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对等探析《汤姆·索亚历险记》——基于张友松中译本

从功能对等探析《汤姆·索亚历险记》——基于张友松中译本
从功能对等探析《汤姆·索亚历险记》——基于张友松中译本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年第35卷第4期

0.引言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指翻译时不倡导文字表面的呆板对应,而是应该在两种语言之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使译文在译入语的文化背景中达到原文在原语文化背景中同样的效果。《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不仅具有儿童文学的显著特征,也非常适合成人读者们阅读,充分展现了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手法。张友松的中译本传神地向中国读者们展现了原作的魅力,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艺术效果,完全地符合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1.实现功能对等

综上所述,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主要包括意义、风格和读者的反应三方面的内容。下面将通过对大量译文例子的分析,结合原作的特征,从意义对等、风格对等、读者反应对等三个方面来探析《汤姆.索亚历险记》张友松中译本是如何达到功能对等的。

1.1意义对等

1.1.1词和短语

例如:在"she turned just in time to seize a small boy by the slack of his roundabout and arrest his flight.""她一转身,恰好抓住了一个小孩子的短上衣的衣角,叫他逃跑不掉。"一句中,张友松中译本没有按照字面形式将"arrest his flight"翻译成"逮捕他的飞翔",而是翻译成"叫他逃跑不掉",实现了与原作的意义对等。

"The girl‘put him to rights’,after he had dressed himself.""他自己穿好衣服之后,那个女孩子又帮他‘整理’了一下。"这句话中的"put him to rights"没有按照字面形式翻译成"纠正",而是翻译成"整理",同意对等了原作中的意义。

1.1.2句子

例如:"I never did see the beat of that boy!"这句话没有按照字面形式翻译成"我从来没有见过这孩子的节拍。",而是翻译成"我从来没有见过比这孩子更淘气的!",实现了意义对等。

"Spare the rod and spile the child."翻译成"孩子不打不成材。",意义上完全对等了汉语中的谚语。

"But in spite of her,Tom knew where the wind lay,now."没有按照字面形式翻译成"可是她尽管是这么想,汤姆知道风在哪。",而是翻译成"可是她尽管是这么想,汤姆可猜透了她的心思。",尽可能地达到了形式对等。

"Let us draw the curtain of charity over the rest of the scene."这句话将字面形式稍加调整,翻译成"我们还是发点慈悲,就此闭幕吧,这

从功能对等探析《汤姆·索亚历险记》

——

—基于张友松中译本

王琲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儿童文学著作《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世界文坛巨匠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而翻译家张友松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译本在众多中译本中脱颖而出,一直享有盛誉。论文旨在通过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来分析张友松的中译本是怎样从意义、风格和读者反应三个方面在中英文两种语言之间达成了功能上的对等,保持了原作的原汁原味,并且明确了功能对等理论对实际翻译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张友松中译本;意义;风格;读者反应

An Analysis of Zhang You song’s Chinese version of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with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y

Wang pei

(Basic Department,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hui Bengbu233030)【Abstract】The world-famous literature work for children—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is one master work of Mark Twain,a giant in the world of letters.And Zhang You song’s Chinese version has been enjoying good reputation and stands out above the rest.The thesis aims to analyze how Zhang You song’s Chinese version achieves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hrough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y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meaning,style and readers’responses,keeping the original work’s soul and show the theory’s important for guiding translation practice.

【Key words】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y;Zhang You song’s Chinese version;Meaning;Style;Readers’responses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27(2018)-04-0104-02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7年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7A0735),项目名称为基于学生职业能力的行业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作者简介:王琲(1979.11—),女,汉族,山东荣成人,助教,本科学历,对外经贸大学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104

最新奈达 功能对等理论 讲义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讲义 埃米尔里厄(E.V.Rieu 1887)于1953 年提出了对等原则,尤金奈达(Eugene A.Nida 1914)以此原则为基础,将其不断发展。奈达于上世纪60 年代初首先提出了“形式对等”理论 尤金1943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后长期担任美国圣经协会翻译部的执行秘书,主持翻译部工作,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 尤金先后访问过90个国家和地区,并著书立说,单独或合作出版了40多部书,比较著名的有《翻译科学探索》、《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等,他还发表论文250余篇,是世界译坛的一位长青学者。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 2. 句法对等; 3. 篇章对等; 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工业与科技的高度发展,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产生的文化碰撞愈加激烈,翻译理论在文化碰撞的火花中蓬勃

发展,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现代语言学的引入使翻译成为了基于符号学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白之与《牡丹亭》 白之(Cyril Birch 1925)是美籍英裔著名的汉学家,1960年至1991 年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系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翻译的《牡丹亭》是这部戏曲最早的完整英译本。 该译本一经出版立即得到西方汉学界的广泛认可,1981 年被评为美国杰出学术著作,并成为多所高校东亚古典文学的必修课程。白之曾说,翻译不是刺激和折磨,翻译是一种目标严肃、有意为之的冒险,是在创造性和准确性之间达到微妙平衡的过程。白之的该译本以忠实原文为目的,尽可能的保留源语中隐喻中的意象,不去破坏源语的美感和异国独特的风味。 功能对等理论在《牡丹亭》英译本中应用的赏析 依照奈达的理论,翻译应注重功能对等而不求形式对等。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他提出了改变语言形式的5 个条件: 直译传递错误的意义;外来词造成的词义空缺;形式对应所引起的意义晦涩;形式对应所引起的歧义;形式对应所引起的文体错误。 直译传递错误的意义 例1:原文:“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第十 出惊梦P.43) 译文:“perplexed to find that my mirror stealing its half-glance at my hair has thrown these 'gleaming clouds'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之“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翻译作为语际交流的桥梁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翻译早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共同进步,但构建系统的翻译理论却显得举步维艰。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国内产生影响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西方翻译理论当是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等效论”和“读者反应论”,以至翻译界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在奈达40余本著作和250多篇论文中,功能对等理论是其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翻译界观念逆转,形成“言必批奈达”之势。因此,应该对“功能对等论”进行全面理解和分析,进而对其做出公允的评价。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 奈达的《论对等原则》一文集中阐发了动态对等思想。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根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分类。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引起情感反应,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他希望读者达到完全的理解,并使翻译完成某种祈使功能。 为防止误会,奈达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他希望以此来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这个替换并不是要否定先前的“动态对等”。实际上“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强调的是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的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例如翻译white as snow时,如果一种语言里没有“雪”这个字,却有“霜”(frost)字,就可以用“白如霜”来替换。也可用同义比喻如“白如蘑菇”white as fungus 来表达,如果都不行,可以用一个非比喻形式very,very white“白极了”来表达。原作者期望读者看懂作品,通常他会表达的只会是一层意思,而不是几层意思。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作者:热娜·买买提 来源:《成功·教育》2012年第09期 【摘要】本文通过以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在汉译英时怎样运用功能对等理论的几种翻译策略达到翻译对等的效果。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翻译对等 一、引言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后称“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指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信息”的过程。对等的标准就是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 奈达提出了三类对等,即形式对等、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形式对等关注的是信息本身,包括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并非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的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功能对等简单讲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的对应。功能对等理论有九种翻译策略,即音译、直译、增译、减译、改译、加注、意译等。 二、翻译策略在汉译英时的应用 1.音译。有些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以及术语名称等在译语中无对应词时通常用音译,以避免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例:天津——Tianjin;王晓宏——Wang Xiaohong;秧歌——yangko;饺子——jiaozi。 2.直译。“词语指称意义的直译,关键要做到准确无误。要注意防止两种现象:一是专有名词或专门术语的误译,二是找到‘假朋友’——即两种语言中形式相同,但意义却截然不同的词。”。例如:“新闻照片”不是news photo,而是press photo。“白酒”不是“white wine”,而是spirits。 汉语作品的题目或电视剧名的翻译一般用直译。例:《红楼梦》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北京人在纽约》译为:A Native of Beijing in New York;一些商标名也可用直译法:“小天鹅”洗衣机“Little Swan”Washer。 3.增译。如从功能对等论的角度分析,翻译中的增词必须在译文和原文之间达成风格上的“功能对等”,更要注重内容上的对等传递,尽可能做到译文的读者和原文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

第10卷第1期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1.10No .1 2010年3月 JOURNAL OF CHANGS HA AERONAUTI C AL VOC ATI O NAL AND TECHN I C AL C OLLEGE Mar .2010 收稿日期:2010-01-18 作者简介:朱蓝辉(1982-),女,湖北随州人,助教,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 朱蓝辉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 摘要:介绍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应用文的文体特点,论述应用文体翻译应遵循功能对等理论,即译者应准确推测原文意思,充分了解读者的认知语境,用译入语准确写出相应的应用文,达到最佳的功能对等。 关键词:奈达;功能对等;应用英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654(2010)01-079-04 Appli ca ti on of N i da ’s Theory of Functi ona l Equ i va lence to Prag ma ti c Tran sl a ti on ZHU Lanhui (Heyuan Polytechnic,Heyuan Guangdong 517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 oduces N ida’s Theory of Functi onal Equivale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g matic English .It als o argues that the Theory of Functi onal Equivalence can be app lied t o Prag matic Translati on . Key words:N ida;Functi onal Equivalence;Prag matic Translati on 应用文体翻译是一种功能性和目的性很强的 翻译品种。它涉及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包括政府文件、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讲座通知、租房广告、住户须知、景点介绍、借阅规则、商店指南等文本。广告翻译是想把产品卖到国外去;景点介绍翻译,是为了吸引外国游客参观游览;超市的英语翻译,则是为了方便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的饮食起居。一般说来,翻译读者感兴趣的,是产品的性质、功能,景点有哪些个“卖点”。[1] 读者不会在乎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译文文采如何。只要产品卖得好,大批外国游客来了,功能就达到了,翻译也就成功了。这与文学翻译在功能、目的上有很大的不同。 那么如何实现应用文体的准确性交际功能以及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应用文体翻译呢?随着我国应用文体翻译市场急剧扩大,翻译数量与日俱增,这个问题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 功能对等理论,结合应用文的文体特征,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提出了应用文体翻译中应遵循功能对等原则。一、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交流行为。翻译界前辈已创立了许多翻译理论,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仍在不断地涌现。1969年,在《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奈达提出“功能对等(func 2ti onal equivalence )”概念。翻译意味着交流,它取决于听译文或看译文的人能了解到些什么,所以,谈功能对等最根本的是必须比较:接触原文的人怎样理解原文以及接触译文的人怎样理解译文。奈达认为在翻译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对等:形式对应和动态等值。形式对应在形式和内容上注重信息本身,与建立在“等值效应原则”上的动态等值不同。他认为形式对应是指代表源语词或句在目的语中最切近的具有对等功能的词或句,在语言对等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摘要】本文通过以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在汉译英时怎样运用功能对等理论的几种翻译策略达到翻译对等的效果。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翻译对等 一、引言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后称“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指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信息”的过程。对等的标准就是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 奈达提出了三类对等,即形式对等、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形式对等关注的是信息本身,包括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并非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的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功能对等简单讲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的对应。功能对等理论有九种翻译策略,即音译、直译、增译、减译、改译、加注、意译等。 二、翻译策略在汉译英时的应用 1.音译。有些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以及术语名称等在译语中无对应词时通常用音译,以避免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例:天津——Tianjin;王晓宏——Wang Xiaohong;秧歌——yangko;饺子——jiaozi。 2.直译。“词语指称意义的直译,关键要做到准确无误。要注意防止两种现象:一是专有名词或专门术语的误译,二是找到‘假朋友’——即两种语言中形式相同,但意义却截然不同的词。”。例如:“新闻照片”不是news photo,而是press photo。“白酒”不是“white wine”,而是spirits。 汉语作品的题目或电视剧名的翻译一般用直译。例:《红楼梦》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北京人在纽约》译为:A Native of Beijing in New York;一些商标名也可用直译法:“小天鹅”洗衣机“Little Swan”Washer。 3.增译。如从功能对等论的角度分析,翻译中的增词必须在译文和原文之间达成风格上的“功能对等”,更要注重内容上的对等传递,尽可能做到译文的读者和原文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增词一般用于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为了语法上的需要;二是为了意义上的需要;三是为了修辞上的需要。 “汉语多无主句,而英语无主句只能表示祈使语气,使用范围窄得多,增加泛指意义的代词或符合上下文逻辑意义的代词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例:如果走近了,会发现他们那可爱的神情——If you approach them,you will see their cute looks.该句为汉语常见的无主句,翻译时应增译出主语“you”。 4.减译。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汉语中词语的重复现象比较多,如果把这些重复的词全都翻译出来,译文则会显得冗长啰嗦。所以在汉译英时,减译是经常使用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简明扼要。例如:我们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We should be loyal to our party,to our people and to our motherland.本译文省略了后面的两个“忠于”,使译文简洁通顺。 5.加注。汉语的成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能把丰富的意义用简短的几个字表达出来,因此成语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把汉语的成语翻译成英语时,应保留成语的形象、比喻和民族色彩,此时可以用加注。例如:对牛弹琴:play the lute to a cow—address the wrong audience;鸡毛蒜皮:chicken feathers and garlic

完整版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 )提出,奈达师 从几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 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但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 之一。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简介编辑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 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 等,4.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步骤编辑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例如 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 但是,中国南方几乎全年无雪,在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中,没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内涵?在译文中,译者可以通过改变词汇的形式来消除文化上的差异。因此,这个谚语在汉语中可以译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鹭毛” 郭建中,2000 ,P63)。再如,英语成语“spring uplike mushroom”中 “ mushroom原意为蘑菇”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 笋”。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 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郭建 中,2000 , P67),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 禾n说明。例女口:“ He thinks by in fecti on , catchi ng an opinion likea cold.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 冒。”刘宓庆,1998 ,P 122)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 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 特点编辑 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象感冒一样获得思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

功能对等理论分析

翻译理论之功能对等理论浅述 作者:钱余 中央财经大学 文献综述: 功能对等理论是一个著名的翻译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对后来的翻译工作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很多人都对功能对等理论进行过研究和应用。 吕朦,贵州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就曾写过《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里面主要介绍了功能对等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后,对中国译界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近来这个翻译理论开始被质疑甚至被全盘否定。作者认为对“功能对等”理论持反对意见的人起因于对“对等”的绝对化理解,是对奈达的误解,于是在文中简要分析了“功能对等”理论的实质及其原则,以及怎样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比较可取。他指出奈达的“功能对等”是相对的灵活的动态对等,而对“功能对等”持反对意见的人,大部分是因为对“对等”的理解过于绝对化了,并没有真正知晓奈达要表达的意思。奈达曾指出,“对语言的理解从来就没有出现两人完全相同的情况,因此更谈不上两种语言中会存在完全一致的对等关系。”吕朦也在文中说到“为了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必须保持原作的内容和内涵意义,使译文能为读者所理解且保证不会对译文产生误解,在此基础上尽可能顾及信息表达的形式。” 另外赵丹丹,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发表过《浅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内容、标准以及适用范围都做了简要的介绍,并且指出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正确的看待,并且合理的使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而在使用该理论的过程中,翻译者也应注意一些问题——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应怎样恰当的采取翻译策略的问题,为我国的翻译工作者在日后的翻译工作中提供借鉴意义,并为以后的翻译工作锦上添花,添砖加瓦。 以及石锡书,杜平的《辩证地看待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则是从两个方面来看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从盛而衰,体现了它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否则怎么会产生这种衰弱的倾向,因此我们要辩证地对待它。他在文中指出“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读者反应”,把它作为译文的判断标准,但是读者的水平层次不一样,有高知识分子,也有目不识丁的人,即使在一个群体,他们经历的不一样,看待一个事物的观点也不同,很难把译文判断标准定下来。总体来说,研究“功能对等”理论,对现在的翻译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 还有很多人研究过功能对等理论,一般来说较多是应用这个理论来研究个案。例如一个文学翻译作品,或者影视作品,还有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如陈苗苗的《功能对等理论下<红楼梦>中文化意象的翻译》;栾晓莉的《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看2010-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很多学者都对字幕翻译应用功能对等理论有所研究和探讨,如陈玉的《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2>的字幕翻译》;史春颖的《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绝望主妇>字幕翻译研究》,等等。可见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领域范围之广我对功能对等理论比较感兴趣,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结合文学名著的译文来浅要分析功能对等理论,理性看待它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从他的理论中学习翻译的技巧,实现翻译水平的提升。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之“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翻译作为语际交流的桥梁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翻译早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共同进步,但构建系统的翻译理论却显得举步维艰。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国 内产生影响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西方翻译理论当是奈达的“功能对等论” 、“等效论”和“读者反应论”,以至翻译界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在奈达40 余本著作和250 多篇论文中,功能对等理论是其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但自20世纪90 年代中期之后, 翻译界观念逆转,形成“言必批奈达”之势。因此,应该对“功能对等论”进行全面理解和分析,进而对其做出公允的评价。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 奈达的《论对等原则》一文集中阐发了动态对等思想。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根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分类。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引起情感反应,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他希望读者达到完全的理解,并使翻译完成某种祈使功能。 为防止误会,奈达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 ,他希望以此来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这个替换并不是要否定先前的“动态对等” 。实际上“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 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强调的是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的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例如翻译white as snow时,如果一种语言里没有雪”这个字,却有霜”(frost)字,就可以用白如霜”来替换。也可用同义比喻如白如蘑菇” white as fungus 来表达,如果都不行,可以用一个非比喻形式very,very white 白极了” 来表达。原作者期望读者看懂作品,通常他会表达的只会是一层意思,而不是几 二、功能对等理论的发展阶段 功能对等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讲义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讲义埃米尔里厄()于1953 年提出了对等原则,尤金奈达(Eugene 1914)以此原则为基础,将其不断发展。奈达于上世纪60 年代初首先提出了“形式对等”理论 尤金1943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后长期担任美国圣经协会翻译部的执行秘书,主持翻译部工作,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 尤金先后访问过90个国家和地区,并着书立说,单独或合作出版了40多部书,比较着名的有《翻译科学探索》、《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等,他还发表论文250余篇,是世界译坛的一位长青学者。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着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 1.词汇对等; 2. 句法对等; 3. 篇章对等; 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工业与科技的高度发展,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产生的文化碰撞愈加激烈,翻译理论在文化碰撞的

火花中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现代语言学的引入使翻译成为了基于符号学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白之与《牡丹亭》 白之(Cyril Birch 1925)是美籍英裔着名的汉学家,1960年至1991 年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系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翻译的《牡丹亭》是这部戏曲最早的完整英译本。 该译本一经出版立即得到西方汉学界的广泛认可,1981 年被评为美国杰出学术着作,并成为多所高校东亚古典文学的必修课程。白之曾说,翻译不是刺激和折磨,翻译是一种目标严肃、有意为之的冒险,是在创造性和准确性之间达到微妙平衡的过程。白之的该译本以忠实原文为目的,尽可能的保留源语中隐喻中的意象,不去破坏源语的美感和异国独特的风味。 功能对等理论在《牡丹亭》英译本中应用的赏析 依照奈达的理论,翻译应注重功能对等而不求形式对等。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他提出了改变语言形式的5 个条件: 直译传递错误的意义;外来词造成的词义空缺;形式对应所引起的意义晦涩;形式对应所引起的歧义;形式对应所引起的文体错误。 直译传递错误的意义 例1:原文:“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第十 出惊梦) 译文:“perplexed to find that my mirror stealing its half-glance at my hair has thrown these 'gleaming clouds' into alarmed disarray.”()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讲义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讲义埃米尔里厄()于1953 年提出了对等原则,尤金奈达( Eugene A.Nida 1914) 以此原则为基础,将其不断发展。奈达于上世纪60 年代初首先提出了“形式对等”理论尤金1943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后长期担任美国圣经协会翻译部的执行秘书,主持翻译部工作,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 尤金先后访问过90 个国家和地区,并着书立说,单独或合作出版了40 多部书,比较着名的有《翻译科学探索》、《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等,他还发表论文250余篇,是世界译坛的一位长青学者。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着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 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 1.词汇对等; 2. 句法对等; 3. 篇章对等; 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工业与科技的高度发展,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产生的文化碰撞愈加激烈,翻译理论在文化碰撞的火花中蓬勃发展, 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现代语言学的引入使翻译成为了基于符号学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白之与《牡丹亭》白之( Cyril Birch 1925) 是美籍英裔着名的汉学家,1960年至1991 年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系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翻译的《牡丹亭》是这部戏曲最早的完整英译本。 该译本一经出版立即得到西方汉学界的广泛认可,1981 年被评为美国杰出学术着作,并成为多所高校东亚古典文学的必修课程。白之曾说,翻译不是刺激和折磨,翻译是一种目标严肃、有意为之的冒险,是在创造性和准确性之间达到微妙平衡的过程。白之的该译本以忠实原文为目的,尽可能的保留源语中隐喻中的意象,不去破坏源语的美感和异国独特的风味。 功能对等理论在《牡丹亭》英译本中应用的赏析依照奈达的理论,翻译应注重功能对等而不求形式对等。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他提出了改变语言形式的5 个条件:直译传递错误的意义;外来词造成的词义空缺;形式对应所引起的意义晦涩;形式对应所引起的歧义;形式对应所引起的文体错误。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讲义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讲义 埃米尔里厄()于1953 年提出了对等原则,尤金奈达(Eugene A.Nida 1914)以此原则为基础,将其不断发展。奈达于上世纪60 年代初首先提出了“形式对等”理论 尤金1943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后长期担任美国圣经协会翻译部的执行秘书,主持翻译部工作,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 尤金先后访问过90个国家和地区,并着书立说,单独或合作出版了40多部书,比较着名的有《翻译科学探索》、《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等,他还发表论文250余篇,是世界译坛的一位长青学者。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着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 1.词汇对等; 2. 句法对等; 3. 篇章对等; 4.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工业与科技的高度发展,不同文明,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产生的文化碰撞愈加激烈,翻译理论在文化碰撞的火花中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现代语言学的引入使翻译成为了基于符号学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白之与《牡丹亭》 白之(Cyril Birch 1925)是美籍英裔着名的汉学家,1960年至1991 年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系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在此期间他翻译的《牡丹亭》是这部戏曲最早的完整英译本。 该译本一经出版立即得到西方汉学界的广泛认可,1981 年被评为美国杰出学术着作,并成为多所高校东亚古典文学的必修课程。白之曾说,翻译不是刺激和折磨,翻译是一种目标严肃、有意为之的冒险,是在创造性和准确性之间达到微妙平衡的过程。白之的该译本以忠实原文为目的,尽可能的保留源语中隐喻中的意象,不去破坏源语的美感和异国独特的风味。 功能对等理论在《牡丹亭》英译本中应用的赏析 依照奈达的理论,翻译应注重功能对等而不求形式对等。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他提出了改变语言形式的5 个条件: 直译传递错误的意义;外来词造成的词义空缺;形式对应所引起的意义晦涩;形式对应所引起的歧义;形式对应所引起的文体错误。 直译传递错误的意义 例1:原文:“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第十 出惊梦P.43) 译文:“perplexed to find that my mirror stealing its half-glance at my hair

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奈达师从几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但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简介编辑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

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步骤编辑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例如,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 但是,中国南方几乎全年无雪,在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中,没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内涵? 在译文中,译者可以通过改变词汇的形式来消除文化上的差异。因此,这个谚语在汉语中可以译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鹭毛”(郭建中,2000 ,P63) 。再如,英语成语“spring up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为“蘑菇”, 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

功能对等理论相关文献

Literature review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ose who insist functional equivalence define that translation is a unique way of human being's activity with specific intentions, which is language service item for customers 、readers 、function and aims of the text in society circumstance. Baker tell us that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should not been limited by original text and it's influence to the translated or even the certain function which author use in the text. Meanwhile, he got the result that translation is certainly depend on the needs that readers and users aims to translate text eventually. Eugene A. Nada, a famous America translator, got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his book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Translation Context in 2001. First of all, a minimal, realistic defini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 readers of 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comprehend it to the point that they can conceive of how the original readers of the text must have understood and appreciated it. Secondly, idealistic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 readers of a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it in esse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original readers did. Nada start his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theory, which h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on people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Because he gave his ideas that combine this two concepts of function and meanings will be better for a word to have the true meaning in specific language context.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was widely used in transl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however, it was just used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n 70 to 80s of last century, there came to German functional equivalence scholars, which is a sign of transforming from functions alone to combine with communication for researching. (Chen Juan, foreign studies of Shanghai university, 2008)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emphases that translation is a process of which use the most suitable and natural words to reproduce the original in the text from it's meanings to terms. On the one h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 describes equivalence as the standard of translation and also a part of the core concept in modern translation. Many western language scholars always adopt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when they give their ideas about translation. While the earliest one gave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s George Camber, the founder of equivalence, who insists to connect the meanings of word with intention of using it in 18th century. In 1934, the Soviet Union literature scholar Seamier gave his idea of equivalence, which explains it theoretically in the writer’s prospective and then the Equivalence formed initially. (Zhang Li, Journal of XianNing College , 2010, 76-77) Alexander Fraser Tyler figured out the Three Principles in his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which sets three criteria rules for translating in 1790.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which means that the translated should be as functional as possible in transforming the original information to readers. The style and

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认知和理解

浅谈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认知和理解 【摘要】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引进的最早、影响最大的理论。本文以构建“功能对等”的概念理论发展为视角,在对“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做比较的基础上,以期对“功能对等”理论有正确的认识与评价。 【关键词】尤金奈达功能对等功能对等原则 understanding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wang yumin 【abstract】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which was brought up by eugene a. nida, was introduced in china in the 1980s. it has already becam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nd influential western theories among chinese scholars of translation field. the whole thesis tries to understand and evaluate the theory properly on the basis of comparing formal equivalence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 【keywords】eugene a.nida. functional equivalence. principals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一直是译界争论的问题,是决定译者译文走向的根本问题。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根据翻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