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纳里_奥康纳与_善良的乡下人_

弗兰纳里_奥康纳与_善良的乡下人_
弗兰纳里_奥康纳与_善良的乡下人_

收稿日期:2000-01-10

作者简介:葛朝霞(1963-),女,南阳市人,讲师。

弗兰纳里#奥康纳与5善良的乡下人6

葛朝霞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当代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 .Connor,1925)1964)出生于佐治亚州。1945年毕业于佐治亚州女子学院,之后,获得了研究生奖学金,进入著名的依阿华大学作家培训班。1947年在依阿华州立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她是一位勤奋的身有残疾的作家。她的作品被看成是美国南方哥特式小说的典范。她的大半生在美国南方佐治亚州度过。因此她的作品带有浓厚的南部色彩和乡土气息。她文笔超凡,富有奇特的想象力,擅长用充满悲剧性的文章描述当代美国南方生活。1950年,她完成第一部小说5Wise Plood 6(5慧血6,1950年),描述一位基督教牧师如何转变成一个虚无主义者,揭露了他周围基督徒的虚伪、贪婪、丑恶与冷酷。她去佐治亚度圣诞节,不幸途中发现得了不治之症)))血液病。于是,1950年12月回到家乡米利奇维尔城。以后的14年,她都跟母亲一起生活在母亲的农庄上。虽身患绝症,但仍然勤奋写作。1955年发表了5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6(5好人难寻6短篇小说集。第三部小说5The Violent Bear It Away 6发表于1960年,描写的是一个流浪汉的传奇故事:一个富于幻想的年轻人想成为一个预言家。作品深刻揭露了宗教的腐败。病逝时年仅39岁,她生前被公认为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作品集5The Complete Stories 6发表于1971年,其中以5Everything That Rise Must Converge 6(5上升的一切必然汇合6)))1965)最受读者欢迎,1972年获全国图书奖。她的书信收在5生活习惯6(The Habit of Bein g )))1979)一集中。她的小说均以南方为背景,所描写的都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环境和人物,故事具有比较强的真实性,因此具有一种浓浓的南方生活气息和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她的作品的/南方性0不仅仅在于她描写的是南方社会、南方青年一代以及他们的堕落、绝望和苦恼,主要还在于她小说中特有的南方文学的传统手法,如南方人的方言口语、黑色幽默等。在美国南方文学中,哥特式手法运用很广,但各具特点,奥康纳的作品被看成是哥特式小说的典范。她与南方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裴吉、卡逊#麦卡纳斯、杜鲁门、卡坡特等一样因这一创作传统而受到关注。作品产生非常强烈的艺术效果,并深刻表现人物心理,揭示心灵深处的丑恶,进行道德探索,剖析道德堕落的社会和文化心理根源。她小说中的角色多为社会底层人物:心

理变态者、智力迟钝者、行为怪僻的人、盲人、跛子、哑巴等,让读者看到的是一个苦难而又充满血腥与暴力的社会。剖析了人的本性,暗示人们精神上的残疾比身体上的残疾更严重。她的小说描写了南方社会过去和现在,刻画了南方的暴力与病态。她对生养她的故土充满了感情,同时也充满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她看到了南方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丑恶现象及对人性的摧残和压制,她觉得有责任揭露社会生活中伴随/经济繁荣0所带来的贪婪、冷酷和道德堕落、精神危机等扭曲现象。

短篇小说5善良的乡下人6(The Good County People)描写几个南方/善良的乡下人0的内心世界和特征。笔下几个笨拙、可笑的小人物的荒唐表现和变态描写颇具黑色幽默。故事情节谐谑、辛酸。语言纯朴自然。作者总是以平淡的笔墨,意味深长地描写美国当今社会中的丑恶变态现象,深刻反映着美国南部的社会低调的生活。

5善良的乡下人6描写了霍普韦太太及女儿Joy 以及女佣人弗里门太太一家)))弗里门太太及两个女儿Garramae 和Carramae 。霍普韦太太雇佣弗里门太太一家达4年之久,因此自认为她们/不是白人中那种垃圾,而是善良的乡下人0尽管弗里门太太是/世间最饶舌的人0,任何事都管,/品德没有什么不良之处,可她擅长于利用别人的缺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自己从来无须做坏事0。整篇故事情节及人物心理描写都非常自然、朴实、幽默谐谑,看似/荒诞0却充满现实主义的色彩。实际上,战后美国文学作品有一种共同的情绪:那就是对社会表明绝望而又不懈地揭露现代生活的荒唐;孤独地在虚无的社会环境中去求得生存。

奥康纳对人物描写非常细腻,用词带有浓厚的语义色彩。她开门见山地描写弗里门太太)))/一个善良的乡下女人0形象,/除了独处的时候面部不带任何表情外(neutral expression),弗里门太太与人交往(human dealings)有一放一收两副表情(forward and reverse)。放着步步向前,劲头十足,像重型卡车(a heavy truck)滚滚而进,目光直射,仿佛沿着故事中心的黄线,说到哪儿才转哪儿。另一幅表情她很少动用,因为她一言既出,通常不至于撤回(rctract a stato -ment)。可真的要收的话,她的脸就僵了(a complete stop),几乎看不出她一双黑眼睛在动,似乎视线在退缩(bereceding),

第20卷第4期 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20No 142000年7月 Acade mic Forum of Nan Du(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July. 2000

留心观察的人会发觉她虽然稳站在那儿,象一垛满装谷物的麻袋(several grain sacks thrown on top of each other),可是灵魂已经出窍了。0

这里作者使用几个富有特定语言色彩的词来表现这个女人的性格特征及内心活动,以平淡的笔调幽默刻画出/善良的乡下女人0形象。如/neutral expression0此处指无甚表情。

/human dealings0指与人交往,刻画她的为人方式。

/forward and reverse0提一放一收两付表情,圆滑世故的对待人。一个可笑的小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a heavy truck0指重型卡车,此处的贬义语言色彩的运用喻指这位唠唠叨叨的爱管闲事的、饶舌的妇人,面部表情笨拙、滑稽可笑。/放0的表情力度大势不可挡。

/a complete stop0指脸部表情停滞,僵硬,无动于衷,对周围事情的批判(除个人感觉外),熟视无睹。

/several grain sacks thrown on top of each other0指垛满装谷物的麻袋)))语言贬义色彩较浓,这种语言词汇的选择,非常贴切地表达了作者本身的态度,以一种黑色的幽默刻画了这个小人物的荒唐及可笑。

同时,作者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特点来衬托人物的个性特征。使作品人物个性更为鲜活。特别是用来描述底层人民包括黑人生活,既幽默又生动。

比如:作品中那虚伪变态的卖圣经的年轻人为了获取信任,达到罪恶的目的,装出一副可怜巴巴,而又贫困、不幸、单纯的模样。作者只是用淡淡的笔墨通过/他0的话逐渐让读者看到其丑恶的灵魂。作者通过一些/乡下人0常用的不规范的语言刻画了这个荒唐变态的形象。他初到霍普韦太太家推销圣经,装出一副单纯的样子,假装糊涂:/我以为你是-柏庐.太太呢。0

原句:/I thought you was Mrs Cedars0=/I thought you were Mrs Cedars10

/你说的有理0。原句:/You said a mou thful10

这是美国俚语。作者使用这种表达,更形象地表明这位推销圣经的骗子的内心活动。

一战以后,随着南方文艺复兴的到来,南方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得到了发展。南方作家们脱离了美化南方的传统,开始揭露这片土地上丑恶的现象,以威廉#福克纳为代表的典型南方作家,成为南方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作家。他们使/南方有史以来第一次产生了,,反叛文学0(Ellen Glasgow,1943),因此奥康纳也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而她的现实主义来源于美国南部佐治亚州的真实生活,南方生活气息浓郁,作品大多根植于南方,描写的人物、事件与南方的历史变得密切联系。

因此,作品中奥康纳总是以平淡的笔墨,描写美国当今社会骇人听闻的丑恶面及暴行,善良的人民随时都有可能遭遇到无辜的伤害。尽管那些善良的人们内心充满对上帝的爱和同情,但总是逃脱不了这些人为的劫难。但作者并非是描述了一些不幸,同时也暗含着对上帝的信仰,对/善良0的真切渴望和对社会及人生的希望。作者所处年代,美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挫折)))大萧条。大萧条从股票市场崩溃开始,迅速笼罩全体人民,生活畸形发展,财富高度集中。罗斯福在社会各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及改良措施,改善了人民生活,强大了国力。二战以后,由于美国大战初期采取的/中立0、/不干涉0政策以及美国在经济方面作为同盟国的兵工厂而获得巨额利润。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等/反危机0措施刺激了经济的发展,社会比较繁荣。但这种政策内含的破坏作用日益严重,物价日益上涨,购买力下降,社会充满了不满和骚动。种族问题日益严重。特别在美国南部,黑人寻求真正存在的平等。白人则以恐怖和暴力进行报复。社会道德伦理出现严重问题。因此奥康纳立足南方,作品以一种黑色的幽默,平淡地刻画出社会上一些小人物的荒唐、变态行为,把社会中一些矛盾及丑恶现实,以形似/荒诞0的笔调加以讽刺,同时也描述了善良的人们的种种不幸和悲哀的命运,成为当时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但奥康纳的作品在描述人们的不幸的同时,也充满着人们对于/善良0的渴望。如同奥康纳在她另一部小说/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0中对一恶名远扬的/逃犯0和一位/善良的老祖母0描写一样。虽然老祖母费尽心机,以一颗善良之心要求逃犯去自首。但终究难以说动逃犯之罪恶心肠,杀了老祖母善良的一家人以灭口。残酷的暴行对善良人的残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奥康纳的作品并无说教式的议论和描述,作品却有一股撼人的力量,她始终在召唤平安、善良和关爱。

19世纪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弗朗茨#梅林说过:/如果艺术不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缩影,只是一再地描述不幸而不同时去描述从不幸中萌发出来的希望,那将是片面的,在艺术上说是不真实的。0这位年轻的女作家正是用一种现实主义的技巧形象生动地刻画外部世界的事物,身获绝症却能幽默地刻画出一些荒唐的小人物,而幽默谐谑的故事情节又渲染了一种心酸的氛围。她的作品的这种引人入胜的魅力,在于作品毫无保留的和不加粉饰的真实之中:塑造的艺术形象一个个栩栩如生。尽管这些形象笨拙可笑、腐化变态、寡廉鲜耻、俗不可耐,但滋生他们的土壤却是龌龊的社会现实。

她的作品中似乎总有这样一个声音:/让这个世界变得高尚起来吧。0

[参考文献]

[1]史志康1美国文学背景概况[M]1上海外语出版社,

19981

[2]肖明翰1威廉#福克纳研究[M]1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19971[3]马库斯#坎利夫(方杰译)1美国的文学[M]119851

[4]当代美国短篇小说[C]1黄锦祥选注,黄海欧译1善良的

乡下人[M]1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1

#

53

#

2000年第4期葛朝霞:弗兰纳里#奥康纳与5善良的乡下人6

《老去的村庄》的阅读解读指导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老去的村庄 起日月的提炼,渐渐萎缩干涸;孤坐草丛之中的岩石, 也抵不过风雨的侵蚀,日益松散风化。 ②遥远的时空里,一只寻找乐土的鸟儿,在空中飞过,它无意中看到一片繁荣的树林,找到了一棵适于居住的大树,于是,鸟儿栖息于此,驻足安家,养育后代。村子的诞生,就如这只鸟儿一样,无意的偶遇成就了一代代的人。村子,在形成之前,可能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蛮之地,除了野草外,就是黑褐色的土地;也可能是一片茂密的丛林,枝繁叶茂间,野禽出没:它们都是原生态的、自由的、随意的,无所谓繁荣与沧桑,也无关年轻与暮年。在某天的某时,某人独行至此,或顺流而下,碰巧船搁浅到此。人,累了,渴了,也可能被这边的美景吸引住了,于是,他停下脚步,放下行囊,在此安营扎寨,生儿育女。缕缕炊烟升起的那刻,村子便诞生了。 水上,小桥弯弯,广袤的原野上稻黍丰收,粉黛白墙,阡陌交通,碧草茵茵,花团锦簇。村子如壮年男子般蓬勃发展。村子中,有生命的老去,但很快就会有新的生命补充。村子的新陈代谢,足以让它以自己成长的速度往前迈进。 ④与外面的世界相比,村子是落后的。离开村子的愿望就像瘟疫一样,在空中飘荡着,传递着。“离开

这儿,外面的世界精彩,到外面去。”一句句强烈的声 垒起的院落,那棵亲手栽种的杨柳,那片倾注了汗水的土地……都挽留不住那些躁动不安的心,也牵扯不住那些勿匆离开的脚步。 在这里,时间失去了意义,空气也仿佛静止了一般,任凭外界风云变幻,斗转星移,村子毫无知觉。失去了流动的人群,它也就失去了敏锐的感觉。村子中仅有的人,都是些老人。 生活在村子里的人,都认为村子始终是那个样子。如果改变,也不会如此明显,如此快速。夜幕降临了,曾经的万家灯火之景不复存在。村子沉浸在一片黑暗中,无声的世界仿佛已经睡去。偶尔闪出的一点灯光,也微弱得犹如风中的蜡烛,转眼就无力地黯淡下去,隐身于无边寂静中。 老人需要村子的气息,那些即使闭着眼也能准确判断出长短的弄堂,不用数也能知道级数的石桥,不用舔就能尝到的略带湖水湿气的空气……那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屋一堂,都 居城镇的人,纷纷赶回村子。一辆辆闪亮豪华的车子,穿越了亲情通道,他们要把一年积攒下来的孝心倾倒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乡下人家(课堂实录)【新版】

乡下人家(课堂实录) 一、音乐情景体验导入 (播放乐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学生自发随音乐节奏拍掌) 师:听过这首歌没有? 生:没有。 师:这首歌呀叫《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今天就让我们踏上乡间的小路,哼着乡间的小曲,嗅着乡间的芬芳,开始我们的乡间之旅吧! (板书:乡下人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长句子和生字一定要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另外,读的时候还要试着边读边想象画面。开始吧! 生:(刚开始时不由自主地齐读) 师:可以自己读自己的,好吗? 生:(随即自由地轻声读课文) 师:对,对,对,就这样。 师:(巡视中,关注学生读书的情况) 师:孩子们,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不能用一个词说说你的感受? 生: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师:注意听清老师的要求,说一个词。 生:快活。

师:这是你的感受。 生:美好。 师:我们俩想到一块儿去了。 生:诗情画意。 师:多美啊! 生:(还想继续发表意见) 师:别着急,待会儿一定有机会表达你的感受。 师:其实啊,作者在课文里面也用了一个自然段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找是哪个自然段? 生:(很快找到) 师:找到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播放课件) 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作者认为它有一道怎样的风景?咱们再读读这个句子。 (生看屏幕再读“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板书:风景独特迷人) 师:你们的表情告诉老师,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想去看看了。那好吧,让我们沿着乡间的小路,先来到乡下人家屋前的瓜架下,去感受那独特迷人的风景吧。 三、品读语言,感受美景

毕宇飞《卖胡琴的乡下人》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卖胡琴的乡下人 毕飞宇 风巳经长指甲了,华灯初放就下起了雪,霓虹灯的商业缤纷把雪花弄得浓妆艳抹。雪花失却了汉风唐韵、颜筋柳骨,都不像雪了。 乡野的雪全不这样。雪瓣从天上款款而至,安详、从容,任何时刻都见得永恒,哪像城里头这样浮躁过。卖琴人抬起头想看一眼城里的天,天让高层楼群和霓虹灯赶跑了。 第二天清早卖琴人出现在小巷。他的吆喝就是一路演奏他的胡琴,前胸后背挂满了家伙。地上全是薄雪。胡琴害怕下雪,蛇皮在雪天里太紧。蛇皮的松紧是琴声的命,琴的味道全在松与紧的分寸中,在极其有限的局限里极尽潇洒旷达之能事。钢琴和胡琴比算什么机器。 胡琴声在雪巷里四处闲逛,如酒后面色微酡的遗少。走了四五条小巷腿就酸了,卖琴人找了块干净石阶坐下去,很专心地拔弦。他的手指干枯瘦长,总有一股仙气,变成琴声在雪地里仙雾缭绕。卖琴人童子时代练过茶壶功,捧着灌满滚烫的水的茶壶,十只指头飞快地拍打,不能停一拍,要不你的手就熟了。卖琴人十八岁那年得了一个绰号,五指仙。人们说,五指仙的指头会说会道,弦上鬼精鬼灵,御风驾电。 店里走出来一个人,把卖琴人叫起身,食指往他口袋里摁下一张纸币,手背往远处挥了挥。卖琴人走进店里,把纸币平铺在吧台上,大声说,买一碗酒。一个疲倦的女人,半闭的眼由卖琴人移向毛玻璃酒瓶,懒懒地说,老头,你干一辈子也挣不来这瓶XO。老头出门时自语说,肯定是玉帝老儿的尿。 化雪天冷得厉害,卖琴人的肚子饿得旋转起来。走上大街,光秃秃的梧桐树下是年终的热烈气味。拥挤的人行色匆匆,为节前贸易而兴高采烈。广告牌上的女人在严寒之中面如春风,为商业宣传尽忠尽孝。但卖琴人的胡琴贸易没有进展。城市记忆对胡琴早就失却了怀旧。他的马尾弓声音过于沧桑难以唤醒城里人的疲惫听觉。城里人的听觉钙化了,需要平滑和湿润去滋补。一个十字路口,卖琴人目睹了奥迪牌轿车制造的车祸,呆站了一会儿。大街如故。城里人对一切惊变失去了兴趣。卖琴人的耳朵里充满了汽车喇叭声,想象不出这样的声音是怎么弄出来的。 人缝里敏锐地捕捉到了另一把胡琴的声音。声音不沉着,但肯定是一把胡琴。卖琴人挤进店里,看见一张电子琴正在模拟胡琴的伤感调子。卖琴人站在柜台前闻到了黑白键盘上奇怪的气味,十分唐突地问,这是什么?雅玛哈。怎么是胡琴的声音?营业员说,只要有电,它学什么是什么。卖琴人端起胡琴拉了一段琶音,说,这才是胡琴。营业员说,你干什么?卖琴人说,我是卖琴的。营业员笑起来,说,这里只有一个卖琴人,是我,您走好。 走出商店后他的故事成了笑柄,他的背影显得滑稽可笑。卖琴人离开商店时恶狠狠地说,他娘的,花活。 当年“花活”这句话差点断送了如日中天的五指仙,用这话评点五指仙的是一位算命瞎子。他们的相遇是在一个清晨,五指仙坐在河岸边练功,听见后头有人说,你弦上功夫名不虚传,弓上头却远不到家。瞎子要过胡琴一口气拉了七个把位的琶音。他的运弓充满气韵,如初生赤子的啼哭。瞎子说,笛子的眼位全定在那儿,气息的轻重尚且能使声音变化万千,胡琴靠着两根弦,手指的把位不定,越发需要气息去整理,要不全飘了。你玩的是花活,弓不听你的话,又怎么肯为你呼风唤雨? 听不见风雨看不见日月,宇宙大千离你就远了。 天冷得厉害。卖琴人失去了吆喝的兴趣,最终给饥饿说服了,走到了馄饨摊前。卖馄饨的也是一个老头,脸上均和,不见风霜。卖琴人说,老哥,肚子里没油水了,想听什么你点什么。卖馄饨的小心地看过左右,悄声说,《听松》。卖琴人知道遇上了里手,如实说,我的弓上力道差,加上饿,拉不动,我来一段《潇洒走一回》,也是刚学。卖琴人坐在小凳子上摆开阵势,只拉了两句,手就让卖馄饨的捂紧了。卖馄饨的弯着腰说,先生到底是谁?遇上

乡下人哪儿去了阅读答案

篇一:乡下人哪儿去了阅读答案 王开岭我以为,人间的味道有两种:一是草木味,一是荤腥味。年代也分两款:乡村品格和城市品格。乡村的年代,草木味浓郁;城市的年代,荤腥味呛鼻。心灵也一样,乡村是素馅的,城市是肉馅的。沈从文叹息:乡下人太少了。是啊,他们哪儿去了呢?何谓乡下人?显然非地理之意。说说我儿时的乡下。70年代,随父母住在沂蒙山区一个公社,逢开春,山谷间就荡起赊小鸡哎赊小鸡的吆喝声,悠荡,拖长,像歌。所谓赊小鸡,就是用先欠后还的方式买刚孵的鸡崽,卖家是游贩,挑着担子翻山越岭,你赊多少鸡崽,他记在小本子上,来年开春他再来时,你用鸡蛋顶账。当时,我小脑瓜还琢磨,你说,要是赊鸡的人搬家了或死了,或那小本子丢了,咋办?那岂不冤大头?多年后我突然明白了,这就是乡下人。来春见。来春见。没有弯曲的逻辑,用最简单的约定,做最天真的生意。他们把能省的心思全给省了。如今,恐怕再没有赊小鸡了。原本只有乡下人。城市人这个新品种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他们擅长算术、崇尚精明,每次打交道,乡下人总吃亏。于是,羡慕和投奔城市的人越来越多。山烧成了水泥、劈成了石材,树削成了板块、熬成了纸浆田野的膘,源源往城里走。城市一天天肥起来,乡村一天天瘪下去,瘦瘦的,像芝麻粒。城门内的,未必是城市人。城市人,即高度市化、以复杂和谋略为能、以搏弈和争夺见长的人。20世纪前,虽早早有了城墙,有了集市,但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骨子里仍住着草木味儿。古代商铺,大清早就挂出两面幌子,一书童叟无欺,一撰言不二价。一热一冷。我尤喜第二幅的脾气,有点牛,但以货真价实自居。它严厉得让人信任,傲慢得给人以安全感。如今,大街上到处跌水促销、跳楼甩卖,到处喜笑颜开的优惠卡、打折券,反让人觉得笑里藏刀、不怀好意。前者是草木味,后者是荤腥味。老北京一酱肉铺子,名月盛斋,尤其五香酱羊肉,火了近两百年。它有俩规矩:羊须是内蒙草原的上等羊,为保质量,每天仅炖两锅。有一年,张中行去天津,路过杨村,闻一家糕点有名,兴冲冲赶去,答无卖,为什么?没收上来好大米。张先生纳闷,普通米不也成吗,总比歇业强啊?伙计很干脆,不成,祖上有规矩。我想,这祖上规矩,这死心眼的犟,就是乡下人的涵义。重温以上旧事,我闻到了一股浓烈的草木味。想想乡下人的绝迹,大概就这几十年间的事罢。盛夏之夜,我再也没遇见过萤火虫,也是近几十年的事。它们都哪儿去了呢,露珠一样蒸发了?北京国子监胡同,新开了一家怀旧物件店,叫失物招领,名起得真好。我们远去的草木,失踪的夏夜和萤火,又到哪去招领呢?谁捡到了?我也幻想开个铺子,叫寻人启事。或许有一天,我正坐在铺子里昏昏欲睡,门帘一挑一位乡下人挑着担子走进来。满筐的嘤嘤鸡崽。(选自王开岭《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消逝的美》)1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第一段中素馅和肉馅的特点。(4分)答:素馅:肉馅:素馅:简单(单纯、质朴),本真(率真、诚信)肉馅:复杂(精明、谋略),虚假(市侩、欺诈)评分建议:素馅、肉馅各2分;答草木味和荤腥味不得分。1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文字。(4分)答: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的修辞手法;运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城市人对乡村资源的野蛮掠夺;表达作者对乡村草木远去的忧虑。评分建议:答到两种修辞得1分,答到对比得1分;表达效果2分。14.文中写老北京的酱菜铺子和天津杨村的一家糕点两则旧闻有何作用?(6分)答:表现过去(20世纪前)城里人骨子里还是乡下人质朴、诚信的草木味儿;与上文乡下人赊小鸡和古代商铺两面幌子的叙写相照应;与如今的城里人高度市化形成对比。评分建议:每点2分,其中第2点乡下人赊小鸡和古代商铺两面幌子各1分。15.请探究作品最后一段文字的意蕴。(6分)答:想象之境,收束全文,形象地揭示文章主旨。表现作者对乡下人品格和心灵的热切呼唤;表达作者对城市人市化的荤腥味的否定和批判;寄寓作者对城市化发展致使原有(乡下人)纯朴品格失落的伤感和忧思;寄托作者社会转型期人性(精神、道德)回归的社会理想。篇二:乡下人哪儿去了阅读答案 篇三:乡下人哪儿去了阅读答案

乡下人的狗阅读答案

篇一:乡下人的狗阅读答案 篇二:乡下人的狗阅读答案 篇三:乡下人的狗阅读答案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教育学生珍惜理解的感恩故事_乡下人的狗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城里人,尤其是有钱有势且有些雅趣的城里人,大都爱养些许宠物在家中排闲消遣。狗,这个人类豢养了几千年的动物自然成了城里人首选的宠物。一条条娇小可爱的狗儿在主人怀中吃着汉堡,喝着奶茶尽情享受着,风光着,快活着。然而同城里娇小的爱犬比起来,乡下人在庭院中养的狗却是大不相同的,乡下的狗多为体壮凶猛的大犬。且主人养它们多不是要观赏它们,而是让它们起着看家护院做伴壮胆的作用。话虽如此,可就狗的生活待免费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篇四:乡下人的狗阅读答案 这本书写的是一只老迈的狗,狗的孩子都长大成人了,老伴则去世了,孤身一人的狗决定出去闯荡闯荡。一开始他遇到了因运气差而作弊的猪,他便帮助这只可怜的猪成为了明星,并与一个女老板喜结良缘。因后腰风湿病而且没有一家旅馆可以居住,只得在一所小学里暂住,因睡过头,被学校的熊校长当成新来的老师,狗只好在这所学校里授课,狗的教学方式独特,不拘泥于成法让学生在周围环境中实践、学习!好景不长,教育局的人发现了狗冒充教师,狗通过众人的帮助,终于逃脱了教育局的搜捕。由于熊校长的失职,熊校长便被解雇了,于是熊校长便和狗一起闯荡。熊校长和狗来到了熊校长的嫂子家。一段时间后,狗的后腰风湿病又发作了,在医院和一只老猫交谈后,决定帮助老猫,便开始养老猫的孩子…最后,狗和熊回到了狗的旧家。人有悲欢离合,狗也有悲欢离合!和人一样,文中的老狗也是高兴时,欢呼雀跃,喜形于色;伤心时,悲痛欲绝,悲不自胜;无奈时,闷闷不乐又无可奈何。文中的老狗多少次不得已犯下错误?试问,有那一个人想犯错?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重在于可否改正错误!我记得小时候,父母总会在我承认并改正错误后,对我说:“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小时候我对这句话只是懵懵懂懂并不是很理解,直到小学我才知道。到小学三年级时,我又知道了在三国时期,刘备在临终前对他儿子刘禅说的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两句话直到现在我还觉得对我感触很深,我们做人不也应该如此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意思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去做;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须要做!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的意思不就是让我们知道错了,就改正,这样不还是个乖孩子?狗来了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温了这些做人的道理,也让我明白了一个真正的好朋友是来之不易的,要以真诚相待,不要想着只让朋友付出,自己只是不停地占便宜,这样是不可能有永远的好朋友。我们要像文中的狗一样,懂得为朋友付出!在熊被人揭穿时,就是狗冒险把他救了下来。在文章的结尾处,写到狗和熊回到了狗的旧家,我不得不想象他们的生活,也对他们的生活十分憧憬…知道智能回答机器人根据知道用户的观点和内容总结出特定问题的答案,为知道用户提供更好的问答体验。篇五:乡下人的狗阅读答案

浅析奥康纳小说中的暴力主题寓意

大 众 文 艺大 48摘要:在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小说中,暴力是对人们宗教信仰虔 诚与否的考验,是人们达到天惠和救赎的工具。暴力给小说中的人们短暂的时间去面对他们内心的贫乏,使他们检验自己世俗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奥康纳小说中的暴力以讽刺喜剧作为表现手段,而且暴力最终以救赎为结果。本文旨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奥康纳的几篇小说为例,分析其暴力主题的四个方面:背景,意图,手段,其目的是揭示隐匿于暴力背后的主题寓意。 关键词:暴力;救赎;讽刺喜剧 简介 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被认为是继福克纳之后美国著名的南方女作家。她的小说,大多数以二战后美国南方为背景,故事新颖别致,耐人寻味。她把人性的尴尬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在文字中,且颇具说服力。其最著名的当属长篇小说《慧血》(1952)、《强暴的人夺走了它》(1960),以及短篇小说集《好人难寻及其他》(1955)、《凡上升的必汇合》(1965)。每个故事中的人物大多是畸形、离奇的,营造了一种哥特式的讽刺诙谐效果。 奥康纳的小说充满了浓郁的宗教色彩,并始终围绕人性的精神堕落和救赎这一话题,这使她在二十世纪美国小说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她的故事始终以宗教为关注点,用她自己的话说:“具有基督教精神关怀的作家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扭曲与自身的不一致性,作家的困难是如何让这种扭曲在读者面前呈现出来,…对于耳聋的你要大声呼喊;对于近乎盲瞎的,你要画大而惊人的形体。” (奥康纳,1969:34) 奥康纳的南方哥特式小说滑稽、现实,表现出她对南方细致入微的观察。故事常以令人难以预料的惊悚暴力收尾。她所写的31篇小说中有12篇以死亡结束。两部长篇小说中,一部以死亡开始,另一部以死亡结束,而且两部小说都写到了谋杀。死亡或其先兆是奥康纳小说中的主体,且其故事必有的四件事是:死亡、审判、天堂、地狱。奥康纳本人曾经说过:“死亡一直是我想象的兄弟,很难想象一个故事不再死亡或其先兆中结束。”因此,本文试对其小说的暴力主题寓意进行全面分析。(34)暴力——奥康纳对现代人精神苦旅的洞穿 奥康纳,全名玛丽?弗兰纳里?奥康纳,出生于乔治亚州萨瓦纳市的一个天主教家庭。其父母均来自乔治亚最古老的天主教家庭,因此奥康纳的童年是在每日的诵经祈祷、教堂钟声和弥漫的焚香中度过的。天主教信仰植根于她幼小的心灵中,并深深地影响了其后的生活和创作生涯。奥康纳在萨瓦纳时快乐的度过了生命的前12个年头。然后,其父被诊断出患有狼疮病(一种免疫系统疾病)。紧接着,其父三年后死于此病,这对奥康纳是个沉重的打击。她此后很少提起父亲,在其作品中也鲜有“父亲”这一角色出场。1950年,奥康纳被诊断出狼疮的早期症状,在等待死亡的时间里,“她积极地接受了这一折磨,并把它当作发展其艺术修为的必然考验。”(孙丽丽,2002:43)奥康纳通过疾病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她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当作是救赎的必经道路,是免除原罪获得净化的途径。宗教信条上说:“肉体上受折磨的就与罪脱离了。”奥康纳对此深信不疑,因此她安详地接受了暴力的降临。在她的小说中,她以其独特的视角捕捉世俗世界的丑与恶。故事中的人物几乎个个必须经受暴力的洗礼。因为只有暴力才能洗去身上的罪,从而获得拯救。 奥康纳所处的时代弥漫着虚无主义的空气,人们毫无信仰。奥康纳希望给读者创造一个超越对错的宇宙,因为人性在上帝缺失的世界里是不分善恶的。《好人难寻》中的人物便是当时美国人的生动写照。不合时宜的人、老祖母、店主人等惶恐不安,正像老祖母说的:“这些日子你不知道该相信谁……人们不像以前那样好了。”(奥康纳,1955:655)缺少信仰的人们在重重困难和压力下难以解脱。他们身陷困惑和绝望的包围之中,抑或变成了非理性世俗世界的牺牲品,抑或是如不合时宜的人那样拾起暴力扮演恶魔的角色。而暴力实施者却也是命运悲惨,《所救的是自己的性命》中的主人公丧失手臂,《好人难寻》中“不合时宜的人”劫难无数。而且,这些精神迷惘者却也不能因发泄而得到满足。在灭绝老祖母一家之后,不合时宜的人宣称:“生命中没有任何快乐。”(656)因此,依据奥康纳这个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徒,人们所需要的是天惠、是上帝的救赎。因为耶稣在《新约?马克福音》第9章中宣布:“凡是信的人有福了”。 暴力——实现救赎的必经之路 奥康纳对暴力的价值观可以被认为是她宗教信念的极端表达。正如奥康纳本人所说,直白的说教对于那些心硬的人是没有用的。只有通过实施暴力去触及人们的心灵,才能迫使他们接受上帝的救赎。(张弘,2002:60-61)回到现实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这一观点很难被普通读者所理解,但在基督徒的世界里却是显而易见的。《圣经?申命记》第28章中说,“你若不听从耶和华神的话,耶和华必在你手里所办的一切事上,使诅咒、扰乱、责罚临到你,直到你被毁灭,迅速地灭亡。耶和华必使瘟疫贴在你身上,直到他将你从所进去得为业的地上灭绝。” 堕落、救赎和审判这三大基督教原则不被现代读者所接受,却是奥康纳小说的创作基础。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地借助于暴力形式就是要把她的远见传递给敌对的观众,她必须使读者深切感受到故事中有某种重要事情发生。在此情况下,扭曲是一种工具,而故事的结构正是因为信仰才如此创造。正如小说《河》,小男孩拜沃尔自我施洗但实际上淹死在河中。奥康纳引导我们相信他脱离了原罪,寻找到了基督王国的荣耀生活。《凡上升的必汇合》中朱利安的母亲被黑人妇女猛击一拳,之后因中风而死亡。白人再也不能对黑人颐指气使,他们需要经受暴力的净化才能成为上帝的选民。在长篇小说《慧血》与《强暴的人夺走了它》中,暴力的实施起了转折作用,促使了主人公接受精神顿悟,然后诚心拥抱自己的命运。《乡下好人》中,乔伊的假腿被圣经推销员给抢走了。实际上,她是依靠她并不信仰的宗教来救自己。而乔伊本质上是傲慢、无视宗教的,因此只有通过暴力强迫她去接受上帝才能被拯救。奥康纳的小说证明:只有暴力惊悚才能使主人公和读者意识到自己内心的贫乏,而各种各样的暴力形式对重铸世人的天惠和救赎是必要的。 暴力——以讽刺喜剧为手段 奥康纳选择喜剧作手段去影射即将来临的暴力,这对于某些读者似乎有些滑稽可笑或不合情理。但是要理解奥康纳的写作风格,我们必须摒弃喜剧性与严肃性、喜剧与暴力之间存在固有矛盾的偏见。对于奥康纳,喜剧意象在关于生命意义的基督戒律中占据了重要部分。因此,喜剧比任何寻求与理智相一致的哲学更深刻。 奥康纳的美学理论深受耶稣会学者威廉姆?F?林芝的影响,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林芝关于基督意象和喜剧的论文《基督与阿波罗:文学意向之维度》。在此书中,林芝主张,“悲剧美是各种意象中最美的。现代悲剧作家……直接跳入到不可知的非确定性中。”(林芝,1960:65)似乎奥康纳的小说正符合林芝关于悲剧的观点。她的情节常常与观众的期望相背离,观众希望看到大团圆结局,而奥康纳则创作暴力惊悚的结局。她的故事常常是这样:乔伊失去了假腿;特平太太眼睁睁看着农庄被大火付之一炬;朱利安的母亲死在路边;拜沃尔淹死在水中;玛丽及其祖父互相扭打致死;梅太太被牛顶死了。 林芝在书的另一章中继续讨论道:“喜剧的最大贡献至多是其意象皆能产生绝妙的现实。”喜剧是上帝以化身方式显灵的最佳工具,而其功能则是以其独特方式换回人类与上帝之间微妙的联系。(林芝,1960:109)在许多极端的例子里,比如《家的温暖》中的汤姆斯,《丛林》中的福辰太太,奥康纳以暴力手段来促成讽刺结局。她的讽刺喜剧揭露了:陈规旧习的庸俗、传统道德的之恶的一面(如:《凡上升的必汇合》中朱利安的母亲)、所谓德高望重之人的精神堕落(如:《启示》中的特平太 浅析奥康纳小说中的暴力主题寓意 孙启娟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240) 文艺评论

《留住“活态”的村庄》阅读附答案

留住“活态”的村庄 ①《光明日报》2015年6月23日李韵、杨杉报道“传统村落绝不仅仅是个建筑景观,那里更有我们中华民族对传统家园的精神需要,是根性的、母体的需要。”日前,在河北省沙河市举行的“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 ②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冯骥才认为,立档调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最终的问题还是要留得住人,如果没有人住,村规、民俗、村里的历史记忆就将消失,“乡愁”也就不复存在。 ③“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传统村落进行认定。我们要为中国传统村落建立档案,要用标准化的手段记录传统村落,盘清我们的家底,将之以档案的形式留给后人,这是一项历史性的工作。”2014年6月10日,“留住乡愁——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在京启动。作为该项目的发起人,冯骥才的话掷地有声。 ④一年来,全国各地的摄影家、民间文艺工作者及众多志愿者走进传统村落,抢救记录着其中的各种原生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是其中的代表,他们不仅完成了国家规定的39个传统村落立档调查任务,还抢救发掘出160个传统村落。如今,河北在传统村落立档调查中采录的文字资料已达500余万字,拍摄图片资料21万余张。以这些资料为基础,河北省举办了“可以触摸的‘乡愁’——河北省历史名村名镇名城风采展”,还编撰出版了《河北省传统村落图典》。 ⑤冯骥才认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应该是“活态”的,必须让人住在里面才能保持村落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因为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空巢村”越来越多,“留不住人”成为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一大难题。“没有人住的村庄是没有生命的。”他说。 ⑥在河北省沙河市王硇村,一座座明清时期留下的古老石楼如同城堡一样,结构坚固。街巷、楼阁、雕刻、门楼都保存完好。很多石楼门口挂着抗日旧址的牌子,里面陈列着古老的家具、农具,变成了民俗博物馆。村子里多户人家将自家的老房子变成农家饭店、农家旅馆,开门营业。村党支部书记王现增告诉记者:“过去村民们种植的土特产品,用肩挑、驴驮到外面也卖不出去,现在每天到王硇参观游玩的客人络绎不绝,土特产不用出村,就有游客高价买去。经过这些年对古村的保护和利用,乡亲们从中看到了希望,尝到了好处,得到了实惠。” ⑦后沟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距今已有1200年历 史。如今,村民的收入来源与王硇村相似。三分之一以“农家乐”为生,其余的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种地、农业采摘。同时,作为“传统村落科学保护的第一样板村”,这里民居和民俗都基本保留,还建起了一座两层楼的农耕博物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范宝儿对记者说,他家已经在后沟村住了26代,一直都靠农耕为生。近几年村子得到了保护利用,博物馆的工作成了他新的收入来源。记者了解到,由于该村有大量的就业机会,村里的年轻人很多选择在本村就业。 ⑧6月3日,在后沟村举行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巡礼活动”中,冯骥才站在村里的古戏台上说:“保护文化遗产的道路,像一篇长长的、永远写不完的文章,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⑨竭尽全力保存下来的传统村落及其文化,主要是为生活于其中的人准备的,而不是“用来给我们看的”,冯骥才说。文化只有首先被它的拥有者热爱才会传承,要保护好传统村落,必须发挥村民的力量。但是记者了解到,全国多数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均“自上而下”,忽略了村民这一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主体。专家们在接受采访时不约而同地表示,传统村落保护不

现代文阅读训练:《城里人与乡下人》[答案]

现代文阅读训练:《城里人与乡下人》[答案] 阅读毕淑敏《城里人与乡下人》一文,完成1~4 题。 城里人与乡下人 毕淑敏 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美味的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 正午时,背靠着池塘,在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主人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水中打捞的半尺长的鱼,架在炭火上烤熟。那条鱼从中间被剖开,平铺在红红的火焰上,一条好像变成了两条。浑身披盐挂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干脆而火爆的,“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 我问主人,“用了什么调料?” 老大爷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 我说:“还有呢?” 主人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没有了。” 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 主人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 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主人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岔了。盐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备的这些个物产。乾隆年间老一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说到这里,他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 老人家清了清嗓子,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和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药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我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 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他说:“早年间有一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吗?人就像害虫。打了农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不死。你们这些不死的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 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不是一直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毒不死的。” 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呢? “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

冷漠主题在_好人难寻_女性角色中的体现

/名作欣赏 M ASTERPIECES /名作欣赏MASTERPIECES REVIEW/冷漠主题在《好人难寻》女性角色中的体现 ⊙龙中莲[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学学院,成都 610068] 摘要: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冷漠是其著名的短篇小说《好人难寻》所体现的主题。本文分析了在当时信仰匮乏、金钱物质至上的男权社会里,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以及对自身命运的冷漠。关键词:《好人难寻》女性角色 冷漠主题 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是美国20世纪的著名作家,是为美国南方“争光的”的优秀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两部长篇小说《慧血》《暴力夺走了它》和三十一个短篇小说是美国文学———尤其是美国南方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她的短篇小说多次荣获欧·亨利文学奖。在奥康纳所处的年代,美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人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了一股茫然无知的失望情绪,对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的新的社会意识和人们的思维的复杂性无所适从。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透过经济繁荣的社会表象,奥康纳洞悉了美国人精神颓废、道德败坏、信仰丧失的内心世界。因此, 在奥康纳的小说中,主人公大多都是有着复杂的内心与扭曲的灵魂的小人物,而其中的女性人物在金钱社会的男权压迫下,不仅失去表达的权力,也失去自身的宗教信仰,从而对一切事物都很冷漠。《好人难寻》(1955)是其同名小说集的代表作品。小说的故事很简单:贝雷一家六口计划去佛罗里达州度假,而老奶奶从报上得知一个“不合时宜”的坏人正逃往佛罗里达。老奶奶通过描述记忆中神秘、古老的种植园让孩子们闹着去田纳西州。谁知,老奶奶根本就是记错了地方,车在颠簸的路上翻了,正好遇到由“不合时宜”领头的三个越狱犯人。虽然老奶奶费尽心机苦苦哀求,但是她和全家都被枪杀。作者通过这种看似平淡、不带感情色彩的描述,以及骇人的暴力和死亡作结尾来引起读者对人性冷漠的思考。奥康纳曾经说过:“我的读者是那些认为上帝已经死了的人,我很清楚自己正是为这些人而写作的。”在这样的暴力之下,奥康纳通过小说中女性角色所表现出的对人和事情冷漠,对男权的唯命是从导致对自身的权利和命运的漠视的描写,加深了人们对人性冷漠的关注。 一、老奶奶 长期以来,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妇女事事都受控于男人,没有属于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在战后美国的商业社会中,人和人之间被金钱关系所腐蚀,人变得冷漠和自私,信仰也逐渐缺失。女性在这样男权的金钱社会里,无所适从,只能随波逐流,做男性的附庸。小说中的老奶奶就是这样社会背景下狭隘、自私、冷漠的代表,她并不真正关心别人也没有真正地爱自己的家人,家人也不尊重她,但她却用好人的标准来衡量别人。 在小说开头,老奶奶“想到东田纳西州去探望一下亲友,因此想方设法叫贝雷改变主意”,她试图利用报上看到的一个叫“不合时宜”的人越狱逃窜到佛罗里达州的消息让儿子改变机会,然而儿子和儿媳都没有理睬她,反而被孙子和孙女奚落了一顿。在路上, 当她看到光着屁股的黑人小孩的时候,她没有同情,而是说:“乡下的黑崽子可不像咱们那样样样都有。我要是会画画儿,一定画这样一幅画。” 当车到达图姆斯博罗郊外,老奶奶想去看她还是少女时候参观过的附近的一个古老的种植园,她知道怎么让儿子和两个孙子听命,因为她深谙那个时候的手段:金钱。所以,她用一个她知道的神秘、古老的种植园的故事吸引孙子和孙女。“她狡黠地说,说的并非实话,却希望人人相信,‘传说当年谢尔曼将军带兵过来的时候,这家人把银器全都藏在里面了,可是后来再也没有找到。’孙子和孙女的寻宝好奇心顿时被激起,大肆地闹腾着要去看那栋带夹板墙的房子。最后儿子被迫答应掉头去了。” 然而当老奶奶意识到自己记得的种植园不是在佐治亚洲,而是在田纳西州时,车翻了。在车祸后,一家人面对“不合时宜”的人时,老奶奶首先想到的是为自己开脱:“你不会杀害一个妇道人家吧?”甚至违心地尖叫说:“我知道你是个好人。你看上去一点也不像匪徒之辈。我知道你准是好人家出身!”而在儿子和孙子被拉到树林去的时候,她作为母亲和奶奶,没有为他们求情,而是“抬手整理整理帽檐,好像也要跟儿子一块儿进入树林,可是帽檐不幸脱落在手中,她愣在那里,瞪着手里拎着的帽檐,过了半晌才松手让它落在地上”;当媳妇、孙女和小婴儿被拉到树林里去的时候,一向话多的她却没有为她们求情,听到枪声响过,她念叨的也只是:“贝雷儿啊,贝雷宝贝儿啊”,老奶奶的自私、冷漠的人性一览无遗。 小说纵横 52

盲者与巨形图像_弗朗纳里_奥康纳的小说视野

二十世纪文学 盲者与巨形图像 )))弗朗纳里#奥康纳的小说视野 苏欲晓 内容提要本文从弗朗纳里#奥康纳小说的两大焦点/近乎失明者0和/大而惊人的图像0入手,分析、揭示作者的创作视野;并以她有代表性的四个短篇为例,说明这位天主教作家整个创作生涯的纯粹性和集艺术家、哲人与信仰者眼光为一体的独到视角。 关键词盲者图像视角(野)奥康纳 每言及美国南方代表作家弗朗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 p Connor,1925-1964),总不免想到作者这句著名的自述:/你得用惊骇的方式把你所见的显明)))对于耳背者你要大喊,对于近乎失明者,你要画大而惊人的图像。01 一 39岁就英年早逝的奥康纳仅留下了两部长篇小说和三十多个短篇。在这有限的作品中,她的自以为是的/失明者0形象和以暴力行为、骇人事件构成的/大而惊人的图像0成为她小说视野中始终不变的两大焦点。为此有人说她的小说具有一种惊人的统一和完整,/[她]成功地创造了一种一脉相承的视角和形式,这种纯粹或许没有一个同时代的美国作家比得上她。0o 这纯粹的/视角0或曰/视野0、/眼光0,乃至宗教意义上的/异象0,在英文中都是/vision0一词,它与奥康纳的/正统基督教立场0密切相关。她曾说,/对我而言,生存意义的中心在于基督对我们的救赎,我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从这个角度来看的。0?因此她的创作视角糅合着这位/南方最具天赋的小说家0的艺术敏锐和一个/毫不含糊0的信仰者对神圣与超然世界的独特感知。她的传记作者特德#史白维(Ted Spivey)称这种视角/具有但丁与布莱克意义上的宗教性。0?它/能从一个意象、一幕情景中看到不同层次的现实,,它涉及神圣的存在和我们在其中的参与。0?基于这种视角,她笔下几乎所有的主人公,/孩童、少年或成人,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盲目奔突,罪性几乎湮灭了他们本来就模糊不清的对救 # 30 #

乡下人的春天

乡下人的春天 对于时节,我向来不特别的在意。杨花开了,柳絮败了,春草绿了,我很少去关心。更不要提今个是几月几了,连这么简单的问题,我往往也要想上一阵子。 也许是习惯了那种“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生活了吧,对于嫩杨绿柳,青草池塘,春鸭戏水的事儿,我几乎视而不见。至于泥土解冻变得松软起来,春风力逼着你去播种的事儿,我才不得下地干活,整当儿我才猛然间发现春天早已悄无声息地来了。 后来进了城,终日躲在钢筋筑就的笼子里,见不得一丝泥土的气息,日子过得简单而枯燥,自然对于物候的变化也就相应迟钝了些。 至于记忆中的春天,那应该是草长莺飞,姹紫嫣红的,很美很美的季节。古人不是说“春宵一刻值千金”、“春在溪头荠菜花”吗。老舍先生用“春深似海”来形容春天的。“绿,

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联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这不由地使人感到春天来了,处处是生机,处处是生命的勃发。春日在他们是何等美妙,何等惬意,让人心往神之。 而我眼中的春天却是另一番模样,我想农家人眼中的春日也许与他们不尽相同吧,甚至可能会完全相左。为什么一样美好的春日,到了不同人眼里会出现不同种看法呢?这也许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吧。 在城里人那里,春天来了,寒冰解冻,积雪消融,自然的鬼斧神工将天地造化地一片神秀。蛰伏了一冬的心情随着季候的变换渐渐放飞,人们逐渐褪去厚重的衣物,心情变得清明起来,就像那碧蓝的天空。一瓣瓣花,一只只蝶,一株株草,莫不牵动着他们的情思。在这大好的春光里,携妻将子,到户外体验自然的景致,看鸟飞蝶舞,听虫鸣花笑,到处是一派艳丽景象。人们的心情自然也像空中的鸟儿一样自由烂漫,像碧空那样坦荡,洗尽铅华。城里的女人们入了春,比起姹紫嫣红,美妙多姿的春日来自然又多了几分娇娆。满

城里人与乡下人 毕淑敏阅读答案

城里人与乡下人毕淑敏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美味的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正午时,背靠着池塘,在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主人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水中打捞的半尺长的鱼,架在炭火上烤熟。那条鱼从中间被剖开,平铺在红红的火焰上,一条好像变成了两条。浑身披盐挂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干脆而火爆的,“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我问主人,“用了什么调料?”老大爷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我说:“还有呢?”主人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 “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没有了。”我不相信地反问: 主人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主人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岔了。盐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备的这些个物产。乾隆年间老一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说到这里,他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老人家清了清嗓子,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和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药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我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他说:“早年间有一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吗?人就像害虫。打了农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不死。你们这些不死的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不是一直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毒不死的。”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呢?“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东西。”老人家非常热情地说。我望着他善良而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泾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后用慢性毒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我不敢生出责备老人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对现今中国的普遍现象,无奈,只得寄希望能变成杀不死的青虫。前两天看报纸,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62%以上。可否这样说:大部分中国人现在吃的食品,其实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欢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美德尽失?分手的时候,老人很开心地告诉我们,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 11.(1)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借乡下人在留于自己的和卖给城里人的食品上的截然不同的做法,揭示了中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2)质朴、实在的语言风格,乡下人的语言坦诚、口语化、乡土气息浓。(3)本文情节简单,文章写了我在乡下的一次聚餐,主要通过我和“老农”的对话,了解“乡下人”的心理状态,从而引发我社会深层的思考,从现象到本质地揭示了文章主旨。(每点2 分,意思相近即可)12.(1)运用连续的反问句,表达了我极度惊异之情,写出烤鱼的美味可口,为下文的故事情节作铺垫。(修辞手法1 分,内容概括1 分,结构上作用1 分)(2)“善良”是指老人的淳朴和对我的热情款待;(1 分)“沧桑”写出了老人饱经世事的艰辛和世故;(1 分)“惘然”一方面写出了作者对善良的老人做出这种不义之举的困惑,同时又引出自己对这一社会

(英语毕业论文)通过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的主人公性格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和中国后婚姻观的比较研究 2 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看《红楼梦》中诗词的汉译英 3 以《老友记》为例浅析美式幽默 4 The Rose in the “Heights”—An Analysis on Catherine’s Personality in Wuthering Heights 5 “自爱这罪恶占据着我的眼睛”: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自恋情结 6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性格对命运的决定作用 7 语言艺术与目的性操纵的杂合——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 8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语用礼貌失误 9 物欲与爱情的搏弈——《傲慢与偏见》中的婚恋观对现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启示习策略的实证研究 10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 11 中英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 12 《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13 欲望与命运--《推销员之死》与《旅行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的悲剧根源之比较 14 浅析跨映射视角下的歇后语意义构建 15 从消费文化看《美国悲剧》 16 从《牧师的黑面纱》看霍桑矛盾的宗教情结 17 通过政治和日常生活看邪恶的慈禧太后 18 新课改下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的探索 19 Quest for Identity: An Analysis of Women Characters in The Bluest Eye 20 词汇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21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22 An Analysis of the Distorted Human Relations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23 简单原则:《瓦尔登湖》的主题分析 24 A Study of Neo-Classicism 25 解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26 分析《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 27 初中英语合作学习 28 论《红字》中的自助 29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 30 从归化异化的角度看《围城》中隐喻及其翻译研究 31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人物分析 32 浅析《飘》中斯嘉丽的婚姻观 33 中西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因素研究 34 论有效开展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策略 35 关于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影响的研究 36 Comparisons between Chinese Educationists and Western Educationists 37 论《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个性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8 从男权主义角度分析《苔丝》中的人物 39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 40 41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