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剪纸特点

苗族剪纸特点

施秉苗族剪纸特点

1、苗族剪纸以女性为主体活动方式,是苗族女性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折射出来的是一幅男耕女织的历史画卷。

2、苗族剪纸作为苗族女性的古老作品,不但保留了远古传统的图案,而且又不失当代艺术纹样吸收风格。如大部分女性一字不识,也未受过任何美术专业的培训,有的连汉语都不会讲,但她们能把苗族民间剪纸图案、绘得那么的传神和逼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3、苗族剪纸以夸张的图案为背景,在纹样上,先用变形、夸张、大胆、简化、幻想、传奇、神化等多

种表现手法,对动物、人物、植物、花鸟的构图是那么的富有传奇色彩和地域文化特征,是苗族女性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具有本地文化和苗族文化的主要载体。

4、苗族剪纸与汉族剪纸有着质的区别,一般苗族男性是从不从事剪纸这个行业的。这在我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比较有特色的,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唯一性。

苗族银饰图案题材研究

苗族银饰图案,从其题材内容和形式来看是呈现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图像文献,是艺术家通过对湘西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宗教活动、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等方面的挖掘与表现,再现和创造出的直观现象。通过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湘西少数民族图形题材的考察发现,这些图形图像具有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反映了在历史进程中的民族发展与变迁。它不仅在传承和弘扬湘西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使得对这些少数民族的认识与研究有了新的立足点。图形所具有的视觉直观性及历史性特点为深入研究湘西少数民族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苗族服饰以刺绣精美、银饰华丽而名扬中外,享誉古今。然而,就苗族的银饰而言,种类繁多,特点鲜明,在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银饰图形与纹饰承载着苗族人民情感的印记,记载着其族群经过漫长的迁徙和征战的历程。它们在已经定居多年的苗族生活中依然刻下不可磨灭的烙印,铭记着祖先迁徙和征战的千难万险,回忆着迁徙途中的事与物,颂扬了祖先的勇敢与顽强。 在苗族族群中,有很多是关于银饰的传说。其中之一是从物质层面上解释银饰的来源之一。苗族上古传唱下来的著名叙事长诗《娘阿莎》中的“水龙王”有这样的唱词:“还你六张巾,退你银项圈。”古歌表达出金银的物质与精神、功利与审美。苗族的《换嫁歌》唱出了在母系社会男子出嫁时的情景:“头插锦鸡毛,衣裙身上套。一只银项圈,胸前(九)闪耀。”时距今日约有2000年。 然而,苗族银饰之所以产生,更重要的是它有着深层的精神动因,即以巫术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得到相应的发展。苗族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被浓重的巫文化的氛围所笼罩。苗族的银饰从它诞生之初,就具有巫术的信仰与功能。 归纳而言,苗族题材银饰图案大致可分巫文化—宗教信仰题材、民间传说题材、自然崇尚题材三类。 一、宗教信仰题材 巫文化是苗族银饰图形和纹饰的主要题材来源。在各种银饰图案中,蕴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形与纹饰占据装饰物的主要内容。银器就功能而言,苗族先民相信,一切锋利之物皆能驱邪,而银器就是驱邪之极品,还可以消灾祛病。这种功能体现得极为现实—如他们行路途中在山泉里饮水时,要先用银器浸入山泉消灾后饮用。再如丹寨的苗族妇 女的银围腰链也是驱邪的器物,此器物必须是舅舅 亲自请人打制,戴上后终身相随。台江苗族曾经有 这样的习俗:族人去世,要在墓穴中撒一点银屑, 银子可伴随着他们的灵魂,使其不遭遇恶魔鬼怪。 苗族的宗教信仰还体现在自然崇拜、图腾崇 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方面,苗族族群的传 统社会体系迷信鬼神、盛行巫术。因此,图腾崇拜 是苗族银饰图形与纹饰的重要造型内容。比如,丹 江苗族背部银衣有一个“宗庙”的图像造型,这是 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其巫术的意蕴浓 重,具有统管全身银衣片的地位。因此,每一件银 衣均有这种“宗庙”图样,其图纹形式基本稳定, 不得随意创造和改变。还有银花头围上的骑马武士 和小孩银帽上的神像也都如此。传统的童帽饰造型 多见狮、鱼、蝶等形象,还有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福 禄寿喜”、“长命富贵”等字样,构思巧妙,造型别 致。贵州施洞有一种专为婴儿特制的银菩萨帽饰, 一套九枚,件小,片薄,分量轻,适于不堪重负的 婴幼儿佩戴。 苗族图腾即是与苗族有血缘关系的几种图像。 苗族认为,水牛是具有神性的动物,贵州的西江、 施洞、排吊等地苗族的银角是牛角的图样造型。以 “牛”造型显示“组灵意象”、“生殖意象”和以富为 美的观念,同时它还表示威武和抵御强敌,向爱人 显示魅力,向精灵显示魔力。苗族认为,枫树是祖 先之祖,传说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下 了十二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 二个兄弟。银饰上的吊花,多为三角形的枫叶纹, 它也作为连接其他图样的中介造型。苗族古歌当中 提到了十余种鸟类,而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十二个蛋 的鹊宇鸟,有说是燕子的一种,它是由被砍伐的古 枫树梢变来的,所以也是被苗族作为图腾来崇拜 的。银燕雀是苗族银饰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图样造 型,雷山丹江的主体由银雀组成的银簪中,有四只 银雀,中间的一只做得很逼真,神态活灵活现,连 一片一片的羽毛纹理也清晰可见,小雀则抽象简 略。都匀王司的银雀发簪主体就是一只神态逼真的 写实的鸟,它展翅欲飞,身上的羽毛也一片片地微 张,嘴里还衔着一个银笼。蝴蝶的纹样造型在银围 帕、发簪、银梳、耳环、衣帽饰、项圈、压领、银 衣片、背带、腰链、吊饰、手镯、戒指、烟盒、围 腰银牌等几乎所有的银饰上都能看到。上述几种图 腾的纹样造型都是苗族银饰不可或缺的。而其他的 各种动物、花草图案造型则可以灵活搭配。丰富的 宗教信仰题材给予了银匠广阔的想象和创造源泉。 二、民间传说题材 每一个苗族民间传说故事,都是对苗族族群美 好愿望的传颂。迁徙使人们居无定所,同时也使得 这种口口相传的文学以传唱的方式担当起了民族文 化的传承、授艺和教育功能。在苗族银饰图形与纹 饰中,有大量以苗族族群故事为题材的图形和纹饰 创作。例如,造型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半部分插 有6根参差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嵌制有二龙戏珠、蝴 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戏水等各式各 样图形组合搭配而成的银饰纹样。然而,民间传说 在苗家银饰图形和纹饰中有着各种不同的象征意义 和心理诉求,如“八仙过海”、“双凤朝阳”、“龙凤 呈祥”、“双龙夺宝”等纹样,按传统民俗的习惯分 别表达神通广大、祥瑞喜庆、男女恩爱、发家致富 的含义。苗族银饰中有一种银牌,其形状有大小不 等类型,银牌均浮刻着各种花纹图案,图案中兼刻 有“长命百岁”、“长生保命”等字样,这反映了制 作银牌的主要目的就是祈求神灵保佑,“锁”住佩 戴者以防被魔鬼抓走,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因此, 民间传说题材便成为苗族银匠手中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的创作题材。蚩尤是苗族的祖先,而龙却是蚩 尤的对手。所以,相传古歌《十二个蛋》当中,“水 龙”只是其中的一个蛋,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然而,苗族的历史文化中,有的地区有招龙、接龙 的习俗,把龙视为至尊,有些地区则有特殊的龙崇 拜。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在苗族银饰图形与纹饰 中,“龙”的纹样随处可见。只是纹样形态有善有 恶,或是善恶互换,有些“龙”图纹甚至是可以与 各种动物“嫁接”的一个符号。由于受到汉文化的 影响,苗族银饰中龙的图样有了新的意蕴—神圣 而尊贵,于是龙的纹样多见于头饰。特别是女性戴 的银角,大多为双龙戏珠等吉祥图样。然而,在项 圈上龙纹图案比较普遍,组构多与植物纹样或动物 纹样搭配,形成新的、别致的纹样,图案样式特别 丰富。从纹样中可以看出,龙没有了神秘的面纱, 与其他动物一样,只是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它可 以和各种动植物平等共处于一个项圈或手镯之上。 如贵州黄平、凯里一带盛行的“龙凤抢宝单层响铃 银项圈”,纹样形式为单面浮雕双龙、双凤抢宝,项 圈中间部位是浮雕的龙纹圆盒,圈沿下部坠了猫、 鹿、鱼和龙纹响铃吊饰。又如贵州施秉一带流行的 一种响铃银项链,它的链身吊坠凤凰、蝙蝠、老虎、 蟾蜍、鸡、马、鱼、人及一串响铃。项链正中坠一 美术大观ˉ艺术理论 ˉ

《鱼的剪纸》教案

《鱼的剪纸》教案 课题: 年级:一年级(下) 课时: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剪纸语言的审美特征,用发展的眼光、开放的思维学习剪纸技法并能注意运用最适合的剪纸技法表现作品。制作有特点的剪纸作品。 过程与方法:激励学生在探究剪纸语言特点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灵活地使用剪纸技法制作作品。 教学重点: 体验剪纸艺术的独特美感,制作有自己想法的剪纸作品。 教学难点:学生对不同剪纸技法产生的效果的感受和实际的使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范画、刻刀、垫板。 学具准备: 全套剪纸工具、深色纸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 入 展示鱼的剪纸作品,揭题:。鱼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水中动物,形态多样,学生的创作的兴趣点比较广,容易发挥想象 观察、欣赏 感受、分析剪纸语言 二、课 题 展 开 l、民间剪纸作品欣赏 2、现代儿童剪纸欣赏 在欣赏中锻炼自我感悟图形的能力,体验民间剪纸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风格。在欣赏中使学生对同龄人的剪纸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创作欲望。 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与观察培养学生的发现与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作 品 分 析 民间剪纸和儿童剪纸的共通之处是:通过夸张、自由、多变、诙谐、自然的艺术形式来体现真、善、美。 l、欣赏美术品。 2、讨论其他表现点的方法和材料。 充分运用直观的视觉形象,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学 生 练 习 剪纸技法分析、示意 分析感悟上述剪纸作品的技法。出示有不同剪刻技法的剪纸作品,请同学们研究分析“用什么方法做的?…‘这样做有什么特点?认识到不同的技法有不同的视觉效果。“最

符号与象征——贵州苗族民居建筑装饰探析

符号与象征—— 贵州苗族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探析 摘要: 无论是文化还是艺术都来源于生活,建筑也是这样。不管是有意或无意都能反映出当时当地的生活习惯、道德情操。苗族特有的历史、民族心理素质、民族性格和审美意识也融铸出了苗族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 关键词:苗族民居装饰文化 丰富多彩的苗族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是苗族文化发展的特殊载体,是苗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是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产物。苗族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经过上千年的积淀,折射出苗族的历史发展过程,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其在发生、变化、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与地理生态环境、宗教(巫术)、哲学、民俗等领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独具特色的苗族民居建筑装饰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氏族崇拜、部族崇拜和氏族组合的各式各样的艺术标徽,了解苗族的部族组成和发展状况,知晓苗族的历史美学观、实用美学观和生活美学观,透析苗族的观念意识和心理素质。自然环境是文化产生的必要条件,任何文化都是在一定区域出现,再逐渐形成、传播、发展。当然,自然环境也是产生民族民间美术的重要因素之一。《汉书·地理志》中讲到:“凡民禀五常之胜,而有刚柔缓急,声有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 ;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清欲,故谓之俗。”由此阐明了民间美术同习俗的形成一样,是受自然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换句话说,民间美术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还要受到来自经济、宗教、伦理道德、民风民俗、审美趣味和传播等的影响,是对传统文化及远古文化基因的保留、传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水土养育出不同的人,不同的人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苗族是个悠久古老的民族。由于组成苗族的氏族部落较多,居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复杂的居住环境以及生存条件的差别,造成血缘亲近的氏族部落之间,其发展状况、思想意识和社会心理上也会产生差异。他们从强烈的氏族族徽观念、部落氏族族徽观念出发,创造出在装饰上风格一致。苗族所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 本文是关于作文大全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一) 你知道我最拿手的是什么吗?对!是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呢!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6世纪。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祥和的图案企望辟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 我不仅能剪窗花、小动物,我还会剪很多呢!今天我想剪一个“囍”字,我先找来一张彩色的纸,把它折成长方形,画好线路,现在可以开始剪了,先横着剪一点,再竖着剪一点,再横着剪……就这样来来回回几次,最后停下来展开,一副喜庆的“囍”字就完成了。 听了我的讲述,你一定会很兴奋。如果你感兴趣,也来试试吧!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有剪纸,有戏剧,有舞龙,还有……其中我最喜欢剪纸。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以后。那时候的人们剪纸的花样多极了,有的剪成一个囍字,有的剪成一只老虎,还有的剪成一只猪,真有趣!剪纸是一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艺术,它手工刻制,再点染以明快艳丽的色彩而成劳动人民把它作为年节的装饰,贴在纸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传统的窗花

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剧、人物、花卉、草虫鱼兽,以及一引起吉祥谐音的物象,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剪纸可真丰富呀!我真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剪纸啊!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三) 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民间工艺陶瓷,民族艺术戏剧,国画,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不过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间艺术剪纸了。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鸟,虫,鱼,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又热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喜”、“寿”等贴在窗户上,门上来表示庆贺。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有趣呀。一只穿着彩衣的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着四面八方,生怕被人发现它在偷灯油。可是老天像和他作对似的,葫芦里的灯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从灯台上跳下来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剑似的舌头贪婪的舔着地上的灯油,那滑稽的样子真是逗人喜爱! 剪纸艺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的来夸赞。十二生肖被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 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他是劳动人民聪明才

中国民间剪纸的区域特色

中国民间剪纸的区域特色 中国民间剪纸的历史源远流长,特征各式各样,其寓意、布局、派别等特征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经过世代创作,积累而形成的文化,也是中国民间美术的主体艺术形式之一。剪纸所特有的乡土文化气息反映着广大人民的文化和审美情趣,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特色和本土精神。传统的民间剪纸强烈地显示出“生命追求”和“生命繁荣”的审美理想,其创作动机不是纯审美的,而更多的是为了物质实用,同时,它与民俗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各地区的文化、经济、地理、气候等因素不同,所以各地区所创作的剪纸在风格、形态等上也存在差异,展现出个地区的风采、特色。下面让我们来谈谈产生于地域广阔的中国的剪纸在区域上的特色。 北方民间剪纸特色 北方的民间剪纸以山东、山西和陕西的民间剪纸尤为出名。 山东民间剪纸从造型风格上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渤海湾区域粗犷豪放的风格,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一类则是更有特点的山东胶东沿海地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它似乎与山东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的风格一脉相承,以其花样密集的装饰手段,使单纯爽快的外型更饱满丰富。山东胶东剪纸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户。胶东的窗户多是细长条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贴一些小的花,妇女们开发自己的创意,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的构图分割成条形剪出,再贴到窗上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种称为“窗越”的剪纸一般贴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悬挂在窗前会活动的“斗鸡花”等,构成了系列性的“棂间文化”。与节庆的居室布置相适应,剪纸还用于墙围及天顶仰棚的装饰,以及器皿的贴花。山东剪纸从古发展到今,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它独具有审美功能,因此,民间的“伎俩人”也就更加注重技巧的精熟。 陕西民间剪纸的历史悠久漫长。当地的剪纸,远离皇家,远离贵族,只钟情民间的瓦房和窑洞,只钟情布满沧桑的脸庞和结满老茧的双手。陕北高原的窑洞,特大的窗户,面对一爿阳光,是剪纸艺术最好的位置。一批批民间剪纸艺术家也在平凡的生活中默默地、悄无声息地在这片黄土地上诞生着、成长着,一代又一代。她们多是农家妇女,文化不高,从女娃剪成姑娘,一把剪犹如一枝生花的妙笔,剪什么像什么,有的不须着色,不须描底,黄土地的百般风情令世界各国旅人叹为观止。 就民间艺术的丰富及保留远古文化内含的质量而言,秦晋两地同是令人不可轻视的宝地。然而,山西的地理位置更易于接受八面来风。因此民间剪纸就绝不仅仅是老辣苦涩的远古艺术因袭或传承。而是添了些许聪慧精明、灵透乘巧的酸甜味。这酸甜苦辣搅和在一起,酿成了剪纸艺术戏中有戏颇耐品尝的余味。山西民间剪纸的体裁格式,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如晋北一带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精致灵巧,稚趣横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带,欢庆春节,或操办婚事都要贴“全窗花”,祝愿新媳妇善于女红,早生贵子,美满幸福。 南方民间剪纸特色 南方剪纸的特点如南北地域的风土人情一般,南方剪纸构图精美,刀法细腻,形象重逼真。南方剪纸较有特色的是广东、云南、贵州这几个地区。 广东佛山的民间剪纸 广东佛山的民间剪纸宋代已有流传,盛于明清两代。由于其剪纸制作方法采用了剪、刻、凿、印、写、衬等,在种类上便可分纯色剪纸、铜衬料、铜写料、纸写料、金花、银写料等。其作品在剪刻时很讲究,多用小刀或剪刀在纸上或特制的铜箔、锡箔上剪刻而成。其利用本地

《剪纸特色课》教材分析

《剪纸特色课》教材分析 一、设计思想:中国民间剪纸是民间文化中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广阔、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源远流长的具有 代表性的文化形态。而据史书可考,南京剪纸明代已流传民 间300多年。这节课它能使学生左右手并用、手脑结合,它 能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提高 左右半脑的灵活性,提高孩子们的专心致志的能力,对文化课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南京民间剪纸艺 术美,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 族自豪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典型作品启发学生发现知识 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将民间剪纸艺术发扬光大。南京剪纸艺术已经有3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南京剪纸除门 笺是刀刻的,多数用剪刀剪成。艺人们以剪代笔,不需底稿,手随心运,有如“一笔画”,连绵不断,一气呵成。造型以 弧线为主,流畅优美,柔中见刚,作品具有韵律感、节奏感 和浓厚的装饰趣味。一般来说北方剪纸粗犷朴拙,而南京剪 纸的艺术特点为“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如喜花之类,大都在特定的花纹外廓内,围绕主题, 根据内容需要,填满散花散叶,和谐地构成完整的图案,显 得美满充实,喜气洋洋,含意丰富。剪纸的形式有阳纹、阴

纹、点色、套色、分色、衬色等。剪纸使用简化、夸张和添 加的造型装饰了法,着意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构成形式 呈均衡或对称式。剪纸经起稿、剪刻和贴裱完成。剪刻时按 先细后粗、先密后疏、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先在后右的顺 序进行。在剪刻时阳纹要“剪剪相连”阴纹“剪剪相断”注 意剪刻刀味。 三、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剪纸艺术比较陌生,虽然拥有熟练运用剪刀的经验,但他们对剪纸的点、线、面相连 的变现方法依然难以适应。并且在小学美术中加强剪纸艺术 的欣赏和学习,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对剪纸的学习和了解, 而是通过这个窗口去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树 立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加强剪纸艺术为代表的民 间工艺美术的学习。 四、教学策略:(1)学生初步学习剪纸技法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剪纸艺术 的欣赏教学。通过欣赏使学生理解有一种特有的表现规律,能够事半功倍,是一种适合表现的捷径。剪纸的构成大 多采用对称和多摺的手法,容易变现对称构图出现较繁杂的 图案。 (2)让学生正确读懂剪纸的艺术语言。教师示范,让 学生了解“月牙”和“锯齿”的剪法和正确的运用,如在剪 公鸡时,就可以用“锯齿”来表达公鸡的羽毛。

贵州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贵州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贵州民间工艺长期处于自发封闭的生产状态,一直不被人重视。改革开放后,民间工艺品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身价日益提高,尤以年代久远的民族服饰最为商家青睐,被大量收藏或收购。正当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还是一片空白的时候,已经有外国人不远千里来到贵州,收购了大量的民族服饰,精美的手工艺品。这种并不正常的商业行为使得大量优秀的民间工艺品散落于境内外,其中以民族服饰及刺绣、染绘工艺类的流失最为严重,而这种状况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觉。 【关键词】地域性;异化倾向;蜕变与保护 蜡染、银饰、刺绣、挑花、织锦、牙舟陶瓷、萧笛无疑是贵州民间艺术价值最高、表现力最强的作品,同时也是贵州民间艺术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艺术精品。然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化的进程严重的冲击着这些民间工艺品。经济社会中,民间工艺的商品属性进一步增强。在城市的工艺品店,离开乡土的工艺品被肢解成无数碎片,也背离原初的文化意义,仅仅成为一个可观赏的饰物。最为典型的是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本与服装浑然一体的银饰、刺绣、编织等已脱离了服装本生,被化整为零,分割成无数的片段,装进镜框,挂在墙上。贵州地处西部,尽管由于地理、历史、经济等因素,传统文化所遭受的冲击相对较弱,但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形式

不容乐观。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重新审视和关注传统文化形态之一的民间艺术,认识其价值和地位,对贵州民间工艺的现状和走向,作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寻求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使之步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正是当前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一、贵州民间工艺的审美特征 稚拙、质朴并充满夸张相像的艺术风格,丰富的社会功能作用,同时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构成了其基本特征。 质朴在某种意义上隐含着粗糙的意思。由于使用的材料和制作工具等条件的制约,确实存在着材料的粗糙和手工制作的粗糙,这恰好也是民间工艺的特征之一,粗糙只是表象特征,质朴才是内心感受。贵州平塘牙舟陶就其制作工艺来讲难免粗放和简单,从制作过程来看,在塑造形象时,确实不够精致准确,线条也不那么流畅,釉色斑驳,成品上常沾有泥土甚至手指的印痕。然而正是这些看似粗糙的工艺,恰好体现了手工制作的温暖,表现出生活本色,甚至成为一种风格。质朴也意味着简洁,简洁就是一种概括,省去不必要的细节,突出重点,注重特征。贵州土陶一般造型简略,注重形体,少装饰纹样,非常单纯,而造型本身也很简洁,同样给人也美感! 想象与夸张,把平凡的事物加以渲染强调,赋予美好的愿望以满足审美心理的需求,这正是贵州民间艺术所具备的特质。

中国传统文化 剪纸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 剪纸简述: 剪纸,又叫刻纸,窗花或剪画,是最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人们喜欢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得更加热烈。 “正月里剪彩灯,彩灯高挂堂屋中。彩灯光芒照客庭,一年四季都安宁。二月里剪条龙,放在门前大河中,风调雨顺太平世,来年一定好收成。三月里剪桃花??”这是一首曾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的《十二月剪纸歌》。过去,一到农闲,当地的妇女便聚在一起,边剪边唱,一幅幅充满着祈福、吉庆色彩的作品便跃然纸上。? 从一些考古遗存发现,剪纸至迟在北朝(386-581)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至 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与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受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民众基础。 剪纸的历史足迹: 商周战国秦汉时期的金 属薄片与玉片透雕产生的与 剪纸艺术相近似的“类剪纸” 艺术。

商代---金制呈夔凤纹薄片宋朝,开始出现了剪纸行业和剪纸名家。到了宋代,剪纸开始普及; 宋朝通过剪纸呈现的皮影艺术 明清时代,是剪纸的高峰期; 明清——剪纸艺术的巅峰:(左图:走马灯右图:梅鹊报春图)剪纸的用途: 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这一习俗现在在农村的葬礼上还比较普遍。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剪纸的艺术表现手法: 1、多以单色剪纸为主,传承着古老的审美情趣和造型观念。 2、在内容上多以动物花草为主。 3、造型简洁质朴,注重夸张变形。

黔东南苗族剪纸纹样分析

黔东南苗族剪纸纹样分析 剪纸是一种独具艺术魅力的造型艺术,它以简单的材料、单纯质朴的造型、浓厚的装饰色彩来表达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美感。苗族是一个把历史写在服饰上的民族,因为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则通过服饰艺术记录苗族历史。由于受民俗实用功能的影响,苗族剪纸与传统的剪纸有所区别,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特色,龙纹与鱼纹是极具特色的部分。作为一种民俗现象,苗族剪纸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贵州黔东南是我国苗族最大聚居区,其苗族占全国苗族总数的1/4。由于其封闭的地理环境,以致保持着许多独特的文化传承。本文主要从形式和内涵两方面分析苗族剪纸中龙纹和鱼纹的形象。 一.苗族剪纸中龙纹形象分析 苗族人称剪纸为“苗花纸”“剪花”等,龙是重要题材。在苗族人眼中,龙能保安民,赐人风调雨顺,是人们假想的吉祥之物。苗族民间艺术中的龙纹虽受汉族文化影响,但苗族龙的形象与传统龙的形象大有不同。苗族龙的形象更加夸张大胆,苗族人按照自己的认识,将龙的形象理想化,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苗族自身的民族特色。 1.龙角 传统龙形象长着一对鹿角,而在苗族剪纸中的大多数苗族龙却长着一对牛角,看上去更有气势。在黔东南苗族的“招龙”古典祭礼中的龙就是一头水牛。苗族认为龙和牛是相通的,龙关系着雨水而牛耕田地,都关系到人的生产生活。另外,苗族将牛视为祖先,牛象征男性旺盛的生殖能力,寓意人丁兴旺发达,所以苗族常将牛角供奉家中。苗族龙的角也有少部分是中国传统龙的鹿角,只是比传统的鹿角粗壮、圆滑,没有锋利的角尖,显得比较温驯。 2.龙头 龙头一部分沿用了传统龙的牛头形象,另一部分则为人头或蜈蚣头。人头龙是人头蛇体,之所以变化为人头来自于苗族世代相传的传说故事。传说苗族中有个老人去世后被埋葬在一块能让人变成龙的宝地,老人的子孙们还没等到规定的时间就提前开坟查看,结果身体变为龙身而头还未变。苗族认为死后能变成龙是

苗族银饰中的图案和纹样

苗族银饰中的图案和纹样 摘要:苗族的银饰的独特魅力使其在中国的民间艺术中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作为一个民间特有的艺术的产生所要经历的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才成为一个民族的生活信仰.本文主要探讨苗族银饰所表现的主要题材内容,苗族银饰的图案纹样,这些图案纹样的形成所反映的的苗族人民的风俗民情,生活信仰,以及这些图案纹样所表达出来的苗族人对于宗教`图腾的崇拜。如果苗族没有文字的话,那摸,苗族银饰中的图案和纹样就是苗族的文字,记载了苗族人的生活的百态,是一本记载苗族风俗民情的百科全书。 关键词:苗族;银饰;图案;纹样;生活;宗教;图腾 苗族银饰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它的图案和纹样的特点均不相同,所反映的题材也不一样,综观苗族银饰中的图案和纹样,其造型的主题多样化,并且主题大都含混冲突,追究其中的原因,是因为造型者的宗教观念和生活观念的不同,多元化的神灵崇拜和宗教信仰。 银饰图案的题材多以苗族人民生活中常见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为制作内容,也有少量传统民俗戏文、传说人物、场景、山雀、蝴蝶、蜈蚣,田里的鱼虾、田螺,树上的桃子、石榴,门前房后的莲花、菊花、水仙、牡丹,畜圈里的牛、马、鸡、兔,甚至箱子里的古钱、元宝,男人们把玩的唢呐、刀剑等,但凡眼下所见,都成为银匠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题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极具审美和欣赏的苗族文化。其中蝴蝶、锦鸡、龙、凤纹样与苗族神话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而“八仙过海”、“双凤朝阳”、“龙凤呈祥”、“双狮夺宝”等纹样,是按传统民俗的习惯分别表达神通广大、祥瑞喜庆、男女恩爱、发家致富的吉祥涵义。 苗族银饰的图案和纹样整体上看有三大类,第一类是主要以花鸟鱼虫的生活中的自然纹样为主。第二类是以龙和凤的纹样为主。第三类是以受巫术影响严重的稀奇古怪造型的纹样为主。 第一类以花鸟鱼虫为表现题材的图案和纹样在苗族银饰中是最常见的。在大部分的苗族的银饰的图案中均会看到这样的题材。尤其在银帽的装饰中层层叠叠各种造型的鸟蝶鱼虫等动物和银键银铃,给人满头珠翠,雍容华贵的感觉。 苗族银饰的图案中最常见的是花。在苗族银饰的图案中就光是花的造型就有成百上千个,花的图案几乎装饰在苗族银饰的每一件器物上。从头到脚几乎到处都有装饰的银花。这充分的表现出了苗族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蝴蝶在苗族银饰的图案中也是大量的出现,究其原因,据说是由于苗族人的祖先崇拜,神灵崇拜。蝴蝶据说是苗族关于人类创生传说中的主角之一。传说在远古时期,蝴蝶在枫树心里

剪纸特色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用剪纸美化生活 三台县七一小学兰小奇 三台县七一小学,前身是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三台县潼川一小。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受惠于“特殊党费”深情援建,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为铭记党恩,学校更名为“三台县七一小学”学校秉承百年老校“厚德、博学、精进”的传统文化,将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以爱国主义和感恩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七一”内涵,着力打造红色校园文化,致力于将学校建设成培养创新意识的摇篮和造就创新人才的梦工厂。在学校特色教育发展道路上,我们积极探索,思辨创新,将剪纸艺术与生活结合,形成了学校的剪纸艺术特色。 一、立足现有基础与资源,开设剪纸特色课程。 1.实用剪纸,引发学生浓厚兴趣。 剪纸,作为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历史悠久,流传甚广。早在汉唐时代,即有剪纸艺术装饰。后经逐步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广泛利用的装饰。 剪纸,材料简单,普遍实用,反映内容广泛,寓意丰富。其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国农村众多民间美术形式的浓缩与夸张,为人们普遍熟知。另一方面,剪纸艺术的效果明显,成绩显

著,激起了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非常浓厚。不论是课堂还是课外,学生积极学习,大胆创新,共同研究,剪刻出大量优秀的作品。 2.特长教师,积极钻研剪纸教学。 我校剪纸特色活动始于2010年,已开展近两年的剪纸教学活动。在剪纸特色教学研究中,我校以兰小奇老师为主导的美术剪纸团队,善于学习与创新实践,鼓励发展孩子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自主参与剪纸活动。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学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有效地推进了学校剪纸特色活动的开展与延伸。 3.学校领导,开发重视剪纸艺术。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改创新课程体系,整合课程资源。作为一所生源大多来自农村的县城小学,如何立足自身培养模式,积极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一直是我校关注的重点。而剪纸作为一项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其特有的普及型、实用性、审美性使它成为我们关注、了解、发掘与拓展创新的新时代的文化艺术。于是,在学校领导的指导和重视下,依据学校现有资源设施,重点开发特色课程,结合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以剪纸这一材料简单,方法易学,贴近生活的艺术形式作为突破口进行特色教学,这样,剪纸艺术走进了我校的课堂。 二、实践活动,张扬学生个性。 通过近两年来学生与老师共同的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剪纸技巧和经验。同时,在设施、师资上都有了一定的条件,为剪

中国剪纸的历史

中国剪纸的历史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古老民间艺术之一,是以我国亿万劳动人民为主体而创造的一种极富有生命力的艺术,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它的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造型特征最强烈。 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陕县庙底沟文化彩陶中的纹饰弧边三边和菊瓣纹可视为剪纸艺术的滥觞。这是最初先民在劳动过程中将兽皮和树叶用石器剖开,印染在陶器上做为装饰之用。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民发现了耐高温的锰钴矿物质材料,用笔绘制在素陶表面,经高温烧制后仍不脱色,从而彩陶上的绘制艺术逐渐走向了成熟。 至商代时(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寝,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南北朝团花剪纸:对马团花;对猴团花;金银花团花;菊花团花;八用形团花。 关于剪纸手工艺术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纸张是一种很容易霉烂的材料,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气候湿润,再加上当地每年五、六月的梅雨天,时间一长纸张制品就霉烂,而民间剪纸又是一种大众化的东西,人们不会象珍宝一样保存起来,搞坏了自己还可以再剪。而在我国西北地区天干少雨,气候干燥,纸张也不易霉烂,这也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特点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特点

优美、粗犷有力、流畅生动、拙朴古雅等不同的特点。如张永寿创作的“百菊图”,许多地方都是运用刀法的技巧:刻一种“罗汉须”的菊花,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就卷曲,形成螺丝圈,剪这种菊 花,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刻一种叫“鹭鸶羽”的菊花,由于它开花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剪这种菊,要运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的粗细,大小才能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 当同时刻制数量比较多的剪纸时,民间艺术家们在刀法的运用上,要切不要划,切出来的剪纸比划出来的剪纸要显得厚实。用刀时必须要像手拿钢锯一样,上下来回切动,用力要刚劲、均匀,否则,刀在手里就会失去灵活性。注意不要左右来回摆动,握刀上下必须垂直,刻出的剪纸才会准确。在刻纸时,下刀和起刀必须做到准,特别是在刀与刀们连接的地方,说下就下,说起就起,否则,线条就容易被刀刻断或者刻不断而把剪纸撕坏。剪纸造型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由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用剪流畅,自然通顺,变化多端,走剪或方或圆,或实或虚,阴去阳留,这些都需要艺人对纸性的把握,对剪的运作恰到好处,这样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三、线条与装饰剪纸很讲究线条,因为剪纸的画面就是由线条构成的。扬州著名剪纸老艺人张永寿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把剪纸的线条归纳为五个字:“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剪纸所用的材料,性娇柔,

易起皱,易断损,剪完后要“提得起,贴得上”,所以就形成了阳纹剪纸线线相连,阴纹剪纸线线相断的特点,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剪纸艺术的目的决定了它的装饰性。一幅优秀的剪纸艺术作品应该强调装饰味,应构图平视对称,画面均衡大方,线条粗细相宜,色彩鲜明柔和。另外由于工具和材料的关系,剪纸作品中一些特有的技法如“月牙”,“锯齿纹”等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明的民间艺人很懂得这一特性。剪人物,很留意衣纹的花饰;剪黄牛,很留意牛毛的旋涡纹;剪一只小兔子,可以替·lO8·它加上一朵桃花;也可在鹿角间配一朵梅花等等。装饰的方法可谓千变万化。 四、写意与寓意剪纸的写形方式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模拟客观对象,而是凭印象中对表现对象的理解,强调动势情态的整体表现。所以剪纸造型趋于传情而不在写形,重于写意而不在写实。远近人物可以等大,人与鸟可以同高,一只眼可以装饰整张脸,甚至人物鸟兽都可以摆脱原本形态,而只抽象为一帧帧点、线、面的组合结构。现实的客观对象完全服从于艺人手中的剪刀和那一方小纸片。 民间剪纸的题材大都是人物、动物、草木花卉。然而它们却能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的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龙凤吉祥》、《凤凰戏牡丹》象征婚姻的美满和神圣。《柿子和如意》表示四时如意、平安幸福。《喜鹊登枝》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门。肥猪身上的装饰花纹,用一群小猪组成,象征“多子”。《老鼠嫁女》寓意人丁兴旺,多子多孙等等。在剪纸艺术天地里,民间的能工巧手尽可以凭借她们的想象描绘出理想的一切,以形传神,表达出巧意、新意、美意。有人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有其道理的。

图案与苗族历史

图案文化内涵浅析 一、蝴蝶: 1、纵观“苗族”图案,无不处处体现吉祥。如其:“喜雀闹梅”、“燕子双飞”、“小鸟含花”、“蝴蝶展翅”、“花团锦簇”等图案皆以小型动植物“花卉、小鸟、蝴蝶”入图,构图自然和谐,形象生动流畅,色彩夸张,洋溢出一种独特的祥和艺术风格,充分且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苗族的内心渴望和生活追求,是研究本地苗族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苗族图案中本来还有许多小型经典图案,在小花、小鸟、蝴蝶的背后,每个图案都有一个小故事,只是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现已无法考证了。 2、苗族图案中的蝴蝶与小花一样,蝴蝶是必有的图案。因为蝴蝶轻盈娇小,能在山水花草自由飞翔,而颜色娇丽,易与人和自然亲和、易亲近,这充分体现了苗族文化中渴望自由,信奉自然,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3、不管在银饰上还是在服饰上,出现最多的就是蝴蝶。传说我们的祖先就是蝴蝶,(我们称为)‘蝴蝶妈妈’”。苗族服饰中出现了很多枫叶和蝴蝶。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祖先是一只从枫树心变来的蝴蝶。后来这只蝴蝶生了12个蛋,它们孵化出了世间万物,包括人类和动物。他们就为蝴蝶是他们的母亲,枫木是他们的先祖”。

4、太阳普照大地,大地生了植物;有了枫树,枫树孕育蝴蝶;蝴蝶养育了人类始祖姜央和苗族的文明始祖蚩尤。苗族太阳崇拜、蝴蝶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寓示生命生生不息、健康成长、兴旺发达。 5、黔东南地区苗族服饰图案对龙合蝴蝶题材的偏爱来自苗族人民对自身起源的朦胧认识和对祖先的图腾崇拜。在苗族聚居的地区,关于自身起源问题的解释是通过神话传说流传下来的。符号论美学认为,神话与宗教同源,二者没有绝对的界限,并且提出“神话从一开始起就是潜在的宗教”。神话故事的情节无一例外地传达出人类意识的发展和自我信赖的展现,尤其是对自身起源的幻想,以及将自身起源依托 于某种神力的神化。在苗族的神话传说中,是由枫树生出了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了十二个蛋,请一种名叫“脊宇”的鸟来孵化,生出苗族的祖公姜央、雷公、龙、象、水牛、虎、蛇、蜈蚣等十二个兄弟。后来在姜央与雷公的争斗中,龙、虎、蜈蚣都帮助姜央作战,降服雷公,龙还帮助人类架云梯取金银,成就了人类最终的胜利。在这些传说中,苗族起源的根本和图腾的代表物有枫树、蝴蝶、鸟、龙等,因此我们也不难看到苗族历史上的动物图腾崇拜是与万物有灵的观念共存的。在这里,蝴蝶和龙的形象作为一种表达原始先人情感需求的具有创造性的艺 术符号频频出现在苗族的服装服饰中,成为苗族祖先和吉祥涵义的代名词。 6、“蝴蝶妈妈”刺绣图案主要在女服的两袖和围腰上。传说蝴蝶妈妈是由枫树心变的,所以蝴蝶妈妈居于枫树之上,这图案被苗家

浅谈中国民间剪纸的造型特点

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艺术美学(A 卷)课程编码: 004020 考试形式:开卷(开/闭卷)考试时间:分钟适用年级:一年级学年学期: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考生学号: M10050404031 考生姓名:邹杰考生专业:设计艺术学 考生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页,试卷如有缺页或破损,请立即举手报告以便更换。 2、考试结束后,考生不得将试卷、答题纸和草稿纸带出考场。 ----------------------------------------------------------------------------------------------------------- 浅谈中国民间剪纸的造型美 【摘要】:具有平面化取物和组合式的构图方法、夸张变形、意象化写实的 造型手段、造型的吉祥观念三方面的特点,平面化取物是由于剪纸的工具及 其点、线、面的基本要素决定的,为满足民居的窗户形制的要求出现了多幅 剪纸组合式的构图方法,在对形象进行表现时由于其特殊的构图方法,所以 要对被表现对象进行夸张、变形甚至臆造出一些现实中没有的物象,在民间 剪纸中几乎所有的造型都具有吉祥的寓意。从中我们感受到的造型美,本文 主要分析中国民间剪纸的构图美、造型美以及人们的美好愿望及吉祥寓意。 【关键词】:民间剪纸,构图、造型、吉祥寓意 前言 民间文化不同于其他的文化形式,有着特殊的产生土壤和发展条件,我国民间剪纸是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的一种平面镂空艺术,在一定审美观念指导下剪或刻成图案。剪纸的制作工具非常简单,材料低廉但其内容与题材却非常地丰 富。民间剪纸作品在对人们的生活进行美化的同时,又反映了民间的风俗和淳朴的愿望,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与审美价值,可以说是我国民间传统信仰习俗 与原始人伦道德的一个缩影。剪纸艺术往往通过特定的语言符号,强调和突出其 造型的某些特点,突出被表现对象的美感。“剪纸艺术家通过事物的不同角度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了‘以形表意,以意造型’的造型意识。”1并通过特定的动植物形象的谐音等手法表达美好的生活愿望。 一、民间剪纸的构图美 1张继东《从民间剪纸看中国民间美术图式的意象性》,《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月,第25卷第1期。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 说到剪纸,大家都知道,它是我国传统手工纸艺制作工艺,从古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在现代,每到逢年过节之时,许多人还是保留着贴剪纸的习俗,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剪纸艺术意义深远,起源于中国,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剪纸艺术是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古研究发现,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以前。据说剪纸艺术的前身是在战国时期,但那时候纸还并没有出现,所以那时候的剪纸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剪纸。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究竟是什么呢?下面通过小编的介绍你就能够了解了。 剪纸的由来 最新创意饰品大全!设计师量身打造!点击查看>> 关于剪纸的由来,其实很早以前就开始了。那时候的人尝试着用一些图形来记事和内容呈现,但那时纸张还并没有出现,人们只能将一些资料记载在青铜器、竹简、兽皮等载体

之上。而随着纸张的出现,这些创造性的图案便开始往纸张上转移。通过这样的前后对比,我们就能够看出,剪纸的由来就是来自于先民的图案记录方式。 剪纸的历史 1、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的历史有着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艺品,这是早在纸张出现以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虽不是纸张制作,但却如出一辙,这就为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出现奠定了基础。据说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就可以为此证明。

2、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应该是纸张的出现才正式开始的。剪纸的主要制作材料就是纸,而汉代时期纸张的出现,这就促进了剪纸的出现、发展和普及。那时候的纸张易腐烂,所以人们不会珍藏起来,坏了还能重新再剪。

对传统剪纸艺术的认识

对传统剪纸艺术的认识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对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认识 仙桥初中周建福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是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 剪纸“美化生活,娱乐身心,启迪智慧,激发创造”,颇有益处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汉代纸的发明促使了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诗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均可看出当时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表达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我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为普及、最为广泛流传的品类之一,而且风格多样,极具地方特色。剪纸艺术的传达方式,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大量使用组合的手法,在造型上合理地夸张变形,从而表现出图案形式的艺术美感。其中对称、平衡、重复、发射是剪纸图案形式中最常用的方式,在这些方式中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平面构成的要素。剪纸就是从传统艺术中提取元素,以现代创造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 现实生活中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寻找设计元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进行有意味的、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创造,可以将无形的抽象的某种理念和心理状态转化为一种具体形象,引发出抽象意念延伸和连接。剪纸艺术,不管艺术风格如何,其传达方式最显着的特点都是平面结构,也就是以纯粹的平面点、线、面的方式,构成形形色色的艺术作品,是完全意义上的二维空间艺术。剪纸艺术的传达方式,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