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临骏: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最大潜力在于职业教育

肖临骏: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最大潜力在于职业教育
肖临骏: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最大潜力在于职业教育

教育作为人力资源的供给侧,迫切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实际上,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最大的潜力在于职业教育,因为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公平的润滑剂,也是个性发展的动力源。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不仅涉及职业教育的观念和功能,而且涉及职业教育的体制与机制。当前,只有对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思考,才能充分挖掘并彰显职业教育的潜力。

一、基于文化潜力维度思考的职业教育

2013年7月,笔者在德国莱比锡现场观摩了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这次大赛令笔者震惊的是,半数以上的观摩者都是青少年。虽然我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在赛场依然难以见到青少年观摩技能大赛的场景。尽管我们也提倡开放校园、开放院所、开放赛场,总而言之就是“开放职业教育”,但距离真正的开放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这既暴露出我国职业院校的社会吸引力不足这一发展“命门”,又表明职业教育办学者并没有真正完全领会职业教育的功能。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人人的教育”,特别要面向广大青少年。

在生源不足的背景下,闭门搞发展只会让职业教育的道路越走越窄,不但难以提升社会吸引力,甚至可能陷入恶性循环的发展窘境。在这方面,德国职业教育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德国是20世纪在“二战”的废墟上重建起来的产业强国,直到现在,其装备制造业总量依然位居全球首位。德国制造业何以能够成为世界翘楚?德国经济何以能够长盛不衰?这一系列问题都可以从其职业教育发展中找寻到答案。在诸多取得成功的因素中,职业教育的厚重底蕴成为德国制造业和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依托。面对新一轮互联网技术革命,德国也将技能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德国提出,未来的世界不是互联网世界、虚拟世界,而依然是一个物理世界、一个实体世界;不是互联网取代实体经济,而是将互联网融入实体经济。所以,未来世界不是一个传统的物理世界,而是一个“信息物理系统。基于对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睿智判断,德国率先提出了“工业4.0”计划。这对“中国制造2025”以及美国、日本、韩国等诸多国家制定未来发展战略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学习德国职业教育已近四十年,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可谓耳熟能详,但是否真正学习到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还有待思考。笔者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德国的学校、教师和家长踊跃带孩子去观摩世界技能大赛的做法清晰地表明,这种文化概括起来就是对职业的敬畏、对技能的膜拜、对劳动的尊重。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对职业没有敬畏之心、对技能没有膜拜之行、对劳动没有尊重之情,那么这个国家或民族很难有所发展。国家的改革创新不仅需要培养拔尖人才“顶天”的普通教育,也需要培养职业人才“立地”的职业教育。近年来,国家将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到战略层面,使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不得不承认,职业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的学生还没有获得社会应有的尊重。同德国、瑞士等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质量职业教育的发展还远远不够。

职业教育的文化所蕴含的潜力,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

二、基于跨界潜力维度思考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类型,在产业升级、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为

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国提出了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但对于其中的很多关键问题依然缺乏深入研究。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一个跨界的教育必须有跨界的思考。职业教育至少涉及两个学习地点:一是学校,二是企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评价必须在具备两个学习地点的参照系下去思考。所以,职业教育不应只关注学生如何在学校学习,还要更关注学生如何在工作中学习。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跨出教育,跳出学校的围城。为此,职业教育必须研究两种科学:一是职业科学,②二是教育科学。但是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只研究教育科学而不研究职业科学。思考职业教育既要从教育和教育科学的角度,也要从职业和职业科学的角度,否则一定会重蹈封闭式教育体系的覆辙。

为什么校企合作总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机构只有学校,但当企业作为另一个不可替代的学习地点时,企业是否也能成为一种教育机构呢?笔者认为,在职业教育领域,认为只有学校是教育机构的传统观念将会被颠覆。那些“有资格”的企业——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责任的企业,将成为另一种教育机构。当企业作为另一种教育机构存在时,企业将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这样的“校企合作”理应成为“企校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也将过去。基于此,如果说传统的教育学基本上是学校教育学的话,那么支撑企业实践的教育学理论就应是企业教育学,但遗憾的是,我国还没有明确提出“企业教育学”这一概念。再者,如果说传统教育心理学更多指学习心理学的话,那么职业教育还应该补上工作心理学的内容。

德国人认为,所有的企业都有资格开展培训,但这绝不意味着所有的企业都有资格办教育,那些有资格办教育的企业被命名为“教育企业”或“教育性企业”。而我国能否赋予有资格的企业以教育机构的资格呢?一旦这类企业被赋予教育机构的地位,就赋予其与学校同等的办学责任和社会权利,那么这样的企业就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的需求方,也是人力资源的供应方。所以,如果我们构建的仍然是一个基于学校教育范畴的职业教育体系,那么职业教育必然失去其跨界的特征和规律,职业教育就会丧失活力。因此,跨界是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基本属性和思考问题的出发点。

职业教育的跨界所蕴含的潜力,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

三、基于升级潜力维度思考的职业教育

谈教育供给侧改革,不仅要从文化的角度、跨界的角度去思考,还要从职业教育功能的角度对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挖掘,这就涉及职业教育升级的问题。

第一,职业教育的升级应展现其存在价值所蕴含的潜力。将人的社会分工视为垂直层次,并由此进行教育层次的分工,这样是不公平的。倘若我们将技术工人、技术员、技师视为低层次职业,而将工程师、科学家视为高层次职业,那么就会将培养技术工人、技术员、技师的职业教育视为低层次教育,而将培养工程师、科学家的高等教育视为高层次教育,这是一种不公平的教育观。社会分工应以水平维度为参照系划分教育类型,而不应以垂直维度的层次作为参照系。由此,再在教育类型中划分层次,即强调类型中有层次,才是公平的。不同的教育类型都有相应的层次。钱学森是科学家,高凤林是“大国工匠”,都具有同等的社会价值。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是什么?行就是类型。状元是什么?状元就是层次,每一行都有自己的状元,每一行都有自己的层次。“天生我材必有用”,“材”是遗传基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不管你具有何种天赋,只要定位准确,都能“不拘一格降人才”,都能成为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学生绝不能“自卑”,而要有自信。

即便制造宇宙飞船这样最尖端的技术,也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将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出来的图纸变成现实,这正是职业人才的价值所在。因此,必须提高职业人才的社会价值,职业教育的升级应是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升级。

第二,职业教育的升级应拓展其话语语境所蕴含的潜力。升级是否应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话语语境?现在都在讲“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这意味着市场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只是在教育语境里思考,职业教育的升级就是职业学校的升格,但是从国家角度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角度来思考,应该更多地考虑升级而不是升格。

升格还是升级,虽是一字之差但反映了两种语境:一种是教育语言,一种是国家语言。应该说,产业的升级导致技术的升级,技术的升级导致技能的升级。仅仅以升学和学校的升格来应对产业升级,是无法实现因经济发展而导致的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的职业资格升级的。我们应该学习欧洲46个国家建立《欧洲资格框架》的经验,建立一个完善的中国《国家资格框架》,通过等值而不同类的教育路径,让高技能人才享有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地位和待遇,这是一项迫在眉睫的教育改革。所以,如果我们构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仅仅只有学历上的升格而非职业资格上的升级,那么职业教育必然失去经济拉升的动因,这意味着升级虽涵盖了升格但超越了升格。正如古人所言:“倏变于道,殊途同归。”无论是正规的职业教育还是非正规的职业教育或非正式教育,在《国家资格框架》下都具有上升的通道,都能达到同样的层次。

第三,职业教育的升级应彰显其管理体制所蕴含的潜力。职业教育与就业服务是分离还是融合?职业教育的职能管理是“条条管理”还是“块块管理”?哪一种管理体制更为有效?当前劳动就业制度与职业教育制度的分离,直接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人社部门与教育部门在管理职能上的交叉,二是劳动市场的用人需求与职业教育的育人供给之间的失配。尤其是行业企业参与、参加职业教育途径的缺失,导致本应在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有更多话语权的行业企业处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失语”境地,以至于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困难重重,对劳动市场的信息资源、学校的教育资源与行业企业的实训资源都无法实现综合的高效配置。

基于此,在国家层面应该建立教育与职业的统筹管理部门,将教育部和人社部与职业教育有关的部门进行整合,同时将其他专业部委、有关的行业企业以及工会和妇联等代表职业教育利益的各个社会群体都纳入职业教育的管理职能范畴,在此基础上将纵向的、分割的专业部门管理体制转向横向的综合部门管理体制。这就需要大手笔、大决策。国际上已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例如,瑞士长期以来在经济部下建立“职业教育与技术署”(BBT),澳大利亚成立了“国家培训局”(ANTA),德国成立了“联邦职业教育机构”(BIBB,原译为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英国成立了“商业、技能与创新部”等,都是在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进行统筹协调的管理机构。

第四,职业教育潜力的升级应凸显其开放机制所蕴含的潜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总纲,它指明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务:第一要务是职业教育要体现经济发展的需求性;第二要务是职业教育要体现终身学习的开放性;第三要务是职业教育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系统性。世界上多数职业的初始就业年龄在15~24岁,也就是说,劳动力结构不是一个倒三角形的结构。如果我们把初始就业年龄全都提高到24岁本科毕业之后,那么24岁之前的职业就无人去做,中国制造也就无从谈起。这是一个事关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甚至中华民族复兴的大问题。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德国、瑞士。瑞士作为人均国民收入始终处在世界前五位并连续多年来被评为世界上创新力、竞争力第一的经济高度发达国家,其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的比例仍然超过65%。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由于一味追求升学升格,其发展将会影响中国劳动力结构的合理性以及经济能否健康发展。

强调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并不意味着职业教育是阻碍个人发展的“断头”教育,而是要建立一个让每个学生都有上升空间的职业教育体系。由于职业教育的每一级都构成一个完整的职业资格,因此,要随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输送相应的职业人才。同时,还应允许根据个性发展的需要,随时回到职业教育机构继续学习和晋级深造。一个坚持服务发展、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式体系。因此,建立一个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既要坚持就业导向不动摇,避免职业教育失去其社会存在的价值,又要基于终身学习的思考,建立基于学分制或学分银行、弹性学制的开放体系,以形成一个更加灵活的“学习—就业—再学习—再就业”的良性机制。

职业教育的升级所蕴含的潜力,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

我国改革开放已近四十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同步发展起来的中国职业教育,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以“一带一路”的国家大发展战略为引领,深入挖掘职业教育的内在潜力,中国的职业教育必将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出一种新的教育秩序,进而为中国未来的创新发展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职业教育研究参考选题

(一)综合类课题选题 现代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 职业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问题的研究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研究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研究 职业学校国际合作办学研究 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职业学校管理模式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五年制高职管理改革创新研究 职业学校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研究 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制造2025”研究 智慧校园建设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学习方式变革与学习绩效研究 职业学校学生数字化学习研究 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研究 职业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职业学校教师激励保障机制研究 微课教学研究与实践 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的实践研究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 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职业学校办学效能提升研究 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研究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度研究 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研究 职业学校依法办学研究 (二)教学类课题选题 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中职、高职、本科课程与教学有效衔接的研究与实践职业学校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 职业学校适应现代职教体系开展人才培养改革研究职业学校教学工作创新案例研究 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效能研究 职业学校学生学习能力指导研究 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学与教变革的实践研究 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 中职学业水平测试的研究与实践 中职学校学生技能抽测影响研究

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安全保障机制研究 职业技能提高与职业精神培养融合研究 校企合作开发职业学校课程的实践研究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案例研究 顶岗实习管理创新的实践研究 职业学校课堂生态调查研究 职业学校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职业学校第二课堂开展情况研究 职业教育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 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研究 职业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含案例研究)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课程与教学过程研究 现代学徒制实践与研究 (三)德育类课题选题 互联网+背景下德育模式创新的实践研究 德育工作评价标准及评价机制研究 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研究 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职业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发[2002]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取得显著成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但是,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质量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影响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十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 1、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要狠抓职业教育,抓出成效。 2、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进一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十五”期间,职业教育要为社会输送22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800多万名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因此,我们的课程改革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和需要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和创造型人才,因此,课程改革必须改变过去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传统过程和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封 闭式模式,根据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需求,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不断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内容。作为职业学校,必须在课程改革上下功夫,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较强职 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坚持提高素质与掌握职业技能并重。 一、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忽视人的发展 课程内容及目的单一的指向某个专业所达到的就业要求,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执行,忽视了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课程的编写注重文化课知识,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忽略了如何把课程作为一个载体,使学生更好得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如何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缺乏应用性

打开我们的教材,似乎遍布“知识点”,尤其是职业基础课,从理论到理论的学科体系,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知识,以至于使学生觉得进了职校要进行理论研究。于是,学生只有在考试前“死记硬背”那些理论和原理。考试结束后,能留下多少记忆的痕迹,恐怕是不能乐观的,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实际操作能知多少。 3.开发空间小 我们课程内容的编制系统而严密,条理而规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只能在规范中进行。尤其是专业技术课,更不能脱离教材的内容。某一个工具的使用,只能是一个动作,一个姿势。比如“某一个导游班的毕业生,带团到某一个旅游圣地,他在向游客介绍时就像背台词一样一字不差,不能增加不能减少,让游客们感到得是这个导游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教师在教学课堂的设计也缺乏预设的空间,没有施展才华的余地,学生无法在体验中生成新的知识与技能。 4.缺乏灵活多变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市场的需求本身就具有灵活性,不同的时期,市场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的调整,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专业设置也应该不断地变化、调整。比如:西宁市是一个物流城市,在这个大市场中就缺少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学校就应该根据这一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招聘一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物流专业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与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与对策 摘要:文章在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临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的观点与措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实践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它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生产建设和服务管理型人才的使命。在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经济建设对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急剧增加。但由于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时间不长,理论体系尚待健全与完善,教学经验也存在不足,因此,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 1.重理论知识轻技能教育倾向依然存在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工学结合的办学目标,中国特色的课程开发初露端倪。在课程开发方面,先后经历了三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即从普高学科体系到能力本位体系,再到工作过程体系。但是,多年来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对课程体系进行局部的调整,至今仍停留在对学科体系的改良上面。学科本位的思想在高职院校中依然存在,在教学实践中更

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体现出来。总之,“三段式”课程体系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整体的课程模式未能实现根本的变革,因而导致了人才培养存在系统性偏差的问题:重知识理论,轻能力和工作过程,学生毕业后不少所学的知识无法在专业对口的岗位进行运用,而工作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在学校却没有学。因此,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转变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观念,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应该说,工学结合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核心课题,但影响这一项攻坚课程推进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我们应该认真总结高职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加深对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构建基于工学结合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思路。 2.培养实践型、适用型、发展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明显增强 只要留意目前的新闻即可发现,目前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社会要求高职院校提供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又有较高的实际技能的职业型人才,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往往具有一定的书本知识,而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社会所需要的并不是仅具有一个方面实践能力的人才,而是具有多方面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有较广的适应面,又要有突出的特色、专长。第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知识技能到数量等方面都是不断变化的、不断发展的。高职院校必须洞察和适应这种变化趋势。 二、积极探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

浅析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论略.doc

浅析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论略- 十三五规划提出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的发展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整个教育界来说,就是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更多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职业教育来说,就是构建有中国特色地方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职业院校来说,就是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融合和全面对接,培养大批高质量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理念先导 1. 职教供给侧短板呈现。一是从职业院校维度看。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和生产性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办学需要,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偏少,完善的实训基地紧缺;专业设置雷同,并且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升级无法紧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迟缓,导致技工荒现象的出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比较薄弱,学校用于投资或更新信息化设施的资金有限;职业院校科研人员以发表和申请专利为主,而与产业之间互动联动和创新不足。二是从行业企业维度看。企业是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主体,但对职业教育的参与还不够主动,校企合作仍然是学校一头热。主要问题在于企业现阶段的技术供给严重不足,产业技术人才需求严重短板。三是从政府主管维度看。职业院校布局不合理,办学条件参差不齐,有些职业教育政策处于不落实、不贯彻、不执行、不作为的空转状态。四是从社会认知维度看。社会上存在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现象,技术技能人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五是从家长观念维度看。家长重普教轻职教观念依然流

行,视自己的孩子上职业院校为无奈之举。六是从学生状态维度看。部分学生进校后,专业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顶岗实习不对口,职业选择不对路。总之,当前职业教育供给侧产品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企业等用人单位参与职业教育的体系和机制还不健全,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明显不够。 2. 职教供给侧改革内涵。第一,供给侧,即供给方面,指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第二,供给侧改革,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第三,职教供给侧改革,就是从职教供给侧入手,针对职教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要使职业教育要素(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信息化、智能化等)升级,减少无效、低端和重复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使职教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结构变化,适应服务引领新常态,从根本上实现高效、高质、精准、有效的职业教育供给,为我国经济、社会、行业、企业、专业岗位供给更多技术技能人才,从而实现国家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发展价值目标。 3. 职教供给侧改革深义。现代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有通过职业教育,才能培养更多高精尖缺的职业技术人才,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生产制造水平。我国以往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现在有相当多传统产业的供给能力大大超出了需求,很多产业更是以有悖经济成长的逻辑在发展,这种发展超过了我国客观国情的约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供给侧改革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变,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如何加快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技能型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肩负着普及高中教育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双重任务。如何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历史机遇,围绕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加快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探索出一条百姓满意、特色鲜明的职教发展之路,是关系到我县教育发展格局的重要问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背景 2002年国务院下达《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2005年国务院再次下达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要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使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决定》还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奋斗目标。2008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二、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所。学校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学校建有比较规范的实验室、语音室和图书阅览室,建有40座位的学生微机室两座、教师电子备课室一座,学生教室全部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建有标准的田径运动场、多功能餐厅,建有5000多平米的教学综合楼和2000多平米的学生公寓楼各一座。 职教中心现有教学班24个,学生1360人,其中外地学生241人,生源来自全盟十个旗县市。学校有教职工109人,其中专任教师72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9人。学校开设农学、机电、建筑、化工、财会、旅游、美工、计算机等八门专业课,其中农学、机电、建筑为盟级重点骨干专业。 学校积极开展校园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学校先后被评为盟级“文明单位”、盟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盟级“重点职业中学”,是花园式学校。目前正在积极创建自治区重点职业中学。 三、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几年来,我县充分把握国家、自治区对中等职业教育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大力倾斜和扶持的有力机遇,树立新的人才观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就业为目标,挖掘内部潜力,强化内部管理,在学生升学、校企联办、校外联合办学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 (一)加大宣传力度,完成招生工作。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不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职业教育的不理解。为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学校专门派人到县内外多所初中调查、了解、宣传,鼓励学生报考职教班、联办班,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学生成绩帮助他们选择适合于自己特长的专业。号召每名教职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每人至少招录一名线下学生。学校与联办学校联系,2007年邀请150多名学生与家长免费到北京电子工业技工学校、北京黄庄职业高中等地进行考察。每年的4月-7月,我们通过开展职教宣传月、交流会、校园艺术节等专人进行设点宣传,通过电视图文广告连续十天滚动播出招生简章。由于政策宣传深入人心,我县职业教育05年完成招生560人,06年完成招生580人,07年完成招生640人。连续三年招生突破500大关,在全盟率先实现并突破职普招生比例1:1的目标。 (二)加强联合办学,实现订单培养。我县职业教育在04年尝试与北京电子工业技工学校开展“2+1”模式联合办学。在总结两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我们又慎重选择了与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北京市黄庄职业高中、北京科技职业学院进行联合办学。2007年继续加大联合办学力度,与烟台开发区高级职业学校、青岛胶南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韩国大宇(烟台)造船厂开展联合办学。联办班学生在我县职教中心学习1-2年的文化基础课及部分专业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我们正处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我国社会进步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近年来,虽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的人才,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中就着重分析当代高等职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一、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 高等职业教育是新世纪以来,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而建立的一种新式教育模式。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部分,是为社会培养一批更高技能的服务性人才的一种教育方式。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更侧重于对职业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学员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 二、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目前我国国内大部分的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相对比较混杂,老师个人的资质和技能水平相对有限。就目前情况而言,国内百分之80以上的高职教师都是本科及其本科以下的学历,硕士、博士以上学历的人相对较少。而且,虽然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去的教师资格证书的,但是很多老师都不愿意走进高职院校就职,同时受其专业性的影响,很多老师都只是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不具备专业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教学成果。 2.校园管理制度松懈 受社会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相对本科院校对学生的管理和要求相对较低。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受教育程度不一,学校管理者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加强对学生平时生活和校园环境建设方面的管理,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较松懈,很容易导致不良校园风气,影响整个学校的教育氛围。 3.针对高职教育的法制建设落后 目前,就我国颁布的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中,对高职教育的管理和规范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涉及,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确,没有可行性的规范和执行标准,使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极容易极端化和个人化,很难将教育活动正常进行下去,从而影响此类学校和教育的健康发展。 4.教学方式和方法创新和改革力度不够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 意见 【法规类别】中等教育 【发文字号】京教职成[2009]2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9.03.12 【实施日期】2009.03.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京教职成[2009]2号) 各区县教委,各中等职业学校: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和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京政发〔2006〕11号),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整体优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现就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意见。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课程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北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了职业的分化和综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变化迫切需要学校转变教育观念,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构建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具有职业特色、能够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劳动者。 (二)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密切相关的一种教育类型,在人才观、课程观和教学观上与普通教育具有本质区别,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各方面也应该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职业教育应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具有真正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改革是学校特色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职业学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道路。特色不仅体现在学校的管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育人环境上,更应体现在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学校吸引生源要靠硬件设施、与市场紧密结合的专业,更要靠优秀的师资队伍和适应性、针对性强的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课程。 (四)课程改革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生为本,顺应国际教育“融合性”发展趋势,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教育多样化的需要,立足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办学基础实际,紧紧围绕增加教育选择性,以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深入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我省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二、基本原则 强化选择性。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为教育之本,尊重学生的可塑性变化,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的成长意愿,在教师加强引导的同时,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学制权利。 彰显专业性。将专业教育贯穿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始终,在夯实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分别开发开设满足直接就业需要的课程系统和满足继续升学需要的课程系统,建设既具有职业教育特点又能适当融合普通教育的多样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增强实效性。破除旧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改革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案、课程内容、教学

方式和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切实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注重灵活性。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利用灵活多样的资源,创新灵活多样的途径,不断充实和丰富职业教育教学形态。 坚持统筹性。做到近期和长远相统筹、局部和全面相统筹、点和面相统筹,整体规划,渐次推进。20XX年先选择一批中职学校进行试点,20XX年选择若干个市、县(市、区)整体进行试点,20XX年力争在全省推广。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学生多次选择机制。 学生在校期间经过一学期适应性学习后,围绕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可以进行不少于两次的选择,包括选择专业方向或专业;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选择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逐步推进和实行“走班制”、“学分制”、“弹性学制”等现代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加强对学生学习选择的专业指导,全面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学校要高度重视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步发现和培育兴趣,明晰成长方向,树立发展目标。 (二)优化选择性课程体系。 选择性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组成。“核心课程模块”属于必修课程;“自选课程模块”供学生自主选

高等职业院校“分类培养”教学改革实施策略(一)

高等职业院校“分类培养”教学改革实施策略(一) 摘要]高职生源的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呈现多样性和一定的层次性,分类培养是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高等职业院校探索以“分类招生、分层教学、分流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分类培养”教学改革实施策略,逐步建立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策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近年来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为顺利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组成及生源质量也区别于以往。总体而言,高职生源的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呈现多样性和一定的层次性,这促成了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多样化,因而学校无法顺利组织和实施统一的教学活动。如何很好地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提高,全面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为此,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开展以“分类招生、分类教学、分流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分类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即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按学生这个主体来设计教育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学生优势特长、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性。 一、强化教育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理念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全面培养合格的素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应该积极回应家长的教育愿望与教育投资,提供给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服务。要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学得二技之长,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选择,让学生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和专业方向。首先要淡化专业意识按大类录取,再根据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情意特征等方面个体差异,按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水平的高低和素质潜力、兴趣特长,将学生分成A、B、C三类,对各类学生分别制定切合他们实际的目标,并为每类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分类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应用技术研究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使广大学生在“职业教育”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保持其“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本质特性的前提下,将个体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差异转化为专业技能、专业方向的侧重点的区别以及专业特长的各有千秋。 二、改革教学管理模式,稳妥实施分类招生、分类教学、分:流培养方案 为保障“分类培养”教学改革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形成清晰的改革思路,积极改革教学管理模式,稳妥实施分类:招生、分类教学、分流培养方案。 (一)正视学生个体差异,进行科学分类定位 着眼差异,分类定位,通过考核和适当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定出切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按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水平的高低和素质潜力、兴趣特长,我们将学生分成A、B、C三类,对各类学生分别制定切合他们实际的目标,分类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技术研究型人才(A类)能比较扎实地掌握本专业比较深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既可以进入高一缴学校深造,也可以直接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技术应用型人才(B类)具备与本专业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技能型人才(C类)能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非常熟练的生产技术操作能力、一定的生产现场技术指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合理分类的前提是必须淡化专业意识按专业大类或系招生,这样可以进行区分的对象的数量才有保证。这既是出于教学效果和办学效率得以提高的需要,也是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分类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鉴于高职生源的种类很多,各地区的高考试题和评分标准不尽相同,新生人校之后应组织摸

教育供给侧改革有什么内容

教育供给侧改革有什么内容 十八大以来的教育发展,核心是公平、立德和改革,而公平和立德是教育质量中最本质的内容,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是关键。 历经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教育改革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基本的走向和最终的归宿。这其中,学生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最终体验者和消费者。改革要取得成效,要将“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就要使各项改革举措既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习惯,又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这正是教育领域“群众路线”的最终落脚点。学校要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平等、公平的发展机会,在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课程标准框架内,促进其健康快乐成长。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学校治理和服务供给要对每个孩子发展提供支持和促进,为学生成长一生、和谐地进入社会奠定身心基础。政府是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主导者,决定着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目标与过程的吻合度等,影响着资源供给和服务质量的高低,更为重要的是,还决定着教育政策和治理方式的供给。这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问题导向的思想方法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解决当前教育领域痼疾顽症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原因导向,均衡与公平问题、质量和效率问题、教育理想与社会现实问题、国家需要与个人期望问题等,这其中,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是关键。 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是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使其更贴近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做到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对准未来社会的需求。因为说到底,学生最终是要离开学校的象牙塔,遨游驰骋于社会的。这就具体落实在对教育领域原有供给、服务的改造和转型上,在培养方式、学段衔接、专业部署、课程设置、考试评价、就业指导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等众多领域,努力调整改善原有教育供给中的僵化、单一、缺乏个性和吸引力、脱离学生实际、不尊重和保护学生爱好和成长的做法,实现育人减负的“降成本”、人才培养的“高效率”、评价考试的“扬长与补短”、就业创业的“产能提升”等。只有教育的供给端实现转型升级了,有效的教育供给、精准的教育供给、创新的教育供给才能够真正解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问题,仅仅靠减少、降低和限制手段,是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和需要的。 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另一方面是丰富教育供给结构问题,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的新供给侧结构,替代和打破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僵化的考试评价供给结构。因为教育最核心的质量不是擅长“加工”而是善于“发现”,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禀赋,并进一步保护、支持其成长,这是教育应有的属性。这就具体落实在诸如教育领域的“学区制下的区域教育供给”替代和优化“单一学校教育供给”,“9年、12年一贯制和普及高中教育”替代和优化“对学生分段加工层层选拔”,“考试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 1、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层次,是和高等本科教育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和本科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它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应用性或职业性)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能力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 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路是什么?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4、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2)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岗位技术要求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的培养方案。 (3)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 (4)以“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关键。培养学生获得“多证书”。 (5)产学研结合,院企结合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由之路。 (6)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的办学方向。 5、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是什么? 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院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6、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内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办学指导思想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2)专业设置要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基于职业分析,根据职业的变化,以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灵活设置专业,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 (3)课程体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更加讲求实效,减少相关课程内容重叠,注重改造重组,侧重实用,适当减少理论教学。 (4)素质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要以专业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计算机应用、英语和人文等综合素质教育为支柱。 (5)围绕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设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满足实践能力、专业职业技能培养要求的院内外实训基地和实践训练体系。 (6)建立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 (7)建立以就业率、就业质量、社会诚信度为主要杠杆的产学合作,多元投入、优胜劣汰的机制。 7、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职业教育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基础部分,承担着向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提供合格劳动者的重任,因而,它又是高层次的供给侧改革。如果职业院校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力素质不高,将严重制约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局。因此,当前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上述供给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等问题,必须把提高教育供给质量作为根本任务,切实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这一目标,用改革的办法推进教育结构调整,提高教育质量,改变劳动力配置扭曲状况,扩大有效供给,增强劳动力结构对产业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满足广大毕业生就业创业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必须着力培养大国工匠和培育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院校,要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要求,重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突出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强调工匠精神的培养。各地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在校园环境中打造工匠文化,宣传工匠精神,营造爱岗敬业的文化氛围;在专业教学上,结合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注坚持、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 第二,必须继续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管办评分离原则,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政府部门管理学校的基本职责在于制定发展规划、保障生均拨款或购买服务、保障基础建设投入、组织教学评估、促进教育公平等。政府对学校的行政管理要多做“减法”,凡是不属于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一律要放手或下放给学校,减少对职业院校的直接管理和行政干预,取消学校行政级别、编制管理和下达招生计划等做法,打破政府部门对学校招生的干预和封锁,改变普通教育院校先招生、职业院校后招生的做法,积极引导初、高中毕业生根据个人爱好和特长申报志愿,允许普通院校与职业院校同时面向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 一、如何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1.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科学评价职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关键是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指标的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职业教育的多种因素,从学校发展的不同角度和侧面来评估就业的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该指标体系对职业教育的办学起着极其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和持续发展的方向,是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指挥棒。同时,该指标体系还应体现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指标体系的质量保障作用,引导教育产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2.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观念上的转变。随着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的转变尤其是职业教育,其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直接服务于学生的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特征。各级政府的行政部门、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乃至全社会都要转变观念,逐步认识到就业是大众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与方向,通过市场选择,使以岗位准人制度为标志的职业资格证书

成为就业的香悖悖,通过“双证书”、定单培养等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3.健全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促进就业需要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保证。其原因一是因为我国的就业压力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二是现行的有关法律未能有效地解决就业和保障就业问题;三是制定促进就业的专门法律、法规有利于社会转变观念,加快劳动就业目标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将劳动就业的有关政策__匕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来加以规范。 4.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政策机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各级政府当在政策_L予以支持和保障。一要千方百计为职业教育创造条件,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门路;二要落实职业资格的确认和就业资格准人制度,促进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高质量就业;三要积极调整教育结构,重视职业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和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初中后高中后生源向职业教育的分流,构建人才立交桥,让更多的人通过职业教育获得谋生的手段和技能;四要建立灵活的用人制度,支持员工的在岗、离岗、转岗及再就业培训,鼓励员工创新技能的获得,提高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五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技术扶贫与救济制度,以技术激活就业,以就业带动脱贫致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以市场为前提的教育,建立紧跟市场、贴近行业、依托企业的职业教育体制,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教育有效性。为此,要积极探索多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温岭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台州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从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办学实际出发,努力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深入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育人模式,加快推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温岭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增强选择性。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为教育之本,尊重学生的可塑性变化,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的选择性需求和成长意愿,在教师有效引导的同时,赋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专业选择权、学制选择权,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突出专业性。将专业教育贯穿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始终,在夯实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分别开发满足直接就业需要

的课程系统和满足继续升学需要的课程系统,建设既能突出专业特点又能适合综合发展的多样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追求实效性。摒弃阻碍课程改革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改革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切实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注重灵活性。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利用灵活多样的资源,创新灵活多样的途径,不断充实和丰富职业教育教学形态。 坚持统筹性。做到近期和长远相统筹、局部和全面相统筹、点和面相统筹,整体规划,渐次推进。2015年上半年,由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在部分专业先行试点,积累经验。2015年下半年,全市全面推行中职课程改革。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多样化选择机制。 创造多层级选择机制。高一入学选大类,一学期适应性学习后,为学生提供一次调整专业方向或专业的选择机会;就学一年后,为学生提供两次以上关于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

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当前职业教育并没有被社会大众认同,很少人愿意到职业中学学习,认为职业生毕业后就是当工人,没有多大的前途。职业高中在普通高中的光环下,显得暗淡无光。普通高中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中等职教,使职普比例结构拉大。原本一些不怎么景气的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一些职业和技校更加举步维艰,甚至找不到新生,问题越加的严峻。 普高的发展必须要受高校发展的影响,更要接受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制约。在1996年9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第8 条中就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从事一般职业的,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从事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行业有特殊规定职业的,在取得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同时,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也应接受必要的职业培训,有些职业必须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才可办理开业手续。1999年8月,教育部为改变高中阶段教育事业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的状况,为缓解初中升学压力,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增长,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文件中提出要处理好5个关系,其中第 5点就是“要处理好普通高中的发展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要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人才需求层次应该是呈金字塔型,不仅需要高新技术人才,更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当呈现倒金字塔状这个社会将会崩溃。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之所以能够高速增长,除了拥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专门人才外,还拥有一支素质高、熟练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劳动大军。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我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中,将大有所为。从众心理决定了大多数人认为只有高学历才有高能力,但是细节决定成败,四两也能拨千斤。人才是有能力的,不是有学历就是人才。 二、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在我国国情和社会经济挤压和影响下,职业技术教育的型态变化,有许多是“物理的”,有许多是“化学的”,因此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完善,但面临着诸多问题,下面列出了部分主要问题: 1.转型期职教受计划经济管理制度和市场经济管理制度的双重挤压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计划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废除;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