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外交”与华夏文明传播

论“公共外交”与华夏文明传播
论“公共外交”与华夏文明传播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论“公共外交”与华夏文明传播

作者:刘行芳, 刘永宁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刊名:

新闻爱好者

英文刊名:Journalism Lover

年,卷(期):2013(10)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752919275.html,/Periodical_xwahz201310001.aspx

_公共危机与跨文化传播_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公共危机与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单 波 罗新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公共危机 国际学术会议中图分类号|G 206作者信息|单 波,男,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430023。 罗新星,博士生,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7级博士生,430023。 跨文化传播的产生与发展和公共危机紧 密相连。从主体关系上讲,公共危机(public crisis )是指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之间从事传播活动的一种障碍,它使人产生焦虑与不确定性,从而使文化间的交流失去平衡,表现为权力关系的博弈,影响文化间的理解与沟通,此时,跨文化传播就失去了和谐的前提条件,自身也陷入危机之中。另一方面,公共危机也呈现出跨文化传播的新问题,砥砺着人们的跨文化传播思想,成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内在动力。2007年11月1~2日在武汉大学召开的“公共危机与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旨在探讨当公共危机来临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沟通,如何认知公共危机突显的文化矛盾,如何寻找和应对公共危机的可能途径,如何使不同文化背景的媒介介入人类的危机管理,通过对此类全球性问题的讨论,把跨文化传播研究置于矛盾和冲突的语境中,发现更多的理论途径与创新动力。这次会议在跨文化传播与公共危机的关系、公共危机中的跨文化传播障碍、跨文化传播的内在危机、公共危机问题报道的跨文化比较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产生了一些创新性的成果。 当公共危机发生的时候,跨文化传播能对它产生怎样的影响?当人们建构跨文化共识的时候,又埋下了怎样的危机?对于这个 老问题,本次会议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 见解。香港中文大学的陈韬文认为,在处理 涉及全球性风险的事件时,国家传播系统在 面对国内外压力时,必须顺应全球环境的传 播要求,而其中来自外部的压力比内部的压 力更为关键,中国在“非典”疫症期间出现的 传播同步现象正说明了这一点,虽然这种现 象是暂时的并且局限在疫症问题内,并未使 传播系统发生显著的结构性变化,但将会成 为中国传播界日后争取更开放的传播政策时 的重要符号资源。香港中文大学的李少南也 通过S ARS 危机在香港的发展过程得出结 论:跨文化传播对公共危机在不同时期有不 同影响,分别是扩散危机、引入国际力量、调 解分歧、团结内部及监控危机。当本土危机 出现时,假若危机处理者对跨文化传播不能 作出适时的使用及回应,危机将会持续,会对 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危害。 上海大学的戴元光、赵士林认为,在全球 化的背景下,对于危机的透明与及时的报道 也往往有助于危机得到更快的解决,而且许0 21学术 动 态

广告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分析

广告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分析 ——从美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三方面宣传广告看 其中的跨文化传播体现因素 前言: 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移民国家,其鲜明的政治特性、经济实力以及文化色彩在世界上具有极强的影响力。而在这么一个全球化大潮的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影响,联系紧密,所以广告输出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然不同国家的广告输出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特性。我就简单以美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三方面体现出的广告跨文化传播为例进行分析,兴许能从中可以窥见全球当今时代的跨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 第一元素: 美国的政治活动广告宣传在基于跨文化传播基础上对其本国公民的影响和对世界他国的影响 每四年一次的美国总统大选总是能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阵波澜。两大党派的相互竞争,为达到目的不惜大量的人力、资金的投入,最终角逐出赢家。当然在竞选总统这一过程中,参选者需要不断去游说,演讲以及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那么美国总统参选的政治广告是什么样的呢?两党之间又会有什么不同?它们的跨文化传播的元素是什么呢?可以举例说明 民主党奥巴马竞选:

共和党希拉里竞选: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两者的竞争宣传海报。民主党人奥巴马主张改变,我们相信改变。而作为较为传统、实力雄厚的共和党派希拉里只是简单地声明自己入主白宫,简单而霸气。仔细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其中不少的跨文化传播的元素。奥巴马是非裔美国人,他是美国的第一人黑人总统。他的成功不仅可以影响美国的政治氛围、经济与文化,而且给全世界占弱势的黑人群体树立了一个极好的榜样。同时对解决种族歧视、民族仇恨等问题也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在奥巴马成功竞选后,他的祖籍肯尼亚的街头也出现了大量的励志广告,相信你自己,奥巴马能做到,你也能够做到。政治宣传中的广告由于带上了种族的色彩,那么其在世界范围内所带来的跨文化传播影响力是巨大的。而传统的共和党派的政治观点较为僵硬,代表的只是美国私有的一些利益。所以奥巴马领导下的民主党有着更为强烈的全球影响。 第二元素: 美国的经济环境,在繁荣中竞争,对世界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华尔街、硅谷、这些我们熟悉再也熟悉不过的字眼,背后体现的是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经济全球化让我们更加了解世界,对文明与发达的追逐加强了我们对美国经济的了解。这种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对我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改变的我们的认知观念。广告作为经济社会最有力的推销员和体现者。让我们看看美国的相关广告。

精编诵读经典文明、传承中华文明主题班会教案

诵读经典诗词,传承中华文明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2、充分调动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巩固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古诗。 二、活动准备: 1、挑选好四位(男生2位,女生2位)主持人。 2、各小组组织熟练背诵初一、初二年级学过的古诗。 3、根据诗意各小组选择一首诗配上插图,选择一首诗写好书法作品。 4、各类节目准备:诗朗诵、舞蹈、小合唱、器乐独奏。 5、收集有关“闲情”、“友情”、“亲情”、“乡情”、“爱国情”的古代诗词。 三、活动过程: (前奏) 女1: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底蕴深厚的华夏文化; 男1: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文,铸就了经久不衰的艺术瑰宝。 女2:它犹如夏日的漫天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男2:它仿佛春日的遍野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女1:那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诗词,给了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 男1: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了我们无尽的人生教益。 女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的世界里,去感受诗人朴质、真切的情思。 男合:今天,让我们共同徜徉古诗词的长河中,去感受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 第一部(闲情) 1、提琴独奏《渔舟唱晚》,全体朗诵《春江花月夜》带入诗境(多媒体展示)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唐乐府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女1:踏着暮色,伴随着悠扬的小提琴独奏曲,我们来到了春江,让我们一起欣赏《春江花月夜》。

浅谈中国外交文化

浅谈中国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环境下,中国需要发展文化外交,同时文化外交的开展也会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外交的含义与历史实践 文化外交是为了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来积累了丰硕的文化成果。文化外交正是文化成果之一。文化外交实践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不会忘记两汉时张骞、班超出西域,开辟了陆路的“丝绸之路”的创举,在海上,郑和七次下西洋也沟通了海上文化与贸易交流,近代历史上梅兰芳的赴美京剧演出,为中美外交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1972 年的“乒乓外交”堪称中国文化外交的经典。近年以来,随着我国影响力的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热”,突出表现在“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二个方面。截至2006 年9 月中国已在46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8 所孔子学院来推广中文和中国文化。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以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己任,旨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中国文化外交的成功实践 近年来,从改善自身形象、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及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出发,中国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开展文化外交的经验,不断探索自己的文化外交战略。到目前为止,尽管中国的文化外交模式还很不完善,但中国在新世纪的文化外交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文化展示、语言推广和文化交流方面成效显著。 (一)中国文化年(国家年)项目 “文化年”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外交形式,是国家根据对外关系的整体工作格局与部署,在双边国家约定的特定时间和特定区域内,以文化为载体,以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为手段来开展的国家公关活动。“中国文化年(国家年)”项目是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外交“文化展示与沟通”的标志性活动。自2003 年始,中国成功地举办了英国“中国文化年”(2003-2004)、法国“中国文化年”(2003-2004)、美国“中国文化节”(2005)、“中印友好年”(2006)、俄罗斯“中国年”(2007-2008)意大利“中国文化年”(2008-2009)及俄罗斯“汉语年”(2010)等文化年(国家年)项目,这些项目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给相关国公众带来了一次中国文化的“集中轰炸”,使他国公众在与中国文化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和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从“心灵”上感知中国,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吸引力。 文化年(国家年)对中国来说还有一个更深远的意义。“中国文化年”项目的广泛开展,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的沟通,将中国的文化理念内化在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准则理念中。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协和万邦”的理念,不仅对中国社会本身有着内化的功能,而且,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必将为国际社会的和谐共处做出贡献,起到“化天下人”的作用,这将是中国对国际社会最大的贡献。

公共危机决策与创新

试述我国公共部门危机决策的困境与机制创新 [摘要]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双重转轨的特殊时期,存在诱发公共危机的潜在的制度及非制度因素。高度重视公共危机管理、建立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和干预公共危机尤为必要。危机决策能力是现代政府必备的行政能力。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暴露了各级政府传统公共危机决策能力的不足与机制的缺陷。我国政府应建立危机的应急决策机制;完善国家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开展危机管理素质教育和培训,以提高政府决策者和社会公众防范危机的能力。 [关键词]危机决策;困境;创新 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以巨大的力度和广度冲击与影响着社会各阶层,危机决策越来越成为各国和各级政府谨慎而又积极对待的重大问题,超常规的危机管理比任何常规管理都更能考验政府的决策机制和决策能力。我国正处于跨越式发展与和平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危机频发的时期。因此,加强对危机以及对危机决策的研究,对于我国和平崛起、建设和谐型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公共危机的特点 公共危机是来自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内部的不确定性及由此导致的各种危机。公共危机有多种表现和类别:按危机的具体性质划分,公共危机可分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在现代社会,各种公共危机互为因果、相互叠加、传染和扩展,单一性公共危机常常演变成复合性危机。 1、公共危机具有普遍存在性。在现代社会中,公共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因而公共危机具有普遍存在性和不可避免性。如,金融风险广泛存在于现代社会各国的开放经济中,几乎所有实行开放政策的国家与地区都曾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 2、公共危机具有较强的突发性。由于各种公共风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或然性,往往不易发觉或被隐匿而被推迟和掩盖。比如信用循环性、金融机构的创造信用功能、利益诱导机制和非经济因素,使得金融风险的显露和释放更为复杂,往往不能察觉或发现过晚。由于公共风险的这种隐蔽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公共危机的爆发具有突发性强的特点。公共危机是突发的偶然事件,其发生时间难以预测,过程难以控制,结果难以估量。 3、公共危机具有高频发性。公共危机的出现频率在不断提高。近20年来,各种国际间、地区间的危机从来没有间断过,1974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1990年波斯湾危机、1991年美元危机、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墨西哥货币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0年底的土耳其财政金融危机、2001年的阿根廷经济危机、震惊世界的美国“9.11事件”,还有各种地区间的冲突和恐怖活动,伊拉克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以及2003年爆发的非典危机等。不能忽视的是,由于污染的日益严重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越来越频繁,大型和特大型城市由于缺水、缺电等产生的公共危机时有发生。

英语学习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英语学习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摘要:英语学习与中国文化的传播看似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两个概念。但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语学习与中国文化的传播也不例外。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持续着经久不衰的英语学习热潮,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有哪些影响呢?本文即从利与弊两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斧正。 关键词:英语学习中国文化传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越来越融入到世界的大家庭中,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越来越高涨,英语学习在中国有了越来越普及的趋势,上至八十老翁,下到童稚幼儿,每个人的嘴里都能说出一两句英语,英语学习已成为大多数人升学、评级乃至有更大的发展的关键,也是社会对个人能力的重要评价标准。中国文化受到英语文化的强势冲击,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国学更是首当其冲。这样的英语学习的热潮,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发展和传播,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英语是当今世界的通用语,其伴随现代西方文明的发展而确立了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强势地位。在英语中,希腊语和拉丁语词汇构成了词汇基础,其他的欧洲语种对英语的形成也都产生过影响,可以说英语也是在吸收其他语系精华的基础上才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完备体系。这样一种强势的语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的影响,不可谓之不大。总的说来,其影响有利也有弊。下面就做一些具体的分析: 一、英语学习对中国文化的传播的有利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讲,学习英语与中国的文化传播并不矛盾,学好英语不仅使文明能够了解西方文化,学习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能够促进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一)借助英语在西方国家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整日浸润其中的中国人都不一定能说的清楚,道得明白,更何况那些研究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尤其对中国文化的精髓——古代文化,由于对文言文的理解困难,导致英语无法翻译或者言不及义、文不对题的状况屡屡发生。也正是因为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神秘性,国外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透彻,致使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出现了很多误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必须要让世界认识一个正确的中国,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青少年学生必须要学好英语,以便更好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全世界的人民都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古老的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通过英语学习西方文化,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中国文化一直讲究“融会贯通、兼收并蓄”,西方文化包括美国文化也是有很多长处的,对于西方优秀的科技、管理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先进成果,我们中国人一百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学习和借鉴。通过学习英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从而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弥补中国文化的不足之处,相互融合,丰富中国文化的内容,同时可以找到东西方文化的相同点和切入点,更好地向世界人民传播中国文化。

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

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 材料1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不久前,我访问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在其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语言镌刻着这样一句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须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真理,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也好,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也好,关键是要让各国人民充分认识和平与发展对人类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文明交流互鉴,而民间外交则是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最深厚的力量。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通过推动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鉴活动,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灵中坚定和平理念、坚定共同发展理念,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推动共同发展的强大力量。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贯彻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广交深交朋友,为加深人民友谊深耕细作,为促进国家关系铺路架桥,为推动国际合作穿针引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6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出人民友谊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强大力量,充分证明了民间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重要地位。 希望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再接再厉,更好推进民间外交、城市外交、公共外交,不断为中国民间对外友好工作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民间外交要开拓创新,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民间对外友好交流,广交朋友、广结善缘。要以诚感人、以心暖人、以情动人,拉近中外人民距离,使彼此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特别是要做好中外青少年交流,培养人民友好事业接班人。 民间外交应该发挥优势作用,开拓更多交流渠道、创建更多合作平台,引导国外机构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开展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工作,促进中外地方政府交流,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要重视公共外交,广泛参加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 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2014年5月15日) 材料2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公共外交,希望通过更柔性的非正式的手段加强中国和世界的沟通,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化解外界对中国崛起的忧虑。如何达到这个目的,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最近央视热播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在这方面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舌尖上的中国》(下简称《舌》)自去年开播以来就广受瞩目,而《舌》第二季(下简称《舌II》)开播则更引起了海内外的热议。作为电视节目小众类型的记录片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和反响,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奇迹。《舌》可以说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突破了传统中国美食记录片只见“物”不见“人”的传统,大量借鉴和吸收了西方记录片拍摄的理念和技术,突出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通过对制作美食的人的刻画,有利地增强了美食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不仅展示了文化,《舌》浓郁的人文色彩向海外观众展现了一个个勤劳勇敢、聪明智慧、朴实无华、敬业爱家的中国普通民众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巨大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个人体差异。尽管中国已是当今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仍然非常简朴,从某个角度说,个别地区的民众生活还是相当的辛苦和贫穷。在从方面,《舌》有助于外界了解中国真实的国情和面貌,对于消除外界对中国发展的错误认知和偏见颇有助益。

弘扬华夏文明,传承传统文化活动方案

“弘扬华夏文明传承传统文化”活动方案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育人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推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结根据济南市教委《关于开展“弘扬华夏文明传承传统文化”主题文化传承活动通知》的安排,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弘扬华夏文明传承传统文化”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通过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将学校育人工作做实;通过深化校园文化内涵,积极营造文明校园氛围,构建和谐校园;根据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并通过实践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工作目标: 通过“学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讲文明礼仪,做文明学生”、“孝道文化进校园”传统书法进校园”等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和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全力打造“文明、高雅、健康、和谐”的师生形象和关系,推动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的精神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营造良好的校园秩序和文明环境,促进学校全方面和谐发展。

三、工作重点 1、规范校园、班级文化建设 2、规范学生语言,净化校园语言环境。 3、规范学生行为,每周结合教育主题和行为习惯培养加以强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及课间活动,使校园活动安全、健康、雅致、和谐,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4、加大力度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班级育人氛围。 四、主要内容: 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和谐校园环境,全体师生积极参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1、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将加大投资用文化打造校园,以环境感染师生。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寓“传统文化”和“行为习惯”于校园的一砖一墙,一草一木,营造文化校园氛围。 2、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既是主题活动的推动者,更是活动的实践者和示范者,班主任工作要推陈出新,创新设计好本班文化阵地,并要以高尚的品行、人格魅力引领并推进主题教育活动。 3、最终教育目的。 “忠”: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集体、文明守纪和文明礼仪等教育。以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劳动、遵守纪律为荣,以危害集体、损人利己、好逸恶劳、违法乱纪为耻。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关心他人、遵纪守法的道德行为,使学生明辨是非、知耻明理、自尊自重。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中国外交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 e y w o r d s (1) 一、儒家思想 (1) 二、道家思想 (3) 三、佛家思想 (4) 小结 (6) 致谢 (6) 参考文献 (6)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中国外交 06级国际政治专业学生林超 指导教师杜宪兵 摘要:这几年国学的复兴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在外交领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提出要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重要外交理念。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学说出发,从传统文化角度来建设中国特色的外交事业以及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和谐世界传统文化中国外交文化软实力 Learn China's diploma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tudent majoring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in Chao Tutor Du Xianbing Abstract:Learning the revival of Rang of the past few years,for the pair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e have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Especially in the diplomatic field, the face of the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we propose to build a lasting peace, common prosperity and harmony in the world the important diplomatic philosophy. This article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ory,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enhance the diplomatic cause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Key word:Harmonious world ; Traditional Culture ; China's diplomacy ;Soft Power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中国正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我们如何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做到和平发展,如何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正如儿女有困难就会找父母,我们需要从祖先的智慧中汲取营养。[1]首先引用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2]以上是有关和谐世界理念的阐述,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等方面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思想。下面分别从儒释道三家学说分析其蕴含的广博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 一、儒家思想 儒学在2000年前产生于古老的东方中国,当初是鲁文化,后来被中原和周边民族所接受,成为中华文化。大约在1000年前逐渐被东亚与南亚地区所接受,成为亚洲文化。[3]近百年来又传播到西方,被某些西方人筛选认同,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儒学作为天人之学、道德人文之学、群体和谐之学、忠恕宽人之学、义利调适之学、大同小康之学,对于改善21世纪人类生存环境、建设人类的普遍伦理、共同道德,提高人们

公共外交论文(简述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

简述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 “公共外交”是一种面对外国公众,以文化传播为主要方式,说明本国国情和本国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活动。它对政府的外交工作有相辅相成的支持性意义。进行公共外交的主体包括政府外交部门,但更多的是非政府组织,如民间团体、大学、研究机构、媒体、宗教组织以及国内外有影响的人士。他们可以借助各自的领域和国际交往的舞台,面对外国的非政府组织、广大公众,甚至政府机构,从不同角度表达本国的国情和国际政策。公共外交比起我们熟悉的“民间外交”的内涵更丰富。 其中,媒体一直以来都作为公共外交的有效“工具”之一,而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媒体和国际政治的互动日益频繁,更是导致国际传媒成为“国际政治的掮客”。这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和大众对政治参与程度的加深,媒体与外交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媒体日益成为现代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开始用一系列新的名词来描述这种变化,比如“公共外交”、“媒体外交”、“瞬时外交”、“电视外交”等等,但这些名词在使用上产生了一些混乱,人们隐约感到了媒体在外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具体到在什么范围内发挥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影响力的大小如何以及如何进行操作,往往语焉不详。 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主要内容 在当今时代,媒体外交主要指政府运用新闻、出版、无线电广播、电视、电影、录像带以及新兴的电子通讯手段,宣传对外政策。一般来说,根据媒体外交管道的先后顺序,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公共声明。政府声明是政策信息的起点,也是媒体外交管道的开端。政府的公共声明往往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发布,比如政府记者招待会,各部门的吹风会,政府官员在一些重要场合的演讲、参加电视脱口秀的节目、接受记者的采访等等。由于政府的公共声明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指导性,一旦确立口径,驻外使领馆、政府各部门以及其他延伸机构都必须按照该口径在全世界解释本国的政策,容不得半点马虎。 第二,公共信息活动。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公共信息的传播速度,任何国家要想使自己能够较好地得到国际公众的认识、了解和支持,就必须充分把握技术发展带来的这一块公共资源,逐步通过加强领导,配套体制,把公共信息的散播纳入媒体外交轨道,诚如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所言,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自由散播信息的能力能够增加该国在世界政治中的劝诱潜力”。 第三,国际广播活动。国际广播又叫做对外广播,是专门以外国听众为对象的广播,是媒体外交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开展国际广播,尽管承担着向国际社会全面介绍本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念的任务,但最主要的还是服务于政府外交政策的需要。 媒体在外交中的角色 引导性角色。政府推动媒体在国防和外交事务方面扮演引导性角色。具体来说,在一些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媒体起到了加速、阻碍和议程设置的作用。尤其是当政府内部对危机的看法不一致时或政策议题不确定的情况下,这些作用就体现得更为明显。媒体的报道加速了政府回应危机的速度,阻碍了质疑政府声音的出现,同时还重构了政策实施的优先顺序。 中介性角色。在国际交往中,双方无法直接接触或缺少第三方协调解决分歧,媒体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介入双方对话进程,担任调停人的角色。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媒体为冲突

跨文化传播失败案例

跨文化传播失败案例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立邦漆"龙"广告起争议网友:中国象征被戏弄[图] 今年9月份的《国际广告》杂志第48页,刊登了一则名叫“龙篇”的立邦漆广告作品,画面上有一个中国古典式的亭子,亭子的两根立柱各盘着一条龙,左立柱色彩黯淡,但龙紧紧紧攀附在柱子上;右立柱色彩光鲜,龙却跌落到地上。 画面旁附有对作品的介绍,大致内容是:右立柱因为涂抹了立邦漆,把盘龙都滑了下来。评价称:“创意非常棒,戏剧化地表现了产品的特点……结合周围环境进行贴切的广告创意,这个例子非常完美。” 然而,就是这样一则广告,几天来却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几天来一直是各BBS上的热门话题。 网民 难以接受 网民小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乍一看还觉得挺有意思,可仔细一

想就觉得别扭了。龙是中国的象征,怎么能遭到这样的戏弄!这个创意应该赶快改掉。” 更多的网民则认为,“发布广告者别有用心”,而且“恶劣程度比‘霸道广告’有过之而无不及”。 专家 忽略了文化因素 广告专家认为,从广告本身的三个因素考虑,这个创意没有问题。但是,广告设计和发布者显然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广告与文化的联系。 北京工商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张翔在接受采访时说:“龙是中国的图腾,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每个国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同,在我国的文化中,龙的内涵非常丰富。广告一旦忽略了与文化的联系,就会使受众感到不舒服甚至产生厌恶。” 杂志社 有创意才予刊登

《国际广告》杂志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两天已经有一些读者打来电话询问此事。 “广告的设计单位是李奥贝纳广告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杂志上刊登的介绍和评价,是该公司自己做的点评。” 工作人员表示,刊登这篇广告绝没有任何特别的想法。“编辑部看了这个投稿后,觉得广告有创意,所以才予以刊登。” 广告公司 影响始料不及 昨天,该广告公司北京分公司公关部很快给记者发来了关于此事的声明,并表示希望通过媒体向公众做一个解释。 声明说,这个广告是为立邦涂料广东有限公司生产的“木器清漆”设计的。这种油漆的最大特点就是保持木器表面光滑,防止产生小刺。广告希望借用夸张手法来表现产品功能。

全球化 华夏文明传播的新机遇(一)

全球化华夏文明传播的新机遇(一) 〔内容提要〕在经济全球化中,各国不同文化的传播与碰撞,凸现出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内在活力和人文价值,成为解决文化冲突和医治各种社会疾患可资借鉴的良方之一。文章还分析了中华文化在新世纪多元化格局中的价值取向,指出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弘扬中华文化自身的整合与重构强势,吸纳、借鉴、融合外来优秀文化,是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全球化中华文化传播与互补人文精神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世界性社会历史现象,必然带来各国不同文化的传播与交融。在这场多元文化交流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内在活力和人文价值,面临着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全面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弘扬中华文化自身的开放性、包容性和整合与重构强势,吸纳、融合外来优秀文化,并与之形成互补的传播态势,对赶超世界文明发展的步伐,促进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世界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经济一体化中多元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契机 全球化现象是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也是科学与技术和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经济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极为密切,当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加快的时候,各种文化也呈现出全球化交流的趋势,为各国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传播、交融提供了广阔的

舞台。这主要表现在: 1.经济一体化为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全球性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时,对经济生产和文化生产的联系,作过精辟的论述,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①他们认为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不仅各地方、各民族在经济上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而且在文化上,精神生产也由于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和相互依赖的加强,而走向世界。文化作为经济生活的直接反映,在全球化经济格局形成之时,也促使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传播和互补成为可能。由于中国已宣布在年内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意味着中国选择了加入全球化经济运行轨道的发展战略,中华优秀民族文化需要走向世界,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也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融合与参与。随着经济交往的加强和扩大,文化交流也必然加强和扩大。国际自由贸易不仅带来商品流通,也会在观念、法制、文化及管理等方面创造更加广泛的交流机会。 2.高新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世界性传播与交流构筑了良好的技术平台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化,卫星通讯技术、信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高速交通运输工具的广泛使用,以及报纸、期刊、广播、影视等大众传媒的进一步普及,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空间距离在缩短,经济

传承中华文明短演讲稿

传承中华文明短演讲稿 曾经有报道说,有记者到曲阜看到满街都在卖《论语》,就采访 当地的老百姓,他们说,那些东西都是卖给外国人看的。可见,老百姓 只是把《论语》看成旅游的商品、旅游的纪念品,并没有对内容感兴趣,并没有当文化典籍看。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中国人引 以为骄傲的地方。我们要先自己多学习,多了解,并且向外人宣扬 我们中国人拥有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离去世界 的舞台。因为它使我们中国人凝聚,使我们中国人团结。 前段时间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华成语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公众平台,使人们重燃 了对母语的热爱,还有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弘扬的是中华传统美食,更多的是透过美食宣传积淀的中华美食文化。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弘扬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相得益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 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 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已经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 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唯有民族文化才是历史长河中永远流 淌的,唯有民族文化才能凝聚起推动民族复兴的力量,也唯有民族 文化才能开启更加灿烂文明的中华新纪元。面对新时期实现中国梦 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汲取还 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还有大有可 为的广阔空间。我们应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细致梳理和 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实做到古为今用,使其更为丰富、更加多样。 让我们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汇聚新的力量,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不断前行,坚定奔向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 摘要:文化是影响国家外交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文化角度理解一国对外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中国有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 几千年薪火相传,对后代影响深远。其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不仅具有强烈的历史感,而且还带有鲜明的现实性,从最深处影响着包括当代中国外交在内的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致力于建立新的外交形象,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政策实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中国外交;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长久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1]。 文化通过影响一个国家的决策者的认知模型,影响他们对环境的感知,进而影响一国的外交政策。正如诺威尔(John P. Lovell)所指出的,“人是在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受到其中的基本价值观、风俗习惯和信仰的熏陶。那些在每个社会中握有政治权力的人易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与态度将有许多文化根源。此外,在每个民族国家,统治本身和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在一种文化背景中发生的”。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宗教信仰及意识形态等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决策者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和价值取向,而这些因素会在他们制定外交政策和进行外交行为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来[2]。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的外

中国影视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

中国影视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 姓名:孔金娣 专业:10级土木四班 学号: 201001553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5000多年而不绝,就是因为悠久的文化从来没出现过断层,代代相传,并不断地继承、发展、完善、进步,文化是从过去千百年来人类总结出的生活经验,如果从出生就脱离了这些文化,重新创造就是一个很漫长的进程,汽车,手机,电视,带兵打仗的方法,美味的菜肴,或是电脑,楼房,更不用说股票,基金,人类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抵御外敌入侵的隐性力量与精神支柱.所以,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尤为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影视中的运用会不会对文化起到良好的传播作用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电影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语言艺术,是各种文化融合的产物.现代电影可以作为本民族文化的载体,一这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去向世人表达并达到传播与发扬的目的. 对于传播的对象和受众,被传播的无论是物质形式的还是一种无形的信息概念,都需要以一种乐于且广泛的方式来传播.像文化的传播不是说教般的喋喋不休,而是吸引受众自己自身的去欣赏与体验其中并从中找到共鸣. 就目前的人民生活需要,影视等文化产业就是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很好的途径文化越是得到广泛的传播,才越能够得到弘扬,越能增进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观念都有差异,通过文化的交流能增进了解、互信、合作、和平。从中,文化也得到弘扬、创新、发展。 中国电影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个方面. 一、民俗学价值 最常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通过观赏一部影片,阐释其中所反映的某个时代、地区、民族的民风和民俗。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有两个倾向,一是眷恋故乡,对本土文化有特别的亲近感;一是向往远方,对异域文化有特别的新鲜感。愈是民族的也愈是世界的,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影片往往容易得到各方的青睐,这也是中国影片屡获国际大奖的重要原因。而人们喜爱观赏影片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能经常地、直观地接触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了解世界各个民族的不同风情。

赵启正谈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

赵启正谈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 中国网:“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中,公共外交作为分论坛的议题也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请他对公共外交做一个解读。 赵主任您好!首先请您给大家解释一下公共外交和对外传播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赵启正:公共外交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外国开始的,最初有的很多定义,我们今天看它是这样说的,政府的项目通过电视、无线电、图书等手段向外国公众传达本国的政策和本国的价值观,影响外国人对本国的印象,提升对本国的好感。所以说,50、60年以前的公共外交的定义就是指我们所说的对外宣传和对外传播。问题是,这几十年来,公共外交的概念不断地外延和扩大,比如说包括由政府提出项目,提供经费,来在本国培养外国有希望的青年人,在外国推广本国的文化,派志愿者到外国去帮助外国但是表达本国的形势。 在外国,比如说美国的福布莱特计划就是专门吸收外国学者来本国进行短期进修的,中国的孔子学院就是一个长远考虑的,在国外培养学汉语和理解中国的人,所以公共外交的概念就广泛了。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个人都与国际形势和本国在国际中的处境,和本国的利益相关的,如人民币增值和贬值影响我们的利益,如国际贸易的平等和不平等影响本国的出口,就影响本国的就业,所以,如今的公共关系民众也在做,这是以民间团体的方式出现,个人参加是较少的,只有少数了解外国的,有影响的这些精英人物,所以说,公众不再是听广播的人了,他也是说话的人了,也和国外政要和民间有直接的交往了,这是重大的变化。 中国网:赵主任,据我们了解,现在国外现在的公共外交模式一般是“民间+政府”这两者结合的,可能民间的部分要多一点,那在中国呢是以目前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一个公共外交模式,我国现阶段的公共外交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赵启正:我今年出了一本书叫《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我明确地说中国的公共外交是政府主导,公众是参与者,甚至于某些情况下是主角,但他不一定是主导。在外国,他们自己说政府好像作用不那么大,其实不是,不过他们做得比较巧妙,政府是在后台在运作的,他们出钱,民间也出钱,他们也有人负责对全国的公共外交进行某些促进和调整,所以,不能认为外国政府的作用就很弱,不是这样的。 所以呢中国我们很透明,明确地说,政府主导,但是民间要和政府的主导之间的一致性,就是表达中国的特色,中国的社会主义,讲中国的故事,但是表达的方式是很不同,政府的直接的公共外交是比较严肃的和精确的,简练的语言表达中国的立场,而民间更多地讲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