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习导引】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关注的重点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生、发展及其膨胀的过程,探讨其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发生: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汉武帝设立监察机构、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膨胀:明清时期

内阁制、军机处。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也成为左右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知识点细化】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开始于夏朝,启即位后,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②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化,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地方设有封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①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②西周后期,王权衰落,分封制受破坏。③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即是对这一制度(分封制)的挑战,战国时期,诸侯彼此征战,周王室土地被吞并,分封制崩溃。

3、西周的宗法制:①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②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③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大小宗之分,嫡长子系统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兄弟)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君臣上下级)关系。④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由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最底层),层层分封。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至高无上的皇权:①战国时期,经过商鞅变法,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②嬴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③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用的玉印称“玺”。全国的行政、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④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①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②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为秦朝中央的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物。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军国大事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①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地区设县,在边地设郡。②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③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④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是郡守。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还有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⑤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其官职职责分工明确,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4、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①安定边境,维护国家统一,扩大了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②颁布法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修驰道,开灵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④秦始皇的专制,使人民处境恶劣,造成阶级矛盾激化,爆发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①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但又废除秦朝苛法,有所损益。②汉朝实行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习惯称三公。③西汉汉武帝时用布衣为相,用身边侍从、秘书为尚书令等形成“中朝”,用三公九卿的机构称“外朝”。④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的权力,成为决策的中枢机构。⑤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⑥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唐朝三省分工明确,相权一分为三。⑦隋唐时期,还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⑧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合称“二府”。后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削弱相权。⑨元朝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①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继承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郡守和丞相分别是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武帝时,解除王国军政大权,分

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②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成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州、郡、县三级。③隋初,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官多民少,隋文帝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制。④唐朝地方行政机构与隋朝相同,唐太宗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将道的监察长官改为观察使,道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唐朝中后期,设置藩镇,形成藩镇割据局面。⑤北宋初年,宋太祖削减地方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宋朝地方政权分为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⑦从汉至元,中央严格限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权。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①明朝初,沿袭元朝制度,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②明太祖朱元璋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后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内阁的创立:①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③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④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3、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①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实行部落贵族共同议政的传统。②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还设内阁,置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在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③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④雍正帝时,又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大臣充任军机大臣。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形同虚设,后相继撤消,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⑤清朝统治者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制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单项选择题】

1、“今大道已隐,天下人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反映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2、根历史书记载:奄国(今天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管辖“殷民六族”。“殷民”是指:

A、夏民后裔

B、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

3、通过西周宗法制度的“大宗能率小宗,小宗率群弟”。按照宗法制的特点,判断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室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4、春秋时期,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在政治上突出的表现是

A、各国普遍进行改革

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奴隶起义频繁

5、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分封制崩溃

B、井田制瓦解

C、周王室衰微

D、诸侯野心增大

6、秦朝统一全国,从经济上看最大的作用是

A、统一了度量衡

B、统一了货币

C、确立了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D、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

7、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措施:

A、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B、用隶书取代其他文字

C、导致秦朝实行焚书坑儒

D、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原因

8、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9、秦朝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10、秦始皇专制主义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

D、颁布秦律,严峻刑法

1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由下列那一因素决定的

A、统治者的权欲

B、地主阶级的要求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法家思想的启示

12、下列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13、伴随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

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皇权专制与相权制约的矛盾

③皇权世袭与外戚、宦官干政的矛盾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基本解决是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15、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

A、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相权威胁皇权

C、国家统一的需要

D、君臣互相制约

16、“汉承秦制”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郡县制②监察制度③察举制度④皇帝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7、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18、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

A、召开政事会议,完善三省六部

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

C、以六部分割相权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帅六部

19、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B、加强了皇权

C、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

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0、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21、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22、元朝的行省制度实际上继承并发展了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23、明朝掌管地方民政、财政的机构是:

A、布政使司

B、行省

C、按察使司

D、都指挥使司

24、明太祖废除宰相、撤销行省的目的是:

A、健全地方职能

B、历行思想控制

C、监视官吏百姓

D、强化君主专制

25、清初,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主要是由于存在着

A、议政王大臣会议

B、内阁

C、南书房

D、六部

26、明朝极大地强化了君主专制,其中,在中央采取的重大行政措施有

①确立三省六部制②废除丞相③设置内阁④增设军机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7、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说明

A、皇权专制日益得到强化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

C、相权重新得以恢复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

28、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是在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

A、唐太宗

B、宋太祖

C、明太祖

D、雍正帝

29、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0、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④是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的重要原因

A、①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BBACA DABDA BDACA

DCBDB ABADA BADDD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程标准】

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概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学习导引】

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使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掌握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条约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

了解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意义;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知识点细化】

一、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①清朝乾隆后期开始衰落,鸦片战争前社会问题严重。西方资本主义处于上升势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②为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列强开始对中国侵略扩张。③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许广州一口通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④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面对鸦片危害,道光皇帝派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⑤林则徐在广东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即虎门销烟。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2、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①1840年,英国舰队驶入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②林则徐严加防范,英军沿海北犯,清政府派琦善与英方谈判“议和”。③1841年,英军进一步扩大战争,攻占虎门,威胁广州,强占香港。中国爱国军民英勇抵抗。其中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和清军进行的定海战役较为突出。④由于中国总体实力处于劣势,加上政府领导不力,清军节节败退。1842年,清政府被迫和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结束。⑤《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上海、宁波、厦门、福州和广州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等。⑥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⑦鸦片战争后,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英国从中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美国和法国也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3、鸦片战火再燃:(第二次鸦片战争)①1856年,英法以“修约”讹诈遭拒绝为机会,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先发难进攻广州,法国随即加入。1857年攻陷广州。②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进逼天津。清政府先后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③1859年,英法联军再次攻占大沽和天津。1860年,侵入北京并洗劫了圆明园。④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俄三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⑤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大量领土和主权,出现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局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4、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①19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强国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制订了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②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趁清军出兵之机侵入朝鲜,并蓄意挑起侵华战争。③1894年,日本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船只,甲午中日战争爆发。④由于清政府和李鸿章奉行避战求和的投降政策,清军在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中均告失败。⑤1895年,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战争以清军惨败而结束。

⑥《马关条约》(P27)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投资设厂的规定,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也刺激了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

程度大大加深了。⑦在战争中,中国爱国军民再次显示出不畏强暴、坚决御侮的斗争精神,如平壤战役中的左宝贵、黄海大战中的邓世昌,还有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5、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①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山东、河北等地区人民自发组织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打出“扶清灭洋”旗号,到1900年形成高潮。②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和清军英勇抗击。联军先后占领天津、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外逃途中,一面命令严厉镇压义和团,一面与侵略者议和。③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二、抗日战争

1、全民族的抗战:①1927年,日本首相主持召开“东方会议”,确立了侵略中国满洲的方针。此后又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等一系列侵华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宛平城炮轰卢沟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日战争开始。②抗战开始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人民奋起抗战。③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以陕甘宁边区为总后方,坚持长久的敌后战场的抗战。④国民政府以重庆为陪都,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会战,中国军民进行了积极抵抗,但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

2、日军的滔天罪行:①1937年,日军攻陷南京,对南京和平居民进行大屠杀,被杀的总计三十万人以上。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惨案。②1941年,日军在河北丰润县潘家峪用机枪、手榴弹进行残酷屠杀,制造了潘家峪惨案。③日本侵略者还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做试验。惨死三千人以上。

3、抗战的胜利:①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取得百团大战的重大胜利。②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军队还开辟了国外战场,1942年,中国政府派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取得仁安羌战役的胜利。1945年,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日军。③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打击下,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八年抗战的伟大胜利。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⑤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单项选择题】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2、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从根本取决于

A、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指导方针

B、军事武器的优劣

C、国民素质的优劣社会制度的进步与落后

3、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布于

A、长江流域下游地区

B、长江和珠江下游地区

C、广东、福建沿海地区

D、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

4、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下列几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中起根本作用的是

A、革命性质

B、革命任务

C、社会性质

D、主要矛盾

5、中英《南京条约》中最能反映英国侵略的时代特征是①割香港岛②赔款③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体现在①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②清朝统治者成为外国侵略者的附庸和工具③外国侵略势力伸入内地

④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

7、从本质上看,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相似点是

A、打开中国市场,谋求在华利益

B、维护鸦片贸易

C、镇压中国人民的反英斗争

D、教训清政府

8、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最大影响是

A、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C、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

D、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9、马克思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B、以战争作为主要侵略手段

C、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输出

10、下列条约中涉及香港问题的有

A、《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

B、《南京条约》《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

D、《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11、下列各国在鸦片战争后割占过中国领土的有①英国②法国③德国④俄国⑤日本

A、①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2、《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规定主的主要危害在于

A、便于日本向中国扩张势力

B、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C、列强的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D、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3、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其重要影响之一是

A、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

B、朝鲜为日本所吞并

C、日俄关系得到缓和

D、辽东半岛被日本长期占据

14、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有①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加剧②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③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④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5、19世纪末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中期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

A、割取中国领土的面积最大

B、索取的赔款数额不断加大

C、规定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D、列强获得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利

16、甲午中日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

A、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C、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其灭亡

17、下列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B、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8、《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有利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商品输出

B、有利于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本输

C、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使列强的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19、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马关条约》与以往侵华条约相比,有几个“前所未有”是①割地面积之多②赔款数额之多③内河新航线开辟之多④开通商口岸之多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1、近代史上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两次大规模侵略战争相似之处有①都是日本力图建立世界霸权的重要步骤②都是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③都对中国的平民进行了血腥的屠杀④都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③

2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C、国民政府对日态度发生了变化

D、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23、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其主要内容是

A、政府与军队共同努力

B、在一切日军占领区都进行抵抗

C、海外华侨也要参加抗战

D、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进行人民战争

24、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敌人的大规模战役有

A、凇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25、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取得胜利的战役有①北平、天津保卫战②凇沪会战③平型关大捷④台儿庄战役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26、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会战,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掌握了抗日战争的主动权

27、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的结局一负一胜,由其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是

A、是否有先进阶级领导

B、是否有国际的援助

C、是否是全民族的团结斗争

D、是否有多个战场的相互配合

28、抗日战争较以前的反侵略战争最突出的特点是

A、实行的是全民族的抗战

B、两个战场并存

C、中共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D、具有反侵略和民族解放的双重

29、下列暴行,属于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是①焚毁圆明园②旅顺大屠杀③南京大屠杀

④潘家峪惨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30、对抗日战争的特点概括最全面的是

A、由局部抗战发展到全民族团结的民族解放战争

B、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

的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战争

C、在两条抗战路线指导下两个战场互相配合的民族战争

D、世界现代史上最早起来单独抗击侵略的反法西斯战争

31、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能体现这一点的是①中国战场拖住日本总兵力的2/3以上②中国人民共歼灭日军150多万,占其死伤人数的70%③美国宣布为援助被侵略国家的《租借法案》用于中国④苏联出兵击败日本军队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2、

3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表述全面的是①近代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②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4、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指①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②国民政府的性质已发生了重大变化③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④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观念已深入民心⑤国共两党在建国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⑤

35、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比较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一败一胜的结局,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

A、激发中华民族的觉醒和竞争

B、壮大革命力量提高国家地位

C、争取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D、建立统一战线消除民族危机

【参考答案】

CDDCC BABCD ADACD CDCCA DADDB BAABA DCDCB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