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温度和气温

3、温度和气温
3、温度和气温

1-3 温度和气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我会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气温最低。

(2)、一年之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

2、我会选。

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是(3 )。

(1)上午10时(2)中午12时(3)下午2时六、课后反思。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Lesson 3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lesso n plan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知道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 2、了解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和范围。 3、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 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上节学习了地形分布,今天学习一下气温和 降水的内容。 2、展示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安排学生读图。 讲解:我国气温不仅季节变化大,而且地区差异明显。冬季 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

遍高温。 板书:一、气温分布 1、冬季气温特点 2、夏季气温特点 (提问)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冬季和夏季气温特征不一样,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根据各地的气温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把全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读图认识一下,和前面的地形区联系,看看主要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 (转承)那么我国的降水是怎样的呢,下面看图分析一下 板书:二、降水的时空变化 安排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课本内容。 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都很大,从空间上看,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根据我国各地降水和蒸发的关系,我国分成四个干湿地区。 总结: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都很大,分成很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分成两个小组,负责1月和7月,找出自己家乡的气温,在找出本图中,全国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数据和位置,计算气温年较差。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说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是总结1

第1课时 天气和气候 气温和降水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0年中考地理冲刺复习

第1课时 天气和气候 气温和降水 影响气候的主 要因素 考能提升 题组一 基础训练题组 一、选择题 下表为临沂市某周的天气状况记录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3—4℃ 微风 -1—9℃ 微风 -4—7℃ 微风 -3—9℃ 微风 -2—7℃ 微风 -1—8℃ 北风 4—5级 -5—4℃ 北风 5—6级 1.(2019山东临沂)一周中,临沂市气温日较差最大的一天是( ) A.周二 B.周三 C.周四 D.周日 2.(2019山东临沂)据表判断以下天气播报正确的是( ) A.周二小雪转大雪 B.周三晴转多云,气温回升 C.周五有雾,不利于户外运动 D.周六多云,有沙尘天气 下面是“北京2018年10月1日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题。 3.(2019肥城二模)这一天北京的气温日较差大约为( ) A.23.6 ℃ B.8.7 ℃ C.14.9 ℃ D.18.6 ℃ 4.(2018新泰模拟)每年的3月3日和3月5日,全国两会都在北京正式开幕。两会召开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泰安由春分向夏至过渡②泰安的白天正逐渐变短,且总体上是昼长夜短③我们的校园每天正午时刻树影越来越短④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正由南向北移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我国古人发明的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图示意不同节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2018泰安样题)“二十四节气”是( ) A.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依据划分的 B.以地球绕地轴自转周期为依据划分的 C.以月相的阴晴圆缺变化周期为依据划分的 D.以地球上的山川变化现象为依据划分的 6.(2018泰安样题)申遗成功当日,我国正处于哪两个节气之间( ) A.清明—谷雨 B.寒露—霜降 C.小雪—大雪 D.小寒—大寒 太阳能热水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的集热装置(如下图)。从理论上讲,要达到最佳集热效果需让太阳光垂直照向集热管面。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若想让太阳能热水器达到最佳集热效果,安装时,太阳能集热管面的倾斜度应根据当地的纬度进行调整。据此并结合下方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中国的气温与温度带

中国的气温与温度带——导学案 【学习要点】 一、自主学习: 1、掌握气温分布图的阅读方法,能准确读出等温线的温度。 2、通过阅读冬夏气温分布图,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南北气温特征的差异。 二、重点探究: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 三、生活应用: 了解气温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影响,记住温度带的划分,了解各温 度带的熟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板块一:观察发现】 活动一: 读《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思考: 1、找出-8℃、0℃、8℃等温线,并在 每根等温线的东端标注相应的温度 值。 2、用醒目的颜色画出0℃等温线,观 察它大致经过的山脉和河流。 3、找出一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地 区。算一算温差为多少? 4、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温差 ,北方 南南方 。 活动二: 读《中国七月平均气温》图,思考: 1、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是哪里, 为什么? 2、七月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在多 少摄氏度以上? 3、我国南北的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 4、我国夏季气温特点:南北温差 , 全国普遍 。 学以致用: 1、周末爸爸要去吉林出差,顺便还想去爬长白山。为轻装前进,他打算就穿一身运动装去。这样做合适吗,为什么? 2、南方人都说,北方人比他们更懂得穿衣打扮,因为我们衣橱里的衣服种类总是比他们多。他们想得对吗? 3、读下面A 、B 两城市各月气温曲线图: 1、算一算,一月、七月两地气温分别相差多少℃? 2、两地气温年较差各为多少? 答:A 为 ℃、B 为 ℃。 3、如果这两个城市分别为广州和哈尔滨,则 A 是 、B 是 。 气温(℃) A 气温(℃) B 中国的气温与温度带——导学案 共4页 第1页 中国的气温与温度带——导学案 共4页 第2页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3课 《 温度与气温》练习题

教科版四上第一单元第3课《温度与气温》练习题 ★请认真答题,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一、填空题 1.测量气温一般用_________________,它的单位一般用“_________”表示。 2.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__________________后,才能读数。 3.我们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来观察温度在一天当中的变化。 二、判断题 1.在我们家乡一天中一般下午2点的气温最高。() 2.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3.某小组测得的温度与其他组不一样,肯定是温度计坏了。() 4.室外的温度一定比室内要高。() 5.气温随时都在变化。() 6.为了寻找气温的变化规律,我们每天测量的时间和地点应一致。() 7.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在午后2时,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8.同一天同一时间,小明在阴凉通风处测得的气温是27℃,在阳光下测得的温度是30℃,他 在天气日历中应该记录的气温是30℃。() 9.我们用温度计测量好室外的气温应该拿到室内来读数,以便及时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 10.测气温时,要等液柱停止升降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液面平齐。() 三、选择题 1.下列温度计的读法正确的是()。 A. B. C. 2.25℃读作()。 A.二十五度 B.二十五摄氏度 C.摄氏二十五度 3.小明用温度计测当地的温度,测得当天14时的气温为5℃,可知现在所处的季节是()。 A.夏季 B.秋季 C.冬季 4.下列三个温度中,()更接近夏天天气预报中所报的气温。 A.教室27℃ B.电脑室23℃ C.树荫下31℃ cc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3.3《测量气温》教学设计

《测量气温》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学生用气温计测量获得的数据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本课聚焦部分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明确了这节课的主题是测量气温;第二个问题明确了测量获得气温数据后还要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第三个问题明确了要学会气温计的正确使用方法。探索部分安排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学习气温计的使用方法;第二个活动是测量并记录教室外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一天中的五个时间点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柱状图,对测量的温度进行分析,从而统计发现一天气温的变化规律,认识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指在一天中哪一时刻的气温。第三个活动是在天气日历上坚持记录每天的气温,教师指导学生把测得的气温记录在天气日历里,为学习第7课《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做好气温数据的积累。研讨部分的三个问题指向本课的教学目标。第一个问题的研讨让学生意识到真实数据的记录对发现科学规律的重要性;第二个问题的研讨则是引导学生归纳提炼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第三个问题的研讨让学生明白柱状图等统计图表的绘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形象具体地展示天气变化规律。 【学生分析】 测量气温是在学生认识了气温计,练习了气温计的读数后进行的。让学生选择一天中的五个时间点进行测量并将结果记录下来,这个活动在一节课中无法全部完成,必须延伸到课外,甚至要延伸到第二天才能完成,有一些时间点可能正好是上课时间。三年级学生不可能自发地按要求完成上述任务,教师要做好课后活动的组织工作,可以根据学校作息时间表选定时间,不一定要严格选在整点时间和间隔2小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空气温度。为了比较,每天可以选同一 时间点来测量气温。 ●一天的气温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四年级科学上册1.3温度与气温练习教科

第三节温度与气温 一、填空题 1、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的地方,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答案:室外阴凉、通风 解析:解答:根据气温的概念,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分析:考察气温的概念。 2、每天要在来测量气温。 答案: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解析:解答:测量气温要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分析:考察气温的特点。 3、通常情况下,一天中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气温最低。 答案:下午2~3时|日出前后 解析:解答: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下午2~3时的气温最高,凌晨和日出前后气温最低。分析:考察温度的特点。 4、我们可以利用来观察温度在一天当中的变化情况。 答案:温度折线图 解析:解答:我们可以利用温度折线图来观察温度在一天当中的变化情况。 分析:考察天气日历的意义。 5、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后才能读数,视线要与液柱齐平。 答案:稳定|顶端 解析:解答: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稳定后才能读数,视线要与液柱顶端齐平。 分析:考察温度计的使用。 6、天气预报中说的气温是指。 答案:离地1.5米高度上的温度 解析:解答:天气预报中说的气温是指离地1.5米高度上的温度。 分析:考察气温的概念。 7、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

答案:22℃ 解析:解答: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 分析:考查气温的特点。 8、在35℃的气温下,人体感到。在0℃的气温下,人体感到。 答案:炎热难耐|寒冷 解析:解答:在35℃的气温下,人体感到炎热难耐。在0℃的气温下,人体感到寒冷。分析:考察气温的特点。 9、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或后,才能读数。 答案:上升|下降 解析:解答: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分析:考查温度计的使用。 10、气温是指,这个地方的温度能反映。 答案: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当地气温 解析:解答: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能反映当地气温。分析:考察气温的概念。 二、选择题 11、天气预报图中的不同符号表示不同的天气。() 答案:正确 解析:解答:天气预报图中的不同符号表示不同的天气。 分析:考察天气符号。 12、测量气温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答案:正确 解析:解答:测量气温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分析:考察气温的特点。 13、测量气温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答案:正确 解析:解答:测量气温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 分析:考察气温的测量。 14、不同时间段的气温是相同的。() 答案:错误

《气温和温度带》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 ——气温与温度带 一、教案背景 《中国的气候》这节课内容较多,在设计教学时,我把气温与温度带作为了一课时来进行教学。 二、教学课题 气温与温度带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这节课内容较多,在设计教学时,我把气温与温度带作为了一课时来进行教学。主要学习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年多的地理学习经验,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初步具备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现在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尤其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地理要讲究方法,更离不开地图,利用对各种地图的学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启发学生获得新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概念,提高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做到“图”“文”合一,融会贯通。 五、教学方法 激励鼓动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活学创新法、省学检测法。 六、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以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与依据 2、能力目标: 掌握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的形成原因 3、情感目标: 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依据 教学过程

导入:(略) 活动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读课本P28–P30,自主完成问题 1、我国1月份0℃等温线大体经过______(山脉)、_____(河流)一线。 2、我国1月气温最高值是___ ℃,最低值是___ ℃,南北相差___℃,其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__ 附近,原因是。 3、我国7月气温最高值是___ ℃,最低值是___ ℃,南北相差___℃,其中气温最低的地方是__ ,原因是。 4、由第2、3小题可推出,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就越,夏季南北。 5、我国根据各地(≥10℃)的多少,自北向南划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温度带,还有一个________区。(五带一区) 6、按要求完成下表。 ①结合下图,在表中填出各温度带包括的主要地形区(地区) ②在下表中,填出各温度带的主要作物及作物熟制

三年级下册第三章--温度

主要知识点:第三单元温度和温度计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它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表示。要比较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借助于温度计进行测量。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我知道的温度计有水温计、室温计、体温计、高温计、数字温度计等,一般的室内温度计量程:—15℃~100℃,测量的最小刻度是1℃。水烧开时的温度大致是100℃;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 ℃。 3、用温度计前要弄清楚的3个问题:①是什么温度计?单位?②每个刻度是多少?③测量的最高、最低温度是多少?读数:25摄氏度可以写成25℃,25℃可以读为25摄氏度。(零下摄氏度的读写:—25℃可以读为零下25摄氏度) 3. 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在35℃--42℃之间,每一摄氏度细分成10个小格,所以温度计上的每一刻度表示0.1℃.人的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超过这个温度就是发热。 4、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大,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下,读数时要从上往下数,写温度时前面加“—”,表示零下。温度计越往下数字越小,说明是零摄氏度以上,读数时从下往上数。 5、测量水温的方法:(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体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6、跟水相比,冰的特点是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坚硬。冰和水都无色、无味、透明、有一定体积。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 7、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8、水在自然界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当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当环境温度高于0摄氏度,冰的温度升至0摄氏度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冰水混合在一起,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摄氏度,直至完全融化成水。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9、为何盛冰的玻璃杯外壁有水珠:因为玻璃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杯壁,凝结成看得见得小水滴。

1-3温度和气温

1-3 温度和气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

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 四、课后作业 1、我会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气温最低。 (2)、一年之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 2、我会选。 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是( 3 )。 (1)上午10时(2)中午12时(3)下午2时 五、课后反思:

地理:温度带的划分

按照积温来(气温大于等于10度的持续期)划分温度带: 以各个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 温度带: 分为热带温带(南温带,北温带)寒带(北寒带,南寒带) xx北回归线之间是热带 北回归线至北极圈是北温带 北极圈至北极点是xx 同样的 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是xx xx圈至xx点是xx 年积温小于1600度: 寒温带 年积温大于1600度小于3400度: 中温带 年积温大于3400度小于4500度: 暖温带 年积温大于4500度小于8000度: 亚热带 年积温大于8000度: 热带

年积温小于2000度的xx: 高原气候区 1.冬季气温的分布从1月等温线图可看出:0℃等温线穿过了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此线以北(包括北方、西北内陆及青藏高原)的气温在0℃以下,其中黑龙江漠河的气温在-30℃以下;此线以南的气温则在0℃以上,其中海南三亚的气温为20℃以上。因此,南方温暖,北方寒冷,南北气温差别大是中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征。 这一特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纬度位置的影响冬季阳光直射在南半球,中国大部处于北温带,由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少,同时中国南北纬度相差达50℃,北方与南方太阳高度差别显著,故造成北方大部地区气温低,且南北气温差别大。 冬季风的影响冬季,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常有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吹来,北方地区首当其冲,因此更加剧了北方严寒并使南北气温的差别增大。 2.夏季气温的分布从中国夏季7月等温线图上可以看出: 除了地势高的青藏高原和天山等以外,大部地区在20℃以上,南方许多地方在28℃以上;新疆吐鲁番盆地7月平均气温高达32℃,是中国夏季的炎热中心。所以除青藏高原等地势高的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气温差别不大,是中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征。 其形成原因有: 夏季阳光直射点在北半球,中国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普遍增多。加之北方因纬度较高,白昼又比较长,获得的光热相对增多,缩短了与南方的气温差距,因而全国普遍高温。 温度带 ≥10℃积温 生长期(天)

第3课 《温度与气温》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3课《温度与气温》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1.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在前两课中,学生实际上已经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2.每个小组或每个同学都将再次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中。 3.为了提高学生们测量的准确性,有必要在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进行指导:1.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温度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5或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摄氏度或2摄氏度。4.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4.对测量的气温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并指导学生把测得的气温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上。 5.利用收集的数据制成“温度填充图”,分析每天选择同一时间测量气温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气温、天气预报的主要含义。 2、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观测气温。 3、选择每天观测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观测和记录。 4、会用温度计等进行简单的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运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方式,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观测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兴致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观测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观测和记录。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2、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3、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出示冬天和夏天两张不同的图片,说明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研究内容:今天我们就要共同来研究如何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 3、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冬夏不同的图片展示,让学生体会温度的不同对我们的影响,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说明气温与温度的区别,为下面的探究做铺垫。 二、测量比较,探究新知 (一)复习温度计的使用 1.请学生说说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教师进行补充说明。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并读出书本中温度计的各个温度。

小学科学教案:《温度与气温》教案

《温度和气温》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温度计的使用: 1、每个小组发一根温度计。 2、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温度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5或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摄氏度或2摄氏度。) 3、寻找温度计上水结冰的温度(冰点)和水沸腾的温度(沸点)。 4、估计在寒冬和烈日时节分别测量温度时温度计的大致范围。(随机课件) 5、小活动;测量手心温度。(要把温度计放在手心1-2分钟,待液柱稳定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二、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室内和教室外温度一样吗?哪一个温度会高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测量室内外温度,完成作业本4面活动记录2题。 测量室内温度。让学生把温度计放在桌面(或手持于身前)两分钟,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并记录在“室内外温度记录表”上相应的地方。汇报测量的结果,对各组(同学)之间的温度差别进行分析,认识误差,并指导学生在测量时尽量减少误差。 测量室外温度。带学生到室外,每组选择室外不同的地点测量气温。记录测得的气温和地点。 3、回到教室,把室内外测得的温度进行比较,并思考:室内外的温度相同吗?哪儿的温度高(或低)?哪一个温度可以反映当地的气温? 三、气温的测量: 1、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2、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3、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什么时候的气温最高?什么时候的气温最低?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4、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如果想知道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应分别选择什么时间测量?) 5、教师小结。 课后反思

三年级科学下册 气温是多少 1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气温是多少 一、课程标准: 1.知道利用根据观测比利用感官更准确有效。 2.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受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 3.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4.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5.知道可以用温度来描述和测量天气。 6.知道基本气象观测器材的作用。 7.体会到长期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价值的。 8.了解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9.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 10.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11.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目的: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3.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二)知识与技能 1.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 2.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 3.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4.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5.知道进行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的重要性,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2.有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实事求是地反映测量结果。 三、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3.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4.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 5.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 6.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7.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8.知道进行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 9.意识到证据的重要性,有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10.有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实事求是地反映测量结果。 四、学习成果评价 (一)概念发展 1.不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不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2.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3.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二)探究能力 1.不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不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不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 2.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 3.懂得看、读、写温度的正确方法,知道气温计又可称为寒暑表,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知道进行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准备: 1.学生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寒暑表模型。 2.百叶箱.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六、教学步骤

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描述1月0oC等温线的分布,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有关地理图表的能力。 2.通过读图和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及温度带的划分标准。 3.使学生正确认识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密切,从而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利用不同的热量资源,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 4.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作物品种多样世界罕见的国情,增强爱国情感。 5.通过分析、讨论所给资料,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降低气候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从春节我国南北两地的不同景观入手,引出了我国南北气温差异这一话题。通过安排学生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使其了解我国气温在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紧接着,教材又通过表格、图片、文字及一系列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纬度位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材又介绍了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这一部分现作为选学内容),以及温度带对我国各地农业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温度带是连接我国气温基础知识和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基础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3、绘制、阅读和分析有关地理图表。 难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我国南北气温的地域性差异是由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造成的;其次,这种差异会造成各

地区在民俗、建筑、饮食等各方面的不同,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实例使学生对气候在自然地理要素中的重要位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从学科能力上来讲,本节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等温线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等高线图,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形成读等值线图的思维方式。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P40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一段,在学生阅读之后,可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容易理解,因为它的纬度在我国最高。但为什么最热的地方不在曾母暗沙而在吐鲁番?"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使其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用地理的头脑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密切关系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关于“冬季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教法建议 关于冬季我国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这一问题合起来一起分析可能更利于学生理解。首先引导学生看“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逐渐地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三地的纬度有什么不同?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说明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简单的列出一个示意性表格(如表一),再沿着这种思路考虑夏季的情况。通过列表分析,思路就比较清楚了。 表一(冬季) 表二(夏季)

天气与气温

龙文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课题 2.2天气和气温 教学目标1、理解天气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 3、学会测量气温 4、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气温的观测 难点: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 考点及考试要求1、天气。 2、气温的测量。 3、气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内容 2.2天气和气温 一.天气是什么 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刮风、下雨、雷电等都是天气现象。 【读图】2-6、2-7感受天气 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讨论题】1、判别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词语 2、说说当天的天气状况 二、气温 1、气温的含义:空气的温度叫气温。描述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2、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分类】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复习】温度计的结构和制造原理 3、气温度量单位:摄氏度(℃) 【设问】一般把温度计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为什么?

【探究实验1】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百叶箱内和百叶箱外的气温 时间上午中午下午晚上 温度(百叶箱内) 温度(百叶箱外) 据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1)百叶箱内的气温比箱外低; (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比较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探究实验2】探究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间 实验结论: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与太阳辐射和大地散热有关 4、气温与人类生活和其它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举例】1、人类的生产方面:春播、夏收;冬季作物的防冻;农作物有各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 2、人类的生活方面:空调、暖气;避暑疗养; 3、生物的行为:狗在高温时的表现;蛇的冬眠、蛙的产卵等。

3-3 温度和气温

3-3 温度和气温 探究活动分析: 1.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在前两课中,学生实际上已经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2.每个小组或每个同学都将再次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中。 3.为了提高学生们测量的准确性,有必要在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进行指导:1、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温度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5或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摄氏度或2摄氏度。4.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5.对测量的气温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并指导学生把测得的气温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上。 6.利用收集的数据制成“温度填充图”,分析每天选择同一时间测量气温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温度与气温》教学设计

《温度与气温》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在前两课中,学生实际上已经用温度计观测气温。每个小组或每个同学都将再次使用温度计观测气温,并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使用温度计观测气温,并将观测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气温、天气预报的主要含义。 2、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观测气温。 3、选择每天观测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观测和记录。 4、会用温度计等进行简单的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运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方式,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观测和记录数 据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兴致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观测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观测和记录。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分小组观测并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2、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3、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4、多媒体资料:动画:气温计与实验用的温度计有何不同。视频:气温的定义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提高学生们观测气温的规范性、科学性,首先在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使用温度计和观测气温进行指导: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观测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之后对测量的气温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最后指导学生把测得的气温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利用收集的数据制成“温度填充图”,分析每天选择同一时间测量气温的重要性。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说明气温与温度的区别。 2、揭示学习课题。

八年级地理: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地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地理教案 / 初中地理 / 八年级地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3课气温和降水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广阔的见识,可以让学生了理解到做人的道理还有生存的意义,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地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知道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 2、了解温度带的划分标准和范围。 3、了解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理解干湿地区的划分。 【教学重点】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用具】 中国1月气温分布图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上节学习了地形分布,今天学习一下气温和降水的内容。

2、展示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安排学生读图。 讲解:我国气温不仅季节变化大,而且地区差异明显。冬季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一、气温分布 1、冬季气温特点 2、夏季气温特点 (提问)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冬季和夏季气温特征不一样,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根据各地的气温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把全国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读图认识一下,和前面的地形区联系,看看主要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 (转承)那么我国的降水是怎样的呢,下面看图分析一下 板书:二、降水的时空变化 安排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课本内容。 总结: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都很大,从空间上看,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根据我国各地降水和蒸发的关系,我国分成四个干湿地区。 总结: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都很大,分成很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第3章 温度

第三章温度 一、名词解释题: 1. 温度(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与最低温度(气温)之差。 2. 温度(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之差。 3. 日平均温度:为一日中四次观测温度值之平均。即 T平均= (T02+T08+T14+T20)÷4。 4. 候平均温度:为五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5. 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 6. 活动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7. 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 8.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9. 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10. 辐射逆温:晴朗小风的夜间,地面因强烈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从而形成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逆温。 11. 活动面(作用面):凡是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从而能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或湿度状况的物质面。 12. 容积热容量:单位容积的物质,升温1℃,所需要的热量。 13. 农耕期:通常把日平均温度稳定在0℃以上所持续的时期,称为农耕期。 14. 逆温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发生逆温现象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15. 三基点温度:是指生物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上限温度和最适温度。 二、填空题: 1. 空气温度日变化规律是:最高温度出现在(1) 时,最低温度出现(2) 时。年变化是最热月在(3) ,最冷月在(4) 月。 2. 土温日较差,随深度增加而(5) ,极值(即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6) 。 3. 水的热容量(C)比空气的热容量(7) 。水的导热率(λ)比空气(8) 。粘土的热容量比沙土的要(9) ,粘土的导热率比沙土(10) 。 4. 干松土壤与紧湿土壤相比: C干松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