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论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2011级,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XXX

摘要: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

求,是纠正科学教育中忽视科学的人文价值倾向的需要。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是大学生

提高人文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深层导向。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发展观,有着丰富的人文底蕴,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人类社会发展理论和邓小平、江泽民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1 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人文科学和人文精神两层含义。人文,它相对于天文、地文而言,也就是相对于自然科学和科学精神而言。人文科学,在西方起初只指拉丁文、希腊文及古典文学的研究,后来演化为包括语言、文学、绘画、雕塑、建筑、哲学、历史等。今天,我们所指的人文科学,可以包括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宗教等在内的社会科学。讲到人文科学,必然涉及到人文精神。

既然“人文科学”是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那么“人文精神”就是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这里的“科学精神”也就是自然科学精神。即以自然界作为研究对象,以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谋得物质生活资料和社会财富增长为己任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意味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分离。我们知道“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的,是不能分离的。人类要运用科学知识、科学手段进行生产谋得物质生活资料,就必须首先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取向,就必须结成一定的、必然的生产关系,协调好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种反映人的需要,尊重人、关心人,协调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社会文化现象,就是人文精神。这就说明,科学技术要发挥它的巨大的工具性作用就不

能离开人文精神的制约和导向作用。

除了上述对人们进行人文教育的根本依据之外,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还有如下原因:第一,人文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二,人文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是社会动物,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人不仅需要物质产品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同时还需要精神上的满足。

第三,人文教育是纠正现今科学教育中忽视科学的人文价值倾向的需要。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在本质上是人性的。因为它是人的创造物,是要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非人类的。我们必须纠正以往科学教育中的唯理性主义模式,在科学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使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达到有机统一。

2 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追求人、人与经济社会和自然界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提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也就创立了革命的、科学的发展观。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学说的核心和宗旨,就是研究和推进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类彻底解放和自由发展的学说。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时俱进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构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科学发展观。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扬了邓小平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的一系列关于发展的科学论断,强调发展是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了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发展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科学发展理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上述的科学发展观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谈发展,阐述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是全面性、协调性、统筹性、持续性,而这些都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因而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科学发展观渗透的人文底蕴,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鲜明的确认和张扬。我们这里讲的“以人为本”的“人”是马克思所指出的具体的、现实的、进行社会实践的人。“以人为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说经济的发展,就是以人的需要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也就是以满足人的需要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克服长期以来以“物”为中心的错误倾向,把“人”与“物”巅倒了的关系可再巅倒过来摆正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对人的尊重和关怀。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高度概括。二是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第二,强调了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共体共存和谐发展。人们常说,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的生命、生活、生存、生计的一切都来自大地,都源于物质世界。人类就应像爱护自己的母亲一样爱护和珍惜自然界,维持生态的平衡。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界共体共存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生课程论文

并告诫人类不要对自然界任意宰割和统治,而是爱护和珍惜,这就使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由单纯的物质观上升到与人密切相关的伦理观、人文观,使自然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达到高度统一。

第三,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法思想,是人文精神的精华。科学发展观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视角看,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的具体应用和深化,是对我国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及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双重效应的反思和审视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而也是人文精神的精华。科学发展观所渗透的一系列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是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

3 科学发展观是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深层导向

3.1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精神的灵魂

在人的基本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而科学世界观、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的灵魂。当代大学生要真正成为21 世纪的主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有用之材,就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才能产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的必胜信心、坚定信念和坚无不摧的力量,才能在实践中战胜一切困难,去实现社会变革和自我价值。因此,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成才的根本前提。不懂得或不坚持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相互联系、运动变化和永恒发展的原理,就不可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不懂得或不坚持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相互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原理,就不可能把握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科学发展观既是科学世界观、正确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科学世界观、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得以形成的灵魂,离开了科学发展观,就不可能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科学发展观对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3.2 树立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方法论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大学生的成长需要的是科学的方法论,也就是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是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方法论。而这一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方法论的牢固树立,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辩证思维的形成和人文素质的提高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发展观内在地要求人们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复强调,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同时,正因为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才形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这就要求人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看待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内在地要求人们用系统观、协同观看待事物,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蕴涵着“过程论”思想,启迪我们克服静止观点和终级观点,促进变革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生课程论文

创新。发展是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世界的发展过程,就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过程。恩格斯的这一彻底的辩证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科学发展观不仅强调发展是全面、协调、统筹的发展,而且强调“可持续发展”。

从以上可以看出,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必然有助于提高人的政治、道德和文化等各方面的素质。

3.3 树立科学发展观,有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这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振兴的伟大实践的行动指南,而且也是对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主旨不是专门针对培养人的,而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是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但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极为关注的大课题,这就从宏观上强调了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条件下,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3.4 树立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有助于大学生未来挑重担、作贡献

大学生是21 世纪的主人,他们大学毕业后将分赴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在各种岗位上担当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角色,挑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他们的思想觉悟如何,学识和素质如何,他们所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何,都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的一切路线和方针政策,都是为了中国的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此,自觉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的精神实质融化到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就能自觉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就能对党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5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 ] 欧同力,张伟. 法兰克福学派研究[M] . 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99.

[3 ]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 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 列宁. 列宁全集(第6 卷) [M] .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 [M] .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