”与“确立历史上值得表彰的思想‘道统’”这两个目标也并不是截然不可相容的。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虽比较注重哲学方面,并隐然以儒学为道统,但其道统的确立却是在对思想的历史过程的叙述中展开的;又如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从当时流行的思想范式出发,比较注重确立中国历史上的唯物主义思想的“道统”,但是,他们也同样没有离开思想的历史进程来确立什么道统。更何况,注重思想的内在价值和理路,并不意味着就是要确立历史上值得表彰的思想道统。如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著就很注重阐发各家思想在哲学或政治学上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它们并没有明显地确立某种思想作为道统,更没有把确立历史上值得表彰的思想道统作为自身意义之所在。事实上,在我看来,思想史的意义恐怕既不在于确立历史上值得表彰的思想道统,也不仅仅在于叙述一个思想的历史过程,而是要在对各种思想的历史过程的叙述中,展示思想的内在理路和外缘影响[8],确定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内在价值。在思想史研究和撰述中,历史的尺度和思想的尺度是统一的,也是不可偏废的。作为一个思想史家,不但要努力获得对过去思想的真实的历史的理解,而且也要尽可能地对过去时代的各种思想的价值作出深入的分析和准确的评价。如果因为思想史属于历史而忽视其在思想上的归属,忽视从思想上把握各种学说的内在价值,甚至无力对平庸之作与思想经典的价值差别作出说明,那就不可能真正把握思想的历史进程。

葛兆光认为:“过去的思想史只是思想家的思想史或经典的思想史,可是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人们生活的实际的世界中,还有一种近乎平均值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作为底色或基石存在,这种一般的知识、思想和信仰真正地在人们判断、解释、处理面前世界中起着作用,因此,似乎在精英和经典的思想与普通的社会和生活之间,还有一个‘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的世界’,而这个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延续,也构成一个思想的历史过程,因此它也应当在思想史的视野中。”(第一卷第13页)葛兆光提出“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的世界”这个概念,无疑是为了与“精英和经典的思想”分庭抗礼,但是,他对一般知识和思想的内涵的表述,却带有非常浓厚的精英化的色彩,如下面的这一段话:“我所说的一般思想,是指的最普遍的、也能被有一定知识的人所接受、掌握和使用的对宇宙间现象与事物的解释,这不是天才智慧的萌发,也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当然也不是最底层的无知识人的所谓‘集体意识’,

而是一种‘日用而不知’的普遍知识和思想,作为一种普遍认可的知识与思想,这些思想与知识通过最基本的教育构成人们的文化底色,它一方面背靠人们不言而喻的终极的依据和假设,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理解,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起着解释与操作的作用,作为人们生活的规则和理由。”(第一卷第14页)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葛所说的“知识”和“思想”,与没有受过教育的底层民众是不相干的。底层民众拥有的关于农耕、渔猎以及气象之类的知识,在葛兆光的视野中,似乎并不属于知识的范围,因而也就没有被纳入他的思想史撰述的内容之中。不仅如此,葛兆光还认为“思想可能是少数天才的奢侈品,而知识却是所有受教育者的必备物”(第一卷第33-34页),这就基本上排除了在没有受过教育的底层民众中产生知识和思想的可能性。而事实上,人们都知道: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底层民众,与其它社会阶层(包括知识阶层)一样,也有一个自己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尽管与受过教育的其它社会阶层(尤其是专门从事知识生产的知识阶层)相比,他们的知识范围相对比较狭窄,思想格局显得比较小器,信仰形态也不免有些粗鄙,但是,从整个社会的“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构成以及对他们自身生活经验的适用性等方面而言,他们所拥有的这些知识、思想和信仰的价值却是别的知识、思想和信仰所不可代替的。如果把他们这一部分的知识、思想和信仰排除在外,那就不可能从整体上把握社会的“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构成,更不可能得出一个什么知识、思想和信仰的“平均数”来。对于这一点,过去一些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家如侯外庐等人其实比葛兆光认识得清楚,尽管他们的著作在葛兆光看来,都属于注重精英和经典的思想史的范围,但是,他们并没有像葛兆光那样,在知识和思想方面表现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教授对于没有受过教育的底层民众的傲慢与偏见,更没有出现葛的这种表面非精英而实质上却非常精英化的自相矛盾。这是一个方面(即对“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构成的理解)的问题。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所谓“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方面的内容究竟应该如何纳入思想史撰述之中,恐怕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因为,思想史作为专门史,毕竟是以思想为研究主体、以思想发展为叙述的主要线索的,所以,它必然要把历史上的那些能够推动思想进展的精英人物以及那些能够集中体现一个时代的思想深度的经典之作作为关注的重点,而把其它方面的内容作为次要方面或背景材料。这也是过去许多思想史(特别是思想通史)之所以成为“思想家的思想史或经典的思想史”的原因所在。葛兆光不满于这种思想史撰述传统,试图撰写“思想的另一种形式的历史”,把“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作为思想史关注的对象,作为一种尝试,倒也未尝不可。可问题是:他对“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范围的界定却很不明确,更谈不上真正地把握古人的知识结构、以及这种结构与思想内容、价值倾向及信仰世界的关联。如果按照上面所说,一般思想只是受过教育的人认可的思想,那它在教育不普及、受教育者占少数的古代社会就不可能具有“一般性”。如果按照他在导论中的另一处的说法,把“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构成与影响分为“启蒙教育的内容”、“生活知识的来源”和“思想传播的途径”这三个方面(见第一卷第23—24页),那么,思想史又要怎样才能容纳如此庞杂的内容呢?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思想的背景与主体的关系究竟又应该怎么处理呢?从目前我们看到的情况来看,葛书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恐怕是不如人意的,也是与其初衷不相符的。即就“一般知识”的范围而论,葛书中涉及的知识领域也是比较狭窄的,不要说像涂尔干那样把握知识的“原始分类”,就离孔老夫子所说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也还差得很远。尽管作者按照专题形式对章节目录作了一些设计,并且“很费心思地在通常的思想史叙述中插进一些关于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章节”(第一卷第23页),但是,在总体上,葛书所处理的思想材料与过去一些思想史著作并无多大区别,论述的重点也仍是经典思想家的著作,只不过写法上作了一些变化而已。如果说这种变化有什么意义,那也无非是比较讨巧、别致一点,并没有达到转换范式、“重写”思想史的目的。

说到历史著作的“重写”,这里恐怕有必要对两种情况作一些分疏:一种是作者自己过去写过一种或数种,后来又另起炉灶,按照新的观点和方法,再写一部同类著作。如冯友兰早年以《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成名,中年写过《中国哲学小史》和《中国哲学简史》,晚年有了新的心得,又写了一部《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这种情况大概可以算作狭义上的“重写”。还有一种情况是作者自己过去没有写过同类著作,但对他人著作不满意,于是写了一部,试图推翻前人定论,为后人树立新的范式,这也可以说是广义上的重写。八十年代以来学界流行的各种“重写”(包括重写中国文学史、重写中国思想史、重写中国文明史等等)的尝试,大多属于此类。后一种重写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也不难,不过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尺度太宽。不像狭义的重写有作者自己以前的同类著作可以作为对照,广义上的重写是与他人的同类著作相比较,作者自己过去没写过,现在无论怎么写,只要写出了一种,都可以说是“重写”。这是一个问题——对“重写”结果的评价和判定问题。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过去的研究成果和撰述经验。狭义上的重写者虽也往往不惜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但因为自己过去毕竟作过相当的研究,写过同类著作,对过去的经验总不免有所凭借,纵或观点刻意求新,附会新说,在基本材料的处理和基本方法的运用上总不至于离谱太甚。而广义上的重写者则不同,他们以前没有尝到过这方面的甘苦,现在又急于出新,力图表现得不同凡响,这样就有可能会忽视前人研究成果和撰述经验,对学术传统缺乏尊重,甚至暴露出基于无知的傲慢与偏见。这个问题在葛书中表现得相当明显。

作为一部追求“个人性”的标新立异的思想史论著,葛书在写法上下了相当大的功夫。有时候,为了突出自己的新写法的意义,他还不惜将其与传统的写法以至于学术著作的基本体例规范机械地对立起来。如他对按人分章的教科书模式的贬低,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思想史写作本不只有一种模式,按人分章论述的教科书只是一种。而且,好些教材的学术水准也并不比专著低,如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史》、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都是教材,可不妨碍它们成为名著。葛兆光不明就里,非要与那种平庸的千篇一律的教科书争一日之短长,而且在“讲法”和写法上纠缠不清(详见第一卷第59页),这除了说明自己的专著脱胎于讲稿以外,究竟又能说明什么呢?再者,按照常规,篇幅较长的著作一般都要分章列节,可是,葛兆光却声称章节妨碍思想的连续性,认为:“当思想史的结构被写作中的思想史安排为若干章节时,前一‘思想史’即真正存在于历史中的思想的历史就被隐没,而代之以后一《思想史》即写作者理解视野中的思想的历史,于是,章节就把历史切割开来,连续性在这些章节中消失了,而思想就被思想史家分块包装起来供读者任意采撷和阅读。”(第一卷第57页)在这里,葛兆光对章节表现出了一种非理性的恐惧,不过他的著作同样也分了章节,只是较为侧重专题而已。这种侧重专题的做法其实并不新鲜。胡适、冯友兰的两部中国哲学史中,就包括许多专题论述,并不都是按人分章的。葛书批评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的写作范式,可是,侯的《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9]就基本上是按专题撰述的,只要把此书的目录与葛书第一卷前几章的目录对照一下,就可以看出两者在专题形式上的相似之处。而且,侯在思想史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把思想史建立在社会史基础上,在揭示思想与社会的关联方面,正是后学者如葛兆光等辈的前驱。它如以人类学方法研究中国历史,亦有可循之例,如李济、张光直等对上古史的研究,就运用了人类学方法。葛兆光对此应该非常了解,可是,他在谈到人类学对上古的理解时,却偏偏只提及不熟悉中国历史的欧洲人类学家的研究,并且由此引出一个石破天惊的问题:“需要追问的是:第一,欧洲的人类学家真正考虑和了解了中国上古的世界图景吗?……至少我们相信中国的上古思想世界并不是世界其它地区早期思想的复制品”(第一卷第83页),似乎有哪个欧洲人类学家真的把中国的上古思想世界当成了世界其它地区早期思想的复制品似的。这种说法,说到底不过是虚设了一个低

能的假想敌,以显得自己的平庸识见的高明而已。

葛兆光对中国思想史研究传统和撰述经验的忽视,不但体现在他对著作体例和研究方法的理解上,而且也体现在他所说的写作形式上。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思想史著作,都包括考证、述学、评价三个方面。其中,史料考证是第一步的工作,按照胡适的说法,“哲学史最重学说的真相,先后的次序和沿革的线索。若把那些不可靠的材料信为真书,必致(一)失了各家学说的真相;(二)乱了学说先后的次序;(三)乱了学派相承的系统。”[10]所以,凡是严肃的史家,都莫不重视史料的考证。可是,葛兆光却认为,“《思想史》在形式上可以有三种写法,……第一种是‘确立事实’……;第二种是‘真理评价’……;第三种是‘追踪旅行’,……”(第一卷第52—53页),把考、述、评三要素人为地割裂开来,试图撇开考证和评价,以所谓“追踪旅行”的方式[11]撰写思想史,却“自信可以重建古代思想史的思路”,这只能说是一种异想天开的想法。要知道,“学术之所争,只有是非真伪之别耳”[12],不“确立事实”,不进行“真理评价”,光是去搞什么“追踪旅行”,最多也只能对思想史获得一些浮光掠影的印象而已,又谈何“重建思想史的连续性”呢?况且,文献考订,著作系年,本来就是治史的基本功。今人没有过硬的考据功夫,在考证方面需要藏拙,在写法上需要避开考证以扬长避短或避重就轻,这都可以理解。但是,如葛兆光所说:“过去那种一定要把某种思想的发明权按照著作人分配,著作人一定要按时代先后列入章节的写法,常常为了著作者的真伪和先后,耗去相当大的精力,而且很可能把蔓延几代的思想皴染过程算在了一个人的身上。”(第一卷第60页)“在我写的这部中国思想史中,我按照我的理解寻找思想史的连续性脉络。在这部书中,没有按照人来设立章节,……也没有特别精确地把某种思想或某种说法算在某个思想家的年代,可能年代尺度是比较宽泛甚至宽大的,我总是只在比较长的时间段中描述着思想史的流程。”(第一卷第65页)一部以“个人性”相标榜的思想史著作居然可以忽视前人思想的“发明权”,从模糊的印象中重建思想史的连续性,而这种不重考据的随意性的写法,居然可以与法国年鉴学派的长时段理论相契合,这只能说是一种以短为长的奇思异想而已。

葛兆光不但忽视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传统和撰述经验,而且对于前人的重要研究成果也缺乏应有的重视。虽然葛书正文脚注颇多,引证颇丰,书后的“主要徵引书目”中又列了数百种文献,同时还做了“主要人名索引”,在形式上显得很符合学术规范,也很有文献基础,但是,对于一些关键性的资料和研究成果,作者却表现得相当轻忽甚至无视。例如:商周之际及商周两代的文化异同,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近世史家中,王国维、郭沫若、邹衡、许倬云等持“迥异说”,徐中舒、严一萍、张光直等持“微殊说”,两说并立,相持不下,至今未有定论。[13]此乃学术史常识,葛兆光自然也应该知道。可是他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却把前一种观点当作学界的定论或成见,而把后一种观点当作自己的另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的印证和注脚[14],这就难免给人造成著者力排众议、独持异见的错觉。而且,即使对前一种观点,书中的介绍也是很浮泛的。如对傅斯年和许倬云等人指出的周人克商后天命观的变化,尤其是“天命靡常惟德是亲”的观念的形成[15],作者就没有注意到,所以,在论证“西周的思想世界与殷周的思想世界,实际上同多而异少”(第一卷第107页)这个观点时,作者就只能泛泛地举出三点“祭神祀鬼”方面的内容(即:“其一,各种祭祀大体上还是继承着殷商的传统,……其二,对象征性的厌胜、禁忌仪式,包括今人看来极其迷信、极端残忍的仪式,周人一样信奉敬畏,……其三,对‘帝’或‘天’的尊崇依然与殷商相似,……”)作为依据。殊不知这三点依据即使成立,也只能说明殷商文化的某种连续性,并不能说明殷商之际文化思想观念没有产生剧变。更何况,前人研究已经指出,“由自然天发展出的天神,其性质当然不能与祖宗神的帝相同”[16],葛兆光不明此理,不知前人研究的精微之处,却想当然地以为“‘帝’的语源意义是生育万物,很可能以‘帝’这个字来表示生育万物的‘天’,是很早就有了的”(第一卷第91页),把“帝”与“天”混为一谈,谈来谈去也只能谈出一些

庸常识见,又谈何重写殷周之际的思想演进史呢?

在我看来,葛兆光的所谓“重写思想史”,其实质无非是套用一些时髦的现代名词和流行的西学观念,如法国年鉴学派的史学理论、福科的知识考古学及所谓后现代历史学之类,对中国古代思想传统重新进行叙述和阐释而已。换成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用“历史记忆的发掘充当思想资源和意义重新诠释的方式”[17]。如其《中国思想史》第一卷第二编第十节“语言与世界:战国时期的名辩之学”,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对语言与世界关系的论述出发研究战国时期的名辩之学,对其做出新的阐释,这显然是一个新的视角,其新意是显而易见的。但问题是,这种富有新意的现代化的阐释实在离古人的思想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因为先秦诸子关注的焦点并不是抽象的思辨性的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而是与现实社会秩序密切相关的名与实的关系问题。尽管名与实的关系中也蕴含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但是,人们当时关注这个问题的侧重点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关注语言与世界关系问题的侧重点显然是很有区别的。比如说,葛兆光归纳的“语言能否真正切实地说明或如何说明世界?人们能否通过或怎样通过语言来调整世界的实存状态?人能否或如何超越语言而直探世界本身?”(第一卷第291页)这样三个问题,一看就是从现代西方语言哲学中引申过来的,而不是从先秦诸子的名实之辨中自然生发的。葛书中按照“对于语言的态度”,对孔墨老庄各系及惠施、公孙龙诸家进行分类,认为孔子及其后学“坚信语言可以说明世界”,老子基本上“不相信语言”,庄子一系“怀疑和蔑视语言”,如是所云,虽不无根据,却也有过度阐释之嫌,而且显得有些隔。兹举一例,即葛书对孔子“正名”的阐释:

“坚信语言可以说明世界的是孔子及其后人[18],他们关心的中心是社会,他们格守着传统的语言系统,希望社会秩序稳定在原有的语言系统上。所以,他们固执地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名’和‘实’的关系是天经地义的,是天然合理的,这种‘名’所确认的是一个合理的‘实’的世界,任何‘实’的变化都不应该改变‘名’的秩序。……孔子所谓的‘正名’就是希望通过对‘名’(语言)与‘实’(世界)关系的调节来整顿社会秩序,维护旧时代的‘名分’与新时代的‘等级’的一致性。在他们的心目中,尽管‘名’与‘实’并不一致,但是‘名’对于‘实’的规定性和调节性是必须肯定的,‘名’有永恒而稳定的意义,尽管时间流逝,世事转换,但‘名’决不可以变异。他们希望以这种‘名’维持传统的秩序的稳定和延续,而改变了的世界应当去将就这种秩序,换句话说,他们维护的是旧的语言系统对世界的规范和确认,而拒绝为世界的改变而改变语言系统,所以孔子有一句老话叫做‘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第一卷第293页)

这里,我们不妨对照一下胡适的《先秦名学史》中的解释。在胡适看来,《论语·颜渊》中关于君臣父子的那一段对话很好地说明了“孔子注意到思想混乱与道德乖谬之间,失去‘正名’与树立道德法则及生活和谐的不可能性之间有不可分的联系。因为思想瓦解状态的必然结果是一切权利义务的崩溃,是社会及国家各阶层或阶级的一切正当关系与义务的完全消灭”,孔子所说的正名,“并不就是文法学家或辞典编纂者的任务,而是我所说的思想重建的任务。它的目的,首先是让名代表它所代表的,然后重建社会的和政治的关系与制度,使它们的名代表它们所表示的东西。可见正名在于使真正的关系、义务和制度尽可能符合它们的理想中的涵义。这些涵义,无论现在已变得如何含糊不清,仍然可以通过适当的研究和名的真正‘明智’的用法予以重新发现和再次确立。当这种思想重建最后生效时,理想的社会秩序就必将到到来”。[19]在先秦名学研究上,胡适1917年用英文撰写的《先秦名学史》实乃开山之作,葛书中相关章节虽无一语道及胡适此书及其观点,但有关论述与胡适此书的思路(甚至行文次序)颇有相近之处,所以可以对照着看。比如说关于孔子的“正名”思想,葛兆光与胡适一样都是从与社会秩序相关的层面阐释的,但葛的新说胶着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只是强调儒家学说的保守性,而无视其理想的超越性,不如胡适的旧说妥帖,较有理据,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情境较相契合,亦可与他本人及我们所亲历的二十世纪中国“当代史”

相印证。可见,思想阐释的关键并不在于观念、方法与视角的新奇与否,而在于原典解读和逻辑推理、义理辨难的功夫。在后一方面,时下的许多学界名流与胡适那一辈的差距是不可以道里计的。虽然他们现在提起胡适的学问,总不免有些轻薄,如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后记中,就调侃胡适写书只有上卷没有下卷的“那种只顾开辟新领域的气派”[20],殊不知胡适治学有乾嘉之风,颇重资料考据,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他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后,本来还想接着写中古与近世部分,但因为工程浩大,故先从资料长编与专题研究入手,写出了《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戴东原的哲学》、《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章实斋先生年谱》及《胡适禅学案》(为后人所编)等著作[21],哪像现在一些时新学者,连基本资料都没有搜集好,原典都没有读通,就率尔操觚,撰写大部头的通史通论,以至于出现各种常识性的错误,而犹以思路创新自诩。

有论者称:“葛兆光的《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中国思想史第一卷》讲思想史的知识,所谓‘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区分,抛开思想历史中的义理辨难,算是文献史家作思想史的新路子。”[22]此语褒贬之意,颇令人不解。因为:(一)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本来就很讲究义理、考据、辞章的统一;况且,思想史以研究思想的历史为务,对思想的义理辨难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又岂能轻易“抛开”了事?抛开义理辨难的“《思想史》”还能称为真正的“思想史”吗?(二)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并不以文献考据见长,尽管葛本人出自古文献专业,但是,从本文上面的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文献考据是不那么注重、用力的。所以,以“文献史家作思想史的新路子”来表彰他,恐怕也是一种误解或错位。而在辞章方面,作为学术文本,我看葛书恐怕也有许多问题,如措辞随意,用词不当,概念表述不清,有时甚至逻辑混乱,不知所云,且常漫无边际地驰骋想象、抒发感想,显得像是读书随笔和抒情散文的混合体,而不是规范性的学术著作。如第一卷第一编第二节《卜辞中所见的殷人观念系统》中的这一段文字:

“对于祖先的重视和对于子嗣的关注,是传统中国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念,甚至成为中国思想在价值判断上的一个来源,一个传统的中国人看见自己的祖先、自己、自己的子孙的血脉在流动,就有生命之流永恒不息之感,他一想到自己就是这生命之流中的一环,他就不再是孤独的,而是有家的,他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在扩展,生命的意义在扩展,扩展成为整个宇宙。而墓葬、宗庙、祠堂、祭祀,就是肯定并强化这种生命意义的庄严场合,这使得中国人把生物复制式的延续和文化传承式的延续合二为一,只有民族的血脉和文化的血脉的一致,才能作为‘认同’的基础,换句话说,只有在这一链条中生存,才算是中国人。”(第一卷第95页)

在这段典型的抒情文字中,除了一些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以外,只有那种浮光掠影的印象和大而无当的感慨,即使把里面的“中国人”换成其它国家的人,话也照样可以这么说,意思也照样含混得很。而这样的文字在葛书中却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如所谓“宇宙是古代中国思想世界的意义和价值的来源”(第一卷第128页),“古代中国的人们最容易感受并且最能笼罩一切的,后来的中国人最容易习惯而又时时不离的,可能就是作为空间与时间的天地”(第一卷第45页)之类,都是一些大而无当的空泛之辞或不知所云的废话而已,经不起概念分析和义理辨难,甚至经不起文字语法上的推敲。试问:宇宙既然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思想世界的意义和价值的来源,为什么不可以说它是古今中外一切思想意义的来源呢?人生宇宙之中,又有谁能离得开时间与空间呢?天地只是空间形态,又如何能“作为时间”呢?葛兆光在“以理工著称的清华大学”工作多年,对自然科学多少懂得一些,如今却在这种最基本的科学常识问题上犯迷糊,这实在是匪夷所思。

以上所述,大多是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尤其是第一卷导论)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涉及这些问题在葛书正文一些篇章中的表现,并不是对葛书的全面评价。葛书全文洋洋119万言,想必有其优长之处,足可为人称道。不过,既然他特别强调“思想史的写法”以

及他的新写法的重要性,且亦以写法之新奇而引人注目,笔者在此以他关于写法的论述作为评论的主要对象,当亦不为过矣。当然,除了对写法的论述以外,更值得关注的是按照这种写法写出来的东西,是这种东西的实质性内容。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写法,在总体上给中国思想史研究究竟有没有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没有通盘研究,不敢遽下断语。不过,我想,在回答这个总的问题的时候,本文上面提到的各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恐怕是不容回避的。

而在上述这些问题之外,恐怕还有一个问题也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就是葛书对实质性问题的表面化处理。如在谈到“卜辞中所见的殷人观念系统”时,作者这样写道:“第一,引起我注意的,首先是殷商时代人心目中神秘力量的秩序化。”“第二,值得注意的是卜辞中所表现的祖灵崇拜及其与王权结合产生的观念的秩序化。”“第三,值得注意的还有祭祀与占卜仪式中所表现的知识系统的秩序化。”(第一卷第90——102页)而在谈到西周时代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变化(就与殷商时代的比较而言)时,他又这样写道:“西周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切都在进一步合理化与秩序化过程中。”(第一卷第125页)葛兆光欣赏福科的知识考古学,对话语、权力与秩序的关系特别关注,他从秩序化角度把握卜辞中所见的殷人观念系统,固然不足为怪,不过,他把“一切都在进一步合理化与秩序化过程中”作为西周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却恐怕是太流于表面,而没有触及到殷周之际的实质性变化,如其他研究者所说的天命观的变化、神权观念的演化以及礼仪制度和宗法制度的变化等等[23]。我想,这或许正是作者过分注重思想史的写法而相对忽视义理辨难、忽视思想的实质性研究的结果吧。

(林川:浙江省社会科学院,310025)

[1]葛书此节在论“仁”前,虽然也谈到了“礼”及礼与仁的关系,但未涉及“克己复礼为仁”这一层意思,所以该节最后称孔子以仁释礼,是“依赖于情感和人性的自觉凸显来实现人间秩序”,可问题是:这种情感和人性的自觉是否有其不可逾越的限度呢?对于这个问题,各人观点上自然可以见仁见智,不过,像“克己复礼为仁”这样的基本材料是不可忽略的。

[2]见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第7页引文。

[3]金岳霖:《审查报告二》,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附录,中华书局,1961新一版。

[4]见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第5页引文。

[5]事实上,光葛书两卷徵引书目中提到的思想史论著就有数十种乃至上百种,可见作者对前人的思想史撰述经验还是有所取法的。

[6]要不然,也不会在《读书》上连篇累牍地讨论“思想史的写法”,并将其作为所著《中国思想史》的“导论”,还在后记等处一再提及。

[7]如在葛著《中国思想史》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组织的一次研讨会上,朱维铮等人就盛赞其创意。而葛剑雄虽对其成就有所保留,但对其思路仍然比较肯定。他推荐《中国思想史》为“长江读书奖”候选著作,也是基于这个理由。

[8]这两个概念都出自余英时。葛书对余内在理路说似有所辩证,其实却是以偏概全。

[9]此书写于1942年,1944年出版,今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重印本。此书为《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的雏形。

[10]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1919年2月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重印本,第11页。

[11]葛书对其“追踪旅行”法作了这样的表述:“第三种是‘追踪旅行’,一些思想史家自信可以重建古代思想史的思路,他们尽可能体验古人的心情,尽可能理解思想的脉络,顺

着时间的流逝,一一陈述思想的转换和衔接,他们‘顺着看’历史,想重新跟着思想的历史走一路。”(第一卷第55页)

[12]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静庵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15页。

[13]参见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第一章绪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

[14]请看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第一编第三节第一部分第一、二两段(第104—105页)的行文:“长期以来,思想史家对于殷商两代的思想与文化有一个很顽固的印象,即西周对于殷商来说,是一个发生了根本变化的时代。……其实这并不可靠,……所以,我也一直有个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殷商其实是中国知识、思想和信仰的主流,而西周本来是西隅小邦,后来的发达只不过是继承了殷周的文化,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一样……”——在这里,另一种观点是作为对葛说的印证而带出来的。

[15]请看许倬云《西周史》第三章“克商与天命”,此书八十年代初版,1994年出版“三联版”增订本。

[16]许倬云:《西周史》(增订本),三联书店,1994,第106页。

[17]原文为:“我以为用这种历史记忆的发掘、充当思想资源和意义重新诠释的方式,似乎可以综合影响和选择的交互作用。”(第二卷第29页),此处“发掘”与“充当”之间的“、”似不合语法,其意殊不可解。

[18]按:“后人”一词不妥,当为“后学”。

[19]胡适:《先秦名学史》,学林出版社,1983年,第28—29页。

[20]原文是:“我不是只写上卷不写下卷的胡适之,那种只顾开辟新领域的气派我学不会也没有资格学……”见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后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57页。

[21]参阅吕实强:《胡适的史学》,耿云志编:《胡适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22]遇资州:《九十年代中国学术思想丛书漫议》,香港:《二十一世纪》,一九九九年二月号,第五十一期。

[23]参阅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

高考议论文写作多角度指导

高考议论文写作多角度指导 在高中阶段,写好议论文是必备的应试技能。下面这篇文章,从议论文的基础知识到常见写法,再到注意事项,都给出了非常深入的指导,小伙伴们笔记做起来呀!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 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选用的事例与论点若不能保持一致,势必削弱说服力量。 选用事实论据还要注意几点: ①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指论据要具有代表性。 ②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像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类似的内容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说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谁的作文与众不同呢? ③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 3、论证 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 ①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 ②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也即:引论、本论、结论。 常见的论证结构有总分总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四种。一篇文章中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灵活地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层次会使议论文更具活动性。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喻证法、对比论证、引证法等。 不少议论文往往因"事"生"议"。在表现形式上,文章开头总是援引事例,而后展开议论。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旗帜鲜明,立论醒目。 如:不适当的、不适时宜的褒贬,都足以损害一个人,尤其是过早的赞誉。一次歌唱大奖赛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报刊上把获奖的年轻选手称为“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戴上这样的桂冠的参赛者,有的甚至还是在中学里念书的学生!我很纳闷,这样的宣扬、对青年的思想进步和艺术成长会带来什么好处呢? 议论文的开端起笔,要为全文辅展文路。把自己的真知灼见提炼成论点,高屋建瓴般地在文首亮出,开宗明义,起领全文,就能造成一种气势;也利于畅通文思,围绕论点展开议论。

高中议论文的写法

高中议论文的写法写作议论文,要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一定的根据,作一些简单的分析。也就是说要做到论点明确,有理有据有分析。但是,一般说来,学生喜欢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喜欢记叙、描写之类的记叙文,对议论文不大感兴趣,对写作议论文甚至视若畏途;再则,语文教师大都重视记叙文的训练,忽视学生议论文能力的培养,议论文教学轻描淡写地带一下,学生掌握议论文知识寥寥无几,有些学生不知道什么是论点、论据、论证,更不知道三者之间的关系,这议论文教学带来了困难。议论文写作教学成了高中阶段作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发愁,老师犯难。学生愁的是不得要领,言之不能成理。有的论点不明确,有的论据不充分,有的论证不合理,词不达意,有的论点与论据不统一,有的根本就没有论点,再有的无话可说,无从谈起,刚开了头就结尾了。老师犯难的是,学生写作议论文的基础较差,教学议论文往往大讲特讲论点、论据、论证,学生听了不管用,写作议论文的能力没有多大提高,看着学生那些疙里疙瘩、不知所云的作文,愁苦便袭上心头,真有点“不知所措”的滋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指导学生写好议论文,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我反复研究高中语文教材编排体系,学习系统论、控制论的科学原理,学习分格教学法的精神,并借鉴别人的一些教学实践和经验,按照“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的教学主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实行议论文写作教学序列训练,即把议论文知识难点分散训练,一步一步来,步步有新知,步步有所得。高中语文对议论文知识难点大体上作了分布,我根据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情况,作了相应的补充和调整,经过序列训练,较之以前的议论文写作教学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反映很好。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一、设计序列训练 1、学习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点的确立与表述 3、学习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 4、学习因果论证讲道理 5、论点型、论题型(范围型)议论文写作以上为高一年级阶段着重训练要点。 6、学习论证的思路和结构 7、学习喻证法、引申法 8、学习辩证分析讲道理 ①用发展的观点讲道理

议论文开头的写法.

议论文开头的写法。 (一)开头的方法: 1.开门见山,话题点穿。 例如:我们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谈责任》 做好自己的事,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 ——《做好自己的事》 2.比喻开头比喻+感悟式:喻意弥深。 真诚是头顶上闪烁的星星,你永远不能否定她的存在。没有了真诚的人生,就如同没有了星星的夜晚一样乏味。 ——《保留真诚》 3.排比点题,铺排文气。 种子冲破岩层的禁锢,迎向光明;雄鹰突破风暴的阻遏,飞向云霄;骏马突破缰绳的影响,奔驰原野。——《自由》 4.设问开头,发人深思。 为什么服装设计师总要千方百计地设计一套又一套的时装?为什么我们的祖国在前进的号角中强调创新就是生命?因为时装要迎合时代潮流,发展要与时俱进。跳出枷锁,创造新颖的风格,这才是充满智慧的选择。——《跳出枷锁创造风格》 5.由故事引入。 故事寓言倍感新鲜,如:

曾看过一幅漫画:两只驴子背向直立,被同一跟绳子拴住。它们面前各有一堆草,它们都想吃到自己面前的那堆草,但拉直 了绳子还是够不着。于是,它们一起坐下来思考,最后,它们共同吃完了一堆草,再吃另一堆草。 这幅漫画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幽默和快乐,它启迪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合作是达到目的的最有效的手段。 思路是: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新闻)--------这件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观点(切入话题) 即:转述材料——分析材料——引出论点 6.引述名言。 泰戈尔说:如果你为失去皎洁的月光而哭泣,那么你将连星星也错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马克?吐温说过,“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了你的脚上。这就是宽容。”——《宽容,从这里开始》 在文章的开头,引用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名言、成语、诗句等,可以起到统领全篇,提纲挈领的作用。引用的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所在。 7.运用“正反对比”入题。 以“生存与生活”为话题 生存是油盐柴米酱醋茶。生活是琴棋书画歌舞花。生存仅仅为了活着,生活却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辩证说理,对比鲜明。)注意: (1 开头要及时亮出你的思想。不可太长。(不可超过150字)

议论文的写法 (1)

写一篇论证逻辑清楚、有理有据、语言优美的议论文,对初三的同学来讲有一定的难度,但当绝大多数同学写的是记叙文,你能写一篇好的议论文,一定会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议论文因为文体结构比较规范,知识点清楚,语言的分析理解难度不大,因而议论文的阅读较其他文体要容易,议论文的写作也比较容易上手。 值得注意的是,天津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因只有一篇课外阅读,且很少考查议论文阅读,因而除了课本中的议论文,同学们对课外议论文的阅读没有足够的重视。 写一篇论证逻辑清楚、有理有据、语言优美的议论文,对初三的同学来讲有一定的难度,但当绝大多数同学写的是记叙文,你能写一篇好的议论文,一定会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大家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注意,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 首先,清楚明确地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议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论证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多读议论文,从内容和结构上读透,然后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下面是课外阅读《有时,我们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一文中的一段,我们以此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内容。 ①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听到别人的心声和自我灵魂的独白。②

没有人会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暴露给别人,也没有人能够不让自己的愿望从言语中流露出来。③因此,与他人沟通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④然而,倾听是需要一种定力的。⑤“高山流水逢知音”,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演绎了千古知音情。⑥倘若钟子期当时步履匆匆,就不可能听清楚,更谈不上欣赏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了。⑦心浮气躁的人,既无暇听清别人的心声,也很难静心聆听自我灵魂的独白。⑧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⑨其实,“知彼”难,“知己”更难。⑩因此,我们不妨将脚步放慢一点,多多聆听心灵的激情呼唤或喃喃低语。 这一段的基本结构如下: ①由题目引出“听”这个论题; ②③分析提出论点:与他人沟通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 ⑤⑥⑦举例论证,举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的事例,并分析如何论证论点的; ⑧⑨道理论证,引孙子的话,并加以分析如何论证论点的; ⑩得出结论。 这样把结构罗列出来,在写作中可操作度就大了,我们在写的时候,就可以按照这个模板把新的题目、论题、论点和论据填到这样的结构中,只要每一步都做到位,议论文的写作能力就会有所提高。再次,用散文的优美语言,弥补论证逻辑不够缜密的缺陷。

高中议论文各种写法结构及范文

高中议论文各种写法结构及范文 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论据基本要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写议论文要考虑论点,考虑用什么作论据来证明它,怎样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它可以是先提出一个总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述,分析各个分论点,最后得出结论;也可以先引述一个故事,一段对话,或描写一个场面,再一层一层地从事实分析出道理,归纳引申出一个新的结论。这种写法叫总分式,是中学生经常采用的一种作文方式。也可以在文章开头先提出一个人们关心的疑问,然后一一作答,逐层深入,这是答难式的写法。还要以是作者有意把两个不同事物以对立的方式提出来加以比较、对照,然后得出结论,这是对比式写法。 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一、议论文写作三要素 议论文主要包括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论点必须正确。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实胜于雄辩,是最好的论据。论据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真理,经过实践考验的哲理。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 1. 归纳法 从分析典型,即分析个别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点,然后得出结论。 2. 推理法 从一般原理出发,对个别事物进行说明、分析,而后得出结论。 3. 对照法 对所有事实、方面进行对照,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4.驳论法 先列出错误的观点,然后加以逐条批驳,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议论文的特点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引子、正文和结论句三部分。一般在引子部分提出论点,即文章的主题,在正文部分摆出有利的事实,对论点进行严密的论证,最后根据前面的论证得出结论。 三、议论文的写法 要写好议论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论点。 论点通常在文章的第一段提出。 2.要有足够的论据,可以列举生活的实例。 3.论证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所有事实、原因、理由应紧密地同结论连接起来。 4.层次要清楚。 5.态度诚恳、友好,因为议论文重在说理,以理服人。

《议论文的写法》

议论文的写法 五河县新集中学陈宗华 2017年4月

议论文的写法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客观事理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2.侧重学习横向展开议论的写法。 二、重点与难点 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客观事理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能对中心论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切分,形成分论点的能力。 通过训练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横向展开的写法写出有一定独创性的、较有深度的议论文。三、教学过程 1.写法指导 这次的写作训练是“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实际上是要求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特点是由一个中心话题引发出多种不同的思考点。在这种训练中,应当注意把握两点:一是思考的辐射面要宽,各辐射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跳跃性,每一个辐射点都应该是可以独立展开论述的分话题;二是思考要有一定的深刻性。为了帮助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这种思维方法,教师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中心话题,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1)横向展开议论主要表现为并列式结构,即在论证思路中,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就是并列式。 各个分论点平行列举,各个阐述。并列结构的外部语言标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几个并列的分论点的内容不可交叉,不可重复,不可包容,不可矛盾。 并列式结构模式: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分论点) 论证分论点1:论据+分析论证并 论证分论点2:论据+分析论证模式:本论 论证分论点3: 论据+分析论证列 结论(照应全文) 参考示例: 例文(此处略,见PPT) 2)横向展开议论的关键是提取分论点,那么如何提出分论点呢?主要方法有: (1)追问类属法——即从“是什么”的角度展开。针对话题本身(或话题关键词),运用横向思维,根据它不同的内涵或外延进行多角度分析。常用的表述方式是:“某某,是一种……”示例:以“肩膀”为中心,进行分解: ①肩膀是亲情的牵挂(肩膀装载着幸福); ②肩膀是友情的寄托(肩膀承载着快乐);

获奖作文开头经典写法

精心整理 页脚内容 九种作文开头经典写法 1、对话开篇,引人入胜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涅磐前对从弟子说:"你看看我的牙齿,怎么样?""都掉光了。""那以舌呢,还在吗?""还在。""所以说,坚韧的东西总是比坚硬的东西强"。——《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文中一则深透禅机的对话,引出了"坚韧"的内涵,推出了文章的观点; 2、事例开篇,简洁铺陈 选择是难的,更何况是心灵的选择。高渐离为了荆轲,他选择了死;马本斋的母亲为了革命,她选择了牺牲;祝英台为了真挚的爱情,她选择了化蝶。在这友情、亲情与爱情之间的选择,他们是这样做的——《生死之间》 34""这"人有悲56"、"红叶"—"艳丽"7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为知己呢?——《面对大海》 文中引用前人文句,顺着引文的文气,巧妙引出话题。 8、细腻描绘,形象入题 我曾用水的眼睛审视生活,生活也曾如秋水般阴郁、遥远。阳光透过枫林洒下来,我顺着光束向上望,却似乎又看到一望无际的蒹葭,雾雪般的白色,水草般的柔软。在一片渺渺中我看到了妈妈的眼睛,看到了当年妈妈做出选择的那一刹那。——《让睫毛载来爱,载来幸福》 文中描述性语言往往容易流于刻板和平淡,但如果考生能巧妙抓住特征,注意借鉴,灵活地加以创新,则能打破描绘的刻板和叙述的平淡,让形象的描述飘逸出令人心荡神驰的诗情画意 9、警句突现,启迪入题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与死,除了那几声欢呼,几阵痛哭外,便再没了别的。那么,生与死之间的——生命呢?——《生命是什么》

精心整理 页脚内容 文中警句式的开篇令人注目。"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死之间是生命"。凝练、平易、深刻、精辟。 怎样写好文章的开头 文章的开头就象凤的头。凤头美好招人看,文头亮丽引人读。 文章的开头要简洁,入题要快,语言要有文采,能使人一看开头就有想往下读的欲望。方法有那些呢? 1、引用诗词歌词开头。如"'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要变成美好的人间……'一听到这首《爱的奉献》,几天前在放学路上看到的那动人的一幕,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爱心》)又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每当我想起这句诗,眼前就不禁会浮现出那圆的脸,那笔下流动的圆,耳边又响起钱氏英语。(《良师》) 2、设置悬念开头。如"挂钟不慌不忙,有节奏的走着,滴嗒,滴嗒……都快要4点了,妈怎么还没回来?"(《担心》) 3、写景状物开头。如"朝阳出来了,湖水为它梳妆;新月上来了,群星为它做伴;春花开了,绿叶为它映衬;鸟儿鸣唱,蟋蟀为它拉琴……天地万物都在向我们讲述着关爱的故事。"(《关爱永远》) 怎样写好文章的结尾 1 活!"( 2 3

高中议论文的写法

高中议论文的写法 写作议论文,要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一定的根据,作一些简单的分析。也就是说要做到论点明确,有理有据有分析。但是,一般说来,学生喜欢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喜欢记叙、描写之类的记叙文,对议论文不大感兴趣,对写作议论文甚至视若畏途;再则,语文教师大都重视记叙文的训练,忽视学生议论文能力的培养,议论文教学轻描淡写地带一下,学生掌握议论文知识寥寥无几,有些学生不知道什么是论点、论据、论证,更不知道三者之间的关系,这议论文教学带来了困难。议论文写作教学成了高中阶段作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发愁,老师犯难。学生愁的是不得要领,言之不能成理。有的论点不明确,有的论据不充分,有的论证不合理,词不达意,有的论点与论据不统一,有的根本就没有论点,再有的无话可说,无从谈起,刚开了头就结尾了。老师犯难的是,学生写作议论文的基础较差,教学议论文往往大讲特讲论点、论据、论证,学生听了不管用,写作议论文的能力没有多大提高,看着学生那些疙里疙瘩、不知所云的作文,愁苦便袭上心头,真有点“不知所措”的滋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指导学生写好议论文,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我反复研究高中语文教材编排体系,学习系统论、控制论的科学原理,学习分格教学法的精神,并借鉴别人的一些教学实践和经验,按照“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的教学主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实行议论文写作教学序列训练,即把议论文知识难点分散训练,一步一步来,步步有新知,步步有所得。高中语文对议论文知识难点大体上作了分布,我根据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情况,作了相应的补充和调整,经过序列训练,较之以前的议论文写作教学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反映很好。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一、设计序列训练 1、学习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点的确立与表述 3、学习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 4、学习因果论证讲道理 5、论点型、论题型(范围型)议论文写作以上为高一年级阶段着重训练要点。 6、学习论证的思路和结构 7、学习喻证法、引申法 8、学习辩证分析讲道理 ①用发展的观点讲道理 ②用联系的观点讲道理 ③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讲道理 9、议论文的语言训练 10、关系型、材料型议论文写作 11、学习写新闻短评、影视评论 12、学习写读后感以上为高二年级阶段着重训练要点。 13、学习议论文中的多种表达方式 14、学习写作思想评论、文学评论 15、学习写作杂文 16、学习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方法 17、学习写作寓意型议论文 18、议论文写作综合训练以上为高中阶段着重训练要点。

高中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高中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议论文概述 议论文是作者对于某个问题和某些事的分析、评论,进而体现出作者自己的观点、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问题。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论据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据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议论文的写作诀窍:建立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内在联系 议论文是论述问题的,当然要有一定的思路,即议论文各部分之间要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我们知道,议论文是论证问题的,你在提出议论文论点后,就要摆事实,讲道理,让你提出的论点令人信服地确立起来。因此,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之间就应当是因果联系,作为一个高中生的议论文作文,最起码要做到在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之间 ,论点和论据之间要有一定的因果联系。 学生提出中心论点后,只要围绕中心论点问一个“为什么”,就能找到提出分论点的方向。如中心论点是“只有坚守,才能使人的思想品德升华,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稍加分析,就可发现这个观点是在说“坚守”的重要性,于是,分论点就要回答“为什么坚守很重要”这个问题。那么就可从“为什么”和“何果”这两个向度来立分论点。如“坚守是一种执着,使绝望变成希望”,“坚守是一种信念,使普通变得高尚”,“坚守是一种职责,使平凡变得伟大”。如果我们要检验这三个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有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的话,只需在这三个分论点之前加上“因为”,在“坚守很重要”之前加上“所以”,再连起来念一下即可。 同样,分论点和议论文的论据之间,也应当是因果联系。如在“坚守是一种职责,使平凡变得伟大”这个分论点后面,就可这样展开论述:“边防战士的坚守,使国家安定祥和;人民教师的坚守,使桃李满天下;白衣天使的坚守,使病魔为之屈服。”又如在“自由是思想的漫飞”这个分论点下可以这样展开论述:“行动可以受制于客观现实,思想却永远享受绝对的自由。有了这份思想的自由,才有了集豪放与浪漫于一身的诗仙李白;才有了身陷囹圄还在感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落魄后主李煜;才有了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天才诗人海子。总之,因为这份思想的自由,社会才会在其牵引之下不断地进步,才会创造出一个个永载史册的人类奇迹。”

议论文写作之开头出彩的基本写法

议论文写作之开头出彩的基本写法 好文章的开头应具备哪些标准呢? 1.表达主题鲜明,给人印象深刻。 议论文的开头一定要让读者一下子就知道你要说什么,即一定要向读者亮出你的论点。所谓开宗明义就是这个意思。 2.使用一定的表现手法,使开篇富有文采。 写议论文的开头,可以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引用、设问、排比等,使其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能写出议论文“凤头”的方法有那些呢? 1.引用名言。 比如,《说勤》的开头: 中国有句俗话叫“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也说过“业精于勤”。这都是说学业方面的深厚造诣都来源于勤奋好学。 2.寓言、故事导入,类比开头 a我们惊叹于苍鹰那和谐自在的飞翔时,是否想到它那双强有力的翅膀呢?没有翅膀,苍、鹰永远飞不起来。人是智慧的动物,他的心灵长着一对翅膀,凭着那对翅膀,穿梭在茫茫的人海中,不至于迷茫,不至于失望,也不至于众叛亲离,在漫漫的人生路途中,寻找生命的真谛,那双翅膀便是诚信。……我没有看

见过断翅的鸟儿在天空中飞翔,我也不相信失去诚信的人能够辉煌灿烂。” b《给感情一把尺》 无论何时,月光都会将皎洁的亮色洒向大地,不管它是高是低;无论何地,蒲公英都会把种子撒向大地,不管它是贫瘠还是肥沃;身处“非典”病房的白衣天使们,更是在每个人心里种上了一棵“爱心”树,不管他是敌是友;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给心灵、给情感一把尺,别让感情的亲疏迷乱了你我的良知。 c《为生命画一片树叶》 还记得那最后一片叶子吗?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是啊,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 d蚌体内嵌入沙子,便分泌一种物质疗伤,久而久之,便成了一颗晶莹的珍珠。危机并无终极性,而是通向新一轮成功的跳板。危机已经发生,不要叹息,不要沮丧,我们所要做的是用尽去捕捉危机中的转机,完成“蚌病却成珠”神话。

谈谈给材料作文议论文写作的三个问题

谈谈给材料作文议论文写作的三个问题

谈谈给材料作文议论文写作的三个问题——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老师 (2012-06-19 22:33:53) 转载▼ 标签: 杂谈 同学们好,我今天主要是给大家谈一谈给材料作文议论文写作的三个问题。相比较而言,就是我们在中学的,特别是在高三的作文写作中比较难的一个问题就是给材料作文。所以,也是我们同学在现在高考复习作文这样一个写作中比较纠结的一个问题吧。特别是有一些同学因为读不懂材料,所以导致跑题;有的同学读不全材料会导致偏题;有的同学因为不能分辩材料和话题,就是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所以也导致偏题和跑题。这实际上就给我们带来很多困难,所以,今天就想跟同学们交流一下这个问题。那么主要就从三个角度来谈。 第一个,就是如何审读给材料作文题,寻找到合适的写作点。 第二个,就是如何围绕写作点展开写作。 第三个,就是如何用最基本的方法,完成给材料作文的议论文写作。 对于给材料作文的说法有很多,有不同的说法。我的基本的想法是:既然是给材料作文,那么作文就一定要与材料关联。关联得越紧,你的作文就可能越得题旨。关联得越深,你的作文就越能够击中要害。

所以,我们就是要在阅读材料的时候,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到那个关联点,能够关联得很深、很紧的这个点。所以我们下面分三步来看一看。 第一个就是:四步审题找到写作点。四步审题,第一步,就是梳理材料的主要信息。现在我们很多同学在写作的时候,不太关注这第一步。实际上,材料,它应该有一些主要的信息,可以找得到为我们后面第二步、第三步服务的。有的同学忘记了这一步,或者是不习惯这一步,最终就怎么样?可能导致后面的偏题。第二步,就是找到材料隐含的方向。一个材料,作为命题者来说,他的命意何在?这是我们要读到的。有的命意比较隐蔽,有得命意比较显豁。显豁的可能同学一看就懂,隐蔽的、隐晦的特别是,可能就困难一些,往往容易忽略。如果找不到写作方向,则偏题的可能性就更大。第三步,就是分析“关键词”。找到方向了,还要分析“关键词”。“关键词”它将带给我们在后面写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启示。第四步,那么就确立写作点。我刚才初步地梳理了一下我们审题的四步,找写作点。 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的几个题目,来谈谈这四步怎样展开。 第一道题就是这样的一道题目: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那么下边的材料是这样的:一个学生求证几何题,求证了一大通也求证不出来,老师告诉他是方法错了。这是被“方法”蒙蔽了。

高中议论文写作注意事项

高中议论文写作注意事项 导读:议论文写作注意事项 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 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事件的看法、观点、主张,它要求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 如《坚持就是胜利》一文的论点就是一个人要想取得学业上或事业上的成功,坚持是一个重要条件. 《坚持就是胜利》 人们都想在事业或学业上有所成就,但是,只有一部分人取得了 胜利,而相当一部分人却陷入失败的苦痛之中.这是为什么呢? 俗语说“功到自然成”.按理说那些失败者完全可以尝到胜利的喜悦,但他们往往缺少一种胜利的必要条件,那就是坚持.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上边的俗语中所提到的“功到”其中已经隐含了“坚持”的意思.可见,一个人要想取得学业上或事业上的成功,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坚持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条件.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都坚持到街头去观察、谛听,记下行人的零言碎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资料.这样,他才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写下精彩的人物对话描写,在《双城记》中留下逼真的社会背景描写,从而成为英国一代文豪,取得了他文学事业上的巨大成功.爱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

研制蓄电池,其间不断遭受失败的他一直咬牙坚持,经过了五万次左 右的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发明了蓄电池,被人们授与“发明大王”的美称. 狄更斯和爱迪生就是靠坚持而取得最后的胜利的.坚持,使狄更 斯为人们留下许多优秀著作,也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许多精品;坚持,使爱迪生攻克了许许多多的难关,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 贡献.可见,坚持能够使人取得事业和学业上的成功. 那些失败者往往是在最后时刻未能坚持住而放弃努力,与成功失之交臂.曾记得瑞典一位化学家在海水中提取碘时,似乎发现一种新 元素,但是面对这繁琐的提炼与实验,他退却了.当另一化学家用了一年时间,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为元素家族再添新成员——溴而名垂 千古时,那位瑞典化学家只能默默地看着对方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这两位化学家,一位坚持住了,取得了胜利;另一位却没有坚持住,未 能取得成功.可见,能否坚持是取得胜利的`最后一道障碍.在最黑暗 的时刻,也就是光明就要到来的时刻,越在这样的时刻,越需要坚持. 因为坚持就是胜利. 2、论据 论据是证明论点正确的证据. 要想证明论点的正确,第一,论据必须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能够充分证明论点.第二,论据要具有典型性,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第三,论据要新颖,尽可能寻找一些新鲜的、能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示

高中议论文5大常见开头技巧_议论文开头怎么写

高中议论文5大常见开头技巧_议论文开 头怎么写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高中议论文5大常见开头技巧_议论文开头怎么写 议论文的开头多姿多彩,这里举出常用的几种方法,便于巧设开头,写好第一步。 (1)亮观点,单刀直入。198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习惯》有篇高分作文的开头这样写:“就像那溪流惯于奔腾,大海惯于咆哮一样,我习惯于沉思,习惯于遐想,习惯于把自己的感情流露在日记簿上。” (2)打比方,隐喻题旨。1987年全国高考材料作文“理论对于实践的意义”,有篇高考作文拟题为《灯塔·路标·理论》,开头写道:“在暗礁四伏的海上航行,需要灯塔指点迷津;在岔道口上,需要路标指引方向。否则就要触礁,迷路。在人生的路途中,我们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讲故事,引入主题。1994年全国高考有篇高分作文《习惯》的开头幽默风趣:“我曾经听过一个笑话:一个小公务员曾在厕所里遇上了局长,于是,他脱口

而出:‘局长,您也亲自上厕所?’一听这话,旁人当然会捧腹大笑,但一笑过后,发现有些东西值得我们深思。据说,这小职员在其他场合也总‘局长,您亲自……’、‘科长,您亲自……’,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动物性条件反射,哪怕时间、地点、环境早已改变。我说这就是习惯所致。” (4)引名句,扣住中心。这里所说的名句,包括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格言谚语,诗词歌赋等。1995年获得高分的高考作文《责任》,开头这样写道:“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这就是责任。” (5)摆现象,揭示论题。作文题《父辈》,有篇作文这样开头:“父亲这一代人,他们长身体时遇到自然灾害,求学时上山下乡,回城时赶上压缩居民户口,子女深造又正好赶上大学自费……可他们的眼睛依然闪亮,他们的腰杆依然挺直,显得踏实、自信、沉稳。” 另外,材料作文的开头要注意三点:一是转述材料必须简洁;二是必须根据试题要求和提示转述;三是迅速从叙述转入议题或论点。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议论文开头写法

议论文开头写法 议论文如何写好开头 好文章的开头应具备哪些标准呢, 1(表达主题鲜明,给人印象深刻。 议论文的开头一定要让读者一下子就知道你要说什么,即一定要向读者亮出你的论点。所谓开宗明义就是这个意思,即短、快、靓——精彩。 2(使用一定的表现手法,使开篇富有文采。 写议论文的开头,可以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引用、设问、排比等,使其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论点提出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1、设问开篇。 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先就要议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再在回答问题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a《愚昧比富有更可怕》的开头: 有人说,愚昧比贫穷更可怕。难道富有了愚昧就不可怕了吗,无数事实已经证明,愚昧比富有更可怕。 b首先,我想跨越时空,问一个问题:“你认为你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也许徐志摩会说:“我最大的亮点是心中的康桥。”也许达芬奇会说:“我最大的亮点是蒙娜丽莎那永恒的微笑。”也许苏轼会说:“吾之亮点也,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那份心意。” 我也想说一句:人的亮点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都应发现自己的亮点,也许未有徐志摩,达芬奇与苏轼之成就高,但相信自己的亮点,通过行动放大,便可成为人生中不落的北斗星。 2、比喻导入法。设喻开篇。

如《学问是苦根长出的甜果》就是这样提出论点的:每当我们看到累累的硕 果,心里就会无比喜悦,但人们要记住一句谚语:“春不种,夏不长,秋不收,冬不尝。”这就是说,累累硕果是靠辛勤劳动得来的。求学问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掌握丰富的知识。《理性的美》 情感如佳期如迷梦,如朦胧的目光一样虚幻地笼罩在你的思绪中,虽然美,但是纵使你有洞明一切的雪亮智慧的双眼也难在情感的月光下一任目光驰骋鸟瞰。而理性,则是明艳的阳光,它慷慨地district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great thanks, South of the River, River North, Mao Ta, 6 towns, less than 5 km from the enemy town of shengze, only separated by a wide range of XI Bai Yang. For the time being, Sheng diwei forces are often deployed at dawn, Mao Ta, Sheng Tang Hong Kong fringe areas, and sometimes invasive South of the River, at 洒向宇宙空间,哪怕是枝叶繁生的丛林,哪怕是污浊游荡的大海,哪怕是遥远的孤独的星球,都可以让你一睹宇宙的本色。阳光下的美是真实的。 3、对比导入法。 有的通过对举出的两种相反的观点比较,揭示论点。 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就是这样来揭示论点的:“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 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a《感谢冷漠》的开头: 如果说宽容是一种美丽的潇洒,那冷漠就是一个幸福的磨难。因为,冷漠给了我们生活的动力。我们应该感谢冷漠。

高中议论文高分万能写作模板

高中议论文高分万能写作模板 1、题目的写法。题目一定要反映出文章的体裁,切不可起一些类似散文或者记叙文的题目。一般有两种写法:第一种指明文章论述范围,比如《论友爱》、《谈理想》、《说勇气》等等;第二种题目就是论点,这种写法很特别也很醒目,大多数情况下效果很好,读到下文会给阅卷人一种紧扣题目的大局感,比如《团结就是力量》、《重理轻文可以休矣》等等。 2、开头第一段的写法。如果是给材料议论文,则该段必须将材料压缩到60%左右,以此提醒阅卷人考生具备概括材料的语文能力,此项分数可以得到。如果是话题作文,则可随便谈论一些与下文论点有关的现象或者事实,不宜超过80字。此段结尾可以用一句设问(论点作为回答)引出下一段论点。 3、第二段为论点段。论点必须独占一段!!这是本模板效果的核心!这是一个最简单但是最有效的方法,切记。多年的学生经验告诉我,凡是试图让阅卷人费力寻找论点甚至不惜让阅卷人顶着酷暑归纳论点的作文,绝没有什么好的结果,及格的话就算比较走运了。论点宁可不新颖也绝对不要有争议,更不能出现立场上的错误,否则将变成零分作文,实在没有高水平的认识,可以选用大众化但绝对没有错误的论点——与报纸上的新闻论调一致是个可以遵循的简单原则。一败涂地的作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为了刻意追求标新立异和哗众取宠,而写出了一些引起争议甚至极端到错误的论点,这样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4、第三至第五段,为分论点论述。这三段每段开头均为一个分论点,这三个分论点之间可以有两种关系:一种是平行扩展关系,比如一篇谈论尊老爱幼的文章,分论点可以是1)我国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2)当今社会依然提倡尊老爱幼。3)世界各国都把尊老爱幼当作一种道德准则。这三个分论点从古今中外各个方面论述了论点,它们之间是平行关系。另一种关系是递进关系,同样以尊老爱幼举例,递进的分论点可以是1)尊老爱幼是个人道德水准高低的体现。2)尊老爱幼是社会风气好坏的体现。3)尊老爱幼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否的体现。这种设置分论点的方法依照从个人到社会再到人类的层次递进,体现了逻辑的准确与思路的清晰,给人一种高水平认识的感觉。强烈推荐在高考中使用递进方式设置分论点,效果好,得分高。分论点的句式最好使用统一的句式,比如排比。 每段的分论点写完后,就进入使用论据进行论证的阶段。论证方法按照学校的教学所教,无非有事实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几种。我们可以写一些事例作为事实论证,引用相关的名人名言作为引用论证。但是这不能算是高水平的论证,每段论证中一定要有自己的论述,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你的论证将被认为是堆砌事例和名言而毫无说服力,事实证明,自己的论述越多的文章,分数往往也越高。但是以现在中学生众所周知的贫乏的课外知识和思考能力,自己的论述从哪里来?这里有个不诚实但有效的办法,我们可以多多背诵一些名人名言——这一点显然不难办到——然后去掉说话人,把名人的论述当成自己的论述,不但有话说而且效果很好。同时,一旦我们在某个论点上没有名言可以引用,我们也可以自己说上一句,然后冠上名人的头衔就成了名言,不过一定要说的有哲理性,不要被别人看出破绽,事实论据也可如法炮制。但是此种方法不可多用,用于救急尚可,频繁使用定会漏洞百出。用时一定要使用生僻的名言与事例,切不可乱用大家耳熟能详的资料。比如万不可说“天才是99%的汗水+1%的灵感”这句话是马克思说的,否则不但贻笑大方,分数也会大打折扣。高水平的同学可以尝试使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等等,生动形象,效果往往很好。注意,这三段的字数要保持大体一致,不可有的段过多有的段过少。有字数要求的作文主要靠这三段凑够字数,按800字的要求,这三段最少也要占到500字,也就是文学上常说的“猪肚”。5、第六段是所谓辩证段。这一段主要是为了体现考生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不必过多,几十字即可,防止将论点极端化以后出现漏洞。比如论点如果是“人必须学会自信”,那么有人也许会抬杠说自负也是自信,所以这一段必须指出,我们要自信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将自信和自负混为一谈,这样一说,文章就显得严密,给阅卷人的印象很好。

高中议论文基本写法

高中议论文基本写法 首先要知道议论文与记叙文有很大不同。议论文是作者针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要正确;论据是支持证明论点的依据,要真实;论证是推理过程,要符合逻辑。 议论文也可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 开头写法: 1、开头用一段,直接点明论点,视情况对论点稍作解释。 生活需要微笑 尼采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巴黎大学的围墙也刷着“生活在别处”的字样。我曾经长久地喜欢这些闪光的句子,它们无不阐述着一个道理:生活需要乐观,需要微笑。 2、开头用两段,先从社会热点事件或现象入手,引出论点。 距离,让你我更美 曾经,我们对饮于清辉之下,赏明月,共话婵娟;而如今,小学生都知道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是一颗死寂的星球。那么,再当你执起酒杯时,是否还有"但愿人长久"的忧情?愈近的距离,让充满诗意的文明不再具有美感。 科技,带来便利、知识的同时,也将我们仅剩的一点意象剥夺了。在对美好的事物进行追求时,我们是不是更应存一份谨慎之心,与美好事物保持一份距离,让美好的事物更美? 中间写法: 中间内容是用来论证总论点的,可以用事例论证,逻辑论证等,但不管什么方法,必须围绕论点。 1、并列论证,中间使用三个事例,或者三个分论点 例1 中心论点:努力造就成功 分论点:(从具体事例角度设置) 爱迪生努力研究,不断探索得到很多重大发明。 张海迪努力奋斗,拿到硕士博士学位。 成吉思汗努力征战,赢得万里江山。 例2 中心论点: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分论点:(从意气的作用角度设置)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情感) 人有意气,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行动) 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意志不衰(意志) 2、逻辑论证,逻辑方法多样,不能一一说明,列举几种。 ①过去……现在……将来……(时间顺序) ②个人……集体……国家……(递进顺序) ③正面……反面……(正反对比论证) 平时阅读议论文时,要注意有意识地分析文章思路,觉得好就要积累借鉴。

高一议论文写作指导一(完整资料)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高一议论文写作指导一:学习论证的基本模式(一) [要点归纳] 1、基本概念: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 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2、基本要求:论点: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论 据: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3、基本写法 (1)开头:用某种现象、某个事例、某句名言、某个(几个)比喻等自然地引出观点。 观点:观点正确、鲜明、切合题意。可单独成段,可附在开头的后面。 (2)论证:用各种论证方法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道理论证:讲清楚观点正确的理由,可正反两方面讲道理。 举例论证:用正面或反面的事例证明观点的正确。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引用论证:引用名言证明观点正确。 (3)(联系现实分析):证明了观点的正确性以后,对符合或不符合观点的现象进行评析。 (4)结尾:总结、呼吁、倡导、号召等。 四个部分中,灵魂是“观点”,“开头”是为了引出“观点”,使观点的提出十分自然,它可以是观点针对的现象,可以是文章的一个精彩的论据,当然,有时候没有“开头”,开门见山,直接提出观点。“论证”,顾名思义,是为证明观点而存在。“结尾”使文章更完整。 论证的基本模式 议论文通常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开头、结尾和主体。主体部分最常见的结构有三种: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 一、并列式结构 模式1:论据并列 模式2:论点并列 (一)读范文 携自省上路 当浮华喧嚣浸染了纯洁的心灵,当都市的身影倒映在玻璃墙上,当摇滚乐队代替了田园诗行,当人造的烟草香水淹没了田野的芬芳,我们在茫然中迷失了自己,却忘记了还有一盏灯可以把路照亮,那就是自省。携自省上路,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 自省是映照内心的灯光,有了它,才能照彻层层迷雾。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路人纷纷去摘梨,唯独许衡不为所动,便有人问:“为何不去摘梨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它谁的梨呢?”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好一个“我心有主”!人在乱世,烽烟四起,纲坏礼崩,唯有许衡“众人皆醉我独醒”、“世事混浊而我独清”,守住了自己内心的

议论文标准段落写法

《标准议论文语段结构》学案 编订:涂家鑫 学习目标: 1、掌握标准议论文段的写法 2、学会写作议论文段 一、导入 我们常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那么一个标准的议论文语段应该依次包含哪几种功能不同的句子呢? 二、语段示例 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叙例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析例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叙例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析例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知识小结:观点句、阐释句、叙例句、析例句、结论句 1、观点句:①句。提出本段的论点(分论点)。 2、阐释句:②句。对本段的论点简单阐释,为选材找准角度。 3、叙例句:③句。事实论证,选材典型。 4、分析句:④句。扣住中心,切中肯綮。 5、结论句:⑤句。联系实际,适当延伸,回应段首观点句。 三、知识巩固 1、划分语段,熟悉结构 孤独即意味着超越常人的旷达与淡泊,它是幸福的前提。(观点句)孤独就是走出无止境的无聊社交、闲扯、平庸的一种生活态度,它卸除了表面的浮华,追求内心的旷达与淡泊。(阐释句)当庄子头也不回地边钓鱼边婉言拒绝出任楚相时,我们体会到的是孤独。世事纷乱,天下名士皆各投其主,各尽其才,惟独庄子安然身外(叙例句)。这种孤独,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常人的豁达与淡然。(析例句)但庄子又是幸福的,他的一次平静的拒绝,带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孤独,换来的却是一座矗立在无数文人志士心目中的高标。(总结句) 2、调整顺序,巩固加深52134 ①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 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 ②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 ③为什么他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 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 ④因此,他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 出。 ⑤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 3、知识小结 单一用例是指用一则事例来论说论点。不过请注意单一用例不是说整篇文章只用一个事例来论证,而是在论说分论点的时候单一用例,单一用例切忌以叙代议,否则就喧宾夺主了。单一用例,可以进行情感的渲染,背景的烘托,诗意的营造,这样用例,文章就不会流于枯燥无味、空洞说教。不过核心重点还是要论说,而不是记叙。有的同学写议论文叙述不够简洁,一篇八百字左右的议论文,一个事例就用了三四百字,甚至更多,这就是以叙代议的表现。议论文摆事实的目的是讲道理,其目的不是为了感动读者打动读者,而是为说理服务,以证明观点正确。所以我们今天上完这节课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大家不写“不讲道理”的议论文。 四、拓展延伸 1、并列用例: “知羞耻成人”,(观点句)一直都是仁人志士立身做人的宝贵经验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法宝。(阐释句)清代学者朱起凤年轻时在一家书院教书,因为没有弄清“首施两端”和“首鼠两端”两词通用,而错判学生的作文,遭到众人的奚落。(并列叙例句一)他知羞耻而发愤图强,潜心于词语研究,编成了300多万字的《辞通》,为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析例句一)英国生物学家谢灵顿早年沾染恶习,在向一位女工求婚时,被姑娘一句“我宁愿跳进泰晤士河里淹死,也不会嫁给你”的话深深刺痛,从此钻研医学和生物学,并最终在1932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并列叙例句二。析例句二)所以说,知羞耻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成就事业的起步。(结论句) “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省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分析:两个事例地位相同,一句话概括材料,一句话分析材料。 知识小结:观点句、阐释句、并列叙例句一、析例句一、并列叙例句二、析例句二、结论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