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感 求同内化——《黄河的主人》教学例谈

以读促感   求同内化——《黄河的主人》教学例谈
以读促感   求同内化——《黄河的主人》教学例谈

以读促感求同内化——《黄河的主人》

教学例谈

以读促感

求同内化——《黄河的主人》教学例谈

作者:吴陆瑛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66

以读促感

求同内化——《黄河的主人》教学例谈

吴陆瑛发表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意蕴深刻,条理清晰,词汇丰富,语言流畅,富有激情,

是一篇学生学习语言,感悟事理的好。《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多读,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同时,新课标又主张人文性与工具性

的统一,力求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

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基

于此,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以读促感”、“求同内化”这两

个环节,力求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理解与体现妥否,共勉之。(一)以读促悟

一、质疑,激趣,初读感知

课堂中巧设疑难,可点燃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巧妙导入

新课,激发读的兴趣。教师在引入课题《黄河的主人》后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此时,学生争相发言,说出各自心中的疑问,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筛选整理出较有价值的问题:

1、黄河的主人是谁?

2、是怎么样成为“黄河的主人”?

3、为什么被称为“黄河的主人”?

当然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相对简单或与文本内容无太大联系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当机解决或作为课后探究题。作为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重视本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的选取,一要有利文本感悟,二要适合本班学生的学情。趣起于疑,唤起学生读书欲望,在初读中感知的内容,此时只需知其内容,还未必悟其情。

二、解读,体验,整体感知

洪宗礼先生说过:“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义,这样读书才能真正读出书中之‘味’。”

1、问题引路——悟懂课文的内容

“同学们,刚才我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想自己去解决吗?其实,答案就在书本里,请大家好好地来读读课文,找找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在初读的基础上,更进一层理清脉络,初步知晓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

2、悟情——想象课文的意境,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好酒宜品,好的语言更宜意会、品味。语言文字是最讲究神韵的。没有形象的感受,没有对情感的体会,学生是读不好的。因此,传统的语文教学特别强调读中“悟”,这“悟”不仅仅是理解,更重要的是充满灵性的感悟。

(1)创设情境,范读促悟

朗读是一种用富有个性化的声音来表达内容的过程。教师良好的范读感染力更能唤起学生心中的共鸣,领悟文本中所蕴涵的情感,是阅读教学中行之有效而又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手段。《黄河的主人》第二自然段重点描写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惊险行驶的情景,学习这一段时,我首先联系上下文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令我们胆战心惊,但是,你瞧,在这波涛汹涌的河面上竟然行驶着一只羊皮筏子呢!”这一段导语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绪牵引到了波涛滚滚的河面上。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在倾听中感受。有的同学说,听了老师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只又轻又小的羊皮筏子,正在波涛汹涌的黄河里前行,真危险呀,有的说,我从老师的朗读中感受到了羊皮筏子的小和轻……教师通过引境、范读,使学生紧紧扣住羊皮筏子的“小”、“轻”并感悟到了它的“险”。

(2)直观感受,自读促悟

羊皮筏子对学生来说无疑是陌生的,黄河的汹涌也没有真确感受过,上个环节中教师设的境,及到位的范读,虽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却是虚浮苍白的,想必未能发自内心,这时如果放手让学生自读,充其量只是依样画葫芦,

内心的视象还未被唤起,悟也悟不透彻。为此,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再现了汹涌的黄河以及在黄河上行驶的羊皮筏子,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然后我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来朗读,黄河的汹涌、洋皮筏子的小、轻、险读得到位了,更悟得真切了。

3、注重评价——深化情感体验

学生的感情朗读不可能一步到位,在指名朗读的某一部分后,可以开展多形式的评价,如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肯定优点,指出不足,目的都是在评的过程中,感悟的情感因素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例如:第3小节中有这样一句“这六个人,就如同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教学时,我请一生朗读该句,接着让学生点评,有一个学生这样评道:“我觉得这句话中的字‘贴’可以读得再轻一点,因为从‘贴’字可以看出羊皮筏子在黄河上就象薄薄的一层纸一样,好象就要淹没了,非常得危险,如果读得轻一点就更能体现出羊皮筏子的危险。”。目察其字,心通其义,感受其情,从他的点评中也让其他同学感受到了他

对文本的这份情感体验。当然,不是每位学生都能评得头头是道,教师可适时引导,对于学生独特的见解,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应给予肯定。

4、尊重个性——让学生自主朗读感悟

要激发学生内驱力,首先要尊重他们,相信他们的创新思维,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的思维,依情适当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感悟。还是以《黄河的主人》第三小节为例,在介绍完羊皮筏子的形状等以后,有这样一段:“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

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对于这个“啊”字读出了不同的语气,有的读成“à”,有的读成“á”,还有的读成了“ǎ”,针对朗读过程中所出现的差异读法,教师不应以权威身份来定夺一种读法,“啊”是一个语气词,学生的不同读法正是体现了他内心独特的感受,这时正好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读成“à”的学生认为小小的羊皮筏子上竟然还有人,感到十分惊讶;读成“á”的学生除了觉得惊讶外,觉得不可思议,在这么险的黄河里,这么小的羊皮筏子上竟然还做着六个人呢;读成“ǎ”的同学除了上述两种感受外,还多了一份为皮筏乘客的担心。个性的朗读,自主的感悟,发自内心的悟读,难道不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值得肯定的亮点吗?

(二)求同内化

1、立足文本,寻求内化源

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掌握并明白文本信息后,更应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与拓宽,也就是把静态的教学分析转变为动态的亲身体验,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黄河的主人》一文主要是让学生感悟艄公那种勇敢、智慧、镇静和机敏的精神,并领悟到只要具备了这种精神,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即内化源。那么,教师所引导学生拓宽的内容也应蕴含这个道理。

2、阶梯式拓宽,由浅入深

由于课堂上大半时间都是对文本的解读,学生的思维已定势,未必能一下脱离文本,同自己的实践体验相联系,或者说他们会无从下手,不知从哪方面,从哪件事说起,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设计一些阶梯式的引导,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的内化。如可以先以学生熟悉的某个人或事入手(所举的人或事必须包含内化源),例如,最近的热点人物“神六英雄费俊龙和聂海胜”,他们的事例和艄公相似,也是凭着勇敢、智慧、镇静和机敏这种精神才能遨游于太空,学生再次感受到这种精神,并能突破书本的局限,意识到现实生活中也存在艄公精神,此时,教师抓住时机,乘势引入:“那么,在学习上你遇到过困难吗?你想成为‘学习的主人’吗?你应该怎么做呢?”,进而再拓展到层面更广的“生活中的主人”。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这种“主人”精神。

https://www.360docs.net/doc/6918640918.html,/more.asp?name=%cE%E2%c2%BD%E7 %F8&id=9849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浅谈语文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解决策略 (4)讲课教案

浅谈语文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解决策略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变得焕然一新,原先落后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就像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课改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时难免出现一定问题,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发现的几个问题谈谈几点解决略策。 一、摈弃华而不实的教学作风,还课堂真实面目。 存在问题: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种浮华的风气,有的为了体现新理念而丢掉好的传统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有的为了突出某一个维度的目标忽视了另外维度的目标,如不该用课件的地方用了,不该带的画面带了,不该有的声音有了,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思维;有的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思维的打开都没得到保证;有的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让学生书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为了体现合作,让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问题,把合作当作了一个教学环节来用等等。 解决策略:应该去掉课堂教学中的浮华,把真实的课堂呈现给学生。到底怎么做呢,我们可以从下面课堂教学中得到一定的借鉴。 李老师被临时通知开课,教的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快乐的节日》,在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后,老师便神秘地说:同学们,你知道吗?这首诗还是一首歌呢,等会儿我们一起唱,不过要先过关,先过生词关,学生的注意力被引到了学习生词的活动中。当她感觉学生

没有读出文中感情时,调皮地说:“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试试能不能赶上他们。”《快乐的节日》是一首歌词,课上她和学生一起唱,一起表演,老师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朋友、伙伴。在检查学生识字情况时,设计了“小火车开起来”的游戏,为了要全体学生参与,老师说:“如果你认为这个同学读得对,你就跟着读”,把学生注意力引读音上,学生一直在无形的鼓励下进行。整节课上老师没有过多的花样,老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客观实际,尽力地组织学生进行语文训练。 二、用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存在问题一:语文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探究、创新意识被严重束缚,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解决策略一: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愉悦的、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一要多一些民主和平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课堂上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要有目的地拓宽学生自主活动的天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与学生商量后确定,师生在平等的对话,让学生心灵舒展,愉悦地进入学习情境。二要多一些信任和尊重。一方面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

《黄河的主人》教学实录

《黄河的主人》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3课,手举起来跟我一起来写两个字,(师板书:黄河)读出来,(生齐读:黄河) 师:你们看过黄河吗? 生:看过! 师:真的、假的? 生:假的。 师:在电视上看的?(生:对)那你看过的黄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出示填空:我看到过的黄河。) 生:我看到过的黄河滔滔不绝。 师:对吗?(生:对) 师:内容是对的,没按照黑板上的格式来。谁再来说? 生:我看到惊涛骇浪的黄河。 师:丢一个字,加上。 生:我看到过惊涛骇浪的黄河。 师:好不好? 生:好。 生:我看到过汹涌的黄河。 师:说得好不好?(好。) 生:我看到过波浪滔滔的黄河。

师:说得非常好。 生:我看到过胆战心惊的黄河。 师:再加一点儿。 生:我看到过令人胆战心惊的黄河。 生:我看到过令人提心吊胆的黄河。 师:说得非常好。 师:文章中,我们经过预习知道作者是怎样描写黄河的。找一找,谁来读一读? 生:(读课文第一段)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 师:他找的对不对?(对) 师:这段文字虽然语言非常短,但是更有气势,你能读出来吗?(指名一生读第一段,有感情) 师:有味道了。 师范读(“黄河滚滚”生再读) 师:读得不错,但稍欠一点味道,是什么味道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过之后你就知道那点味道是什么啦。 师(播放黄河滚滚的录像,生看):怎么样? 生:很有气势。 师:虽然很短小的片子,但是很有气势,谁来给这个小短片配个音呢?(生读文,配音) 师: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了,和黄河滚滚的气势不相吻合,下面我们集体为

大教学论读后感

大教学论对于教师教学的启示 《大教学论》是捷克著名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除了这一篇著作之外,他还另有《语言学入门》、《泛智论导言》、《论天赋才能的培养》等著作。可以说,在教育的发展进程之中,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个人的见解与倡导总是与个人经历紧密相连。为什么夸美纽斯要写《大教学论》,他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的观点又是因何提出的?这些都要从他的背景中寻找答案。 夸美纽斯,生于新教派“捷克兄弟会”会员家庭。在他12岁的时候,失去了双亲,从而中断了学习生活。16岁的时候由兄弟会资助进入了一所拉丁文法学校接受中等教育。1611年,又由兄弟会选送到德国学习哲学和神学。在大学期间,系统的学习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人文主义的思想,接收新兴自然科学知识,了解当时最新潮的理念与进步主义思想。他对宗教改革进行了解,并探讨当时德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改革新主张,为以后的文化活动打下基础。之后捷克爆发战乱,失去独立地位,夸美纽斯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一方面接触着最新的人文主义教育,一方面保留了封建主义思想。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著作里主张人人平等接受同样的教育,但是这种教育的最终目的又是建立在宗教所倡导的理念之上。 即使他受到宗教影响,书中的很多观点在今天已经不太实用。但

是从他在教育中所倡导的理念来说,对于今天的教育仍然受用。他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使用至今的班级授课制也由他正式提出,并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各国各级各类学校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个别教学逐渐被取代并慢慢消失于教育的舞台之上。即使是在今天,网络技术如此发达,兴起了各式各样的网络授课模式,教师开始在线一对一授课,学生按照各自的需求选择适合的课程进行学习,也还是无法取代班级授课的地位。班级授课不只是为了传授知识而设置,在今天的社会,它在学校的地位就相当于小型的社会,学生作为这个小集体中的成员会在进入社会之前模拟人际交流,学会合作,提升智商与情商。阿尔弗雷德在《自卑与超越》里反复提到集体观念。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理想和行为都向着为他人贡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他的人生自然会朝着最能体现其生命价值的方向发展。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之上,集体主义观点生长的极好。 当然,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其中所提及的自然与前人不同。他认为“自然”指的是“我们最初的和原始的状态,我们应当回复这种状况,如同回到一个起点一样”。这实际上时强调我们应当在教育的过程中爆出原有的面貌和原有的倾向。认为教育不应该也不能够是外界强行干预的,非人为的思想理念,而是指人的天性。而如何要使得教育适应天性?这就需要对人的身心发展过程进行研究,找到适合人的每个阶段发展所必须进行的教育。这有点类似于“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在同样的基础上,对两个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进行相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及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重要性 及关系 济南章丘圣井李福小学 蒋国成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认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并重,方能全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写作环节提高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的关系可以做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把阅读理解成为写作的源泉,把写作理解为阅读的升华。而这两个环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常很难被把握,其中关键原因在于语文阅读与写作因其人文感悟色彩浓厚,而不同于自然科学课程可以提供客观的唯一答案;加上教学对象处于稚幼年龄阶段的特定性,主体没有完全被激活,使得阅读与写作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难题,这样导致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成为薄弱环节,写作文成为学生很痛苦的一件事,长期以来都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而事实上,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读写资源,课后练习也设计了很多以读促写的习题,我们应认真地利用教材的范式文本提供给教学对象的丰富资源。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探讨粹取范式文本、巧得仿写文本。不利于学生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无论教学方式如何改革变化,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是不可或缺的。我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阐述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重要性。近些年,课堂教学大量引人多媒体教学,提前制作了精美课件。背景资料、文章结构、段落分析等,逐一在投影屏幕上亮相,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整堂课下来,鼠标代替粉笔,屏幕演示代替教材,唯独少了学生的读书声。我则认为:不管教学方式如何创新,教师都不应忘记引导学生能力的

培养加强朗读,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但又是难点。通过课文分析,探究,运用语言方式与语言沟通这一规律。把语言训练放在语文教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探讨,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语言训练的理念,语言训练的目标,语言训练的方法。 2、摹仿,化用,融合,创新。 3、白话文书面词和口语的相互转化,文言文词和普通话的相互转化, 普通话和方言词的相互转化。口语和书面语的要素的相互转化。 4、体会作者的感觉表现力,审视作者的心理倾向,理解作者的感情抒发。 5、感觉的沟通,心理间的沟通,感情的沟通,感觉、心理和感情的相互沟通。 6、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学生的语言的实践和素养的整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训练。这种训练既要有明确的目的,又要有科学的方法。语言训练不仅是指语文智能的培养,而且浸透了语文情感。在内容和目标上,既包括外在语文行为的训练,又是指导包括内正在新课程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语文教学无论是在理念、模式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改革过程中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其中语言训练的削弱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一味追求阅读的形式,而忽略语言训练的内容。教师引领学生学词炼句,进行默念、复述、背诵等训练等等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在如今的课堂上已经很难看到,又或者过于重视自主性、想怎样说就怎样说,使训练不达效果,缺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逐渐淡化了,课堂往往是华而不实。语言教学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能正确理解、品味语言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试图以语言为立足点,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契机,从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等方面进行语言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注重知识、语言、技能、情感和思维的同步积累,全面展示阅读教学中的内容美、语言美、方法美和过程美,力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坚守语文教学的个性,真正让语言教学活起来眼下,在一些公开课中,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能获得好评,用表演、说唱、课件等形式来代替诵读、感悟、理解,抛弃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忽略语句的鉴赏的教学形式,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的味道,甚至变味。造成学生听不明白,说不得体,读不出感情,写不畅达,学生的语文素养严重滑坡。正如厨师名家,烹饪菜肴突出菜香一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突出

《黄河的主人》第一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黄河的主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掌握两个多音字“漂”、“系”。理解部分词语意思。指导学生积累、运用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教学准备: 1、通过上网或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的特点。 2、收集黄河的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质疑,激发兴趣 1、板书“黄河”,同学们,听说过黄河吗?说说你心目中的黄河是怎样?(生说出水的浑浊,水流的气势)…… 2、(出示黄河波涛汹涌的图片。)孩子们,看,这就是哺育了亿万中华儿女的黄河,也叫母亲河;这就是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母亲河。她九曲回肠,奔流不息……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赞美过它——(出示) (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 3、(充溢感情色彩)黄河的水啊,就像天上滚滚流到了人间,奔腾不息一直流向大海!这就是诗人眼中的黄河!让我们再一次吟诵这二句诗词!“黄河之水——”起。(同学大声朗诵)

4、有一位著名的作家袁鹰也来到了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回来后他写了一篇文章,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揭题:黄河的主人。 板书:“黄河的主人”生齐读课题 师:气势能再大些吗? 师:由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他被称为“黄河的主人”?) 带着疑问去读一读课文,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指生读。 1、师:今天我们学的《黄河的主人》,黄河在作者袁鹰的眼中是怎样的情景呢?一起把课文第一段朗读一遍。(大屏幕出现第一段的内容) (1)哪些词写出了黄河的特点?指导书写“滚”(水边公正穿衣) (2)这一自然段中有那些描写黄河的词? 出示词语: 黄河滚滚万马奔腾浊浪排空 (3)文中其它段落还有那些描写黄河的词? 波浪滔滔惊涛骇浪汹涌的激流湍急的黄河险恶的风浪 读一读,哪个字容易读错? (浊、湍、骇) “骇”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2、我们一起来读这些词语,读出黄河的气势来。(师点:黄河水滚滚向前,一浪高过一浪,就像有千万匹骏马在奔腾——这就是“万马奔腾”;混浊的滔天巨浪,把半个天空也遮住——真是“浊浪排空”再读这两个词。)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在这里,我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

教师读书随笔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读后感

教师读书随笔夸美纽斯《大教 学论》读后感 心得带着虔诚的心,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这位异国的教育哲学家,实干家在文字构建的空间里对话,内心洋溢着一种 满足与冲动。我的心提醒我:把感受写下来,祭奠先哲的智慧, 启迪有志于学校教育的读者。 《大教学论》在中国知名度很高,人人都知晓,但是真正阅读过的人很少,我身边的不少教师就没有读过,偶尔几个刚毕业的 教育院校的学生说自己读过,是在教授的要求下阅读的,但深究 其内容和书中真义,坦言早就荡然无存,不免觉得可惜。中国的 学校教育制度就源于这本《大教学论》,但从事学校教育的我们却没有亲临教育的源头,无怪学校教育有诸多困惑和无序。 夸美纽斯开篇就说,此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 部艺术”,是“使青年男女毫无例外地,全部迅速地、愉快地、 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与虔敬地去学习现世与来生所需 要的一切事项”。无疑,这是人安身立命、自足发展、服务于世 所必须修炼的真理。我似乎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工作者 必读书目,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和教育沾边的人所必 须阅读的书。因为我们的现世都在为来世做准备,今天我们受教 育的程度与最后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影响着我们共同

的未来。 阅读这样一本书,最好有宗教的基础。书中大量引用宗教教义,章节,这是没有宗教基础知识的中国读者在阅读上可能或产生的障碍。初读时的晦涩感是真切的。但我也相信只要是有一些耐心,这些含着真美的纯净文字是能够被理解和沁入的。同时,我也感受到正是因为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无限虔诚,才使得他对“教育人”这件神圣的事充满着信心和信念,坚定不移地推广,宣扬。例如,开篇第一章节,夸美纽斯就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接着又说“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他要以此让大家明白:教育就是人的未来。我以为,这些来自内心的笃信正是一个教育学者必须持有的,这也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源脉所在。做教育的,必须是有信仰的人。 阅读这本书,我很感兴趣的是夸美纽斯的表述方式。习惯于阅读行云流水般集中,顺畅表述的中国读者,初次接触到这本书会觉得新鲜:难道大教育家就用这样的“只言片语”在阐述他的观念。是的,恰是这样的只言片语有着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自然现象+实例分析+模仿+偏差分析+纠正措施。整个论述的过程比较生硬,但契合了教育所需具备的理念:从自然中模仿,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过程中反思,做好改进调整使之趋于完善。整个表述的过程带着温和不争的风格,但在不争中却已经有了不需要争辩的结论,征服的是读者的心。例如他阐述的教学便易性原则,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读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读 发表时间:2011-05-17T15:48:55.73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小学语文)2011年第37期供稿作者:郝长菊 [导读] 读,是阅读课的特征,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山东长岛县第二实验学校郝长菊 读,是阅读课的特征,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手段,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让学生将课文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我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一般采用如下三种方法: 一、试读,通文意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试读课文,掌握不认识的字词,初步了解内容梗概,理解文章的脉络,得整体感知。如《林海》具体写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从而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木材。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初步整理出段落大意,领略大兴安岭的秀丽山川,体会作者的感受。 二、细读,渗透理解 细读就是让学生边读边议,边读边思。在读中找问题,在读中找答案,并转化为用自己的语言去回答问题。如教《风》我抓住“旧北京的春风怪在何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怪风?”提问,学生通过细读,了解到旧北京春风的特点:1.次数频繁2.狂风带来黄沙、黄沙又和黑土相混。这样的怪风是由于砍树、山秃、地光,使塞外的狂风吹进旧北京城所造成的。另外,对诗歌、抒情散文则要放声自由读,熟读成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这个道理。 三、精读,品赏精华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精读,对课文思想内容作更深入的理解,品评语言美感,欣赏文章精华。这一层次的读可采用“引读、朗读”的方法。“引读”的精髓在于“以引代讲,寓讲于读,读中求悟。”引读的方法有“提示引读、提问引读、插叙引读、添词引读”,视文章内容而定。朗读的方法有:省词朗读、添词朗读、填词朗读等等。如《林海》这篇课文,优美的语句,丰富的词汇,令读者由衷地赞美。在指导读“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是‘海边’的浪花吧?”这句反问兼有比喻的句子时,让学生把原句改为陈述句朗读,进行对比分析,反复品评,从而领略原句喜悦的语感和艺术的美感。若以陈述的语调变读,作者那种对大兴安岭的美景所陶醉的情感则难以表达出来。通过比较变读,学生就能更好地领会作者使用句式的精妙之处,体会其思想感情。学生在品评欣赏中,情感得以升华。 读的方法、形式多种多样,视文章体裁、结构、内容而定。为了达到语文教学之目的,在教学中应重视多读,读可以识字,明理,又可丰富感情,陶冶情操。因此,只有多读,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欣赏力,唤起学生的热情,调节课堂气氛。

读《大教学论》有感

勿忘初心,适应自然,静待花开 ——读《大教学论》有感 《大教学论》是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最重要的一部着作。它是近代西方第一部系统地阐述教育问题的专着。但在很长时间内,人们并没有认识它的巨大价值。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它的捷克文原稿被发现后,才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流行于世界各国。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高度概括了班级授课的优越性。从此,班级授课制为各国所采纳,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各国各级各类学校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校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部《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其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增加光明、和平与宁静。 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用了好多章节以含而不露的方式把“教育要适应自然”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指导原则。夸美纽斯认为,在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活动中存在着普遍的规律,一切好的教育教学原则、法则和方法都需要受这种普遍规律的支配,必须服从(或适应)这种普遍规律,这就是自然适应性。 夸美纽斯对自然的理解与前人不同。他自己称,“自然”所指的是“我们的最初的和原始的状况,我们应当回复这种状况,如同回到一个起点一样”。这实际上是强调要保持一种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原始倾向,外界不加干预,非人为的意思。涉及到教育,自然主要是指儿童的天性。为使教育适应人类本身的“自然”,夸美纽斯又对人的自然本性、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进行了许多的观察和研究。 所谓“适应自然”,按夸美纽斯的看法,除遵循自然界的“秩序”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遵循人的自然特性。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起支配作用的普遍规律(普遍规则),夸美纽斯称其为“秩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发展以及对人进行的教育都应服从这一普遍规律,要按照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来改造旧学校,创办新教育;要依

谈语文教学中读写关系

谈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关系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写作 阅读是吸收,是学习,是知识的储备,有丰富的储备,才能把所思所悟所感写出来就是文章。写作是知识的倾吐、是思想的表达、是对阅读素材的再创造,读与写互为前提,相辅相成,阅读能促进写作,写作能提高阅读的效能。语文教学应当把读和写贯穿于始终。把读与写恰当地有机结合,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读书能够学到丰富知识,能够冶情操,开阔视野,拓展智慧,增强语言、思维、写作能力。如果我们从小就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不会出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面对作文一筹莫展的局面。一个阅读量大、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作文时往往能够“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长期积累吸收、厚积薄发的结果。 读什么,怎样读,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我们提倡博览群书,但学生读什么不读什么,先读什么后读什么,教师要帮助学生精心选择和安排。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思想性强,艺术性高,是必读之物,教师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作科学的安排,先阅读容易接受的作品,以后逐步提高。在学生的阅读中,教师对作品的关键点、要害处给学生以画龙点睛式的点拨,不必细讲,点到为止,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师应恰到好处地点拨,对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生阅读时,教师要设法把作品的思想和意境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联系起来,在作品和学生之间构架桥梁,使书中的一景一物牵动学生的心,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产生共鸣。并要注意用作品来启迪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悟性。写读书笔记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形式,读了某篇作品,心中肯定有很多的感想,随时用概括、简练的话写出来,对作品中的华美词藻、优美片断摘录下来,经常诵读,时时品味,既丰富了词汇,又开阔了思路。在阅读中往往和书中人物同乐同悲,产生似曾相识之感,生活中的记忆一起涌来,产生共鸣,这时灵感的火花在闪现,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念头和写作冲动。这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这瞬间突发的奇思妙想,如果抓住这样难得的契机,快速下笔成文,往往能够一气呵成,言之有物,这种种感悟至深的片段,也许会成为你作品中的精彩篇章。 让学生写摹拟性、借鉴性作文,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可取方法。在欣赏和阅读名家作品时,在汲取别人的精神财富时,对你是一种促进,你下笔写文章时,把所有的积累在重新组合筛选,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历史上有很多借鉴作文的例子,清照的“人比黄花瘦”就是借鉴了宋无名氏的《如梦令》“依旧,依旧,人与绿俱瘦”。象这样有创造性地摹拟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事例真不少,从摹拟、借鉴到独创,也是攀登写作之峰使自己文章提高的必由之路。总之,读和写不能割裂开来,必须采取双轨运行制,在读中写,在写中读,做到读写并举,使学生全面受益,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既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辩证统一、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传统的语文教学,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当作语文教学两个重要分支,这固然有合理的一面。但从形成语文知识整体的角度讲,也有其不尽科学的一面,比如这两个分支基本各行其道,或者有时若即若离,有时形合实离,阅读与写作能力也就不能很好转化,更不能有机融合,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迁移、应用乃至创造能力的形成。本文试对语文阅读写作能力的有机转化,有机融合,从而形成读写教学一体化策略作一次粗

黄河的主人读后感500字

黄河的主人读后感500字 黄河的主人读后感500字【一】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袁鹰的《黄河的主人》,使我的内心有了强烈的震撼。 海明威曾说过“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只要你永不言弃,问世间又有何物能打败你? 在一个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有一个艄公操纵着羊皮筏子上,和乘客谈笑风生,在黄河上就如履平地,我不禁对艄公这种机敏,勇敢,肃然起敬。当读到“他站在十 只羊大的羊皮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 细的竹篙。”“艄公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的注视着水势,大胆的破浪前行”时,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我想,艄公之所以能在黄河上立足,就是因为他们不畏艰险,遇 到挫折不灰心不气馁,学习滴水穿石的精神,一次又一次的与黄河顽强地较量,最终成为 了黄河的主人。 由此可见,勇于和困难作斗争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而挫折就是钥匙上不可缺少 的锯齿呀!我一定要学习黄河上的艄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畏缩、不气馁,持之以恒,勇 往直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如履平地,成为生活的强者! 读《人性的弱点》每一篇都会有所感悟,每一章都受益匪浅。我相信,经历过时间和 地域的考验仍然经久流传的书,一定会为你我的生活带来不一般的改变。 黄河的主人读后感500字【二】 你知道吗?黄河是中国的第几大河?我告诉你吧! 书者,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书喜爱的无论如何都是让人可敬的。读一 本好书,如同饮一杯香茗,其味,只有自己知道,它会让你浮想联翩,爱不释手,它就像 一首无声的歌,有声的诗,在人们心目中荡起永远的涟漪。 黄河是中国的第2大河,他流域面积约为75.2万平方米,河口年平均流量居然高达1500立方米/秒呢!叫黄河是因为它的颜色是黄的,有“一碗水、半碗沙”的说法。 你们肯定看过《老人与海》吧,主人公冒着险;独自在海上捕鱼,连续好几次都没钓 上鱼,可他依旧耐心的继续努力,最后钓上了大鱼,尽管被鲨鱼吃掉半条鱼,但老人凭着 镇定和机敏,和鲨鱼搏斗,最终取的了成功。 而《黄河的主人》艄公站在十只羊打的羊皮筏子上,面对风浪,身系乘客的安全。他 的手里只有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 大胆的破浪前行……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读书笔记 夸美纽斯(JOhann Alnos COmenius,1592一1670)就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奠基者,就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革新家。她总结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人文主义教育成果与当时进步教育的实际经验,提出了一套系统而又全面的教育理论。同时,她还带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革新运动,为近、现代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因而被称为“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与“现代教育之父”。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称她就是“一位精髓而有独到见解的哲学家,她在新生一代的教学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完成了一场革命,她就是一位博学而天才的教育家”。《大教学论》就是她于17世纪20年代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就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就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一、夸美纽斯主张普及教育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就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夸美纽斯指出,普及教育要从学前期开始。她认为:“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应该赶快对上天的植物及时加以培植、修剪与灌溉,把她们谨慎地形成,使在学问、德行与虔信方面获得兴旺的进展”。她认为一切人都要受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就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就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中,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 国民教育的普及程度就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基础水平与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到法制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从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到西部“两基”攻坚,从实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泰山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刘玉鑫2008160140 专业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提高 中文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 英文摘要: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ointed out:To let the student fully reading,reading in overall perception,reading to comprehension,reading of training the language sense, experience the taste.Visible in the new Chinese standard,has read as a teaching reading of"hot spots".Therefore,in the face of the new situation,as a language teacher to put the"read"the sword dance swim blade enough to spare will have to"read"the attention the focus of the reform of the Chinese do some deep thinking. I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 发表时间:2010-12-21T11:20:49.32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10月下全文供稿作者:张素芳 [导读] 语文教学时,我们应善于引导学生挖掘美点 张素芳(重庆市奉节县草堂镇石马中学,重庆奉节40461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0-089-01 摘要:语文教学时,我们应善于引导学生挖掘美点。以开拓学生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启迪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知识、领悟写作技巧的同时,充分地感受审美、认识美,进而在生活中欣赏美、创造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 《斑羚飞渡》节选自《和乌鸦做邻居》,是沈石溪动物小说中的精品。作者细腻地描写了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面临种群灭绝时求生、自救的惊险而悲壮的一幕。这一幕融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审美性为一体,在构思上巧设悬念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而且还在描绘景物、展示斑羚飞渡的动态,拓展美的意境上颇有新意。它既有指导阅读的功用,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深受学生的喜爱,尤其是对文中所展示的“美”的领悟,学生谈得深刻、演得生动、画得栩栩如生,真是美不胜收。 一、景物美 文章在写景上,只采用了工笔勾勒,但它也给我们留下了美的印象。听,“那‘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抬头向上看,宛如一线天’的是‘笔直的绝壁’的伤心崖,世间绝境,紧扣心弦。它令我为可爱的斑羚担忧、焦急。”这是孙欢在侃侃而谈。它给读者的是一种壮美,一种严峻的崇高美的享受。“那‘像架起的一座美丽的天桥’的彩虹在文中反复出现。除了它自身的色彩给人以欣喜、兴奋的美感之外,还有它的形状,它的弧线形与‘伤心崖’的‘笔直’线条形成强烈对比。如果说‘伤心崖’的直线使读者感受到了力量、刚强、不可抗拒的美,那么这道彩虹的曲线则给读者以优美、柔和之感,给人以运动的美感。这是两种美,但它们放在一起为美的故事的发生渲染了气氛。”从来毫不示弱的谭松涛从美学角度品味出了美。“彩虹还给人以启迪。”“彩虹还增添了文章的神秘色彩。” 二、悲壮美 斑羚飞渡重在“飞”的动态美。瞧,斑羚“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后退几步”,“半大斑羚朝前飞奔”,“纵身一跃”老斑羚“起跑”,“头一勾”,“蹿跃出去”,“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一下”,“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再度升高”,最后“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而老斑羚则“坠入深涧”。这些词句描写了老斑羚为了种群生命的延续而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突出了它们临危不惧,勇于献身的可歌可泣的品质,展现了“飞渡”的悲壮美。平日里爱耍小聪明的欧建东、田泽华、夏欣等人,自制“羚羊”、自己配音、自我策划,紧扣内容,表演了这一幕,迎得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在描写景物时,无论是工笔的简约,还是浓墨的重彩排;无论是虹的柔美,还是山的阳刚;自然的宁静,斑羚的飞渡,都恰到好处地体现了、突出了景物的美,为挖掘斑羚的崇高精神,做了精彩的铺垫。 三、意景美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与自己的主观感情浑然天成,高度融合统一的一种艺术境界。 细细品味,不难发现,作品不仅叙述“我”目睹了“斑羚”在绝境中求生自救的过程,而且赞美了斑羚为了生存宁愿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及整体意识,团队精神,同时还有“我”的反思。作者创造出了如此感人,令人深思的意境,令人叹服。 镰刀头羊“庄重地”“巡视了一圈”后表示无能为力。眼看灰黑色的母斑羚要“一脚踩进深渊”,随着头羊“发出吼叫”声,它制止了母斑羚,进而组织了七、八十只斑羚分列两队。读到这,我们不得不为头羊赞叹。它只是一只羊。但从它身上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有着组织能力,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在大难临头时头脑还能保持清醒,不到最后决不放弃的连人也愧对的斑羚。当两队不对等时,头羊“悲怆地咩了一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有几只中年斑羚跟着”它也到了老斑斑羚队中。作者写这一笔时,他一定被头羊的以身作则,勇于献身的非凡勇气感动着,也为自己作为狩猎队的一员出现在伤心崖而难过自责,否则作者怎么会用“悲怆的轻咩了一声”这一句呢?尤其是当老斑羚一个个坠入深渊悲壮死去,“我”想“难道死也要结成队子”,多么狭隘。“它们死得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它不仅是对斑羚的牺牲一半去救另一半的壮举而赞叹,更多的是强烈振动之后的不忍愧对。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我们”的狩猎,没有“我们”的追捕,这利己之私心、欲望,没有“我们”对作为地球生命之一的斑羚的漠视,这一悲剧就不会发生。当看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它们那“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举措,使它们的崇高品质达到完美。怪不得“我看得目蹬口呆”,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作为地球一份子的生命——斑羚,为了生存,为了延续生命的求生力量,震撼着、感动着,同时也在催他反思——我们应怎样面对动物这一生命。斑羚头羊坦然面对死亡,铸就了生命的辉煌,它们是勇敢的无畏的,它们在绝境中逢生,堪称是义无反顾的英雄。至此,文章通过跌宕曲折的情节达到心灵体验上的对比,一个对生命的强烈渴望,执著追求,一个对真善美的思考、追求,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二者相融为一体,一种耐人寻味的美好感人的意境体现了出来。 四、结构美 布局谋篇是文章成功的一个方面。好的主题,好的内容,还要有好的表现形式。创作作品从实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是作者审美创造力,审美想象力的表现。 作者为了突出斑羚的精神品质,在行文中巧设悬念,开篇写到“能一跳跳过六米宽的山涧的超级斑羚还没有生出来呢”就抓住了读者的心,设下悬念—斑羚怎么过去呢?接着一只老斑羚“想跳过”山涧,而“我们”听到“扑通”的落水声,真可谓绝望透顶,令读者的心下沉到和斑羚一样看不到希望。难道该全军覆没了吗?又设一悬念,随着灰黑色母斑羚在头羊“吼叫”声中清醒过来而没有摔入深渊,读者的心稍稍释放了一点,但悬念并末解除,当“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一高一低”开始跳山涧时,“我吃了惊”,“自杀也要老少结成对子”,心儿又是一紧,悬念的设置达到顶峰,把情节推向高潮,当听到半大斑羚在对面“兴奋地咩叫了一声”时,悬着的心才全面然释放。真可谓悬念迭起,扣入心弦,使文章的情节常常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富有戏剧性,闪烁着作者巧妙布局的智慧的光芒。 结构艺术美还体现在“彩虹”贯串全文上,每次都在关键时刻出现,别有一番情趣。它在斑羚群“绝望”时出现了,使它笼罩上了神秘色彩,它仿佛是在给斑羚群以启示;在“斑羚飞渡”时出现了,烘托了飞渡的壮美气势,它像真正是一座桥与斑羚飞渡交相辉映,魅力无穷;最后只剩下镰刀头羊了,它向这“美丽的桥”走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彩虹无疑又渲染了头羊自我牺牲的壮美。它仿佛是一首赞美诗,因有了这一道道彩虹的出现,本是紧张的故事有了舒缓,本是悲壮的故事有了理智上的和谐交融与情感上的愉悦。毕竟斑羚的悲壮美给人带来的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摘要: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语言实践的重要工具,在交谈、会议等各种日常交往活动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书面表达的有力基础。我们应该把说话训练当作一个重点来抓,使之贯穿于教学的各 个环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关键词:说话训练;课文;生活;师爱;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所在。它是衡量学生的语文素质才华,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准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说话能力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 几点: 1.以课文为载体,增强说话意识 小学生学习运用语言,应以感受、积累为主。而课文就是他们学习规范语言的一个重要问题。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说话训练。坚持听说领先,读时,引导学生先说写课文内容:(1)课文中( )值得称赞。(2)奶奶称赞( )是为乐的好孩子。(3)( )受到了奶奶的称赞……在这些训练的基础上,再开放思路,学生独自说话、造句。在学懂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的说话、写话。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如到下雨天,同学没带伞,你带了伞会怎么做,怎么说?同学们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脸上露 出欲试的神情。说话能力也得到提高。 2.以人文主义为蓝本,注重情境教学,拓展说话空间 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看图说话(即情境

说话、叙事说话)是训练中的主线。因此,在训练说话时,教师可以把课堂变为商店,医院甚至是车水马龙的街道。有趣的、贴近生活的情境片段。如我在教听说训练课《这样安全吗》时,就把教室当作公路,学生扮演正在开车的司机,四个小朋友表演在“公路”上玩游戏、打羽毛球等。大家展开讨论这样做有什么害处……。这既对他们进行了安全教育,又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再上《水的脾气》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集体讨论的话题:“你知道水还会干那些好事与坏事吗?”说“如果没有水,庄家不能生长,人们也会渴死”,有的竟然能结合生活实际“像去年雨水老是停电,我们就看不到精彩的电视节目,天气那么干燥,还经常发生火 灾”……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3.采取多种训练形式,重视指导说话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的口才是在不断的交谈和交往中得到锻炼的。教师在训练的形式和方法上,要注意学生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采取讨论、交流、竞赛、评议等说话形式,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同时强调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形成良好的说话能力并做到大方、得体、有礼貌。指导学生抓住一件事的时间、人物、地点、事情说清楚,不说半不说有语病的话,及 时发现,相互指正。 4.倡导“微笑教学”,以教师鼓舞学生敢说、多说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给每个孩子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对于

谈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谈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发表时间:2010-11-05T08:43:43.643Z 来源:《素质教育(教师教育)》2010年第10期供稿作者:刘艳[导读] 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读书方法。 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体现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的个性,面向全体学生,全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在朗读中自主感悟内容,理解内容。 一、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 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读书方法。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体裁选择方法,齐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读背自己喜欢的段落等,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文章的意境,领略文章语言的奇妙功能,咀嚼出字里行间的个中滋味,从而在感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受到启发。 "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力提倡边读边思考边标记批注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言等等,在思考、比较、归纳的基础上,都可以用线条、符号、或简短的文字加以标记。学生因疑而注,有感而发,圈圈画画,乐此不疲。这样使学生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多种感官协同操作,从注音、注义、标示段落到质疑问难。高年级的学生还因引导做阅读批注,品味写法、褒贬评议、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批注就怎么批注。这样可使学生充分倾吐自己的独到见解,尽情展现自己的个性,求知的欲望在批注中得以满足,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批注中得以培养。 二、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自主探究,自主释疑。 1.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尊重主体,还要开发主体,发展主体。为此,在探究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提出他们想要知道的问题。这样,有了问题,学生才能将知识的认知过程在一种自觉与不自觉中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此时,可根据学生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心理,趁势让他们任选一个最想知道的问题,自读自悟,充分思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当中,在质疑、解疑中享受成功的快乐。每个学生都有其相对独立的思维,他们的答案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少讲一些,而应引导学生自己探讨、推敲、"再发现"。 2.鼓励学生在读中思考,提出问题,大胆探索,将视野引向课外。 在教学中要用心去培养,去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思考,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发展其思维能力,质疑能力。问题意识只是学生探索思考的开始,在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推理、猜测、探索,把提问、质疑的视角伸向课外。这样,既落实了新课标中使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又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是用行动来解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三、充分利用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当学生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时,问题的知识面涉及广时,学生的意见不统一时等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意识的重要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的重要方式。在学生合作交流中,教师也要参与他们的学习,真正做到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又是参与者、合作者,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把握航向,及时了解掌握第一手信息,及时进行调控。 四、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基础知识的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提倡创新,我们不再强调情节的分析,而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们不满足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字、词、句、篇,而是使学生开拓思维,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除了读说训练、拓展练习等训练外,还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既能开拓思维,接受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能打下扎实的语文知识基础,为进一步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新课标是全新的内容,卓越的理念。我们既然真切的感受到新课改的创新魅力,要使新课程的实施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我们还需更进一步地深入探究,不懈实践。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朐山分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