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经济问题研究现状与趋势__省略_数据分析_2001_2005年_王维

中国世界经济问题研究现状与趋势__省略_数据分析_2001_2005年_王维
中国世界经济问题研究现状与趋势__省略_数据分析_2001_2005年_王维

学术动态

《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

中国世界经济问题研究现状与趋势

———基于C S S C I 的数据分析(2001~2005年)

王 维

内容提要 本文基于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C S S C I 引文数据,对中国世界经济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定量分析。归纳该领域各类学术资源、科研机构等在本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通过与整个经济学研究状况及数据的对比,展现中国世界经济问题研究热点,并从总体上把握当前世界经济问题的研究特征以及中国世界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世界经济 C S S C I 引文分析 研究热点作者单位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中图分类号:F 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07]11-070828-0652

世界经济学是研究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上形成的现代世界生产、流通、交换和分配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各种类型国家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变化基本规律的学科

[1]

,这一学科涉及的研究领域广、交叉学科多。本文

根据国内学术界关于“世界经济问题”概念涵盖的一般研究范围,利用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 S S C I )2001~2005年的引文数据,通过全面系统的梳理,分析中国世界经济研究领域的基本研究概况及学术期刊、学者、研究机构等在本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并通过与整个经济学研究状况及数据的对比,展现当前中国世界经济问题研究

的趋势特征。

一、中国世界经济问题研究概况

截至2005年,我国公开发行的经济学期刊有700余种,排除二次文献、通俗读物等类型的期刊,我国公开发行的经济类中文学术期刊约550种左右,C S S C I 收录的经济类期刊有70种左右[2~4]

,每年C S S C I 收录经济

学论文约占全部收录论文的25%~30%,在所有人文

社会科学中位居第一

[5]

,而世界经济论文约占经济学论

文的32%(参见表1、表3)。

表1 

2001~2005年C S S C I 收录的世界经济论文和引文统计

类型

年代 来源文献(篇)

引用文献(篇次)篇均引文数(篇)有引文文章

(篇)无引文文章

(篇)有无引文文献比例2001年6593246833.743475311852.7∶47.32002年7078313554.434095298357.9∶42.12003年6946393915.674776217068.8∶31.22004年7213482266.695282193173.2∶26.82005年7582584367.716025155779.5∶20.5合计

35412

202091

5.71

23653

11759

66.8∶33.2

数据来源: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网络版).h t t p ://c s s c i .n j u .e d u .c n /I N F O B I N /s e l e c t .d l l .

表1显示,2001~2005年间,C S S C I 收录世界经济论文共35412篇,引用文献202091篇次。有引文文献

篇数迅速增长,从2001年的3475篇增长到2005年的6025篇,有引文文章和无引文文章的比例从2001年的

·

79·DOI :10.13516/j .cn ki .wes .2007.11.003

中国世界经济问题研究现状与趋势

《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

52.7∶47.3提高到2005年的79.5∶20.5。这表明世界经济研究日益国际化、规范化,越来越注重文献引用。但是,其篇均引文数5.71篇,甚至低于人文社会科学在2000~2004年的平均水平(6.06篇)[5]

。文章引文含有率约66.8%,也低于人文社会科学平均数,但其有引文文章的平均增长率已达15.8%,逐步向人文社会科学的平均水平靠拢。这表明,虽然国内世界经济的研究起步比较迟,目前在学术规范性上相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尚有差距,但这种差距在逐渐减小。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研究对他人研究成果的重视程度与其在收录论文总量中的地位不相称,研究规范还需进一步加强。

2001~2005年间,在C S S C I 的世界经济论文引用文献中,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包括译文)的比例约为56∶44(参见表2)。这反映了国内世界经济的研究思想和资料来源主要是中国本土的探究成果,其主要原因是目前中国经济的国际化使得本土经济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另一个方面,我们必须看到,世界经济研究引用外文文献的比例高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外文文献的平均引用率(约33%)[5]

。这是因为世界经济本身需要用全球的眼光来审视经济问题,同时在研究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外文资料,从而使相应的研究更加科学。通过表2,我们也发现,引用的外文文献中,英文文献和日文文献所占比重较大。可能的原因:一是中国和美国、日本等国具有较为紧密的经济联系,二是英文和日文文献的质量较高,三是掌握英文和日文的学者居多。

表2 

2001~2005年世界经济论文引用文献的语种统计(单位:篇次)

语种

年代 中文

英文

日文

俄文

德文

法文

其他语种

译文

200114244735330577862774251720021814599163119462261142687200322423133142649541341193101200427349169462551454419893379200531941222562768338161393687合计

114102

69785

1411

494

271

122

535

15371

数据来源: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网络版).h t t p ://c s s c i .n j u .e d u .c n /I N F O B I N /s e l e c t .d l l .

2001~2005年间,C S S C I 所引用的论文类文献(包括期刊论文、报纸文章、会议论文、报告文献、学位论文)在引用文献总量中的比重从2001年的48.3%上升到2005年的63.3%,平均增长率为29.6%,其中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平均增长率分别是32.5%和34.2%,高于论文类文献平均增长率。图书文献(包括图书、汇编文

献、法规文献)的比例则从2001年的48.2%,下降到2005年的28.8%,呈逐年下降趋势。相比之下,网络资源所占比重从2001年的1.43%上升到3.53%。这组数据表明,中国世界经济研究对文献的吸收和引用越来越重视最新的研究成果,世界经济研究越来越重视国际上的前沿性问题(参见表3)。

表3 

2001~2005年世界经济论文引用文献类型统计(单位:篇次)

类型年代 期刊论文图书汇编文献报纸文章会议论文报告文献

法规文献学位论文信函标准文献网络资源其他200110204105641274114323925767821103544882468320021428012141120313822513901379565583882313552003198131320714541693249476141130017912129939391200426024144931740166039338195225023127219204822620053362614689202019175275651123260302066255858436合计

103947

65094

7691

7795

1659

2069

552

858

7

85

5187

7147

202091

数据来源: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网络版).h t t p ://c s s c i .n j u .e d u .c n /I N F O B I N /s e l e c t .d l l .

2001~2005年,C S S C I 收录经济学论文111670篇

[6]

,其中世界经济方面的论文为35412篇。值得注

意的是,从绝对数来看,2003年之后世界经济方面的论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相对数来看,自2002年开始世界经济占经济学论文的比重呈每年递减的趋势。这并不能表明经济学界对世界经济的研究变得冷淡,一个

·80·

中国世界经济问题研究现状与趋势

《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

可能的原因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融加入W T O 界经济,使得中国本土经济的各种相关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因而分散了学者们对世界经济研究的部分注意力。这些论文为我们评价世界经济学术研究成果的影响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数据(参见表4)。

表4 2001~2005年世界经济论文收录概况

类别年代 C S S C I 收录的经济学论文数经济学中世界经济论文数

世界经济在经济学中所占的比重

200120211659332.60%200221010707833.70%200321828694631.80%200423600721330.60%200525021758230.30%合计

111670

35412

31.70%

数据来源: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网络版).h t t p ://c s s c i .n j u .e d u .c n /I N F O B I N/s e l e c t .d l l .

二、期刊对中国世界经济问题研究的影响

1.世界经济论文引用期刊分析

2001~2005年间,在C S S C I 的世界经济论文的引文中,涉及国内外期刊约11550种,其中国外期刊约8017种,超过50%

[6]

。从总体情况看,2001~2005年

C S S C I 来源期刊发表的世界经济论文引用次数最多的前110种期刊中,国外期刊38种,占比34.5%,在前10种期刊中,国外期刊就占了5种,占比50%,而且被引数量占前10种期刊总数的45.4%。这反映了世界经济研究已经注意到吸收国外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且在前10种期刊中几乎和中文文献达到了同样的重要程度。

从集中度来看,在110种期刊中,前10种期刊论文引用数量占比达到35.3%,前20种期刊的占比为48.6%。排在前10名的5种外文期刊中,有三种是经济学综合类国际期刊,两种是金融学国际刊物,可见金融问题研究是近几年来世界经济研究中最热门的领域。在所有外文期刊中,前5种外文期刊论文被引数量占比达44.5%,而前5种中文期刊论文被引数量在所有中文期刊中占比只有30.2%,前10种中文期刊论文被引数量的占比也只有42.1%。这说明中国学者更加关注国外对中国学界影响较大的经济学期刊。

从年平均引用数量的增长率来看,外文期刊论文被引数量平均增长率为50.2%,几乎是中文期刊论文25.3%的两倍。这个数据揭示了国内世界经济研究不仅处于快速地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外一流研究成果的态

势,同时也表明在国内外学术竞争中,中文期刊论文的文献质量亟待提高,否则其在世界经济学科建设中将会失去应有的地位。

2.世界经济论文的篇均被引率分析

从世界经济论文篇均被引率排名前33种期刊的相关数据

[6]

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特征:首先,在世界经济

论文相关期刊中,《经济研究》的篇均被引率遥遥领先,历年都超过4次,均值为6.08次。其次,有6种期刊的世界经济论文的篇均被引率大于1次,9种期刊的世界经济论文的篇均被引率大于0.5次小于1次,篇均被引率小于0.5次大于0.13次的期刊有17种。再次,2001~2005年世界经济相关期刊的篇均被引率总体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其中,《世界经济》、《世界经济研究》、《世界经济文汇》等期刊的篇均被引率上升势头迅猛。这些期刊的迅猛发展,不仅表明我国世界经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也表明我国期刊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都推动了我国世界经济研究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中国世界经济问题研究领域作者的学术影响

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与国计民生紧密关联,研究世界经济的学者来自各个方面。根据C S S C I 论文作者的机构与身份分析,世界经济论文作者主要来自高等学校教师、研究生、经济研究机构、银行、杂志社等。研究人员的专业范围也不仅限于世界经济专业,已经扩大到管理学、数学、外语、计量学等许多领域。

C S S C I 世界经济文章2001年被引作者13132人,2002年达到16229人,2003年19909人,2004年23291人,2005年被引人数已达28794人。在这些作者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前60位作者和研究机构主要是目前比较有影响的、活跃在中国世界经济研究前沿的学者。这些作者一般年龄在45~55岁之间,不但担任所在机构的领导职务,而且也担任学术带头人的角色,是我国世界经济研究领域最活跃的一批精英人士。

这些学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内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们不仅在世界经济领域而且在相关的(比如经济学、管理学)领域也有着重要影响,如张维迎、林毅夫等;另一类是国外学者,如F a m a 、S t i g l i t z 、K r u g m a n 等人。从国外学者研究的领域来看,一般都分布在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国际贸易的领域。参考文献

·

81·

中国世界经济问题研究现状与趋势

《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

集中在这三个研究领域,实际上反映了我国世界经济研究目前主要关注的方向。同时还需要指出一点,在我国世界经济研究领域内有一定影响的学者,其主要研究领域却并非世界经济。如张维迎主要是研究企业理论与信息经济学,谢平主要研究宏观经济和金融发展,林毅夫是研究农业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这表明我国的世界经济学科从其他学科汲取了大量的知识。

另外,还有一些重要机构也在世界经济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如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国家旅游局、中国人民银行等。在世界经济研究领域中,重要的统计数据以及权威的形势分析一般都来源于这些机构,以其名义发表的世界经济类文章的被引率自然也是较高的。此外,中国世界经济研究越来越直接地从国外获得理论支持,不仅从国外著名学者,而且从国外著名研究机构如I M F 、O E C D 、世界银行等。其中法马(F a m a )、

斯蒂格利茨(s t i g l i t z )的论文成为中国经济学引用最多的国外论文,他们的论文是金融理论、信息经济学的代表,这正是中国世界经济研究的热点领域。

四、研究机构在中国世界经济问题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

2001~2005年间,世界经济论文标注有研究机构的论文平均每年约为8116篇,年平均增长率为3%

[6]

如表5所示,发文机构中,高等院校是第一寡头,占发文总量的62.8%;其他科研、企业学术团体等和党政部门发文数量位居第二、第三,占比分别是16.7%和9.5%;社会科学院系统以占比7.7%位居第四;国外作者、党校系统、台港澳、解放军系统占比分别为1.44%、1.24%、0.3%、0.2%。

表5 

各类研究机构所发经济学论文统计(单位:篇)

类别

年代 高等院校

社科院系统

党政部门

党校系统

解放军系统

台港澳地区

国外地区

其他(科研、企业学术团体等)

200140155818961202121661439200243566008501001745133155720034976618716102192412312872004575062361882253012812032005639170576610226341351283合计

25488

3127

3846

506

108

154

585

6769

数据来源: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网络版).h t t p ://c s s c i .n j u .e d u .c n /I N F O B I N /s e l e c t .d l l .

1.研究机构发文统计

我国世界经济研究发文机构主要包括拥有世界经济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社科院系统及党政部门等专门研究机构、社会研究机构。通过对C S S C I 机构发文检索的相关数据[6]

统计分析,2001~2005年发表世界经济

论文140篇以上的研究机构有47个,其中高等院校有

39个。

从发文机构之间差异看,高等院校发表的世界经济学术论文无疑是最多的,而且遥遥领先于其他研究机构。2001~2005年,高等院校发文占总数的90.2%。在高等院校发文总数中,其中复旦大学等前10名高校发表世界经济研究论文数量占高校发文总数的比重达47.7%,平均每个高校发文769篇,而其他29个高校平均发文290篇,前10名发文数量是其他高校的3倍左右。从平均每年发文数量增长情况来看,前10名高校的增长率为5.4%,其他29个高校增长率为7.5%,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快速增长。这反映高校世界经济研究呈现出高度集中的态势,最有实力的研究人员和团队集中在前10名高等院校。

除了高等院校之外,社会科学院、党政部门、银行等其他机构对世界经济研究也都有较大的贡献,但与高等院校相比,其他研究机构发文占比只有10%。在这些研究机构中,社会科学院发文占比为32%,也呈现较为集中的特征,这又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主。

2.研究机构被引统计

经济学研究机构被引情况是指经济学论文所引用的论著作者所在机构的统计。一般来说,研究机构被引统计比研究机构发文统计更能准确地反映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我们对2001~2005年间世界经济论文进行了检索,其中被引用超过60次的研究机构达128个,其中高等院校85个

[6]

。被引最多的前10名研究机构均

为高等院校,从总体情况来看,前10名高校论文被引篇次占总数的比重高达37.4%,而且以37.8%的年平均增长率在增长。这说明,被引最多的前10名高校的世界经济研究质量不仅代表了中国世界经济研究的较高水平,而且已遥遥领先于其他118个研究机构,同时还

·82·

中国世界经济问题研究现状与趋势

《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

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势头。

在前11名研究机构中,来自北京的只有4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研究机构有4个,东部沿海地区(不含长三角)的研究机构有3个。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内的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高水平的世界经济研究集聚区,这也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相一致。从每个研究机构论文平均被引次数看,北京研究机构为1451次,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内的东部沿海地区研究机构为792次。这意味着,北京作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集聚了最高水平的世界经济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

其次,从被引60篇次以上的128个研究机构总体情况看,每个研究机构平均被引次数226篇次,超过平均水平的研究机构数为33个,占总研究机构数的比重为25.7%。这33个研究机构论文被引篇次占总数比重为64%,并保持36.5%的年均增长率,而在平均水平之下的95个研究机构中,论文被引年均增长率为39.1%,高于前者。这反映了中国世界经济研究能力的分布呈现出阶梯特征,但是研究水平较低的机构增长较快,阶梯之间的差距有缩小的趋势。

五、学术著作对中国世界经济问题研究的影响

2001~2005年间被世界经济论文引用30次以上的图书有98种

[6]

。从作者类别上看,这些图书可分为四

类。一类是经典领袖著作,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邓小平等领袖著作,约占比5%。第二类是统计年鉴类,既有综合统计年鉴,也有部门统计年鉴,约占比4%。第三类是国外作者著作及其中译本,占比17.8%。第四类是国内作者著作,占比73.2%。显然,国内学者的著作在中国世界经济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国外著作的影响作用也不可忽视,从出版时间来看,这些国外著作大部分翻译于20世纪90年代,几乎都是各个领域著名经济学家的著作,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谬尔森、熊彼特、诺斯、科斯等,也有各领域当代著名学者如米什金、克鲁格曼、麦金农、钱纳理、泰勒尔、奥尔森、青木昌彦、波特、多恩布施等等。此外还有重要的教材和工具书,如国家统计局编写的《中国统计年鉴》被引高达464次,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被引140次,伊特韦尔主编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被引66次等,这反映了我国世界经济研究更加注重定量分析和规范研究。

从这些著作的来源看,被大量引用的多数是国内外知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即便是那些引用频次较高的本土学者,他们也大多具有国外学习的背景。这种现象可能既反映了国外研究成果与方法对中国世界经济学研究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研究的相对薄弱。此外还需指出的是,外国学者的思想多数是以译著的形式产生影响的,例如科斯和诺斯的著作,仅有少部分引用属于原著,这表明我国学者参考国外学者专著的途径多数来自于经过了第二次加工的成果,较少直接借鉴外国学者的观点。

另外,这些被引用较多的专著大多是在北京与上海两个城市出版的,其中又以北京为最。如北京的华夏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等,他们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世界经济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上做了大量工作。同样,上海的三联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近年来在世界经济研究方面出版的图书也对中国世界经济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世界经济学术研究呈现“两虎相争”的格局,这种相互竞争能够更好地促进世界经济学科的快速发展。

六、中国世界经济问题研究的热点分析

2001~2005年间,C S S C I 世界经济论文所标引的关

键词约10万余条,几乎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被标引最多的关键词“商业银行”高达997次,被标引150次以上的关键词有55个

[6]

。平均每个关键词标引

论文篇数是218篇,年平均增长率为-5%[6]

,这从总体

上说明了中国世界经济研究内容每年都在不断变化,热

点也不断地转移。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对这些关键词进行分类,大致分成10个类别①,如表6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的分类只是根据研究热点话题及其学术关联进行的大致归类,并没有严格的学术规范作为依据,而由于学术研究在不同领域中是可以相互渗透的,所以在这10个类别之间,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与相互的重叠。

·

83·①其中有个别关键词,如“风险管理”、“风险防范”、“风险控制”、

“对策”、“影响因素”和“制约因素”,属于哪一个专业门类无法识别。在分类中,就没有将这些关键词被标引次数统计在内。另外,笔者将国际贸易与进出口归为一个类别。因为国际贸易和进出口相关的关键词标引次数不足100次,故在表6中未加体现,但这并不表明国际贸易和进出口不重要。

中国世界经济问题研究现状与趋势

《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

表6 

2001~2005年世界经济学论文关键词分类

类别

排序 关键词

条目数

关键词标引论文篇数20012002200320042005合计1国际货币与金融191587176113931511129075422中国经济发展2588589970263049236083经济全球化640250325719614715054公司与企业817733827826331013665新经济637928524420218812986WT O

5269581137607311207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422228918618220610858国际投资51522501561932049559外国经济发展52492311381288282810区域经济合作71971731581509377111国际贸易与进出口

394076434543247合计

1294559

5386

3692

3560

3128

20325

数据来源: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网络版).h t t p ://c s s c i .n j u .e d u .c n /I N F O B I N /s e l e c t .d l l .注:国际贸易与进出口相关研究是世界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由于进出口涉及到方方面面,如进出口贸易、出口信用保险、出口竞争力等,而这些次一级的关键词标引的次数又不足100次,因此,笔者把这些词的标引次数加总起来进行分析。

根据这10个研究大类来看,国际货币和金融是2001~2005年世界经济研究中最令广大学者注意的焦点。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国际货币和金融是经济国际化时期的研究热点。而国际货币与金融问题也涉及了中国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这三个研究主题的关键词几乎占据了2001~2005年关键词条目数的55.5%,论文篇数占了2001~2005年的63%。除了这三个大类外,“公司与企业”、“新经济”、“W T O ”、“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2001~2005年的世界经济研究中应用较多的关键词,占了总数的25.5%。

从时间上来看,2002年来,有国际货币和金融类关键词的论文篇数呈下降趋势,表明随着我国加入W T O 以后国际货币和金融问题研究的重视程度逐渐有所下降,但发表的论文篇数仍有1500篇以上,依然是研究中名列前茅的热点。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公司与企业、新经济、W T O 、国际贸易与进出口等问题的关键词在2001~2005年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特别是2002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不是偶然的,因为2001年中国加入W T O 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注意,他们分别从自己专业领域的角度,针对世界经济领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因此出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2002年的论文篇数达到了一个顶峰。这也说明,我国学者观察问题敏锐、研究视角独特、分析问题深入。2002年以来,各类关键词的论文篇数逐渐下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学者关于世界经济问题的研究专业化更强了。

七、中国世界经济问题研究展望

我国关于世界经济的研究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增加吸收、消化国外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的特征,同时能够结合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以及中国经济国际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展开研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的变化,无论是关键词标引篇数,被引论文篇数还是各类专业期刊影响广度,都表明了我国世界经济研究热点问题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选题也在不断相应地变化。

目前,国内学者对世界经济问题的研究,已经从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领域等宏观问题的研究向专业性部门经济等微观领域转变。国内学者研究的领域越来越专业,研究深度日益加大,研究方法日益规范。期刊的发展也越来越多样化和专业化,在世界经济、国际贸易、

·84·

中国世界经济问题研究现状与趋势

《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

国际投资、国际金融以及国别经济研究方面都出现了具有影响力的被学者认可的专业性学术期刊。

国内学者研究的问题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国经济的发展现实紧密相关。在2001~2005年期间,国内学者研究较多的问题主要有金融问题和经济全球化问题,这主要与中国在2001年加入W T O 有关。根据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情况,可以预测:一方面,在应用研究方面,在以后的几年内,中国金融改革问题将依旧是学者关注的热点,同时,服务业发展问题、国际贸易摩擦问题、中国对外投资问题、中国与美日欧的经贸关系问题、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等将逐渐成为学者新的重点研究领域

[7][8]

;另一方面,在理论研究方面,对理论的研究

将逐渐增加,日益与国际接轨,对外文文献的关注和借鉴也将日益增加。

从国内研究视角来看,对东部经济转型的研究、中西部经济加快发展的研究将同时增加,并成为各个地区当地学者研究的重点。在我国世界经济研究发展的区域差异变化趋势上,上文总结出经济研究能力和影响力总体上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相一致这一特点,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高校的世界经济研究能力和水平还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并会形成世界经济研究成果和人才集聚的高地,并且与北京地区,尤其是非高校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形成竞争

的格局。另外,国家对中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视也将大大促进中西部地区的本土研究,最终世界经济研究在全国将日益趋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将为经济学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幼文,金芳.世界经济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4.

[2] 2000~2002年C S S C I 来源期刊.h t t p ://c s s c i .n j u .e d u .c n /

c s s c i l y q k 2000.h t m .

[3] 2003年C S S C I 来源期刊.h t t p ://c s s c i .n j u .e d u .c n /c s s c i

l y q k 2003.h t m .

[4] 2004~2005年C S S C I 来源期刊.h t t p ://c s s c i .n j u .e d u .c n /

c s s c i l y q k 2004.h t m .

[5] 苏新宁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网络版).h t t p ://c s s c i .n j u .e d u .

c n /I N F O B I N /s e l e c t .

d l l .

[7] 郑京淑,李佳.“后雁形模式”与东亚贸易结构的变化.世界

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2).

[8] 魏浩,申广祝.国际贸易摩擦新时代与中国经济政策调整.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2).

(责任编辑:王丽娟)

(上接第66页)

[10] 丹尼·罗德瑞克.全球化走得太远了吗?.北京出版社,

2000.

[11] 辜庆志.西欧社会福利国家制度的危机及对策.滁州学院

学报,2004(4).

[12] 麦迪森.世界经济200年.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13] 穆怀中.社会保障水平发展曲线研究.人口研究,2003

(2).

[14] 倪学德.和平的社会革命:战后初期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

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5] 保罗·皮尔逊编,汪淳波,苗正民译.福利制度的新政治

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6] 汪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17] 王振华等.重塑英国: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0.

[18] 郑秉文.全球化对欧洲合作主义福利国家的挑战.世界经

济,2002(6).

[19] 周弘.福利国家向何处去.中国社会科学,2001(3).

(责任编辑:孟学聪)

·

85·

Wo r l d E c o n o m y S t u d y N o .11,2007(S e r i a l N o .165)

《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

s u p p l y o f e n e r g y r e s o u r c e s .A c t u a l l y ,t h e s e a c t i v i t i e s p r o m o t e c o o p e r a t i o n a m o n g c o u n t r i e s a n d m a i n t a i n J a p a n ′s i n t e r e s t s ,b u t i n a l o n g r u n ,t h e p a p e r c o n c l u d e s t h a t i t m i g h t b r i n g b o t hc h a l l e n g e s a n d 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 t o t h e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C h i n a a n d J a p a n .T h e E e f f e c t o f E c o n o mi c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o nF o r m a t i o no f We l f a r e D i s e a s e i nWe s t e r nE u r o p e a nC o u n t r i e s

Q i a nY u n c h u n (62)

D i f f e r e n t m o d e o f p r o d u c t i o n n e e d s d i f f e r e n t s o c i a l p r o t e c t s y s t e m .W e s t e r n

E u r o p e a n w e l f a r e r e g i m e w a s p r o d u c e d b y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a n d w a s d e s t r o y e d b yp o s t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We l f a r e d i s e a s e o c c u r r e d i n 1970s b e c a u s e o f t h e c o m i n g o f p o s t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T h e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j u s t p l a y e da n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i n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f r o m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t op o s t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I n 1970s ,t h e e c o n o m y o f w e s t e r n E u r o p e a n w e l f a r e s t a t e s h a s b e e n d e e p l y i n v o l v e d i n t h e e c o n o m i c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W i t h t h e c o l l a p s e o f B r e t t o n Wo o d S y s t e m a n dt h e b r e a k i n g -o u t o f t w oc r i s e s o f o i l ,t h e w e l f a r er e g i m ec a n ′t b e c o n t i n u a l b e c a u s e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 m o d e h a s b e e n c h a n g e d .O w i n g t o t h e w e s t e r n E u r o p e a n w e l f a r e s y s t e m ′s o w ni n s u r m o u n t a b l e b a r r i e r s ,s u c ha s r i g i d w e l f a r e e x -p e n d i t u r e ,i r r e f o r m a b l e e m p l o y m e n t s y s t e m a n ds o o n ,t h e w e l f a r e d i s e a s e e v e n t u a l l y b r o k e o u t .H o wt o c u r e t h e E u r o p e a nw e l -f a r ed i s e a s e ?C u t t i n g t h e w e l f a r e e x p e n d i t u r e a n d s t i m u l a t i n g t h e e m p l o y m e n t w e r e t h e t w o m a i n i n s t r u m e n t s i n c o m m o n u s e b y 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 s i n 1980s .B u t t h e p a p e r b e l i e v e s t h a t t h e b e s t w a y t o c u r e t h e w e l f a r e d i s e a s e i s t h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t h e w e l f a r e s y s -t e mi no r d e r t o a d a p t i t s e l f t o t h e p o s t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m o d e .

T h e C o m p a r i s o n s o f t h e R u r a l -U r b a nI n e q u a l i t y b e t w e e nC h i n aa n dI n d i a :A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E c o n o m i c s

Q u a nH e n g (67)

T h e m a i nf i n d i n g s i nt h i s p a p e r i s t h a t t h e t w o n a t i o n s ′r u r a l i n e q u a l i t y w o u l d b e m u c h s i m i l a r b a s i c a l l y ,b u t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i n c o m e o r c o n s u m p t i o n i s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s o m e r e g i o n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t h e t w o n a t i o n s .C h i n a ′s r u r a l -u r b a n g a p s a r e b i g g e r t h a nt h a t i nI n d i a ,a n d a l s o .C h i n a ′s r u r a l i n e q u a l i t y i s m u c h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i n I n d i a .B u t t h e l a t t e r ′s u r b a n i n e q u a l i t y i s m u c h m o r e s e r i o u s t h a n t h a t i n C h i n a .S o m e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f a c t o r s (l i k e H u k o u )a n d 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 ′s p o l i c y b i a s p l a y a n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C h i n a ′s r u r a l i n e q u a l i t y a n d i t s c h a n g e s ,w h i l e e c o n o m i c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u n b a l a n c e d g r o w t h ,p o o r e d u c a t i o n p l a y m u c h m o r e r o l e i nI n d i a ′s i n e q u a l i t y a n d i t s t r e n d s .S o m e o t h e r s o c i a l f a c t o r s ,s u c h a s c a s t e ,w h i c h a f f e c t s o c i a l i n e q u a l i t y ,s h o u l d n o t b e n e g l e c -t e d i n I n d i a .

T h e E f f e c t o f T a i w a nI n v e s t m e n t i nMa i n l a n dC h i n a o nI t s O w nE m p l o y me n t :A nE m p i r i c a l S t u d yo nMa n u f a c t u r i n g S e c t o r

Wa n gF e n g Wa n g B o (73)

T h i s a r t i c l e d i s c u s s e s w h e t h e r i n v e s t m e n t i n M a i n l a n d C h i n a i s t h e o u t s t a n d i n g f a c t o r f o r T a i w a n ′s u n e m p l o y m e n t b y m e a n s o f s t a t i s t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a n d e c o n o m e t r i c a l m o d e l .We f o u n d t h a t i n v e s t m e n t i n M a i n l a n d i s n ′t t h e l e a d i n g f a c t o r c a u s i n g t h e r i s e o f T i -w a nu n e m p l o y m e n t r a t e ,i n s t e a d ,i t p r o m o t e s t h e q u a l i t y o f e m p l o y m e n t i n t h e l o n g r u n .T h e p a p e r p o i n t s o u t t h a t t h e u p g r a d e o f 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d e p r e s s e d m a c r o e c o n o m i c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r e r e s p o n s i b l e f o r t h e c a s e ,a n d t h e i n e v i t a b l e c h o i c e f o r T a i w a n i s t o s t r e n g t h e ne c o n o m i c c o o p e r a t i o nw i t h M a i n l a n d .

S t a t u s Q u o a n dT r e n do f Wo r l dE c o n o m yS t u d i e s i nC h i n a :A nA n a l y s i s b a s e do nC S S C I D a t a (2001~2005)

Wa n gW e i (79)

T h e a r t i c l e ,b a s e d o nC S S C I c i t a t i o nd a t a i s s u e d b y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C e n t e r f o r C h i n e s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t u d i e s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m a k e s a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n w o r l d e c o n o m i c s t u d i e s i nc u r r e n t C h i n a a n d g i v e s a s u m m a r y o f a c a d e m i c e f f e c t s o f i n d i -v i d u a l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s a n dv a r i o u s s o u r c e s i nt h e f i e l d .B y c o m p a r i s o n i t w i t h t h e d a t a i n o t h e r f i e l d o f e c o n o m i c s s t u d i e s ,t h e a r t i c l e i n t e n d s t o d i s p l a y t h e h o t i s s u e s o f C h i n a ′s w o r l d e c o n o m y s t u d i e s a n d t o m a k e s u r e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c u r r e n t w o r l d e -c o n o m y s t u d i e s a n dt h e f u t u r e o f d i s c i p l i n e i nC h i n a .

·88·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0年,中国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等挑战,虽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基本稳定,但汇率不断升级、通胀压力不期而至、外部需求持续变化、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宏观经济形势未可乐观,就如温总理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说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不过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使得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 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86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05亿元,增长9.5%。 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0年前GDP为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比上年同期增幅加快1.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4554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33689亿元,同比增长1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865亿元,增长16.1%。2010年自8月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连续五个月保持在18%以上,国内市场销售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进出口额 2010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相抵,顺差183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4%。从月度同比增幅来看,2010年12月进出口受2009年高基数影响,增速正常回落,国内生产的放缓也是导致本月进出口增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如何对调查数据进行归纳分析

如何对调查数据进行归纳分析 课程描述: 市场调研收集来的数据,大多是杂乱无章的,要从这一大批杂乱无章的数据中集中、萃取和提炼出有用的信息,找出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就需要对数据进行归纳分析。正确的数据归纳分析可以帮助管理者判定市场动向,制定合适的生产及销售计划。然而,错误的数据归纳分析也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以至严重的损失。如何正确的归纳分析调查数据呢? 本课程将从实战出发,透过鲜活有趣的案例,为您一一阐述如何对调查数据进行归纳分析。 解决方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对调查数据归纳分析的方法尽管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认真筛选、复核原始数据,在此基础上做好对数据的归纳整理,并应用正确的数据分析方法,就一定能得出科学有用的分析结果。 下面我们从实战经验中给大家总结一些方法流程,以便大家参考借鉴,少走弯路! 对调查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可分为如下三步: 首先要筛选、复核数据;

其次归纳整理调查数据; 最后加工分析数据。 筛选数据的方法有: 1.经验筛选。 2.条件筛选。 3.逻辑性筛选。 复核数据的主要内容包括: 1.核对数据的准确性。具体的方法有: 1.1.多方求证。 1.2.逐一核对。 2.引用数据及免责。 3.及时补充完善数据。

归纳整理数据的方法主要包括: 1.划分信息集群。划分依据包括: 1.1.按调查目的划分。 1.2.按数据来源划分。 1.3.按数据类型划分。 2.整理数据的逻辑关系。数据的逻辑关系有: 2.1. 管控从属型。 2.2. 因果致因型。 2.3. 作业流程型。 2.4. 密度分布型。 3.建立数据的索引关系。 对于数据的加工分析的内容有: 1.加工数据。方法有: 1.1. 转换数据。具体包括:(1)数据的提炼。(2)转换表达方式 2.推导论证。主要包括(1)推算法。(2) 总结规律。(3) 逻辑判断 3.统计分析。包括(1) 数理统计。(2) 分析趋势。 4.消除误差。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1、吸引外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流程一:导入新课 据雀巢公司2003年统计,每一秒钟,有3900杯雀巢咖啡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享用。我们身边有哪些国外产品?(学生回答:肯得基、麦当劳、可口可乐、富士胶卷、铃木摩托、 宝马、奔驰轿车等等。)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由此导入新课。 流程二:讲授新课 目标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及其实质 操作要求:1、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2、各小组组长汇总知识要点;3、各小组代表阐述答案。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①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原因);②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技术手段) ③跨国公司的推动;(推动者)④市场经济的普遍推行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条件。(重要途径)⑤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2)实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设计意图:1、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实质的认识,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目标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相关的区域集团及国际性经济组织; 操作要求:1、自主学习,完成知识表格;2、各小组组员之间互相核对结果;3、各小组组员之间互相检测区域集团及国际性经济组织的记忆效果;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经济 (1)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产物。(2)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发展。 【题组一】巩固检测 1.(2008·江苏高考) 1946年,美国前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2018中国就业情况分析

2018年我国就业人数统计、人均收入支配及市场发展形势分析 字体大小:大中小2019-01-12 09:44 来源:中国报告网 就业人口,在我国是指在16周岁以上,特殊职业需要18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其中,城镇就业人口是指在城镇地区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就业人口,包括在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投资单位、外商投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从业的人员。 一、我国就业形势的基本特征 就业是民生之本,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减速换挡、结构优化调整、动力加快转换的关键时期,就业的“稳定器”作用显得更加重要。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将“稳就业”放在了“六稳”工作之首。在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的有力支撑下,我国整体就业形势延续稳定向好势头。但也应注意到,就业领域存在的一些区域性、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仍比较突出,对实现高质量就业将产生不利影响。 1、就业整体形势延续稳定向好 2009年以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情况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部

2018年以来,尽管面临来自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外部竞争压力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环保要求趋严和金融市场波动加大等内部环境压力,我国就业形势整体仍呈现稳定向好的态势。从就业人数看,前三季度,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107万人,同比增加10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3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36万人,同比均增加3万人。从失业情况看,1-9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和31个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始终保持在5.1%以下的较低水平,低于5.5%的年度调控目标;6-9月,全国主要就业群体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维持在4.3%-4.4%的区间小幅波动;三季度末,全国登记失业率为3.82%,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降至多年来低位。 参考观研天下发布《2018年中国公共就业服务市场分析报告-行业运营态势与发展趋势预测》 2、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占GDP的比重达到53.1%,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8%,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对保持就业稳定发挥了重要贡献。测算表明,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人数大约比第二产业多20%左右。2017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员比重达到44.9%,高于第二产业16.8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内部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新兴服务业就业人员数量同比增速居前。随着网店、微商、网购快递等网络创业就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 1978年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部 3、创业创新成为就业增长重要源泉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为什么中国不爆发经济危机? 中国是个怪异的国家。很多海外的学者用西方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中国,觉得很不可思议。中国用透支的方式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什么积累了20多 年仍然没有爆发恶性的通货膨胀进而演化成一场深重的经济危机的呢?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研究,终于得出了中国为什么不会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统计数据来详细讲解(所有数据都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让我们先来分析中国GDP的构成。以2003年中国GDP统计数据来看,当年中国GDP总值为117251.9亿元。从产出均衡来计算,GDP应等于投资+消费+政府支出(不包括政府转移性支出与政府债务和利息支出)+对外贸易顺差+库存投资。后两项份额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如当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为人民币2092亿元)。当年中国全社会投资总额为55566.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842.0亿元,政府支出为13751亿元。分别占GDP 比例为47.4%、39.1%、11.8%。而同年美国的GDP构成则投资18%,消费68%,政府支出15%。可见,中国是一个主要依靠投资带动的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其 模式与之前亚洲四小龙主要是泰国、韩国等增长模式如出一辙。是典型的亚洲增长模式。 但是,与其他亚洲经济体不同的是,中国的投资来源主要是透支国内储蓄,而泰国、韩国当年的投资来源主要是对外负债。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是中国能够避免东南亚危机那种模式的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将在下文仔细讲述。 其实GDP的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中国GDP主体的投资的

《调查数据分析》word版

调查数据分析: (一)韶关学院低年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 本次调查共有210人参加并且完成了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2%。并且参加调查的学生具有很高的随机性,保证了本次调研具有一定普遍意义。调查问卷共有26道问题(问卷见附表),大部分受访的学生能够如实的接受调查。我们从中也能得到很多有用的数据。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关于学生社会实践的频率 统计结果见表1、表2,两表中显示有95.5%的同学有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只有4.5%的同学没有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而在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中,大多数同学每月一次或一个学期一次。当问及大学期间总共参与几次社会实践时,52%的同学是2-5次,14.5%的同学是6-10次,11.5%的同学是11次以上,可见大部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频率还是比较低的。这些同学较少参加社会实践的原因可能是社会实践平台少,缺乏足够的时间去参加、或当心上当受骗,还有些同学忽略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沉浸在大学这座象牙塔中,迈不出实践的步伐。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建议社会与学校加强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宣传,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同时也要对社会实践进行规范,保障学

生的人身安全。同时,学生们也应该摆正态度,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但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充实自己的同时,更要学习如何保护自己,防止上当受骗。 表1 参加社会实践的频率 表2 在大学期间参与社会实践的次数 2.关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段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一天的时间中,更多同学选择下午(占49%)或全天(占22.5%)参加社会实践,而选择中午或晚上的只占2%和占7%,大多数同学更愿意在下午或全天这个时间段参加社会实践。而问及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段,36.5%的同学倾向周末,40%的同学倾向暑假,而仅有2.5%的同学倾向寒假。可见社会实践设置的时段也是影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下午、全天、周末、暑假,这四个时段是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最多的几个时段,同学们可能在这些时间里比较少课,或参加社会实践的意愿更高。因此社会实践的组织者或相关机构可以更多的考虑一下同 学们的意愿时间,把社会实践安排在一下的时间如下午、周

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

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分析 摘要:从1999 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职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本文针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统计研究,首先搜集历届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数据,并依据2003-2007 年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对就业形势进行了分析,并从多个角度找出了就业难的原因。其次作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最后采用灰色GM(1,1)模型,结合供需分析对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就业人数和失业情况进行了预测,应用相关分析对如何增加就业提出了一些的建议和对策。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初次就业率GM(1,1)模型对策预测Abstract:Since 1999,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very stern when the university increased enrollment's graduate entered the work place one after another. The paper has conducted the statistical survey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status. At first it collected the data of all previous years university student primary employment rate, and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based on 2003-2007 year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survey questionnaire to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discovered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from many aspects. Then it has made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finally used gray GM (1,1) model, by the union supply and demand analyzed the university student primary employment rate, the employment population and the inactive status carries on the predict that how the applica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increase the employment to put forward the related proposal and the countermeasure.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2 Keywords: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 Primary employment rate, GM(1,1) model, Countermeasure, Forecast 引言对于2008 年毕业的大学学子来讲,持续多年的“就业寒流”丝毫没有回暖的迹象。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8 年的大学毕业生比2007 年增长13%左右,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 万人,比上年增加64 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面向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也超过了上届,但供求不匹配仍然是毕业生求职的最大障碍。 1.历届大学生就业的状况 1.1 初次就业率初次就业率是指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当年的6 月底之前)已落实就业单位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率。为客观全面反映情况,就业率按学校、分专业分别公布。计算方法是:(毕业生总人数-未就业人数)/毕业生总人数。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日益增加。最能直接反映这一现实的指标是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从1999 年开始,教育部每年向社会公布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但每年公布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时间不同,统计数据所截至的时间也不同。有的年份是依据当年6 月初各高校上报的毕业生就业方案(精确到每个毕 业生具体情况的软盘及表格)的数据统计,有的是截止到当年9 月份的数据。从公布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看,1996~2006 年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并稳定在70%左右。据劳动保障部对全国114 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而2006 年这些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 年实际接收安排的毕业生人数相比,降幅达到22%。据教育部统计,截止每年的9 月1 日,2004 年高校平均就业率为73%,2005 年的高校就业率截止为72.6%,2006 年的高校就业率截止为87.49% (截止时间为12 月31 日),2007 年的高校就业率截止为70.9%。由此看来,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不言而喻。 1.2 调查问卷数据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3 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我们分别对毕业生人数,失业人数,就业率,招生规模等方面进行了数据搜集,同时结合各大门户媒体及网站2008 年度相关调查统计撰写了此报告,主要参考文字及数据来源如下: 一、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 https://www.360docs.net/doc/6215231494.html,/ )近几年关于大学生招生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相关问题的统计分析。二、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215231494.html,/《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业的冬天》。三、《2008 大学生就业周刊》1-20 期。四、《中国教育周刊》“全面关注2008 大学生就业”栏目。五、北 方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215231494.html,/《2007 大学生就业问题年终盘点》。六、大众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215231494.html,/default.htm 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七、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215231494.html,/ 2007 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问卷。八、其它形式的分析报告及问卷调查。 1.3 状况描述结合2008 年全国就业市场需求情况及毕业生专业分布情况来看,2008 年各行业的就业前景总体上有以下特点: 1.3.1 需求趋于增长、可提供较多职位的行业计算机、通信、电子等信息类专业,高新技术行业人员需求大,大学生就业增长空间较大;师范类毕业生仍会供不应求;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应用数学、法律服务、交通运输等类以及工科的仪表类、纺织类人员需求都会增大;外语类中的复合型人才,石油、煤炭、冶金等行业需求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

调查问卷整体概况及数据分析(最终版

调查问卷整体概况及数据分析 为了更客观、真实地了解我校第二课堂开展情况,以便于日后更好地进行第二课堂活动,我们特地进行了题为《关于我校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度》的问卷调查,以下为此次调查的整体概况及数据分析。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黄淮学院学生对第二课堂的了解程度;了解他们对黄淮学院第二课堂的更好开展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以便以后更好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二)意义 1、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有利补充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有时可能会脱离实际,需要进行较多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们发现,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对课堂上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可以轻松地找到具体的模型,直观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减轻了老师授课的困难,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达到了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和巩固知识之目的。 2、第二课堂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方式。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看。首先,第二课堂活动改变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在第二课堂中,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其次,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不再由老师提出,而是由学生自己来发现,自己想办法来解决。这样,学习就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探索式学习。 3、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第二课堂活动不仅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4、造就合格的全面人才。第二课堂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讲话能力、写作能力、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使他们具备合格人才的全部素质,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调研基本情况 调查采用了非概率抽样中的定额抽样,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以问卷调查为主。在黄淮学院校园内对学院的部分在校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565份,通过筛选和逻辑校验,排除各种情况的废卷,共得到有效问卷505份,有效率为89.38%,基本符合问卷统计的一般标准,保证了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和代表性。走访25人,在一定范围内对其他调研方面的完善和补充。调查结果采用统计分析、理论分析等多角度结合的分析方法。 (一)样本概况 样本整体中,男生占36.3%,女生占63.7%,调查主要对象是我校大二、大三以及少数大四在校生。 (二)样本分析 黄淮学院学生在对黄淮学院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了解程度上,不了解的占39.1%,基本了解的占54.1%,非常了解的占6.8%。 黄淮学院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情况呈枣核型分布,即处于两极(长期参加和几乎不参加)的学生所占比例均比较小(总计13%左右),而偶尔参加

论中国经济掘起与对世界经济之影响

论中国经济崛起与对世界经济之影响 奥运开幕和国庆阅兵都是让世人惊羡及国人震奋的场景,但真正值得中国人骄傲并且确定中国在世界舞台再度崛起的是,外汇存底超越两兆而位列全球之冠,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债权人,而且超越日本和德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更重要的是,近年来面对全球经济恐慌与萎缩,中国的经济仍然以近两位数之快速成长,带领着全球步出了这次经济崩溃的危机,这的确是惊人的成就。 中国掘起自然引起不少有心人的妒忌。而令已经是陳腔濫调的“黃禍论”與“中国威脅论” ,再度死灰復燃,演变成“中国经济威脅论”。其主要论调是全球之资源及财 富有限。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必然会依赖侵占或掠夺其它地方的资源及财富。进而影响或剝夺其它地方经济成长的机会。这种似是而非的立论,不但严重损坏了中国的形象。更进一步促使不少国家正考虑立法以抵制和中国正常的经济贸易与交流。这种恶性发展,是我们必须彻底防范及杜绝的。 其实这个论调基本的立论是全球之资源及财富有限,严格说來只適用於原始社會。并且真正有限的只是全球之资源,自從人类发展出耕作技术之後,就可以利用资源而创造及累积财富。不过其速度非常缓慢,而不易察觉。全球生产总值从公元元年到 1000年不过增加了15%,根本可以视为常数。是以一个人或国家要想累积财富,必须得侵占或掠夺其它人或地方的资源及财富。所以说为富不仁和无商不奸,在当年的确是有其道理。 隨著人类的进步,发展出制造技术。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後帶动起科技和金融创新,以及国際贸易和资金交流的趋勢,人类得以快速的创造及累积财富。个人或国家完全没有必要,使用侵占或掠夺他人或地方的资源及财富的方式,来达到迅速累积财富的目的。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教育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偏紧和就业层面下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是世界性的难题,关系着大学生本人的发展、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因此政府、社会、家庭要高度重视,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与环境,要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引言 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关系着大学生本人的成长成才与发展、家庭的稳定幸福、社会的和谐。大学生就业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近年来持续上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陡增,人才市场中竞争力度越来越大。2013年我国经济形势不乐观,2013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毕业生人数达699万,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然而,这个数字在不断刷新,20l4年的毕业生人数729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数量非常大。据权威机构数据统计显示,美、英等国大学生就业也不乐观,青年人就业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因此高校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对就业形势、环境,要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走向市场化,为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奠定良好基础。但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就业大环境中,机遇与挑战都有。 (一)从统计方面看,社会人才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总量差距较大,

未能落实就业的大学生总人数持续增多,就业压力巨大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每年平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2000万,但是“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300万,每年将会有300万多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估计我国未来几年内在人才需求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人员过剩的现象。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的大环境联系密切,大学生就业也呈现出数量不匹配的特点。10年来,因为高校扩招力度加大,大学生数量增加走高,加上毕业时间、就业程序的同步造成了“一致”效应。统计显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稳中有所下降,随毕业生数量增加而有所下降。如2010年到20l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由630万增加到了729万,6年里,毕业生数量增加幅度很快。 (二)从地域视角看,随着国家促进就业优惠政策的大量出台,二线、三线城市人才吸引能力将逐步增强 近几年,由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开始面临土地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城市的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精英移民在一线城市的增加速度无法实现同步发展,如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供给不足,尤其是房价上涨等造成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加大。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相关政策的宏观调控,大量“西部开发、中部掘起’’等政策出台,促进了一批二、三线城市的发展,经济规模、创业环境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提高,二、三线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对人才的吸引力将显着增强。 (三)从就业产业结构视角看,三大产业的就业空间各有优势,战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2004 年1 季度) 出版日期:2004 年05 月编写说明 2004 年1 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 零售额、进出口等均呈现较快增长,经济景气依然处于扩张周期的上升阶段。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突现出来,突出表现在投资过快增长,投资品价格高增长向消费品价格传导进程加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当前形势下,宏观趋势的把握上不应再拘于经济是否“过热”的讨论,而应想办法坚决抑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宏观政策趋向上要从扩大内需转向调节经济平稳运行的方向上来,但同时,应当注意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时机,防止政策力度过大过猛。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II 目录 Ⅰ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1)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生产继续高增长 (1) (二)固定资产投资超高速增长 (2) (三)消费需求增长稳健 (3) (四)市场物价继续上涨 (4) (五)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 (5) (六)货币信贷增势未减 (5) (七)经济运行效益比较好,居民收入增长加快 (6) 二、一季度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 (一)投资增长过快,盲目投资和能力扩张势头加剧 (7) (二)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加剧 (8) (三)通胀压力加大 (8)

(四)信贷调控难度加大 (9) Ⅱ 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9) 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高位回落 (9) (一)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 (9) (二)促进投资继续高增长的因素 (10) 二、诸多因素将遏制物价上涨 (11) (一)农副产品价格将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 (11) (二)各项控制物价上涨的行政手段将发挥一定作用 (11) (三)严控投资过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投资品价格回落 (11) (四)投资热、消费稳,不会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12) (五)我国经济买方市场特征鲜明,不会出现需求推动型的价格轮番上涨12 三、2004年2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13)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III Ⅲ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14) 一、扩张性政策应进一步向中性政策过渡 (14) 二、财政政策应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14) 三、实行差别化的货币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 (14) 四、统一认识,端正行为,坚决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15) 图表目录 图表1 2003年与2004年各产业投资增长情况比较 (3) 图表2 2003-2004年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变化 (3) 图表3 2003-2004年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3) 图表4 2003-2004年生产和消费物价月涨幅一览表 (4) 图表5 2004年1季度宏观经济运行主要指标与上半年预测 (13) 本报告图表如未标明资料来源,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中国行业分析报告----宏观经济 .... 1 Ⅰ 2004 年1 季度宏观经济形势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现状及未来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现状及未来 ——专访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者主罗伯特·希勒 林永青:首先,感谢您接受《腾云》杂志和价值中国网的联合采访。去年您在媒体提到,“中国的经济奇迹是一个鼓励人们做出现实的伟大故事”。很多年前伦敦政经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表示过类似的看法:“历史事件往往不是智慧或能力,而是偶然的瞬间。一些历史上大的事件只是一些随机产物。比如,如果足够多的人相信西方的没落,西方就没落了。”您如何比较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历史故事”呢? 希勒:中国书写的是复兴的故事。我不是一个中国历史学家,你让我比较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历史启示,我能力有限,只能简单阐明我的想法。我只是知道中国近代,有一段几百年的磨难。但是我也知道,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一直在世界拥有领先的地位。就是回到中国清朝中期的时候,相比欧洲,中国也有一个鼓舞人心的时期,我不认为当时的欧洲同样具备。 而在最近几年,我认为,一个伟大的文明复苏的思想是中国发展的根本性的动力。中国人把它看作是正在发生的历险。但(这种经济发展)对于欧洲和美国,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故事了,这样的历史在那里的人们身上上演过。在中国,人们亲身感受到他们同中国崛起的关联性和与责任感。而在我看来,对于美国来说,这样的故事发生在200年前,今天的美国人不再具有共同为国家发展做出牺牲的意愿。所以储蓄率在今天的中国非常高,而在美国非常低。我听到了很多说法,其中一个是中国人的历史时刻感。中国人为自己承担的义务作出贡献。 林永青:您能谈谈美国或西方的未来发展趋势吗?西方世界会衰落吗? 希勒:历史表明,每一种文明都是来来去去,但目前我没有看到西方有任何危机的迹象。在二战以后,美国有特别的优势:它未受战争破坏。此外,也许因为美国是一个更大的经济体,自二战之后美国政府比当时的其他欧洲国家更愿意支持科研。所以美国在那一段时间一直存在优势。 然而,今天,正如你游历世界各地时所看到的,现在人们意识到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各国的经济也都开始腾飞。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大部分诺贝尔奖得主来自美国和欧洲。诺贝尔奖曾经被欧洲人垄断,但随后渐渐转移到美国人头上。现在,我觉得诺贝尔奖可能已经转移到更多的国家。这样的情况与当时可用于研究的资源密不可分。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高等教育比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更为普遍和盛行。这一现象今天已经改变了,美国的独特性将被削弱。但我不认为这对美国人是一件坏事,世界各地教育经济的腾飞是令所有人兴奋的。 林永青:我在报纸上看到您建议,“中国政府应该做一个长远规划,以避免富人与穷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2012年3月,奥巴马签署的《就业法案》(JOBS ACT)就与社会化创业融资(众融)、与创造就业机会都息息相关。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马上就将通过JOBS法案的第三修改案。在过去,只有合作投资者可以进行网上投资,而第三修正案将允许每一个普通人可以在网上投资、获利。人们普遍认为,众融将开启”资本民主化“的道路。创新金融工具,正是您的研究重点。能否对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众融、P2P网贷,或其它新兴金融模式做出评论?

新职业——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

新职业——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 一、产生背景 大数据产业指以数据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相关经济活动,包括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软硬件产品的开发、销售和租赁活动,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当前,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精准扶贫以及其他相关高新技术产业都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大数据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一)国家实施大数据战略,构建数字中国 大数据被认为是“未来的新石油”,也被比喻为21世纪的“钻石矿”,在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4年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8月国务院颁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大数据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随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大数据政策,覆盖生态环境大数据、农业大数据、水利大数据、城市大数据、医疗大数据、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等多层次下游应用市场,加快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同时,伴随大数据政策出台,各地政府相继成立了大数据管理机构,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全国22个省区,200多个地市相继成立大数据管理部门。 图1 各省大数据管理机构设置数量(单位:个) (二)大数据行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巨大 2016年,工信部印发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国大数据产业建设掀起热潮,目前已形成八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成100多个大数据产业园。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城市、数字中国等发展战略逐步推动社会经济数字化转型,大数据的产业支撑得到强化,应用范围加速拓展,产业规模实现快速增长。 通过对1572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数据分析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65.2%的企业已成立数据分析部门,24.4%的企业正在计划成立相关数据部门。 近四成的企业已经应用了大数据。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已经应用大数据的企业有623家,占比为39.6%,垂直行业中如金融等领域大数据应用增加趋势较为明显。此外,24.3%的企业表示未来一年内将应用大数据。 对数据分析方式选择情况的调查显示,40.3%的企业采取实时处理动态数据并提供分析结果,占比最高;其次是分析历史数据和通过机器学习进行辅助决策,占比分别为32.3%和25.5%。不久的将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普及,选择机器学习进行辅助决策的企业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2019年5月6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中国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白皮书(2019年)》,书中综合国内外环境、新兴技术发展等多种因素,测算2018年我国大数据产业增速约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经济与该国的政治有着极大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每个国家的经济都与其他国家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最直接体现在近几年的经济危机中,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都波及到全世界,每个国家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那么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的经济又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 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一)中国周边地理环境复杂。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此外还有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等,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仅邻国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这在世界上较为少见。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二)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三)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从发展趋势上看,似乎中国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日本对这一前景并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试图延缓这一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印关系、中韩关系等双边关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中国的周边环境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1、中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巨大,是许多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在周边国家的投资也在迅速增长。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扩大,持一种多少有些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欢迎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机会;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防范心理,担心从经济上受制于中国。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是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稳定因素,这在几年前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中已经有清晰的体现。 2、国际社会对中国战略意图的认知 随着中国的发展,很多周边国家对“中国威胁”感到焦虑。对此,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理念和政策举措,来缓解这方面的焦虑,包括新安全观、和平崛起、负责任大国、建立一系列伙伴关系、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与和谐周边等等。此外,中国积极参与与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积极推动地区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与邻国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也在不断加深。现在,周边国家对中国战略意图的疑虑已经大大缓解。 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大周边战略”,区分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情况,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热点,创新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韬武略”,破解美国的“巧实力”及个别邻国的“小伎俩” (一)“大周边战略”应强调以下两大原则一是“刚柔并济”,周边战略切忌“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包括在南海问题与南沙争端上。对内对外都要讲清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完整含义,和平发展绝不排除为捍卫

2018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2018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就业问题一直是大学生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介绍2018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2018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1)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8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8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18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18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二、2018年与2018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XX年年增加50万人。然而,201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18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08 09年的就业率对比分析: 1 / 26

2018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8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18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XX年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18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XX 年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18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18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1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二)、2018届毕业生就业地点分析: 2018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三)、 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四)、2018年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