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Microsoft Word 97 - 2003 Document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Microsoft Word 97 - 2003 Document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Microsoft Word 97 - 2003 Document

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口算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47页信息窗1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整十数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经历探索整十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口算过程,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3.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验到算法的多样化。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每组6捆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谜语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要出个谜语,大家来猜一猜。

课件出示:天上一只鸟,用线拴得牢,不怕大风吹,就怕细雨飘。(谜底:风筝)

你们放过风筝吗?你们都放过什么样子的风筝啊?

同学们见过的风筝真是多啊!那你知道风筝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今天老师带大家去风筝制作车间看一看。 (课件出示情景图信息窗一)

2.找数学信息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在生产车间里,工人师傅正在紧张的制作风筝……墙壁上还有一个生产进度表。(课件出示进度表)

从进度表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老师根据学生找出的信息有选择的板书:

鹰风筝未完成只数:60只,离交货天数:2天

燕子风筝未完成只数:240只,离交货天数:6天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小组之间交流讨论)

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选择的板书:

(1)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老鹰风筝?

(2)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燕子风筝?

……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谜语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数学信息,进而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尝试解决: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鹰风筝,才能按时完成任务?

怎样列式?

( 60÷2)

2.小组合作学习

60除以2得多少,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合作探究,并走到学生中指导学生探讨)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汇报交流:展示小组的讨论结果(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选本组学生上台帮忙,并为学生的勇敢和智慧鼓鼓掌)

1.交流算法,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1)摆小棒:6捆小棒,每捆10根,共60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3捆,是30根,所以60÷2=30;

(2)把60看作6个十,6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十,就是30。

板书:6个十÷2=3个十,3个十就是30

(3)根据乘法算除法:因为2×30=60,所以60÷2=30。

板书:2×30=60 60÷2=30。

2.反馈练习:

刚才,我们讨论出不同的口算方法,运用你喜欢的方法快速的口算出下面两道算式的结果:

90÷3= 80÷4=

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的。

3.解决问题(2):平均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燕子风筝?

列式:(240÷6)

根据刚才的学习,独立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同位间进行交流。

班内交流:让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教师随机板书:

①24个十÷6=4个十,4个十就是40。

②6×40=240 240÷6=40

4.反馈练习:

运用你喜欢的方法快速的口算出下面两道算式的结果:

720÷8= 480÷6=

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先让学生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本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四、抽象概括,总结升华

1.观察以上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教师随机板书课题: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口算。

2.怎样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引导学生总结:可以把整十数看作几个十进行口算,也可以根据乘法算除法。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自主练习第1题:分一分。

让学生看图填空,然后进行集体订正。

2.自主练习第2题:算一算。

课件出示算式,让学生口算,显示出得数。

观察思考:比较每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比较,初步了解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他们的发现,只要说得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把自己的发现运用到计算中,因为6÷2=3,所以60÷2=30

3.自主练习3:投篮。

教师出示课件:

(教师首先帮助学生弄明白题目要求,然后再做题。让学生在书上连线,并进行集体订正。)

4.人类的好朋友。

燕子妈妈捉了120只害虫,准备平均分给4只小燕子,每只小燕子分得多少

只害虫 ?

(学生自由读题、独立列式、小组交流。练习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渗透爱

的教育)

5.全课总结:本节课,大家通过为风筝厂阿姨解决如何才能按时交货的问题,

探索出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①把整十数看作多少个十进行口算。②根

据乘法计算除法。③还发现了除数不变,被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并根据这一规

律进行计算。如计算240÷6时,先用24÷6=4,那么240÷6=40。在以后的计

算中,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

板书设计:

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口算

60÷2=30(只) 240÷6=40(只)

①6个十÷2=3个十 ①24个十÷6=4个十

3个十就是30 4个十就是40

②2×30=60 ②6×40=240

60÷2=30 240÷6=40

40÷5= 80÷4= 720÷8= 480÷6=

使用说明:

1.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

(1)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思想。尽量放手

让学生去发现,思考,总结,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思

维空间。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使学生获得

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2)本节课是教学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

鹰风筝未完成只数:60只,离交

货天数:2天 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鹰风筝,才能按时完成任务? 燕子风筝未完成只数:240只,离交货天数:6天

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燕子风筝?

才能按时完成任务?

乘法和相应的除法,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基础上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口算除法不仅在实际中应用广泛,而且它也是为学习笔算除法做铺垫的。本课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类推,发现解题规律,根据已有知识,探索新知的方法,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解决问题,如:通过学习鹰风筝的算法,解决其他风筝的算法。最后学生通过学习总结出:①把整十数看作多少个十进行口算。②根据乘法计算除法。③还发现了除数不变,被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

2.使用建议:

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情景图找出数学信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出计算方法。并将学习的结果运用到实际应用中,本课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体现算法多样化。

3.需破解的问题:

在课上给学生独立思考上时间不够充足,有的学生还没思考好,就让他们相互交流,致使有的学生只能听别人说,而自己却说不出来,这样学生的参与度就不全。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1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探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能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估算方法,解释估算过程。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上节课我们走进了风筝加工厂,解决了许多有趣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风筝加工厂,看看加工厂的叔叔、阿姨们工作的进展情况如何,好吗?(出示情境图)

观察上图,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发现:(1)3天制作89只鹤风筝。(2)7天制作142只孔雀风筝。

(3)8天制作243只小白兔风筝......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1)3天制作89只鹤风筝,平均每天大约做多少只?

(2)7天制作142只孔雀风筝,平均每天大约做多少只?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谈话:要在3天制作89只鹤风筝,平均每天大约要做多少只?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让我们在小组内共同研究吧!

2.出示探究导航:

(1)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列式?

(2)议一议,“大约”是什么意思?

(3)说一说,估算时把89看作多少更合适?

(4)比一比,你列的算式与60÷2、90÷3,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自主探究,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各组讨论,注意收集典型的交流素材。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教师谈话:经过大家积极的研讨,相信你们都有了很多收获。哪一组同学愿意把你们的收获和大家一块分享?

寻找不同的小组进行交流汇报。汇报时,让学生演示自己的做法、交流自己的想法。

(一)把两位数估看成整十数进行估算。

1.“3天制作89只鹤风筝,平均每天大约要做多少只?”应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汇报所列算式:89÷3

2.质疑:“大约”是什么意思?它是表示准确的得数吗?

引导学生交流:“大约”指在数据上比较接近,不是精确的得数。

提供案例,引导学生对比观察:

60÷2= 90÷3=

仔细看一看,89÷3与上面的两个算式相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发现:上面的算式都是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是精确的得数;而89÷3不是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是近似的得数。

3.追问:89÷3不是整十数除以一位数,能否把它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整十数除以一位数进行计算呢?你打算把89看做整十数几十?为什么?

(1)猜想:89÷3≈

引导学生对“估算”的理解。(引导学生想到“用89÷3≈算出的数不是一个准确的商,而是一个大约与准确商接近的数,所以要用≈把算式与得数连接起来。)

方法的引导:怎样才能估算出89÷3的得数?

引导学生交流:把89÷3看作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来记算,即先把89转化成离它最近的整十数90来记算。

(2)梳理:89≈90 90÷3=30,所以 89÷3 ≈30 每天大约要做30只。

4.谈话:

虽然我们算出的得数是30,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假如真的每天做30只,能完成任务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30×3=90,90>89,也就是说,如果每天做30只,3天就能做90只风筝,能完成89只风筝的生产任务。

四、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探究把三位数看成几百或几百几十的数进行估算。

1.谈话:“7天制作142只孔雀风筝,平均每天大约要做多少只?”你打算怎样解决?能利用刚才的方法算一算吗?这里的142可以看作多少?为什么?

2.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五、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学生交流:

把142÷7看作一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来口算比较简便,即先把142转化成离它最近的整百整十数140来记算。

学生梳理:142≈140 140÷7=20 ,所以 142÷37≈20(只),每天大约要做20只。

师追问:

按照估算的结果进行生产,能够按期完成任务吗?为什么?应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表述想法,20×7=140,140<142,也就是说,如果每天做20只,7天只能做140只风筝,不能完成142只风筝的生产任务。要想按时完成任务,每天做的只数应该比20多一些就可以了。

六、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我们通过参观风筝制作车间,解决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估算问题。(板书课题)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估算时,先把被除数转化为与它最近的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再按照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进行口算。

估算时,有时估算大了,有时估算小了,当把被除数看成比实际数大时,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要大,当把被除数看成比实际数小时,估算结果比实际数小。运用时不能完全按照估算的结果去处理,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处理方法。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同学们,你们真厉害,通过自己探究找到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计算方法。下面就用你们的研究成果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老师相信你

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1.新课堂47页第1题。

78÷4≈ 470÷8≈ 178÷6≈

83÷4≈ 360÷5≈ 410÷7≈

温馨提示:

①、仔细读题,想一想,这里的被除数看作多少合适?

②、算一算,它们的得数大约是多少?

2、新课堂37页第3题。

温馨提示:

①、读上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想一想,“平均每筐大约装多少个?”是什么意思?

③、列式计算。

3、新课堂37页第4题。

温馨提示:

①看图,说一说你对这些动物有哪些了解?(渗透保护动物的意识)

②算一算:海龟的寿命大约是青蛙寿命的多少倍?

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能算出来吗?

4、课本49页自主练习第5题。

温馨提示:

①看一看,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想一想,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是什么?

③估一估,谁的速度快?谁的速度慢?

④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5、课本50页自主练习第10题。

温馨提示:

①读一读,你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②想一想,120米绳子可以做多少根跳绳?

③算一算,如果分给一年级,平均每个班分多少根跳绳呢?

板书设计:

教学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注重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堂上,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素材,从学生喜欢的素材---风筝入手,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价值和计算的意义,把计算当成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从而

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

(2)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出灵活估算的方法,在掌握巩固估算方法的基础上,利用估算解决生活现实问题。充分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测、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意识。

(3)练习设计紧扣主题,步步深入。

练习的设计层次分明,由浅入深,基础训练与开放题相结合,使学生练得扎实,既展示个性思维,又凸显训练实效。

2.使用建议。估算教学,不是单纯的教给学生记住一种估算的方法,而是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逐步地去理解估算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学生估算的意识。在这个过程当中,应当多增加一些学生的体验,不断地丰富学生这方面的经验,并逐步加以积累。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搜集或者捕捉一些好的素材,在具体的问题情境当中让学生去感受,什么样的问题解决需要近似值,就是需要估算,哪些问题解决一定要算出精确值。

3.需破解的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不能灵活选用合适的估算策略,如何培养学生学生灵活选用估算策略?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笔算(各位数都能整除)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51页信息窗2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各位数都能整除)的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各位数都能整除)的笔算过程,理解算理,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3.培养观察、操作、估计、推理能力和良好的书写习惯,在合作与交流的过

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4. 能利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各位数都能整除)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各位数都能整除)笔算的算理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课件。7捆小棒(每捆10根)

学生准备:同位2人1套小棒(每套6捆另4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在风筝加工厂,认识了各种形状的风筝,也了解了工人们为了能够按时交货,正在紧锣密鼓的工作着。现在材料不够了工人师傅们又去领取风筝所用的材料,我们去看看好吗?(板书课题——领材料)

2. 出示情景图,寻找信息。

快看,这就是风筝加工厂中领取材料的车间。(课件显示信息窗2情景图)从这个信息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做风筝需要布、线轴、竹条。还可

知道:做一只老鹰风筝需要红布2米,工人领

了红布64米;做一只孔雀风筝需要绿布5米,

领86米绿布;线轮每箱6个,领了72个;竹

条438根,扎一个风筝需要3根竹条)(找出数

学信息)

3.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1)64米红布能做多少只鹰风筝?

(2)86米绿布能做多少只孔雀风筝?(师板书问题)

(通过丰富而现实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自主观察,提出问题,培养观察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第一个问题“64米红布能做多少只鹰风筝?”并板书出来。

1.借助问题情境解决问题,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1)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结果大约是多少?

学生自己尝试列式。

(2)汇报交流:

预设:64÷2、把64看成60,60÷2≈30 64÷2≈30 大约能做30只。

(培养预先估算好习惯,进一步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2.尝试计算

你想不想知道确切的结果呢?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也可以动手计算一下。

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展示不同和算法

汇报交流:你能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同学们听听吗?

预设:①口算:因为60÷2=30 4÷2=2 30+2=32

②想乘法算除法口算出的。32×2=64 64÷2=32

③摆小棒的方法。64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2

④用竖式计算(只要课前预习过学生,都能写出来)

(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要特别重点让学生说说借助小棒分的方法。这时不要判断对错,每种方法都要鼓励。)

2.借助小棒,理解算理。

(1)刚才有同学说到可以用摆分棒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学生想一想:怎样分小棒的方法。

(2)交流。预设:①先把6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每捆10根),每份是3捆也就是30根,即60÷2=30;再把4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2根,即4

÷2=2;把两次分得的结果相加30+2=32。所以64÷2=32。

3.探究算法。

师质疑

(1)想一想:你能不能把分小棒的过程用竖式表示出来呢?

(2)尝试列竖式计算:拿出本子试试看!教师巡视,然后指名学生板演。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小棒,感受分小棒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班内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师质疑:比较哪一个竖式更能体现我们刚才分小棒的过程?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1:第一种好,它更能体现分的过程;

学生2:第二种好,它简单。

师质疑:看看第一个竖式计算的过程,你有什么问题吗?

若学生说不出,师引导质疑:3为什么商在十位上?6是怎么得来的?4呢?

(温馨提示:引导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这3写在十位上,表示什么?为什么这2写在个位上,表示什么?

预设

生:6表示6个十除以2得3个十,所以在十位6的上面写3,表示3个十;4个一除以2得2个一,所以个位4的上面写2,表示2个一。

在交流的过程中师板书竖式。

(通过质疑,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练一练:(用竖式计算)

63÷3 84÷2

找两名学生上比赛

说说竖式计算的过程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比较算式揭示课题:

师:观察以上三个算式,它们的计算过程有什么共同点?(都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末尾没有余数;而且十位和个位上都能够整除。)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各个数位都能整除)

2.引导总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

(1)观察、分析:

观察以上三个算式的计算过程,说一说,如何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预设生1:从十位除起

生2:十位除以除数,商就写在十位上,个位除以除数,商就写在个位上。

(师结合学生回答展示课件:先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不要求学生必须规范说出方法,只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表达即可)

2.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从做风筝选取材料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64米红布能做多少只鹰风筝?”知道了用除法来解决问题,在计算64÷2时,我们通过估计、摆小棒分一分、口算、用乘法想除法、列竖式计算等多种方法,解决了64米布能做32只风筝。在这些方法中,我们重点研究了竖式计算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大家不仅掌握了竖式计算的方法,而且能够将口算、估算与操作相结合,加深了对竖式计算算理的理解。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1.基本练习:

(1)用竖式计算:课本53页第一题中的第一横行。(课件出示)

独立完成、师巡视。集体订正汇报时,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算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2)火眼金睛辨对错:新课堂49页第3题。(课件出示)

(让学生在辨别对错的同时,想想计算除法应该注意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2.综合练习:课本53页第3题。(课件出示)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这题可以口算、估算、笔算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在相互讨论过程中增加兴趣、拓展知识。)

3.拓展练习:买树苗新课堂50页第6题。(课件出示)

要在计算出每棵杨树苗、每棵松树苗多少钱之后再比较,才能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在做笔算除法竖式计算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板书设计: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笔算(各位数都能整除)

做一只老鹰风筝需要红布2米,64米红布能做多少只老鹰风筝?

64÷2﹦32(只)

1.估算:60÷2≈30

2.口算:60÷2=30

3.想乘法算除法:32×2=64

64÷2=30 4÷2=2 64÷2=32 大约能做30只 30+2=32

4.摆小棒

5.用竖式

32

2 64

6 ……3个十乘2是6个十

4

4 ……2个一乘2是4个一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从工人师傅领材料的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把学习新知贯穿在帮助工人师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让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注重把动手操作与知识教学相结合,通过亲自动手分小棒,感受分小棒的过程:先分整捆的,再分单根的。帮助学生理解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算理,体会到竖式写法的科学性。然后通过练习实现算理的概念化、模式化,使学生思维得到从直观到抽象的提升。

(3)练习的设计注重了多样性、趣味性。在用竖式计算、火眼金睛辨对错、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巩固算理、算法、提高计算能力。

2、使用建议:

在学生列出64÷2算式后,可先让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可以利用小棒摆一摆,也可用口算或估算的方法计算。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要对合理的方法都应加以鼓励,对于用竖式计算的学生,要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讨论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3、需破解的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笔算(十位上有余数)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2页的红点,第53页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十位上有余数),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2. 经历摆小棒动手操作活动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解决“第一次商后余下的1怎么办”的问题。

3.培养观察、操作、估算、推理的能力和良好的书写习惯,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地情感体验。

4.会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十位有余数)的笔算方法,解决“第一次商后余下的1怎么办”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十位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解决“第一次商后余下的1怎么办”的问题。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课件、小棒等。

学生准备:大小相同的10根为一捆的小棒8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风筝了加工厂,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各位数都能整除)笔算,你会用竖式计算解决下面几道题吗?(出示复习)96÷3= 68÷2= 88÷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指三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集体订正时找一名学生代表讲讲96÷3的笔算过程,巩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计算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2.导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风筝加工厂,看看工人师傅在领材料的过程

中还有哪些数学问题?(板书:领材料)

课件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

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数学信息:(要求学生把信息表述完整、清

晰、有条理)

(1)一位工人师傅领了72个线轮,每6个装一盒。

(2)一位工人师傅领了438根竹条,扎一个风筝需3根竹条。

预设数学问题:

(1)72个线轮能装多少盒?

(2)438根竹条能做多少只风筝?

3.师小结

在领取材料的情境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并提出了两个数学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重点就来重点研究第一个问题“72个线轮能装多少盒?”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 明确用除法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一读,“一位工人师傅领了72个线轮,每6个装一盒。能装多少盒?”

(1)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同桌交流各自的想法。

(2)汇报交流:该如何列式,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分析明确这道题就是求72里面有几个6,就用72÷6。(板书72÷6)

2.尝试计算

(1)尝试计算:72÷6怎样计算?

师提出要求: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利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分一分,也可以尝试竖式计算。

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学生分组活动讨论研究,教师巡视指导。

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各小组经历了估算、动手操作等活动,能够得出72÷6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 第1课时总第6课时 【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分级的方法,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亿以内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引入: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常常遇到、用到比万大的数,谁来读一读下列几组数据? 课件出示图片及文字。: (1) 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为九白六十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2)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宫是北京的故宫。它的占地面积约为七十二万平方米。 (3) 2011年,我国芝麻、茶叶和油菜籽的总产量如下:芝麻六十一万吨、茶叶一白六十二万吨、油菜籽一千三白四十三万吨。 让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内容读数。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万更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复习万以内数的知识。 (1) 指名学生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 课件出示:填一填,说一说。 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千是()。 说一说: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读一读下列各数:2362、1002、8945。 2、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白万、千万。 师生一起用计数器拨数,认识万、十万、白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 (1)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千。 提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10个一千是多少?(板 书:一万) (2)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上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万。 提问: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万位满十要怎样?使学生认识到10个一万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2018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2018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借助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活动,经历观察、想象及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 教学难点: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视图,能用正方体进行拼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当下我们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自主品牌越来越有竞争力,刚刚在广州汽车博览会上就新发布了一款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无论是外形、动力还是空间都获得好评一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出

示图片) 2.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款车怎么样?为什么摄像师对相同的一款车要拍这么多张照片呢? 生:方便全面观察 3.师:看来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 生: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教师板书: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4.师:如果给你一个组合的立体图形,你会观察吗?我们就从这三个方向进一步全面的观察物体,看看大家能够有什么收获?(板书题目: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观察同一立体图形[]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教案 (1)师:请看屏幕这是由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有三位同学进行观察: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教案你能想象一下这三位同学分别是从哪几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吗? 生:小刚从上面看的,小丽从正面看的,小明从左面看的。 (2)师:到底对不对呢?你们的桌子上也有四个小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四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四篇】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小编整理了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四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直线、射线和角 课题直线、射线和角课型新授 标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重点角的意义 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旁记补充

一、认识射线,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2)射线有什么特点? (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2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名称图形联系区别 线段 射线 直线 小组汇报 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 引导想象

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 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 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 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 (2)问:到底什么叫角?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三、巩固练习: 1、 P36“做一做”1、2 2、P39、2、 四、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什么?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课题:直线、射线和角)五、课后作业:P40、8 学生汇报:直直的,有两个端殿,能测量 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 课题:图形分类第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已学过的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这些图形的类别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比较,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能按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掌握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包含有各种图形的画面,师引入: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到多彩的图形世界里去走一走。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中有哪些你认识的图形。 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认识的图形,师用多媒体课件抽象出来,呈现在图片的下方。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进行图形分类 1、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出示教材第20页第一次分类活动。 师:图形世界里的成员很多,笑笑将它们分成了两大类。仔细观察每一类图形的特点,你知道笑笑是怎样分的吗?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分类:正方形、球、圆柱、长方体分为一类,因为这些图形中组成图形的所有点都不在同一平面内;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分为一类,因为这些图形中组成图形的所有点都在同一平面内。 师进一步讲解: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长方形、正方形这样的图形我们叫做平面图形,像正方形、长方形、圆柱体这样的图形叫做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图形分类) 2、平面图形分类。 提问:在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里,哪些图形有共同的特点可以分为一类呢?请同学们先试着自己分一分,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分类,同桌交流,全班汇报: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属于同一类,圆属于另一类。

师质疑:结合我们学过有关线的知识,说一说为什么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穿哪个方向、正方形归为一类。 根据对线的认识,学生回答:因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都是有线段围成的,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师小结并板书:根据围成图形的线的不同,我们将平面图形分成两大类: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和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3、区分三角形和四边形。 提问:在由曲线围成的这四个图形中,你还能根据它们的不同点进行更细致分类吗? 引导学生思考,汇报: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分为一类,三角形都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分为一类。 师小结:像平行线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这样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可以统一称之为四边形。 (二)探究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性。 1、出示三角形框架,引导活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手中的小棒,制作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自由操作后,交流汇报:拉不动三角形。 师小结:把三角形任意拉动,不能改变三角形的形状,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出示四边形框架,引导活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手中的小棒,制作成一个四边形,然后拉一拉,再看看有什么变化。 学生自由操作后,指名汇报: 生1:四边形边扁了。 生2:四边形变小了。 …… 师小结: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1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淘气的分类,在小组讨论交流淘气为什么这样分? (2)进行全班交流。 ①根据围成图形的线中是否含有曲线,分成两类。 ②将每类图形再按照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进行分类。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2题。 (1)让学生根据图片说一说题意。 (2)思考并回答:为什么现在可以坐了?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课题一:方向与位置(一) 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内容】教材18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室内定向小游戏 游戏说明:教师课前设计好任务书两份,说明宝物(彩色图卡代表)所藏地点。例如:宝物一:第二列第三排;宝物二:第四排第五列;宝物三……。教师事先请参赛的两个组的同学回避,然后将图卡交给任务书上所列位置的同学藏好。 1、夺宝奇兵──室内定向小游戏。 教师宣布游戏任务和规则:请两个参赛小组按照各自任务书的提示,按顺序寻找到任务书上所列的宝物,速度最快的小组获得胜利。 2、请两个参赛组谈谈感受。 老师注意引导他们从小组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来谈一谈。 3、讨论:假如只告诉排数或者列数,找起来容易吗?为什么?这样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要用到几个条件?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教师结合主题图介绍公园定向运动。 2、观察公园定向运动图,在小组内说说你了解到的信息和不明白的地方。

3、全班汇报,交流答疑; 4、教师小结。 三、学习根据方向和位置确定物体的位置 1、思考并讨论“一号点在什么地方”。 全班汇报。 教师板书描述方法,并有意识归成两类:方向和距离。 2、思考并讨论“哪种方法更准确”。 全班汇报,阐述观点及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擦去不准确的描述,引导更为准确的描述方法。 3、小结:(1)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同时知道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2)我们可以利用物体方位与四个正方位所形成的角度更加准确地描述方向,并且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位。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偏, 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度的 方向上,熊猫摆在哪? 2、小组试一试解决。练习: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巡洋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鱼雷艇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单元导语

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到图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教材从例题到练习,通过“摆一摆”、“看一看”、“连一连”等不同活动的组合为师生有序开展数学活动创造了条件。 例1呈现了用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的一个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进行观察,获得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表象,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教学例1时让学生依次从前面、上面、左面认真看一看,还可以用手摸摸看到的面;说说看到面的形状;闭眼想一想刚看到的图形是什么样;动手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并与伙伴儿交流。通过看、说、想、画帮助学生建立从各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表象。“做一做”是例1的延续。教材给出了用4个正方体搭成的与例1不同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去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 例2呈现了用正方体拼搭的3个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从上面、左面、前面观察,发现从上面观察看到的3个几何体的图形相同,从左面看也相同,但从前面看图形不相同。从而认识到:从同一个方向观察不同的几何体,看到的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做一做”是用5个正方体拼搭的3个物体。通过观察比较,说明从哪面看到的图形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图形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除了准备必要的教具,每个学生准备2~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课堂上小组合作用正方体搭出几何组合体,学生手中有“物”才能实实在在的参与操作和观察活动。在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能根据物体的个数和不同的形状,找出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学习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提升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为后面学习抽象的立体知识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渗透“引伸”“转化”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所研究的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年级上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计划公顷和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4-37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三年级教材移下来的,是学生对面积单位的一个初步认识和感受。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和平方千米。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公顷、平方米、平方千米。学会他们之间的换算1公顷=?平方米,1平方千米=?公顷,可以说这是我们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通过计算、观察、推理、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利用数据资料,图片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2.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概念。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体现我国地大物博的资料)。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公顷和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占地面积,让学生感受比较大的面积,引出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接着以“边长100米的正方形”来表征面积单位“1公顷”,帮助学生建立“公顷”与“平方米”的联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会进行 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相关面积公式和面积单位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平方米,感受1公顷、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测绳。 教学方法与学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修订版

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 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单位:淄川区实验小学 备课人:韩晓晓 联系电话: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单元备课: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上册,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下册,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具体内容的编排顺序如下: 认识射线和直线,由射线引出角的定义 ↓ 从比较角的大小引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 认识平角和周角,以及平角、周角、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 ↓ 画指定度数的角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学生在二上年级认识长度单位时,就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因此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另外,本单元教材在编排时,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射线、直线,测量角,操作活动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教学建议 1.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本套教材把有关角的知识分了三个阶段编排,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但前后又有连贯性。教师要树立整体意识和目标意识,从整体着眼把握教学目标,明确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理顺学科教学总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课时教学目标的制订和实施,因为它直接指导和影响着具体的教学过程,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尽管这一单元的内容比较少,课时也不多,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教师同样需要把单元教学目标分解为课时教学目标,确定每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注意目标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教学效果的检测和评价。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原型”,儿童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但数学毕竟是抽象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找不到“原型”的,如直线的概念就比较抽象,教学时很难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数学中所说的“点”是没有大小的,“线”是没有粗细的,“面”是没有厚薄的。正因为如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不都能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有的生活经验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日常生活中的牛角、羊角,甚至人民币的单位名称“角”等时常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干扰。因此,教学时必须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和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3.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教学内容: 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3、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三、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五、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确定物体位置 学习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18例1 教材分析:本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里的“图形与位置”。它是前面学习的提高,也是后继学习的准备。它试图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位置和描述简单路线图的方法,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而且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以及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学习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准备:课件 学习过程: 一、目标导入 1、出示学习目标 1.查找相关资料,举例说明什么是“定向运动”。 2.你认为确定1号检查点的关键在哪里? 3.对于1号检查点的位置还可以怎么描述?你认为确定位置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4.动手在平面图上标出例2各建筑物的位置,说一说有哪些步骤? 5.尝试完成教科书P18“做一做”。 2、自学要求 (1)自学课本P17~18 (2)你能回忆哪些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说一说。 (3)根据教材介绍,你了解到什么知识?有什么困惑?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出示情境图

(完整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2015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新 人教版) 第(二)单元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 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 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案 教材内容观察物体1总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要求1、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 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 图关系的认识。 2、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3、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自主学习质疑释疑观察投票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观察,你能指出这个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学生指一指)(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完整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完整教案

教学课题观察物体(1) 教学课时 1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1、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学生能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3、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难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准备及手段多媒体课件、小正方体、方格 纸。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教学侧记 (一)情境引入。 1.师:当下我们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自主品牌越来越有竞争力.刚刚在广州汽车博览会上就新发布了一款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无论是外形、动力还是空间都获得好评一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图片) 2.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款车怎么样?为什么摄像师对相同的一款车要拍这么多张照片呢? 预设:方便全面观察。 3.师:看来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 预设: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教师板书: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4.师:如果给你一个组合的立体图形.你会观察吗?我们就从这三个方向进一步全面的观察物体.看看大家能够有什么收获?(板书题目: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观察同一立体图形 (1)师:请看屏幕这是由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有三位同

学进行了观察: 你能想象一下这三位同学分别是从哪几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吗? 预设:小刚从上面看的.小丽从正面看的.小明从左面看的。 (2)师:到底对不对呢?你们的桌子上也有四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轻轻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实际观察一下。 (3)出示活动建议: ①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立体图形。 ②在方格纸上拼摆出你看到的图形。③验证拼摆的图形与观察到的是否一样。 (4)学生活动.师巡视。 (5)汇报信息:(将学生作品贴黑板上) (6)集体反馈:(追问)谁的观察结果和他的一样?看看.我们刚才的判断对吗? (7)小结:我们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了这个立体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进行的观察.对于这个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预设: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我们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观察不同立体图形 (1)师: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老师搭成的立体图形.搭建的方法有很多.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 (2)一生任意将四个小正方体拼摆成几何体(教师黑板上贴出学生对应作品) 预设: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备课上课讲义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 单元备课

第二单元:《用字母表示数》单元备课教材简析 1.本单元,以“黄河掠影”为教学素材,带领学生走进黄河,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黄河,在学习数学的同时,领略黄河的风采,感受祖国的美丽。 2.整合教学内容,合理编排知识结构。 3.教材编排力求帮助学生学会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习了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几何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简易方程(四下)、乘法运算律(第二单元)、面积、体积等字母公式、小数、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第五单元起义的克隆牛——小数加碱法)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得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 5.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串”,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2.引导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3.注重探究问题方法的培养与训练。 4.注重评价的导向性。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2.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学会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略写方法。 3.在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建立字母式子的模型,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作用和优越性。 4.在学习中逐步感受符号化思想,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10~12。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包括初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这是学生学习过长度、质量、时间及其计量单位后,认识的又一类量及其计量单位,这对于丰富学生对量及其计量单位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1)和(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4、练习,完成(3)和(4) 三、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课后小记: 这节课师生都是“有备而来”,课堂上学习气氛很好。估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在这课上,我先是借标准容器来认识1升,再是以学生带的各种容器来巩固认识,努力使学生在头脑中能形成比较丰富的1升的表象。在此基础上,我着重让学生以已知容量为参照物,去进一步估计一些大小比较接近的容器的容量,并鼓励学生展开一定的想象,把一些差不多大的容器联系到一起,去认识它们的容量。这样以点带面,学生借有限的物品认识足够多的物品;这种学习方法的获得对学生来说也非常重要。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第1课时总第1课时主备人:投放日期2020年4月21日 一次备课二次备课 课题:观察物体(二)1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 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借助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活动,经历观察、想象及验证的 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 状。 自学质疑: 1.师:当下我们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自主品牌越来越有竞争 力,刚刚在广州汽车博览会上就新发布了一款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 无论是外形、动力还是空间都获得好评一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让 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图片) 2.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款车怎么样?为什么摄像师对相同 的一款车要拍这么多张照片呢? 3.师:看来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 察物体?生: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教师板书:从正面 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4.师:如果给你一个组合的立体图形,你会观察吗?我们就从 这三个方向进一步全面的观察物体,看看大家能够有什么收获?(板 书题目:观察物体) 小组交流 1.观察同一立体图形 (1)师:请看屏幕这是由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有三 位同学进行观察: 你能想象一下这三位同学分别是从哪几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吗? 生:小刚从上面看的,小丽从正面看的,小明从左面看的。 (2)师:到底对不对呢?你们的桌子上也有四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轻

轻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实际观察一下。 (3)出示活动建议: ①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立体图形。 ②在方格纸上拼摆出你看到的图形。 ③验证拼摆的图形与观察到的是否一样。 (4)学生活动,师巡视。 (5)汇报信息:(将学生作品贴黑板上)、 (6)集体反馈: 问:谁的观察结果和他的一样?看看,我们刚才的判断对吗? (7)小结:我们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了这个立体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进行的观察,对于这个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我们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观察不同立体图形 (1)师: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老师搭成的立体图形,搭建的方法有很多,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 (2)一生任意将四个小正方体拼摆成几何体 展示点拨: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教案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一、单元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二)P13——P16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物体,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4、在观察、操作和验证等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在“搭一搭”的具体活动中,用拼摆小正方体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5、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用连一连、画一画、摆一摆等形式解决问题 6、在拼摆、观察等数学活动中,培养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力 7、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物体,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能在“搭一搭”的具体活动中,用拼摆小正方体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四、单元教学安排 观察物体(二)……………………………………………………2课时

第1课时观察物体 一、教学内容:观察物体P13——P14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到的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在拼摆、观察等数学活动中,提高推理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判断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到的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难点: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时,体会看到的面数与物体的个数的不同。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一座庐山,为什么世人看到的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由于观察的位置不同,庐山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景色。这里,诗人是从不同位置对实物进行观察。 2、出示由若干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立体图形。 请学生猜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如果用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拼摆成立体图形,在观察中又会存在哪些特点?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以4~6人为一小组,每小组有四个相同的小正方体。面对自己横向连续摆3个小正方体,再在左边第一个后面再摆一个。小组成员分别从前面、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 第 1 课时总第6课时 【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分级的方法,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亿以内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引入: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常常遇到、用到比万大的数,谁来读一读下列几组数据? 课件出示图片及文字。: (1)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2)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宫是北京的故宫。它的占地面积约为七十二万平方米。 (3)2011年,我国芝麻、茶叶和油菜籽的总产量如下:芝麻六十一万吨、茶叶一百六十二万吨、油菜籽一千三百四十三万吨。 让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内容读数。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万更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复习万以内数的知识。 (1)指名学生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课件出示:填一填,说一说。 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千是()。 说一说: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读一读下列各数:2362、1002、8945。 2、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师生一起用计数器拨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 (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千。 提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10个一千是多少?(板

书:一万)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上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万。 提问: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万位满十要怎样?使学生认识到10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 师:我们知道了10个一万是十万,如果十万十万地数,10个十万又是多少呢? 学生同桌讨论,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追问:照这样推想下去,你还能知道什么?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交流汇报,教师适时板书: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3)小结: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以前的“个、 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 3、教学例题1。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题1,提问:六十一万、一百六十二万和一千三百四十三万各是多少?怎样写呢? (1)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六十一万表示61个万,61个万是610000;一百六十二万表示162个万,162个万是1620000;一千三百四十三万表示1343个万,1343个万是13430000。 (2)写数。 学生尝试写数,小组交流、汇报。 师小结写数的方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下面的填空,并组织汇报交流。 4、认识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 师:请同学们将课本第11页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出示数位顺序表) 教师适时讲解: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 (2)学习数位分级。 明确: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一”;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二 ) 单元导语

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到图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单元教材从例题到练习,通过“摆一摆”、“看一看”、“连一连”等不同活动的组合为师生有序开展数学活动创造了条件。 例1呈现了用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的一个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进行观察,获得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表象,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教学例1时让学生依次从前面、上面、左面认真看一看,还可以用手摸摸看到的面;说说看到面的形状;闭眼想一想刚看到的图形是什么样;动手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并与伙伴儿交流。通过看、说、想、画帮助学生建立从各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表象。“做一做”是例1的延续。教材给出了用4个正方体搭成的与例1不同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去辨认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 例2呈现了用正方体拼搭的3个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从上面、左面、前面观察,发现从上面观察看到的3个几何体的图形相同,从左面看也相同,但从前面看图形不相同。从而认识到:从同一个方向观察不同的几何体,看到的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做一做”是用5个正方体拼搭的3个物体。通过观察比较,说明从哪面看到的图形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图形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除了准备必要的教具,每个学生准备2~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课堂上小组合作用正方体搭出几何组合体,学生手中有“物”才能实实在在的参与操作和观察活动。在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能根据物体的个数和不同的形状,找出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学习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提升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为后面学习抽象的立体知识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渗透“引伸”“转化”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所研究的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