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六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

厦门六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期中考试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

北京时间2015年9月29日,美国宇航局公布有关火星的重大发现:火星表面一些陨坑坑壁上观察到的暗色条纹说明火星上存在液态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火星是人类迄今所知的与地球最为相似的天体,下列地理事物不属于天体的是( )

A. 轮廓模糊的星云

B. 天空中飘动的云朵

C. 太空中的流星

D. 行星爆炸瞬间的碎片

2. 火星属于( )

①类地行星②地月系③银河系④太阳系⑤河外星系

A. ①③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③④

【答案】1. B 2.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天体和天体系统,学生要熟悉天体的概念和天体系统的层次。

1. 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天空中飘动的云朵属于地球的组成部分,不是宇宙间物质独立的存在形式,不是天体,选择B。

2. 火星和地球很相似,是类地行星,①对;它是独立的行星系统,不属于地月系,②错;属于太阳系,也就属于银河系,③④对;河外星系和银河系并列关系,不属于河外星系,⑤错。选择A 。

3. 下列天体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是()

A. 水星

B. 金星

C. 地球

D. 海王星

【答案】A

【解析】根据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位置关系可知,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选择A项。

2014年11月13日,在经历了长达10年的飞行后,“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的着陆器成功登陆“楚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这是人类航天器首次登陆彗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探测器在飞行中要对抗宇宙中高真空、强辐射等环境

B. 探测器在飞行中可能经过北极星

C. 彗星质量较小,一般围绕行星运转

D. 着陆器是降落在彗星长长的彗尾上的

5. 经历10年的飞行,“罗塞塔号”探测器目前到达的宇宙空间位置位于( )

A. 河外星系

B. 太阳系以外的银河系

C. 太阳系

D. 地月系

【答案】4. A 5.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天体系统,学生要熟悉天体系统和天体系统的层次。

4. 探测器在飞行中要对抗宇宙中高真空、强辐射等环境,A对;彗星轨道和地球轨道几乎在一个平面上,探测器在飞行中不经过北极星,B错;彗星质量较小,围绕太阳运转,C错;彗尾是气体,着陆器不能降落在彗星长长的彗尾上,D错。

5. 彗星属于太阳系,经历10年的飞行,“罗塞塔号”探测器飞出了地月系,但没有飞出太阳系,更没有到达河外星系,选择C。

6. 太阳耀斑强烈爆发,对地球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 干扰某些人造卫星的正常工作和电网的正常输电

B. 产生“磁暴”,导致全球变暖

C. 人们海上冲浪会受到严重影响

D. 北京地区可以在夜晚看到极光

【答案】A

【解析】太阳耀斑强烈爆发说明太阳活动剧烈,太阳活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某些人造卫星的正常工作和电网的正常输电,A对;产生“磁暴”,但不能导致全球变暖,B错;人们海上冲浪几乎不受影响,C错;极光出现在极地地区,北京地区在夜晚看不到极光,D错。

7. 有关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能用肉眼看到太阳黑子,说明一定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一年

B. 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最激烈显示

C. 卫星出现了信号中断的现象,是由于黑子发射的电磁波干扰电离层的结果。

D.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答案】D

【解析】能用肉眼看到太阳黑子,但不一定是黑子多,所以说不一定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一年,A错;黑子增多是太阳活动的最激烈显示,B错;卫星出现了信号中断的现象,是由于太

阳风发射的电磁波干扰电离层的结果,C错;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D对。

8. 有关地球自转的正确叙述是( )

A. 地表所有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

B. 在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C.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24小时

D. 地球自转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5°/小时,在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9.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②点位置时( )

A.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

B. 中国的东北平原寒风凛冽

C. 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

D. 我国进入冬季

10. 图中( )

A. 直射点在④处时,应是6月22日前后

B. 直射点从①处移到⑤处,需要l恒星年

C. 直射点位于①或⑤处时,都是北半球的春分日

D. 直射点从②处移到④处期间,我国各地白昼逐渐增长

【答案】9. A 10. C

【解析】

9. 当太阳直射点位于②点位置时,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为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不是最大,中国的东北

平原处于夏季,气温高。

10. 直射点在④处南回归线时,应是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点从①处移到⑤处,需要l 回归年,不是1恒星年;直射点位于①或⑤处时,都是北半球的春分日;直射点从②处移到④处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我国各地白昼逐渐变短。

以下为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乙),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1. 关于地球运动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②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是7月初最慢,1月初最快

③地球公转的线速度是均匀分布的

④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是7月初最慢,1月初最快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2. 甲图M点的纬度、乙图N点的月份分别是( )

A. 30° 1月

B. 60° 7月

C. 60° 1月

D. 30° 7月

【答案】11. C 12. B

【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11.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①对。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处都相等,②错。地球公转的线速度是不均匀分布的,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③错。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是7月初最慢,1月初最快,④对。C对,A、B、D错。

12. 甲图M点的自转线速度是赤道的一半,说明M点的纬度是60°,乙图N点的公转速度最快,说明在远日点,月份是7月。B对,A、C、D错。

(人民日报2016年8月12日)不久前,在首个“中国航天日”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

局长透露,火星探测任务已经批准立项,我国预计在“十三五”规刘的末年,即2020年左右发射一颗火星探测卫星。中国的火星计划终于来了!读下表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3. 火星表面温度比地球表面低得多,其主要原因是

A. 距日远,太阳辐射能密度小

B. 大气密度太大

C. 大气几乎无保温作用

D. 自转周期长

14. 有关火星与地球的比较,正确的是

A. 火星的自转周期比地球短

B. 火星的质量、体积、大气密度都比地球小

C. 火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比地球小

D. 火星与地球一样都有氧气存在

【答案】13. A 14. B

【解析】

13. 火星和地球外部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火星距离太阳远,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地球少,因而表面温度较地球低得多。故答案选A。

14. 火星的自转周期大约为24.6小时,比地球稍慢,所以自转角速度会比地球小。而又因为火星的体积比地球小,所以自转线速度比地球小。火星的轨道在地球外侧,很显然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火星的公转线速度与角速度都比地球小。故答案选B项。

日照时数指太阳在某地实际照射的时间。图们江是中国与朝鲜的界河。下图为图们江流域日照时数年内变化柱状图。完成下列问题。

15. 该流域日照时数在7月出现低谷的影响因素是

A. 云量

B. 海拔

C. 纬度

D. 正午太阳高度

16. 日照百分率为一个时段内某地日照时数与理论上最大的日照时数的比值 (%)。该流域3

月份的日照百分率最接近

A. 53%

B. 62%

C. 70%

D. 78%

【答案】15. A 16. B

【解析】

15. 同一地区影响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天气。7月份,雨带移动到华北、东北地区,图门江是雨季,天空云量较多,日照时数少,A对。海拔、下垫面、正午太阳高度有影响,但不是7月份出现低谷的原因,BCD错。故选A。

16. 图示日照时数图中,3月份日照时数是230小时。3月份在春分附近,各地昼夜长短相等,每天理论上日照时数是12小时,整个3月理论上最大日照时数是360小时,所以日照百分率约是62﹪,B对,ACD错。故选B。

17. 图中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即“北逆南顺”,故C项正确。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地球自转的方向

18. 河岸深受地球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图是两幅大河河口示意图,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淤积而扩展,按一般规律,最终将与河流的哪一岸相连?( )

A. 甲岸丙岸

B. 乙岸丁岸

C. 甲岸丁岸

D. 乙岸丙岸

【答案】B

【点睛】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规律以及左右的判定。

读合肥的城市热岛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9. 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M 地乡村风的风向是( )

A. 东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20. 能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关系的图示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19. A 20. A

【解析】试题分析:

19. 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近地面,城市内部形成热低压,风由乡村吹向城市,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形成东南风。

20. 城市具有热岛效应,N地的气温比周围高,等温面应向上凸出。气压比周围低,等压面应向低空凸出。A 正确。

【考点定位】热力环流

【知识拓展】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

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较为广泛,例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

热力环流与城市规划。城市内部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余热,与郊区相比呈现"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之间会形成热力环流,为保护城市大气环境,在城市规划时,要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一方面将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之外,以避免工厂排放的污染物流向城区;另一方面,应将工业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关于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主要原因是水的比热容大。

下图为北半球等压线图(单位:hPa)。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1. 如果所示等压线位于近地面,F1、F2、F3为A处空气所受的外力的方向,则F1、F2、F3依

次为( )

A. 摩擦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B. 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

C. 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气压梯度力

D. 摩擦力、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

22. 如果所示等压线位于高空,F1为气压梯度力方向,则风向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21. B 22. D

【解析】试题分析:

21. 由图可知,F1是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的气压梯度力,F2是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

F3是偏向右边的地转偏向力,故B项正确。

22. 高空风受两个力的作用,一是水平气压梯度力,二是地转偏向力;受两个力的共同作用,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结合图中的方向可知④正确,D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作用于风的三种力,考查近地面的风向

【名师点睛】风的三种作用力概念、影响与画法:

作用力概念对风速、风向的影响风向的画法

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

低气压区的力

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

原因;既影响风向(风向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

低压),又影响风速(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

速越大)

垂直于等压线

地转偏向力促使水平运动物体

的方向发生偏离的力

只影响风向(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

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不影响风

速(风力)

高空风向与

等压线平行

摩擦力

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

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相

互作用而产生的阻力既影响风速(降低风速),又影响风向。摩擦力

越大,风速越小;反之,风速越大。

近地面风向

与等压线斜交

下图中曲线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3. 若图中裸地附近的等压线为一天中弯曲幅度最大时,则此时为( )

A. 午后2时左右

B. 午夜前后

C. 日出前后

D. 正午前后

24. 此图近地面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A. 由水库流向裸地

B. 分别由裸地和林地流向水库

C. 由裸地流向水库再流向林地

D. 由水库流向林地

【答案】23. C 24. B

【解析】试题分析:

23. 若图中裸地附近的等压线为一天中弯曲幅度最大时,则说明裸地附近气压最高,则气温最低,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24. 根据等压面判断,近地面,裸地和林地气压高,水库气压低,空气做水平运动从高气压处向低气压处运动。所以B正确。

考点: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

读“海陆风形成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25. 此图表示的时间应该是

A. 白天

B. 夜晚

C. 冬季

D. 全天

26. 比较A、B、C、D四点的气压高低顺序应该是

A. A>B>C>D

B. A<B<D<C

C. D>C>A>B

D. C<D<B<A

【答案】25. A 26. D

【解析】试题分析:

25. 根据图示的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大气环流方向判断,陆地盛行上升气流,判断陆地的气温较海洋高,故判断为白天,由于陆地升温快,故气温较海洋高。

考点:大气运动

中新社北京2015年11月9日电秋冬之交本是天高云淡,层林尽染的季节。但由于同期中国北方陆续进入供暖季,每年此时,中国北方也随之进入“雾霾季”。雾由水汽凝结形成,霾由大量PM2.5等颗粒物飘浮在空气中形成。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7. 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

A. 太阳辐射大气的削弱作用地面反射大气辐射

B. 太阳辐射大气的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 地面辐射大气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

D. 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28. 出现雾霾时,会导致

A. 甲增强

B. 乙减弱

C. 丙增强

D. 丁增强

【答案】27. B 28. D

【解析】

27. 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据图可知,甲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乙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丙表示地面辐射;丁表示大气的逆辐射,故B项正确。

28. 雾霾出现时,说明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辐射量增加,大气逆辐射量增强,保温效果好,故D项正确。

【点睛】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

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2、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9. 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该地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是

A. 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

B. 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

C. 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

D. 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

30. 三次测量中,第二次测量的当天,正值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答案】29. D 30.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该题组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考查学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29. 有资料可知,该地连续3个月,太阳高度在递减,由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0-纬度差,可以得出第1次测量时太阳直射100N,第2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第3次

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100S,所以说北京昼长变化是先昼长夜短,后昼渐短夜渐长,至昼短夜长。

30. 第1测量时,太阳直射100N,太阳直射北半球,不是二分二至;第2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从北向南移动,为秋分日;第3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100S,不是二分二至,选择C。

二、综合题

31. 读二分二至日时地球所处位置图及某节气的侧视光照图,其中LP线为晨线,图中虚线表示回归线或极圈。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乙图中地轴的北端标出地球自转方向,用阴影画出黑夜部分,在乙图中恰当位置用黑点标出太阳直射点位置。

(2)图乙是图甲中______(填字母)位置的放大图,该节气的名称是_________,此时M地的地方时________。

(3)甲图中a、b、c、d地球绕日公转四位置速度由小到大排列_____。图乙中P、Q、M、三地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_________,乙图中P、Q、M、N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列______。

(4)图乙中P地的昼长___小时,Q地的昼长____小时,若某地地方时17:00日落,则该地该日的的昼长为_______小时。

【答案】(1) 逆时针自转 (2) b 冬至 14点(3)dacb QMP NQPM (4)24 12 10 【解析】本题以二分二至日时地球所处位置图及某节气的侧视光照图为背景,考查公转的方向及特点,考查昼夜长短的计算,考查自转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大小,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地球呈逆时针风向旋转;乙图中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2)乙图中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结合甲图中地球公转的位置可知,位于甲图中的b点,节气为冬至日,此时M点位于正午的东侧,时间比12点要早,根据经纬度计算可知时间为14点。

(3)考查地球公转的速度大小,考查地球自转速度特征,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地球位于近日点时,公转速度最快,时间是1月初;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最慢,时间是7月初,故a、b、c、d地球绕日公转四位置速度由小到大排列dacb。除了南北极点外,地球自转角速度各地均相等,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故图乙中P、Q、M、三地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QMP。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由直射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故P、Q、M、N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列NQPM。

(4)图乙中,p点位于南极圈上,有极昼现象,白昼时间长为24小时;Q点位于赤道上,故白昼时间为12小时,昼夜等长;若某地地方时17:00日落,说明该地7点日出,白昼时间为10小时。

【点睛】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总结

(1)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2)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海拔相同的情况下)。

(3)海拔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

(4)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5)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每小时15°,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的对应点的线速度。

32.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原理是掌握其他大气运动的基础,某教师为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请结合实验报告,完成下列各题。

(1)在下面图中用线条和箭头画出该实验中的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过程。

由此总结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热量差异→________→同一水平面上的________→大气________→热力环流。

(2)若下图中的虚线表示不同高度上纸屑点燃前的等压面,请用实线表示出纸屑点燃后的等压面。

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是:低压处等压面________弯曲,高压处等压面________弯曲。

(3)上图中纸屑点燃后一段时间,A、B、C、D四处中,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由此可总结出不同高度上气压分布的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你能说出一个生活实例吗?

【答案】(1)如下图。

空气垂直运动(上升或下降)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2)如下图所示。

向下向上

(3)B>A>D>C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近地面与相应高空气压“高”“低”相反

(4)房间内的暖气装在下部,空调冷风口装在上部。

【解析】本题以热力环流的实验为背景,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考查等压线的判读,考查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原理。由于热量的差异导致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导致大气的水平运动。

(2)近地面由于气体垂直运动导致气压高低差异,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弯曲,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弯曲。如图所示,

(3)考查气压大小的比较。先水平方向比较,后垂直方向比较;水平方向上,气体多的为高压,气体少的为低压,在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较高,高空气压较低。A、B、C、D四处中,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D>C。

(4)考查热力环流的应用,举出一个实例即可,如房间内的暖气装在下部,空调冷风口装在上部。

33.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上海市区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

材料二上海市郊区、市区及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

(1)分析图甲,描述上海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______________,其原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乙中的四条曲线,能正确表示市区、郊区、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__;在这种午后气温现象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市区与郊区近地面的风向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郊区近地面垂直方向上的气流作________运动。

(2)要有效地缓解上述问题,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应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4分) (3)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答案】(1)由市区向郊区递减市区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人类活动释放人为废热较多①自郊区吹向市区下沉

(2)绿化(或植树种草、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 减少人为热的排放(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3) 二氧化碳增多,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同时,二氧化碳增多,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解析】本题以上海市郊区、市区及近郊农村夏季午后气温变化示意图为背景,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考查等压线的判读,考查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应用。由于市区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人类活动释放人为废热较多,故市区气温较高,郊区气温较低;图乙中曲线正确的是①,近地面郊区气压较大,市区气压较小,气流从郊区吹向市区;郊区近地面垂直方向上的气流作下沉运动。

(2)考查缓解热岛效应的措施,减少人为热的排放(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或者植树种草、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措施。

(3)考查大气的保温作用。二氧化碳增多,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同时,二氧化碳增多,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没有平日的失败,就没有最终的成功。重要的是分析失败原因并吸取教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