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及地域文学的文化意义

京派及地域文学的文化意义
京派及地域文学的文化意义

2010年9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ep.,2010第39卷第5期Journal o f Shaanx i N or m a lU n i versity(Ph il osophy and So cia l Sciences Editi on)V o.l39N o.5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京派及地域文学的文化意义

刘 勇, 李春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北京100083)

摘 要:地域文学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但这一问题中还有很多关系并未梳理清楚。京派文学界定的歧义恰恰说明了文学流派及地域文学形成和发展的种种复杂因素。文学流派与地域文学更重要的资源是文化,它们之间存在着地域性与全球性的复杂关系、稳定性与流动性的多层互动、文学性与文化性的多重交叉。地域文学的研究空间和着重点,应该向文化方面拓展,应该更关照文化的复杂性所形成的意义,既不能就文学谈文学,也不能简单地把地域文化看作是地域文学的惟一参照,文化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地域性。

关键词:京派;地域文学;地域文化;全球性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0)05-0030-07

收稿日期:2010-05-09

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08A b H114)

作者简介:刘勇,男,江苏南京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春雨,女,吉林辽源市人,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副教授。

作为地域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较之前些年海派文学研究的丰富成果而言,京派文学在近几年内引起了学术界比较集中的关注,也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但是,无论京派还是海派,越是对它们深入研究,越是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它们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文学流派而存在的,它们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思潮,尤其是文化底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文学流派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体现出地域文学的某些特质,它们还有新的研究空间,这就是文化资源的开掘与发现。京派与海派文学更加深厚和丰富的资源在于文化,京派与海派得以不断生存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的创新与流变,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重新探究作家作品的意义,重新进行地域文学及文学流派的定位,重新梳理文学史与学术史的脉络,都有着新的重要的启发。

在此,首先有必要简略回顾一下包括京派、海派文学在内的地域文学研究的主要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单个作家作品和社团流派的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基础,因此地域文学研究明显地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其中以湖南教育出版社在1997年推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系列丛书为标志性成果,包括江南士风与江苏文学!、?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楚文化!、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等。此外,与之相关的成果还有陕西文学与三秦文化!研究、齐鲁文学!研究、吴越文学!研究、闽粤文学!研究、燕赵文学!研究以及京派与海派文学!研究等等。在上述研究成果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文学与文化联系在一起,充分注意到了文学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点,拓展了文学的视野,丰富了文学的内涵。然而,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反映出地域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缺失,甚至可以说是偏颇,这就是将地域文学与地域文化对应起来,过于强调一方水土与一方文学的固有关系。而事实上,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是异常复杂的,这种关系不仅有相对程度的稳定性,而且还有相当

30

程度的流变性。文化不仅仅构成了文学的一些背景和特点,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文化是文学的深层底蕴与资源,文化的流变与文学的流变还有着深刻的互动性。近年来京派文学的研究在这一方面显示了某种代表性的意义。本文力图通过京派文学研究中呈现出的问题来进一步探讨地域文学的文化资源与文化意义。

一、从老舍是不是京派作家说起

本文作者不久前在北京首都图书馆作了一次有关京味儿文学与北京文化的讲演,随后,?北京晚报%登出了讲演的内容,并加上一些小标题,其中第一个小标题就是老舍不是京派作家!!为此,本文作者在网上遭到了广泛的质询:老舍不是京派作家,谁是?难道你是!看起来,老舍是不是一个京派作家似乎是不容置疑的,但事实上这还的确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老舍作为京味儿!文学的代表作家,这是没有什么歧义的,但学术界却很少有人把老舍当作是京派作家的主要代表,甚至有人根本不认为老舍是京派作家,这也是事实。那么老舍究竟是不是京派作家呢?这就关系到京派文学的文化蕴含的复杂性。应该说,京派文学至少包含着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内涵:其一是北京底层社会的平民文化,在这个意义上讲,老舍对北京市民群像的生动描写,对北京市井风情的多方刻画,包括纯正地道的北京方言土语的成功运用,特别是作家投入在作品中对于北京的那一腔深情,是用力最勤最多的,也是最鲜明、最出色的,所以他当然是京派作家;其二是北京上层社会的精英文化,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平以大学教授、留学欧美知识分子所组成的学院派和文化沙龙,他们追求传统诗意,田园牧歌,乡土情调,这一文化阶层的主要代表是周作人、俞平伯、废名、林徽因、朱光潜、李健吾、沈从文等人,从这个层面上讲,老舍又不是京派作家,更不能算是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由此可以看出,老舍是不是京派作家,是从不同文化层面上来考量的,不能单向度地、简单化地说老舍是或者不是京派作家。老舍是不是京派作家其复杂性不在老舍本身,而在于文学与文化关系的复杂性。

不仅仅是老舍个人,整个京派文学的界定在学术界长期以来都是一个极有争议的问题:京派!的界线何以确立?京派!的范围何以划定?究竟哪些人属于京派!?和京!的关系密切到哪一步才能入派!?京派!文学与京味!文学到底是什么关系?如九叶!诗人,他们在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成名成派,他们与北平及周边几所著名大学有着深厚的渊源,但他们与京派!的关系又始终是远距离的。他们到底算不算京派!?学术界将其纳入京派!的大有人在,将其分出京派!的也不在少数,还有人折中一下,提出广义的京派!与狭义的京派!加以调和,但至今学术界关于九叶!诗人是不是京派!,依然和老舍是不是京派!一样各说一词。再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张恨水。张恨水20世纪30年代生活在北平,先后创作了?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美人恩%、?斯人记%、?天河配%、?落霞孤鹜%、?艺术之宫%、?京城幻影录%、?夜深沉%等多部以北京为背景的作品,不仅生动表现了北京市民的生活,而且也具有相当浓郁的北京风俗民情,张恨水成了北京城上下妇孺皆知的作家。可尽管如此,学术界许多学者却从不把他看作是京派作家,甚至有学者这样明确地说:张恨水的不少作品尽管京味儿十足,天桥,大栅栏,小胡同如此等等,留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再给他乔装打扮,但谁都会认出他不是京派作家![1]4。

像张恨水这样以写北京故事出名的人不算京派作家,像老舍这样在北京土生土长的人不算京派作家,像九叶诗人这群与北京及相关大学关系密切的人也不算京派作家,那么,究竟谁才算京派作家呢?这样的质疑显然是不无道理的。我们先放下这些歧义不说,有一点是明确的,有目共睹的,那就是被学术界、被文学史纳入京派的作家,包括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和批评家几乎全都是外乡人!:周作人是浙江人,废名是湖北人,沈从文是湘西人,朱光潜是安徽人,李健吾是山西人,梁宗岱是广东人,冯至是河北人,林徽因是福建人,王了一是广西人,何其芳是四川人,此外,还有孙大雨、罗念生、叶公超、卞之琳、林庚、曹葆华,以及朱自清、俞平伯等等,这些被学术界划在京派圈子里的人,绝大多数都不是北京人。关于京派作家的籍贯问题,当年鲁迅就曾指出,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本籍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亦非皆上海人。![2]鲁迅所指出的是一个基本事实,但这个基本事实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那些非北京籍的外乡人会被认同为是京派作家呢?笔者认为,这里的关键在于,作为一个文学流派,京派的特点和底蕴来自于复杂的文化因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北京文化的一些根本特点与学术界认定的那些非北京籍的京派作家的审美追求构成了契

31

合与共鸣。北京文化的宽厚、包容与多层空间,北京文化的同化力与亲和力,北京文化特有的自然情调和乡土气息等,所有这些与京派作家的审美追求和文学姿态融为一体,特别是京派作家所普遍具有的自然人性观和古典审美情结,也都与北京这个千年古都的文化底蕴息息相通、一脉相承。因此,判定京派作家的标准,就不再是作家个人的籍贯,也不是作家创作的素材,甚至也不是作家创作的地域风情,而是一种超然于这些之上的更广大、更驳杂的文化自觉。这就是关于京派文学界定所产生分歧的复杂而深层的原因。这一点启发我们,地域文学的研究空间和着重点,应该向文化方面拓展,应该更关照文化的复杂性所形成的意义,既不能就文学谈文学,也不能简单地把地域文化看作是地域文学的惟一参照,因为,文化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地域性。

二、京派文学的文化资源

京派的问题与歧义还不仅仅在于它的界定方面,就一个流派所具有的特点来说,京派也是比较独特的,它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其他流派有着明显的不同。以文学研究会为主体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流派,以创造社为主体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流派,以?语丝%同仁为主体的任意而谈的散文流派,以新月社为主体的新格律诗派!,以湖畔诗社为主体的追求纯诗!的小诗派,以及浅草&沉钟社、东北作家群、中国诗歌会、象征诗派、现代诗派、新感觉派、七月派和九叶诗派等等,所有这些群体之所以成为流派,最鲜明的特点一是有自己明确的艺术追求和共同的文学主张,二是与具体的社团有着较为密切的组织联系,至少二者具备其一。而京派却没有这样的特点,它从形成到发展都是非常松散的,甚至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组织形式,从来没有正式结社,也没有发表过任何共同的文学宣言。在被称之为京派的作家当中,倒是确有一些各自为阵的小圈子:如周作人、废名、冯至、梁遇春等人以苦雨斋和?骆驼草%为中心的作家群;以林徽因、叶公超、闻一多、陈梦家、何其芳、卞之琳等欧美留学生为主的太太的客厅!;还有同样是欧美留学生为主的朱光潜、梁宗岱等人的读诗会!;再有就是以沈从文、萧乾等为主要召集人的?大公报?文艺副刊%作家群等。但这些小圈子是自然形成的,是非常随意而松散的。京派作家内部的这些小群体无论在传统底蕴、教育背景、文学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化姿态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并没有在某些方面构成集中的、鲜明的、共同的文学主张或审美追求,而且,京派作家内部的这些群体之间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交叉活动,从人员构成到文学活动都相当混杂。总之,学术界通常称之为京派!的作家,实际上是由前后不同时期的几部分作家汇合而成的,它既有新月社解散以后遗留下来的一部分作家,又有20年代末30年代初一部分从北京南下之后又北归的作家,还包括像老舍、张恨水这样一些在北京时间比较长的一些作家。难怪京派作家的界定很难划分,相对一个严密和整体意义上的流派来说,京派作家的确是太松散了,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的情形都太复杂了,与其他文学流派的差异太大了。

京派文学的这种组织形态和形成过程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既然如此松散,如此复杂,为什么长期以来学术界又始终将它看作是一个流派呢?我们想,这里的原因还是要从文化上面去考虑。我们以往考察一个文学流派,甚至是界定一个流派的主要标准,除了组织形式以外,主要是看它提出了什么样的共同的文学主张以及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仅仅注重这一点,是否能够全面和准确地去把握各种不同的文学流派呢?是否会影响我们对那些情形复杂的文学流派的观察和判断呢?比如京派,它虽然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也没有共同提出过鲜明的文学主张,而是由比较宽泛的、复杂的文化姿态使他们形成一个整体或流派的,但正因为此,京派拥有了复杂的、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仅是作家创作的背景、素材、语言等等,而且包括他们的文化生活与文化活动,比如各类文化沙龙,比如他们的一些职业行为像编辑各类不同的报刊,还比如他们在大学任教过程中所从事的文学和文化活动,甚至还有他们共同生活的北京(北平)这个独特的文化空间对广大京派作家家乡故土情结的促动和引发等等,这些看似松散的东西,实际上正是形成京派作为一个流派的共同因素。

无论对于京味文学还是京派文学来说,老舍的?骆驼祥子%都应该是一部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但是,专门针对于京派来说,更具有广泛而深远意义的可能是比?骆驼祥子%更早的?骆驼草%。从1924年初的?骆驼%到1930年改名的?骆驼草%,是周作人等人创办的一个所谓纯文艺!的杂志。在该杂志上经常撰稿的作者除周作人外,还有俞平伯、废名、徐祖正、冯至、梁遇春、徐玉诺等人,这个一共只刊发了26期,存活不到半年的刊物,却对京派的思想理念和文学姿态有着深刻的影响。无论从刊名骆

32

驼!,还是刊发的作品都比较明确地传达出这样几个信息:一是坚持精英文化的立场,走纯文学之路,保持学院派的风格;二是主张中西文化的交融与整合,尤其注重对中西文化传统的承接;三是表现出明显的自由主义文化气息和个人主义的浓郁色彩。这些理念和姿态对京派作家尤其是学院派为主的作家圈的创作有着明显的引导作用,在周作人、俞平伯、废名等人的作品里,常常流露出浓郁的个人情怀,穿插着大量的民俗掌故,即使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也是字斟句酌,讲究文辞的漂亮和严谨,至于缜密的考辨则成为某些人的癖好。尽管?骆驼草%生长的时间不长,经营的人也不多,供它生长的园地也不开阔,但是它对京派作家冲淡自然的风格的形成,对坚持本真的文学意义的探求,以及对广大京派作家包括后来一些年轻的京派作家如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等都起到了意味深长的影响作用。从办刊的角度来说,除了?骆驼草%,京派文人还先后创办了?学文%、?水星%、?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等,也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这些刊物的追求和特色以及围绕办刊的各项活动,也都构成了京派作家形成整体风格的文化资源。

京派文学的又一个重要文化资源是文化沙龙,其中最有声色的就是以林徽因为代表的太太的客厅!和朱光潜为代表的读诗会!。林徽因作为京派文学的一个成员,其实她更重要的角色意义在于她不仅仅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是一个擅长交际的文化名人。1930年代,总布胡同3号太太的客厅!是京城最有名的文化沙龙之一,其中聚集的不仅仅是太太们,更有周培源、金岳霖、钱端升、张奚若、陈岱孙、沈从文、萧乾、卞之琳等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物理学家、作家、编辑、大学教授及大学生等等。在这样的文化沙龙里,各个不同领域的学术交流,各种治学方法与思路的碰撞,包括不同的人生体验和相互之间的情谊,带来了比较开阔的视野,比较深层次的思想沟通,比较严肃的学术精神的培育。这种文化氛围和它所形成的深度,同样对京派文学、京派作家有着一种无形的影响。当然,作为京派内部各种圈子交叉活动的一个例证,太太的客厅!除了高谈阔论的思想交流之外,也办刊物,也做实际事情。1934年春创刊的?学文%月刊就是在太太的客厅!里形成的。它的主要作者有林徽因、叶公超、闻一多、饶孟侃、陈梦家、杨振声、卞之琳、何其芳、废名、沈从文、余上沅、钱钟书等。该刊除了发表小说、诗作等文学作品之外,还多发长篇学术论文,注重实绩,反对虚浮,讲究本职,情感与理性兼容,古今中外贯通。文学与学术的交融是这个刊物的一大亮点,也体现了京派同仁诸如林徽因这样的兼作家与学者于一身的重要特色。可以说,太太的客厅!及?学文%月刊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体现了京派文学的文化姿态和审美追求。

朱光潜在1933年7月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之后,在自己的住所慈慧殿三号开办的读诗会!是京派文人的又一个文化沙龙。参加者主要有北大、清华的一些教授,如梁宗岱、冯至、孙大雨、罗念生、周作人、叶公超、废名、沈从文、卞之琳、何其芳、朱自清、俞平伯、王了一、李健吾、林庚、曹葆华、周煦良、林徽因等。从名单上再次可以看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和太太的客厅!和?骆驼草%杂志都是交叉的。读诗会!是真的读诗,主要读欧美的诗作,是西方文艺沙龙移植到中国来的一个经典范例。后来在抗日战争期间,读诗会!的主持人朱光潜在大学的课堂上朗读英诗金库!中华兹华斯的长诗?玛格丽特的悲苦%时,突然感慨万分,哽咽无语,继而泪流双颊,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满屋的学生一片愕然和震惊。这一情景给当时的学生,也给后来所有了解这一情景的人留下了永远的震撼。这就是京派文人的经典情结,不了解这一点就很难认识到京派文人的内心境界。除了读诗之外,读诗会!也读散文,也讨论小说和戏剧,也发表评论,交流翻译心得,体现了京派作家追求自由生发、自由讨论的文化理想和生存策略。宽容、隐忍、相互鼓励、相互论争构成了读诗会!主要的文化气氛。这对后来许多京派作家表现出一种自由主义的创作态度甚至是政治态度都有深远的影响。

此外,围绕?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也形成了一个文艺沙龙,开始的地点就是文艺副刊的编辑沈从文的住所达子营28号,参与者多是文艺副刊的作者如巴金、朱光潜、靳以、李健吾等和一些文艺青年。这个沙龙后来进一步扩大为以文艺副刊!出面召集的聚餐会,周作人、胡适、闻一多、梁思成、杨振声、俞平伯、朱自清、叶公超等人也加入进来。这个沙龙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典雅、沉郁的古典主义审美情调成为众人的追求,这从又一个侧面进一步加强了京派作家的整体风貌。从文化资源的角度来看,?大公报%文艺副刊!沙龙还有一个独特的贡献,就是它设立了一个文艺奖金!,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文学评奖,主要奖励小说、散文和诗歌三种体裁的作品。为此,编辑部成立了阵容庞大的评奖委员会,除

33

北京之外,上海、武汉、天津等地也设有评委,还规定了严格的评奖条例和工作程序。最终,芦焚的小说集?谷%、何其芳的散文集?画梦录%和曹禺的话剧?日出%分别获奖。?大公报%文艺副刊!的这次评奖是五四新文学以来第一次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学评奖活动,它对传播和扩大新文学作家作品的影响,丰富新文学的创作风格,深化新文学的创作内容,激励新文学的创作激情,创新新文学的创作机制,都有着重要而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再回到文学创作的层面上来。京派作家文学创作的独特之处,往往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有关,沈从文在京城创作的?边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沈从文往往被看作为湘西文化的代言人,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大贡献,并使之走向世界!。但有一个基本事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就是沈从文是在京城!创作的边城!!事实上,没有京城以及上海、南京等这些所谓文明大都市的人生体验,是很难如此深切地唤起沈从文对湘西故土的那一腔热忱和深情的。沈从文对边城!的描写,也处处蕴含着对文明都市的失望和焦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边城%的文化底蕴在京城。再有,沈从文常常被人们称之为文体家!,他的小说也被称作为诗化小说!,一般说到这些特征,人们都会将其与湘西的淳朴自然和田园诗意联系起来,但其实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沈从文当年在京城参与了新月诗社的活动,并成为新月社!的一员。1931年陈梦家所编?新月诗选%收入十八位新月诗人的诗作,沈从文作为其中一家赫然在册,诗选收入了沈从文的诗作七首,仅比收入作品最多的徐志摩少一首,比闻一多还多一首。陈梦家本是新月社中人,他对沈从文诗作的如此看重,至少表明这样两点:一是沈从文诗作的水平是很高的,二是沈从文诗作在风格上堪称新月诗作的代表。在这里我们再次可以得到这样的感受: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不仅流淌着作家故土的血脉,而且也渗透着京城新月的光照。此外还有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乌篷船%、?苦雨%、?北京的茶食%等小品,废名的田园小说,林徽因等人的意识流小说等等,也都让人感受到来自京派文学深处的那股复杂而厚重的文化意蕴。

在京派文学的大背景里,还有通俗文学和左翼革命文学的存在,还有京城里的大学教育对包括京派文学在内的整个新文学发展的推进作用等等,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京派文人的文化资源。由此可见,京派文学绝不仅仅是文学的事情,也绝不是从文学这一个角度能够讲清楚的,它是由深厚而多元的、复杂而多变的、丰富而多彩的文化因素所形成的,文化资源、文化气息、文化底蕴是京派文学从内到外全方位体现出来的基本特性。

三、地域文学研究的文化空间

京派文学的文化意义启示我们,从地域文学到地域文化的研究,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首先要把特定地域的文化根基、文化特点和文化资源查清楚、弄准确。特别要注意的是地域文学中的地域!与文学!不是简单的说明关系,而是包含着多重不平衡的复杂的形态。由地域文学向地域文化的延伸,更凸显了文学研究获得了新的更广阔的空间和资源,但其中也有几个问题是应该特别加以注意的。

一是地域性与全球性的复杂关系。

我们强调文学和文化的地域性,原本突出的是文学和文化生成的特定环境、独特基础,也就是与其他地域所不同的那些东西,包括本乡本土一些原生态的资源和特色,但是对这方面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孤立地看待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化、文学的固有特点。因为,地域是相对整体相对全球而言的,也就是说地域性和全球性实际上是两个相互参照的关系,它们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地域性是个客观存在,而所谓全球性,是建立在许多的地域性基础之上的,但是失去了全球性这个整体的重大的参照,地域性自身的价值也就无从谈起,尤其是新世纪之交以来,网络媒体的发达,信息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地域性已经越来越在全球性的观照之下呈现自己的价值。以往那种相对封闭的、远离其他区域的,甚至比较原始的、野性的地域文化和文学越来越被全球化的浪潮卷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越来越全球化的今天,地域性就没有价值了。诚如有学者所说:且不说人的生物学的共同性必然导致人们去不断地追索和探求人类的普遍性,就是信息交流的日趋现代化也不可能让某一地域文学在广泛而又频繁的文化交往中不越来越多地具有人类性。然而,地域文学的存在却是事实。?隋书?文学传序%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3]就拿西部文学来说,无论对于中国文学来讲还是对于世界文学来讲,中国的西部文学都是独有特色的,那里的人物,那里的风

34

情,那里以黄土高坡为基本色调和形态的自然景观,以通达、幽默、悠闲、散淡为特色的人文景观,所有这些都最短限度地展示了地域性的特质,它有着深厚的传统,有着继续生存的强大基础和不断发展的巨大潜力。但是,中国的西部文学和文化就其精髓和实质而言,并不是独一无二、独此一家的,它不但有与中国其他地域文学与文化相通的地方,而且还有与世界文学与文化相通的东西。比如说,对神秘主义的浓厚兴趣,对宗教情结的虔诚与执著,还有对人性原始冲动的描写和对人之命运的深切关注,等等。因此,对地域性和全球性来说,我们不仅要看到它们各自不同的东西,更要看到它们相互依存的关系,它们在依存中发展,在发展中显示各自的特色。

二是稳定性与流变性的多层互动。

对于地域文学和地域文化而言,它们之所以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在于它们在长期的、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稳定的特点,构成了自己相对稳固的发展模式,像京派和海派文学及文化,不管它们各自形成历史的长短如何,也不管它们所在地域的形态和内容有多大差距,作为一方文学和文化的特点来讲,京派和海派是相对稳定的,这也正是我们对地域文学和文化包括一些文学流派关注和研究的立足点。但是如果我们过于看重地域文学和文化的稳定性的特点,就不仅会妨碍我们更深入地探讨地域文学和文化的本质内涵,甚至会走向一种偏差和局限,这是因为地域文学与文化在形成自己稳定特色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流动和变化的,是不断地会注入新的内涵甚至和其他地域的文化与文学相互渗透的。还是以京海两派为例,京海两地的文学与文化,在各自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形成,它们各自的特点,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差异是相当明显的,这也是京海两地文学与文化稳定性即固有特色的主要体现。但是这种固有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们是不变的,事实上它们是互通、互动的。比如,笔者在一次参加复旦大学与上海市联合举办的复旦论坛上,惊奇地发现京沪两地学者在概括各自地区文化特征的时候,不约而同地都把海纳百川!作为首要的特点。冷静想来,这种概括并不是京海两地文化特点的偶然巧合,而是两地文化在发展流变中所形成的必然的契合。尽管上海没有北京的历史悠久,没有北京的人文积淀深厚,但在上海为期不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海纳百川恰恰是它得以强劲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就具体的作家和文学流派而言,他们深受自己所属特定地域的文化熏陶,形成了自己先天而来的那种固有的特性,但这种特性显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作家人生足迹的拓展,人生体验的丰富,随着文学流派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作家和流派原有的那些固定的特性,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正如孙犁和他的创作永远能让我们在第一时间就想到白洋淀那片水乡的风采,但是当我们通读孙犁整个的文学创作,包括荷花淀派!作家们的创作,我们又会深切地感到白洋淀那绝不是孙犁的全部,甚至也不是荷花淀派!的全部。

也就是说,地域文学和文化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固有色彩,并不是它最根本的价值,它的价值在于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变化,但无论怎么变,我们总能在其中找到它的起点和原点,找到它精神的故乡。

三是文学性与文化性的多重交叉。

对地域性来说,文学与文化虽然同根而生,但它们之间的差别是深刻而巨大的,然而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巨大而深刻的相互关联。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说,它的形成的根源之一是自然地理环境,既然自然地理环境有极大的稳定性,那么地域文化也应该同时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长期性![4]。同时,地域文化还有很强的传承性,绝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消失和改变。即使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改变了,由长期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制约的?文化基因#也会长期存在,这就是地域文化的顽强的生命力所在![4]。然而,地域文学的特性却有所不同,虽然地域文学的形成也与特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但是地域文学更多的是由作家的个人生活体验、作家的个人艺术特质所形成的,而这种体验和特质的形成,在依赖特定地域、文化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又有一种穿越性和穿透力,包括作家的人文素养和精神提升,往往远远超越了特定的地域文化,穿透了特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域文学与地域文化不是一种完全对应的关系,文化的蕴含要宽于文学,而文学的个性又会穿越文化,文学一旦形成自己的个性与特质,就不是地域文化能够简单给予解说的。而作家与地域文化和地域文学的关系也不是完全对等的,一个作家总是生长在某一地域,不可避免地受到地域文化的滋养,但他(她)的人生足迹往往是流动的,他(她)的思想资源的吸取更是不受地域限制的。正如有人所说徐志摩的诗对桥情有独钟,那是因为他家乡的桥特别多、特别美。在我们看来,人们不会简单认同这个说法。徐志摩家乡的桥再多再美,如果他没有去过康桥,他没有在康桥度过那一段

35

令他难忘而心醉的日子,那么在徐志摩的诗中,是不可能有那些优美的桥的意象的。尽管我们在徐志摩万般依恋的康桥的身影和康河的柔波里,似乎能够看到他家乡的那些小桥流水,但徐志摩笔下的康桥显然已经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番意境了。此外,地域文化还有一种特定的倡导方向,有其独特的背景内涵,比如地域文化倡导对大地的归依,对大自然心存?我是尘土,必将归于尘土#的虔诚,收敛人类凌驾征服自然的狂妄,聆听自然的声音,与地域共生共荣。人类只有与外界和睦相处,才能找回丧失已久的内心宁静![5]。而地域文学则不一定都在地域文化倡导的这一方向上去创作,地域文学有更具体更个性化的存在方式。相对来说,地域文化更具有整体性,更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而地域文学则更具有具体性、个体性和变动性,就这两者的根本关系而言,从哲学的高度来看,既不能低估,也不可高估,正如19世纪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所说:?自然是人类在他自身内能够取得自由的第一个立脚点#,但人类?不应该把自然界估量得太高或者太低#,?地理的基础#应该是而且也仅仅是民族文化精神滋生的?一种可能性#![6]。

最后还想说一点的是,对当下某些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所谓地域文化建设,应该保持冷静的思考和判断,现在许多地方都在用文化搭台,让经济唱戏,这里的关键是你的文化自身有没有戏唱?如果文化自身没戏,那么这个台能搭好吗?由此推想,地域文学也不可避免地会卷入到地域文化建设的热潮当中,事实上许多地方的地域文学已经陷入到工程式的地域文化建设框架里面去了,如何保证地域文学自身的独立价值,真正发挥文学的作用,是至关紧要的,是首当其冲的。但愿这不是多余的话。

[参 考 文 献]

[1]许道明.京派文学的世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1994.

[2]鲁迅.京派!与海派![N].申报:自由谈,1934-

02-03.

[3]畅广元.地域文学的文化根基[J].小说评论,1996(6).

[4]李敬敏.地域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与文学[J].文学评

论,2002(4).

[5]朱伟华.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学之断想[J].山

花,1998(3).

[6]王祥.试论地域、地域文化与文学[J].社会科学辑刊,

2004(4).

[责任编辑 张积玉]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Beiji ng School and R egi onal L iterature

LI U Yong,LI Chun yu

(C olle g e of Ch i nese L anguag e and L itera t ure,B eijing N or m al Universit y,B eijing100875;

Colle g e of Ch i n ese Languag e,Be i jing Languag es Universit y,Be i jing100083)

Abst ract:Reg ional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 top topics i n acade m ic w orld these years.H o w ever,m any relati o n sh i p s i n vo l v ed are still not clearl y c l a ssified.For exa m ple,the de fi n ition o f Be ijing School of literat u re has offered so m e a m bigu ity,wh ich sho w s j u stm iscellaneous e le m ents in shaping and gro w th o f literary schools and reg ional lit erature.L iterary schools and reg ional literat u re depend m ore on cu ltural resources,and i n vo l v ed i n these t w o are co m p licated re lati o ns bet w een reg ionality and g l o ba lity,m ultiple interactions bet w een stability and m ob ility and m ultiple intersecti o ns bet w een literary and cu ltura l characters.Therefore,study of regional literature should be ex tended to the do m a i n o f cu lture by show ing m ore concern w ith m eani n g deri v ed fro m co m plex cu ltures,w hich w e i g hsm uch m ore reg ional disti n cti o ns.

K ey w ords:Be iji n g Schoo;l reg ional literature;reg ional cu lture;g l o ba lity

36

基于地域文化下的商业空间设计

基于地域文化下的商业空间设计 摘要:商业空间是一座城市进行商业和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它的设计往往能够传达出一座城市最鲜明的形象特征,而地域文化作为每一座城市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以其特殊性渗入到城市商业空间的设计中去则会使商业空间在成为盈利场所的同时为城市带来更多的文化展现和文化交流。地域文化对于商业空间设计的影响可以从文化特色、自然环境、当地材料、活动空间四方面加以考虑。商业空间与地域文化的相互融合既能够满足场所空间的功能需求,更能够提升空间中的场所精神。 关键词:商业空间,地域性,文化,渗透,场所精神 引言 商业空间作为一座城市进行商业活动和举办各种社会活动的地方,是城市生活的中心场所。它可以被作为一个城市社会文化的传达基质,有效地展现整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风貌。商业空间中景观的设计已经成为完善城市职能、传达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在历史的不断行进过程中,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创造的,并经过积累、延续和发扬所形成的物质与文化上的成果。地域文化具有特定的文化传统和一定的文化发展脉络,并主要依托自然环境与人文生活得以体现,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文化基础上的稳固、文化形态上的延续以及文化认同上的一致。商业环境在布局、空间形态等方面的设计过程中,通过深层次地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和社会经济背景,将地域文化有效地渗入到商业空间的设计中去,展现城市所特有的形象特征,树立鲜明的景观形象。 对文化特色的地域性渗入 人们在进行商业消费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引人入胜的文化体验,文化是精神层面最丰富的内容,文化概念和文化因素的引入,能够使人们在进行购物时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故事,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能够给一个城市带来其独特的更个韵味,具有文化魅力的商业空间也是一样。商业空间的设计想要通过当地的地域文化来获得创作灵感,就要对当地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深入的理解,了解当地的人们的各种活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才能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完全地展现当地的地域文化。而文化内容的渗入也使得商业空间不再是简单的盈利场所,更成为的一个城市文化交流的平台,提升了城市的整体文化涵养。福州“三坊七巷”就是一个地域文化渗入商业空间中的典型例子,它主要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4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5平行研究对文类的各种问题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 6 渊源学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外来影响即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艺术技巧等的来源进行研究。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三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 25、笔述渊源: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26、印象渊源:指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在视觉和听觉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创作的情感和思想 28、集体渊源: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影响

第一次形成性作业:江苏地域文化总论(参考答案)

江苏地域文化△> 单元一:江苏地域文化总论 第一次形考作业(占课程总成绩20 %) 1.江苏历史悠久,得名于清康熙六年,即公元__B____年。 A368B1667 C 1949 D 1912 2.纵贯江苏八个省辖设区市的京杭___B___,把苏北、苏中、苏南文化紧紧地连为一体。 A黄河 B 大运河 C 淮河 D长江 3.流经江苏的长江与黄海交汇,给___C___、苏北文化注入了开放、包容的元素。 A苏北 B 苏南 C 苏中淮河两岸 4.得利于水的滋润,江苏农业大部分地区以种植__B____为主,副业以淡水养殖为胜。 A棉花 B 水稻 C 小麦D五谷杂粮 5.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其中___B___居第三位和第四位。 A 太湖、骆马湖 B 太湖、洪泽湖 C 太湖、高邮湖 D 洪泽湖、太湖 6.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 ___C___的丝织业全国首屈一指,被称为“云锦之乡”。 A 苏州B杭州 C南京 D 扬州 7.____B__是东汉五斗米道创始人,他是沛国丰(今徐州丰县)人。 A刘邦 B 张道陵C张果老 D 泰伯 8.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凿,_B_____成为全国的水运和造船中心。 A淮安B扬州C镇江D无锡 9.苏南地区利用江南的气候条件,在____A__时就开始试种双季稻,一年三熟。 A清朝 B明朝 C宋朝 D 元朝 10.江苏跨江滨海,海岸线长__C____公里,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 3.75 万平方公里。 A780 B 1235 C 954 D 1529 吴文化 11.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目前太湖附近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区为中心地带的文化区,属于 类型。 龚贤 12.明末清初南京地区以、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谢荪、胡慥为代表的八位画家合称为金 陵八大家。 维扬文化 13.以扬州、泰州为中心地带的文化区,属于类型。其得名于南北朝诗人庾信《哀江南赋》中名句“淮海维扬,三千余里”。 14.以今徐州、宿迁、淮安等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圈,以项羽西楚王国和西汉王朝的巍巍雄风为文化的标志,属于楚汉文化, 徐淮文化 也称作。 江苏 15.银杏树坚韧不拔的品格,刚毅顽强的精神,象征着人坚毅、智慧、包容的优秀品格。 茉莉花 16.旋律优美的民歌《茉莉花》诞生于江苏,传唱世界,影响广泛,已成为江苏乃至中国魅力的一个 符号。 奇思 17.江苏的水文化具有勤思、善思、三个特征。 文化 18.老字号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现象。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它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审美现象,在创作过程中即已发生,最终凝结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属性,从而成为人们辨识不同作家的标记。它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文体成熟的标志。 文学风格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以及文学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等领域的关系,乃至涉及传统和外来文学的影响和革新等诸多问题。因此,研究文学风格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一节风格的概念 一.风格的诸种理论 1.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1)理论内涵: 着眼于从作品的外在形式所呈现的特色来理解风格,认为风格就是一种言语形式。(2)代表人物: A.在东方,14世纪印度的毗首那他认为,风格只是连缀词句的特殊形式(《文镜》)反对8世纪伐摩那的“风格是诗的灵魂”(《诗庄严经》)的说法。 B.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的高明就是风格。他在《修辞学》一书中,详细讨论了体现风格的语言表达问题,如妥贴恰当,节奏,隐喻等,在《诗学》中,他同样只从修辞学的意义上探讨悲剧的风格。 亚里士多德从外部形式和修辞学角度理解风格的观点在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发展出了风格是“思想的外衣”的说法。 C.17世纪的英国学者,作家德莱顿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而风格如这外衣的独特款式。 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斯威夫特在《给某位后来任圣职的青年绅士的信》中说:风格就是“恰当场合的恰当的词”。 这种说法19世纪就遭到批评,人们认为语言和思想是无法分割的。 D.20世纪语言学家依然持有这种观点。 瑞士语言学家巴依认为,风格是“给予一个已决定的意义加添的选择的附加物”。这里所说的“附加物”也就是“思想的外衣”的特别款式。有些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结构不同造成风格不同,而传达的信息几乎相同。 美国学者阿伯拉姆在给风格下定义时指出:“风格是散文或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即一个说话者或作家如何表达他要说的话。” (3)评价: 由于风格最终是以言语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因此从外部来研究风格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尽从外部研究又是不够的,把风格仅仅归结为形式更是片面的。文学风格的形成有着深刻复杂的内在根源,风格的呈现也是由内及外的。 2.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1)理论内涵: 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这在中外都有相似的理论而且十分丰富。 (2)代表人物 A.西汉司马迁根据“诗言志”的观点评价《离骚》的风格,认为它文约辞微,意旨深远,与作者屈原高洁的志向密切相关。

对传统地域文化研究的思考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2006年第6期J.N ORTH WEST UNIVERSIT 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No.6.2006 对传统地域文化研究的思考 陈一军,高金锋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 要]传统地域文化研究是目前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这是非常好的现象。然而,在目前传统地域文化研究领域存在一些态度和方法上的问题,诸如不尊重各地区域文化的差异,对不同地域文化心存偏见,因而导致评判违背史实,还有西洋理论和方法的滥用。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必须解决这些问题,传统文化研究才能健康开展,而文化相对主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传统地域文化研究;地域文化差异;文化偏见;西洋方法;文化相对主义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6)06-0074-04 传统地域文化研究是目前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曾几何时,由于政治的原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被打入冷宫,惨遭蹂躏和毁坏。如今,痛定思痛的中国人终于认识到,传统文化不光是“垃圾和毒药”,更多的是五光十色的宝贝和让人受益无穷的资源。它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本质,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迈向世界的资本和砝码。这是太让人欣喜的事情。中国人在经历了磨难后终于获得了新的智慧。于是,传统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中国长期是一个统一的幅员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早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文化,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差异,传统文化在一致性的前提下,也存在着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所谓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之分,荆楚文化、齐鲁文化、秦陇文化和吴越文化之分,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之分,等等。可以这样说,中华文化是地域文化融合的结果,而在中华文化形成之后,地域文化依然以其鲜明特色存在着,而且与中华文化之间形成互动、相互生成的关系。因此,传统文化研究的兴盛,必然伴随地域文化研究的兴盛,只有这样,传统文化的研究才能溯源穷根,深入持久下去。 然而,目前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存在一些态度和方法上的问题,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让传统文化的研究健康开展。 一、传统地域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尊重差别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地域文化差异是非常鲜明丰富的。从大处讲,有南北文化的差别。具体到地区,又有齐鲁文化、荆楚文化、秦陇文化和吴越文化,还有闽南文化、东北文化、大漠文化、草原文化、藏文化等。按理来讲,从事地域文化研究的工作者应该持一种平等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区域文化。如果具备 [收稿日期]2006-09-04 [作者简介]陈一军(1970-),男,甘肃通渭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高金锋(1979-),男,甘肃正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

2015秋地域文化(本)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地域文化(本)》课程论文写作规范 一、选题指南 1.结合自己学习体会和当前社会需求谈谈学习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2.结合当地某一人文旅游资源,谈谈对地域文化的认识。 3.对家乡某一饮食文化,分析其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4.介绍一位三秦教育家,分析其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借鉴作用。 5.考察你所在的地区历史和现状,谈谈陕西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二、具体要求: 1.从以上选题指南中任选一项进行写作;在选题指南基础上自定论题,不能偏离主题。 2. 论文应立论准确,文必对题,有自己的观点和体会,理论应联系实际,有所创新。 3.论文要求规范化,全文包括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五部分。内容摘要字数为100—150字,关键词3—5个,参考文献至少在5篇以上,并在文尾列出。论文字数要求2500字以上。 4.不在选题指南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者,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 三、论文评价标准 1. 选题正确15分 2. 论点、论据40分 3. 材料、数据20分 4. 写作规范性15分 5. 字数要求10分 附件:论文格式要求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 新城电大 专业会计(本) 学号 学生姓名 2016 年元月

陕西地域文化 摘要:陕西(Shaanxi),简称“陕”或“秦”,中华人民共和国省 大流域中部,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就是陕北高原,中部就是关中平原,南部就是秦巴山地。陕北地处我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中游,靠近内蒙古、宁夏一带。关中,即四关之中,关中地腹地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地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地必争之地和建都地理想之所。陕南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南北交界地带。北有秦岭,南为巴山,中间就是汉江谷地,横贯东西地汉江及其支流串连起了大小不等地平坝盆地,有“小江南”之称。食文化源远流长,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下孕育,具有非常的内涵和外延。 关键词:历史地理交通饮食旅游

广告定位及案例解析

所谓的广告定位就是指广告主通过广告活动,使企业或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确定位置的一种方法。 广告定位属于心理接受范畴的概念。 一、广告定位的基本原则 一个成功的广告,必须让你的产品或品牌在消费者的心中找到一个位置。这就是广告理论对“定位”的解释,也是广告定位的基本原则。定位的基本原则并不是创造些新奇和不同,而是要用智慧去连接广告与受众者头脑中的那些或明或暗的线。要想把您的广告取得成功,您必须在潜在顾客脑海中艰难地,或摸索或创造出一个只有你的位置,在受众者的脑海中获得一个“根据地”。 二、研究受众心理,明确广告主题的定位 了解了广告的定位原理,就要研究广告应该向受众“说什么”,即广告主题的定位。作为广告者应该分析其产品的最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是哪方面,进一步分析这种产品还有其他的什么属性,消费者最关心的是什么,能够牵动受众心灵,找到广告心理诉求点,确定广告主题定位。 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由于受经济、社会、心理等各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千差万别、纷繁复杂的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各种需求之间又存在着共性。 消费者的行为受消费者心理活动支配,按照心理学“刺激—认识”的理论,人们的行为动机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一个不可捉摸的神秘过程,客观的刺激,可以使消费者心理产生主观的认识,认同你的产品。所以要为广告主题定位,必须先研究受众心理。 三、广告定位的策略 1.市场定位策略 即把产品宣传的对象定在最有利的目标市场上。通过整合市场,寻找到市场的空隙,找出符合产品特性的基本顾客类型,确定目标受众。可根据消费者的地域特点、文化背景、

经济状况、心理特点等不同特点,进行市场的细致划分。策划和创作相应的广告,才能有效地影响目标公众。 例如,宝洁号称“没有打不响的品牌”,这源自于宝洁成功的市场细分理念。以洗发水为例,宝洁有飘柔、潘婷、海飞丝三大品牌,每种品牌各具特色,占领各自的市场。海飞丝个性在于去头屑,“头屑去无踪,秀发更出众”;飘柔突出“飘逸柔顺”;潘婷则强调“营养头发,更健康更亮泽”。三种品牌市场个性鲜明,消费群体需求划分明确,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号入座。这种细分,避开了自己同类商品的竞争,强有力地占领了市场。 “万宝路”这个品牌的成功也归功于成功的市场定位。最初的广告定位是女性,宣传主题是“像5月天空一样温和”,销量不佳。其原因是定位过于狭窄,把广大男性烟民排除在外,不利于品牌的发展壮大。后来定位做出重大变化,定位在硬铮铮的男子汉,强调“万宝路”的男子气概,以吸引所有爱好追求这种气概的顾客。并且用马车夫、潜水员、农夫等做具有男子汉气概的广告男主角,一跃成为全美第10大香烟品牌。可见,广告定位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市场效应和未来发展。成功的定位策略对整个品牌有着起死回生的作用。 案例分析 百事可乐广告策略、百事可乐广告定位 百事可乐作为世界饮料业两大巨头之一,100多年来与可口可乐上演了一场蔚为大观 的两乐之战。两乐之战的前期,也即上世纪80年代之前,百事可乐一直惨淡经营,由于其竞争手法不够高明,尤其是广告的竞争不得力,所以被可口可乐远远甩在后头。然而经历了与可口可乐无数交锋之后,百事可乐终于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以“新生代的可乐”形象对可口可乐实施了侧翼攻击,从年轻人身上赢得了广大的市场。如今,饮料市场份额的战略格局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百事可乐的定位是具有其战略眼光的。因为百事可乐配方、色泽、味道都与可口可乐相似,绝大多数消费者根本喝不出二者的区别,所以百事在质量上根本无法胜出,百事选择的挑战方式是在消费者定位上实施差异化。百事可乐摒弃了不分男女老少“全面覆盖”的策略,而从年轻人入手,对可口实施了侧翼攻击。并且通过广告,百事力图树立其“年轻、活泼、时代”的形象,而暗示可口的“老迈、落伍、过时”。 百事可乐完成了自己的定位后,开始研究年轻人的特点。精心调查发现,年轻人现在最流行的东西是酷,而酷表达出来,就是独特的、新潮的、有内涵的、有风格创意的意思。百事抓住了年轻人喜欢酷的心理特征,开始推出了一系列以年轻人认为最酷明星为形象代言人的广告。 在美国本土,1994年百事可乐500万美元聘请了流行乐坛巨星麦克尔·杰克逊做广告。此举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大手笔的广告运动。杰克逊果然不辱使命。当他踏着如梦似狂的舞步,唱着百事广告主题曲出现在屏幕上时,年轻消费者的心无不为之震撼。在中国大陆,继邀请张国荣和刘德华做其代言人之后,百事可乐又力邀郭富城、王菲、珍妮·杰克逊和瑞奇·马丁四大歌星做它的形象代表。两位香港歌星自然不同凡响,郭富城的劲歌劲舞,王菲的冷酷气质,迷倒了全国无数年轻消费者。在全国各地百事销售点上,我们无法逃避的就是郭富城那执著、坚定、热情的渴望眼神。不过,因为两个外国歌星在中国大陆的知名度并不高,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在这点上,百事做的稍逊于可口可乐。即使如此,百事可乐那年轻、活

简析民族、时代、地域与文学风格的关系

简析时代、民族、地域和文学风格的关系 摘要: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作家作品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但也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涵。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关键词:文学风格时代地域民族 影响文学风格的三大要素 第一、时代文化与文学风格关系 所谓文学的时代风格,就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和在作家作品中的体现。简单来说,就是只属于这个特定的时代而不属于其他时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 时代风格的形成,受时代情境和语境的影响,也离不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建安七子面对着礼制崩坏、世风日下的显示,既能面对现实,有怀有拯救苍生的宏愿。尽管他们的风格各不相同,但是在大背景相同的情况下,他们的诗歌都继承了汉乐府的特点,“梗概以任气”、“志深而笔长”,这也是古今盛赞的建安风骨。唐代中后期,文人们逐渐发现骈文的陈腐,于是要求摒弃六朝以来的骈俪旧习,提倡古文,兴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古文运动言之有物,具有批判锋芒,一度压倒骈文,开创了一代新文风。 风格的时代性差异也能体现在一个个体身上。这些人往往经历了一些跨时代、跨世纪事情,因此特点尤为明显。由于社会动荡、改朝换代,作家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发生了变化。比如杜甫,早期作品多以歌颂盛唐光景和人生理想为主,如《望岳》;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多以描写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和期盼国家统一的愿望为主,如《春望》。再如李清照,前期作品多写其少女时代和初为人妻的悠闲生活,描绘爱情生活、自然景物,比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韵调优美。好景不长,宋室南渡以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后期凄凉悲苦生活,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二、民族文化与文学风格的关系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文化传统。作家生活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作家的风格必然渗入民族文化的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因此,在作品中,总能从这样那样的细节当中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特点,从而形成文学的民族风格。正如普希金所说:“气候、政体、信仰,赋予每一个民族以特别的面貌,这面貌多多少少反映在诗歌的镜子里。……这儿有着思想和感情的方式,有着只属于某一民族所有的无数风俗、迷信和习惯。”如在巴黎圣母院中关于敲钟人的描写:“敲钟人,即卡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即使翻译成了中文,我们也能很清晰的明白,这不是一本中国人写的书籍,在名字上,对外貌的描写上,用词上,都和中国式的描写大相径庭。又比如说

中国地域文化一

百家讲坛:地域文化的形成 葛剑雄教授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人们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比如南方人习惯吃细粮,北方人喜欢吃粗粮,傣族人习惯住吊脚楼,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等等。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地域文化呢?了解地域文化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 葛剑雄教授认为地域文化,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区域或者说叫一个空间范围它的特点的文化类型。它的特点,要求它跟周围、跟其它地方有不同的。你不能说咱们现在穿西服,那人家也穿西服,这就都一样了,比如北京以前住四合院,那么其它地方,你到了上海没有四合院,他住石库门,这就是不同。 所以它应该是能够体现一个地方它的特点。其实这种现象,我们老祖宗早就注意到了。在司马迁他写的《史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一般谚语说,叫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风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风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什么叫风呢?用现在话讲风就是流行,你有什么流行的东西,它不会传得非常远的,也不会过一百里地,在过去这个流行就流行不出去了。但是俗就不同,俗是什么呢?我们现在讲风俗风俗,其实这个风和俗是两个含义,那个俗的我的理解就是习惯。就是风流行,它流行一段时间以后,有的就慢慢慢慢形成习惯了,那就保存下来了,有的流行流行一阵子就变了,新的流行又来了,新的风又来了。所以一个地方流行什么并不一定就能形成它的地方的文化或者地域文化。等它慢慢慢慢成为俗了,成为人,一批人的习惯,它就逐渐逐渐保存下来了。地域文化构成的范围很广,但是往往有几种因素是最重要的。比如方言、饮食、民间信仰、民居等。全文: (沿着历史的轨迹,追根溯源,揭示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上海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将带我们领略地域文化的魅力,感受沉淀五千年的文明记忆。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人们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比如南方人习惯吃细粮,北方人喜欢吃粗粮,傣族人习惯住吊脚楼,福建沿海信奉妈祖等等。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地域文化呢?了解地域文化,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上海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将带您走遍中国疆域,为您讲述中国的地域文化。) 各位观众各位朋友,今天我要将的是关于地域文化。其实说穿了很简单,一个地方有它的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这就是地域文化。比方说咱们北京,可能就说北京文化,你到天津,人家就说是天津文化。所以所谓地域文化,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区域,或者说叫一个空间范围,它的特点的文化类型。所谓它的特点,就要求它跟周围,跟其他地方有不同的。你不能说咱们现在穿西服,那人家也穿西服,这就都一样了。比如北京以前住四合院,那么其它地方,你到了上海没有四合院,他住石库门,这就是不同。所以它应该是能够体现一个地方它的特点。其实这种现象我们老祖宗早就注意到了。 在司马迁他写的《史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一般谚语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他那个时候离开我们两千多年,他讲的谚语就是他那个时候已经是老话了。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风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风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什么叫风呢?用现在话讲风就是流行,你有什么流行的东西,它不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专题研究》试题B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08级专业选修课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专题研究》 开卷考试试卷 B 班级___学号____姓名____成绩____ 一、填空:(30×0.5=15分) 1.比较文学涵盖文学研究领域的三个重要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或一种民族文学在外国的______,这种研究被梵·第根称为(__________)。 3.从“传送者”出发,研究影响是通过什么______和______发生的,被称为(__________)。 4. 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的定义为: “比较文学旨在研究各______文学相互______和______研究并无______关系的不同______文学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______和______;它还研究文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相互______和______。是一门______学科”。

5.西方译介学的三种范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类型学研究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二、名词解释:(4×3=12分) 1.民族文学 2.题材学 3.译介学

广告文体的特点与翻译解析

广告文体的特点与翻译 All you can eat rest stop. Special Poster for "Oldtimer", a big Austrian chain for motorway rest stops. 奥地利的连锁高速公路饭馆 在当今信息时代,广告几乎无处不有无所不在。事实上,广告已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信息来源,成为人们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成功地实现广告功能,即传播信息功能,劝说功能,塑造形象功能,刺激消费功能,广告作者总是特别注意修辞,总是狠下功夫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段(rhetorical devices),创造出精辟独到、生动形象、效果非凡的广告词,尤其是广告标语。 广告的功能与作用 ?吸引力(attractive --- catch the reader’s attention) ?创造力(creative --- project an image) ?说服力(persuasive --- urge the reader to act) ?影响力(impressive --- produce an impact) 一、广告的词汇特点 1.形容词及其比较级、最高级的使用More Use of Adjectives ?Example 1: ?For the first time, there’s a remarkable gel that can give your hair any look you want --- sleeker, fuller, straighter, curlier, more natural, even wet --- without a drop of alcohol or oil. ?一种前所未有、不同寻常的发乳问世了。它可以使您的头发随心所愿—更光滑,更丰茂,更平直,更卷曲,更自然,甚至保持湿度—却不含一滴酒精或油脂。 2. 创造新词、怪词以引起新奇感Originality in Spelling Example 2: ?TWOGETHER The ultimate all inclusive one price sunkissed holiday. 两人共度一个阳光灿烂的假日,一切费用均包括在单人价格之内。 3. 使用缩略词和复合词(以节省广告篇幅)Frequent Use of Abbreviations and Compounds ?Example 4: ?Where to leave your troubles when you fly JAL. 坐日航班机,一路无烦恼。

浅析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浅析xx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 在当代文坛上,xx以自己珠玉般的篇什,显示了他那简淡恬适的个性气质和古朴明净的传统风格,表现了驾御语言的xx功力和卓然不凡的语言风度。由于种种原因,xx并不算一位多产作家,然而,他那篇篇佳作赢得了人们的喝彩,尤其是他那幽兰清菊般的语言更是令人口齿留韵,难以xx。xx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且由于xx长期在xx从事文学和京剧戏曲的编辑和编剧工作,大大影响了他的小说语言,使他操成更为纯熟流利的京味儿普通话。而这京味儿又是最恰到好处的,它xx了文学的生活姿态和个性色彩,而绝无油嘴子之弊,令人感到xx而不平板,流畅而不浮滑,自然本色,舒爽清新。 这种语言的功底和魅力显然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化合。xx将精练的古代语言词汇自然地消融在文本中,又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中吸取xx的乳汁,兼收并蓄,克钢化柔,扫除诗歌、散文、小说的界限,独创了一种新文体。 一、口语化的语言 xx在《xx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曾经写道: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蕴就越丰富。这种文化的积淀自古就有之,从《诗经》到《xx》,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和蕴蓄,就形成了一种“书面文化”。这种文化可以增添文章的底蕴与深奥,让文章显得悠长而具有深味。与这种“书面文化”

相对的则是一种“口头文化”,它是一种民间文化,可以是方言,也可以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话。它集中就表现在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很接近。他自己也说:我对民间文学是有感情的,民间文学丰富的想象和农民式的幽默,民歌比喻的xx和韵律的技巧使我惊奇不置。而当这种“口头文化”与“书面文化”一结合,就变得xx俗共赏,俗中见xx,既符合知识分子的阅读要求,也给平民带来了阅读的方便。下面就分析xx作品中口语的运用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1 / 8 红油冒出来,本来只能观其形,用上“吱——”仿佛能xx,这一声“吱——”让食咸鸭蛋的过程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干脆利落的一个“有”,石破惊天的一个“!”,“以稚童的语气呼之欲出,真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xx语)。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便可体会到,正如xx说过的“xx的小说,可说是顶容易读的了。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确实如此。xx又说:“xx讲故事的语言也颇为老实,他几乎从不概括,而尽是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地叙述过程,而且是很日常的过程。” xx小说散文的语言特色重要表现为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举个例子,

基于地域文化的餐具设计

基于地域文化的餐具设计 发表时间:2019-10-24T16:13:48.42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1期作者:蔡育廷 [导读] 如何通过地域文化的融入,把设计元素“古为今用、借古开今”,展现不同的文化魅力和个性,是产品设计领域的核心命题之一。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400 摘要:中国烹饪文化历来讲究“美食配美器”,中国人把饮食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艺术,而餐具是饮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古至今,瓷器的高雅、金银器的华丽、玻璃水晶器的通透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现代饮食工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和审美已不再满足于产品的实用功能和单纯的形式美,餐具这一饮食文化的载体自然也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责任和内涵。中式餐具近年来有着鲜明的西化倾向,大部分产品千篇一律地模仿西方风格或单纯地应用中国传统图案,没有抓住餐具设计的文化精髓。该文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切入,分析地域文化在餐具设计中的表现。 关键词:地域文化;餐具;设计;饮食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餐具的生产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标准化、工业化的趋势下,餐具设计显得比较单一,不仅缺乏多样性特色,还缺少了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内涵和现代感。“舌尖上的中国”为世人展现了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各地区的饮食文化各有特色,如何通过地域文化的融入,把设计元素“古为今用、借古开今”,展现不同的文化魅力和个性,是产品设计领域的核心命题之一。 1 地域文化在餐具设计中的表现 餐具的设计在我国仍是无法摆脱的实用功能的限制,没有丰富的语言设计和文化内涵的表现,“情感化”“个性化”不足,造成旧的、单一的、缺乏新的设计创意和创新。美食与美器的和谐关系,自古就形成了一些已成共识的见解,如图形的趣材需适应餐饮的氛围,色彩须与菜肴的颜色互为衬托,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主义、简约主义、情感主义的渗透,形、色、质的和谐统一。 1.1 中国餐具的演变 中国是陶器之国,陶器作为新石器时期的标志,历史意义极其重大。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裴李岗文化出土的陶器中就有碗、钵、盘、杯等餐具。青铜器的技术给当时的餐具带来了革新,青铜文化取代了石器文化,主要的青铜餐具有饮器、酒具以及食器3类。 秦汉时期银制餐具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品种多,分工细,不同的餐具具有专门的用途。隋唐五代时期的餐具在强大的文化和经济实力下也彰显出特色,瓷器工艺大幅提升,青釉执壶和白釉壶等富有艺术内涵的餐具出现。并且丝绸之路的影响下,大量西域餐具也传入我国,并在文化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餐具艺术。 宋代在材料上并未创新,但在工艺造型、装饰技法和装饰风格上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图案造型优雅秀美、轻松灵动、抒情而写意、富于韵律。 明代的“永乐盛世”、清代的“康乾盛世”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物质生活,制造业发达,经濟、商业贸易繁荣,且宫廷和上层社会的宴席变得奢华.餐具生产工艺达到了历史最高峰,金银、漆、玉和玻璃餐具百花齐放,饮食器具形态、色彩也向多样化发展。 1.2 地域文化在餐具饮食文化中的体现 中国地域文化在餐具中的设计更是数不胜数,四川凉山州是彝族漆器的发源地,餐具酒具的图案纹饰多以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神话传说、单独纹样见多。颜色搭配上黑、红、黄三色,在彝族文化中,黑色为天地之本色,红色热情豪放而勇敢,黄色象征着光明与未来,三色中融合民族哲学的思想,庄重与威严、热情与希望并存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 1.3 地域文化在餐具设计中的表现手法 首先是以文字表现。文字是图形的一种发展,餐具的文字设计通常少而精,主要为突出一种餐饮氛围或纪念意义。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汉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有各种的书法字体,通过文字图案纹样,彰显出汉字的文化魅力。不同民族的文字形式、不同方言的表述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区别,通过文字凸显的手法也形式各异。如手绘青花书法艺术的碟子、清光绪青花书法诗文盖碗。 其次是以人物形象表现。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名人,这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人物,体现出了当地的人杰地灵,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除真实的历史名人外,各地域信奉的神话人物也可以作为地域文化的图形表现内容。代表性的设计餐具有山东菏泽生产的孔子游历图,山东是儒家思想发源地,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凸显出其当地产品的地域特色。 再次是以风景名胜表现。一个地方的特色建筑或是景区,都是当地历史沉淀和传承的载体,其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可以是绘画、摄影、剪影。如2016年杭州G20期间“西湖盛宴”所用的餐具就是将“杭州”著名风景“西湖”印在了餐具上,将西湖断桥、苏堤、雷峰塔等景观元素融入了餐具中,采用富有传统文化审美元素的“青绿山水”工笔带写意的笔触创造,体现出“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 最后是以典型动植物表现。每个地方的景观具有特色,华南一带以热带植物居多,江南一带突出小桥流水人家,以常绿小乔木居多;北方常见耐寒植物,以大乔木居多。地区的气候也有不同,加上民族信仰和图腾等,餐具的动植物的元素十分丰富。如桂北侗族的鱼图腾崇拜、人民大会堂使用的龙图腾餐具、婺源特色油菜花形状的碗筷餐具。 2 基于地域文化的餐具设计 按照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中国的菜系分为九大菜系,其中川菜可谓遍布全国,其餐饮特点可以概括为“浓厚、麻辣”,以取材广泛、菜式多样、口味鲜浓、善用麻辣著称。下面以成都为例,提炼成都的地域文化特色,来展开餐具的设计。 2.1 成都地域文化餐具设计 2.1.1 特色提取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孕育了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众多名胜古迹,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地域文化鲜明,代表性植物有银杏、芙蓉花,代表性动物有熊猫,著名人物有杜甫、三国人物、王建、卓文君等,代表性景点有都江堰、青城山、宽窄巷子等。在文化特色上,有蜀绣文化、金沙遗址文化、川剧等。这些元素均可以作为餐具的地域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在餐具产品设计中。 2.1.2 基于成都地域文化的餐具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成都的大熊猫基地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每年吸引国内外众多的游客。目前市场中的餐具都是卡通熊猫的动画形象,只适用于青少年和儿童,对中青年群体并不适用。这里考虑熊猫和水墨画的结合有助于体现出成都“人文、自然、闲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专题研究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目录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 前言 (2) 第一章地域文化 (3)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 (3) 二、地域文化的分类 (3) 三、国内地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9) 四、国内地域文化的社会发展以及推广 (14) 第二章城市发展 (17) 一、城市概念 (17) 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驱动因素 (18) 三、城市的发展规律 (19) 第三章地域文化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24) 一、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5) 二、地域文化于城市发展的关联 (28) 第四章研究结论 (39) 一、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39) 二、地域文化发展战略 (40)

前言 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深深地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有的城市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独特气质,这种文化往往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城市化进程往往与地域有很大的关联,良好的地理环境通常会滋生一系列的产业,从而带动人们追求城市化的动力。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进步,城市的发展已经不只限于经济的增长,今后加强文化发展的口号也势在必行。 地域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决定着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决定着城市的品牌和魅力。地域文化研究就是要开发所在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弘扬本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本地区城市真实的名片,展现本地区的魅力和风采。 地域文化研究,通过对本地区全面的文物普查和考古遗址抢救性发掘,以及有关典籍和遗存的保护、整理,可以真实了解和正确认识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地域文化也是生产力,地域文化是明天的区域经济,这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们的共识。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冷战结束后即向世人宣告: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一定的区域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又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

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

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 【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 【原刊地名】长春 【原刊期号】199701 【原刊页号】151-154 【分类号】J4 【分类名】外国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199705 【标题】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 【作者】曹顺庆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中文系 【正文】 世纪末,比较文学研究似乎又面临着一场新的“危机”,与此同时,也酝酿着一次新的转机与新的突破。 我们已站在十字路口,正面临着一次新的抉择,一次重大的、全球性的战略性转变!历史正向我们挑战,机遇正向我们招手。如何迎接挑战?怎样抓住机遇?这是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界、甚至是全世界比较文学界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早在50年代,比较文学研究就曾出现过严峻的“危机”,而恰恰是那次“危机”,导致了当时比较文学研究的重大转机与重大突破,产生了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及其所倡导的“平行研究”方法,将全球比较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威勒克(René Wellek)1958年在国际比协第二届大会(教堂山)上指出:“我们学科的处境岌岌可危!其严重的标志是,未能确定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方法论。……直截了当地说,在方法论和方法论见解方面,比较文学已成为一潭死水。”[1]反观今日中国比较文学界,在学科研究内容和方法论方面,也已经呈现茫然和困惑之现象。再看当今世界比较文学界,由于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原有的学科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日愈趋向不确定性,甚至有人认为根本不用确定,或不屑确定。这种失去学科理论的茫然、困惑,这种不能确定或不屑确定学科理论的消解态度,必然将比较文学导向严峻的学科危机。国际上已有学者公然声称:“比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死亡”(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one senseis dead)“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过时”(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 a discipline has hadits day)[2]。如果说威勒克称1958年的“危机”为“一潭死水”的话,那么,我们目前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论方面则堪称“一头雾水”。辨不清方向,不知何去何从的现状,导致了当前全球性的比较文学的新危机。 比较文学真的死亡了吗?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真的已经过时了吗?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国际上4年一度的比较文学大会,一次比一次兴盛;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也越来越红火,并日愈走向专门化、正规化和学科化。事实胜于雄辩,学界客观事实告诉我们,比较文学不但没有死亡,而且日愈显示出极为旺盛的生命力。 既然比较文学在实践中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但为什么会走向理论上的“危机”呢?这正是我们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一、“泛文化”——比较文学研究的歧途 近年来,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倾向,就是走向“泛文化”,其突出的表现,是1994年于加拿大埃德蒙顿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4届大会上,学者们已明显地意识到,文学研究有被文化淹没的危险。有学者明确指出:“第14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年会(1994,加拿大)给人最深的总体印象就是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所…淹没?。似乎前不久因概念的定义界说而引发的…比较文学的危机?,现在又以新的形式第二次悄然降临了。”[3]正是在国际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