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古诗两首》

第20课《古诗两首》
第20课《古诗两首》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20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焚、砚”,读准“谦、冕、凿、锤”等易错字,认识“吟”这种诗歌体裁,结合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若等闲、粉骨碎身、淡墨痕、满乾坤”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3.结合课前改写的记叙文《石灰吟》,运用文诗对照的方法,“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感悟诗人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怀。

4.依托搜集的背景资料、文本资源,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墨梅》,感知王冕鄙视流俗的情操。

5. 学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写法,合作学习古诗,改写《墨梅》为记叙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课前改写的记叙文《石灰吟》,运用文诗对照的方法,“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了解古诗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难点:学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写法,合作学习古诗,改写《墨梅》为记叙文。

三、教学评价

1.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采用指读、录音范读、同位互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是否读正确流利,读出了诗的节奏韵味。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情境体验、诗图、诗文对照、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诗句,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通过两首诗对照学习、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懂诗的意思和意境;借助诗中的诗眼和关键词、资料补充、体会作者的情感。

4.读写一体,将习得到改写古诗的方法,运用实践中。

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古诗相关的背景资料,将《石灰吟》改写成记叙文,制作课件。

2.根据学生前置性学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实效性。

学生准备: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 :整体感知—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复习古诗导题,识写法。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学习过的贺之章的《咏柳》和王安石的《梅花》

这两首古诗吗?谁能试着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诵,相机课件出示)

自由读一读这两首诗,你发现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咏物言志)

今天我们再次踏进古典诗歌的殿堂,学习两首咏物言志的古诗,相信同

学们会从中受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熏陶。

2.板题齐读 20 古诗两首

3.谁能大声说出这两首诗的名字,并把它的名字写到黑板上。(指名板书

诗题)这两位同学的书写真规范,尤其是“吟”和“墨”字,这两个字极难

写,同学们写得很规范,请其他同学,像他们这样在田字格里,规范书写两

遍,请注意“吟”字右边是个“今”,不要写成“令”,而“墨”字的“土”

要拖住上面部分。

4.你对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有哪些了解?

学生自主交流后,教师相机补充展示资料

5.从资料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两位诗人,虽然生活的年代不同,但内心都是非常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骨子里透着一股韧劲,今天就让我们分别通过这两首古诗,走进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初读古诗,识字。

(1)大家打开书,自己自由朗读,争取读正确、流利

(2)出示古诗,谁来分别朗读这两首古诗?

(3)你认为哪个字,最易读错?

预设:“谦”字,容易和“嫌”、“歉”形近字混淆,“冕”字,是形音字。“锤”字,是翘舌音。

(4)你认为哪些字最容易写错?

预设:“焚、”、“砚”字是本课的两个生字,在规范书写时,要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焚”字是上下结构的字;“砚”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而“烧”字的斜钩上没有点,左窄右宽。请同学们先描红,再规范书写两遍。

(5)在这两首诗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示大家的?

,同音不同字,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请您说说吧!

2.再读诗,注意读出节奏。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读的时候要注意断句,这也是有规律的,先看一看,再读一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重音、韵味,采取老师范读、同位互相读等方式读好这两首古诗。

(出示课件)

3.感知古诗内容

(1)请同学们用心品读这两首古诗,结合自己的理解,尝试说一说,这

两首古诗主要写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2)教师相机点拨

——《石灰吟》主要展现石灰的哪个特点?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从“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这几个词感受石灰的坚强,不

服输的精神。从“全不怕、在人间”两个词语感受到石灰的乐于奉献的精神。)

——尝试再谈第一首诗的主要内容。

(山石在深山里不怕铁锤的打击,不怕烈火的焚烧,成为石灰,为人类造福。)

——《墨梅》主要展现梅花的哪个特点?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淡墨痕、不要人夸、只流”等词语体现梅花的开放在寒冷的冬季,可

依然把宜人的芳香留给人间)

——尝试再交流第二首诗的主要内容。

(梅花傲放于寒冬中,可把芳香无私地奉献给人类)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文诗对照,诵读《石灰吟》,感知“抗争”。

1.谁能说一说,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师总结并相机板书: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

2.我们都知道,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古诗需要我们借助许多资料,才能完

成,非常不便,今天,我们只需借助一篇文章,就能感悟到这首古诗的真谛。

3.这是老师根据搜集的《石灰吟》的背景资料,改写的一篇记叙文,相

信它能很直观地帮你了解这首古诗。

(1)出示老师课前改写的记叙文。

(2)

(2)学生自由读,谈自己的收获。

4.文诗对照,学习古诗

(1) 解诗题。

①对照改写的记叙文,想一想,怎样理解“吟”字,哪一句话的哪一个

词对“吟”字做了最恰当的解读?

②老师相机补充解释:“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一种体裁。

——你还知道哪些含“吟”的古诗?

相机积累:《游子吟》、《边城吟》、《蚕妇吟》、《插花吟》等

③结合科学课上所学的科学知识,交流对石灰的了解。

(引导学生对石灰的形式过程、作用等方面认知)

④题目是古诗的眼睛,我们把这双眼睛擦的更亮一些,再大声朗读诗题。

再想一想12岁的于谦,目睹着深山铁锤、烈火锤炼石灰的过程,是何种心情?请把他的心情通过读诗题,读出来。(生读)

(2)明诗意。

①结合展示的记叙文,想一想,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的这首诗?请用笔标画出来。

当你读到这句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描述一下吗?(主要元素有:少年、工人、铁锤锤打石头、烈火煅烧石灰)——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描述这个场景的呢?

②解读1、2句。

这两句诗中的“千锤万击、若等闲”怎样理解?“千”与“万”是指一

——“千锤万击”指千万次的锤打敲凿。“千万”是形容锤打的次数极多,这里是虚指。谈一谈“千锤万击”是一种什么感觉?

你积累了哪些“千X万X”结构的成语?

——“若等闲”指平平常常的事。

——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第三自然段)

——多了不起的山石啊,经得住锤打与焚烧,请有感情地读好这两句诗。

③解读3、4句。

——谁来尝试说一说,3、4句诗的意思?你是怎样知道的?

——读一读第4自然段,相信你还会有新的收获。

“粉骨碎身”怎样理解?“全不怕”和“要留清白在人间”说明了什么?

——石灰把烈火焚烧自己不过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对那熊熊烈火发出一句呐喊吗?

——再将诗与文中的第4自然段对照读,你读出了什么?(无私奉献)

④请对照1、3、4自然段,将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悟诗境。

①诗文对照,入诗境

——品读古诗,在《石灰吟》这首诗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千锤万击”“若等闲”让我感受到了坚强不屈;“粉骨碎身”感受到了舍弃了一切;“留清白在人间”则一个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出现在眼前。

——再读文章,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请诗文对照熟读它们,将它们牢牢记住。

②师引生入诗境。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跨跃时空,来到永乐年间的一个深山,这里有一座石灰窑前,一位翩翩少年来到这里,他看到……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吗?(同位交流后再展示评价)

③你能尝试把最吸引你的古诗句、精彩语段背诵下来吗?

(4)诵诗情,悟写法

①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的石灰这个形象,用哪些词语形容它最恰当?

(坚强不屈、洁身自好、无私奉献、不屈不挠)

你能通过读再现石灰的这种高大形象吗?

②再阅读于谦简介,哪些词语形容他最恰当?(敢于抗争、不同流合污)

③将于谦与石灰相对比,他们有哪些相同之处?(不屈服,敢于抗争)

(四)识坎坷人生,学写法

1.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石灰的无限高尚的品质,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流传至今,它还写了什么呢?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字里行间隐隐地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石灰吟》这首诗是一首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好际遇的先兆。

3.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1)一诵――少年抒怀

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

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你的朗读道出了于谦的心声,真是于谦的知音。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一定有无数的话想对世人诉说,那他最想说什么呢?(学生交流)千言万语道不尽于谦的心情,不如化作声泪俱下的吟诵。(音乐起,我们一齐诵读全诗。)于谦的知己又多了。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为后人所敬仰。从《石灰吟》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请同学们深情地背诵全诗。(自由背、抽背、齐背。)

同学们,此时此刻,我想于谦已经走进了你的心中,石灰的精神已经刻在了你的心底,那诗人于谦写这首诗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

(5)小结识写法:

——作者借石灰释放自己的情怀,这是以物喻人,有时,作者想表达自己的意愿、想法时,不方便直接表达,于是就凭借与之相似的其他事物展现出来,这种写法就叫咏物言志,

再请你结合本诗,读一读改写文的第5自然段,说一说,作者借石灰想表达怎样的志向?

——识改写记叙文的方法。

对于本首古诗的学习,我们借助了老师由古诗改写的一篇记叙文,为古诗的学习带来许多方便,请同学们浏览一下文章,说说老师是怎样改写的?

(融合的古诗创作背景、结合诗句产生想象、作者的创作意图等)

5.明学法:

我们通过文诗对照,读懂诗题,读懂诗意,再入诗境,诵诗情,将这仅28个字的古诗,品味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让我们的收获颇多。

(四)作业:

诗文对照,展开想象,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灰吟》所描述的意境。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石灰吟》,说说于谦在诗中描绘的景色。

2.复习学法: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

(二)合作学习,诵读《墨梅》,感知“孤傲”

1.上节课,我们依托一篇根据《石灰吟》改写记叙文,诗文对照,学习了第一首诗,下面我们小组合作,巧借搜集的资料,学习第二首诗,它是从小曾励志画荷花的王冕笔下的大作——《墨梅》,它和以前也学过的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也是一首题画诗。

合作学习指导:

3.汇报展示,师及时点拨。

(1)解诗题

①王冕一生钟爱梅,“墨梅”是梅花吗?它指什么?(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②你对这样的画有哪些了解?补充相关资料

③每读完一首诗,总有难以割舍的东西,读完《墨梅》最难割舍什么?

预设:一个“淡”字,让读者似乎感受到了水墨画的淡淡的痕迹,似乎又让读者无法触摸到这一点。一个“满”字,让读者感受到梅花的清新的香气,但无法与“乾坤”一词连在一起。

一目了然。

读了诗题,

(2)品读——明其意

①哪组同学读懂了1、2句“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的意思。

——“吾家”指哪儿?王冕为什么要强调“吾家”呢?(骄傲自豪)

——这儿的“树”指什么树?关于洗砚池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你知道吗?师讲述王羲之的“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

——出示墨梅图,理解“痕”是什么意思?请从图上找一找“墨痕”吗?

——怎样理解“淡”字?学绘画的同学能结合自己掌握的绘画知识讲一讲对“淡”字的理解吗?

透过“淡”字,你读出了什么?(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之中)——请把不畏严寒的梅花读出来。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请欣赏着墨梅图,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素洁淡雅、高洁不俗、不要称赞、不计名利)

②哪一组汇报3、4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的意思。

引导理解“夸”“乾坤”的意思

——第三句能不能改成“不要人夸颜色好”?为什么?

请调整词语的顺序,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怎样理解“流”字?能不能换成“留”?

——你闻到梅花的清香了吗?积累了哪些写花香的词语,与大家分享?

——哪个字让你感受到的?怎样理解“满”字?“乾坤”那么大,梅花的清香真的能充满天地之间吗?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夸张)——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株怎样的一梅花?请说一说第四句诗的意思。

——谁能将3、4句合起来,说说两句诗的意思,请适当调整词句的顺序。

③结合插图,想一想作者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的这首诗。

(补充相关资料:晚年之作,年青时,自学成才,性孤傲,但应试不中,

毅然过着游历生活,有一定的阅历,心理自然与众不同,诗画皆负盛名,善画梅,画中可见其孤傲性格。)

(3)悟读——临其境。

①这首题画诗全诗仅简简单单的二十八字,却将一株清香扑鼻的梅花,刻画的淋漓尽致,我们一起走进这株梅花。(引读)

这真是一株清香、迷人的梅花啊!女生读——

这真是一株洒脱、淡定的梅花啊!男生读——

这更是一株自信、不俗的梅花!齐声读——

②扣字入境

——扣“个个”感知梅花的茂盛。

你能用一段话,来展现“个个”所表达的意思吗?

——扣“淡”字感知梅花的美展现的恰到好处。

能将“淡”字换成“平”或“少”吗?为什么?

——扣“夸”字感知梅花的颜色好看。

想像一下,看到好看的梅花,会怎样夸?

——扣“满”字感知梅花香飘万里。

把“满”字换成“冲”、“溢”行不行?说说理由。

③再读一读,你的眼前浮现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4)引读——悟其情

①引读全诗,感受诗人情感。

——诗人游历,回到家中,想想遇上的见闻,回味权贵们的嘴脸,一股鄙视涌上心头,他望着墙上的墨梅图,转眼,院子洗砚池边上的一棵梅树,又跃入了他的眼帘,枝条生长茂盛,他提起笔写道:—(读一行诗句)——刚刚写完,却忽然发现枝头缀满繁密的花朵,千姿百态,犹如万斛玉珠,美丽极了,细赏梅花图,却发现,那开放的一朵朵的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墨痕,真是太神奇了,这就叫——(读第二行诗句)

——再仔细欣赏那盛开的梅花,花朵分布富有韵律感,长枝乱中有法,

短枝密而有序,傲然挺立于寒冬中,作者不由得想起自己生活的经历,他更觉得其洁白的颜色是如此的好看——(读第三行诗句)

——兴致正浓,一股清新的香气,向王冕袭来,洁白的花朵与铁骨铮铮的干枝相映照,清扬袭人,好像要充满整个天地之间似的—(读第四行诗句)

②读完整首诗,我们再看看课文中的插图,王冕提笔伏案临窗而作,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作者的所表达的情感你感受到了吗?

③再悟写法。

王冕为何如此喜欢梅花呢?为何种梅三千株,还自称为“梅花屋主”?王冕写梅花色淡气清,不在意别人的夸耀,更不需要别人的奉承。其实是在

诗中的墨梅傲然严冬,“流清气满乾坤”,这与作者鄙视权贵,不向世俗低头,孤傲的性格有着相似之处,作者借相似的墨梅表达自己的孤傲、坚贞

(5)读写一体,诵诗情。

①你积累了哪些与梅花有关的古诗,请与大家分享。(王安石的《梅花》、张谓的《早梅》、卢梅坡的《雪梅》、王冕的《白梅》等)

②你也赞一赞梅花吧——片断练习

梅花不畏严寒,傲然开放的画面深深的烙在我们的脑海中,请写一段话也像王冕一样从梅花生长地点、姿态、颜色、清香四个方面赞美它,让“文格、画格、人格”巧妙融合在一起。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熟读成诵,读写一体

1.这两首七言的绝句,看似简单,实际句句饱含深情,让我们共同有感情的背诵一下这两首古诗。

2.写法汇总:两位作者的内心世界都有着丰富的思想认知,高尚的情操与淡泊名利的胸襟,他们不向世俗献媚,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品格,深深地

、借“墨梅”表达自己的“志”。

3.举办赛诗会。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我们应该将此代代传颂下去,下面我们举办一个赛诗会,小组合作,看看哪一组,哪个同学积累的诗最多,背诵的最有感情。(先小组内比赛,再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全班比赛,评选出“优秀小诗人”)

4.再读老师由《石灰吟》改写的记叙文《凛然碎身留清白》,重温改写的方法,结合自己搜集的相关背景资料,展开想象将《墨梅》改写一篇记叙文。

(四)作业设计

继续改写《梅花》

七、板书设计

20 古诗两首

墨梅

石灰——于谦清清白白做人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墨梅——王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八、教学反思:

本份教案对古诗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成功之处:

1.大胆采用文诗对照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前,老师根据搜集到的相关背景资料,融合对《石灰吟》这首古诗的研究、理解,将其改写成一篇记叙文,里面包含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写诗的背景、意图及诗句的意思、要表达的情感等,让学生在依文学习古诗时,自己困惑难解的问题,诗文对照后,都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与学习效果,由此总结出改写方法,在第二课进行读写练笔时,引导学生依方法进行改写《墨梅》,大大降低了改写的难度。

2.以诵读为主线,紧扣学习古诗的方法,落实目标。

教学中,时刻将读贯穿与学习古诗的每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读中悟物,感知石灰与梅花的品格;读中悟情,透过石灰与梅花,感悟诗人不同流合污、敢于抗争的高尚的情操;读中悟法,感悟“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从读中习得学习方法,即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学得写作方法,即借搜集的背景资料,融合古诗内容等将古诗改写记叙文的方法,从而实现读写一体,将教学目标一一落实到实处。

不足之处:对于诗境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教学中感觉学生词语匮乏,难以用丰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建议:课前引导学生搜集关于创作古诗的背景,为感悟诗的内涵做铺垫。

附前置性学习单:

20古诗两首

一、自学生字。

认读生字,正确规范书写4遍。

二、自主阅读。

1.一遍遍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还要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工具书,结合插图,联系诗句,展开想象,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诗句意思,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和同学交流。

三、自主探究

1.读读下面的词语,试着理解意思。

吟若等闲粉骨碎身淡墨痕满乾坤

2.积累关于“梅花”和借物言志的古诗

四、搜集资料

搜集关于诗人及创作古诗的相关背景资料

2017秋教科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课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朗、选、作、疑、霜、举”6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3.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以及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古诗的节奏美和意境美。 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诗句的意思,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创情景,介绍背景解诗题 1.学生在《思乡曲》中感受淡淡的忧伤、难过。 (1)请欣赏一段乐曲,一边听,一边静静地体会自己内心的感受? (2)这是马思聪的《思乡曲》,此时作者远离家乡,思念亲人。所以曲子听起来有些忧伤、凄凉。思念家乡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展现,也可以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表达。唐朝诗人李白,就借一首五言绝句寄托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2.学生自主理解课题。 (1)读了课题,你猜猜这首诗写了什么? (2)在静静的夜里悄悄地思念自己的家乡。应该怎样读课题更能表现这样的情景。 二.个性理解明诗意,读诵吟咏悟诗情 (一)初读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由读。 以前读过这首诗吗?你愿意读吗?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页,借助拼音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它记住。 2.去掉拼音指名读。 (1)同学们借助拼音读得这么好,没有拼音的帮助,还能读好这首诗吗?来!试一试。 (2)谁有勇气单独读给大家听? 可能你对古诗不太熟悉,也可能是有点紧张,不过你做到了正确、流利。不要紧,听听别人怎么读,你在心里跟着模仿,就一定能读好。 (3)谁愿意帮助他,读给他听。 (4)你有勇气再试着读读吗? 好!老师把掌声送给你,你是个会用心学习的好孩子。加油!你会更了不起的! 3.齐读 让我们像**同学这样,一起读读这首诗。 (二)品读感受诗意 1.教师范读。 (1)大家专心读书的样子真好看,我也想读,你们想听吗?听听我读得怎么样?谢谢同学们的掌声,你们的意思是说我读得还不错?这让我觉得朗读古诗真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 (2)我教你们读一遍呀? 2.学生仿读。

部编本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二下语文第课古诗二首2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 (一)初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 3、齐读 (二)理解诗句 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 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 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绿的无边无际。荷花格外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

四年级下册第20 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校:张庄完全小学教师姓名: 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鹤、孟、陵、辞、唯 2.趣味识字:回忆学过的“陵”“唯”的形近字,通过区分偏旁来理解“陵” “唯”的意思,从而记住“陵”“唯”的音形义。 3.易读错字:“陵”与“棱” 4.多音字:朝、舍、更、尽 5.应会写字:孟、浩、陵、辞、唯、舍、君 (1)写正确:易写错字,“陵”右下部分是折文, (2)写美观: ①指导书写的字:浩、唯 ②指导要点:浩的三点水中间点靠左一些,唯字口居于左部右上方,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1)地名:黄鹤楼、渭城 (2)景色:孤帆、碧空、天际、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两首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的情景 (2)概括方法:整体概括法 2.体会重点段的表达顺序 (1)重点段及表达顺序: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2)体会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 学习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1)重点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体会方法:“尽”和“唯”字将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注神驰的情形巧妙地展现出来。 (2)重点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体会方法:“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外。 4.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仿写古诗(送别诗,借景抒情) (二)本课重点问题: 1.课后思考题:(1)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体会体会其中的情感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背一背你了解的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句 2.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是“西辞” 三、情感体验: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案

20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理解诗句的意 思。 3.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重点难点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具 准备 有关李白、孟浩然和王维的生平材料教学 课时 两课时 课文详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 2.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3.背诵本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他俩是什么关系? 3.本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读本诗,要求读准字音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 (2)借助文后注释,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3)标画出疑惑之处。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3.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两名同学讲解古诗。 重点指导:“西辞”“尽”“唯”“天际”等重点词语。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①送:送别。②之:去,到。③广陵:扬州。 释义: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2)故人西辞黄鹤楼 ①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②辞:辞别。 释义:老朋友在西边辞别黄鹤楼。 (3)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②下:去, 到。 释义:阳春三月,顺流东下到扬州去。 (4)孤帆远影碧空尽 ①孤帆:单独的一条船。②远影:远远的影子。 ③碧空:晴朗的天空。④尽:消失了,没有了。 释义:孤独的小船渐渐消失在水天尽头。 (5)唯见长江天际流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9课《古诗两首》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运用 (共9题;共52分) 1. (5分)读拼音写词语 yì xiāng měi féng xiōng dìsī qīn dēng gā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王维十七岁时写的一首________的诗,其中“________”一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表现了________的情感。 3. (2分)写出划线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 异乡:________异客:________ 4. (6分)我能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距离大;②久,时间长;③程度高;④颜色重。 A.这件衣服的颜色很深。________ B.这里的河水很深。________ C.夜深篱落一灯明。________ ①看到;②会面,会见;③见解,对于事物的看法。 D.他很有远见。________ E.夜书所见。________

F.领导接见了我们。________ 5. (10分)根据课文看拼音写汉字 cùshēn yìyìféng 急________________沉回________________乡每________ jiābèi yáo biàn chā ________节加________________远分________________入 6. (6分)根据古诗写诗意,根据诗意写古诗。 (1)遥知兄弟登高处,________。 (2)“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 7.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挑:________。 ②促织:________。 ③篱落:________。 ④登高:________。 ⑤茱萸:________。 8. (5分)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 9. (10分)理解诗句的意思。 (1)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阅读理解 (共1题;共12分) 10. (12分)课外阅读。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小儿垂钓》同步练习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小儿垂钓》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一、基础题 1.按拼音写汉字。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péng tóu méi tái jiè wèn 2.多音字组词 少shào________ shǎo________ 都dū________ dōu________ 3.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鱼惊 应人

垂纶 4.读诗《小儿垂钓》,根据内容填空。 蓬头稚子学垂纶,________。 5.写出反义词。 侧—________ 借—________ 遥—________ 6.形近字组词。 蓬________ 怕________ 缝________ 拍________ 7.解释下列词语。 ①蓬头 ②鱼惊 8.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招手 ②侧坐 9.给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蓬头 稚子 借问 10.把肯定句改成否定句。 ①他见义勇为的行为,让我们深受感动。 ②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 11.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雨水淋湿了我的衣服。 ②妈妈不小心摔坏了小芳的文具盒。 1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受宠________ 惊涛________ 摇摇________ 13.将下列陈述句改成疑问句。 ①春天一到,冰就化开了。 ②你不能这样做。 14.文学常识填空。 胡令能(785-826年),________诗人,隐居________(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20 古诗两首

20 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 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 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 3、课文插页的挂图。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反思

23* 卡罗纳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们对卡罗纳的关爱之情。 2、了解人们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并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 3、能在这篇课文的引领下,自觉阅读《爱的教育》,接受爱的教育。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们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并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 课前准备 1、课文插页的挂图。

板书设计 23、卡罗纳 语言动作神情 老师的爱 痛失母爱得到同学的爱(我) 长辈的爱 作业设计: 24* 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男孩的心愿,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男孩的心愿,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意思。课前准备 1、词语卡片。

板书设计

24、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小男孩 惊讶不是希望……而是希望…… 又错了 作业设计: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感受人间真情,倡导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分角色对话,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学习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鼓励学生善于运用和总结各种方法学习词语。 3、熟读、背诵有关“乐施好善”美德的名言,积累语言。 4、了解“杏林春满”的成语故事和用法。 5、看图作文,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写清楚事情经过;表达真情实感;学习修改习作。 课前准备 1、收集或拍摄学生有关的生活情境。 2、收集学生习作常见的错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再现课文情境,模拟对话 1、假如有一天,小钱跟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他们会说什么呢? a、分角色模拟对话。 b.指名上台对话,引导评议。 2、假如你是卡罗纳的同学,你想怎么安慰他?(方法同上) 3、师小结:生活不可能总是那么一帆刚匝的,难免会碰到困难、烦恼的事,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安慰;别人碰到了困难,送去一句安慰的话,伸出援助之手,是多么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石灰吟》同步练习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石灰吟》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一、基础题 1.按拼音写汉字 shēn shān fén shāo děng xián qīng bái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石灰 烈火 清白 人间 3.拼音我会选。 千锤万凿________(zuò záo) 烈火焚烧________(hún fén) 粉骨碎身________(cuì suì) 4.多音字组词 间jiān________ jiàn________ 处chǔ________ chù________ 5.写出近义词 等闲—________ 不怕—________ 清白—________ 6.写出反义词。 清白—________ 等闲—________ 不怕—________ 7.形近字组词。 吟________ 深________ 冷________ 探________ 8.查字典。 “碎”按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读________ 9.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千锤________ 烈火________ 粉骨________ 10.我会读(读诗句,画出节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1.我会填。 千锤万凿出深山,________。粉骨碎身浑不怕,________。 12.我会填。 《石灰吟》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他是钱塘人。他是一位民族________,也是一位政治家。 13.解释下列词语 ①焚烧 ②等闲 14.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等闲 ②清白 15.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这次考试他考得很好。 ②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 16.把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墨梅》同步练习A卷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墨梅》同步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86分) 1. (2分)《石灰吟》、《墨梅》都是:________,即两首诗都________。 2. (4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乾坤池边墨迹颜色 3. (3分)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洗砚淡墨乾坤 4. (3分)读拼音,写词语。 qīng wā________xiǎo niǎo________jǐng yán________ 5. (3分)写出近义词。 凉爽—________ 环绕—________ 欢乐—________ 6. (3分)写出反义词。 花开—________ 好—________ 忙—________ 7. (6分)形近字组词。 池________ 淡________ 坤________ 地________ 谈________ 抻

________ 8. (4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洞若________ 耳濡________ 翻云________ 方兴________ 9. (5分)读诗《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颜色指什么? 10. (2分)默写《墨梅》诗句 吾家洗砚池边树,________。不要人夸颜色好,________。 11. (6分)文学常识填空。 《墨梅》是________代诗人。画家________写的,他借________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品格,这可以从“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中体会到。 12. (5分)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只留清气满乾坤 13.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墨梅 ②洗砚池: 14. (5分)按要求回答问题 你喜欢冬天吗?为什么?写几句赞美的话吧! 15. (5分)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他见义勇为的行为,让我们深受感动。 ②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 16. (5分)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教案

设计意图: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启发想象,感受意境;反复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预设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擎雨盖、傲霜枝、坐”的意思。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看图。[出示两幅插图]你们猜猜看这两幅图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为什么?秋天到,大地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古诗两首。指导书写“首”。 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 出示诗句]。 二、初读古诗 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教学“刘”,指导书写。 2、通古诗。 (1)自由读古诗。 (2)小老师带读生字。[ 出示生字] (3)再读诗句。(个别读——齐读)[ 出示诗句] 3、初步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释疑。出示课件,帮助理解擎雨盖、傲霜枝。 你见过霜吗?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北方秋天气温很低,地面上或草叶上全凝结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就是霜。 4、再次放声朗读全诗。 三、朗读激情 1、边读边想象:你都看到了什么?哪一句诗告诉你的。 2、诗人认为最美的的是什么呢? 出示“橙黄橘绿”的课件。秋天还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呢?拓展说话,欣赏课件。

语文四上 20_古诗两首教案

四上 20古诗四首(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 1.读懂《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重点字词及诗意,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2.能按照古诗词的韵味,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 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王维、李白、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搜集有关这几则古诗的资料。③摘录课外的有关送别亲友的古诗。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确定主题。 1.听音乐——《送别》,和朋友要分别了,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2.柳永曾在《雨霖铃》中写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是的,古人也是多情的,写下了许多关于送别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则,去品读诗人当时的感受。 二、出示古诗,弄清题意。 1.出示两首古诗,轻声读读。 2.解题。说说“使”、“之”的意思。将课题补充完整。 3.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随机请学生说说对“故人”的理解。2)弄清渭城、阳关、安西的地理位置。弄清黄鹤楼与广陵(即扬州)的地理位置。理解“西出”“西辞”。

三、自主合作,理解诗意。 1.再自由读读这两首古诗,边读边想想意思。 2.小组合作,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熟读古诗,借助字词典和课外收集的资料,理解重要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其中一首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朝雨”“浥”“客舍”“更尽”;“烟花”“尽”“惟见”。 其他同学可以做点笔记,也可对发言的小组提问、补充。 四、体会诗境,朗读回味。 1.齐读这两首古诗。体会这两首诗的异同。 预设—— 板块A这两首诗要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都表达了诗人和朋友真挚深厚的友谊以及依依惜别的感情。前者更多一点对未来的悲切,伤感;后者多一份祝贺和期盼。 (1)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最能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随着老朋友所乘的那只孤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诗人却依然翘首远眺,目送老朋友,足以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 教师点拨: 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写一写。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2)为什么要“劝君更尽一杯酒”?你怎么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和“更”衬托了主人(即诗人)的殷勤劝酒之意和留恋难舍之情。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依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练习

9、古诗两首 班级姓名座号 一、我会连。 chùcùbèi pèi féng héng chācā 促倍逢插 二、看拼音,写字词。 shīféng yìyìchācùjiā 古()每()回()()客()入()织()节三、辨字组词。 促()忆()异()悟()离()探()编()摇()捉()亿()导()梧()篱()深()遍()遥()四、一字组多词。 促()()()深()()()遍()()()插()()()遥()()()逢()()()五、选字填空。 亿异忆被倍陪 1、我们国家有三十()人口。4、我()小红去书店看书。 2、同学们()口同声地说好:“好!”5、门()他轻轻地关上了。 3、奶奶()起往事。6、我要加()努力学习。 六、我会查字典。 “逢”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再查画。在“每逢佳节倍思亲”中,“逢”的意思是。“佳”的部首是,共有画,第四笔是。“佳”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再查音节。 七、将节日与传统食品连起来。 水饺重阳节 元宵春节 粽子元宵节 月饼端午节 千人糕中秋节 八、读一读,用“√”选择正确的意思。 1、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的意思是:A知道B知识C通知 2、独在异乡为异客。 “独”的意思是:A独自B唯独C孤独 “异”的意思是:A不同B另外的C特别的

九、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挑促织”中的“促织”指蝈蝈。() 2、“忆山东兄弟”的“山东”指华山以东。() 3、《夜书所见》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埔。() 4、“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少一人”是指缺少了作者他自己。() 十、根据古诗写诗意,根据诗意写古诗。 1、“我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一、课内阅读。 1、默写古诗。 2、《夜书所见》是代诗人写的。题目的意思是 这首诗描写了 3、由“萧萧梧叶”可看出这首诗写的季节是。 4、表示时间的诗句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代诗人() 1.默写古诗。 2、题目中的“忆”是的意思,“佳节”是指。这首诗的后两句反映了诗人 假如你的亲人在外地工作,春节即将来到,你把自己最想对亲人说的话浓缩为一句诗: 。 3、写一首思念家乡的诗。

黄冈市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古诗两首同步练习B卷

黄冈市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古诗两首同步练习B卷 一、同步练习 (共5题;共28分) 1. (6分)看拼音,写词语。 chī shuǐzhùzhǔrén jiāng xīyǐ qián jiào hǎo ________________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6分)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亻: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贝: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10分)文学常识填空。 (1)曾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曾写过“四大悲剧”的伟大剧作家是________国的________(人名)。 (2)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游记》中有个“孙悟空”,是________给他起的这个名字;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曾被玉帝封为“弼马温”,他不同意,而自封为“________”。 (4)名著阅读。 A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扳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 ①段文字出自古典名著《________》,文段中的A的姓名是________。 ②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关于A的另一个故事情节:________。 4. (2分)填空 头共________画,第一画是________。 5. (4分)拼一拼,写一写 bǐcǐxíjīkōng kuàng zàn tíng

第20课古诗两首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20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焚、砚”,读准“谦、冕、凿、锤”等易错字,认识“吟” 这种诗歌体裁,结合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若等闲、粉骨碎身、淡墨痕、满乾坤”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3.结合课前改写的记叙文《石灰吟》,运用文诗对照的方法,“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感悟诗人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怀。 4.依托搜集的背景资料、文本资源,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合作, 学习古诗《墨梅》,感知王冕鄙视流俗的情操。 5. 学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写法,合作学习古诗,改写《墨梅》为记叙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课前改写的记叙文《石灰吟》,运用文诗对照的方法,“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 ,了解古诗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难点:学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写法,合作学习古诗,改写《墨梅》为记叙文。 三、教学评价 1.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采用指读、录音范读、同位互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是否读正确流利,读出了诗的节奏韵味。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情境体验、诗图、诗文对照、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诗句,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通过两首诗对照学习、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懂诗的意思和意境;借助诗中的诗眼和关键词、资料补充、体会作者的情感。 4.读写一体,将习得到改写古诗的方法,运用实践中。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古诗相关的背景资料,将《石灰吟》改写成记叙文,制作课件。 2.根据学生前置性学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实效性。 学生准备: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复习古诗导题,识写法。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学习过的贺之章的《咏柳》和王安石的《梅花》这两首古诗吗?谁能试着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诵,相机课件出示) 自由读一读这两首诗,你发现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今天我们再次踏进古典诗歌的殿堂,学习两首咏物言志的古诗, (咏物言志) 相信同 学们会从中受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熏陶。 2.板题齐读20 古诗两首 3.谁能大声说出这两首诗的名字,并把它的名字写到黑板上。(指名板书诗题)这两位同学的书写真规范,尤其是“吟”和“墨”字,这两个字极难写,同 学们写得很规范,请其他同学,像他们这样在田字格里,规范书写两 遍,请注意“吟”字右边是个“今”,不要写成“令”,而“墨”字的“土” 要拖住上面部分。 4.你对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有哪些了解? 学生 自主交流后,教师相机补充展示资料 于谦,字廷益,明代的名臣,民族英雄,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

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一、定向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先来学习《草》。 二、自学体验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3、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交流展示 三、合作展示(同伴互助,合作共享) 1、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2、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 ,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 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四、归纳提升(师生交流)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五、 自测反馈: 1、我会写。 2、我会区分下面的字,再组词。 离( )古( )菜( )徐( ) 篱( )枯( )采( )除( ) 3、默写古诗(草),再完成后面的练习。 荣枯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第9课《古诗两首》同步练(II )卷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第9课《古诗两首》同步练(I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6题;共75分) 1. (2分)先解释划线的字,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________ 。梧:________。客情:________。意思 ________。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异乡:________。为异客:________。佳节:________。意思________。 2. (10分)给形近字组词 梧________ 寒________ 挑________ 异________ 倍________悟________ 塞________ 桃________ 导________ 陪________ 3. (6分)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①重阳节指农历________,这一天,人们________。 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寂寞,思念亲人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想象了今年重阳节亲人登高远眺的情景。 4. (3分)我能多组几个词。 情________ 遍________ 客________

5. (8分)给下面的字加部首再组词。 吾——________——________ 足——________——________ 离——________——________ 扁——________——________ 6. (8分)比一比,再组词。 己________ 王________ 过________ 洋________ 已________ 玉________ 村________ 样________ 7. (6分)能选出正确的动词填空 做作找拔拨抖 ①在芦塘里________几根细苇,再________来几张纸,我们变________起风筝来。 ②小红的________文写的特别好! ③风筝在空中________动了一下便飞走了。 ④他在________打电话。 8. (6分)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俩人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 ________(qiā qiān)架似________(shì sì)的对起阵来。 ②小胖墩儿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________(lòu lù)一点儿破绽。 ③这些人个个皆________(jiē jié)敛声屏________(píng bǐng)气,恭肃严整如此。 ④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________(mú mó)一样。 9. (3分)读句子,在括号里写出下划线词语的反义词。 (1)这个强壮的男子的妻子身体非常________,躺在床上整整一年了。 (2)外祖母年岁大了,有时候思考问题会比较迟钝,外祖父却仍然有着________的观察力。 (3)战场上,指导员负了重伤,脸色苍白,呼吸微弱,怎么禁得起这________的风雨呢?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两首》赏析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第9课《古诗两首》同步练(II)卷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第 9课《古诗两首》同步练(II )卷 姓名: 班级: 成绩: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 基础题(共16题;共75分) 1. (2分) 先解释划线的字,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异乡: 。为异客: 。佳节: 。意思 。 2. ( 10 分) 给形近字组词 梧 寒 挑 异 倍 悟 塞 桃 导 陪 3. (6分)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阳节指农历 ____________ ,这一天,人们 亲人的心情。“ ________ , __________ 。”想象了今年重阳节亲人登高远眺的情景。 4. ( 3分)我能多组几个词。 5. (8分)给下面的字加部首再组词。 萧萧: 。梧: _________ 。客情: __________ 。意思 ___________ 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 _________ 。”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寂寞,思念

吾一一_________ ——__________ 足一一 _______________ 离一一_________ ——__________ 扁一一 _______________ 6. (8分)比一比,再组词。 7. (6分)能选出正确的动词填空 做作找拔拨抖 ①在芦塘里________ 几根细苇,再 __________来几张纸,我们变____________ 起风筝来。 ②小红的________ 文写的特别好! ③风筝在空中_________ 动了一下便飞走了。 ④他在________ 打电话。 8. ( 6分)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俩人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巾 __________ (qi a qi a n)架似_______________ (sh i s i)的对起阵来。 ②小胖墩儿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 ______________ (I o u I 0)—点儿破绽。 ③这些人个个皆_________ (ji e ji e)敛声屏__________________ (p i ng b l ng)气,恭肃严整如此。 ④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____________ (m u m6) —样。 9. (3分) 读句子,在括号里写出下划线词语的反义词。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强壮的男子的妻子身体非常,躺在床上整整一年了。 (2)外祖母年岁大了,有时候思考问题会比较迟钝,外祖父却仍然有着_________ 的观察力。 (3)战场上,指导员负了重伤,脸色苍白,呼吸微弱,怎么禁得起这 ________ 的风雨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