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案

2017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案
2017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案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2.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2.培养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学习重点】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学习难点】

正确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圆明园》图片

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第一幅是圆明园兴盛时局部图,第二幅是英法联军焚毁后的圆明园远瀛观残迹。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圆明园在北京西郊,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经150年时间,在这里建起这座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为掩人耳目,又放火焚烧。如今的圆明园,只有远瀛观的几根石柱还屹立在那里。它像一座纪念碑,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

那么,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又是怎么回事?

二、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三、预习导学

(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

3.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4.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丰帝让他的弟弟奕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10月初,英法联军对圆明园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

2.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额也大幅增加。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四、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培养“论从史出”能力与学史方法)

继续:(1)根本原因和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战争的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

(3)战争的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扩大:从战争的进程来看:(1)侵略力量扩大。鸦片战争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

(2)侵略时间增长。第一次鸦片战争历时两年多;第二次鸦片战争延续四年之久。

(3)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中国清政府的都城。

(4)签约国和条约增多。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签约国和签约数增多。从战争的影响看:(1)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开5处,割香港岛。第二次开11处,增割九龙司地方一区,丧失东北及西北边疆大片领土。(2)赔款增加:第一次是赔款2 100万银元;第二次新增巨额赔款。(3)破坏了中国更多的主权。

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惨痛和耻辱的一页,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什么?(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英法联军的野蛮、残暴、无耻、凶恶)

五、拓展延伸

并问:根据表格内容,谈谈你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理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等西方侵略实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主权的侵害,割地等方面都比鸦片战争中侵害更大了,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六、达标检测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以哪两国联军为主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D )

A.英美联军B.美俄联军C.俄法联军D.英法联军

2.“数日后,一匹快马向热河方向飞驰,恭亲王向咸丰帝报告了‘花园’被烧的消息……”该历史情景应出现在( C )

A.林则徐广东禁烟期间 B.鸦片战争期间

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3.法国大文豪雨果有这样的评价:“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

2017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知识点1 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鸦片走私: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林则徐禁烟: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 虎门销烟的意义: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知识点2 英国发动浸略战争 原因:根本原因一一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 时间: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 经过:英军封锁珠江口→攻陷浙江定海,直趋天津→道光帝派琦善与英军谈判→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攻虎门、广州→占厦门、定海、宁波→1842年进犯吴淞→占镇江→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 民族英雄:关天培等战死虎门,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 结果: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 知识点3 《南京条约》的签订 签订: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 《虎门条约》: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美法扩大侵略权益: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法国分别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知识点1 英法再次发动俊华战争 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侵略者:英法组成联军,俄、美支持。 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经过:1856年10月,英军炮轰止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攻陷大沽,逼近天津。 签约:《天津条约》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重点难点】[来源:学优高考网] 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 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 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2.教师展示:《焚烧过后的圆明园》 (有条件可以放映视频《火烧圆明园》片断) 3.教师提问: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惨痛和耻辱的一页,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什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知识点 (1)原因:英国不满足已经攫取的权利,要求修改条约,扩大侵 略权益。 (2)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为主凶,美俄为 帮凶。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 浩劫。 3、俄国侵占中国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机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是《瑷珲条约》。 (1)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起 义军称“太平军”。 (2)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 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天国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3)1860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由美 国人华尔统领。 (4)1860年,李秀成在青浦痛击了“洋枪队”,是为“青浦大捷”。 (5)1862年9月,太平军围攻浙江宁波,慈溪的'战斗中,击毙 洋枪队的头目华尔,严惩了“洋枪队”。 A.鸦片战争期间 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2.1860年10月,侵略者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这个侵略者是指() A.英国 B.英法联军 C.英美联军 D.八国联军 3.近代史上,南京和天津这两个城市分别是在哪两个不平等条约中被开放 为通商口岸的?() A.《南京条约》、《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D.《天津条约》、《瑷珲条约》 4.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诗中所说的“两劫”中的“一劫”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另“一劫”发生在哪一次战争期间?()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中法战争

【推荐精选】2017秋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1945年8月,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山城为之沸腾。重庆各界纷纷在《新华日报》上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和对谈判的希望。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D)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要和平,争民主” 2.1945年8月,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的阶段过去了,新的情况任务是国内斗争。”你认为此斗争主要集中在(B) A.国共两党内部的派系斗争 B.内战与和平之争 C.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之争 D.是否争取外援之争 3.导学号84164170(2017湖南益阳)“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蒋中正,1945年8月14日”。连续接到三次此类电报后,经慎重研究,中共中央决定(A) A.毛泽东在周恩来等陪同下前往重庆谈判 B.派遣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谈判,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C.派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D.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4.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的重庆谈判是一场政治斗争。下面对这场斗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C) A.国民党进行谈判是政治欺骗 B.中国人民希望谈判成功 C.中国共产党不应该同骗子谈判 D.谈判有一定成果 5.导学号84164171对于重庆谈判,有人说成功了,有人说失败了。下列哪一史实能说明重庆谈判的失败(C) A.签订“双十协定” B.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全面内战的爆发 D.对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 6.1947年3月,人民解放军主动撤离延安,是因为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C) A.中原解放区 B.东北解放区 C.陕北解放区 D.山东解放区 7.1949年3月,中共中央启程向北平进发。毛泽东风趣地说这是“进京赶考”,25日,毛泽东一行乘坐火车到达北平西郊的清华园车站,随后乘汽车来到颐和园进餐、休息,当晚入住香山的双清别墅。哪次战役的胜利使“进京赶考”能够成行(C)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8.这次军事行动发生在1947年6月,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在其中一场战役中,刘伯承号召大家:“面前即使横着刀山火海,我们也必须打过去!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次军事行动是(C) A.转战陕北 B.台儿庄战役 C.挺进大别山 D.百团大战 9.(2016山西)重庆谈判中,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和“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建国口号,赢得了全国民众的认可。解放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让农民无偿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这段话主要揭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C)

2017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复习提纲

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1.鸦片的走私:19世纪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英国进行鸦片走私。 2.虎门销烟: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3.鸦片战争(1)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战争经过:1840年6月,英国舰队封锁珠江口,挑起鸦片战争;1841年,英军强占香港岛; 1842年8月,清政府向英军求和。 4.《南京条约》 (1)地位: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内容:《南京条约》可归纳为“五亿(议)港元” (1)“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2)“亿(议)”指英国商人在华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港”指割香港岛给英国; (4)“元”指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 附件中英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5.1844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获得了比英国更多的在华特权。 6.影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战争爆发: 1856年,英国法国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挑起了新的战争。英法发动战争完全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故称“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是帮凶。2.列强罪行:(1)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2)俄国割占中国领土:19世纪下半期,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中国领土达150多万平方千米,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3.签订条约 (1)《天津条约》:各国公使常驻北京;增开十处通商口岸;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对英、法分别赔款400万和200万两白银。 (2)《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加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的一部分给英国;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 4.战争影响:列强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1.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率众两万,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不久,洪秀全在永安建制,分封重要将领。 2.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下南京,改名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至1856年,北伐西征以后,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但由于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历史知识结构图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 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他们被称为“洋务派”。 代表:中央以奕忻,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师夷长技以制夷”) “自强”(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求富”(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 布局;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第6课洋务运动文化:兴办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 第一所新式学堂。 评价: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管目的是 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 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 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 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 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事务:曾国藩——安庆那军械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汉阳铁厂 时间:1895 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当时的皇帝——光绪帝 事件: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第7课戊戌变法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维新派的统治集团形成了。 时间:1898年6月到9月(戊戌变法) 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谭嗣同牺牲) 103天——“百日维新” 结果: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不可能是实现救亡图存的愿 望,不可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 人物:孙中山 时间:1894年——檀香山(美国夏威夷)——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8月——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 选举孙中山为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 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 第8课辛亥革命意义: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刊物:《民报》:“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成三民主义。 时间:1911年10月10日地点:湖北武昌 时间: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 式成立。 评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 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 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 阿 古 柏 侵占 新 疆 “自强 “与 “求富 “ 洋务运动的评价 公车上书 百 日 维 新 孙 中 山 创 建 革 命 党 武 昌 起 义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记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②、理解邓小平再次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了解针对“两个凡是”在思想理论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 ①、比较分析、完整领悟: 联系“文革”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②、综合归纳准确评价:归纳“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评价其危害性,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唯物史观: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 ②、民族复兴责任感: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了新时期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我们必须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二、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作为朋友,我想知道在你身边有没有一些侵犯你合法权力的行为?对待这些违法行为该如何做?可见同学们有很强的法制观念。但是你了解在我国那段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岁月吗?(文化大革命)是什么事件扭转了文革期间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的局面、使十年文革中遗留的诸多问题得以解决?今天就让我们在《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中找寻答案吧。 【学案导学自主合作】 请同学们结合学案中的[导学提纲]进行自学,并填写,在期间如有疑问同桌间、小组内交流解决,若仍有疑问记录并提交给老师,我们共同解决。 (老师在学生自学教材期间,巡视学习情况,并随时搜集把握学生的疑难问题,选取有代表性的、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课堂展示) 【释疑解难展示提升】 大家准备好了吗,下面让你一显身手,展示下你的预习效果。十年文革使虽已结束,但中国并没有因此走出困境,由于某些原因导致了文革后我国发展的两年的徘徊。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情景剧场,去体验那段徘徊的岁月。要求你要认真观赏,情景剧结束后你要回答一些依据情景剧而设置的问题。掌声鼓励欢迎我们的班级演出团闪亮登场。

2017年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新人教版)

2017年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执教:黄学松 本学期,我任八年级历史教学工作,为了使历史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也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特拟定本教学计划。 一、课标要求 1、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3、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教材分析 (一)编写特点:本教材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

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和实践能力。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内容安排注意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着力克服内容的“难、繁、偏、旧”,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动脑筋”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二)教学内容:本教材以课为单位,上册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历史,共22课。 (三)重难点: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1.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3.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2.列强的侵华罪行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利用圆明园废墟的图片导入新课。 圆明园的焚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留给中国人的永久创伤,也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可耻的一页。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如何爆发的?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抢劫、焚毁圆明园?中国在这次战争中还丧失了哪些领土和主权? 知识点1 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借口:英国借口亚罗号,法国借口马神甫,对中国发动了第二

次鸦片战争。 经过:1856 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随后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被迫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5页图片、数据资料,让学生分析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答案提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教师过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烧杀抢劫,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其中,最可恶的是把“万园之园”──圆明园给烧了。 知识点2 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10月初,英法联军对圆明园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 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在条约中,清政府除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外,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额也大幅增加。 2.教师总结: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耻辱,我们要努力学习,正视历史、不忘历史,将侵略者的残暴和丑恶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它表明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才能挺直腰杆。 知识点3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危害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

(完整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试卷+答案

2017年下学期期终考试试卷 八年级历史(闭卷) 请注意:本试卷共4页,四道大题。考试时量60分钟,总分100分。 题次一二三四总分合分人 得分 得分评卷人复评人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的字母 代号填入下表相应的题号的空格内。每小题3分,共45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该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近代学者杨人楩指出:“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备受列强侵略,而广东一省……所受苦痛,更为切身;所以秀全一创上帝教,凡两广贫苦无告的农民,就相率奉教,而酿成伟大的革命运动。”这一观点 A.肯定了太平天国在近代化方面的贡献B.指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改朝换代性质C.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 D.赞扬了洪秀全反侵略的彻底革命精神3.以下口号表达了洋务运动主张的是 A. “自强”“求富” B. “扶清灭洋” C. “振兴中华” D.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4.《马关条约》第六款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据此条款,日本获得的权益是A.增辟通商口岸B.割占土地C.开设工厂D.获得赔款 5.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生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C.“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行使立法权的是 A. 临时大总统 B. 国务员 C. 参议院 D. 总理 7.“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为此孙中山发起的斗争是 A. 二次革命 B. 护国战争 C. 护法运动 D. 北伐战争 8.“天安门”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向往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其中发生在这里、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9.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是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2.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2.培养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揭露资本主义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

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 教学重点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圆明园残迹和复原的图片,通过比较,教师设问:昔日富丽堂皇的圆明园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这场战争是如何发生的?我国又因此遭受了哪些灾难,侵略者又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我们来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 [讲授新课]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师讲述: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他们满以为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就能大量销售产品,获得高额利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英国商人把英国的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八年级历史试题 2017.01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本大题共17小题,1—10题每小题1分;11—17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右图导致了清朝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税率(关税)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手工业纺织技术较弱 C.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D.英国机器棉纺织也发达 2.晚清政府曾收到某地民众的一份公告:“……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图固守以待转机。”该公告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地点对应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香港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库页岛 C .甲午中日战争——台湾 D .郑成功收复台湾——钓鱼岛 3.《庚子西狩丛谈》记载:“庚子(1900年)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这段文字叙述的应是 A.英军攻陷南京 B.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C.义和团攻占南京 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4.右边是毛泽东对近代史上两位人物的评 价,关于两人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都是洋务派的地方代表 B .都提出了“求富”的口号 C .都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D .都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5.“生产之要素有三: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苦乏资本……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在此,梁启超着重强调 A .发展工业以工立国 B .发展商业争夺市场 C .引进外资发展生产 D .学习西方君主立宪 6.某校开展“百年中国”历史主题活动,李同学就“1912年6月南京见闻”搜集到以下材料。其中有史实错误的是 A .“民主”“共和”成为热门话题 B .人们传阅《新青年》的进步文章 C .大街上有剪去长辫、穿中山装的男子 D .有人打听现任临时大总统是谁 7.毛泽东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毛泽东所说的杂志当时主要宣传 A .传统儒家思想 B .维新变法思想 C .民主革命思想 D .民主和科学 8.梁启超在纪念某一运动时说:“目前之政治运动,专恃感情冲动作用。感情之为物,起灭迅速,乏继续性,群众尤甚。吾以为近日之青年,宜萃全力以从事于文化运动,则将来之有效的政治运动,自孕育于其中……”他评述的是 A .义和团运动 B .五四爱国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国民革命运动 9.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 “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

(完整版)2017年部编人教——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2017年部编人教——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时间:1912年3月11日 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在民②国民一律平等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权利④参议院行驶立法权,国务院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3)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912.2.12,宣统帝下诏退位,结束了清朝260多年的统治→→1912.2.13,孙中山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1912.2.15,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4)辛亥革命的性质与评价 ①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评价:功绩: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b.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d.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e.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③不足: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二次革命” ①背景: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1912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并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明显优势,可以组阁。 ②导火线:“宋案” ③时间:1913年7月 ④首先爆发地点:江西湖口 ⑤领导:孙中山、黄兴、李烈钧等 ⑥结果:国民党力量涣散,被镇压 (2)袁世凯复辟帝制 对内专制独裁 ①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②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 ③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④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无限任期,可指定继承人 对外出卖国家主权——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大部分内容: 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 ②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 ③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界或割让他国 ④聘用日本人为顾问 影响:极大的损坏了中国的主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日爱国斗争;加速了袁世凯政府的倒台。 (3)复辟帝制——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3)护国战争 ①背景: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奋起维护共和制度;梁启超、蔡锷前往南方策划讨袁 ②时间:1915年底 ③人物: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 ④首先爆发地点:云南 ⑤结果:成功。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 ⑥成功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民心;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⑦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启示: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历史惩罚;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军阀割据 ①军阀割据局面: 为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部编2017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后作业集

八年级上册历史选择题练习题集 第一课 1.“列强的炮声惊醒了清王朝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抗争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A.虎门销烟 B.炮轰广州城 C.鸦片战争 D.三元里抗英 2.我国首部禁毒法于2008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历史上,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联合国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它们的确定都是为了纪念被誉为“全球禁毒第一人”的() A.关天培 B.林则徐 C.左宗棠 D.邓世昌 3.有专家说:“条约中有三项规定对中国的危害最大——核定关税、治外法权和最惠国待遇。中国人同意这些条款部分是出于权宜之计,部分是由于不懂国际法和国家主权概念。”“这些条款”出自() A.《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尼布楚条约》 4.下列不属于中国在《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的是() A.南京B.上海C.广州D.福州 5.史学家陈旭麓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这是因为,鸦片战争() A.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B.激化了中国社会的矛盾 C.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6.“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这段俗语反映了中国近代一段惨痛的历史,它的现实意义在于告诫我们应当() A.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B.家庭和睦,相亲相爱 C.珍惜土地,保护环境 D.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第二课 1.策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国家是() A.英、法 B.英、法、俄 C.英、法、美 D.英、法、美、俄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充当“帮凶”,且又单独“作案”的国家是() A.英国 B.俄国 C.法国 D.美国 3.有人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需花费一文一钱,不必动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国家得到更多的好处。”这里“更多的好处”指() A.得到巨额赔款 B.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C.强迫清政府开放数处通商口岸 D.从中国抢走无数珍宝 4.中国近代史上割地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俄《瑷珲条约》 C.中俄《北京条约》 D.中俄《尼布楚条约》 5.之所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A.两次战争的性质相同 B.两次战争的规模相同 C.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D.挑起战争的借口相同 第三课 1.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红头军”的领袖是() A.关天培 B.林则徐 C.华尔 D.洪秀全 2、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政权的标志是() A.金田起义 B.永安建制 C.定都天京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3. 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这位将领是() A. 秦日纲 B. 陈玉成 C. 李秀成 D. 石达开 4. “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铲除鞑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是指中国近代的()A三元里人民抗英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5.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第四课 1.曾国藩等人以“自强”为口号兴办了近代军事工业。为此,我们把他们称为() A.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 B.启动中国近代化的洋务派 C.兴办企业的民族资本家 D.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派 2.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 维护封建经济 B 发展资本主义 C 维护封建统治 D 抵抗外国侵略 3.奕?在奏折中提到:要抵抗外国侵略,“探源之策,在于自强”。洋务派在“求富”口号下创办的工业有() A.轮船招商局 B.安庆内军械所 C.江南制造总局 D.福州船政局 4.标志着洋务运动“自强求富”愿望破产的是()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B.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C. 中法战争中国不战而败 D .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 第五课 1.甲午中日战争中,率致远舰冲向日舰,最后壮烈牺牲的中国将领是:( ) A.丁汝昌 B.邓世昌 C.左宝贵 D.叶志超 2.甲午战争中黄海战役的结局是:() A.双方互有损失B.日本舰队全军覆没C.北洋舰队丧失战斗力D.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虎门条约》 4.第一次以条约的方式允许外国商人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 5.《马关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不平等条约相比较,最显著的不同点是: A.割地的面积 B.赔款的数额 C.开放的口岸 D.开放工厂的特权 6.《马关条约》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A.中国独立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六课 1.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B.“公车上书”C.实业救国高潮的出现D.“西学”在中国的宣传2.“公车上书”的时间是() A.1888年B.1894年C.1895年D.1898年 3.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知识要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知识要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知识要点归纳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借口: 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借口: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和参与国: 1.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咸丰帝在位) 2.参与国:英法(主凶);俄美(帮凶)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开始: 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次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攻陷广州。 四、《天津条约》的签订: 1.概况: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

条约》。 2.条约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3.影响:侵略势力已经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一带。 五、《通商程善后条约》的签订: 1.概况:清政府与英、法、美国签订。 2.条约内容: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六、火烧圆明园: 1.背景:《天津条约》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丰帝让他的弟弟奕䜣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2.概况:1860年10月初,英法联军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七、《北京条约》的签订: 1.概况: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奕䜣被迫与俄、美、英、法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2.条约内容: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八、沙俄侵占中国土地的时间和数量:

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附答案)

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附答案) 鄂托克旗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题 八年级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列强的炮声惊醒了清王朝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和抗争史—中国近代史 开始了。” 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A甲午中日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 2 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列强的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是客观的建设和推动。”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B从中国掠走大量白银 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D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 著名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变成历史。” 站在京郊的一处废墟(右图)上, 我们可以解读到的历史信息是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D洋务运动破产 4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不断抗争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其中以农民阶级为主体发动 的运动有 ①太平天国运动②虎门销烟 ③左宗棠收复x疆④义和团运动 A.①②B②④③④D ①④ 右图反映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南京是近代中国的缩影下列史实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八国联军侵华B中华民国成立 日本法西斯制造屠杀惨案D蒋家王朝覆灭 7辛亥革命是矗立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这里“丰碑”的含义是 指 A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实现了完全的民族独立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8表格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李磊同学在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后,绘制了下列 表格。你认为此表格的主题是 1861年曾国藩安庆军械所 1898年光绪帝《定国是诏》 191年陈独秀《青年杂志》 A军事工业的兴起B政治体制的变革 民主思想的传播D近代化道路探索 91919年,中国的一位外交官在参加一次国际会议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偌大一 个省份见夺于他国,这难道是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的报酬吗?”结合所学知识 判断,这次会议上中国的外交失败引发国内的 A新化运动B五四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D维新变法运动 10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这一节日于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第一次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起义,该起义是 A南昌起义B武昌起义 秋收起义D进军井冈

【教育专用】2017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检测试题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6黑龙江齐齐哈尔)下列是日本发动的侵华事变,其中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事件是(B) A.八一三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一二八事变 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迅速沦陷的主要原因是(B) A.日本侵略军大规模进攻 B.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C.抗日义勇军力量弱小 D.英美等国纵容日本侵华 3.下列事件中,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是(C) A.八一三事变 B.华北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西安事变 4.1936年12月13日早晨,南京市民王大妈出门买菜,听到报童叫卖:“特大新闻——张、杨发动兵变,蒋总司令遇险。”“张、杨发动兵变,蒋总司令遇险”的地点是(B) A.沈阳 B.西安 C.北平 D.上海 5.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出发点是(C) A.改善国共两党关系 B.粉碎国民党亲日派的企图 C.为全民族利益,实现共同抗日 D.基于国民党亲英派对蒋介石积极营救的考虑 6.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C) ①西安事变②七七事变③华北事变④一二·九运动 A.③④②① B.④②①③ C.③④①② D.①②④③ 7.(2016四川南充)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称赞“它 是世界上最好、独一无二的桥”。1937年7月在这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表明(A) A.中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 B.局部性的抗日战争开始 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D.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 8.1933年,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与红军签订反蒋抗日军事协定;1935年12月,北平 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呼吁停止内战,共赴国难;1936年8月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呼吁停止内战,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7月蒋介石庐山演讲,誓言不惜一切牺牲,抗战到底。上述信息反映 的共同历史主题是(A) A.民族危机促使民族意识觉醒 B.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C.国民党内部的分化逐渐加剧 D.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日益坚决 9.“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 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 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与巴金先生的这点“感想”直接相关的事件是(D) A.华北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淞沪会战 10.导学号84164161电视剧《中国兄弟连》中有一处情境:一次战役后国民党军队 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友军”在 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此种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D) A.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