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探索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探索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25卷第5期2 0 1 

3年9月教师教育研究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Vol.25,No.5

Sep

.,2013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探索

程肇基

(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 334001

)[摘要]地方高校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应当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但目前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尚未形成。依据共生学理论,

地方政府应积极为地方高校与企业互动提供平台,依托平台企业支持地方高校的发展,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以高校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以区域经济促进高校发展,实现共生发展和互动共赢。

[关键词]区域经济;地方高校;为经济社会服务;共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672-5905(2013)05-0006-06A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Co-develop

ment ofLocal Universities and Regional Economy

CHENG Zhao-j

i(Shangrao Normal College,Shangrao 334001,Jiang

xi Province)Abstract:Local universities should play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role in pushing their regional economy for-ward;however,an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regional economical developments hasnot formed yet.According the theory 

of mutualism,the local government should provide a platform for inter-actions of local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and enterprises support local universities’development and localuniversities serve their regional economy to realize a win-win co-expansion.Key 

Words:regional economy;local university;co-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收稿日期]2013-08-15

[作者简介]程肇基(1962—),男,武汉大学公共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硕导,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伦理心理。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

既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实际操作的实践问题。“必须从改革开放中找出一条新路,否则教育面临的

形势将是非常严峻的”

[1]

。地方高校与所有普通高等学校一样,都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可以说,高等学校的四大职能,最终都可以归结于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是为了服务社会;

科学研究的目标是成果转化,也是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为了民族和大众,更是服务社会;社会服务说得更为直接。应该说,一方面地方高校在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方面,

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高校提供存在和发展的空间。然而,目前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

尚未形成[2]

,因此,地方高校应立足于地方,探索

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契合点,实现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发展。

一、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关系

当前,我国地方高校主要向“省、市共管,以市为主”

的管理体制,其中,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主要是地市政府。本文的“地方高校”是指地处非省会城市的普通高等学校。这类高校大多处于经济欠发达且远离省会的地级中等城市,

大部分从专—

6—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探索

科升格而来,所以也可称为“地方性本科院校”[3]。所谓“区域经济”是指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

“共生理论”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提出,是指不同种属生物以某种物质联系共同生活在一起。该理论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域,则是指异质对象结成友好、合作、相互促进的社会形态[4]。由于双方所处的区位具有不可替代性,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性很大[5]。

(一)区域经济建设对地方高校的需求向度

1.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人才资源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只有地方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才能更好地满足的需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急需大量服务地方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区域经济的高技术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不仅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还需要将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地方高校可以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项目的建设与开发,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和支持。技术支持是依托地方高校的技术创新建立起来的,而技术创新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这些年以来,地方高校比较注重研发科技成果,并积极与当地企事业机构进行技术上的合作,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当地技术上的创新。

3.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支柱产业

目前,一些地方高校能把先进技术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创造一批在区域内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企业,带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并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得益于通过加强产学研结合。通过参与自主创新、自主创业,配合当地政府创办科技园区。这实际上是地方高校参与区域性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并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了支柱产业,从而成为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向度

地方高校的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和丰富的资源作为支撑,而地方政府投资的最主要依据是,投资能否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地方高校只有积极投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才能争取地方政府更多更大的支持。

1.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决定地方高校发展物质基础

地方高校的持续发展必须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旺盛的教育需求,而这两个基本条件的满足都有赖于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地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依靠地方财政支持,只有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经济和政策优势来提高整体实力,才能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地方政府在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

2.区域产业结构水平决定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向

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重点不同,在人才需求的需求量、种类和层次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方面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期,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则成为地方高校服务战略随之调整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区域产业结构状况,也会对区域的劳动力与人才结构的优化配置,提出新的要求。

3.地方政府发展战略决定地方高校政策支持力度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市场需求,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的支撑点。地方高校只有依托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规划,以区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和规划作为引领和支撑,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思路,才能实现自我与区域经济和市场的链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总之,社会需要是地方高校的产生与发展的动力。地方高校发展与区域经济建设,是相互依托和互动共赢的关系,学校发展了,区域也能从中受益;区域发展了,学校可以获得地方政府更多的支持。

二、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条件分析

(一)可能具有的优势

1.普通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是服务社会

高校经历了由单纯培养人才到以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再到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变化。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主要的社会职能。高等

2013年教师教育研究第5期

学校三个职能的产生和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尤其是为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说明大学教育与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越来越密切。而第三职能又是在高校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说明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高校自身职能扩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地方高校具备服务区域经济的地缘优势

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所能依赖的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就是“区位”资源、地缘优势。所谓“地缘优势”是指地方高校拥有服务区域经济的优越地理位置。由于地方高校的区位特点,社会服务范围明确,地方特色比较明显,与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建设中合作性大。因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在建设结合点选择上,应该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情感优势和智力优势,找准位置和方向,打响“地方牌”,贴近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

3.区域社会共享地方高校的丰富资源

地方高校既是区域培养专门人才的摇篮,也是该地区应用技术及信息的中心和学术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基地。可以与区域经济建设共享地方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人才密集、信息灵通、拥有较先进设备、拥有大量的科技成果等丰富资源,在服务地方方面,具有文化、成本、角色定位等丰富资源,能够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快捷、贴身的服务[6]。同时,也为地方高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地缘优势,提供了更多的互利资源。

(二)可能具有的弱势

1.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意识不强

当前,许多地方高校只注重“圈”地,“圈”人,“圈”专业,却忽视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合作共赢。没有认识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仍按原有的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上追求规模、层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追求大而全;在科研研究上不联系实际,更多关注获奖档次、项目级别与论文数量。

2.政府部门支持地方高校力度不足

当前,国家对高等教育资金投入上,从财政主导上主要是让985工程大学以及211工程大学受益,对地方高校的投入严重不足。现在高等教育经费的筹集问题,主要来源于三大块:一块是政府财政投入;第二块是学杂费;第三块是高校借贷的银行部分。对地方高校来说,主要依赖于学杂费的收入。可以说,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关键是经费困难,而地方政府对自己所办高校的心态是,为我解决部分学生升学问题就可以了,至于其它事,“管得多,用得少”;“卡得多,放得少”。

3.地方高校企事业单位合作程度不高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高校与当地企事业单位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较少,高校不了解当地企事业单位的科研需求,企事业单位不能很好地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为自己的发展服务。因此,有相当多的企事业部门,还是习惯有难题找老牌高校和大科研机关。由于缺乏沟通交流与合作共赢,导致了产学研结合缺乏体制支撑和政策支持。

三、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基本目标和原则

(一)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基本目标和原则

“假如没有现实社会需求的话,大学的扩展是不可能的。”[7]区域社会对地方高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对知识的需求、对高等学校所能提供的社会服务的需求”[8]。但这并不等于说,每一所地方高校对三个方面都做出回应。由于地方高校特定的区位和地缘,决定了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有着共生发展的关系,这一关系既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方高校的发展互为前提,是一种互动双赢、共生发展的关系。基于共生发展理论,还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是互惠性原则,既要符合学校发展实际,还要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合作共赢。其次,是互补性原则,实现二者在物质、科技、人力等要素之间的互补与共享。再次,是主动性原则,地方高校对地方社会的引导和适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地方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也要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与发展[9]。最后,是市场性原则,校地互动在市场中运行,市场因素是重要的外部因素,二者互动必须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10]。

(二)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理论探索

1.正确处理服务幅度、服务层次和服务重点的关系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过程中,对各自所承担的服务职能、服务内容和服务途径可以有所侧重,可以追求多元化的模式。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制定适合区情、地情、校情的发展战略,选择好结合点、确定好结合模式,发挥自己在学科、专业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建立起相应的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有选择有重点地搞好区域服务,形成自己的特色。

2.正确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经济的关系

国家有规定,地方高校要优先满足地方人才培养的需要[11]。从知识的角度看,教学活动及人才培养是传授知识,科学研究是发展知识,二者应有机地结合;从创造性的角度看,教学活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研究能力,科研本身就是创造性的活动,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有此可见,教学和科研二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教学和科研作为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共同构建了大学的育人环境。因此,要正确处理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3.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关系

基础研究为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应用研究是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之间的桥梁,既为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开辟了方向,又将开发研究的信息反馈给基础研究;开发研究担负着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转化的任务。高校作为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仍要以基础研究为主。在知识经济时代,更要重视基础研究,兼顾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否则,基础研究的薄弱会造成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四、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基本途径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存在依附关系、共生关系和利益关系[12]。地方高校在结构调整、组织优化、管理革新等方面的努力,是促进自身融入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现实选择。它使得高校学科建设回归于其本来的内涵———服务于社会的全面发展[13]。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空间还很大,可以在以下做出努力。

(一)人才培养途径

1.培养各类急需人才

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说到底是人才培养与教育问题。地方高校由于它的地方性和现实性强的特点,在完成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必须着重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大量的以应用型为主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在具体操作上,可以依据地市人才部门的预测,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形成“刚”、“柔”相济、“需—产—销”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柔性专业以刚性专业为依托,刚性专业以柔性专业去拓展[14]。这样既保证了长线专业的发展需要,又满足了产业调整所带来的人才需求。

2.搭建社会教育平台

影响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在市场机制调节下按照要素分配,劳动者依靠本身素质、技能等方面的高低,获得差异性收入。由此表明,贫困与落后不是市场经济制度造成的,而是未能被劳动力市场所包容的结果。因此,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搭建社会教育平台,通过增强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能力来实现。大多地方高校所处区域经济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建立教育培训制度,推进农民职业化的进程,与新型农民的培育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农民职业化是指“农民”由一种身份象征向职业标识的转化[15]。

加速社会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抓紧构建教育培训制度,一方面,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创新教育培训目标,促使农民由培训技术的操作者向觉悟高、懂科学、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另一方面,举办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为区域社会的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员工、个体经营者等提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16]。

3.提高全民经济文明

如果说农民职业化取决农民自身素质的高低,那么区域经济能否健康长效的发展,则离不开全民经济文明程度的提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与劳动者素质和文明程度直接相关。在这些方面,地方高校可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社会舆论监督的核心力量之一;另一方面,它是构筑社会道德基础的重要力量。对此,地

2013年教师教育研究第5期

方高校可利用自身教书育人的感化功能,发挥其它社会力量所难以替代的作用。

(二)技术支持途径

1.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决策咨询

首先,为政府、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成为企业参谋;通过召开专家学者会,为政府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挥智囊作用;通过在政府相应部门兼职,参与项目工作,成为政府的智囊团与咨询中心。其次,发挥文化辐射力,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地方高校未必要“做大”,但必须要有特色。突出地方特色和凝练办学特色,应当实现两个结合:一是与地方历史文化相结合,二是与区域经济建设的要求相结合。在与地方历史文化相结合方面,地方高校应主动肩负起促进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的重任[17],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为文化强市提供智力支持。

2.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地方高校一方面可投入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先进工艺和先进技术,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可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和经济状况,来调整科研计划与方向,使之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还可以接受企业的委托,或与企业建立科技合作,转让专利,或联合开发新产品,使学校和企业科技人才形成联动合力,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此外,还可以为乡镇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和有效的科技服务。

3.为区域经济建设创办科技园与孵化器

有条件的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建设好科技园与孵化器关键在于,一要以高校为依托,依靠自主技术创新;二要积极鼓励科技园区,通过创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创业人员创业园、科研院所创业园等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到园内创业。

(三)产业发展途径

1.开发教育产业和相关产业

地方高校创办高技术产业是高校社会职能的延伸。地方高校兴办校办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既是高等学校社会功能的发展,也是新技术革命兴起的产物。这一产业呈现以下鲜明的特点:一是具有科技力量密集、智力资源雄厚、信息量大等特点,是产生新思路、新成果的重要源泉。二是通过创办科技产业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在较高层次上直接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促进了教育改革的深化。三是科技产业的出现既给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实践基地,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科学研究的场所。四是科技产业担负着“孵化”、“转化”、“辐射”的功能。

2.刺激区域经济的消费需求

教育市场的全面启动,教育产业的兴起是促进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首先,要适当扩大教育规模。扩大规模可以促进以高校为中心的小经济。由于大学生每年的消费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既推动了当地餐饮、住房、交通、娱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又为当地的待业人员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次,改善周边的经济环境。要以高校为中心开展房地产业、商业、饮食业的发展,将高校作为小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再次,适度发展旅游业,一方面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外出旅游,另一方面,可将高校作为一种旅游资源[18]。此外,高校基建投资也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鼓励社会各界在学校附近开发房产,或作为大学生公寓投人,或作为教学和实验室设施投资。

3.创造区域社会的就业机会

教育启动消费论的基本观点是,通过高校扩招和增加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拉动消费并相应地增加就业。地方企事业单位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场所,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各种机会,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升[19]。地方政府还可以为高校与企业之间搭建人才供需平台,通过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和“科研合作基地”的实习与实训,对学生的进行指导与评价。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收获实际工作经验,为毕业后就业夯实了基础,企业也可以雇佣到优秀学生,并在实际工作中考核、录用未来员工。作为合作伙伴的地方高校,则可以通过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了解毕业生的需求情况,改进教学育人途径,扩大办学规模和效益[20]。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有着共生发展的关系,只有遵循互利共赢原则,才能保证二者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在互利共赢中不断发展壮大。从中不仅为地方高校的改革注入

(下转第5页)

1949年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的制度变迁

[3] 詹姆斯·马奇,约翰·奥尔森,殿敏编译.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J].经济社会体制比

较,1995,(5).

[4] B.盖伊·彼得斯,王向民,段红伟译.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

集团.2011,译者序,2.

[5] 彼得·豪尔,罗斯玛丽·泰勒,何俊智译.政治科学与三个新制度主义[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3,(5).

[6] B.盖伊·彼得斯,王向民,段红伟译.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

集团.2011,译者序,2.

[7] 吴定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大事年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8] 于兴国.转型期中国教师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

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50.

[9] 管培俊.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成就与基本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9,(2).

[10]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EB/OL].[01-20-2013].http://

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s6991/201212/145604.html.

[11]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01-20-2013].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A10_zcwj/201209/141772.

html.

(本文责任编辑:王 俭)

(上接第10页)

活力,而且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甚至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方向。这既是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在互动共生中得到的发展机遇,也是作为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柳斌.要从改革开放中找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1992(4).

[2] 蒋立杰,李俊林.对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3] 程肇基,柳和生.地市高校学科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黑龙江高教,2008(6).

[4] 刘松平,刘国平,周艳荣.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互动发展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8(5).

[5] 程肇基,柳和生.学科建设是我国地市高校的发展之本[J].江苏高教,2007(5).

[6] 蒲小梅,程子彪,向妍燕.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研究———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J].经济

研究导刊,2013(7).

[7] 曲则生等编译.日本高等教育社会学文集[C].上海:百家出版社,1989:139.

[8] 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136-147.

[9] 顾永安.校地互动:地方高校科学发展的新思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10] 龚放.观念认同政府主导项目推动———再论打造“长三角高等教育发展极”[J].教育发展研究,2005

(4).

[11] 鲁林岳.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地方高校发展与转型的价值导向与追求[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

征求意见稿).http://www.moe.gov.cn/edoas/

website18/zhuanti/2010zqyj/survey_add.jsp?

classifyid=106

[13] 吴文清,高策,王莉.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转型适配性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

(2).

[14] “高教研究”课题纽,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模式探讨[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3(1).

[15] 范鹏.农民职业化:新农村建设的立业之本[N].光明日报,2013-7-2.

[16] 杨连生.辽宁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17] 朱国仁.从“象牙塔”到社会“服务站”———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演变的历史考察[J].清华大学教

育研究,1999(1).

[18] 王锐鸿.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武汉理工大学,2008(5).[19] 任羽宇.对地方高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思考[D].西北大学,2008(6).

[20] 刘琴.湖南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7(11).

(本文责任编辑:王 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发挥港口优势促进区域经济整合_于汝民

港口经济!""!#" #$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和国际贸易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港口#特别是作为交通运输枢纽的国际性港口!在发挥多种运输方式必经转运点作用的同时!组织外贸的战略作用也日益增强"作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型的港口经济!在一个国家和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港口作为综合运输链中的一个主要环节!正在成为强化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促进区域整合#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整合作用 区域是指有内聚力的地区!它以地域内部的同构型和功能一体化为特征!具有经济上的密切相关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相互交叉的渗透性"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来看!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京津冀地区$这些地区很重要的特点又都拥有港口群"由于港口的特性!港口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整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资源"无论从国内还是在世界范围来看!各种资源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因而需要靠运输来进行调解"海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的特点!而港口作为海上货物运输和陆上货物运输的结合点!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拥有港口的区域!在利用全球资源发展本地区经济的过程中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区域内部也存在着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逐步形成中心城市#周边城市和农村地区"在区域经济内部布局中!港口发挥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各种资源运输成本#物流成本降低!同时还降低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交易成本!从而!形成良好发展环境!增强区域的竞争优 势"因而港口使各种资源向港口及周边的低成本地区集中!促使更多相互关联的公司#供货商和关联产业相应 集中!形成 &集群现象’!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现代化港口也为城市和区域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促进地区经济结构和布局优化" $"港口城市发挥着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港口作为综合运输枢纽和物流节点!通过与周边地区形成的集疏运网络系统!加强了区域间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沟通和交流!强化了所在地区的同质因素!从而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作用!促使中心区域产业逐渐向周边地区转移!使整个区域的联系更为紧密!整体性增强!各种产业相互促进发展"随着区域内产业的不断升级!在中心城市逐步形成以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和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信息产业和轻加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制造业#加工业向周边地区扩散!形成各有分工#优势互补#梯次发展的区域内产业布局!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港口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得到加强!这也促进其区域经济中心地位的形成" %"港口与相关产业联系密切#涉及面广"港口的发展既需要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金融#保险#代理#信息#口岸服务等相关产业的支持!又极大地带动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天津港为例!港口每万吨货物吞吐量创造&’(的贡献约为!#)万元!对地区就业的贡献为#*人$港口生产经营与其他相关产业及间接诱发的经济贡献比值为!!+!提供的就业比值为!!,"港口的发展使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有较大的提高!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带动作用" 二、建立以港口为龙头的现代大交通、物流、临港工业和综合服务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整 发挥港口优势促进区域经济整合 !!!!!!!!!!!!!!!!!!!!!!!!!!!!!!!!!!!!!!!!!!!!!!!!!!!!!!!!!"于汝民 环渤海港口合作

最新-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精品

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各个角度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格局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为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提供了有正面意义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对策近年来,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引导下,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新格局。 十八大以后,在新的北部丝绸之路规划之下,我国与俄罗斯、蒙古国的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阶段,在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内蒙古自治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首先实现呼包鄂地区发展,紧接着在国家振兴东北经济的规划下,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塑造东西互动、内外结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增强了国内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地域差异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之间的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各有不同优劣势,充分了解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和发展前景有利于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区域要素的优化配置。 1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我国资源禀赋最好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分为蒙东、蒙中和蒙西地区。 蒙东地区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蒙中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蒙西地区包括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 近几年,各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有了明显的差异,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是蒙中地区呼包鄂,相比之下蒙东地区相对慢一些。 由于各地区间自然资源禀赋不同,每个地区都形成了优势特色产业。 比如,蒙中地区的包头市以钢铁产业为主,鄂尔多斯是以煤炭和羊绒产业为特色产业,为本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蒙东地区中呼伦贝尔地区形成了乳制品产业群,通辽、赤峰地区牛羊肉产品加工产业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内蒙古自治区大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呼包鄂地区,有27家,而蒙东地区总共

大数据产业在中国区域建设及重点应用领域发展分析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7a5188760.html, 大数据产业在中国区域建设及重点应用领域发展分析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市场研究及运营战略一体化服务商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CHINA MACHINERY MARKETING ACADEMY 官方网站:产业规划https://www.360docs.net/doc/7a5188760.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7a5188760.html, 一、紧跟浪潮捕捉热点──"数据中 国"建设初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作为"'十三五'十四大战略"之一的"国家大数据战略",我国《大数据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也正在紧张制定中。"十三五"期间,大数据领域必将迎来建设高峰和投资良机。 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产业发展历程 目前,我国大数据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多种商业模式得到市场印证,新产品和服务不断推出,细分市场走向差异化竞争。

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7a5188760.html, 在全球七大重点领域内(包括教育、交通、消费、电力、能源、大健康以及金融),大数据的应用价值预计在32200-53900亿美元之间。 全球七大重点领域大数据应用潜在价值2011-2018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营收规模及增速 大数据时代的挑战 二、高屋建瓴深入分析──大数据 领域深入剖析 产业链 大数据产业链由以数据产品为中心的纵向结构与以大数据技术为中心的横向结构结成一个"T"型价值链结构。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研究 经济贸易系 国际经济贸易实务(物流与报关)1班 2009级 09421107 刘杏铃

发展前景:东盟业已形成的国际经济、政治实力;东盟在亚太国际关系中的独特地位;东盟内部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上的改善; 以及东盟艰难跋涉、发展壮大的实践本身等,却为东盟一体化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卷 障碍:东盟的一体化与欧盟的一体化相比,其进程中还存在着社 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经济结构缺陷等重重障碍. 区域经济一体化被定义为单独的经济整合为较大的经济的一种 状态或过程。也有人将一体化描述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以及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合作、变化、发展的浅析。

东南亚国家自由贸易区经济学家大英帝国经济一体化

三、正文: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变化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但国内外对经济一体化尚无统一定义。"经济一体化"这个词语的使用是近年出现的。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根据经济地理的观点,世界可以分为许多地带,并由各个具有不同经济特色的地区组成。但这些经济地区同国家地区并非总是同一区域。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体化组织的基础,一体化组织则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一体化的成就固定下来。 经济一体化具有许多经济方面的优点,重要的有: (一).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通过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 (二).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达到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水平; (三).国际谈判实力增强有利于得到更好的贸易条件; (四).增强的竞争带来增强的经济效率; (五).技术的提高带来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六).生产要素跨越国境; (七). 货币金融政策的合作; (八).就业、高经济增长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为共同的目标。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各国经济的一体化。国际商品和劳务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跨国流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大,跨国公司的活动日益频繁。各国政府政策上的变化,特别是放开以前对外国公司封闭的产业,更强更广泛的区域贸易集团化运动,资金流动限制的取消,以及降低关税壁垒的长期影响,认同并强化了一体化的潮流。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 (二)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三)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 (四)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

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基于内蒙古地区

据新华网报道,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大开发办公室统计显示:2000年至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从1539亿元增加到9725.8亿元,增长6.3倍,年均增长17.5%,从全国第24位上升到第15位;地方财政总收入从110.7亿元增加到1378.1亿元,增长12.4倍,年均增长3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129元增加到15849元,增长3.09倍,年均实际增长10.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38元增加到4938元,增长2.4倍。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建设资金支持下,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跨越,自2002年起,经济增长速度已连续8年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经济增长速度之快可谓惊人,被众多的专家学者称为“内蒙古奇迹”。 Goldsmith等研究表明,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来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正相关关系。那么在“内蒙古奇迹”背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否存 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基于内蒙古地区 朱增文 (中国人民银行兴安盟中心支行乌兰浩特137400) 内容摘要:自2002年起,内蒙古地区GDP增长速度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经济增长速度之快可谓惊人,被众多的专家学者称为“内蒙古奇迹”。相关理论研究表明,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来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正相关关系。本文运用内蒙古地区2000 ̄2009年(内蒙古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内蒙古的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之间进行了定量的相关性分析和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就金融资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度加以回归分析 ,研究表明,在“内蒙古奇迹”背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大致平行的正相关关系并不成立,而呈负相关,但是相对于劳动力而言,金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度又很显著。笔者就此分析了有关原因并提出了部分建议。 关键词:金融发展区域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贷款、动产质押、贸易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设备按揭贷款、创业贷款等业务。积极推广房产和商铺抵押贷款、按揭贷款,努力开发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质押贷款、小微型企业联保贷款、矿产开采权质押贷款。对能提供有效抵(质)押担保的企业可减少办贷程序,简化授信流程。积极探索和充分利用中小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大股东个人资产连带责任担保、经营业主联户担保、组建行业协会和信用协会等方式,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不断增加。二是加大金融服务创新。进一步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配套服务措施,加大中间业务创新力度,在结算、现金管理等方面,探索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运用特点的个性化服务方式。综合运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多种金融工具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 询、财务管理、代收代付、投资理财、咨询评估 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六)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 要落实到实处。地方政府需积极引导增设支持 中小企业发展的微型特色金融机构,建立中小 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落实优惠的财税政 策,简化行政审批环节和手续。推动建立以政 府为主导,金融为主体,司法、公安、工商等部 门协调配合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机 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现代化支付 系统、征信系统、账户管理、国库等业务,推广 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全力支持非公经济快速 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白莹)(校对:BY) 11 总第394期 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04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我国大数据产业分布

我国大数据产业分布 我国大数据产业集聚区主要位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北京、上海、广东是发展的核心地区,这些地区拥有知名互联网及技术企业、高端科技人才、国家强有力政策支撑等良好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业态,且产业规模仍在不断扩大。 除此之外,以贵州、重庆为中心的大数据产业圈,虽然地处经济比较落后的西南地区,但是贵州、重庆等地依托政府对其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的政策引导,积极引进大数据相关企业及核心人才,力图占领大数据产业制高点,带动区域经济新发展。 我国大数据区域分布图 京津冀地区依托北京,尤其是中关村在信息产业的领先优势,培育了一大批大数据企业,是目前我国大数据企业集聚最多的地方。不仅如此,部分数据企业扩散了到天津和河北等地,形成了京津冀大数据走廊格局; 珠三角地区依托广州、深圳等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发挥广州和深圳两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的集聚作用,在腾讯、华为、中兴等一批骨干企业的带动下,珠三角地区逐渐形成

了大数据集聚发展的趋势; 长三角地区依托上海、杭州、南京,将大数据与当地智慧城市、云计算发展紧密结合,吸引了大批大数据企业,促进了产业发展。上海发布《上海推进大数据研究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大数据在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应用。 大西南地区以贵州、重庆为代表城市,通过积极吸引国内外龙头骨干企业,实现大数据产业在当地的快速发展。2013年起,贵州市率先把握大数据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其发展大数据产业所独具的生态优势、能源优势、区位优势及战略优势等四大优势,抢占先机率先启动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国家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和国家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实验区;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数据集聚共享开放的统一云平台;率先开展大数据地方立法,颁布实施《贵州省大数据应用促进条例》;率先设立全球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率先举办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和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等。了解详情最后关于大数据就介绍到这里,如果大家还不明白的地方,请与网站的在线老师联系,在线老师会根据你的问题详细为你解答。点击咨询

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简析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姓名:LWJ 学校:河北大学 学院:研究生院 年级:2013 专业:区域经济学 学号:20130092

一、区域经济增长 (一)含义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二)衡量标准 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区域经济增长率。衡量区域经济增长除了测算增长总量和总量增长率之外,还应计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区域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区域经济增长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统计数据。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总量对比往年的GDP总量,而得出经济增长的百分比。 (三)具体要求 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就是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而内涵扩大再生产,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益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的方式分成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四)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投资、劳动和技术进步。 1.投资 投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50%以上。我国过去25年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增加、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促成的,投资增加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在1980年接近30%,2002年突破40%,2003年达43%(许小年,2004.),因而投资增加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劳动 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能否步入高级化良性发展轨道,关键在于它是否拥有足够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和运用新技术的人力资源,也即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级人才资源。世界银行专家的研究表明,增加教育投资,从而使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会增长9%。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强调:“改进穷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我国近年来的“孔雀东南飞”现象就与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有着必然的联系。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大数据在互联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Word版

大数据在互联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摘要】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数量都是惊人的。应运而生的大数据便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点事物之一。本文首先说明了大数据的特点,然后分析了互联网经济发展的现状,最后详细阐述了大数据在互联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经济;交易成本;交易效率 一、大数据的特点 (一)数据的总量巨大 大数据中的大就集中体现了它的这一特点。我们其实也可以通过自我的感知了解到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中信息数 据的巨大程度。 (二)数据的类型繁多 这个特点也是不难理解的。现在的数据类型不仅是文本形式,有图片、视频、音频、地理位置信息等多类型的数据。 (三)数据时效性高 大数据要求快速处理,因为很多数据存在时效性。比如电商的数据,假如今天数据的分析结果要等到明天才能得到,那么将会使电商很难做出类似补货这样的决策,从而导致这些数据失去了分析的意义。

(四)数据分析较为复杂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业务需求更新的频率加快了很多,那么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模型必须灵活适应新的业务需求,这同时也就导致了其复杂性。 二、互联网经济发展的现状 互联网经济指人们在互联网上的经济活动的总和。互联网经济是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在互联网经济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环节,主体的经济行为,获取经济信息,进行预测、决策甚至包括交易过程都严重依赖互联网络。互联网经济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效率高 互联网经济中的交易大部分依靠互联网来进行,买卖双方无需见面,业务处理速度更快,并且几笔交易可以同时进行,无需按顺序排队。知名商业模式如阿里小贷,依托信用数据库,客户从申请贷款到发放有时只需要几秒钟,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成本低 互联网经济中,买卖双方通过相应的网络平台自行完成商品的定价和交易,买方可以在开放、透明的平台上寻找自己需要的商品,卖方则可以避免开设经营场所的资金投入,降低运营成本,既带来了便利,同时也降低交易成本。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农经081 )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 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2020版大高考二轮复习:第17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第十七单元区域经济发展 模拟精选题 (依据高考命题大数据软件分析,重点关注第3、4、7题) 一、选择题 (2016·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诊断)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比值。读我国S省区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及其2009年产业产值结构图,完成1~2题。 1.下列四幅图中,最有可能表示S省区2009年产业就业结构的是() 2.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对劳动力的转移影响较大,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劳动力转移人数越多。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则S省区劳动力转移规模最大的方向可能是()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B.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D.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解析第1题,由题文可知,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比值。那么就业结构等于产业产值结构比比较劳动生产率,结合两图,可以看出2009年第一产业产值约占20%,比较劳动生产率约0.4,就业结构约为50%;第二产业产值占50%,比较劳动生产率为3,就业结构为20%;第三产业产值约占30%,比较劳动生产率约为1,就业结构约为30%,故选B。第2题,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对劳动力的转移影响较大,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劳动力转移人数越多,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最大,所以S省区劳动力转移规模最大

的方向是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故选A。 答案 1.B 2.A (2017·河北唐山统考)下图为京津冀城市一体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在一体化背景下,天津应成为() A.知识型区域B.加工型区域 C.资源型区域D.贸易型区域 4.同京津相比,河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A.人才密集B.交通便利C.地价便宜D.市场广大 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天津市从河北获取资源、劳动力和初级产品,从北京获得产业与技术支持,进行产品加工,工业最终产品与高端技术产品输往北京,故天津应为加工型区域。第4题,与北京和天津相比,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土地面积、劳动力数量大,用工、用地的成本低廉,能够吸引对劳动力需求较大的产业落户。 答案 3.B 4.C (2016·宁夏银川一中期末)枸杞是宁夏五宝之一,宁夏境内的中宁县是我国著名的枸杞之乡,已经有6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中宁地区土壤碱性重,昼夜温差大,这样的自然条件适合枸杞的生长。回答5~6题。5.该地区枸杞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有() ①科技创新,培育优质品种②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③水源充足,黑土肥沃④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6.该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有() ①坡地开荒导致水蚀严重②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 ③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④农业结构调整导致酸雨增加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第5题,题干所问为自然原因,而“科技创新,培育优质品种”属于社会经济原因,可以排除;根据材料所给信息“土壤碱性重”可以排除“黑土肥沃”;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枸杞的生长。第6题,宁夏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所以坡地开荒不会导致水蚀严重而是会导致土地荒漠化:该地区气候干燥,蒸发旺盛,不合理的灌溉会导致土壤盐碱化;酸雨主要和工业生产排放的酸性气体有关,与农业结构调整无关。 答案 5.D 6.C 二、非选择题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源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鲍茨和斯坦等。 (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二)诺斯的出口基地理论 封闭经济模型的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斯(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其理论基

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三)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R.Nurkse,1953)提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出现。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二元结构主义理论 针对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等人提出的部门、区域的均衡增长理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从相反方向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艾伯特·赫希曼(Albert 0.Hirsehman)、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佩鲁(Perrous)等人。 (一)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摘要:贵州省是西南地区一个落后的省份,其经济水平始终处于全国最低层。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状况,使当地的经济格局具有地域特色,经济发展同时面临机遇与困难。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贵州经济水平落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办法。 关键词: 贵州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发展方略 1.贵州经济现状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省会是贵阳,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面积约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2]。 大多数人对贵州的认识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业等重化工业,极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改善了地区人民的生活,贵州的经济面貌也因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周边省区乃至西部省区的平均水平相比,贵州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与此同时,贵州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却更加突出,如: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三农”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等等[3-5]。 总体来说,贵州一直处于一个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社会发展滞后,人均水平低;二三产业不发达,结构产业低;区域发展不平衡[6,7]。但是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发展,贵州特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经济特色,即,以贵阳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型式。

中国大数据产业主要分布地

中国大数据产业主要分布地 我国大数据产业集聚区主要位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北京、上海、广东是发展的核心地区,这些地区拥有知名互联网及技术企业、高端科技人才、国家强有力政策支撑等良好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业态,且产业规模仍在不断扩大。 除此之外,以贵州、重庆为中心的大数据产业圈,虽然地处经济比较落后的西南地区,但是贵州、重庆等地依托政府对其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的政策引导,积极引进大数据相关企业及核心人才,力图占领大数据产业制高点,带动区域经济新发展。 我国大数据区域分布图 京津冀地区依托北京,尤其是中关村在信息产业的领先优势,培育了一大批大数据企业,是目前我国大数据企业集聚最多的地方。不仅如此,部分数据企业扩散了到天津和河北等地,形成了京津冀大数据走廊格局; 珠三角地区依托广州、深圳等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发挥广州和深圳两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的集聚作用,在腾讯、华为、中兴等一批骨干企业的带动下,珠三角地区逐渐形成

了大数据集聚发展的趋势; 长三角地区依托上海、杭州、南京,将大数据与当地智慧城市、云计算发展紧密结合,吸引了大批大数据企业,促进了产业发展。上海发布《上海推进大数据研究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大数据在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领域应用。 大西南地区以贵州、重庆为代表城市,通过积极吸引国内外龙头骨干企业,实现大数据产业在当地的快速发展。2013年起,贵州市率先把握大数据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其发展大数据产业所独具的生态优势、能源优势、区位优势及战略优势等四大优势,抢占先机率先启动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国家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和国家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实验区;率先建成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数据集聚共享开放的统一云平台;率先开展大数据地方立法,颁布实施《贵州省大数据应用促进条例》;率先设立全球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率先举办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和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等。了解详情最后关于大数据就介绍到这里,如果大家还不明白的地方,请与网站的在线老师联系,在线老师会根据你的问题详细为你解答。点击咨询

国内外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2018)

行业现状 当前,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国际组织都认识到了大数据的重要作用,纷纷将开发利用大数据作为夺取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实施大数据战略,对大数据产业发展有着高度的热情。 美国政府将大数据视为强化美国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把大数据研究和生产计划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在美国的先进制药行业,药物开发领域的最新前沿技术是机器学习,即算法利用数据和经验教会自己辨别哪种化合物同哪个靶点相结合,并且发现对人眼来说不可见的模式。根据前期计划,美国希望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在多个领域的突破,包括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工程技术、国土安全、生物医药等。其中具体的研发计划涉及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卫生研究院、国防部、能源部、国防部高级研究局、地质勘探局等6个联邦部门和机构。 目前,欧盟在大数据方面的活动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研究数据价值链战略因素;资助“大数据”和“开放数据”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实施开放数据政策;促进公共资助科研实验成果和数据的使用及再利用。 英国在2017年议会期满前,开放有关交通运输、天气和健康方面的核心公共数据库,并在五年内投资1000万英镑建立世界上首个“开放数据研究所”;政府将与出版行业等共同尽早实现对得到公共资助产生的科研成果的免费访问,英国皇家学会也在考虑如何改进科研数据在研究团体及其他用户间的共享和披露;英国研究理事会将投资200万英镑建立一个公众可通过网络检索的“科研门户”。 法国政府为促进大数据领域的发展,将以培养新兴企业、软件制造商、工程师、信息系统设计师等为目标,开展一系列的投资计划。法国政府在其发布的《数字化路线图》中表示,将大力支持“大数据”在内的战略性高新技术,法国软件编辑联盟曾号召政府部门和私人企业共同合作,投入3亿欧元资金用于推动大数据领域的发展。法国生产振兴部部长ArnaudMontebourg、数字经济部副部长FleurPellerin和投资委员LouisGallois在第二届巴黎大数据大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共同宣布了将投入1150万欧元用于支持7个未来投资项目。这足以证明法国政府对于大数据领域发展的重视。法国政府投资这些项目的目的在于“通过发展创新性解决方案,并将其用于实践,来促进法国在大数据领域的发展”。众所周知,法国在数学和统计学领域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日本为了提高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培育新产业,同时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应对抗灾救灾和核电站事故等社会性问题。2013年6月,安倍内阁正式公布了新IT战略——“创建最尖端IT国家宣言”。“宣言”全面阐述了2013~2020年期间以发展开放公共数据和大数据为核心的日本新IT国家战略,提出要把日本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最高水准的广泛运用信息产业技术的社会”。日本著名的矢野经济研究所预测,2020年度日本大数据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兆日元。 在重视发展科技的印度,大数据技术也已成为信息技术行业的“下一个大事件”,目前,不仅印度的小公司纷纷涉足大数据市场淘金,一些外包行业巨头也开始进军大数据市场,试图从中分得一杯羹。2016年,印度全国软件与服务企业协会预计,印度大数据行业规模在3年内将到12亿美元,是当前规模的6倍,同时还是全球大数据行业平均增长速度的两倍。印度毫无疑问是美国亦步亦趋的好学生。在数据开放方面,印度效仿美国政府的做法,制定了一个一站式政府数据门户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7a5188760.html,.in,把政府收集的所有非涉密数据集中起来,包括全国的人口、经济和社会信息。 我国大数据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期,未来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目前大数据企业所获融资数量不断上涨,二级市场表现优于大盘,我国大数据行业的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