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史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史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史

第一篇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必修一 P4)

㈠夏朝:“家天下”制度由夏朝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㈡商朝: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结合。

㈢西周:

1.分封制

⑴目的: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

⑵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鲁、燕、晋、吴等国。功臣:齐。先代贵族:宋(商朝后裔)。

②诸侯权利与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服从周王命令,对周天子定期

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⑶作用: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局限:造成周后期诸侯割据争霸,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社会动荡。

⑷分封制会走向崩溃原因:

①受封诸侯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便利了其势力的增长;

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力量增强,彼此进行争霸战争;

③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疏远。

2.宗法制(西周政治制度核心)

⑴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维护奴隶主统治。

⑵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⑶内容:①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形成“周天子—

—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②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

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⑷作用: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的内容之一。(家谱、祭祀)。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必修一 P8)

(一)秦朝

1秦统一中国及开疆扩土:

①攻灭六国: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②北击匈奴:前215年,秦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

③统一岭南:南征百越,修灵渠,设四郡(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④控制西南夷:开辟五尺道,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开始。

2秦统一意义:

①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②结束战乱,使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3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①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

②三公九卿制(分权、制约、丞相权重)

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主管军事)。

意义:三者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国家大权都集中到皇帝身上。

地方:郡县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

积极:①为维护大一统提供了条件。

②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③奠定了两千多年的古代政治基本格局。

消极:①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容易形成随意行政和行政专断。

②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③阻碍资本主义因素成长。

(二)汉朝(汉承秦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中朝制。

地方:①西汉初年,郡国并存,后逐步消灭地方割据势力,巩固统一。

②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州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三)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必修一 P12)

1汉代至宋代分割相权的主要措施

汉代:①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②中朝制:汉武帝首创中朝制,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

家政治的决策,参议要政,皇帝直接任命和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参与机要,

形成“中朝”,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僚机构组成的“外朝”相对应。

唐代: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并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

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作用: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既保证君权独尊又提高行政效率。

宋代:①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丞相。②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③设三司,管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影响:宋朝主要削弱和分割了相权,形成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秦代:中央是御史大夫,郡是御监史。

汉代:中央是御史大夫;地方是州刺史。

唐代:御史台,监御史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宋代: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

元代: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人命重案。

清代:都察院是最高监察机构,负责行政监察、司法监察和财政审计。

3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1)演变过程:“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评价:

①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族子弟继承祖上权位。

评价: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人才选拔。

②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评价:这种制度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③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察举制发展成为九品中正制。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进行德才评定,分成九个等级,作为授官的依据。

评价:比“察举制”有所完善,但仍是以官举士,民意难以真正体现。

④科举制:考试选官的制度,隋朝创始,唐朝完善。

评价:

积极:(1)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选官范围,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2)有利于提高行政官员的素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3)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成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

(4)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局限:(1)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读书人;

(2)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3)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4)是最高统治者诱导、控制读书人的手段。

4古代地方管理制度

(1)元代行省制

元代开创行省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另设两个单列行政区: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青海地区)。

中央与地方关系:

①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②军政要务必须呈报枢密院;

③没有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

④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意义: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中央集权。

唐代:羁縻府州制:其部落首领列置州县;以部落首领为都督、刺史,子孙世袭;不编户籍,不上贡赋;通常由都督府节制。

(2)历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表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必修一 P17)

1内阁制度的形成

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导致皇帝政务繁忙的弊端。

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

弊端:①内阁职权范围不明朗,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

②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

2军机处

设立:清雍正年间,始设军机房,不久改为军机处。

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直接目的);加强皇权(根本目的)。

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

意义: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特点:

中央: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

地方: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第二节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必修二 P4)

1.古代中国农耕技术发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原始时代:“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①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二牛抬杠一牛挽犁<东汉>)。

②铁制农具发展(曲柄锄、大镰);播种工具——楼车。

唐代:发明曲辕犁(可控制耕土深浅),耕犁基本定型。

2.古代中国水利及灌溉工具发展

五帝时代:大禹治水战国:李冰——都江堰工程,郑国——郑国渠

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东汉:王景治黄河。

隋唐五代:立井水车(北方)、筒车(南方)宋: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3.古代中国的耕地制度

⑴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⑵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①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②瓦解及原因: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⑶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土地权和劳动者分离。

③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主要内容: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意义: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瓦解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

4.土地兼并

危害:①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②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

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

5.古代农业发展有利条件:

①春秋战国,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成为可能,使个体劳动者

具备了单门独户经营农业的能力。

②铁犁牛耕的普及、水利技术的进步,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③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

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④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

作的农业的发展。

⑤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6.古代农业发展不利条件:

主要:泰半之赋(赋税沉重);沉重的力役(徭役沉重);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其他:

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及社会的动荡。

6.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分散性);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

④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落后性)

⑤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脆弱性)

7.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①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形态

②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注重精耕细作,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④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经济(必修二 P10)

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主要)三种经营形态。

1—1.纺织业发展:

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萌芽。(材料:麻、葛;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商代:商代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

汉代:纺织技术高超(素纱襌衣),通过丝绸之路行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规模大、分工细)。

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地区,纺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元代: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明代: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机户、机工)。

1—2古代中国纺织业发展主要特点

①从原料看:葛纺织业---丝织业---棉纺织业。

②从经营形态看:官营、私营、家庭(田庄)。

③从发展程度看:分布广、分工细、品种多、技艺高。

④从发展趋势看:是中国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

2.冶金技术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铜器出现(小件工具;地区:黄河流域)

商周时期: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春秋时期:人工冶铁开始。

战国时期: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汉代:汉武帝时代推行鉄盐官营制度,开始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革命性变化自然鼓风——人力皮囊鼓风——蓄力鼓风——水力鼓风(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南北朝:灌钢法发明。

北宋:有煤做燃料的记载。

3.陶瓷业发展:

新石器时代:彩陶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

商代到东汉:由陶向瓷过度。

东汉:青瓷

南北朝:白瓷。

唐代:陶业:唐三彩。

瓷业:制瓷业已经纺织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青瓷、刑窑白瓷);

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

宋代:五大名窑:河北定窑、和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山西耀州窑。

元代:青花瓷。

明代:五彩瓷。

清代:发明粉彩瓷器工艺和珐琅瓷。(康熙、雍正)。

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技术先进,长期领先世界。

②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指的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同时存在。

③官营手工业规模巨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严密、管理完善、工艺超群。长期占据

主导地位。

④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⑤“男耕女织”式的家庭手工业成为了农业经济的一种重要副业。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必修二 P17)

1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远古时代: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西周:贝骨和铜币(早期货币)流通。

春秋战国:商业得到良好发展,出现商业中心。

汉代:①乡村商运活跃,但没有专门市场。

②商运活跃,已开通海外丝绸之路。

唐代:商旅来往频繁(政治上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

宋代:①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及东欧、北非地区。

②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益州(今四川等地)。

明清:会馆、商帮出现(晋商、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2“市”的发展

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当面交易。

汉代:有专门管理机构,市内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坊界限分明。

南北朝:“草市”形成,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唐代;“草市”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宋代:①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监管。

③宋代草市已具备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④形成商业街;⑤有夜市、晓市和庙会。

明清:商业区繁华。

3.商业都会的崛起

战国: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汉代: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

成。

唐代: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

宋代:汴京、临安。

清代:苏州、四大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景德镇。

4.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夜市、晓市和草市等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3)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成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4)商人群体活跃:如晋商和徽商等

(5)商业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必修二 P22)

1.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又叫“重本期末”,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

(2)来历: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3)目的:①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直接目的)

②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根本目的)

③可以安定人心。

(4)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积极:①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②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进而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

和政治基础;

②有利于打击富商,发展官营商业,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消极:①防碍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②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

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贸易的政策。

原因:①直接原因:防范人民反抗,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②客观原因:防范西方殖民主义入侵。

③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决定了对外很少有需求。

④统治者原因:以天朝上国自居。

影响:(1)从暂时、局部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2)从长远、全局来看, 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落伍于世界。

3.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明清王朝压制工商业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必修三P4)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㈠儒家

1孔子

思想观:仁、礼、中庸(基本政治主张)

①礼是立国立身的基础。

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奴隶社会的规范制度,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②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评价:有助于调解与和谐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抑制统治者的暴政,缓和矛盾;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体现民本思想;仁爱有等级(局限)。

③中庸:协调礼和仁的方法。达到中庸的方法:“和而不同”。

政治观: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宇宙观: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主张把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

教育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开创私学,改变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目标:“成人”、“君子”;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教育内容:六经。

2孟子(亚圣):

①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②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评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3荀子:①政治:主张“仁义”

②思想观:主张“性本恶”、“君舟民水”、“礼”

③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㈡道家:

1老子(李耳):

①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社会。

②哲学:核心“道”;事物具有相反的两方面、“弱者道之用”(朴素辩证法)

评价:①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②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2庄子:

①把“道”作为世界的最高原则,强调事物自生自化

②提出了“齐物”的观点,即齐一万物,任何事物本质上相同,没有区别。

③提出了“逍遥”的人生哲学,即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④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需服从自然规律。

⑤他在文学艺术上,如寓言、散文上有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有深

远影响。

㈢墨家:

墨子:核心思想:“兼相爱、交相利”。

主张; 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特点: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㈣法家:

韩非子: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变法革新)

认识论: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②“参验法”。

发展: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作用: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㈤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其中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㈥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经济: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社会大变革。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二、汉代儒学(必修三P9)

1儒学发展: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①现实需要:汉武帝时期,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专制主义的需要。

②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③个人发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建议倡导儒学,实践德

政,其建议得到采纳。

(2)特点:外儒内法。

(3)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③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

④主张限田、薄敛、省役⑤“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影响:①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巩固“大一统”局面,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②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③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1)教育体制:

①中央:汉武帝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②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①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的和制度化的标志。

②郡国学校的建立,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③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④打破贵族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⑤使儒学进一步得到传播和发展。

⑥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太学清议”),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注:魏晋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第二个活跃时期。

三、宋明理学(必修三P13)

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程颐和程颢,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

1.理学的成熟:南宋朱熹(理论来源:二程+张载)

⑴主张与成就:

①理气关系论:理先于气;理离不开气;万物皆有理,这就是太极(客观唯心主义)。

②理学的修养论:

A.以本体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B.区分教育的两个阶段:小学和大学,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

C.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D.仁者境界不仅是追求精神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③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道统论”、“正君心”。

④伦理观: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⑤编纂《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⑵影响:①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

②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③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2.理学的发展——心学

⑴心学的基本特征:

①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及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②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⑵陆九渊:南宋人,心学的开创者。

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②反省内心可得天理(“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

⑶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人。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观唯心主义)

②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⑷意义:

①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

②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3.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

⑴共同点:

①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②影响相同:

A、本质一致,都以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

然欲求。

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

极影响。

⑵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发明本心、知行合一、致良知)。

4.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

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

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必修三P18)

(1)李贽:①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

②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④诗文:主张真心

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2)黄宗羲:浙东学派创始人。

主张:①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批判君主专制。②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

③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④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著作:《明夷待访录》。

(3)顾炎武: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和黄宗羲、王夫之一起主张经世致用。

主张:①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②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④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4)王夫之:王夫之的哲学思辩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政治思想:①主旨是“循天下之公”。

②猛烈抨击“孤秦”、“陋宋”: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源。

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

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的根源。

历史观: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著作:《船山遗书》。

第四节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必修三P26)

㈠纸的发明:

1.西汉时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传播:约12世纪传到欧洲.

3.影响:①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

②对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明显。

③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㈡指南针和定向技术

1战国时期:指南针(司南)发明。

2宋代:指南针运用于广泛航海。

②北宋: 《武经总要》指南鱼;

《梦溪笔谈》记载制作技术;

应用于航海《萍洲可谈》

③南宋:《事林广记》指南鱼和指南龟

3传播:12世纪末13世纪初,传到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4影响:对军事实践、经济生活、航海意义重大;为新航路开辟提供条件。

㈢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商周时期:木炭广泛用于冶金实践中。

2.春秋战国:具备制作火药原料的知识(硫磺、硝石)。

3.东汉:硫磺和硝石被列为重要药材,……准备条件。

4.东晋:葛洪《抱扑子·仙药》已经提到“火药”。

5.唐朝中期:有火药配方的记录

6.唐末:火药应用于军事。

7.宋代:两宋进一步发展,火药箭、火炮、火球等;《武经总要》记录了当时三种火药配方。

8.明代:创造出世界最先进武器。(自动爆炸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9.传播:14世纪传入西欧。

10.影响:①改变人类作战的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②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㈣印刷术的进步

1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公元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2北宋毕生发明活字印刷术

3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字盘。

4明代:中期铜活字的应用。

5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是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一部书。

6传播:14世纪末,欧洲出现木板印刷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金属活字)

7影响:①提高了印制效率,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②印刷术传到欧洲,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㈤四大发明对西方影响:

1文化:需要弘扬资产阶级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造纸术和印刷术)

2阶级力量:需要壮大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打击封建贵族。(火药)

3经济:需要扩大资本主义市场,增加劳动力和资金——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指南针)

㈥中西方技术发展不同的原因;

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阻碍;

科举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阻碍先进技术发挥作用;

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重商主义,对外扩张等促进了西方科技的进步。

㈦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从世界地位来看:长期走在世界前列(16世纪前),16世纪开始落后于西方

2.从科学思想来看:

①内容方法:强调应用技术,总结实践经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制约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②使用:

③分布领域:与农业

④尊重自然,重视人和自然关系

㈧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发达并领先世界的原因是什么?(16世纪以前)

①政治:国家长期统一,中央集权巩固,社会稳定

②经济:发达农耕经济持续发展;生产、生活发展需要

③对外:明朝中期前,长期实行对外开放,交流频繁

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先进

⑤主观:中华民族富创造精神和科学家的努力探索

㈨明清时期科技衰落的原因(未产生近代科技原因)

1、经济: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发展,使科技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制,从

根本上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

2、政治:君主专制的加强,封建专制制度日趋腐朽。

3、文化: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尤其是八股取士,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

4、对外: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流,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5、思想:中国“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轻视科技发展

6、科技:科技体系结构不合理,经验性、封闭性,重实用技术,轻视理论提升

7、客观:欧洲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相对世界落后了。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必修三P31)

㈠出神入化的书法艺术

3汉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4汉字的演变总趋势: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㈡画中有诗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科)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1山水画艺术特点(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科,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画的精粹):

①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

②在题材上,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突破时空限制;

③在艺术风格上,追求的是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文人画艺术特点(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①追求抒情写意风格;

②注重诗意(“画中有诗”);

③在创作上强调个性的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㈢京剧(清道光年间形成,1840年前后)

1形成:徽剧于汉剧相互融合,并吸收昆曲等其他剧种的艺术优点而成。

2成熟:同治、道光年间。(同光十三绝)

3特点: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唱、念、做、打有机结合;多采用虚拟性、抽象性动作。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必修三P37)

1诗经: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

(1)内容:①《风》:是《诗经》的精粹,民间歌谣。

②《雅》:是周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贵族宴饮时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两部分。

③《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的歌颂。(2)地位:①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②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传统的础。

③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2楚辞: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载体,屈原创造。

(1)屈原贡献:创楚辞

(2)屈原主要作品:

①政治抒情长诗《离骚》:文学史上常以“风”(《诗经》)、“骚”(《离骚》)并称;对后世

文学产生巨大影响。②组诗《九歌》、《九章》、《天问》等。

(3)政治抱负:对内:追求“美政”,即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变法图强,富国强兵。

对外:力图实现联齐抗秦,进而统一中国。

3汉赋

(1)特点:①汉初:借物抒怀、意境深远。

②气势恢弘,辞藻华美,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

③东汉后期,小赋兴起,意境更为清新活泼。

(2)代表作: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4唐诗

唐诗主要代表人物:

①“诗仙”李白(701-762):以激情与浪漫著称。他的诗狂放炽烈,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

体现,透射出中国古典诗歌荡人心魂的浪漫情怀。

②“诗圣”杜甫(712-770):处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是一位“苦难诗人”和历尽沧桑的时

代诗人。其诗风笼罩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以臻于化境的严整格律、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代表作:七律《秋兴八首》、《登高》,五律《春望》、《月夜》等。杜诗被后人称为“史诗”。

5宋词

代表人物

①柳永(婉约派):其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②苏轼(豪放派):打破诗与词界限,以词怀古、感旧、游记、说理,使词从“樽前”、“月下”

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其词清新俊逸、豪放刚毅。

③李清照(婉约派):经历过南渡悲苦、对山河破碎有切身感受,其词蕴含着对国家兴亡的沉

痛感慨。

④辛弃疾(豪放派):以其高超的艺术功力、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鲜明的个性风格,成为豪放词

派的集大成者。

6元曲(演出场所“勾栏”、“瓦肆”):

代表作家:关汉卿,《感天动地窦蛾冤》揭露黑暗的现实,讴歌反抗精神。

7明清小说

考研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_提纲式_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提纲式) 一、基本概况 一)起止时间;(识记) 二)都城:(识记) 三)疆域:(识记) 四)重要君主:(总结,见附文) 二、政治状况 一)制度(魏晋南北朝除外) 1、官制(分为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1)先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略) 2)秦汉:皇帝、三公诸卿、郡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皇帝独尊,大权总揽 ②丞相(行政,出将入相,万担)、太尉(军事,秦虚位,万担)、御史大夫(掌奏令、监察,副相,五千担) 诸卿(分掌政务:奉常—礼仪,廷尉—刑法,典客—少数民族)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君臣共治天下”、“有封驳、谏争之权”,能开府、有属官机构“十三曹”(长官的奉禄千担,相当于县令,而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台”六百担)。隋朝前,权臣篡位史不绝书。] ③郡县长官(郡守、县令/县长),皇帝直接任免;县下设乡、里。 刺史制度(行监察权,“州”作为监察区;东汉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变为“州、郡、县”三级制)3)隋唐三省六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①尚书省(执行,下辖六部)、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 吏部(官员考选任免)、户部(户口、财税)、礼部(礼仪、教育)、兵部(军政)、工部(建设)、刑部(刑法) [六部长官为“尚书”] ——独相→群相、分权制衡。唐初左、右仆射(尚书省)及中书令、侍中(门下省)并为真宰相,左仆射居首;政事堂为宰相议政之处(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先设在门下省后设在中书省。“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皇帝加授的,便于从中级官吏中选拔亲信以分相权,不受资历限制;后来尚书仆射也需加授后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成为真宰相。中唐始置枢密使,宦官为之。 4)宋朝两府三司、漕宪帅仓诸监司——铲除藩镇割据,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①中书门下(政事堂,“政府”,民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院(“枢府”,军政、调兵,枢密使)(集中军权、“强干弱枝”)、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财政,三司使“计相”) ②(节度使成虚衔)知州由京遣(朝官)文官担任、通判牵制,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使、安抚使、

第五章 中国古代史学术动态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初步形成 第一节华夏文明的起源 一、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在夏王朝之前,中华大地存在一个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尽管很多史家认为,这些古帝并非实有其人,而是由神话传说构成的,是不可信的伪古史。然而,这些传说仍然具有可信的成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个古史系统反映了我们祖先创造历史的轨迹,是我国从蒙昧时期进人文明时代的缩影。 三皇五帝时代处于我国的新石器时代。在这一时期,人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进行生产劳动。原始农业有了长足的进步,进人锄耕阶段,农作物的品种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产量有很大提高,经济作物品种增多。农业的发展为家畜饲养业奠定了基础,饲养牲畜的品种和数量都较以前明显增加。手工业技术也有了提高,制陶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 从现有考古资料看,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已达七千多处,遍布全国各区域,其文化内涵、时间先后等方面各有差异,如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良诸文化;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鄂、豫地区的屈家岭文化;东北、内蒙古地区的红山文化;甘、宁地区的齐家文化等。这些文化各有其重要价值,反映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形成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的特色。 从大约五千年前开始,我国黄河、长江流域的一些氏族、部落先后从母系氏族进入到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表明原始社会已经处于解体阶段。 二、古代国家的形成 原始社会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一般由联盟议事会选举产生,这也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禅让制”。在不断进行的掠夺性战争中,部落联盟首领获得了更多的财富,他们的家族变得更加富有和强大。随着部落联盟的发展和联盟首领后代地位的加强,他们开始觊觎联盟首领这一有利可图的位置。 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有意识地扶植其子启的势力,在他长期刻意的安排下,启在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建立了夏王朝,禅让制为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公共权力”日益蜕变为个人及家族权力的结果。夏王朝建立后,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管理机关被彻底改造为维护夏后氏王权的国家机器,因而有学者认为“启的夺权是质变,是野蛮与文明、部落制度与国家的分野”。 夏王朝建立后,夏朝君王建立了一套贯彻和维护王权的强制性机关,从而成为取代联盟管理机关的专政机构。同时,在地方上分封夏后氏同姓和异姓方国诸侯,使他们与夏王建立君臣名分的政治纽带,成为夏后氏家族的统治机器在全国各地的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说,夏朝应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王朝。在夏王朝国家机器的运行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其中有不少是承袭原始社会末期早期国家的制度而来,在夏朝得以继续完善和发展。 商朝的国家形态上承夏朝、下开西周国家制度的先河。我国早期国家的一些基本制度,在商朝时期确立、完善而为后来的周朝所承袭并全面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内外服制”。所谓“内”、“外”,分别指商王直接统治地区和诸侯国地区。商王直接统治的中心地区又称为“王畿”,由内服百官治理;中心地区以外的土地是由商王分封或由他承认的诸侯国管理,他们与商王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上下级的臣属关系。这种国家结构在西周时演绎成分封体制,从而更加完善。“内外服”的国家结构,是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独具特色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此外,商朝职官系统的设置、刑法的制定等都较前代完善,对后来的西周产生了很大影响。 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经略,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逐渐建立起一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

人教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时期朝代起止时间大事记(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奴隶社会形成夏朝前2070年— —前1600年 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夏 启夺得王位后,将王位传给自己儿子;开 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 天下、传子代替传贤 历法《夏小正》 发展商朝前1600年— —前1046年 王位传承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封侯、伯,作为 臣服于商王的方国首领;迷信鬼神 青铜器的鼎盛时期;烧制出原始瓷器 出现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商人;殷历; 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清末发现) 鼎盛西周前1046年— —前771年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井田制;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瓦解春秋 前770年— —前476年 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大国兼并 新兴地主阶级推动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和 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确立 铁器、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 小农经济确立;垄作法;都江堰; 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战国时秦 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百家争鸣(儒、墨、道、法) 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历法《石氏星表》(后人辑成) 春秋末年出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战国时期,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 作楚国屈原的《离骚》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标志绘画走向成熟 封建社会形成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 初步 发展 秦朝前221年— —前206年 秦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等六国。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 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以加强皇权、地方 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 货币、车轨、文字,修驰道、灵渠、万里 长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焚书坑儒;小篆;隶书的出现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研要点整理

1、为什么说我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考古工作者在我国境内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猿人遗存。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 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元谋人,是我国已发现的较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目前仅发现属于同一个体的两颗上颌侧门齿化石,牙齿硕大、粗壮,较为原始。 陕西蓝田县陈家窝和公王岭的蓝田人遗址。距今约80万-65万年。出土有残破头盖骨一具,上、下颌骨各一具,有牙齿十余枚。其特征是眉脊骨特别粗壮,骨壁厚,前额低平,牙齿硕大,脑壳较厚,脑量较小。头骨枕部宽阔而圆钝,外形轮廓呈楔形,说明蓝田猿人的体质还比较原始。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遗址,是猿人阶段资料最丰富的遗址。从1927年开始,经过多次大规模的发掘,发现包括六个较完整的头盖骨在内的大量面骨、下颌骨、四肢骨和牙齿化石,分属于四十多个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个体。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是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中国猿人在体质上有什么特征? 中国猿人在体质上有如下特征:颅骨很厚,颅穹窿长而低,额骨偏平,后倾,眉骨粗大前突,下颌骨粗大而明显地向前突出,牙齿大而粗壮,肢骨骨壁较厚,髓腔较小。 1、母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母系氏族制或母权制,是指世系按母方来确认和计算,成员死后财产归母方血缘家族继承的一种制度。母系氏族公社有三个特点: (1)一个村落就是一个氏族。考古工作者在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如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等处都发现了原始村落。说明,母系氏族阶段的人们已经定居。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标志,即图腾。图腾相当于族徽,或为动物,或为植物,或为无生物。此时姓氏也可能已经出现。这些都反映出氏族公社的血缘性。 (2)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由于当时实行按性别、按年龄的自然分工,青壮年男子主要从事带有偶然性的狩猎、捕鱼和防御猛兽等活动,而妇女主要从事比较稳定的采集和原始农业,对氏族集团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实行族外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成员的世系和财产,只能按母方确定。因此,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历史学家之所以把这一历史时期称为“母系氏族公社”,就是这个缘故。 (3)氏族首领由公选产生,没有特权,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因而当时尚无私有观念。氏族首领不脱离生产,氏族事务由大家决定。仰韶文化村落中的大房子,可能就是氏族的会议厅。文献记载:“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刑法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君书?画策》)。这些记载,大概说得就是母系氏族全盛时期的状况。 2、我国有哪些重要的母系氏族公社文化遗存? 我国母系氏族公社的遗址遍布全国各地,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六千余处。这些遗址,主要分展于六个文化系统: (1)裴里岗文化:中心在河南新郑县裴李岗西北7.5公里处。文化层不厚,主要有一些灰源墓葬和器物群。同类文化在登封、郑县等地也有发现。年代约在公元前5千年以前。 (2)磁山文化:首次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西南20公里的磁山,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华北平原最初被认识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有手制的陶器、琢制的磨盘等。 (3)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建国以来,已发现遗址千余处。以陕西关中、河南大部、山西及河北南部为中心,远及甘肃青海东部、河套平原、河北北部及湖北西北部。其中西安半坡遗址和陕县庙底沟遗址最为著名。

古代史名词解释(考研真题)

A 阿拉伯图案:纹饰是阿拉伯图案艺术的灵魂,其代表性的纹样主要有:植物花卉纹、抽象的几何纹样、阿拉伯文字纹样等三大类 B 巴西利卡:用做法庭、商业贸易场所会议厅大厅,平面长方形。主体大厅被两排柱子分成三个空间或被四排柱子分成五个空间。中央较宽的中厅侧廊窄,中厅高出其他部分。 玻璃摩塞克:拜占庭建筑中用半透明的小块彩色玻璃镶嵌而成的装饰画。 邦克楼:专门用作宣礼或确定斋戒月起讫日期观察新月,是清真寺建筑的装饰艺术和标志之一。 巴洛克建筑: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C 窣堵波:瘗(yì)埋佛陀或圣徒骸骨的半球形的建筑物。 草庵风茶室:由神僧倡导而来,受禅宗影响,以淡雅为目的,追求自然天成,多与野趣庭院结合,内外避免对称,小而求变。 D 都铎风格:中世纪向文艺复兴的过度时期的风格,因为当时正是英国都铎王朝,得名“都铎风格”(Tudor Style)。 倒柱:克里特岛克诺索斯国王王宫里的柱子,他们柱头和柱础都是一个大圆盘,而且上粗下细,比例匀称,挺拔俊秀。罗马叠柱式:为了解决柱式和多层建筑物的矛盾。最常用的办法是把希腊晚期的叠柱式向前推进一步,底层用塔司干柱式或罗马式多立克柱式,二层用爱奥尼柱式,三层用科林斯柱式,如果还有第四层,则用科林斯的壁柱。新的法则是,上层柱子的轴线比下层的略向后退,显得稳定。但在罗马,极少有纯柱式的叠加,几乎都是券柱式的叠加。 E F 帆拱:在四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四条边长做券,在四个垂向券拱之间砌筑一个过四个切点的相切穹顶,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既称为“帆拱”。 飞扶壁:哥特建筑所特有的一种飞券,在中厅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空,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在中厅四角抵住侧推力。方尖碑: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尖。 G 拱券结构:罗马最大成就之一。种类有: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半球)。罗马建筑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式都与拱券结构技术、复杂的拱顶体系密不可分。 拱顶体系:各种拱的结合使用,形成拱顶体系以实现拱顶平衡。最常用的方法是:一列十字拱串连互相平衡纵向的侧推力,而横向的则由两侧的几个筒形拱抵住,筒形拱的纵轴同这一列十字拱的纵轴相垂直,它们本身的横 推力互相抵消,只在最外侧才需要厚重的墙体,这样就形成了拱顶组合成体系。 骨架券:哥特式建筑中的拱顶承重构件,拱顶分为了承重部分和填充部分,这样大大减轻了拱顶的重量,节省了材料,减小了侧推力。骨架券使各种形状复杂的平面都可以用拱顶覆盖。 光塔:清真寺的重要特征之一,细而高,没有收分,分节;以圆锥体结束。 古典建筑:古典建筑是指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以柱式为主要设计出发点的建筑。 古典主义: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 H 回游式园林:供人漫步游赏的园林叫做回游式园林。特点为:巧于剪裁,曲折,增加层次,缩小尺度,分区设景。 I J 吉萨金字塔群:三大金字塔:胡夫、哈夫拉、孟卡乌拉。方锥形金字塔的代表。哈夫拉金字塔前有著名的狮身人面像大斯芬克司。 奖杯亭:早期科林斯柱式的代表。希腊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物的代表之一。集中式向上发展的多层构图。 巨柱式:为了立面尺度需要而使一棵柱子穿过几层楼的做法。 尖拱(尖券):尖拱由相交两圆构成,两圆共有一条半径,被哥特式教堂广泛采用。

《中国古代史》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 一、中国古代史概况 中国古代史讲述我国远古至明清时期的历史。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史学界一般把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分界线划在公元前21世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线,虽有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魏晋等多种不同的说法,但战国封建说较为流行,以公元前476年为界。按照这种划法,原始社会大约从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到1840年。这种划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把春秋战国划在两个不同的社会形态,把清朝后期排除在古代史之外。但它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仍然是有一定帮助的。我们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按照这种流行的分期方法来处理问题的,但对其中的某些环节进行了调整,将春秋战国视为一个整体,并将涉及清代后期的若干问题。 我国的原始社会包括猿人、智人和氏族公社三个时期,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遗存。从已发现的材料看,“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是我们的远古祖先。智人开始人工取火,并发明了弓箭,推动了原始社会的发展。氏族公社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典型,龙山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的典型。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剩余产品,所以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和分工的发展,原始集体生产逐渐被个体生产所取代。个体生产发展的结果是财产私有。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出现了贫富的分化,导致了原始社会的瓦解。 我国的奴隶社会包括夏、商、周三代。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阶段,商朝是发展阶段,西周是鼎盛阶段,春秋战国则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阶段。在夏商周三代,全部土地和奴隶在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各级奴隶主只享有占有权和使用权,在形式上表现为奴隶主阶级的多项占有。与奴隶主阶级这种所有制相适应,在政治上表现为严格的宗法制、分封制和等级制。奴隶主阶级为了保持他们的统治地位,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机制。神权也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的特别重要的补充手段。 我国的封建社会包括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和明清五个时期。有时处于统一的局面,有时则出现分裂的格局,情况复杂。秦汉时期包括秦、西汉、东汉三个王朝,是第一个统一时期,也是封建时代的重要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分裂时期,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等阶段,头绪相当纷繁。三国是指魏、

中国古代史总结资料

中国古代史总结

中国古代史 一、政治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 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及其影响 春秋战国:初现雏形 秦:确立形成 汉唐宋元:加强完善 明清:空前强化 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元,强化于明清 3.秦国商鞅变法 社会转型,质跃 4.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融合,汉化 5.北宋王安石变法 封建社会中期,调整 6.秦始皇 统一,建制,功过 7.唐太宗 贞观之治,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 8.康熙帝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9.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三公九卿制 两汉:汉武帝任用身边亲信,设中朝、外朝 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中书门下:参知政事(行政权)、枢密使(军政权)、三司使(财政权)元:中书省、宣政院 明:废宰相权分六部、内阁 清: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10.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西汉: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以州为监察区,设置刺史 东汉:州郡县 隋:州县

唐:道州县、藩镇割据 北宋:派文臣做地方官、路州县 元:行省制度、路府州县、宣慰司 明清:废行省设三司 11.关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问题 ⑴注意分析、理解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存在着的两对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君权不断扩大;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⑵评价: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基本上是起积极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应辩证地评价;元朝的行省制度,应充分肯定其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面的积极作用;明清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虽然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抵制外来侵略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了科技文化的进步,阻碍了社会进步,基本上起的是消极作用 12.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核心) 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影响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13.“大一统”政治推动中华民族的形成 ⑴秦汉时期“大一统”政治形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⑵秦汉时期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有共同的经济、共同的地域、共同的文化的中华民族基本形成,中华民族形成反过来巩固“大一统”政治 ⑶江南经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14.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的贡献 ⑴元朝统治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有特殊的地位 ⑵清朝统治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15.古代杰出君主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大有作为 ⑴秦始皇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作出贡献 ⑵唐太宗为促进民族团结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⑷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繁盛一时,二世而亡) 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3、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被杀死。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隋文帝在位时期,历史称为“开皇之治” 1、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 2、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人口大幅增长。 3、粮食储备充足。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意义、作用:加强了我国南北的交流,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四.问题探究 1.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答: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几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的开凿既有积极作用,又有它的消极作用)。A积极作用:①加强了南北交通。②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的发展。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B消极作用:由于当时征发劳役过重,造成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3.隋朝大运河地图识别: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 4.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贞观之治” 1、主要内容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开垦荒地、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房玄龄和杜如晦;魏征为著名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评价: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我国的封建制度发展到顶峰。 3.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秦隋:都完成了统一后很快灭亡;都是因为统治者的残暴无道,整治黑暗;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南大历年中国古代史考研真题

南京大学1995年中国古代史 1、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主要推行了哪些措施?各有什么作用? 3、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4、什么是牛李党争?他们争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试评析其优劣。 5、清朝在康、雍、乾时期为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进行过哪些重大斗争? 1996 一、名词解释(任择5题,每题5分) 1、殷墟 2、四书五经 3、吐谷浑 4、侨洲郡县 5、淝水之战 6、庆历新政 7、乡度会试 8、土木之变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任择3题,每题10分) 1、何谓“十通” 2、唐朝的三省制 3、元朝统一的意义 4、“嘉靖倭难”的前因后果 5、明清小说的代表作举要 三、论述下列问题(1—2题必做,3—5题任择其一,每题15分) 1、东汉、唐、明三朝宦官擅权及其特征。 2、唐以来我国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 3、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 4、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阶段。 5、明清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南京大学1997年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任选5题,每题5分,共25分) 1.马王堆遗址 2.向戎弭兵 3.甘露之变 4.绍兴和议 5.一条鞭法 6.总督巡抚 7.四库全书 8.马可波罗游记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先秦诸子极其代表人物 2.熙(宁)(元)丰变法的基本内容 3.康乾盛世说明了什么. 三、论述下列问题。(任选两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中国古代辅政体制(宰相制)的变化

2、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3、隋唐宋元明清的地方行政机构。 南大1999 一、标出以下考古遗存之今地(省级),并从中拣出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部分(打勾)。(每个一分共5分)马坝龙山磁山河姆渡长阳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1975年在湖北__出土了一千支竹简。 2、西汉曾封__为南越王。 3、《春秋》三传指__,__,__。 4、《五经正义》的作者为__。 5、《太平广记》、《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和__号称宋代四大部书。 7、成书于十三世纪,原文为畏兀尔体蒙古文的一部著作名为__。 8、汉文文献将唐时都于拜占廷的东罗马帝国写作__。将苏门答腊岛上的强国写作_。 9、辽之南京称__府。元之上都为__,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确定的政治中心分别为__(今辽宁新宾)和__(今沈阳)。 三、填写五代十国简表部分的空缺部分 国名开国者政治中心 __郭威开封 吴杨行密__ __孟知祥成都 北汉__晋阳(太原) 楚马殷__ 四、判断正误,误者予以纠正(每个4分,共20分) 1、出土的甲骨文全面反映了商代“有典有册”的盛况。 2、秦始皇派庄子入滇,封“滇王”。 3、曹丕行“九品中正制”,背离了曹操的“唯才是举”的原则。 4、以张角为首的太平道徒众活动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5、宋代“客户”指隶属于地主、官僚的外来户。 五、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15分) 1、共和行政 2、清议 3、喀剌汉王朝 六、问答 1、以“三省六部”制的由来与演化为主要线索,扼要说明专制主义强化的轨迹(28分) 2、扼要阐述“人头税”(含户税)从形成到消亡的历史过程。(12分) 南京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任选5题,每题5分) 1.三国(孙吴纪年)简牍 2.《管子》 3.《长恨歌》 4.侨州郡县 5.嘉定合议 6.文献通考 7.鱼鳞图册 8.改土归流 二、简述题(任选3题,每题10分) 1.汉武帝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牛李党争及其社会影响 3.王安石变法 4.郑和下西洋

中国古代史历史学教学大纲下

课程编号:16014202 《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The Syllabus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适用专业:历史学本科 总课时:72(其中理论72 ) 学分:4 制定单位:历史文化系执笔者:王芳审核人:赵元编写日期:2010年9月20日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本科的主干基础课。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阐明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及其规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专业相关理论和历史基本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扎实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发展动态,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增强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自信心和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第十章隋朝: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隋朝前期的政治 掌握隋初的各项政治制度及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熟练掌握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大索貌阅、输籍定样等重要概念; 第二节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 了解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的概况,熟练掌握隋代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及其影响。 第三节隋朝的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 了解隋朝的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概况。 第四节农民起义与隋朝的灭亡 掌握隋末农民起义的具体经过及结果,熟练掌握隋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及其意义。了解隋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第十一章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第一节唐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掌握唐初的各项政治制度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熟练掌握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武则天的统治等重要史实。分析唐代前期繁盛局面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二节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

初中一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上册知识点概要 一、知识点: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列表展示更直观清晰)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P14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13、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15、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21、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2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2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P33 27、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P34 2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2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30、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P36 3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三课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 二、尧舜禹的“禅让” 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袁绍于公元199年灭了公孙瓒,地跨青、冀、并、幽四州,势力很强。他想以消灭公孙瓒之余威,率兵南下,一举消灭曹操,进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纳在他的统治之下。袁绍以精兵十万,劲骑万余匹,南渡黄河。袁绍虽兵多粮足,但内部矛盾重重,军纪松弛,人心涣散。曹操能用于迎击袁绍的士卒虽不过两、三万人,兵、粮都远不及袁绍;可是曹操的统治集团内部比较稳定,将士用命。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月,他以五千奇兵,夜袭袁绍军于官渡(今河南中牟)附近的乌巢,全烧袁军粮食、辎重一万余车,袁军大乱。他又乘势以万人,大破袁军主力于官渡,全歼袁军七万余人,袁绍仅率八百骑兵逃回河北。这就是历史上以弱性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曹袁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以后,袁绍病死。曹操在巩固了他在兖、豫地区的统治之后,又进兵河北,消灭了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袁熙等势力。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又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打败与袁氏勾结的乌桓头人,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 赤壁之战别称乌林之役。东汉末,曹操先后平定袁术、吕布、袁绍父子后,据有河北及中原大部。建安十三年(208)七月南征荆州,欲进而统一南方。时荆州牧刘表卒,表幼子琮举州降。寄寓于刘表的刘备,自樊率众过襄阳,退至当阳,遣关羽率水军往江陵接应。操率轻骑五千穷追,于当阳长坂大破备军,备率余众与羽及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会于夏口。操军夺取江陵,将顺流东下,并写信给孙权招降。备遣诸葛亮请教于孙权,权犹豫未决,亮指出操军远来疲弊、不习水性、荆州民未服,孙刘合力必能破操,则鼎足之势成。张昭等则以势力悬殊,不如迎之。鲁肃劝权不可放弃已据江南之局面,周瑜力言操军可破之理由,权乃决心应战。以瑜、程普为左、右督,以肃为赞军校尉,率兵三万与备两万会于樊口,时操军约二十余万。是年东战于赤壁。时操军已有疫疾,初战不利,退至乌林,操军战船首尾相连,瑜将黄盖献计伪降,以斗舰十艘满载引火物,及接近操船舰同时发火,烧尽北船。时东南风急,遂沿及岸上营地。操军大溃,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率军继进,操遂烧余船资,从华容败逃。瑜、备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是役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操留曹仁、徐晃守江陵,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备旋地荆州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后又得益州,遂与孙、曹渐成三足鼎分之势。 屯田亦称屯垦,即对土地所行之有组织垦种。西汉以来,历代为解决军粮供给、军费开支及补充国库储备,多组织兵士、利用人犯或招募农户垦种。主要采取军屯和民屯两类形式。军屯即以军事组织形式由军兵及其家属进行屯种,民屯即以民户为主体之有组织屯种,其中包括一般民户屯种及罪犯屯种。为了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曹操接受了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实行屯田。民屯的农民称屯田客或典农部民,与国家按四六或对半分成。军屯的生产者称屯田兵或田卒。屯田制度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唐宋时,称军屯为屯田,民屯为营田。金元屯田甚盛,元代除军屯、民屯外,并有军民混合屯。明代掌于工部屯田司。清沿明制,而屯田规模更大。历代所行屯田,组织性强,耕种面积大,便于水利建设,变大片荒地为良田,对当时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发展生产、开发边疆起到积极作用。 曹魏屯田曹操实行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屯田分民屯和军屯。民屯就是招募流亡农民,把他们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几十人为一屯,在屯田官吏管理下,垦荒种地。屯田农民要把收获物的一半或一半以上交给政府,不服徭役,但不许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章漫长的远古时代 1.1复习笔记 一、叙说 1.史前社会阶段(远古时代) (1)人类诞生之前时段划分 ①地球的形成——距今46亿年以上; ②最原始生物出现——距今33亿年; ③太古代——距今33亿年~25亿年; ④元古代——距今25亿年~6亿年; ⑤古生代、中生代——距今6亿年~7千万年; ⑥新生代——距今7千万年到今天。地质年代分类的“代”之下有“纪”和“世”两个层次。 a.距今7千万年到300万年之间是地质年代新生代的第三纪,其中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五个阶段; b.新生代第四纪的更新世从距今300万年到1万年,是原始人向现代人演化的阶段。 (2)世界早期的猿类 森林古猿、腊玛古猿和南方古猿被认为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南方古猿纤细种被认为是人类的直接祖先。

①“能人” “能人”生活的时代距今200万年左右。能人在体质方面的重要特点是脑容量有较多增加。被称为“奥杜韦文化”的东非能人石器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最早阶段,说明当时的人已经开始了社会群体生活。 ②直立人 继“能人”之后的远古人类称为“直立人”。直立人的分布区域已经遍布亚洲、非洲和欧洲。在亚洲,以我国的发现最为丰富,例如元谋猿人、北京猿人、蓝田猿人、和县猿人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另外,19世纪末发现的印尼的爪哇猿人也很著名。火的使用是直立人文化发展的重大突破。我国山西芮城西侯度经古地磁法鉴定距今180万年的地层中,发现有用火烧过的鹿角、马牙等物,被认为是人类用火的最早物证。 ③“智人” 距今20万~10万年之间,直立人向智人发展。19世纪50年代在德国发现的尼安德特人是早期智人的代表之一。19世纪60年代末在法国克罗马农山洞发现有晚期智人的化石材料,其发展水平可以作为欧洲晚期智人的代表。 2.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1)旧石器时代 ①开始制造简单的工具,如砍砸器、石斧等。代表有奥杜韦文化、蓝田猿人、北京猿人。 ②开始出现了墓葬文化,代表尼安德特人。 (2)新石器时代 ①原始农业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最突出、最重要的特征。 ②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流行、原始畜业的出现等,也具有重要影响。 ③金属的使用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考研择校: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学校分析

考研择校: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学校分析 中国宋史研究的开创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此到建国的那段时期,大致可以作为近代中国宋史研究的开创期。张荫麟、邓广铭、蒙文通、陈乐素、张家驹等人是宋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到1979年,宋史研究在中国古代史各断代史的研究中,总体上而言是较为落后的。从1980年开始,宋史研究快速发展,虽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但是至今仍有许多领域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严耕望先生在其名著《治史三书》里谈到,宋史是青年史学研究者可大展拳脚的园地。《治史三书》作于七十年代,三四十年过去了,虽然宋史研究已有很大进展,但是严耕望先生的话在今天大致是不差的。 中国古代史专业宋史方向的学术机构,最大的是中国宋史研究会,研究会秘书处现在挂靠河北大学;另有2010年刚成立的岭南宋史研究会,其秘书处挂靠暨南大学。 本文主要介绍现在招收宋史研究生的院校及导师的情况,稍带介绍该校宋史研究早前的发展状况。需要说明的是,所介绍的导师,大部分是古代史专业宋史方向的导师,但也有部分导师主攻宋史,不在古代史专业招生,而在别的专业招生,如在历史文献学或专门史等 第 1 页共14 页

招生。某学者若是硕导,都会加以说明,若没有说明则默认是博导。下面介绍宋史院校的分布。 1.北京大学 北大的宋史研究由邓广铭先生开创,他是中国宋史研究会的 创会会长。今天北大历史系治宋史的学者有邓小南(邓广铭先生的女儿,宋史研究会现任会长)、张希清(近几年已没招硕士)、赵冬梅(硕导)、刘浦江(专攻辽金史兼及宋史)。北大的宋史研究主要做政治文化史、政治制度史。 2.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宋史的学者有包伟民、李全德、皮庆生。包伟民,现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曾在浙大历史系任教多年,2009 年秋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旋即任人大2010年成立的唐宋史研究中心 主任。包伟民学术专长在于宋代社会经济史。本科和硕士均就读于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硕士期间师从徐规先生,后北上北京大学,投入邓广铭先生门下攻读宋史获博士学位。李全德,师从邓小南,宋史方 向的硕导,主要研究宋代政治史;皮庆生应该有带硕士(存疑),研究方向为宋代民间信仰、礼制和文献学。 第 2 页共14 页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课程类别校级优秀□省级优质□省级精品√国家精品□项目主持人丁毅华 课程建设主要成员赵国华、吴琦、熊铁基 中国古代史是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以内容丰富、资料浩繁、研究方法多样、研究历史悠久为基本特色的学科为依托的课程。 华中师范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历史文化学院是国学大师钱基博、张舜徽等曾经执教的学院,他们是我院中国古代史课程建设的开创者。现仍在工作岗位上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熊铁基教授也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史学家。我院的《中国古代史》课程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雄厚的实力。近20年来,老中青几代人又不断努力,使学科建设水平、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成为一门有实力、有特色的课程。 本课程受到国家、地方和学校的支持和扶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国家级文科人才培养基地。本课程1991年被列为学校第二批重点建设的校级主干课程,1993年经过评估验收,被评为优秀。1994年12月,被评为湖北省普通高校优质课程。1997年、2002年又两度被评为湖北省普通高校优质课程。2004年,经过严格的评审,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湖北省教育厅文件,鄂高教[2005]4号)。学校对于本课程有显著的投入,课程的建设、改革一直在进行。与此同时,本课程在历史文学院的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担任课程负责人的是丁毅华教授。 丁毅华,硕士研究生学历,1982年起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工作。曾多次获得校级教学优秀奖,并主持过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并获省级奖励。参加了八卷本《湖北通史》的撰写,承担其中的“秦汉”一卷,1999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分别获得湖北省、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部分收入《丁毅华史学论文自选集》,2002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治学严谨,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对教学研究关注和投入多,所撰写的教学研究论文已有多篇公开发表。 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是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目前在岗教师共9人,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在这支队伍中,有老一辈的历史学家熊铁基教授(博导),也有中青年博导、博士。多年来,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已形成良好的教学梯队。 熊铁基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秦汉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出版了多种专著,如《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秦汉官制史稿》(与安作璋合著,齐鲁书社1984年)、《秦汉军事制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汉唐文化史》(湖南出版社1992年)、《中国老学史》(与马良怀、刘韶军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秦汉文化志》(《中华文化通志》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二十世纪中国老学史》(与刘韶军等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等,长期担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已经成为知名的史学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