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答案

1.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理论,也是我们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指引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和革命者不懈奋斗,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破产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趋同论”等论调。

马克思主义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较量长达170多年,由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在实践中的成功,使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在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东欧剧变后,首次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

提振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新生”,是要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社会形态推进到新阶段,是要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进到新高度。

目前,世界上约有100多个国家中130多个政党仍保持共产党名称或坚持马克思主义性质。随着中国的发展进步,中国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的影响力空前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空前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极大地鼓舞和坚定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探索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新路

如何实现现代化,是每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一度有西方思想家认为,现代化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然而,中国却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发展奇迹,初步探索出一条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路径依赖”,形成了“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鲜明对照。

党的十九大报告规划了分两个阶段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无疑意味着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现代化新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它是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发展道路的成功,是一种社会制度的成功,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如何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功走完了现代化的“前半程”,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党的十九大对未来30多年现代化的“后半程”进行了战略安排,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美好前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这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作出的“两步走”战略新部署。这一战略安排不仅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而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定义中增添了“美丽”的内涵,充分展示了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创新、效益、质量、环境保护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崭新要义,从而成为鼓舞和激发全国各族人民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行动纲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顺应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锐意推进改革,不断扩大开放,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是我们制定和实施“两步走”战略安排的底气和基础。但与此同时,我国生产力发展仍很不平衡,现阶段仍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发展的质量效益亟待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标准和内涵也将不断得到提升和丰富。现阶段作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有助于营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政策环境,有助于解决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问题新挑战,有助于推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进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把握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破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既是制定实施“两步走”战略安排的出发点,又是制定实施“两步走”战略安排的落脚点。要如期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的各项任务,必须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要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准确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围绕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部署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确立分两个阶段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必将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提升了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信心。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崛起的“树大招风效应”和“大国责任担当”同时决定和影响着我国未来的战略安排和选择。“两步走”战略安排,充分考虑了中国发展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互动过程中的机遇与风险,既看到了世界和平发展的大趋势和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

期的光明前景,又看到了“逆全球化”思潮、“再工业化”潮流等给我国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与发达国家还有明显差距,需要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全面提升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对现代化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行了重新定位和调整,有助于释放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产业新优势和发展新潜能,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力争实现“弯道超车”。与此同时,这一战略安排还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体系,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新时代如何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要着力构建一种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体制。”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其原则就是要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让市场机制在资源分配当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其次,必须推进市场化的改革,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权力边界,也就是“十九大”报告中所讲的“调控有度”;第三,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府体制的改革,完善宏观调控的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前提下作出的部署。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比对’的思维方式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当前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条件下来布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按照新时代的要求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其次,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要变化,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着力解决的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而非以往的规模问题速度问题。

第三,我们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条件下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把着力点放在结构上而非规模上。

第四,新发展理念是以质量和效益为主线,而非速度和规模。我们由高速增长转入到高质量增长的阶段之后,需要从更高的层面上去提升经济的发展质量。

第五,还需要比对新的政策框架。“十八大”以来我们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形成了一套新的政策框架。“现在宏观经济政策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不是以往的需求管理政策,要以改革的方式推动结构性的调整,而不应满足于在政策层面上去推动结构性调整。

第六,我们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条件下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而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4.海外关注中国模式研究的原因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经济发展上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绝大多数国外学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持肯定态度,他们围绕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作了许多分析深刻、见解独到的著述。

在现阶段,中国经济继续快速、稳定地增长,但是,各种问题也不断地涌现,特别是,改革初期所实施的各种政策、措施所产生的较长远的影响现在开始逐渐显现出来。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不仅是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焦点,也极大地吸引了国外学者的研究目光。有些国外学者关注的是某一特殊经济领域的问题,而另外一些学者则从更宏观的视野出发,关注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战略。他们希望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模式的分析,不仅能找到中国经济到目前为止取得成功的原因,而且能发现各种问题与矛盾产生的原因。以此为基础,他们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当前的发展模式是否可持续这一重大问题。针对各种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他们从各自的分析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解决策略。

国外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源于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因此,探究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就成为了他们首要的理论兴趣所在。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中美经济与安全评论委员会首席经济学家托马斯·帕利在对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解释时指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以减少中央计划经济的规模,并增加以市场为导向的私有部分的规模为目标的。中国经济取得发展的原因在于,它在展开以市场为中心的经济活动的同时,实施了明确的内部和

外部的资本积累战略。外部资本积累依赖于外国直接投资和出口导向型增长,内部的资本积累依赖于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信贷支持和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就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言,托马斯·帕利认为中国到目前为止所实施的是一种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从投资、消费、商品和服务净出口三个方面分析了近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他认为,扩张性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消费与投资相比,其作为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性在减少;商品和服务净出口成为一个主要的经济增长源。澳大利亚的罗斯·加诺特则认为,只要具备相关条件,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就会自然出现,而不是什么“奇迹”。这些条件包括存在一个强有力的、高效率的国家,以保证有一个稳定的市场交易环境;存在高储蓄率和投资率,以及与国际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市场的深层次结合;而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在平均收入上的差距也会给后者提供经济快速发展的机会。与托马斯·帕利和尼古拉斯·拉迪不同,罗斯·加诺特在分析这些条件时,还关注到了经济之外的因素,他指出:“为了保持可持续发展,如下观点必须在现有国家政体中得到广泛接受,即经济的快速增长即使不是国家政策的首要目标,也是其核心目标。同时,可持续的快速增长需要将市场广泛地作为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并且需要一种能够接受这一做法的意识形态体系。”他认为,在经过了20世纪70年代末的政治重新定位后,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所有这些条件。

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很多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时,不约而同地将中国与俄罗斯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这一视角展开探究的大多数学者得出的结论认为,俄罗斯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转型至少在

最初几年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后果,而中国近30年来的转型发展基本是成功的,究其原因,是因为俄罗斯采用了西方国家开出的新自由主义药方--“休克疗法”,而中国采取的是渐进主义的转型战略。苏联问题专家大卫·科茨就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他从分析国家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出发,比较了俄中两国的经济转型经验。他认为,俄罗斯转型战略的主旨一直以来就是国家从对经济生活的管制中快速退出。这一转型战略的关键性特征是:放开对国内市场价格的控制;企业的快速私有化;迅速去掉企业决策中国家指令的残余因素;急剧减少公共开支;紧缩的货币政策;快速消除阻碍商品和资本跨国流动的壁垒。大卫·科茨指出,这样的转型战略造成了一个只关心短期利益的混乱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对利益的追求不会导致生产性的投资,而只会是非生产性行为的蜂拥而至。与俄罗斯不同,中国没有理睬西方专家推荐的新自由主义政策,而是采取了国家指导下的转型战略,“中国转型的途径是抓住而不是放手”。大卫·科茨显然对这一战略持积极的肯定态度,因为他坚持认为,社会中唯一能够指导从中央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机构是国家。但中国经济的自由化不是通过撤出政府对现有公共部门的控制来实现的,而是依靠迅速增加国民经济中新兴私有部门的比例来实现的。这一点加上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中国对外商的吸引力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在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时,国外学者除了关注宏观的发展模式,还有一些学者对宏观模式内的某一具体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而专门的探究。国外学者在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时,既注重从宏观方面来分析中国的总体发展模式,也没有忽略从微观方面来探究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动力。而无论

从哪个角度展开的分析对于我们国内学者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中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一方面获得了国外学者的肯定与赞誉,另一方面,他们也对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担忧和疑问。在探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时,国外学者涉及的问题有:当前中国的发展模式存在什么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是何种性质的?这些问题

和矛盾能否在现有模式内得到解决?大卫·科茨指出,中国如果放弃了国家指导下的转型战略,而采纳新自由主义路径,那么这既会损害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会危害到社会稳定。在他看来,新自由主义的观点在中国已经开始产生影响,它已经开始准备放弃国家指导下的转型战略中的某些因素,大卫·科茨的观点是:“一种可持续的国家指导下的战略只有在这样一种社会体系中才有可能,即这一社会体系中不存在富裕的和有权势的精英阶层,而普通民众掌握着政治和经济的权力。也就是说,只有在民主的社会主义体系的框架中(它依赖于公有制和经济计划),一种国家指导下的战略才有可能长期地持续下去。”彼得·诺兰和大卫·科茨在以宏观视角考察中国的整体发展战略时,关注的不只是单纯的经济政策,而是将眼光放大到了社会、政治、文化甚至意识形态领域,这种高屋建瓴的意识也是我们自己在考虑相关问题时必须具备的,而他们提出的问题的确需要我们高度关注。

国外学者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的研究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有的关注宏观的发展战略,有的则将兴趣集中在微观层面的具体问题上;有的采取了注重数据资料的实证研究方法,有的则使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有的将焦点放在了单一的经济方面,有的则将目光扩展到了经济以外的其他

领域。不管其采用的是何种研究思路,对于国内学者而言,这些国外学者的考察都将有助于我们分析的深入、材料的扩充、视野的拓展以及思路的更新。

当然,将其与国内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比较,我们也会发现国外学者的研究还是存在某些不足的。例如,国内学者在探究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时,高度强调了自主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而国外学者的研究则对此鲜有涉及。此外,很多国内学者还深入探究了干部考核制度和财政税收制度等与发展模式转型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也是大多数国外学者所忽略了的。

5.结合理论与实践,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关系着“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科学真理性、巨大优越性、特有本质性的认识,是“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怀着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崇高责任,领导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开创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我们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源。我们党提出和制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整套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回答了奋斗目标、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外部条件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征,都是由党的领导这一最本质的特征引发、引导、引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优势,都是由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引发、引导、引申的。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

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

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

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

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充分表明,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这个理论体系还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在实践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更加焕发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邓小平同志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作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重要论断。我们致力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是从物质上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基础;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分配格局等,是从制度上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基础;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把蛋糕做大,也能够把蛋糕分好,进而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的时代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对中华和谐文化的升华。社会和谐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推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表明我们党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坚持最高理想和根本宗旨。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宣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共产主义前途,指明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确立了“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的根本宗旨。这是共产党人的“本”,也是社会主义的“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本”,铺开了壮丽的新画卷。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切努力,向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迈进,旨在从物质财富、精

神境界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为未来走向共产主义准备条件。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时代特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相通、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连,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和平发展为战略选择,以合作共赢为基本原则,以伙伴关系为主要路径,着力营造共建共享的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融入对外关系的各方面、各领域,奉献了中国的智慧方略,树立起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形象,在国际社会不断增强和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影响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和全国人民正以雄心焕发的志气、理直气壮的正气、创新实干的勇气,夺取新的“娄山关”、强渡新的“大渡河”、冲击新的“泸定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真理性、巨大优越性、特有本质性作出新的佐证,谱写新的华章。

6.如何认识并切实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

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对人民

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充分表明,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

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这个理论体系还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在实践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更加焕发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7.概述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探索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只有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放到这一艰辛历程中,以更宽广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才能坚定对这条发展道路的自觉自信,始终做到坚定不移。

回顾近代历史,考察世界变化,可以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发展大多是以对内剥削、对外掠夺来实现的。少数发展中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虽然在某个时期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以及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来说,这两条发展道路都走不通。要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悲惨命运,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增进人民福祉,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照,只能探索新路。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农民、封建地主阶级开明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民族资产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这些运动、变法和革命都没有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历史的教训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下,现代化之路是走不通的,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也是走不通的。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向中国人民展示了一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通过社会主义独立自主地建设现代化的全新道路,中国的先进分子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启了中国道路。

中国从此有了核心的领导力量,有了明确的奋斗方向,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了新的转折,开辟了新的纪元。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深入研究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开创了一条由新民主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中国的现代化扫除了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上的障碍。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进行了艰辛探索,为后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和工作重点的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征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成功推向21世纪。

历史和实践都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开辟出来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现民族复兴之路、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

在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中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