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下肢骨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下肢骨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下肢骨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下肢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extremity deep-ven thrombosis,以下简称DVT)是骨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本文对99例下肢骨科手术后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提出预防措施和对策。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科2001年4月~2002年2月下肢骨科手术后99例,男67例,女32例,最大年龄86岁,最小2岁。详见表l。

1.2护理原则方法术前评估,做好高危人群宣传;术后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保持引流通畅;早期积极活动,促进静脉回流;下肢血液回流的观察;预防性抗凝治疗护理。采用术后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肠溶阿斯匹林50mg口服,老年人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应缓慢滴注,以防发生肺水肿。

2结果

1例患者术后3d有小腿肿胀、肢体沉重感及紧张感,5例足背屈时有腓肠肌疼痛及腓肠肌压痛伴活动受限。因此术后应认真听取患者主诉,对比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和感觉,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3护理体会

DVT的三大因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本组20例均属高龄患者,术前多合并多系统、多器官的生理性退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因为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使下肢静脉回流减慢,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使下肌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导致血流滞缓。此外术中长时间的被动体位、止血带的作用、下肢过度旋转和牵拉使邻近血管受到间接损伤的机率大大增加,针对上述发病原因,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

3.1关于术前评估和高危人群宣教工作高龄、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和以往有DVT形成史的严重外伤史的患者术后易发生DVT。护士应详细询问病史并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对高危人群,术前预防DVT的护理措施有:①讲解术后易发生DVT的原因及后果,以引起患者重视,主动配合治疗护理。②劝导吸烟者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③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活动方法,如用力足背伸跖屈收缩小腿肌肉,用力伸膝及收缩股四头肌、伸屈髋、膝,被动按摩等。

3.2关于术后促进静脉回流和保持引流通畅问题

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及防治体会

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及防治体会 发表时间:2016-06-08T11:04:03.5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4期作者:王坚[导读] 在骨外科手术患者中应用低分子肝素,能够有效降低其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其预防效果良好。 双峰县人民医院湖南娄底 417700 摘要:目的:分析骨科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以及低分子肝素预防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骨外科进行下肢手术治疗的患者126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以及合并软组织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骨外科手术患者中应用低分子肝素,能够有效降低其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其预防效果良好。关键词:骨外科;下肢静脉血栓;原因;防治引言下肢静脉血栓史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其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出现不正常的凝结,形成静脉血液回流障碍[1]。下肢静脉血栓多见于骨科手术术后,可向心性延伸至下腔静脉,甚至可堵塞肾静脉,造成患者肾功能衰竭而威胁生命安全。本次研究将通过对骨科手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其有效的防治方案。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间骨外科手术治疗的126例患者,男性82例,女性44例,年龄为23-81岁,平均年龄为42.18±2.42岁。其中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4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8例,下肢髋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36例,石膏固定术患者22例,下肢骨折复位固定术患者28例。采用随机等分的方式将12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病情相似,P>0.05,具有可对比性。所有患者术前均未使用过抗凝治疗,经B型超声检查证实无血管栓塞性疾病。 1.2干预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术后应有常规抗凝和抗炎治疗,并口服阿司匹林用于防止血小板凝集。患者如发生肺栓塞痢疾需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每次80000U+250ml的5%葡萄糖混合后静脉滴注,2次/d,持续用药7d。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开展护理干预,主要内容为:在手术过程中要轻柔、细致操作,尽量减少对组织和静脉内膜的损伤,认真对伤口进行冲洗和引流。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日500ml,连续滴注5d。术后12h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ml,术后24h伤口引流减低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ml,2次/d,连续使用10d。同时术后1d开始指导患者早日进行踝关节的屈曲和旋转运动,股四头肌的静力性运动。术后3d指导患者配合下肢功能锻炼器进行患肢的被动功能性锻炼,每日5-6次,每次10-20min。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制动,每日2次,抬高患肢20-30°,放平肢体,保持髋、膝关节的屈曲。对于已经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或者肺栓塞的患者应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每次80000U+5%葡萄糖250%混合静脉滴注,2次/d,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给药10d。同时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者30°制动,膝关节屈曲10-15°左右。 1.3疗效标准术后当天及卧床10d后对患者双下肢进行静脉彩超检查,采用多普勒彩色血管显像技术进行检查诊断,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1.4统计处理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见表1。以55岁年龄为界限,136例患者中55岁以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6.92%,55岁以下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81%。合并糖尿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5.79%,未合并糖尿病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27%,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的血栓性疾病[2],其是由于患者术后在静卧位或者各种原下导致的凝血状态发生改变,血液在下肢的静脉血管中不正常凝集,从而形成血栓。由于患者静脉管腔发生阻塞,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从而形成不同程度的静脉功能性障碍。严重时可发生血栓移位,引发肺、脑以及肾脏的栓塞,导致患者猝死]。由于下肢静脉血栓发病较为隐匿,病情凶险,其成为骨外科手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下肢静脉血栓可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混合型,其形成与血流速度、血凝状态和血管壁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即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血管壁受损情况下极易形成血栓,三个因素互相关联、促进,共同参与了血栓的形成[3]。骨科术后由于炎症和创伤导致血管壁损伤,术后制动静卧等导致患者血流缓慢,而创伤、手术、应激等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此骨科术后极易导致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是有普通的肝素解聚制备而成的一类分子量较低的肝素,其所含的因子Xa活性对于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素的影响较低,使其抗血栓作用于出血作用相分离,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同时也降低了出血的风险。低分子肝素在皮下给药后,生物利用率可到100%。对于确诊或疑似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其低分子肝素抗凝。本次研究通过对骨科手术患者进行术中和术后干预,有效的降低了术中对静脉内膜和组织的损伤。在术后预防性应用药物干预,并配合进行术后康复锻炼,增加患者下肢的血流量,促进下肢血液的循环,对于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4]。结论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1、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非常重要。并抬高患肢,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 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1],腘窝处避免受压,活动踝关节。严禁按摩,避免血栓脱落。对休克者应取休克体位,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急性期后鼓励患者逐渐下床活动,但应避免剧烈活动。 患肢局部静脉输液的护理 2、避免患肢穿刺,静脉留置针减少留置时间。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损坏血管, 3、用药观察(肝素) 4、心理护理 5、饮食及生活指导 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有心力衰竭者应给予低盐饮食。护士应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并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或加重心衰。 6、健康教育 1 )休息与活动,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咳嗽等,以免增加腹腔压力,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急性期后鼓励患者下肢多做床上主动或被动活动,注意保持患肢的功能,适当抬高患肢,以利静脉血的回流。密切观察患肢的皮肤颜色、温度、水肿程度,严禁挤压、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造成再次肺栓塞。水肿及压痛缓解后可逐渐下床活动。2)注意患肢保暖亦不可过热,冬季保持室内一定温度,以免在缺血状态下增加耗氧量。出院后仍需穿弹力袜3~6个月,做好弹力袜保养,卧床时抬高患肢;坚持适量活动,不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站久坐,以防复发;禁烟;定期门诊复查,随诊,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做好出院后药物服用指导及注意事项的宣教,告之患者持续应用抗凝药对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意义,但过量可增加皮下出血、脑出血等危险,嘱患者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并发症的护理 1、出血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并发症,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定时查出凝血五项

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18-05-19T10:17:35.69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1期作者:苏军华1 吕志刚2 姜福恺3 [导读] 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 - 2016年12月期间 苏军华1 吕志刚2 姜福恺3 青岛市平度市中医医院山东省 266700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 - 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例骨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依据研究目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结果6例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后未出现肺、脑栓塞及下肢坏死的情况,2例因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肺栓塞,经抢救患者现已顺利出院。结论行骨科手术的患者在术后需要长期卧床,容易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应积极预防和治疗,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防治措施 深静脉血栓(DVT)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主要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远端静脉高压、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等临床症状,多发于下肢。骨科术后患者是DVT的高发人群,尤其是在人工髋、膝关节置换及下肢骨折术后。为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本文选取8例骨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研究结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例研究对象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37-78岁,平均(59.3士3.1)岁。按照骨折因素分类,有高空坠落2例、车祸3例、压伤3例;手术种类:髓关节置换术4例、脊柱手术3例、钢板内固定术1例。 1.2 方法 1.2.1 骨科术后DVT的预防 1、基本预防。为预防骨科术后DVT的发生,首先应避免或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骨科手术操作时创伤较大、器材需要特殊,操作过程中更应注意手法轻巧、精细,止血带的使用需规范、合理。因术前禁食水导致血液浓缩,术中及术后适当补液对于预防DVT也是非常重要的。术前应完善深静脉血管超声等,饮食方面建议可多进食富含多种维生素、高纤维、高蛋白类的食物。向患者多普及相关预防知识,早期指导患者针对性地进行锻炼。 2、机械性预防。机械性预防是通过机械治疗仪设备来预防或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率。弹力袜具有适用性广泛、简单且廉价的优点,通过弹力作用使下肢肌肉从远端到近端产生循序递减的压力,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的应用对预防术后DVT的效果良好。 3、药物预防。药物预防是目前术前或术后DVT防治主要措施,临床一般应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及一系列新型抗凝药物。有文献报道,应用低分子肝素是预防人工髋、膝关节置换及下肢骨折术后发生DVT的主要措施,并且临床应用较广泛,可以明显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率。 1.2.2 骨科术后DVT的治疗 1、药物治疗: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抗凝药物及中成药物等。普通肝素使用时需注意血液中肝素浓度,用药期间常规测量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AT-Ⅲ水平、抗凝因子Ⅹa活性调整药物剂量。 2、低分子肝素:是目前国内应用较广泛的预防性抗凝药物(如依诺肝素、达肝素钠),临床应用中可有效降低术后DVT的风险,并且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具有安全性高、疗效突出、使用便利等优势。用药期间需注意患者切口、皮肤黏膜、消化道有无出血情况,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如有异常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华法林:是维生素 K 拮抗剂的代表药物之一。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明,华法林是一种安全且高效的抗凝药物,对于 TKA/THA 术后预防 DVT 的疗效更优于 LMWH。 4、新型抗凝药物:以达比加群、阿哌沙班、利伐沙班为代表的新型抗凝药物,其防治术后 DVT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优于或相当于低分子肝素,出血风险与低分子肝素相当或更低。 5、中药:中药对于术后 DVT 的预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此外,中成药制剂及穴位针灸对骨科术后预防 DVT 也有一定效果。 6、药物溶栓:对于骨科术后 DVT 的治疗可以采取药物经不同途径溶栓治疗。溶栓疗法适用于DVT 急性期的患者,目前临床首选的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 7、手术治疗:包括静脉血栓取出术、介入治疗,一般认为血栓尚未与静脉粘连的 48 h 之内为取栓手术的最佳时机,但是手术对于静脉瓣膜有一定的损害,并有可能并发急性肺栓塞。 2 结果 6例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后未出现肺、脑栓塞及下肢坏死的情况,2例因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肺栓塞,经抢救患者现已顺利出院。 3 讨论 导致下肢静脉血栓的主要病因是:1、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静脉壁的损伤。①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iei,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②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股骨颈骨折会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骼总静脉或其分支,这均可并发骼股静脉血栓形成。③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3、血液高凝状态。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索之一。各种大型手术使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自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自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自溶解减少;某些酶的活性增高,也可使血凝固。综上所述,骨科术后 DVT 是骨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起病急、发展快,涉及多病因、多系统异常,需要全面分析、个体化治疗。如果不能及时诊治,可能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选择合理有效的抗凝药物和治疗方法是减少 DVT 及其并发症的主要手段。

如何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如何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目的为了探讨骨科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骨科使用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使用抽签方式将这些患者平均分成两组,预防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共有患者34例,为对照组中的患者提供深静脉血栓检测,为预防治疗组中的患者提供预防措施,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预防措施和治疗效果。结果预防治疗组有2例患者在骨科手术后产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9%,对照组有8例患者在骨科手术后产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3.5%,对比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照组明显比预防治疗组高,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结论使用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术后极易产生深静脉血栓,提高预防措施能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标签:深静脉血栓;骨科;手术;预防措施;治疗方法 深静脉血栓指的是在深层静脉中血液凝结异常产生的,通常发生在骨科手术后,致病原因主要包括:静脉壁受损、血液流动过缓、血液凝结度较高,形成血栓后难以消融,同时向四肢扩散,在深层静脉主干沉积,这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有数据显示,手术后加强对患者预防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文章回顾分析在我院骨科使用手术治疗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经预防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骨科使用手术治疗的患者68例,使用抽签方式将这些患者平均分成两组,预防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共有患者34例。预防治疗组中男性21例,女性13;年龄37~78岁,中位年龄为(59.3±3.1)岁;按照骨折原因进行分类,11例高空坠落、14例车祸、9例压伤;手术类型:13例髋关节置换术、11例脊柱手术、10例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0;年龄41~77岁,中位年龄为(55.7± 2.8)岁;按照骨折原因进行分类,10例高空坠落、17例车祸、7例压伤;手术类型:15例髋关节置换术、6例脊柱手术、13例钢板内固定术。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分析。 1.2预防与治疗为对照组中的患者提供深静脉血栓检测。为预防治疗组中的患者提供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基础预防措施。手术前做好准备工作,手术流程应规范、认真,使用止血带时注意静脉内膜的保护,帮助患者提高患肢,以便促进血液回流,患者应遵医嘱多翻身,并按照自身情况多进行户外活动,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适当补充体液;②机械预防治疗。手术后为患者进行积极护理,每隔3h对患者的患肢进行一次按摩,按摩时对患肢呈环状挤捏,每次按摩时间不能低于20min,手术后12h内为患者提供5000U低分子肝素,使用皮下注射方法;倘若效果不理想,可以使用足底静脉泵治疗,对于使用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可以为其提供下肢康复器;③药物预防治疗。术后使用的药物主

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分析与预防措施目的分析妇科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探讨科学有效的预 防措施,以便减少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进行妇科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80例,其中440例接受护理干预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40例应用传统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0.45%,对照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73%,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手术时间、体位、凝血功能、术后护理以及患者年龄、合并症等都对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应用。 标签: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因;预防 下肢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周围血管疾病,是妇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1],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较少,下肢浅静脉血栓患者较多。下肢静脉血栓可导致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及并发肺栓塞,对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因而预防DVT的发生至关重要。本研究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进行妇科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80例,其中440例接受护理干预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40例应用传统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DVT发生率,着重探讨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进行妇科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80例,其中440例接受护理干预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40例应用传统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22~74岁,平均48.5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49.6岁。观察组患者术前合并高血压128例,高脂血症116例,糖尿病248例,轻度贫血86例,中度贫血109例;观察组患者术前合并高血压131例,高脂血症122例,糖尿病253例,轻度贫血81例,中度贫血11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妇科手术。其中对照组440例患者给予常规的传统护理,术前进行基本的健康宣教,术中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术后告知并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下肢按摩以及早期进行活动的重要性等。观察组440例患者给予科学的护理干预,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量身定制护理措施[2],针对DVT的致病因素和高危因素,对患者进行连续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 从非手术疗法的护理、手术疗法的护理、对长期卧床病人采取的预防措施几个方面。精心护理,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实践充分证明护理的重要性。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致残,有时甚至威胁病人的生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于静脉注射刺激性溶液造成静脉内膜损伤。长期卧床、术中、术后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使静脉血流滞缓,以及烧伤、创伤及手术后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其临床表现有4大主证: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增高。 治疗: 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临床采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来消融血栓。手术疗法适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超过48h者,主要采用球囊导管取栓术。 1非手术疗法的护理 (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四周,患肢抬高30°,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 ①绝对卧床——在床上进行一切活动,如进食、大小便等,并要避免咳嗽、深呼吸、剧烈翻身及按摩挤压肿胀的肢体等。这些行为均可使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从而增加肺动脉栓塞的机会。 ②抬高患肢——是为了增加静脉回流,应用患肢抬高架,由专业护士指导使用,使用方便,效果显著。 (2)药物治疗观察:非手术疗法应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它们的共同副作用都是出血,因此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注射点青紫、鼻衄、齿衄、尿血,黑便 等。注射部位一般选取腹壁皮下注射。 (3)病情观察: ①观察并记录病人生命体征、神志及患肢皮温、色泽、动脉搏动的情况。如出现异 常,及时通知医生。 ②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的变化,并和健肢比较,列表判断疗效一目 了然。 ③肺动脉栓塞的发现及处理:肺动脉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急,死亡率高,因此

骨科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骨科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预防及护理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统计分析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概率和危险程度,解析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制定包括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的护理、饮食观察、用药护理、康复期患者护理等多方面的护理操作方法。探讨骨科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各种措施,分析各项措施利弊,正确掌握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好发因素,好发部位以及正确的护理方法,达到预防和治愈的目的。 【关键词】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预防护理对策 【前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发展为股青肿、血栓后综合征,甚至可引起致命性的肺栓塞(PE) 。由于近年来创伤的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呈现高发病率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的报告,血栓疾病为全球总死亡率的第一位常见原因。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的最后关键环节,是致残致死的直接原因,没有血栓就没有心脑血管事件。现在全人类正面临着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巨大挑战,迫切需要应用科学的指南来指导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涉及各学科领域,如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呼吸科、肿瘤科、肾内科、血管外科、骨科、妇产科、麻醉科、心血管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等。 1.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统计 骨科大手术后常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约80%的深静脉血栓是“沉默”的、发病前期常常无症状,由于认识不足和缺乏必要的防治措施,容易导致严重后果。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为42-57%、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为41-85%、髋部骨折手术为46-60%;肺栓塞总发生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为0.9-28.0%、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为1.5-10.0%、髋部骨折手术为3.0-11.0%;亚洲包括中国骨科大手术病人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西方国家相近,其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43.2%[1]。 在国内,有专家统计,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未预防组为30.8%,预防组为11.8%。2001-2005年间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6%,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指南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率较高,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对骨科大手术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减轻患者痛苦,大量的医药经济学研究证实还可降低医疗费用。为提高骨科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水平、规范其预防方法,特制订“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本指南中的“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replacement,THR)、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hip fractures surgery,HFS)。本指南仅为学术性指导意见,具体实施时必须依据患者的医疗情况而定。 一、概述 (一)静脉血栓栓塞症: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即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降低发生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三)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是骨科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国外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如表1 所示。一项亚洲7 个国家19 个骨科中心407例人工全髋、全膝关节置换及髋关节周围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调查研究表明,经静脉造影证实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3.2%(120/278)。国内邱贵兴等的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在未预防组为30.8%(16/52)、预防组为11.8%(8/68)。余楠生等报告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0.6%(83/402),膝关节置换术后为58.2%(109/187)。吕厚山等报告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7.1%(24/51)。陆芸等报告股骨干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30.6%,髋部骨折术后为15.7%。 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 任何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其中骨科大手术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极高危因素之一。其他常见的继发性危险因素包括老龄、创伤、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肥胖、瘫痪、制动、术中应用止血带、全身麻醉、恶性肿瘤、中心静脉插管、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等。少见的原发性危险因素有抗凝血酶缺乏症等。危险因素越多,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就越大,当骨科大手术伴有其他危险因素时,危险性更大。骨科手术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分度如表2 所示。 三、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 对接受骨科大手术患者需常规进行静脉血栓预防。预防方法包括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 (一)基本预防措施:( 1)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2)规范使用止血带;(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4)常规进行静脉血栓知识宣

深静脉血栓形成健康宣教

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健康宣教 1、什么是静脉血栓栓塞症 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即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2、什么是深静脉血栓形成: 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降低发生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3、什么是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 4、哪些手术是骨科大手术 目前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replacement,TKR)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hip fractures surgery,HFS),对于其他一些创伤手术目前国内尚没有定论,但普遍认为对于高危患者的手术后应予相关抗凝治疗。 5、中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 6、静脉血栓栓塞症有哪些危险因素 任何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其中骨科大手术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极高危因素之一。其他常见的继发性危险因素包括老龄、创伤、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肥胖、瘫痪、制动、术中应

用止血带、全身麻醉、恶性肿瘤、中心静脉插管、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等。少见的原发性危险因素有抗凝血酶缺乏症等。危险因素越多,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就越大,当骨科大手术伴有其他危险因素时,危险性更大。 7、如何评估骨科手术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分级 8、骨科手术的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原则是: 9、基本预防包括内容有哪些? 手术操作轻巧:减少静脉内膜损伤 规范止血带的应用 术后抬高患肢 鼓励患者主动活动:尽早下床 术中和术后补液:多饮水,避免脱水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控制血糖血脂 10、物理预防可以采用哪些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护理常规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护理常规 一、定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 二、临床表现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周围型) (1)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是原发于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血栓形成,常见于手术后、长期卧床和外伤所引起。因病变范围小,未累及下肢主干静脉,症状表现往往不明显,病人仅有轻微小腿胀痛、肿胀。 (2)腘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腘静脉及其以下主干静脉的血栓形成,临床上并不少见。无任何发病诱因,病人突然出现小腿剧烈胀痛,难以忍受不能行走;小腿广泛肿胀,紧硬饱满,呈弥漫光亮,压痛明显,拒按,手不可触及。全身反应不明显,可有低热。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央型)发病急剧,突然发生髂凹部、大腿内侧(股三角区)明显胀痛,或下肢广泛性胀痛,随后迅速出现整个下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粗肿,同时伴有下肢浅静脉怒张、曲张;由于皮肤毛细血管(细小静脉)扩张,皮肤上出现广泛蓝色微细的网络(网络瘀血)。因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在股三角区常可扪及股静脉呈硬索条状,有压痛。整个下肢饱满紧韧感,尤其是小腿更明显,压痛,Homans征阳性。血栓向远侧逆行扩展而累及全下肢,发生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有轻度全身反应,发热不超过38.5℃。 3、股青肿的症状股青肿是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混合型)的严重类型,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广泛血栓形成而完全阻塞,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严重障碍,同时引起肢体动脉痉挛,出现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肢体瘀血和缺

血同时并存)。但临床上很罕见。股青肿发病急骤,患肢剧烈胀痛,整个下肢广泛性严重肿胀,呈青紫色,伴有瘀斑、水泡、肢体发凉,股动脉搏动减弱,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消失。而且全身反应严重,发热39℃以上。由于大量的血浆、组织液贮留在患肢,引起。同时,可以发生静脉性肢体坏疽,并发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危重,导致死亡。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焦虑与患病后心理压力所致有关 2、疼痛与静脉回流受阻有关 3、便秘与长期卧床、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4、潜在并发症肺栓塞与血栓脱落有关 出血与应用抗凝药物有关 四、观察重点 1、密切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及配合治疗的态度。 2、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 3、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心慌、气短、呼吸急促等肺栓塞症状。 4、密切观察全身有无出血倾向及监测凝血机制。 五、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患者常因患肢肿胀、疼痛、不能下床活动、治疗时间长而担心预后,易产生焦虑和悲观心理,护理中应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有条件时请治愈者现身说法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2、疼痛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可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

下肢静脉血栓护理

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使原有病情加重,致残率增加。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减少DVT的发生,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医疗费用。 一、形成原因 1.静脉壁损伤:静脉损伤时,可造成内皮脱落及内膜下层胶原裸露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形成血栓,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见于长期卧床、术中、术后、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等。 3.血液高凝状态:是最主要原因,见于妊娠、产后、术后、创伤、肿瘤组织裂解产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使血小板数增高、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内异常凝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或者裂解的碎片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引起肺栓塞,大片肺栓塞可致死应高度重视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给患者和家属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二)活动卧床患者至少每2h翻身一次,鼓励并督促其在床上主动伸屈健侧下肢,做屈趾、屈背、内外翻以及足踝的翻转运动,由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侧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三)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输液或采血时,应避免在下肢静脉或股动脉穿刺,特别是下肢反复穿刺。静脉输液和采血宜选用上肢浅静脉,动脉采血可选用桡动脉穿刺。 (四)药物预防用肝素、阿司匹林等抗凝药降低血液黏滞性、预防血栓形成。(速避凝)由于抗凝作用强,很少引起出血,不需要监测凝血酶时间等优点,在预防DVT上取得较好效果。常用速避凝2ml皮下注射,2次/d,连用5~7d。在应用速避凝时应注射腹壁前外侧,左右交替,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有无过敏反应。 (五)严密观察DVT的症状对长期卧床患者护士应经常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抬高患肢20°~30°,膝关节屈曲15°。注意保暖,床上活动时应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患肢按摩,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末梢循环、色泽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受压后易引起褥疮,可用厚约10cm软枕垫于患肢下。 (二)溶栓护理溶栓治疗主要用尿激酶。尿激酶全身用药时通过周围静脉滴注方式给予溶栓药物,用药剂量大,2个月以内活动性出血的脑卒中、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等禁用此疗法。溶栓时应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药后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剧者立即向医生汇报。溶栓后患者在翻身、床上活动时不宜太剧烈,防止坠床和跌伤,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 1.饮食: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体位:术后抬高患肢30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3.活动:(1)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加强日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2)对于

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目的分析骨科患者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探讨与其相关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007年1月~2014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37例骨科患者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与肢体制动、卧床时间过长有关,采取早期、有效的预防措施,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可预防或减少DVT的发生。结论对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前健康宣教、加强心理干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它是骨科手术后患者及长期卧床患者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果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致下肢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而致残,并可发生致命的肺栓塞[1]。据统计,骨科术后约有10%~63%的DVT发生率[2]。因此,重视DVT的早期预防、及早发现、及时正确处理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本院骨科于2007年1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37例DVT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7例,男26例,女11例;年龄34~76岁,平均56.5岁;其中髋关节置换术3例,股骨颈及粗隆间骨折18 例,股骨干骨折6例,胫腓骨折10例;合并冠心病患者4例,合并高血压、肥胖5例,合并糖尿病6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时长在1.5~3 h,平均 2.3 h;大多在术后2~7 d内出现深静脉血栓症状,2例在第10 d出现深静脉血栓症状,均经彩色B 超检查确诊为DVT;左下肢24例,右下肢13例。 1.2结果37例骨科术后DVT患者,经过术前、术后的早期、有效预防、规范护理、及时抗凝、溶栓治疗1~2疗程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1例发生肺栓塞及患肢严重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2预防及护理措施 2.1加强术前相关知识宣教DVT发生往往是由于认识不足和缺乏必要的预防措施而导致,因此术前、术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DVT的相关知识宣教尤为重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骨科术后患者易发DVT的原因,DVT的临床表现,让患者和家属对本病有足够的重视,灌输”预防为主”的理念,为术后开展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患者的配合打好良好的基础。 2.2术前、术后心理干预患者多由于各种外伤造成不同部位骨折,伤后疼痛等给患者身心造成了极大痛苦,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给予及时、有效心理疏导,诚挚的安慰和鼓励,消除思想顾虑,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护理活动,制定健康活动计划,术后指导并鼓励患者主动进行早期肢体功能锻炼。 2.3术后生命体征的观察DVT在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护理人员应对术后肢体状况、脉搏、呼吸、血压等做好密切观察。若患者突然出现肿胀、

2016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指南·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通信作者:田伟,E?mail:tianweijst@https://www.360docs.net/doc/6c14967494.html, DOI: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6.02.001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骨科大手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也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及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对骨科大手术患者施以有效的抗凝预防措施,不仅可以降低VTE的发生率、死亡率,而且可以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费用[1-2]。 2009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推广应用以来,我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由20.6%~47.1%[3-5]降低至2.4%~6.49%[6-7],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由30.8%~58.2%[3-5]降低至3.19%[8]。 近年来,随着新型抗凝药物的研发及应用、抗凝理论和循证医学的进展,为更好指导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于2015年5月启动“中国骨科大手术VTE预防指南更新”项目,该项目以2009版指南为基础,以最新发布的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ACCP)抗栓与血栓预防指南第9版(AC?CP9)和美国医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rthopaedic Surgeons,AAOS)指南为参考,收集近年来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经骨科专家及相关领域专家讨论形成。本指南仅为学术性指导意见,临床实施方案必须依据临床具体情况制定。 一、定义 (一)骨科大手术 本指南中指THA、TKA和髋部骨折手术(hip fractures surgery,HFS,股骨颈、股骨转子间、转子下骨折的内固定手术)[9]。 因在VTE循证医学证据中,骨科大手术中的THA、TKA 和HFS三种手术获得的循证医学证据较充分,故我们将骨科大手术定义为以上三种手术。 (二)静脉血栓栓塞症 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10]。VTE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两者相互关联,是VTE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1.深静脉血栓形成:约占VTE的2/3,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多见于下肢深静脉,骨科大手术后常发生,一般无临床症状。根据部位,下肢DVT可分为: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如股静脉)和远端(小腿肌肉静脉丛)[11-12]。近端血管直径大,此部位栓子脱落后,易出现致命性PTE。 2.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导致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13-14];是导致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肺栓塞血栓栓子主要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当下肢近端存在深静脉血栓栓子时,发生PTE的风险更高。 二、流行病学 骨科大手术VTE预防后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欧、美洲DVT发生率为2.22%~3.29%,PTE发生率为0.87%~1.99%,致死性PTE发生率为0.30%[15-16];亚洲DVT发生率为1.40%,PTE发生率为1.10%[17];中国DVT发生率为1.8~2.9%[18]。VTE预防后THA、TKA、HFS术后欧、美洲、亚洲、中国的DVT和PTE发生率见表1,统计数据显示:欧、美洲与亚洲国家DVT和PTE发生率相仿,我国DVT发生率较其他国家偏高,但是PTE发生率稍低。这说明骨科大手术后常规进行VTE预防,可以显著降低DVT与PTE的发生率。 三、VTE的危险因素 静脉血栓形成包括三方面主要因素:静脉内膜损伤、静 指南背景: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自2004年3月 开始组织50位骨科专家对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 (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危险因素、预防 策略等16个子课题进行调查研究。2005年7月组织多 位骨科专家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达成初步共识后邀 请心内科、血管外科等相关专业专家对争议点进行讨 论,将多专业观点与骨科特殊专业性相结合。2005年11月于北京召开指南发布会暨学术报告会,2006年1月发表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 议。自2006年专家建议发表后,经过3年的临床实践 并结合国际研究进展于2009年1月发布指南草案。草 案发布后,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可,经多次总结、讨论 后于2009年6月发布了2009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 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 于2015年5月启动“中国骨科大手术VTE预防指南更 新”项目,该项目以2009版指南为基础,经过华南、华 北、华东等地多次会议,邀请国内各地区多位骨科知名 专家及心内科、血管外科、血液科专家进行讨论研究, 最终形成现有版本。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发表时间:2019-09-23T14:44:53.847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6月12期作者:蒋英琼 [导读] 根据医学研究数据统计,各科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各不相同,但由于骨伤是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在骨伤手术后容易引起其他临床反应导致形成血栓,因此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最高。 蒋英琼 (芦溪中心卫生院;四川南充637544) 根据医学研究数据统计,各科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各不相同,但由于骨伤是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在骨伤手术后容易引起其他临床反应导致形成血栓,因此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最高。骨科术后人体的静脉容易被压迫,降低了血液循环的速度,同时会使血管内壁的细胞组织受损,导致血凝现象的发生。因此,骨科手术时伤口越大,越容易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但从目前医学研究的现状来看你,医学工作者对于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危害也越来越重视,与此同时,也开始不断研究其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 一、什么是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血液凝结在深静脉处的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当血栓形成后,如果没有采取及时的护理措施,会使血栓继续扩散到更多的深静脉主干上,导致患者留下后遗症,长此以往会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骤减,甚至可能会伴随并发症状的出现,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从目前医学的临床研究来看,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分别为静脉壁受损、血液循环不正常、雪凝较快。而在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主要是指患者体内的静脉组织处由于三大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血凝块。其临床症状主要为患者单侧下肢出现疼痛和肿胀的现象,其中属左下肢最易出现该情况。但由于骨科术后血栓的形成没有明显的早期症状出现,从而使深静脉血栓的发病不被重视。因此,医学工作者需要特别注意骨科术后患者的下肢情况,一旦怀疑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症状就需尽早进行血液检测并作出及时的诊断。 二、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关医学研究资料表明,骨科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和患者手术的大小、出血量、手术部位、手术时间以及治疗方式密切相关。骨科术后容易使患者的静脉组织受到损伤,导致血流速度缓慢、血液凝聚程度加快,最终形成血栓。总结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手术部位。根据国际医学会议发布的研究数据统计,我国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和欧洲国家概率相似,都为44.1%±2.6%。有关医学工作者表明,如果在骨科术后没有进行有效合理的预防,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55.6%。在患者进行骨科手术的过程中,也有一半几率会出现深静脉血栓,而其余的50%会在术后三天内血栓开始溶解。由于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多,再加上静脉组织被严重牵拉,导致血管壁受损、关节部位压迫血管、血流速度减慢,使深静脉血栓形成。②手术时间(t)。手术时间越长,术中创伤部位的发炎症状也会越严重,随着时间长度的增加,炎性细胞也会因此剧增。通过以往的研究数据可看出,当t<40min时,发病率为6.7%;当40min60min时,发病率为69.4%。除此之外,手术过程中创伤感染以及麻醉时间太长,都会刺激静脉发生血栓。③止血带和骨水泥的使用。在骨科手术中使用骨水泥和止血带容易阻碍人体内的血液流通速度,水泥凝固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导致血管受损;除此之外,在骨科手术中有大量的临床实验证明需要以输血来维持人体正常体征,而医院的库存血内无法避免存在细微血块和血粒,这些都会导致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出现。 三、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深静脉血栓堵塞是一种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的疾病之一,应对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重点在于做好预防措施。 除了基本的药物护理以外,护理预防也逐渐成为医学工作者进行临床研究的热点。从护理预防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基础护理、休息和静脉保护三个部分。第一,基础护理。患者在进行骨科手术后身体机能和免疫力都会下降,在术后应提高对患者的营养摄入,以加强患者身体素质为目标,改善患者的营养水平。对于低分子肝素在患者术后的应用,必须严格遵循医护人员的指导要求,确保科学合理有效的用药量,同时在其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口腔和鼻腔等部位,术后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异常出血的状况,并定期观察血小板数量是否达标;在基础护理的过程中,避免患者其他系统受到感染。第二,休息。患者术后应卧床休息半个月左右,避免术后休息时在其小腿下垫枕,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情况;在患者进行康复活动时,可以穿着医用弹力袜,但禁止针对肢体进行按摩或推拿等活动,保持排便通畅,避免排便力度过大,以防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鼓励患者在术后体征状况平稳后尽早下床,进行足趾活动,同时要多配合咳嗽、深呼吸等动作进行。第三,静脉保护。患者在进行骨科术后无法避免静脉给药的治疗过程,需要注意的是重点保护静脉,除了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以外,还应避免静脉注射在同一地方反复进行。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是患者进行骨科术后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患者身体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应对科手术病人实施一级预防的方案和措施,减少患者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同时相关医护人员也应熟悉其发病机制,提高对深静脉血栓的深入了解,丰富临床经验;而群众也应慢慢普及相关疾病的知识,这对于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也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