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校本课程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主讲: 潘雪梅

时间: 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

地点: 八(6)班课室

人数: 40

校本课程《课堂内外历史》教案

乳中:潘雪梅

第一节课:

地点:八(6)班

时间: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

教学过程

1.点名,课程基本情况,课堂基本要求,课外历史作业要求。

2.组织新的班级体,选举班级临时负责人,班长(负责考勤),学习委员(负责收集大家的作业),劳动委员(负责教室卫生)。

3.课程简介,和学生探讨了解学生最感兴趣的“课外历史”。

中国古代史目的复习中国古代知识

方式朗读,分组提问,列题纲

七年级上册复习题纲

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

三、华夏之祖

四、夏、商、西周的兴亡

五、灿烂的青铜文化

六、春秋战国的纷争

七、大革命的时代

八、中华文化的勃兴

九、中华文化的勃兴

十、“秦王扫六合”

十一、“伐无道,诛暴秦”

十二、大一统的汉朝

十三、两汉经济的发展

十四、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十五、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十六、昌盛的秦汉文化

十七、昌盛的秦汉文化

十八、三国鼎立

十九、江南地区的开发

二十、北方民族大融合

二十一、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二十二、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二)

一、繁盛的隋朝

二、“贞观之治”

三、“开元盛世”

四、科举制的创立

五、“和同为一家”

六、对外友好往来

七、辉煌的隋唐文化

九、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十、经济重心的南移

十一、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十二、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十三、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十四、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十五、明朝君权的加强

十六、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十七、君主集权的强化

十八、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十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二十、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二十一、时代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二十二、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中国近现代史

专题一:侵略与反抗

一、五次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1840.6—1842.8 ,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5、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①1931—1937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

②1937—1945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二、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归类

1、割地:

①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②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③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去台湾、澎湖列岛等。

2、赔款

①《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元②《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③《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

3、开埠通商

①《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权。

②《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最西端)、苏州、杭州为商埠。

4、攫取中国的特权

①《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②《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开设工厂的特权。

③《辛丑条约》:列强取得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完全控制权

5、有突出特征的条约

①《南京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②《瑷珲条约》:割地最多。

③《马关条约》:最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特点

④《辛丑条约》:赔款最多;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三、列强侵华罪行

1、两次洗劫北京: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

②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2、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①成立“洋枪队”(华尔),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②组成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

③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反共

3、制造大屠杀:

①甲午中日战争期间,1894年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②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4、制造事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沈阳);1937年七七事变(北京卢沟桥);1937年八一三事变。

四、人民的反抗

1、人民群众的斗争

(1)1851年到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

(2)1899至1900年,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入侵(杨靖宇)。

2、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

(1)禁烟运动: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起点。

(2)鸦片战争:关天培在虎门,英勇牺牲。

(3)边疆地区危机: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4)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战斗,与舰同沉。

(5)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6)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守军(二十九军)英勇抗击日军进攻。

(7)1937年9月,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一一五师英勇抗击日军。

(8)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山东台儿庄与日军激战。

(9)1940年8月起,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百团大战。

3、学生运动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中国近现代史

专题二:近代化的探索

一、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

1、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①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②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③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④主张(口号):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⑤洋务活动: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⑥破产: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⑦失败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

⑧评价: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①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③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

④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⑤失败原因: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⑥意义与启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3、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背景:国际(《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②代表人物: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

③主张:民族、民权、民主,三民主义为纲领,试图以革命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④革命活动:成立兴中会;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⑤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败因:主观是资产阶级软弱妥协性;客观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⑥意义启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4、新文化运动(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①背景: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军阀混战)、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民主共和思想与尊孔复古逆流尖锐冲突)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③主张: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④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⑤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⑥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不同阶级、阶层提出的救国方案和主张

1、地主阶级

(1)新思潮的萌发

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魏源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张謇提出“实业救国”。

(2)地主阶级洋务派

以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自强”“求富”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客观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资产阶级

(1)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专制(维护清王朝)、倡西学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2)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提出三民主义思想,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3)资产阶级激进派

提倡民主和科学,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冲击了封建主义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三、归结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感想:

1、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的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人民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畏强暴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专题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史

一、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

1、党的创建时期

①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②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上海),制定了党的革命纲领,在中国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①“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②遵义会议(1935年),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抗日战争时期

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新中国成立后

①中共“八大”(1956年,北京),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北京),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此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③中共“十二大”(1982年,北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起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中共“十三大”(1987年,北京)正确分析国情,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级的基本路线。

⑤中共“十四大”(1992年,北京),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的指导地位,还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⑥中共“十五大”(1997年,北京)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它为我们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二、中共进行的武装斗争

1、重要的革命战争

(1)北伐战争:1926年5月至1927年7月,中共与国民党实行政治合作的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抗日战争:1937年至1945年8月,中共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胜利。

(3)解放战争: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4)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至1953年夏,中国人民发扬了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军队建设

(1)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的叶挺独立团屡立战功。

(2)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3)1927年“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著名论断“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4)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5)抗战开始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6)解放战争至今,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7)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8)新中国成立后,对军队进行整编,成立多兵种合成部队。

3、重大战事

(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2)红军长征: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

(3)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4)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5)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1947年6月底,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6)辽沈战役:1948年9月至11月,歼敌7万多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7)淮海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歼敌55万多人,是近代以来歼敌数量最多的,解放了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8)平津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歼敌52万多人,解放了华北全境。

(9)渡江战役:1949年4月,解放南京,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创造了条件。

三、统一战线

(1)革命统一战线①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②目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③作用:领导开展国民革命,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④破裂: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蒋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①背景原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目的: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

③过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④作用: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3)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及启示:

①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给中华民族带来战争和灾难。(或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或两党合则国兴,两党分则民族和人民不幸)

②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利益的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两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③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第三次合作,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人物史

人物//所处时代//史实(或功绩)//评价(简介)

林则徐//鸦片战争前//道光帝派他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他派人缉拿烟贩,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

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不愧为中华民族英雄

邓世昌//甲午中日战争//率北洋舰队与日舰在黄海激战,在致远舰弹尽粮绝时,下令开足马力冲撞日舰,全体将士为国捐躯//

不愧为甲午中日海战中的民族英雄

左宗棠//洋务运动前后//作为封建官僚和湘军将领,曾参与镇压太平军;作为洋务派地方代表,创办福州船政局;作为清廷钦差大臣,率军收复新疆//

是镇压太平军的刽子手之一;是发展社会经济的组织者;是收复新疆的爱国者。纵观一生,功大于过。

康有为和梁启超//戊戌变法期间//发动“公车上书”创办学会及报刊,宣传维新思想,参与发起了“百日维新”,失败后逃亡日本。(康有为曾伙同张勋拥戴溥仪复辟)//

清末维新运动倡导者,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但其后均成为立宪保皇派,反对革命共和,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谭嗣同//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代表人物,极力推行变法,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培养变法人才,被慈禧太后下令逮捕杀害,临死前留有“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豪言//

是进步的民族资产阶级代表和爱国知识分子,是“戊戌六君子”之一

魏源//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期间,参加抗英战争,目睹侵略军的残暴和清政府的腐败,编成《海国图志》,其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清朝著名思想家,是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先进人物

严复//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他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译述了《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理论//他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其思想起了启发中国知识探索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作用

孙中山//辛亥革命前后//创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建立中华民国;其后,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并创办了黄埔军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反帝反封建的先锋;“三民主义”的创导者,他为中国民主革命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他为国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首先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爆发后,成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在中共“一大”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大革命后期,放弃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使大革命遭到失败。//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但其在大革命期间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导致革命失败

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后,大革命期间//新文化运动前后,先后发表《青春》、《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

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在宣传俄国十月社会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方面成就卓著。1919年,支持和领导了五四运动。其后,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参加了国民党“一大”的领导工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文化运动的主力,中国举起科学社会主义旗帜的第一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毛泽东//1893—1976年//参加中共一大;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参加八七会议;领导秋收起义,作出文家市决策,进行三湾改编,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建立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参加遵义会议,领导红军长征;中共七大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重庆谈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晚年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等。//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邓小平//1904—1997年//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挺进大别山;指挥淮海战役;实行改革开放;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周恩来//1898—1976年//1924年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7年3月参与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8月领导八一南昌起义。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当为中央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1936年作为中共全权代表赴西安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945年8月陪同毛泽东参与重庆谈判。1954年6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率团出席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和和平共处原则。“文革”期间,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专题五:新中国风雨五十年

一、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

(1)1949—1952年。①表现: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②原因:a、新中国成立;b、土地改革的完成。

(2)1953—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①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②成就表现:a、工业:鞍钢、沈阳机械、长春汽车、东北工业基地形成;b、交通运输: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③成就主要原因:a、三大改造的完成;b、一五计划的实施。

(3)1956—1966年(探索社会主义时期)。成就表示:a、大庆油田建成,结束了靠“洋油”的时代;b、新兴工业,如电子、航天、原子能工业从无到有。

(4)1978年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①成就表现:a、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全面振兴,粮棉产量大幅度增大,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为现代化开辟了新路。b、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革新取得重大发展。c、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实现三级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②成就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5)取得成就的共同原因:a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b中共领导下符合国情的正确策略;c广大劳动者不懈的努力。

二、新中国政治建设成就

(一)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1949—1953)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a、时间1949年9月;b、地点:北平;c、内容:P2;d、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多方面准备。

2、开国大典:a、时间:1949年10月1日;b、意义:(国内)P4。

3、政权的巩固:(1)西藏和平解放a、时间:1951年;b、主要人物:阿沛?阿旺晋美;c、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4、土地改革:a、时间:1950—1952年;b、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c、主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意义:P13。

5、抗美援朝:a、背景:P7;b、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c、持续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d、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e、人物:彭德怀、中国人民志愿军、黄继光、邱少云;

f、影响:P10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改造的内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改造的方式:建立合作社,赎买。

3、改造的目的:实现把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4、改造的意义: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召开时间:1954年9月。

2、主要内容:通过1954年《宪法》。

3、1954年宪法:a、性质:社会主义性质;b、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民主与法制

1、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刘少奇案)。

2、1982年宪法颁布实施(第四部)。a、1982年宪法的评价,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b、其它单行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c、颁布实施的意义:①反映了我国法律建设取得显著成就;②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共识;③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五)民主政治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三、新中国的农村政策

(一)土地改革

1、背景:P12;

2、时间:1950—1952年;

3、内容:P12;

4、结果: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消除了剥削,农民解放;

5、影响:P13。

(二)对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背景:分散经营,不适应社会化要求,影响农业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2、形式:把分散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业合作社。

3、实质:改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土地公有制。

4、作用: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

(三)农村人民人民公社化运动(见下面八)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人民公社已经不适应农村生产的发展。

2、形式:把集体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耕种,农民自主经营。

3、影响: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b、使农业朝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

4、实质:改计划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体制。

(五)党和政府调整农村政策的原因和启示

1、原因:a、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b、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出发。

2、启示:a、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四、新中国祖国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的提出

1、时间:改革开放后;

2、目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3、人物:邓小平;

4、含义:P60;

5、作用:a、为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b、为香港澳门的回归开辟了途径。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背景: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b、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2、时间: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

3、参与政府:中英、中葡。

4、区旗区微:P64。

5、意义:P62。

(三)台湾问题

1、近代史上的台湾问题和当代台湾问题产生的原因。P65

2、新中国成立后对台政策的变化。a、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b、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并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c、1995年,***提出对台“八项主张”。

3、新中国成立,两岸关系的变化。a、1987年台当局被迫放弃“三不”政策,打破了被隔绝状态,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b、1990年台湾海基会成立,1991年大陆海协会成立,并不“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c、1992年“汪辜会谈”。①地点:新加坡;②人物:汪道涵、辜振甫;③内容: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④影响:海峡两岸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4、海峡两岸的交往。a、交往日益密切的原因:①党和政府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和采取的政策;②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③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华民族。b、交往的具体表现:①经济P67;

②文化旅游;c、两岸交往的感想和启示:①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两岸人民共同心愿,②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一)20世纪五十年代外交

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平、独立、自主

2、成就表现:a、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社会主义国家建交,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时间:1953年底;②参与国家:印③具体内容:(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2)互不侵犯,(3)互不干涉内政,(4)平等互利,(5)和平共处。④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c、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d、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倡导万隆精神。(二)20世纪七十年代外交成就

1、取得成就的背景:a、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b、国际形势发生变化。

2、表现:a、中美邦交正常化:①1971年基辛格王方华周恩来会议,②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b、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①时间:1971年,②会议:第26届联合国大会。c、中日关系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3、意义: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遏制孤立中国的外交僵局,打开了我国外交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1、背景: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2、表现:a、“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①时间:2001年10月,②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③主要成果:通过《上海共识》,④影响: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

b、上海合作组织成立。①时间:2001年,②参与国家:中、俄、哈、吉、塔、乌,③意义影响:中国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

c、中国加入“WTO”:①时间:2001年,②地点:卡塔尔多哈,③意义:

六、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

会议名称:时间主要内容、影响

中共八大:1956年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P39(思想、政治、组织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

十二大:1982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道路,建设有中国色社会主义十三大:1987年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十四大:1992年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以***为核心的第三代

十五大:1997年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

十六大:2002年确立了“三个代表”为党的指导思想,形成了胡锦涛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七、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成就

(一)两弹一星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1964年6月,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3、1966年10月,中近程核弹头爆炸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5、1999年,我国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升上太空。

(二)其它成就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世界上最大水利上工程——三峡大坝

(三)重大高新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

1、出台的背景:(国际形势)P94

2、出台的时间:1986年3月

3、发起人:王淦昌、王大珩、场嘉墀、陈芳允

4、涉及领域:生、航、信、激、自动化、能、新材料、海洋高技术

5、成果:P95

(四)科技与生活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a、举例说明,b、两面性。P96

(五)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成就为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国家把教育和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科技的投入

3、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八、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挫折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背景:a、党和人民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b、缺乏经验,急于求成,C、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2、实质:左顷错误泛滥。

3、表现:高指标,瞎指挥,共产风,浮夸风

4、后果:导致了1959—1961国民经济严重困难。

5、对策:从1961年起调整国民经济,使经济恢复和发展。

6、教训与启示:a、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办事。b、要认识基本国情,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策略。c、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背景:①左顷错误发展到以阶段斗争为纲。②法制缺失,个人崇拜严重。

2、过程:①开始标志:1966年,发出“文革”通知。②结束标志:1976年,“四人帮”倒台。

3、后果:导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历史学科《中国节》校本课教学设计:中国革命传统节日

一、设计意图:

中宣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实施意见》中指出:“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 开展传统节日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其象征意义,是弘扬传统美德、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为此,我们历史学科利用学科优势,充分拓宽历史教材开发《中国节》历史校本课程。我们把中国的节日分为传统节日和革命传统节日两部分,通过收集整理相关材料让学生来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和习俗,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本次活动内容是以革命传统节日为主:“五四”、“七一”、“八一” “十一”等节日是中国近代革命过程中形成的革命传统节日,通过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和意义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熟知中国革命传统节日的由来、其象征意义以及和其相关的知识。收集有关歌颂中国革命传统节日的歌曲、诗歌等。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中国革命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制作《中国节》手抄报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忠于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形式

举办“中国革命传统节日”主题故事会。

四、教学资源

1 、课文内的有关中国革命传统节日的知识。

2 、网络上有关中国革命传统节日的资料。

五、教学课时(五课时)

1 、第1 课时:收集有关“五、四青年节”、“七、一党的生日”、

“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的由来。

2 、第2 课时:收集与四个革命节日有关的象征意义的知识,如共青团团徽、团旗;共产党党旗;军旗;国徽、国旗等。

3 、第3 课时:收集与四个革命节日有关的歌曲。

4 、第4 课时:收集歌颂四个革命节日的诗歌。

5 、第5 课时:展示汇报成果

六、教学建议

[ 以下为准备阶段]

1 、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收集有关“五、四青年节”、“七、

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的由来和相关知识、

歌曲和诗歌等。

2 、各小组将收集得来的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材料进行整理并编写

成小故事。

3 、各小组选派成员开展小故事演讲训练或故事小品排练。

4 、根据各小组确定的中国革命传统节日的内容,绘制手抄报。

[ 以下为活动展示]

5 、在教室黑板上设计制作“中国革命传统节日”主题故事会的会标。

6 、主题故事会的主持人按板块顺序串词,有序地开展活动。

7 、各小组按顺序演讲故事展示本小组绘制的手抄报。

8 、由教师和 2 名学生组成评议组进行评比和讲评,并选出“最佳故事奖”和“最佳手抄报奖”。

七、教学反思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对四个革命传统节日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通过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和意义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多种渠道收集、整理资料,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实践,学生增强了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分小组展示,充分煅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同时在情感方面也受到很大感染和教育。本次活动采取多种评价方法,使大部分学生的努力都受到肯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本次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少数普通学生没有积极参加到活动中来,只做“观众”,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校本课程学习是一种负担,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日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考试

主考:潘雪梅

参加学生:(40人)

考试方式:

1.谈话问题式,即:每一个同学通过口头交流、表达描述、回答问题

2.闭卷式.附试题如下

2008—2009学年度下期八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川教版)

一、单项选择:答案填在下表对应处(共50分)

()1.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标志是

A.《共同纲领》的通过B.新中国的成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公布D.土地改革的完成

()2.解放初期,率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军民一道抗击美国侵略的司令员是

A.彭德怀B.朱德C.周恩来D.邓小平()3.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造”。“三改造”是为了

A.实现公私合营B.建立合作社C.建立人民公社D.建立社会

主义制度

()4.1958年党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左”的错误严重泛滥,

其主要表现是

①高指标②瞎指挥③浮夸风④共产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5.文化大革命中,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的是

A.九一三事件B.四五运动C.二月抗争D.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6.下列各项,属于右图所示会议公报内容的是

A.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C.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7.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是

A.坚持改革开放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经济建设为重心D.坚持党的领导

()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其核心是

A.民主集中制B.解放思想C.实事求是D.改革开放

()9.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实行的经济方针是

A.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政策B.单一的国有经济为主的政策

C.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政策D.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

A.乡镇企业的发展B.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

C.人民公社制度的实行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1.下表是1979年—1997年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年增长率的比较,中国经

A.新中国的成立B.改革开放

C.人民公社制度的实行D.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12.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是

A.发展高科技术B.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

C.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D.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边疆稳定

()13.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A.《共同纲领》B.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四次重要的会议,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

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