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高中物理第七章追寻守恒量能量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7.1 追寻守恒量

问题:支撑两个小孩能够坚持找到最后1颗棋 子的信念是什么? 小结:棋子的总数是不变的,我们可以说棋子 的数量是守恒的。 案例2:自来水公司抄表员最近发现,某小区一单 元楼的自来水管道的总表读数和各住户家中分表 读数总和不一致。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问题:支撑你们提出这些想法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流过管道总表的水的总体积和单元楼内 消耗的水的总体积是守恒的。 案例3:装有沙子的A、B两个小烧杯,将A中的沙 子再倒入B中一些。两个烧杯A、B和沙子的总质 量如何变化?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给出各种想法。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义理论,学生 在对生活案 例的认识过 程中完善自 己对守恒量 的认知结构。 使学生体会 生活中数量 的守恒。 使学生体会 生活中体积 的守恒。

问题:支撑你们有这种想法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在上述过程中,A烧杯和杯中沙子的总质量减少,B烧杯和杯中沙子的总质量增加,但A、B两烧杯和沙子的总质量是守恒的。 案例4:化学反应方程式 问题:我们依据什么来配平化学方程式? 小结:我们需要根据原子数守恒、电荷守恒来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 总结:由此可见,事物在变化过程中,某些量总是保持不变的,这种现象叫做守恒。守恒现象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问题:那我们为什么要追寻守恒量呢? 介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德国物理学家劳厄的名言:物理学的任务是发现普遍的自然规律。因为这样的规律的最简单的形式之一表现为某种 物理量的不变性,所以对于守恒量的寻求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使学生体会 生活中质量 的守恒。 使学生体会 化学中原子 数和电荷的 守恒。 引用物理学 家劳厄的名 言,强调追寻 守恒量的重 要性和必要 性。

认识正比例的量说课稿

《认识正比例的量》说课稿说教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认识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掌握了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来教学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从具体实例中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用多种方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说教法 1、谈话法:通过谈话,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又潜伏悬念,激发学生动机,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2、创设情境法:结合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说学法 1、讨论法: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合作、交流中探索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描述法:

在学生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后,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正比例和反比例都是特殊的函数关系,函数思想是指导本单元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这段谈话既可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又引导学生用这种思想方法研究问题,增强例题教学中数学问题的导向性,明确研究方向。(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成正比的量。 1、多媒体展示例 1。请学生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例 1: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见下表: 2、创设问题情境,导学例 1,初步粳理解路程和时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及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1)提出问题。①表中有哪两种量?②哪种量随着哪种量变化?怎样变化?③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比值表示什么? 你发现了什么?80 1=80160 2 =80240 3 =80 这三个问题,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生交流。①

《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

《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巩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测量的实质,能选择合适的标准,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长度观念和数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目标分析】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体会度量的思想和方法,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物体长度的过程,实质上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度量的过程;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测量经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三、教具准备 米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揭示课题 1.回顾长度单位。 (1)说说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厘米、米) (2)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3)你知道1拃有多长吗?一步有多长呢?(一拃长约15厘米,一步长约40厘米)(4)除了这些,你还想知道什么物体的长度呢? 2.揭示活动主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测量长度的工具量一量身边的物体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长度单位,激活学生的活动经验;通过追问“你还想知道什么物体的长度”,激发学生了解身边物体长度的欲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分组合作,参与活动 1.小组合作,实际测量。 (1)全班交流,认识测量方法。 请学生介绍每种测量工具、测量的方法以及测量时要注意什么。例如:测量时,尺子的刻度“0”通常与物体测量的起点重合;测量身高时,人要站直,这样测量的高度才准确等。 (2)观察图片,了解测量的内容。 ①课件出示主题图(数据不出现)。

1. 追寻守恒量——能量 教学设计 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领悟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中的转化和守恒的事实; (2)理解能量这个物理量及动能、势能的物理意义; (3)独立分析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能量转换和守恒关系; (4)除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以外,能列举出其它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和守恒的实例; (5)能够列举出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并可能守恒; (6)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规律,激发学生产生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伽利略分析问题的精妙,学习他能分析出事物本质的方法; (2)体会费恩曼所说话的深刻内涵,体会转化与守恒的普遍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大自然的多样性和科学概念的概括性,激发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欲望和对科学知识的崇尚精神。 (2)体会物理规律分析问题的简洁之美。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势能的含义,体会能量转化、守恒的普遍存在性。 教学难点: 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发现了能量转化、守恒的普遍存在性后,能马上意识到这里面存在的巨大的使用前景(就象商人看到了商机)。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 标签

导入新课 从本章开始,我们研究力学中另外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能量,以及它所遵守的规律。 大家知道,牛顿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三个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但是他没有研 究过能量(至少没有深入研究),课本上有一句话:“…能量?是牛顿没有留给我们的少数力 学概念之一”至于力学中还有哪些概念牛顿也没有研究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查找资料。但是能量这一概念并不是牛顿之后才出现的,在伽利略时代,能量及其守恒思想就已经出现。 理想斜面实验是谁“做”的?为了说明什么问题?怎样“做”的?(伽利略“做”的;为了 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证明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开始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 上升到原来的高度。减小后一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达到同一高度,但这时他 要滚得远些。继续减小后一斜面的倾角,小球达到同一高度,但滚得更远些,若将后一斜 面放平,由于球永远达不到原来的高度,所以将永远滚动下去。 伽利略在分析理想斜面实验时,除了得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结论外,他还注意 到实验中反映出一个转化与守恒的事实(或思想)。 1、对理想斜面实验的初步分析 提问1:猜一猜他看出的转化的事实是什么?(高度与速度,还要具体说一下,如下 滑时高度转化为速度等,若有人直接说出势能与动能,则指出伽利略时代还没有这两个概念) 提问2:猜一猜他看出的守恒的事实是什么?(一个与高度有关的量和一个与速度有 关的量之和守恒,若回答出势能、动能之和守恒,引导同上,若回答出高度与速度之和守恒,引导出这是描述物体运动的两个不同概念,单位都不一样,无法相加)提问3:假设你是伽利略,而且掌握了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能不能从理论上 证明出与高度有关的量和与速度有关的量之和守恒?(提醒:把h0、h、v放在一个公式中,分析从P点释放到Q点过程中已知四个量,而学过的运动学公式中每个公式都有四个量)

六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正比例教案 冀教版

课题:认识正比例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7~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经历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 2.知道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3.对显示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判断成正比例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小黑板。

表中的数据,说一 说发现了什么? 用小黑板出示空白表格。学生边答,教师边填数。 师:3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 师:4小时、5小时、6小时呢? 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每增加1小时,路程就增加90千米; ●在这个过程中速度是不变的,都是每小时90千米。 ●时间越长,所行驶的路程就越长。 二、认识成正比例 ◆行程问题 1.提出“写出 相对应的路程和时 间的比,并求出比 值”的要求,师生 共同完成。 师:现在请大家写出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师生共同完成,板书结果: 2.观察写出的 比和求出的比值, 交流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90既是 比值,又是速度, 然后得出比值都是 90的结果。 师:观察写出的比和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比值都是90。 ●比值都相等。 ●比值就是汽车的速度。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个90,既是路程和时间的比,也 是汽车的速度。 师:我们以前学过路程、时间和速度的数量关系式:速度× 时间=路程。根据刚才写出的比和比值,还可以写出一个关于路程、 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式。谁来说说是什么? 3.在教师的启 发下,由学生归纳 出路程、时间和速 度的关系式:路程 /时间=速度(一 定) 学生说,教师板书。 师:这个关系式中,什么量是变化的,什么量是不变的? 生:在这个关系式中路程和时间是变化的,速度是永远不变 的。 师:速度永远不变,就是说速度是一定的。 在关系式后面写出一定。 4.提出“议一 议”的问题,鼓励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说明。结合行程问 题,教师参照教材 师:谁来说说在速度一定的情况下,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可能会说: ●速度一定,时间越长,行驶的路程越长。 ●路程随着时间按比例扩大。 ●路路程是时间的倍数。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教案—第六课时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量一量,比一比》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及周围东西的测量,使学生感受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掌握测量方法的多样性,通过动物的身高或身长和人比一比的过程让学生对米和厘米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切实体会数学与自己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1.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在活动中初步渗透统计的思想和统计知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生动手测量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和合作意识。 2.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喜爱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测量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本节课时,恰当运用自学、探究、讨论等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用教师讲练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前准备 测量工具,长方形的纸,能输入数据的统计表,学生分3人一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选择测量工具 1.认识各种尺。 师:请把你带来的尺拿出来,在小组内看一看。 学生介绍学生尺、米尺、卷尺。 问:你用学生尺、米尺、卷尺测量过长度吗?量的什么? 二、学习新课 1.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师:如果我们想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却没有带尺子,用什么办法能量出它大约多长呢? 古人没有尺,就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尺子来测量。想想身上哪些地方可以当成尺子呢? 让学生量出自己的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 同桌合作:一人量一人记录。 师:最好记住自己的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用它们作为自己身上的尺。 身体的“尺”长度 一拃 一步 一庹 估一估 问题:我们学过这么多知识了,你能够根据你的经验估一估你身上的尺子: 一庹(tuǒ)(伸开双臂)、你的肩宽、讲台、教室,它 们分别大约有多长吗? 量一量 问题:(1)要想知道我们估的对不对,可以怎么办?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7.1 追寻守恒量——能量2-人教版

追寻守恒量—能量 【教学目标】 1.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性。 2.知道能量概念的形成过程。 3.知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了解势能和动能的决定因素。 4.知道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且在转化过程中能量守恒。 5.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感知事物本身存在的规律。 6.学生列举生活中物理现象,进一步体会守恒的基础性、普遍性、重要性。 7.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并能依据守恒的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追寻守恒量,建立能量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 追寻守恒量,建立能量概念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能量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是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过程紧密相连的。能量守恒定律发现告诉我们,尽管物质世界千变万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没有规律的,基本的规律就是守恒定律。也就是说:—切运动变化无论属于什么运动形式,反映什么样的物质特性,都要满足守恒定律。这一节课我们从一个较高的角度去认识这个问题。 教师:“机械能守恒”这个大家并不陌生,请同学说出自己对它的认识? 二、新课教学 教师:请同学们先自己阅读教材,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叫守恒? 2.教材中说:在牛顿之前,伽利略的斜面理想实验已经显现了能量及其守恒的思想,这个实验中什么是不变的? 学生的答案可能有很多种,老师注意引导。 教师:演示斜面实验。 让学生观察,当小球沿斜面从入高处由静止滚下时,小球的高度不断减少,而速度不断增大,这说明小球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物理量不断减少,而由于运动而具有的物理量不断增大。

当小球从斜面底沿另一个斜面向上滚时,小球的位置不断升高,而速度不断减小,说明小球凭借位置而具有的物理量不断增加,由于运动而具有的物理量逐渐减少。 教师:如果斜面是光滑的,当小球到达斜面的h高度时,速度为零,小球好像“记得”自己起始的高度。 教师:演示滚摆实验和单摆实验,进一步强化,如果没有摩擦和介质阻力,物体好像“记得”自己初始的高度,即某一量是守恒的。 教师:根据示例,请学生自己再举出生活中的事例? 游乐园中的海盗船,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船在摇摆时都能达到一定的高度。这说明,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理想化后,确实存在着某一物理量是不变的。 【板书设计】 一、能量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以上这一事实说成是“有某一量是守恒的”,并且把这个量叫做能量()或能。 二、势能 当伽利略把小球从桌面提高到起始点的高度时,他赋予小球一种形式的能量,我们称它为势能()。 势能: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势能。 三、动能 当伽利略释放小球后,小球开始运动,获得速度,当它到达斜面的底部时,已经处于桌面的平面上。以前由于它在桌面上方的某一高度而具有的势能,现在已经消失。但是,小球获得了运动。这个事实可以理解为,势能并未丢失,而是转化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我们称它为动能()。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教师:上述事实中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四、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能量保持不变。 教师:请同学们再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不同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并思考各种形式的能有转化过程中总量是否保持不变? 课堂小结 1.能量:“有某一量是守恒的”,这个量叫做能量或能。 2.势能: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势能。 3.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优质教案: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的例1、第57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完成练习十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成正比例的量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你知道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引导回顾: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引入: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二、互动新授 出示例1。 1.探究时间与路程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提问:仔细观察这张表格,它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引导:表格中的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说说是怎样的关系? 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预设:(1)行驶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面变化。 (2)行驶的时间越长,行驶路程越多;行驶的时间越短,行驶路程越少。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2.分析时间与路程这两个量的比值。 提问:表格中时间越长,路程越多;时间越短,路程越少。现在我们就来探究时间与路程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动手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学生观察比值,发现规律,汇报小结。

量一量,比一比参考教案

《量一量,比一比》教案 欧庙一小张艳清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88、8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准备:米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 教学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明确活动意义 1.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长度单位,请你用手势来比画一下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呢? 教师: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60厘米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势比画,教师观察,寻找典型案例。 2.作好测量前的准备 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介绍并认识了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出示米尺、软尺和卷尺)。 教师:你能结合一个例子,分别说说这些尺子怎么使用吗? 学生汇报后,教师作好学生分组、分发记录单等工作。 教师: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测量工具来量一量我们身边的物体吧! (二)实际测量,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 1.观察图片,了解测量内容 教师用课件呈现教科书第88页图,但图中不出现测量结果。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一说图中的同学们都在测量什么,这些都是你们熟悉的事物吗?

2.分组实践,积累直观经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确定测量的对象后分别展开测量,如两臂展开的长度,学生一步的长度,讲台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测量前,教师再提出要求,如请学生先估一估,再进行测量。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测量的机会,并记下测量结果。 在学生交流反馈的基础上,形成如下板书。 肩宽大约30厘米 一步的长度大约40厘米 两臂展开的长度大约1米3 0厘米 讲桌长大约1米 教室长大约10米 身高大约1米35厘米 课桌高大约70厘米 3.用多种方式建立所测物体长度或高度的表象 (1)闭眼想——教师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学生闭眼想象实际物体有多长。 (2)用手比——学生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边读边用手比画长短。 (3)说关系——课桌要比肩宽长一些;两臂展开的长度比讲桌长一些;教室的长要比两臂展开的长度长得多等。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和身边一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到底有多长或多高我们很难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有时直接测量也不是很方便,你们能不能试着用我们身边的这些事物来描述呢? (三)借助身边的事物,描述其他物品的长度或高度,发展长度观念 1.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身长6米”这个长度 (1)直观感知“6米”的长短。 教师:同学们都认为这条鳄鱼很长,到底有多长呢?谁能到前面来用手势比一比,表示出鳄鱼的长度? 教师:他表示的是不是6米?为什么? 教师:这位同学已经完全展开双臂了,怎么还不是6米呢?

第一节《追寻守恒量——能量》教案

追寻守恒量——能量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势能及能量的概念与意义. 2.能独立分析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能量转换和守恒关系. 3.能列举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并守恒的实例.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伽利略分析问题的精妙,学习分析事物本质的方法. 2.在列举事例过程中体会费恩曼所说话的深刻内涵,体会转化与守恒的普遍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能、势能间的相互转化来研究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2.通过“追寻守恒量”,使学生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性,初步树立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学会从物理现象中探求事物本质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3.通过学习,要善于把实际问题理想化.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势能的含义,体会能量转化、守恒的普遍存在性. 教学难点 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发现了能量转化、守恒的普遍存在性后,能意识到存在的巨大使用前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滚摆、单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实验导入 如图所示,一个用细线悬挂的小球从A点开始摆动.记住它向右能够达到的最大高度.然后用一把直尺在P点挡住摆线,看一看这种情况下小球所能达到的高度. 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它是否说明在小球摆动的过程中某种“东西”是不变的?这种“东西”会是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能理解这一实验现象了. 故事导入 新华社2000年12月31日和中央电视台2001年元月6日先后报道:在20世纪的最后几分钟里,一项新的多米诺骨牌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北京颐和园体育健康城综合馆和网球馆诞生了.中国、日本和韩国的62名青年学生成功地推倒了340多万张骨牌,一举打破了此前由荷兰人保持的297万张的世界纪录.从电视画面可看出,骨牌瞬间依次倒下的场面蔚为壮

正比例的认识

《正比例》教学设计 高数组徐敏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认识(课本第19、20页) 教材分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材设计了系列情境,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学情分析:正比例是变化的量当中一个比较常见又比较简单的函数,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非常难理解,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合作探讨,自己去发现、总结规律,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难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法学法:在观察、分析、总结中形成知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课件一套;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量一量,比一比》教案

《量一量,比一比》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88-89页量一量,比一比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 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 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经历测量长度的过程,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体会测量的本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我们都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2、请你用手势来比划一下,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我们在认识米和厘米时都用到了一个工具就是尺。那我们来看看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尺有哪些?(课件出示各种尺) 二、介绍方法 1、你能用手势告诉我60厘米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势比划的时间,注意观察找出不同的、相差较大的来进行对比。 2、看来,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身体来对物体的长度做出估测,古时候

的人没有尺,就用这种方法来测量物体,我们看看他们都用了什么?(课件出示各种测量方法) 3、像这样一庹、一拃、一步……都是他们常用的,甚至到现代有一些我们也常用。 工人师傅要给讲台铺地毯,可是不小心把皮尺丢在了路上,今天我们就来帮助他解决讲台有多长的问题?(板书:讲台有多长?) 三、小组合作 想一想,我们可以借助身体的哪一部分来帮助工人师傅测量讲台的长度? 1、你想测量身体哪一部分的长度?是从哪到哪的距离?(师提问) 2、同桌合作,来测量。 3、将测量的数据填入表格。 (学生测量后汇报自己的数据,教师板书) 师:为什么测量的数据不同呢?我们选哪个数据来记录呢? 四、 1、测量课桌的长度 现在先用我们身体上的“尺”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度,你先估计一下它有多长。 小组讨论:你想用什么当“尺”。 一个这样的“尺”够吗?请同学们来帮帮你吧? (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当尺进行测量) 2、测量讲台的长度。

7.1追寻守恒量

《追寻守恒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动能、势能及能量的概念与意义。 (2)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性,守恒关系是自然界中十分重要的关系。a (3)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同学们对守恒观念有初步的认识. 【重点】理解动能、势能,体会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普遍性 【难点】创新思维的培养 【自主导学】 何谓守恒? 1?寻找规律的基本步骤 (1)观察和实验 观察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伽利略通过对小球运动现象的观察和 分析(如图),得到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如果斜面是光滑的,小球将一直沿水平直线 运动下去。”同时得到:无论斜面B比斜面A陡些或缓些,小球总会在斜面上的某点停下来,这点距斜面低端的竖直高度与它出发时的高度相同”的观察结论。 (2)推理和概括 通过对观察结论的分析和概括,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或干扰因素,抽象出物理的 本质(规律性的东西),完成由感性向理性的上升。如图所示实验,如果忽略摩擦力这个干扰因素,可推断出此过程中隐含这某种守恒量,此守恒量就是初中物理中接触过的机械能(即动 能和势能的总和)。 2?关于能量”的概念 能量是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是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工具”书本并没有对能量下严格的定义,而是将记得”说成是一个守恒量,这个守恒量叫做能量。其原因是在本节教材中无法对能量下严格的定义,因此在此不要去追求能量的严格定义,随着学习的深入会逐步得到准确的 定义,但应该看到物理学中的守恒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功能。 3.势能

(1)物体凭借其___________ 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势能(Poctential energy )

(2)正确理解势能的概念,必须理解位置的概念,物体(看作质点)所处的位置是一个空间点, 在一维空间(数轴)上用(x)表示,在二维空间(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x、y)表示;在 三维空间中用(x、y、z)表示。本处不讨论势能的大小到底由哪些因素决定,仅要求知道势能与位置有关,当位置改变时,势能也随之改变。 (3)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在这种转化时,势能减少的同时,___________ 在增加,势能增 加的同时,___________ 在减少。 4.动能 (1)_________________ 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Kinetic energy )。 (2)正确理解动能的概念,必须理解运动的相对性,即前面学过的参考系问题,由于牛顿力学 仅适用于_________ 参考系,因此本处运动的参考系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特殊说明,一般 指地面参考系。本处不讨论动能到底由什么因素决定,但要知道当物体的速度大小发生变化时, 物体的动能也将发生变化。 (3)动能可以和势能发生转化,在这种转化过程中,动能减少同时, ___________ 在增加,动能 增加的同时,____________ 在减少? 【问题思考】 以竖直上抛的小球为例说明小球的势能和动能的转化情况。在这个例子中是否存在着能的 总量保持不变? 【范例精析】 例题:如图所示,河道中的水在稳恒地流淌(各处的水流速度不随时间改变),设截面 的面积为S i,流速与截面垂直,速度为V i;截面A2B2的面积为S2,速度为V2,通过观察和 分析,本题中位于A1B1A2B2区域中的水的体积是否为一个守恒量?若是的话,你可以推断出 S i、S2、V i、V2满足什么规律?

追寻守恒量教案教案

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 全章概述 本章讲述功和能的概念,以及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功和能的概念,得出有关机械能的规律,特别是机械能守恒定律,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更加深入,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因此,这一章是力学的重点章。 本章内容是高考命题的热点,特别是关于功、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有关试题是必考的,有的题目可能重复出现,因此必须熟练掌握本章内容、并将其与牛顿运动定律及运动学相结合,高考中本章的试题题型全面,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都可能出,尤其是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的转化和守恒更多的出现在计算题中,成为近年高考的一大重点,必须重视解综合题的能力。 另外,本章知识与实际生活、科技的联系与化学、生物的综合也是新高考命题的一大热点。 新课标要求 1、运用能量的观点分析解决有关问题时,可以不涉及过程中力的作用细节。 2、功和能量转化的关系不仅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同时它也是分析解决电磁学、热学等领域中问题的重要依据。 3、高考对本章考查的热点包括功和功率、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考查的特点是灵活性强、综合面大,能力要求高。 新课程学习 追寻守恒量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动能、势能及能量的概念与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会分析动能与势能间的相互转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势能间的相互转化来研究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动能、势能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过程中体会能量守恒。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工具 计算机、投影仪、CAI课件、录像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列举生活中能量转化的例子,让学生初步体会“能量”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列举实例。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学生的发言情况,引出课题。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量一量 比一比 教学设计

综合与实践——《量一量,比一比》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熟悉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记录单、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实践中激活——沟通“量”与“比”的关系 1、谈话导入: 最近在电视上有一个节目特别火——挑战不可能。(课件出示图片)看过的同学请举手! 生活中有一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你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长期坚持练习下去。就可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今天,欢迎大家来到“挑战不可能”凌云小学特别节目现场,走进数学综合与实践——量一量、比一比 2、比一比,猜一猜: 第一位挑战选手是——邢老师。挑战内容:只需要和学生拥抱一下就能知道这位 同学大约有多高。谁来试一试!(预设:1米30厘米以上,但不超过140厘米。)你们知道老师猜对的秘诀吗? 在我们的身体上都有一些特殊的“尺子”。邢老师就是利用了自己的身高这把“尺子”,在与同学们拥抱时巧妙地比了比,这样就能大致知道同学们的身高了。 你们也想像这样“量一量、比一比”吗? (二)在“量一量”中再认——积累“比”的素材 1.明确“挑战”要求:

为了“比”得更方便,我们需要了解更多身边熟悉物体的长度。这样,生活中的“尺子”就会更多。请看温馨提示:(课件出示:主题图1) 温馨提示有3点,谁来读第一点? (1)仔细观察:图中的小朋友们在量什么?用什么尺,怎样量?(明白吗?)(2)小组合作:明确分工——测量员、读数员、记录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活动前,先商量好本小组准备测量什么内容。每个小组测量2个项目,可以从图片中选,也可以在现场就地取材。如:跳绳的长、课桌的宽、高;黑板的长;教室的长等等。 (3)注意细节:组长随时提醒大家注意活动安全,轻声慢走。尤其在使用卷尺时,收尺要慢。测量前先估估,再测量并记录。(记住了吗?) 活动前,先给1分钟时间,明确分工,选出2项准备测量的项目。 商量好了吗?我来统计一下。选肩宽的小组请举手……(确保每个项目都有组选择。) 各小组记录员请拿好记录单和笔;组长带好测量工具。测量活动开始! (学生边活动,老师边板书出活动记录单,巡视并指导学生的测量。) 学生记录单:第()小组测量内容估计结果测量结果 教师板书: 测量项目测量结果 1、肩宽大约 2、教室门的高大约 3、课桌高大约

《7.1 追寻守恒量——能量》教案

这节课开始,我们先看一个实验:这是由5个普通的钢球组成的摆——“牛顿摆”。注意观察:当拨动一边的钢球时,另一边的钢球会发生怎样的运动?【视频】好,我们发现当这边一个小球碰过去,另一边一个小球摆起来;第二次两个小球碰过去,另一边两个小球摆起来;如果这边三个小球碰过去的时候呢?另一边三个小球摆起来。那么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吗?小球在碰撞过程中,它好像记得前面有几个小球摆过来。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追寻守恒量——能量》,一起来探究小球碰撞过程的奥妙。 什么是能量呢?在大家生活中涉及到能量的事情有哪些?吃饭,睡觉,走路,上课,还有的同学说运动。我们平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那太阳提供什么能?太阳能。【PPT 】同学们刚才说的吃饭,那面包、牛奶提供什么能?化学能【PPT 】我们运动的时候也用到了能量【PPT 】可以说能量是无处不在的。那能量到底是什么呢?【PPT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曼是这么说的:“有一个事实,如果你愿意,也可以说一条定律,支配着至今所知的一切自然现象……这条定律称做“能量守恒定律”。它指出某一个量,我们把它称为能量,在自然界经历的多种多样的变化中它不变化。它是一个最抽象的概念……”费曼说能量是一个最抽象的概念,那我们把它形象化一些,通过一个故事去体悟。【PPT 】《庄子·齐物论》里讲了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养了一群成精的猴子,早上给它吃3个桃子,晚上吃4个桃子,猴子很不高兴,提抗议;那马上改口说,早上给它吃4个桃子,晚上吃3个桃子(猴子)。怎么样呢?猴子都非常高兴。“朝三暮四,众猴皆怒;朝四暮三,众猴皆喜。”如果我是那只猴子的话,不,如果大家是那群猴子的话,你会怎么想呢?【提问】你是更倾向于朝三暮四/朝四暮三?有的同学说朝四暮三,猴子也是这么想的,你是从养殖学的角度去考虑的:早上消耗的能量会更大一些,晚上吃了不消化容易长肉,将来能卖个好价钱。抛开这些因素,其实一天都是七只桃子,总数是不是没变?对,正如劳厄所言,我们物理学主要的任务就是研究哪些量是不变的。【PPT 】 那么接下来我们看一个以前学过的实验——“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理想在什么地方?斜面是光滑的。【flash 】我们把一个小球从一定高度静止释放,看到什么呢?小球又回到了原来的高度。调整斜面倾角,再次释放小球,看到什么?小球还是回到原来的高度。如果把斜面放平,会怎样呢?(提问)小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一直运动下去。为什么它要一直运动下去?因为它想回到原来的高度,但是回不到。就像一个执着的情郎,一心想着自己的梦中情人,但是道阻且长、那人宛在水中央,于是便一直运动,去追寻原来的高度。【PPT 】我们看一下刚才实验中小球从一个斜面的某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并运动到另一个斜面的同一高度,经历了哪几个运动过程?这些过程各有什么特点?小球高度降低的同时,速度在增加; 高度升高的同时,速度在减小。速度与高度什么关系?此消彼长。???????=+=+=+=+3 03;312;321;330但是不管中间过程如何,小球总是能回到初始高度,用一个词来表示就是“仿佛记得原来的位置”。那它为什么会记得自己的位置或者回到原来的高度呢?因为在运动过程中有一个量是守恒的或不变的,叫做“能量”。 【PPT 】我们通常所说的机械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叫做机械能,其具有两种形式——势能和动能。大家看这幅图是复活节岛上的巨石,这些石头是否具有能量?具有什么能量呢?对,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就叫做:重力势能。比方说被弹高的人、被举起的杠铃都具有重力势能;而被拉弯的弓的能量还是重力势能吗?并不是,而是势能的另一个分支——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就叫做弹性势能。二者二合为一,概括一下势能:相互作用的物体由于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就叫做势能(相互作用:万有引

认识正比例的量(教案)

课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你知道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等) 引入:我们共同研究这些数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二、新知识交流探究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小组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行驶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行驶的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的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4.根据上面发现的规律,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

[教学设计]高一物理《追寻守恒量——能量》精品教案

《追寻守恒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第一节安排了题为“追寻守恒量”的内容;从内容性质来看,本节内容侧重于两点,其一,对学生观念性的教育,即让学生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性,加强对守恒规律的认识,其二,对学生方法的教育,即希望学生通过追寻能量守恒的过程,学习用这种观点认识和处理其他的守恒关系。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追寻守恒量”之前,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知道能量有各种形式,也初步学习了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这为本节相关问题的探究时直接引用动能、势能概念奠定了基础;然而,经过高中前六章物理内容的学习,学生目前对自然界中所蕴含“因果规律”比较熟悉,而对自然界中的“守恒规律”较为陌生。 【教学设计思想】 针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设计思想:首先介绍能量守恒规律被发现的物理学史,其次对追寻守恒量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最后是举例分析追寻守恒量中的相应操作要点。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能量守恒定律被发现的物理学历史;2.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3.知道能量守恒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追寻能量守恒的案例,掌握追寻守恒量过程中的操作要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初步树立变中有恒、恒中有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2.体验科学家在探究能量守恒过程中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精神。 【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追寻守恒量的重要性;体会追寻守恒量过程中的操作要点。 教学难点:在追寻守恒量中发现“此消彼长”的现象,进而揭示不变量。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投影牛顿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图片,教师总结牛顿的工作,并引用蒲柏的诗句,赞颂牛顿的伟大贡献。 自然和自然的法则在黑夜中隐藏;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都被照亮。 教师引用牛顿的名言,提醒学生注意,科学的海洋是没有边界的,介绍自然界中除了“因果规律”外还存在“守恒规律”。 我不知道世人怎样看我,但我自己以为我不过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不时为发现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块卵石或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真理的汪洋大海,我还一无所知。 教师引导:守恒定律这块色彩斑斓的贝壳被牛顿给遗忘了,而是时隔100多年以后,被后期的物理学家发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体验守恒规律的发现过程。学习第一节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