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修改稿)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沿革

第一章(修改稿)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沿革
第一章(修改稿)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沿革

第一章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沿革

【导学】本章的学习目标是,理解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语文课标标准的基本含义,理解其基本功能;大致了解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发展变化脉络,初步探究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学习本章的主要方法是与“绪论”部分结合起来学习,在听取教师讲授的基础上,阅读相关文献,尤其是选读几个重要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搜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探讨本章后面的思考题。

建国前,语文课程标准称为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建国后,学习前苏联改称语文教学大纲,2001年开始,语文教学大纲改称语文课程标准。

比较而言,教学大纲具体规定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和单项技能,侧重关注教师教学;课程标准则明确了课程目标(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即不仅给出学习内容,还明确了最终要求学生到达的标准,侧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第一节建国前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一、清末时期

二十世纪初,语文教育成为在全国推行的学科意义上的独立的学科。这一时期,主要有三种具有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意义的章程出台:

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室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故称为“壬寅学制”。这个学制没有实行。

1904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年是癸卯年,故称为“癸卯学制”。它对蒙学堂、小学堂、中学堂等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等作了原则规定,如关于中学堂的相关规定(摘录)“学生年岁已长,故讲读《春秋左传》《周札》两经,以备将来学成经世之用。”“讲经者先明章旨,次

释文义,务须平正明显,切于实用,勿令学童苦其繁难;其详略深浅,视学生之年岁程度而定。”“现在所定读经讲经钟点,计每星期读经六点钟,挑背及讲解三点钟(间日背讲一次),合共九点钟;另有温经钟点,每日半点钟,在自习时督课,不在表内。”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后在全国实际推行的学制,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较为系统完备的学制。

1904年以后,学部对学堂章程作了多次修订。1909年《学部奏变通中学堂课程分文科实科折》规定中学分设文科、实科,对文科、实科中国文学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等作了不同的要求和安排。

二、民国时期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9日,教育部正式成立,颁布了新学制(壬子学制),此后,教育部又陆续颁布了小学、中学等各级各类学校的有关法令规程,如“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其相关规定有“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国文首宜授以近世文,渐及于近古文,并文字源流、文法要略、及文学史之大概,使作实用简及之文,兼课习字”等。1913年(农历癸丑年),教育部将这些法令规程的内容与《壬子学制》互相补充,形成《壬子癸丑学制》。在学校名称、培养目标、修业年限等方面都做了变动,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教育部还公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等规定,如“中学校课程标准”等。实际上,民国初年至1922年学制改革前,学校课程标准没有根本的改变,只是把清末的学堂章程稍作调整。

从1923年课程纲要的正式颁布,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共有七套十四种中学国语(国文)课程纲要(课程标准)出台,可以分为创立期和修订期两个阶段:

(一)创立期的语文课程标准

1923年6月,全国教育联合会、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公布了其拟定的《中小学各科课程纲要》,其中有初、高级国语科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由叶圣陶起草,高级中学部分由胡适起草。这两份纲要的结构相同,第一部分是“目的”,第二部分是“内容和方法”,第三部分是“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提出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引起学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提出的教学目的是“培养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增加使用古书的能力,继续发展语体文的技术,继续练习用文言作文。”从此,中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才比较明确,内容才比较系统。

(二)修订期的语文课程标准

《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实施几年后发现一些问题,因此,1929年,国民

党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结构上都包括“目标”、“作业要项”、“时间支配”、“教材大纲”、“教法要点”、“毕业最低限度”六部分,在“教材大纲”部分,精读、文法与修辞、略读都被列入阅读内容,并对选用教材的标准(语体文与文言文并选,语体文渐减,文言文渐增,各学年分量的比例递次为七与三、六与四、五与五)、教材排列的程序(各种文体错综排列,第一年偏重记叙文抒情文,第二年偏重说明文抒情文,第三年偏重议论文应用文)都作了具体规定。初中课标制定的课程目标是“养成运用语体文及语言充畅地叙说事理及表达情意的技能。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书报的能力。养成阅读书报的习惯和欣赏文艺的兴趣。”高中课标制定的课程目标是“继续养成学生运用语体文正确周密隽妙地叙说事理及表达情意的技能,并依学生的资性及兴趣,酌量兼使有运用文言作文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读解古书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1929年课程标准己趋规范,文体训练序列安排较为科学。

1932年又出台了进一步修改的课标,初、高中语文课标结构都由四部分构成:“目标”“时间支配”“教材大纲”“实施方法概要”。《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从四个方面表述“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的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养成用语体文及语言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养成了解平易的文言文之能力。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与欣赏文艺之兴趣。”《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也是从四个方面表述“使学生能应用本国语的语言文字,深切了解固有的文化,以期达到民族振兴之月的。除继续使学生能自由运用语体文外,并养成其用文言文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新语新文学之能力。”这次修订为语文课程标准的结构形式奠定了基础。

1936年、1940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对这份课程标准进行了两次修订,第二次修订后,公布了《修正初级中学国文科课程标准》和《修正高级中学国文科课程标准》。1941年9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又颁布了《六年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草案》,这一课程标准草案在分项列述中,穿插了一些“注”,多半是补充交代前列各项的相互关系的……更多的是补充交代原因的,把拟制者的意图和见解揭示得更清楚、更直接。这对今天课程标准的制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第二节建国后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新中国成立的60多年来,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人纲)经过了几次比较大的变迁,这个时期颁布且较重要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共有六套十八种:

(一)分科性质的语文教学大纲

上个世纪50年代初,语文教育界认为把语言和文学混在一起教学,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1956年,受苏联教育经验的影响,教育部主持编订了中学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大纲(如上表),这是建国后颁布实施的第一套语文教学大纲。

《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的结构包括“说明”和“教学大纲”两部分,“说明”部分包含的内容有:初级中学汉语教学的任务、初级中学汉语教学的内容、初级中学汉语教材的编排系统、初级中学汉语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在“初级中学汉语教学的任务”部分指出了中学汉语教学的目的:“教给学生有关汉语的基本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理解汉语和运用汉语的能力,是初级中学汉语教学的重要

任务。初级中学毕业的学生应该明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基本规律,掌握足够的词汇,学会标准的发音,养成正确地写字和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的技能、技巧和良好的习惯,具备熟练的阅读能力和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应该结合初级中学汉语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汉语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和雄伟有力,从而使学生热爱自己的语言和创造它的伟大的汉族人民。汉语教学应该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语言学说来进行。在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一方面,汉语教学应该通过自己的具体内容担负一定的任务。”在“教学大纲”部分具体说明了各学期的学习内容。

《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的结构也包括“说明”和“教学大纲”两部分,“说明”部分包含的内容有:初级中学文学的教学任务、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体系、初级中学文学教学法。在“初级中学文学的教学任务”指出了中学文学教学的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更多的文学作品,领会这些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结合文学作品的教学,讲授某些必要的文学理论常识和文学史常识。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学作品;指导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里,丰富语言知识,并学习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明确地衷达思想感情。通过这样的教学,就能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能养成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恨,就能扩大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共产主义道德,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共产主义劳动态度,集体主义精神,自觉地遵守纪律的精神,爱护公共财物和坚韧、勇敢、谦逊、诚实、俭朴等品德,热爱祖国语言和文学的感情;提高认识能力,发展想像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特别是对社会生活的明辨是非、善恶观念和热烈的爱僧感情。”在“教学大纲”部分明确了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及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课时分配,另外,还有初中各年级课外阅读参考书目,以及补充说明。

总的来说,这套大纲“按文学史和汉语知识的体系进行直线式排列,在编排上有严格的逻辑顺序,其中的汉语知识体系影响我国语文教学达20多年。它结束了建国初期我国语文教学中无序、无计划的混乱局面,纠正了重道轻文的偏向,改变了我国语文自设科以来汉语、文学混教互扰的情况,初步建立了语文学科内部比较完整的汉语学科和文学学科体系,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严整性和语文知识的系统性,为探索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这套大纲中规定

的教学内容过多、难度过大,过分拘泥于学科体系的建立,造成知识教学脱离实际,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因此,这套大纲仅施行了三个学期便终止,1958年3月,中央宣传部宣布汉语、文学仍合并为语文。

(二)拨乱反正的语文教学大纲

1958年下半年,语文教学受到“大跃进”的影响,在没有语文教学大纲指导的情况卜,片面强调语文教育与政治的结合,进行空头政治的说教,忽视甚至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语文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引起社会的不满。1959年,教育部在语文界广泛开展语文学科性质、目的、任务和文道关系的大讨论。

1963年,在大讨论的基础上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其结构包括语文的重要性和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选材标准、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各年级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大纲”指出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铎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初中阶段,在小学的基础上使学生继续认识生字,掌握较丰富的词汇,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基本上掌握现代语文。作文能够段落分明,语意清晰,用词适当,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字写得端正,不写错别字;并且为获得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打下必要的基础。高中阶段,使学生继续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现代语文,作文能够思路畅达,文理通顺,用词确切;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这是一个拨乱反正的语文教学大纲,它总结了“大跃进”式教育“大革命”的教训,吸取大讨论的积极成果,正确阐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指出了处理好语文教学中的文与道的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并进一步明确了写作训练的序列,“初中阶段要求能写记叙文、应用文和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高中阶段要求能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应用文和一般的说明文、议论文”。此外,它还强调了对课文的安排要做到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难易适当。“课文的深浅难易,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既不宜过深过难,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宜过浅过易,落后于学生的智力发展。”这份大纲符合语文教学规律,颁布后受到了师生的好评。可惜的是,此大纲仅仅施行了三年,1966年“文革”开始便被迫停止。

“文革”十年,学校停课闹革命,没有语文教学大纲产生,也没有统一的语

文教材,由各地按照当时的思想政治路线自行编写,使得语文教学质量大倒退。

1978年,教育部制定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第一版),有四个主要部分构成: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教学的内容和编制、作文教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另外还有两个附录。对中学语文教学目的表述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读写训练,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增强无产阶级感情,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在读写能力上得到提高,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读写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文风。”对中学语文教学读写训练要求的表述是:“初中阶段学生能够阅读通俗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正确领会词句的含义和文章的内容,抓住文章的中心和要点;能写一般的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做到观点正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会使用一般的工具书。高中阶段,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能写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做到观点鲜一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语句流畅。从初中到高中,学生要逐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学会说普通话;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

这是又一个拨乱反正的语文教学大纲。这份大纲与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在结构、编排体系方面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语文知识采取了纵的排列方法,自成体系。它吸收了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的长处,并融入了外国教育教学成果,重新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性质、目的、任务,进一步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并提出在培养语文能力和开拓学生视野、发展智力的同时,还要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

(三)不断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

1978年版语文教学大纲经1980年修订后印行第二版,1986年和1990年又先后作了较大的修订。

198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宗旨是“降低难度,减轻负担,明确要求”。大纲进一步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和重要性,第一次从素质教育及培养“四有”公民的高度来强调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目的中还增加了“开拓视野、发展智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观”的要求。“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大纲明确规定“不用语文基础知识的名词术语考学生,只考运用能力”;删去了逻辑知识部分;规定了基本篇目作为考试的范围,其他篇目各地可以相机处理,这就为实行“一纲多本”创造了条件;为适合教材编写“一纲多本”的需要,大纲还删去了关于教材编排的规定。这些都是具有突破性的改革,这个大纲是建国后颁布的第一个“正式”的大纲。

1990年主要修订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二是进一步降低了难度,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大纲把原来教学目的中关于“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话移到前言之中,并第一次提出了“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1991年,国家教委制定了《中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试用)》,强调要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作用,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对语文教学大纲的补充。

(四)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

1988年,国家教委根据义务教育法制订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这个大纲着眼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纲强调读写听说能力的全面提高;强调语文能力的训练;强调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应用能力。这个大纲1990年起在全国少数学校试验。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这是1988年大纲(初审稿)的修订本。1994年因实行新工时制,调整了课时,修订为第二版。2000年,教育部对试用稿又作了修订,颁布了试用修订版。这个大纲由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教学评估、教学设备五个部分外加两个附录组成。对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大纲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目的的表述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和过去的大纲相比,新大纲有很大的进步,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精神。教学要求也具体化了,有的还量化了,如要求学生识字量为3500字,默读速度为每分钟500字左右,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等。这些对我们今天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来说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此外,教学评估和教学设备两部分也是新增加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惟一的评估依据”等,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导地位,特别强调“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这是和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新大纲相衔接的高中语文新大纲。这个大纲吸收了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了许多新的精神,如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表述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第一次提出了“发展个性和特长”的要求,还对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进一步提出了量化的要求。“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默读注重效率,具有一定阅读速度(一般的现代文阅读每分钟不少于600字)”“恰当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一般实用文(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这个大纲规定,语文课程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学科类课程又分必修课(在高一、高二开设)、限定选修课(在高三开设)和任意选修课,活动类课程包括阅读活动、写作活动、听说活动等。1997年在江西、山西、天津进行试验。2000年颁布了试用修订版,扩大到10个省市进一步试验。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01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稿)》,为了贯彻这一纲要精神,2001年秋季由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新课程标准既注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的连贯性,又注重其阶段性,把九年的语文学习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l一2年级)、第二学段(3一4年级)、第三学段(5一6年级)、初中(7一9年级)为第四学段。新课程标准是2000年版语文教学大纲的发展。它的“新’,在内容上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其二,大力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式的新型学习方式;其三,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其四,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新课程标准在形式上也焕然一新,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前言,在前言中增添了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第三部分为实施建议,增添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03年春季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这个标准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相配套,它们在结构上是一致的。这与以前的语文教学大纲相比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变化:课程性质的定位由“惟工具”论到“工具—人文统一”论;课程目标由“知识能力”论到“语文素养”论;课程结构的设计由单一必修课到必修选修双课并行;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到自主、合作、探究。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其结构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一致,其内容主要作了五个方面的修订,其目标比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表述更加明确、清晰和充实。

小结: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变化,反映了语文教学理念的变化。从语文课标的结构来看,1923年以前的语文课标没有清晰的结构;1923年语文课标的结构是明确的;1932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奠定了其结构基础,1932年至建国前,语文课标结构比较固定;建国后,语文课程标准改为语文教学大纲,其结构又发生变化;新世纪新课标的新课的结构又焕然一新。从语文课程目标来看,语文课程目标在语文教学大纲中一般表述为“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教学目的相当于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教学要求相当于具体目标;语文课程目标不是仅仅局限在读写听说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范畴,还承担着促进民族团结,发扬民族文化和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重要任务,如1904年的“并使习通行之官话,期于全国语言统一,民志因之团结”,1932年的“了解固有的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1992年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2011年的“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等;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遵循了继承与发展的原则,而且不断精确、全面、可操作。

【思考题】

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内涵有何异同?

2.你认为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发展脉络主要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其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在百年语文课程标准发展史中,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哪几个?试列表比较其结构与目标。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李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5.郑银凤.中国百年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发展历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7.刘远碧著. 新中国义务教育学制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最新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表示;增加或改动的内容,用红色黑体表示。)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 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功经验,借鉴各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 文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还应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 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 (接上面一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课程还应重视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品德 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 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 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社会发展的需要。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 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 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最新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最新修订版)教学提纲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最新修订版) 所属专题: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来源:沪江中学学科网要点: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编辑点评: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宏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教学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宵”。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应试教育是一切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教师为应付升学考试而教,学生为应付升学考试而学。素质教育则着眼于教育的社会长期效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 一、教学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学内容 (一)、阅读

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8、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学会运用其他工具书和多种媒体。(二)、写作 9、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 10、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注意简洁得体。 11、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鼓励有创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两者的含义不同。 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这种结果表现为学生在课程相关素质或特征方面的变化。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 教学目标即教学目的和要求,专指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通过一个特定教学过程(如一节课),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是某种知识、某种技能、也可以是某种观念、态度的形成或获得。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过程的准则,通常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 (2)两者的指导对象不同。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的建设,而教学目标只是指导教学过程。 (3)两者的实施主体不同。 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门(如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厅、局、委、办等)、课程指导机构(如各教育厅、局、委、办下属的教研室)、师资培训基地(如师范院校的对口专业)、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与审核者、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体只包括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

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4)两者的概括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较为抽象,教学目标则相当具体、相当微观。 (5)两者的灵活程度不同。 一般而言,课程目标往往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反复研讨、推敲的结果,具有导向作用。课程目标一旦确立,轻易不会改动;而教学目标往往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对实际教学状况的把握来制订的,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某门课程在某学期、某堂课甚至某个教学活动环节上的教学目标是可以随时随地调整更新的。 在看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区别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两者的密切联系: (1)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导向。 例如,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不仅包括有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的内容,而且有与科学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还特别强调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基本过程以及基本方法。科学教师在确定每学期、每堂课甚至每个教学活动环节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落实课程目标,注意体现课程宗旨。 (2)教学是实施课程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 一切教学过程都必须以课程内容来支撑,不可能脱离课程而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试题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试题 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自学考试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研究(初中)》课程考试 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温馨提示】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 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 A(学习工具B(交际工具C(实践工具D(交流工具 2(下列不属于语文教育的特点的一项是() A(人文性B(实践性C(生活化D(立体化 3(下面的默读的目标属于7,9年级的是() A(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B(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C(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D(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下列属于阅读方法要求的一项是() A(朗读B(默读C(精读D(诵读 5(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 A(多做题B(不做题C(少做题D(以上都不对 6(对于7,9年级的语文教学,下列的数据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 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 B(作文6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C(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D(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7(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属于阅读的技术过程的一项是() A(阅读的知识B(阅读的方法 C(阅读的技能D(阅读的文化建构 8(在阅读中,尤其在考试中,理解词语的最不佳途径是() A(联系上下文,“了解”“理解”“推想”“体味和推敲”词句的意思和作用。 B(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生活积累理解词句。 C(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D(在运用中加深理解。 9(下面关于写作的性质与地位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B(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C(写作是表达和交流的一般方式。 D(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10(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写作”是其重要的策略之一,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改期命题作文,减少统一性,增加选择性。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学习《叙事研究与小说阅读》的一点启示和心得 最近在国培中,我认真学习了《叙事研究与小说阅读》的课程,认真观看了专家的讲座,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要认真对待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叙事小说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小说,知道如何去阅读,如何在考试中应对叙事小说的一系列检测,所以学习后,谈谈自己如何在小说教学中如何做到小说教学序列化,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的一些技巧。 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可见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教学必须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入选教材的小说都在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在教学中应针对小说作品在塑造人物、演绎情节或营造环境上的艺术表现,引领学生进入小说的艺术世界,激发他们对作品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与共鸣,进而引领学生鉴赏小说的艺术特征。因此我从四个方面谈谈初中小说教学的技巧和有效性: 首先,让学生学会梳理故事情节,把握结构特征 提起小说,最吸引的就是故事情节。在小说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故事情节。这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阶段。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通过通读全文,它的情节为:潘家酒楼吃酒(开端)———护送金家父女(发展)———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高潮)———南门外逃走(结局),这个情节是以地点的转移为基准的。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情节是否合理是小说能否成立的关键。还要注意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在情节线索上的区

初一上学期语文学科课程纲要

初中语文课程纲要(七年级上册) ●学校名称:济源市王屋镇第一初级中学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基础型课程 ●设计教师: ●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设计日期:2016/12/1 ●适用年级:七年级上学期 ●授课时间:70课时 一、育人目标 (一)学校育人目标 让每个孩子都充满自信。 (二)语文学科侧重育人目标 培养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学生。 二、语文学科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需要双核的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以语文科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与所需能力为基础。具体分为四个方面: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二)基础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拓展性目标 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必须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丰富的语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母语的热情,提升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使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四)、本册课程目标 本册教材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继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文的综合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文学作品 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小说等文学样式。 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学习小说,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通过分析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主题。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言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诵读和背诵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写作: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2.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并运用学会人物描写方法,写人要抓住特点。 3.做到写作思路清晰,中心突出。 4.作文训练不少于8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5.注重作文的修改,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互相评改作文,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促进合作,共同提高。 综合性学习 本册共安排了三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重点培养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展现自己的风采,学会观察,勇于表达,培养写作的兴趣。 2.“少年正是读书时”: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

【2019-2020】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变迁word版本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变迁 语文教学大纲,也叫“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颁 发的有关语文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语文教师施教的重要凭借,也是编写 和使用语文教材的总纲。它和语文学科是同时产生的,不过起初比较简单,只 能算是雏形。20世纪20年代,我国语文教育史上出现了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语文”(当时叫国语、国文)“教学大纲”(当时称作“课程纲要”)。新 中国成立5O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经过了7次比较大的变迁,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半个世纪来语文教学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总结历史经验,探索语文教 改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次,开始于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还没有来得及制订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但在1950年发行使用的初、高级中学两套语文课本中,有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 总署编审局名义写的两个《编辑大意》,实际上就起到了大纲的作用。“大意”采用了“语文”这个新的学科名称,提出了“听说读写四项并重”的教学原则。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大意”存有明显“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的偏向。 第二次是1956年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教育部颁布了初高中《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观(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 套严格意义上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第三次是1963年5月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50年代 末6O年代初,针对1958年“大跃进”时期语文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的现实,语 文界开展了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和怎样教好语文课的大讨论,在很多问题上 取得了共识。这个大纲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制订的,它明确指出:“语文是学好 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并且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 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大纲还针对语文教学 的实际,明确地指出:“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 文学课。”大纲富有远见地提出了“文质兼美”的选材标准,要求选入中学语 文课本的课文,要“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足为学生学习的 典范”;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应“简明扼要,切合实用”;在教学方法上,主张 回归传统,提倡多读多写多练。这些对以后的语文教学均有深远的影响。不足 之处是受“阶级斗争为纲”、“反修防修”的影响比较大。 第四次是1978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个大纲的重大贡献,就是结束了中学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无纲可循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pdf

《新课标》问答录 Q 1: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教学大纲改为了课程标准。那么,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 细心的人也许早就发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为此,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们在重新思考,在国家的课程标

准中,究竟应当规定些什么?经过反复酝酿讨论,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一致认为,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为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应当首先规定国家对未来国民各方面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教学过程达到这一要求。为此,对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应当成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做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这是课程标准与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

初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 个左右。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10.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12.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三)写作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最新修订版)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最 新修订版)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最新修订版) 所属专题: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来源:沪江中学学科网要点: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编辑点评: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宏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教学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宵”。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应试教育是一切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教师为应付升学考试而教,学生为应付升学考试而学。素质教育则着眼于教育的社会长期效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 一、教学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学内容 (一)、阅读

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8、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学会运用其他工具书和多种媒体。(二)、写作 9、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 10、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注意简洁得体。

最新编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必读资料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工作规程 一、目的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计划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教师授课、编写教材的依据,是评估和检查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为确保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及实施规范有序,保证人才培养达到质量标准,特制定本规程。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院所设置专业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选用、编制、审核、批准、发放、实施及更改。 三、责任分工及工作程序 1.各系负责分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选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没有适用的,由教研室组织制订,经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系(部)主任同意后汇编成册,报教务处。 2.基础教学系及所属教研室:负责学院各专业的基础课、“两课”、健康教育、艺术鉴赏等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选定和编写工作。 3.体育工作部负责体育、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编写。 4.教务处报学院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终审,主管院长批准执行,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5.系、部、教研室应对任课教师执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课程教学大纲的执行。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妥善处理,并报教务处。 6.教务处负责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对各系、教研室、教师对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进行抽查。 7.主管副院长负责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实施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决定奖惩。 四、工作要求 1.各专业各课程都必须有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教学大纲(课程标

准)。凡已通过教学改革,进行课程体系整合序化的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应制定相应课程标准;一般专业或课程必须有教学大纲(后附考核方案)。 2.教学大纲编制和下达的时间 各系应在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批准后,即组织教研室编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并下达《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任务书》,应在二个月内编制出下一个学期应开课程的教学大纲; 教务处应于每学期放假一个月前将审查批准后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下达到各系部;教务员应在放假前一个月内把《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连同教学任务书一起下达到各系、任课教师。 3.教学大纲的编制、审核、批准、发放和更改。 教研室接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任务书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本程序的要求组织编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并交专业负责人审核后报系部主任批准; 系部报经教务处审核后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上交主管副院长批准后才能执行; 经主管副院长批准执行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由教务处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各系、教研室接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后应及时连同教学任务书一起下达到任课教师; 对已经审批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方面有较大变动,须由任课教师提出变动意见,教研室研究,并报系、教务处审查,经主管副院长批准后执行。 五、附件 1.《教学大纲编制要求》 2.《课程标准编制要求》 3.《考核方案制定要求》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 一、导言 1。课程定位 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2。课程理念 (1)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 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在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也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习得",要将语文课程活动和其他课程活动,将课堂学习和课堂以外的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为 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的环境;要引导学生在多渠道的学习活动中,加强人际交流,提高语言感受,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 (2)开发语言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要有利于学生语言潜能的开发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能力和发展可能,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依据个体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况,探索适应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不断地通过已知认识,探求未知;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在有选择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终身发展打扎实的基础。 (3)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规范的掌握,而且要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并提高比较辨别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4)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完整word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修订最新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宏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教学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初中语文,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学内容 (一)、阅读 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8、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学会运用其他工具书和多种媒体。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修订最新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宏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教学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初中语文,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学内容 (一)、阅读 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

最新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阅读 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8.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学会利用其他工具书和多种媒体。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模板)

《XXXX》课程教学标准(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XXXX》课程,是XX学校XX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XXXXX是当今世界XX 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它不仅在XX科学体系中占有显赫的地位,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价值。由于XXXXX在实践中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因此,XXXXX常常成为XXX的突破口,也往往成为XXX的支撑点之一。 《XXXXX》课程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XXXXX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传导XXXXX的新理念;提高学习者从事XXX的技能;培养与提高学习者的XXX的能力;发展学习者的科学研究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增进学习者从事XXX的能力。 《XXXXX》课程是应用基础性学科,在内容上与XXX、XXX、XXX等有关联,在应用上与XXX紧密联系。所以,学习本课程,必须要先学习《XXX》、《XXX》、《XXXX》等一些基础课程,同时,学习者要关注XXX尤其是XXXX。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与方法。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拟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的、由XXX教授主编的《XXXXX》一书,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1、XXX主编:《XXX》,XX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XXX著:《XXX》,XX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XXX主编:《XXX》,XXX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XXXXX的学科发展 本章主要探讨XXXXX的基本问题,包括XXXXX的基本概念、XXXXX的学科地位、XXXXX 的应用价值、XXXXX的类型和功能等问题。学生在学完本章后,应当能够:定义XXXX;认识XXX的关系;认识XXXXX的学科地位及社会价值;了解XXX及对XXXXX的要求;认识XXXXX对XXX的重要性。 一、XXXXX的基本问题 (一)XXXXX的含义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共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二)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语言积累与建构。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2.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点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

1949年以来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关听说能力的要求

1949年以来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关听说能力的 要求 1956年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 *初级中学毕业的学生应该明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基本规律,掌握足够的词汇,学会标准的发音,养成正确写字和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的技能、技巧和良好的习惯,具备熟练的阅读能力和正确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材料,学习语音是学习语言的必要基础。语言教学跟语法教学、文字教学以及文学阅读教学都有密切的关系。在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民族共同语的工作中,语音教学更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初级中学汉语课应该教给学生关于发音的最基本的知识、拼音字母的发音和拼音方法,并且通过语音教学纠正学生方音习惯,使学生掌握汉语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能够纯熟地以正确的发音和语调朗读文学作品,基本上能运用普通话作为交际工具。 *观察具体的语言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得到规律,再通过具体的材料印证这些规律,运用这些规律,从而巩固对它的认识和掌握,这是汉语教学方法中必须始终贯彻的基本原则。 *课堂的口头练习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思考来观察、分析语言材料,进一步做也概括和结论;它可以使学生运用学过的定义和规律,从而得到巩固;它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参加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收到良好的效果。口头练习的时候,教师不公要注意学生

答案的内容,并且要注意学生口头语言的运用。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训练学生用边疆的、有组织的语言鸸不是片断的语言来回答问题,表达思想,这是汉语课一项重要的任务。 1956年初级中学教学大纲 *朗读和默读,目的在训练学生自觉地领会课文,丰富学生的词汇。朗读还可以训练学生正确而有表情地说话的能力。 朗读要发音正确(力求用标准音——北京语音),句读分明,用声音的高低、轻重、快慢表达也作品的思想感情。 *文学教学中的语言教学,目的在提高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使他们在口头上和书面上能用现代汉语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扩大他们的语言知识,使他们对语言同文学的关系和祖国语言的特点有一定的认识。 *文学教学的各种方法和方式,是使学生领会作品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说话和写作能力的手段。在语言教学里,学生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的培养,都同样重要。 *教师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普通话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有极大的教养意义和教育意义。 1980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要学会普通话,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说和写有密切的关系,指导学生口述见闻、说明事理、发表意见等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也很有作用。还要注意听的训练,如听写、做听讲记录等。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修订最新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宏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教学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初中语文,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 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学内容 (一)、阅读 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8、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学会运用其他工具书和多种媒体。 (二)、写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