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邱作家群体的整体扫描——关于“霍邱现象”的思考

[收稿日期]2018-01-11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文化视角下的当代皖西本土作家研究”(SK2017A0394)。[作者简介]陈红梅(1969-),女,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

霍邱作家群体的整体扫描

———关于“霍邱现象”的思考

陈红梅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摘要]位于安徽省西部的霍邱县,地处边缘却文风昌盛。20世纪初,霍邱作家群体因蒋光慈、未

名四杰等霍邱籍作家集群的出现而为人关注。新时期以后,徐贵祥的异军突起以及本土作家的密集分布,使霍邱文学走在了区域文学的前列,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影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霍邱现象”因霍邱作家群体的出现及文学创作的成就而产生。厘清霍邱作家群体生成、发展和崛起的过程及原因,有助于揭示“霍邱现象”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内涵,深化区域文学的研究,扩大本土作家的影响,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霍邱作家群;霍邱现象;深层动因;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I20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18)03-0065-07

20世纪80年代前后,新时期文艺政策的转向

为中国文学注入新的活力,也带来了区域文学的繁

荣,文学湘军、文学陕军等一批以省级行政区划命名的作家群体,以集团军的方式相继登临中国新时期文坛,引起学界对区域文学的密切关注。与此同时,随着大众文化兴起,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全球化语境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本土资源,作家立足地域文化获得了更为充分的创作实践,90年代后一批以地市命名的小区域作家群陆续生成崛起,如南阳作家群、桂西北作家群、巴山作家群、石河子作家群、昭通作家群等等,当然也包括本文将要观照的霍邱作家群。

小区域作家群的集中出现,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定然有密切的关联,是时代文化语境的产物。而相对于普遍共有的时代背景,特定区域内作家的集中出现应该还有着更为独特的深层原因。严家炎先生曾说,研究区域文学须“注意抓取典型的具有区域特征的重要文学现象作为切入口”

[1](P139)

。这句话为我们研究以作家群为表征的

“霍邱现象”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一、关于“霍邱现象”

霍邱,又名霍丘,是安徽省西部的一个县城,隶属六安市,与河南省固始县毗邻。所谓的霍邱现象,也称霍邱文化现象,是指近现代以来,霍邱县虽地处边缘却文风昌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批批优秀的文学艺术人才1〇

,文艺创作生生不息、

花开满园、硕果累累,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了一

定的影响,成为一种奇特的文化景观。作为“霍邱现象”重要表征的霍邱作家群,在本文中是一个较为宽泛的界定,不仅指出生、生活在霍邱的本土作家(包括外籍人士),还包括成年后离开家

乡,工作于外地的霍邱籍作家2〇。霍邱作家群崛起

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它的生成则要追溯到20世纪的20年代。

1925年,“未名社”在鲁迅先生的倡导下于北

京成立。该社以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为主,兼及创作。六名成员中除鲁迅(浙江人)和曹靖华(河南人)外,被誉为“未名四杰”的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韦丛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2018年第3期No.3,2018

General No.109,Vol.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