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圣观照世俗_对但丁_神曲_两重性_的另一种理解

2002年3月

第18卷第2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Mar1,2002

Vol118No12从神圣观照世俗

)))对但丁5神曲6/两重性0的另一种理解

蒋承勇

(台州学院中文系,浙江临海317000)

提要:但丁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0,对旧时代具有总结性意义,而且他是站在旧时代那/神圣0的基督教文化土壤上前瞻新时代的曙光的。他倡导人文主义,但又不一味地予以肯定,而是以基督教文化中具有人文性的合理因素,去规范与评判世俗生活和人文主义的个性自由乃至人欲放纵。因此,作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0、人文主义的先驱,但丁是伟大的,而作为/从神圣观照世俗0的/最后一位诗人0,也是伟大的。

关键词:但丁;5神曲6;人文主义;两重性

中图分类号:I5611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31(2002)02-0007-03

Observing and mirroring secu larity from divinity:

Another interpretation of the duality of Dante.s Divine Comedy

JIANG Cheng-y ong

Abstract:As/the last poet of the Middle Ages,0Dan te Alighieri is of summary si gni ficance to the old era;moreover,standing on the ground of the/divine0Christian culture of the old era,he foresees the dawn of the new era1He initiates humanism,but he does not affirm it blindly;i ns tead,he uses the reasonable humane factors existing in the Chris tian cul ture to standardize and judge the in-dividual freedom and even hu man desires for indulgence.Therefore,Dante is great as/the first poet of the M iddle Ages0and a fore-runner of humanism,and he is also/the las t poet0who/observes and mirrors di vinity from secularity01

Key words:Dante;Divine Comedy;humanism;duality

人们通常用恩格斯所说的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0来高度评价但丁,而且立足点往往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0,因为这意味着他对中世纪的反叛,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贡献,因而,但丁的/伟大0实际上主要体现在/人文主义的先驱0上。我觉得,这样理解但丁当然不无道理,但却不见得全面而准确。

诚然,但丁可被称为人文主义的先驱)))/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0,因为,他的创作中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倾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同时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0,而且,从延续的历史的辩证眼光看,这/新时代0与/旧时代0并未断裂,它只能是新旧转换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形态。/新时代0本身包含着旧时代的成分,而不是刚萌生的新文化因素所能全部代表的。因此,这位/新时代0的最初一位诗人,其思想的基本构架是旧时代的,他只能站在旧时代的文化土壤上前瞻新时代的曙光。

一、探索灵魂得救之路

但丁年青时确实是个性解放的倡导者。早年,他熟读维吉尔、奥维德、阿拉斯等古代名家的作品,系统学习过诗学、修辞学、神学、算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这当然是他萌生人文主义思想的种子。值得注意的是,但丁生活时代的意大利,尤其是他的出生地佛罗伦萨,是个性主义、自由主义发展得较为充分的时期。/为了自己的个性、声誉和情欲,佛罗伦萨人简直不择手段,完全将中世纪的宗教戒律、道德规范抛在一边。0[1]世俗欲望之火,也烧烤着年轻的但丁。他9岁时爱上了同龄的女子贝亚德丽齐,若干年后,两人又在街上再次邂逅。但贝亚德丽齐24岁华年早逝。但丁对她爱得刻骨铭心,并以滔滔诗情发泄对她的爱慕与哀思,这就是他的诗集5新生6 (1292)。早年,他还写诗赞颂过佛罗伦萨城60名美丽女子,题名为5六十6。他也曾热衷于世俗党派之争和个人荣誉的追求,时下的世俗风气使年青的但丁缺少对基督的崇敬,充满对欲望追逐之情。

然而,但丁对世俗欲望的追逐并未如愿。成年之后,爱情上的挫折,家庭生活的不幸,政治斗争上的屡遭失败,甚至受诬陷被流放,造成了他生命力的严重受压。这促使他重新审视人文主义和基督教文化,也重构着自己的文化人格。个人的磨难,使他感悟到了意大利民族和佛罗伦萨人所处的危机。/这种危机既来自日趋腐朽的罗马教廷,也潜伏着在意大利人毫无道德约束的情欲泛滥之中,但丁对意大利市民生活中人文主义倾向的批判,具有历史超前性。0[1]佛罗伦萨人和意大利人纵情享乐并导致你争我斗的现实,近乎是对人文主义生

活原则的极端表演。/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戒律与教会制度自然应该破除,然而摒弃一切规范、个性主义的极度膨胀也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0[1]何况,基督教对人的原欲的制约,原本也是合乎人的生存与发展之需要的;宗教的伦理原则是有其人文性成分的,不应弃之一干二净。遭受人世磨难后的但丁,是在否定之否定的沉思后开始探索人类灵魂的拯救之路的,此时,他的文化选择之侧重点是在基督教而非人文主义,但人文主义依然是他对基督教文化选择的/过滤器0,而这/过滤器0的过滤原则是:有助于人朝善的方向提升。

二、人智、信仰与至善之路

人怎样朝至善的方向提升呢?这是集一生之思考于一炉的5神曲6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5神曲6写诗人的一次奇特的幻游,隐喻的是人类灵魂拯救的主题。诗开篇的/黑暗的森林0象征诗人的人生迷误,象征意大利民族的迷误,也象征着人类之迷误。拦住诗人去路的一狮、一豹、一狼代表着野心、淫邪和贪欲。贪欲的狼是由/嫉妒0放出来的。在此,诗人以隐喻的方式告诉人们,野心、淫邪、贪欲与嫉妒四种丑恶的情欲,是人类走向光明的障碍,也是造成但丁所处时代意大利和佛罗伦萨人欲横流、恶行遍地的原因。

不过,但丁的观点与基督教的/原罪论0不同,在他看来,丑恶的情欲并非人之本性。人的天然的本能欲望并不等于/恶0。他在5帝制论6中曾经说过,有生命的人本能地具有自然之爱欲(即本能欲望),与动物相比,人在这种自然之爱欲之外还有理性能力,/惟具有理解力的知觉,乃是人的特性0[2]。这种自然之爱欲一端联系着美,另一端联系着恶,因此有可能演变为丑恶的情欲,也可能成为真正的爱。应该让/理性0在/允从的门槛前有所警惕0[3](P138),也即由人的理智去看护自然欲望。/燃烧的爱是从必然性中产生的,但取舍的权力还在于你自已。0他还说:/人类在这个原则里就取得了是功是过的依据,看他如何贮藏真正的爱或如何簸去邪恶的爱。0/邪恶的爱0就是/丑恶0的情欲。在游历炼狱时,诗人与维吉尔讨论/爱0的问题。这里的/爱0也即本能欲望或自然之爱欲。诗中写道:

心灵生来就对爱是敏感的,

欢乐唤醒它,

使它活动起来,

它对一切令人喜悦的事起反应。

诗中还写道,这种/爱0:

正如火由于它所具有的

本质向上行动,

它的本性就是上升,

上升到它的物质历时最久的地方。[3](P140)

自然之爱上升到/历时最久的地方0,就成了真正的爱,成为善,这里的关键是要由理智去引导。

按照中世纪中期基督教的教义,人生来就有罪,每个人只有克制本能欲望)))因为这本身是邪恶的)))才能达到赎罪的目的,并通过教会这一沟通人与上帝的桥梁,听从教职人员的指导,接受上帝的恩泽,使灵魂向善提升,最终获得拯救。然而,但丁则认为人自身的理智本身可以看护和引导本能欲望,无须教会的介入。所以,在诗人误入迷途、面临/丑恶的情欲0的威胁时,代表人的理性或人智的维吉尔,出来引导他游历了地狱和炼狱。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但丁文化人格中的古希腊取向。

不过,仅靠人智的力量是不够的,在人的灵魂走向至善至美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信仰(爱)的引导。正如诗中维吉尔对但丁说:/理性在这点上见到的,我能够对你说,超过这一点那是信仰的事,还是等候贝亚德丽齐吧。0

贝亚德丽齐代表着信仰或爱。让贝亚德丽齐带领诗人游历天堂,表现了作者对基督教信仰的崇尚,也说明了人要达到完善必得有爱。贝亚德丽齐作为但丁初恋的对象,表现的是世俗之爱。但是,出现在但丁由炼狱通往净界,最后见到至上无形的上帝过程中的贝亚德丽齐,是圣母玛丽亚式的圣女,是至爱的象征。

代表人智的维吉尔带诗人游历地狱与炼狱,表明人靠自己的理性辨别善恶,抵御丑恶情欲的引诱而向上提升,但达不到至善的终极目标,而到达至善乃是最重要的。所以,除维吉尔之外,还要有代表至爱、代表信仰的贝亚德丽齐的引导。因此,如果维吉尔属于哲学的范畴的话,那么,贝亚德丽齐则属于神学的范畴。哲学(人智)和神学(信仰)都很重要,但最高的、最重要的是信仰、爱和神学,它们比人智、理性更神圣。贝亚德丽齐就是在至高至善的境界观照人生的。事实上,但丁也正是从神圣的宗教境界观照世俗人生的。在他描述的/人0的灵魂里,理性、人智向神圣飞升,而神圣也因此贴近了人智、理性;但理性、人智最终还要仰仗信仰、爱的牵引才能使/人0到达至善之境。

三、/自然之爱0以/上帝之爱0为指归

贝亚德丽齐象征的是上帝之爱,但她的本体毕竟是但丁的世俗情人。作为世俗情人的贝亚德丽齐则代表着人的一种自然之爱。所以,贝亚德丽齐的象征具有双重含义。这种世俗与神圣的双重组合意味着什么呢?

如前所述,但丁认为,人的自然之爱是无所谓美丑的,关键在于人智的引导。但丁对贝亚德丽齐的爱,一开始是一种纯情的和朦胧的少男少女之爱,他成年之后,尤其是贝亚德丽齐早逝之后,这种感情很大程度上已上升为一种精神之爱。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种世俗男女之爱。从基督教的观点看,这种世俗情欲是邪恶的和应该禁止的。但丁却让其升华为圣母之爱,而且,还让贝亚德丽齐引导诗人游历天堂。这里,尽管这种世俗的情爱已蒙上了宗教的神圣面纱,但显然标志着诗人对这种世俗情爱的肯定,因而他对宗教禁欲主义并未采取绝然否定的态度。笔者认为,这并不仅仅因为贝亚德丽齐是诗人自己的初恋情人,他才表现出对她以及她所代表的世俗情爱的肯定,而是因为诗人对自然爱欲本身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既然自然之爱原本不就是恶,那么也谈不上否定与禁止,但不能因放纵而走向邪恶,这里就有一个爱的适度问题。但丁反对的是放任无度的纵欲主义。5神曲6在写到亚当形象时,就表达了这种观点。按基督教教义,亚当与夏娃受蛇

之诱惑生出了欲望,然后偷食禁果,这/禁果0指的是性。但是,诗人认为,并非由于亚当与夏娃产生欲望而犯罪,而是由于欲望控制失度而犯罪。亚当对诗人曾说:/使上帝大怒的真实原因,,并非那果子的美味引起这样的放逐,而是因为我超过了界线罢了。0[3](P201)在5神曲6中,但丁按照宗教的观点把犯有/奸淫罪0和好色者的人安置在地狱第二层里,任其灵魂在阴冷的雨雪中飘来飘去。其中有荒淫的尼尼微帝国王后塞拉密斯;有违背为丈夫守节的诺言而爱上伊尼斯亚的古希腊的狄多;有埃及女皇克丽奥巴德拉;有帕里斯、海伦和阿喀琉斯等。但是诗人在面对这些古代英雄与美人时,油然升腾起怜悯之情:

在听到我老师历数

古代英雄美人的名字以后,

我心中生出怜悯,

仿佛又迷惑起来。

特别是弗兰采斯加向他倾诉了她和保禄的爱情故事后,他竟然/因怜悯而昏晕,似乎我将濒于死亡,我倒下,如同一个尸首一样0。这表明诗人对世俗爱情的态度的矛盾性。他肯定爱的合理性,但又反对放纵爱欲,但怎样才是适度的呢?诗人无法明示。所以,对那些被宗教教义认为是/好色者0的/古代美人0,诗人一概将其安置在地狱中,因而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他认为他们在爱的问题上是失度的,但内心又给予了深深的同情,表示出一种无奈,最终他还是认为要让理性守护爱欲。对贝亚德丽齐的自然之爱是低层次的,因此诗人必须在理性引导下,把对这种低层次的自然之爱升华为对圣母贝亚德丽齐的上帝之爱,即人类之爱,才能使灵魂抵达至善的境界,于是,世俗的爱情也就被升华为神圣的上帝之爱。这里,一方面,希腊式的爱欲得以向信仰的神圣境界升华,另一方面,基督教式的理性高压又被自然之爱所缓解。但世俗的自然之爱最终指归于神圣的上帝之爱。

四、人间审判隐匿于天国审判之中

5神曲6采用中世纪幻游文学的形式,表达人类精神获救和惩罚的深邃主题。诗人的游历经过和游历的/三界结构0,都是虚构的。这种虚构的内在原则和依据就是基督教的神学原理。/地狱0、/炼狱0和/天堂0是神学教义中有关天国审判的三个境界。基督教的宗旨是信仰上帝和基督,为此人们要服服贴贴接受上帝所确定的地位、身份,克制各种欲望,蔑视尘世的物质享乐,以求灵魂的获救。在世界末日到来之际,所有的灵魂都在天国得到审判,有的上天堂,有的下地狱和炼狱。但丁就是按照这种宗教观念把当时的现实世界艺术地转换成宗教世界的。特别是/地狱篇0里,但丁按照人们在现世犯罪的轻重,把不同的对象安置在九个不同的层面,受各种痛苦的刑罚,罪孽越深重者,越在下层。但丁按照宗教观念,把生前贪色、贪吃、易怒和邪教徒的灵魂放在地狱受苦,特别把那些当下社会中作恶的人放在地狱的下层。如在第八层受罪的是淫媒和诱奸者、阿谀者、贪官污吏、买卖圣职者、伪君子、窃贼、劝人作恶者、挑拨离间者、伪造和诬告者以及罗马教皇等等。在第九层受罪的是谋杀族亲、卖主求荣、背信弃义、叛党叛国的一切叛徒。这里是永久的冰湖,受的是最严酷的惩罚。天国的审判,从来只是教义中所宣称的,而未见在现实中真正的兑现。但丁的5神曲6则似乎让这种审判成了现实,而且把那些现实中曾经或者正在作恶多端的罪人下到了为普通人所恐惧的地狱,真有让人大快人心之感。据说/地狱篇0尚未完稿之际,就有部分章节流传于民间,引起了读者的争相传阅,并表现出欣喜之情。这说明,这种宗教式的/天国审判0其实是体现着现实中人的价值评判,尤其是但丁自己的价值评判。

如前所述,但丁是一个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的爱国主义者。他曾经致力于政治革新,建立政教分离的政治模式,借以改良社会,改变意大利世风日下、人欲横流的局面。当时政治昏暗,皇帝与教皇、宫廷与教廷普遍腐败;他的故乡佛罗伦萨陷入分裂与内讧的僵局,他的社会改革理想和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但他始终执着地思考和探索着民族、国家及人类的出路,并把这种对现实的满腔忧愤之情注入了他的5神曲6。5神曲6中对现实人生是非善恶的评判,乃但丁本人善恶观的体现。5神曲6之为当时人和后世人所高度评价,说明但丁的价值评判代表了人类的正义和善。因此,5神曲6从构架到基本精神,无疑是基督教观念的体现,但在置入了但丁自己新的文化价值观念之后,就成了一个与现实人生有亲和感与精神联系的新体系。因此,如果/天国审判0的审判人是上帝,那么5神曲6的/上帝0就是但丁自己,而且这个/上帝0在代表了基督教的爱与信仰的同时,又代表了人间的爱与正义,或者说,这个/上帝0是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初期新文化体系中的新/人0的形象,他是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母体中脱胎而来的。

五、/从神圣观照世俗0的启示

诚然,如恩格斯所说,但丁是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诗人。其实,恩格斯的评语指出了但丁的/两重性0,而两重性就意味着他的文化思想的包容性和历史延续性,以及他的思想对时代的总结性。但丁作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0是伟大的,但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0未必就是不伟大的。相反,在新旧时代交替、新旧文化体系转换时期,能够真正站在时代高度,承先并启后,瞻前又顾后的人才具有/总结性0,才是真正伟大或更伟大的。但丁就是这样的人。这一段历史上只有一个具有这种特殊意义的但丁,只有这样的人才是总结一个时代、开启一个时代的文化/巨人0,也只有他才能领受恩格斯这样的评价。

正因为但丁思想的包容性、历史延续性和总结性,所以,他批判他所处的时代的基督教文化体系,但又不弃之一净;他倡导人文主义思想,但也不盲目认同,一味肯定。他认为基督教文化,尤其是教会对人的肉体与灵魂的双重压抑不尽人性之天理,但早期人文主义一味的个性自由又使他感到它缺少了基督教的理性约束意识,这招致了人欲放纵带来的社会混乱。承传于古希腊传统的人文主义自然有自己的人文性,但它在肯定人的/自然爱欲0的合理性的同时,又偏离了理性的轨道,因此,但丁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同时又强调理性对自然爱欲的/守护0,并让其在理性引导下升华为至善至爱,使人由爱己走向博爱。基督之博爱固然因其是信仰而难(下转第24页)

/马路两旁电线杆地基上的蒲公英,她疑惑,人们为什么叫它们为草?她认为他们美丽,,扎了三角头巾的胖女人们提着篮子到地里采它们,但她们不要黄色花头)))只要带齿的叶子。她们用叶子做蒲公英汤、蒲公英酒。没人要蒲公英的头。也许因为它们这么多,这么茂盛而又生长得这么迅速吧。0(p.41)天生长有健壮身体的黑人,尽管历来受白人的歧视,但也是强势白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会需要他们创造的价值,白人也离不开他们的劳作。然而他们的肤色却总不受欢迎。

/一簇簇野草从人行道的夹缝里费力地探出头来,迎着十月粗狂的风。0(p.48)这分明是作者用来象征住在佩科拉楼上/在自己并不高贵,实际上深为白人价值观歧视的职业中保持着独特的自尊和乐观0[1](P41)的三个妓女的语句。

朱立元先生认为:/所有修辞手段的共同特征是放弃语符的直接指示而设立中介,离开常规字面意义而转指其它意义,自觉地在言与意之间制造空白域、不确定域和张力场。0[2](P97)托尼#莫里森在她的文本里充分利用了修辞格的这一特点,为读者进行创造性阅读和理解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巨大的空间。文本的召唤性也由此得到了加强和突出。

51结束语:艺术的生命在于召唤结构

托尼#莫里森曾说:/我不想循规蹈矩,我要打破传统小说的条条框框,写出真正有价值的小说来,在我的小说里给读者留有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去感受、去理解,,我不想关闭我的小说,打断读者的想像,让我的读者凭自己的理解完善我的小说。0[6]在5最蓝的眼睛6里,作者正是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做的。她在文本中给读者在语言、语义层面、思想感情层面和修辞格层面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审美空间。激发和调动了读者进行创造性的填补和想像性的连接的/再创造0作用。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再创造0的过程中读者体验到了文本中蕴涵着的浓烈、丰富和复杂的情感。

5最蓝的眼睛6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能够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反响应该是作者真正的意图所在。为了激发读者对黑人小女孩的同情和支持,为了引导黑人坚持自我,完善自我,为了揭示黑人心灵受白人压迫而扭曲这一现象,莫里森以其超人的智慧、娴熟的写作技巧以及敢于冒最大风险的创新精神构筑了一个个诱人的结构、情节和语言迷宫,召唤着读者的参与、领悟、创造和思考。小说能在1970年一发表便震动文坛,而且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和生命力,不能不归功于文本所蕴藏的召唤性。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吴新云1性别#种族#文化[M]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1

[2]朱立元1略论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J]1学术月刊(沪),1998,(8):

971

[3]Iser,Wol fgone1The Implie d Reade r[M]1Ne w York: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 ty Press,197411081

[4]丁宁1接受之维[M]1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11781

[5]侯维瑞1现代英国小说史[Z]1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12441

[6]Christian,Barabara1The conte mporary fables of Toni Morrison[A]1

Blac k Women Nove lists:The Deve lo pment o f a Tradition,1892-1976 [M]1London:Greenwood Press,197411771

收稿日期:2001-06-07

作者简介:焦晓婷:(1965-),女,陕西富平人,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美国女性文学研究。

责任编校:文远

(上接第9页)免流于虚幻和空泛,但它对人类与人性的关爱所生的人文性却是古希腊式的人文精神无法涵盖和取代的,因而,它在当时是有现实伦理意义的,也是成熟时期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所吸纳的合理成分(如莎士比亚),乃至是近现代欧洲文化中的核心成分之一。5神曲6中人间审判与天国审判的同一性与正义性,恰恰也是因为那主持审判的/上帝0是双重人文意识的组合,是人化了的/上帝0,是文化新旧交替时代的/人0!

人化了的/上帝0毕竟还是上帝。但丁批判宗教毕竟没有抛弃上帝的信仰,而是如英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哈伊所说:批判完了之后,灵魂依然存在,对圣母还是像过去那样迷信。而且,他更多的还是以基督教本原意义上的上帝去评判教会和现实人生的。他无法割断与基督教文化血脉的联系,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提升视野以便登高望远的基石,去审视现实和未来的时代。这对但丁是有意义的,对文化的革新与延续也是有意义的。因此,我认为,从神圣观照世俗的但丁是伟大的,也许是更伟大的。这是但丁5神曲6/两重性0的另一种理解。

参考文献:

[1]胡全生1但丁与基督教文化[J]1外国文学评论,1992,(3):61-681

[2]但丁1帝制论[A]1伍蠡甫1西方文论选(上册)[C]1上海:上海译

文出版社,197911081

[3]但丁1神曲[Z]1李维基译1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1

收稿日期:2001-05-10

作者简介:蒋承勇(1956-),男,浙江义乌人,台州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西方文学研究。

责任编校:欧阳亚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